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范文

时间:2023-10-14 06:46:54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1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了解了一本书,感悟了一个信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这位可敬的老人,去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有人说过,幸福的感觉是相似的,可不幸却各有各的味道,对于文章主人公谈迁来说,他的厄运又是什么呢?

3. 为什么一部书稿被偷就是惨遭厄运?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探究相关语句,去体会书稿的非同寻常。

4.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从一个个有生命的数字中,你掂出了什么分量?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饱含了谈迁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喜悦,你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5.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点”和“一百多里”两个数字的对比,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值吗?“一点史料”和“400多万字”两个数字的对比背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6. 是啊,编书难,编史书更难,就是这样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转眼之间却化为乌有。对此时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何尝不是厄运当头、致命的打击呢?

7.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做的?

(1)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他不思茶饭,又在思什么?夜难安寝,到底又在想什么?

(2)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两行热泪,到底流的是怎样的泪水?读着辛酸的文字,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

(3) 请你设身处地想象感受谈迁的境遇,再读读这段文字吧!

8. (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是什么让他从厄运中挣脱出来?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从头开始?

9. 对,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让我们一起用坚定、毫不动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扣住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诵读感悟,使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领悟与语言精炼表达地把握有机融为一体,达到言意兼收的理想境界。

二、 品味“打不垮”志弥坚

1.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文字,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去感悟这位可敬老人“打不垮”的信念。

2. 引导学生紧扣以下重点词句展开感悟、品味、交流。

(1) 不敢懈怠:“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

(2) 不畏艰辛:“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扑面而来的风沙”。

(3) 不惧孤独:“面对孤灯”。

(4) 不言放弃:“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3. 谈迁重写《国榷》,课文寥寥数笔,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三幅震撼而又心碎的画面。请再次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小标题的形式为三幅画面命名。

4. 选择最让你心动的一幅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文字去丰富它的内容。

5.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引读)“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 比较前后两稿《国榷》,难道仅仅是数字的不同吗?从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2) “名垂青史”的难道仅仅是谈迁的名字吗?还会有什么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为画面拟题,并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将语言文字丰富成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既是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又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学生在想想、写写、说说中,扎扎实实实践着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 感悟“信念” 情升华

1. 谈迁两著《国榷》的经历,让我们每一个人动容,也为之深思,正如作者蒋光宇发自肺腑的赞叹――(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2. 在逆境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那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下面让我们一道来聆听几位名人送给我们的箴言。(出示)

(1)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2) 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3)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4) 伟大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塞缪尔・约翰逊

3. 聆听了名人的箴言,想必大家也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吧。下面请写下你想说的话,作为自己成功路上的座右铭吧!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2

课文中的主人公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编写这部书。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厄运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小偷将谈迁20年的付出和努力才写成的珍贵书稿给偷走了!这部书稿可是经过了20年的努力才完成的啊,这样的打击,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承受得住。而谈迁,正是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屈不饶的意志的人。他毫不气馁,振作起来,重新编写书稿。最后,谈迁终于名垂青史。

我佩服谈迁的毅力,正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屈不饶的意志,使他坚持下去。试想,如果谈迁被厄运给击垮了,再也没有勇气去重编这部书了,那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像谈迁这样的人现在也有许多。张海迪5岁的时候因患脊髓血管造成高位截瘫,不过她没有被击垮,而是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虽然她没有机会走进学校,但是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敝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为了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几十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一万多人次。张海迪怀着“活就要做个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些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屈不饶的意志,生活就会充满希望。让我们一起向谈迁学习吧!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3

自从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谈迁的那些身影一直在我眼前回荡。是啊,有几人能在辛辛苦苦花费20多年的时间,6次修改,且文字达500万之多的明史《国榷》被一夜之间盗走。而不气馁重写呢?这话说着容易,做着难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果真在谈迁身上应验了。谈迁又通过不懈努力写成了一本新的《国榷》,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可信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难道不该值得我的们学习吗?

