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19 18:09:07

私立学校的发展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1

一、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经验

辛亥革命后的1911—1926年,是中国私立高等教育自由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私立高校规模的持续扩张。民国元年,私立大学2所。民国二年,私立大学2所。民国三年,私立大学4所。民国四年,私立大学7所。民国五年,私立大学7所。根据教育部《第一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统计,民国七年至民国十六年,公立大学增加10倍,私立大学经政府认可者增加2倍。民国十四、十五年间,北京中央大学、上海法政大学等15所私立大学未核准立案或认可,尚在试办中。至民国十六年,私立大学达18所。民国二十一年,私立大学达19所,私立独立学院达18所”。至民国二十年,全国高等院校103所,其中,国立l8所,省立33所,公立5所,私立47所。私立院校占全国高等院校数量的45.6%。[33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私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一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私立大学在全国大学数量比重,如表1所示: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表现为私立大学在设施、经费、师资等办学条件上有较大改善。私立高等院校在学科设置上,针对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一批全国著名的名牌院校,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通大学、厦门大学等等。私立大学的品牌,大多是从低级系列学校逐步树立,少数是从其他大学中剥离出来的。这些品牌私立院校在校舍、设备、图书、师资、生源各方面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发展较快。据教育部统计,至民国二十年,国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学生数有13864名,教员数有2673名;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学生数有6122名,教员数有862名;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学生数有18819名,教员数有2783名。¨从院校数量、学生规模、师资规模等方面分析,民初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几占全国高等教育的一半。辛亥革命后,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私立高等院校的成长最快,其数量和规模所占比重也较大,堪称民初中国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

关于辛亥革命后近代私立大学的发展原因,金忠明等从私立大学的内在优势上作过探讨:一是招生录取标准较低,给落榜生提供了求学机会;二是受政治潮影响相对较小,比较稳定;三是政客积极投资私立大学;四是社会偏重学历,私立大学对富裕家庭子女具有一定吸引力;五是脱离母体另建新校,有基础。“但笔者认为,私立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内在优势,应是其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机制。私立大学在师资引进和使用上,若与国立大学的条件相比,尚处于劣势地位。但私立大学在办学理念、人才引进方法等方面十分灵活,勇于探索创新,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著名高校。如南开大学,一方面聘请国内一流教授打造名师团队,一方面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学者,并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适宜的学术环境。

因此,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称:“南开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藉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般大学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的人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张晓路等认为,民国初期“私立学校还是教育上的先行者,推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私立学校因其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所以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新学的引进等方面领潮流之先,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私立高等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方式、学校行政管理、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私立大学,在探索和创新中发展成全国大学中的翘楚。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辛亥革命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激增,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同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培育了沃土。陈翊林认为,民国初年“蜂起的私立大学虽多数有名无实,也有极少数的私立大学堪与国立大学并驾齐驱,足以促进高等教育”"I3"。民国初年,私立专科以上高等院校承担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大部分需求,并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社会转型期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刺激了私立高校的蓬勃发展。

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的鼓励政策。民国初年,新学制关于大学设立的条件比较宽松,刺激了私立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私人资本鉴于办学门槛不高,纷纷投资建立私立大学。¨1金忠明等研究认为,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出现1912—1913年、1917—1924年间两次兴办私立大学的高潮。”其中,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壬子•癸丑学制”规定预科不能单独设立,而社会急需各方面高等人才,不需要国家经费支持的私立大学,随之兴盛起来。第二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191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大学令》,允许单科院校改称大学,无形中放宽了设立私立大学的条件,私立高等院校均得以升格称为大学。笔者认为,上述部分观点不太准确,实际上早在1914年,国家就已开始对私立大学的设置放宽要求。鉴于国家财力有限,1914年,教育部曾出台《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对大学办学体制采取单科制与综合制并行,“凡大学令中所举文理法医农工各科,办其一者准称大学”,并规定文科、法科允许民间私立。。1913年7月,教育部下达《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令》:人民以私财设立学院或捐入学校,或以私财建立或捐助图书馆等教育事业,由地方官开列事实,呈报褒奖。儿新教育体制对私立大学的开放政策和鼓励政策,是民国初年私立高校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私人投资高等教育的财产所有权,得到法律的保护。辛亥革命后,1912年10月教育部即颁《大学令》,允许私人投资兴办私立学校。1933年,教育部公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私立学校及其财产不得收归公有。”

此外,辛亥革命以后,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教育界发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学校受到民族主义的冲击,客观上有利于私立大学的发展。民国十一年,全国掀起从外国人手中收回教育权运动,蔡元培主张教育应该脱离政党、宗教独立。民国十二年,余家菊在《中华教育界》发表《教会学校问题》,明确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口号。民国十三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南京年会讨论收回教育权的问题,要求政府加强对学校注册的审核,凡外人利用学校进行文化侵略,则勒令停办。民国十四年,中华教育界发动收回教育权运动,五卅运动也对收回教育权运动推波助澜。教会学校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潮流中,纷纷关闭oE71368‘中国私立教育事业由此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民国初期,私立高等院校发展快、规模大,私立高校的优势在于紧跟社会需求,市场适应能力强,办学机制灵活。社会转型为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需求,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为私立高校的成长培育了沃土,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律为私立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保障,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收回教育权运动,为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制造了机遇。

二、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因。¨这种自由发展状态,是北洋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弱化的结果。民国初年,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瓶颈,而私立高等教育更甚。教育部在1914年l2月的《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曾指出:“吾国学校,不惟私立者每致旋兴旋仆,即公立之学校亦往往因经费告竭而停办;推究其故,设立之初类涉铺张,未遑久远之规,经常之费,望梅止渴,来源一涸,便宜尔中辍;而各地方固有存款亦复不知爱惜,随时腾挪,不顾其后;体查各地方教育状况,类多有初鲜终,其弊坐此。””民国初年,全国专科以上高等院校每年收入总额为法币3400万元,支出3360万元。其收入中,国、省库款为1770万元,占52%以上;捐助款为900万元,占26%;学生缴费为340万元,占10%;杂项收入190万元,占6%;财产收入180万元,占3%左右。其支出经费中,教职员薪俸为1800万元,占56%;设备费为640万元,占20%;办公费为400万元,占12%;特别费为360元,占8%;附属机关费140万元,占4%左右。国立、省立、公立专科以上高校经费的80%依赖国省库款,学生缴费只《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占经费来源的2%一3%左右。而私立高校经费,只高等教育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处于有6%来源于国省库款,50%经费主要来自捐助款,自由发展状态之下,没有全盘计划,这是导致民初私20%经费来自学生缴费,13%经费来自杂项收费。

立高等教育畸形发展和出现种种乱象的根本原如表2所示:直至1934年,国库才开始设立私立高校补助费专款,此前,只有少数私立高校专案呈准财政补助,私立高校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经费来源不足直接限制了私立高校硬件建设。私立专科以上高校的硬件条件参差不齐,如在学校建筑面积方面,私立齐鲁大学达2000余亩,全国最大。私立广州大学最小,仅1.9亩。私立国民学院校舍仅15间,其中最大容量300人,最小仅容4人。南通学院教具价值达1300万元,为全国之首,但大多数私立高校教具不足。在全国各类高校图书数量占有比重上,国立专科以上高校占32%,省立高校占16%,公立高校占1%,私立高校占5l%。私立高校图书占有比重高,其主要原因是私立高校数量多,而并不表明私立高校的图书配备最好。

虽然有南通、南开、厦门等少数私立高校得到私人资本的有力支持而健康发展,但大多数私立高校得不到足够的私人资本的支持,而呈现出先天不足(硬件基础差)、后天营养不良(教育经费不敷)的状况。迎合社会需求的办学模式,导致私立高等院校曾出现畸形发展的问题。民国六年,法政专门学校32所,学生8803名。医、农、工、商、外国语专门学校共计33所,学生数4705名。大学预科8所,学生2163名。民国八年,私立大学法政专门部3所,学生964名,国立大学法政专门部1所,学生658名,省立大学法政专门部21所,学生4513名。各省私立大学法政专门部12所,学生2358名。陈翊林认为,法政教育已占专门教育的重心,而其成绩却在各种教育平均水平之下。因此,民国八年以后,法政专门部为社会所轻视,发展逐渐萎缩"’”。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公立教育比较,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如民国初年,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大学、专门学校、高等师范等。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令》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定为国立”…,私人资本未能进入高等师范教育领域。

在统治时期,更对私立高校的规模扩张进行了限制,规定“私立学校不得设分校”,“非遇必要时,不得设附属中等学校或附设小学”,私立大学不得设大学院(即研究生院)¨叫。辛亥革命后,私立高等院校虽然一度发展迅猛,但教育经费短绌,学校硬件相对薄弱,成为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由于私立高等教育被定位于公办教育发展不充分时的替补,不可避免地受到政策歧视,面临与公办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竞争境遇。上述问题,在当今的民办高校的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需要及时予以解决。

对私立高等教育的整顿民国初年,社会热门的法政专门学校乱象最重。据周予同研究,1924年以前,高等教育以专门学校为主,而且以法政专门学校占多数¨。据教育部调查,各省外县邑之区,也纷纷设立私立法政专门学校,一时鱼龙混杂。“创办者视为营业之市场。就学者,藉作猎官之途径”。1913年7月,教育部调查发现,各省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有未经报部核准即先行发放毕业文凭的现象。。另浙江省民政总长咨称,私立赤城法政专门学校呈报学生名册内开有600余名,比上年增加了一倍,显系捏报虚开。私立高校的诸种混乱局面,亟需整顿。对私立高等教育的整顿,首先是审核学校立案资格。由于民初新学制放宽了高校设立条件,以前的专门学校,均升格为大学。鉴于高校办学条件要求不高,私人纷纷投资设立私立大学,使大学“故数量虽增,而内容则愈趋愈下,甚至借办学以敛钱,以开办大学业为营业者有之””。各地私立大学数量较多,但大多因为缺乏高等教育管理人才、缺乏经费支持,或在开办后即自动撤销,或因为设备简陋,硬件不达标而被政府取缔¨。张晓路等认为,民国初期的私立学校“严格说来,此时的私立学校算不上是私立大学,只能看作私立大学的雏形”。

1913年1月,教育部要求各省公立、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必须遵照部令,严控学生入学资格。¨zJ舛6月,教育部要求对北京及各省呈请立案的私立专门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调查审核,京城内学校由教育部派员查核,各省由教育司长查核。”11月,教育部咨告各省民政总长对省公立、私立法政专门学校进行审核,凡“非属繁盛商埠、经费充裕、办理合法、不滋流弊者”,饬令停办,或改为法政讲习所。为了整顿私立大学,同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整顿私立大学布告》,规定各私立大学“无论报部与否,及开办之久暂,凡一经本部派员视察,即行分别优劣以定立案之准驳,决不稍事姑息”。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私立大学规程》《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等教育法规,规定教育部是私立高等教育的主管机关。私立大学、私立独立学院、私立专门学校的设立,都必须首先呈报教育部审核认可。同时,对开办私立高等院校的程序和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首先,开办人必须向教育部总长呈报私立高等院校以下诸方面:目的、名称、位置、学则、学生定额、地基房舍之所有者及其平面图、经费及维持之方法、开校年月等八项。-7’Ⅲ】I31928年5月28日《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宣言》阐明整理私立教育的宗旨:“我们规定私立学校课程师资和设备的标准,从事积极的指导,奖励或取缔。”1930年4月,“全国第二次教育会议通过案”提出:在6年内,高等教育“但作质的改进,不再作数量上的扩充”。其中包括整理私立大学及专科学校,优良者奖励,不良者取缔。

