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11 22:47:41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中医经典课程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对中医药院校教学现状的不断反思,发现中医药教育事业需要与时俱进、加速发展。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经典课程是包含《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在内的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课程,属于中医主干学科。学习经典绝不是守旧的表现,只有打好根基,深植沃土,才能使中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相当重要,要使青年教师(45岁以下)成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升教学能力,值得不断思考和研究。本文主要就笔者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来探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为准则,教学相长,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轻松、稳固的教学环境,推进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魂和根,其思维模式、系统联系、理论体系都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医经典著作既是以理解生命为特点的医学典籍,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文化精品。而经典著作本身所具备的“行文古奥,言简意赅,内容繁冗,学术底蕴深厚,信息观点各异,展现各家之长”等特点,一直是导致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不易,使用更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学生学好中医经典课程的重大障碍。这就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除了应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对经典原文熟记成诵,熟背条文及经方,熟练掌握原文,做到融会贯通外,还应努力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及中医古籍名篇的选读。如学习《易经》《论语》《老子》等,了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易学思想;从名篇著作中探寻各家中医思想,博览群书,领悟其真谛,把握其精髓,拓展其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真正建立传统中医思维模式,构建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把握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

3夯实临床基础

一名优秀的中医经典课程教师应该做到教学与临床两不误。“无理论则浅,无临床则空”,教学为临床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临床是教学的反馈和检验。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是中医经典教学的重要内涵,若没有临床,即使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也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经典的目的。从教学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95%的学生更愿意听取从临证经验或体会中把握经典经方并灵活运用的例子。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经典课程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下功夫“学经典,做临床”,以临床验证教学,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让学生体会经方的实用性,以医促教。笔者近五年来坚持每周上2~3次门诊,积累临床病案,丰富临床经验,同时也很重视学术与临床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以培养优秀的中医接班人。可见,“跟名师”也是夯实临床基础行之有效的环节。笔者除门诊外,每周还有1~2次到我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跟师上门诊,不断学习名师运用经典经方及辨证诊疗的方法,从而提高诊治水平,增强临床能力。有了在临床跟随名老中医运用经方治病的实践体会,讲课时自然更生动灵活、精彩丰富,趣味性也更浓厚,与学生互动良好,颇受学生好评。

4提升自身水平

中医经典课程综合性很强,对教师水平要求甚高。青年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攻读学位,丰富知识储备,加强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习,互补提高,掌握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前沿性,学习其他院校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参加经典理论课程进修、研修或学术传承培训班,听取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中医经典课程,强化经典,注重临床;参加校内外各级教学竞赛,如基本功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比赛、慕课比赛等,开阔视野,展示风采,体现自我,以赛促教,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激发教学热情,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5改进教学方法

经典教学应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拓展,改进教学方法,统筹安排课时,合理设计教学单元,将教学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课堂。(1)随堂抽背原文,定期安排默写及背诵。中医经典课程需要学生不断诵读和记忆名家学术思想及经方,要求掌握一百多条原文和二百多首经方,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随堂或定期的背诵或默写,督促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学习,在熟记的基础上领会经典的精华。(2)适当增加文献资料查阅课程,利用文献教研室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积极为学生提供文献研究平台。如中医古籍、名家讲稿、医家医案、期刊文献等各类文献资料及工具书,查阅相关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有据可循。(3)适时安排临床见习,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收集整理病案,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体会临床疾病的变化,体现中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临床能力的培养。(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构建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整理临床收集的病案或通过文献查阅的名家医案,分组进行病案讨论;播放名家讲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分组回答提前设定的问题,以更好地掌握经典内容;师生互换教学,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讲授部分经典原文,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实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测试学生自学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授之以渔”。

6加强教学反思

每堂课、每一单元内容结束后,都应进行教学反思。笔者通过自制的中医经典教学效果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同时,建立QQ群或微信群作为交流的纽带,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反馈意见,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如调整教学节奏、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等,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能力。

7结语

作为青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作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师,还担负着传承祖国医学宝贵财富的责任。只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多方面、多层次、多手段[1]地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教”与“学”结合,“教”与“医”齐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中医经典教育的需求。

作者:王倩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雅典式教学模式;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础课”与雅典式教学模式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进行设置。16号文件指出开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雅典式教学模式目前学界并没有对其作出标准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它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创立的辩论模式“反对论证”的一种演化。苏格拉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单纯强制学生接受,而是使用了以“师生谈话”“共同探讨问题”的形式而获得知识的问答式教学法。雅典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辩论,重在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重视实践、积极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其核心理念是驱动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提问式”的教学方法。

