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狩猎者范文

时间:2023-11-29 05:58:14

电影狩猎者

电影狩猎者篇1

“耶!打中了!”身穿迷彩服的中国富商老胡大叫一声。

他背着猎枪,在一名白人狩猎向导、三名黑人追踪手、两条猎狗的带领下,穿过草丛,循着血迹寻找那只垂死的“灰鬼”(旋角羚绰号) ,他边走边朝镜头竖起大拇指:“太刺激了!太过瘾了!终于打到了!”

“Good job! 祝贺你!”职业狩猎经纪人卢彬(W.Scott Lupien)跟在队伍最后,手举摄像机,喘着粗气。

落日给南非“Munnik”猎场的大草原披上一层金光,老胡不停抚摸着刚刚死去的“灰鬼”的S形羊角,很满意,卢彬一旁赞叹:“这只很大,很老。”

“这是我到非洲打猎的第四天,第一次来想打它就没打着。这东西太狡猾了,很不容易猎到,今天我们徒步行走了两个多小时,一直跟踪,最后终于在一棵大树的掩护下,距离150米,一枪命中。”老胡、卢彬、追踪手一字排开蹲在这头价值18000元的旋角羚身后合影,老胡握紧枪管解说着。

中国人海外狩猎史

从2004年至今,至少有100名左右的中国富人前往非洲等地狩猎,有时独自一人,有着会捎上太太或一两位朋友,享受“过去西方殖民者才有的奢华旅行方式和服务”。替他们张罗行程的,是一些鲜为人知的高端狩猎俱乐部。美国人卢彬是其中一家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

卢彬是生于美国加州的职业猎人,他三四岁时就开始钓鱼、捉蛇;14岁,因为吃到父亲猎到的美味松鸡、石鸡和长耳鹿,按捺不住考了张狩猎执照。先打兔子、鹌鹑和野鸽,后来打雄鹿、旋角羚、驯鹿和黑熊;先在美国各州打,后来跑去加拿大、墨西哥、非洲各地打,并开始教朋友如何狩猎。

“2012年我们生意比较好,纯收入有200多万元。”卢彬算了算。“这一行利润很高”。

“中国人到海外打猎最早是在2004年。”

北京正安国际旅行社、正安赛法瑞狩猎俱乐部总经理王巍说,那一年,他带了一名上市公司的地产商老板去非洲打了一头狮子、一头斑马、一只角马、一只高角羚。2004年至今,王巍称他总共带过二三十名中国人前往海外打猎。

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正安国际旅行社,号称是“中国最大的国际狩猎机构”“目前国内唯一有成功大象、豹等四十多种猎物猎钓经验的机构”,每年数十名中国的和国外的狩猎爱好者分别去巴基斯坦、蒙古、北美及非洲进行运动狩猎。

“去海外打猎的中国人,多是生意人,通常四五十岁,有钱有闲,爱开越野车,喜欢户外运动,没有开枪心理障碍,他们很可能连海外旅游都没有去过。”王巍说,在他的客户中很少有政府官员,“因为猎物进口申报很透明,表格很麻烦。”

“他们都很有钱,最年轻的20多岁,最老的53岁。很多是老板,搞地产的,开矿的,开高级餐厅的,开珠宝店的,有的是兽医,有的是富二代。”卢彬说,“他们大部分是新手,有几个经常在国内的破猎场里拿着破枪打野鸡、野猪。去一趟海外,一般会打3只大型猎物,大部分会打七八只,做成标本弄回国。”

狩猎是一项富人运动

依据卢彬和王巍提供的狩猎粗略报价单:1月到11月,你花59800元可去南非“Kudu”猎场打一只黑斑羚、一只疣猪、一只蓝角马;花69800元可去南非“Munnik”猎场打一只黑斑羚、一只疣猪、一只白脸牛羚;花119800可去南非顶级豪华的埃克伦猎场——欧洲贵族、中东酋长及好莱坞名人最爱的狩猎场所打一头狮子;花298000元可到莫桑比克打一头价值5万元、体重约90公斤的花豹。4月到11月,你花48万元可到博茨瓦纳或南部非洲打一头5.5吨的大象(68万元两只) ,并可合法进口和收藏象牙——在非洲一些国家狩猎大象是合法行为。联合国依据《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所制定的非法捕杀大象监控系统 (MIKE)和大象贸易信息系统(ETIS)方案,收集信息和对交易政策进行评估;花96万元,可到博茨瓦纳或南部非洲打一头4.5吨的白犀牛。

3月到4月,5月到9月,你花49万元可到加拿大驾狗拉雪橇打一头北极熊;春秋两季,花89万元,可到加拿大打一头黑熊和钓一钓冷水虹鳟。10月到次年4月,花17万元可到伊朗打摩弗伦山羊;5月或10月,花19万元可到美国阿拉斯加坐私人飞机打3米高的棕熊,或者在9月到10月,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坐水上飞机到落基山脉打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驼鹿。

非洲因为地大物博、物种丰富、价格便宜而成为中国狩猎客的最爱,在那里,中国狩猎客通常会遇到美国、西班牙、墨西哥和欧洲狩猎客,他们狩猎生涯的标志性猎物是非洲五大项(Big Five):大象、犀牛、非洲野牛、狮子和花豹。

“现在全球狩猎主要是打‘吊角’——地球两角:南部非洲和北美。”王巍说,“人们最喜欢去的是坦桑尼亚,那儿从大到小的动物都有,价格便宜。”卢彬解释,美国部分州需要持有当地狩猎执照才能打猎,这限制了一部分客源。

非洲一直是狩猎者的天堂。《有待探险的世界》曾这样描述1909-191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东非狩猎之旅:“‘大肚先生’罗斯福是钟爱大型猎物的猎手。这次东非史上规模最大的野外考察持续11个月,由博物学家、动物标本剥制师、向导、脚夫等人组成的一支队伍迤逦穿行在肯尼亚、乌干达、苏丹的林地和草原,沿途收集数千个物种标本,全部装箱运回华盛顿。罗斯福神采飞扬、活力过人。他好像从不睡觉,要是没有狮子、大象让他试试胆量,他就会跑去观察鸟类,或是研究研究动物的肚子里有什么。别人打盹,他却从随身带的60册书里抽出一本翻阅,其中有《圣经》,也有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人的著作。到了晚上,他津津有味地喝上一顿象鼻汤,或者吃点大羚羊的舌头、驼鸟的肝,然后舒服地坐下,喝起烈酒,聊天到深夜。”

狩猎在非洲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从狩猎场、职业向导和追踪手、私人飞行器运营商、兽医、食物供应商、肉类加工商、标本制作商、打井队到野外动物摄影公司,应有尽有。

海外狩猎的小众化与专业化

卢彬和王巍称,他们所知在北京做海外狩猎生意的机构仅此两家。但是,关于狩猎的社会争论却一直没有平息。

有极端的动物保护组织推崇“生命至上”,禁绝狩猎;有的动物保护组织则强调有的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危机,狩猎会带来“10-1=9”的恶果;有人弄不清盗猎与合法狩猎的区别,持一刀切观点;有人则主张在弄不清野生动物真实数量的情况下,暂缓狩猎……

卢彬和王巍的一致观点是,小众而奢侈的合法狩猎恰恰是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最好方式。

早在20世纪,北美的猎手就清醒地认识到,扩大人类居住区域、兴建工业和资源直接开发,摧毁了动物们的栖息地,使鱼类和野生动物被逼迫至灭绝边缘。20世纪后期,狩猎者和垂钓者推动制定狩猎法规,并建立保护组织及保护栖息地。正因如此,北美现在享有全球最民主、最丰富的狩猎和捕鱼天堂。南非曾是成千上万野生动物们自由漫步的家园,然而人类却强行霸占了它们的栖息地,改建成畜牧场圈养牛羊,造成当地野生动物数量锐减。但从20世纪早期到中期,一些牧场主决定放弃牧场,将牲畜迁出,恢复野生动物物种,支持狩猎,南非野生动物迎来繁荣生机。唯一使其成功的原因是狩猎使得农场主有利可图,比畜牧业能赚更多的钱。

