儿童寓言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11 20:26:34

儿童寓言故事

儿童寓言故事篇1

及至自己有了女儿,一点点地长大,缠着我听故事,我便搜肠刮肚地给她讲些童话寓言。有则童话叫《小王子》,讲一个小王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欲、为权力、为虚荣、为学问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而活着,而且活得好累好累,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童话故事可谓借小王子之口,一下点中了大人们的“死穴”。我讲完后,就问女儿:知道这个童话是什么意思吗?女儿答不知。

其实我每讲一个童话或寓言,都在讲它们的道理,并向女儿提问。可十有八九,女儿对“主题思想” 充耳不闻;我再讲,再问,女儿仍旧不知。我只得说:“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懂的。”其实是自我安慰。女儿可 不管这些,她仅仅喜欢故事里的动物,而且有趣简单。比如牛羊的叫声、猴子的动作等等。在我认为本不可笑处,她却哈哈大笑。难道正如周作人所说的“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或是可以这样说,童话寓言的道理是大人们强加给孩子的,而其中的娱乐与有趣,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为此,我暗暗做了个实验。

女儿喜欢童话片《狮子王》中的两只老鼠,胖子和瘦子。于是我就借胖子和瘦子的名头,编了许多好玩却没什么意义的故事,女儿开心得不得了。那段时间,女儿天天缠住我非讲它们不可。有一天我讲了胖子瘦子之后,故意讲到一个小朋友,在湖畔的花丛中见到一朵鲜艳欲滴的风信子,刚想去采,猛地发现那是一条大蛇的舌头,明白了美丽也是种危险。女儿却捂住耳朵,嚷着:“不要听!不要听!”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是灰色的,孩子的世界才有亮色”,此话虽然偏颇了些,倒是真理。大人们不能将童话寓言和童诗童谣统统变成了《伊索寓言》,过早地让孩子走向灰色的成年人世界。有一天,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脱去童稚,说起来不过两年时间,女儿看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就得意地冲我嚷嚷:“爸爸,这是假的,骗骗人的!”

儿童寓言故事篇2

【关键词】先秦寓言;学前教育;心智启发

中图分类号:G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07-02

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有趣,饱含一定人生经验教训和哲理性的文体,被称为“智慧之花”。世界三大寓言产地一是印度,二是古希腊,三就是中国,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寓言作品现世,以教化愚民,警醒世人。在古希腊时期,寓言就有“愉教孩提”的事例,在当今的印度,尽管学前教育比较落后,但是于识字辨图之外童话寓言也是教习的一大内容。白本松先生在探讨寓言的作用和功能时曾提到“寓言的某些义理恰试用于不读诗书礼乐,不晓大义之徒。”可见寓言是可以用以学前教育中以教育学前阶段的孩童的。先秦是中国文化文学起源阶段,此时期除了经世致用的圣世经典之外还有很多简单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寓言。“整个先秦寓言的篇数应在1200则以上。这是存留到今日的作品,当时的流传数量一定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寓言篇目着实很多。不仅数量多,这些寓言饱含的哲理性和智慧性同期可比西方的《伊索寓言》,在国际上“东西辉映,知照万代”。笔者认为,针对学前教育的特性,按照受教对象,教习对象和习得难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先秦寓言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有很大的可行性。

