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门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9 09:32:50

当前热门专业

当前热门专业篇1

当年的热门专业中,不仅仅法学如此,生物科学类、贸易、临床医学等专业的遭遇与法学类似。而当初要上这些热门专业,需要很高的分数。一热一冷的反差,让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有苦难言。

出现这样的局面,将责任单纯归咎于学生的专业选择不慎显然有失公允。这些专业之所以热,说明当时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好,从而受到家长、学生的追捧。而这种热度过了头,高校一窝蜂似的开设这些专业,就造成了招收的学生过多的局面。

盲目扩招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则在于师资、教育资源跟不上,人才培养质量也令人堪忧。无论是法学、生物科学还是临床医学,这些专业人才都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基本类型人才。一方面,大量同质化的毕业生充斥就业市场,短时间内供大于求,遭遇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却出现了“缺口”。比如,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与老年人相关的医学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就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步伐。国内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了这样的专业后,所培养人才供不应求,甚至能够进入北京、上海等知名大医院,与普通临床医学就业状况不佳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多一少背后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最大“软肋”,那就是高校专业设置亟须优化,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调控空间。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资源才能进行合理配置,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们才能各得其所,毕业生才不会因为专业结构不合理而增加就业压力。从国家层面看,专业的优化也有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不至于出现一边找工作难、一边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高等教育需要面向市场,满足社会所需。从国际上看,关起门来搞教育是不可行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为大学毕业生面向市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从目前看准备并不充分。大学专业结构调整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明显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过分迎合社会需求,出现了法学这类“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却是反应“迟钝”,导致诸如专业化的老年人医护人才的缺乏。

当前热门专业篇2

法学专业招生热的产生原因

法学专业的热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专业报考过热和过度扩招

就业市场也是一个市场,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分析市场行情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分析。法学专业如此大规模的扩招,主要源于高校盲目设专业的短期行为,社会上热什么就招什么,而不是慎重地考虑本身的培养实力。

从高校方面来说,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大学扩招,自高校扩招以来,不少高校不管自己是否具有培养能力,一哄而上新办或扩招文科热门专业。有统计显示,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其次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是招生的热门专业,近年来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盲目上规模、上档次,不少专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并大量招生,国内除了法律界传统的五院四系外,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其中不乏理工农医等院校。这不但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影响,同时也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待业和隐形失业现象十分普遍。

2.专业本身的可行性

对高校来说,法学专业成本低,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需要有实验室,对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要有巨额的投入。而法学专业短时期内上马或扩招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对于考生而言,不需要之前有很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入学后从头学起。而且笔者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对于法律是很崇敬的,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本身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3.考生和家长存在盲目性

就业率高的专业少人报,就业率低的“热门”专业扎堆报,这是目前高考考生大学专业选择的一个真实写照。考生和家长缺乏来自权威部门的专业报考与就业前景之间的分析指导,在专业的选择上同样存在着盲目性,大部分考生在挑选大学专业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加上老师、父母的经验和知识有限,观点有时也存在偏差。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法学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毕业之后可以到公检法工作,也可以做律师,无论如何都属于高收入的群体,因此很多人考法律专业,就业好、福利好、前途光明是主要的原因。

其实,从法学专业的目前的社会需求上来分析,专业就业行情已连年滑坡。狭窄的就业空间难以容得下迅速聚集起来的扩招泡沫,泡沫的破裂――使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就不可避免。

法学专业就业冷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法律专业扩招幅度的不断扩大,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达400多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法律专业硕士点也已由最初的8所院校增加到了45所,已培养出1万多名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在校生约为2.5万人。近年来,媒体和专家们纷纷指出法学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必然导致就业困难。纵观几年来的就业状况,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进人大中城市,因为大中城市的法院、检察院早就人满为患,基本上处于超编状态,稍有名气的律师事务所通常只要研究生。因此,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能不情愿地进入县一级的法院、检察院及公安局,或改行到中学去当政治教师。即使如此,法律专业就业率也不容乐观,北方网对2004年到2007年的法学类本科专业近四年的就业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法学专业就业率一直持续在70%左右,多数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就业的压力影响和制约着法律毕业生就业,给当前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从实际情况来看,法学毕业生客观上确实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就业领域相对饱和

学生选择法律专业,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法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的就业方向是做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务。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唯一渠道。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2.专业体系相对单一

法学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的学习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因此,学生能够真正选择专业选修课的机会是很有限的。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给予法律专业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就业期望相对较高

抱着最初的梦想,就业期望较高,必然决定了选择面较窄。基层、西部等艰苦地区大多数毕业生都不作考虑,集中往大城市跑,而大城市又相对处于饱和状态,就业难就是必然的。

4.法学教育相对普及

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的从业者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通过率一直持续低迷。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

