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范文

时间:2023-11-07 05:33:40

济南的冬天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47-01

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天是肃寒、萧条、冷清的象征,但在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的笔下,富有冬天特色的济南却成了令人神往的“宝地”。

《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美济南冬天的“暖和”和“安适”。老舍不是一般的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风和日丽,怎样的温暖宜人;他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写了那个季节里的风、雪、山、水等,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具体地抒写济南冬天的可爱。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好像唯有济南有着如此明亮的天空、温柔的阳光;四周有着这样这样使人感觉有“着落”、有“依靠”的摇篮‘般的小山,山上又有着这样美的白雪和变化着的绚丽的色彩……这正是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济南的冬天抒写得让你有如历历在目,甚至可以伸手触摸那么形象、生动的结果。

第一段,写风,写日光。写风,拿北京同济南比。写日光,拿伦敦和济南比。这两组对比,都有可以相比的前提:1.北京与济南同处北中国,伦敦和济南都比较接近海。2.三座城市又都是作者生活过的,都是很熟悉的地方。学生的说话作文中也常常会用对比的方法的,可以针对学生目前运用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懂得对比必须具备其可比的条件这一基本原则。

第二段,写山。济南的冬天不但风和日暖,特殊的地形也给生活在济南的人以暖和安适之感。这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周围的小山团团围住济南城这一特点比喻成一个小摇篮。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把济南人那种如同襁褓躺在摇篮里一般,感到无比的温暖、舒适和平静的的心境写了出来,简直是写活了!你可以毫不费力的体会出济南人为什么会面上“含笑”,你也‘定会同他们一样认为:冬天在济南,心中确实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第三段,写小雪。雪常与严寒联结在‘起,但济南的雪给人的感觉却是柔和、美丽的。这段用了拟人手法,先把矮松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雪花,比拟成日本的“看护妇”头上戴的白帽子;又把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变化比拟成女子身穿的花衣,甚至这花衣还在随风飘动,说不定还能看到他柔润的肌肤;再把被夕阳照射下的薄雪所呈现出来的粉色,比拟成少女害羞红了脸。

在小说里,在图画上,在电影中,描绘得较多的是大雪,因此,“大雪纷飞”“白雪皑皑”“鹅毛大雪”等情况,学生并不陌生,词也会用一些。对于小雪,它是怎么下的,小雪后的原野、山巅、树木、房屋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恐怕很少有人去注意,更不用说去细细地观察一番,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下了。就是这毫不引人注目的平常的小雪,在老舍的眼睛里却是色彩斑斓,变化万千,一经他手写出来,竟能令人赞口义不已,心驰神往!

第四段是一个鸟瞰的镜头,把小雪后的全济南城的景色一笔收住,以画作比,给人一个完整的形象。

第五段,文章继续围绕着“暖和”与“安适”这个中心写了济南冬天的水。从“看吧,由澄清的水慢慢……”到这‘段末尾,文章巧妙地从写水――这个空间的低处,引着人们向上看,而且要“慢慢地”看,然后又要你“白上而下”看,最后才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这样上上下下慢慢地看,就看不到真正的“济南的冬天“了。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这段话,不但要了解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观察事物必须要仔仔细细,看个真切。

本文教学可在两课时内完成,这两课时中还应该包括一部分训练的内容,可作以下训练:

1.由教师布置学生预先写‘篇作文《校园的冬天》,然后让学生把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2.选择本地区的某一个风景区的某一季节,确定观察的二、三个角度(如河边的树、河中的水、河上的桥等等),围绕一个中心(如景色优美,令人神往,前后变化等)写‘篇短文。

3.在习作练习中,学习运用对比、比喻、拟人(重点用‘种手法也可)的手法。写成后,可把各自的作文拿出来对照,教师和学生共同讲评。学生自己的各种比较,可以形式多样,引起兴趣,开阔思路,在比较中纠正错误。

附:难句疏通: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没有风声”不能理解为“没有风”,而是没有大风。