与传统狩猎相比,现代狩猎最大的不同是“打公不打母、打老不打幼”,而且严格按事先申请的数量和种类付费猎杀。美国蒙大拿大学Harris教授等在青海和甘肃研究了7年,他认为,在地方获得同样资金的情况下,狩猎要比生态旅游破坏资源要小得多。每位生态旅游者在非洲或南美能为当地贡献60-170美元,而当地从每个岩羊猎人身上至少能获得2000-3000美元,因为生态旅游需要较高的接待服务设施,要洗澡,对饮食也有较高的要求,汽车对草场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饲养更多的马匹和骑马活动都会对野生动物生存造成压力。

狩猎活动自存在以来,就其对环境是否有影响的争议一直不断。王巍认为,狩猎是小范围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在非洲,对野生动物造成毁灭性危害的,不是狩猎,更多的是是人类所谓的现代文明生产方式,他们为了饲养成千上万头牛,向全世界卖出自己的牛肉,可以放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灌木,下药毒死威胁牛群的狮子和豹子。

除了狩猎对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这项运动本身也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因为射伤动物,被狮子咬死、大象踩死、犀牛顶死的,狩猎界一年要死一两个人。”王巍说。

“狮子一旦感觉自己被猎手盯上,有时会进行主动攻击,尤其是当狮子被射伤后会怒不可挡。但是,请放心,带领您的职业猎手Coppen先生和我都会携带大口径猎枪在您两旁守护,以防万一。”卢彬在宣传册里安慰中国狩猎客,“最大的危险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你手中上了子弹的那把枪。”

坦桑尼亚 爱上一场狩猎

享誉全球的《纽约时报》把坦桑尼亚选为“2012年游客必到的45个地方”的第七名,其得奖辞为:“坦桑尼亚返璞归真,成为顶级的非洲狩猎游目的地。”

坦桑尼亚的环境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地方之一。据说坦桑尼亚的自然栖息地很像一百年前的非洲:没有道路,电,或者其他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迹象。这里只有长时间存在的动物和植被。只有当地的部落在这儿生活,这些部落在坦桑尼亚存在了很长时间,且完全地融入了这里的环境。动物,植被,本地部落都生活在一起,融洽而又和谐。

这个猎场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化身。因为坦桑尼亚的旷野没有修过路,所以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发达。但是不用担心,落后并不意味着住宿的条件也是落后的状态。猎人们居住的营地是非常豪华的,营地的住所不是常见的水泥结构,而是固定非常结实的帐篷。住在帐篷里给猎人可以体会到更加深刻的狩猎氛围。

帐篷营地的屋内面积很大,只有一很结实的帐篷布把你和周围的环境分开。能听到动物过来吃草的声音,当起床时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鸟叫声。一般非洲猎场动物都习惯人们过来打猎,因此很聪明地避免碰到人。然而在坦桑尼亚,动物自由地走过来和走过去而不会把人看作天敌一样。这样,住在营地的时候能够跟野生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如果你担心动物会攻击你,那你大可以放心,这些动物只会食草,对住在帐篷里的客人们不会产生任何的危险。

在坦桑尼亚狩猎另外两个优点。第一是猎场全部领土没有任何围栏。这个意味着动物能不受限制地来到这个猎场或是离开这个猎场。就非洲狩猎环境而言,这一点是非常与众不同的。猎场位于坦桑尼亚的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赛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有超过5万平方公里,但里面的动物数量非常多。跟其他的非洲猎场比较一下,不仅在坦桑尼亚打猎会给猎人更自然的感觉,还会给你一个难以忘记的狩猎经验。

电影狩猎者篇2

2、出装的话低端局就按推荐出装就行了,到高端局后对游戏有了自己的了解一也可以自己出装。

3、马可波罗出装推荐:急速战靴 +末世+纯净苍穹+不祥征兆/魔女斗篷+破晓+名刀·司命。

铭文推荐:红月×10、鹰眼×10、夺萃×10(16攻速)。

4、后羿出装:末世+极速战靴+无尽+泣血+加逐日之弓+破晓。

铭文推荐:无双10、鹰眼×10、狩猎×5+夺萃×5。

5、狄仁杰出装:急速战靴+末世+冰霜长矛+不祥征兆+无尽战刃+破晓。

铭文推荐:无双10、鹰眼×10、狩猎×3+夺萃×7。

6、李元芳出装:贪婪之噬+急速战靴+泣血之刃+无尽战刃+破军。

铭文推荐:异变×10、鹰眼×10、狩猎×3+夺萃×7。

7、百里守约出装:急速战靴+碎星锤+破军+末世+名刀司命+闪电匕首。

铭文推荐:异变×10、鹰眼×10、狩猎×5+夺萃×5。

8、孙尚香出装:攻速鞋+电刀+无尽+宗师之力+破晓+饮血剑。

铭文推荐:无双10、鹰眼×10、夺萃×10。

9、公孙离出装:急速战靴+末世+无尽战刃+破晓+泣血之刃/逐日之弓+名刀/贤者的庇护。

铭文推荐:异变×10、鹰眼×10、狩猎×7+夺萃×3。

10、鲁班出装:末世+极速之靴+无尽战刃+破晓+泣血之刃+破军。

铭文推荐:无双×6+祸源×4、鹰眼×10、狩猎×3+夺萃×7。

11、成吉思汗出装:急速之靴+宗师之力+无尽战刃+破晓+泣血之刃+破军。

铭文推荐:无双×6+祸源×4、鹰眼×10、夺萃×10。

12、黄忠出装:急速战靴(后期换成破晓)+闪电匕首(后期换成破军)+无尽战刃+不祥征兆+纯净苍穹+破魔刀。

铭文推荐:无双×6+祸源×4、鹰眼×10、狩猎×5+夺萃×5。

13、虞姬出装:暗影战斧+冷静之靴+破军+破甲弓+泣血之刃+名刀·司命。

铭文推荐:异变×10、鹰眼×10、狩猎×5+夺萃×5。

电影狩猎者篇3

【关 键 词】西部大开发/野生动物保护/刑事立法/非法狩猎罪

一、西部大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全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注:转引何强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页.)从此,“环境与发展”就成为时代的主题。

“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指出: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54页.)这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作出的定义。在生态哲学中,环境是生命有机体(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外部世界,即生命有机体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注:参见王进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40-41页.)这是以一切生命有机体为中心事物作出的定义。鉴于生态哲学从世界观上讲,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且其思维方式是以整个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对我们探讨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更具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使用环境一词,均采后一含义。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针对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东部市场饱和、西部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而东部能源匮乏、西部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着东部经济的发展、西部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又束缚着自身的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因此,大开发战略主要由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改善西部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西部人口素质四个部分组成,策略行为包括保护自然林并扩大森林面积、退耕还林(草)以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网的建设、通讯设施建设、西气(电)东输、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注: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此《建议》对一年前所提出的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作了进一步阐述.)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即野生动物种类的急剧减少。尽管个别种类受益于十年来有成效的保护,数量有所回升,如滇金丝猴和亚洲象。但减少是绝对的,回升却只是相对的。个别地区经过较长时期的保护,某些野生动物数量有所增加,但又马上采取捕杀措施,抑制其增加趋势。如重庆市巫山县野猪增多,市政府即批准捕杀10-20头。(注:参见2000年10月14日,《云南日报》.)

西部大开发,针对的是西部,但受益的是全国。开发的对象是中国西部,但目的是在焕发西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生命力的同时,为东部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促进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护并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是整个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就成为保护并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题中之义和必然选择。探讨西部大开发与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也就具有全国性而不是区域性的意义。事实上,仅仅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和交换实际状况来看,局部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能促成其他地区野生动物种类的增加和数量的变化,例如,云南思茅地区二十年以前,就已见不到亚洲象的踪迹,重庆市早已没有野生华南虎的存在,但西双版纳州的环保,不仅使境外的亚洲象进入版纳,而且到达思茅;华南地区的环保,也使野生华南虎进入重庆地区;十多年前,昆明市民不知红嘴鸥为何物,而十多年来,湖滨河畔赏鸥喂鸥已成为春城的一道风景。

野生动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植物、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是人类繁殖与发展的前提,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人类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态保持平衡。而生态的平衡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权、发展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乃至国家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被实践证明,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与保护,已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个严峻问题。以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和数量拥有量独占鳌头而誉为动物王国的云南省以及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生存区域的西部其他各省区,因受多民族杂居和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注:参见曾粤兴.《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载《云南 法学》,1992-2期.)