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学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就业机制、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等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率的成因。

“冷”与“热”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法律专业仍然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但是,当前包括各知名大学法学院在内的所有法学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签约率也降低到了历史最低,如何协调与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1.适度限制扩招,控制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过多,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是必然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很难保证高质量的生源;二是无法保证好的教学方法的充分实施。实际上,按照法治国家的要求和经验,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而这种大规模的扩招,与法学教育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但学生人数的几何式增长和社会需求有限性的矛盾真的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吗?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走低,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程度未能达到相应程度有关的。他认为目前中国法科生过剩,实因法科教育的规模超出了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开放和经济转型的进步所能容纳的含量。反过来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政经、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和交往量的增加,中国慢慢转型为一个成熟的法律共同体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会随之上升。

2.开阔视野,拓展就业途径

法科毕业生属于宽口径人才,能够服务的行业并非仅仅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司法机构”。全社会应当转变观念,将法律教育是主要为司法机关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这一传统的理念,转化为法律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的新认识,政治、社会、经济各种行业门类均应为其用武之地,其就业空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还要倡导并贯彻法律知识是各行业都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这一新理念。

当然,法律毕业生也需要转变非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律所不进的传统就业观念,选择“法律工作”仅仅是方向之一,其他各种行当,均不妨考虑,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开拓新的就业路径,积极适应就业、出国、考研、创业等多元化就业新格局。毕竟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可以预期,未来的中国还将更加开放与平等,能够为济济人才提供一显身手的公平渠道,法学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必将更为宽广。

3.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法学是一个宽口径就业的专业,但同时也应是一种高门槛的专业,因为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专才与通才的结合体,是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学校而言,法学院校在课程体系上要加强通才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实践,培养可塑性强、应变力强、适应力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养的人才;对学生而言,现在的就业竞争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越是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越高,意味着法学学生所需付出的培训代价也越高,所需的历练时段可能也更长,因此,法律毕业生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强自我修炼,增加人文知识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和道德修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富有适应力、应变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热门专业篇3

第一,报考一个你可以考上的专业

考研谁都希望自己最终考上,因为考研毕竟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的,而且一次考研其实也是一家人在考研,考研比之高考要难多了。所以如果你的外语、数学不好,那很多热门的专业你是不适合报的。考研不是报仇,它恰恰是博弈一样的,你要知道自己压箱底子的东西是什么。是外语和数学。很多学生之所以最终没有考研成功,多半是在外语、数学这样的科目上没有上线。今年有个考生辞职了来考研,我就建议她报了社会工作专业,结果380分顺利录取。

第二,考研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国内社会经济形势

对于这一点,许多考生常常认识不足,他们仅把考研当成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国内大背景对未来个人就业及前途的的重要作用。若你留心两会的报告及代表的发言,你可能就会对这个词印象深刻--生态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对于这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会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的人才,虽然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一定就比不过所谓的热门专业--金融等,一方面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海归"人员相对较多,相比之下,竞争压力自然不小。总之,关注国家的时事热点,洞察国家大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选对专业,十分必要。

2、就业形势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决定考生将来从事什么专业。那么近几年一些热门专业的高温不下势必致使很多学生为了以后获得好的就业机会,获得丰厚的报酬,就抱着“视死如归”的执著态度、本着“敢拼才会赢”的拼命三郎精神勇报热门专业,结果被挤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偶尔的幸运者也是伤痕累累,满腹辛酸。面对这种情况,帮帮建议各位考生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分析,实事求是,切不可意气用事、刚愎自用、盲目追风、夜郎自大、好高骛远。

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因此,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那些相对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比如石油、地质、环保、文物、珠宝鉴定等社会需求和人才供应目前不成正比。

而且,眼前的“热”专业,并不代表以后的就业形势一定会好,可能研究生毕业时所谓以往“热门”专业已经成为当时的冷门了。所以,考生要把握社会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需求。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

当然,对于一些下定决心要从事某专业的考生可以尝试着全力以赴,但要全面搜集信息,理解信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信心百倍的勇往直前。

3、个人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对本科所学专业并不是很喜欢的同学,考研给了大家重新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若是你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愿意冲破一切阻力,为了自己的兴趣全力以赴,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个选择是有风险的,毕竟这是跨专业考研,如果你本身基础比较弱,为了成功踏入目标院校,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反之,如果在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它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从这个论述中,可以看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它可以使大家学习时得心应手。再则,研究生毕业后要继续自己的专业,如果没有兴趣会感到枯燥、无聊和乏味,这样浪费的不仅仅是我们三年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是一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在选择专业时要对自己的兴趣作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4、历年复试分数线和录取比例

