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6 01:08:01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1

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几点思考

7月,国家第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公务员实行了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随后,机关公务员津补贴进行了规范并兑现,反映强烈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相关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即将兑现。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缓慢、步调不一致的矛盾仍然显得十分突出。下面就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现行工资制度政策规定,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已经执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但因分配办法尚未出台,还没有执行,而机关公务员津补贴已经进行了规范并兑现,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同机关公务员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新的不平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混岗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成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大矛盾。据统计,我区事业单位共有216个(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除外),在职人员8384人,主要涉及教育、卫生、农林水利、建设、交通、市政和文化体育等行业。由于绩效工资政策尚未出台,事业单位在收入分配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工资制度改革预期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得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形势所迫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促进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等制度。二是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是有利于扼制年度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倡导讲服务质量、重实际贡献的新风尚,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是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革除事业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的顽疾,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原则。

三、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是要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为了保持本地区绩效工资的平衡,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应尽量大体一致。

二是要完善分配程序。在本地区统一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征求工作人员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方案时,要将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各岗位职责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并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的考核细则;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此外,方案的制定必须考虑退休人员的利益,退休人员应参照相应的标准执行。二是严格考核。方案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加强内部考核,抓好责任追究,公平兑现奖惩;要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进行严格考核;要及时公开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运作程序等。要认真分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有缺陷的要及时讨论修正。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和解释工作,从思想上进行疏导,化解局部矛盾,保证绩效考核的正常运行。

三是要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规范审批程序。各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方案必须经职代会通过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报人事、财政部门备案。人事、财政部门要对各单位的分配方案进行总体把关。二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检查、审核、监督力度,对违纪违规现象要及时纠正。三是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等形式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修改方案中不合理成份的地方,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

四、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分配观念在部分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单位人,端的是铁饭碗,按档案工资发工资天经地义;有的职工认为绩效工资就是变相的发福利,绩效工资只能比档案工资高不能低;有的认为自己资格老就应该多得些;还有的职工担心考核方案不合理,竞争不公平,领导从中循私舞弊等。二是量化评价标准把握难的问题。规模大、岗位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十分大。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以实施。三是可能会造成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三是可能会造成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收入高的岗位竞争激烈,收入低的岗位无人问津,导致岗位结构变化,影响整个单位事业发展。

五、对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强化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宣传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大力宣传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管理、绩效工资等国家政策,破除平均主义思想,树立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消除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二是要做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定工作量,建立健全考勤制度、目标管理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科学地测算和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标准等。三是要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要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学习、休假等福利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2

关键词:西部地区 高校 绩效工资 分配方案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工资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单位、劳动者三方利益的分配,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高等学校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高校教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津贴补贴则根据工作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发放,由国家实行统一管理;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由高等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总量范围内自主分配。通常意义上的“绩效工资”分配即是指由人社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的分配问题,即上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活的部分的分配。

通过多年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践,一方面扩大了高校收入分配的自,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内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了高校的内在活力,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科学设岗定编,以达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效果。高校已实行竞聘上岗,但部分高校的这种竞聘上岗往往流于形式,一轮竞岗结束,只有少数岗位调整,还有个别岗位出现因人设岗的倾向,未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另外,部分高校在实施中基本以单一的“可以量化、可以测评”的考核指标为主,例如以教学工作量、论文篇数、论著、发明专利等进行数量累计考核,淡化了高校的育人及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常见的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有人为了评聘上更高一级的岗位并取得更高水平的绩效工资,在学术上急功近利,滋生了学术腐败,这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

在高校由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15年末,笔者在本校拟进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之际,随单位同事一起先后调研了西部地区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分省属高校,其中四川省5所,重庆市1所,广西省1所。通过座谈交流,重点了解各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具体内容、分配特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双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对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完善路径提出笔者浅见,以供参考。

一、调研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基本思路

笔者先后调研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都采取了校、院两级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二级单位的分配自。他们参考了多种指标对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分配,划拨到各二级单位自行发放。各二级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细则经过本单位三分之二及以上教职工签字同意并报学校备案后执行。这些高校分配方案总体上兼顾了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教辅人员的利益,尽管分配模式不尽相同,但对绩效工资的分配都自上而下进行了统筹并进行总量控制。

二、调研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几种模式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性文件中,高校的绩效工资都包含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40%。通过归纳调研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有如下几种模式。

1.按岗位设置进行分配,突出业绩贡献

(1)绩效工资总量的分配比例

采用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高校,其基础性绩效工资占65%,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4%,调节基金占1%。

(2)基础性绩效工资算法及发放方式

高等院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合理规范的岗位编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考核制度。高校应根据岗位类型确定不同序列的岗位绩效体系,适当拉开不同岗位序列及同一岗位序列内不同岗位层级人员的收入差距,以便增强薪酬的激励性,同时完善内部公平性。采用这种“按岗位设置进行分配,突出业绩贡献”分配模式的高校,基础性绩效工资实行学校统筹发放。根据教职工所聘岗位等级的职责和任务,采用设置权重系数或明确制定绩效工资指导性标准的方式,以岗位津贴的形式直接发放到职工个人。基础性绩效工资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基础性绩效工资=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当量×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

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当量根据学校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和岗位聘任情况等因素确定。各类岗位人员享受基础性绩效工资需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学校根据各单位受聘人员对应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按月将各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划拨至各单位,由各单位结合受聘人员岗位、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和年度考勤考核情况,核准上报,由学校按月发放。未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或未认真履职的人员,由各单位核算并报人事处扣减。

