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范文

时间:2023-10-14 11:09:12

中国神童

中国神童篇1

Summly由17岁英国少年尼克·达洛伊西奥研发,其核心为一种新闻精简技术,可将较长的新闻简化为标题明确、内容简单的新闻摘要,大大缩短智能手机用户阅读新闻所需的时间。目前这一应用程序在苹果应用商店中的下载量已接近100万次。这笔交易使达洛伊西奥迈进世界最年轻富翁之列。

对于天价收购Summly,有人称是雅虎为了显示自己进军移动互联的决心才不惜重金。但无论如何,这笔花出去的真金白银,都令很多国内同行不可思议。按我们的逻辑,一个高中生研发的APP,能有多大技术含量?所谓创意,就是一层窗户纸,直接拿过来仿作一个就行了,何须花几千万美元去收购。就算Summly的100万用户,在国内拿给腾讯、网易这样的巨头去仿制、推广,达到同样数量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所以,达洛伊西奥17岁的成功与Summly收购案只能发生在美国,而很难发生在中国。透过Summly收购案,我们看到的是融浸在美国人身体里的知识产权血液。以雅虎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模仿开发一个类似Summly的APP必定不难,但它反而耗费巨资去收购,这其中除了有规避法律风险的因素,还有根深蒂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大公司的尊严:有可为,有可不为。类似的例子还有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APP软件Instagram。

APP开发是一门依靠创新能实现巨大利润的生意,但在国内,很少有创意型小团队或个人敢于做达洛伊西奥这样的美梦,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梦想的不是被巨头们看上,而是如何不被巨头注意到,因为那往往意味着没顶之灾。

乔布斯去世后,中国媒体曾经流行一个“乔布斯之问”,很多媒体都在探讨,中国为什么只能组装iPhone而不能发明iPhone,为什么缺乏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具有第一代创新能力的人物?之后美国国会甚至也授权成立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国会山举行听证,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结论跟我们大多数人想的一样:中国缺乏产生乔布斯的土壤。原因是中国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教育一贯不支持大胆想象而是推崇服从上级,它们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取代美国。

在达洛伊西奥的成功案例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雅虎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慧眼识珠者,早在2011年,达洛伊西奥软件后,就获得了中国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地平线风司的赏识,并为其投资30万美元,之后,Zynga创办人平卡斯、影星阿什顿·库彻、英国主播斯蒂芬·弗里、日裔美籍艺术家小野洋子、新闻大亨默多克等多位名人相继支持,使Summly融资150万美元,得以继续壮大。背后站立了这么多大佬,这应该也是达洛伊西奥能够从雅虎成功讨得3000万美元的最重要原因。

这同时也暴露出中美创业环境的另外一大不同,在美国创业者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在中国,创业者的年龄比美国平均滞后了10岁,像达洛伊西奥、扎克伯格这样的十几二十岁的青年创业者,在中国市场上,根本很难找到投资人,即便是同为中国人、既投了扎克又投了达洛的李嘉诚,也从未把投资放在内地的年轻人身上。

为何?这其中固然有教育的原因,但最终还要归因于市场环境。按业内达人李开复的说法,中国的互联网商业环境太恶劣了,竞争手段太残酷了,以至创新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沦为政商关系、混世能力等之后的次次要因素,以至一个20多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挑战,没有十年八年的历练,没有从一次又一次恶战中带着满身伤痕爬起来的经历,根本就没人信任他能在中国互联网界成功立足。

这么多年媒体从业经历,我只遇到过一个年纪很小就获得融资支持的少年,他叫叶仁浩……后来大家知道了,他是中华网的CEO叶克勇的儿子。

中国神童篇2

关键词:精神家园;儿童发展;侵蚀;重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17―03

儿童独立于成人,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话语体系、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渴望,在他们的精神家园里只有天真无邪、自由纯净、快乐游戏和美好想象。教育应当从精神和心灵上给予儿童关怀与呵护,成人应当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出发,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以构建丰盈的儿童精神家园。然而,当今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正在遭受侵蚀,如何守护和建设好儿童的精神家园,成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教育机构的共同心愿。

一、精神家园与儿童发展

儿童的精神家园是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心理需求水平以及个性构成的意识综合体。儿童精神家园建设关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关乎儿童的天性发展,关乎儿童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人是一切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儿童的发展又是人的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儿童的发展权,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教育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以人权、基本自由、本土文化、各国文化、男女平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尊重。”[1]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要满足儿童接受一切形式教育的权利,也要充分发展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和道德。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成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儿童的精神家园容易遭受侵蚀,从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家长与教育者应当从儿童的情感、心理、道德等内在精神与天性和谐发展出发,对儿童的发展进行引导,使儿童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选择,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那种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一味强调儿童生存天性,只考虑儿童价值观的做法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同样,强调以成人价值观影响儿童价值观,忽视儿童精神世界,否定儿童个性发展,也对儿童的发展十分有害。成人需要用儿童发展观来衡量和考虑儿童的发展,要从儿童自身的情感、心理、志趣出发,而不用成人思维方式去左右儿童的发展。关心儿童的精神生活,认识儿童精神生活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儿童良好的精神家园,这样有利于帮助儿童过一种更幸福、更充实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而发展和提高儿童的各种心理品质和人格境界,有利于儿童发展成为健全的人,为儿童成为未来社会中合格的公民、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儿童精神家园的侵蚀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出:“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2] 我们要塑造儿童,不应当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塑造,违背儿童的天性拔苗助长,让他们承受与年龄不符的压力。当前“以学习为中心”“以成人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等儿童教育思想正侵蚀着儿童的精神家园,让儿童无法享受纯真的童年时光,影响着儿童天性的发展。

