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2 00:41:55

体育运动的意义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1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地位

“阳光体育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和艰苦的实践问题。

1.1“阳光体育运动”内涵

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竞技水平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特性: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全国的大、中、小学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是国家性质的学校体育活动。

1.2地位是加强青少年体育,重点做好下面工作

加大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和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的社会环境。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期举行启动仪式。各地要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适合各自特点的体育活动。今后,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达标争优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抓紧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明确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卫生器材设施基本要求,并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条件是否合格的基本要求,促进学校改善体育卫生条件。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抓紧研究制定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相关项目,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中央要给予经费支持,通过项目对一些地方给予支持,同时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大投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广大青少年开放,用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缓解青少年体育锻炼和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满足青少年课余和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需要。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增加体育工作和学生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的权重。对各地学校落实国家有关体育卫工作情况督促检查,把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2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原因

2.1青少年体质体质健康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是终身教育。注重儿童发展、宣扬个性解放,平等、尊重、民主的今天,孩子仅仅从形式上获得了认可。孩子们的生活单调而乏味,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内涵性、人文性不够,地方性无从说起。孩子丢掉了最宝贵、最纯真、最快乐的东西。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有组织计划的系列活动,以自娱自乐为基点、体育活动为重点、自主管理为特点、特色项目为亮点、个性发展为终点,把才华赋予学生,让活力充满校园,将快乐还给学生,让健康伴随成长,让孩子会学习、玩耍、创新少年。

在2006年9月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显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因素。与2000年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再下降,表现在:7岁至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为31.67%,初中生为58.07%,高中生为76.02%,大学生为82.68%。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已居世界第二位。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

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总结为:就是肌肉软;硬,就是关节硬;笨动作不协调;晕,就是前庭耳蜗神经晕。

2.2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2.2.1学校的原因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迫于种种压力,以应试教育替代素质教育,以“升学第一”替代“健康第一”。。

2.2.2家庭的原因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不仅有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长观,他们只重视孩子的智育,轻视孩子的体育,只重视孩子的营养,歧视孩子的锻炼。

2.2.3学生的原因

学校、家庭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外因,而青少年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则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内因。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锻炼。

2.2.4生活方式原因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除了学习压力缺乏有效的运动之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营养过剩,食物结构不合理,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青少年食谱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同时,电视、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3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3.1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的发展重点[4]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强动力,也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阳光体育所针对的对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称赏是我们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2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基本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培养,阳光体育的开展就显得非常及时。政府开展活动的同时,各级财政经费也必然会逐步地往学校体育工作中投入。

3.3阳光体育运动是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认识的良好契机

阳光体育运动是号召全国亿万青少年都参与近来的声势浩大的活动,它所覆盖的范围极大,涉及各级各类的学校。因此,它必将带动学生自觉锻炼、养成健康为重的思想。而学校体育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最主要开展空间,是这个活动的基础,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活动契机,

4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意义

4.1阳光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意义[5]

青少年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要克服许多由体育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地培养和陶冶作用。

4.2阳光体育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从小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将为国家煅就大批身心出色的建设者,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5展望

阳光体育运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保障基础条件,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科学的、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安排运动内容。学习各部门合作采取体育督导检查和服务支持,使阳光体育运动在亿万学生中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体育学刊,2011(8).

[2]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6).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2

一直以来,古希腊体育被认为是现代体育的起源,尤其是古奥运会,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哲学意味都被体育哲学各位论家诠释、阐发。在此中,古希腊哲学思想与古希腊体育运动之间的关联成为解释的关键所在。在先前较多的研http://究中,古希腊体育运动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表现”、“实现”特定哲学观念和文化理念的中介,而它的自性则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所以,厘清先前研究中古希腊体育所扮演的中介角色,深挖古希腊哲学思想中蕴含的实践智慧,对古希腊体育作哲学认识论层面上的诠释,使之有着更为饱满的哲学思考内涵是该文的思维导向。

当在体育运动领域论及古希腊哲学家及其思想时,最常被引用的一个例证是古希腊为数不少的哲学家,尤其是伟大的师徒三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出色的运动家,其中还不乏奥运桂冠获得者[1][2]。以此为依据,在较为宽泛的历史文化层面来树立体育运动在古希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古希腊哲学与古希腊运动在形成伊始所具备的紧密关联。而在古希腊哲学家的原著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论述与古希腊体育运动之间的关联则能开出另一条研究径路。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说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被称为“爱智慧”(希腊语为philosophia)[2],意旨于对睿智的追求、热爱。但是凸显智慧的实践性,换言之确定实践智慧的内涵与意义的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wWW.133229.cOM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区别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知识或科学知识;第二类是实践的智慧、实践的知识或者明智、审慎;第三类是技艺、技巧或生产的知识、制作的知识” [3](这三类分别对应希腊文episteme,phronesis和techne),本文所主要关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phronesis,即实践智慧这一概念。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智慧包含着伦理学与政治学,他们的研究目标是善和善的行为。国家和个人的善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而在实现善的过程中,实践智慧作为“一种体现为行动的知识”即实践知识,得到了凸显。

1.1 实践智慧与实践知识

亚里士多德崇尚知识,崇尚求知的生活,“他坚信人类光辉灿烂的未来只有通过持久不懈的学术研究、逐渐积累知识才能达到,并因而告诫我们说,按照求知的欲望行事、实现自我乃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标,从事理智活动、进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并且这种求知的过程——“一种从事智识活动并进行思辨的生活”,是一种人追求不朽的过程,是人最接近神的一种状态[4]3。然实践智慧中包含着实践知识这一维度。通过挖掘古希腊体育运动中存在的知识因素,尤其是当摆脱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第一个知识类型(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束缚后,古希腊体育运动中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即亚里士多德所提及的第二种知识类型(实践知识)得以彰显,这是实现认识论层面上对体育运动理解提升的一个途径。

然而实践知识却是丰富的,首先它是一种属人的知识,更是一种“让我们的欲望行正道”的知识。而如何“行正道”则与亚里士多德之后提出的两个概念——权衡与直觉,及由这两者构成的话语性知识和直觉性知识密切相连[5]。

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的行为,尤其关注人行为的目的和方式这两个方面,而由权衡形成的话语性知识就是解决人行为的方式问题,而由直觉形成的直觉性知识就是解决人行为的目的问题。

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眼中,“实践的智慧必须是一种能够在与人类的善相关的事情上作出行动的合理的正确的状态”[3],而实现这一合理、正确的状态就需要人来“整体性”地判断“什么是对他有利的”[5],这一行为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权衡。所以说“实践的智慧的本质是权衡的”,且权衡的对象就是“那些我们并不永远如此的事情,比如医疗、航海”。从对实践智慧的界定出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著名的中道原则——以权衡的方式“在恰当的方式,对恰当的人,有所行动” [3],而并非是一种无原则的一味“折中”,同时这也是人最好的一种行为方式。

而直觉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思想。作为一位古典经验主义肇始者,亚里士多德对感觉经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的强调是必然的,但它同时也区别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列举的方式,即从“大量的特例中找到逻辑层面上的共同点”;第二种则是当人面对只能在整体中被观察到的原则时,人的直觉体验就至关重要,他便如斯定义了直觉理性——“区别于在推理过程中展现的逻辑理性”,而是一种“本质性的定义”[6]。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强调直觉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重视人的参与过程和直觉体验,更为甚之的是,直觉成为了直面本质的一种方式[7],是跨越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回归到特殊的途径[3]。所以通过直觉,人们就能把握行为的目的。

1.2 实践智慧的身体性

在论述完实践智慧中存在的实践知识维度及其权衡和直觉两个方面,但是真正要与个人和国家的生活发生关联,知识和德性需要与个体发生关联,那么身体这一概念却在此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但由于哲学界的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关注多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身体维度存在一定的漠视,时至今日,对身体问题的关注已是炙手可热,对亚里士多德对身体的描述的挖掘无疑有着对当今身体问题追根溯源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不像柏拉图,虽然两者都承认人身体的不完美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身体是人实现“理智生活”的一个中介[8]。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有着两个基本的界定。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已然被分为三个层次: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一些则与灵魂与身体有关”[9]13,与身体相关的善即可被认作是“身体的善”,其中包含了“健康、强壮、健美、敏锐” [10],而在现代看来这些描述静态身体的形容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必须“在于行动”,“获得奥林匹克桂冠的不是那些长的最漂亮和最强壮的人,却是那些参与竞技的人” [9],所以身体的行为是实现善的一个必要途径,身体的善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再者,亚里士多德并不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样避讳身体的快乐,而相反他认为在身体的快乐中可以体现人“自制”的品德,并且这种“节制”的形成并不来自于道德、心灵的掌控,而更多的是身体快乐本身所具有的两种特性:第一身体快乐能驱开痛苦,只有过度的身体快乐才能治愈过度的痛苦,是从快乐的匮乏走向正常的品质,所以毫无疑问是一种向善的过程;第二身体快乐是强烈的,是天生的。[9]