(3)奖励性绩效工资算法及发放方式

教学科研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为激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而设立,其标准主要依据各单位对学校的贡献大小和竞聘上岗人员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岗位职责后所取得的突出业绩来确定。比如,参考学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成效、创收经费、办学效益、岗位职责、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等多种指标,将核算后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划拨到各二级单位,按其自定的实施细则发放。所有机关教辅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总量则以教学单位奖励性绩效人均水平的一定比例(80%-85%)乘以机关教辅单位的人数进行划拨,同样由各部门根据自定细则进行发放。

第二,机关教辅部门的年度与季度奖励。机关教辅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主要包括部门建设与专项工作、年度工作业绩、工作作风与服务质量三大板块,分为自评、专项测评(权重50%)、校级领导测评(权重20%)、交叉测评(权重30%)四部分。考核结果等级、各等级奖励标准、绩效工资的拨付办法、与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等级挂钩方式、季度绩效考核发放办法等均与学院相同。

(4)单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学校还设立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专项工作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重点奖励。

采用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高校,强化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并与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以此鼓励二级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学生人数),提高办学效益(学费收入),调节师资队伍结构和生师比,同时鼓励机关教辅部门积极履职。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重点奖励,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参考指标较多,相应的配套文件比较完善,强调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机关直属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水平有较强关联性,能够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3.按工作任务进行分配,重点奖励突出贡献

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学校绩效总额由单位综合性绩效工资(90%)和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0%)构成。

教学科研单位综合绩效总额由本专科教学绩效、研究生教学绩效、科研成果奖励绩效构成,分别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和科技处按照核拨办法核算。教务处根据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合计得到全校当量课时总量,用课酬总经费除以全校当量课时总量得到全校当量课时课酬(课时费),各教学单位的当量课时乘以课时费得到各教学科研单位的本专科教学绩效。研究生教学绩效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绩效(研究生人数、课时等)、学科建设绩效(综合考虑申报、获批、在建、验收及评估等因素核定)、质量与管理考核绩效。科研成果奖励性绩效分为科研成果绩效、科研柔性绩效、科技成果转化三部分。教学单位的教学综合绩效还包括教学综合奖励绩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教材、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励、新专业申报)、教学工作专项绩效(专业建设、基础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一本招生专业建设、创新班、学生体能测试等)。

非教学科研单位的综合绩效根据单位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效能等进行核算,由人事处制定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绩效核拨系数,对各非教学科研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进行核拨。教学管理绩效包括教职工管理绩效、学生管理绩效、教务管理绩效,根据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总课时量等为基础,分项核算,累计计算核拨绩效工资。

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高校对教学科研单位和非教学科研单位都制定有极其详细的绩效考核办法与绩效工资核算方案。在对二级单位绩效工资进行分配时参考多个指标进行,方案比较完善,公平性较强,但是对各教学科研单位的目标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具体操作办法比较复杂,不易掌控。

4.打破身份,竞聘上岗,按岗位任务进行分配,兼顾综合业绩

采用这种分配模式的高校,采取“以绩定岗,能上能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岗位续聘),二级管理”原则,打破人员本身的职称或职务身份进行聘用,比如业绩优秀的讲师可能被聘任到副教授级岗位上,业绩不突出的教授可能被聘任到副教授级岗位上。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对教学科研岗、专职教学岗、专职科研岗、专职辅导员岗、实验管理员岗等岗位都有明确、详细的岗位任务,并对二级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岗位数控制。

基础性绩效工资的核算是根据各二级单位实际聘用的绩效工资岗位数以及各类岗位基本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指导性绩效工资核拨系数和确定的基数来核拨各二级单位每月基础性绩效总额。指导性绩效工资核拨系数仅作为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结算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的依据,不作为各二级单位基础性绩效发放标准和依据。奖励性绩效工资包括质量津贴、业绩津贴、业务津贴、教授博士津贴、专项人员津贴、部门基金、获奖奖励、创收提成等,根据相关核算办法,全部核拨到各二级单位自行分配。

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彻底打破人员职称或职务身份进行竞聘上岗,尤其是通过低职高聘的形式,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积极性。这种模式对分配方案的公平制订、各岗位等级的数量及其条件设置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几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共同特征

经过上述几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知,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和特色,总体来说,有如下共同特征。

1.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配套文件

纵观上述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无一例外地都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文件,比如人员编制的核定、岗位聘任与考核、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特殊贡献奖励、学生管理工作的考核与奖励、绩效经费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这需要党办校办、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务进行任务下达并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

2.分配方案的公开和公平

无论采用哪种分配模式,每个学校和学院的分配方案都须交由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院级分配方案还必须获得本单位三分之二及以上的人数同意,方能报学校审核执行。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多轮的公开讨论,通过后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在公平性上就有充分的保障。

3.绩效工资发放的可控性

无论哪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都是自上而下将绩效工资进行切块划拨,实际划拨到各二级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都是确定的,可控的。一般由人事处根据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文件及当年的绩效工资总量,向学校提交下一年度绩效工资分配的建议方案,获得通过后由计财处编制财务预算。各单位所有的绩效工资发放都必须经过人事处审核后才能发放。经过预算统筹后,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是完全可控的,不会出现绩效工资总量发放超标的问题。

四、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完善路径

价值分配绝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一种战略性思考。高校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它对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需要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一份优秀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出台大多要经历收入分配愿景的阐明、前期调研、数据采集、分配模型的制订、数据模拟与意见反馈、模型修正、分配方案的正式出台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调研高校同行介绍他们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目前存在的困境及进一步地深入交流,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是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重要路径。

