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11-29 23:41:06

有关台湾的资料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1

两地图书馆在加强搜集地方资料的同时,进行地方文献交流。在电子计算机进入图书馆以来,今又进入网络化时代,两地公共图书馆的闽台地方文献数字化、网络化读者服务转变的。这就需两地公共图书馆互相协作,使之地方资料系统化、完整化、数字化在互联网上为两地读者特别是研究者服务,以达到资源共享。

一、特殊的闽台关系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据考古学家、地质学家考据测算,台湾与大陆曾连为一体,後因海侵出现台湾海峡,台湾成为海岛,但仍在大陆架上,与福建最短的距离为130公里,这就是特殊的地缘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大陆的居民就前往台湾垦荒,最近学者考证,今台湾的原住民高山族就是古越的後裔。无可争议的事实,自明末以来,大量的福建人到台湾拓荒谋生,据台湾资料统计,有据可查的90%的住民来自大陆,来自大陆的居民又将近80%来自福建,这就是特殊的亲缘。有史可鉴的,早在元代,元政府就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专辖澎湖台湾事务,就将其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其上属福建省同安县(或晋江县)。明代由於倭患严重,明朝廷放弃澎湖台湾,荷兰侵略者乘虚而入,民族英雄郑成

功在明末清初率领近四万将士打败荷兰侵略者,一举,建立政权、设立州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迫使郑氏政权投降,台湾纳入了清廷的统一领土,台湾设府,为福建省的一部分。直到二百年后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於台湾人口稠密,为便於管辖,台湾才从福建分出去,正式设省,这就是特殊的政治关系。

由於政缘、地缘、亲缘关系,闽台两地语言相通,民俗相同,经济、文化往来十分密切,自然形成唇齿相依的特殊关系。只是由於两岸长期军事对峙,才使血溶於水的关系变形。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军事对峙缓和下来,闽台两地的经济、文化往来事实上已越来越多,福建特别是厦门已成为台胞投资的热点,又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密切关系。

二、闽台两地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互补

由於地缘、亲缘的关系,闽台两地自明清以来,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福建的粮食一贯不足,当时福建的“台运”主要是稻谷,而运往台湾多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量的福建人主要是闽南人到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拓荒垦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艰辛的劳动,这些情况在(清史稿)有些介绍。但当时去台者多为贫苦人民,他们靠集体的力量并用血与汗拼博才取得生存,同时使台湾发展起来,这方面台湾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祖籍在福建的台湾人,在台湾求生存几代之後,自然就成了台湾人。他们为不忘祖籍地,有的携子带孙回乡寻根问祖,有的返闽经商发展,并定居於闽,又成了福建人。这些既是福建人,又是台湾人的双重身份的人在清朝、民国时期比比皆是,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後,台湾人不愿作亡国奴,大批地内迁返回福建。他们的佼佼者如连横、林尔嘉等,或在南洋或在厦门,成为名流。要研究闽台共同崇拜的双面人,如郑成功、陈永华、施琅、王得禄、连横、林维源等,仍需闽台两地图书馆携手起来发掘他们的史料,以便相互补充完整。

藉於种种原因,当地的文献已方已散佚,但彼方仍保存完好,这种情况,文献互补就更为重要。闽台著名的金石学家吕世宜,在厦门市图书馆就藏有他多幅的手稿,还有他的《西汉古镜记》真迹刻匾。而台湾影印出版的《鹭江报》,是清末在厦门出版的,厦门市图书馆只存《鹭江报》原报数期,还没有台湾影印出版的多,可见两地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互补十分现实。

三、共建闽台地方文献数据库,并在多媒体和通讯网络上共享

由於两岸长期隔阂,各自研究古代和近现代闽台双重身份的著名人物或与闽台两地相关的重要事件,不得不承认由於文献资源不能互补,加上政治相左的原因而出现偏差。就人物而言,台湾同胞翁明俊长期在大陆特别是在厦门从事光复台湾爱国运动,在台湾是知名度可谓大矣!但由于他是人员在大陆无人知晓。同样的,台湾同胞卢嘉锡在大陆是知名学者又曾是中科院院长,台湾方面的文献却反映不多。闽台两地发生的大事,如历史上的台运,近代台湾沦日,以及台湾人在大陆的光复台湾爱国运动,在现存的文献中都存在史料的不足。

七十年代末,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两岸军事对峙逐渐降温。九十年代闽台两地民间往来频繁,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现在,福建省特别是厦门市一直是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兴业最早、最重要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台胞在福建投资的公司已达五千多家。如果两岸真正实行“三通”,那麽,不言而喻对闽台两地得到的好处会更多。

闽台两地经济的密切往来,人员的频频交往,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却研究闽台两地有关的人与事就容易多了。对它们的研究由於文献能够互补,就可纠正偏差,而达到较为完整、准确,其中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研究就是最有的类证。

但目前闽台两地文献的互补还存在著严重滞後。地理交通的原因,无法做及时交换、传递;政治的因素,有的文献还不能到达。但现实生活要求闽台两地文献收藏的单位,特别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地要加速有关两地文献资料互补工作。福建要及时掌握台湾的经济、文化信息,为两地经济繁荣服务。台湾同胞每年数以万计的回闽寻根问祖,需要有准确、全面的谱谍文献。动态性的经济、文化信息可在报刊或国际互联网上猎取,但研究性的史料性的文献只有靠两地图书馆共同努力。这就是两地图书馆共建闽台地方文献的目的。

