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编童话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3 06:25:03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1

关键词:低年级;科普童话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一期“辩课进校园”栏目以《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为本月话题开展辩课,分别从“第一课时做什么?”“科普童话要创设怎样的情境?”“低年级可以细读文本吗?”三个辩题开展辩课。纵观新课标人教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科普童话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回声》等都是经典名篇。选这个话题进行辩课无疑很具有价值,但细读辩课实录发现,有些遗憾,只有第二个辩题和“本月话题”直接相关,“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没有得到具体地阐述。低年级科普童话究竟该怎么教还是“水中月”“镜里花”。笔者认为,要具体探究“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普童话的诗意(童话形式)与理性(科学内容)的和谐共舞。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科学童话是什么?(教材特点)

低年级语文学习(阅读)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

科学童话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学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是什么?(学生特点)

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教学策略)

一、科普童话是什么

科普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它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和夸张,其中幻想是童话的根本特征,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征。其次,与一般童话相比,科普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因此说它是理性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另外,科普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但它能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

二、科学童话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

要探究科学童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通过查阅教师教学用书,对照各篇科学童话的教学目标,我们从中就能有所发现。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童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最显性语文教学价值在于:

(1)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进行识字、写字。

(2)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了解科学常识,进而感受阅读的乐趣。

当然,它还有如积累语言、培养阅读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

三、低年级语文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科普童话是作为阅读的文本进入教材,因此我们现在主要探讨低年级语文阅读的目标。另外,作为科普童话这样一个特定体裁的文本,对照课程标准,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性,本文重点分析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与思维。

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因此在学习中,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其次,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情境性较强而目的性较差。他们的想象内容常被当时的具体情境左右。因此就特别需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另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当把文字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时,就更易于儿童的理解。

五、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

通过对上文四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对低年级科普童话该怎么教应该比较明确了。现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情境引导中感受童话的神奇

上文所述,幻想是童话的根本特征,当然也是科普童话的根本特征。它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同时,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普童话丰富的感情和蕴含的科学知识或道理。

教师可以在课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老师可以凭借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感知形象,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神奇的童话意境里,沉浸在美丽的世界中,为后续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在品读想象中体验童话的角色

童话的阅读方式应该是想象的,语文教学又应该是以读为本的。确实,低年级的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因此,应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童话的情境,让学生在品读中充分体验童话的角色。读中体验,悟中促读。因此,特别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活读”,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更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真切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在多重活动中丰满童话的形象

基于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形象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除朗读、想象等方法,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去丰满、创新童话的形象,如表演童话、续编童话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表演童话

表演童话可以是课本剧、游戏、情境表演等。儿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其次还有强烈的游戏精神,这些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需求。童话富有情趣,通过动作表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用“玩”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待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如,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用动作、神态来表现,把重点词句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悟”中“演”,“演”中“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把童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游戏”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人物情感,丰满了童话的形象。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落叶》片段: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动作美!

师:蚂蚁“爬”。(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小鱼“游”。(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生:小鱼“藏”。(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师:燕子“飞”。(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比如,你们表演小鱼“游”过来,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教师模仿学生不同的动作)

师: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看谁反应快、动作美!准备。

师:现在比谁做得快!我只说一个字。

师:爬、游、飞……(学生表演)

师:躲!(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在理解课文中“爬、坐、游、飞、躲、藏”几个动词时,窦老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做相应动作表演进行感悟和体验。此时的课堂已成了一个动物乐园。大家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动物和落叶相伴时那种有趣、好玩的感觉,幸福、愉快的心情。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的游戏去直观地感悟,对童话形象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2.续编童话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续编童话。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大胆想象。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故事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去丰满,创新童话的形象。通过这样的锻炼,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低年级应降低要求,让他们只说一说自己的续编、改编。

(四)在巧妙点拨中渗透科普的意味

科普童话是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的,这是科普童话创作的根本目的,也应是教学此类课文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述,科普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因此,我们不否认科普童话作品中包含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但这不是科普童话作品的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低年级科普童话的教学,应基于科普童话的性质、教学价值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科普童话的诗意与理性的和谐共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我们保持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实现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汪潮.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小学语文教师,2011(01).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2

