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范文

时间:2023-10-08 14:18:14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1

世界遗产导游词400字(1)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石,你们可以叫我千千,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游览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这里我祝大家旅途愉快。

长城十分的长,长的就像是一条长龙。静静地我在崇山峻岭之间,保卫者国家的大好山河。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高达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供了望和射击用。长城怪不得是世界文化遗产呢。

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秦国有一位农家女叫孟姜女,她的丈夫在她们成亲之日被几个官兵抓走了。一年之后,她的丈夫没联络,孟姜女决定去找他。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以后,她立马伤心大哭起来,孟姜女泪如泉,声如雷。她哭到哪,长城就塌到哪,倒塌的长城足有八百里长,秦始皇知道后他立马去见孟姜女询问理由。秦始皇一见到孟姜女就被她的美迷住了。孟姜女看穿了他的心思,说:“只要你肯和我去找我丈夫的尸体,我就做你的妃子。”秦始皇答应了,当孟姜女找到他丈夫的尸体时,夙愿以偿,跳海自尽了。

好了,长城的游览到此结束,希望你有机会再到长城来玩。

世界遗产导游词400字(2)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X。大家在游览长城时,请不要再城墙上乱涂乱画,不能乱扔垃圾,一定要做一个文明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城。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是不是像很宽的马路呢?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击口,供?望和射击用。请大家看,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那就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大家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肯定能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你们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大家想一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呀!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大的奇迹,它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再来游览长城。

世界遗产导游词400字(3)大家好!我是田贻心。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得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故宫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宫在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注意安全,有序地游览,祝大家玩得开心!

世界遗产导游词400字(4)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阮铄腾,大家叫我阮导好了。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黄山着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特别: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等会儿我们还可以在那儿尽情拍照,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

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世界遗产导游词400字(5)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姓童,今天能有机会以导游的身份跟大家一起领略四大名山之一武夷山脉的美景,感到非常荣幸,希望能得到大伙的支持与配合。

武夷山之福建省西北部,平均海拔350米,方圆70多平方千米。她有黄山的秀丽,泰山的古老,峨嵋的险峻。我们从星村出发,沿着九曲溪,顺流而下。我们今天以漂流为主,而不是以登山为主,既轻松愉快,又惊险刺激,还能欣赏千姿百态的奇峰和清澈见底的碧水,一曲一个景。我来介绍:我们从一曲出发,注意看四周特有的碧水丹山,水是不是变化多端?前面有许多怪石可以自由照相,风姿绰约的"玉女峰",雄伟壮观的"大王峰",威风凛凛的"狮子峰"……"玉女峰"与"大王峰"遥遥相对,像情人似的感情很深,却被一座"铁板峰"隔着,见不到面。瞧,"大王峰"这岩石像不像火腿?看,那个"汉堡"真诱人。

(第二天,车上)每人手里都有地图了吗?今天要去天游峰,自由活动。天游峰位于九曲溪六曲西部,这是武夷第一峰。山上的妙高台可以去观看一下。妙高台后,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现在正有豆荚,要去玩玩。还有妙高台西倾泻而下的雪花泉,站在那儿,武夷的山水可以尽收眼底,要去噢!幸运的话,可以看到彩霞、云海、薄雾,很壮观。注意事项:

1、女士不要穿高跟鞋。

2、景区内不要买较贵食品。

3、不损坏景区的植物、公物。

4、注意天气变化,温差大。

三小时后到山脚下宾馆集合,我就在那里。

世界遗产导游词400字(6)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叫陈灵铭,你们可以叫我陈导,也可以叫我小陈。我们今天要去的是庐山。

到了庐山,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老别墅的故事。从山上往山下看,这些别墅若隐若现。有的只露出五彩的房顶,有的一半露在外面,一半藏在树丛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赛珍珠的别墅。赛珍珠是一个作家,《大地》这本书就是赛珍珠写的。别墅里有书房、卧室等一些房间。赛珍珠6岁的时候就在书房写信。她还经常在别墅外面的花园里看书。庐山上还有许多别墅。

俗话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就是这次游览的第最后一个景点,当然也就是这次旅行的压轴好戏啦!三叠泉顾名思义,瀑布被陡峭的山岩分成了三叠。第一叠瀑布细细的,像几条银鱼从瀑布上跳下;第二叠瀑布比第一叠泉水粗了一点,犹如一条白龙;第三叠瀑布就像一匹白布,被刀般的岩石劈成两半,落进水里,溅起一朵朵水花。站在三叠泉脚下,泉水随风飘来,像下雨一样,十分的凉爽。

看着瀑布,我想起了李白写的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2

(一)保护世界遗产的有效措施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一个项目被评为世界遗产,那么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它。我国现在逐渐地迈向全球化,很多工作是与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处遗产的破坏必将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心。我国保护的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属于全人类,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是世界人民的责任。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就是要让旅游者充分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必要性,主动发挥自身保护世界遗产的作用,积极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公民责任。

首先,开展世界遗产旅游消费者教育能改变旅游消费者的观念、规范和引导旅游者消费行为。观念是行为的指导,营销活动中倡导和培养何种消费观念对营销结果有着重大影响。遗产地旅游消费者观念教育的核心是在正确的遗产地经营理念指导下,通过大力倡导和宣传,使旅游者树立与消费水平相适应,与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方式观,能提高旅游者素质,培养理性成熟的旅游消费者,达到旅游消费者利益和遗产地利益的高度统一。

其次,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提高旅游消费者素质,增强旅游消费者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当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遗产,公民责任”这一遗产保护宣言的时候,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便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全球化的加快推动了人们寻求民族身份特性的需求上升,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和文化都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其中,从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方面,全球化趋势将成为世界各民族密切关系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资源的共享不应导致文化价值的趋同。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使本国或本民族的人民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保持异质化的进程,能够使旅游消费者寻找本土文化的根源,能展现本土文化的杰出表现,赋予国民以自豪的身份特性。

民族意识首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而且能够居于主体地位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可的价值判断体系,构成社会的精神支柱或者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该民族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继承发展,所谓“文化创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脱离根基、失去前提。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便能使旅游消费者形成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价值取向、充分认识世界遗产所代表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从而达到培养民族意识的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遗产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极强教育功能和启智功能。目前,由于我国旅游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有限性,遗产地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很多游客还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初级旅游形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使旅游者充分认识遗产地的价值、使遗产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旅游者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遗产地知识,使旅游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文化遗产,自觉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同时能让游客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文化,并让其了解遗产地的奥妙之处,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墩煌莫高窟”这一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游客对它认识的有限性,使它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通过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将莫高窟的历史沿革、艺术价值、风格特色等知识传达给消费者,使其把莫高窟旅游当作是一次自然之旅、文化之旅和审美享受,那么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产生,使莫高窟得到保护。由此可见,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既提高了旅游者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又有助于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四)遗产地促销的重要手段