二、雅典式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结合学校规定的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部分、自主研讨部分和实践部分三大板块。将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组成5~7人的合作学习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把大班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一)要注意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要善于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找准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探索答案。对基础课的内容大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都有所涉猎,但学而不精;有些学生对本课程还有逆反心理。要破除这种状态,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选择案例,设计问题。如爱国传统篇在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上要认识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其内涵是运动变化的之前,课程组选取了爱德华•斯诺登的案例,并提出问题:爱德华•斯诺登的行为是爱国的吗?为什么?对斯诺登泄密为何各方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要弘扬爱国主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展开辩论。(二)注意营造平等的探讨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学课堂不是“一言堂”,教师应注意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其求知欲,有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探讨氛围。(三)要善于启发。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未知。苏格拉底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装作“无知”的样子,主动向学生请教某一个问题,然后跟着学生的思路和回答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产生了迷惑时,并不急着告诉学生们答案,而是通过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种简单机械的教育方式,而是让学生去探索寻找真理。现在国外许多公开课里都使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地、持续不断地思考。(四)要坚持正面引导。在教学中,总有学生提出比较尖锐、极端的问题。有的问题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现实的不满或认识的不足,对此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坚持正面引导,对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除此之外,教师在自主研讨与学生实践中也注意运用雅典式教学模式。在研讨议题的设置中,教师根据近期的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相关议题的设计,由学生在这些题目中选择1~2个进行自主研讨;或要求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研讨,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优势,采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同组成员不停地碰撞出灵感火花,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和阐释;也可以通过QQ群组、微信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在线研讨,师生都可以参与。研讨成功的关键在小组组长或意见领袖的合理引导;“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微电影拍摄为主,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微电影主题、电影剧本的写作、预演、拍摄、后期制作等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雅典式教学模式下“基础课”的考核

雅典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状态,在考核评价上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雅典式教学模式中,考试方式改革是重点。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在雅典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评价考核时,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中的角色、研究报告撰写等都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增强了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管理和督促,效果更好。

四、雅典式教学模式在“基础课”运用中的困惑

雅典式教学模式在“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运用过程中,课程组也有一定的困惑。(一)雅典式教学模式给教师素质带来挑战。雅典式教学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放式课堂,互动讨论,言论自由,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思政课是“科研无,上课有纪律”要求教师在思想的自由和思政课教学的纪律之间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为了适应雅典式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二)雅典式教学模式给传统的师道尊严带来挑战。“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雅典式教学模式无疑放大了“95后”大学生的这些特性,给师道尊严带来挑战。如果老师始终带着“教”的心态,而不是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心态,这样难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雅典式”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任课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良好的心态,放下架子,营造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的关键,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邓海霞,刘一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雅典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4)

[2]谢鑫辉,李文波.“雅典式”教学方法在《海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8(37)

[3]马忠,李丽.提问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3

一、深刻认识警示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自觉性主动性

警示教育是中央国家机关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举措,是弘扬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构建机关良好政治生态的有效途径,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中央国家机关警示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加强警示教育是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要求。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就中央国家机关来看,党的十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但不正之风和腐 败 问 题 仍 比 较严重。根据中央巡视 组 反 馈 和 工 委掌握的情况来看,“”问题屡禁不绝、隐形变异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党员干部一意孤行、心存侥幸,不收敛、不收手,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审批仍然过多过细、自由裁量权较大,有的部门重大项目投资和财政资金使用缺乏监管、审核把关不严,一些领域利益输送的链条尚未斩断,廉政风险较大;一些部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不到位,没人抓、不敢抓、不会抓、不真抓的现象还没有杜绝。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各级纪检组织受理举报22459件次,比2015年增长302%;处置问题线索3428件,处分党员607名,比2015年增加119.9%。这充分说明,中央国家机关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必须要把警示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效举措,切实下大气力,进一步抓紧抓好。

(二)加强警示教育是推进中央国家机关纪律建设的客观要求。强调,要深入剖析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教育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实践证明,纪律教育千言万语,不如通报曝光一个违纪案件直接有效。以案说纪是最生动的纪律教育公开课,一个个反面典型案例,扯下了违纪违规干部的“遮羞布”,释放了纪律的震慑力量,既是对心存侥幸者的棒喝,产生“敲山震虎”的警示作用,也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切认识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以案为诫,逐步形成对腐败的戒惧、对纪律的尊崇、对权力的敬畏。通过点名道姓曝光,既保障了每一名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唤醒了每一名党员与违纪行为作斗争的“零容忍”意识,从而筑牢党内监督的基础。我们要通过违纪典型案件通报,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作用,向广大党员干部传递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刚性约束力,使纪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个党员的圭臬,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度。

