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10 05:55:41

鲁迅的故事

鲁迅的故事篇1

鲁迅一生主要参加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是民国革命,这一时期在他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里鲜明地反映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思想情绪,他的文学就是为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而创作的,注重挖掘国民的劣根性,歌颂启蒙者。第二次是国共合作,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中共的领导上,但是由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以及当时面临的民族国家统一问题与知识分子集团内部的分裂的现实,并随着他与左联文艺组织关系破裂,此时的鲁迅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他开始反思中国革命。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是,《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竟然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尽管骨子里仍藏着他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非攻》、《理水》、《出关》、《采薇》、《起死》这五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超越的境界,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自由。《故事新编》的油滑、诙谐从艺术特征上来说主要变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淡化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将其人常化。史诗的作者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神控制,作者通过记录来表达神圣的不可逆转,鲁迅的《故事新编》脱离了这种鲜艳的理性与神性逻辑,所以它具有日常化,将食物的卑微粗糙展现在人面前,《采薇》中“第二天,兄弟两都比平常醒得早,梳洗完毕”这一描写就属于典型的日常化描写。

其次,现代事态的表达。中西方古典小说都习惯从神话或很久之前的故事写起,但现代小说从现场景写起,《理水》中的水利局、《采薇》中的养老院这些现代化的场所无一不体现这一特点。

最后,新编体现在文体的创新。艺术家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指对业已形成的艺术规矩进行颠覆,创作属于自己的形式,《故事新编》从思维上说是诗性的,从形式上说是小说,却夹杂着嬉笑怒骂、针砭时弊的杂文笔法。在语言方面,《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就是戏拟,鲁迅让古代社会抱志守节的典范成为荒唐者,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一心归隐最终却不得不为了获得食物成为乞讨者,作者用最粗俗的形式来揭示精致化的庄子哲学的实质,将神秘的哲学戏谑化。从《故事新编》的这些创作特点切入将会对鲁迅先生晚年的思想获得一种新的解读。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停止小说创作将近十年之后又提笔创作出来的,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鲁迅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新编》的创作显示了鲁迅晚年的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文学要求。在现实的种种境遇中,使得鲁迅感受到生存的荒诞,于是,他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和一种价值认同来排遣这种不可重负的感受。《非攻》中墨子为解救宋国而奔波,当他为此饱尝艰辛后,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被宋人榨取了身上最后的包袱和力量,而这种情感正是鲁迅所体验过的“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而这正是“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理水》中让读者最记忆深刻的不是大禹的英雄主义,而是他被同化后留给人的沮丧与失望。《出关》是鲁迅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即将做出的人生选择的一次最清醒的、深刻的思考。《采薇》中鲁迅对伯夷叔齐的精神批判是为了证明他们只不过是“假借大义,窃其美名之徒”《起死》揭示的是哲学家与壮汉的问题、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问题,预言了以后知识分子要面临的尴尬境地,知识分子具有启蒙的作用,他们送给人们思想,但劳苦大众需要的是物质。通过鲁迅晚年的生活环境,我们知道此时的鲁迅内外交困、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是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油滑、戏谑的笔调,我们也发现鲁迅的思想是从容洒脱的。鲁迅的晚年是孤独的,但是他仍然把自己的重负、把对黑暗时代的感受融于作品之中,表象出一个精神战士不朽的思想与灵魂。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经典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年

[2]鲁迅《鲁迅自传》,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

鲁迅的故事篇2

鲁迅究竟长什么样子,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几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堂消瘦,一撇人字胡,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的鲁迅。事实上鲁迅并不是这样,“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鲁迅遗容是这么消瘦的,其实是鲁迅没有戴全口的假牙,因此两腮是瘪进去的,他的身材也并不高大,只有161公分。”鲁迅的长孙、58岁的周令飞这样解释道。如果说照片上的失真是无意间造成的后果,那么政治生活中的鲁迅形象便是人有意为之了。“”时期,有位名雕塑家请许广平为鲁迅雕塑提意见,许广平说:“雕得很好,但是否太严肃了”,并拿出随身带去的照片。雕塑家为难地说,“大姐,你的建议很好,但这不是群众需要、宣传需要的鲁迅”,结果,雕像还是以横眉立目的形象展示了。

那么,许广平心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呢,手稿中是这样描写的:

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论面貌、身段、外面的衣冠等,都不会吸引人的。至多被人扫射一下,留下了淡漠的印象:在旧时代里的一位腐迂,或者是一个寒伧的人;一位行不惊人的朴素得连廿世纪的时代似乎也遗忘了的从乡下初出城的人士一般。

而他的面色灰暗,乍一看有似长期吸毒(鸦片烟)的瘾君子,更加以具有平常严峻的面孔,初看起来,不了解的会当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不容易相处的人。在去杭州的时候,因此吃过亏,更加使当时的军警严厉搜查。

1927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途经香港,香港的海关人员依照惯例上船检查。两位身穿绿制服、如狼似虎的检查员,把鲁迅的书籍和皮箱翻了个底朝天,甚至撕碎装鱼肝油的纸匣,捅穿饼干坛子的封口,最后还是收了他二十块钱的贿赂,才放过了他。鲁迅很诧异,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凶狠地检查他,船上的茶房说:“你生得太瘦了,他疑心你是贩鸦片的。”鲁迅愕然。

然而对于自己的相貌,鲁迅自己可不这么认为。美国作家萧伯纳访华,见到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赞美之词,鲁迅调皮地回应道:“我老了会更漂亮。”

鲁迅的幽默和浪漫体现在他的每一件小事上。鲁迅与许广平为了能够结合在一起,于1926年8月离开北平,分别到厦门与广州任教,他们相约,奋斗两年打下基础,将来能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四个月里往返书信多达80多封,差不多平均56个小时就写一封信。在厦门大学里种有相思树,一天鲁迅坐在树下思念许广平,看到一头猪跑来吃相思叶,正在热恋中的鲁迅看到代表爱情的相思树叶被猪吃,正义感油然而生,和猪当场展开决斗。当时有位教员看到这场景,鲁迅对那位教员说他与猪决斗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最终鲁迅受不了两年约定的折磨,于1927年1月18日辞去了厦门大学的工作来到广州与许广平相聚。

鲁迅的故事篇3

在进“三味书屋”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方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直找不到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他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的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了起来,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做压岁钱。鲁迅得到这些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过抄很多书,显然,抄书是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的故事篇4

仙台树木成林,绿叶繁茂,是日本本州东北的重要城市。鲁迅故居位于仙台市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小马路边,这里既无车马之喧嚣,又无废气之污染。鲁迅故居的门牌号是片:平一丁目1-10。走近一看,这是一栋日式木结构旧宅。2011年3月11日,这里曾发生9级大地震和浪高10米的大海啸。海啸上岸,当地损失惨重,仙台机场大厅浪高近3米,但鲁迅故居、鲁迅雕塑幸而无恙、毫发无损。

鲁迅故居的西邻是碧水潺潺的广濑川,时能听到海鸥的鸣叫声。由于年代久远,这间小楼已呈黑色,与旁边一家装修豪华的咖啡馆相比,显得颇为寒伧。即使这样,当地政府也不加修饰,体现了“维持原貌就是最好的管理”的文物保护理念。在鲁迅故居附近居住了30年左右的一位老太太叹息说:“鲁迅故居四周发生了很大变化,住宅翻新、道路修缮,但他住过的老房子还是老样子。”在低矮的门前,立一块小木牌,竖书“鲁迅故居迹”一行字,由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所书。故居门口栽了一棵枫树,树龄看上去已有数十年了,枫叶大部分由黄色转深红色。诚如鲁迅先生写给友人增田涉的―首诗中云:“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可见仙台秋天枫叶之丹红,给鲁迅印象之深。故居门口还亮着一盏小灯,光线暗淡,但见电表在转动,表明里面住着人,但门关得紧紧的。我无法入屋观看,只好在屋檐下站立,紧贴房门,摄得照片一帧,以为纪念。

鲁迅在1901年12月从路矿学堂毕业后,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到日本留学,并题诗明志,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秋天,鲁迅先生来到没有中国留学生的仙台医专留学,颇受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安排鲁迅到这里住宿。

这里原是一家客店,离医专不远,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这处住所在一个监狱附近,鲁迅住在楼上,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对此不甚满意,后来在医专老师藤野先生的劝告下,“搬到别一家”去住了。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故又称藤野九郎。他对鲁迅从生活到学习给予很多的关心,还帮助鲁迅用红笔仔细修改他所抄的讲义和课堂笔记。鲁迅先生心存感激,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写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读中学时的教科书里收集了这篇名文。