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不仅只是一种环境力量,而是作为遗产地营销的具体构成,在现代营销理论和现代营销实践活动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价值。遗产地的“消费者教育”意识是对现代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教育”理论是现代营销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消费者教育”活动是现代营销活动的新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消费者教育的行列,在倡导消费观念,宣传商品知识,引导顾客购买,净化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自身权益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可以说,消费者教育已经被具有现代市场营销意识的企业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利器,应用到了营销的实践中,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的遗产地更应该充分发挥“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利器作用。

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要经过一个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需求、收集信息、选择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感受。遗产地应重点了解目标顾客在认识需求和收集信息两个阶段中的消费者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将遗产地的相关知识、遗产地的特色等信息传达给旅游者,使旅游消费者了解遗产地,激发旅游者对遗产地的兴趣,从而作出购买决策;遗产地消费者教育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旅游者的需求,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营销和服务方案,让他们获得满足,从而提高遗产地的美誉度,促进遗产地的销售。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遗产地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正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遗产地本身就是和谐的产物。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氛围,开展遗产地保护工作,同样体现着和谐的要求。

我国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媒体教育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是消费者接触最多且覆盖面最广的宣传手段。报纸传播信息量大、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具有较强的读者选择性和地域范围选择性;杂志印刷质量高、实际阅读率高、目标对象明确;广播传播广且受众广泛;电视声像结合、表现丰富、注意率高、覆盖率高。四大媒体各自的优点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游客,提高消费者素质、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具体来讲,报纸应及时报道世界遗产的最新动态,让人们时刻了解遗产地的情况。杂志应开辟专栏,介绍世界遗产地概况、破坏情况和保护措施。广播应制定遗产地保护专题节目,并长期定时播出,覆盖广泛的听众。电视媒体则可结合知名节目,如社会记录、今日关注、百家讲坛开展遗产地审美教育,聘请专家介绍新产品或新技术,并开通热线电话请旅游消费者现场咨询,举办遗产地知识擂台赛等,教会消费者如何欣赏遗产,提高旅游消费者审美情趣,让旅游消费者感受到遗产地的美。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得以诞生并给消费者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报告称,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6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1.12%。网络媒体受众多、互动灵活、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国家可通过网络媒体建立遗产地保护专题网站,介绍遗产地知识、适时遗产地情况报告等。媒体宣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营造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的氛围,掀起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热。

(二)加强政府立法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遗产地的保护的专门政策法规的出台,不断地在痛惜某某地方的遗产遭破坏、某处的世界自然遗产上又新建了人文景观,但是我们就是很难看到哪个人或哪个组织因为破坏行为而接受了惩罚。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世界遗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要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

政府机构立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遗产地消费者教育问题。要吸取国外相关规定和条例的精髓,因地制宜地订出符合国情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依法保护世界遗产。建立统一的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改变中国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管理的多头领导局面,从而使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更加可行。利用世界遗产保护日,进行一些全民的普及性遗产地知识教育与宣传,让教育能覆盖更广阔的群体,把遗产日作为动员日,动员社会组织、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新的保护体制中来。设立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专项基金,培养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专门人才。通过法律法规调节游客的出游时间,避免遗产地游客短时间急剧增加带来的破坏。加强立法宣传。例如在遗产地积聚的地方设立遗产地保护知识宣传点,招募有着丰富遗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的人员担当义务宣传人员,提高旅游者的保护意识,让法律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三)制定“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长期战略

景区景点管委会是遗产地的直接管理和监控者,同时也是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应贯穿于遗产地营销的全过程,并成为遗产地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此,遗产地要相应地制定整体规划,系统地确定旅游消费者教育的战略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建立独立的旅游消费者教育营销职能机构、配备专业化的营销管理人员,统一策划,从整体营销上贯彻旅游消费者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旅游消费者教育资源。

景区景点管委会可开展的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有:制定完整的消费者教育计划,使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长期、稳定的开展。向游客发放包含遗产地保护知识的宣传资料,每位游客都希望更多地了解遗产地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便成了他们的首选。因此,宣传资料应承载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宣传工作,在推介产品的同时达到教育消费者的目的。在遗产地内悬挂醒目的遗产地保护宣传标识,或者写一些警示性的语言,以达到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目的。

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充分重视遗产地形象的树立。遗产地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应该站在社会的角度,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要严格控制景区客流量,充分考虑景点的承载能力。同时,遗产地还应建立严格的景区商贩准入制度,制定商贩准入标准,并加以适时监督和管理。合理规划遗产地的景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防止游客由于麻烦而不能参观到所有景点产生抱怨,从而对旅游地进行破坏。

聘请专业的专家学者,定期向游客讲授遗产地保护的相关知识,给予遗产地周围居民、旅游消费者最权威的教育。设立遗产地旅游消费者中心(游人中心),将遗产地的知识突出在游人中心进行详细的介绍,给予旅游者最权威的解释,避免一些导游人员偏离实际讲解导游词,在增长消费者知识的同时也要激励导游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涵养和素质。为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赞助拍摄遗产地保护专题宣传片、提供遗产地维护资金等。

培养社区居民加入导游人员行列。如今在不少遗产地,由于导游人员不了解遗产地历史沿革而出现乱编导游词讲解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便是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导游讲解的行列中来,他们对遗产地的发展是最了解的,景区景点管委会就应该提供对社区居民的培训支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载体,宣传遗产地特色,建立遗产地网络交流平台。例如,峨眉山近日推出的电子杂志便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的旅游消费者教育方式,它通过网络将遗产地适时动态、各季节景观传递给旅游消费者,教会旅游消费者如何欣赏遗产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得到了网民的一致好评。