可见,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中的权衡与直觉概念都在他对身体的阐述中得到体现和印证,如果没有身体,直觉经验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身体快乐的正面肯定,实践智慧的善就无法在个体身上得以实现。同时身体也是古希腊时期个人参与政治和公共活动的一张必要的门票,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身体丑陋的人,不是我们所说的善的人” [9],所以身体也是个体通向集体的一个道路。

转贴于 http://

1.3 个人的善与国家的善

经由身体这一中介,实践智慧及其衍生——实践知识进入了个体和国家的生活,成为个人和国家形成善的一个基础。个体在具备直觉性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明了善的行为目的,通过权衡这一话语性知识,便可使自己行为的方式符合善的需要。在亚里士多德对善的描述中,个人的善是身体的善、灵魂的善和外在的善的三者结http://合,前两者又与第三种相区别。在身体的善中,包含着“健康、强壮、健美和敏锐”,在灵魂的善中包含着“节制、勇敢、公正和明智”,在高扬身体价值的前提下,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而这两种内在的善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表达,正如他所说“具有德性还是认为在于实现生活”,所以外在的“财富、高贵出身、友爱和好运”是内在的身体和心灵的善的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10]。在这三种个人的善的描述中,也蕴含着向最高善——国家的善的迁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最高善,其他属人的善都是以其为目的,而城邦(古希腊的城邦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的国家,为了理解便利,本文在后面将其都写作为国家)的善就是各种技艺的目的,如战术、理财术和修辞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善。并且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完满的善应该是自足的,我们所说的自足不是指一个孤独的人过着孤独的生活,而是指他有父母、儿女、妻子,以及广言之有朋友和同邦人,因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10]。所以亚里士多德作出如下论断:“尽管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城邦的善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因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嘉,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更神圣” [10]。在这一论述中,不仅包含了亚里士多德对个人善和国家善一致性的论述,但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善的重要性的认识。国家的善的体现和实现方式也与个人的善相区别,目的在于形成“共同体的利益”,即在于利益的形成的公正的分配。但是有一点应当值得重视,也被当代的伦理学学者发挥:“一个东西之所以在国家层面是好的,完全是因为他在个人层面上也是好的。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国家层面上的善为个人层面的善提供了根据。对亚氏来说,如果什么东西在国家层面上是好的,在个人层面上却是坏的,那将不可思议 [11]。”

2 古希腊体育运动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契合

如若单纯从当前哲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伦理学、政治学视角出发,无法非常直接地与古希腊体育运动建立直接的关联,但是当身体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中被挖掘后,古希腊体育运动,尤其是作为其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就能与古希腊的实践哲学形成互为印证,继而能在西方哲学发端之时树立体育运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古希腊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通向个体和国家的善和通向实践知识这两条道路是形成与实践哲学相互印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历史层面上来说,古希腊体育运动也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实践智慧的集中展示。

2.1 体育运动:通向个体和国家的善的道路

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柏拉图主要持理念论的观点,所以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身体不能保证心灵的优秀,但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一定会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拒绝过度的饮食”,但是柏拉图却又尖刻的指出日常的体育锻炼会让运动员变得缺乏适应性和懈怠,需要更多的睡眠[12]32。而亚里士多德高扬了身体感觉,重视体育运动,原因在于“健康的心灵取决于健康的身体”,“田径运动能让年轻人变成强壮、健康的公民并能在战时保卫雅典在和平时为雅典服务”[9]47,这就非常直白地印证了实践智慧中对身体性的强调和伦理学、政治学意义。而下面所阐述的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两个隐喻便展开了个体善的提升和国家稳定这两大实践智慧的意义。

2.1.1 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身体——自然隐喻

古希腊先民普遍存在着自然崇拜和人格神崇拜,一方面是对自然力量的畏惧,而另一方面也是对身体不朽的追求,然后太阳的东升西落,季节交替和风雨雷电,使得先民认识到“运动”(这里的运动是更为宽泛意义上的物质运动,而非体育运动)是自然力量的本质所在,所以先民用自己身体的运动来“模写”自然的运动,所以古希腊的体育运动就形成了“模写”自然崇拜和人格神的作用[13]。从对古代神话和身体运动的研究出发,这种“模写”作用的一个反映便可诠释为身体——自然隐喻,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体育哲学学者c.jane和darwin就揭示了各种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着大地与天空是身体——自然隐喻的两个方面:

他们转述了早在公元前522年-443年的pindar的记载,“赛跑、铁饼和掷标枪、搏击、摔跤和战车比赛都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认为其中“摔跤、拳击、赛跑和战车比赛都是与大地相关”,而“投掷性的如铁饼、标枪却与天空相关”,更深入地说,摔跤、拳击等运动模拟着人格神宙斯在大地上的动物代表——公牛,骏马的行为,而“甩出铁饼前所做的圆周运动正是模写着宇宙的一种秩序”,是一种对天空中太阳东升西落的圆周运动的模写,所以“铁饼只要求达到最远的距离,而不是击中某个目标”,但是圆周运动只是铁饼运动的一部分,这也暗示着“人是无法完美地展示这永不停歇的太阳的运动”。而人投掷标枪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古希腊人格神宙斯投掷其武器——雷电的动作,标枪在天空中的划过的轨迹也模拟着流星从天空中滑落的过程[13]。

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身体——自然隐喻实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也着重实现了身体在人与自然进行交流沟通时的关键性地位。这样身体,尤其是身体的运动,成为了实现人能力提升和对完美追求的先决条件,是模写了完美的天空和太阳。由此引发出的身体观便不同于近代心物二分观念深入人心后的身体观。在这一身体观中,首先,善和身体的美相关联,古希腊人对身体的一个信念:“(身体)超越战争、超越性爱,对身体特定但是却普遍的一个信条:美貌由德性而来,成为美的才能成为善的” [12],而体育运动正是形成身体的美的一个最佳途径;其次身体的美所形成的善更是一种社会的教养,这样身体又与社会规范相关联,norbert elias更深一步地解释了古希腊时代的善是不同于我们当代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与军人和有教养的人的培养相关”,而“身体形象是其中的主导因素” [14]。最后,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又是行为的身体,是趋向于美的身体,是个人趋向于善的过程,同时具备了善的目的和过程。所以说,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身体——自然隐喻从实质上是一种善的体现,更为确切的说,是一种个体的善的提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智慧个人的善的实现、展现的一种方式。

2.1.2 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个体——国家隐喻

如果说古希腊体育运动中存在的自然——身体隐喻是一个个体层面上善的追求,那么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个体——国家隐喻则是一个社会的、群体层面上的善的追求。然而这一个体——国家隐喻就体现在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场地、规则和教学方式的设置上,其中“正义”理念是隐喻的内核。

首先在古希腊时代,体育比赛必须在一个公开的场地上,在日光下进行,这是为了让神来见证比赛转贴于 http://

的全过程。拳击比赛都是没有现代拳击比赛的“重量级”概念,虽然这一方式在现代拳击运动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它的目的却在于,古希腊人认为只有这种无差别级的比赛才能展示最有力量和最强壮的人且不受制于体重,才能代表太阳这一“生命之源”的力量。在摔跤中,一个失败的身体姿势是某一方的背部触及了地面,因为这个时候失败者能感受到太阳的力量,而此时毫无疑问,获胜方正是代表了和行使了太阳的力量。可见,古http://希腊时代的正义来源于太阳,而在古希腊的体育运动中正是展示了这种正义,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这种正义展示给社会大众,形成维系社会群体,形成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13]。

再者,尽管是体育运动或者是早期的身体教育,古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拒斥特殊化。在eliseo andreu-cabrera等人对古希腊时期体育运动与身体教育的研究中就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就反对音乐教师和体操教师对运动员进行区别化的训练,他坚持认为“年轻人应当受到所有种类的体育运动,而不是仅仅接受它们中的某一项运动训练”[15]。简单地看,这是一项古希腊身体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深层次的政治学理念。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体育运动中的太阳隐喻展示了正义,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这种拒斥特殊化的做法是实现正义的一种途径。个体的身体在未经体育运动和身体教育时是私人的,为己的,但个体若要成为一个公共人物,抑或是政客、官员,从事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私人的肉体得到公开的展示,且需要进行近乎“全才式”的培养,这样个体的身体才能形成国家的公器,社会的、群体的、国家的善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希腊城邦时代,作为“哲学王”的哲学家们有不少都是运动员。

通过揭示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个体——国家隐喻,可以打通古希腊体育运动中两大隐喻,个体的身体不仅仅在个体层面上与自然力量呼应,同时也能超越个人身体的限制,成为一种社会的身体、城邦的身体,个体与集体之间的鸿沟也同时被超越。