闽台两地图书馆共建地方文献数据库,在加强往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咨询,互相掌握彼此的优势或不足。尔後双方达成共识,有计划地各自建设自有特色的数据库。其中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印刷型载体文献,可以重新出版,供两地公众服务。应将馆藏分散的地方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方便于读者。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整理出版印刷型的地方文献已适应不了社会和人们的需要。人们要求能在国际互联网上准确、迅速地获得他所需要的各种文献信息,它更逼使两地图书馆在建设闽台地方文献数据库时,要将无再版价值的重要的(或急用的)地方文献数字化,或变成光盘或通过通讯网络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以达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2

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两岸经贸发展越来越紧密。但由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两岸经贸发展的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政治因素在两岸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使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互利基础上的两岸分工合作逐步形成。

一、两岸经贸发展的历程

二十多年来,两岸经贸的发展成绩斐然,但在台湾当局消极的海峡两岸政策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只能以民间、间接形式存在,两岸经贸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间接性、单向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由于岛内政治斗争损害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导致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增长在不同年份起伏很大。

(一)两岸贸易发展的回顾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9―1986年,是试探性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转口贸易为主,以转口投资为辅,经贸额度小,项目单一,两岸贸易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两岸的贸易额是39.9亿美元。

此阶段两岸对经贸发展的策略截然不同。从1979年祖国大陆呼吁两岸“三通”起,祖国大陆一直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而台湾当局在政策上则消极得多。1979年,祖国大陆提出海峡两岸“三通”,台湾地区方面却予以阻挠。由于海峡两岸民间经贸交流日益增多,台湾当局不得不于1985年7月实行“不接触、不鼓励、不限制”的“三不政策”。虽然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间的间接贸易持默许态度,但在1988年之前,台商与祖国大陆进行经贸往来被视为犯罪,台湾当局明确提出“三不原则”:不直接由祖国大陆通商口岸出航,不直接与祖国大陆进行通汇,不直接由台湾地区公司进行接触。

第二阶段为1987―1996年,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续快速增长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随着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起允许台胞经第三地转赴大陆探亲,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考察市场与资源情况,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此期间无论是两岸的总贸易增长率还是中国大陆对台出口和 从台湾进口增长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投资方面,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和寻求发展的经济腹地。针对这一形势的变化,祖国大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鼓励台商在大陆进行投资与商贸活动。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这是中国政府第一个较为系统的有关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与两岸经贸关系的行政法规。此后,为有效吸引台资,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马尾、杏林、集美、海沧设立台商投资区。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项法律的通过及实施,使保护台商投资的正当权益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为使《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根据新情况适时完善有关规定,199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细则》。从《保护法》到《实施细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回祖国大陆投资的一贯立场和诚意。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贸易快速发展。这个阶段,两岸贸易总额为925.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7.28%。

第三阶段,1997―2001年,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在“政冷经热”环境下继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后,两岸两会接触、对话被迫暂时中止,两岸关系出现紧张局面。1996年10月21日,出于“”的需要,李登辉对两岸经贸采取“戒急用忍”政策,使原本逐步开放的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受阻,台湾当局对台湾地区企业赴祖国大陆投资限制更加严格,推出了“西进暂缓,推动南向,台湾地区优先”的政策,使此后几年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贸易和投资增长率明显下降(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除2000年外两岸的贸易增长率都不高。

第四阶段,2002―2005年,两岸贸易增长保持在较高平稳水平。

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两岸先后正式加入WTO,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两岸的经济环境,也对两岸经贸往来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入世为两岸经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大大加强。为了履行对WTO的承诺,两岸均采取了一些扩大开放、减少限制的实际措施。从台湾方面看,2001年8月,台湾当局制定了“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发展战略,基于此战略,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提出了“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海峡两岸经贸政策,实际上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仍然持限制态度。2006年元旦,台湾当局把两岸经贸政策调整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为两岸经贸设置新的障碍。

入世后,在双方均扩大开放的互动作用下,两岸的经贸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仅2002―2006年的五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就达2475.8亿美元(见表2)。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而大陆则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两岸贸易具有明显的单项性和不平衡性。两岸贸易的单项性,使台湾对大陆贸易形成巨额顺差,除了1979年台湾从大陆进口的金额高于出口的金额,出现0.35亿美元的逆差外,台湾对大陆贸易每年都呈现顺差的局面。到2006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为3987.6亿美元。自1992年起,台湾对大陆顺差每年均超台湾对全球顺差,换句话说,若扣除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台湾已经陷入巨额贸易逆差的窘境,可见两岸贸易对台湾出口市场之重要性。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两岸之间已经有很深的贸易依赖关系。