2.“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曰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对于一个刚由世称雾都伦敦回来的人,(我就是刚从伦敦回来的)冬天要是不见雾,还能看得见日光,便感觉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恰恰是晴朗无云的。

3.“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篇2

北风卷落了帘帐,摘下了树叶,扬起了白花,才蓦然发现,冬天来了。

早晨,太阳在干冷的风儿的催促下,把金光缓缓地柔和地铺开来,午后炽烈且淡化,然后慢悠悠收拢自己,一点一点。济南仿佛被这冬日的太阳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繁华的街道上,人流,车流络绎不绝。每个人都精神焕发,丝毫没有屈服于冬天的萧条冷清。

风在城市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和枝条嬉闹着,让寒冷像潮水一般向人们涌去。但是一些小商小贩的吆喝声仍然此起彼伏:“油旋儿,油旋儿,香酥的油旋儿嘞。”“烤地瓜,烤玉米。”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在倾诉着泉城济南的不甘于落寞,不屈于寒冷。忽然,我仿佛嗅到了空气中自然粗犷、温馨亲切的的气息,可能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特有的味道吧。

目光穿过一条条街巷,越过一幢幢高大气派的楼房,在冬天济南的喧嚣之下,我似乎又看到了她静谧秀巧的一面。

温暖的阳光在大明湖面上闪动,湖边树上的最后几片红叶还傲然挺立在枝头。鲜红和碧绿,这并不调和的色调,组成了别具一格的济南冬景。有时,一阵冷风吹来,早已没有了绿叶的枝条,发出“沙沙”的声音,令人产生一种萧索的感觉。可是你再看看枝条,隐隐约约有了嫩芽的痕迹,这毛茸茸不惹人注意的嫩芽,使你立刻想到未来的春天,想到那生气盎然、繁花似锦的日子。

不知看到了什么,眼前忽然一亮。哦—原来是济南的南部山区格外扎眼。

朔风,飞雪,银装素裹的世界。白茫茫,静悄悄,一切污秽全部湮没在厚厚的积雪下,所有的美好,都凝成晶莹剔透的冰花绽放于枝头。正所谓是“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雪,还在纷纷扬扬地落下。一片片,一朵朵,翩翩飞舞,恰如清纯婀娜的仙子,袅袅婷婷地舞于天际,最后悠悠投身于大地的怀抱。这自由的精灵啊,天空是它的舞台,大地是它的向往,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怎样落就怎样落。不由得,心头浮上韩愈的“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放眼望去,田野像一张棕色的大毯,在白雪的衬托之下,更加无垠。扑面而来的泥土清香,更是让郊外充满了令人惊诧的幽美空灵与摄人心魂的清新。

起雾之时,眺望群山:薄薄的雾,轻烟一般,细纱一般,在山间来回飘绕回旋着,为冬天的济南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朦胧之间,令人顿生无穷的遐思。

冬天的济南便是如此:既有粗犷的外表,又有内在的秀巧美丽。是她让我明白:人生就像冬季,会呈现出不同的质地与色泽。人生在世,只有经过如同隆冬严寒一般最严峻的考验,才会获得最美好的东西,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济南的冬天篇3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济南的冬天篇4

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肌肤:肌肉皮肤。

5、出奇:特别、不寻常。

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8、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9、贮蓄:存放、积存。

10、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

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

12、髻: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13、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济南的冬天篇5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在京津一带,人们有立冬吃水饺的习俗,有民俗专家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是“交子之时”,所以这时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虽然济南也是北方城市,不过,“立冬饺”似乎并不受重视。在老济南的习俗里,立冬并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不过“冬至饺子夏至面”却一直流传着。济南立冬过后,天气不是很冷,真正的‘严冬’,得等到冬至,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的时候,冬至的寒冷会让不少人冻伤耳朵,而饺子形状很像耳朵,于是有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习俗。