1.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当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儿童心灵的呵护。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改革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但回到学生数量庞大的现实,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却不失为相对公平的录取方式。正因为要通过统一的高考,达到某个统一的分数,才能被大学录取,于是从幼儿园,甚至从出生前的胎教,父母就开始让孩子为未来做准备,点点滴滴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学要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教学质量检查,而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到了初中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为了让孩子能进入理想的高中,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高中是孩子进入大学前最紧张,也是最压抑的阶段,为了考出好成绩,从早到晚他们沉浸在题海战术中。家长、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考上好学校,对家长和学校而言是双赢局面,但对孩子而言人生有很多缺失,不是用学习成绩可以弥补的。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中,儿童的精神世界被忽视,儿童的个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2.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

纵观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学习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日趋功利化。中国教育的竞争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很多时候,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让儿童不堪重负,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把他们送入各种英语、奥数、音乐、绘画等培训班,他们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个地被打磨,最后出厂,但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过是一件缺乏活力与思维的产品而已。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不是训练,也不应该成为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3](P719)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的过程,这种学习不是枯燥的记忆训练,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死记,而需要儿童用心去理解、领悟和感受。望子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心态和期望,但在当今工具化的教育中,面对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儿童唯有以心灵的柔性去应对。

3.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

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职业有不同的理解。儿童对于工作的最初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作为父母,应当让他们去体验和了解不同的职业,学到有用的知识,让他们在比较和鉴别中,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有学者指出:“教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教养性教育,一是职业性或者生存性的教育。”[4](P10)前者重在个人人格的完满,后者重在个体现实生存的适应。毫无疑问,这两种教育倾向应该互为补充,融为一体。教养性教育给予儿童足够的人文关怀,而职业性或生存性教育可以让儿童在参与未来社会的活动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找到成为社会一份子的立足点。当下中国的儿童教育,缺失的不是职业性或者生存性的教育,而是教养性教育。一味地让儿童追求不知能否实现的梦想,或是否能从事的工作而盲目投入,让他们失去了教养性教育从心灵上的呵护,培养出来的儿童只能是为日常生活奔波的工具人,无法体验人生的美好。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严重损害了儿童的精神和思想,妨碍了儿童心智健全的成长。

三、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现行的小学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将德、智、体、美、劳熔于一炉,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为整体,从认知、情感、技能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培养教育,加强综合训练,不可厚此薄彼。”[5] 然而现实教育中厚此薄彼的事情常有发生,儿童家长及社会看重的还是儿童学业成绩,忽视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要通过给儿童爱的教育、给儿童自由的空间、以美育培育儿童心智、以经典阅读提升儿童灵魂等,实现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1.给儿童以爱的教育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家长们常常以成人的口吻对儿童进行训斥和说教,让他们感觉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滋生儿童心中的恨。父母毫无疑问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送他们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却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和内心渴求。“望子成龙”思想给儿童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在这种教育下,儿童感到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这些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刺激作用,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本来已经残缺的童年(之所以说残缺,是因为儿童已被浩瀚的书海、作业,以及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所淹没,他们已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再加上这样那样的指责,无形的压力变成了囚禁儿童的枷锁。因此,儿童教育中应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当务之急是要打开通往儿童心灵的那扇窗,让阳光照射进来,让他们感受到冬天里那一丝暖意。与儿童的沟通和交流,要从心开始,用爱去塑造儿童的个性,用广博的知识去引导,使其用儿童的想象力去发现世界的美,那种美不是成人世界里的美,也不是成人展现给他们的美,而是儿童天性中对美的自然的认识。

2.还儿童自由的空间

现在的中国儿童没有很多时间来拓展学习以外的能力,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业占据了儿童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虽然给小学生减负的呼声时常出现,但面对残酷的教育竞争,父母、学校、老师都不敢掉以轻心。福禄倍尔于1840年建立幼稚园,其目的就是“通过游戏和作业对幼儿提供心理训练”。这里所说的作业,就是通过手工等实践性活动来进行个人的培养,每一种作业都按照儿童心理的进步和发展而定。但现在学校的作业是为了给予儿童不断反复的、机械的训练,这恰恰是违背教育规律,也遭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反对。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2](P91)物化的社会造就物化的学校,进而培养出物化的儿童。儿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被预先设计好的教育体制禁锢住了,就要开始为将来的人生做准备。有些幼儿园已经将汉字和英语学习纳入了儿童的日常学习中,在大人眼里语言的学习是越早越好。生活在父母、老师和学校殷殷期待中的儿童,已经被权威、偏见和无知扼杀了可持续发展的乖巧天性。