(二)台商对大陆投资呈波浪式上升趋势

19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各项投资条件恶化,新台币大幅升值, 1987年底,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许多尝试性的台商投资逐渐扩散开来。1996年以后,台湾实施“戒急用忍”政策,积极压缩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规模。表面上,台商赴大陆投资金额略微缩减。但自1997年,维尔京群岛成为对大陆主要投资地,其他如开曼群岛、所罗门群岛等地赴大陆投资的规模也明显上升,探究这些地方赴大陆投资的厂商结构,台商是其中的主力。尽管台湾当局为台商投资设置许多障碍,但台商西进趋势是不可逆的。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由1989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亿美元,总体投资规模仅次于香港和美国,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979―2006年,台湾地区在大陆投资项目总数71847个,累计合同投资金额为1010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439.1亿美元。

截至2005年底,商务部统计的大陆实际利用台商投资累计金额417.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投资呈波浪式上升状态,90年代中后期,不论是投资项目、合同台资还是实际投资额均呈现不稳定。其商合同投资额有两次高潮,一是1992―1996年;二是2001―2005年。台商对大陆投资的高峰期与当时岛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直接关系。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陆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发展时代,台商更加看好大陆市场发展前景,纷纷前往大陆投资,形成第一个高峰期。2001年12月、2002年1月,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台商加快对大陆投资提供新的契机,出现第二个高峰期。

二十多年来两岸政治与经贸互动发展的历程表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受两岸政治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如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台湾当局实施“南向政策”,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实行“戒急用忍”政策,使台商对大陆投资连续几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核准数,1998年台商对大陆投资件数与金额分别为641件与15.1亿美元,分别比1997年下降11.95%与5.9%;1999年实际投资项目488件,实际投资12.5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同期下降13.7%与15.7%。受台商在大陆投资持续下降的影响,台湾投资大陆金额占当年大陆引进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8.33%下降为1997年7.26%和1998年6.41%。

(三)两岸经贸对海峡两岸经济增长的影响

两岸经贸活动对台湾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加速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台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祖国大陆,为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产业转移到祖国大陆后节省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从而使台湾地区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台湾地区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有了大幅提高,这与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祖国大陆有直接关系。根据台湾“经济部”的估计,传统工业的比重由42%下降到10%左右,高科技产业中的资讯经济比重由14%上升到56%。

其二,台湾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很高,而与大陆的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又很高,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已经成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过去十几年中,台湾经济增长率能够维持在7.8%左右,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对大陆市场的开发与投资。有关资料显示,两岸经贸在2001―2005年台湾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在1―2%左右,是台湾经济几年来仍有所成长的主要动力。

两岸经贸活动对大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促进了祖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台湾地区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在祖国大陆投资于高科技产业,也推动了祖国大陆的产业结构升级。

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已经成为祖国大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的商品多数属于祖国大陆短缺或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如20世纪80年代的轻工类消费品,90年代的部分原材料、零部件,2000之后的高科技信息产品,因此,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的出口有助于满足大陆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同样,台湾地区从祖国大陆进口的商品,如祖国大陆的土特产、农工原料、半成品等也有助于使台湾地区市场的需求得到满足。

台湾地区在祖国大陆的投资使祖国大陆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有助于祖国大陆缓解就业问题。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到第三地对祖国大陆保持出口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两岸经贸发展趋势

台商在大陆投资区域不断扩大,由珠三角地区到长三角地区进而环渤海湾地区。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投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其一,越来越多的台商在祖国大陆实行本地化经营。过去台湾地区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时,转移的主要是生产加工能力与设备,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仍在台湾地区。而如今在祖国大陆设立研发基地从事产品与技术研发的投资增多,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在祖国大陆的生产也逐渐增多,成为一个新的本土化经营趋势。下游厂商赴大陆投资,通常会向台湾采购原料及机器设备,但由于两岸不能直航,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及备料的需要,已逐渐带动中上游工厂一起在当地投资,这将会促使厂商采购当地化,减少对贸易的需求。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降低企业营运成本,越来越多的台商采取“就地取材”的策略,从而带动了大陆台资企业本地化趋势,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本地化、生产原料供应本地化和企业资金筹措本地化等。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3年台商产品在大陆当地市场销售比例已达54.63%;机器设备及原材料的当地采购比例为49.93%,首次超过从台湾采购的39.37%;资金来源方面,台商向大陆当地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已逐渐赶上母公司提供的比例。

其二,台商对大陆服务业领域投资增多。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非制造业投资比重较低。随着中国大陆逐渐实现入世承诺,服务业及内销市场逐渐对外商开放。这些开放的服务业项目,就是潜在的商机。大陆“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的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将加快两岸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台湾服务业已开始加快赴大陆投资,有关调查显示,2003年与2002年相比,台商增加的投资金额中有一半以上为工商服务业。台湾最大的电子产品通路商联强国际已进入大陆市场,并迅速成为大陆的第二大信息通路商。2005年上半年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行业布局中,对服务业的投资已上升到第五位。随着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的扩大,对金融等服务业的需求必然增加。在多种压力下,2000年之后海峡两岸金融业的合作出现了较大进展。2000年台湾当局开放保险业赴祖国大陆设立办事处,2001年开放岛内金融机构赴祖国大陆设立代表处。但是,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金融业的投资合作仍然设置了许多限制。