西部省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域,几乎各少数民族都有狩猎习俗,有的民族甚至以家中拥有的兽类颅骨的多少作为判断是否勇武、富有的标志。传统生活习俗养成了他们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的意识。同时,西部地区公民文化素质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需求量的增加和获利额的加大,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走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不断升级蔓延,导致野生动物物种和数量总体上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过度采伐、放牧、开荒、废气、污水等原因,西部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化、动物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既使一些野生动物死亡或迁徙,又使以食草动物为食源的食肉动物因饥饿而伤害人畜(某些凶悍的食草动物也会因饥饿或其他原因伤害人畜,如亚洲象、野猪等),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公民实施报复性捕杀。在认识上,人们一讲环境保护,往往只注重对土壤、水等非生物以及森林、植被等生物的保护,而很少考虑野生动物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注:例如陈泉生所主持的国家“九五”社科基金课题.《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着重对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对野生动物在其中的影响几乎未见提及。法律出版社,2000年.)国务院《关于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决策》十个部分只有“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句话和野生动物保护有关。(注:转引自江伟钰、陈方林著.《资源环境法研究及应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61-268页.)长期从事环境法研究的陈泉生女士尖锐指出:“按照目前约每年灭绝一个物种的速度来看,不久的将来随着物种的日渐稀少,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维持系统也将瓦解崩溃。届时,人类除了与之同归于尽,也许别无他择。”(注:陈泉生著.《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前言部分.)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方方面面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保护这一终极意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着法制疏漏多,执法不严格,司法处置力度不够等等问题,刑法仅仅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备性法律,把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希望寄托在刑法上是不理智的,但刑罚手段的严厉性、暴力性的确有助于促进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成效。

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是保障和促进西部大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前提之一

如何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首先必须考虑立法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纯保护主义受到政府的否定,(注:参见2000年10月14日,《云南日报》.)有限保护事实上成为立法的一项原则。因此,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既有区域上的设置,也有期限上的限制,还有保护对象的区分,如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禁猎区(期)的规定,保护等级的差别等。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决定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的指导思想。生态平衡规律主要有:

1、相互依存与制约规律。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同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异种生物之间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同群落之间,生物与环境、人类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成为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过去,在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下,环境保护事实上让位于环境利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已明令禁止任何采伐天然林的行为发生,那么,根据相互依存与制约规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就相应应采取纯保护主义,或者说只宣强调“保护”,除科研、旅游、国际合作需要外,不宜再提倡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利用”。

2、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命运动的源泉。在开发自然的时候,必须注意提高能量流动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换言之,应通过保护非生物环境促进野生动物保护。

3、物质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总体上是平衡的,若有某一方面的失衡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进行补偿。生态平衡与稳定的标志之一是生物的多样性。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就是指在开发利用西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持西部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保持西部与东部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换言之,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要限制人口的增长。

4、协同进化规律。生物适应环境,又改善环境,生物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共存共荣,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这一规律决定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在某些时候,应当顺应自然,不应人为地改变。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必须研究生物链关系。事实上,人类有意无意地使生态系统中增减某一物种都可能对整个系统的平衡和协同进化造成影响。(注:参见王进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60-164页.)例如,云南抚仙湖、洱海引进银鱼,却导致本地野生的抗浪鱼、金线鱼、弓鱼濒临灭绝。

在指导思想上,应以“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取代“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所倡导的是生态共同体内各成员间的相互平等、共生以及协调等关系,它在主张自然所固有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并不排斥人类的利益,相反,人类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则能进一步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应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环境和自然所固有的价值,并且应树立“生态利益优先”的思想,把人类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置身于符合全球环境和生态利益的要求下来考虑。(注:参见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22-328页.)

在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中,既要保障有益野生动物的生存,又要避免在消灭害虫方面束缚手脚;既要防止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衍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类借口有这种侵害的发生而对野生动物放开杀戒。如果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物种繁衍过快而危及到其他物种和人类,既可考虑增加相克的物种以抑制该物种数量的增长,也可考虑向其他需要该物种的地区适当转移该物种,而不宜授权地方野生动物保护机构随意颁发捕猎证加以捕杀。

其次,应找出有关法律、法规已经显现的漏洞。我国西部乃至东部野生动物保护不力的原因之一,是支撑刑罚处置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诸多漏洞,因此,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应当弥补有关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在刑法中,非法狩猎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立法均采用空白罪状形式,这种罪状所参照的法规的立法质量,左右着相关罪名的认定难度。就相关狩猎法规而言,《野生动物保护法》存在着保护范围过窄、罪状限制过多、犯罪情节标准模糊等缺陷,而林业部、公安部《关于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的管辖及其立案标准的规定》既不属于法规范畴,又属于越权解释,并且对水生野生动物未作规定,根据《刑法》第340条和341条的规定,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是指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非法狩猎罪,是指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行为。由于相关法规均未解释“情节严重”的含义,事实上,使该两罪的认定处于无法可依状态。从范 围上说,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牛野生动物。这一界定,与前述生态规律存在冲突。具体来说,不属于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是否意味着没有“生存权”?立法者是否考虑过:如果不属于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灭绝了,属于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还能生存吗,这样的立法是否有顾此失彼之虑?可见,对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加以完善,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非法狩猎罪的立法完善

在罪状的设计与表述中,文字用量与修饰限制程度具有正比例关系,并同步决定着概念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反向决定着概念外延的范围大小。《刑法》第341条也如此。这是个具有典型的选择性要件的条文,对犯罪行为人非法狩猎的行为方式作了四项具有选择性的限制,并且将非法狩猎的对象限制为野生动物资源,这些限制,在笔者看来是不必要的。因为:

(一)“资源”一词,具有量的色彩,既容易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留下不当抗辩的余地,又与“情节严重”具有语义上的重复关系;

(二)禁猎范围、禁猎期间的限制,既容易误导公民认为在此期间、区域外进行狩猎为法律、法规所允许,又与生态规律相冲突,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目的相违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设置,实属迫不得已的应急之举,而禁猎期间的设置,目的是让野生动物安全繁殖。难道禁猎期一过,就允许公民捕杀吗?当然不是,既然如此,无论《刑法》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又何必规定禁猎期呢?

(三)这一罪状的设计,给认定行为人主观罪过设置了障碍。有的学者认为,非法狩猎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而进行非法狩猎”(注:参王秀梅、杜澎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3页.)有的学者则将这种故意表述为“明知违反‘四禁’而故意进行狩猎”。(注:参张穹主编.《新刑法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第357页.)这两种主张,大同小异,都要求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在罪状设计中难见依据,而是刑法总则有关犯罪故意定义的演绎运用,从理论上讲并无不妥,然而,在实践中,要求犯罪之构成以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为必要,可能恰恰使依靠刑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初衷在一些个案、并且是危害严重的个案上落空。比如,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对中作为神灵供奉的动物加以珍视外,代代相传的习惯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由于久居深山,文化生活、信息传递十分落后,要求其对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性有认识,在他们看来正是天方夜谭。因此,笔者认为,宜将本罪的故意内容界定为:明知是野生动物而非法捕杀。

(四)非法狩猎行为与非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不同。从生态平衡的需要来看,人类适当捕捞、享用水产品,既是水产品相互平衡的需要,也是人类与环境相平衡的需要,但捕捞过度,则会破坏这种平衡,因此,对捕捞区域、期间、捕捞工具、方法作出限制,是完全必要的。

此外,非法狩猎罪与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两罪客观上都是非法狩猎或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但两罪的侵害对象却不相同,前者以普通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后者以陆生和水生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保护对象。普通的水生野生动物则属于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对象范畴。笔者认为,立法上将非法狩猎行为因对象不同而规定为两个不同的罪名,除了使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名显得稍多一点外,并无必要。