1.全方位审视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民主性和基础性

制定一份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需要人事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并进行广泛地调研和精心设计,更需要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使大家了解、熟悉、理解政策,对新分配方案的完善各抒己见,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学校的收入分配改革。这些改革涉及人事聘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政策的调整,更涉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摸清全校教职工工作和收入的基础现状,对设计的新方案进行严谨的数据模拟,主动与教职工进行广泛沟通,系统分析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不同部门和职工群体的影响,使推行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激励效应最大化,阻力最小化。

2.多角度确保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和价值标准一直是许多人的社会理想, 也是组织管理中的敏感问题。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是否公正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满意度与行为表现, 还会影响到学校组织的绩效, 甚至是社会的稳定。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将自己的绩效和报酬与其他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比值相等,他们就会有公平感。任何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虽以公平为要义而设计, 但在制订及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因素。所以,充分论证绩效评价方案的适用性、评价标准的差异影响对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尤其重要。

3.多层次体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激励性和导向性

对于学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部级教学名师等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实行年薪制,鼓励他们潜心教学和科研,保障他们的学术自由,争取多出创新性成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发挥中流柢柱的作用。同时激励校内教职工以他们为标杆,达到相应条件后仍可享受和引进人才同水平的绩效工资。对学校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平台的建设,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和导向同样不可缺位。绩效工资分配不仅仅是各方利益的博弈,还必须体现学校的政策导向性。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2015]3号)中明确提出,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要求,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近期将每两年调整一次。即每次调整基本工资标准时,都会将一部分绩效工资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今后各高校的年度绩效工资总额都不再会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因此,在绩效工资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多层次体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激励性和政策导向性,发挥绩效工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保障作用,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东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劳动,2014(12)

[2]曹文军,石阳,王威威,吕兆丰.高等院校绩效工资调整机制建设的多维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3]颜怀坤.以薪酬为支点撬动人才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7(17)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3

通过多年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践,一方面扩大了高校收入分配的自主权,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内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了高校的内在活力,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科学设岗定编,以达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效果。高校已实行竞聘上岗,但部分高校的这种竞聘上岗往往流于形式,一轮竞岗结束,只有少数岗位调整,还有个别岗位出现因人设岗的倾向,未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另外,部分高校在实施中基本以单一的“可以量化、可以测评”的考核指标为主,例如以教学工作量、论文篇数、论著、发明专利等进行数量累计考核,淡化了高校的育人及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常见的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有人为了评聘上更高一级的岗位并取得更高水平的绩效工资,在学术上急功近利,滋生了学术腐败,这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

在高校由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15年末,笔者在本校拟进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之际,随单位同事一起先后调研了西部地区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分省属高校,其中四川省5所,重庆市1所,广西省1所。通过座谈交流,重点了解各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具体内容、分配特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双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对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完善路径提出笔者浅见,以供参考。

一、调研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基本思路

笔者先后调研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都采取了校、院两级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二级单位的分配自主权。他们参考了多种指标对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分配,划拨到各二级单位自行发放。各二级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细则经过本单位三分之二及以上教职工签字同意并报学校备案后执行。这些高校分配方案总体上兼顾了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教辅人员的利益,尽管分配模式不尽相同,但对绩效工资的分配都自上而下进行了统筹并进行总量控制。

二、调研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几种模式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性文件中,高校的绩效工资都包含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40%。通过归纳调研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有如下几种模式。

1.按岗位设置进行分配,突出业绩贡献

(1)绩效工资总量的分配比例

采用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高校,其基础性绩效工资占65%,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4%,调节基金占1%。

(2)基础性绩效工资算法及发放方式

高等院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合理规范的岗位编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考核制度。高校应根据岗位类型确定不同序列的岗位绩效体系,适当拉开不同岗位序列及同一岗位序列内不同岗位层级人员的收入差距,以便增强薪酬的激励性,同时完善内部公平性。采用这种“按岗位设置进行分配,突出业绩贡献”分配模式的高校,基础性绩效工资实行学校统筹发放。根据教职工所聘岗位等级的职责和任务,采用设置权重系数或明确制定绩效工资指导性标准的方式,以岗位津贴的形式直接发放到职工个人。基础性绩效工资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基础性绩效工资=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当量×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

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当量根据学校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和岗位聘任情况等因素确定。各类岗位人员享受基础性绩效工资需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学校根据各单位受聘人员对应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按月将各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划拨至各单位,由各单位结合受聘人员岗位、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和年度考勤考核情况,核准上报,由学校按月发放。未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或未认真履职的人员,由各单位核算并报人事处扣减。

(3)奖励性绩效工资算法及发放方式

教学科研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为激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而设立,其标准主要依据各单位对学校的贡献大小和竞聘上岗人员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岗位职责后所取得的突出业绩来确定。比如,参考学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成效、创收经费、办学效益、岗位职责、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等多种指标,将核算后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划拨到各二级单位,按其自定的实施细则发放。所有机关教辅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总量则以教学单位奖励性绩效人均水平的一定比例(80%-85%)乘以机关教辅单位的人数进行划拨,同样由各部门根据自定细则进行发放。

第二,机关教辅部门的年度与季度奖励。机关教辅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主要包括部门建设与专项工作、年度工作业绩、工作作风与服务质量三大板块,分为自评、专项测评(权重50%)、校级领导测评(权重20%)、交叉测评(权重30%)四部分。考核结果等级、各等级奖励标准、绩效工资的拨付办法、与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等级挂钩方式、季度绩效考核发放办法等均与学院相同。

(4)单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学校还设立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专项工作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重点奖励。

采用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高校,强化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并与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以此鼓励二级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学生人数),提高办学效益(学费收入),调节师资队伍结构和生师比,同时鼓励机关教辅部门积极履职。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重点奖励,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参考指标较多,相应的配套文件比较完善,强调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机关直属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水平有较强关联性,能够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3.按工作任务进行分配,重点奖励突出贡献