复试分数线的高低、录取比例的大小意味着竞争力的强弱。考生在选定某些专业时可根据往年的这些实录来定夺专业的取向。

5、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年限

目前,大多数学校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或2.5年,少数学校学制为2年,并且考生要掌握准确信息,结合切身实际再做选择。

据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首场大型现场咨询会上的消息,2008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将做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不作硬性规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质量要求来决定弹性学制。这就更需要学生事先要了解自己所报考学校、专业的学制,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进行选择。

6、国际经济形势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虽然相比过去,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之处。对于某些行业,可能在国内并不是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是前景明朗,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这种专业是否在未来会更受欢迎。

7、本科专业的限制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可是在考研这个窄小的道路上,考察的并不是谁更有潜力,而是有限的时间内,你能比别人发挥出多少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本科所学专业对考研专业的限制作用。若是你本科学的是法学,但是你考研想考数学专业,那毫无疑问,考研的难度会非常大,毕竟文科与理科的学习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但是若你是法学,你想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那这个难度就会相对小很多,付出相同的努力,你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大得多。

总之,理性的精确的专业选择对你考研的成功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就像走路一样,方向对了,自然离目标越来越近,可是若方向错了,走得再卖力气也是枉然。为了不做无意义的事,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好专业再去复习吧,这样的话自然就会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8、个人实际情况

当前热门专业篇4

雷区一:

分数出来再考虑志愿填报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出分以后,因此很多考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都认为高考志愿考虑不用着急,在出分以后考虑就够了。殊不知现在高招政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招生规则相对复杂,短短几天时间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录取规则、选择合适的专业院校,工作量巨大,等到高考分数出来在开始肯定是来不及的。

因此,志愿填报的准备工作一定要乘早开始。

雷区二:

只看高考分数不关注排名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起决定作用的自始至终都是排名。一本、二本控制线是由排名来划定,高校招生投档线和录取线也是按排名划定。

之所以按排名划线和录取,是因为每一年高校招生计划及试题难易度都有变化,不同年份的录取分数没有可比性,单纯的看考生分数没有任何参考意义。考生和家长如果以“分数报志愿”,只参考高考往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极易造成定位的不准确,出现偏离甚至严重的失误。

科学的志愿填报方法是家长需要预估孩子在本省排名和掌握目标院校录取排名,并且需要参考高校多年在当地的录取排名和专业录取排名来作为志愿填报的依据。

雷区三:

盲目追求“踩线录取”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刚好能被好大学踩线录取就是好的志愿填报方案,其实踩线进名校是缺少心仪专业的选择权的,因为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排名会随着学校排名的提高而“水涨船高”。

而高校录取因为实行“分数优先”原则,考生是从高分到低分挨个挑学校选专业,这样会造成录取分数的集中化,这样就降低了踩线同时进名校和热门专业的可能性,增加了考生挑大学、选专业的难度。

雷区四:

平行志愿很安全

有些考生和家长盲目认为平行志愿风险少,忽视录取规则,不知道平行志愿模式下的“暗礁险滩”。平行志愿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一轮投档”原则会让许多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造成失误。

考生被平行志愿中的任一高校提档,如果因身体因素、单科成绩达不到该校的录取要求,就会被该校退档,造成考生本批次落榜,很可能掉到下一批次。

平行志愿间院校志愿梯度拉不开,可能造成几所高校同时落选,不被提档考生本批次院校全部踏空没学上。考生过多选择热门专业且不服从调剂,高分照样有可能落榜!

雷区五:

偏听偏信,专业了解不到位

一些家长从同事、同学、朋友、往届家长听说某一专业不好就业,就偏听偏信,把这个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打入“冷宫”。

比如曾经有某位家长说北京大学统计学不好就业,原因是他们单位最近刚刚有一名入职人员,是北京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同事们都认为北大毕业没有留在北京找到工作,是专业选择失误。

而事实是统计学专业就业领域广阔,覆盖高等院校、市场调研机构、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大型国企、外企。这个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代表统计学就业不好,只能说明是个人的问题。

雷区六:

主观臆断,专业方向选择随意

如果选择方向有误区,再多工作也白做!曾有一位考生希望进入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但当问到他学习建筑学专业的目的时,他竟说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挣大钱!

试想如果考生家长按不成熟的想法,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即使通过高考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专业,等到大三、大四的时候,也会发现当初的选择存在误区,空留遗憾!