一、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是较为古老的话题,在18世纪,曾经有人表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实施教育与训导的文学,体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教育意义。在部分国家的母语教学中,儿童文学获得了大范围的应用,而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究还是缺少充足的关联。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指出,儿童文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其主要的原因是,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成长服务并且提供符合其审美接受心理和阅读经验的文学。怎样为少年儿童奉献优质品质的精神食粮,使幼儿能够切实感受文学的博大魅力,促使祖国的栋梁之材的精神能够健康生长,是儿童文学的和语文教学共同担保的最终目标。

由此可以得出,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使大众能够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儿童文学作品和小学语文教育有明显差异。伴随时代的飞速发展,大众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不再限制在教育价值的探究,换言之,借助儿童文学作品中创建的艺术形象,感染儿童,使儿童能够真正了解文学的魅力。儿童文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审美性、认知性等,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掌握人生、社会,能够激发本身对生活、科学、大自然等的喜爱。自身体验有共同的感受,能够宣泄情感。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两者的作业存在非常大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在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中,儿童文学是其重要课程资源,其内在标准包含两方面:其一,儿童文学研究最终要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与共同分享的资源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儿童文学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单位,换言之,没有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无效的,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系统探究儿童文学作品编排状况

1.需要与儿童的心理相互结合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中,曾经对阅读提出过相关建议。譬如:低年级课文相对比较重视儿童化,与儿童用语相贴近,全面探究儿童所接触的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存在的关联,语文课本的形式以诗歌、童话、故事为重点,中高年级语文题材的风格要形式多样,科普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数量。这些要求的提出,有助于教材的编写,苏教版教材的要求是编写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编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找寻儿童心理变化的特征,寻找儿童思考方法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当中的科普类型的文学、儿童故事在教材中的比重,是伴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的。苏教版教材的寓言文学借助短小的故事,概述人生道理,对儿童进行启发,提升儿童的智力发展能力。

2.文学作品的数量是伴随学生年级的增加呈现反比趋势

在高中低三个年级阶段,苏教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由原本的百分百概率下降至60%,具体的类型是儿童散文、儿童故事。这对语文学习与儿童成长而言,有助于儿童向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在教材当中的多样性

就整体而言,苏教版教材编选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涵盖了一切儿童文学的种类,包含: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歌、童话、儿童喜剧等,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是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其主要的原因是,儿童文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譬如:儿童诗能够抒感,体现一定的情景,其语言较为精致,并且受到儿童的喜欢;童话是参照儿童喜爱幻想的特点,借助想象、幻想等方式创建有个性化的形象,其占据苏教版教材课本的篇目的十分之一;儿童故事的情节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因此,在苏教版教材课本中,儿童故事占据其教材课程的二分之一。

综上所述,文章对应用儿童文学的课程资源展开了系统的探究,教材编选的整体趋势是“儿童文学化”,所以,要合理编选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3

我指导幼儿“听童话、说童话、编童话”的训练,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式进行。

一、听童话―说童话

这是幼儿“听、说”的起步阶段,老师不能对幼儿有过高的要求,我按照“模仿―增加―创新”的顺序进行:先由老师说童话给小朋友听,(在听童话之前,要求每个小朋友认真听,之后看谁能够把老师说的童话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并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再选1~2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朋友模仿教师刚刚讲童话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把童话内容讲给其他小朋友听。然后让全班小朋友自己练习说说童话,能给童话适当“添枝加叶”后,讲给小朋友听。这样不仅养成了小朋友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好习惯,还能让小朋友展开一定的想象,为自编童话故事打下基础。

二、看实物(图画)―编童话―说童话

我在小朋友能模仿老师讲童话的基础上,再引导小朋友仔细观察实物(或图画),抓住实物(或图画)的特点(如文具盒上美丽的插图等)加以想象,自编童话(不需要过长,只要是小朋友自编出来的都行,都应给以鼓励),然后把自己编的童话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在小朋友说童话时教师要适时进行语言表达的点拨指导,让小朋友尽量说通顺。)

三、联系生活实际编童话―说童话

要知道大千世界一切客观事物都带上了拟人的色彩,充满了幻想的小朋友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乃至可以入迷。故而,生活中接触过充满幻想童话的小朋友常常把布娃娃当真娃娃,常常同猫儿、狗儿说悄悄话,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小朋友的这种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于是生活中的“小狗笑了”“小猫哭了”“小鸡吹号”“小熊猫参加运动会”“橡皮和铅笔说悄悄话”……这些都成了小朋友编童话的素材。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分辨出周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在编童话、说童话的同时,让小朋友受到初步的审美教育和是非判断能力的锻炼。