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学校绩效总额由单位综合性绩效工资(90%)和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0%)构成。

教学科研单位综合绩效总额由本专科教学绩效、研究生教学绩效、科研成果奖励绩效构成,分别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和科技处按照核拨办法核算。教务处根据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合计得到全校当量课时总量,用课酬总经费除以全校当量课时总量得到全校当量课时课酬(课时费),各教学单位的当量课时乘以课时费得到各教学科研单位的本专科教学绩效。研究生教学绩效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绩效(研究生人数、课时等)、学科建设绩效(综合考虑申报、获批、在建、验收及评估等因素核定)、质量与管理考核绩效。科研成果奖励性绩效分为科研成果绩效、科研柔性绩效、科技成果转化三部分。教学单位的教学综合绩效还包括教学综合奖励绩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教材、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励、新专业申报)、教学工作专项绩效(专业建设、基础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一本招生专业建设、创新班、学生体能测试等)。

非教学科研单位的综合绩效根据单位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效能等进行核算,由人事处制定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绩效核拨系数,对各非教学科研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进行核拨。教学管理绩效包括教职工管理绩效、学生管理绩效、教务管理绩效,根据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总课时量等为基础,分项核算,累计计算核拨绩效工资。

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高校对教学科研单位和非教学科研单位都制定有极其详细的绩效考核办法与绩效工资核算方案。在对二级单位绩效工资进行分配时参考多个指标进行,方案比较完善,公平性较强,但是对各教学科研单位的目标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具体操作办法比较复杂,不易掌控。

4.打破身份,竞聘上岗,按岗位任务进行分配,兼顾综合业绩

采用这种分配模式的高校,采取“以绩定岗,能上能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岗位续聘),二级管理”原则,打破人员本身的职称或职务身份进行聘用,比如业绩优秀的讲师可能被聘任到副教授级岗位上,业绩不突出的教授可能被聘任到副教授级岗位上。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对教学科研岗、专职教学岗、专职科研岗、专职辅导员岗、实验管理员岗等岗位都有明确、详细的岗位任务,并对二级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岗位数控制。

基础性绩效工资的核算是根据各二级单位实际聘用的绩效工资岗位数以及各类岗位基本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指导性绩效工资核拨系数和确定的基数来核拨各二级单位每月基础性绩效总额。指导性绩效工资核拨系数仅作为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结算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的依据,不作为各二级单位基础性绩效发放标准和依据。奖励性绩效工资包括质量津贴、业绩津贴、业务津贴、教授博士津贴、专项人员津贴、部门基金、获奖奖励、创收提成等,根据相关核算办法,全部核拨到各二级单位自行分配。

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彻底打破人员职称或职务身份进行竞聘上岗,尤其是通过低职高聘的形式,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积极性。这种模式对分配方案的公平制订、各岗位等级的数量及其条件设置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几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共同特征

经过上述几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知,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和特色,总体来说,有如下共同特征。

1.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配套文件

纵观上述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无一例外地都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文件,比如人员编制的核定、岗位聘任与考核、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特殊贡献奖励、学生管理工作的考核与奖励、绩效经费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这需要党办校办、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务进行任务下达并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

2.分配方案的公开和公平

无论采用哪种分配模式,每个学校和学院的分配方案都须交由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院级分配方案还必须获得本单位三分之二及以上的人数同意,方能报学校审核执行。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多轮的公开讨论,通过后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在公平性上就有充分的保障。

3.绩效工资发放的可控性

无论哪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都是自上而下将绩效工资进行切块划拨,实际划拨到各二级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都是确定的,可控的。一般由人事处根据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文件及当年的绩效工资总量,向学校提交下一年度绩效工资分配的建议方案,获得通过后由计财处编制财务预算。各单位所有的绩效工资发放都必须经过人事处审核后才能发放。经过预算统筹后,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是完全可控的,不会出现绩效工资总量发放超标的问题。

四、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完善路径

价值分配绝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一种战略性思考。高校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它对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需要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一份优秀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出台大多要经历收入分配愿景的阐明、前期调研、数据采集、分配模型的制订、数据模拟与意见反馈、模型修正、分配方案的正式出台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调研高校同行介绍他们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目前存在的困境及进一步地深入交流,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是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重要路径。

1.全方位审视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民主性和基础性

制定一份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需要人事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并进行广泛地调研和精心设计,更需要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使大家了解、熟悉、理解政策,对新分配方案的完善各抒己见,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学校的收入分配改革。这些改革涉及人事聘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政策的调整,更涉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摸清全校教职工工作和收入的基础现状,对设计的新方案进行严谨的数据模拟,主动与教职工进行广泛沟通,系统分析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不同部门和职工群体的影响,使推行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激励效应最大化,阻力最小化。

2.多角度确保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和价值标准一直是许多人的社会理想, 也是组织管理中的敏感问题。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是否公正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满意度与行为表现, 还会影响到学校组织的绩效, 甚至是社会的稳定。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将自己的绩效和报酬与其他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比值相等,他们就会有公平感。任何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虽以公平为要义而设计, 但在制订及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因素。所以,充分论证绩效评价方案的适用性、评价标准的差异影响对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尤其重要。

3.多层次体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激励性和导向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4

按照国务院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布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将分三步走。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专业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我校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初中教师首先实施绩效工资,而高中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应与其他事业单位同步。同一所学校实行两种不同的工资制度,不同的岗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级别,学校就要实行完善的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等技能岗位的不同特点,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政策,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同步势在必行。

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完善急需解决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库问题。

