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06:12:19

班门弄斧议论文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1

2007年2月3日

历史:

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新课!先提问几个问题!……好!我们今天就学习达尔文~有了解他的吗?小A!你说!

……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被认为是谬论!可是他的信念,坚信真理,才为我们人类之迷又解决了一道难题,我们应该有,有这样的信心!敢于向真理挑战!

2007年3月5日

物理:

上课几分钟了!还说!就说你呢!注意听,别走神!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进行的内容是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讨论!先来看看视频资料!

……

伽利略对这个问题是在很多年前提出的,并在比萨斜塔做过实验,他能向真理质疑,不相信当时的泰山北斗?亚里士多德,否则,现在也许也不会发现这一现象的。

……

我们现在究竟是要赞扬还是应该否定这种“班门弄斧”,现在的理论有很多都是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和人们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回过头来,想一想,假如当初鲁班不是冷嘲热讽,而是大加赞扬,那个青年也许会超过鲁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次谱写人生的神话。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2

【关键词】班级管理 守望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57-02

管理一个班级从开始创建班集体到建成一个成熟的班集体,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有失落、痛苦、无奈、欢贰…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成为班级的一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积极将自己融入班集体,要做到从了解生情入手,“打有准备的战”;要在“战术”上有所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特点。在教育的麦田里耐心守望、耕耘,终会收获累累硕果。

一、开学第一课,我走进了“菜市场”

我从一所乡村学校调到一所县城学校,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开学第一天,我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畅想着我的新学生,他们会是怎样的孩子呢?比起山区孩子的纯真善良,他们应该更多了一份聪慧灵动吧?迎接我的,应该是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与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吧?可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我发现我猜错了,迎接我的不是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不是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而是一片“热闹非凡”的“菜市场”!

我好不容易挤到讲台桌旁,吼了一声“安静”,我此时还在保持着原先自以为是的“威严”,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可我的声音马上淹没在了那片喧闹声中。我在无力地跟着他们吆喝,此时我的感觉是多么无力与无助,一股深深的挫败感油然而生:我这个曾经“威慑一方”的山区班主任,现在居然连一群孩子吵闹也管不了,那又算怎么回事呢?终于等到下课铃声响起,一节热闹的“见面会”总算熬过去了!

【反思】《孙子・谋攻篇》曾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在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上盲目地按照自己十几年前的经验,去应对现在活泼好动的学生,迎接我的肯定是无奈和失败。

二、“闹”“乱”背后的“隐情”探源

口干舌燥回到办公室的我,趴在桌上冷静了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自以为是见过世面的人,就这样败下阵来了?不,不会的,我安慰自己。中午回到家,在微信上“吐槽”,被一位多年的朋友看到了,给我回了几个字:“好好看看书,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我猛然醒悟了,赶紧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向同行请教……崭新的班级管理理念渐渐充盈我的脑海。接下来,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我的班级管理筹备工作。首先,我制作了一个调查表,对全班43名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见右表)。

在班级调查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对家住城区的21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回来,我归纳了一下,之所以出现开学第一节课时的那种状况,原因主要有:①生源的复杂性,有44.2%的学生来自山区,34.9%的学生来自郊区学校,只有20.9%的学生来自城区学校,所以造成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差异性较大,大多数学生“野性”很强。②养成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学生良好习惯缺失;学校行为习惯教育落实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淡薄,出现了课堂上乱哄哄的现象;③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据调查,有42.1%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家长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教育,在家访中,有几位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如何教育都是老师的事,跟家长没关系。

【反思】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中如此描述:“教师产生的厌倦感从何而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离学生,拒绝变化,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多年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致使我远离了学生,远离了学生的发展变化步伐。远离学生必然招致教育的失败,班主任只有亲近、了解学生,才能管理好班级。

三、我的治班绝招“三板斧”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我知道了症结所在,于是,从第二周开始,开始实施了治班“三板斧”。

