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馆范文

时间:2023-11-20 11:34:04

现代文学馆

现代文学馆篇1

吴义勤介绍说,文学馆举办公益讲座的初衷,是服务于中国作协工作的总体要求,配合中国作协在凝聚作家评论家力量、展示文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力争把“文学馆讲座”办成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形象的品牌窗口。同时,也为广大作家、批评家、专家学者、文化学者提供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高端平台”,以展示中国文学的成就与魅力、活跃文学和学术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听众的反映来看,讲座实现了这样的预期。吴义勤说:“十年来,听众对文学馆讲座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充满期待。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拥有固定听众群、具有品牌价值的著名学术讲座。很多老年听众,一次不落地来听讲座,记笔记,热烈讨论。有些同志讲座结束了仍恋恋不舍,还边走边在本子上写着感想和心得,其情其景,令人感动。”学者周思源在《坚持品位,雅俗共赏――我与“在文学馆听讲座”》一文说:“笔者1996年起在国内外参加讲座百余场,举办者有大学、科学院、博物馆、企业、街道、网站、电视台等。这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免费开放的大型讲座,据我所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星期日公益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是历史最长、累计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之一。”不但如此,文学馆工作人员还不辞辛苦,将大部分讲演稿整理、编校,出版了“在文学馆听讲座”系列丛书25种,成为深受知识界、读书界喜爱的连续出版物,为很多因地域和时间限制不能到现场的读者提供便利,扩大了讲座的受众面,也保存了这些演讲所积累的文化成果。吴义勤表示,今后的讲座内容仍然会结集出版,但是将更加强调“品牌效应”,不再采取以往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方式,而是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讲座丛书”的名义由一家出版社集中推出。

“相对于以往的讲座,新一轮讲座将更强调‘文学’本身,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特点,充分展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成就,增强讲座的时代性与学术品位。”吴义勤对记者说。但是,“公益性、学术性、高品位”的宗旨是不变的,所有的调整都要以此为前提,维护讲座已有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誉。“我们希望通过讲座为中国社会的精神积累、学术积累和文化积累贡献切实的力量。这样的文化诉求当然会面临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挑战,但是因为文学馆本来就是一个纯文学的殿堂,我相信每一个走进文学馆的人都会有一种对于文学的神圣感,文学馆的讲座将会进一步增强听众对于文学的神圣感。”

吴义勤介绍说,中国作协的领导对中国现代文学馆讲座非常重视,党组书记李冰同志更是多次听取关于文学馆讲座的情况汇报,并做出了重要的批示。陈建功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也专门对文学馆讲座进行了指导和部署。新的文学馆讲座规划,就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定的。

据了解,新一轮讲座将设立“青年批评家讲演系列”、“著名作家讲演系列”、“现代文学大家研究系列”、“热门影视作品研究系列”四个专题。“青年批评家讲演”是为了集中展现中国当代新锐批评家的风采,“著名作家讲演”是为中国当代一流作家更好地走向听众、走向读者搭建平台,“现代文学大家研究系列”是为了展示著名学者、专家等学术“大家”研究“现代文学大师”的最新成果,“热门影视作品研究系列”则希望通过编、导、影和研究者的讲演让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热门影视作品。届时,从卓有成就的作家铁凝、陈建功、何建明、莫言、张炜、韩少功,到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张悦然、当年明月、安妮宝贝,以及近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石钟山、龙一、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冯小刚、麦家、海岩、都梁等影视剧导演、编剧,都将走进文学馆,和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虽然邀请的主讲人都是名家,但是对听众来说,却没有任何“门槛”:讲座每两星期举办一次,时间固定在星期日上午9点半至12点;讲座内容将提前在《文艺报》预告,听众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即可,无需缴费,无需入场券。

现代文学馆篇2

[关键词]图书馆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

[分类号]G259

在从事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之前,首先要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做出准确的概念界定和学科定位。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至少涉及到关于“中国古代”的时代断限、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之“史”的本质等几个层次有别而又密切相关的内容。厘清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彼此关系,无疑是理解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的基本前提。

1 关于“中国古代”

历史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乃至“开天地”之际,而其下限则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我们知道,中国所谓“近代史”正是从1840年开始的。但图书馆学思想之“史”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并不完全接受历史学的规约。

首先,从上限来看,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根据这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图书馆从哪里开始,图书馆学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我国的官方藏书早在夏代便已经出现了”,因此,图书馆学思想史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的上限应该是夏代。然而,存留于今的最早藏书实物是殷墟窖藏甲骨,因此,我们在现实研究中,只能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中所谓“中国古代”的上限,推源于距今3400-3100年之前的有藏书实物可考的商代晚期。众所周知,殷墟窖藏甲骨是盘庚迁殷到纣辛亡国汁八世十二王273年间(约公元前1395-1122年)商朝晚期(史称“殷”或“殷商”)的遗物。其次,再就其下限而言,中国近代图书馆及其与之同步的图书馆学思想并不是产生于1840年,而是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诞生。

综上,图书馆学思想史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实际包括从殷商到20世纪初近代图书馆学思想诞生前夕约3000余年的时间跨度。

2 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

20世纪初的学者们相信,图书馆“是现代新进事业之一”,这一认识事实上否认了中国古代有图书馆的存在。流风所及,一直影响到今人对中国古代图书馆的理解。例如,谢灼华主编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学核心课教材《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在述及1840年之前的古代图书馆时均采用“藏书”术语,而拒绝使用“图书馆”一词。台湾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一书以“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冠名而又以“自清末至抗战胜利”为副标题,事实上也是默认中国在“清未”之前没有图书馆。笔者相信,应该没有人坚称:衣服就是西装,中国古代没有西装,所以中国古人没有衣服。但中国学者似乎相信:“开放”是图书馆的核心特征,中国古代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各种官私信息机构没有完全开放,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图书馆,更遑论图书馆学或图书馆学思想。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藏书,无论是就其文献收集、整理还是保存和利用,都完全适应并支持了传统文化的生成、传播和发展,承担着类似library的文献支持和信息保障功能。虽然古代的文献信息机构与西方近现代library有不同之处,但并不妨碍我们认定中国古代有图书馆的存在。这就像中国古人的衣着与西服虽有若干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以布料为主要原料,以防寒、遮羞、美感等为基本目的的本质一致性,因而两者都是衣服一样。