(1)档案管理信息库的重要性。人事档案来源于人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又反过来为人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它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教师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社会活动、个人信用等内容,以教师个人为单位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人事档案又是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事部门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的主要依据。随着新的形势下工资制度的出台,健全每一个人的人事档案中的工资数据至关重要,每一年的岗位变动、岗变薪变,生动地体现出了每一个教职工的成长轨迹图,也从中体现出人生的全部价值。

(2)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库数据量。人事档案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信息结构复杂。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就是建立全面管理和记录教职工的信息数据库,现有的信息库只单纯具有教职工基本信息,不能与岗位绩效工资的实施、一年一聘、岗变薪变而匹配,这就要求我们所建立的信息库将大量的信息数据分层按类输入,使有效数据随着历次变动,作出有效分析,针对每一个人每一组信息数据,进行合同时效分析、培训分析、奖惩分析等。

(3)发挥档案管理信息库功效。随着实施岗位绩效政策的深入,学校根据每人的岗位制定出了新的绩效方案,就每个岗位分出相应等级,中学高级为五、六、七档,中学一级为八、九、十档,中学二级为十一、十二档。所定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将由岗位实施绩效领导小组一年一次对每一位老师进行竞聘后上岗,这时强大的信息库就可以通过存贮资料进行分析,将每一项得分相加,得分高者享有最高级别,充分发挥了档案信息库功效。

2.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配备问题。

(1)加强档案人员政治修养与素质。熟悉与通透国家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思想意识,这是作为一名人事档案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素质,要掌握管理理论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信息处理技术深入开发档案资源的本领,满足各层次信息需求,同时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与原始性。

(2)提高档案人员专业技能。针对新形势下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要求,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档案人员知识与技能。可采用集中授课、自学等多种方式,掌握多项技能,重在讲实效,避免走形式、走过场;对重点难点进行攻克,探讨出现的问题,各个击破。

(3)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自古就有“术业有专攻”之说,而新形势更加需要人事、档案、计算机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益。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理念、技术、设备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绩效实施方案、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整合与定位,为实施岗位绩效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与保障。

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与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相匹配的措施

1.建立一人一档制。

将每一位教师的工资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呈现,包括历年历次的调资、职称、岗位设置、竞聘情况,这样检索方便,一目了然,可作为教师成长电子档案备查。

2.优化存储设备。

为确保信息的保管安全、提供方便、准确利用,可根据信息量配置网络化存储设备,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建立存储系统。

3.形成过程的控制。

档案资料从形成到归档,跨越了多个部门,要加强归档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意识,建议调档时以只读形式调阅,以防删改与误操作而造成文件的改变。

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为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提供增值服务

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资源更加高效合理利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必然。针对中央下发的新文件,开发出隐藏在档案中的有用信息,积极提供利用,使静态的信息活化,让档案为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提供有效数据,才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五、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为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化解纠纷

在任何新政策出台之后,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难题,尤其是在岗位编制与实际人数之间存在矛盾,僧多粥少,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由于是竞聘上岗,对教师而言,不是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决定谁能胜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档案就是最好的依据。收集完整的荣誉等个人档案,有力地维护了教师自身的权益与尊严,有了依据,也化解了别的教师的不服心理,从而将不必要的纠纷化为零。

六、实行每位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动态跟踪

要对每位教师的信息及时增补、完善,校核有关人事信息,他的每一次工资的变动、职称的晋升、荣誉的取得随时更新,将静态性信息描述为动态性的信息,不断充实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人的真实面貌,提高利用效率与公信力。

七、对每位教师的档案都不分巨细悉数保存

要将每年发生在教师身上的信息,帮助整理存档,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成绩显著的老师,例如培训、论文、学术交流、采访录像、珍贵照片等都一一保存,留心收集,整理成册,这将对每位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岗位工资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八、让人事档案管理放射出育人的光芒

在对每位教师记录档案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潜意识中的个人行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际关系、无形的行为准则,将自身形象与学校的价值观融合起来,具有向外辐射的育人作用,不仅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自身的形象、价值观的显现。由于对原始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再加工,从思维的角度更好地诠释了向外辐射的育人作用。

九、各项编研材料使教师教学水平升华

要深层次开发利用学校档案,通过编写各种专题论文,将教师的专业选题中符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趋向,学科教学中针对当前新课改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口、突破口。将创新的探索实践的课题重点研究,主要放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上来拓展,将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资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进的。建国以来,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历经多次变革,特定的工资制度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现在,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这项改革触及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之要害,关乎3000万事业单位职工切身利益,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次改革是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目的是完善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体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分配秩序,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以绩效为导向、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薪酬体系。如何正确理解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关系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

1厘清事业单位“绩效”

1.1 目前事业单位工资构成和发放现状

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基本结构是在1993年、2006年两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2006年改革后,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在2006年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而事实上,当前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仅落实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两项,无论是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绩效工资部分基本都未实施。因此,可以将2009年的这次改革看作是对2006年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化。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组成复杂,所以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方式也不同。事业单位工资发放依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大致划分为三种:一类是参照公务员工资发放,一类是工资由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还有一类是完全按企业标准自筹。

1.2 绩效与绩效工资的概念

上述好处和价值真正发挥出来,需进一步斟酌,事业单位的“绩效”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厘清和界定?绩效工资与基本工资(底薪)的比例和标准如何制定?

