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勤制度范本范文

时间:2023-10-27 04:03:24

考勤制度范本

考勤制度范本篇1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总部,各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或参照执行或另行规定;各企业自定的考勤管理规定须由总公司规范化管理委员会审核签发。

第三条员工正常工作时间为上午8时30分10至时,下午1时30分至5时,每周六下午不上班;因季节变化需调整工作时间时由总裁办公室另行通知。

第四条公司职工一律实行上下班打卡登记制度。

第五条所有员工上下班均须亲自打卡,任何人不得他人或由他人打卡;违犯此条规定者,人和被人均给予记过一次的处分。

第六条公司每天安排人员监督员工上下班打卡,并负责将员工出勤情况报告值班领导,由值班领导报至劳资部,劳资部据此核发全勤奖金及填报员工考核表。

第七条所有人员须先到公司打卡报到后,方能外出办理各项业务。特殊情况须经主管领导签卡批准;不办理批准手续者,按迟到或旷工处理。

第八条上班时间开始后5分钟至30分钟内到班者,按迟到论处;超过30分钟以上者,按旷工半日论处;提前30分钟以内下班者按早退论处,超过30分钟者按旷工半天论处。

第九条员工外出办理业务前须向本部门负责人(或其授权人)申明外出原因及返回公司时间,否则按外出办私事处理。

第十条上班时间外出办私事者,一经发现,即扣除当月全勤奖,并给予警告一次的处分。

第十一条员工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达次者,扣发全勤奖达次者扣发100全勤奖,并给予一次警告处分。超级秘书网

第十二条员工无故旷工半日者,扣发当月全勤奖,并给予一次警告处分;每月累计3天旷工者,扣除当月工资,并给予记过一次处分;无故旷工达一个星期以上者,给予除名处理。

第十三条职工因公出差,须事先填写出差登记表;副经理以下人员由部门经理批准,各部门经理出差由主管领导批准,高层管理人员出差须报经总裁或董事长批准,工作紧急无法向总裁或董事长请假时,须在董事长秘书室备案,到达出差地后应及时与公司取得联系。出差人员应于出差前先办理出差登记手续并交至劳动工资部备案。凡过期或未填写出差登记表者不再补发全勤奖,不予报销出差费用;特殊情况须报总经理审批。

考勤制度范本篇2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挥经济责任制在成本管理中的考核作用

考勤制度范本篇3

后勤工作内容各部分之间关联度低,呈现点多面广和热点、难点问题多现象。长期以来,后勤部门被定位为安置型、福利型,使得后勤管理职能多,组织结构显得庞大,管理幅度宽,难以形成流程化作业。同时又将后勤部门的职能简单化、附属化,对后勤部门的资源、资金投入有限,对后勤体系整体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后勤工作效率下降,反应相对迟钝,使得后勤体系发展无法适应企业整体发展要求。附带也出现了职员节约意识较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

二、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内容

1.建立责任制。严密机制的建立是提高后勤管理质量的根本,健全和规范的制度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准则,是促进后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后勤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使后勤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责任、各司其职,根据后勤岗位的设置制定后勤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规程、道德规范等制度,建立专职管理制度,做到职责、规章和制度张贴公布上墙和编印成册,使后勤责任体系深入人心、落实到位。责任制的完善同时也是建立后勤服务快速反应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的基础。2.建立培训机制。加大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和服务意识教育等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在后勤部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力争通过能力及意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转变后勤部门员工和企业其余部门员工观念。若条件允许,可建立采用少层次系统网络管理方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表明,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对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后勤保障效率,节省物力、财力大有裨益。除建立针对后勤部门员工的培训机制外,还应大力开展群众活动,做好宣传教育,以期获得各方面对后勤工作的大力支持。3.建立健全规范制度。制度是后勤工作人员行为的参考和保证,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是否按章办事、合理办事的依据。没有制度的保证,后勤管理工作就没有参考标准,难以做到思想统一,工作行为也缺乏准则。后勤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制度来规范,引导和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为建设高效完善后勤服务打下基础。4.建立资源统筹管理制度。后勤部门的工作内容因企业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基于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和与外部的依存关系,资源统筹管理可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提高使用率。要在低投入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后勤服务保障,资源统筹管理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5.建立后勤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只是绩效管理其中一环,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对增强后勤部门运行效率、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工作积极性有重要意义,还能帮助管理者熟悉员工工作,帮助员工找到改善工作成绩的具体方法。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出发,征求部门员工意见和建议,讨论所列绩效考核标准的可行性和考核的周期,明确绩效考核计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后勤绩效考核体系要与岗位职责制和薪酬管理相配合。