四、老师开个头,让学生续编童话―说童话

有些时候,碰上小朋友“冷场”非常棘手时,我就讲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给一定时间,让小朋友自由展开想象,续编老师讲的故事情节,先试着互讲给身边的朋友听,以好带差。老师再根据情况选一些平常不愿发言、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小朋友说、编童话。如故事:“有一天,一只鸭子妈妈带着她的小鸭子出去玩,走着走着,小鸭子不小心掉进路边的下水道了,鸭妈妈非常着急,要救小鸭子……”怎么办呢?看哪个小朋友聪明,想想鸭妈妈是怎样救小鸭子的。自编童话故事,说给老师和小朋友听。

运用以上这几种方式教小朋友说编童话时,我还有意识给小朋友灌输一些动植物等的基本常识,注意指导小朋友说话要用词准确,说时要适当加上动作、表情,心里想的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合动物或植物本身的特点。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4

[关键词] 《小蝌蚪找妈妈》 思想主题 改编艺术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作《小蝌蚪找妈妈》的作者是方惠珍、盛璐德。方惠珍,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幼儿园长,盛璐德(1912-1985),为其学校教养员,作品由盛璐德创作,方惠珍整理记录。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4-1979)中,与《萝卜回来了》、《小马过河》并列低幼(幼儿读物)一等奖,盛璐德1980年去北京领奖。因其改编选入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而受到儿童的熟知。1960年被改编成水墨动画片,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广为世人流传。其艺术上的成功,也为教师和研究者所推崇。

一、不变的及其意义:池塘、蝌蚪、寻找、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及其改编,其思想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知识性——大自然。儿童文学史[1]把《小蝌蚪找妈妈》认定为科学童话,这就肯定了其中的科学知识的表达。较为明确的是小蝌蚪的大脑袋、长尾巴成长为绿衣服、白肚皮、四条腿青蛙的知识。当然里面也有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以及原作和改编的生活在池塘里鱼虾、乌龟、螃蟹、鹅、鸭子等动物。季节变化的知识,冬去春来,冰融化了。青蛙是冬眠的动物,也是个科学知识。作品注重科学知识的表达,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童话的繁荣”[2]377的气氛有关。

2.教育性——全面地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免不了具有教育意义,实际上,一切对人的思想有所提升的作品,都具有教育意义。建国后,受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促进了儿童文学教育性的刻意表达。“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及其性质——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成为当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支撑点。[3]《小蝌蚪找妈妈》的教育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被儿童追问和思考的问题上:“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一位老师通过课堂的互动,得到的解答是:鲤鱼和乌龟故意不说清楚,它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渐渐地长大了。[4]另一个原因是小蝌蚪找的心急,没耐心问清楚。《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育儿童如何认识事物,不能片面,要全面,即“十分自然地向儿童宣传了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辩证法”。[5]茅盾在1962年看了根据童话改编的同名动画片时,题诗咏道:“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错认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此事诞,此中有哲理。”[6]即揭示了故事中要认识全面的辩证法哲理。

3.意识形态性——隐喻历史。“意识形态是文本里公开或明确的要素,流露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或者道德方面的观念和信仰。”[7]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其作品中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认同、歌颂,也是自然的现象。然而,今天很少有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小蝌蚪找妈妈》(1959),这也许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逆反或忽视。事实上,在(儿童文学)艺术领域,每逢建国10周年总有献礼作品的产生。这和时代氛围有关联,并非后人臆造硬套。“到1959年建国10周年前夕,童话创作基本保持发展的势头,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为向建国10周年献礼而出版的一些著名作家作品集,更是本时期童话创作的一次检阅。”[2]241《小蝌蚪找妈妈》也应归入献礼作品行列。在“小蝌蚪”、“找”、“妈妈”的关键词上,体现了对几度建国的试验、探索,最终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新中国)。“妈妈”在文化中是祖国、国家的代名词。“找”,则是主动探寻,近现代历史中仁人志士探寻救国建国的道路证明了这一点。乌龟、鹅之类的不是妈妈,青蛙妈妈则是和小蝌蚪自身一样的存在、来源于自身,是成长的蜕变,也即郭沫若在女神中嘶喊的“涅槃”。动画片《宝莲灯》(1999)是献礼片,故事流传久远,被广泛改编,但主要故事情节都是沉香劈山救母。这配合和呼应着党带领人民三座大山、建立新国家的历史,意识形态性极强。《小蝌蚪找妈妈》与之殊途同归,隐含着国人对近现代历史的集体无意识,即在反复的探寻中,终于找到和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4.终极追问——探寻生命本源。人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何处才是人的归宿(精神家园)?此类终极追问一直是艺术难以释怀的、深藏的夙愿。怀乡追忆、伤春悲秋都是典型的表现。《小蝌蚪找妈妈》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寻找母亲的过程,既是一种生命的本能诉求,也是在满足一种对生命来源的好奇,或者是在表达一种对母体(本源)的精神皈依。”[8]把妈妈理解成母体、生命的本源,无疑是深刻的。但与传统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的伤感不同,《小蝌蚪找妈妈》的基调是儿童的、成长的、积极的、欢快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国初期火热的时想。