2.2 体育运动:通向实践知识的道路

暂且将古希腊体育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知识在学理层面上的联系搁置一边,古希腊哲学家们所创办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就与体育场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希腊的哲学家在教授哲学的同时,还会教授各种运动技能。亚里士多德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府(对应的英文为lyceum, 也有翻译为莱森学派,逍遥学派)就靠近古希腊式的体育场[7],在那里经常还会有哲学、政治学上的论辩。由此可见,古希腊的体育场所,不仅仅是一个人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展开哲学争论,学习哲学、算学、修辞学等知识的地方,所以先天的,古希腊体育运动就与知识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体育运动所包含的知识,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实践知识,却是另需一番论证,healther l. reid[16]对在知识层面上对古希腊体育运动(包括了体育教育)作出的重释是实现体育运动成为通向亚里士多德多崇尚的实践知识之路就是其中较为典范的。

reid对古希腊体育运动在知识层面上的复兴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第一便是古希腊体育运动是“真理之争”。因为首先古希腊体育运动挑战着人们业已认可的答案,不重复原有的状态,充斥着不确定性;其次古希腊体育运动中是一种“开放和中立”的比拼,在其中形成的知识正符合了古希腊哲学的知识定位,“知识作为事实的表达必须是可信的且是可以被证实的,并不是一个所谓信念、意见”;最后,古希腊体育运动是通过公开展示的方式,由“共识”来确定胜负,而非传统、权威、信仰和暴力。

第二是蕴含于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善德之争”,它的基本核心是将体育运动对胜利的追求转向对善德的追求,亚里士多德的两位先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这种转向的积极倡导者。在哲学史层面上,苏格拉底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为主的研究导向转向于道德哲学。苏格拉底一直坚持体育运动应该是“离开那些现实的,追求胜利的目标,而是为了追求理想性的善德的目标,换言之,这就是‘爱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就能发现自我的存在,实现真正的幸福。柏拉图则与苏格拉底所走的类似“个人救赎”道路迥然相异,他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发展灵魂的哲思能力,最终形成社会领导能力”,所以在他看来,体育教育一方面需要参与者能理解规则,让自己的灵魂和欲望恢复到原初状态,一方面体育教育也能训诫灵魂,使之能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最终形成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欲望和灵魂的和谐。

由上述两点可以发现,与其说古希腊体育运动与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毋宁说古希腊体育运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区别于理论知识的一种实践知识,其中追求真理与善,追求国家与个体的和谐正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界定的关键所在,是一种身体化的实践智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践智慧中的“权衡——对不永远如此的事情的求解”的具体体现。

3 古希腊体育运动与实践智慧契合的当代意义

上文在阐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内涵的基础上,又以蕴含于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身体——自然隐喻、个体——国家隐喻及实践知识维度为中介,实质上就是挖掘了古希腊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实践智慧。但是这种深挖已然存放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故事,厘清其中的历史脉络是否有价值,却是非常值得深思

转贴于 http://

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追寻这一历史踪迹的现当代意义是本文的要旨之一,其中它对植根于当代体育深处某些问题的反思更具有核心意义。

3.1 体育与知识关系

体育运动是否在传授一种知识?这一疑问一直困扰着体育学学者、体育教育学者。尤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这一疑问则更为凸显。随着教育学的日臻完善,“教育性知识”被界定成一种“命题式或理论化的理http://解”,它有着启发性的价值。而体育作为一门学校的课程,也用这种“教育性知识”来重新“装点”自己,努力能“自证”为一种“学术性课程”[17],成为一种和其他理论学科一样的一种“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体育教育有两个做法。amour对此进行了描述:第一,体育课程中,“理论课和理论考试是寻常可见的”;第二,国家课程体系必须主导国家体育课程的设置。hargreaves[17]等人对这两个做法提出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尖刻地指出“(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理论考试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失去了他最为优势的方面”,即便不停地在体育教育中强调理论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的体育课从本质上而言仍然是实践性的,身体性的。虽然armour在身体维度对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这种身体与智识之间的矛盾进行重构,但是这种直接在体育运动、体育教育的体系中直插入身体概念是稍显突兀的,然后追寻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实践智慧,挖掘其中的实践知识却是一个正本清源的做法。

毫无疑问古希腊时代风行的体育运动、身体教育方式和当代社会的体育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身体与智识的和谐共处却在哲学层面上为当今体育教育、甚或说为“体育运动是否在传授一种知识”这一疑问提供了一条解释的径路。毋庸置疑,在上述的种种论述中,已经不难发现古希腊的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一种实践知识,区别于理论知识,体现着一种实践智慧。也正是由于古希腊体育运动的这一特性,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体育与知识息息相关,互为辅佐。

随着古希腊文明的式微,基督教统治欧洲,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层面上二元论得以延续,但是它有关体育教育,实践智慧的理念却被忽略[2]。之后兴起的近代哲学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心物二分”观念,身体不再被认为是“人类主体在世界的泊处”,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类理智——“我思”的高扬[18],身体成为了心灵“令行禁止的工具”[19],所以在中世纪,对身体的拒斥走向了极端,出现了宗教式的禁欲和苦修生活[2]。在这一知识背景下,体育与知识之间形成了隔阂,而在其中对身体的认识的跌宕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一直影响了后期体育、体育教育哲学的思想。之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体育开始从走向了学校,进入了教育化过程,在18-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科学和技术成为了时代的主导,体育便进入了科学化和课程化时代。虽然在这几个时代中,似乎体育与知识紧密联系,体育中充满了“理性知识”,整合了心灵与肉体,如jesse feiring williams的将体育认为是“通过体育的教育”这一观点便是代表之一。基于将个体认为是心灵和身体的整合体,心灵是这一整合体的本质的观点,williams认为“体育教育不仅仅只关注身体健康,也需要关注通过体育教育而达到的个体关系、情感反应、智力学习、团队行为、社会关系、情感和审美效果” [2]。可见在这一知识背景下,体育,包括体育中的人的身体只是一个被科学所分析的对象,它的知识来源于其他学科,体育中包含的运动技能甚至运动技艺不被认为是知识的来源,而是被解释的对象,与古希腊体育运动中所倡导的“实践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在现当代哲学繁盛的今天,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传统、尼采-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传统、莫斯-布迪厄的人类学传统实现了身体的重光[20],在这三股思潮传统的作用下,身体不再被简单的当作“肉体”,也不再是心灵和意识的附属。身体成为了“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身体是某种兼具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实体,既形塑社会,也被社会所形塑”[21],由此身体成为了社会与个人的中介,也成为了人认识和影响世界的中介。针对身体的探讨还在深入了认识论层面,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指出:“所有知识都有其身体根源”[22]。虽然波兰尼对知识的身体性的论述有着深刻的认识论变革意义,有着冗长的论述,但是他却是将知识的根源定在身体之上的开始。在当代的体育哲学界,将身体纳入研究分析,甚至成为研究的主题之一[23],引发了国内大量学者的共鸣,但是较多的研究均是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身体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如体育中社会对身体的规训,体育中对身体的人文价值的体现等,所以只停留在身体的中介性意义上,但是最为知识根源的挖掘则尚未展开。从这点看,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就缺憾了与当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的身体根源性挖掘这一方向的呼应。所以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还未深入到知识层面,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实践知识”就无法得到进一步挖掘。

古希腊体育运动与古希腊哲学中的“实践智慧”形成了契合。在历史追溯层面上,找到体育运动与知识的早期契合,身体的善是它们之间的中介。在哲学史演进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当代解读形成了体育与知识在当代哲学背景下再度形成契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从古希腊体育至现代体育的发现又可搜索出一条实践知识沉浮的线索,为体育哲学中的认识论研究提够逻辑发展的一个维度。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3

1.健美操的概述

健美操运动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是有氧运动的一种。它是一种持续一定时间的、低强度的全身性活动。健美操也是一项以力量和自然性徒手动作为基础,并经过艺术再创造的健与美的运动。它集中地表现了人体的健、力、美。它是最能发挥个性,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运动,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产物。

健美操对人体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肌肉骨骼系统。经常进行健美操锻炼,有益于肌肉、骨骼、关节的均称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体态和塑造健美的体型。健美操运动是人体各大小肌肉群、各关节相互配合协调活动。(2)对内脏器官。经常进行健美操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脏器官都有良好的影响。会使心肌纤维逐渐变粗。通过长期健美操的有氧运动,人的呼吸加深,次数减少,这是一种最有力而收获最大的呼吸方式,可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休息,促进良好的新陈代谢。(3)对心理。健美操与其他项目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健美操多采用的动作是以现代舞为基调加以操化,再加上采用迪斯科,爵士、墨西哥、西班牙、拉丁舞蹈的动律特点,使人心旷神怡,动作又具有明显的力度和弹性让人精神振奋。另一方面是表现在音乐上,具有现代节奏的健美操音乐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刺激手段,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增强,改善和提高了中构神经的活动能力。