其次,对私立高等院校的整顿,主要是规范学校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至1934年,教育部颁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对私立学校的经营权、管理权进行了明确划分,建立起校董事会制和校长制,并确立了教育行政机关对私立学校的监督权。私立学校董事会与校长各负其不同职责。校董事会在财务方面有五项责任:筹划学校教育经费、审核预算及决算、保管学校财务、监察财务、负责其他财务事项。学校的校长或院长由董事会任免,学校校长或院长负责学校行政,董事会不得直接参预。私立学校的校长或院长必须获得主管教育机关认可。校董事会发生纠纷导致办学停顿时,主要教育行政机关令其限期改组,如必要时可直接由主管行政机关改组。校董会须于每学年终结后一个月内,将学校校务、一年所办重要事项、年度收支金额及数目、校长教职员学生一览表四项汇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案。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有权每年查核校董事会财务及事务状况一次,并在必要时可以随时查核。

为保障私立专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教育行政机关有权对私立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师资条件、学生入学资格、教学设备(包括标本、模型、仪器、图书、教具、运动、卫生设施等)进行严格审核,大学规程规定专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开办时呈报开办费和每年运行费,并必须以现款存储银行。

未经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开办的私立院校,不得立即招生。通过政府严格审查私立高等院校开办条件,明晰私立学校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在规范教育制度的过程中,确保了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民初对私立高校的整顿措施,对当今构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例如,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以法治方式,持续完善民办教育法规,培育并规范教育市场,为民办高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从宏观上引导民办高校不同利益方各尽其能,形成各方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保障民办高校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化。民办高校应主动探索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办学水平。只有政府、民办高校各利益方共同努力,民办高校才能走上”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的发展轨道。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为新式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需求,这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针对私立高等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令,引导私立高等院校逐渐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私立高校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顿,促进私立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同时,私立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在与公立院校的竞争中,大胆探索办学机制、办学方式,形成自身发展特色。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2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非国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1-0071-02

在俄罗斯的教育事业中,非国立教育机构或非国立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过 程中的有机部分,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非国立教育”这个提法是由曾被叶利钦任命为俄罗斯教育部部长的第聂伯罗夫提出来的,其背景是:随着俄罗斯 全方位私有化路线的推行,在教育领域自然出现一个教育私有化、教育机构私有化、学校私 有化问题。与此相对应,原来的国立教育、国立教育机构、国立学校遇到了挑战。 第氏有意识地把“非国立”和“私立”归于 一类,只不过认为“非国立”比“私立”的含义更广而已。

大量资料表明,第氏最反对“国有化”,而赞成“私有化”、“非国有化”、“社会化 ”。由于社会舆论对“私有化”抱有反感,为了避嫌,第氏十分策略地处处用“非国立” 取代“私立”一词。他曾坦白地承认:“我们避开使用‘私立学校’这一专门术语,不仅是 因为考虑到了社会意识对凡是‘私有制’的东西都有一种特异反应;而且还因为‘非国立教 育机构’这一概念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既包括了私立学校本身,也包括了由不同社会组织 、企业以及其他创办者设立的教育机构”。

一、私立教育的发展历史

俄罗斯的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说到私立学校,还须上溯到19世纪末期 的俄国沙皇时代。沙俄时代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19世纪末期,广大知识分子对教育的等级化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一些进步、革命 的有识人士开始试办私立学校,试图在贫民中普及教育并推行先进的教育方法。例如,托尔 斯泰在自己的庄园开设学校,并协助邻县办起十余所国民小学。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教育的落后状况,开始创办私立学校,出现了私立中学和新型的八年制商 业学校。然而这些学校收费昂贵,劳动人民子女仍然被拒之门外。到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教 育 处于极端落后的境地。在成年人中,男女文盲平均达到75%。

十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 教育委员会就宣传宗教与教育脱离,并在1923年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条例》中规定取消 私立学校。各层次的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等都归国家所有 。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国民平均识字率达到99.8%。苏联解体后,私立学校在俄罗 斯复苏并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长期以来,苏联的教育事业都作为一种公益性事 业,人们习惯将教育作为权利享受,广大人民享有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免费教育。出于 苏联民众对国立学校的惟一认可和完全依托的心理,俄罗斯官方通常将私立学校称为非国立 学校或非国立教育机构。

二、非国立教育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带来了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 重大变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俄罗斯非国 立学校正是在这种极为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在从国有化经济向私有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结构的重组引发了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 重组。1988―1990年,俄罗斯产生了第一批私立学校,这时的私立学校并不合法,这种半 地下的小型家庭学校主要是辅导功课。1990年12月俄联邦通过的《企业活动法》,说明 私立学校可以和私营商业机构一样进行注册。1991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 国第一号总统令《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发展的首要措施》, 在其中首次确定发展非国立教育。1991年下半年,在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开始出现一些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某一方面特色的私立中小学,以 开设苏联时期没有的专业或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如旅游、保健、生态、国际经济与贸易、法 律等为主的私立高等学校也应运而生。1992年7月,俄罗斯联邦通过《教育法》, 该法对非国立学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范。

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都处于转轨的背景下,俄罗斯出现大量的非国立学校,是时展 和社会变革的必然现象,因为非国立学校的创办缓解了国家教育经费匮乏的难题,满足了在 新的经济环境中形成的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

俄罗斯非国立教育在近期发展相当迅速,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具有与形式单调的国立学校 所不同的特点。但是俄罗斯一向有国家包揽教育的传统,与国立学校相比,俄罗斯非国立学 校发展的历程短,而且一直在艰难地求生存谋发展。它们表现出发展快、形式新颖、课程实 用、个性化教学、办学经费不足等特点。

三、非国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一个加 盟共和国,其教育事业始终受到苏联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针的深刻影响,带有苏联社会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鲜明印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也随之产生巨大 的变化。在这种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主观上人们的思想观 念有所转化并逐步接受了私立学校教育形式,客观上私人出资办教育成为可能,出现多种办 学形式就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

非国立学校作为趋于多元化的俄罗斯教育机构类型的组成部分,以其创造性活动和较高 的教学质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非国立教育在教学上的灵活性、独 立性、独创性、创造和探索精神,符合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俄罗斯教育的 发展。非国立教育的发展激发了教育领域的竞争机制,增强了教育系统的活力。

应该看到,经济基础是私立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拥有较为雄厚 的经济基础,私人或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才会成为可能。俄罗斯私立学校的起步、初创和发展 正是处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理顺经济关系、恢复经济实力需要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将近十年的经济持续下跌,到2001年俄罗斯经 济才有所回升。私立学校和俄罗斯国立学校一样,其发展前景既受国家和个人对教育需 求程度的制约,又受到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俄罗斯一些教育学者将私立大学 的扩大和发展寄希望于俄罗斯经济的好转和发展。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教育投资明显增多 ,在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近几年的教育经费又逐年增加。这无疑对国立学校、私立 学校都是一件好事。

从理论上讲,私立学校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但俄经济发展 缓慢,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因此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3

关键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私立大学

Abstract: To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ath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that Chinese ran or participated in is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Chinese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ivate university was born at the end of the monarchy period, obtained its own growth opportunities in the warlord tangled warfare and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ten years prior to the Sino-Japanese War. After Sincr-Japanese War, the private university continued to develop. During the process, the private university formed its own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ultiform ways to run school, various channels to gather fund, and spirits going before material, strict management on instruction and othe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latter-day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university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中国私立大学从整体上

的贡献是不应忽视的。该时期的中国私立大学①看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然而,其对中国高等教育

增加了高等教育资源总量,营造了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格局,彰显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拥有公立高校难以企及的办学效率,并且成为教育自由的重要表征。追溯该时期中国私立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深人认识中国私立大学的路标和门径。

一、在帝制末期孕育产生

1905—1911年晚清帝制末期,以现代方式组建的中国私立大学开始孕育产生。究其原因如下: (1)救亡图存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中心主题,也是国人创办私立大学的根本动因。(2)清政府的“新政”为新式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外部环境。(3)新型社会群体的诞生为私立大学提供了组织力量。晚清社会出现了由具有变法革新和救亡图强新思想的开明绅土、深受教会影响的知识阶层、归国留学生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式知识分子所构成的新型社会群体。(4)社会亟须新式高等专门人才。(5)在华教会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6)中国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在上述背景下,国人于1905年创办私立中国公学、复旦公学,1908年创办广东光华医学堂等私立大学,其共同特点如下。

l,反帝爱国是私立大学产生的主要动因。

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留日中国学生为抗议该规则,全体归国并组建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高等学校,命名为中国公学。[1]同年,上海震旦大学的爱国学生为抗议法国天主教会操纵学校,愤而集体退学,在原震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主持下,创办复旦公学。[2]1907年,在外国人经营的往来于广东、香港的轮船上,发生了无故踢死中国人的命案,由于外人拥有武力攫取的治外法权,致使命案不了了之。为维护民族的尊严,国人组建的广州光华医社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堂。[3]

2.清末新型社会群体是私立大学的发起人和支持者。

如前所述,中国公学由留日学生创办,复旦公学由天主教教徒马相伯先生创办,广州光华医学堂由中国的西医陈子光等人所组建的光华医社所设立。

3.私立大学的创办多获官方资助。

1906年起,两江总督端方允每年捐银12000元,又拨吴淞公地百余亩为校地,资助中国公学。次年,中国公学又获大清银行借助银10万两建筑校舍。[4]复旦公学创办时,南洋大臣周馥奏准拨发l万两银子为学校开办赞,吴淞官地70亩为建校地址,并暂借吴淞提镇行辕为其临时校址。[5]广东光华医学堂创办时,粤督张人骏“深嘉该校建设旨趣,因赐书匾额,并捐廉为之倡券”。若无地方官员的扶植,初创时期的中国私立高校确实难以生存。

清末,国人与外人合办的私立高校有1909年在河南省政府倡导和督促下,由英国在华企业福公司提供教师与资金,中英双方共同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该校是日后著名的焦作工学院的前身。

国人自办与中外合办私立高校同时孕育产生,是20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地中国的特殊现象。尽管此时的中国私立大学尚处于萌芽时期,但还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1905年到1911年,复旦公学培养出高等正科毕业生共57人,他们知识较为扎实,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早期学生中,出现了张大椿、胡敦复、于佑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等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6]广东光华医学堂创办后,发起普及卫生常识、出版医学报刊、成立医社救伤队等种种活动。同时,该校大胆地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招收女学生,创国人自办高校男女同校上课之先例。[7]焦作路矿学堂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为数不多的矿业高等学府,为发展中国的煤炭工业作出了贡献。

当然,晚清时期中国私立高校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只能视为私立大学的雏形。其次,数量较少。最后,1910年清廷允许私人创办私立法政学堂,致使各省私立法政学堂一时蜂起,该类学校办学混乱,质量低下,为世人所诟病。

二、在军阀混战中获得机遇

1912—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私立大学获得新的生长机遇。

1.新政体带来有利的制度环境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并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一国体的变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代已故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对此论述精辟:“‘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

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8]自此,中国政治结构、经济组织、文化价值、教育体制乃至社会风俗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私立大学生长带来了适宜的体制环境。

2.军阀混战腾出了空间

民国成立后,政权很快被北洋军阀控制。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致使军费几乎耗尽了国库资源,“教育界的欠薪问题,几乎无处不有”。此间,公立大学陷入财政困境,私立大学反而获得了发展机会。