从人力资源的狭义角度看,员工绩效是指个人完成相应职位任务的程度,它反映了员工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职位要求,也就是说员工的绩效依赖于员工的工作设计,而提供不同性质产品的单位的工作设计是不同的。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它依据员工个人绩效而增发,是通过对员工绩效的有效考评为基础,实现将工资与考评结果挂钩的工资制度。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你的报酬是你应该得到的”。对业绩进行考评,然后以之为基础计算薪酬,既体现了客观公正,又推动了员工之间的竞争,从而推动企业提升业绩。

1.3 事业单位类别界定

虽然我们一般认为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但在我国事业单位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学术界看,事业单位是以机构编制为标准的分类,指的是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卫生等需求的国家事业机构,范围分布在20多个行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各异。因此,不能简单地谈事业单位的“绩效是什么”,绩效工资和基本工资(底薪)的比例是多少。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有个科学的分类,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别对其内部员工的职位要求进行设计,进而绩效的界定和厘清。由于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可以借用公共产品理论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属性进行界定,按照各种类型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的多少进行绩效的确定。由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其公共产品特性强烈,显然在绩效设置中要注重公益性,那么单位中的各项工作设计以及评价的指标应以服务受体的评价为主,如对卫生部门可以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居民满意度以及医疗费用等几个维度进行考核;事业单位生产的产品中私人物品性质浓厚的,在工作职位设计和绩效评估中,可以较多地借鉴企业绩效评估的优点,以经济性指标为主进行评价。按照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属性来决定他们的绩效,有利于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的合理实现,促进相应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个社会而言,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促进公平。绩效工资制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对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调低控高,减少工资差距,另一方面也稳定基层教育人员和基层卫生服务人员队伍,保障了大家的教育公平和就医公平,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促进作用。

2确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明确绩效工资评估和发放标准

绩效工资制是指以个人绩效为基础核发的工资。员工的工作绩效可以认为是员工受其能力及角色认识的影响而付出的努力的净结果。而绩效评估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其中,在设计绩效评价标准前,必须具有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一,宏观上,对相应事业单位所提品的性质,以及相应地区的需求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第二,中观上,必须对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清楚的了解,即清楚了解相应事业单位的职责;第三,微观上,对相应职位的分工、定位和职责必须清晰、明确,因为对于任何绩效管理体系,职位的描述都是用于衡量绩效的标准。

目前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方面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制度的设立方面,事业单位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设计合适的绩效指标、绩效标准和相应体系?第二,制度的运作方面,事业单位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使绩效设计进入良性运行?对于第一个问题,显然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人才来设计这种指标。虽然,国家可以按照一定分类给予一定的参考意见,但对于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显然需要对相应指标和体系进行部分调整,事业单位相应人才储量不足。对于第二个问题,尽管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有效的绩效考核必须是员工和管理者充分互动。但是,如果继续使用原有僵硬化的行政式管理,那么这个条件也就无法满足,绩效评价机制的设计初衷就遭到扭曲,最终也无法达到改革的目标。

国际上,往往采用将这些专业交由中介机构提供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不妨将这个方式引入到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评估和发放中来,即由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体系进行设计,并负责进行考核,核定相应的工资。如果按照2006年的改革方案,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确实存在一定比例。按照工资来源不同有所不同,全额拨款单位,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一般为7:3;差额拨款单位,一般为6:4。

3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不是简单地将目前各单位自行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铺开,它在经费来源、制度安排上都有较大的不同。全面落实绩效工资改革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3.1 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无论是何种事业单位,政府不能仅仅投入资金,而且必须保证这些资金与相应的改革相匹配,得以有效的利用。否则,相应改革资金的投入,仅仅是一个简单涨工资的过程,很容易出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相互攀比,轮番涨工资的情况。

3.2 合理设置相应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调整职位说明。按照事业单位提品的属性不同,根据事业单位所处的位置和宏观上对资源的调控要求,合理设置相应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调整职位说明。

3.3 明确组织目标。绩效考核指标和绩效评估体系是以明确的组织目标为前提的,因此,国家需要事业单位的目标按照分类分层的原则予以明确。

3.4 完善分配程序。在本地区统一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完善分配程序。

3.5 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规范审批程序。各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方案必须经职代会通过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报人事、财政部门备案。人事、财政部门要对各单位的分配方案进行总体把关。二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检查、审核、监督力度,对违纪违规现象要及时纠正。三是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等形式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修改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必然带来许多好处。首先,可以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绩效工资改革可以改变事业单位僵化的工资分配体制,促进工作人员的有效竞争,激发人员潜力。其次,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绩效工资改革将对小部分高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调节,降低他们乱发补贴津贴带来的相关收入;另一方面,把大多数收入不高人员的收入提上去。

参考文献:

[1] 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6

一、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情况

(一)绩效工资制度的启动

按照国家文件的相关精神,很多高等院校在绩效改革方面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国务院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等在绩效工资方面都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按照国家的相关精神指示,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各省的高校就关于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和暂行办法。在这次事业单位单位绩效工资规范实行的同时,还要对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制度进行同步的规范和清理,某省在绩效工资总量上都是依照于当地的公务员规范津贴和补贴的基本情况去核算的,这种绩效工资是从2014年开始实行的,一直到2015年年底,全省已经有将近80%的高校实施了绩效工资方案,这样也就是说还有将近20%以上的高校正在实施绩效工资的路上。

(二)绩效工资认同度存在差异性

按照一些省市高校的走访调查中能够看到,大约有61%以上的受访人员都认为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有将近35%的受访人员认为绩效工资的方式实际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剩下一部分人对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持观望的态度。在调查过程中还有很多40岁以下的受访人员更为关心的是绩效工资的考核和实施的办法,40岁以上的很多职工都认为实施绩效工资也无关紧要,因此说很多高校职工在绩效工资的实施办法上持差异性的态度。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绩效工资的界定主要是要和考核形成统一的体系,但是当前阶段不仅仅不统一,而且标准的确定也非常困难,缺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非常大的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高校有很多较为复杂的津贴和补贴将近等等都给绩效工资的实施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好的界定关于津贴补贴和奖金的落实情况,因此说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和工作量以及工作质量有关的方案,并没有包含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准和科学的考核办法。