2.健美操运动在中小学开展的意义

2.1 对提高学生素质的意义。健美操运动的本身特性和功效为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健美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健美操在练习过程中,强度较大,学生都会产生肌肉酸痛、疲劳、出汗;同时,还会遇到如动作不协调、柔韧差、节奏跟不上等不少的困难,这都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及不怕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还有,健美操运动的集体练习,要求练习者练习时做到一致和协调的动作,这就需要学生们共同协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2)健美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也有很好的作用。健美操训练可以使练习者的体形变得健美,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优美动听和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让练习者产生愉快的情绪,并排除因学习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3)健美操与身体素质。健美操能提高练习者动作的均衡性,提高肌膛、韧带、肌肉的弹性和灵活性并使肌肉的力量得到增强,从而增强力量、柔韧性、耐力水平。

2.2 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节奏的感受力。健美操的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初接触健美操训练的女生中,大多节奏韵律感差.通过十几堂课的练习后,学生都能随音乐有节奏的运动了,并能熟练自如地跳一二套完整的健美操。同时健美操有意识地使人体各部位、环节上下协调配合,伸展、屈收、波浪摆动、跳跃、移动等动作,让流畅动感的肢体在动感中产生美、体现美。健美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练习者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随意运动,此时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力。经常进行整套健美操的训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想象创造力。

2.3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健美操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有较强的刺激,因此,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即可将注意力集中在健美操运动上来。虽然注意的转移频率主要依赖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后天的训练培养可以改善人们的注意水平的。健美操的动作灵活多变,小关节动作多,不对称的动作多,节奏多,变化多,多变化的练习可以培养人的注意转换。经过健美操训练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容易从课外事物转移到课堂,注意力也较集中、稳定。

2.4 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人们在跳健美操时有明确的目标,即强身美体。对于从未接触过舞蹈、体操人来说,初学健美操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动作不协调,柔韧素质差,动作无法到位。体力跟不上等。健美操是一项要求力度和幅度的身体的练习.健身健美操的目的性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练习者不仅具有克服疲劳的意志力,而且还得有自觉性、自制性及坚持性。所以健美操是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加强克服困难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3.结论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富裕,人们体育价值观念增强,追求美的心理趋向日益强烈。课外健美操锻炼是体育教育的扩展与补充,又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而为学生所接受,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枝鲜艳之花,给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小学开展健美操运动,不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更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荣红.在健美操课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与分析[D]

[2]岳晓燕.河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3]黄宽柔,周建社.健美操团体操[M]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4

论文关键词: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意义

1.引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传为广西河当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抗倭,为了能够让士兵们精诚团结步调一致,于是让士兵们进行三至五人同穿一副板鞋练习齐步跑。在当时板鞋运动不仅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更是一种集娱乐、强体质、调教队伍的体育手段。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项目之一,在培养人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等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开展,并对其作用意义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仍未开展板鞋运动的学校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板鞋竞速运动推广策略提供参考。

2.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2.1.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度,南北差异较大,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学现代体育条件非常滞后,能开展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非常有限,因受到场地、器材、师资等影响只有少数的现代体育项目在开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制约。相反,如果把我国特有的板鞋竞速运动项目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可以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开展中存在的多种难题,场地、器材、师资都可以得到解决,板鞋运动可以在草地上、沙滩、泥路上、旱田中进行;而板鞋器材本身材质在我国农村非常多,易于自己解决器材缺乏和资金不足带来的难题。板鞋竞速运动方式简单,趣味性强,学生容易学会。因此,在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非常适合我国现有国情,是一项非常值得在我国中学推广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2.2.长期进行板鞋竞速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不仅参与性强、娱乐性高,而且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通过板鞋竞速运动的练习可以使人在适应和促进同伴相互协作完成运作,对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器要求较高,同时反过来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器得到良性发展,使人的反应更灵敏,动作更协调。板鞋竞速运动虽然形式多样、灵活机动,但其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对于人体速度和腿部的力量要求较高,长期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心血管系统,使人体的机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在多方面发展人的体能,使人的体质得到增强,使人的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进行板鞋竞速运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

板鞋竞速运动是一项集体配合要求非常高的项目,目前开展的形式主要是三人板鞋,对于三人进行跑动时形同一人在跑动一样,因而,三个人中的任何人动作必须高度一致,这不仅是动作技术和步幅节奏上的一致,而且三人要在心理产生一种高度的默契。要做到这些任何人都得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学会适应同伴。这种适应包含了谦让、鼓励、带动等多层要素。另一方面是学会理解和包容。在其中一人失败或者失误时要学会去理解别人的难处,并包容同伴的失败;在大家都失败时要学会总结失败原因,并能勇敢面对失败。再次是学会合作。失败并不可怕,可怕是失败后仍然找不到合作的基础,仍然学不会合作,因而,三个人都必须能及时的熟悉同伴特点,找到对策完成合作,所以只要进行板鞋运动教学,学生都可以在不知不觉学会团结合作,使其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

2.4.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竞技体育是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的国情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项目开展不全,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张扬,也就是说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实现,而在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至少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板鞋竞速运动中来,使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无法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有机会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得到发展,获得学校、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虽然板鞋运动不能完全代替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其在中学开展的作用和价值不其他运动项目一时无法替代的。

3.小结

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非常可行的一种举措,一方面可以弥补西方竞技体育在我国当前国情现状下对学生培养存在的不足;使制约学校体育开展的最大因素场地、器材、师资等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板鞋竞速运动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除了具有现代体育具有的普适价值外,还具有板鞋竞速运动特有的价值功能,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方面意义重大,是中学值得推广普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2 赵倩.板鞋竞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Ol1.02

3 李庆贺,丁先琼.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5).

4 张文波.对三人板鞋引入大学公共教学领域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33)

5 张孟雁.重庆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07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5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街角社会;体育运动;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17-06

《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Street Corner Society: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以下简称《街角社会》)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的成名作,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该书于1943年首次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发行[1],随后在1955、1981和1993年又分别发行第2、第3和第4版,被高度评价为“早在40多年前就被列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至今在美国大学里仍被作为社会学的必读书,并被那些从事城市实地研究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视为一本研究方法方面的标准参考书”[2],可见这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是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值得研读的重要文献之一。

特别要提及的是,作者在本书中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深刻描写了街角青年所酷爱的体育活动——保龄球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事件,并记载“科纳维尔社交和体育俱乐部”等非正式社会团体组织的发展、变迁历程。作为社会学的经典名著对以保龄球为主的体育活动过程及其意义进行如此详实、生动的阐述,在母学科的相关研究中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该书所记录的体育活动及其相关事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诸多启示,以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街角社会”简介

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威廉·福特·怀特于1936—1940年以“街角青年”的身份置身于美国波士顿市北区的“科纳维尔”①进行实地研究。对这个城市的其他人来说,该地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直被误认为是干非法勾当的人和的政客、贫穷和犯罪以及进行恐怖活动的“大本营”,是一个“神秘、危险和令人忧虑的地区”。每当为了向上层阶级的人士表明下层阶级恶劣的住房条件而组织巡回视察时,这里是“最令人感兴趣的地区之一”[2]6-7。

在边缘社区“科纳维尔”,这里的“街角青年”基本上都是意大利移民第2代和第3代。因此,人们可以按照移民的原籍划出科纳维尔的分区。但这些界限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正在消失,同时这里生活模式也经历了深该变化,“年轻一代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受老年人影响较少的社会”[2]9。生活在这里的男青年分为两大部分,即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前者是处于社会底层同时构成科纳维尔男青年的大多数,他们的主要社会生活集中于某些街角地带以及相邻的理发店、小吃店、台球房或俱乐部活动室;在1929—1933年的经济萧条时期,他们大部分人失业或者打临工,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中间只有极少数人上完中学。而后者是一小群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地位高于前者的青年,“仍然在作向上的社会流动”[2]10。

被作者称为“街角社会”的科纳维尔大街,有着“高度的组织化、完整的社会制度”[2]7,生活在社区里的街角青年分为“小人物”和“大人物”,②并产生具有一定模式的日常行动:他们建立大大小小的帮派,加入各种非法团伙,运作俱乐部及相关的非正式组织、打保龄球和从事各种社交活动、参与和政治竞选等系列的社会活动。这些“具体的人”和他们所做的一系列“具体的事”[2]11,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街角社会”,也构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学领域。

2 体育运动在“街角社会”中的意义

2.1 调节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体育运动具有休闲娱乐价值,能够使参与者获得身心健康,具有增强参与者的心理平衡和调节心理、行为等作用[3]。在《街角社会》第1编第1章的第2节“保龄球的社会地位”中,详细描述了在1937年10月以多克(Doc)为首的“诺顿帮”③与“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④之间唯一的一次保龄球比赛。由于“诺顿帮”的街角青年们均认为比“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高贵,因此非常重视这场比赛。比赛开始后,“诺顿帮”成员朝着“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的选手狂呼乱叫,制造噪音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31,最终,“诺顿帮”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作者认为,“诺顿帮”街角青年们迫切想打败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的重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社区俱乐部主任奇克·莫利(和其中的一名重要成员托尼·卡迪多)是“狂妄自大的势利小人”[2]31,这样能够让他们安分一点儿;另一方面“诺顿帮”主要是攻击这个俱乐部成员的“社会地位和抱负”[2]32,因此,当“诺顿帮”大获全胜之后,“表现出如此称心如意”[2]32。通过赢得保龄球比赛,社会地位低下的“诺顿帮”街角青年们心理得到调节,而且比赛获胜的集体荣誉感也使街角青年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还在书中描述了打保龄球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诺顿帮”街角青年认为一名优秀的保龄球手应该比劣等球手得分多,“一球击中全部木柱却被认为是碰运气”[2]35,他们在玩球时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要想获得成功,精神上必须沉着镇静,但是在团体赛时,如果只剩下一根木柱立在那里,而且对手叫嚷“他打不中”时就会有很大压力,往往会“紧张起来而失去控制”[2]35。因此,研究一个人打保龄球的成绩时,就必须“考虑到他和他的伙伴们的关系”[2]36。