3 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是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理论、方法和原则的系统总结。然而,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存在尚在质疑之中时,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也就丧失了基本指谓,有关建立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努力遂成为无本之末的徒劳之举。由此导致迄今为止的“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以历史事实或历史知识的再现为目的的史实描述层次之上,缺乏基本的学科建设诉求。从现有涉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著作来看,王酉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卢荷生《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等著作所涉内容虽然包含古代的图书馆乃至图书馆学,但两者皆没有以“图书馆学”名书,事实上是否认中国古代有“图书馆学”。吴仲强《中国图书馆学史》虽以“学”名书,但在该书所分9个章节中,“中国图书馆学史”只占1章,其余8章则由“中国图书学史”、“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版本学史”等邻近学科构成。并且,和其他八章一样,“中国图书馆学史”这一章再由古代、近代、当代(或现代)三部分组成。这样,我们期待的有关“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内容在全书348页正文中只占了不足16页。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的上述尴尬,本质上基于一个错误的认识前提: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并不是一门具有学科自律性的科学,无法构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有“图书馆”。而基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数千年图书馆实践,中国先贤也产生了关于图书馆的理论思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总体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与1807年德国学者施莱延格以来的近现代西方科学意义上的图书馆学并不完全等同,但并不妨碍我们称其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这正像中国古代的哲学或文学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西方哲学或文学并不完全等同,但不妨碍我们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或文学的存在一样。

承认中国古代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并非是为了满足“先前曾经阔过”的狭隘民族自尊,而是基于对中国古代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基本史实及其相关理论思考的清醒认识。从现代图书馆(而不是古代藏书)的角度对古代藏书进行学科认读,能够超越“整理国故”的史实描述层次,并在古今对读的过程中为现代图书馆提供基于中国先贤智慧的思想资源。毕竟,“古代”藏书的研究主体是今人,其成果也是为今人服务的。

4 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

在和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对比中,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本质得以突显。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是以古代图书馆现象、事件、经验、认识及其发展历程为对象,重在对这些图书馆史实的描述和分析。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则更为强调和重视古代图书馆现象、事件、经验、认识及其历程背后的思想旨趣和观念动机,从而从思想之源的角度揭示这些史实存在的精神动力。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所关注的图书馆现象、事件、经验、认识及其发展历程无一不是特定“思想”的产物。并且,只有在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所揭橥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史实背后之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因此,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既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前提。

总之,有关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研究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研究,但两者毕竟存在学术立场、目标定位和致思路向上的重大差别,值得仔细辩明。

首先,学术立场不同。古代图书馆学是以历史上具体存在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侧重对图书馆行为、事件、事实的知识构建与描述,是对图书馆现象和事物本身的诠释与分析。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则聚焦于对学科研究所关注的图书馆行为、事件、事实之知识和史实所蕴含的思想依据(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核心是对某些或某种特定图书馆模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深层动因予以阐明,从而揭示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观、历史观等。显见,思想研究以普遍性和深刻性为基本特点,以一般性的观念和理论系统的逻辑成因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探索对象。总之,思想研究致力于向图书馆行为的底部和深层的挖掘,是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某环节或全部链条中的精神和文化表达。

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到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转变,也就是从重视直接的关于文献行为之历史经验的描述,转向探讨这些经验意味着什么。因此,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怀,而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建构。例如,古代书目中有关文献的具体分类原则、排列方式等是古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而如此分类或排列的精神旨趣则是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内容。如果说图书馆学研究重视史实和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则重视史实和知识背后的精神活动,是关于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之意义的认识、定位及其可能的解释,着重解决“为什么是”的问题,因而更接近于对图书馆事实和行为背后的内在本质和深层规律的探讨。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关于“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对图书馆史实的认识既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深刻的。

其次,目标指向不同。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以古代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总和为对象,一方面要对古代的图书馆实践所折射出来的认识进行理沦总结,例如,将刘向的文献整理工作总结为“广罗异本”、“校勘文字”、“条别篇章”、“撰写叙录”等步骤。另一方面,又要对古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总结再行总结,分析其是非得失和特点规律。例如,“通纪有无”、“类例详明”、“泛释无义”等是宋儒郑樵结合自己的文献工作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总结,“古代图书馆学”研究需要对这些理论再行分析。然而,无论是对于古人实践的理论总结,还是对基于实践的古论的现论分析,都是紧扣古代图书馆实践的,都与古人的具体文献操作具有直接对应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古代图书馆学的学术旨趣是对历史实践的理论提升,并期待对当下的实践有所借鉴。例如,“广罗异本”是今人对刘向文献实践的总结,并对今天的文献整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类例详明”是郑樵对自己文献分类的总结,今人对该理论的再行分析,最终也将落实为该理论对古代图书分类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对今天图书馆文献分类实践有什么具体的借鉴价值。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是以历史上具体存在的图书馆为对象,围绕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具体文献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总结或再总结,是一门关于图书馆实践的理论知识之学。而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则超越了直接回应实践的操作层面,致力于在实践及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当时总体文献文化的观念或设想。例如,刘向“广罗异本”、“校勘文字”等所有努力的深层动因是要纠偏“不复仲尼法度”的文化现状。这一“思想”既是刘向对当时社会文化总体认识的集中表达,也体现在具体的文献集藏和整理的实践操作之中。换言之,刘向表面上的“广罗异本”、“校勘文字”等文献实践,最终要服务于纠偏“不复仲尼法度”的文化理想,从而将图书馆学成果运用到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领域。由此,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也从基于实践提炼而来的知识真理走向意义和价值层次的深层表达,尤其强调图书馆在社会文化重塑过程中的作用。

再次,致思取向不同。图书馆学史把图书馆的历史视为人类文献实践的结果,侧重于描述图书馆现象本身。它虽然也要考察社会历史背景,但主要还是在“图书馆学”自身的学科视野下,以学术分科或专业分工的模式,以及由此而来的理论框架和价值观念来分析问题,因而往往局限于事实实证,就图书馆自身的学科特点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十分明确的学科本位意识。而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把历史上的图书馆现象视为人类文化的自觉选择行为,致力于揭明现象背后的观念,并从思想认识的角度把握和解释历史。因此,思想史研究固然要关注历史上的图书馆现象,但更应侧重于从思想之源的角度查找支撑这些现象的精神观念。