3.各种教育思潮与思想的激励

其一,民国建立后不久,教育民主化思潮风行一时。所谓教育民主化,意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思潮促进了私立大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的校友指出:中国要广罗学子,作育人才,“非藉添设许多私立学校以容纳之,是没有其他办法了……要多办私立的学校去普及民众子弟的教育,使他们每人都能得到国民知识上与教育上的学问”,以便“作国家的后盾”。[9]

其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出现了帝制复古逆流,有识之士由此更为明确地意识到:没有新型的国民,中国终归无法实现现代化,走上独立富强之路。在上述思想激励下,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兴学事业,试图通过教育,塑造新型国民,建设现代化的富强国家。

4.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的契机

1924年,以抗议在华教会大学文化侵略为宗旨的全国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不少教会大学的师生激于民族义愤,纷纷罢教退学,自谋组建私立大学。 1925年,上海圣约翰教会大学离校师生共同创办了光华大学。

5.政府的新式教育观念与政策

较之晚清朝廷,北洋政府的新式教育观念与政策,是私立大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1)自治教育观念。民初,北洋政府教育部出台整理教育方案草案,第一条就强调要“变通从前官治的教育,注重自治的教育”。“教育本为地方人民应尽之天职,国家不过督率或助长之地位。……今后方针注重自治的教育者,国家根本在于人民,唤起人民的责任心,而后学能有起色也。”[10]在上述颇具西方民治思想色彩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以全国之大,无完善之大学不可也,大学不能多设尤不可也。变通之道,……国家择其需费较巨之科力求设备完善,如文科法科等则听民间之私立而严格监督之。”[11]无疑,这对私立大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公私并重的教育政策。在民治观念影响之下,民初政府彻底放开私人兴办大学的权力,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私立大学的成文法规。1912年10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准许设办私立大学。同年11月,公布《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16条,规定公立、私立专门学校均一体对待,所不同者,私立专门学校呈报教育总长认可时,“须开具代表人之履历”’“代表人对于该校应负完全责任”。1913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公布《大学规程》的同时,又公布《私立大学规程》14条,这是中国近代专门针对私立大学的第一个成文法规。[12]这些法规,为私立大学的迅速生长提供了政策环境。

1912年至1927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兴办私立大学的热潮。第一次出现于1912—1913年间,新设私立大学9所;第二次兴起于1917年,至1924年达到高潮,新设私立学校32所。在这两次兴学热潮中,涌现出一批起点较高的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如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陈嘉庚斥资创办的厦门大学,张謇创办的南通大学,以及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中法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国民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等等,这些学校成为日后中国著名或知名的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的迅猛发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其一,补公立大学之不足。据记载,1917年,全国公立大学有3校,私立大学有7校。[13]其二,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北洋时期,国库尚且无法满足仅有几所国立大学的运营,遑论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恰在此时,一批较高起点的私立大学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些学校弥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短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初社会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需求,促进了该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肯定私立大学贡献的同时,必须承认,北洋政府时期,私立大学迅猛发展中亦伴随着严重的问题。正如时人所说,私立大学“数量虽增,而内容则愈趋愈下,甚至借办学以敛钱,以开办大学为营业者有之”。其结果是,“流品之杂,程度之低,自不待言”。[14]20世纪20年代中期,仅北京一个城市的私立大学就有29所,为世界各城之冠。该时期,相当数量私立高校的办学质量十分低劣。

产生上述问题的要因之一,是政府管理上的软弱无能。由于军阀混战,政府控制全国的能力有限,因而对私立大学的质量管理缺乏实效。相当一批学校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而忙于征战的政府只能听之任之。

三、政权统一稳定带来长足进步

1927—1937年,中国私立大学有了长足进步,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相对统一稳定的政权,为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1927年,震惊中外的北伐战争推翻了军阀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建立南京国民政权,并短时期内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为巩固统治,南京国民政府极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项社会事业,由于教育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第二,鉴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落后,政府仍要倚重私人办学资源。

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1931年编制的28个国家高等教育一览表里,中国排在了倒数第2位,每万人中只有1名大学程度的学生,倒数第1位的是印度。[15],要改变上述状况,仅靠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有利于私立大学获得来自民间的物质资助。

据统计,1928一1931年的4年中,中国新设私人厂矿企业662家,资本总额2544l万元,新投资本 6360万元。而在1914一1919年私人资本的“黄金时期”,新设厂家仅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新投资本1430万元。[16]

第四,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政策,是私立大学长足进步的关键因素。

其一,严格整顿私立大学。鉴于北洋时期私立大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混乱办学状况,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办理私立大学立案登记手续,着意整顿私立高等教育。1929年8月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中确立了如下立案标准:(1)对于现行教育法令切实遵守,严格执行学校章则;(2)教职员资格合格;(3)学生入学资格合格,在校学生成绩良好;(4)设备足够应用;(5)学校资产或资金利息连同其他确定收入 (学费收入除外),足以维持每年经常费。[17]同时,采取了如下两项强迫私校立案登记的措施:未立案私立大学不给予与立案私立大学毕业生同等的待遇;关闭拒不立案的私立大学。自此,私立大学基本上被纳入政府管理轨道。

其二,专款与重金奖助。(1)专款奖助。1934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专款补助私立大学并列为定制,补助办学成绩优良又确有经费困难的私立大学,主要用于增加私立大学教师的薪金和学校设备,专款专用。据记载,自国民政府教育部实施制度化的补助之后,私立大学“设备之增加,为数尤巨”。 (2)重金奖助。20世纪30年代初直至抗战前夕,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南开大学的资助款占学校经费总收入的l/3。1931年,南开大学的办学经费中,国、省库款占了1/2。[18]1929一1937年,中央与地方政府给予厦门大学的津贴与基金共计百万。1935至 1936年度,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补助,约占厦门大学经费总数的40%。[19]

其三,法规建设与视导制度。(1)法规建设。与北洋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和公布的私立大学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完备、详细与周密,体现了其在依法治教上的努力。(2)视导制度。所谓视导制度,指教育主管机关委派视学官或视察员视察、督导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执行教育法令和办学的一种制度。较之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对私立大学视导的范围更为广泛而深人,并且重在落实。视察不合格者,以降低学校规格、停办和取缔为惩戒手段,督促私立大学加以改进。

其四,严格校董会与财务管理。政府相关法律规定如下:在学校财务上,校董会负责筹划经费,审核预算及决算,保管财务,监察财务等。在学校行政上,由校董会选任的校长完全负责,校董会不得直接参与。[203在每学年结束后一个月,私立学校的校董会必须将学校校务情况、收支金额、学校大事和财产项目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案。同时,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每年都要对私立学校校董会的财务及事务情况检察一次,必要时可以随时检察。”¨

其五,取缔不合法学校。取缔的私立大学有两种:一是藉学敛钱的私立大学;二是不遵守私立学校法规、设备简陋的私立大学。当然,拒不注册立案与视察不合格的私立大学也是被取缔的对象。另外,对立案后成绩不良、发展无望的私立大学,亦坚决予以取缔。

由于社会环境稳定,政府政策得力,1927—1937年,中国私立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数量,有了较大提高与发展。10年中,新增私立大学9所,继南开大学之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又一所著名的私立高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于此时建立。同时,私立大学亦步人规范化发展轨道。该时期,中国私立大学形成了如下基本办学特点。

l,办学类型多元化

该时期,私立大学有以官助学、以学养学、以产养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四种办学类型。

(1)以官助学。中央与地方政府给予较多资助的学校,可谓以官助学的办学类型。这类私立大学以南开大学为代表。该校继闻名遐迩的南开中学之后创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给予了较多的经费支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该校的物质实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较高。然而,该类型的私立大学较为稀少。

(2)以学养学。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私立大学,可谓以学养学的办学类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国民大学、朝阳学院等属此类型。 1931年,上述学校的学费收入占全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77.2%,83.3%,7l%,82%。[22]这些学校主要依靠学费积累获得发展。以学养学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为了获取更多学费,学校势必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相对较弱。该类型的私立大学占绝大多数。

(3)以产养学。以企业捐助款、租息为主要经费来源的私立大学,可谓以产养学的办学类型。以厦门大学、南通学院(前身为南通大学)为例。据统计, 1931年,厦门大学的企业捐助款、租息占全校总收入的68,23%;南通学院的企业捐助款、租息占全校总收入的88%。[23]上述学校由于企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办学资金,教学环境与条件相对优越,师资与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此类私立大学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4)中外合作办学。此类学校即中国与外国联合办学,以外国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学校。如 1920年由中国与法国有关机构合办的中法大学, 1931年,该校法国捐助款占全校总收入的76. 4%。[24]

2,多渠道筹措经费

除学费之外,私立大学的其他经费渠道如下。

(1)资本家资助。例如,创立于1929年的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名义上是中法大学的分部,实则相对独立,由上海私人资产阶级团体新药业同业公会资助创办。[25]大同大学早期扩建校舍中,上海私人资产阶级给予经了济支持。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曾经为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光华医学院等多所私立大学提供大数额的经费捐赠。

(2)贷款。例如,1927年广州大学创办时,经费阙如,学校以校董会名义向中央银行及远东银行贷得开办费。1930年,大夏大学通过抵押贷款,扩充学校规模。当然,贷款运作之所以能够施行,与社会对私立大学办学体制的认同度、私立大学的办学信誉、现代金融机构的独立自主以及相关的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构成配套系统,成为私立大学贷款运作的制度保障。

(3)国外捐助。例如,南开大学在美国设有募捐委员会,长期得到国际文化组织太平洋国际学会、洛克菲勒财团等海外团体与个人的经济支持。广东国民大学常年在美洲设立负责筹款的校董,学校大量办学经费是海外校董募捐所得。[26]

(4)校友资助。例如,南开大学的私人捐款中,校友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20世纪20年代末,南开校友曾以“环球聚餐’’形式,发起大型募捐活动。在同一时间内,国外与国内各地的南开校友都在当地聚餐,并自此募款两周,许多校友当场慷慨解囊。 1936年,在复旦大学校友的活动下,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每年补助该校国币18万元。

(5)华侨捐助。特别是东部沿海一带的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广东国民大学等,在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都曾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资助。厦门大学更不待言。

(6)经营资金。例如,著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创办人潘序伦,将所建立的立信图书用品社、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及专科学校三者融为一体,事务所与图书用品社除了为学校提供师资、实习基地和教材之外,并将营业收入捐给学校补充办学经费。[27]1931年,南开大学的经费由学生缴费、公债利息、基金利息、房租地租、洛克菲勒基金团补助费、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补助费、太平洋国际学会专题研究补助费、校田进款、财政部河北财政特派员公署补助费及特别捐款共计十项构成。[28]其中,公债利息、基金利息、房租地租、校田进款四项,是学校以资本和地产经营的自筹资金。当时,南开大学有多处土地作出租之经营,收入不菲。就拿天津警备区司令傅作义捐赠的小站营田数百亩来看,每年可收租洋约万余元。[29]

3.精神立于物质之上

20世纪上半叶,甘于奉献、清正廉洁、苦干实干与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与品格,是中国私立大学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以知名的复旦大学为例,在李登辉校长主持学校的岁月里,为了支撑复旦的运作,他典售过自己的房屋,自用的汽车,从无怨言,反以为乐。[30]

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家住一栋老式平房,从不愿多花分文予以整修。有建筑厂老板要为他建座新的,他婉言谢绝道:“我是一个办教育的人,有时候身五分文,有时候腰缠万贯。如果为了自己的奢侈享

受,把办学的钱中饱私囊,我这个校长还当得下去吗?住差一点不要紧,只要把学校办得下去就行了。否则,是会被社会人士唾弃的。”[31]