第一,受教对象。学前教育的受教对象一般是指3岁至6岁的未参加国家初级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此时期的儿童注意力分散,较难集中,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模仿能力强,同时已经开始有了简单基本的思考能力,已经可以与之交流简单的道理,而且记忆力十分之好,曾有实验证明,3岁至6岁时期背诵的古诗,经其耆老尚记忆犹新。基于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学前教育过程中,如果教授先秦寓言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此时期孩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宜长篇累牍,如寓言般篇幅短小,短时间内就可以诵读完毕,其时短于孩童注意力分散时间,在孩童还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习的时候老师就已经诵读完毕,时间易于把握;其次,此时期孩童不具备复杂的思考能力但是已经初现基本的明理能力,先秦寓言的道理一般较简单精辟,无需过度复杂的思考即可明白,与孩童而言吸收适宜,纵有一时不懂之处,可以发挥老师的思想引导作用,而且直接给他们讲道理不如间接讲故事寓于道理让他们理解更合适,也更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再次,此时期的孩童记忆力良好,若此时教授义理明训之作对于他们的心智启发和人生长远成长都是有好处的,这些经古人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实属“前车之鉴”,理当“后事之师”,对孩童的整体人生影响甚重。此外,先秦寓言用古韵,四字成句,易于记诵,老师在诵读时采以歌咏方式,亦可让孩童了解歌咏韵律,于学习歌唱舞蹈等韵律艺术也有帮助,而且孩童好奇多动,模仿能力强,寓言的韵律形式也容易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掘引其好奇模仿的特性,加之引导可以促其知学上进。

第二,教习对象。学前教育的老师都是成年人,其对寓言的理解程度之深应高于普通孩童,不单单是幼儿园的老师,日常家长也是常见的教习对象。从成年人受知受教的知识高度而言,先秦时期的寓言并不是难以讲诵的篇目,于学于家,都可以轻松掌握,不客观拘泥于具体的教学场所,放学路上,饭食桌椅都可以予以教习。先秦寓言的故事短小以致其临摹的场景也是简单易行,可家长,老师与学生配合表演情景剧,一方面给予家长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类似亲子活动,与欢乐间同学同进,两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与家长多加以沟通和交流,以期寻得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就此点而言,无论与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可以轻松入门,且经济成本与效益之间,明收可见。

第三,习得难度。寓言并非理论性或者实践性很强的文体,其内容暗含的寓理也多较简单易见。寓言有三个要素:寓体,寓理和故事。与西方寓言多以动植物为主不同,先秦的寓言寓体多直接以人为主,“用动植物来做寓体方便一些无法用实际事例来解释的道理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讲述……但是,这种寓体带给人的感受不亲切,固然似乎现实中并不可能发生”“若寓体本身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出现,那么其寓理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寓体为人,直观可解……其故事纵荒诞也似乎有一定发生的可能,其合理性和合法性至少不会因此而遭受质疑……”由此可见,用动植物的寓言讲授义理,以孩童的智力水平似乎也真是在听故事了,其寓理未尽其意,终不得其效,但是先秦寓言用人来做寓体,以一种可以直观认可的物种种族来解释义理,其故事也贴合实际,因此更容易给孩童一种过往人所发生的经历带来的经验教训,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先秦时期的寓言,多讽刺讥笑之作,与凡事之间加以思考,简单理解却含义深刻,思之甚重,不仅有很强的义理,还有很强的思辨性,也即这些义理未必是最终的定论,或许加以更强的思辨也会有其他的含义,这样给予孩童一种并非一种答案的引导,就可引导其以自身的经历来思考符合自身的经验,既继承了古人的智慧,也指导了现实的行为,于理于行都有益处;孩童时期用“道理来讲道理”其效最差,因为孩童还不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也即不足以思考复杂的问题,因此思辨性道理即使讲出来也是收效甚微,但是孩童愿听故事,原因很简单――有趣,尽管他们未必能完全理解寓言中的道理(当然这个方面依旧需要大人的引导),但是这个故事他们记着了,基于故事本身他们已经能够识记,那么加以引导,其寓理也便于理解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润物细无声,孩童的成长才是滋润有成果的。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寓言具有先天的优势:篇幅短小,义理简单,再加之学前孩童受教的天性以及教习老师(或家长)的把握掌控,其学习习得难度较低且成果显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略有所得,孩童乐读乐习此类简单的寓言,家长反馈孩童回到家中也多思模仿,以敬其优,故用中国古圣经典寓言拿做学前教育之教材并辅之以孩童乐见乐参之活动,其可行性确实。

参考文献:

[1]赵逵夫.论先秦寓言的成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白本松.试论中国寓言的产生及早期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3]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学前教育学博士论文,2013.