3.以美育培养儿童的心智

当下中国过于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将儿童局限在比较狭小的空间里,缺少思维和想象,因此儿童需要美育来平衡、激活他们的想象力。据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统计,目前中国学钢琴的人数已超3000万人,并且以少年儿童居多。如此庞大的群体并不能说明中国儿童正在接受音乐的熏陶,相反,很多是父母替儿童做出的选择,儿童被钢琴“绑架”,每天被迫进行训练以通过每年的等级考试。这样的音乐训练很难开启儿童的心智,高强度的过级训练会让儿童失去音乐带来的美的陶冶,会让他们产生对音乐的厌烦情绪,美育也就很难浸入儿童的心灵,更不会牢牢扎根。考级过后,很多儿童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经“热爱”的钢琴。苏格拉底说:“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 [6](P110)文艺之美,足以唤醒儿童身上沉睡的细胞,激活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身体,使他们的身心都接受美育的熏陶。艺术是教育的基础,音乐对于儿童的陶冶如同生命中的水,它可以开启儿童的心智,让音乐细胞在儿童身上萌芽,引导儿童进入更复杂的学习,也让儿童在纷乱嘈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

4.以经典阅读提升儿童灵魂

儿童的教养性教育不仅来自正规的教育,也来自经典阅读。“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穿越时空所呈现出来的恒久的生命意义。”[4](P302)读经典的书籍,让儿童能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增长他们的才智。施特劳斯指出:“自由教育在于以特有的小心,研读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7](P3)然而日益严重的功利性阅读倾向,阻碍了儿童对经典的阅读。儿童被种类繁多的教材参考书、考试辅导书所困,平时还要参加各类培训班,无暇顾及经典阅读。经典的书籍都是历久弥新的思想,反映了人类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成果,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信息。经典书籍的阅读能滋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经典阅读为儿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的进取精神,形成儿童符合社会行为与规范的道德意识。经典阅读也是“灵魂转向”的一种方式,让儿童从混沌中找到指引自己方向的明灯,从而走向通往理性的高贵灵魂。

四、结语

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关乎儿童未来的发展,关乎教育“培育人”目标的实现,也关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走向。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者始终把培养健全心智和人格的儿童放在心中,让儿童按照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发展,而不是以成人的快速度和高竞争性为参照。拓展儿童心灵发展的空间,不用成人的意识去有意无意地压制儿童的个性发展,给儿童应得的来自成人心中纯净的爱,消除儿童与成人间那道隐形的门槛。成人(包括教育者及父母)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不以自己的意志为儿童设计“美好的未来”。帮助儿童回归到呵护其生命本真的精神家园,重建儿童精神世界,既是教育者的责任,又是时展对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儿童权利宣言[DB/OL].http:///view/1175099.htm,2014-03-24.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4]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中国素质教育[DB/OL].http://220.231.20.242:8003/NewsInfo.aspx ID=831&Class=2&CID=296,2014-03-24.

[6]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中国神童篇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03年12月22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全国2001年6月1日以前出生的0~6岁儿童;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根据经济分层和地域分布,随机抽取了天津、吉林、江苏、河南、贵州、甘肃六个省(市),每个省(市)再随机抽取1个市、一个县,共12个市县。

本次调查地区总人口为1760.9万,共抽取家庭户58628户,调查0岁~6岁儿童60124名。

1. 现患情况

本次调查残疾儿童现患率为1.362%;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的现患率分别为0.155%、0.106%、0.931%、0.424%、0.101%,综合残疾现患率为0.316%。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岁~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其中单一残疾107.1万,综合残疾32.4万。在五类残疾儿童中,听力残疾15.8万、视力残疾10.9万、智力残疾95.4万、肢体残疾43.4万、精神残疾10.4万。

2. 0岁~6岁残疾儿童发现率

0岁~6岁儿童年平均残疾发现率为1.946‰,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综合残疾年平均发现率分别为0.221‰、0.152‰、1.331‰、0.606‰、0.145‰、0.451‰。

据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增0岁~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其中单一残疾15.3万,综合残疾4.6万。在每年新增的0岁~6岁残疾儿童中,听力残疾2.3万、视力残疾1.6万、智力残疾13.6万、肢体残疾6.2万、精神残疾1.5万。

3. 五类残疾构成

五类残疾中,智力残疾比例最高,占54.21%;肢体残疾次之,占24.69%;其他依次为,听力残疾占9.00%,视力残疾占6.20%,精神残疾占5.91%。

4. 致残原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水平的提高,以及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0岁~6岁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与1987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已知致残原因中:

听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后天耳毒药物、孕期感染/耳毒药物、高烧疾病、产时产伤窒息和其他原因;

视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弱视、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先天性白内障、其他原因和先天性青光眼;

智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产时窒息、早产、宫内窒息、社会文化落后、伴发精神病;

肢体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其他原因、先天性骨关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