“一斧”,生生对话会。在第二周周二的班会课之前,布置学生准备班级管理建议,我组织学生将课桌围成一圈,中间留一张桌子,上课后,我首先坐在中间的桌子旁,讲明今天的座谈会怎样开,然后,我坐到边上(班级管理学生是主角,而且班级管理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从1号开始到43号谈谈自己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每人至少提一条建议,并且保证带头做到且监督同学共同做到),选拔两名学生把大家的建议用最简要的文字记录下来,组织5人评选小组,从记录的建议中评选出实用性与针对性强的建议,并通过投影仪将大家的建议投影出来,让每位班级成员讨论,最后,大家举手表决,通过班级基本管理制度,并在每条内容后面写上提出建议者的姓名,要求这名学生以身作则,带头做到,且带头监督他人实施,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二斧”,反思自检。在落实班规的第三天就出事了,学生袁某与值日班长吵起来了,值日班长跑到办公室“诉苦”,据了解事情是这样的:在早自修课上,小袁没有认真读书,“张牙舞爪”把弄自己的“武功”,后面的女生小王厌烦他这样的行为,骂了一句,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值日班长上前制止,并根据班规给予小袁扣分处理,而此时小袁却大发雷霆,说凭什么扣我分却不扣小王的分。接到“报案”之后,我把“涉事者”都请到办公室,先让他们把事情经过写下来,一来弄清是非曲直,二来先压一压小袁那股“怒火”,看到“火”熄得差不多后,我首先让小袁从班规记录本中找出上次对话会中的原始记录,看到“在自修课中要认真学习,不打扰别人”这条班规的后面赫然写着“袁某”,他脸开始发红,低下头来,接下来我趁势要求袁某把此时的想法写下来,小袁此时真的是“有感而发”,“刷刷”地很快写成两段,字里行间充满着悔意,我趁机再“烧”一把,要求他到班级里说说自己对今天发生的事的看法和以后的做法,看到这位带头闹事的“领头羊”的真实表态,其他跟随者也有所转变。

“三斧”,奖罚结合。教育不能没有奖励,同样也不能没有惩罚。第五周星期三上午,语文老师气呼呼地到我办公室来诉苦:“小不点”小虞,上课从外面匆匆跑过来,老师说几句,他还拿着书本朝老师摔过来,还时不时举起他那小拳头示威,大有“拼上一架”的架势。我赶紧把小虞拉到办公室,此时的小虞跟我原先印象中温文尔雅、天真可爱的模样天差地别。是什么把他给激成这样?我好不容易把他给按在椅子上,慢慢地等他安静下来,他才张嘴说出他的“天大冤屈”:课间他去检查公共场地的卫生,发现有许多垃圾倒在地上,他一个人去借来卫生工具,当他打扫干净地面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时,迎来的却是老师的一顿批评。面对他那张委屈的小脸,我从表扬入手,肯定了他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做法,正当他仰起小脸,以为语文老师的批评是错误时,我却话锋一转,指明他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极为不妥的,并帮助他认清自己的错误所在。在下一节自习课,我组织大家开了两个“会”:一是表扬会,二是批评会,主角都是小虞。小虞一方面领到了班委特别颁发的“班级卫生小卫士”奖励证书,另一方面,收获了一张扣10分的“处罚通知单”。通过这两个“会”,不单让小虞接受了一次难得的教育,也让全班学生进一步强化是非意识与班集体观念,为建设良好班集体写上了精彩的一笔。

【反思】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学生,不放松常规管理,但绝不是管得越严越好,跟得越紧越好。对于学困生更是这样,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管理首先是尊重,相处贵在信任。班级管理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发挥学生的民主性,只有充分信任、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管理是他们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四、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

原以为我的“三板斧”可以轻松搞定这帮“毛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一天,班上的“火铳”小宣又被激怒了:某周五午间静校管理时,一帮孩子在班级里玩扑克,被路过的值日老师看到后报告给我。我把他们叫过来,准备好好教育一番,结果小宣脾气又上来了,说是值日老师冤枉了他们,他们没有玩牌,只是在玩“二十四点”,是一种益智游戏。我说扑克也是牌,在午间静校管理时间内去做这件事是不对的……结果小宣没等我说完就夺门而去,对我的话不管不顾!我真是被气晕了,但又怕孩子在冲动之下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行为,只好让其他同学先稳定其情绪。然后再打电话给小宣的家长,让他们协助老师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虽然最后小宣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我和值日老道了歉,但我总有一股深深的无奈感。

【反思】孙绍振教授针对儿童的心理曾说过:“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许多时候,学生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不用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所以,改变一个孩子真的没那么容易,改变一群孩子又谈何容易呢?