其三,两岸贸易纠纷与争端逐渐公开化。反倾销问题成为两岸贸易中的一个新现象。2002年3月23日,大陆原外经贸部公告,对俄罗斯、韩国与台湾的冷轧钢品和扁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3月30日,又对台湾聚氯乙烯(PVC)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5月24日,宣布对钢产品实施暂时性保护措施。这是入世后大陆第一次对台湾产品向大陆倾销展开调查和实施保护性措施。而据台湾工业总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台湾工业界对加入WTO后“防止大陆产品对台湾倾销”的呼声也很高。入世后,两岸的贸易摩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两岸都需要建立合理的反倾销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贸易纠纷如何妥善解决并建立相应的处理争端机制正在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课题。

其四,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是大势所趋。海峡两岸二十多年的经贸合作加深了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有鉴于此,海峡两岸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海峡两岸共同市场”或“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二十多年来,通过经贸合作两岸获得了“双赢”,大陆通过吸纳台湾的投资,获得了可观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台湾则通过对大陆的投资,使失去竞争力的产业顺利外迁,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岛内产业升级。尽管两岸的经济合作已十分紧密,但说到底只是一种“功能性合作”,但是,随着两岸经贸的深入发展,“功能性合作”提升到“制度性合作”是大势所趋。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3

公营企业是“统制经济”的基础,与“市场经济”反其道。政府统制经济的主角为资源委员会。

在抗战开始的1937年,资源委员会有23个单位,但到1945年增加为130个单位。在国防建设的名目下,合并吸收民间企业,以及各省地方公营企业等,而控制了大后方的大部分重工业生产。

1943年4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邀集相关党政人员检讨“战后经济计划初步实施计划”。预备发展金属、燃料、电力、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交通业以及十一项轻工业。根据该计划,战后政府对经济部门的控制将愈形扩大,国营企业将更加膨胀,并积极向战前以来不受政府控制的轻工业部门扩张。

1945年3月,资源委员会拟定《沦陷区工矿事业整理计划》,计划战后如何没收日产,以发展国营企业。行政院于战后颁发《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更进一步规定“日产与资源委员会所办国营事业性质相同者交该会接办”。

1945年11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开始接收日本在台湾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并成立糖业、电业、石油业、煤业、金铜矿业、纸业、纺织业、化学制品、印刷业等十九个委员会,将隶属于各项工业的日产全部合并于各个委员会之下,准备组织公司。12月1日,资源委员会派员到台湾考察一个月。翌年(1946年)2月,资源委员会发表《台湾工矿事业考察总报告》,表示台湾经济应在国家指导下,大规模国有化。

经过协调,资源委员会与台湾省方于1946年4月签订《合办台湾省工矿事业合作大纲》,石油、金铜矿、铝业三项由资源委员会独办;糖业、电力、纸业、肥料、水泥、机械、制碱等七项以“国六省四”的控股比率合营,

“国”即以资源委员会为代表。5月1日,即将所接收之单位改组为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厂、台湾金铜矿、台湾铝厂、台湾糖业有限公司、台湾电力有限公司、台湾纸业有限公司、台湾肥料有限公司、台湾水泥有限公司、台湾机械造船有限公司、台湾制碱有限公司等十家国营企业。

当时负责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笃信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在台湾推祟计划经济即“统制经济”。在中央的资源委员会夺走十项最重要的工业控制权后,乃将剩下来的日产单位组织为工矿股份有限公司、农林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医疗物品股份有限公司、烟草公司、酒公司、樟脑公司、火柴公司、台湾书店、台湾银行、台湾省贸易局等省营企业。

由于资源委员会以及省长官公署所组织的这些公司,都是将当年日产的同业单位加以集合的,因此每一家公司都变成独占企业。在这些公营企业之外,别无多少民营企业,而且创设时便已享有特权。

台湾的公营企业,战后仅在时开放台泥、台纸、工矿、农林四大公司为民营,此后一直独占而与民争利,直到1989年行政院长李焕宣布将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这些长期享受特权的单位,由于缺乏企业精神、效率不彰,颇受诟病。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4

关键词:海峡两岸;三通;经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152-02

改革开放30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发展迅速。自2003年起,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大陆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顺差来源。在投资方面,截至2008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 506个,大陆累计吸收台湾地区直接投资476.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祖国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6%,排第5位。①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空运和海运首度直航,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式进入新纪元。

一、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现状

(一)两岸贸易规模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贸易快速发展,两岸贸易额从1979年的0.8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 292.2亿美元,截至2008年,三十年间海峡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达8 573.9亿美元,其中大陆累计对台湾地区出口额为1 518.4亿美元,大陆累计从台湾地区进口为7 055.5亿美元,大陆方面累计贸易逆差为5 537.1亿美元。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两岸双边贸易一直维持两位数增长,只是2008年受到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冲击,两岸贸易额同比增长回落至个位数,为3.87%。伴随着两岸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两岸间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

在贸易结构方面,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岸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贸易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台湾出口大陆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类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占了50%左右;90年代以后,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品比重逐渐增多,并居主导地位。进入90年代末、2000年以后,台对大陆出口产品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基本以设备及其零部件成为主力。如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等成为台湾出口祖国大陆商品中成交额居前列的商品。

相比之下,祖国大陆出口到台湾地区的商品加工层次相对较低。从20世纪80年代的土特产品到90年代后的农工原料及半成品。2008年,大陆出口到台湾地区的商品,主要包括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用具及其零件,钢铁、矿物燃料,光学、照相等仪器及其附件等。