其次,国家需要给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案作出指示,但是在指示过程中没有从高校绩效工资的实际出发给出高校的相关考核意见,在高校中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岗位上的设置都比较混乱,也没有评判标准的理论性指导,理论和实践不够统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发展。

(四)改革机制不健全

绩效工资改革的信息和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在绩效工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很多行政人员都是单纯的进行绩效方案的执行,并没有建立起相关的交流机制,这样在一些绩效工资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比重,缺少了反馈信息,即使一些教师有比较完善的建议和意见,那么也没有相关的交流渠道,在绩效工资实施以后,并没有对教师职工做回访的工作,更没有深入到高校中去调查绩效改革方案实施的满意程度,改革的推进缺少实效性,这样对很多事情的发展极为不利[1]。

二、提升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对策办法

(一)提升绩效工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在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作为实施主体的管理人员是整个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更是维系工资有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绩效工资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对绩效工资改革有非常大的推进性作用,这是改革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内在因素,为了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听讲相关的讲座,听专家的演讲,这对于专业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2]。

(二)完善绩效工资改革信息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相关的细则。信息公开制度是各个行动的指标,也是检验实际工作能力的标准,机关的领导也要发挥出子参谋的作用,利用相关的专家力量来优化和制定绩效工资的标准,积极的拓展绩效工资管理内容,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所增加,尽量将信息的公开内容做量化处理,以便于能够及时的进行绩效的审核和评估[3]。

其次,完善信息公开管理体制,明确行政信息管理机构。高校要建立起绩效工资考核的专门信息管理机构,在绩效工资信息的方面对执行力度和行政问责制度都要公开执行,以此让行政人员的知识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信息基础的建设,让信息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4]。

(三)建立健全绩效工资的信息反馈机制

信息资源是高校绩效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因素,因此只有全面的掌握了绩效工资的实施信息才能让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更加具体的执行下去,其中,健全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定和信息反馈机制包含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高校的津贴补助以及教职工的期望性收入,这些信息只有公开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才能更好的对高校的绩效工资情况进行反应,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5]。

(四)利用政府的的支持和引导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为了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的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了对高校的支持和引导,让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校对绩效工资制度的制定以及在法律上的进行保障,做出更多的经济倾向性决策。

高校是国家的机关事业单位,薪资水平要在事业单位的基础之上增加,但是即使是发展水平特别高的学校,也要和人才聚集的行业形成一个较为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之下,高校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个背景下高校也可以借鉴一些??外的绩效工资发展经验,了解一些教职工的薪资水平市场情况,让市场、高校和政府共同对教师的薪资进行作用,其中政府可以说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使用宏观调控的办法,能够增加政府在高校方面的资金支持,以此提升高校的薪资水平,这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还能帮助高校保留住人才,政府在增加财政收投入的基础上,让高校实现自我发展,实现更大的自给自足,以此对绩效工资的改革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安排,有效的处理高校教育和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6]。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36

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全部事业单位推行了岗位设置工作,事业单位原有的员工工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提出了进行绩效工资改革。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起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有一个核心指标即多劳多得,事业单位在分析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制定绩效分配细则,根据职工的劳动成果及业绩来发放工资福利待遇。推进绩效工资制度,首先要对岗位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技术高低以及劳动强度和风险等确定劳动者的绩效分配比例,简单来理解也就是说员工的劳动报酬是由员工对其岗位的贡献水平来决定的。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收入中最为灵活的一部分。员工的劳动报酬可以直接的通过其业绩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使得能者多劳,进而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很多工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有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督促,员工就会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在无形中加强了单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凝聚力,提高了事业单位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1事业单位工资构成分析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三部分。每个工资构成部门对职工具有不同激励作用。岗位工资体现的是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及学历要求;薪级工资体现的是职工的工龄;绩效工资体现职工的业绩和能力;岗位津贴根据岗位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为了倡导多劳多得的用人激励导向,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基本工资制度的基础上,灵活制定绩效分配方案,总收入同工作成绩直接挂钩,但是不能突破人社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做好备案。

2绩效工资的实施策略分析

2.1广泛调研基础上,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具体为首先召开职工大会,由各层级员工代表组成绩效工资考核小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要体现民意,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因岗设事,因事定绩效,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进行量化和细化。绩效工资方案要在职代会上反复讨论、修订,为了确保可行性和权威性,还要出台正式文件经院领导批准授权实施。

2.2合理设置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为了确保职工得到基本收入,同时也能给单位一定的灵活性来奖励先进者,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合理的。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按人社部门核定的标准按月发放给职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照优绩优酬和能者多得的原则,在人社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以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细则为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分配并发放。

2.3确保绩效考评的严格落实

职工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人员名单应该公示,同时及时公开考核办法。每月按时对每个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在网络及单位通知栏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财务部门根据每个人的业绩发放相应的待遇,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正向激励和导向作用。

2.4加强职工思想沟通与交流

进行绩效工Y考核出现误差在所难免,政策推进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恰当的地方,因为这会直接影响职工的收入水平。因此,在严格审核不断优化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职工清醒的认识到,事业单位已经走向了现代管理模式,不能等靠要吃大锅饭了,要按劳取酬,只要职工能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工作,就能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