沿鲁迅故居朝南步行几百米,就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听课的医专教室。这是一座阶梯教室,计有10排,好坐100余名学生,桌椅都是原样。黑板是可以升降的,当年的黑板刷还放在一边,阶梯教室还可以放幻灯。教室前方挂着一张藤野先生的照片,30岁出头,面容黑瘦,八字须,穿西服,戴领结和眼镜。我仿佛看见了藤野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走进课堂,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讲授骨学的情景。

鲁迅先生后来决定不学医了,和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难过,送给鲁迅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鲁迅先生回到中国后,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歇一歇时,鲁迅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鲁迅先生又增加了作文的劲头。

仙台医专后来成为东北大学的医学部。自1970年起,这间教室不再使用。1975年,东北大学改建,将它平移数十米搬到这里,作为重要文物保护起来。鲁迅先生听过课的教室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来访的那天,已进黄昏,学校破例为我们一行放行,并请专人来作介绍。鲁迅先生的座位在第三排。我们同行五人,都分别到鲁迅先生坐过的座位上端坐几分钟,默念一番,希望沾一点鲁迅先生的骨气和文气,并照了相。

许多参观者都在这里留言。1998年,当时的国家主席访日时,在鲁迅先生坐过的座位上坐了一回,感慨良多。前外交部长李肇星2000年在这里参观后在贵宾册上写道:“我,热爱鲁迅。我热爱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我热爱东北大学。我热爱和祝福中日人民的伟大友谊。”

从这间教室步行不到5分钟,来到了大学园区。在中央的几棵大红松下面,坐落着鲁迅先生的纪念雕像。雕像为石质底座的铜质头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曹崇恩先生于1992年制作的。其形象是人们熟悉的:直挺而坚硬的头发,浓密的八字胡须,棱角分明的面部,还有那深邃而又略带倔强的眼神。雕像背面是日语书写的文字介绍,其大意为:“中国文豪鲁迅,于1904年到1906年留学于此,但因念拯救民族之魂更为迫切,故弃医从文。今作此雕像,纪念这一转机之地。”在雕像左侧四五步远的地方,是东北大学医学部前身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遗迹碑,其背面记载着该校的起始日期:明治三十四年一三十五年(即公元1901年-1902年)。

大学还有一所专门为纪念鲁迅而建的纪念馆。这是一间约20平方米的木房,内饰为教室模样,墙上挂有鲁迅的照片和成绩单,还有鲁迅上课时所做的笔记和藤野先生用红笔做的修改。大学每隔几年会对该馆进行保护、修缮。10月19日是鲁迅辞世的日子,仙台人每年都会在鲁迅纪念碑前举行“碑前祭”,以怀念鲁迅。大学设立了专门给中国留学生的“鲁迅纪念奖”,每年颁发给4名品学兼优的在校中国留学生。另设立“鲁迅奖”,奖励为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作出贡献的中国人。

最后,顺便介绍一点《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1915年,仙台市决定成立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到东京三井公司的一家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鲁迅先生自离开仙台后,没有和藤野先生见过面。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尔后,鲁迅先生曾多方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但没有结果。1935年6月,日译本《鲁迅选集》出版,《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第一次和日本读者见面。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在福井初级中学教汉语的教师菅好春那里,看到了日译本《鲁迅选集》,并听菅先生说起《藤野先生》一文写的可能是他父亲的事。于是,藤野先生才知道这位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是他当年用红笔帮助修改过讲义、笔记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他把当年在仙台留学的事情写进了散文里。当时菅先生还登门拜访了藤野先生,听他谈过鲁迅在仙台学习时的情况。可惜菅先生很快去世,这次拜访的情况没有公开发表。

鲁迅的故事篇5

首先,我们参观了鲁迅故里,鲁迅故里是鲁迅读书的地方,房屋高大,三幢直进古典砖木建筑,具有深厚的古乡古色带有中国特色的古代风格。

当你走进大门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客厅,客厅中央有接待客人的一张八仙桌,高椅四条,靠两边各有茶几和高椅。再往里走便看见鲁迅三兄弟读书学习的“三味书屋”,里面有七八张桌椅。鲁迅六至十七岁在这三味书屋度过,鲁迅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在恩师寿镜吾的影响下对封建社会仇视,使鲁迅后来投身于革命事业。