二、改变了什么及其意义:颜色、动物、长大

《小蝌蚪找妈妈》写于1959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1963、1982年等多次出版。1959年的初版,钱家锌配画。1982年版,杨永清配画,故事文字受到了动画片的影响,略有改动。原作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中后,故事文字被适宜改编。我们比较早期版本(1959、1963)和后期版本(1982)及小学版本,总结主要变化。

颜色。有教学者质疑《小蝌蚪找妈妈》存在缺陷,认为作品没有交代无法回应孩子们的提出的从小蝌蚪(黑色)到青蛙(绿色)的颜色变化问题。提议改动一节为:“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它的身子也渐渐变绿了。”[9]这在童话原作里是被交代的,只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减省改编掉了。原作为:“……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

动物。从各个版本的中间故事情节的安排来看,小学语文版只让小蝌蚪遇到一个乌龟,加上开始部分的鲤鱼,仅有两种动物。强调了“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舍弃了大鱼(大金鱼)、大白鹅、大螃蟹、虾、鲶鱼等之前对童话故事的改编想象。童话原作的三个动物(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设计的三个层次的反复,符合民间故事的叙事传统。动画剧本版另加了乌龟、鲶鱼,没有必要,语文教材版的减省为一个乌龟更是不应该。也许是照顾低幼儿童的缘故,但小学一年级(7岁左右)对故事的理解力,已足以让他们能够读懂和接受原作。事实上,盛璐德的故事就是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反复形成的。在一次全市幼儿教学观摩课上,时任幼儿园长的方惠珍才推荐整理,交给出版社出版。[5]

长大。原作中,长大的问题是通过青蛙妈妈用话来描绘的。小学语文版和动画版都是真的长大了的。小学语文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动画版通过旁白交代:“小蝌蚪,长大啦,换了个名字叫青蛙。小青蛙,志气大,要吃害虫保庄稼。呱呱呱,呱呱呱。”画面有青蛙妈妈和两只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叫着。早期版本是在青蛙妈妈笑着对小蝌蚪说话中交代未来长大样子的:“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就可以跟妈妈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1982年版本加了个结尾,把对话具体化了:后来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常常跳到岸上捉虫吃,还快活地唱着:“呱呱呱,呱呱呱,我们长大啦!我们长大啦!我们会捉虫,捉尽了害虫,保护庄稼。”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长大,还是在找到以后长大,在主题表达上有个强调的角度。前者比后者,显然更加突出了自我成长。

三、动画片版《小蝌蚪找妈妈》的几点议论

1.在动画史上开创水墨动画之路,成为一座里程碑,广为流传。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国产动画民族化风格开创阶段的成功之作。之前的《骄傲的将军》(1958)、《神笔马良》(1955)的民族化探索还处于摸索时期,运用了绘画、木偶的传统形式,而《小蝌蚪找妈妈》则另辟蹊径,开创水墨动画之路。在其后的《牧笛》(1960)、《山水情》(1989)之后,几十年里,水墨动画处于沉寂状态。