雷区七:

职业规划不长远、不全面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就以当下生活经验作为职业测评的依据。

比如有些家长想让孩子进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但大都害怕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将来就业做护士不好。其实,护理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许多大医院都急缺专业护理人才,而一些高端护理专业还有很大的出国可能性。

本科阶段学习护理学,考研时还可以换专业,比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基础医学等,甚至还可以换成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择业选择范围是很广的。

雷区八:

热门专业才是好专业

热门专业不见得永远是热门,现在冷门的专业,几年后可能是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不一定是一个学校的强势专业。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现在就业率高的专业,4年后,6年后不一定还高。就业率高的专业,不能认为所有高校的该类专业都是就业率高。

同时就业率低的专业,在某些名校照样是高就业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目前就业率不好,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该专业就业率不低。

就业率高,不代表就业的薪水就高,就业率低的专业一旦就业很可能是高薪酬!

雷区九:

专业≠未来职业、就业

大部分家长不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从事行业并不是一一对的关系。从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来讲,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

有些专业其职业方向比较宽泛,比如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研究、策划营销、高校教师等多种职业;而对于某一职业比如新闻记者,它可以接收经济学、新闻、中文、哲学、历史等许多专业的学生。

建筑行业需要建筑学、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电气工程,甚至是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银行业也会需要经济、金融、法学、计算机、外语类等专业的毕业生。

我们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需要研究和分析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通过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做出符合孩子情况的志愿方案。

雷区十:

成功≠考入好大学、学了热门专业

高考有看得见的失败和看不见的失败。

看得见的失败是孩子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或者是高考志愿没有报好,高分落榜;看不见的失败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严重影响考生职业发展。

曾经一位辽宁高分考生被一所北京211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录取,当时考生及家长认为高考成功,考出了好成绩,报志愿成功,进入了北京名校,选上了热门的生物学专业。但入学后了解到本校生物学专业并不强,在他未毕业时学校的生物学专业居然取消了,考生考研没有考上,且至少两年没有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当前热门专业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宠物医疗专业 理论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此类面对社会需求而设立专业的学校也随之设立了宠物医疗专业。饲养宠物是当前我国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风气,宠物医疗专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开设宠物医疗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尚且不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宠物医疗专业就业市场广阔,是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所衍生的专业学科。高校毕业生经过大学的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均要高于普通就业人员,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管理经营能力以及与宠物医疗专业配套的如宠物的疫病防治、宠物相关产品的设计等能力均要高于一般的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该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现状

1.实践课时相对较少。我国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向来低于课本宣教,虽然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实践课程愈加重视,然而在课时的安排上,仍由课本的宣教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专业公共课的设置上,并未遵循实用、需要的理念,许多公共课与所学专业并无必要联系,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也减少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

2.教学理论与课程的设置存在缺点。我国极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前身均是地方的专科学校与普通中职学校,在学校升级后,教师的大多数仍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工作,教师的思想相对陈旧保守,无法跟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于教学方式则是采用老套路,限制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市场、社会等方面缺少客观的思想预测;在课程设置上也遵循着老一套口头宣教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与灵活性。

3.学校所设定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尚不明确,许多学校仍以学生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为主,以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以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以应付就业后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二、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目的

不断的实践结果提醒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在宠物医疗专业领域必须应对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使之成为一门实实在在地面向当前热门问题所出现的热门专业,在当前就业紧张、失业人员过多的社会环境下创造出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在对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改革中,要本着实用、需要、市场、实践等理念进行,将不必要的公共课与理论课程转变为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该专业质的突破;教育理念以实用性为主,课程设置则以操作能力为主,努力提高专业的含金量,为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改革的措施与方向

方向:宠物医疗专业是一门以实用性为主的学科,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革时,主要应对其中不符合实用性理念的方面进行删减与改变,如与专业课无关的公共课应尽量删减,使其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探索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

措施:首先应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取消无用的课程,并且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而后应大力鼓励支持学生对自身创新思想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学校应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现状,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

四、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的宠物医疗专业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的一门专业性学科,其设立目的便是为当前的市场需求服务的,因此,要保证其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而订立与修改,课程设置模式也应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对于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岚峰 闫庆健 田培育 李继红 梁书文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实验实训技能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研究[A].山东畜牧兽医,1007―1733,(2008)。

[2]丁岚峰 闫庆健 王怀友 袁逢新 易本驰 徐向明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7,128―131。

[3]耿明杰 王润霞 王晓典 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对 WTO的策略研究[M].高教科研,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11。

[4]凌云 李尚群 等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与实践[R].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当前热门专业篇6