(二)台湾对大陆投资的规模、区域与产业

上世纪70年代末大陆改革开放,但当时台湾当局实行“三不”政策,严禁两岸民间往来,台商投资大陆极少。1987年以后,为弥补由于新台币升值所导致的出口竞争能力下降的损失,台湾对外投资开始转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一些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的东亚地区国家。1991年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台商间接赴大陆投资,从而掀起了台商大陆投资热潮。然而,仅仅几年后,1996年李登辉为避免出现岛内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开始对大陆投资实施热降温政策,加之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规模有所回落。2001年后,随着大陆加入WTO,以及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迫于2000年以来的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压力,台湾当局对台商大陆投资的限制又有所放宽,采取所谓“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引发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又一高潮。

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20年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对该地区的投资金额占总额的80%左右。其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是台商投资最多的三个产业集聚区。近年来,随着大陆宏观政策调整与经济环境变化,台商投资区域更趋广泛,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逐渐增加。

从投资产业来看,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台商主要投资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主要为传统的制造业,比如纺织品、食品、饮料、以及塑料制品等产业;90年代后期,随着大陆地区经济不断成长以及台商与大陆的贸易、投资往来不断深化,以石化、重化工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大陆加入WTO后,伴随大陆入世后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开放,以及全球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引起的信息经济的到来,台商对以咨询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随着大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大陆的产业政策调整的引导,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1年台湾对大陆投资仅占台湾对外投资比重的9.52%,到2005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71.5%,2007年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占对外总投资的60.6%。

相对于台湾地区在大陆的投资,目前大陆在台湾地区的投资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地区自然资源短缺,不存在大陆大量到台湾地区投资的经济合理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政治层面的原因,所以大陆在台湾地区的投资规模微不足道。

二、“大三通”后台湾对大陆经贸将出现变化及原因分析

虽然早在1979年初祖国大陆就提出“三通”的倡议,并积极推动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如今,经过两岸同胞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海峡两岸从互不往来到间接“三通”,不断取得进展与突破。直到2008年底,第二次“江陈”会谈一致同意开通两岸海运直航,实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变成现实。从此。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相互间的经贸合作也将会随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1. 贸易形式上的改变

虽然2001年台湾当局宣布将两岸贸易由“间接贸易”改为“直接贸易”,但产品运输仍需经由第三地或“境外航运中心”,其与原有的“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并没有本质区别。随着直接三通的实现,大陆与台湾能进行直接的经济贸易交往,而不需再辗转香港,降低了厂商运输成本,节省了往返时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间接贸易”向“直接贸易”的转变。

2.贸易结构上的调整

台湾属于典型的岛屿型经济(或浅碟型经济),原料和市场均不在本地的特点使其经济对外贸形成高度的依赖性,进出口贸易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贸易结构的变动对其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台湾对外经贸循环已由过去的“日本技术―台湾加工生产―外销美欧市场”的“三角模式”转变为“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美欧销售”的“四角模式”。而从“大三通”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已有的这种外贸循环的“四角模式”将会有所改变和调整,因为大陆为台湾提供加工贸易的同时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大陆―台湾”的内贸易循环将逐渐成型[1]。

3.投资产业将会进一步扩展

“大三通” 后两岸交易成本的削减以及诸多便利措施的实施,对台湾地区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将起到提升作用。这将促进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和发展,而随着投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两岸间以物流业为代表的服务性产业将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空间。从大陆方面来看,大陆物流市场空间巨大,特别是进出口物流大;而从台湾方面来看,台湾地区有世界一流的国际口岸和高效科学运作模式。此外,大三通后的海运直航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货物运送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可以促使两岸企业利用港埠或周边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甚至可以连接机场,创造海空复合形态的物流配送等高附加值活动,进而发展成为国际物流枢纽港口。

4.投资区域的越来越深入内地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最初是集中在福建沿海地区,这是源于这里与台湾有较强的文化与地缘相近的优势。而继福建之后,以深圳、广州等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台商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近年来增长趋缓。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以及江浙两省的外向型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上海、苏州、宁波等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到越来越多台商的青睐。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并伴随着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台商对大陆投资已具有向其他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扩散的趋势。

三 、新形势下,两岸发展经贸的对策

(一)促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改变现有的两岸经贸不对等格局

长期以来,受政治因素影响,两岸经贸环境空间呈现局部、单向、间接、不平衡的格局。局部指的是很多地方受到限制;单向指台湾投资内地较多,内地投资台湾相对少,台湾享有很大的贸易顺差,很多地方不平衡。尽管自2001年后,台湾逐步放开对大陆在一些经贸领域的投资,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经贸方面的严格管制依旧存在。例如,直到2008年2月份,大陆仍有2 215项产品不能进入台湾市场,有条件进入的495项,使得大陆有较强竞争力而岛内又有需求的一些机电产品、农产品无法进入台湾市场[2]。在投资方面,台湾当局对台商上市公司投资大陆限制在资本额或资产净值40%以下,禁止高科技以及石化上游、金融等产业的大陆投资,严格对大陆投资的审批。而对于大陆企业来台投资台湾当局是严格禁止的,并且外资中含陆资20%以上便不允许在台设立分公司[3]。