大夏大学创立初期,校长便在校内确立了“三苦主义”:教师要苦教,“要以教育为重,认真教学,不计较待遇之多寡”;职员要苦干,“要以校务为重,切实办理,不能因经费缺少即敷衍了事”;学生要苦读,“要以学问为重,认真求学,不能有缺课等情事之发生”。[32]

南开大学创办早期,大部分年度经费亏欠。面对物质困窘,张伯苓从未灰心,他常说:“南开是私立学校,全校总支出超出学费收入甚多,可是南开要长!长!长!……所以南开之‘南’字,也许是困难之‘难’字,不过我总是乐观的,不怕困难。缺乏经费,决不能阻止南开之发展。”[33]这种顽强不息的意志力,是日后南开取得骄人成就的要因之一。日后,张伯苓在总结办学经历时曾经指出:“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建立一个大学,精神难而物质易。””‘’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人生于世,惟志是视。志之所任,虽千回百折,而必有以达其的。志稍懈焉,纵其基础已立,而无从善其后,则颠仆随之矣,岂不大可惧哉。……物质之建设难而实易,而精神之贯彻易而实难。[35]

精神立于物质之上,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私立大学的鲜明办学特色。

4.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不少成绩优良的私立大学拥有如下特点:其一,严把考试关。复旦大学规定,学生凡国文、英文、算学三种中有一科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也不能毕业。其二,严肃考试纪律。光华大学考试中,发现学生作弊,即行除名。其三,淘汰制。大夏大学创办27年,录取新生在12000名左右,实际毕业的仅5770人。因此,许多人虽进过大夏,但未能读到毕业。其四,紧抓日常课业。南开大学对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和习题作业均有严格的要求。例如每次数学课,必有习题;星期一的课程习题,学生务必于星期三的课前交卷,而教授则必须于星期五上课时阅毕发还。

四、抗战以后持续发展

抗战以后直至J949年,中国公私立高等教育逐步衰落,这是以往部分学者的观点。然而,史实证明,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外敌炮火下,全国高校包括许多私立大学多年惨淡经营的校舍校园被夷为平地,大量教学仪器与设备被毁。

国难当头,在是否维护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问题上,国内学界、政界及军界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立足于战后国家建设,确定了“战时需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本不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36]因此,国民政府教育部有计划地将公立大学迁往内地。

对于私立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亦采取了同样的政策,将私立南开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大,私立焦作工学院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合组西北工学院,私立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学院合组江苏医学院,迁往西南内地,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私立大学内迁。战时,政府予以私立大学的经费支持远远超出战前。

在后方,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省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规则》,规定:私立大学的学生可以享受贷学金的补助。该政策下,武昌中华大学I/2的来自战区的在校生全部依赖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资金维持生活。[37]复旦大学享受贷金的学生与免收学费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0%。[38]1943年以后,国民政府以公费生办法取代贷学金制度,私立大学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公费生待遇。此间,政府还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发放教师福利金与奖助金,公私立大学没有差别。[39]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400名清寒优秀学生颁发了奖金,其中,国立大学219名,省立大学38名,私立大学(包括国人自办大学和教会大学)143名。[40]

在沦陷区,私立大学继续接受来自内迁重庆的国民政府的补助。如从1940年起,重庆政府对创立于天津的达仁商学院逐年发给补助费。在民族危急关头,鉴于国内高等教育之落后,政府对于私立大学的支持与帮助可谓不遗余力。

政府的战时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私立大学的发展。据第二、三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 1937—1945年,全国新增私立高校13所。其中,有上海私人资本家直接创办的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荣氏家族创办的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等。上述学校有着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聘请留学欧美的饱学之士担任教师,学生读书期间待遇很高,教学要求严格,毕业生质量较好。此外,还有私人文化团体创办的知名高校,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

战后,尽管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致使公立大学陷入财政危机,但私人创办高校的脚步并未停止。由于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民间,因此此间该类学校的数量反而迅速增加。据第二、三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45一1949年,全国新增私立高校26所。

分析1945一1949年新增学校的创办背景,有助于明了该阶段中国私立大学发展迅速的原因。

其一,江浙地区的私人资本家继续创办高校。如荣氏家族在无锡创办了江南大学。

其二,私人文化团体创办高校。如中华文化学会创办的中华文化学院,中国地政学会创办的建国法商学院。

其三,军政界人物创办大学。如海南大学、东北中正大学、珠海大学。

其四,内迁私立大学在西南地区孵化出新建私立高校。如相辉文法学院、辅成法学院、成华大学、正阳法学院、重华法商学院等。上述学校尽管起点低,很不成熟,但其对于西南内地日后的发展毕竟是有利的。

其五,西南内地热心教育的人士应地方实际需要而创办私立高校。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扶助与严加管理的政策,也是战后私立大学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194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官方身份,担保京沪地区私立大学向银行贷款。”‘-J1946年间,国民政府行政院美国救济物资委员会与中央卫生总署分配给广东光华医学院等3所私立医科高校大量病床及医药等。

与此同时,针对社会上滥设私立大学的现象,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以下管理办法:(1)对不履行开办手续擅自招生的私立学校,依法予以取缔;(2)针对抗战结束后物价高涨的实际情况,多次提高私立中等以上学校的开办费和经常费标准;(3)重视私立大学的立案登记工作。[42]

可见,抗战以来直至1949年,私立大学仍在继续发展。这一结论可以从以下的事实中进一步得以印证。

从学校数量看,1947年较之1931年,私立大学增加2所,私立独立学院增加l倍,私立专科学校增加l倍有余,私立高校总数增加了近l倍;从在校生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分别增加了l倍有余;从图书数量看,也分别增加了近l倍。[43],

就地区分布而言,1931年,私立大学主要集中于江苏省、湖北省、河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北平市、上海市和天津市共计8个省市。到1948年,私立大学扩展到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海南省、陕西省、广西省、重庆市、南京市及香港地区。[44]私立大学遍布全国17个省市。

应该承认,1937—1949年,私立大学的整体实力有较大的削弱。继厦门大学因陈氏企业破产而改归国立之后,1941年与1946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分别改为国立大学。这是该时期私立大学状况的一个方面。然而,不容否认的是,该时期的私立大学仍在继续发展,这是另一方面。因此,在承认前者的同时,不可以否认后者。并且史实证明,后者更能说明1937—1949年中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状况。同时,为避免以偏概全,也应该进一步明确该时期私立大学继续发展的事实。

综上,在20世纪上半叶,从帝制末期、军阀战乱到抗战前后20余年,中国私立大学从孕育产生、迅猛发展、取得进步到持续发展,走过于近50年的历史发展之路。

注释:

本文中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私立大学,包括该时期中国人自办与参办的以现代方式组建的私立大学、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2] 忻福良.上海高等学校的沿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105,76-77.

[3][7] 广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154—155,155.

[4] 学府纪闻:私立中国公学[M].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l982,l—2.

[5][6] 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3l—32,60.

[8]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1l

[9] 广东国民大学十周年纪念册[Z].1935.33.

[10][11] 王炳照.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375—376, [12] 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3.

[13][14] 台湾“教育部”,教育概况第一章学校教育概况[A].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C]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14,17.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4

【关键词】私立高校;管理理念与内部机制;比较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使得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0年,全国私立高校已达350(本研究未包含独立学院),在校学生超过一百万人,其中本科29所。私立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民办高校管理理念与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对私立高校如何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和日本是私立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两个国家,从教育规模角度出发,美国约占1/4,日本约占3/4。比较二者在管理理念、经费来源和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异同,对我国私立高校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私立高校的管理理念应建立在先进的管理理论基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基础之上,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出发,核心问题是管理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将决定私立高校发展方向。查阅众多中外私立高校发展史折射出:私立高校的管理必须具有自身特色。特别是其管理体制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应有别于公立大学。私立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科学设置各类、各层管理组织,清晰决策权责与执行权责的划分,融洽彼此之间的从属关系,即决策权归哪个机构,执行权归哪个机构。当然,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最终将直接受到经费来源的影响。在二者中,管理理念处于支配地位,管理理念决定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必须同相应的管理理念相适应。

一、私立高校的管理理念决定学校的特色发展

作为私立高校的运营与管理,必须兼备市场理念,运用现代教育经济学的教育理念坚持市场管理理论,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在美国和日本,任何一所私立高校的运营都在从实际发展出发,注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特别注重特色经营与管理,注重核算管理成本,注重管理实效。因此,私立高校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国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别,注定了私立高校管理理念必须有别于国办高校,特别是在员工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关注教师成长、关注学生就业,特别是学生技能培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方面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

对于私立高校而言,时刻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生源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私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坐下来认真研究对策,审时度势。教育是个大市场,但只有认清市场需求,才会选准招生宣传和定位。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生源,资源无从配置。私立高校管理中,必然考虑的管理特色是:教学管理模式应有别于国办高校。私立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就业好直接吸引更多的生源,而就业好是要教学质量来说话的。正因为招生和就业这两个市场是私立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两头,因此,教学管理全过程应体现自己的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突显“工学”结合的特色。面对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校内资源配置,到借用社会资源条件等,都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为学校延续发展做出灵活及时的反应,满足随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形成的地方、行业、企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私立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始终围绕着市场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

二、资金来源的形式决定内部管理体制

在美国,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形式主要有:学生学费、政府科研经费、社会捐赠。对于美国大多数私立高校来说,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是学校运营的主要经济支柱。在美国,为保障教学质量,学费基本都用于日常支出,不足时,部分社会捐赠也用于日常支出,剩余的社会捐赠部分购置固定资产和形成学校的发展基金。可见,美国私立高校的运营不单单依靠学生的学费,更多来源于校外的捐赠。由于社会捐赠在私立高校经济来源中占主要地位,这也决定了美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模式。美国私立高校的管理者更多的是校外人士,校外资金筹措者与创办者组成董事会,可见董事会成员中,更多的是校外人士。这些董事会中的校外人士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资金筹措的主要社会关系。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学校运营过程中的重大发展方向、预决算、校长聘任、社会捐赠资金的筹措等,以保证学校发展的延续。可见,美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形式上,董事会不但是决策机构,也是监督机构,在资产管理与资产所有相分离的基础上定位内部管理体制,使得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策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保证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

在日本,私立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生学费、政府补贴、社会捐赠,但社会捐赠所占比例很少,政府补贴也有限,基本依靠学生学费运营。日本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特点决定了它的内部管理体制与美国的不同。日本私立高校的管理主要依靠内部治理,较少有校外人士参与到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中。创办者始终参与到学校的运营与管理中,使得

(下转第11页)

(上接第10页)

学校在经费来源有限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保证学校的延续发展。

在我国,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几乎只有依靠学生的学费,这种经费来源模式更多的贯穿了创办者及家庭成员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也使得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复杂化。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一般由创办者、投资者、对学校贡献卓越者、职工代表、聘任校长等人员组成,创办者应作为终身董事参与学校发展和制定决策,并时刻发挥对学校发展方向与重大决策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三、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定位

由于我国私立高校最初的办学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几乎完全依靠创办者自筹资金、借贷资金发展而来,有的创办者当初把自己家的住房拿出来抵押,可见办学的艰辛。因此,我国私立高校的董事会必将代表着创办者的经济利益,也包括创办过程中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创办者的利益。保证创办者办学的初衷和延续发展是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的重要使命。

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私立高校经费来源与国外不同,故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我国私立高校最佳管理体制模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每所私立高校的发展受着多种多样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且许多因素是不可预测的。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更适应于代表创办者最高利益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有利于实现各层组织之间、各层组织内部的各层人员之间都按市场法则进行权责分配与利益分配,这种权、责、绩、利(酬)、险五挂钩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学校各级人员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