2..鸭妈妈和小鸭改编成了鸡妈妈和小鸡,由自然生态的和谐理想,转变为现实的逻辑思考。动画中动物们可以和平相处,不去照搬现实动物世界中的食物链。所以老虎、兔子、熊猫、猴子、小猪等可以在幼儿园的一个班级里(日本动画片《巧虎》)。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拟人的手法,对现实中儿童的比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较为深层的含义,即动物们可以和谐相处。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动物之间、乃至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交流,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隐约有着众生平等的意思。现实中,鸭子会吃蝌蚪,动画版就改成了水里去不了的鸡。但小蝌蚪能了解岸上的世界吗?也许要等待长大成为青蛙以后才可以。小学语文版又改回了池塘里的动物,但仍没有沿用原作的鸭妈妈和小鸭,而是鲤鱼妈妈和小鲤鱼。这仍有着吃的现实逻辑考虑。此外,动画版结尾加了小青蛙长大捉害虫、保卫庄稼的文字,写实有余,和谐不足。

动画的功劳之一是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齐白石不仅画过虾、鸭、螃蟹、乌龟、鲶鱼,也画过鸡(群鸡图、七鸡图、大公鸡)、鹅(双鹅图、飞鹅图)。但为什么把鸭子改成了鸡、不用鹅,不知何意?可能动画也怕鹅吃了蝌蚪,还想把场景从池塘里向岸上扩大一点,不单调。

3.注重母子之情的刻画。青蛙妈妈产卵后外出,中间回来看小宝宝、结尾找到小蝌蚪,尤其是赶走鲶鱼,主动保护。体现母子情深,首尾照应。不仅孩子要找妈妈,妈妈也要找孩子,符合所谓合情合理的情节的编织。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青蛙产卵后,卵需要4-5天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成幼蛙需要2个月左右,长成大青蛙则需要3年左右。这些,青蛙妈妈不会去细心养育的。几天的时间,青蛙妈妈怎会在池塘里找不到小蝌蚪?所以青蛙妈妈找小蝌蚪的时间延迟需要考虑和设计个为什么。小学语文版小蝌蚪都长成青蛙了,才找到青蛙,而青蛙妈妈2个月的时间,都不去找小宝宝,显然没有做亲情的考虑。这样,也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妈妈》并非是渲染亲情、也没有交代清应有的科学知识细节,而是有思想上的更深蕴藏。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主旋律动漫创作的理念与范式研究”(12YBB012)、湖南省高校教改项目“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保证研究” (620)、长沙师范学校科研项目“儿童动漫研发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 (SBZD201104)。

参考文献

[1]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327.

[2]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377.

[3]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295.

[4]高玉梅.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A].杜振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C].2003.48.

[5]盛祖宏.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访《小蝌蚪找妈妈》的作者盛璐德[J].人民教育,1980(9).53

[6]金燕玉.茅盾与儿童文学[M].郑州:河南少儿出版社,1983.149

[7](奥)约翰·史蒂芬斯.儿童文学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M].张公善,黄惠玲,译.合肥:安徽儿童出版社,2010.9.

[8]罗才军.满足情感和事理上双重的阅读期待:《小蝌蚪找妈妈》[J].小学语文教师,2010(3):50.

[9]楼云丽.《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缺陷[J]. 教师之友,1997(10):20.

作者简介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5

一、确定童话教育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回归天性,发展个性,构建精彩校园。在特色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会尊重、发掘灵性、完善人格、促进成长”的童话教育理念。“学会尊重”是爱的具体体现;“发掘灵性”即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和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完善人格”即通过童话教育启迪学生认识善恶,完善人格。可以说,我校的童话教育就是探究适宜儿童成长的教育。

二、转变童话教育思维

童年的经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不仅让学生在书本上读童话,还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与体验。

1.构建童话教育的环境课程。我校以儿童的眼光和童话背景设计学校环境文化,让每个空间都散发着童话气息。“童话长廊”既是童话内容的再现,又是学生自己对童话世界的表达;每个楼层的童话墙都是对我校童话教育理念的诠释、每个班级的班风、班训、评价都围绕童话内涵设计,班级的童话形象大使代表着这个班的精神;班级门口用软木设计了学生作品展示板,由学生自己设计、布置,便于随时更新。

2.从童话教学走向童话教育。我校从开发校本课程到开展体验活动,逐步将学校的育人目标落实到童话教育的每个细节中。

(1)开发童话阅读校本课,每周一课时。我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发了“童话随笔习作训练课型”,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浓厚的童话随笔习作教学氛围。