近年来,广西、贵州、湖北、山东相继上调了大学学费,现在江苏省步其后尘,而江苏省之后,不知又将有多少省份纷纷效仿。大学学费正呈现出“报复性上涨”的态势。

除了“报复性上涨”,各地大学学费还呈现出相互攀比上涨的态势。比如,广西物价部门强调,本地大学学费标准“明显偏低”,在全国排名靠后。言下之意是要跟其他省份攀比一下,把学费涨上去,不涨似乎就吃亏了。而学费本来就比较高的江苏省,却也要跟风涨价,并宣称“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的上调幅度不算大”,此举有待商榷。

随着物价上涨,大学生培养成本在上涨,大学学费当然可以上涨。但是,上调学费应该有规可循、有据可依,而不能想涨就涨、想涨多少就涨多少。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

其一,大学学费标准不能突破政策“红线”。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根据199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到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承担,而即便财政再困难,高校负债再多,学生承担的比例也不得超过25%。

而反观近年来一些地方上调后的大学学费,明显突破了这条政策“红线”。以广西为例,根据成本监审,近三年来广西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为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七元,按照学生最多分担25%计算,大学学费平均值应不超过三千六百六十七元。但在去年,广西高校学费标准一下子调整到平均每生每学年五千零七十七元,相当于生均教育成本的近35%,明显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其二,热门专业高收费不合理。此番各地上调大学学费,一个突出特点是热门专业学费上涨幅度较大。鉴于各个专业的教育成本不同,学费当然可以有所差别,但是,只要是热门专业便要高收费,并没有道理可言。因为某个专业是否热门,与该专业的教育成本并无必然关系。实际上,热门专业高收费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即使考了高分也不敢报考热门专业,而只能选择收费较低的冷门专业。

我国高校困生、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20%,学费上涨会让更多学生上不起大学。而且,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学费上涨会让更多学生及家长觉得上大学不合算,导致“读书无用论”抬头。因此,对于各地大学学费“报复性上涨”和相互攀比上涨,有关部门该加以约束和规范了。

【原载2014年5月9日《工人日报・科教周刊》】

当前热门专业篇7

学什么就业前景好-北京七条龙网络营销

学什么就业前景好孩子报什么专业好?现在,学什么专业前景好?选学校还是选专业?高考刚结束,不少家长就开始为孩子选学校和专业的事儿发愁了。

最近,《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有些专业,比如法学、经济等每年报考都很热,就业却连年遇冷,而另外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如,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等却逐渐被看好的专业,就业率和工资待遇正持续走高。那么在选报专业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冷静客观、正确选择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报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刘一波教授。

刘教授认为,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和研究心得,选报专业的时候,不要紧盯所谓“热门”专业,很多家长特别关心,想了解什么专业最热门,啥专业最好就业,而对孩子自身的情况并没考虑太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潜质并不了解。

而实际上同一个专业,在不同潜质的学生那里、在不同的学校那里,到底是“冷门”还是“热门”真的不好说。刘教授举例说,最新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列出了今年就业的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其中,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居首位,为最不好就业的专业。

但是,据刘教授所知,北京有一家叫北京七条龙网络营销培训学院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他们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就业率居然高达100%,薪资也非常可观,他们培养的MAYA制作人员月薪一般在6000元左右,中高级3D动画师月薪则在8000以上。所以,刘教授认为,热不热门,好不好就业,不是绝对,是相对的,兴趣是第一,学校是关键。

那这家神秘的北京七条龙网络营销培训学院到底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呢?为此,记者来到了位于朝阳管庄七条龙网络营销总部。地方很好找,出了地铁10号线劲松地铁站D口,就是华腾大厦,北京七条龙网络营销培训学院就在大厦的四层(三层是完美动力总部)。记者说明了来历,很快就被领进了校长室。

当前热门专业篇8

[关键词]职业层次 专业结构 人才结构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 滞后性 前瞻性

[作者简介]王博(1981- ),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天津 30019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05-03

职业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而教育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衔接作用,发挥了特定的职业服务功能。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人职业存在与发展,对社会“人才—职业”间结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包含了个人和社会两层面,具体到社会层面,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对社会各领域人才供给的层次和专业结构的影响上。