(四)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并引导旅游消费者科学旅游消费

作为旅游服务中“人”的因素的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传递、引导、调节作用,以帮助旅游者满足审美需求,实现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引导旅游消费者科学消费,导游人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导游人员以身示范,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导游人员具有一般消费者的属性,他们的举动会对游客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导游人员应监督游客行为,及时制止游客破坏行为。导游人员都需经过一定的考核后才能进入遗产地工作,他应该更懂得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对游客不当的行为应适时指出和制止。引导游客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习惯。导游人员除了告诉游客不能怎么做以外,还应告诉其应该怎么做,使他们将保护世界遗产作为一种习惯和自身内在的品质,时刻将遗产地保护铭记于心。提高遗产地导游人员素质。遗产地导游人员除了承担一般导游的职责外,还应该掌握各种遗产地知识,让游客感受到遗产地的美。

(五)加强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责任感

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包括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生产商等,这些组织的发展同遗产地的发展紧密相连。旅行社、宾馆饭店应营造遗产地保护氛围。旅行社、宾馆饭店应通过宣传资料、房间布局等体现遗产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则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遗产地文化。提高内部从业人员素质。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同导游人员一样具有示范作用,只有当从业人员懂得珍惜遗产地,他们的行为才能给消费者正面的影响。不定期的开展遗产地保护相关活动,调动员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六)消费者协会充分发挥教育能力

我国消费者协会是政府部门主导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组织;是由国家法律授权、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组织;是国家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的组织;是不同于民间社团的社会组织。消费者协会应充分发挥好消费者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带头人的作用,不仅自身要身体力行,还应做好动员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旅游消费者教育事业中来。

在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中,消费者协会应履行下列职能: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旅游局、旅行社等组织联手,宣传遗产地保护知识;与景区景点管委会等部门合作,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消费者的投诉问题,向管委会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对不当的开发行为、遗产地服务缩水、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积极引导大众媒体营造全社会消费者教育氛围。

(七)抓好学生遗产地消费者教育

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遗产地保护工作长远而艰巨,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重在弘扬和培育,应该从学生着手,必须从长远出发,从小抓起。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指出:“消费者教育应有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学校、教育部门应当把世界遗产保护列入教学日程,设置专门课程以普及遗产保护的知识。前些年环境保护的宣传措施,将遗产地保护知识同学生日常学习内容相结合,如美术、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化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遗产地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遗产地保护意识;通过他们向周围的人宣传遗产地保护知识,宣传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N].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3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旅游;遗产保护管理

1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概述

1.1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资源概况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由峨眉山、乐山大佛两个部分构成,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世界遗产由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原生植物、山地垂直带普及植物景观群落、动物、佛教文物、书画、碑刻、寺庙建筑及其他文化遗存等11类资源类型构成;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则由自然景观、佛教文物、书画、碑刻、陶瓷、寺庙建筑及其他文化遗存等7类资源类型构成。

1.2 世界遗产资源独特性

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全票通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中指出:“按照文化遗产标准(第四条和第六条),委员会认为峨眉山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最初地区并由此开始向整个东部发展。这里也是具有美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个整体的地方,具有广泛的植物种类分布。”

峨眉山―乐山大佛反映了乐山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历史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整的生态环境,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以佛教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产真有极高的历史、美学、文化、科研和旅游观光价值。

2 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现状

2.1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法律保护管理现状

《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出台的第―个保护世界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条例。2006年,“中国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在峨眉山召开,论坛通过了《世界遗产保护共识――蛾眉山―乐山宣言》。峨眉山―乐山宣言是全球世界遗产地第一个地方性承诺。

2.2 蛾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现状

同中国所有的世界遗产地一样,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管理体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管理主体涉及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的旅游组织和景区遗产资源管理专业机构三个部分。景区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峨眉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和乐山大佛管理委员会,两个管委会为独立平行机构;景区的旅游组织包括峨眉山旅游股份公司和其他与旅游设施相关的公司,如:文物商店、导游公司等;景区的遗产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则包括文物、林业、水利、环保、宗教等机构。

2.3 峨眉山-乐山大佛对当地原著地居民的保护管理成效

申遗成功后,蛾眉山管委会首先以人性化的方式安排了原著居民。峨眉山景区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中农民最多,社会结构最复杂的景区之一。经过探索与研究,管委会采取让当地居民参与遗产管理和旅游业的经营。以^性化的方式就地安置部分居民,让他们也成为景区的一道风景线。

其次,峨眉山管委会为解决安置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用“离土不离乡”的办法解决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去经营网点。开办旅游饭店、摆摊、抬滑竿景区清洁工成为山民的新职业。对远离核心地区的山民,管委会还推出了“兴边富民”工程。这一套办法无形当中对遗产地的原住居民和景区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乐山大佛景区紧邻市区,为了保护大佛和开展旅游活动。先后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搬迁居民等。

2.4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技术保护成效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为了防止火灾或因潮湿气候对遗产中古建筑的侵蚀,采取了电线加套塑管的措施;对曾经破坏的植被力求恢复;对新老建筑都采取定期杀灭白蚁等虫害:针对乐山大佛造像及摩崖石刻自然风化的问题采取科技手段有效进行延缓;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对古林木、文物古迹的分级保护等。

3 峨眉山―乐山申遗后保护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申遗成功后,世界遗产这块牌子就等于给峨眉山―乐山大佛做了―个巨大的规模广告,直接导致旅游人数迅速增加,遗产旅游的发展在给遗产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地表和土壤、植被、动物活动、水体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卫生、环境美学、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保护都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2 遗产保护管理人才资源缺乏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遗产保护管理的好坏往往与从业人员的素质紧密相关。遗产管理不仅仅是属于专业领域的文物保护、风景区保护管理等,而是要涉及社会、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才要具有综合性的管理才能。在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是临时工作人员,管委会正是编制几百人,直接从事遗产保护管理的人员严重不足,整体的人员管理属于政府行政和事业管理混合模式。鉴于此,加强世界遗产地人力资源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3.3 遗产地的环境保护问题

申遗后,乐山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峨眉山核心区的居民,对遗产的保护的影响显得更深刻、更直接。

乐山地区在对地区经济考核时,都是以工业的发展为主,忽略了乐山也是世界遗产所在地的客观情况。在世界遗产地周边兴建工厂等情况仍然存在,这也为遗产的保护管理造成了障碍。

3.4 遗产地管理体制问题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已经基本形成了当地管委会统一领导的集中统一管理体系,由蛾眉山管委会和乐山大佛管委会两个部分构成。但由于两个景区相距30公里,其管理主体为独立平行机构;乐山大佛管委会与大佛乌尤寺文物管理局又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乐山大佛景区实行统一管理;峨眉山、乐山大佛两个景区委员会运行机制的特点都是政企不分,尤其景区管理委员会实际已承担政府的职权,具有政权力,但同时,又是旅游企业的投资者。这一系列的体制格局都对统―保护管理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形成了障碍。