五、终于迎来了我的“林荫小道”

八年级上学期一个星期二的上午,我出差回来了,在回教室的路上,我一直在忐忑着:迎接我的会不会还是那“热闹非凡”的情景啊!慢慢地教室就在眼前,咦,怎么没有声音,是不是孩子们没在教室里上课啊?当我走近窗户,看清里面的情形时,我顿时一阵欣喜。我看到的是,孩子们静静地坐着,认真地听讲,那种情景是多么像我梦想中的样子,从原先那种躁动、无规则、无序的动,终于开始变了,变得安安静静。此时,仿佛走进了春天山花烂漫的林荫小道,听见的只有偶尔几声悦耳的鸟鸣声、读书声、回答问题的声音、相互讨论的声音,我沉浸其中好久好久……

【反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庄稼是有生命的,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爷爷驻足田头,久久观望着自己的田地,观望着田地里的庄稼,现在才逐渐明白,那其实是一种“守望”,一种满含深情与期待的守望。学生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只有给予他们关注、期待、信任和爱,才能够收获成长的喜悦。我愿意守望我的这一分麦田,守望每一棵幼苗。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3

一、课题选择的原则:价值、创新、可行

二、课题形成路线:

第一是归纳的路线,也就是从实践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教育现象提出要解决对问题,从而形成课题。:

1、把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变为课题

2、在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课题

3、抓住思想的火花形成课题

4、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课题

5、从有争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上选择课题

第二条路线是演绎路线,也就是以理论为着眼点,从相关理论中推演出某种假设、原则,然后再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1、承袭一幼的研究成果发展课题

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课题

3、在学术观点的争论中寻找课题

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课题

5、在阅读理解、甚是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课题

三、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或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课题意义

3、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主要研究人员及其分工

5、研究对象

6、研究方法和实施要点

7、研究资料的处理方法

8、预期效果

9、进程和安排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4

(一)横向思维训练。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比较,从事物的时间、空间的接近,性质的相近或相反,以及因果关系作横向比较思维。其方法是:1、同类作家类似作品的横向比较。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二篇文章都是悼念文章,对象都是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但两文有差异,左联五烈士是共产党人,作者战友,为革命而被反动派杀害;刘和珍是爱国青年,作者学生,因请愿而被反动军阀屠杀,这些差异导致了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前者直抒胸意,泼辣尖锐,锋芒毕露,直指独夫;后者是幽思深广,悲愤沉郁,情急深沉,崔人泪下。两文差异的原因是写作时代和革命形势的不同,以及作者由进化认者转到阶级论者的思想不同。这样进行横向比较思维,可以拓深文章的思想内容。2、同一体裁作品的不同写法的横向比较。如《核舟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记叙文体,其写法各异,或记物、记人、记事、记游,或写景、抒情、议论、说明;或述志、写意、说理、抒怀。通过横向思维训练,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文体知识,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借鉴。3、同一类人物性格牲特征的横向比较思维。如祥林嫂、水生嫂、母亲、窦娥等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时代和环境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的封建社会,被旧中国四大绳索绞杀,形成了一个被歧视,被践踏,被愚弄,被抛弃的妇女典型;水生嫂处在我国风起云涌的抗日年代,党的领导和现实的教育使她走向抗日战场,造就了自己特有的性格,巴威特的母亲,身处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斗争,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夫权三重压迫的普通劳动妇女变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窦娥生活在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封建社会,蒙受了千古奇冤,形成了反抗性格。这样横向思维,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纵向思维。即从一种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相比较,深入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其方法:1、运用纵向思维剖析单篇文章。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言辞尖锐泼辣,语多讽刺,显示了鲁迅杂文的风格。通过进行纵向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思维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和思维方法。2、运用纵向思维分析文章。如学习了说明文之后,借助已有信息,从纵的方面总结说明文的写法和要求:做到言之有“的”(说明文写作目的是介绍一个知识,使人有所知);言之有“别”(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以别于其他事物);言之有“序”(要有说明顺序);言之有“据”(要依据客观事物如实说明);言之有“法”(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三)、多向思维。就是多角度思维,即从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或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诱发思维的敏锐力、灵活性,其作法:1、阅读教学中的多向思维训练,如读《邹忌讽齐王纳柬》后,可从三个侧面进行多向思维训练:“邹忌的敢谏善谏,齐王敢纳善纳,敢谏善谏与敢纳善纳的关系和作用。”这样可以拓展课文的思想意义。如读了入选教材的鲁迅的小说后,引导学生从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以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病态,提高民族的素质,并为“猛士”呐喊助战,总结鲁迅小说的反封建、反黑暗和反映辛亥革命的三大主题,就不难明白鲁迅笔下的人物分“许多熟睡的人们”和“清醒的几个人”两类。笔下的环境是闭塞、落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其内容均是社会悲剧。就体裁说,有章回体、对话体、和日记体;就语言说,是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典型的白话;就结构说,有的情节完整,有的只截取一两个片断;就线索说,明线、暗线、明暗线结合;就行文顺序说,有顺叙、倒叙和插叙;就表现手法说,有白描,有工笔刻画,有夸张,有讽刺。这样通过多向思维可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构成网状的知识链,有利于对鲁迅作品的整体认识。2、写作教学中的多向思维。