一、教育对社会人才层次结构的影响

我国从高中(中职)到硕、博士各层次的学校教育,依其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年限上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别。相应,不同受教育层次人群的职业存在现状也差异明显。如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社科所、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等机构的实证调查,均反映出教育与职业间在层次上的正相关,说明了教育对人才层次分配及相应社会人才供应的层次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1.社会职业的层次结构。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有其层次结构,个人所处的分层状态主要由劳动力市场中的等级层次和职业位置的层次来确定。不同的社会在职业等级的分层方面基本一致,其范围都从处于等级层次顶端的专业人士、管理人士到处于底端的无技术劳动力①。社会职业的层次结构源于不同职业所实现社会功能大小的差异和其功能实现模式的差别。职业层级提升的根本是从业者实现职业功能的提高,而功能提高则有可能源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受社会认可程度的变化,或职业功能实现模式的改变。由于职业层级的社会比较属性,职业竞争成为决定层级的重要因素。这包含两类竞争,一是某一职业中从业者间的竞争,它决定了每位从业者在本职业内的个人层级;二是不同职业间在社会认可上的竞争,这源于社会对各职业价值的总体认同度。职业间的层次差异并不存在直接的社会标准,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也差别较大。职业内的层级差异则基于历史和功能实现特征,不同职业各不相同。

2.教育经历与职业层次间的关系。教育作为决定个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在个体被分配到不同职业层级的分层机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决定个体社会职业分层的主要因素,甚至被称为社会的“分层机器”。但这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到个人身上并不恰当。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职业层级,由其所从事职业和他在该职业内所在的层级决定。依据教育分层逻辑,取得低层次学历者只能从事低级职业,高层次者将居于高层职业。以软件设计职业来分析,假如教育系统为该领域培养了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并被定位在不同的职业层级。学生毕业后按照教育层次被分配到相应岗位,彼此各司其职,但这仅是教育设计者的理想,他没有考虑到从业者间的竞争,更忽略了职业发展的动态性。高层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更高水平的能力,但实践工作经验和职后自主学习通常也能达到同样目的。所以职业内部的层次结构并不都为受教育经历所决定,更多是源自职业竞争。那些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在组织内有更高辈分的人,在竞争中通常会比高学历新手更有优势。

笔者认为,在缺少如计划经济时代法定约束力的当今,教育只适合为职业领域提供岗位胜任的初级人才和具有专门能力的特色人才,至于谁会成为领域内的高级人才只能由实际竞争决定。就算不同教育层次按照职业层级确立了培养目标,其结果也不一定能得到用人部门的认可,且会受到来自对教育筛选结果不满意者必然的挑战。

3.教育的层次划分会带来人才供求层次结构的失衡。尽管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不代表真实的高能力,也不一定能进入更高的职业层级,但现实中,高学历还能必然带来竞争优势。因此,追求高学历会成为学习者的普遍选择。在精英化时代,高等教育根据对社会用人需求的预估,以控制招生规模为手段,决定了社会人才供应的层次结构。到了大众化时代,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为适应竞争,不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如何,学习者的求学热情都会大幅高涨。只要有机会,就会有足够的学生愿意为高学历而求学,直到该教育层次的人才供给量远远大于社会需要,而使一些家庭困难学生感到可能的收益会明显低于付出时才会有所收敛。这也就产生了过度教育问题,使人才供应的总体层次高于社会需求,人才供需层次结构相对失衡。

4.对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匹配合理模式的设想。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我国青年的受教育层次普遍提高。由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限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未获得同步提升,这样,高层次人才供应量自然大于需求,职业竞争更为激烈,过度教育现象越发明显。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资源浪费,但也保证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使多年来优秀人才短缺的问题得以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还使教育筛选功能弱化。现实中,很多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是希望能在教育中获取较为有利的地位。而当这方面在个体间趋同时,社会必将发展出另外的筛选系统,因此也就出现了众多潜规则,并使来自弱势群体的子女在就业上处于更不利的位置。

鉴于这些,笔者认为,教育在培养人才层次总体上移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总量控制。考虑到职业竞争的推动、公众的求学意愿和保证社会用人需求,教育有必要使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大于社会需要。但这一比例不易太高,更要以能够保证教育质量不下滑和可以有效避免恶性教育竞争为前提。同时,也必须正视教育对社会人才层次结构影响的有限性,教育不可能实现人才供应的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逐级对应,受教育层次和未来职业层级间的关系并不对等。学校更应让学生理解,社会分层有其自身逻辑,教育仅是一种借助职业载体实践社会分层的可能渠道,它的职业服务功能是有限的。

二、教育对社会人才专业结构的影响

社会中大多数职业都有一定的专业化特点,基础教育后的分专业教学直接影响了社会人才的专业结构。鉴于不同职业专业化程度的差别,从业者职业发展中的专业方向转换、旧专业消逝、新专业产生和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教育对社会人才专业结构的作用方式要远复杂于学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其机制需要我们系统研究。