在体育运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方面,主要表现在“诺顿帮”的上层成员朗·约翰(Long John)身上,在1937年春天他掷骰子把每周挣的钱输个精光,但在1938年冬天就基本停止赌钱,后来他告诉作者原因,“你知道实际上是什么使我这一冬天不赌钱吗?保龄球!”[2]57当“诺顿帮”分裂以后,朗·约翰就变得无依无靠,在组织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导致他连做噩梦,并且打保龄球的球艺急剧退步,在1939年春季的最后一次保龄球比赛中得了倒数第2名。而在作者的建议之下,朗·约翰被带进一个新组织的核心圈子,“在作为1939至1940年活动季节的高潮的那次个人比赛中,他得了一等奖……再也不向帮派领袖多克谈论他的噩梦了”[2]76。作者在附录中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相互作用模式”,即体现群体中的地位与保龄球场上的表现以及同精神健康之间“三向关系”[2]419,因此,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存在,使体育活动发挥了对街角社会群体和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调节功能。

2.2 促进群体内部的凝聚

群体的凝聚力是把群体“黏合在一起”的内在动力,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保持一致性取向[4],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群体便会趋于解体。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归属感以及对组织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对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在书中指出,必须围绕某种持续的社会活动才能把街角群体“组织起来”[2]433,而保龄球活动能够满足街角帮的这种需要。1937年诺顿帮获得胜利之前的街角青年是“零散地、而且常常是在其他群体中玩保龄球”[2]34,而现在这项体育运动“破天荒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定内容,是最重要的社会活动”[2]34。1937年的冬季到1938年春季,诺顿帮中的大部分成员每周都有好几个晚上去打保龄球,而且“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是全体打保龄球的人都在球场出现”[2]35。因此,以保龄球为主的体育活动成为街角青年共同关注的话题和爱好,“这种习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最初的群体解散很长时间以后,有些成员仍然坚持这样做”[2]337。

作者分析了这种群体凝聚的根源是由于成员们整天聚在一起,非常频繁地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方式是稳定的,并通过长期不断的活动而固定下来,如果他要使自己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就必须保持相互作用的方式”[2]346。由于街角帮内部的群体稳定,其成员又缺少社会保障,所以体育活动提高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率。正是这种互动,成员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赖和义务,成为群体黏合在一起的基础。因此,以保龄球为主的体育活动促进了街角青年之间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形成一套非正式的“互惠”机制,从而提高组织内部的凝集度。

2.3 强化社会地位与分层

社会分层普遍存在于社会成员或群体中,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社会地位差异或层化现象,是“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的社会现象”[5]。在街角社会中也不例外。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个人玩保龄球与他在群体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2]36。当保龄球变成了一种固定的群体活动时,“诺顿帮”的球队渐渐按照不同路线发展。《街角社会》讲述了帮内两个不同地位的球队,即领袖多克和朗·约翰组成地位高的“一级队”和由乔·道奇、弗兰克和托米组成的地位低的“二级队”[2]36。“诺顿帮”领袖丹尼加入地位高的队并表现出色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还希望打败球技高超的另一个领袖多克。在高地位球队参加和其他街角帮以及俱乐部的对抗赛,除了上述3名球员以外还需要两名球员,但这两名球员并非来自“诺顿帮”内部,只有当这个正规球队缺人时才叫帮内的某个随从打球,而且在这种场合下随从们“绝不会去突出自己”[2]37。

作者还总结了1937年到1938年保龄球活动季节中,社会地位和保龄球成绩之间表现出密切的联系,打保龄球成为“一个人借以保持、获得或失去威望的主要工具”[2]42。当然,并非体育活动本身导致这种社会地位差异,而是背后社会结构和其他社会因素发挥了作用。正如作者怀疑的那样,假如二级队得分高于一级队,他们能否变成一级队呢?“诺顿帮”另一名领袖丹尼回答说,“假设他们真的打败了我们,而圣马科斯队的人想和我们赛球,我们就告诉他们,那帮人其实是一级队,但他们会选择和我们赛……我们这样是遵循民主的原则,但是别人不让我们搞民主。”[2]45

2.4 加强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街角社会中存在许多自发性社会群体,如街角帮、非法社会团体等组织形式,这些组织能够帮助实现个人目标、提供社会(交往)满意、提供沟通渠道、实施内外的行为控制等,“它能够使人们突破自身生理的局限性,获得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优越性”[6]。在该书第1章第3节描述“诺顿帮”和“阿芙罗狄蒂俱乐部”⑤两个非正式的社会组织群体之间的交往,体育运动成为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实现组织和成员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1938年3月以前,“诺顿帮”与“阿芙罗狄蒂俱乐部”(女性为主俱乐部)并没有任何社交往来,她们认为对方俱乐部既“高贵”也很骄傲,“是在一条不同的社会轨道上运行的”,但不可能不感到她们“很吸引人”[2]46。有好几个星期,这两个群体的成员几乎每天晚上见面,打保龄球、玩牌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以及后来外出郊游,这些交流给“诺顿帮”的社交生活带来重大变化,亚力克(Alec)认为“以前我们认为她们盛气凌人,我猜想她们把我们当成一帮无赖……现在我认为她们喜欢我们,我们正式取代了社区俱乐部的地位。”[2]47

但是,组织之间的交流的最终影响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反而“与姑娘们一起打保龄球有可能使诺顿帮分裂,于是丹尼和迈克向多克施加影响,以重建群体的团结”[2]58,虽然最终有两个街角青年乔(Joe)和弗雷德与这个群体中的成员结了婚,但后来大部分人和该俱乐部的女孩子逐渐疏远。最后作者指出,与姑娘的交往和打保龄球一样也是“获得、保持或失去在群体中声望的一种手段”[2]58。

2.5 发挥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功能

非正式组织是以成员的心理包括动机、观点、信仰、爱好、情感一致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联合体[7],它无正式结构,常常不能自觉认识到共同目的,而是以内部成员的互动而产生,并由此确立共同的态度、习惯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具有信息交流、对协作意愿的调节而维持正式组织内部团结、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等功能[8]。由于社会成员的兴趣、利益、感情目标需求的不同,便形成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因此,人们对体育活动爱好或者相关利益的需要也自发形成各种非正式的体育组织。

在《街角社会》一书第5章中主要讲述了“科纳维尔社交和体育俱乐部”这一非正式体育组织的成立、运行和分裂。首先是“理发店帮”⑥提议大家租房办一个俱乐部,并制定章程,成立以赛狗和纸牌为主要活动的“社交与体育俱乐部”,除了通过收取会费和管理费的方式筹备经费以外,还在俱乐部里做起卖啤酒和饮料的生意。这种形式从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当下中国街头巷尾流行的“室”经营模式。因俱乐部开张,街角青年有机会更加紧密接触,也加大了街角青年“对非法团伙成员的依赖”[2]212。而且,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使全体成员“拥有平等的权利”[2]213发生了俱乐部改组事件,最后在卡洛的主导下达成协议。社交和体育俱乐部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街角青年们希望通过非正式组织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本并寻求归属感和社会认同的集体行动。在对科纳维尔社交和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和结构进行考察后,作者认为街角中这类性质的小团体“适合处在社会等级制度的最下层,尽管在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差异。”[2]356作者指出这个地区的问题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是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社会结构融为一体。”[2]357

3 《街角社会》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3.1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和边缘社群的体育运动

许多社会学理论抽象、晦涩难懂,诸如帕森斯的“宏大理论”一样[9],而人类学研究中如林德夫妇的《中镇》、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等也只是从社会问题层面研究社区,缺乏对社区组织系统的研究[2]372,其研究的基本特点都是看不到具体的人。但《街角社会》“就美国社区生活这个一向十分重要的主题提供了新资料,并从人的角度生动展示”[2]452。作者形容自己的研究是拍摄一部活动的电影,“贫民区只是一个地区,那里高度集中了低收入的人,他们住在破旧的房屋里,卫生和健康条件恶劣……我认为确定人们在这种条件下如何生活是一个从实际观察中提出的问题。”[2]450怀特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不是仅仅因打保龄球而打保龄球,而是“这些人日复一日的常规活动才是我的研究的基础材料。”[2]410因此,《街角社会》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关注为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转换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社群的关注是体育社会学和研究者的应有之义。由于在当前我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出许多生活设施破旧的居住区,例如,在“城乡结合部”的某些地方就具有“街角社会”的部分特点,存在诸如该书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集中于某些街角地带以及相邻的理发店、小吃店、台球房或俱乐部活动室”[2]10青年群体,而这一群体一直受到社会的漠视和边缘化,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见[10]。生活在这些边缘社会中的青年们追求时尚,酷爱通过台球、极限体育运动、网络游戏等方式寻求刺激和标新立异,所以研究他们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回归主流社会,获得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地位等具有现实意义。