(2)开发童话系列活动课程。每月设计一个教育主题,由各班级自行制定活动形式,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童话,感受童话的魅力,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主题童话节。每年的六月是学校的童话节,活动时间为一个月。由学生设计主题、口号、节徽和吉祥物,逐渐形成了童话节“十个一”系列活动:“为童话节设计一个活动口号”“评选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听一个童话故事”“看一部童话片或动画片”“讲述一个童话故事”“画一幅童话想象画”“学唱一首童话歌曲”“创编一个童话故事”“制作一个童话饰物”“演一个课本剧或童话剧”。我们还将童话节中的一天作为童话狂欢节,学生身着各式服装、头戴头饰,伴着童话音乐,走进各自喜欢的“童话放映厅”“童话人物我体验”“童话手工坊”和“童话小剧社”等分会场,开始一天开心快乐的童话游园会。我们还邀请俄罗斯的小朋友来到我校共度童话节,成为校园一道别样的风景。

3.形成童话教育的机制。为了让童话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我校陆续出台了《第六小学童话教育特色实施规划》《第六小学童话教育微课程实施方案》《第六小学童话随笔课开发方案》。组织所有语文教师研究开发《童话故事里的童年》校本课程教材,在两个校区同时开课。同时,以省级规划课题《拓展性阅读策略研究》带动实践,用评价来检验童话教育的成果。

三、坚持童话教育的推进

童话教育的深化在于摆脱单一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坚持从单一到多元的推进。

1.课程开发逐步丰富。我校出台了《“金色的梦想”系列活动课程开发方案》,让童话和寓言、成语、神话等中华传统文华内容相融合,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梦想。

2.实施学科渗透。我校将童话教育和童话思维、童话心理融进学科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3.链接“七彩社团”。我校将童话教育与七彩社团活动链接上,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又萌发了学生的人生选择意识,促进其身体和心智的发展。

四、凸显童话教育成效

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我校在童话特色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编辑了童话集、童话画册、童话手抄报、童话海报、童话读后感等资料。仅2014年,我校学生编写的童话故事近千篇,童话绘画近300幅,童话手抄报近300份,童话海报近100份,还有童话读后感、书签、读书卡等等。这些师生作品见证了我校童话系列教育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一批研发童话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秀教师。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6

【关键词】数学童谣;生本创编;话语;童“话”;童“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27-02

【作者简介】叶晓萍,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与音节的、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有很多种,如“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因其语言浅显易懂、节奏鲜明而成为儿童容易接受、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数学课堂引入童谣,贴近儿童,能为数学学习带来一丝“儿童气息”。

一、价值追寻:从童“话”到童“化”

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因此,数学教学应“说儿童爱听的话、说儿童听得懂的话、让儿童说自己喜欢说的话”,以“童言”会“童心”,由“童趣”引“学趣”。而数学童谣,是连接童“话”与童“化”的有效媒介。

1.顺应童心,与儿童语境更融通。

两位教师分别教学苏教版四上《可能性》一课,都设计了“摸球游戏”,可对操作要求的不同表述及展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甲老师:口袋里总共有8个球,每次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后放回。搅动一下,接着摸第二次。小组内每人轮流摸,总共摸1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蓝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乙老师:袋里8个球,有红还有蓝。小组为单位,闭眼任意摸。一次摸一个,摸前摇一摇。摸后放回袋,10次定输赢。红多女生赢,蓝多男生赢。

上例中,乙教师设计的“童谣式操作要求”韵律和谐、浅显生动,可谓“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烦琐的操作规则,从而确保了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2.形象表述,与儿童视界更接近。

教师一板一眼的说教往往不如简短生动的语言效果好。例如:一年级学生做连线题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用尺画出直直的线。教师不妨提供机会,让他们说一说难在什么地方,然后引领学生编一编方法:小小尺,架好梯;尖尖笔,紧靠边;一二三,滑滑梯。短短几句话,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学生非常容易就能掌握画线的要领。有时候,教师依照教学需要,巧妙地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与童谣结合,可以引发儿童的联想与思考,给平铺直叙的陈述增加色彩。

3.以玩促学,与儿童体验更融洽。

“时、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知识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童谣与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时、分的认识。活动过程如下:12个学生围坐一圈扮演钟面上的12个数字,另由2个学生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教室里转圈。时针走一格,大家齐说“1小时”,分针走一格,大家齐说“5分钟”……并用童谣表述活动过程:时针哥哥爱走路,哒哒哒;从12走到5,5个小时我会数;分针弟弟爱走路,哒哒哒;从12走到5,25分钟我会数;时针分针手拉手,每天结伴把路走;哥哥刚走一大格,弟弟已经走一圈;1小时是60分钟,60分钟是1小时;小时分钟来计数,单位名称记清楚。有趣的体验性活动结合简短生动的童谣诵读,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乐在其中。