(三)加强警示教育是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正从治标向治本转换,处在标本兼治的节点上。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把“全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抓惩治和抓教育相统一、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统一,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教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通过从正反两方面发力增强反腐倡廉教育整体效果。管党治党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绝不可“温良恭俭让”。这既体现在“严惩”,也体现在“严教”,时常敲敲警钟。只有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牢固树立预警观念、强化问题意识,善于从反面教材中举一反三、防微杜渐,敢于用“放大镜”查找“小问题”、用“扩音器”放大“微声音”,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进一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二、深入总结中央国家机关警示教育的丰富实践,努力把握规律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着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结合部门行业系统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警示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要深入研究警示教育的丰富实践,深刻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把握警示教育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高警示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要把警示教育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的重要内容。中央国家机关一些单位之所以多发频发违纪违法案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不力,特别是警示教育缺失,导致党员干部缺乏底线思维,屡屡“以身试法”。因此,开展警示教育,关键是形成倒逼机制,让机关各级党组织、纪检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把警示教育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的重要内容,更好发挥警示教育“惩戒”和“以儆效尤”的作用。比如, 工委制定印发的《中央国家机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警示教育是机关基层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任务;最高法、教育部等部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文件中,也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以案说法、以案释纪,告诫党员干部职工时刻警钟长鸣;还有一些部门通过召开典型案例通报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案例的惨痛教训,向各级党组织层层传导履行“两个责任”的压力,向党员干部说明违纪违法的沉重代价。总之,开展警示教育不是目的,通过警示教育,让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主动对照检查,从反面典型案例中查找履职尽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更好履行责任,才是最终目的。

(二)要把通报曝光典型案件作为警示教育的主要方式。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是党的十以来中央纪委的一项重要创新。去年,“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写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固化为制度。中央国家机关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坚持不遮丑、不护短、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形成了典型案例通报、部门转发联动、涉案部门召开专题通报会和警示教育大会的集中警示教育制度,实现了典型案例通报的常态化。截至目前,党的十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共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25批202起。各部门第一时间通过门户网站、机关内网或纸质文件,把中央纪委和工委、纪工委通报的典型案件及时转发到支部层面,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还有一些部门及时召开案件通报会、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会、系统警示教育视频会议等,把警示教育覆盖到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三)要把创新方式方法作为警示教育的重要法宝。警示教育主要是运用反面教材达到警示的教育目的,其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其形式载体、方式方法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结合各自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警示教育方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国家民委、质检总局等部门精选近年来发生在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典型腐败案件,深入分析违纪违法案例特点规律,编写了《警示教育读本》,大大提高了警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公安部等部门建立专门的警示教育基地,集中展示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发生的110起典型违纪违法案例,通过图片展示、实物雕塑、情景再现、环幕视频等形式,深刻剖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规律和教训;交通运输部、贸促会等部门要求涉案部门、单位必须召开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从落实“两个责任”上查找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汲取教训,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住建部、安监总局等部门要求基层组织开展警示教育主题党课,进行学习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作了警示教育专题片,最高检影视中心、工委紫光阁杂志社等还分别组织创作了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反腐电影《决不饶恕》,受到普遍好评;中科院、社科院、社保基金会等部门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手机报、共享平台等开展警示教育,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总的来看,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有特色和亮c,在警示教育上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良好发展势头,做到了与时俱进。

三、以开展主题警示教育月活动为契机,推动形成警示教育长效机制

当前,中央国家机关正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央印发的意见要求,“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严重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作为反面教材,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工委在中央国家机关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重要举措。各部门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为契机,积极推动形成警示教育长效机制。(一)突出思想教育这个根本,确保警示教育的正确方向。强调, 要用好反面教材,使广大党员干部明是非、辨真伪,养正气、祛邪气,管思想、固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开展警示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使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要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引向深入,全面把握其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深刻认识其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强化党性教育,通过深入剖析反面典型案件,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引导党员干部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规矩。要强化道德教育,推动党员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

(二)突出严明纪律这个关键,准确把握警示教育的目标。强调,加强警示教育,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纪。这也是警示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实践证明,以案释纪明纪是最受党员干部欢迎的党规教育形式。各部门党组织要突出党规党纪教育,通过科学选取典型违纪案件,深化党内法规的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警醒、行动上自觉。要严格执纪问责,用好“四种形态”,加大查处惩戒力度,对不担当、不负责的严肃问责,防止党的纪律出现“破窗效应”,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底线”意识。