4 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几点建议

4.1 构建遗产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由峨眉山风景区和乐山风景区构成。两个风景区都是由管委会统一管理。两个管委会的出现对原本的统一的世界遗产进行了分割的保护和管理,这对于旅游发展不利,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的统一规划和实施也是不利的。建议建立独立于政府机构或遗产开发经营机构的第三方机构对遗产管理进行约束;同时,通过建立遗产管理的共同委员会或协商机制对遗

产保护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咨询评议,相关政府机构及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

4.2 构建以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遗产法律体系

我国世界遗产因缺乏统一的遗产立法及相应法律体系,造成世界遗产在旅游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西方国家已经建立的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的相关法律环境,使遗产保护、遗产旅游、遗产管理等运作有法可依。我国现行的与世界遗产保护有关的法律很多,包括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等,但这些法律法规由于类别不同,主管部门不同,者不同,在某一特定的遗产保护管理上,难以协调。因此,形成一部统一的全国范围的遗产保护法已经迫在眉睫。

4.3 构建峨眉山―乐山大佛遗产旅游模式

为实现遗产旅游的发展与遗产的保护管理相协调,应将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特殊的遗产旅游模式。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除了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外,还具有生态价值、宗教历史文化价值等,遗产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相比。仅仅是实现遗产价值的―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因此,遗产旅游必须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应以遗产保护与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打破传统旅游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模式,建立将营利用于峨眉山―乐山大佛遗产保护管理事业的再投入,形成一种峨眉山―乐山大佛遗产旅游新模式。

4.4 构建遗产人才资源管理体系

构建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遗产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体系和建立外部专家顾问机制两个部分。

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好坏与领导者素质的好坏直接相关,因此,峨眉山―乐山大佛遗产管理人员素质体系的建构重点是管理机构干部素质的提高和内部遗产保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遗产地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体系还包括制定峨眉山―乐山大佛遗产地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与国内外其他世界遗产地进行交流合作,制定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并对遗产保护管理的各个岗位制定责任制度;最后还应进行旅游经营者素质建设和旅游者素质建设,要求遗产地的旅游经营人员接受基本的世界遗产知识培训,以便旅游经营者将世界遗产知识带人旅游者的意识境界。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资源类型的多样性要求遗产地的管理必须是多学科的合作,因此,蛾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应充分利用外部专家,与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实行专家顾问制度。专家的参与既能提高遗产地管理^员的素质,又能帮助遗产地培养遗产保护管理专业人才。

5 结语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4

导游词精典系列魅力江苏:江苏导游词精典

欢迎大家来到江苏,很高兴能为你们介绍江苏,好,现在由我为你讲解吧。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5年年末,江苏常住人口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87995元人民币,高居中国各省市首位。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中原、江淮、金陵、吴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隔海相望,已与加利福尼亚州缔结为姐妹省州。

江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水乡,有众口颂传的千年名刹,有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有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有雄伟壮观的都城遗址,纤巧清秀与粗犷雄浑交汇融合,可谓是吴韵汉风,各擅所长。

江苏的山虽不高,但多负盛名,其中有常州溧阳南山竹海,南京钟山,镇江北固山、金山,金坛和句容交界处的茅山,南通狼山,苏州天平山,徐州云龙山,新沂马陵山和连云港花果山等。

江苏的水兼江河湖海,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及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烟波浩瀚,苏南第二大湖泊西太湖,碧波万顷。连云港的海滨浴场,南通盐城的湿地滩涂则是江苏的沿海旅游资源。江苏的名泉极多,有天下第一泉镇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虎丘的天下第三泉及憨憨泉。

各地区的景点:

南京: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秦淮风光带,夫子庙,江南贡院,莫愁湖,燕子矶

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宝华山、南山、伯先公园、英国领事馆、西津渡、蒜山、招隐寺、圌山、五柳堂、五卅演讲厅

扬州: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仙鹤寺、扬州汉陵苑、神居山、盂城驿、龙虬庄遗址、镇国寺塔、文游台、古悟空寺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溱湖,湿地公园,溱潼,古镇,兴化,垛田,风光带

南通:南通,濠河,风景区,南通博物苑,狼山景区,如皋,水绘园

江苏省著名旅游景区

全省有3处世界遗产(其中1处正申遗中)、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A级景区15家、4A级景区超100家、2处部级旅游度假区、2处部级地质公园、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16个部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8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1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京杭大运河(正申遗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昆曲、古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端午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蜀岗瘦西湖、三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苏州、扬州(首批)、徐州、淮安、南通、镇江、常熟、无锡、宜兴、泰州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5

关键词:自然遗产;经济开发;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19-02

一、自然遗产概述

提起九寨沟、黄山、泰山等地,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人们却只知晓其为旅游地的属性,方不知其是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更不能得知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及珍稀性。即使在旅游地的门廊上写上世界自然遗产地,游人也只是一览而过不得其名。

(一)自然遗产的概念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对“自然遗产”的定义为: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纵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自然遗产进行了如此详细明了的概念解释,而笔者认为,自然遗产应为稀有、壮阔、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涤荡心灵、遗忘自我的一类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绝世美景,并且是不能修复、不可再生的现世珍馐。

(二)我国自然遗产的分布

截至2013年7月,我国世界遗产增至44处,和西班牙并列第二,仅少于意大利的46处。新疆天山的列入也使得我国的自然遗产数达到10处。(表1)

(三)自然遗产的特征

自然遗产作为特殊的存在具有很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征。首先,具有世界性及生态价值普遍性。自然遗产作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通过的世界遗产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是受全世界承认的珍稀资源,同时又是具有最多最全生物种类的动植物栖息地之一。其次,具有不可再生性。自然遗产的评判标准相当严格,便是因为自然遗产一旦毁坏用任何手段都难以恢复的性质,严重的后果会使任何一类生境资源遭到永久性的毁灭。第三,自然遗产具有真实性及完整性,自然遗产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必须具有真实的地景地貌,杜绝任何外物干扰。而其存在是的整体资源必须是完整的,是体现对遗产进行保护而加大延伸的必要性。最后,自然遗产具有唯一性和可利用性。因为每一个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遗产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具有其不可遮掩的独特光芒,是不可复制、不可模仿的。而由于自然遗产的特殊观赏性质,旅游开发也成为自然遗产的可利用性。人们通过近距离接触自然遗产,了解其呈现的美好,享受自然遗产的天然魅力。但开发利用必须与保护相协调,在不侵害自然遗产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将有利于公民同自然遗产和睦相处。