儿童寓言故事篇3

一、拟人化的主人公

寓言常以狐狸、鸡鸭、牛马、狮子、老虎等动物做故事的主角,使它们人格化,能说能做,跟人类一样。所以,寓言是一种不根据事实而超乎自然的故事。

《坐井观天》就是让小鸟和青蛙都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让动植物说话,以那些动物和植物的口吻来写,这样一来角度就非常新颖,吸人眼球,而且写的时候加点细节、对话、心理等,就会更加有趣。

比如写一种植物或动物,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用“它”,客观介绍一下。可是如果我们用“我”,就非常独特。以描写“丝瓜”为例,我们可以把题目取为“我的一生”,这样子就是“题好一半文”了。接下来就以“我”的口吻,借助想象力,写“我”在泥土中的生活、第一眼见到阳光的感受、在雨中跳舞、成长的快乐等等。内容一下子就丰富了许多。

二、偶然的故事

寓言都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就讲不好道理。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动起来,都可以在你的故事中露个脸。例如《守株待兔》就讲了一件偶然的、离奇的事。农夫偶然间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上,他不劳而获,此后就每天守着那棵树等着兔子。再如经典的《龟兔赛跑》,就讲了慢吞吞的乌龟在跑步比赛中赢了长跑能手兔子的故事。事情由于偶然因素的加入就有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学生们在习作的时候特别是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着力写事情的“偶然性”,由于是偶然,所以可以说是唯一的,避免了叙述的大众化。

有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们写得都很精彩。有的写捅马蜂窝,有的写恶作剧,有的写学着妈妈化妆,还有的写了一个侦探故事。因为人人都做过一些“出格”的事,这些事在读者眼中就很偶然,就显得与众不同,就很有故事味。

三、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寓言的这种特点,对人类有两大启蒙作用:对人类群体而言,它引导初民从原始的形象思维走向理性思维,从而迈进文明社会的大门;对人类个体而言,它引导每个人从形象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较弱的童年、少年时代,逐步迈进理性思维成熟的成年时代。寓言能在这两种思维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寓言的特点,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对小学生凸现感性教学,以具体形象感染他们,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寓言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进行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超越故事得到智慧启迪。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我们只要让学生学着寓言把故事讲完整、讲得有趣味就可以了。

《南辕北辙》就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但是驾着车往北方走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了。《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事情出现错误以后,如果抓紧时间去挽救的话,还不算迟的道理。小学生们写作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比如教育大家要诚实、尊敬师长、不嘲笑别人等;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生活常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节约水电等等。例如有位小学生写了《勤奋与懒惰》:勤奋得了严重的胃病,懒惰来看望他,说:“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你每天忙前忙后的,不停地工作,为什么还会生病呢?”勤奋说:“医生说我是过度劳累,体力透支,每天忙于工作,吃饭不规律,所以才把胃弄坏了。”懒惰说:“我这个人啊,就是个吃货,餐餐不误,且准时准点。你啊,平时我就说你不要太劳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就是不听。”勤奋苦笑道:“是啊,还是要劳逸结合呀。我也要学着偶尔‘懒’一下。”这位小作者取材于生活,学着寓言的写法让“勤奋”和“懒惰”开口说话,告诉大家忙于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学会劳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把道理说清楚明白了,而且形式新颖、别出心裁,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当然,还有一种简单的,就是写自己观察到了某种现象,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告诉大家一个科学小知识。比如写“我的小发现”,有位学生就写了《妙用柚子皮》一文。小作者写到爸爸在集市上买了十来个柚子,把剥下来的柚子皮放到了新房的各个角落。原来柚子皮有吸除异味的功能,可以把装修材料挥发出的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统统解决掉。这篇小文章不是一个寓言,也不是在讲故事,可是它告诉了人们柚子皮的妙用这个小知识,内容就很独特。