“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学术命题,这决定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之间具有深层的统一关系。这就需要结合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思想史资源,在总体文化思想背景中考察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尤其要重视各个历史时期积淀为理论形态的图书馆观念,并将之整合到文化史的整体研究中,从而展现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深层内涵及其历史演进的全貌。例如,据《汉书・艺文志序》可知,汉武帝曾“大收篇籍”、“置写书之官”。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角度来说,应该重点研究武帝此举的藏书建设内涵(如“大收篇籍”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现实功效(如“大收篇籍”对官府藏书规模的现实影响,比如导致“书积如丘山”)、对今天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角度来说,则应该重点研究其藏书建设背后所反映的文教政策及其所表达的行政目标(诸如以藏书建设为起点,宣示“稽古佑文”的政教动机),从而揭示藏书建设这个“纯粹”图书馆学问题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以及影响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因而不再是“纯粹”的图书馆学问题,而变成了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问题。正如许纪霖指出:“思想史与一般的知识史、学术史不同,它涉及的对象并非知识领域的一般或专业的知识,而是曾经或者能够对社会和时生重大影响的思潮、观念和公共意识,换言之,它也是一部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同样,图书馆学思想本质上是社会思潮、观念在图书馆文献活动中的反映。立足于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宏观把握是思想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因而需要一种跨学科视野,具有相对于学科研究的思辨色彩。

综上,古人的全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都是根据某个目标而进行的,而该目标又是由支配全部行动的价值系统所决定的。这个价值预设就是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核心,它作为一种意义模式决定了图书馆全部认识和操作的目标、取向、知识和态度,并导致古代图书馆认识和操作中应该努力追求什么而又刻意避免什么的倾向性选择。

5 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之“史”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发生、发展的演变历程。尽管,与图书馆有关的历史活动是图书馆学思想产生的动因,自然的历史遂成为思想史的必要条件,但思想史并不等同于思想的历史,思想之“史”本质上指抽象的时间矢量或思维构造中的时间意向,具有“变化”、“演进”的涵义,因此,自然的历史不是思想史的充分条件。所以,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既有广义历史演进的内涵,又有图书馆学思想自身演进的特征。思想史研究必须在阐述个别思想家相对独立的思想的基础上,揭示图书馆学思想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和谱系变革的动态特征。

现代文学馆篇3

关键词:图书馆 高职院校 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拓展知识的重要场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容纳了众多的社会信息与科技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比较大,书籍涉及经济信息、政治、文化、科技、娱乐等众多的领域,但是由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藏量不达标,文献结构也是参差不齐,在管理上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也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了解社会信息,更新思维观念,拓展视野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步伐,改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1、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各种途径升格或者组建改制而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是参差不齐,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基础较差,档次也比较低,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需求,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和高职院校的管理与发展不相适应,虽然也有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图书馆,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战略相差甚远,没有起到促进高职教育的作用。

1.1 管理方式保守陈旧

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还是延续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由于许多院校都是由改制或升级组建而成,在图书馆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传统的“等客上门”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上主要重视图书的采购与收藏,不注重图书的有效使用,感觉只要有人借书,借阅有服务就可以了。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保持在室内阅读室干净卫生,借阅图书有人管理,安全措施到位,图书馆不起火、不被盗,就万事大吉了。由于管理方式保守陈旧,在思想上安于现状,致使工作人员视野狭窄,没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图书馆的藏书以及文献资料只保持在收集、保藏、整理上,文献及书籍的有效利用率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更不能将这些知识通过有效地传播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使所藏的文献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藏书楼”。以上这些管理理念,制约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

1.2 人员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进行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属于教辅系统,许多院校图书馆在管理上得不到院领导的重视,图书馆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平均主义的思想,管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管理意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够尽到一个图书管理人员应尽的职责,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岗工作中思想不能够端正,说话难听,态度强硬,不能够很好的与学生沟通,导致学生对图书馆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图书馆应有的和谐气氛和文化氛围,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影响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虽然有些图书馆在管理上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有些管理工作还是不能够量化,因此,高职院校按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的需求。

1.3 藏书体系不注重实用性,不能了解外界的需求

在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注重实用性,图书的收藏只看重学科的系统性,文献类型的收藏不注重新时期现代化的载体,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印刷品的收藏,收藏文献过多的看重理论性的文献,对于简介和说明型文献收藏较少,文献的收藏轻动态的文献而重静态的文献,只注重购买多少文献,而不注重文献的有效利用率,在图书馆的管理上只看重内部管理,不能够与外界多沟通、多了解,也不能够了解市场和需求。

2、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转变思维理念,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思想的转变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的社会实践表明,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思维方式,只有不断的更新思想观念,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要想思想观念转变,首先,必须要转变办馆的思维模式;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是经历了中专图书馆、成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阶段,思维方式上还停留在过去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向正规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思维模式转变,我们必须摈弃旧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按照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建设图书馆,转变思维以适应社会和学校的发展。第二是转变办馆的管理思路,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的培养要向多方面的技能方向发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社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从旧的管理思路中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覆盖面更广的社会学知识,图书的储藏和采购管理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技能发展需要,扩大知识面,拓展储藏空间,要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转变思维理念与管理思路,办好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

2.2 加强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竞争是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管理模式,使一部分人懒惰思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图书馆要改革和发展,首先必须要做到竞争上岗;在竞争中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并通过培训和考试,使我们的管理人员更加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训和学习,使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位置;加强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是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客观发展需求,可以使管理人员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

2.3 更新技术设备和管理观念,建设现代化图书馆

建设现代化图书馆主要是根据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人才的发展需求来建设图书馆,建设现代化图书馆主要是指管理观念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现代化。

2.3.1 管理观念现代化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产学结合,学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式也在逐步的深化,我们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也要适应新形势,逐步深化和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要充分的认识到高校图书馆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的图书馆已经不是传统的藏书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图书馆已经变成学生的信息服务中心,高校图书馆不仅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资源,而且还具备处理网上文献服务以及电子文献储存服务的功能,高校图书馆已经进入了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现代化的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思路和服务模式上要以读者为主、主动为主、适用为主、开放为主,图书馆的建设要向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只有不断更新思维观念,转变思路、大胆创新,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才会不断发展。