尽管各地的习俗有所差别,但是“补冬”的意义是基本一样的,都是为了温暖身体、驱走严寒,增强抵抗力,少生疾病。

(来源:文章屋网 )

济南的冬天篇6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初中语文;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1-01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枯燥”、“语文难学”的论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日益下降,初中语文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语文,教师应在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运用比较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比较教学法”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是近代取得极具实质性进展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为了克服初中语文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了“比较教学法”等极具魅力和实效的教学手段,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把“比较教学法”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找到生长点,以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比较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方法表现在思维的过程之中,对于这种方法的把握,不是依靠学习者的理解而是靠感悟。要想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归纳,离开“参与”也就不存在“感悟”,离开“过程”也就不存在“经验”。下面,以“《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从本质入手,积累观察活动经验

观察是学生思维活动经验获得的前提基础。在进行比较教学时,通过对个别对象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才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才能从个别对象中抽象出共同属性。“《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学”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

【片段一】观察“联系”

通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一课,让我们认识春天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来希望和力量,但是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这一过渡,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引导学生观察《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片段二】观察“共同点”

在学生观察两篇课文表现手法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进行其他方面内容的比较,并分别体会《济南的冬天》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1)反馈,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2)观察课件所展示的内容,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片段一中的观察是本节课的首次观察。这里的观察主要作用是:观察《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片段二中的观察主要是找《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比较。

以上两个片段,涉及到语文比较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是找“关系”。通过找关系,可以将不同对象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这是求异的重要手段。二是找“共性”。观察“共性”是为了发现不同对象之间共有的属性。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比较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2、比较分析,积累分析事物的经验

【片段三】比较“异点”

生: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师: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阅读,以及《济南的冬天》和《春》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和《春》相比较,本文在写法和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点?

②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以上教学过程,由学生比较阅读开始,通过对两篇文章中的具体片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归纳总结,获得关于《济南的冬天》和《春》的深入认识。

3、尝试表达,积累归纳总结的经验

通过表达,完成问题的提出,才能获得新知识、新结论。不仅如此,语文表达还是发展学生文字语言、语文思想、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分析了《济南的冬天》和《春》两篇课文之间的异同之处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跟随多媒体教学课件,跟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欣赏济南雪后的美景,当学生在欣赏雪景之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引领学生领会同是写季节的文章,为何《济南的冬天》和《春》写得各有特色,而不同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何各自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阐释,那么在学生在表达之中自然而然就能学习对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进行评述,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上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要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开展比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获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荣;黄东民;;试论比较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1年13期

济南的冬天篇7

关键词 霾日数;年际变化;四季变化;山东济南;1961―2014年

中图分类号 P42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08-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orecast level of haze,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of Jinan National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during 1961-2014,the change trend of haze days was analyzed used the linear trend estimation method,and abnormal conditions of haze day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the anomaly evaluation criter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ecreasing trends for annual change from 1961 to 2014 with a linear tendency rate of 8.85 d per 10 years. The annual average haze days were 35 days. The minimum value was 2 days appeared in 1961,and the maximum value was 112 days appeared in 2014. There were 9 years which were less than average days,39 years which were normal,1 year which was more than average days. There were 2 year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average days,3 years which were obviously more than average day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Jinan City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 linear trend rate of haze days in winter of Jinan City was 2.563 d per 10 years,and haze days change in winter was the most obvious. The linear trend rate in summer of Jinan City was 1.98 d per 10 years,and haze days change in summer was the slowest.