儿童寓言故事篇4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 寓言文学 儿童教育 幼儿园文学

儿童时期的教育对后面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意义非常重要,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生命身心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最适合个体接受教育和培养。一个人的前途、品格以及志向往往要受到儿童教育程度的影响,即决定一个人的本质。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未来都要受到一代儿童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一.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特点

(一)幼儿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

幼儿文学是一门具有艺术色彩的文学,幼儿文学家鲁兵曾经说过,对资历尚浅的幼儿来说,文学作品是通过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不是他们自己亲自能读的,如大人朗读故事、童话、儿歌给孩子,这有这样这些幼儿真正地欣赏文学艺术,不但了解其文学的内涵与内容,而且还可以享受语言文学的魅力。所以讲述者在幼儿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感知型的接受方式

由于幼儿审美水平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决定了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幼儿往往会从感知的角度出发享受艺术,即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熟悉程度决定了他们欣赏艺术的能力与水平,此外,他们对新奇性较强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兴趣与吸引力。

(三)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

幼儿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游戏,身体演绎、扮演、模仿是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主要形式。在身体扮演的游戏活动中,儿童常常会把桌子当轮船,把椅子当马骑,他们常常不会考虑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强烈的模仿性和随意性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因而在他们进行游戏活动时,游戏情境和氛围很容易被创设调动起来。幼儿在阅读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时,如安徒生童话故事,常常把自己想象成白雪公主,去体验白雪公主与七个矮人的经历。

二.寓言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时代是人的思维想象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以无意想象向创造想象快速发展的时期;想象的空间与形象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寓言文学对于幼儿的想象力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其他的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

(一)刺激幼儿想象的产生和进行

外界的影响和刺激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充满想象因素是寓言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其可以很容易刺激幼儿对事物产生想象力。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就是家长与老师的讲诉。幼儿寓言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与人物非常感兴趣。在幽默、诙谐言语的影响下,幼儿会对作品中所展示与刻画的形象与情境产生想象,并随着情景的变化不断地想象故事的发展变化,因此,幼儿对有些作品听上个几百次都不会感到厌烦。幼儿在听赏作品内容时可以产生一些与内容相关的事物想象,多开展一些文学作品的听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快速发展。

(二)丰富幼儿想象的表象

表象是人想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丰富的表象,想象活动才能顺利完成。幼儿资历尚浅,头脑中匮乏表象,这对幼儿想象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幼儿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有幻想性大,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总是按照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创作作品的内容与人物,如实再现不再是创作的重点,变形的反映才是创作的重点,追求艺术真实的境界、吸引幼儿的想象空间。

(三)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德国诗人歌德在幼儿时代时,他妈妈经常给他讲一些童话故事,但每次都是讲一大半就不讲了,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后面所发生的情节。第二天在讲故事后面的结尾时,让他先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再把整个故事讲完。有时真正结尾和猜想不一样时,歌德就会非常兴奋。因此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和训练人们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我们在开展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家长教师在讲诉幼儿文学作品时,讲了一大半就不讲了,把后面的情节或结尾留给孩子,让他们去猜想故事的发展轨迹,有利于幼儿创造和有意想象的培养。

三.幼儿园活动中寓言的运用策略

为了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我国不断地借鉴欧美等国家的新的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教育观、儿童主体观、整合教育观,我国幼教界全面地反思了寓言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全面整合寓言故事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突出重点发挥学生在故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和研究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式。

(一)故事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整合

故事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将幼儿的其他活动整合在一起,如读写、游戏、绘画等,创新与探索幼儿语言教育中训练与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是在网络活动中将幼儿的语言用起来,此时期幼儿园故事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的融合无论从语言教育的角度还是艺术教育的角度,都是作为幼儿教育研究重地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深入幼儿园所进行的贴合教育实践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故事活动的开展。