精神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脑器质性疾病和癫痫。

5. 康复现状与需求

调查显示,0岁~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67.09%的残疾儿童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康复训练;在需要康复器具的残疾儿童中,47.31%的听力残疾儿童、14.06%的视力残疾儿童、38.82%的肢体残疾儿童拥有康复器具。

目前残疾儿童的康复以家庭康复为主,但对特殊机构、医院治疗、普通机构的需求明显上升。不同种类的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之间也存在差别,视力和精神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不容乐观。

6. 学前教育状况

中国神童篇4

由于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又有精深儿童文学素养的专门人才――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很少与国外交流,长期以来几乎是在一种“与世隔离”的状态下,独立特行,自说自话, 致使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错失了不少与国际对话、交流、互补的机会,这显然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舒伟曾留学英国,精通英语,对英美文学造诣颇深,难得的是,他又十分爱好儿童文学,而且有志于儿童文学研究。现在,舒伟的新作《中西童话比较研究》面世了。

这是一部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学术品位颇高的专著。舒伟以古今对话、中西比较、宏观微观互补的多视角、多层面复合研究法,选择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视角,对童话的特质和根本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今对话包括古老的童话历史与当代童话研究话语、中西古代神话与当代童话理论观念之间的对话;中西比较包括古希腊、古中国童话,以及中国的《山海经》《西游记》与英国托尔金的《魔戒》及其童话观的比较;宏观微观互补则贯穿于全篇,呈现出一种宽厚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气度,并有精细缜密的个案剖析。虽然全书有二十余万字,但读来却使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又如漫步苏州园林,景随步移美不胜收之感。特别是此书对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对弗洛伊德、荣格学派的童话心理学与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的阐释,所具有的学术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舒伟的这些阐释,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对于深化中国童话与儿童文学、文艺学研究,拓宽学术空间,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

这里,我想就托尔金的童话观多说几句。在中国的文学观念和语境中,文坛对童话常有误解,认为那不过是“小狗叫、小猫跳”的“幼儿文学”。而实际上,童话是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一种高级文体。童话从本质上说是小说,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是一种既吸纳了古老的神话思维特征又具有现代性小说叙事特征的独特文体,兼具神话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与小说叙述故事的灵巧艺术的双重优势。托尔金在《论童话故事》中提出,童话应当具备“幻想、恢复、逃避、慰藉”四种因素;童话的本质在于人类愿望的满足性(托尔金:“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如果它们刺激了愿望,在满足愿望的同时,又经常令人难忘地刺激了愿望,那么童话故事就成功了”);童话的创作、构思应巧妙地将神话意识想像与童话的小说艺术手段融合贯通,创造出既反映“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而又异于和超越这一世界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地与精神乐园。因而童话决不是向幼童讲述的道德故事,“把童话故事降低到‘幼儿艺术’的层次,把它们与成人艺术割裂开来的做法,最终只能使童话受到毁灭”。托尔金的童话观念对于中国文坛尤其是儿童文学,可以说是“耳目一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童话,更新童话理论,进而促进童话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古已有之的类似于《魔戒》那样的幻想性作品,例如《西游记》的童话特色。

舒伟老老实实读书做学问,坚执中国话语、问题意识、原创品格,向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奉献了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他数年的心血终于转化为可以让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共享的精神“公器”,自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中国神童篇5

论文摘要:“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儿童文学,由于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品的幻想性不如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作品增多,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也还是存在想象力匮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用想象为儿童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则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使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崛起召唤了“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再加上白话文取替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言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就开始在“五四”时期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中国儿童文学迈进了当代的门槛,它除了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确立的儿童地位、为儿童服务的儿童文学传统外,又不断地开拓创新,出现突破性的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它的成长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休戚与共,既遭受了内部“文革”的剧烈震荡,又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外来冲击。在新时期社会思潮和外来儿童文化的影响之下,原先在政治运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发生了改变:单一的政治视角开始转向开阔的社会视角,并由此重新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多样的审美功能;单一的创作方法出现多元化,狭窄的创作题材得到拓宽,僵化的思维模式被打破。在这样革故鼎新的过程中,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开始从政治高压中解脱出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仍对儿童文学创作存在一些不良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手脚。他们用教育成人的方式来看待孩童的审美娱乐活动,忽视了孩童思维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没有把握“寓教于乐”的独特教育模式。因此,中国的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就存在着说教大于审美的问题,无法产生吸引孩子们的艺术魅力。例如:上世纪末,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精心拍摄的动画片《宝莲灯》,尽管耗资不菲,但票房不佳。它沿用“沉香劈山救母”的传统神话题材,采用“拜师学艺一艰难成长一复仇救母”的情节模式,表现了人间美好的母子亲情,歌颂了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险、惩恶扬善的精神。摄制者把富有劝诫作用的神话故事用现代的影视手段展现出来,希望孩子们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真可谓用心良苦,但实际却收效甚微。孩子们觉得它缺少一些幻想的东西,看得索然寡味,没有外国的动画片“狮子王”精彩,他们最喜欢的角色不是劈山救母的沉香,而是那只经常会幻想的小猴,这种观赏效果未免令人大跌眼镜。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一些优秀儿童作品便像潮水般涌人中国,这严重冲击了中国的本土儿童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市场的不景气。近些年来,大量“引进版”的幻想之作雄霸中国少儿图书市场,中国儿童对它们喜爱有佳。据北京未来之路市场研究公司主持的一项京沪穗儿童卡通心理调查表明,"6-12岁儿童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前三位分别为日本的‘机器猫’、美国的‘米老鼠’和日本的‘美少女战士’,他们最喜欢的卡通片前三位是《美少女战士》、《机器猫》和《七龙珠》、《狮子王》(后二片并列第三名)。”此外,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外国科幻作品迅速在中国图书市场异军突起,久居畅销书排行榜之首,“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更是风靡一时。它们主要是以穿越时空的魅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奇特神秘的梦幻世界来赢得中国小朋友们的青睐。对此,我们不能怪孩子们“崇洋媚外”,因为作为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求新奇、爱冒险、喜幻想是他们的天性,每个孩子的潜意识中都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通过欣赏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他们可以寻找到诗意的世界,汲取美的力量,并释放或宣泄脑袋中的奇特欲念,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快乐。