3.2 适当融入田野、合理运用参与观察法研究体育

研究中作者创造性地引入人类学研究方法,即参与观察法。作者通过亲身实践认为:深入“街角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会像街角青年那样待人接物,“学着参加街角对棒球和男女关系的议论”[2]390,而且明确自己只有在街角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以后,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获取相关研究资料。1937年的春天在“诺顿帮”对意大利社区俱乐部的保龄球比赛上,作者只能静坐旁观努力做到没有偏向为两个队喝彩;但是,最终标志“街角青年”接受作者是迈克·乔瓦尼组织的那场棒球赛,作者作为正式队员参加比赛,在“诺顿帮”领袖们的信任下打出了关键得分,“当他们指望我成功的时候,我能击中,仍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而这也更进一步使我觉得自己是诺顿街的人了”[2]396。而且,在融入街角青年群体的过程中,作者理解到“我和这些人打保龄球,是为了确立一种社会地位,以便能与他们交谈和观察到重要情况。”[2]410

同时,《街角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和学术贡献,在于它的成书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研究方法。由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将人和人的活动还原为抽象变量,强调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应当排斥主观评价,立足于纯客观化的社会现象[11],与之相反的是人类学家格尔茨所主张对社会文化“重构一种可以理解的解释”方法[12],怀特却试图在这种实证主义和文化阐释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在本书附录中详细展示了“参与观察法”的形成、运用及其反思。作者认为运用该方法的个案研究能够发现其中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在其他个案中从试验中或数量上进一步得到检验。因此,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也需要运用这类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并非只有“统计学才是通向科学的唯一途径”[2]465。首先,作为既是参与者又是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常常发生角色转换的矛盾,“为了进行这项研究我必须使自己成为一名参与观察者”[2]411,起初作者是一名“非参与的观察者”,但后来融入社区又差点儿成为“非观察的参与者”[2]411,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者敏锐地感知被研究者的各种信息,并做出十分翔实记录,在离开研究地区和对象后,又回归研究者的身份,对收集的庞杂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做出总结。而且,还需要对自己研究伦理道德上的一些失误进行反思,“参与观察者单纯为了加强自己在参与某一领域中的地位,而努力想操纵被观察者,并不惜做出不利于他们的事,这对于被观察者来说是不公平的。”[2]428这种做法非但不明智,而且违背了职业道德。还要保持研究者的独立性,“作为一名实地工作者,不能只想着迎合这个地区的人,还必须保持自尊心。”[2]407

怀特对研究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为社会学的发展创造了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实地社会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3],而当前已涌现出大量的文献对“参与观察法”的运用进行了全面、深刻反思和讨论,并形成了方法论体系[14-16]。在人们仍然对定量研究顶礼膜拜之际,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仍有研究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数理统计方法存在的重大局限,提出了诸如“难道体育科研中数理统计方法取代了定性推理吗?如何避免数理统计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呢?”等相关主题的讨论[17]。而且,定性研究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8],其中参与观察法是一种“以研究者的亲身经历来收集数据的民族志定性研究方法”来发现体育运动中群体或个体行为的微观特征并揭示其中的意义[19]。

3.3 怀特的职业素养为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树立了标杆

第一,必需具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当怀特在开始研究街角社会之际,就有一种 “想为建立一门社会的科学做出贡献——而且至今我仍然未放弃这一执着的追求”[2]463正是这种雄心壮志,才使他坚持不懈,最终让自己的研究成为社会学的经典。第二,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者指出,当人们进行一项研究时,要从研究对象的各成分之间假设的关系模式中找出逻辑,那么“研究者就必须不仅仅选择单纯的报告和描述,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2]467作者将这种创新精神彻底应用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例如,他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理论“很早拿来用于实地研究”[2]373。而在学术界,仿佛已经秘密商定对实地工作的亲身经历闭口不谈,“我们找不到任何揭示一个实地工作者必然经历的错位、困惑或本人身不由己卷进去的真实说明”,于是作者决定“填补这一空白尽自己的菲薄之力”[2]453。第三,具备强烈的反思精神。在《街角社会》成书若干年后,作者对成书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反思,这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首开先河。尽管在此之前人类学领域中有英国的格雷戈里·贝特森[20]将这种社会实验操作过程直观展现,但怀特展示则更加突出研究者对研究方法方面的反思和批判精神,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类学越来越公开转向内省,才涌现出像保罗·拉比诺、奈吉尔·巴利等人类学家,直接关于田野工作过程为反思对象的优秀人类学作品。

当查阅相关文献后可能会发现对体育社会学意义的陈述大同小异,抽象、宏大的论述可能会让读者难以理解。而当前在我国正为“金牌”价值争论不休、因青少年体质下降而困惑不解、对社区体育发展忧虑重重之际,我们为何不静下心来,打开这本出版近70年的社会学经典名著,去欣赏书中给我们呈现出的一幅幅生动而细腻的生活图景,仔细体会体育运动所具有鲜活的社会意义呢?也许当我们完整、深入地阅读完这本经典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需要转换思维,反思过去已做过的研究,审视正在进行的课题,重新规划即将着手的研究方案。

而且,从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研究者的朴实与真诚,感受到他治学的严谨与自信,以及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和反思精神。反观当下社会,浮躁、浅薄和急功近利,“抽象经验主义”把社会科学研究定位于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使用,僵化的官僚体制严重束缚研究者的自由,研究成果表现出简单化、时政化、重复化等特征[21]。

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不仅仅需要有宏观、抽象的理论思考,还需要走出书斋、走进社会,以“来自街角的眼光”深刻而精致地去揭示人们日常生活和边缘社群中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隐藏背后的社会机制。唯有每个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者充分把握、完整理解了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各种层面的社会意义,并努力具备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以充满智慧的心智品质去承担解释、说明人类处境,担当启迪他人觉醒之责,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历程,去书写未被书写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和“沉默的大多数”[22],拥有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去反思和探索我国社会转型中体育的发展之道,那么,我们的科学研究才会卓尔不凡,学术品位和学科地位才会得到提升,理论成果才有可能真正服务于大众!

本文得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定性研究”课程讨论中的指点,特此致谢!

注释:

① 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真实地名和被调查者的姓名一般会被隐去,或使用化名(真实姓名的使用需要征求本人同意),因此,书中的“东城”的中心地带——“科纳维尔”实际上是波士顿北区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区,且书中所有的人名均为化名。

② “小人物”是指“诺顿帮”以及其他帮派和俱乐部的成员,“大人物”是指非法团伙的成员和政治家。

③ 活动在诺顿街按照孩子们年龄划分形成不同的帮,以多克为首的一帮人称为“诺顿帮”,帮中的高层如多克、迈克、丹尼和郎·约翰被称为“领袖”,而弗兰克、亚力克等作为地位较低成员被称为“随从者”。

④ 在街角一带被称为“男青年会”,是由男大学生组成,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上等人组织,每隔两周在诺顿街文教会馆有一次聚会。

⑤ 由12名漂亮的意大利年轻女孩组成,其社会等级低于“意大利女青年会”。

⑥ “理发店帮”是科纳维尔社交和体育俱乐部的前身,因以该帮创始人卡洛·泰代斯科和他的亲密朋友经常呆在一个名叫乔·帕莱尔莫中年理发师的店里而得名。

⑦ 一种意大利式保龄球,主要流行于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以及居住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的意大利裔移民中间。

参考文献:

[1] William Foote Whyte. Street corner society: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

[2] 威廉·富特·怀特. 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 黄育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J·塞缪尔·约翰逊. 体育运动与心理调节[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4(2):105-108.

[4] Carron A V,Bray S R,Evs M A. Team cohesion and team success in sport[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02,20(2):119-126.

[5] 李强. 社会分层十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6.

[6] 丹尼尔·A·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

[7] 戴维·布坎南,安德杰·赫钦斯盖,李丽,等. 组织行为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76-477.

[8] 巴纳德. 经理人的职能[M]. 孙耀君,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 C Wright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25-49.

[10] 马德峰,李梅. 街角青年:来自苏北小镇的观察与访谈[J]. 中国青年研究,2002(5):42.

[11] 张小山. 实证主义社会学面临挑战[J]. 社会学研究,1991(5):114-126.

[12] 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38.

[13] 赵铁. 《街角社会》的社区研究方法[J]. 学术论坛,1999(4):114.