二、实践探寻:生本创编数学童谣,寻找儿童自己的话语

数学童谣的价值不是给儿童什么,而是让儿童体验什么。要突出儿童的本体作用,应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参与和发现,用儿童化的话语提炼方法和规律。

1.有形有义,说自己看到的。

对于初学计算的小学生来说,“凑十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怎样让刚踏进校门的学生既轻松愉快又熟练地记住和是10的两个数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口令式童谣”,并配以相应的动作,例如:一个学生伸出3根手指,说“我出3”,另一个学生立即伸出7根手指,说“我出7”,然后,两人一起说“3和7凑成10”。语言的律动带动身体的律动,引发思维的灵动。在有动有静、有张有弛的学习中,构筑立体的、有情趣的对话空间。

2.有感有悟,说自己经历的。

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了千克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验1千克的轻重,可以设计“体验1千克”的活动,利用大米、食盐、铁块、棉花等生活中的多种天然学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体验“1千克”的概念。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有话可说,感悟更深。有的小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棉花1千克,铺满一大桌;铁块1千克,小小手中握;都是1千克,差别可真大!形象地表述了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计量单位的知识。

3.有需有律,说自己发现的。

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有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以童谣的方式将其直白地表达出来。教学苏教版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一课,教师让学生计算一组“11乘几”的乘法算式,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乘数与积,看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小组交流,有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且都有一个乘数是11。还有的说:11乘一个两位数,所得的积就是那个两位数先分开,一个放到百位,一个放到个位,中间的十位就是原来两位数中的十位加个位的和。有学生提出这种说法太嗦了,并说出了自己的表达方法――“两边一拉,中间一加”。这一说法激起了大家的探究兴趣: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述11乘两位数的积的规律呢?经过不断的争论与思辨,结论的表述越来越完整,最后这个童谣式表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两位数乘11,积的规律很有趣;另一乘数看仔细,两头一拉中间加;如果满十向前进,不用竖式真容易。

4.有导有思,说自己反思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回顾与反思”的重要性,苏教版新教材也加重了这部分内容的笔墨。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让学生用童谣的形式总结自己一节课学习后的感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苏教版四上《角的度量》一课的“回顾与反思”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班级交流。有小组汇报时用了童谣的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现摘录如下:测长度,可用尺;测重量,可用秤;今天遇到新问题,角有多大如何知?遇到问题莫要慌,想想旧知有启发;面积大小如何知?小方块帮助铺一铺;这里也可用一用,10°小角铺一铺,数数几个能铺满;劳动人民有智慧,量角工具诞生了;量角时要注意,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读度数,内外圈要分清。从这首童谣式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了仔细的回顾与反思,其中有对知识的总结,也有对学习方法的反思,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学习收获。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因此,儿童的教育要儿童化。数学童谣,特别是引导儿童自创数学童谣的过程,因其感官、思维、创造活动贯穿全程,有助于其数学学习简约而高效地发生。同时,儿童因置身于其喜爱的“语境”而带来心理认同感,使单调的数学课堂充满儿童情趣,让“数学好玩”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7

关键词:童话教学;问题;原因;建议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概述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定义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还没有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明确的定义,总结前人的研究可以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定义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学生童话文体。第二,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晦涩的课本知识,利用自己编造的或者已经存在的童话故事进行教学。从上文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所提到的童话教学指的是教学内容,是童话文体,后者所指的童话教学说的是把童话当成一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本文中论述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主要是指的第一种定义。

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各种优势决定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必要性。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调查研究,可以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必要性分为以下几点:(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符合儿童心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学生逐渐从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小学生实施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与这个时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感。通常来说童话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童话故事中的语言非常优美,这些都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童话故事学习中学生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自由地翱翔,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引对童话故事进行理解、吸收、再造,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感悟和理解创造出自己心中童话的意境。(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因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三年级以上的课本中童话故事的数量要远远低于较低年级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数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教材的编制者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认为,在较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具有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好奇心更加强烈。