2.3.2 技术手段现代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学科和专业的需求配备现代化的设备,根据办学经费以及办学规模进行有效的调整,只有设备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才能够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进程。只有技术设备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现代化管理。现如今,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技术设备与技术手段参差不齐,有些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已经达到一定的标准,部分院校图书馆已经是国内先进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并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无论是采购还是分编、书目数据管理、流通外借等都实现了自动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并与校园网连接,实现了网上交流和网上中文书目数据检索查询,在校园网上的资源共享,并建成了先进的数据存储器,能够存储大量的电子图书以及学术期刊等,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真正实现了自动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2.4 培训专业人才,保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良好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不断引进人才,不断培养人才,图书馆要有自己专业的的学科馆员,参考馆员,还要根据学院的规模以及经费的状况培养自己的摄影师、网络技术员、影像编辑以及其他动态信息的处理制作以及编辑人员等,以确保数据的不断更新以及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是管理的关键环节,人在社会生产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我们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3、结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学习一些高职院校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引进新设备,更新管理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根据自身特点和院校的规模,找准目标,明确方向,逐步解决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客观发展需求以及院校的规模及费用的情况,逐步实现图书馆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永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若干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赵晋儒.浅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设.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S2).

[3]丁传奉.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4]赵淑芳.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5]张丽敏,姚荔.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初探.当代图书馆,2007(03).

[6]李世龙.高职院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困境及对策.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0(01).

现代文学馆篇4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26日

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祖国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随着市场经济及网络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新的特点。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书育人是高校的任务与责任,高校要教育和正确引导学生,为祖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除了教学、科研的作用外,高校图书馆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高校图书馆与师资、教学设备并称为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支柱,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资料中心,并不是单纯性的学术服务机构,而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校园精神文化资源的主要来源。高校图书馆不仅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而且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社会及学校对高校图书馆建设都有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借阅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校图书馆建设观念陈旧;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没有达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高校图书馆建设资金筹资渠道不畅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进程。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以创新促发展,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现对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强,观念陈旧。一些高校的领导认为图书馆投资大、收效小,不影响学校的大局,只重视教学与科研,对图书馆建设重视不够,使高校图书馆建设在资金、用地、用水、用电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不到同等的待遇。致使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有的院校虽设有图书馆,但实际上书刊极少,有名无实,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馆舍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现代化建设水平不高。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社会及学校对高校图书馆建设都有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借阅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已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迫切需要。如近几年,虽然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数字化的资源共享还做得很不够,实质内容还不够丰富,馆与馆之间缺乏数字交流的平台,馆与馆之间的数字化交流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资源共享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质量的服务,来自高素质的人才。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要从过去单纯资料采集、编目、流通的单一型人才向如今需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据笔者所知,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乐观,具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不多,基本上只能起“看门守摊”的作用,不少工作人员只能解答一般性咨询问题和在网上帮助读者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对文献知识进行分类、加工、筛选和系统化组织,向读者提供表层知识,为读者提供深层开发的文献信息方面往往力不从心。

(四)基础理论建设滞后于图书馆发展。众所周知,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高校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建设比较滞后。如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目前,高校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建设仍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可以参考的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但这显然不能对图书馆的建设做出较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校图书馆并不是单纯性的学术服务机构,而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教育设施,培养高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作用。首先,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备中心,是教师和学生知识的重要源泉;其次,高校图书馆是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而且可以弘扬正能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来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使之在资金、用地、用水、用电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应有的待遇。

(二)提高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已是图书馆发展水平的标志,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已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及学校对高校图书馆建设都有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借阅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已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水平。要加大对图书馆资金的投入,加强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水平。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馆员服务创新的知识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和创新发展,是图书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图书馆要实现知识管理,离不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乐观,具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不多,基本上只能起“看门守摊”的作用。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是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在待遇、感情方面留住人才;二是要举办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基础业务培训班,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文献整序、资源建设、读者工作、现代化技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玛萍.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2]张建文.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考.文教论坛,2007.

[3]卢继红.高校研究型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机械管理开发,2004.10.

[4]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5]赵小荣.探索中国特色民办院校发展道路[J].理论导刊,2004.10.

现代文学馆篇5

所谓技术理性,是指人类追求技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理想性的抽象思维活动、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特殊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它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1]。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整合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中,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使得图书馆学需要技术理性的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图书馆学的发展之中,成为图书馆学的催长剂,导致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技术评价缺失规范、技术至上、技术误导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浪潮和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学的发展与科技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缘。面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渗透,图书馆学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技术理性的发展之路。

2、科学主义与图书馆学技术理性的缺失

19世纪30—40年代,科学主义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先后演绎出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众多的哲学派别,成为一股在世界影响力很大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用实证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社会的各种问题,崇拜科学,技术至上。从科学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来看,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本身具有一系列危害性,包括:压制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忽视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扭曲人文社会科学,将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机械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2]。

科学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学界也颇有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技术论。在西方图书馆学发展史中,先后产生了图书馆学技术论的两大流派——传统技术学派和新技术学派。20世纪末期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再度兴起技术热,图书馆学的不少研究都反映了科学主义的学术思想。

传统技术学派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图书馆技术、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该学派的代表性思想有施莱廷格的“整理说”,德国艾伯特的“技术说”以及杜威的“技术实用论”。传统技术学派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图书馆界仍有很大市场,表现为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实用性,忽视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

新技术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产物,它注重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以新技术为前提预测图书馆的未来。其代表人物有兰开斯特、利克利德、泰勒、戈曼和道林等人[3]。该学派目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迷信和狂热,鼓吹技术决定论。

由于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形成了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数理量化方法来解释图书馆实践中的问题,使图书馆学走上精密科学的道路。备受我国图书馆学界批评的抽象图书馆学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不少研究成果体现了这种思想和主张:大量借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移植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关的其他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走出假象的误区,步入学科发展的正常轨道[4]。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单纯地依靠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图书馆学的根本问题。

科学主义思潮及其衍生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是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导致技术理性缺失的内在根源。在《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一文中,作者从抽象图书馆学的基本主张出发,指出科学主义思潮体现了当代图书馆学的非理性倾向[5]。非理性导致对图书馆学进行消极的、随意的否定,轻率立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反对图书馆学的科学主义思潮,恰当地运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促进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