接着,我们参观了百草园,其实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离不到50米,百草园中其实并不大,面积只有三百来平方米,是鲁迅家种菜的地方。

然后,参观了厨房,鲁迅也就是在这里才认识了少年润土,并且成为了终生朋友。

最后,我们参观了鲁迅祖居,实际上鲁迅祖居是姓周,鲁迅也不是姓鲁,姓周叫树人,祖居就是鲁迅的长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鲁迅祖上也算是一个官府人家。由于鲁迅的祖父为官,得罪了朝庭被关进了天牢,后来为了救人,被迫卖去了部分房产,救出了祖父。从此鲁迅家便成了没落的封建家庭,可是鲁迅并没有受到家庭的影响,却投靠了革命事业。鲁迅的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香门弟,从他房屋结构便可以看出有学堂、书房、接客室、藏书室的四合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家是一个大户人家。

鲁迅的故事篇6

重说民族魂

史荣东

鲁迅故居,是我仰慕己久的地方,今天,有幸地瞻仰民族魂诞生的之地。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他逝世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我们一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就像走进了100多年前的封建大家庭之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先生的英容笑貌,处处飘逸着鲁迅先生的身影。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鲁迅在绍兴时期,每当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拜访。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他的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的。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加以自勉。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的原貌。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我仿佛见到老学究在之、乎、者、也地教授着学子们,鲁迅先生相似在思索着。( : )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是个不太大的院落,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是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抹之不去的最为鲜活的记忆。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学、艺术巨擘都是家乡的土壤,童年记忆“酿”成的,当然,鲁迅先生也是这样。在鲁迅先生文章中,故乡中的人物、故事是最为活生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他的杂文,固然是“投枪”、“匕首”,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鲁迅先生描绘的故土风情,刻画的故乡人与事,却栩栩如生地凸现出来,活在人们的心目中,舞台上、影幕上。《阿Q正传》中阿Q;《祝福》中祥林嫂;《药》中华老;《孔乙己》中孔乙己;《风波》中七斤;《故乡》中润土;《明天》中老拱、蓝皮阿五;《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魏连殳等一系列活生生的人与事,不但再现了那个时代,而且对后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走出鲁迅故居时,回首“民族魂”三个大字跃入眼帘,使我思索起“民族魂”来:

话题来由,使我想起了《收获》杂志专题讨论了民族魂的问题。无可否认,有些青年对鲁迅滿面愁容的脸是不舒服的,魯迅是“民族魂”提出了种种质疑。

有些人认为:民族的灵魂是不是应该有它的哲学智慧,思想境界,精神品格,文化沉积,文明高度?在下,请教各路鲁粉大侠,中国谁有这样宏阔的精神世界和心智包容?……万古一流鲁迅?请你们提提他的分量,究竟有千钧之力,还是半斤八两。………

凡是对鲁迅作出客观真实的所有正面评价,个人都持认同。我对鲁迅的批判主要侧重被后人掩饰的思想和人格缺陷。

“四海皆兄弟”的襟怀绝对无愧人类有史以来四大思想家的伟大[耶稣穆汗默德释迦牟尼孔子]。马克思,卢梭等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人间博爱的彼岸终极关照却是一致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段歌词“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的光芒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宽容能获得大爱,大爱能使人变得宽容。

我以为,凡持有否定鲁迅先生“民族魂”者,疏忽或者忘却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鲁迅生活在什么年代。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最为黑暗,最为动乱的年代,堂堂中华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是抗争还是妥协?是拿起刀枪还是做亡国奴?是检验有没有“民族魂”最重的分水岭了,如果对民族的病根不批判,当封建的孝子贤孙;对外来侵略不抗争,像汪伪之类那样,做外国人顺民的话,能有站立起来的新中国?能有走向繁荣富強新中华?不破不立,战士抗争靠武器,文人抗争靠笔杆子,鲁迅他不但与几千年封建意识决裂,而且用他“匕首”刺向民族病根!在那个时代,有多拿笔杆子的人,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为武器?时下文坛缺少的是批评,抬轿子人多,吹喇叭人多,说真话人少。