二、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现状

(一)自然遗产地法律保护现状

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自然遗产保护法,但保护自然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已有很多。如《刑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各遗产地的法律条例等等。其中《刑法》是主要规制自然遗产犯罪问题的重要法律,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则是以行政手段来保障自然遗产的权益,同时各个当地的条例规章则是根据每个自然遗产的特质特性而单独制定的,具有一定的专门性。但目前,因觊觎自然遗产的巨大经济利益,而导致犯罪问题频发。而我国目前的刑法主要是依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来作为处理自然遗产犯罪问题的法律依据,略显不足。同时,因对该类犯罪多是依靠行政法来解决,惩罚不严导致违法分子胆大妄为,危害自然遗产的行为丛生。

(二)自然遗产地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自然遗产大部分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相重合,甚至还有部级地质公园、部级文化保护单位等。。而通过旅游的形式对宣传和保护自然遗产有一定的良性作用。也因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收入。丹霞山仅在2009年的游客人数达到2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5000万元。截至2010年末人数更是突破300万,旅游经济达61000万。而在2014年的旅游收入更高达155700万。黄山在2011年的旅游接待人次达30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多达2500000万。逐可见旅游业随自然遗产的盛名而水涨船高。现以对武陵源风景区2014年上半年经济收入统计为例。(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武陵源景区的旅游收入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游人的数量增多决定了旅游收入的提高。在2014年的上半年,全区已接待游人59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3.6%。这巨大的游人数量,的确会为当地的政府和居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但可想而知,我们珍贵的自然遗产却在承载着何等庞大的外物侵扰。

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开发问题

自由化的投资模式完全忽视对自然遗产本身的生态保护,过度的开发遗产地资源、增设现代化各类设施,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社会需要,却无视自然遗产本身对生存的呼唤。通过对自然遗产地的调查显示,自然遗产受到侵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当地居民以及区外非法人员的捕猎、捕捞,严重影响遗产地内的物种生存,影响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当地居民沿袭保护前的生活,肆意放牧、砍伐森林以及农业生产,及其恶劣的改变了植物的生长栖息地环境;自然起火或原住民无恶意引火导致的遗产地火灾,一旦发展起来,威胁整个遗产地的存在;还有其他采矿、外来物种、自然威胁等等的一系列犯罪问题影响着自然遗产的生态平衡。除了上述违法行为及自然因素以外,旅游业作为一种看似良性产业的发展,却着实对自然遗产带来了不小的侵害。而因旅游而兴起的各类经济建设也是影响自然遗产保护的一个罪魁祸首。当然,保护经费的不足也是导致保护自然遗产的呼声高,见效却不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因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则逃脱了刑法的制裁,却仍是造成自然遗产损害的重大原因。

(一)旅游业过度涉足自然遗产地

每当“五一”、“十一”类的黄金周来临,最为忙碌的就是景区和游人了,而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大有提升,就连元旦这小长假也未能止住他们游玩的脚步。九寨沟风景区每日环境容量是6000人,而每日进沟参观人数高达2万余人。黄山每日可接待游客的上限是1.4万人,每日进山的人数都超过2.5万人。游客的数量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而利益的驱使,导致遗产地周边的各类产业增多,正是因为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自然遗产地的犯罪问题频出。在遗产地周边建设城市化生活基地、各类工业发展强烈威胁遗产地的原始生存状态;横穿遗产地或在遗产地附近的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到遗产地内的水生态环境,造成致命的原生态破坏。过多的游人,早已导致景区的承载能力饱和。频繁的人为干预导致遗产地景观退化、水质污染、森林锐减、动植物栖息地受损、空气污染加重。

(二)景区经营权转让

自然遗产的投资主体是各个地方政府,由于资金来源狭窄,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自然遗产并且没有充足资金对遗产进行保护。遗产当地的管理部门因为没有利益挂钩,所以在保护遗产上缺乏工作动力,并且国家对遗产地的投资较少,但自然遗产地景区对资金的需求较高,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导致保护遗产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这种落后的保护机衍生出如今频现的了景区经营权转让机制。经营权的转让在短时间带来的巨额资金,用经济利益来刺激自然遗产景区的管理,不能说是个良好的理念。但因参与经营权转让的企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自然遗产而获取经济利益,并非是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所以其在从事旅游业开发上,以高收益为基准过度的涉足遗产地周边环境,大肆兴建营利性设施,以牺牲遗产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高额经济效益。同时,国家在进行经营权转让时,未考虑转让期满后遗产地生态现状评估,则有些企业在临近期满前不顾遗产地生态周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经营,最终无视了自然遗产的利益。

(三)职务犯罪横生

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国家乃至国际都对自然遗产寄予厚望。然而,即使各界的持续关注,仍然不能避免自然遗产地的犯罪问题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遗产地管理人员的、。因自然遗产的管理主体散乱,导致地方管理人员权利过重。遗产地违法建筑的越权审批、收受企业贿赂、以罚代刑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福建省一系列破坏自然遗产类犯罪的案件中,职务犯罪占总体犯罪的20%多。多数的职务犯罪是由于公职人员在工作以及监管中的失职,经济的刺激下已经使其无视了自身的保护职责。

四、如何协调自然遗产的法律保护与经济开发

(一)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我国自然遗产多是同景区相连并与旅游业挂钩。然而,游客们只是单纯去自然遗产地游玩,并无保护自然遗产之心。因此,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加国人环保意识,提倡自然遗产保护思想,将公民利益与自然遗产权益放在一起。通过宣传自然遗产的价值,激发公众参与的兴致,以遗产主人的身份切身体验保护遗产之心。同时,政府公开自然遗产环境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严厉打击破坏自然遗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完善自然遗产管理权

由于自然遗产的多头管理,导致遗产管理主体混乱、政策贯彻不利。因此,明确自然遗产的管理主体,建立自然遗产管理部门,可从国土部、林业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的原优秀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并公开招聘自然遗产保护的相关专业人员,对各个遗产地的直接管理人员选择非本地人聘用制,明确该部门各人职责,统一有序管理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实现管理权一体化。同时,可设立公开中标经营模式,可规定达到一定环保水平的合法企业可承包经营,但要受自然遗产保护部门的监测审查,获得的转让费用以保护自然遗产,同时还可在合法范围内杜绝企业的违法行为。

(三)加强刑事立法保护手段

自然遗产犯罪问题多是在经济的刺激下发生的,因此灵活运用刑法来保护自然遗产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在刑法中增设自然遗产相关犯罪罪名、提高对自然遗产类犯罪的量刑、增加处罚方式、加重对经济犯的罚金处罚等等来保障我国的自然遗产。以强有力的严苛手段来杜绝该种经济犯罪,使自然遗产的开发不再是破坏,使自然遗产的保护不再形同虚设,最终通过刑法来实现良性开发与有序保护的目的。

最后,自然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依靠每一个公民,更是需要法律的支持。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然遗产,严格惩处任何侵害自然遗产的犯罪问题,平衡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既实现了遗产当地的经济富足,又能完善自然遗产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健,刘 昊.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091.