(三)突出制度建设这个保障,不断提高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水平。开展警示教育,既要抓好教育月活动、典型案件通报、节假日曝光等集中警示,更要注重日常警示,坚持常态化制度化。今后,工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警示教育会,各部门也要持之以恒,做到久久为功。要重点收集、整理本部门十以来发生的违纪案件,尤其是性质严重、影响恶劣、教训深刻的典型案件,深入剖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对照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廉政风险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措施。要加强警示教育制度化建设,把警示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固化下来。比如,把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列入党校的必修课,把警示教育作为“”的重要内容,把警示教育纳入部门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内容,等等。要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开展日常警示教育作为党支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认真组织全体支部成员参加,通过身边的反面典型案件,引导支部成员对照检查、深刻反思、引以为戒。

(四)突出创新这个要求,努力增强警示教育的实效。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警示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进行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教育实效。要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及时充实新的警示教育案例内容。要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成果,丰富、创新警示教育的形式。要注重依托“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警示教育网络。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全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43-02

一、整合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法

在全党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时代性,增强吸引力,最终取得实效。

(一)理论灌输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1.坚持间接灌输为主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切忌“硬灌”、“强灌”和“漫灌”,不然的话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这样的效果也只会大打折扣。在理论灌输时候,我们应该结合受教育者的个人成长特点,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对其“私人订制”,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的初衷。

2.理论灌输的内容必须要有时代性。时代在发展,理论灌输内容也不能滞后,而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使理论灌输内容具有时代气息,从而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需要对广大党员进行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三大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系列讲话精神开展工作。

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到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理服人。我们理论教育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我们在进行理论教育时,必须明确正确的教育目的,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广大党员内心认同,并付诸实践。二是要通情达理。理论灌输教育不能用行政命令去强制完成,要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的诉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三是理论灌输教育要讲求艺术性。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不容易感染人,因此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具体可感的实例来感染广大党员,使其受到启发。

(二)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想要效果最大化,在进行理论灌输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教育,将理论灌输融入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中去,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红色景点教育。红色资源具有真实性,就是说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真实的史料作支撑,不可改变。它还具有示范性,红色资源大多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老战士遗留的实物、资料等,记录着红军老战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对党员教育具有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通过在红色景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党员亲身感受到革命前辈艰辛的奋斗历程,能够触动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导广大党员向革命先辈们学习。

2.监狱警醒教育。现如今少数党员抵制不住诱惑,沉醉于物质享受,以至于一步步由人民的公仆转变为人民的公敌,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唾弃,结果令人惋惜和痛心。甚至有些党员是我国建设和改革的有功之臣,就因为经受不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罔顾党纪国法,最终走向了腐败堕落。还有一些党员自身没有的问题,但是纵容其亲属收受他人贿赂,不及时制止,最终也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二、整合典型示范与警示教育法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能够引导人们深刻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通过运用正面典型和反面警示的方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一)正面典型示范教育

正面典型示范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感召激励作用。正面典型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并被其他党员所接受和效仿,从而对激励广大党员积极向前、奋发向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二是示范引领作用。此次时隔二十年中组部再次遴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评选活动,就是希望广大党员能够见贤思齐,以他们为标杆,向他们学习,从而对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风范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使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发挥作用,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典型必须要具有时代性。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典型的树立也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二是典型必须要有可信性。典型的树立不能靠虚假的、凭空想象的,必须是真实存在、可靠的。三是典型必须要具有群众性。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必须真正来自于群众、贴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广发赞同,才能影响群众、教育群众,最后使人民群众潜移默化受感染和熏陶。

(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通过利用反面典型对广大党员进行警示教育,可以更为深刻的让他们知晓行为底线,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消除有负面影响,还能强化正面教育。因此,自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发挥反面典型警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在党内建设中,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一直是我党进行自身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然而,我在党内树立反面典型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选择好和宣传好反面典型。反面典型的不能树立太多,也不能随意树立,必须要有典型性,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成为人民的公敌。二是注意反面典型的比较方法。为了使宣传的效果更有效果,在进行反面典型教育时,可以通过正反对比法,让广大党员对反面案例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强化正面的宣传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三、整合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法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特定的教育形式或教育手段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教育形式或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在丰富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新技术。

(一)开展传统教育活动

自我们党成立起,就开始注重在全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取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可以利用党课、培训班、报告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将被动教育、消极教育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还可以采用说服教育、案例警示、集体讨论、模范带领等传统教育方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使广大党员愿意参与其中,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其次,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军事基地等文化场所,通过举办展览、举行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扩大廉政教育在广大党员中的宣传力度。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开展。在新的历史期,我们不仅需要好好继承和发扬,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发挥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运用网络新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人们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因此,这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载体。