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改变非法狩猎罪的罪状模式,采用简单罪状。空白罪状的一大弊病在于使刑法对危害环境行为的制裁总是受到行政法的制约,刑法是其他法律的后备法而不是其他法律的附属法,刑法应有自身的独立性,刑罚权发动的空间应更多地由刑法本身来占领。而采用简单罪状可以使刑法对危害环境的行为作出直接规范。此简单罪状可具体表述为:明知是野生动物而非法捕杀的行为。

野生动物种类实在大多,如我国现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就超过2300种。(注:转引自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二号报告:开源与节约》,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除兽类外,还有鸟类、昆虫类,其总数量更为惊人,显然不可能把一切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均作犯罪处置,因此,从情节上加以限制是必要的,只不过司法解释宜尽早说明“情节严重”的含义。

至于非法狩猎的含义,简单地说,即无合法依据或者未经许可而进行狩猎。但这一理解的确过于简单,笔者认为,俄罗斯总检察院对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有关解释颇有借鉴价值。他们对非法狩猎的解释是:“凡没有相应的许可证,或者违反专门的禁止性规定;或者从事狩猎的人员根本没有狩猎权(未满18岁、不是狩猎协会会员和不符合其他要求的人员)、虽取得许可证但并无必要根据;或者在非狩猎区、禁止狩猎的时期、使用禁止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例如杀伤动物用自动捕猎器和夹子,活套、网和其他大规模捕猎动物的工具,用陷阱、模拟野生动物和鸟类叫声的电子仪器等)从事狩猎的,均为非法狩猎。”(注:参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文》(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18页.)该解释采用实质主义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原则,来判断合法与非法的界限。

而对“情节严重”的含义,《德国刑法》第292条的规定也有参考价值,该条指出了“情节特别严重”的含义是:“行为人以犯本罪为职业或常业;在夜间、禁猎期、使用圈套或以其他不符合狩猎规则的方法狩猎;数人持射击武器同时围猎。”(注:参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该条的启示是:可以把对我国刑法中的“四禁”内容的违反作为“情节严重”的表现形式。此外,《俄罗斯联邦刑法》第258条将在自然保护区、在发生生态灾难的地区或者在生态形势严峻的地区实施的非法狩猎行为,作为犯罪处理的规定,也可资我国确立“情节严重”的标准参考。

第二,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作为非法狩猎罪的结果加重犯。这不是笔者的空想,《俄罗斯联邦刑法》第258条即采用此立法模式。现行刑法单设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也许意在特别强调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但这种强调,也可能产生一个负面影响,即淡化对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对人们不认为是有益的、有重要经济或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而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与非法狩猎罪合二为一,既能矫正人们对非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上的不当认识,又能突出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因而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电影狩猎者篇4

马、牛、羊、鸡、犬、豕,在我国称之为“六畜”,古代的祭祀和食用,自然离不开它们,于是便有了屠宰这个行当,从业者称之为屠夫或屠户。

在《史记》中,赫赫有名的刺客聂政,便曾是一个屠夫。“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但他似乎是专门杀狗的,“客游以为狗屠。”

历代的屠夫。奉樊哙或张飞为祖师爷,他们认为这二位是杀猪出身,又名重一时,为这个行业增添了光彩。

但在过去,屠宰业是被人看不起的。“孟母择邻”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她为了孟子的前途,不愿与杀猪的屠户为邻,以免受到影响,因此搬家。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传说他曾为屠夫写过一副极为有气势的对联,对屠宰这个行当赞扬备至:“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屠宰是个又脏又累的活计,比如杀猪,“屠夫捉扎活猪要有过人的臂力,先将猪蹄扎紧,绑在长凳上,以尺许尖刀刺喉致死,放血于盆中(血可食用,也可做家具涂料),然后在猪蹄间割一小口,用细铁条通猪身皮肉之际,打气使猪身胖起来,置于大烧锅开水中,烫皮刨毛,再破膛取出脏肠(称为下脚或下水),洗净猪身,割下头蹄,从脊间劈成两爿,屠宰才算完成”(《三百六十行大观》)。

因为屠宰毕竟是将一个个生命断送,按迷信说法,屠夫“罪孽深重”,于是有了不少禁忌。杀猪讲究“一刀清”,即一刀就要令其致死,多杀一刀则猪多受一份罪,恐有报应;进刀时要念几句“超生经”,表示猪虽死却可以投入人胎,转世做人;杀猪后刮毛时,猪头上留下巴掌大一块猪毛,猪尾上也要留下三寸来长的一截猪毛,意为“有头有尾”,烧过纸钱后,再去毛一尽。这是老上海屠夫杀猪的“规矩”。

“下刀时禁忌小孩看,禁忌小孩捶猪、搅血”(任骋《中国民间禁忌》)。民俗是怕惊吓了儿童,这是很有道理的。儿童天真、幼稚、脆弱,看到这血肉淋漓的场面,会在情感上承受不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在,城里的大型肉类加工厂,屠宰已是机械化和自动化了。但乡下杀猪,仍是沿用古老的屠宰方式。

狩猎说趣

今天,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以免种群灭绝,我国政府已明令禁止在山林中狩猎。一些专业的猎户被妥善安排,去做别的营生。因此,这个古老的行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四十多年前,我曾供职于林业部门,又因写作的原由,得以有不少的机会去林区采访,曾与一些职业的狩猎者(猎人)打过交道。他们出猎前,禁忌不祭祀猎神;进山后,禁忌不祭祀山神;失口不说是去“打猎”,而称之为“打围”;决不直呼野兽的名字,老虎说成“大虫”,豹子叫做“山猫”,野猪谓之“大耳朵”,兔子名曰“秃尾巴”,狐狸尊之为“狐仙”,等等。

他们决不射杀正在的野兽,否则会受到山神的惩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维系野兽传宗接代的行为。

打到的猎物,还有一个规矩,叫“见者有份”。正好有人经过此地,目睹了打猎的场面,就得分给他一份肉,忌讳分漏了人头,落下“小气”的名声。

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为了生存,就开始了目的很明确的狩猎活动,以便用兽肉充饥,剥兽皮御寒。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狩猎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内容。

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代的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狩猎的工具:镞、弹丸、网坠、木矛等。甲骨文中还记载了一些捕获禽兽的方法:车攻、犬逐、焚山、矢射、设阱,并能经常捕获到獐、鹿、狐、野猪、狼、熊等野兽。

“狩,犬田也”(《说文解字》),即用猎犬进行围猎;《尔雅》释“狩”为君主于冬天举行的田猎活动。“猎,放猎逐禽也”(《说文解字》),即携犬逐捕禽兽。

《诗经》的《野有死麕》,描写了丛林中的一个猎人,射杀了獐和鹿,并获得了爱情,从中可以看到此时狩猎生活的情状。

《水浒传》中的解珍、解宝,属于专业的猎户,以打猎为生,他们受到豪门的欺压,最终铤而走险,逼上梁山,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

在狩猎活动中,人们不仅用猎犬作为帮手,还学会驯养猛禽中的鹰以便捕逐禽兽。坡曾写过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黄”即猎犬;“苍”即苍鹰,架托在右臂上。“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元?萨都刺《上京即事》)。

古代狩猎,一类是猎户们为求衣食之源,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项营生。另一类是皇家或官方所组织的,或为消遣娱乐,“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唐?李世民《冬狩》);或为练兵,增强战斗力,“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唐?杜甫《冬狩行》)。

猎户狩猎的工具,一般使用弓箭、刀、矛,“猎过黑山犹走马,寒雕射落不回头”(唐?马戴《射雕骑》);“一箭正坠双飞翼”(唐?杜甫《哀江头》)。枪械发明之后,猎户开始使用鸟铳、钢枪射杀飞禽走兽。而在山林中挖出深深的陷阱,上面覆盖芦席、浮土;或者安置铁夹、铁套,悬挂罗网,也是猎户常常运用的狩猎方式。