Key words haze days;annual variation;seasonal variation;Jinan Shandong;1961-2014

F和霾都是近地面层中常见的视程障碍现象,且近年来雾和霾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1]。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

近年来,关于霾天气的分析,国内外学者已有一些研究,在其气候特征和成因方面,取得许多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4-19]。丁一汇等[20]、吴 兑等[21]对中国雾霾长期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中国年霾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张 立等[22]对东营地区雾霾变化特征的研究指出,1981―2015年东营霾日数呈现先减少、近年来直线上升的趋势,霾多发生在深秋至次年春季,近年来夏季也有增多的趋势。张金超等[23]对南安市近30年雾霾变化特征分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霾随季节变化也较明显,冬季较多,春秋季次之,夏季较少,霾在2000年之后出现一个较高的峰值。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济南市霾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变化规律,为济南霾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对交通运输和人们日常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来自济南市区部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北京时间20:00为日界,即一个气象日为前一日20:00至本日20:00。能见度

1.2 分析方法

采用性倾向估计方法拟合霾日数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标准差;结合霾日数距平与标准差的倍数关系,设定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以此标准评价霾日数异常情况。

1.3 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24]的评价气温异常标准,根据霾日数距平与标准差(S)的倍数关系,设定霾异常评价标准(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霾日数年际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8.85 d/10年。平均霾日数为35 d;最少霾日数2 d,出现在1961年;最多霾日数112 d,出现在2014年;标准差为24.2 d,按照设定的异常评价标准,偏少年数为9年,异常偏少年数和显著偏少年数为0,正常年数为39年,偏多年数为1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

2.2 霾日数四季变化

2.2.1 春季霾日数变化。由图2和表2可以看出,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春季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春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192 d/10年。春季平均霾日数为13 d,为四季平均霾日数中最多的季节;最少霾日数1 d,分别出现在1961年和1963年;霾日数最多为29 d,出现在2014年。按照设定的异常评价标准,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8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3年,异常偏多年数为2年。

2.2.2 夏季霾日数变化。由图3和表2可以看出,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夏季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夏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98 d/10年。夏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缓慢的季节。夏季平均霾日数为4 d;有12年夏季霾日数为0 d;霾日数最多为24 d,出现在2013年。按照设定的异常评价标准,正常年数为48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1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

2.2.3 秋季霾日数变化。由图4和表2可以看出,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秋季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霾日数秋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114 d/10年。秋季平均霾日数为4 d;有13年秋季霾日数为0 d;霾日数最多为20 d,出现在2014年。按照设定的异常评价标准,正常年数为50年,偏多年数为1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

2.2.4 冬季霾日数变化。由图5和表2可以看出,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冬季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冬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563 d/10年。冬季为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明显的季节。冬季平均霾日数为12 d;有5年冬季霾日数为0 d;霾日数最多为39 d,出现在2013年。按照设定的异常评价标准,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7年,偏多年数为6年,异常偏多年数为2年。

3 结论

(1)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8.85 d/10年。平均霾日数为35 d;最少霾日数为2 d,出现在1961年;最多霾日数为112 d,出现在2014年。按照设定的异常评价标准,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9年,偏多年数为1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

(2)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四季变化均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冬季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563 d/10年。冬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季节。济南夏季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98 d/10年。夏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缓慢的季节。

(3)1961―2014年济南春季平均霾日数为13 d,夏季和秋季平均霾日数均为4 d。在四季平均霾日数中,春季是最多的季节,冬季次之,夏季和秋季是最少的季节。

(4)1961―2014年济南春季霾日数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8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3年,异常偏多年数为2年;济南夏季霾日数正常年数为48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1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济南秋季霾日数正常年数为50年,偏多年数为1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济南冬季霾日数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7年,偏多年数为6年,异常偏多年数为2年。

4 参考文献

[1] 吕相娟,卢振礼,胡峰,等.1981―2014年日照市雾霾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198-201.

[2] 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等.大气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9-322.

[3] 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J].气象,2005,31(4):3-7.

[4] 孙芳芳,王荣,王伟红.双鸭山1971―2013年雾、霾气候特征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5,43(1):58-61.

[5] 刘和平,代佩玲,张青珍,等.郑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4):44-46.

[6] 邵振平.郑州机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雾的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1):75-82.

[7] 周巧兰,束炯,王坚捍.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2):26-29.