如何在艺术综合教育下开展幼儿园故事活动,我们以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为例进行说明。在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夸父追日》的过程中,将一些动感图片及音乐《突破封锁线》整合到这个过程中,通过欣赏《突破封锁线》中较快的音乐节奏及动感图片的不同动态速度,让幼儿体会夸父追日时的力量与速度,当幼儿听故事时,对夸父一心要追上太阳,他迈开大步,翻过各种阻碍其前进的山河,这样,通过动态的描写,幼儿就会从内心感知人物的情感。

(二)幼儿园故事教育活动的新理念:凸显儿童地位

在开展幼儿寓言故事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由于幼儿的心理特征还不够成熟,只有契合幼儿审美意识和接受水平的文学作品。他们才能够接受和喜爱文学作品。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了解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心理特征。我国对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末才出现关于幼儿心理特征和幼儿文学关系的完整的认识。

(三)新教具的利用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可以将动画、声音、视频、文字和图形整合到幼儿的教育中来,幼儿图书也常常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得到了创新,与传统纸媒读物相比,在表现形式上呈现信息高度集成化、多维化是多媒体读物的主要特点,并且有些多媒体读物还整合了幼儿比较喜欢的一些游戏。由于这些多媒体将图像、文字、绘画、音乐等有机结合,画面动态更加吸引幼儿的眼球,将阅读文本变得也越来越具体,从而使幼儿读者在逼真、丰富、新奇的氛围中吸收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意播放,这种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独特思维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其对幼儿的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对于传统的老师“独讲”为主的形式,许多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都是伴着动画片的播放。

四.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充分挖掘作品的教育价值,从多个方面对儿童进行教育,如审美能力、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帮助儿童认识人生和社会,提高思想境界,美化心灵,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雪艳.3-6岁幼儿故事创编的特点及指导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2]许烈侠.小班幼儿对语言故事爱好倾向的调查分析[J].学前教育.2006(05).

[3]石丽娟.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前课程改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0.

[4]胡新平.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

儿童寓言故事篇5

关键词:民间文学 小学语文 儿童心理 教材选编

民间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教材编写者从民间特色保留程度、儿童心理发展程度、语文教育真实功用等方面悉心考量。笔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提出以下建议。

一.忠实记录,保留口头语特色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自古以来在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研究过程中,由于记录人的能力良莠不齐,书面的民间文学文本质量往往有高有低。“忠实记录”的原则便在民间文学研究中应运而生。“忠实记录”不指一字不落地记录,而是特指要保持口头语言的特色与地方的文化传统。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应尤其注意在考察与研究地方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对不符合地方口语传统的民间文学进行再加工。

口头语特色是民间文学的根本。只有在对本土文化的继承、认同和内化的基础上,儿童才能顺利与其他文化对话。如今的地方方言土语正渐渐消逝,这要求每一个教材编者在对民间文学课程资源的加工过程中都应该怀抱着忧患意识,秉承口头语言是根本的原则。只有保存着地方口语传统的民间文学才能真正负载地方传统文化,带领儿童向本土文化“寻根”。

二.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

儿童,尤其是幼儿,对韵律、节奏和运动有着特殊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选编小学语文教材时要格外注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教材编写者在对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处理时,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出发,选择那些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相联系的“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在编著《开明国语课本》时,对所有的民间文学资源都进行了精心的改造,其中许多课文来自于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但是几乎都没有采用寓言的结构形式,而是将最后带有训诫意味的结尾抹去,尊重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为儿童的想象留下可贵的空间,这正符合现代课程“多元解读”的理念。有些课文是将叙事性的寓言故事改编成可以歌唱的歌谣,有些改编成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课本剧,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于儿童心理是进行过深入考量的。