1.教育对不同专业化程度人才供应的影响。每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但在专业化程度上却差别显著。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紧密相关。由于职业间专业化程度的差异,教育对相关领域人才结构的影响模式也不同。对于那些专业化程度较高,需要有系统专业知识、熟练专门技能和丰富领域经验支持才能有效完成相应工作的职业来说,从业者是否接受过专门教育,对其能否适应职业至关重要。这时,相关专业的年度毕业生数量就代表了该领域新增人才的供应量上限,而一定年限内相关专业教育规模也就决定了该类人才的总量。考虑到各种可能的人才流失和用人部门择优选才的需要,教育系统应尽力使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大于可预见的社会需要量。这样,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适应广度,以保证那些未能进入相应专业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不至于学无所用。对于那些工作过程相对简单的行政类、文职类和操作类职业,或暂时缺少可全面指导实践的系统知识的销售类或新兴职业来说,从业者只要懂得遵守规程,或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就能有效完成工作。所以,这类岗位在招聘人才时,通常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限制。学校尽管也对应开设一些相关专业,但由于专业学习对毕业生从事基层工作时竞争力提升意义不大,此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对社会相关专业人才结构的影响有限。

总的来讲,那些与高度专业化职业相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应适当超出当期社会需要,人为制造一定程度的职业竞争,以保证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充足和质量达标。而那些针对低专业化水平或工作流程被高度程序化职业而设立的专业,其招生规模就可以适当缩小,培养人才的职业适应方向应该更加广阔,且要尤为注意学生综合能力和基础能力的养成。

2.不同专业类型下学生的发展策略选择。教育的专业设置影响了社会人才的专业结构,而每位学生具体的专业选择,则可能决定其一生的职业走向。这里,我们将学校设置的专业分为:与高专业化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简称高专业化专业)和低专业化专业,获得求学者普遍追捧的热门专业和受关注度低的冷门专业四种类型,来研讨学生专业选择的策略问题。高专业化专业具有明显的可累积性特征。个人在该专业领域投入越多、受教育时间越长、专长能力水平越高,则职业竞争力越强,相应专业转换意愿也会降低,转换成本攀高。且在大多数技术发展不是特别快的情况下,先前入行者的职业竞争力优势明显,后来人劣势难以避免。这样,如果学生选择了某一高专业化职业,他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积累自身专长优势。并且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努力提升自我专业高度,沿着本科、硕士、博士序列持续成长。不过在专业学习的起步时期,个人要深入思考自己对专业的认可程度,重点分析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并尽力看清楚在该领域自己是具备先进者优势还是面临后来人劣势,一旦发现并不适合要尽早转型,不然会付出大量成本。如果选择了低专业化专业,个人面临的发展路径会有两类:一是致力于成为专业和学科的开拓者,深度投入专业学习,并走向科研方向;二是在学好基础后,提升综合能力,待寻找机会再度确定职业方向。在数量上,大多数学生会走第二类路线,此时专业学习的意义更多在于基础积累。这些学生看到的是广泛的发展可能性,而不是相对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

至于热门和冷门专业的选择策略,学生们必须看到,由于热门专业受到普遍欢迎,且如果不是处于该领域的快速发展期,人才需求量会持续走高的话,相应专业未来的人才供应量就很有可能大于需求。几年后就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增大,收益也会呈减少之势。冷门专业由于不受学生关注,报考人数少,且若非该专业领域呈产业萎缩、消亡之势,则未来人才供应量会小于需求。因此,冷门专业毕业生通常不会面临就业压力,也容易获得专业相关就业,且收益也会呈增长之势。不过,由于冷门专业对应职业受到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产业特点的限制,其职业收益相对有限;而考虑到热门专业对应职业的行业内收益均衡,其收益减势也不会很大。这样看来,学习热门专业且成功就业者,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收益;学习冷门专业且实现领域内就业者,发展空间和收益相对有限,但就业压力较小,且发展竞争力较强。至于学习热门专业且在就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他们可能既失去了专业相关就业的竞争力优势,也失去在热门职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和较高收益。可见,专业选择并不宜以自身理想和美好期待为导向,而要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及应对策略。学生应该基于自身特点选择最有可能在就业时获得竞争力优势的专业方向。尤其对于弱势群体子女,如果他们不顾自身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劣势,一味选择热门专业和更高学历,反而有可能陷入教育投入过高,产出偏低,就业竞争力不足,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的窘境。

3.对教育专业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建议。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学界大致有两类观点:一是社会导向的,相关学者认为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最佳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专业招生结构;二是个人导向的,相关人士更注重教育的个体价值,强调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要求教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选择空间。与之相对,社会导向下教育的专业结构是由教育者主导制定的,计划式的;个人导向下的专业结构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菜单式呈现,个性化生成的。如果以教育功能的效益最大为方向,考虑到教育者、受教育者、用人部门的可接受性,笔者认为,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应该首先关注其结果对社会人才专业需求结构的满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自我意愿。