[8] 田成娟,党永秀,祁得兰,等.近34年青海省雾霾天气空间特征分析[J].青海气象,2015(2):25-27.

[9] 祁栋林,张加昆,李晓东,等.2001―201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2):51-59.

[10] 祁慧,谢丽坤,祁锋,等.延边地区沙尘与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9):262-263.

[11] 郎t梅,秦凯,袁丽梅,等.徐州冬季雾一霾天颗粒物粒径及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6,36(8):2260-2269.

[12] 原宏伟,于春艳,马小林,等.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雾霾烟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227-229.

[13] 翁国玲,黄志刚,陈宏,等.1961―2010年平潭大雾的年际特征及雾霾环流分析[J].海洋预报,2015,32(1):79-86.

[14] 金巍,曲岩,卞韬,等.渤海北部沿海近岸雾的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2):40-43.

[15] 王珊,修天阳,孙扬,等.1960―20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9-26.

[16] 叶光营,吴毅伟,刘必桔.福州区域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0):114-119.

[17] 孙,马振峰,牛涛,等.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3):397-406.

[18] 黄先成.近43年安阳市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J].河南科学,2015,34(3):397-403.

[19] 袁智生,陈涛,肖兰,等.湖南省近43年雾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7(4):61-66.

[20] 丁一汇,柳燕菊.近50年我国雾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湿度的关系[J].中国科学,2014,44(1):37-48.

[21] 吴兑,吴晓京,李菲,等.1951―2005年中国大陆雾霾的时空变化[J].气象学报,2010,68(5):680-688.

[22] 张立,万文龙,王旭.东营地区雾霾变化特征及其低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238-242.

[23] 张金超,童华君,高习.南安市近30年雾和霾变化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5,22(5):293-296.

济南的冬天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

有效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布置观察作业;最后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布置实践作业。

一、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课程处于初级向中级发展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这个时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作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完《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针对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1)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是慈善的,你是怎么理解的?(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济南的冬天?如果你作为一个感受者,介绍一下济南在其他任何一个季节的状况。(3)联系课文体会第四段,作者在描述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景象,仔细地体会小山的秀气,并有感情地叙述出来。那么,针对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他们作业的工作量,适当地减轻作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学生可选择第三个作业,让他们通过熟读这段内容,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供选的作业第一项,通过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形象比喻,学生读完本课文,对济南的冬天应如何比喻,如,有学生写到温暖的、和煦的、祥和的等等。那么,最后就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可提高一定的作业难度,感受济南的其他季节,有学生描述济南的春季,春季在济南非常短暂,可以这样说转瞬即逝地走到了夏季等。通过这样分层次的作业布置,学生选择自主,同时在作业中也激发了他们完成作业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布置观察作业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都是教育部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品中都凝聚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而这些真情实感的倾诉都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所以,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进行作业设计。

比如,在进行《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春天的万物景象细致观察,针对朱自清描写的《春》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同学们需要对春天的万物景象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要点主要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人物等等所呈现出的美景,由此引发感想,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作业。有学生这样写道:“吹拂过绿叶的微风,它显得格外温柔,暖洋洋的太阳,绿叶们则托出了一个个娇嫩浴滴的花骨朵。微风中,它们轻轻摇曳着,害羞地露出了笑脸。”这位学生借助微风、绿树和花朵写出他对春的真情实感;还有学生这样写:“春天的雨是柔和的,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多么形象地描述春天的雨。每位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自己眼中的春进行描写,课上与大家分享,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布置实践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利用作业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以此来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语文作品的存在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完《我的母亲》这节课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1)你对自己母亲的认识。(2)作为小记者调查你的好朋友对母亲的评价。(3)说出你对母亲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事情。在上交的作业中,我能看到学生评价母亲那种无私伟大的爱,那种默默地付出,似乎更能激起他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母亲对他们的爱。这就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调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了《我的母亲》,提高了自身的创作能力。

总之,作业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要做到设计作业的有效性,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范文 下一篇:父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