在具体操作时,教材编者首先应考量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就规划出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学教学内容安排。他认为儿童有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儿童教育应“本儿童心理发达之序”,顺应本性加以教育。小学阶段一般为6岁至12岁。6至10岁时,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逐渐发达,想象力也由被动向主动发展;10岁至12岁,儿童在观察、记忆、想象诸方面与前者接近,但自我意识和社会道德意识开始发展。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发育渐变的过程,周作人主张在6至10岁时的教育以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即动物故事)等儿童文学为主。10岁至12岁应该以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为主。周作人依据年龄分期来安排文学教育内容的建议,对当代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无疑有着珍贵的借鉴意义。依据周作人的思路,小学儿童文学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从幻想性作品逐步过渡到现实性作品的过程。那么就要求小学一至四年级的民间文学应以儿歌童谣、幻想性较强的神话、民间童话和以动物为形象的寓言为主,四到六年级则应该以写实性较强的民歌(如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以人物为形象的寓言为主。

其次,编写者应时刻衡量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将不适合的内容加以改造。例如,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中的继母在原本的民间故事中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她因嫉妒亲生女儿的美丽而欲加杀害,这样的母亲形象于儿童而言难以接受,故格林兄弟将她变成继母,故事在儿童那里就没有那么残酷了。

三.真实有用,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民间文学资源必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所助益。纳入到语文课程资源视域的民间文学与它独立存在时不同,它必须服务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编写者应时刻注意,小学语文课不是民间文学的研究课,民间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归根究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或培育和保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或为了形成持久的读写习惯等等,因此教材的选编必须真实有用。

在满足以上基础功用之后,教材编写者还要重视对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理性、深入的开掘,并努力使其与现代化进程有机融合,以便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儿童教育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如此一来,教育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母语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其深层意义更反映为人的生活方式的体现,促使儿童人格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这又反过来要求优秀民间文学应在小学教材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2).

[2]徐春花.民间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4.

儿童寓言故事篇6

儿童在学习中,要掌握知识,首先重要的是能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解能力,又是在经验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家里,父母要利用各种时机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一些“为什么”,让孩子思考、动脑筋,去探索,养成从思考到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在学校,老师必须要求儿童理解单词的意义、课文的内容等,而不要让学生对任何课程都死记硬背。最好的方法是多进行课堂提问,让儿童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对儿童的理解能力进行实际的锻炼。

可以用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儿童的理解水平:最低的理解能力是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的意义和隐喻,理解不到寓言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或教训;较高的理解水平是开始能看出寓言中的教训和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只是概括的范围较狭隘;最高的理解水平就是立即能理解寓言的含义或隐喻,并能把抽象的教训意义转移到人。还可以从儿童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及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以及算术应用题的意思等来考察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学习各门课程来完成。因此,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寓言故事篇7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为有效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可能,从而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生最喜爱的读物种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遥远的地方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幻想和想象。然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狭窄,很少有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于是书本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开阔眼界的工具。儿童的心理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他们对文学有不一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偷看一些童话书、卡通、故事书等,他们往往把这些读物看做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们在书籍的海洋中,寻求理解和认同,获得满足和愉悦。

孙云曾在《如今的孩子读书是啥样》中对少年儿童的读书情况作了分析和总结,发现排名前五位的儿童阅读读物分别是:幽默故事、探险故事、日本卡通、侦探小说、科学幻想故事。儿童比较喜欢的书籍主要有:《小布头奇遇记》、《花季·雨季》、《巨人》、《蓝皮鼠大脸猫》等,有的儿童还特别提到想看郑渊洁的书。学生对于这些书籍的普遍看法是:有意思,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恐怖、惊险、有趣,看了一遍还想看。从对儿童阅读情况的调查来看,学生最喜欢的还是儿童文学,它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选择方向。

二、儿童文学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与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1.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也坚持以人为本。儿童有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不同于成人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心理,那是一种充满幻想的奇妙心理。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它既体现了一般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又有儿童审美需求的显著特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等,其题材、主旨、情节、语言无一不符合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小猫钓鱼》、《狼和山羊》、《小壁虎借尾巴》等这样具有趣味性的课文往往会让儿童达到痴迷忘我的境界。