顺风宰相逆风猴

在原始社会,先民就懂得用木筏、独木舟等工具,载人载货穿行于水上。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遗址中,曾出土一柄木桨,可见当时已发明舟楫。战国时代,我国有颇具规模的造船业,造出了设备完善的战船、楼船。唐宋时的内河航行,已相当普遍;到了元明,又开拓了海运事业,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率宝船六十余艘,此中各种人员达二万七千余人。

驾驶船只的人,称之为船夫、船家、船工,或水夫,“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清?钱澄之《水夫谣》)。在内河运行,主要以桨、橹、长篙为推进工具,名之曰:荡桨、摇橹、撑篙。较大的船只,还设置桅杆,以便挂上帆,借助风力前行,“一片春帆带雨飞”(唐?僧法振《送友人之上都》)。如果顺水顺风,船夫只需把好舵,省力省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若是逆水逆风行船,船夫则以长篙撑持,或采用拉縴的方法,一个个弯腰曲背,汗下如雨。故俗语说:“顺风宰相逆风猴。”

在江浙地区,河港纵横,水网如织,乌篷船是一种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是没有的,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周作人《乌篷船》)。而在三峡或川江行船,滩多水急,船夫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宋?杨万里《过显济庙前石矶》)。

清人袁树在《弄船人》中写道:“君看弄船人,长篙注在手,两脚跳如飞,一身乃未走。”而更惨的是,船夫或船被经常掳去出公差,或运兵,或运粮,在叱骂和皮鞭声中出力拼命,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河之水,呜咽不成声”(清?宋大樽《河之水》)。

在江浙水港河汊之中,因水路相对平稳,所以常有妇女驾船为生,甚至背上还背着襁褓中的孩子。“一身充两役,谁道吴娘痴。襁儿背上卧,摇橹并摇儿”(清?赵翼《舟行绝句》)。而在杭州西湖上,船娘驾船载客游览,则比比皆是。“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宋?欧阳修《采桑子》)。

水上生涯,风浪无情,驾船行业有许多语言上的禁忌,比如姓“陈”或“程”的,因与“沉”同音,往往自称姓“常”或“浮”;筷子原名“箸”,与“住”、“滞”谐音,故船家很早就称之为“筷”,喻意行船快疾。“吃饭的碗、盛饭的盆,都不许口‘朝下放(讳翻起放)’,连锅盖的盖子也因有翻扣的意思而讳避之,不叫锅盖,而叫‘捂气’。摘下帽子,也要口朝上放,而不能翻扣在那里”(任骋《中国民间禁忌》)。

并非易事说“跑堂”

过去的饭店常挂着这样的对联:“闻香且止步;知味暂停车。”菜肴精美,店堂洁雅,是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跑堂的堂倌如果腿勤、手勤、嘴勤,也可获取很多的人缘,造成生意的兴旺。

饭店选用堂倌(现在称之为服务员),有很多讲究。

其一,相貌端正,忌丑陋、委琐,要能给人一种良好的感觉。虽不论男女和老少,但一般是比较年轻的。因跑堂是个体力活,手脚要麻利,能吃苦耐劳,只有年轻人才能应付自如。

其二,口齿伶俐,思路清晰,记性好。忌反应迟钝,说话结巴。传统相声中的《报菜名》,反映的就是饭店跑堂人的生活,他能面对客人,一口气报出上百个菜名,以供其选择。现在去饭店吃饭,服务员往往出示菜谱让客人挑选,然后在菜单上记下来,但当客人问到某道菜的特色时,也必须对答如流,否则会令客人扫兴。

其三,态度殷勤,举止得体。所谓“迎来送往”,即客人一登门,便要迎上去问好、寒暄,然后将其引往席位。待客人坐定,便要为其沏茶,递上热或冷毛巾,让其揩脸擦手,再礼貌地问:“您想用些什么?客人有什么忌口?”在客人答话后,或报菜名,或递过菜谱,任其挑选。如果客人对菜肴有什么特殊要求,都得牢记在心,或大声报给厨师听,或在菜单上注明。

堂倌上菜,左手托盘,盘里摆满盛了菜和汤的碗、碟,右手持一长叠盛有白饭的碗,脚步轻快无声,且点滴不漏落。到了桌前,再一一报出菜名,末了说:“您的菜齐了,请用!”

其四,客人用完了餐,要领着他去收银台付款,然后把客人们一直送到门口,大声说:“谢谢您的光临,欢迎下次再来敝店。”

堂倌除腿勤、手勤、口勤之外,还要具有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本领。比如吃过后不给钱,或者故意找茬说菜肴不洁、味道不正,都必须有一套应对的方法,但绝不能和顾客争吵,甚至打架,要合情合理,不得罪人,也不影响别人用餐。

数年前,我曾采访过湘潭一位在旧社会当过堂倌的范师傅,告诉我一件他终生难忘的事。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本地一个流氓头子,因怨恨饭店老板不肯大把交“保护费”,便在饭店请客吃饭时,把一只早备好的死苍蝇,趁人不备丢在鸡汤里。然后,拍桌子大喊一声:“跑堂的,你来,鸡汤里怎么有苍蝇?”

跑堂的范师傅忙跑过去,一看就知道是对方来找茬了。他不慌不忙地说:“大爷,您息怒,让我来看看。”边说边迅速地从桌上拿起一双筷子,夹起苍蝇塞进口里,然后说:“呵,是一粒豆豉,不碍事,不碍事。”

流氓头子想借机砸店的“证据”没有了,再闹事便会激起公愤,只好老老实实付了钱,饭也不吃,悻悻地走了。

旧社会的饭店有规定,谁负责跑堂的桌子没有交饭钱,或闹事砸坏了东西,都得由这个堂倌赔偿。范师傅吞吃苍蝇,即表现出他的机警,也见出旧社会底层人的悲哀,他能不刻骨铭心吗?

电影狩猎者篇5

科学家发现,造成男女差异的原因并非我们能控制的,而是数亿年演化的结果。男人和女人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迷路

看地图并弄清楚自己的所在地,这靠的是空间辨识能力。大脑的扫描显示,男人的空间辨识能力位于大脑前方,是男性最强的能力之一。空间辨识能力让男性可以在脑海中转动地图,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如果过一段时间,他需要回到同样的地点,他不需要地图就可办到。因为他已经把路记在脑海里了。从远古开始,男性就开始发展这项能力,计算猎物移动的速度、动作和与猎物间的距离,算出要跑多快才能抓住他的目标,要花多少力气才能用石头或矛杀死猎物。身为狩猎者,他需要找出回家的路,否则很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女性的空间辨识能力位于左右脑,但是没有特殊的测量区域,这点和男性不一样。只有10%的女性拥有不错的空间辨识能力。由于女性大脑中没有特别处理空间辨识的区域,她们这方面的能力比男性差很多。女性的空间辨识能力很差的原因,在于她们没有必要外出狩猎,也就用不着找回家的路线,这些都不是女性的工作项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不会看地图和路标的原因。

看着路上并排停着的车子,你能分辨出哪辆车是男人停的,哪辆是女人停的吗?英国驾驶学校的研究显示,82%的英国男士能够紧靠着街道路边石停车,71%的男性一次就能把车子停妥;而女士的准确度只有22%,一次就能停好的女性只有23%。这是因为倒车停车需要良好的空间辨识能力,才可准确计算出角度和距离,而男性的空间辨识能力强于女性的结果。

男人为什么不喜欢逛商场?

大多数女人都喜欢逛商场,但对于很多男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便是陪老婆逛商场。男人在选购礼物时的精神紧张度和警察在处理一群聚众闹事的暴徒时一样高。而对女性而言,购物却是一种消除紧张的好方法。原因何在呢?原始社会男人早期的狩猎经历,使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他们喜欢顺着直线从A地直接到达B地。购物时七拐八拐的穿梭令他们很不舒服,因为每次拐弯都需要大脑做出清晰的判断。而女人的视野比较宽阔,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穿梭自如。男人是从这样的动物进化而来:他迅速地杀死猎物,然后立马回家。于是男人喜欢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来购物。而女人购物的方式则和她们在远古时代采集果实的方法相似:某个女人记得某个地方有好吃的果子,于是一大群女人结伴而随,她们不需要具体的目标和方向,也没有时间限制。她们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沿途用手挤,用鼻子嗅,用嘴巴尝任何让她们感兴趣的果实。同时,她们唧唧喳喳地谈论着毫不相关的话题。即使到了晚上还找不到可以采集的果子,她们仍然觉得一天过得很愉快!