3、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非理性的技术误区

图书馆学的技术传统虽然不如人文传统那样源远流长,但它伴随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和在图书馆学科体系中的全面渗透而发育为浓厚的学术传统。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学界从图书馆的功能和效益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这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然而,学术界和图书馆员更多地意识到图书馆学的技术因素导致的负面效应,指出图书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技术化倾向,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这种倾向阻滞了图书馆学理论的科学化进程[6]。也有人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认为技术的崇拜无益于图书情报学显学的努力[7]。事实上,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过分强调技术因素有关。

3.1 技术情结排挤人文理性

早期的图书馆学理论有着人文主义的深厚底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实践的依赖导致了理论思维和研究的依赖,图书馆学的理性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大潮中,以至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忽视人文理性应有的价值。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中的科技与人文一直未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发展,长期表现为技术游离于理性之外,一味地热衷于科学技术应用,忽视了传统人文理性的继承和发扬,使图书馆学陷入了技术传统极度膨胀而人文传统日渐衰竭的不妙境地[8]。

针对图书馆学技术至上论和技术片面化的倾向,很多研究者担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削弱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和谢拉就是批评技术至上论的典型代表。巴特勒认为企图使技术合理化以及理论技术化的尝试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谢拉则一再告诫人们: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9]。国内学者也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10];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11],等等。

在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技术排挤人文的问题同样存在。图书馆学最初主要是目录学和图书分类学等构成的学科体系,这些分支学科是适应早期图书馆手工服务方式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解答图书馆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图书馆学需要充实新的理论。为此,学科内部整合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技术色彩”很浓的内容。由于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内容不断扩张,技术科目的比重越来越大,挤占了图书馆学基础性科目的生存空间。如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来看,图书馆学专业不同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内容固然也有差别,可有的学校不仅为图书馆学专业披上“信息”的外衣,在课程设置上也“全盘信息化”,大量开设诸如信息社会学、信息伦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信息工作、信息市场管理等与信息有关的课程,以至于图书馆学课程仅占一小部分甚至已被完全抛弃[12]。这样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然偏离最初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发展轨道。

3.2 技术因素引发的学科术语不规范

技术的突破必然带来学科概念和术语的增长与更新,由于技术发展太快,学术研究一时难以规范用语,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和不便。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学的新概念大多以感性认识为主,许多图书馆学新概念和术语的涵盖面大,使用起来易迷惑人。本来,图书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具有规范,人们已经取得共识,但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原有某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待于图书馆学界去重新界定和认识。有些研究者还大量套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技术性术语,而对图书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体现自身特征的概念不予重视。当然,一味反对引进概念和术语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如果生搬硬套无益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术语,不加以学科化的解释,则不是明智之举。

3.3 与技术因素有关的图书馆学无限制泛化和扩张

已有学界人士对泛化和扩张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13—14]。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适度泛化和扩张也并非坏事,但是无度地泛化与扩张就易产生问题。伴随着新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视野由馆内扩展到馆外甚至社会,研究范围从传统图书馆扩大到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如果图书馆学理论超越了自身的极限,表现为漫无目的的膨胀,最终也会失去自我,陷入虚无缥缈之中而无法自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的客观趋势,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大图书馆观”存在一定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使图书馆学走上无节制的粗放型扩大外延的路子。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术研究热点不断,除了学界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本土化等因素外,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像电脑与图书馆、图书馆电子学、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研究便是学科泛化和扩张过度的表现。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有其应有的内涵和外延,远离和超越主体的研究不利于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和有效控制。

3.4 激进论调的产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波,当然也震撼着图书馆人,引起对图书馆事业及其价值的怀疑和关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最让图书馆人灰心丧气的理论莫过于“图书馆消亡说”,庆幸的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制造这理论与现实截然相悖状况的无形怪手,是对图书馆影响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15]。图书馆消亡论者在国外的典型代表首推美国学者兰开斯特,他试图让人们相信未来的社会是“无纸社会”[16];英国图书馆学家汤普森则认为,图书馆最终会成为博物馆[17]。国内也有图书馆消亡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传统图书馆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消亡[18]。不少研究者针锋相对地指出:图书馆消亡论是网络时代的神话[19];“无纸社会”不会出现,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图书馆[20]。

预测是一门科学,科学和合理的超前预测为人们所欢迎,但割断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预言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发展东西部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所谓图书馆消亡更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图书学界通过学术讨论,对图书馆的未来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走向。当前,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为图书馆学回归正常的技术理性之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适合中国图书馆学的技术理性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带来的技术思想误区也被图书馆学界所共知,呼吁和回归技术理性已是图书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技术理性观

图书馆学界是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呼吁技术理性首先在于图书馆学研究要有理性的支撑。面对新技术,学界人士有必要树立技术理性观,用客观的尺度把握图书馆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图书馆学目前的状况来看,技术理性观念主要体现在技术价值、技术手段、技术选择、技术发展等方面。

技术价值观。图书馆学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变图书馆落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且在于以“图书馆自由”理念为社会价值目标。这一理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所确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图书馆法律制度中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因此,在技术研究中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待技术应有理性的价值取向。

技术手段观。图书馆学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图书馆事业使命的一种服务手段。在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问题对图书馆发展无论有多么重要,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而言,终究是表层的东西,只有那些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度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才具有久远的学术价值[21]。科学技术与人文理性是图书馆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现代技术以其单一性、两面性特征,成为人文理性的一种巨大的排斥和异化力量,图书馆学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即技术服从人文的需要。图书馆实践所利用的所有技术,都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取代不了图书馆人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技术选择观。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领域中都同样充满复杂的选择,坚持有选择地应用新技术来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界义不容辞的责任[22]。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正方兴未艾,图书馆学技术的研究和图书馆技术应用都存在技术选择问题,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用理性的眼光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审视。

技术动态观。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无论在当时有多么先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终究要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旧技术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发展呈现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事业服务,图书馆界应牢牢确立技术动态发展的理性观念。