首先,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的网页和网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网上宣传,占领网络阵地和舆论制高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广大党员中的影响力。其次,在网上开展网络学堂或远程教育微课堂,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网络微视频等新媒体,采取直观生动的形式,并使教育内容贴近工作实际。最后,制作和拍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歌曲或影视歌曲,引导广大党员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广大党员深受感染和教育,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规范思想和行为,自觉抵制和预防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规范从政行为,做到为民、务实、勤廉。

参考文献:

[1]粟国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顺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反腐倡廉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

[3]董一潼.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

Integrate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Effectiveness

ZHANG Zu-yan

(Suqian College,Suqian,Jiangsu 223800,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olitical advant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uccess. In order to do well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we must insist on the original method,on the basis of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e methods for effectiv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红色经典”文化;思政教育;贵州师范学院

一、“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红色经典”文化是革命话语为主要题材创作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的文学、影视、歌曲、诗词等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红色经典”文化在现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红色经典’所传承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所承载的基本理念,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高度统一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说,内容丰富、极具时代特征的“红色经典”文化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红色经典”文化包括文学、影视、歌曲、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包涵的面非常的广泛,其中蕴藏着独特的时代记忆与民族文化,它承载着国家一段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面貌,体现着特殊年代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者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作为一种弘扬主旋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极强的隐性教育功能。“红色经典”文化推崇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抗战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思想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志同道合、目标一致”的相处之道;“推己及人、重群克己”的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植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与学生的对话当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大学生的心境,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人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汲取“红色经典”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2013年11月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把完善“红色经典”文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首要改革任务,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这一改革任务,通过实践去探索“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贵州高校也在实施教育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新形势,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发现、研究、和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内容。1.“红色经典”文化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宣传不够。当代大学生是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背景下成在起来的,其生活特征两极分化:一面热衷接受众多新事物,另一面却对“红色经典”文化认识严重不足。从中反映出,在现今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对于“红色经典”文化的宣传存在缺失,在宣传方式上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网络平台有所忽视。另外,在现今高校实行专业分科的教育模式下,过于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除少数与“红色经典”文化有所联系的专业学生外,普遍存在对“红色经典”文化知识宣传不够的现状。2.中国革命时期优良传统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认知不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一整套以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尊老爱幼、为人民服务、团结互助、、志同道合、不畏强敌、实事求是等为核心的优良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责任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时期传统美德。但当前高校中随处可见一些违背传统美德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生活方面,艰苦奋斗观念淡薄,追求享乐;学习方面不实事求是,论文抄袭;交往方面,不追求志同道合,多数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这些都体现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对于革命时期传统美德的认知不足,导致这些不良现象愈演愈烈。

三、“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措施

贵师院虽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因此在某些方面没有那么多束缚,可以吸收成熟经验,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方面亦是如此。学校从2009年升本开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利用“红色经典”文化来开展。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学工部、宣传部、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基层党委和团委、及学生党支部等,这些部门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利用“红色经典”文化情况非常普遍,效果明显。如宣传部“道德讲堂”、学工部“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系列活动、校团委“书香四月?阅读人生”系列活动、各党支部以“红色经典”文化为授课主体的新型党课等,都在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发挥显著作用。1.强化课堂教育,推动“红色经典”文化进教学。现在新媒体的使用为贵师院在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贵师院实施“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重要平台。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自觉运用“红色经典”文化价值理念、核心命题或经典格言等,来解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不仅能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含量,而且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红色经典”文化相结合的理解。为此,贵师院积极开设相关必修课程,《贵州地方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充分体现历史、地方文化、道德品质等多方面要求。同时学校还开设大量相关选修课程,以供学生在结合自身兴趣前提下进行选择。另外,学校宣传部“道德讲堂”、“师院大讲堂”、“党委书记上讲堂”以及各个二级学院自己组织的讲座。2.加强网络建设,搭建“红色经典”文化的新媒体平台。网络化不断普及,人们与新媒体接触日益频繁,尤其伴随手机移动自媒体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贵师院通过利用宣传部的“师院微博”、“校园微信”、校团委的“青春师院”,同时学校组织部也在建立属于,各个二级学院在自己的门户网页上的相关板块,来为学生搭建一个了解和学习“红色经典”文化的平台。尽而,让“红色经典”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向大学生传播“红色经典”文化的同时,也为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洁超.“红色经典”文化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电影评介,2010(08):22-26.

[2]张锐.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经典传播与教育模式探索[J].云梦学刊,2013(03):128-130.