女人比男人更喜欢聊天

科学家通过解剖比较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发现,女性大脑中负责维系左右脑间联系的胼胝体比男性更为宽大。而专门负责语言功能的颞叶脑平面,男性则是左脑更加粗大一些,女性颞叶脑平面则并没有特别集中在左脑,而是左右相差无几。科学家认为,这说明在进行语言功能运作的时候,女性的大脑更多地依赖左右脑协调进行工作,比起男性左右脑分工明确、各个区域各司其职的做法,显然女性更有语言能力方面的优势。并且由于女性的脑通道更加发达,造成了女性容易喋喋不休。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男女发育的特性对脑部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因为在胚胎期时,男性就会分泌出雄性激素,这些激素会延缓左脑的发育。与此同时,女性分泌的雌性激素则能促进脑的早熟,并帮助控制与语言相关的皮层更早发挥作用,从而在脑功能上就确立了女性语言方面的先天优势。女人的大脑具有无与伦比的天赋——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交际的能力、察颜观色的能力、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和平息冲突的能力。

科学家还从进化角度解释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爱聊天。他们认为,从原始社会狩猎时代起,男外女内的风俗形成开始。男人更多地使用肌肉去解决问题。男人聚在一起时不讲话,因为出声可能会吓跑猎物。而女性则更多留在家中和孩子以及其他同伴沟通交流,从而演变出如今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差异。

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虽然很多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但是女性语言中至少包含了5种语调,而男性则只有3种语调。依靠历经千万年进化而来的能力,在一天之内,女性能够使用一种包括复杂的语调、面部表情、手势在内的丰富手段,发出多达2.4万个交流信号,而男性每天则最多不过7000到1万个信号,这也就难怪男人们认为女性更爱说话了。

男人压力大或有烦恼的时候,他会选择爬到石头上发呆或者独处。而女人刚好相反——她会找一缸子似的好友吐苦水,一起数落男人的不对。男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说话,也就是说,男人说话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女人说话是为了说话。这也是大多“煲电话粥”的是女性的原因。男性注重“字面上的意思”,女性则是强调“感觉”。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考逻辑遇上时就会发生很多歧异了。

男人为什么更喜欢打游戏?

男人大多痴迷于各种电脑游戏,女人却很少因为游戏赖在电脑前。为何男女对待游戏的态度存在天壤之别?刊登在美国《精神病学研究》上的一项报道,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缘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的艾伦·雷斯教授领导了该项研究。研究人员让一组男人和女人同时玩电脑游戏,然后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电脑游戏激活了男人大脑中同奖励和上瘾感觉相关的回路。研究人员表示,男人在游戏中打败的“敌人”越多,得分越高,越能刺激该区域。相反,女人大脑的相应部位却不太可能被电脑游戏激发。

雷斯说:“性别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受到游戏的蛊惑,或更易对视频游戏着魔。男人天生就具有更强的领土意识,在历史的发展中,男人成为征服者。广受男人追捧的电脑游戏都是一些涉及攻城掠地和打斗的游戏。女人对电脑游戏的理解能力同男人一样,但女人的获胜欲望则没有那么强。”

许多科学研究证实了男性优越的空间辨识能力。空间辨识能力能让人在心中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尺寸、面积、动作和地势。这涉及到想像物体在空间旋转的能力,可以用三维空间的角度看事物。这项能力的目的,是要推算出目标的移动,以及要如何打中猎物。当他的工作是狩猎时,这样的情况并不会使人诧异。可是现代人再也不是以狩猎为生,这项能力却可以在其他领域中获得发挥,如打高尔夫球、掷飞镖、瞄准物体及打电脑游戏。

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68%的男性,在第一次使用摄像机或其他类似机器时,可以看着使用手册进行操作;而只有16%的女性有能力做同样的事。男孩比女孩更擅长根据平面设计建造建筑物,他们可以更容易地估算出正确的角度,并可看出表面是否平整。这些全和古老的狩猎技巧有关。实验也证明,男孩手眼协调的能力很好,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男性更热衷于打电子游戏。

为什么大多数男人

喜欢看球赛和战争片?

电影狩猎者篇6

我们在驱车近3个小时后到达了宁陕国际猎场那里。狩猎场在一片山区里,这片山应该是秦岭的一部分。到达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借着朦朦胧胧的光线,我发现猎场周围全是山和树林,看样子除了当地种田的农民偶尔出现外,恐怕很少再有外人造访了。对我来说,这儿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和寻求刺激之地。听说大多数猎人到此是为打野鸡或者野兔,很少有人为打野猪而来,而我和Jones却是个例外。

在交足了狩猎费之后,我们得到了猎场经理的特许可以开车进到里面去。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从猎场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猎员全程跟随。出发前,导猎员给我们送来了100发猎枪子弹(40发霰弹和60发独头弹)。霰弹用来打斑鸠和山鸡,独头弹则要对付坚皮善跑、体型庞大的野猪或鹿。

猎场的林区很大,我们可以直接开着越野车进到大山深处,等到车子实在不能行动的时候再步行上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我们的体力消耗。走在颠簸的山路上,我不时窥视着树林和灌丛,希望可以发现猎物。导猎员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这座大山林子又深又密,里面有狼、山猪、狐狸、獾、山猫……很多野兽,但后来总是狩猎、下套、伐木,这些动物不是被打绝了,就是被吓跑了,后来只剩一些野兔、山鸡、狍子,很少能见到野猪了。自打这里建了合法狩猎场之后,猎场的环境也逐渐好了起来,野猪的种群数量恢复了不少。

秋天的清晨,我在还没有苏醒的森林中悄悄潜行,全身上下的各个器官都异常兴奋,随时等待大家伙的出现,而后一击中的,那真是无比美妙、无比刺激的感觉……

我们的越野车在猎场的土路上狂奔着,拖出一串长长的烟尘,我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些许豪情壮志。在冷兵器时代,古人搏杀野兽使用长弓短刃,靠的是技巧和勇力,却不是我们这种带有“暗杀”性质的枪械,所谓的文明实在可悲……正想着,Jones拍着我的肩膀大喊:“看!有野兽!”3秒钟的静默之后,他的“发现”立即招来了我和导猎员的哈哈大笑。原来Jones所指的方向正有一只山鸡站在路边机警地看着我们。Jones恼羞成怒,大叫道:“小小山鸡,胆敢害我出丑,我要灭了你!”我一踩刹车,20米外的山鸡噌噌噌几下逃进了林子里没了踪影。当Jones跳下车后,却发现早已鸡飞蛋打,顿时气得哇哇大叫。见此情景,导猎员赶紧给了Jones一个台阶下:“上车吧,山鸡算什么,前面的猎物还多着呢!”