4.2 加强图书馆学前沿技术的研究

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包括技术应用和技术发展两个层面的研究。图书馆技术应用研究主要解决网络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问题;图书馆技术发展研究则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发展趋势,解决图书馆与新技术相适应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处于图书馆学发展前沿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将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图书馆学应用性极强,技术应用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这使得技术应用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数字图书馆,成为当前学科的前沿问题。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并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图书情报工作。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面临十大技术瓶颈,包括资源建设、多媒体信息标准、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类、索引与检索、信息传输与安全保护、交互界面、信息输出与表现、工具与平台、高层信息服务协议[23]。从客观上讲,我国在技术方面比发达国家落后,图书馆界要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抢占图书馆学的前沿阵地,就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人员调整落后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从技术的原创层面发掘,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4.3 注重图书馆学技术的哲学审视

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图书馆学要成为具有科学逻辑和真正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必须借助于哲学思维,以图书馆哲学研究为突破口,从哲学层面上关注图书馆,把握图书馆本质上的问题。为此,我国图书馆学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24]。综观图书馆学界的研究,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性质、任务、意义、范畴体系及相关概念辨析等。从哲学角度研究技术问题,用哲学指导图书馆实践,还有待于图书馆学界继续努力和不断创新。我们在解决图书馆实际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技术的哲学反思,用哲学的思辨来解答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惑。

图书馆学技术需要哲学支点,已被事实证明。西方技术学派的集大成者——杜威既是哲学家又是图书馆学家,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支配和指导下的图书馆学,占据了美国图书馆学的主流地位,不但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图书馆学界。当然,作为学科技术支点的哲学,应该是符合科学与理性的哲学。杜威的哲学强调“有用即真理”,对技术持实用主义的观点,必然走入“唯科学主义”的陷阱。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学界缺乏对图书馆哲学的深入探讨,使学科理论难以上升到真正科学的高度。一般研究者大多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等人的思想来解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不可能构筑图书馆哲学的理论大厦。学术界应该从科学融合的角度,广泛地学习人类思想史上的哲学理论,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哲学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概念做出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合理解释,紧密联系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实际,建构全新的理论体系。图书馆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图书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构图书馆哲学新体系的过程中,借用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4.4 培养创新型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

对于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越发展,图书馆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越是不断地延伸,对图书馆学学科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是新世纪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引进新的理论和技术充实和完善原有理论体系。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是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当图书馆技术工作的业务骨干,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不具备图书馆理论及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和技术研究中容易碰上诸多困难,不利于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采用各种形式,使图书馆员终身接受教育,造就一支信息时代高素质的专业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肖显静.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34—37

[3] 赵新民.现代图书馆学流派述略.图书馆学刊,2001(4):54—55,60

[4] 王正兴.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研究批评.图书情报工作,2002(11):4—6

[5] 张金国.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图书馆建设,2004(2):11—14

[6] 储流杰.图书馆学研究的技术化倾向.图书馆,1999(5):8—10,13

[7] 陈业奎.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2(3):20—22

[8] 蒋永福,陈丽君.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情报工作,2002(11):27—32

[9] 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0] 卢泰宏.图书馆学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4—10

[11] 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2] 周波.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热中的冷思考.图书与情报,2003(1):62—64

[13] 赵春旻.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泛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62—72

[14] 邱五芳.扩张与虚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50年反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14—18

[15] 邱五芳.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挥之不去的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图书馆,2002(3):1—8

[16] [美]F.W.兰开斯特著,郑登理,陈珍成译校.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7] [英]詹姆斯·汤普森著.乔人立译.图书馆的未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8] 孙维钧.论图书馆的消亡.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3):8—10

[19] 金晓莉.图书馆消亡论——网络时代的神话.图书馆学刊,2000(5):27—29

[20] 丁道谦.图书馆的未来——评“图书馆消亡论”.图书馆论坛,1999(2):25—27,13

[21] 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11—16

[22] 张伟云.中国数字图书馆:一个并不轻松的选择.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2):19—25

[23] 高文.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面临十大技术瓶颈.光明日报,2000—03—08

现代文学馆篇6

论文摘要: 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以往的图书馆有很大不同,这就对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本文从专业、语言、文化、心理和职业道德这五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在许多行业和领域迅速普及,其中图书馆由于自身的特点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更重视;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中的佼佼者,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上更是走在了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前列。与以往的图书馆相比,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的读者群、庞大的外语数据信息、不断更新的网络知识、日益发达的检索技术及各种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等,也对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一、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将不再仅仅是凝固的“知识宝库”,而是一个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电子网络资源系统,既包含本馆内的图书文献,又包含国内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还包含各种网络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料,因此,对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熟知本馆内的各类藏书、期刊、音像制品及其分类,熟知本馆内所构建的各类信息资料数据库;能使用各种可用的检索方法在馆内外、网络上检索到所需的图书资料;能熟练掌握印刷型文献资料的加工检索程序,掌握数字化信息资料的管理、综合加工和检索方法,并且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掌握对网上信息进行检索的新标准和技能;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有特殊的观察力,迅速捕捉信息,并且善于从平常的细微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对馆内数据库进行更新;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能去粗取精,善于将大量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针对不同需要的读者进行不同的专题;掌握计算机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制作多媒体、上网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系统开发维护、网络管理等理论和技术,能完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操作,能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开展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科学研究,针对本馆的实际情况调整资料信息结构,研发新型信息技术,推出特色服务。

二、语言方面的素质要求

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完成传统的借阅、咨询服务,而且要进行网上联络和网上信息传递。高校图书馆员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料,进行检索、浏览、分析和利用,并转化为大多数师生员工能利用的知识的情报,就必须掌握1—2门外语。据统计,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95%以上是通过英文传递的,因此,图书馆员尤其要学好英语,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信息工作也离不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组成和表达,在信息服务工作中仍占主要部分。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做好图书馆的工作。

三、文化方面的素质要求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仅凭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科学之间交叉、融合,综合性越来越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学科,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行业,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向。因此,今天的图书馆学正在走向多学科结合的综合化道路,成为一门既具有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高校图书馆员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要有较为广博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四、心理方面的素质要求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结构和状态,是人的一切素质的生理和心理承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差异使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与结果,从而导致个体实现目标程度的不同。网络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新思维、新技术的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给一些馆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作为高校图书馆员,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学会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有助于与读者之间沟通;培养强烈的自信心,善于自我心理调控,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现代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方面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意志、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高校图书馆的优秀馆员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

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搞好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因此,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应具有如下道德素质。