“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正如毛泽东所说,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的主将。只有经历过灾难深重的人,才会有对灾难深重的深切体会。鲁迅的“投枪”,代表着当时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抗争的情结,他以“黑暗”的文字,用自己的热血,拧成一炬火把,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民,所以,人民给他“民族魂”的称谓是当之无愧的,最为适当的。

民族魂的含意,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一些变化的。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家乡、热爱工作,忠于职守,清正廉明,大公无私等,也是具有民族魂的具体表现,而然,也有不变的,我以为体现在:

1像樟树那样朝气勃勃。樟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朝

气勃发,即使更换树叶,也在一瞬间,始终保持着旺

盛的生命。

2像松树那样坚韧不拔。松树不管是雨、雪、雷、电,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凭风起如斗,根咬石缝似磐石的

韧劲。

3像桂树那样无私胸襟。桂树不但风绿猗猗,而且香弥满园

,桂花用馥香笼罩一切,不分你、我、他,友爱一切的品

格。

4像杉树那样无信不立,春、夏、秋、冬,不但用挺直,守

卫着自己的信誉,即使倒下了,仍用宁直不弯的秉性,

鲁迅的故事篇7

摘 要:鲁迅的小说是一种情节的生活化的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情节的故事化,从而使小说走出了以故事为主的圈子,使小说进入以书写普通劳动者为主的现代小说的全新时代。

关键词:情节的故事化 情节的生活化 现代小说

鲁迅的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发轫之作,这些小说在完成白话文小说肇始的革命意义和推动思想精神觉悟的同时,悄无声息地使小说本身完成了一次变革,即把传统的情节故事化小说革新为情节生活化小说。小说情节的变革必然引起与之相应的小说人物的变革,即现代意义的性格小说从鲁迅手中诞生了。小说从闲书、玩物成为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

鲁迅的小说情节里没有趣味的故事,只有生活,也就是说鲁迅是在写生活而不是讲故事,我们把这种小说称之为情节生活化的小说。这并不是说鲁迅的小说没有故事情节,而是说鲁迅的小说没有古代小说中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和引人入胜场景,这是鲁迅的小说与传统的小说的根本上的区别。他的小说不是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去吸引读者,而是用还原的生活现状、生存环境以及人物去引发读者思考。无论是《呐喊》还是《彷徨》的小说的情节都不具有情趣性,即使是《阿Q正传》这样长篇幅的小说也没有传统小说诱人的故事,而是截取阿Q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断,集中笔墨刻画了作为阿Q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以及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行为,其中的心里分析和议论,让好看故事的读者失望。从鲁迅的小说中找不出乐趣,鲁迅的小说不能用来消磨时间,不能用来消遣。鲁迅的小说甚至于没有情趣,有时还沉闷、压抑。但鲁迅的小说具有可读性和可研究性,耐读,是一种必须在灯下慢慢地读,细细地想,作为一个问题去思考研究的大作品。读鲁迅的小说没有读其它小说的愉快的感受,没有欣赏小说的乐趣和愉悦,但读鲁迅的小说常常让人感慨,让人思考;有时让人沉思,有时不免拍案而起。这是生活,现实生活进入了小说。鲁迅的小说的情节完全是生活化了,从平凡的生活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注和思考。《药》里写了华老栓半夜出去买东西(药)回来,给儿子吃,白天在茶馆招待客人,儿子的痨病没治好死了;夏四奶奶的儿子造反被抓住让康大叔给杀了。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有人生病,有人造反,而且作者写得非常平淡,平淡中郁闷着一颗火热的关住的心。