蹑足潜踪进山伏猎

越往山腹里行进,沿途的野生动物行踪就越明显。起初我发现了成群的野鸡,而后看到了狍子,最后甚至还找到了野猪的新鲜粪便。不得不说,野猪可是最难猎到的动物之一,它们有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嗅觉和听觉不可思议地敏锐,一般情况下都需要“伏猎”才行,没有经验的普通猎手很难猎到野猪。

前面的路已经越来越难行了,我们索性把车停在了路边,打算查看一下周边再说。导猎员用砍刀在前面披荆斩棘地为我们开路,我和Jones端着猎枪紧紧地跟在后面。山坡小路上开始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动物足迹,看来我们确实到了野生动物的地盘了。再往前是一段橡树林边的碎石路,我们可以开着越野车通过。当再次停车步行时,导猎员说道:“很多人爱走这条碎石路,因为走这样的路经常可以打到野鸡,不会白来一趟。”在这条路上有不少分叉的小路,这是被当地农民或者家畜踩出来的路,但这些岔路很容易把人引入死胡同。我和Jones如果想走到更深的丛林中去,就必须选择走上一段这样的小路,和浓密灌木作斗争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但这种感觉很有趣,颇有几分披荆斩棘的冒险意味。我坚信在清晨或黄昏,动物出没频繁最高的时段打到猎物的几率会比较高,所以我对此行还是非常乐观的。

我们三人继续在茂密的植被中蹑手蹑脚地穿行着,希望可以追踪到“大件”猎物。说我们在“走路”其实很不准确,更贴切的描述应该是像猫一样悄悄爬行才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弄出响动,吓跑猎物。因为狩猎的基本法则是“在被猎物发现之前,猎人必须先发现它们。”也就是说,一定要悄悄进入有效射程内才能猎到猎物,距离越近,准头越高;当猎手悄悄行动的时候,务必把所有的感知器官都打开,尤其要注意脚下,千万不能碰到枯朽的树枝,同时鞋子发出的声响也要降到最低,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当时的状态就像是在推太极:身体足够柔软,感觉极其敏锐。在密林丛中步行,“紧张”两个字根本不能传递出我当时的心情。我身体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异常活跃,嗅觉和听觉也被完全打开,甚至可以感受到周围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人也灵敏得像只山猫。

猎获大野猪

我、Jones和导猎员蛰伏在一个邻水且光线很暗的洞附近准备伏猎。无聊时,Jones取出了几件数码小玩意一个人把玩起来。他倒是乐得清闲,把望哨的工作彻底交给了我和导猎员。

时间过得很慢,转眼我们已经在这里静静地守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一个庞然大物从30米外的矮树丛里跃身而出——是野猪!看它粗壮的身体怕是最少也有200多斤重。野猪正在一边拱地找食,一边靠近水源,30步,25步,20步……导猎员悄声告诉我,可以动手了!此时我全身上下开始不自觉地发起抖来,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手脚的程度,也几乎不能端稳猎枪!其实这就是buck fever,新猎手见到猎物时紧张激动情绪的一种典型表现。最困难的是我既要尽快平息这种紧张情绪,又要集中注意力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在俄罗斯狩猎时,就是这种情绪的干扰让我没能射中目标。尽管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可以应对这种场面了,但猎物出现的时候,我仍会有那种强烈的紧张情绪,大概这正是让我对打猎上瘾的原因之一,但这次我决定不能再失手了!

就在野猪稍一愣神的同时,我迅速瞄准、击发,随着扳机扣动“砰”地一声,子弹拖着一束白烟、不偏不倚地正中野猪的脊骨上。老猎人都知道,这种击中脊骨的伤会让野猪倒地大嚎。眼前的野猪也不例外,死命地嚎叫了一会儿,就窜回了矮树丛里。受了伤的野猪只能靠它的前腿移动,后腿已经彻底瘫痪了,后半身拖着地上厚厚的树叶使劲往矮树丛里钻。我们在树丛外守候了10多分钟,等着确认它是不是已经挂了,听着灌丛里“哼哼、哼哼……”的声响似乎野猪还没断气。Jones几次尝试着靠近矮树丛,但树丛太稠密了,受伤的野猪起码钻进去十几米深,搅得不远处的矮小灌木哗哗乱响,大家根本看不见它的半点影子。

于是我和导猎员迂回到矮树丛的另外一侧入口,但还没来得及闯入,受伤的野猪就翘起瘆人的獠牙,从里面恶狠狠地试图攻击我们。我们三人一商量,还是决定先请导猎员返回停车地叫些附近种地的农民来帮忙,我和Jones在这里守着。很快,导猎员带着五六位附近的农民回来了。在大家的保护下,我跪在地上,用长木棍绑上匕首,慢慢拨开浓密的树丛匍匐前行。差不多爬了10分钟,那头野猪终于出现了,它就在离我4米左右的地方。焦躁的野猪试图再次攻击我,不过有伤在身严重影响了它的行动速度。利用这个机会,我往前一纵,把长匕首狠狠地了它的心脏。野猪惨叫了几声,很快就毙命了。这时Jones、导猎员和前来帮忙的农民们,一拥而上帮着我把这头体型巨大的公野猪抬上车,拉回了猎场管理处进行猎物登记。之后我和Jones从附近的村子里租了一口大柴锅,我们要和刚刚帮忙抓山猪的众人一起分享全猪盛宴……

TIPS 2

地点:安康宁陕国际狩猎场

猎源:黑熊、麂子、黄羊、野猪、野羊、野鸡、野兔等20余类猎物。

收费:导猎员150元/天(冬季);猎枪子弹15元/发,小口径手枪和步枪子弹10元/发。

路线规划:西安城区(太白南路)—4.5公里—电子城立交(绕城高速)—5.5公里—汉中/成都出口(京昆高速/G5)—118公里—宁陕出口(G210)—20公里—宁陕县司法局左转—20公里—宁陕国际狩猎场

电影狩猎者篇7

2014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5周年纪念日。参观了驻澳门部队军事展览馆,他乘坐步兵战车射击训练模拟器,还在激光模拟射击系统前,拿起步枪和手枪体验射击要领。

手持的是一把模拟射击步枪――用激光代替子弹射击靶位。激光模拟射击系统的靶子,使用对特定波长的激光敏感的特殊材料,能够快速精准地确定着弹点,射击过程中还能产生后坐力等实弹射击效果。这是安全、省钱的模拟射击训练方法。

改革开放后的历任领导人,从邓小平到、,都没有过射击的报道。

偏爱枪支的外国政要们

相比中国,有用枪支狩猎传统的西方国家,对枪有着更天然的亲近。

在美国的50个州,隐蔽地持有和携带武器都是合法的。《美国枪史》一书这样写道:“枪支是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

自1944年到2012年,每次美国总统大选,两党至少有一方会推出具有军人背景的候选人。2008年奥巴马的对手、参议员麦凯恩曾是海军飞行员,前总统小布什退伍于国民警卫队,也是飞行员,而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是海军飞行员出身。克林顿虽然未曾当兵,但当时的对手、参议员多尔是战争英雄。

美国总统大多数都会用枪,小布什就是一名狂热的狩猎爱好者,他喜欢在德州克劳福德镇的射击场射击,他任职期间,这个地方甚至被称作“西部白宫”。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也经常玩飞碟射击,而将军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更是玩枪高手。

“战斗民族”的领导人也对枪支十分热爱,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为狩猎准备了90多支猎枪。赫鲁晓夫时代,去扎维多沃自然保护区狩猎成了苏共高官的“必修课”,外宾来访在猎场会面,甚至重要协议的签订都在野外进行。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也青睐扎维多沃的狩猎生活,一待就是好几个星期。

克格勃出身的现任总统普京,则以枪法著称。2008年8月31日,普京造访西伯利亚虎保护区,观察一只落入陷阱的5岁西伯利亚母虎。就在观察过程中,掉入陷阱的老虎突然蹿出,扑向附近的摄影师。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普京迅速抓过气枪,射中了老虎肩胛。

这个情景被不少媒体贴上“英雄主义”的标签,而像脊梁、手持猎枪这样饱含雄性激素的画面,更为普京俘获了不少粉丝。

外国政要持枪的“言外之意”

有时,握枪的目的并不全为秀肌肉,普京的老搭档梅德韦杰夫对枪的运用则更加务实。2009年7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使用一把狙击步枪射击的照片被媒体公布,这支俄罗斯生产的最新式狙击步枪CB-98立刻成为关注焦点。不少媒体认为,梅德韦杰夫秀枪,意在为本国武器做广告。

美国和俄罗斯对枪支的偏爱,与残酷的战争经历和文化不无关系,美国人认为枪支是保障自由的工具,“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被写进宪法修正案。而俄罗斯人则更多地把枪视为力量的象征。

英国人则对枪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一般只有5%的警察佩枪。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英军驻阿富汗基地时,仅仅从掩体内的一个射击口向外眺望,机枪就在面前,卡梅伦碰都没碰。而法国的左派总统奥朗德离“射击”最近的一次,可能是在法国射箭中心拉了一弓。