1.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服务是立馆之本,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全体馆员的辛勤努力来实现。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图书馆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读者,服务读者,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乐于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忠心耿耿,埋头苦干,一心扑在图书馆事业上。

2.富于道德感。

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长远的。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具有高尚的教育道德,为人师表;在工作中,尊重读者的人格和权利;言行一致,诚恳正直;对读者不存在任何偏见,不论关系亲疏、地位高低,都应一视同仁,认真负责。

3.团结协作。

图书馆内的各部门、各个岗位是一个统一系统,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是由各个部门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来完成的。图书馆工作的环环相扣,构成了图书馆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工作机体,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牵一发而动全局,影响整个图书馆工作任务的完成。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工作离不开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分类、加工、参考咨询和读者服务等复杂环节,只有团结协作,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工作量的差别和条件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图书馆员之间只有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团结协作,才能把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工作干好,干得出色。

4.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图书馆员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员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按照读者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不断更新服务内容,改革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手段,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的图书馆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出现的新的变化与挑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新的时代,成长为一名网络信息时代的合格的高校图书馆馆员。

参考文献:

[1]何小平.图书馆员素质刍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2).

[2]郝喜风.论馆员素质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的关系.《学术园地》.

现代文学馆篇7

专业技能指中医药图书馆馆员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各学科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具体包括:计算机管理和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管理技能、现代图书馆设备操作技能、图书馆信息管理能力(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数据库建设技能、信息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判断能力、中医药文献研究能力(文献的检索、分析、综合)、文献(尤其是中医药文献)主题标引能力、外语能力(阅读和翻译)、医古文能力(阅读和翻译)、医学专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学与科研辅助能力、科研能力、公关能力。

2中医药图书馆主要工作岗位对馆员职业素养的要求

中医药图书馆不同部门中的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是靠全体馆员来履行的。这些岗位职责的履行决定着一个中医药图书馆的整体形象、信息服务水平和发展前途,而中医药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则是出色履行这些岗位职责的保证。对于中医药图书馆来说,馆员职业素养中的所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以及专业层面内容中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全体馆员所必需;而专业层面内容中的其他部分,则视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对馆员有不同的要求。在此,只讨论中医药图书馆主要工作岗位对馆员职业素养专业层面上的要求。

2.1图书馆局域网管理

局域网是中医药图书馆业务数字化管理的平台。从事局域网管理及其日常维护的馆员应具备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现代图书馆设备、图书情报学、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外语(主要为英语)、中医药学等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

2.2采访与编目

采访和编目均为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前者是按照图书馆的学术发展方向,科学地从事馆藏建设;后者是编制书目数据以利于馆藏文献的流通。这两个工作岗位上的馆员应具备图书情报学、现代图书馆设备、信息学、信息管理学、中医药学、现代医学、人文社科(各学科)、档案学、文献学、医古文、中医药古籍、外语(主要为英语)、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

2.3典藏

典藏是对馆藏文献资源的清点、分配、调拨、调节和剔旧,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利用价值,满足读者的需求。该岗位上的馆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与从事采访和编目工作的馆员基本相同。

2.4流通与阅览

流通与阅览是以馆藏为基础,直接为读者提供馆藏文献的借还和阅读服务,从而实现馆藏价值的工作。这两个工作岗位上的馆员应具备图书情报学、现代图书馆设备、计算机网络、信息学、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现代医学、中医药科研、国学、人文社科(各学科)、医古文、外语(主要为英语)、中医药古籍等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

2.5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是就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服务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为学术问题)向其提供专业化帮助的工作。该岗位上的馆员应具有图书情报学、现代图书馆设备、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学、信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现代医学、中医药科研、国学、人文社科(各学科)、档案学、文献学、医古文、外语(主要为英语)、中医药古籍等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应适量掌握其他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

2.6科技查新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查新,是以文献信息的检索、分析与综合为手段,将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同文献信息检索结果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作出客观性结论的学术性工作。目前,科技查新工作一般都由图书馆承担。该岗位上的馆员应具备计算机网络、现代图书馆设备、信息学、中医药学、现代医学、中医药科研、文献学、医古文、外语(主要为英语)、中医药古籍等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操作、现代图书馆设备操作、数据库检索、信息质量及其利用价值的判断、中医药文献的分析与综合、医学外语(主要为英语)和医古文的阅读及翻译等能力,以及医学专业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此外,还应适量掌握其他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

2.7科学研究

中医药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既涉及对具有中医药专业特色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也涉及某些中医药专业领域的研究,例如中医药文献研究和中医药古籍研究。从事科研工作的馆员应具备中医药图书馆馆员所应具备的全部专业知识,以及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能。

3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状况及其提升措施

3.1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状况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中医药科教事业兴起,中医药图书馆应运而生。尽管老一代馆员大都没有图书馆或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背景,但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了业务,大多数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成长为业务骨干,对传统中医药图书馆的运作和管理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医药图书馆开始实施自动化(或计算机化)管理,并朝着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迈进。服务项目根据读者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各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或具有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各中医药图书馆都陆续引进或招聘了一些图书情报、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医药、文献等专业人才(很多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被称为“新生代”馆员。但是,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的整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就职业素养的精神层面而言,老一代馆员的那种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以及爱馆如家等优良作风日渐退化,而所谓“新生代”馆员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气质等方面大都表现得有些迷茫不清。就职业素养的专业层面而言,仍在工作岗位上的老一代馆员的职业素养已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而“新生代”馆员大都专业单一,在外语(主要为英语)或医古文实践能力、科研素质、信息素养、信息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所欠缺,尚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和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随着老一代馆员的不断退休,具有高学历的“新生代”馆员将逐渐成为馆员团队的主体,中医药图书馆的前途就掌控在他们手中。因此,很多学者呼吁,应针对实际情况大力提升馆员(尤其是“新生代”馆员)的职业素养水平、改善馆员的职业素养结构,以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中医药图书馆馆员队伍。

3.2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的改善和提升策略与措施

中医药科研、教学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中医药图书馆的功能和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这也意味着对中医药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医药图书馆应正视馆员的职业素养状况,把改善和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作为一项根本工作来抓。如下6类措施可用于改善和提升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帮助新老馆员在职业素养的结构和水平方面,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3.2.1提倡馆员参加各种在职学历教育

包括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学历深造。适合馆员无专业学历或无高等专业学历的情况。