具体建议:一要加大高专业化职业导向专业的招生数量,使人才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保证社会各专业领域的用人需要;二要顺应求学者意愿,适当扩大热门专业招生数量,相对缩小冷门专业招生数量,但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跟风选择专业的风险;三要稳定住基础科学专业的招生数量,为优秀科学人才选拔提供充足后备人选;四要在各个专业类别中,全面铺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来拓宽那些在高专业化专业、热门专业和基础科学专业中的发展竞争力偏低者和广大低专业化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广度;五要尝试建立合理的专业转换和专业再选择机制,给予学生重新选定专业方向的机会。这样教育才能保证在各主要专业领域上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兼顾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众多竞争失利者的再发展需要。

三、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前瞻性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的理想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层次、专业结构能恰当满足社会需要。但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会存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学校基于对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未来用人需求的预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人才培养前瞻性。这样,教育就以其兼具滞后性与前瞻性的特点,持续体现着其职业服务功能的社会价值。

1.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滞后性。滞后性是针对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间关系而言的。如果教育者根据当期可预见的社会需求情况设置专业,进行招生,那么在一定教育周期后,社会需求很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到时候毕业生结构就会与现实需求产生差异,这即体现出了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滞后性。对此,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存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风险。且职业服务导向下的教育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用人部门三方的协调,任何两方的意识都不能完全主导第三方。当下众多热门专业存在的进门考学难与出门就业难并存的情况,就鲜明地展现了学生专业选择盲目性的弊端。教育部门为了当期招生需要,再加上社会需求预测本身的巨大风险性,以招生时点的当期需求情况确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也就成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现实选择。除了源自学习者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学校自身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材设备方面的现实也造成教育的滞后性,这即是教育发展的自身惯性和路径依赖。

教育的滞后性将使传统和热门领域人才培养数量多于需求,而新兴领域则相对不足。这样,很多学生就必须要专业转向,另谋发展。考虑到原有学习成果的可利用性,他们向邻近领域转型最利于保持职业竞争力。这种转型现实中发挥了促进技术扩散、行业融合和交叉技术发展的作用。因此,针对传统和热门领域的专门教育,尽管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进入目标行业工作,但却能基本满足行业的选才需要,同时也通过向邻近领域输送人才推进了技术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滞后性无法消除。教育者、学习者和社会各方要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其正向价值发挥的途径,并为那些走向专业转型发展的人才打好必要的能力基础。

2.教育的前瞻性及其风险。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存在着滞后性与前瞻性共存的特征。以我国的现实为例,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行中存在彼此间的关联,但也有着巨大的隔阂。我国的经济系统除了少量特别产业外,已经具备了显著的市场化特征。教育系统则仍处于国家管控的计划模式和教育者自我逻辑的理想模式的共同控制之下。教育目标的确定更多为教育者及其管理部门的意识所主导。这样,当决策者认识慢于社会现实时,教育的滞后性将会显现;相反,若决策者以其先见性的眼光准确把握了未来趋势,教育也会表现出前瞻性的优势。我国的教育决策者普遍为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的视域特征决定其在学科的演进导向、技术的前进模式、产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的未来规划等方面,会比其他人群更为了解和熟知。那么,他们在以自身判断为基础展开教育规划时,自然会紧密结合其对学科、技术、产业和区域未来的认识来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

成功的前瞻性教育对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如果教育决策者先期遇见了某些学科和技术将会实现快速发展或产业化推广,并针对其设立相关专业或开展特色课程,当学生毕业时正好迎来产业进步,那么学生的职业需要和产业的人才需求都将得到有效满足。再如,教育决策者也可能根据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划情况,先期组织区域内院校培养未来产业的适应性人才。但事物的演进、发展会存在不确定性。技术发展会因某些技术环节障碍而延期,或因新技术产生而转向;产业规划也会因政策调整而改变,或因遇到新的经济环境而变迁,所以教育的前瞻性也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性风险。教育决策者认为,需要为社会先期培养、储备的人才到时不一定有需求;社会中各新兴职业领域的人才也通常是从业者自身成长、适应的结果,而非源自教育部门的专门培养。

[注释]

①米靖.当代西方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理论研究[J].教育科学,2007(8):88.

[参考文献]

[1]陈卓.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基于职业获求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2]柯政.教育公平的原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3]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上一篇:上海雪景范文 下一篇:学雷锋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