[14] Lynne Hume,Jane Mulcock. Anthropologists in the field:cas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M]. Chi Chest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15] James P Spradle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M].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

[16] Alpaslan,Ozerdem,Richard Bow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methodologies:development and post-disaster conflict reconstruction[M]. Farnham,Burlington,VT:Ash gate,2010.

[17] Mike McNamee. Philosophy and the Sciences of Exercise,Health and Sports: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methods[M]. New York:Routledge,2005:117-132.

[18] David L Andrews,Daniel S Mason,Michael L Silk.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ports studies[M]. New York:Berg,2005.

[19] Chris Gratton,Ian Jones. 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studies[M]. London:Routledge,2010:175-184.

[20] Gregory Bateson. Naven,a survey of the problems suggested by a composite picture of the culture of a New Guinea tribe drawn from three points of view[M].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1] 仇军. 西方体育社会[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10-419.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6

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它以教育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走向操场,亲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去体育锻炼。也是发动全社会珍视健康,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的总动员。

阳光体育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号召广大青少年充满热情地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去,使身心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处于体验与游戏的状态。它以此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项运动贯彻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

1.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了休闲体育的主体意识。

2.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了人文精神的同归。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把学生的体育活动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生活化的需求。它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满足人的需要,满足生命的需求,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1.现实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在我们传统的学术氛围中注入了动感和青春活力的一股清泉。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认真汲取科学知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充分锻炼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它也是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实需要。总之,它不但能炼身、激智、启德、促美、益心,还能促进文明、和谐校园风气的形成。

2.教育意义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也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办学的内涵与层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3.体育意义

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基点,培养他们的锻炼意识。

4.经济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的乐趣之后会把那份快乐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因此,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体育人口激增,也增加了体育运动消费的需求。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首先是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因此无暇于体育运动。其次,家庭的影响也使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许多家长由于认识不足,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几乎不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视线。学生只能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进行无休止的学习。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是迫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对于阳光体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严重不足。其次,由于学校场地器材缺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得不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再者,体育老师资源严重匮乏,担任阳光体育运动的大部分老师并非专业,即使是专业的体育老师,也存在自身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对于阳光体育的深度思考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应该能使学生在人生各个时期自觉地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而目前存在各种限制性因素。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进行,我们将不得不进行深度思考,如何改变这些限制性因素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思想入手,彻底改变目前不重视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学校尤其应该起到模范作用,保证学生能每天健康快乐地运动一小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掀起全校体育运动的高潮。班主任更应该发挥好班集体的凝聚作用,在每天特定的时间将学生带到特定的场地,让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学校也应该鼓励专业的体育老师和非专业的老师参加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体育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学校也可以鼓励师生一起运动,这样不仅有带动作用,更有互动作用。

为了丰富体育活动,学校可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更应该追求授课的艺术性,将教与玩有机结合,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宣传,从这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小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体验满足,体验探索。用实施体验教学来成就快乐体育。

面对学校体育器材匮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丰富学校体育运动的硬件措施,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做自己的活动。老师要力求迎合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育性;研究

1 体育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任何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中外的体育教学,概莫能外。体育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体育环境还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校传统和班级风气等,这些都会有力地吸引,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和教育与之有关的人;提供了许多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更多情况下是不知不觉接受、有利于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景,并可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去,以收体育之效。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风,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从而对他们有针对性的教育。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

2 教育性的体育教学诠释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佛勒(Israel Scheffler)在他所著的《教育的语言中》,提出了以下3种定义方式:描述性定义(Descriptive)、规定性定义(Stipulation)与纲领性定义(Programmatic 其中描述性定义主要是对事物惯用法的描述,或对事情意指范围所作的说明,这种定义要求忠实地反映一个事物被下定义之前的各种用法。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给某一概念所下的定义,这种定义一旦给出,就要求作者在其后的整个讨论中始终如一地按给定的方式来应用这一概念。纲领性定义则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怎样,应该如何。谢佛勒认为,对某一给定的概念来讲,惟有纲领性定义才能谈论它的确与否。对于规定性定义而言,一个绝对肯定的同答显得令人可笑,因为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因此要对体育教学下一个真正的规定性定义是不恰当的。而对体育教学能否下一个真正的描述性定义呢?这也使人感到疑惑,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体育教学”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描述性意义,如果要下一个适合于所有语境条件下的简单的体育教学定义,这种定义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说出什么东西。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复杂的人为活动,人为活动的本质存在于人类的目的理想世界、意义世界之中,它不可能用客观的自然属性或自然法则予以说明。因此,对教育性体育教学定义的界定,亦不可能采用描述性定义或规定性定义的方式,只可能以应然的或规范性的方式来探讨,从而寻求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纲领性定义。

教育性体育教学的认知方面既体现在体育教学的目的层面上,又体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层面上。对于目的层面上的认知要求,笔者认为,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关于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问题,我国学者在认识上虽有所争议,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对此,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定位时也说明了这一点。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教学无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教学目标问题,笔者认为这并不能抹杀体育课程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的本质功能。在任何情况下,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都是重要和首要的功能,体育课程实施应该牢牢抓住“强身健体”这一本质目标。因为,只有紧紧抓住“强身健体”这一本质目标,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教会学生通过体育增进健康的这种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才有可能达成“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从二者之问的关系来看,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为了“健康第一”目的的实现,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学者陈琦曾对此做过一次专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体育应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有机结合起来的认同感较高。本文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作为体育教学教育性目的层面的认知要求是符合体育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的。

3 体育教学教育性的认知

关于教育性体育教学过程层面上的认知要求,就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进行运动性认知学习,最主要的功能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从这个层面讲,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运动技术的传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还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都是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体育的载体是教育环境下的身体活动四,这种身体活动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大都离不开运动技术,而且许多运动技术本身就是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一个身心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理机能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个生理过程本身就具有生物性改造的作用与效能。

因此,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当然,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场地器材和运动负荷,为学生创造愉快地进行运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能够理解与正确评定所学技术的原理、功效和价值,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否则,就会是教师只是在“讲”,而不是在“教”。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运动的意义篇8

关键词:法律价值;体育精神; 正义; 公正;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61-04

Abstract:Law values and sport spirits share the same ideal objectives, including justice, freedom, rightness, order etc., which are all belonging to consciousness. hus law values and sport spirits have high coherence essenti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realize sport spirits, we should use laws fully.Cultivation of law consciousness,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strict execution of law and fair judicature are needed absolutely in promoting and realizing sport spirits.

Key words:law value; sport spirit;justice;rightness;order

法律规范和体育规则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活动准则,不管是在实然层面的规则产生与实现过程上,还是在应然层面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上,法律规范与体育规则有诸多共通之处。在这些暗合与共通之中,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两者都坚持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有秩序竞争的维护,对不正当竞争的排斥与反对。因此,本文从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法律价值理论,演绎二者的共同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最后从实证的层面分析如何依靠法律的作用促进体育精神的实现。

1 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本质属性

一般来说,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1]在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因使用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人们以此来评价一部法律的好坏。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的价值。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公民自由、社会秩序稳定等。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社会价值目标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称为法的“目的价值”。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某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在这三种意义的价值中,法的目的价值是核心内容,所谓“价值评价标准”和“形式价值”都应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一般认为,公平、正义、秩序、自由和效益应作为法的基本价值。[2]从性质上看,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法的价值则是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内在精神特质和人们对于法律的意识观念。

与法的价值相似,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没有哪个学者为体育精神严格地定义过,这并不是现代体育或体育精神的缺憾,精神属于伦理的范畴,现代体育精神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复杂的思想道德体系,无法以一种固定化的理论模式来断然地概括体育精神。所以,体育精神留给人的印象往往十分抽象,这种抽象的精神在现实体育活动中内化于具体的体育规则与规范中,或者演化成为人们观念中的超越现实的体育理想。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说,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运动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它能造就和反映人的某种高贵品质,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积极意识。[3]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所蕴涵的基本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对体育属性的评价与追求。对于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不同的研究者做过不同的界定,主要包括:拼搏进取精神、公平竞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革故创新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开放观念和全球意识,等等。[4]

从基本属性上看,法律价值和体育精神二者都是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法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自身属性和法律运作过程的评价与追求,反映了法律本身的特性,具有主观和客观统一的特点。体育精神同样反映了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中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追求,反映人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基本评价与理想追求。与法的价值一样,体育精神同样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从体育活动中产生并不断指引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发展。因此,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暗合和共通之处,两者在基本的理念内涵和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2 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

2.1 法的效率价值与体育竞争精神

现代社会的法律基本上都有或应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宗旨: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最终促进社会和社会经济以比较高效的模式向前发展。这些要求在法律中就表现为法的效率价值。而从运动个体和具体运动项目的精神风貌要求来看,体育精神最集中地体现为竞争精神。对动员来说,最大心愿就是通过比赛在运动会上打破记录并获得奖牌,在体育运动史上写下自己的辉煌。“更快、高、更强” 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体现了顽强拼博、锐意进取的竞争精神。