以《水》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从时光如流水的角度写珍惜时间;从细水长流的角度写开源节流计划开支;从大河涨水小河满的角度写积累;从潮水汹涌的角度写顺应时代潮流;从洪水泛滥成灾的角度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水不怕阻挡,一往无前的角度写拼搏精神;从杯水见真情的角度写社会风尚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思维,使学生从单一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开阔思路,提高思维的多向辐射能力。

(四)、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所谓“反弹琵琶”。这种思维可以避免模式化,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推导的结论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丧志”的逆向“焉能丧志”,说正常娱乐的必要性和业余爱好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一心不能二用”的逆向“一心能二用”,说熟练地掌握技能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学海无涯苦作舟”与“学海无涯巧作舟”等等。二是在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如《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当代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事不目见耳闻,同样可以断其有无。又如学生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导另一逆向思维结果:如果齐王不敢纳善纳谏言,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可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但不能每事必反,违背辩证法。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5

作文无生命,但是写作文的主体是鲜活的、灵性的、丰富的、有个性的生命个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说:“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写作教学从把内在的生命情感外化的层面引导学生感知人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这样的写作过程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本真(或称为“真我”)真正意义的释放,才能体现出学生身上应该具备的生命性、生活性、发展性的特征。

一、从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生命,感悟真切的生命情感。从而体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同本质属性——生命性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就能在审美的愉悦中走进神圣的生命殿堂。朱自清的《背影》,他在文中的四次流泪,特别是后三次流泪,如果只是工匠式地肢解文本,未曾深入到泪光中品味其中折射出来的生命底色,就无法调动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本真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朱自清先生看到父亲爬月台时的流泪,是他感受到生命中最真挚情感的生命感动,是儿子对父亲平淡而朴素的爱的体悟;第三次流泪,是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他内心中进发出来的对生命中离别的感伤;文末读完家书后的晶莹之泪,是经历世事浮沉、岁月历练的他感受到自己父亲生命中的悲苦、自己承担着儿子和父亲双重角色意义后积淀的生命感悟,是他在精神上洗尽世俗尘杂后内心纯净生命的清,它是人在中年的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之重解读了父亲的生命之重后的感情升华。历史长河中的文人骚客、仁人志士赋予生命以永不磨灭的烙印,这是学生可以吸纳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阅读教学中,教师用现实生命解读历史生命,这种已经真解的历史中的生命,根植于学生的生命之中,是学生在写作时释放情感的催化剂。

阅读教学立足文本为学生抒写生命的灵感、顿悟、彻悟展现最广阔的空间,为“写作本位”向“生命本位”的转变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这既是老师的生命,也是学生的生命;既是阅读的生命,也是写作的生命;既是文学的生命,也是历史的生命。

二、走进生活,实现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学生去感悟、体验生命的厚度与宽度;这体现了生活教育与写作教学的共性特征——生活性

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辨明生命的方向,有时会被误导,从而对社会产生误解,对生命失去热情。这时,写作教学就要发挥引导、唤醒、激发的效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全面、发展地理解身边的世界。比如,面对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而被敲诈的事件,如果教师能及时进行正确的疏导,学生的心智就会豁然开朗:同样是被报道的,这类事情和社会上献爱心的善举相比,哪个多?应该说,他们的卑劣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他们代表不了广大的善良的人们,阻碍不了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恰恰相反,人们会对生命有更新的认识,看待这种丑恶现象就如看待地球一般,地球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我们不能看到光明就欢欣鼓舞,处于黑暗就恐惧莫名吧,所以假恶丑的行为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完善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事,人们才会更理性地审视内心和外物,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教师要严肃地告诉学生: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我们可以坚信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会更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具有生命尊严的自我价值定位;心灵世界的丰富、道德情操的升华和内在生命的充实为其健康积极的生命性格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唤醒学生的生命潜力,写出充满生命色彩的真性情作文,完成由“写作本体”向“生命本体”的转变。把目光转向生活、生命领域,会把学生从技巧化、模式化、机械化的写作误区中解放出来,只有被解放的生命才能激发出生命的豪情、生活的激情、写作的热情。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牛命体验印有明显的个性化标签,这就为写作教学引导学生个性、自南、真实地表情达意提供了纵深发展的空间。

三、实现生命个体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写作教学体现出了与课程属性的同一性特征——发展性