杜威的“儿童本位论”强调儿童文学创作须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切实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因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审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所以,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实现其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作家就必须要深人了解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审美能力,熟悉和掌握他们的审美需求,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审美形态来。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由于对作品的艺术兴趣,产生愉快的审美情感,才会打开心窗,接受作品中的教育意义,由此引起心灵的震颤。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一般都会“蹲”下来,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准确把握儿童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针对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幻想欲,创作出一些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语言幽默、形象高大的文学作品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儿童文学新格局。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曾先后出现三种文学形态:大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大自然文学,反映出儿童文学创作题材及风格趋向多样化。其中,幻想小说和新潮童话发展迅猛,构成了对写实性儿童文学的巨大冲击。如董宏酞的梦幻体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了100个不同年龄、地域、民族、家庭背景的孩子们的梦。他把幻想、夸张、变形、写实等多种艺术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新鲜奇特、充满童真童趣的梦幻空间。彭彭则高扬起幻想文学的旗帜,寻找童话与小说创作中的共同点,将童话中的荒诞、离奇、神秘、夸张等元素注人到小说的现实背景下,写出了一系列幻想小说,其中《疯狂的绿刺猜》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自觉的幻想小说”。还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新生代科幻小说家,把科学想象力和文学想象力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同主流文学形态相背离的科幻小说,如王晋康的《亚当回归》、《追杀K星人》,韩松的《逃出忧山》,刘慈欣的《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等等,都用创造性的幻想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个神秘莫测的科幻世界。

另外,作为幻想奇葩的新潮童话,也在这时展现出绚丽多彩的风姿。如:在童话幻想中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打败了烦恼》(谢璞);在童话幻想中描写大自然,以环保为主题的抒情童话《追踪小绿人》(冰波);在充满童趣和幽默的幻想场景中蕴含生活真谛的《没有撩牙的野猪》(张秋生);在童话幻想中融人科普知识而构建的科幻童话《老木舅舅迷踪记》(班马);等等。这些创作都体现了儿童审美心理同时代精神的聚焦,把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正如童话作家周锐所说:“他要借助童话这面魔镜,折光地反映真实的现实,使孩子们在他精心建构的魔镜世界里,一步步成熟,一步步成长,一步步看穿他的把戏,一步步逼近人生,努力认识和把握世界。”可见,这是儿童文学中把审美性和教育性巧妙结合的一种理想状态。