因此,建议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聘请行业专家,为其量身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赋予每个管理主体一定权责,使相关部门在权责范围内相互配合、依法有序、高效灵活的抓好招生宣传、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只有按照董事会所赋予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有序的履行权责,同时将各部门所取得业绩大小分别进行考核,合理分配工资报酬,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利益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校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全面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私立高校内部运营走向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王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田虎伟等.我国教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贾少华.民办大学战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魏海青(1970.1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博士、副教授,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高等教育及卫生事业管理。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5

论文摘要: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发明也走在世界前列,21世纪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三分之一为美国人。这些惊人成就的取得,除了美国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外,应该归功于美国的高等教育。而对这些发明贡献最大则是美国私立的大学院校,美国的名校中90%都是私立大学。反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公立大学不断发展变强的同时,私立大学却未能有公立大学的规模和教学水平。文章通过分析现今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私立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建议。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今的高等教育

现在中国大学主要有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三类高校,其中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都属于公办教育范围,民办高校则是民办教育。在法律上,国家规定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同等对待,但在实际的国家财政支持上,公办教育每年都会得到资金支持,而民办教育则无法得到这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律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却是差距甚远,实际的操作与法律上的不一致也是导致中国民办教育无法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广度指的是大学的数量;深度则是大学的质量。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被提到很高的地位,这些发达国家除了发展公立教育之外,也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私立教育,而且私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又普遍高于私立院校。就算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个是国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识,在美国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而且美国为世界提供了总学生人数的80%,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成后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对中国来说,中国的大学越多,创新性人才就会更多,会更好地决定中国整体竞争力。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中国高校扩招和建设校园。大学扩招的同时,有一点并没有做好,就是中国大学生在人数增加的同时,素质反而下降了,课堂学生容量在不断扩大,而师资力量比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学生整体素质就不能很好提高。所以,只有公办大学好,而没有民办大学并不能很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民办大学来跟公立大学一起竞争,同时也是在填补公立大学教育的空白。如果只有公办大学,那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教育了,

(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公立教学体系和民办教学体系组成,民办教学体系形成以后会跟公立教育形成一个竞争的问题。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保证,当教育形成垄断之后,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多好,都无所谓,国家给学校名额后学校就可以招生,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公立大学竞争的积极性不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校构成。据1993年数据,美国的私立小学占学校总数的24.4%;日本的私立小学占10.1%。1990年,私立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欧洲的法国为15%和21%;英国为5%和9%;西班牙为35%和32%;亚洲的韩国为1%和41%;菲律宾为7%和36%;印度尼西亚为17%和50%;南美的阿根廷为19%和29%。中小学阶段如此,高等教育阶段更是比例巨大。在美国的高校中,属于私立性质的高校的比例为55.3%;在日本,这个比例则高达84.6%。

从上面的数据看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欧洲、亚洲还是南美洲,私立学校都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更是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回顾中国私立学校的发展史,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是1919年由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它是在1904年严氏家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中国的私立大学就进入发展期,到1927年前,中国大陆出现了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私立大学。从结构上看,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形成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共存的局面。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数据,192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主要分布情况是: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7所,私立大学13所,教会大学17所;1935年,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53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51所;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公立大学的数字为39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27所。可见,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平分秋色,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私立大学被迫停办,原有的大学或不在了或被转为公立大学,之后私立大学经历了30年的真空期之后,在80年代才出现民办大学,这中间30年的断层至今仍为弥补上来。

从国外私立教育和中国自身私立教育体系的历史看,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缺乏私立教育体系来补足,未来私立教育的发展将是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私立大学几种模式的分析

私立教育原则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盈利的私立教育;模式二是非营利性的私立教育。

模式一中,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家投入,是想要取得合理回报的,私立学校属于资本家的个人资产。这种模式下,是以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校长则是董事会聘用的最高行政首脑。另外,学校为个人资产,其运营性质属于营利性的。学校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是要通过学校赚钱,使其投入的资金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如像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教育看成是一个企业来运营,最终做成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而美国又是全方位的,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培训,还有教育图书、教育技术等等有众多上市公司。

模式二中,私立大学是完全慈善性质的私立教育,一般都是由个人捐款、校友捐款、企业捐款,此种模式,虽然学校资金也来源于社会,但是学校本身是全社会共有的。但是学校仍可以用这些捐款去外面赚取利润,同时还需要靠其他的来源使资金增长,类似于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其运营性质只能是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就不能以赚钱营利为目的。它的存在是为推进科学与文化事业,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以上两种模式就像是慈善基金和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收,而非慈善基金,要靠基金赚钱,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收。慈善基金的要求要多于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属于共有性质,是公共财产;但非慈善基金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基金自己要做好企业管理。

三、从财经眼光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经营管理

结合现在中国的现实,模式一更适合现在的中国,即营利性的私立大学,具有一定的回报更容易吸引资金进入斯理论教育这个领域。但从长远来看,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更加能代表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眼光来设想中国非盈利性大学的运营和管理。

首先,学校的运营不需要国家的资助,完全由私立大学设立的基金承担。学校的一切收入都纳入这个基金,而且一切开支也都由这个基金负担。这个基金相当于整个私立大学的心脏,为整个大学提供血液。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包括校友的捐助,其次是企业的资助和学费收入;支出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运营费用,以及科研经费和奖学金。这和国内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不同,维持现在国内大学的费用来源主要是学费和政府资助,还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和校友捐助,但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下,学校要取得研究经费或是颁发奖学金都是不独立的。而独立的基金运营可以保持学校的独立性,同时可以自由控制收支。除此之外,学校基金管理者的另一个任务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

其次,学校的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依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私立大学本质上是“公共产品”,学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发展策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价值来展开的。公共产品即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对私立大学来说,学校所要创造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让相关人员能够从学校的这种不可替代价值中受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只要能不断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持教学质量,长期下来,学校所拥有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便会不断增加。此外,学校的影响力越大,校友们就会拥有一种自豪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够为校友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这种归属感也能更好地维持学校的传统,又保持了其核心价值。

最后,学校为维护核心价值,还要通过日常的管理上实现。一是对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待遇问题,学校通过重金聘请好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或是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校做讲座,而这些优秀的教师又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这些优秀的学生正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基础。现在国内的一些私立大学则是热衷于招收要一些“富家子弟”,这不仅破坏了学校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声誉,也会破坏学校的核心价值,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二是保持学校核心价值和校友之间的互动。由于学校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为维持学校的运营,学校必须通过这个核心价值来吸引更多的捐款。如学校的各类建筑上,各种树木,包括桌椅板凳等等都可以刻上捐助者的名字,这些捐款能够增加学校的核心价值,同是也提供更多的价值给校友。

总体来说,此种设想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的经营哲学应是认清自己的核心价值,即“公共产品”的属性,并通过日常的运营管理来增加这种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6