鲁迅的小说中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把生活的几个横断面有机地串起来。而把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在《狂人日记》和《示众》中几乎完全摒弃了情节,《狂人日记》写了一个迫害狂的心里感受。《示众》用一个客观的镜头扫描了一群麻木无聊的看客。鲁迅小说中的生活情节是对生活表征、表象的客观叙述,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冷静地把看到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叙述下来,并不做任何的夸大和缩小,也不评点。《药》写观看行刑的场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是最典型的写法,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种原生态的描写和叙述,正是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鲁迅的小说相对来说篇幅短小,时间跨度却很大,情节之间往往出现跳跃,把无关的宏旨的情节统统推到幕后,突现能表现作者的旨意的情节,使事件推进的过程和线索十分清晰。在鲁迅的小说中,情节不是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是展示人物灵魂和精神状态的一个平台。《祝福》中鲁迅没有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虽然这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同情,但这不是作者的本意,甚至于可能会引起副作用。比如:祥林嫂两次亡夫只是借别人的口一笔带过,略作交待,这就是说,祥林嫂虽然内心凄苦,却还有力量支撑着生活下去。即使是失子的痛楚使她已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也并不是作者着力的。如果这样写可能会产生祥林嫂是命运的捉弄导致悲惨不幸的偶然性的结论。作者着力写的是祥林嫂的勤劳善良的美德和对生活微薄的希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最终绝望死去,有力地控诉封建制度和礼教。在《故乡》中,作者把三十年浓缩到两个生活片断中,并在有意无意的对比中揭示出中国农村迅速的破产,农民受到经济和精神的更深重的压迫的悲苦命运。这种生活横断面的剪辑,用简短的情节蕴藏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在读者面前清晰地展现出旧中国一个农民的一生缩影。

鲁迅的小说情节极少有直接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琐事,即使是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也常常为生活奔波。《一件小事》、《故乡》固然是这样的,像《阿Q正传》也仅是阿Q的“革命”与赵老太爷有一些矛盾冲突,而作者主要在写阿Q对革命的渴望和无知。《祝福》中写出了祥林嫂与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矛盾冲突,但这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矛盾冲突;人与人的矛盾冲突隐蔽的更深,人们能看到四叔好心地收留了祥林嫂却看不到四叔用无形的礼教绳索束缚着祥林嫂,并鞭笞着祥林嫂的灵魂,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祥林嫂的精神;婆婆卖掉祥林嫂是用有形的族权宰割她;善人柳妈的“阴司”论是精神上好心毒害她;这些人出发点不能说是刻意的恶意(即使是她婆婆也认为卖她是合理的),这正是最可怕的,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矛盾冲突已根深蒂固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合理化了,这不是戏剧式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本身已经与生活水乳交融了,这样更有力地表现主旨。情节已孕含了矛盾冲突,没必要用曲折故事来支撑情节,那样反倒显得雍肿。这是鲁迅借平凡的人物形象,用日常生活中无事的悲剧来表达对改革社会的见解。

从小说自身发展来说,小说的情节生活化是小说发展的必然趋势。情节故事化的小说在追求故事性效果的同时忽略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的心理描写和人物性格不能充分展开,这样的人物往往是单一性格,不是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也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风貌。情节生活化的小说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贵族男女或传奇人物,而是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的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角。鲁迅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最底层的人,通过他们的生存状态去看一个时代,通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掘出病根。鲁迅小说不多,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中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个很重要的倾向,即,揭示人的灵魂,尤其是农民,而就知识分子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鲁迅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这是传统情节故事化的小说绝无可能。鲁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充分应用了情节生活化这一优势,让小说里的人物自觉地展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创作小说时已具备了成熟的思想和语言,他兼有深厚传统文化和对外来文化的营养,为现代小说在情节、人物以及语言、思想和内容树立了典范,表现出艺术性和思想性远远地超出了时代,中国现代小说因鲁迅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文中的鲁迅小说指《呐喊》和《彷徨》。

[2].引文出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的故事篇8

我们先进了三味书屋。那儿弥漫着芬芳的、浓郁的书香味,是我们陶醉其中。这就是鲁迅先生在小时候学习的地方。我们走进教室,有一张桌子十分显眼,那就是鲁迅先生儿时学习用的书桌。那个“早”字和含义,我相信,已深深的印入我们的、鲁迅先生的脑海里了吧!事事早,应该早已成为鲁迅先生成功的诀窍之一。

继而,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就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地方。这一幢房子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这里的笑容与泪水。

百草园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呢!虽然没有奇花异草,可是一进去,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陶醉其中。而且,你瞧你瞧,不仅是我们入迷了,连蜂蝶也来助兴呢;你看你看,不仅是我们陶醉了,连蛐蛐也来叫几声呢!这仿佛如同仙境一般。也许就在这时,长妈妈在为小鲁迅讲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许就在这儿,小鲁迅已经捉住了几只蛐蛐;也许就在这里,鲁迅先生度过了一个充足、快乐的童年吧!

也许……

上一篇:沟通演讲范文 下一篇:校园搞笑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