“大三通”后,两岸贸易投资向全面开放过渡,双方的资金流向将变成双向、直接,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岸经贸体制完全正常化。所以,为促使两岸能够在市场准入条件、准入机制上实现较大突破,确保在制度保障下实现两岸互利双赢,两岸应在建立两岸市场准入条件、准入机制,增设有效的对话及沟通渠道,完善解决贸易摩擦的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两岸经贸向正常化发展,真正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二)促进两岸生产要素与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经济体

两岸加强经贸合作,不仅可以拓展双方经济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早在2000年5月,当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萧万长就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并于2001年3月成立“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 “两岸共同市场”就是包含海峡两岸市场与港澳市场的制度化、常态化的经济整合模式。两岸经济整合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实行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包括从开放大陆游客来台观光、直航,到开放大陆投资上限、开放陆资来台等;第二阶段,就是推动两岸经济制度协调,减少双方经济体制的差异性,包括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及各种标准化的事宜;第三阶段为全方位的经济统合工作,包括实现两岸关税同盟、货币同盟,最终达成两岸“经济共同体”的目标。

虽然双方都有意向推进两岸间实现货物、资本、人员、服务的自由流动,但是两岸经济整合仍然会遇到政治方面的阻力。目前,双方为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正在积极地研究并推动一项不涉“”与“统独”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相信通过推动两岸经济整合,促进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两岸之间自由流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造福两岸人民。

参考文献:

[1] 陈.“三通”是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突破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23-28.

[2] 马晖.两岸共同市场第一步:贸易投资正常化[EB/OL].finance.省略/china/hgjj/20081223/01385670401.shtml.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5

2012年中秋节前夕,已经退居二线的台湾趋势科技公司董事长张明正计划为二儿子在花莲可眺望太平洋的地方,举办一个具海誓山盟意象的户外婚礼,200多个宾客将飞往花莲。

然而根据CNN天气预报,那几天台湾将迎来超级台风,而且会从花莲登陆,这让他犹豫不决,到底婚礼该换到台北大饭店,还是如期在花莲举办?

这时他想到了近来十分流行的大数据技术,于是马上找来KNY台湾天气资讯APP,这个软件收集了过去几十年来台湾各地的全部气象资料。张明正想知道中秋节当天花莲会不会下雨?通过对数十年的海量资料分析后显示,花莲中秋节当天下大雨的机会只有30%,这让他打定主意,照原订计划,为儿子顺利地举行了一场圆满的婚礼。

通过这件事,让张明正看到了大数据技术在台湾推广应用的潜在商机。随后几个月,他突然间活跃于台湾各大企业,主动去敲中华电信董事长吕学锦和广达董事长林百里的门,希望与他们沟通未来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

“先有了云计算,才有大数据,这是延续下来的发展。”他操着一贯的兴奋语气说,“云计算是真的赚钱,但很无趣,如今到处都在建服务器资料中心,但大数据的应用就很有趣,资料分析后马上就能给出回馈,进入回馈经济学的时代。”

成立于1988年的台湾趋势科技公司,目前是全球著名的防毒软件研发企业,当然要走在科技的最前沿,成为大数据浪潮中的先驱者。早在2011年11月,该公司的研发人员就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合作,攻破了史上最大的僵尸网络案件,解救出400万台一度被胁持的电脑。当时这400万台电脑都被植入了木马程序而中毒,不知不觉成为僵尸网络的一分子。威胁在于幕后主脑一旦下个命令,400万台电脑便会同时攻击某台特定电脑,使这台电脑无法承受。假设那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或银行金库的电脑,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趋势科技公司所应用的便是与海量资料相关的分析技术。

如今,趋势科技公司的客户已遍布五大洲,全球至少有1500万台电脑安装了他们研制的防毒软件,每天要处理100亿笔动态资料。要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威胁在哪里,传统的技术早就不堪使用。于是趋势科技公司成为最早探索海量资料技术的企业,尤其对海量分析目前最重要的工具Hadoop软件研究甚深,至今成绩斐然,每天能够拦截2亿次病毒代码。也因此,一个没料到的收获是,趋势科技从此意外由防毒专家扩大到其他的业务,成为“大数据咨询顾问”。

两年前,一种名为“进阶持续性渗透攻击”的电脑病毒成为网络病毒的新霸主。这种属于量身订做的病毒传播力弱,但穿透性强,目的在于窃取大企业的商业机密。例如攻击者有机会拿到富士康集团高级经理的名片,取得其Email地址后,倘若他想知道富士康代工生产的下一代苹果iPhone手机究竟有什么特点,便可能针对该Email信箱安装后门程序,发起进阶持续性渗透攻击,盗取企业机密。

为了应付这种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攻击方式,便要采取新的杀毒方案,方法之一就是拿出1500万台电脑组成的庞大数据库进行快速对比,分析病毒行为,及时予以侦测及封锁。

危机反而变成了商机,善用Hadoop海量分析,让进阶持续性渗透攻击成为新的电脑防毒商机。趋势科技公司全球研发暨大中华区业务执行副总张伟钦指出:2012年第一季开始在日本卖这个新产品时,营业额截至年底皆是一直往上飙升,甚至某个政府机构一口气就下了200万美元的订单。