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以下事例:我刚练字时,常常遭到周老师的批评,终于有一天,我------伤心的哭了。失败的泪水使我对书法失去了信心,对成功之道失去了信念。

可是当我转念一想,失败乃成功之母,像爱迪生,诺贝尔,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名人,不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实践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巨大成就。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我终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周老师也常常夸我现在有字有力,活,有笔锋,神都掌握得差不多了,相信,坚持下去,要你谈迁那样有着遇到困难,勇敢面对的品质。

事后,通过我的努力,我还在青少年国际书法大赛上获得金奖、银奖,在母亲颂中获得金奖,太平洋保险书画二等奖……

从此,我对书法有了兴趣,有了力量,从中,我明白了:只要有着坚持不懈地坚强精神,就一定能取得信人满意的巨大成绩。

可是当我转念一想,失败乃成功之母,像爱迪生,诺贝尔,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名人,不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实践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巨大成就。

何况我们的人生之路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去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去实践。即使成功之路充满艰辛,我们也要迎韧而解,毕竟,我不是天才,所以我常常失败,可是每次失败不都是成功的开始吗?只要努力,只要坚强,只要不怕艰难,就可以通往我们心中的那一条美丽的成功之路。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我终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周老师也常常夸我现在有字有力,活,有笔锋,神都掌握得差不多了,相信,坚持下去,要你谈迁那样有着遇到困难,勇敢面对的品质。

事后,通过我的努力,我还在青少年国际书法大赛上获得金奖、银奖,在母亲颂中获得金奖,太平洋保险书画二等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从谈迁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领悟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初识信念的价值

1.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年老体迈,却终日奔波,不懈努力!(点击出示谈迁图片)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出他的名字。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感受他那孤独、倔强的灵魂,学习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体会他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

3.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文,用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告诉大家?

4.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容易吗?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不容易”的依据。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生进入文本的引路人,教师的语言将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因此教师深情的导入语结合谈迁肖像,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谈迁在信念的支撑下完成的《国榷》来之不易,让学生诵读“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感受信念的价值,教学也就有了依托。】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从大喜大悲中感受信念的力量

1.20多年了,4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了,可以流传千古了,此时的谈迁该有多么高兴啊!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谈迁的家人、亲戚、好友、邻居都为谈迁感到高兴,他们纷纷前来祝贺谈迁。同学们,现在我就是谈迁,你们就是谈迁的亲朋好友,你们打算怎样向我祝贺呢?

2.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谈迁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时,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是什么厄运降临到了谈迁的头上?

3.交流:什么厄运降临到了谈迁的头上?

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20多年的付出化为乌有,毕生的心血付之东流,谈迁的心都在滴血。此时,老泪纵横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师引读:20多年的心血……这对于任何人来说……更何况此时的谈迁……这是任何常人都难以承受的致命的打击,这对谈迁也是无比巨大的打击,此时的谈迁他……只有……)

5.面对从天而降的厄运,面对致命的打击,谈迁的心中有太多的悲,太多的痛,太多的愤恨,太多的无奈。老泪纵横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吾手尚在,宁已乎!”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面对厄运,泪可流,但是信念没有丢,他没有在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来感受谈迁重新站起的那一幕吧!(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齐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编者、教师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感知成书的快乐、失书的痛苦,在多角度的阅读中进行对话,营造语文学习的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信念的坚定

1.蒋光宇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里的“崎岖、坎坷、厄运”你怎么理解的?“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谈迁有没有迎来他的希望之光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

2.交流、理解: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①仿照句式“经过______年的奋斗,______次修改,谈迁终于在_______岁时重新完成了一部_____________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对这句话进行改写。

②为什么新写的《国榷》反而更加翔实、精彩呢?

3.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谈迁“打不垮”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静静地阅读谈迁到北京所经历的辛酸。可以适当批注,看看哪一些字词跳入你的眼帘,深深地打动着你?