我国私立学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邬智陈晓明罗文标王国荣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 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方向和内部管理体制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必须 加强宏观管理,以引导私立学校端正办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公益原则,规范并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 本文所谓私立学校,是与由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所立,并由其相应教育机关或部门主办的学校相对而言的, 主要指由私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与团体通过投资、集资等方式所创办和维持,并在其运行及内部管理方面享有较 大自的学校。尽管从法律角度讲,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私立学校及其有关问题的教育政策法规,但从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看,私立学校无疑是社会力量办学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对此一直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 因此,随着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私立学校得到了较大发展,对公立学校起到了有益的补 充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私立学校自身的许多弱点还难于克服,其发展状况还显得 有些混乱。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私立学校的问题和对策。 一 我国私立学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私立学校教育的问题是其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办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由于私立学校在我国的再现还只有几年时间,加上我国当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 府包办教育的格局并无明显的改变,民办和私立学校在生源、师资和办学经费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如目前从事基础教育的私立学校,可分两类:一是人们所说的那种“贵族学校”,由于其收取超常的高额学 费,其服务对象仅限于极少数“大款”,一般工薪阶层根本不敢问津,更不用说普通社会居民。另一类被人们 称之为“平民学校”的私学。或是办在城镇,以无城镇常住户口及进城经商的工人和农民的子女为主要服务对 象;或是办在农村公办小学服务半径以外的边远地区,名为学校,实为教学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类学校都 远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居民,创办伊始就存在着生源问题。特别是“贵族学校”的服务对象的问题更大, 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非议。 又如目前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和不稳定的社会捐助,一般都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而难于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甚至有些私立学校开办几年至今,仍蛰居于租借的校舍之中,而无属于自己 的教育场所。 再者,师资问题也是目前私立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私立学校的教师目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招聘退 休教师和校长,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年龄偏大。二是刚毕业就应聘的青年教师,这部分人 有热情,但经验不足,加之面临着评职称和住房、医疗保险、退休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往往呆不长久。三 是以高薪聘请的公立大学教师(教授或副教授),或从其他公立学校“挖”来的骨干教师,这二部分人具有比 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往往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当面对私立学校的学生在智力、能力 、知识水平和生活背景等方面参差不齐的问题时,他们原来在公办高校或中小学中所形成的那一套划一的教育 教学方法,就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了。总之,目前私立学校不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其现有师资在年龄 结构等方面也极不合理。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校发展的后劲及其预期的办学水准。 2 一些私立学校的办学方向不正确 首先应当肯定地是,在私立学校举办者中,并不乏置名利于度外,而甘心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人士。但是, 与此同时又应看到,借办学捞钱者也确有人在。如据报载:广东省的一些高价学校,为了争夺生源而搞欺骗宣 传,有的说其可把学生直接送到加拿大深造;有的称其有80%的高考升学率;有的鼓吹其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保证 能达到大学生程度等。但实际上这些轻率的许诺很难兑现,有的私立学校甚至还将向学生集资或收取的巨额学 费直接用于非教育性营业或者装进举办者的腰包。“至今广东省各高价学校收取的教育储备金总共不少于12亿 元”[1],除用于建校外,“至少有一半多已投入市场运作”[2],而且,何止广东如此,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 存在类似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在我国境内的所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 针,执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和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但是,部分私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却 有悖于此。例如,对极少数私立学校,尤其“贵族学校”来说,究竟谁能享有受教育权,完全取决于金钱的力 量。正象人们所评论的那样:“校门八字开,无钱莫进来。”又如在教学内容方面许多私立学校往往片面强调 热门科目,而对诸如政治、道德、历史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的科目和内容相当轻视,甚至根本就不开设 ;再如在培养目标上,有些私立学校口头上称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人才,而实际上却是以非常奢侈的生 活和学习条件造就着一批“小贵族”。 3 许多私立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如有的私立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不明,缺乏必要的制度管理;又如有的私立学校没有应设的董事 会组织,其党、团和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也不健全等。 二 正确引导我国私立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设想 如上所述,私立学校在我国的再现还只有几年的时间,无论其在自身内部或是所处外部环境方面,都还存 在不少问题尚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无疑应当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准绳,认真贯 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社会力量办学(包括私学教育)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 、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其具体对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正确看待私立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众所周知,由于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够正确,人们往往谈“私”色变。因此,一般对 于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觉得还可接受,而对私人办学的出现,则往往在思想上一时难于转过弯来。实际上,正如 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所说,我们不应该被那种抽象的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所束缚。为了多快好 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当按照党和国家关于“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 ”的方针,使私立学校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并举,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例如法国的私立中学,在70年 代就占同类学校的20%;韩国80年代的初中、高中、大专私立学校所占同类学校的比例,分别为38.8%、59.4%和 85.9%[3]。再说,我国长期也有“两条腿走路”办学的优良传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与 私立学校并举,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然,关于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私学教育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我国 的实际国情出发,绝不可盲目发展,一哄而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公立学校为 主体的国民教育体系。虽然这一体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但这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而决不 能成为否定应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的借口。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国民教育系统中,既应有私立学校的位置,使其 成为公立学校的必要补充;但同时又必须坚持以公立学校为主体。这是由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又 存在多种经济成份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 2 私立学校应当端正办学方向,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相比,办学主体虽有不同,但是办学方向必须一致 。这已为我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认。但正如前文指出的,近年来出现的“贵族学 校”和“赢利学校”,无疑都是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相背离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中国独生子女的教 育问题本来就已令人忧虑,如果再对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很优裕的儿童在培养目标方面进行误导,其后果不堪设 想。对于这些泡在蜜罐里的儿童,特别应该注重对其进行价值观、责任感和自身能力方面的再植与重塑。陶行 知先生曾经指出:办一所学校同办家工厂不同,工厂的产品不合规格只会危害一代人;而学校的产品(人才) 如果不合规格则将危害几代人。因此,对于办学方向的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可喜的是,目前有些私立学校已 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北京私立光亚学校比较注重使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该校在让学生坚持学 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军训,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定期组织社会活动日,对学 生进行国情教育;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智等[4]。 (2)应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办出特色。私立学校能否在社会主义教育园地站稳脚跟,求得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关键之一在于教育质量。私立学校一般都收费较高,这种高额学费必须与社会、家长的高期望值成正 比。办学者如果只顾收取高额学费,而不在提高教育质量、办学特色方面下真功夫,则只能是自掘陷阱、自套 枷锁。事实上,目前一些赢得社会信誉的私立学校,如私立华南女子学院就是注意瞄准市场需求,专业开设几 乎与市场变化保持同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从而赢得所谓“华南的女儿不愁嫁” 的美誉。[5]又如成都科艺中学坚持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办出特色的办学目标,除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各科教 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处,还大力强化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增开《书法》和《国际礼仪》等课程,使通才教育 与英才教育相结合,努力把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从而令求学者趋之若鹜的[6]。 要保证较高的教育质量,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作证。私立学校应当争取早日建立起一支在年龄和知识结构 方面均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但这仅靠采取高工资、高待遇的措施是乏力的,即使有不少中青年教师因慕高薪 而来,但也不能就保证其热心教育事业,而且还难摆脱诸如评职称、住房、医疗保险、退休金等一系列后顾之 忧方面的问题。因此私立学校应当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使私立学校教师能与公立学校教师享有同样平等 的条件。例如可让私立学校在贯彻执行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招聘合格教师。只要私立学 校教师达到了教师任职条件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同样应承认其教师资格;又如可让私立学校申请选派的公立学 校教师仍保留其公立学校教师的身份;再如私立学校教师在政治和业务进修以及评优等方面,应与公立学校教 师同等对待。 (3)必须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学校和教育机构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国 外也大都规定私立学校必须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而反对以赢利为目的。如日本《私立学校法》明确规定: “鉴于私立学校的特征,通过尊重其自主性,提高其公益性,而谋求其健康发展。”韩国《私立学校法》也规 定:“本法依据私立学校所具有的特点,以确保其自主性,发挥其公益性,保障私立学校的健康为目的。” 私立学校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私立学校作为一种谋求公共利益的社会机构,其创 办人或主要投资者虽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学校管理,但却不得将其视为私有财产。其二,私立学校的根本性质 是学校,应 以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为根本宗旨,而不能通过收取高额学费或其它集资 方式来达到营利的目的。这就是说,学校是公益事业的这一基本性质决定其收费标准决不宜过高。在国外,私 立学校的收费标准,最高的也只不过是公立学校的两三倍左右。例如,日本私立高中学生的教育费约为56万日 元,仅为公立高中26万日元的2.1倍。美国私立大学学费平均每年8000美元左右,也仅为州立大学平均4000美元 的两倍[7]。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都还不富裕,因此,更不应超出上述发达国家的收 费水平,对于那些动辄就收取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学费的私立学校,除了国家应当制订有关政策加以限制 外,其自身更应当建立起明确的自我约束机制,以确保私立学校的公益性。 (4)规范和完善私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私立学校自身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系统地推行规范化管理,努力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a.建立学校董事会,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私立学校大多是由若干办学人员所组成的校务 委员会任命校长主持校内日常工作,这种管理体制是不够健全的。因为私立学校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缺乏 直接的隶属关系,自过大,因此常常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重大失误。国外的私立学校通常设立校董( 理)事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审议学校重大事宜并做出相应决策,然后交由校长执行。董事会审议的问题 包括:资金的预算与决算,借入资金及资产的取得、处理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变更,学校的合并和撤销 ,校长和教员的任命,以及经营收益事业的有关问题等等。这些均可作为我国私立学校设立董事会的借鉴和参 考。为了使学校各有关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董事会成员的组成除投资者外,校长、学生家长代表及社会 有关人士都应列入其中。除董事会之外,还应设置两名以上监事作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成员,其职责是负责监 督学校工作的运营及董事会方面的常务工作。此外,为了使董(理)事会能够公正、高效地发挥作用,还应建 立任命董(理)事及监事的亲属回避制度,以及处理好有关人员的兼职问题。在这方面,国外有些经验同样可 供参考。如韩国的《私立学校法》规定:董(理)事会成员之间或监事之间,不能有近亲血缘关系;董(理) 事长不能兼任私立学校校长,监事不能兼任理事长或理事;监事必须有一人具有会计师资格,以确保对专业性 强的财务工作能实行有效的监督。 b.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私立学校办学资金 的筹集和使用都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董事会及 校长对财务的管理完全自主,产生滥用资金乃至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私 立学校会计制度的规范化问题。如日本文部省就制定有《日本学校法人会计基准》6章38条,对学校资金收支、 消费收支及资金借贷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并明令各私立学校的设置者必须按照这一规定处理会计业务,编制 有关财务会计报表。只有严格按规范、标准的会计制度办事,才有利于上级机关进行审计监督,也才能对学生 家长有明白的交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应定期对私立学校的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加强监督与指导。 c.设立家长委员会,使其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保证学生及其家庭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 便于家长与学校管理者直接沟通。通过家长委员会,学生及其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可以形成一致意见反映给 校方,并能从校方获得反馈意见。学校领导应尊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权和参与权,定期将学校的工作计划 、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如实地向家长汇报,以求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设置家 长委员会,是现代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的一个重要标志。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都日益重视发挥其作用, 甚至将其与董事会等量其观。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上述有关私立学校应端正办学方向和重视自身建设方面的一些设想,对于办好私立学校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还应该依据我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尽快制定我国私立学校管理条例 ,对私立学校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收费标准,及其申办条件、审批机关、业务督导与考评、师资队伍建设 ,董事会的组成及职权划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才能促使私立学校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军:《论私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2 史静寰:《简论欧美国家私立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3 徐广宇:《关于私立学校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3期。 4 吴忠魁:《中国私立学校现状述要》,《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3期。 5 曲铁华:《私立学校向何处去》,《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3期。 6 高洪源:《琐议私立学校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3期。 7 李守福:《私立学校制度初探》,《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8 顾美玲:《私立学校与市场经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注释 [1] 参阅戴自更:《高价学校需监督》,见《光明日报》1995年4月10日。 [2] 参阅戴自更:《高价学校需监督》,见《光明日报》1995年4月10日。 [3] 转引自夏欣:《私立学校景观》,见《光明日报》1993年4月6日。 [4] 参阅蓝冰:《正面效应——私立学校透视之二》,见《中国青年报》1993年8月14日。 [5] 参阅周大平:《奇女八十犹办学》,载《liào@①望》1991年第2期。 [6] 参阅顾美玲:《私立学校与市场经济》,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7] 转引自李守福:《私立学校制度初探》,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目加僚右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7

在世界高等教育持续而快速变化过程中,私立高等教育特别引人注目。仅仅在几十年之前,在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还不存在或者是处于边缘地位。而今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转型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在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尽管与亚洲许多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相比,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较小,但是它的发展态势生气勃勃,在公立高等教育单独存在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又重新出现了。

现在,人们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私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才变得重要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这也包括私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的问题。赞成者倾向于持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观点,而批评者则往往看到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主导形式的负面影响,私立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则从他们所在学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

当人们就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思考和辩论时,往往采取了过于简单化的方式。赞同者和批评者所提供的材料,对私立高等教育不是夸耀就是贬低。当公共政策制订者参与制订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他们也往往想要得到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他们希望如何做的简单看法。但是,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分析却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在简单看法和通过研究才能了解到的复杂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分析者不必渴求从人们头脑中消除所有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简单看法。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于这些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提出挑战吗?我们有责任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的真正知识,也有责任为政策制订者提供有效的背景资料。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与一些人继续传播的过于简单化的观点不同,而是对于迅速发展的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合理思考,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一个事实,即私立高等教育过去不曾扮演过一个基本角色,今后也不会扮演一个基本角色。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一些不同的角色。发现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类型和形式,是研究分析工作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挑战。私立高等教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我们考察私立高等教育的哪些方面,什么时候考察和在什么地方考察。

进一步讲,在确定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规范性称述中,我们不能说那一种说法是不当的。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在政策制订者乃至社会中讨论角色问题,既是正当的,也是有益的。本文的观点是,这种讨论必须:(1)不能代替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实证分析;(2)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3)看到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的各种角色。否则的话,对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讨论,将会导致不够实际的、不够细致的和不够充分的称述。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多样性主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涉及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应该顾及到现实多样性,而不是采用以一概全的方法。

很清楚,我在此提出的方法,与强制命令的方法是不同的。从某个方面讲,这种方法与通常充满激情的呼吁私立高等教育在新世纪中承担“学术优异”或“服务社会”角色的做法相比,不那么让人感到满意。除非与某一些学校的现实性或可能性相联系,否则这种角色定义是没有什么分析价值的,即使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或者说有利于从法律角度保护私立高等教育免于诋毁者的攻击。

我将在国际背景之下,讨论私立高等教育的多重角色,这当然要适合特定国家和特定学校的情况。尽管本文具体参考了中国的情况,但是历史、政治背景以及和快速变化公立高等教育特征的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必须由专家来仔细研究,包括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上述学校的盛情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其部分原因在于,希望与这里的研究人员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通过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项目,建立一个以美国奥伯尼大学为联络中心、世界范围的研究者网络。

在可以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我简要地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私立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变化,在即使像美国这样私立高等教育连续不断存在的国家也如此,在中国和其他项目国家中,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应该把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当作需要在尽可能多的国家进行验证和修正的假设。

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在缺少中央计划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2)私立和公立角色的特殊性;(3)在确立私立高等教育角色时,背景与选择的综合考虑。

在缺少中央计划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多数具有一定私立教育历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说明它的多重角色是如何演变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在没有宏伟规划的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其角色得以确立。没有对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做出详细的规定。情况常常是,私立高等教育的突然变化让人感到吃惊。对于习惯使命和形式多样化和分化的教育系统来说,私立教育的这种扩张被看做是一种动态化的自然扩张。但是,对于大多数系统来说,基于它们的实际情况或标准化办学使命及其实践的传说,以及集权政策制订过程,如果私立系统采取这种扩张方式,常常使人感到震惊。不是依循任何中央计划,私立大学的角色是动机多样性和导致不同类型私立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在公立高等教育长期垄断背景下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细致分析,是关于拉美国家的研究。对于多样性实际情况描述的简化形式,揭示的不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而是三种基本模式。与每一种模式相对应,都有一系列角色。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个浪潮”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性质的天主教大学。在“第二个浪潮”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针对“大众化”所做出的反应,或者说它是对公立高等教育精英地位下降的一种反应,公立高等教育地位的下降表现为面向的社会阶层、教师、劳动力市场对应关系等方面。在“第三次浪潮”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针对公立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和免费高等教育所做出的反应;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与入学有关,提供不同入学机会的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许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正是在第三次浪潮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需要对私立高等教育在不同地方的特殊发展形式予以仔细的研究。