3.2.2安排馆员脱产进修

适合馆员有一定学历,但需要学习某专门学科知识的情况。

3.2.3定期或不定期为馆员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

包括各种专题讲座、跟班听课、上岗前培训、上岗后培训、轮岗培训、重点岗位培训、普通岗位培训、系统培训等。适合培训馆员的某种专业技能或能力,也适合培训馆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气质。

3.2.4安排馆员进行学术交流或见习

安排馆员进行馆际业务与学术交流,或到培训基地见习,使馆员了解和学习兄弟馆在改善和提升馆员职业素养方面的措施和经验。

3.2.5鼓励馆员参与科研活动

鼓励馆员申请自己的科研项目或参与他人的科研项目,使馆员掌握科研知识,了解科研过程,加强自己的科研素养。

3.2.6鼓励馆员自学

适合馆员学习某一门学科知识,或参加自学高考。关于改善和提升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的策略,笔者赞同建立培训制度和制定培训计划的做法。不过,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图书馆的工作岗位职责和馆员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作出准确的评估,再对图书馆的发展及对馆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作出科学的预测,然后再制定针对各个工作岗位的馆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制度(或人才培养制度),并根据培训制度的要求和所规定的培训内容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的培训计划。如此,馆员职业素养的改善和提升便可在制度上有所保证,并能收到实效。

4小结

笔者在本文中给出了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的定义,从而明确界定了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所应包含的内容,并将学者们有关中医药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的分散论述和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综合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单位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讨论了中医药图书馆主要工作岗位对馆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改善和提升馆员职业素养的措施,以期为中医药图书馆全面改善和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提供参考。

现代文学馆篇8

论文摘要:从博物馆的历史、类别和现状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博物馆建设与展示设计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商榷。

寄语: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罗丹。

回溯: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存珍品奇物。在古代希腊,也有这样的专为收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FllHfi~Llln。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不同的地域,宝库和博物馆两种不同名称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末l8世纪初才出现的,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8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在中国:“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倡议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经有关单位协商,确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作为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发起单位。1980年7月,8个发起单位的负责人在北京开会,决定先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同年l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会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章程f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学术活动,提高博物馆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开展国际间博物馆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同国外博物馆工作者的联系,扩大博物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从客观上讲,在当今社会,了解一个地方的志事和历史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化的标识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学术的角度看,这是渊远流长、烟波浩渺的历史的重要学术见证;从宏观分析,这是维系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精神纽带。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拥有非常深远和现实意义。

分类:

一般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专项博物馆五类。

1.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

2.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

3.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4.专项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5.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人博物馆的范畴。

现实:

笔者曾在国外学习考察多年,博物馆在那里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精神的一种寄托。每当劳累困顿、迷茫无助之时,总要找一个适当的博物馆聊以慰籍。那是一种与伟人直接的沟通、交流与对话,那是一种圣堂中的自我融化,那是艺术家唯一一片纯净的天空,那里可以让自己的时间与思绪肆意的流淌、徜徉、放逐。一种吸氧的惬意,一种原始的满足,一种本性的回归,一种难以形容的、不可替代的、义无反顾的追逐……

可在国内这种感受不知为什么没了踪影?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市民的眼物馆只是站在街边的一座或美丽、或庄严的建筑,每天都可以从它身边经过却没有走进的欲望。想来自己也是这样,已经记不清何年何月曾去过历史博物馆。久远的历史、凝固的建筑、众多的馆藏,受尊崇的大师,在不厌其烦的重复、尽可能的标榜,以命令、说教、吆喝口号等多种传达方式,向人们展现那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为珍贵的、“一成不变”的收藏。中间隔着薄薄的玻璃,却让我们感到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远到彼此成为遥不可及的陌路。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原因何在?

1.承办者对博物馆文化地位、科学性及时代特征的重视理解和把握不够。

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气氛中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缓解一下现实压力和放松一下绷紧的心弦,将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如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主要靠文物的陈列、图片的展示、视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的。理解特定的博物馆学术性质,按一定的文化秩序组织编排,灵活的分寸把握装饰语言、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寓教于乐,从而满足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往事的回顾、情感的抚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建设的时尚标准。

2.策展的起点、原则方向偏低。

现在是个艺术泛滥的年代,但凡属“视听”范围都应该是艺术的,也许将来会涵盖所有主题方式的表达。艺术的表现,将是全民的、全方位的,但也应当清楚——起点较低,略显嘈杂。200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博物馆自身陈述、展示方式的新要求。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MuseumsandUniversalheritage已将世界文化遗产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世界文化的全球意识已经提上当今博物馆工作日程。这为我国新兴的博物馆事业指明了方向。

3.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4.专项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5.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人博物馆的范畴。

现实:

笔者曾在国外学习考察多年,博物馆在那里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精神的一种寄托。每当劳累困顿、迷茫无助之时,总要找一个适当的博物馆聊以慰籍。那是一种与伟人直接的沟通、交流与对话,那是一种圣堂中的自我融化,那是艺术家唯一一片纯净的天空,那里可以让自己的时间与思绪肆意的流淌、徜徉、放逐。一种吸氧的惬意,一种原始的满足,一种本性的回归,一种难以形容的、不可替代的、义无反顾的追逐……

可在国内这种感受不知为什么没了踪影?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市民的眼物馆只是站在街边的一座或美丽、或庄严的建筑,每天都可以从它身边经过却没有走进的欲望。想来自己也是这样,已经记不清何年何月曾去过历史博物馆。久远的历史、凝固的建筑、众多的馆藏,受尊崇的大师,在不厌其烦的重复、尽可能的标榜,以命令、说教、吆喝口号等多种传达方式,向人们展现那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为珍贵的、“一成不变”的收藏。中间隔着薄薄的玻璃,却让我们感到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远到彼此成为遥不可及的陌路。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原因何在?

1.承办者对博物馆文化地位、科学性及时代特征的重视理解和把握不够。

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气氛中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缓解一下现实压力和放松一下绷紧的心弦,将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如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主要靠文物的陈列、图片的展示、视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的。理解特定的博物馆学术性质,按一定的文化秩序组织编排,灵活的分寸把握装饰语言、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寓教于乐,从而满足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往事的回顾、情感的抚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建设的时尚标准。

2.策展的起点、原则方向偏低。

上一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