[2] 王青瑶,马永双.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2):25.

[3] 郭玉军,马明飞.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的自然遗产保护[J].时代法学,2010,8(1):88.

[4] 周年兴,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26-28.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6

    关键词:世界遗产 原真性 旅游开发

    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

    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与延伸。原真性保护得好,旅游开发会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原真性保护得不好,旅游开发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收益。旅游开发适度可行,原真性会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过度混乱,原真性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

    这种回归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表现在:

    旅游开发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是一种“退化”。当生产力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常常超越道义上的底线,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尚未觉醒,摆脱落后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常常是第一位的,旅游开发也必然处于一种幼稚的破坏与超负荷的、过度的开发上,其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十分严重,山东的“水洗三孔”、张家界的观光电梯、泰山扩建的索道、武当山遇真宫的大火等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通常的规律是待到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破坏的事实,人们才开始将保护提到日程上来。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和行为上的过渡阶段。

    旅游开发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是一种“进化”。初期的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表现为对原真性的一种摧残,如大量修建人工建筑和设施,开发过度过滥,甚至竭泽而渔营造伪文化、虚文化,鱼目混珠。有些破坏是毁灭性的,一旦除名或破坏其后果不可挽回。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作用从觉醒到日益重视,各种破坏性的旅游开发使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陷入了“真实性”的困境之中。究其本质这是一种转型时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认识上的过渡。成熟的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表现为复兴山水文明,拯救人类精神,延伸传统民间艺术,提升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思想的进化,人性的回归,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之本。

    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

    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经济、管理体制、制度等条件的变化可以互相替代,且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替代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可用无差异曲线表示两者的替代性,其中时间、经济、管理体制、制度等构成了两者关系的约束条件。约束线斜率为Pc/Pd(Pc为原真性保护的价格,Pd为旅游开发的价格),其大小说明国家约束条件的制约程度。

    生产力较低下的发展阶段(t1),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自谋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多头管理的混乱体制、不完善的法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使旅游开发成为遗产经营模式的直接动因。其均衡点为A,说明国家偏好倾向于旅游开发。在生产力比较发达阶段(t2),以美国为例,由于财政拨款与自谋收入的比例从1994-2002年一直维持在10∶1,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公园制进行统一管理,法治上有专门的立法和执法程序和制度,在图形中表现为其约束线较为平坦,其均衡点B说明政府偏好对遗产原真性的保护。由A到B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不可逆性。如下图所示: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遗产原真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与现实、开发与保护及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性和政策约束的滞后性矛盾,而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就是要追求两者共同发展中的双赢。

    在尚未形成破坏或破坏较小的地区

    规划先行 规划前要成立切实可行、适用性强的综合型策划团队,既有政府官方代表把握方向,又要有规划专家学者科学设计,更吸收当地百姓积极参与,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论证后再执行。规划中要注重对时间和空间的立体规划,既要考虑近期、中期、长期的渐进发展,又要考虑空间功能的划分,保护遗产的原真性,最重要的是对旅游区与居民区的划分,充分把握“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注重规划区域与周围区域的环境的平衡。规划后在执行中要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于已不适应的预期规划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以保证规划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政府规制的作用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稀缺性、准公共品、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政府要对世界遗产进行价格、进入等方面的经济规制和质量、环境及安全等方面的社会规制。这样可以减少遗产资源的交易成本,约束经营者带来的负外部性,改善社会福利。强制性的保护作用可以使遗产的原真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加强社区的参与程度 社区是世界遗产的依托,其地域范围和人文内涵都是世界遗产的延伸及附加值,原真性遗产则是社区的核心产品。两者只有互相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和谐和共生的双赢局面。社区居民在遗产原真性的开发和保护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完善的培训体系,构建起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遗产意识、旅游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便会自然转化为一种热情友好亲切助人的态度,这种无形的资源直接创造着世界遗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已经形成破坏的地区

    制度先行 在我国现行的遗产法律法规数量少、涉及面窄、级别低、与现行市场背景的冲突较多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地制定世界遗产保护规则,如四川于2001年1月18日出台的《四川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于2005年5月通过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对当地世界遗产原真性的保存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适度处理好政府规制与市场经营的关系 在已经形成破坏的遗产地,大多是因为政府规制的失灵而导致市场化过度开发。在我国世界遗产完全行政性垄断经营的无效率和低效率状态下,财政困难,举步维艰,即使政府明令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依然没有抵挡住四川九寨沟等十个景点、桂林阳朔外景区、安徽观音塘景区等出让经营权的风暴。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上都引发了一场“经营权是否可以转让”的争议。笔者认为,这种矛盾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现行体制造成的,同时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十分缺乏并且滞后。我国的经济、政治、财政、法制、机制、公民素质等种种背景均与西方发达国家迥然不同,走“国家公园制”的行政管理模式暂时看来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规划、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允许经营性项目适度出让管理权和经营权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彭德成概括提出的“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整合开发经营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等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 对于自然遗产,旅游经营者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避免改造、重建、增加人工建筑,以自然生态为基础,认识到人与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旅游开发的必然。对文化遗产而言,旅游经营者要处理好修缮与重建的关系。由于自然力、材质、技术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修缮是一种必然,但其前提是尊重历史;重建更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经全部损坏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在另地重建或原址复建的,须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原核定公布机关批准。”

    大众旅游时期的旅游者比较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享受自然而不注重保护自然;现代旅游者日益成熟,注重亲善自然、追求原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我国旅游者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过程之中,因此引导旅游者的正确观念,规范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就成为保护遗产原真性最重要的任务。此外,通过价格规制实行提前预约制来控制旅游者数量,进而控制环境容量,也是在客观上提高旅游者保护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7