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小学语文童话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注重对童话文体阅读技能以及作文技能进行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对童话的背景、童话内容的深刻意义进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本身了解非常缺乏,也就很难发挥童话故事的众多优势,这个时候童话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一般的记叙文违背了童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教学的目的。此外,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过分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说教,于是教师会过多地分析童话故事中人物勤劳勇敢、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性格。这样做就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童话故事本身的内容,失去了童话故事的魅力。

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点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对童话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第二点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对童话教学的教学方法掌握不熟练。教师对童话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就会导致教师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建议

1.对童话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建议

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童话本身的讲解、加强对童话故事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童话本身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对童话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建议

鉴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童话教学的目标,教师自身应该在平时加强童话教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中结合童话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气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当课堂气氛过分活跃时教师可以利用感悟法教学适当地降低课堂活跃度;当课堂气氛过分沉闷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表演法提高课堂活跃度。

参考文献:

[1]朱明月.通过“儿童文学”阅读促进儿童书面表达[J].基础教育,2007.

三年级编童话作文篇8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进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大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营造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限制、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发展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培养儿童的美感、陶冶情操等。童话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和情趣性,因此,学习和掌握童话,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通过阅读故事,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主题等文学要素加以适度的品析,从而获得语言的吸纳、精神的愉悦、智慧的提升。

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应该凸显下面五组关键词。

第一组:童趣与激活

童话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童话故事富有童趣。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或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下子变成故事的内容,孩子的那种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孩子盲目地兴奋,而要引导孩子在兴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感受故事的情感,增长语言的智慧。因此,“童趣”与“激活”自然成为童话教学必须关注的一组关键词——童话教学必须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童话的趣味性。

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文本的童趣性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体现出来的。教师教学前必须对这些词语或句子有充分的认识,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或句子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儿童是否真正处于和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之中,是否真正抓住关键的词句品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本的主人公同欢乐、共悲戚。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激活,让儿童不断处于有收获的兴奋中。例如:《狼和小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童话,狼的无理凶残和小羊的可怜是必须让儿童领悟的情感。如何让儿童产生对狼凶残本性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呢?抓住狼和小羊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品析,再借助表演、朗读等手段,儿童的感情便会被激发出来,因而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戚。

第二组:朗读与表演

童话的特点要求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儿童和文本的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只有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对话,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实现智慧的成长。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童话教学中把“朗读”和“表演”作为关键词提出来意义很大。

朗读活动中,儿童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词句加以体会,再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必然能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表演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除了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肢体语言等亦要参与。把课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也是对儿童综合的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让儿童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航天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科学童话,通过智慧老人和普通飞机的对话,告诉儿童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教学中,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童话所传递的科学知识自然地流入孩子的心中。

第三组:形象与感悟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都塑造了思想积极向上、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度而细致的品味,对领悟故事内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童话教学中把“形象”和“感悟”两个词语作为教学关注点尤为重要。例如:《小鹰学飞》(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童话,通过老鹰和小鹰的观察和对话,告诉儿童学无止境,必须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奋力攀登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呈现是通过对小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品味感悟这个人物的形象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进入小鹰三次说“我会飞了”的语言情境,感悟其中的感情变化,从而对小鹰这个形象有了更为丰满的认识。

第四组:思想与渗透

童话往往通过宣扬真善美的思想来熏陶和感染儿童,让儿童懂得做人的道理,明白人间是非,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童话所宣扬的这些主题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课的教育大为不同,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语文教学的,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的思想主题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定是在语言文字的操练中获得的。因此,“思想”和“渗透”这组关键词不能被忽视,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必须做好教学的“度”——思想的深浅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切度。例如:《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童话,通过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告诫儿童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可以抓住两颗种子的不同想法,进行深入的品析,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思想自然地渗透到儿童的心田里。

第五组:审美与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进行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童话总是以美的形象、美的幻想、美的意境向少年儿童揭示生活中美的本质,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因此,童话教学要把“想象”和“审美”作为教学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结合生活的实际,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故事中人物美的形象、美的思想,引导儿童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例如:《小露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童话,文中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儿童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故事中,小露珠的形象是那样美好。如何让儿童来感悟这样的美呢?教学中,教师要凭借语言文字,带领学生品读表演,切实把学生的想象激活,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小露珠的美走进儿童的心里,让美感和想象起飞。

上一篇:华阴老腔范文 下一篇:茶叶保质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