[3]杨尧.“红色经典”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J].企业导报,2015(10):156-157.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6

小学开设“国学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思维智慧、提高文化素养”,利用儿童的记忆力和直觉轻松地学习,通过诵读、讲释、讨论、欣赏、背诵、应用等教学环节,力图把经典融入学生的记忆思维中,帮助儿童知义明礼、精练语言、修身养性。

一、小学开设国学经典的必要性

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典,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读经典的人多少都会受到它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儿童读经典 “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学习国学的意义

(一)培养情操,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塑造品德

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

(三)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三、正确选择和处理国学教育的内容

国学的内涵是庞大的,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对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有人以为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因此,国学教育就是教学生这些东西。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国学可以包含、但绝对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作出科学的选择。

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

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必须勇敢地承认,在我们的国学中是存在糟粕的东西的,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在国学中是时有所见的。对糟粕如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

其次,我们要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能够三言两语用白话就说清楚的东西,偏偏不说,非得“之乎也者”一番,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国学教育中的中国古代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元营养。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反对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仅仅就阅读而言,光读国学名篇名著,不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高士奇的儿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国学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国学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们初步尝试的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热爱学习,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学习国学打下良好基础。

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先行过关,认真阅读经典,并能流利诵读并且理解内容。对于小学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经典的学习,一是在于读原典,读别人的介绍,读各种各样专家的研究,跟随着原典感悟国学,跟随着介绍知道传统文化大略,跟随着专家去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二是,国学并不是机械地放在那里,它不是一种标榜自己身份的砝码,而是一种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心生命之中的感动。三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即在感悟的同时思考,从而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真正具备给学生传授国学的本领。

每天晨读用十分钟诵读经典。开始时,学生肯定认为很难,有排斥情绪。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小学生基本没有接触文言文,读起来肯定有障碍,先让学生过字词关,再试读、熟读直至诵读,一开始就要坚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二是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学生肯定会觉得国学过于高深、过于广大,内容那么多,课业负担又重,读得下吗?学无止境,哪一门学问都事实学不完的,国学也是这样,学习国学,不需要面面俱到,广大不广大,并不影响学习。三是解决情感上的障碍。这是最大的问题,前两个只是觉得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而这个会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因为很多人觉得学国学无用。实际上国学不是一个供研究的学术,而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点滴的学问。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拓展,对学生解说诵读的国学经典的内容,并检查学生对经典的背诵和掌握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创设浓厚的学习国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国学启蒙”专栏,专门开辟国学学习专栏,介绍国学内容、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我们要边学习国学经典边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时时把经典当作一面镜子和不会说话的老师,督促自己,完善自己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

国学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7

一、词源谱系和文化权力中的

生成空间

经典的形成既有文本自身的资源状况,又有文本形成和被接受的文化语境,是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经典”是一个标明历史的词语。“经”与“典”是两个词,据考证,“经”始见于周代铜器,金文里作经、泾、径等。《说文解字》认为“经,织也。”“经”的最初含义是指织物,表示织物的纵线,并引申出“规范”、“标准”等义,历久不变的常道,不刊之论和经书,如“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辞海》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经,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由此可以判断出“经”的本义与“纵”相关。“经”在战国以后有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经典”的意义。《释名·释典义》认为:“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文心雕龙·宗经》篇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说明天、地、人的常理的这种书叫做“经”;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典”的原义则为常道、法则,《尔雅·释诂》解释道:“典,常也”,具有可以被人反复引用和反复阐发的文化价值,引申为可充当典范、法则的重要书籍。古典文献的“典”是指重要文献书籍,等等。

“经”与“典”二者结合,大约从汉魏时期开始使用,“经典”的涵义一是指经书,如《后汉书·孙宝传》中有“周公大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二是指宗教典籍。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把“圣贤述作”统称为“经典”(《内篇·叙事第二十二》)。后来“经典”的范围从儒家典籍扩大到宗教经籍的范围内,涵括了佛道诸教的重要典籍。所谓“经典”,就是承载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①吴林伯在《〈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考订,在《文心雕龙》中,除了直接使用“经典”一词外,可与之同义互训的还有“经”、“典”、“经诰”、“典诰”等。“经”与“典”的词意在古中国基本可以通用。②古代中国是一个崇经的国度,“宗经征圣”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典籍与政权的权威性相关,赋予文学一种绝对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经过漫长的演化,经典这一词语具有现代“经典”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的界定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③