虽然在以上这么多优秀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使儿童文学创作在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相继转型,在当代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端,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儿童文学创作者陷人了追求艺术自觉性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矛盾之中。有些作家坚持为市场而写作,在商业化生产模式的影响下,盲目地听从出版商的要求,对儿童文学创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放弃了对文本诗意的苦苦追求,作品粗制滥造,结果迷失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丧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有的写作过于追求时尚化,关注于“都市型青春期叙事”,主要是以都市孩子的生活为题材,述说他们朦胧的情感故事,但由于过于煽情而显得有些矫揉造作,无法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共鸣;有些打着“青春文学”的招牌堂而皇之地挤人儿童文学行列,但作品中缺少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东西,思想内涵不够深刻;有的“原生态写作”则几乎是对儿童生活原封不动地镜子式反映,没有进行艺术地淘洗,完全走上了平面化叙事的道路。这些情况都造成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应有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境界,没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方式。这种创作可能会暂时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但最终会因想像力的缺失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与此同时,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进人到千家万户,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接受知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通过这些电子媒介,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满足自己的多种审美需求和感官享受。相对于传统媒介阅读的刻板、抽象、费神而言,这种新媒介阅读就显得生动、具体、惬意。但是,这种多媒体信息越生动、形象、具体,那么人们的艺术想象空间就越小,对文字诗意的追求欲望也就逐渐弱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如果长期沉浸在这种阅读或娱乐方式中,那么就会慢慢地丧失自己对诗意的体验和敏悟,就无法用智慧的想象力来铸造充满诗性的作品,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文学创作中的诗意缺席。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童诗、散文或儿童戏剧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在以幻想为核心的童话作品中,充斥其间的也多半是“热闹童话”、“搞笑童话”等,而抒情的、诗意的童话则不多见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仅是停留在生活的最表层,呈现的完全是平面化的生活实景,朦胧的距离美已经荡然无存,故事情节显得单调乏味,品之犹如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没有一点想象的诗意空间和令人回味的哲理意蕴。而儿童文学的诗意缺失,也使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受到嘲弄,结果沦落为商业文化的附属品,成为制造利润的工具。在大众娱乐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又让文学走向边缘,令诗性语言黯然失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继续发展。不过,“想像是艺术的生命。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为了自身梦想的需要—通过这种梦想,解除内心深处的现实焦虑;借助这种梦想,寻找苦难生命的拯救勇气;怀抱这种梦想,踏上充满自由的未来之路”。的确,文学借助想象的魔力,描写的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寄托的是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秦文君也曾经说过:“智慧的想像力是作品的灵魂,它能穿越未知的世界,驾驭故事、人物、情绪、理念,……没有它,作品是干涩粗笨的,没有救的,飞不起来的;一旦有它,便有救,轻灵美丽,满天飞舞。”这就是说,只有用想象力精心编织的文学花环,才会芳香四溢、艳丽夺目;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文学才能轻盈飘逸,自由飞翔。

因此,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都会用智慧的想象力,为儿童们描绘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诗意世界。例如:童话大师安徒生在创作想象中,让貌不惊人的“丑小鸭”蜕变为一只高贵优雅的“白天鹅”;让娇小可爱的拇指姑娘从郁金香的雌蕊上诞生;让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奔前程,感受各自的世界。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卡洛尔让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带领我们漫游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梦幻世界:在那里,她可以时大时小,有时大的头顶天花板,胳膊伸出窗外,有时却小的掉进自己眼泪汇成的池塘里。在那里,她遇到了神出鬼没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还有喜欢砍人头的扑克牌女王及士兵,参加了疯狂的茶会、古怪的褪球赛和荒唐的审判,最后以惊醒告终。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异有趣的想象世界:顽皮、淘气的小木偶皮诺乔,他拥有一个现实的木匠爸爸和一个虚幻的仙女妈妈,还拥有一段曲折、离奇的冒险经历。他因贪玩而逃学,因贪心而受骗,甚至还变成蠢驴。最后,他掉进一条大鲸鱼的腹中,与木匠爸爸意外重逢。经过这次历险后,皮诺乔长大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男孩。

这些童话,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它们都具有美好的诗意和纯真的情感,富有强烈的心灵感召力和精神影响力,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实现心灵的畅游和精神的飞翔,同时受到心智的启迪、思想的净化和情感的陶冶。所以,这些作品不会被时代的潮流而湮没,不会因岁月的老去而褪色,它们将永远是孩子们阅读的佳品。相比之下,中国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就略逊一筹了,很多都只是儿童生活的复制品,或者是时尚的煽情之作和纯粹的搞笑之作,没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代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很多作家都陷入了想象力匮乏的困境中,无法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无法为他们提供放飞梦想的平台,这种现状实在堪忧。

所以,王富仁在《呼唤儿童文学》中说道:“你必须承认,恰恰由于一代代的儿童不是在成人实利主义的精神基础上进人成人社会的,而是带着对人生、对世界美丽的幻想走入世界的,才使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无法完全控制我们的人类,我们的世界,才使我们成人社会不会完全堕落下去。我们不能没有儿童的世界,不能没有儿童的幻想和梦想,不能用成人的原则无情地剥夺儿童的乐趣,不能用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念完全摧毁儿童的僧懂的但纯净的心灵。”换言之,一个民族的儿童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地,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自己心灵的土地上播撒下梦想的种子,在各种文学雨露的滋润下,梦想之花才能遍地开放。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兴趣为中心,高扬儿童的主体性,针对儿童独特的心理状况和审美情趣,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来,这样才能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塑造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

中国神童篇6

【关键词】 注意力;行为;铅;血液化学分析;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04-02

儿童铅中毒问题在我国已普遍存在。铅中毒在亚临床阶段即可对儿童的神经行为发育产生影响,对血铅高的儿童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显得日趋重要[1]。为研究血铅水平与儿童注意力、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探讨铅中毒对儿童注意力及行为的影响,笔者对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门诊的学龄儿童进行血铅测试和注意力及行为评定,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2001-2005年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门诊健康检查的189名学龄儿童。其中男童157例,女童32例;年龄6~13岁,平均9岁。

1.2 方法

1.2.1 血铅测试 采取微量血,使用美国产P-E 303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试血铅。按照国家标准WS/T 20-1996中的质控要求采用加标的正常人混和血样做质控样,每10个样品测1次标准物,作为检测期间的质量控制。

1.2.2 分级标准 按照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制定的儿童期铅污染及损害防治常规[2],按血铅水平0.48,0.70,0.90 μmol/L为界分为4级,