在写作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多角度立意的课题,以“班门弄斧”为示例——原意可立意为“在权威(行家)面前卖弄本事——自不量力,没有自知之明”;逆向思维的立意是“弄斧偏要到班门——敢于向权威挑战:或有才能,更要有自信”。再给每个小组一个词语新解的例子,充分讨论后在班内交流,可谓异彩纷呈。贴近生活,熟中求生、常中求变,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多元,认识生命的视角也相应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感性地判断是非对错,而是学会了理性地、辩证地、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审视世界的生命和生命的世界。

写作教学,甚至阅读教学,应尽量做到每一节课会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写作教学应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从“写作本位”之被动的生命形态向“生命本位”之主动的生命形态转化,用生命的独特方式言说生命的本质和本质的生命。这就要求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精神,满足和提升生命的需要,体现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发展性具有动态的属性。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要坚持个体生命发展的独特性。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男孩把太阳写成了绿色,还戴上了帽子,围上围巾。他的作文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但是教师却大声说道:“同学们,这是我所见的最有创意的作文!你们能猜出作者的意图吗?他写的也许是一个冬天里的太阳,冬天很冷,太阳得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些绿色,所以把太阳写成绿色。”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小男孩又自信地昂起了头。此刻,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赞赏对这位同学的身心发展、人生观念、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位教师维护了学生的生命尊严、写作尊严,也对在场的学生产生较强烈的震撼,他这一番话的生命效力远远超出了写作教学本身的价值。高中生有更强烈的获得尊重的需要,把各种生命体验、生命感悟兼收并蓄,形成了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立体的生命意识。这与他们的自我生命意识的形成并向超我生命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密切相关。

写作教学只有把生命性、生活性、发展性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拥有生命的快乐与尊严,才能让写作成为精神家园的守护神、生命本真的桃花源。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创新意识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是基层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教学上一个台阶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受应试影响往往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学生也求四平八稳,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导致学生原有的创新和突破的睿智被无形消磨了。如今教育界渴望创新,呼唤创新,然而惯性思维想在一定时间内改变实为不易,逐步有意识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却有可能,但要下一番大力气。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寻常的视角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突破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我们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就必须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上下工夫。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发展,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如在教学话题作文“家”时,先让学生自由构思并写出提纲,结果发现学生囿于习惯,写作内容不广泛,总是不离自己那个小家,形式上过于单一。于是我趁机点拨学生在内容上除了自己那个小家,是否也可以考虑班级、祖国乃至大自然这些“大家”呢?在形式上除了可写我们常见的记叙文,能否写学过的说明文、小说、童话等体裁的文章呢?在学生重新构思后,我发现他们的习作提纲呈现出“多彩”景象,单从所取题目就可见一斑,如《我的小天堂》、《小鸟的哭诉》、《他哭了》等。可见,学生并不是缺少创新,而是缺少创新思维的有效引导。

二、积累知识

1.参与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是作文的源泉。要通过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并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为作文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

2.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创造性活动有助于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富有创新思维的作文。

3.增加阅读量。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来源,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智,为发展求异思维、获得灵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创造性写作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材料。

通过积累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看问题,促进辩证思维的发展,形成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而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志,是创新思维最本质的属性。只有素材积累丰富了,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出有创意的材料。写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素材评议”,让学生说素材,评素材,在民主、宽松的师生共同评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使每位学生都养成在作文之前设法寻找新素材的习惯。

三、加强方法指导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其灵活性,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得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成语“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使人耳目一新。

四、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达到乐而忘返、如痴如醉的境界,就必须优化外部环境,使创新欲望逐步强化。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否形成。因此,应当在作文课上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我在作文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变通教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求知欲与好奇心,增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五、适时鼓励

小学生好胜心、自尊心强,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多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信心,促其产生动力。因此,对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方面富有创新的作文,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正面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把学生中富有创新思维的作文予以发表,这是一种鼓励。如在班中宣读;刊在板报、墙报上;推荐到广播、报纸杂志上发表,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拙见,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农村的作文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今后写作时不再碰壁。

参考文献:

[1]张德秀.创造性思维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出版社.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7

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 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1 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1.2 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1.3 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1.4 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2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穋意:

2.1 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

2.2 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2.3 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3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4 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4.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

4.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4.3“1+1

4.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4.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

多向思维留给学生较大的想像空间,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入题。

班门弄斧议论文篇8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写作教学内容 知识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wWw.133229.cOM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 and 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

总之,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差异、多元、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等,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统一接受、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等现状,在知识、经验、活动等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194.

[3]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6.

[4]勒于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5]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上一篇:最新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我理想中的学校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