出任朝鲜最高领导人后,多次在视察时亲自持枪示范射击姿势或指导射击训练。2012年,朝鲜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有关的纪录片,出现了他策马奔腾,以及驾驶坦克、沿路发射炮弹的镜头。

的父亲、已故朝鲜国家领导人有着高超的射击技术,至于的爷爷金日成则是游击队出身,经历过战火,朝鲜有很多关于金日成枪法的传说。

战争可能是将人与枪联系起来的最直接的媒介,动乱局势中,举枪往往代表一种示威和抵抗。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阅兵式上手持步枪朝天射击的画面,可能是他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2006年6月14日,身穿军装、头戴贝雷帽的委内瑞拉时任总统查韦斯来到一处军事基地,亲自将新购的俄制卡拉什尼科夫AK-103型突击步枪发给数百名士兵。

没有射击特长,极有可能在靶子上表现得很丢人。

电影狩猎者篇8

[关键词]:野生动物管理 教学 实践 对策

野生动物管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尝试平衡野生动物的需求和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野生动物管理可以包括运动狩猎、野生动物保护和疾病防治。同时,野生动物管理已成为一个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和地理的综合性的学科,以期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1]。目前,野生动物管理学已经是是我国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学科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旨在于探索如何将国际野生动物管理学领域的科学积累和学术成果适时融合于相关教学实践,有效地将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培养未来领军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优秀人才。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活跃的组成元素,发挥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Chapman J I, and Reiss M J.),是维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管理是野生动物发挥服务功能的根本保证措施(蒋志刚,2001)。

野生动物管理是应用生态学知识,控制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境,以协调动物和人类需求,永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一门科学和技术;是应用现代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全面增加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价值,使人类获得最大效益的理论与技术(马建章,2004);是为达到人类所需要的特定目的,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通过精心调节种群、生境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科学和艺术( Stanley H. Anderson,2002)。

鉴于野生动物管理学在我国的教学历程相对较短,应用范围和实践过程有所局限,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加深理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野生动物管理学理念的形成和演变

在远古时代很长一个时期里,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主流认识是 “野生无主,谁猎谁有”。产生和维系这样的理念当然与当时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狩猎工具简陋,方法原始,步行使移动能力受限,生产力低下,无法获取更多的猎物;同时,由于人口规模小,自给自足并无资源竞争导致的生存压力,加之储存能力低微,因此避免了大量狩猎的发生。但这种原始却合理的生活理念很快便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冲击和挑战,随即形成了野生动物资源管理诞生的土壤。

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萌发了野生动物管理的理念,这在世界上应当是比较早的。当时由于不断增减的人口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野生动物在一定程度存在过度猎捕的现象。据《商子画策》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不卵”,黄帝要求百姓不得猎取幼兽,不捡鸟卵,以保障野生动物种群的生息繁衍。即便是现在看来,这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依然足够先进,是人类顺应自然万物生长规律和谋求共存的和谐发展理念。

我国历代遗留的典籍中不泛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文献记载。至尧舜之世,《尚书尧典》记述舜帝任命伯益为虞官,即当今自然保护机构任职的过程;《国语》、《吕氏春秋》、《管子》、《孟子》、《苟子》等书中均涉及“野生动物关系国计民生”的论述,西周时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涉及建立保护制度、田猎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杨林元,2010)。

此后,早期的欧洲也逐步形成了禁猎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理念,古雅典曾颁布禁止百姓狩猎的法规,英王朝对于狩猎方法、季节、动物性别和年龄以及栖息地都实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的控制。

现代野生动物管理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美国。追溯到1839年,罗得岛(Rhode Island)规定了从五月到十一月禁止狩猎白尾鹿,这应当美国最早的关于限定狩猎季节的狩猎法规。在此期间,管理主要集中在限制狩猎的相关法规。当时立法者还没有考虑人口规模或需要保存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8]。

Aldo Leopold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专著《狩猎管理》, 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他还成立了野生动物学会,从而奠定了野生动物管理学科的基础,并将野生动物管理学定义为“使土地生长可以每年收获野生猎物并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艺术”。Leopard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可用于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从而产生丰富的“作物”- 野鸭、鹿和其他有价值的野生动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生动物管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开始受到动物权利活动家和环保主义者的挑战,同时保护生物学的上升也使其独立存在的地位有所动摇。尽管野生动物管理依然保持着实施“濒危物种法”和其他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核心地位,生物学家已经把野生动物管理的重心从关注单一物种的保护和恢复转向了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近代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发展迅速,开展野生动物资源分布调查的研究,建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的相关法令。尤其建国以后,国家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重视度提高,通过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和自然保护区,加大科研力度等措施,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世界各国的野生动物管理逐步实现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依法而治和科学管理,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在平衡野生动物需求和人类需求和新理念上实现了高度一致和融合。

二、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的时代特征

野生动物管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保护实践中。野外实习主要是要掌握适宜的野外研究技术,培养学生野外科研素质,全面、规范地掌握保护区建设、科研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社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将穿插多次课堂情境模拟实践和外业实习,深入保护区了解当地保护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模式,根据已学内容,对保护区管理方式和技巧提出科学、有效和可行的管理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首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日趋多样的媒体为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和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若把网络的优势作用扩展到野生动物管理中,将为保护行动的强化,信息及时有效的交流和信息覆盖面的拓展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网络教育克服了课堂教育地点条件的限制,满足更广泛受教育者的需求和便利进行知识传递的需要,也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式如能力培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在不同情况下和一定范围内制定适宜的规范,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约束信息传播范围,避免造成重要信息泄漏和共享信息的非合理利用也至关重要。

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在课程结束后将课件等教学资源共享于班内每个同学可以登录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帮助学生复习准备考试内容,巩固和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不可忽略教育受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教学的影响。众所周知,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而是多角度、多领域发展,针对教育受体的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提高受教育者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实践中的积极性,使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教育面广泛,手段鲜活,效果更加突出。

三、解决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问题的综合对策

笔者认为应把全面提升“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水平,有效地将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显著提高“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学科本科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契合造就未来领军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领域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优秀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建设可分为不同层次,多样化,包括教学大纲、课件制作、教材建设、试卷习题、授课过程、教学录像,教学评价等。采用丰富多样的多维教育模式,包括课程教育和远程教育,能力培训,不同媒介如在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地野生动物管理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训,公共媒体的介入,网络建设,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应运而生的各种全新的模式。不同的模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模式之间可以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野生动物管理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不同层次的实施模式将分别阐述。

(1)教学大纲: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现有相关课程教学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野生动物管理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现状,充分考察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教学大纲。

(2)课件制作:遵循教学大纲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野生动物管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原则,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制作精品课件。

(3)试卷习题:逐步充实完善本课程习题和试卷库,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和热点问题,采取点面结合、难易结合等题型配置,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兴趣,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4)授课过程:根据学生的专业结构和知识需求,灵活运用课件等教学资源,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互动,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5)教学录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以便于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逐步调整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高质量教学影像资料,提供优质教学信息服务。

(6)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跟踪,建立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教研组内讨论、组外专家评审以及学生评价等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Chapman J I, and Reiss M 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Potter, Dale R.; Kathryn M. Sharpe, John C. Hendee (1973) Human Behavior Aspects Of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U.S. Dept. of Agriculture. p. 290.

[3] Bolen, Eric G., Robinson, William. (1999). Wildlif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Stanley H. Anderson,(2002)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anipulating populations and habitats for the animals and for human benefit.

[4] Eric G. Bolen, William L. Robinson, 2003,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to popula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and their plant and animal associates in a manner that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the needs of population and the needs of people

[5] Wildlife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2006, A. Sinclair et al. Blackwell.

[6] 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84, James A. Bailey,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lark E Adams,Kieran J Lindsay,Sara J Ash. Urban wildlife management: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in North America:Daniel J Decker,Tommy L Brown,William F Siemer,Wildlife Society.

[7] 《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J. Bailey, 1984,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8] 《野生动物管理学》马建章等, 2004,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9] 蒋志刚. 野生动物的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J]. 生态学报, 2001,21(11): 1909-1917.

上一篇:三权鼎立范文 下一篇:小毛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