关键词:世界遗产 原真性 旅游开发

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

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www.lw881.com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与延伸。原真性保护得好,旅游开发会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原真性保护得不好,旅游开发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收益。旅游开发适度可行,原真性会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过度混乱,原真性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

这种回归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表现在:

旅游开发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是一种“退化”。当生产力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常常超越道义上的底线,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尚未觉醒,摆脱落后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常常是第一位的,旅游开发也必然处于一种幼稚的破坏与超负荷的、过度的开发上,其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十分严重,山东的“水洗三孔”、张家界的观光电梯、泰山扩建的索道、武当山遇真宫的大火等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通常的规律是待到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破坏的事实,人们才开始将保护提到日程上来。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和行为上的过渡阶段。

旅游开发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是一种“进化”。初期的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表现为对原真性的一种摧残,如大量修建人工建筑和设施,开发过度过滥,甚至竭泽而渔营造伪文化、虚文化,鱼目混珠。有些破坏是毁灭性的,一旦除名或破坏其后果不可挽回。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作用从觉醒到日益重视,各种破坏性的旅游开发使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陷入了“真实性”的困境之中。究其本质这是一种转型时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认识上的过渡。成熟的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表现为复兴山水文明,拯救人类精神,延伸传统民间艺术,提升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思想的进化,人性的回归,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之本。

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

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经济、管理体制、制度等条件的变化可以互相替代,且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替代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可用无差异曲线表示两者的替代性,其中时间、经济、管理体制、制度等构成了两者关系的约束条件。约束线斜率为pc/pd(pc为原真性保护的价格,pd为旅游开发的价格),其大小说明国家约束条件的制约程度。

生产力较低下的发展阶段(t1),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自谋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多头管理的混乱体制、不完善的法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使旅游开发成为遗产经营模式的直接动因。其均衡点为a,说明国家偏好倾向于旅游开发。在生产力比较发达阶段(t2),以美国为例,由于财政拨款与自谋收入的比例从1994-2002年一直维持在10∶1,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公园制进行统一管理,法治上有专门的立法和执法程序和制度,在图形中表现为其约束线较为平坦,其均衡点b说明政府偏好对遗产原真性的保护。由a到b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不可逆性。如下图所示: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遗产原真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与现实、开发与保护及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性和政策约束的滞后性矛盾,而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就是要追求两者共同发展中的双赢。

在尚未形成破坏或破坏较小的地区

规划先行 规划前要成立切实可行、适用性强的综合型策划团队,既有政府官方代表把握方向,又要有规划专家学者科学设计,更吸收当地百姓积极参与,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论证后再执行。规划中要注重对时间和空间的立体规划,既要考虑近期、中期、长期的渐进发展,又要考虑空间功能的划分,保护遗产的原真性,最重要的是对旅游区与居民区的划分,充分把握“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注重规划区域与周围区域的环境的平衡。规划后在执行中要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于已不适应的预期规划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以保证规划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政府规制的作用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稀缺性、准公共品、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政府要对世界遗产进行价格、进入等方面的经济规制和质量、环境及安全等方面的社会规制。这样可以减少遗产资源的交易成本,约束经营者带来的负外部性,改善社会福利。强制性的保护作用可以使遗产的原真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加强社区的参与程度 社区是世界遗产的依托,其地域范围和人文内涵都是世界遗产的延伸及附加值,原真性遗产则是社区的核心产品。两者只有互相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和谐和共生的双赢局面。社区居民在遗产原真性的开发和保护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完善的培训体系,构建起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遗产意识、旅游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便会自然转化为一种热情友好亲切助人的态度,这种无形的资源直接创造着世界遗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已经形成破坏的地区

制度先行 在我国现行的遗产法律法规数量少、涉及面窄、级别低、与现行市场背景的冲突较多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地制定世界遗产保护规则,如四川于2001年1月18日出台的《四川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于2005年5月通过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对当地世界遗产原真性的保存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适度处理好政府规制与市场经营的关系 在已经形成破坏的遗产地,大多是因为政府规制的失灵而导致市场化过度开发。在我国世界遗产完全行政性垄断经营的无效率和低效率状态下,财政困难,举步维艰,即使政府明令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依然没有抵挡住四川九寨沟等十个景点、桂林阳朔外景区、安徽观音塘景区等出让经营权的风暴。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上都引发了一场“经营权是否可以转让”的争议。笔者认为,这种矛盾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现行体制造成的,同时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十分缺乏并且滞后。我国的经济、政治、财政、法制、机制、公民素质等种种背景均与西方发达国家迥然不同,走“国家公园制”的行政管理模式暂时看来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规划、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允许经营性项目适度出让管理权和经营权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彭德成概括提出的“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整合开发经营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等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 对于自然遗产,旅游经营者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避免改造、重建、增加人工建筑,以自然生态为基础,认识到人与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旅游开发的必然。对文化遗产而言,旅游经营者要处理好修缮与重建的关系。由于自然力、材质、技术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修缮是一种必然,但其前提是尊重历史;重建更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经全部损坏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在另地重建或原址复建的,须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原核定公布机关批准。”

大众旅游时期的旅游者比较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享受自然而不注重保护自然;现代旅游者日益成熟,注重亲善自然、追求原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我国旅游者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过程之中,因此引导旅游者的正确观念,规范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就成为保护遗产原真性最重要的任务。此外,通过价格规制实行提前预约制来控制旅游者数量,进而控制环境容量,也是在客观上提高旅游者保护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困境研究,思想战线,2004.2

2.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旅游学刊,2004.4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篇8

关键词:国家遗产区域 美国 软实力 曲阜 邹城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曲阜每年接待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旅游发展红红火火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大部分游客仅仅游完三孔后便匆匆离开,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深度体验,且重游率较低;一些体现儒家文化特色的、比较分散的资源如孟庙、孟府、周公庙、舞雩台、尼山等却鲜有人问津。在遗产资源保护方面,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零零地就三孔遗产本身讨论保护问题,忽略了对文物所处的区域价值进行保护。