3.1有利于事业单位推进岗位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合理的岗位设置是建立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岗位不同那么劳动技能和职责必然不相同。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分析,采用从下而上的方式制定岗位说明书,这既是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绩效考核的依据,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制度,才能做到因岗设事,岗变薪变。

3.2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广肯定注重职工的价

值,通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能有效激励职工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只有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发挥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强化的内部规范管理,才能使绩效工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3.3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分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缺乏驱动力的分配模式,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进行自我革新,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将收入与服务质量、个人贡献等挂钩。职工收入取决于劳动量、劳动质量,有利于打破长期为人诟病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分配模式的弊端,实行绩效工资后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进一步扩大,可以给事业单位以更多的评价权力,一方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3.4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

绩效工资是职工在单位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每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单位的组织目标也能得到实现,所以说通过绩效考核,一定能激励和引导职工转变工作态度、行为方式,让每位职工充分发挥其技能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众所周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若单位激励措施得当,职工都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方面也充分说明,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对单位对个人均有益处。

3.5有利于事业单位人才培育

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加深单位对职工能力、素质水平的认知,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职工的优势和不足,职工层面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和自律,提高劳动效率和成绩。单位层面可以通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职工培训计划,帮助职工弥补不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4结语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与绩效工资改革可以同步推进,两者具有互补作用,不能割裂开来实施。这两项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应该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在运行中的积极性应该肯定,其能有效调动单位职工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进而有效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芸.探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7,(09):297.

[2]李燕子.新时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创新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01):5960.

[3]徐丽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的几个难点问题[J].中国农垦,2015,(11):6566.

[4]王化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与发放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126127.

[5]周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意义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224.

[6]贾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现状及其策略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20):221222.

[7]侯连丽.岗位设置与分级聘用的实践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189191.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篇8

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医院绩效工资的实施,必须与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结合。现在,就和来看看以下两篇关于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吧!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一、总则

为加大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兼顾国家、医院、职工三者利益的前提下,使职工的收入增长与单位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正确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根据云南省20xx年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办法》中绩效工资的实施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二、指导思想

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在推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实绩和贡献,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划小核算单位,体现向第一线和特殊岗位适度倾斜,努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医院的内部活力,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塑造以质量为核心,以绩效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切实促进医院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快速发展。

三、政策依据

云南省20xx年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办法》第二部分的第(四)条绩效工资的实施规定:“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

绩效工资总量:根据云工改[20xx]3号文件《关于我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中第38条规定:“事业单位在分类办法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出台前,绩效工资总量按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省统一执行的津贴补贴核定或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核定。其中,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差额拨款单位40%)的部份,按绝对额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四、基本原则

绩效工资发放的基本原则是:全成本核算,收支有结余,总量调控。

绩效工资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主要是通过科室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收益率,并与工作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一种分配形式。其核心是按科室的人均收支结余,根据科室对医院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贡献来分配,不仅考虑了科室工作的数量、质量,而且还考虑了医德医风,以及所消耗的各种成本的价值,这就鼓励科室必须进行增收节支,提医疗护理质量,以取得收入为前提,体现人均结余最大化;控制成本支出,增强科室的成本意识。科室为了人均结余最大化,科室必须减员增效;增强科室的投资风险意识,科室增加设备时,必须考虑投入回报的问题。

1、推行全成本核算,收入减支出(包括院级及后勤管理运行成本分摊)结余部分列入核算单位分配,根据科室人均收支结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绩效工资。收支结余为负数时,一律从固定工资中扣除,直至扣到财政差额补足为止。

2、医院对各临床科室不下达任何经济任务指标,按实际收支结余计发绩效工资。

3、绩效工资取消从档案工资扣出一部分作为绩效考核参与搞活分配。

4、以科室和个人为基本核算单元;

5、质量考核与科室效益挂钩;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范本

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绩效工资的实施,必须与我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结合;必须与有助于激发医院的内部活力,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我院职工的收入紧密相结合;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根据国家工资改革文件规定,“原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的部分,套改后按绝对额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并按原来的分配办法继续发放”。我院按职工原高出的10%的绝对额直接计入职工工资帐户,按月发放。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推行成本核算,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实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由审计科制定科室效益绩效分配原则,制定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效益绩效核算办法和行政后勤科室质量考核体系。按月核算,分科室发放,每两个月兑现一次奖励。各科室制定本科室个人绩效核算办法,按个人绩效核发到职工本人。

三、津贴性绩效工资:

为更好地加强人才管理,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激励机制,我院实施了“胡萝卜”人才激励工程。“胡萝卜”人才工程评选分甲、乙、丙三等,每一年考核评选一次。甲等津贴8000元/月,乙等4000元/月,丙等2000元/月,按月计入当选人个人帐户;

为激励护理工作者继承、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促进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在护理系列开展“南丁格尔”人才评选活动。“南丁格尔”人才评选分为甲、乙两等,甲等800元/月,乙等600元/月。按月计入当选人个人帐户。

为吸引人才,鼓励职工钻研业务,促进员工继续教育,对取得硕士学位的职工发放硕士学位津贴,1000元/月,按月计入个人帐户。

为鼓励职工热爱医院,积极参与科室管理,有利于管理人才发挥才能。在院内实施中层干部聘任制,每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发放中层干部岗位津贴,院级600元/月、正科级500元/月、副科级300元/月,正护士长400元/月,副护士长、技师长、干事200元/月,按月计入个人帐户。

以上津贴性绩效工资不重复享受,按就高的原则执行。

四、绩效考核:

全院职工必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恪守职业道德,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医德医风建设,树立白天使形象。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医院管理。

“胡萝卜”人才、“南丁格尔”人才、中层干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上一篇:保洁员工作流程范文 下一篇:地产广告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