在英文里,与汉语中的“经典”语义相当的单词有classic,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故一般译为经典,classic源自拉丁文的classicus,古希腊、罗马作家们便成了“经典作家”(classicalauthors),“经典”(classic)也就成了“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义语。④sutra专指宗教文本;canon与基督教有关,canon从古希腊语的kanon(意为“棍子”或“芦苇”)逐渐变成度量的工具,引申出“规则”、“律条”等义,然后指圣经或与圣经相关的各种正统的、记录了神圣真理的文本,可见,canon这一概念原初具有浓烈的宗教意味。经典代表选取经书文本和作者的原则;经典还指教会的文件、律法和教令。公元4世纪,经典开始代表合法的经书、律法和典籍,特别与《圣经》新、旧约以及教会规章制度有关。⑤大约从18世纪之后,其使用范围才逐渐扩大到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于是也就有了文学的经典(literarycanon)。可见,经典是一个语义范围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于文学领域之中,而且是宗教性与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活动,如西方的《圣经》与中国的“四书五经”等。“文学经典”概念的起源要晚于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经典,其最早获得命名应在文学获得自身的自觉与独立意识之后,我们今天称之为文学经典的古代“经典”,如《诗经》,最初所获得的“经典”地位并非来自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而是来自其政治意识形态性。⑥

二、充满诠释潜能张力的内涵空间

文学经典体现作者隽永深刻的思想与艺术天赋,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升华。在西方,历史上不断有学者对经典这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探讨,荷兰著名比较文学学者佛克马和蚁布思在《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一书中总结了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提供参照系的作用;第二种认为经典主要是指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经常被提及的作家作品;第三种指一种文化所拥有的人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⑦这涉及到有关经典的范围、经典的标准、经典的确立、经典的接受、经典的作用等问题。

对经典的标准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英国著名人文学者阿德勒在1992年提出了选定名著的六条标准:内容能长久地吸引读者,不是流行一时的畅销书,而是经久不衰的常销书;面向大众,通俗易懂,而不是面向少数专家学者,局限于文艺沙龙;永远不落后于时代,决不会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化而失去观照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隽永深刻,有时一页上的内容多于许多成本宏论的思想内容;有独到的见解,能言前人所未言;探讨人生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在当代中国,黄曼君先生在《回到经典,重释经典》一文中,从思、诗、史三个方面对经典作了界定: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还往往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有人把经典看作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普适性的文学文本,体现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的那些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⑧

从美学的标准看,文学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和审美趣味理想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经典作品是精英文化在审美方面的代表。从范围看,文学经典首先指作为典范的儒家典籍,最著名的就是五经,就文学意义而言,则是指以风骚为旨归的已经载入史册的典范的文学作品;其次,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讲话》为指向确定的革命文艺经典作品,即“红色经典”。⑨从生存方式来看,文学经典相对于“流行”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经典经常被人提及和阅读,换言之,“经典就是不退的流行”。可见,文学经典是一种具有开创性、能够提供特定的意义范式、叙事范式乃至创作——生产模式,在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艺术思想、审美与当下影响的文本。

三、凝聚审美编码的思想空间

文学经典丰厚的思想内涵,首先体现在文学经典有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思想意义,文学经典因独特的话语形态及表现力而建立起恒久、深远的话语与思想空间。其次,文学经典以作者自身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心灵的感动,丰富和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反映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表现出人类特定阶段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状况的认识,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如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在人生感悟的过程中对崇德修身的执著和颖悟。文学经典的人文情怀是一种恒久性的蕴蓄深厚的精神价值,是由人间温情、世俗关怀和价值追问熔铸而成的生命意向和价值热望。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如一,对自然的崇拜之情达到了宗教化程度,寄寓着固守精神家园的道德思考。在人性回归、超然尘世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

经典具有艺术独创性。文学的创造性指一部文学作品在艺术审美形式探索中所体现的首创性特征。文学经典以独特艺术形象表现着深刻而普遍的思想意蕴,建立的是一个具有内在深度和超越意义的意象世界,生命内涵的恬淡与潇洒,生命感觉的自在与圆融,生命能量的扩张与放荡,生命本真回归的诗性精神在艺术创造中从容呈现。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文学经典,总是通过对人的生存,通过对民族命运的揭示来反映人类和世界共同的处境。可以说,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经典是在对外来的或民族传统的艺术借鉴中的一种创造性的转化产物,是作家的艺术化心灵对中外传统艺术的一种改造、激活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过去的审美传统和对未来的审美理想在一位伟大作家某部作品中的体现,这既反映了一个民族过去的审美传统,又预示了一个民族的未来的审美理想,因而文学经典当然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