无心插柳柳成荫,趋势科技公司进入海量资料的世界,最初动机是因为数据量大到曾经被迫停摆、无法即时回应才投入研发,之后才发现原来在资讯安全威胁以外有如此巨大的需求。

开创与防毒无关的蓝海新事业

有一家在全台湾有十几个工厂的科技公司,生产线上每天记录下大量的资料,包括上百个制程的温度、湿度、速度等。资料里的秘密在于,若能仔细分析,这些是提升反串极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资料真的太大了,真的是海量。”趋势科技公司研究开发部技术经理廖淑盈说:“从中科、南科到竹科搜集的资料量,每天达14TB,这家公司无法处理如此海量资料,于是请我们提供咨询服务。”

趋势科技公司采取的应对方法是“正常与异常比对”,由于每个制程皆严密监控,就拿良率最高的制程环境为标准,万一某一次的良率降低了,便与标准做比较。廖淑盈举例说:“对照后,若发现某个制程温度异于平常,原因是温度从最高到最低的容许值,设了10%的弹性所致,便会建议厂方以后设紧一些。”

作为全球最前瞻的防毒软件研发企业,趋势科技公司目前的新业务都是与防毒无关的大数据咨询服务,如今光是在台海两岸大约就有15个大客户。该公司董事长张明正透露,其中来自大陆的客户,不乏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计划案。

张明正认为,“所谓大数据技术就是云计算加移动装置,再加传感器,这是未来20、30年最重要的产业结构。台湾擅长做硬件,海量资料的末端感应器商机,台湾绝对能掌握。”他预言说:大数据绝对会成为一个产业,而那些通过海量资料处理能力而驶入蓝海的企业,将会赢得丰厚的回报。也因此,该公司计划未来长期投入技术交流平台,开班授课,为台湾培养海量资料所需的人才。

大数据浪潮下,张明正看到的新机会是开发各种各样每人每天带在身上的传感器。他指出,有一家美国厂商想出“Pebble手表”(也称“小黑石手表”)的产品概念,即将个人手机与电脑中的资讯都直接连接到手表上随时显示,仅这个概念就吸收了1000万美元资金。而类似这种手表就是台湾企业可以开发的商机。

研发生产这种可以上传与下传分析资料的传感器一直是台湾厂商的强项,现在流行把5、6个传感器全部设置在一个小小的IC芯片上。此外,传感器的次系统要同时整合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会有电、有磁、有热。但国外已经很少有人在设计生产模拟电路,只有台湾企业的IC制程高达80%以上生产这种耐用且很便宜的IC芯片,有利于大量散布的低成本需求,这是台湾独有优势。

张明正最近发现,台湾奇美医学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张凤麟也有类似的发明。过去13年来,张凤麟积累病人资料,自费1000多万元新台币研发一种电子“情绪指环”,戴在食指上,随时可将手指温度以曲线图的形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若波形向上,即代表血管较为扩张,手指温热,意味着受测者处于比较放松的心理状态。

“情绪指环”原本是用来辅导患者记住放松时的心理感觉,反复练习,便可自行放松。张明正得知这项研究成果后如获至宝,双方决定合作,希望导入大数据的商机中。

张明正还介绍说:中国大陆某位市长告诉他,该市已不再通过兴建机场来发展当地经济,但若台湾厂商能够研发出“情绪指环”,他愿意购买200万个,免费发送给市民,借此每天收集市民情绪。等到搜集的资料足够多,便可进行情绪分析,以市民的快乐度为施政依据,这是最好的政绩。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6

    一、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

    (一)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的成立

    台湾的“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7月。它的成立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在科学史研究与教学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或是团体来组织和领导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学者觉得有组织起来的必要。1981年成立时,共有委员22人,选王萍为主任委员。

    “科学史委员会”成立后,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首先,在成立大会上,该委员会就明确规定每年要举行委员会议及学术演讲两次,出版“科学史通讯”等重要的措施,这是台湾科学史学建制的发端,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该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筹划和组织台湾科学史学者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这对整合和凝聚台湾科学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它的组织下,台湾科学史学才真正地作为一股学术力量步入正轨而得到健康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

    台湾地区至今没有拥有像中国大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样的专门性科学史研究机构,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进行学术活动外,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活动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单位得以进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学者居多,其中台湾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研究最为着名。

    1、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的重镇——台湾清华大学(新竹)

    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历来对科技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孙方铎、沈君山、陈良佐、杨翠华等台湾知名的科学史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而该校的学报从台湾科学史学开创时期至今都时有刊载科学史学方面的文章。就该校科技史的研究范畴而言,早期的研究包括数学史、农业史、天文记录、天文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术数等;近期的研究还包括科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科学史教育、西方科学史以及中外科学交流史等方面。

    该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史专业的教授一位、副教授二位、硕士班学生约十位”,①并在该校的历史研究所设“科技史组”——台湾地区第一个以科技与社会互动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该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推动台湾科学史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从2000年10月起,历史研究所增设“科技与社会组”,并将原有的“科技史组”更名为“科技史与科技传播组”。在这两个学术机构进行授课的师资力量在整个台湾地区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专职教师有傅大为、黄一农、徐光台、雷祥麟等;兼职教师有张嘉凤、林崇熙等。②