从全球范围内看,拉美国家是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高等教育总的在校生人数中,私立部分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1955年,这个比例达到14%,1975年达到34%,今天,这个比例大约为40%.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程度高的另外一个地区是亚洲。但是很难对亚洲的发展做一个概括,因为亚洲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中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私立高等教育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拉美国家的比例,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公立高等教育仍然占垄断地位。在后一组国家中,中国属于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冲破公立垄断地位的国家之一。

在亚洲,公立高等教育垄断地位被公立和私立并存所替代的国家数量正在增加,与中国类似的国家还包括柬埔寨和越南,在其他地区,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到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欧洲和非洲,私立高等教育仍然是凤毛麟角。在这些地区,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处于边缘地位,或者是微不足道。这种状况的改变往往是突然的,是在没有战略规划前提下实现的。在欧洲,随着一些国家性质的转变、政府财政调配力量的削弱以及私有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导向,私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之外的这些力量,也导致了公立学校在财政和管理方面的私有化倾向。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要讨论问题的范围。私有化包括私立机构的发展,这种变化在经济转型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中国、东欧和中欧,在一些非洲国家,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在一些西欧国家,如德国,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我们在下边的论述中将会看到,不论是私立高等教育最近的发展还是早期变化,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部分角色是与公立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而扮演的另外一些角色却是新颖的。但是,不论何种情形,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不是在宏观设计之下进行的。对于经历剧烈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国家以及发生巨大变化而缺少对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政治系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详细而包罗万象的高等教育公共计划之外,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中国在这方面有一些不同,它的政治系统是连续的,因此上面关于在没有计划条件下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以及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角色的概括,当推广到中国时,需要做认真的核实。但是,即使在中国,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是,政策制订者和分析人士努力规范和调整出现的现象,而不是预先设计这个系统。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几乎不对私立高等教育及其角色进行任何设计和规划,即便是有设计和规划,也是对公立部分实施的,如对公立高校实施学费制度。

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美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但是在我们现在所讨论问题上,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更是在没有中央计划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且私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乍看上去,美国的情况与我们所考察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向背而行的。历史上,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所占的比例曾经达到过50%,在近几十年来,这个比例一直徘徊在略高于20%.更令人注目的是,美国曾经是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而今天它的规模只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用停滞这个词来描述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状况,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有以下几条理由:第一,与公立高等教育一样,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二,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它表现在部分私立学校从宗教性质转变为世俗性质,部分私立学校从文科学院(liberal arts)转变为职业(professional)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在私立学校宗教性质退化的同时,它们所涉及的宗教范围却在扩大,甚至包括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t)。私立大学宗教角色的削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的世俗学校相对快速发展造成的。在数以十计的学校消亡的时候,另外一些学校又获得了新生。近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美国凤凰大学(Phoenix University)、西乐万学习机构(Sylvan Learning )等为代表的营利性大学的发展,这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私立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仅不是在宏伟计划指导之下进行的,而且对它们采取的分析方式是应对式的:争相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没有蓝图的情况下发生变化,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

由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确定没有依循某一种清晰的计划安排,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方式,来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信息。对于美国来说,这种研究方式是适当的,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做的迫切性更强,因为学者现在所研究的现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的出现。

与公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不同吗?

在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私立高等教育最强劲的发展形式,是与前面提到的“第三次浪潮”有关的。在公共预算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地方,学生要会付钱接受其他选择。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已经超过了1986年“第三次浪潮”所发现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就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开展重新的研究。一些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向学生收取学费,提供含金量不高的文凭,提供的教育质量也要差一些。许多学校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要赚钱,不论正式和合法的称谓是否如此。从积极方面看,许多私立大学扮演了扩大入学机会的角色,过去没有机会上学的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上学的机会。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扮演了提高社会公平性的角色。另外一些学校提供了公立学校之外的入学选择机会。如同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许多私立大学,不论是否为没有条件进入公立大学的人提供了入学机会,大都是面向劳动力市场,为新兴的、开放的和私营经济服务。它们开办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旅游、计算机和英语方面。它们很少声称要办成具有博士学位教育、从事基础研究、拥有大型实验室和图书馆或者以全日制教师为主的学术精英。这就为批评者把这些学校不看做是“真正大学”,从而贬低这类学校的合法性提供了借口。这些学校常常在上面提到的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多数公立学校一样,它们能够扮演合法的学术角色,而多数公立学校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大学的角色相去甚远)。对于以企业为导向的角色,它们在受到一些人攻击的同时,也越来越吸引着其他众多的人。

诸如专业领域和就业导向等问题,为得出以下结论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即尽管私立高等教育内部具有多样性,但是在某些方面,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公立高等教育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国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外,私立高等学校,不论质量的优劣,它们都集中在一些办学费用较低而就业回报较快的专业领域。用与意识形态术语有重复的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私立高等教育比公立高等教育扮演着更为人们所注目的角色。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形成一个私立高等教育与公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不同的的一般印象。实际上,它们的角色既有差别,也有重叠。在收入渠道和管理结构上,公私立大学的差异较大,而在提供入学、培训和证书等方面,公私立大学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

取决于具体情况,一些私立学校想要歪曲它们与公立大学在角色上的差异。一种倾向是扩大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倾向在美国这种系统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因为在美国私立学校具有合法性,“私立”比“公立”有更强的正面含义。私立学校需要向学生、赞助者和其他人士说明,它们在质量、办学使命等方面,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以便使自愿行动者觉得,它们是值得资助和支持的。它们必须突出它们的特殊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在许多国家,私立学校有一种倾向,它们故意夸大它们与公立学校在角色上的相似性。“我们从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我们两者都是合法的。对于缺少私立高等教育传统的国家,特别是既缺少资本主义的传统,又限制市场竞争在经济领域作用发挥、将社会领域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来对待的国家来说,角色的合法性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方面,乌克兰和中国是两个例子,人们不愿意用“私立”这个词,而喜欢用“非公立”或其他类似的词汇。在使用“私立”这个词的国家,如拉美许多国家,学校领导要花力气使公众和决策制订者相信,私立学校也承担着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私立——公立之间的差别是难以区分的,私立学校的代言人要么是扩大要么是缩小其特殊性。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私立学校的特殊性是有限度的。

如果我们只注意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就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毕竟,私立高等教育产生的基础与公立学校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在哪些方面不同,往往只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不是事物的全部。一般来说,学费而不是政府预算,是私立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换句话说,就是私立学校在一些方面或有些方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或与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公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是近似的。在私立学校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公立学校所不能满足大量需求的地方,它们可能没有动机去扮演与公立学校不同的角色,或者向人们表示它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对于同质性事物数量的市场需求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不需要这些私立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相似性还在于,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私立学校的教师,会将公立学校中的一些规范和做法带到私立学校中。当他们离开公立学校时,他们把课程、规则信仰以及备课笔记带到了私立学校。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并不离开公立学校,但是他们同时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中任职。教授是把规范从公立学校带到私立学校的携带者的思想,在中国是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公立学校的退休教授在民办学校担任教师或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上面最后一段讨论了“同型性”(isomorphism )的一些形式,所谓同型性是指组织形式的复制。压服性同型性力量是强大的。虽然政府和公众舆论允许私立高等教育的出现,但是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约束,例如要求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与公立学校的一样。有时,私立学校想要采取不同的做法,以便与它们的特殊角色相一致,但是它们的做法要获得政府或其他公立大学利益和规范占主导地位公立机构的认可。全球认证运动的开展就能说明这一点,它们对私立大学扮演特殊角色有所限制。想要通过国家法律建立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就有很大的可能对私立大学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做出规定。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各项公共政策,想要极力弄清楚标准化的结构、内容和过程以及赋予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什么样的选择机会,这样起到鼓励角色分化的作用。

私立高等教育常常因其内部异质性,包括与公立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而与众不同,但这不意味着每一所私立学校在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都是独特的。在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在私立或公立每一个部分内部,情况也一样。对于这一点,我们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在即使美国这样私立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也不例外,当然在中国这样变化迅速的国家,更应该这样做。

在背景和选择作用下出现的私立学校的角色

当正规的国家法律和规则对私立大学角色的潜在特性有所制约时,它们也会指出其背景和选择,私立高等学校不是简单地选择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进行选择的。所谓背景包括政治规则、历史传统、规范和经济约束。

它们也包括公立高等教育的影响。将国家法律和规则当做私立学校选择的背景条件,是容易被理解的,而公立高等教育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在政策文件中,对此很少提及,学者也很少注意这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公立学校的作用效果是无规则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为了激励与“第三次浪潮”相关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巴西还是中国,都没有限制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公立系统的质量也是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与此相对,墨西哥和许多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目睹了精英型和学术型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因为公立学校发展很快,在一些方面退化了。对于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中央计划予以提示。在东欧和中欧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公立大学悄悄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术水准,转向学术性不太强的领域,如会计和工商管理,如果允许的话,私立学校是可以集中在这些领域的。

对于那些在私立高等教育系统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希望在新的世纪,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选择、价值观和目标来确定的,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换一种更直接的说法是,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各种各样角色,是由私立高等教育之外的因素和力量决定的。这些因素和力量既包括公立高等教育,也包括公共政策制订者,另外还有企业领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私立高等教育要么对其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他因素所决定而感到不快,要么在私立学校相关性、效率、透明度和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方面夸大事实。

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确立是有条件的,在有些情形下,它们与公立学校角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这种看法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外部力量在限制私立学校一些选择的同时,也提供了另外的选择机会,而正是在后一种情况下,私立高等教育可以确定自己的角色。被忽视的另外一个事实是,相似性与特殊性往往是相伴随的。私立高等教育是两者的混合。一所宗教大学可能在多数方面与一所公立学校很相近,但是它可以履行自己的宗教使命,这样做的结果,它在学生、教授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十分特别的。

关于角色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观点,在私立教育内部也同样成立。尽管不是每一所私立学校都扮演着与其同伴不相同的角色,但是每一所私立大学都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角色。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幅完整的图象,虽然我们注意到私立学校的角色由公共政策选择和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单个的私立学校常常能够和应该关注自己的真实角色和理想角色。为了把事情做得更明知一些,它们需要对其特殊性的制约因素、机会和激励因素进行评价。对于一所私立学校及其目标、传统、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有意义的角色,对于另外一所私立大学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面向未来

我们最后表述的观点和整篇讨论,都不排除围绕私立高等教育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的必要性。不断地思考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问题,是十分有益的。在思考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私立部门的发展趋势、受到的威胁和各种力量。一个以多样性为特点的部门具有多种角色,对此我们应该努力掌握实际情况,以便理解它,并对它施加影响。这与坐在办公室里设计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是一种更现实和更温和的做法。在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应该由多种选择来决定,这多种选择是私立学校和它们的资助者、用户和利益群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面临的约束和机会来做出的。对此,我们不应该心灰意懒。这种说法反映了分权型私立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动态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特征。

私立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从政策角度看,答案主要来自基层,多样性是其主要特点。我们应该根据宏观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私立学校提供大量的信息,以帮助它们能够更明知地采取行动。从学术角度看,答案的得出取决于从全球和理论的视野出发,利用实证方法对某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私立高等教育进行认真的分析。

参考文献:

Altbach ,Philip ,ed.1999.Private Prometheu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Westport ,CT :Greenwood.