法律通过产权关系维护和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合法地创造和追求自己的利益,鼓励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中进行商业竞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体育活动通过完整的竞技规则和现代化商业运作来鼓励运动员拼搏进取,既实现运动场上的奋斗目标,又实现合理的利益追求。在社会心理学中,满足既被人们当作需要的实现,又是新的需要的起点和契机。不管是法律促进的效率目标,还是体育活动弘扬的竞争精神,都是人们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一种追求和满足,二者必须为此目标而服务。追求效率和追求竞争二者的本质属性必然是一样的。

2.2 法的正义价值与体育公平意识

在法律思想史上,正义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范畴,它往往和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法律上的正义主要涉及形式的正义与实质的正义。形式正义保证社会主体对社会制度、社会自由的平等利用,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的时候往往与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相联系。而实质正义则在考虑社会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社会主体得到与自己优点、贡献、需要、身份等相对的待遇。[5]

而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竞赛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奥林匹克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之所以成为一种高境界的倡导,就在于它是体现了公平的竞争精神。现代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而要实现竞技体育的良性竞争与发展,实现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一个基本前提是保证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体育不仅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奥林匹克》规定运动员和裁判员都要宣誓遵守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关键有两条:一是靠公平竞争。奥林匹克运动的体制和它的一切规范和准则都必须确保公平竞争。否则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精神就无从谈起。二是靠体育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个人价值三者之间高度的一致,在神圣的五环旗下,体育的光荣、国家的荣誉和运动员实现自我价值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6]

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法律的正义价值与体育的公平精神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法律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满足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公平竞争的需要,体育通过体育规则实现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法律在起点的公平下承认社会主体竞争结果的差异性,体育活动中,完整的体育规则、公正的执法裁判也保障竞争结果的公正。只要起点和规则的公正,对于结果的不公正,社会的一般观念是加以认可,而这一点在体育竞技则是被完全赞同。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相等的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7]

2.3 法律的平等价值与体育的平等参与精神

这里的平等强调的是社会主体在法律地位和社会活动参与上的平等,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这一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人天生具有平等感的需求,“平等是人们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同等对待的社会关系或人的关系。”[8]法律对平等的实现主要是努力保障社会主体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现代法治的制度基础是民主,民主要摆脱特权,必然要求社会主体地位平等,要求社会主体平等参与社会各项活动,这是实现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前提。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要实现其社会功能与价值目标,也必须能够吸引社会主体的平等参与,在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支持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精英运动主体。“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奥林匹克运动在其活动中力求贯彻的原则之一是普遍性。它反对在体育活动中有任何的歧视,不管是民族、种族、宗教、政治派别或性别的。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称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最欢乐的聚会,参加的成员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公平平等地参与竞争。[9]

法律的平等价值与体育的平等参与精神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法律运作中反对特权和徇私枉法,体育运动中反对种族歧视、兴奋剂等都是为了最广泛地实现起点与机会的平等。

2.4 法的秩序价值与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与社会进程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10]“秩序”在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中,具有工具性价值的属性,它为其他价值目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没有秩序价值的存在,就没有法的其他价值。法所要实现的秩序包括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社会经济运作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等。只有贯彻遵纪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在法律建立的稳定社会秩序中,个人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才能产生竞争与创新。

体育运动中同样要坚决贯彻遵纪守法精神与规则意识。体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体育比赛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或令行禁止,这与规则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体育规则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是法律的秩序价值在体育活动中的彰显。奥运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最基本义务和职责就是遵守竞赛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公正,就没有比赛的存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竞技运动的规则性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守比赛规则,而且要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良好的道德规范。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也在无形中养成社会契约精神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教育专家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会使犯罪率大大下降。

2.5 法律规范下的自由与体育规则下的自由

古往今来,自由是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字眼,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崇高目标,追求自由是人类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从法律的眼光看,自由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个人只能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由,社会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才承认和保护个人的自由。那么,社会用什么东西来确认和保护个人的这种自由呢?在政治社会中,显然是法律。“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之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它并不在受这法律约束的人们的一般范围之外作出规定。” “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12]自由是法律的价值目标,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必然是法律规范之下的自由,没有超越法律的自由。

与之相应,竞技体育则是一种规则之下的自由竞争。如前所述,体育精神提倡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激励人们为之不懈努力。这种理想是一种体育规则之下的自由理想,它期望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而进行自由公平的竞争,每个运动员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自由竞争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它激励人们不断超越和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除了以上论述的五点内容之外,体育精神中还蕴涵着协作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等,这些都与法律价值中的分工合作理念、国家至上等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囿于篇幅,不再赘述。

3 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

体育精神是从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不能脱离培养它的各种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否则体育精神将丧失现实性和真实性。社会文化是体育精神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存在,它必须通过体育法规、体育规则、体育习惯和惯例等对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规范和导向过程中体现出来。[13]因此,从法律价值的视角看待体育精神,并不是将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简单对应,还要把体育精神作为调整现代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一种规范来认识,研究如何在法律的视角下,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律价值目标的追求来推进体育精神的发展与实现。具体说,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体育精神的提升

根据一般的理解,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认识、知识与思想的总称。[14]法律意识在构成上是一个整体,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主要包括对法律的认识水平、守法意识、权利意识等。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文明和法治程度的标准之一。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社会主体的守法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主体的规则意识、观众的文明道德水准都将随社会总体的守法意识提升而提升,权利意识和权利追求能力也将随法律意识水平的加强而加强。从我国现在来看,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办,培养和提升全民奥运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普通公民和运动员的遵纪守法与规则意识。

3.2 立法对体育精神的推进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制定规则,因此要提高公民以及专业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我国十多年前就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彰显和强化体育精神,尤其是体育法第四章关于竞技体育的规定,更是体育精神的具体落实,强调体育要公平竞争、服从管理、遵守体育道德等。该法最后一章还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成为维护体育精神的底线。此外,国务院及下属的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都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来保障体育运动的合法有序进行,这些规定里面同样贯彻了基本的体育精神。从法的作用看,法律的制定可以实现指引、评价、教育等法律作用,相关体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助于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全民体育精神水平。

当然,我国目前仍特别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立法。现有的《体育法》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现实需要。首先是体育基本法过于粗疏,内容单薄,带有很强的政策纲领性。从体育法实施的实践来看,该法主要是起到纲领性引导作用,缺乏法律的具体规范作用,不利用执法和司法实践。其次,现有相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定存在混乱和冲突,不利于法律的执行,当然也就不利于推进体育精神。再次,从法律的效力等级看,现有的部门规章等级太低,明显不利于司法活动。

3.3 执法活动对体育精神的维护

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执行法律是直接、广泛、主动地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体育活动中的执法是国家体育行政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执法对体育精神的维护主要体现在:(1)加强治安,维持体育秩序。这既是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体育运动得以自由公平进行的保障。治安执法活动既可以促进观众的文明守法意识,也促进运动员的规则意识,避免运动员之间的冲突,也避免与观众的冲突。(2)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公平竞争。现代竞争法的调整领域已经多余化,超越了商业流通领域,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15]相关执法部门通过药检活动、行政处罚等行为,努力消除兴奋剂、假球、黑哨、商业贿赂等不公平不道德的体育现象,保障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公正进行。

3.4 司法活动对体育精神的保障

司法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从法律的实现来看,司法是法律实现的最后保障,也是维护法律精神的最后屏障。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16]体育精神在通过体育执法活动仍然得不到维护的情况下,必须诉诸最后的司法来加以解决。司法对体育精神的保障主要表现:(1)解决纠纷。在对体育活动和体育商业运作中的各种违约与侵权行为进行审判,维护和弥补相关主体的权益,主要途径包括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2)惩罚犯罪。对与严重体育违法行为进行审判,追求相关责任主体的刑事责任,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解决行政执法机关与相对人的体育管理纠纷,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从司法实践统计来看,我国的体育纠纷以及体育腐败现象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的比例仍比较低,这与我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国家体育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将体育纠纷纳入司法领域。

综上,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共通的,因此法律对体育精神的实现也必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奥运会的即将在我国举办,国家不妨以此为契机,完善体育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反对体育腐败,为奥运会的举办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用法律建设推动奥运精神必将是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项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著. 法哲学范畴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92.

[2] 张中秋,杨春福,陈金钊编著. 法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8-241.

[3] 张新. 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

[4] 参见:张新. 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徐丽丽. 谈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九种意识[J]. 宿周学院学报,2005, (2); 何振梁.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J]. 体育文史,1996, (5).

[5] 张文显著.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6,536.

[6] 孟建伟. 科学与奥林匹克精神. 载哲学研究, 1994, (11).

[7] 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3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2),48.

[9] 何振梁.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 体育文史,1996, (5).

10[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J].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206.

12[英]洛克著: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35.

13姚亚中,周宁. 现代体育精神的构建[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 (6).

14张中秋,杨春福,陈金钊编著. 法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2.

15邵建东编著. 竞争法教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8.

上一篇:课堂纪律管理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