1.2.3 行为评定 采用全国统一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量表(DSM-Ⅳ)及Rutter儿童行为量表[3],结合视觉激发电位仪测试注意力以辅助诊断多动-注意力障碍[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量表(DSM-Ⅳ)分为以注意缺陷为主型(9项中有6项以上,至少持续6个月)、以多动-冲动为主型(9项中有6项以上,至少持续6个月)、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合型(两者均有)。

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共32项),以总分≥13分为异常,在此基础上分为A行为(违纪行为或攻击)及N行为(神经症行为)。所有标有A行为项目总分大于标有N行为项目总分时,即为A行为;反之,为N行为;两者总分相等为M行为(混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和处理,根据资料性质对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血铅水平儿童的行为及分型比较 不同血铅水平儿童行为障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73,P<0.01);两两比较发现,2-A级、2-B级、3级儿童行为障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2-A级以上铅中毒即可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发生行为障碍,见表1。不同血铅水平儿童行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44,P<0.01);两两比较发现, 2-A级、2-B级、3级儿童A行为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中度)儿童N行为检出率高于其他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铅中毒组以A行为发生情况居多;血铅水平高至中度时,N行为增多,见表2。

2.2 不同血铅水平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及分型比较不同血铅水平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80,P<0.01);两两比较发现,2-A级、2-B级、3级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2-A级以上铅中毒即可发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见表1。不同血铅水平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78,P<0.01);两两比较发现, 2-A级、2-B级、3级儿童注意缺陷型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铅中毒组以注意缺陷型发生情况更多,见表3。

3 讨论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儿童由于代谢和发育的特点,对铅毒性特别敏感[5]。儿童的脑组织发育不完善,铅容易在儿童脑部蓄积,并沉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最首要的部位包括大脑皮质的额前区、海马回和小脑。大脑皮质额前区的损害可以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及进行性的注意力分散[6]。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必然反映到儿童行为功能的改变。

有研究表明,铅暴露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Lewendon等[7]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血铅含量高于一般的儿童。Mendola等[8]研究发现,围生期低水平铅暴露与儿童注意力损伤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轻度以上铅中毒即可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发生行为障碍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且以攻击及注意力缺陷型较为多见;中度铅中毒时,神经症行为增加。提示血铅增高可引起攻击、多动注意力障碍甚至神经症行为等行为问题。

有研究表明,铅引起行为功能损害的浓度低于细胞损害及形态改变所需要的浓度,当铅的接触量仅为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的1/10~1/100时,即可有神经毒作用,出现行为问题,因此,低浓度铅中毒的最早表现是行为问题的出现[9]。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低浓度铅中毒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提示对有攻击、多动注意力障碍等行为问题的患儿应常规做血铅测试,从而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4 参考文献

[1] 颜崇淮,沈晓明,薛敏波,等.儿童铅中毒102例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3,21(4):235-238.

[2]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儿童期铅污染及损害防治常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6):421-422.

[3]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121-224.

[4] 蔡兰云,周末芝,李建华,等.应用视觉诱发电位诊断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江西医药,2002,37(3):163-165.

[5] 张琳,李国林.铅与儿童智力、神经行为研究现况与展望.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5):197-199.

[6] 邹时朴,胡淑珍,李维君,等.轻度铅中毒对儿童注意力及行为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75-76.

[7] LEWENDON G, KINRA S, NELDER R, et al. Should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be routinely screened for lead. Arch Dis Child, 2001,85(4): 286-288.

[8] MENDOLA P, SELEVAN SG , GUTTER S, et 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sperctrum of neurodevelopmental deficits.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 2002, 8(3):

188-197.

[9] 刘艳虹.学龄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9-10.

中国神童篇7

然而,“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原本开朗的孩子变得孤僻暴躁,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喜剧变成了悲剧,好心没得好报。青岛小女孩的哭喊声,但愿会引起千千万万个正在拼命培养“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的父母的反思。

为了帮助父母们消除困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赵忠心背景介绍: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庭教育专家。1980年开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是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在国内外150多家刊物上和科普文章1400多篇,撰写和主编30多部著作,共1000多万字。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神童教育”大行其道,不少父母不惜重金加入到制造神童的行列,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早期智力开发,意在把原本普通的孩子培养成神童。作为家庭教育专家,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赵忠心(以下简称赵):最近几年不断有人推出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教室”、“摇篮”等,有的吹嘘“揭开了神童之谜”,也有的大言不惭地承诺“从我这里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这些人好像是制造神童的魔术师,他们所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生产神童,是神童批发站。其实,这些说法完全是自吹自擂,欺骗父母,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不难看出,他们编造这些教育神话完全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希望父母切莫上当。

记:既然“神童教育”是欺骗父母,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神童”这个概念呢?