①句: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逸闻”是什么意思?鲜为人知的故事搜集起来容易吗?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此时的谈迁多大岁数?59岁,对古人来说那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但谈迁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是因为他有——(引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②句: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引导理解:一袭破衫——不怕困苦,终日奔波——不怕劳累。

“终日奔波”就是整日奔波。当寒冷的清晨,人们还眷恋着床的温暖,谈迁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烈日当空,人们都坐在树阴下纳凉,谈迁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月黑风高,当人们围坐在灯前尽享天伦之乐时,谈迁依旧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谈迁之所以不怕困苦,不怕劳累,就是因为他有——(引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③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理解:只有孤灯作伴——不怕孤,不顾年老体弱——不怕病。奋笔疾书,因为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他是在和生命、和时间赛跑。

孤独打不倒他,疾病击不垮他,时间和生命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谈迁有——(引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填空:《国榷》是谈迁用_____________写成的。(生命、智慧、心血、毕生的精力、信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崎岖、信念”等词的理解要紧扣上下文,因为词语在语境中理解才有了生机与活力。这样做既是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取,又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小学生是用形象思维说话,从能够顾表现“打不垮”的具体语句中感知谈迁形象,化抽象为形象,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品悟到信念的力量。】

四、深化认识,用生活诠释信念的意义

1.新《国榷》完成的时候,谈迁已经62岁了,仅仅过了一年,谈迁就离开了人世。《国榷》真正是谈迁用心血、用信念、用生命铸就而成的鸿篇巨制。谈迁不仅留给后人一部不朽的史书《国榷》,更留给后人一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谈迁一样在厄运面前毫不退缩,乐观进取的人。你知道哪些人?

2.补充出示: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贫困和病痛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10年,写了80回,未竟全书。后40回由高鹗补续。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查阅了官府和民间上万种资料,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才成就这部巨著。

马克思在生活非常贫困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阅读了3000多种政治经济学著作,用40年时间写出伟大的经典名著《资本论》。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用60年的时间,才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

3.此时此刻,老师送大家几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同时播放《从头再来》的伴奏)

只要有信念,绝望就会转化为希望。

只要有信念,人生就一定会铸就辉煌。

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扼住命运的喉咙。

4.同学们,只要大家有像谈迁一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只要大家在生活的挫折与坎坷面前,能像歌中所唱的一样,从头再来,笑对人生,大家就一定是命运的宠儿,一定是生活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课文是实现语文课程的凭借,语文课堂必须依据课文进行深入拓展,延伸课文的触角,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源头活水。教师的补充,加强了人文感召的力量,丰盈了文本意象,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深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5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呢?我们说,没有统一的万能模式。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所使用的导入语类型是千差万别、精彩纷呈的,无法也无须一一列出。这里只从本人实际的高年级课堂教学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类型略做浅议,以见语文课导入语设计之灵活。

一、设计悬念,激疑导入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需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能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但设疑要有讲究,提出的问题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要有效。

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1.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师:什么叫“厄运”?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理解“厄运”的含义。

3.师:对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4.学生质疑。

5.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书,相信你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

学生很快对课题进行了质疑,集中了三个主要的问题: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遭受了哪些厄运?他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很快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二、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法,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在新授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师: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

2.师: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生背)。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渲染,激情导入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的图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情感的课堂,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进入情境,想象画面。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及面部表情甚至服装搭配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教师一定要避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一定要从真情实感出发,努力做到语情兼美,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得激动人心的个性体验,让他们的情感如涓涓细流自由流淌,让一切变得可闻、可视、可感、可触。

如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广泛查阅关于长江的图文资料,力求缩小他们与文本之间的时空差距。在课堂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形象,自己满怀激情地进行诵读,带着学生一起走近长江,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学生共同创设一种“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的诗意意境。

当然,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方法还有很多,如借助谜语导入、即兴讲演导入、介绍作者导入,课题导入,描述性导入,游戏导入,板书引路、诗歌怡情等等。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只要新课伊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入,也就可以称之为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家境贫寒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自强不息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18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最重要的对话载体,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选择、优化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依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能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创造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走进文本,主动参与与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自主生成或建构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一、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目的不明