经典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度,文学经典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之文本,它具有穿越时代背景而涵括后世的历史超越性。在一代代接受者的阐释过程中,一些浮于表层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期汰变中被不断播撒和流失,时过境迁而丧失其价值,那些蕴藏着经典作家独特的思想感情,同时又包含了人类的共同思想价值和审美意识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规范能历久弥新,它“是文明传承、文化运作的最基本的模式,是整个社会权力话语的最有力的支配者,成了他们难以释怀驻足向往的乌托邦,在穿越历史隧道中经得起时间淘洗的稳定性。”⑩正如本·琼生赞美莎士比亚时所说的那样,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时代。经典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段仍能够激起人们的好奇和兴趣,这是由于其所蕴藏的意义是隐含的和潜在的,它需要人们持续的解读和发现,而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人们对它的解读是不同的,历史情境是无穷的,对它解读的可能性也是无穷的,这就构成了一个有无穷的可生发性和可阐释性的充满张力的开放空间,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就是那些具有可写性的文本。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超越时空的力量是历史的和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它们在历史性和现实性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关系,既是过去文明的见证,又对后来的时挥着持续的影响。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6—2007年度立项课题[0606015A])

①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⑧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③参考胡怀亮、刘丽波《关于“经典”一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第9期。

④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⑤刘意青《经典》,《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

⑥杨春忠《本事迁移理论视界视界中的经典再生产》,《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⑦参见[荷]佛龙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参见陈凌《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8

一、形成一种共识

观念决定行动。为了有利于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持人,以教导主任为组长,所有语文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小组,共同开发这一宏大的工程。2011年4月,学校举行了以“国学伴成长,书香溢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仪式上,校长及学生代表针对“雅言传文明,经典润人生”做了精彩发言,全体师生形成了中华传统经典润育着“修身、齐家、治国、保天下”经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诗文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高雅境界的共识。

二、营造一种氛围

进入咱们校园,就会被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所包围。校园里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都饱含深情,每一处环境都在育人。在校门口、走廊,办公室,多功能教室的墙上,句句精典名句,篇篇国学美文,时时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交流,处处彰显着经典的动人魅力。早读时国学经典的诵读,校园广播中名家经典的吟诵,一次次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就这样,晨风中,夕阳下,孩子们在朗朗的经典诵读声中迎来送往一天天的学习旅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间,他们在耳闻目染中走进了经典。

三、开发一本教材

“读经典,塑人格”是我校的特色教育,如何把读经典与现代品德教育相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学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选取编辑适合我校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校本尤为重要。

因此,2011年,我们结合《国学启蒙》,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甄选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其中,低段以《三字经》为主教材,中段以《弟子规》为主教材,高段以《论语》为主教材。这样既围绕国学这一主线,又充分体现年级特色。国学教材成了孩子们学习古典文化与名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上好一节国学课

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找到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的契合点,研究出一套适合于语文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国学味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与国学链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培养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文教学研讨课。为了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老师们利用集体备课钻研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一节成功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从备课到上课到再备课再上课往往要经历五六个回合。课题组规定,上课教师必须写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必须写教学案例。老师们在不断的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研究、总结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领悟到只要教者精心设计用心引导,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一样是灵动而充满智慧的。经过全体语文教师一学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以“四点四模式”的方法来上好古诗文课。学校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以下四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文本的情感基调,准确挖掘作者的思想主旨。古诗文课堂教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吟、诵、舞”;“吟、思、议、诵、写”;“激趣、诵读、领悟、拓展”;“披文识字、感知物象、探入意境、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达到有机的、高效的结合。国学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趣味横生、快乐的语文课堂。

五、开展系列活动

1.开展国学节活动

为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我校开展了第一届国学节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四大板块,一是“诵”,诵读《国学》教材中精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二是“写”,书写国学经典内容,争做“汉字规范书写小明星”;三是“画”,绘画国学,制作读书小报,用抄、写、画等方式展示所学和收获;四是“演”,结合语文课、音乐课,配乐诵读、吟唱国学,表演国学经典编成的课本剧。活动时间为3至6月份,教导处制定了相应的检查激励措施。学校行政、值周教师以及红领巾监督岗随时检查,大队辅导员将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抽查全校开展情况。六一节开展“国学”节目展演活动,并进行奖励和表彰。

2.创设浓郁的古诗文环境

通过教室张贴、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经常可以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名人名言,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2-6年级进行进行古诗文手抄报比赛和古诗词黑板报专辑评比。

3.学生读做到熟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就是要反过来复过去的读,读到透读到烂为止。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每天早读课和中午上课前10钟,教师或班长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诵读。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朗读经典古诗词。前期阶段,我们以校本教材为主要课外读物,学生养成了读经典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方法后,为了更好地配合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期阶段,我们把课外阅读内容进行了调整,把经典诗文阅读和美文阅读交替进行,学校又开展了“读书节”活动。这样,学生对阅读更感兴趣,阅读活动也更正常。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好多班级都展示了诵读成果,获得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我的野蛮同学范文 下一篇:小狗的房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