赵:所谓“神童”,我国古代也叫“奇童”,就是指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2003年,我编著了《中国神童》(一套七册),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出现的特别神奇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神童。儿童中确实有极少数超常儿童,人们通常用“神童”、“奇童”来形容这些孩子。神童大约分成两类,一类是整个的心理水平比较高,一类是在某个方面能力突出。比如有的在很小的时候就文采飞扬,能创作不朽的作品,如今孩子们经常背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就是唐朝的骆宾王7岁时写出来的;有的很小的时候善于书法绘画,长于水墨丹青;也有的很有智谋,比方说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司马光砸缸等;还有的武艺高强,比如唐朝的罗成六七岁时就敢打虎……在我看来,这才叫真正的神童。

父母如果看一看以上这些神童的故事就会发现,今天被炒作的或被强制性智力开发出来的“神童”,最多只能称为“在某方面比较聪明的畸形儿”而已。

我认为,真正能称为神童的孩子,除了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其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在某一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这个显著特征以外,似乎还有我们没有揭示出来的原因,比如大脑构造或机制上有没有区别于常人的特殊性等,这些都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可以说,“神童”的“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神奇”,指的是孩子出奇聪明;二是“神秘”,这些孩子出奇的聪明的原因使人有点儿摸不透。同样,“奇童”的“奇”字也有双重含义,一是“稀奇”,即罕见的聪明;二是“奇怪”,不知道原因。

记:眼下,社会上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因为人是环境(包括教育)的产物,所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环境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神童’之所以具有超人的智力水平,当然也是教育的结果。”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赵: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很科学,很有道理,其实仅仅是一种推理,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如果这种推理成立的话,那么,父母或教师只要能培养出一个神童,他就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神童。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古今中外的神童绝大多数都有兄弟姐妹,而成为神童的只有“这一个”。在同一个家庭里,没有发现所有子女全都成为神童的记录,更没有听说有什么“神童家族”、“神童世家”的事实。

这说明神童的形成有良好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方面的原因,后者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不久前国外就有报道说,科学家经过解剖发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是与众不同的。最近,我国医学界对“国际象棋皇后”谢军的大脑进行检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迹象。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和正视这一点,不然就无法解释“出生并且生活在同一家庭、接受同样教育的亲兄弟姐妹智力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这种普遍的事实。

因此,我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推断:神童是不能复制的。

记:既然神童是不能复制的,那么,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应该怎样去做呢?

赵:我是希望普天下所有做父母的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既要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要相信“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无限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完全否定遗传素质的作用而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希望那些在“神童教育论”的鼓动下还在盲目地做着神童梦的痴心父母,要克服浮躁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破除对“神童教育”的迷信,回到现实中来。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培养教育;不要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下“赶着鸭子上架”,拔苗助长;要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切切实实地做好基础性的培养工作。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上,让孩子掌握好各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练好基本功。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不能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美名,但会有更强劲的自我发展的后劲,将来成功和成才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尾声: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丰富多彩,人生道路千变万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万别,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出无数“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因而,我们还是应该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对“哈佛女孩”和“耶鲁男孩”表示祝贺,对培养出“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的父母表示敬佩,但决不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去做神童梦,都去克隆一个天才的孩子,那只会使人误入歧途,剥夺孩子本应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学学那个5岁青岛女孩,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

采编自:湖南在线

中国神童篇8

一、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能借助幻想,将许多常见的人、事、物或者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奇异的图像,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适合于年龄层较低或初次接触儿童剧的幼儿观众。它的题材奇特、新颖、亲切;内容幽默、滑稽;人物夸张、变形、拟人;它的情节神奇、荒诞;主题直接、鲜明。一旦把这些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搬上舞台,那种打破幻想来到现实的刺激感便不言而喻。如童话《长袜子皮皮》被改编成了音乐剧《皮皮・长袜子》,当中典型的音乐剧元素,好听的朗朗上口的音乐歌词、充满色彩感的演员造型和舞台结构,趣味性极强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深深着迷。《白雪公主》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童话故事。台湾如果儿童剧团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结局改编成《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该剧用希腊歌剧队的形式A Cappella纯人声伴奏模式,熟悉的公主、王子、七矮人和坏后母,再加上一个偷偷加入的平凡人物,让老故事发出新光芒,变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告诉你:人不因平凡而渺小,人因为有爱而伟大!

二、神话与传说

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的拟人夸张的叙述手法,是幼儿戏剧故事题材中最自然的资料来源。如十二生肖的传说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改编成童话剧《十二生肖》。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代表着全世界的孩子,同十二生肖在一起,去追寻那纯净的希望。该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烘托一个全球关注的主题――水资源的保护。又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的“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将三部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的儿童剧分年次搬上中国儿童戏剧舞台,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儿童戏剧创作先河。表现形式集音乐、舞蹈、功夫、台词为一体,可谓“唱念做打”俱全,在舞台上创造出梦幻般奇特意境的新型神话剧,不仅适合少儿观众观看,也会满足带着孩子来看戏的家长的审美需求。再如神话传说为主题的著作《云豹森林》描述了一个现代都市孩子,走进山中神奇的传说故事中,幻化成传奇的小猎人,云豹的传奇又再度活起来。

三、图画故事书

上一篇:日语二级考试范文 下一篇:消极比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