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文本,进而捕捉到问题,所设计的问题缺乏一定的目的指向,缺乏思考的深度,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没有达到诱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更无助于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

2.问题设计过于零散

问题是文本探究的最重要乃至最核心的特点。有的教师问题设计过于零散且缺乏思考价值,不能贴近教学目标,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知,问题非但无效,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阅读习气。

3.问题设计过于粗浅

有的教师不能整体把握教材,对文本“吃不透”、无个人理解,往往设计的问题过于直露浅显,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师生间支离破碎的一问一答、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对话,无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维,也达不到启发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1.以文本为载体,优化问题设计

文本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走进文本深处,对文本深入地思考、探究,从而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思想感情,欣赏语言,获得审美体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饱含哲理,讲述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以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因此,教学时,我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作为主线设计问题: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他是怎样战胜的?又是靠什么战胜的?引发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立足文本,抓住关键,引发学生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不仅深刻体会到《国榷》被偷后谈迁的悲伤与坚强,而且更准确理解了“信念”的内涵,感悟到人物情怀与生命价值观。

2.以质疑为核心,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优化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有效研讨,促成生生、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分析、研究,字字句句揣摩,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索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意蕴。

《晚上的“太阳”》一文,篇幅比较长,学生所展示的情境与二年级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较大距离。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读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晚上为什么会有太阳?晚上需要太阳干什么?这里的“太阳”为什么要加引号?是什么意思?课文究竟会写什么样的内容?这样针对学生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向纵深思考,促使他们在探究、对话与交流中拓展思维,在设疑与解疑的互动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3.以兴趣为导向,优化问题设计

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培养和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不仅要能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而且还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让学生在热切的期待中进入文本,充分地阅读探究。

如《雨后》一文中“小哥哥自己使劲地踩着水”,却叫“妹,小心,滑!”;摔了一跤,嘴里说“糟糕――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也能“摔一跤这么痛快的一跤!”……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却真实地再现了天真可爱的童心,蕴含着轻灵的童趣和浓浓的人文情怀。因此,教学时从“矛盾”出发设计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也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的问题,势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促进其深入进文本的意义世界,去体验小哥哥踩水的欢乐之情和对小妹妹关心的诚挚之爱。

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选择、优化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精心设计问题,以消除那种“浮光掠影”的浅读习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个巧妙问题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引发积极的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在品味、感悟中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在意蕴和情趣,自主生成或建构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8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这几天气温颇降,仿佛又回到了北方。这一次的寒流过境,不少人被“袭”倒了。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寒流”,可谓多之又多,许多坚强、忍耐的人,却实实在在经得起考验。

上世纪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用过犀利的语言毫不留情地抨击了黑暗的世道,也曾用无奈的文字来唤醒沉睡的国民。为此,反动阶级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立即将他斩草除根。面对黑暗世界袭来的一阵寒流,鲁迅先生没有躲避,而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与反动阶级迎面作战,为后人尊敬。

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以此将人类文明带向一个新的起点。然而西方的教会却以违信宗教为名,对他加以迫害。面对寒流的打击,哥白尼仍坚守信念,并着有《天体运行论》,沉重打击了西方的教会势力,同时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

面对“寒流”地袭来,先驱者们并没有退缩。只要勇于走进某些禁区,你就会采摘到丰硕的果实,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开拓者的风貌。

于是,便有了升华的定律:龙生龙,凤生凤,是一种基因。只有经历一次涅,才可以龙飞凤舞!

不仅仅是人类,世间万物都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寒流”。

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只是因为它有一份坚强,有一份傲骨,有一份它自己的定律:即使把我的种子撒在脏污的泥淖中,我也要为世界展示出一个亭亭玉立的惊喜!

当我们因出身门第、相貌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要勇敢地抵抗来自他人的嘲笑。即使遭受难以避免的挫折,我们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忘掉那些烦人的“寒流”并不意味着你背叛了自己的初衷,放松心情,勇敢面对。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

上一篇: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感恩社会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