    另外,该校的科技史资料中心,藏有台湾甚至亚洲各大图书馆均罕见的科学史原着、已绝版的二手研究论着以及最新的相关出版物,可以为台湾地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三个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基本的书籍、期刊与文献。该资料中心,不仅收藏各类书籍、期刊与文献资料,而且还建设网站为相关学者提供丰富的动态资讯。该资料中心已经日益成为科学史学者的多功能的服务中心。

    2、其他与科学史研究的有关机构

    (1)台湾中研院的各个研究所,尤其是数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学者对科学史的研究和探讨颇多。此外,其他各所也曾有过数位与生物学史和医学史研究有关的研究员。万家保、陈良佐、王萍等着名学者都曾在中研院工作过。

    (2)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对造纸、制瓷、指南车、天文仪器等的技术以及考古文物年代的鉴定有很大兴趣。张世贤、周功鑫等知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7

我以和《国家法(草案)》为例讲述一下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师生互动型合作学习。

一、准备阶段。我搜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关于《国家法(草案)》的说明和该法高票通过的信息。全班同学异质分组,分为6组,每组6人,并指定或选定小组长协助负责,搜集整理信息分工。第一组,由来;第二组,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三组,台湾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第四组,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发展及关系;第五组,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第六组,有关《国家法(草案)》的资料、信息。要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间的综合交叉。

二、小组交流。教师点击人大开幕式《国家法(草案)》说明和高票通过的资料,让学生感受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庄严神圣以及人民的心声。接着学生组内讨论交流,争论交锋,最终形成共同观点,老师参考关注倾听,发现问题,补充新信息,师生互动。

三、组间或全班共享。学生展示组成果,自我表现,补充完善,评价提高,教师引导综合总结,这样互相促进,达到全面认识,提升学生知识、能力、觉悟。

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关注国家社会大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和平统一,谴责“”分裂势力,拥护《国家法(草案)》。其中师生共同探求真理,忘我投入,展现了合作的魅力。

四、分享各组成果。第一组4份资料显示,解放战争中反动派和败退台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最终解放大陆,建国以后面临国际国内严峻形势,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第二组5份资料表明,从孙权、隋炀帝、澎湖巡检司、郑成功、台湾府到《波茨坦公告》,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三组‘份资料用地图显示了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表明了宝岛台湾与大陆的渊源和骨肉同胞关系。第四组4份资料显示了海峡两岸的人员技术、投资贸易、交通服务等的交流合作,说明了两岸的互补促进。第五组5份资料显示了《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一个中国原则的提出,“八项主张”到“四点意见”及其他具体政策,党和国家是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第六组6份资料展示了台湾的现状,《国家法(草案)》的立法背景和目的,该法的内容,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内容,表明这是一部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统一的法律,是遏制和反对“”的,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通过立法反对国家分裂是国际惯例。

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合作学习,就是要集思广益,探讨交流信息,以解决问题、深化认识。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尊重别人,善于倾听,同时生生交流沟通,培养了团队精神,增进丫认识与理解,有助于人际交往。

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异质分组和组内人数不超过6人,并方便交流。

(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能力、积极性、主体程度、信息能力等与其收获是一致的,教师要为其思考,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应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注意多项交流。各方面的交流、交锋与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师生关系也会达到一种新境界。

(四)加强信息资料筛选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大量的有效信息是讨论的前提,是知识内化的桥梁。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方式应以归纳为主,指导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具体与抽象思维、逆向与线性思维等。

有关台湾的资料篇8

第二条具有台湾地区居民身份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第三条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报名时间、报名方式、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应试规则、合格标准以及合格后授予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办法,适用《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有关国家司法考试规章的统一规定。

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地点、考试地点以及考试合格申请授予资格的方式,按照本规定以及司法部有关台湾居民参加考试的年度安排执行。

第四条台湾居民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陆工作、学习或者居住的,应当在其居所地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在香港、澳门工作、学习或者居住的,应当在香港、澳门向承办考试组织工作的机构报名;在台湾地区或者外国工作、学习或者居住的,应当到司法部在大陆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第五条台湾居民在考试报名时,应当向受理报名的机构提交以下证明其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条件的有效身份证明:

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简称台胞证)和台湾居民身份证;

不能提交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应当提交台湾居民身份证和户籍誊本或者户口名簿。提交户籍誊本或者户口名簿复印件的,须经台湾地区公证机构公证。

受理报名的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报名人同时提交其他有关证明。

第六条台湾居民在考试报名时,持大陆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书的,可以向受理报名的机构直接办理报名手续;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高等院校或者外国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书报名的,须同时提交经教育部有关机构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证明。

第七条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陆报名的,应当在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设置的考场参加考试;在香港、澳门报名的,应当在香港、澳门承办考试组织工作的机构所确定的本地考场参加考试。

第八条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合格的,可以根据《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在大陆报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员,向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递交申请及有关材料,由其按照规定程序审查上报。

在香港、澳门报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员,向司法部委托的承办资格申请受理事务的大陆驻港澳机构递交申请及有关材料,由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司法部进行审查。

第九条台湾居民取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在大陆申请律师执业的,依照司法部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台湾居民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具体安排,由司法部在年度国家司法考试公告以及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相关文件中公布。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司法部解释。

上一篇:节能环保小制作范文 下一篇:玉米须的药用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