1.美国国家遗产区域概述

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NHA)是美国构筑的以全方位保护具有国家意义的大尺度文化遗产为目的的一项综合措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个由国家议会所指定的,具有多样的自然、文化、历史及风景资源,反映出自然地理条件下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具特色景观特征的区域[1]。这种方法在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增强各利益群体的参与性、促进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凝聚力等多个方面凸显优势。这些优势与我国针对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所追求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可以借鉴“国家遗产区域”的概念,结合曲阜邹城所在地域实际,以儒家文化为主题,提出在相似遗产资源密集区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的构想。

2.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从整体上保护儒家文化遗产资源 

儒家文化遗产区域北至曲阜以北的泗河,南至邹城的峄山、邾国故城,东至尼山及尼山水库,西至九龙山以西10公里处的塌陷区。在方圆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遍布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区内分布有相距仅20公里的两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和邹城,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同时还有大量待普查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世界上儒家文化底蕴最为集中的地区。设立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能够把区内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博大精深的孔孟思想和儒家学说融合为一体,把有形的与无形的、自然的和文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元素融为一体,从而从整体上更好地保护各类遗产资源。

2.2 有利于摆脱遮蔽效应影响,促进区域遗产旅游的整体发展

长期以来,除三孔外,曲阜周边的众多遗产资源如三孟、尼山孔庙等虽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但同三孔世界遗产资源相比,由于其在资源上具有相似性,在距离上间隔较小,加之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导致其受三孔世界遗产的遮蔽效应影响十分明显。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对遗产区域内所有遗产资源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如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线路的合理安排、免费景点的开放、快速方便的旅游交通体系的构建等等,将从整体上协调整个区域的遗产旅游发展,使游客对儒家文化有全面综合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3 有利于强化各利益群体的参与,保护原住民利益

遗产区域的设立必然面临着移居、改变传统资源的利用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延续受阻等困境。美国国家遗产区域规划强调保护原住民利益,鼓励政府、企业、民众、非盈利组织的积极参与,以及商业机构、教育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历史保护部门等的相互合作。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主要分布于曲阜及邹城两个辖区内,涵盖面积很大,且有数十万人居住在这里,从事着农业或其他生产活动。借鉴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理念,鼓励各利益群体的参与,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惠及原住民的生活,使民众参与国家遗产区域的保护并从中受益。

3.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的关键问题

3.1 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3]。构建国家遗产区域解说系统将有利于加深公众对区域以及相关资源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

(1)网络解说系统: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游客旅游经验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出发之前会利用网络去搜集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如旅游目的地的区位、交通状况、酒店位置、购物信息等等。

(2)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包括节点和路径两方面的解说[4]。交通节点是游客的集散地,游客经由节点进入或离开城市,并从中感知到对城市的第一印象;路径是连接各遗产资源的重要的道路线,将所有的资源和解说项目串联起来。儒家国家遗产区域内的重要节点包括汽车站、京福高速公路出入口、京沪高铁出入口、集散中心、停车场等;较重要的路径包括孔孟文化景观大道、静轩路、庙前路、燕京大道、东西104国道等。

(3)向导式解说系统:不仅包括导游人员向游客进行主动的以信息传导为主的表达方式,也包括游客向当地社区居民咨询问路的向导系统。尤其在旅游旺季,自驾车的增多使得很多游客采用问路的形式来获取信息。

(4)语言解说系统:作为世界遗产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入境旅游者,客源地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语言解说系统。针对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内部的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市场,可在遗产区域内设置中文、韩语、日语、英文四种语言解说系统。

3.2 完善立法,建立国家层面的管理体制

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来看,目前主要包括国家、省、县各级文保单位以及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名目,但无论各级文保单位还是历史地区、历史城镇,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一“核心”遗产或者在某一既定的区域范围开展保护工作。与此相对应的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大部分保护单位是以“点”为性质的管理机构,缺乏跨越行政界限的保护机制,因此很难完成以“点”带动和覆盖区域的保护能力。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作为一个跨越行政界限的遗产区域,应考打破行政区划,设立国家层面的遗产区域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域内自然、 历史、文化遗产的统一保护、管理、协调与监督。同时可以制定诸如《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管理实施条例》等遗产区域保护法规条例,为儒家文化遗产区域的整体保护提供重要的法规支撑。

3.3 提升遗产区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5]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正逐步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如何把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的软实力是亟需思考的问题。2008年以来曲阜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快速发展,孔子国际会展中心和曲阜集散中心的相继建成、大沂河环境整治工程、汽车站的搬迁以及城市主要道路沿街立面的整修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曲阜城市的硬件环境,但与之相对应的区域文化软环境却没有实质上的提升。为创造一个浓厚儒家文化内涵的国家遗产区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改善的硬环境的同时应以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来构建区域软环境。

仁,仁爱之心、以人为本。进行区域游线、旅游基础设施(如景区厕所、垃圾桶、无障碍设施等)、区域解说系统等的人性化设计。

义,先义后利、舍利取义。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上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在旅游服务中,要以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为核心,积极发展区域旅游经济。

礼,礼貌、礼节、礼仪,外在伦理和制度规范。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尤指导游、售票员、景区服务人员、三轮车司机等)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培训;制定遗产区域的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奖罚的规章制度。

智,学习知识并掌握学习问题的方法、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定期对导游、景区管理人员进行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培训;充分利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论坛、中华母亲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区域文化内涵;利用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积极开展儒学研究,打造儒学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修学旅游活动。

信,诚信、承诺。强调以旅行社、酒店为代表的旅游相关企业的诚信经营。

3.4 处理好遗产区域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

国家遗产区域由遗产本体与相关环境组成,在进行遗产保护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对资源本体的保护。遗产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维系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关键。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范围内所能观察到的植被、地形、水源或山形水系等有形物体以及空间视觉效果等均可视作背景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的保护整治必须在总体规划层面与地方城镇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才能实现遗产价值的完整保护。

4.结语

随着日本纪伊山朝圣路线、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加拿大的丽多运河等相继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保护运动正呈现区域化整体保护的趋势。我国一批重要的大尺度线性遗产如京杭运河、丝绸之路、蜀道、茶马古道的遗产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对而言,我们更注重跨区域遗产资源密集区的本体保护,而忽略了遗产区域的系统、整体保护,本文提出的在遗产资源密集区构建儒家文化遗产区域的构想是对遗产保护区域化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保护整合历史文化价值巨大的重要文化遗产、建设新型文化城市的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奚雪松,俞孔坚,李海龙.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0,24(4):91-98.

[2]李娓娓,王齐.走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J].理论学习,2009(9):50-52.

上一篇:读书小报资料范文 下一篇:职场心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