2.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文学作品大多具备审美性特征,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蕴含生动的语言美、丰富的情感美和深邃的思想美。它既能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让儿童体会美、感受美、创造美,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拥有高尚情操、良好人格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美好的品质是从小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文化艺术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在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文学作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儿童文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儿童文学为学生提供了培养高尚情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久而久之,儿童的思想情感逐渐受到感染,精神境界也得以提升。

儿童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都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儿童文学是美的集中显现,它将美的东西展示给世人。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质俱佳的好文章,如《妈妈的爱》、《卖火柴的小女孩》、《七色花》、《丑小鸭》等,这些文章无不以情感、语言、思想的美感染着儿童。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完美的呈现方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的问题,教育专家提出了“小学课本儿童化”的建议。因为儿童文学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最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小学课文要注意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应以童话、语言和故事为主,建立起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大纲要求的课文类型都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入选的3209篇课文中,儿童文学作品就有264篇,体裁主要包括儿歌、童话、儿童诗语言、科普文艺等。由此可见,儿童文学正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儿童文学也日渐成为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的材料主要是符合学生阅读需求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童话类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寓言类的作品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类的作品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

随着新语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儿童文学的发展空间逐渐扩大,对小学语文的积极影响逐渐显现。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把语文学习当做精神的享受,还学生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乔继英.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J].语文学刊,2010(09).

儿童寓言故事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历史渊源

(一)儿童文学源于小学素质教育从世界上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儿童文学最早是起源于儿童教育的。在国内的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则是起源于国内的小学素质教育。世界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古印度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主要用来教育儿童,帮助他们学习处事做人、交朋友等,该寓言故事集也第一次将儿童文学推向人们的视野,第一次使人们注意到儿童也是需要文学的。

(二)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具有不可避免的教育性鉴于国内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儿童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渐渐走入教育领域。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是以儿童作为创作本体的文学,并且在儿童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不可能摆脱教育性,可以使孩子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在充实自己生活的同时,学习其中要义,通过润物细无声般,化教育于无形,所以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与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却也是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学的两个方面。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儿童的图画书与故事书儿童文学多是指为0-14岁的未成年人。儿童文学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创作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绘画性的文学作品。直观地看来,儿童文学首先是学生的一本具有非常浓厚的趣味性和色彩性的图画书,可以给儿童带来色彩斑斓的图画;同时,儿童文学是由多个故事或是寓言构成的,为儿童带来了丰富的故事,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文学可以让孩子享受好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个故事,无论其好坏都会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吸引力。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于此。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是儿童对于为他们提供的文学的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进行文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丰富见识、提高综合素质,换句话说,儿童进行文学的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故事并从中获得乐趣。

(三)儿童文学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启示对于小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儿童文学的功用说到底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力量。儿童犹如一颗种子,我们要学会运用文学的力量去浇灌他们。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其成为人,而不单单是塑造或是生产多个顺民。儿童文学便是通过对儿童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的方式来涵养童心,来启发儿童去思考、去发散,提高素质教育成效。

三、建议

鉴于儿童文学对于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学会唤醒内心的孩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成人学习。针对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要注重带领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同时要挖掘大人内心的孩子,找到童年的感觉,与孩子在同一个层面进行思考和交流,俯身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同时,将深层次的内涵和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部分讲解给孩子,提高儿童文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着非常多元化的读者群体,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关注着儿童的精神生活,而且对成人的精神生活也有所助益。同时,成人通过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更加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童年,进而修正儿童观,注重对孩子的心声的倾听。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来说,更要重视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三)要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在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中,都不应该仅仅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不是阅读可以改变和造就的,更与其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孩子的同步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以学习良伴的身份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切实将素质教育开展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李婷鸿.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王光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中国的变化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户外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