Beresford-Hill,Paul.Ed.1998.Education and Privatisation in Eastern Europeand the Baltic Republics.Wallingford ,Oxforshire :Triangle Books.

Breneman,David.1994.Liberal Arts Colleges.Washington ,D.C.:Brookings.

Deng,Peng.1997.Private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CT:Praeger.

Geiger,Roger.1986.Private Sec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Function,and Change in Eight Countri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Jencks,Christopher and David Riesman.1977.The Academic Revolu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vy,Daniel C.1999.“Whe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Does Not Bring Diversity.”In Altbach:15-44.

1992.“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In Burton Clark and GuyNeave ,eds.,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Pergamon :1183-95.

___________.1986.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in Latin America:PrivateChallenges to Public Dominanc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____________.1982.“The Ris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Latin America andthe United States.”In Margaret Archer,ed.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Expansion.Beverly Hills ,CA :Sage :93-132.

Lin ,Jing.1999.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Westport,CT:Praeger.

Pan ,Maoyuan and Wei Yitong.1995.“China :Legislation Guarantee for the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Wongsothorn and Wang 1995b :9-12.

Roth,Gabriel.1987.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DevelopingCountries.Washington ,D.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ngsothorn ,Tong-In and Yibing Wang,eds.1995a.Private Higher Educationin Asia and the Pacific :Final Report ,part I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Bangkok :UNESCO PROAP and SEAMO RIHED.

Wongsothorn ,Tong-In and Yibing Wang,eds.1995b.Private Higher Educationin Asia and the Pacific :Final Report ,part I :Seminar Papers.Bangkok:UNESCOPROAP and SEAMO RIHED.

Zhou,Nanzhao.1995.“The Evolution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NGO-Sponsored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Wongsothorn and Wang 1995b :13-24.

私立学校的发展篇8

Abstract: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private university is really important to Chines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private university from four aspects: perfect legislation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efficiency; enough funds for running a school and many sources of funds; scientific standard and effective democratic management; excellent teachers.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vel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perfecting law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variety of channels of raising funds ; enhancing democratic management; further increasing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payment of teachers i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美国私立大学;民办高等教育;启示

Key words: American private university;private higher education;revel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84-02

0引言

美国私立大学是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开办为历史开端的,历经近40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立教育系统。美国私立大学的数量超过美国大学的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代表美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大多数是私立大学,这些著名私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因而研究美国的私立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本文所指的私立大学是相对于的公立大学而言的,包括私人财团办的、教会办的或基金会资助的各种民办大学。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尤其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仍然处在发展与规范、提高与完善的探索发展期,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研究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美国私立大学发展成功的原因分析

1.1 完善的私立高等教育立法及其有效实施为美国私立大学发展创造了法律保障综观美国的立法及其落实对于私立大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使美国成为私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之一。

在美国私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联邦法律成为私立大学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如1791年《权利法案》不仅是美国教育管理分权制的法律基础,而且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以及私立大学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法律基础。由此创办教育便成了州或人民的保留权利,人民也有权利自主创办教育。1819年的《达特毛茅斯学院案》明确了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认可。这进一步鼓舞了私人办学的热情。《达特毛茅斯学院案》裁决以后,私立大学不再能够从政府那儿得到直接财政资助。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向非营利的私立学校提供贷款。美国联邦政府在后来制定的法律中不断赋予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同等的权利。1965年联邦政府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进一步规定:联邦政府要向公私立学校提供长期的资助。1972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则更加明确联邦政府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向公私立高等学校提供资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申请联邦资助,并开始设立学生贷款。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公私立高校同等对待,使私立大学享有公立大学所拥有的权利,从而使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实现自主发展。

1.2 充足的办学经费为美国私立大学发展提供经费保障美国私立大学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就在于较多的办学经费及其来源的多渠道。美国一些有名的私立大学均有可观的经费收入,每年有几亿甚至十数亿美元。经费来源主要渠道是接受捐赠和收取学费,但其他渠道的收入也不可忽视。美国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有四个来源:学杂费、销售及服务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拨款。其中学杂费是美国私立大学的最重要的经费来源。一般来说,私立大学的学杂费要高于同档次的公立大学;同为私立大学,越是名声大的私立大学收费越高。服务和销售收入是美国私立大学总收入中仅次于学杂费的第二大经费来源,在80-90年代,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23%左右。主要包括学校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设备、设施和校产等优势开展对外服务及销售所得的收入。在美国私立大学的经费收入中,联邦政府拨款占第三位。因为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分权制,联邦政府在行政上并不直接管理大学,因而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手段间接的实现,无论是公立或私立大学,只要符合联邦政府的政策要求,适应国家的需要,政府都给予援助。捐赠收入和基金收入在私立大学的收入来源中居于第四位。越是著名的大学,捐赠收入和基金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越高,1996年排名前十位的大学的捐赠率除斯坦福大学为28%较低外,其余都超过30%,其中哈佛大学为54%,普林斯顿大学为56%。1979-1980年,私立四年制大学收到大约20亿美元的捐赠,大部分可归于以下四种类型:校友捐赠(27%)、非校友个人捐赠(25%)、基金会捐赠(23%)和商业捐赠(16%)。私立大学不受美国政府政策的限制,也不用每年苦等年度经费,因为私立学校的资金来自基金会,得以像私人公司一样灵活地运作。它们能够以更大幅度的高薪来挖研究大师,提供研究启动经费,它们可以创设新的学科,这种灵活运作的方式正是市场经济的独到之处,因此私立大学可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且,更自由的环境也更能吸引人才。一所大学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吸引杰出人才,而杰出的人才向往灵活和自由的环境。

1.3 科学规范、高效率的民主管理,为美国私立大学发展创造了制度保障美国高效率的私立大学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为其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美国私立大学权利组织运行机构包括:①董事会;②校长;③教授会;④评议会。美国私立大学一般都设立有董事会作为大学的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成员大多是资助学校办学的各方代表、政府和部门有关人员、校友代表、学校教师或学生代表。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受董事会的领导。美国大学的校长向社会公开招聘,多数是有外校出身的人出任校长。教授会的成员有学校各部门的负责人、各学院的院长、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和教授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学术事务,以及和学术有关的教师人事选拔、任命等重大事项。这是学校最重要的一个委员会,它充分体现了美国私立大学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方针出发,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特点。评议会成员被看作是学校的“议会”,其成员由教师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对董事会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审议。董事会制度对于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和正常运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一流的教师队伍成为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大多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可谓大师云集。在美国大学教授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优厚的待遇保证了师资质量,优良的师资带来学生对老师的尊崇,学生的尊崇有使老师社会地位提升,结果是待遇又继续提升,从而形成大学师资的良性循环。在美国的常春藤大学这样的一流学府,优秀师资是画龙点睛之笔。各校对教师的选拔和聘用有一套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考评制度,确保了师资队伍的质量。在常春藤大学中,助理教授都要具备博士学位。教师要经选录委员会公开、严格审理,从全世界选聘人才。对新任助理教授一般不安排其从事行政工作或其他社会工作,而让他们安心教研,在学术上立足。为指导他们进入教授角色,选准科研方向,潜心教书艺人,学院成立了包括院内外专家在内的3-5人顾问班子,经常性地提供指导。助理教授任满三年要接受中期评价,合格者再进行三年的教学和研究,然后经一个委员会评定合格,方可升为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教授,也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审批过程,须在其研究领域有独到的成果。常春藤大学对欲得之才不惜慷慨付酬,挖人墙角。同时,凭借雄厚资金、优良待遇、响亮的牌子、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

2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

从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2.1 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保证其有效实施2002年颁布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产权归属以及合理回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必将极大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从该法颁布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落实的力度并不大,效果也不明显。而从美国的经验看,立法对于民办大学发展举足轻重。美国的相关法律及其实施细则构成了完整的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法律的贯彻实施。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只是对民办教育的主要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中关于“合理回报”、“公办、民办教师应享受同等待遇”等提法过于笼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现实中至今未得到落实,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制定具体而相互配套的细则予以保证。立法中要特别强调民办、公办高等教育发展机会的平等性,消除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给民办享受公办待遇,为民办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创造条件。

2.2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可靠而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民办高校得以健康发展的经济保障。美国私立大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较多的办学经费及其来源的多渠道。基础薄弱的我国民办高校更加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从而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就更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而且需要经济上的资助。当前我国私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多数民办高校目前的收入来源90%以上依赖学费收入,其它渠道所获收入比重有限,学费收入成了私立高校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学校发展因此深受制约,建立多元的经费来源结构势在必行。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应制定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府资助办法:首先,国家可以成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金”的机构。该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热心民办大学教育的企业家、慈善家的捐款。国家根据民办大学教学效果的评估并结合学生人数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和奖励;其次,在民办大学开办前及发展中需要贷款时,国家可以给予优先照顾,甚至予以贴息补助,对于企业用于办学的利润可以不征收税。第三,对于非营利的大学实行免税制度。学校的房地产,捐赠给学校的财产、基金以及收益用于学校发展的产业可免税。第四,对学生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私立大学的学生凡符合条件的都应该和公办大学的显示一样可申请政府的奖学金或贷款。因为民办大学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私立大学的学费较高,政府的资助是使一部分家庭经济不十分富裕的学生进入私立大学的重要条件。第五,政府向有科研能力的大学提供有关项目的研究经费。

2.3 加强民办大学的民主管理基于办学经费的有限性,民办大学发展除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尤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起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我国民办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大学投资者与办学者(校长)往往由于关注视角的不同而出现矛盾。而另一些大学由于集投资者和办学者于一身,又往往形成“家长统治”,缺乏监督与制衡机制。尽管大多数民办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不少董事会形同虚设,无实质性作用,有的则董事会与行政职权不明晰,董事会对学校行政或越俎代庖,或流于形式。为避免投资者的过分逐利和办学者的随意性,就需要建立起真正的董事会制度,以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学校的运营。另外,同美国相比,我国民办大学在管理机构上往往缺少了一个中间监督机构――评议会。为协调董事会与直接工作人员的矛盾,不妨设立一个协调机构,有教师及各方专家组成,对董事会的决定予以评价、监督,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良性运作。

2.4 提高民办大学的教师待遇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民办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来源比较单一,专职教师比例低,绝大多数民办大学主要以聘任兼职教师为主,多为从公办大学聘请来的兼职教师或退休教师。专职、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民办大学教师与公办大学教师难于真正享受同等待遇;部分民办大学办学者缺乏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就无暇顾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及长远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对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地位。不能视学生为上帝,教师为打工仔,而应是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因为一所好的大学只有有了好教师,才能吸引更多好的学生来求学。民办大学提出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提升了学生地位,却无形中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待遇问题。目前,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民办与公办大学教师身份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在事实上无法享受到公办大学的教师同等的待遇。公办大学是公办事业性质,教师享有国家事业单位的编制;而民办大学划归为民办非企业性质,教师不能享有国家事业单位的编制。由于身份的不同,两类大学的教师的社会保障被纳入到不同的体系中,待遇有很大差异。民办大学的教师即使缴纳相同数额的社会保障资金,退休时所能享受的待遇也要大大低于公办大学的教师,这已成为制约民办大学教师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结果,教师跳槽现象司空见惯。本来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如果目前的流动已超过正常的数量,这对教育来说,是杀伤力很大的危害。事实证明,当前,必须提高民办大学的教师待遇才能稳定教师队伍,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教师。

总之,在我国,随着新世纪公办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同样在走向大众化的趋势。如何借鉴美国私立大学的成功经验来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福杰.美日私立大学发展的若干经验与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4,(4).

[2]黄丽.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概况[J].民办教育研究,2004,(4).

[3]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下一篇:评选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