三、实例探讨

某安装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从企业发展长期战略出发,结合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年度、季度工作总结,广泛采纳企业其余部门对后勤部门工作的建议,在公司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公司各项管理职能的界定、职责的划分,根据总公司《行政后勤系统管理规定》建立了后勤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后勤服务快速反应机制、首问责任制、定期培训制和绩效考核制内容,细化制度包括房产管理规定、文明办公环境管理规定、员工食堂管理规定、员工宿舍管理规定、办公用品管理规定和劳动防护用品领用管理规定等配套规定。各细化制度明确了责任与权限、管理内容和要求,并附供热费审核报销流程图、文明办公环境检查记录表等图表说明了各项规定的流程化处理过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临时制度,如会战时期后勤工作人员轮流负责送饭送水,办公楼搬迁和平时维修时各部门器材设备设置专人负责,清扫合适场地邀请其他部门员工参与锻炼身体或参与活动,办公用品集中采购、采购账目抽调异部门核对、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跟踪服务水平、定期检查内务以及组建职工家属网络联系QQ群、职工服务组和无记名投票考核等。实践结果表明,该公司后勤管理效果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大大提升,公司软实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公司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说明考虑本文提及的后勤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内容合符实际,效果良好。

考勤制度范本篇4

摘要:严格执行高校教职工考勤制度,是提高管理效益,确保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目前高校教职工考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做了论述。

关键词 :高校 教职工 考勤

高校教职工考勤管理工作是学校规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维护学校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办事效率,严肃学校纪律,使教职工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和劳动纪律的基本手段。考勤制度是衡量考勤的标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是工资发放、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绩效评价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不但可以极大改善学校的精神风貌,还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一、当前高校考勤存在的问题

1.考勤制度不尽合理。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显示,多数高校对迟到早退这类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考勤制度中往往是轻描淡写甚至不写。可能是管理者对考勤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也可能是管理者本身想规避责任。实际工作中,迟到早退屡见不鲜,如果对这种行为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也就是对说迟到早退的人,需要其付出的代价很低廉,甚至不需要其付出任何代价,则使人很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上班纪律松懈,能晚来就尽量晚来,能早走就尽量早走,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这种行为不仅会在同一人身上反复出现,其他同事看见后也会纷纷效仿。长期放之任之,就会涣散人心斗志、助长歪风邪气。

2.考勤制度流于形式。一是考勤流于口号管理。部分高校将制定的考勤制度放在网站上,或者挂在高墙上,然后高枕无忧,似乎制定了制度就万事大吉,这种议而不决、光说不练,没有执行的时间表,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计划上,只存在于形式上的考勤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就成了一沓废纸,只是一件艺术品,还会导致大家对工作拖拖拉拉,变得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二是执行尺度不一致。有的部门很认真,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有的部门则当好人,弄虚作假,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局面,也极易引起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三是领导带头违反考勤制度。或顾及私利,以公事为由,逃避违反考勤制度的责任;或陷于人情漩涡,以酌情处理的方式代替考勤制度的正常规定。这种领导带头违反考勤制度的现象,等同于向大家宣布制度失效,也会引起大家对学校领导层的不满,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对学校的不信任。长此以往,这种现象一旦被日常化、习惯化后,就成了不成文的潜规则。

3.考勤中的诚信危机。在相对较长的假期中,病假所需付出的成本远低于事假,现实中不乏有用病假条代替事假条的教职工。虽然考勤制度明确规定病假必须持有医院的证明,但实际上,通过托关系、找熟人,轻易就能从医院开具一张诊断证明,或者通过某些网站也可以买到量身定制的病假条。一旦有人第一次蒙混过关,紧接就会有下次,再下次……还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这种缺乏诚信的做法势必会引发不良风气,同时还会加大考勤制度的执行难度和成本。

4.考勤数据缺乏对比分析。孤立的考勤数据直观反映的是当月的考勤结果。如果没有将不同时期的考勤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只能体现对考勤制度机械性、按部就班地执行过程,很难发现问题,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以便及时对其进行调整。这种缺乏人性化的考勤制度,是得不到教职工的积极响应,还会严重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考勤改进的对策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勤制度。人始终是有惰性,需要某些外在的强制手段保证其能力的发挥,考勤制度就是为了给教职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使工作更加顺畅。这就需要对迟到早退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硬约束,使考勤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同时,也要意识到学校内外环境瞬息万变,教职工自身也在不断变化,考勤制度势必要随之而调整,即不断地修订、补充、完善,才能使学校实现规范有效的管理,才能让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为领导和教职工提供尽可能大的创造空间。这样的考勤制度才能深入人心,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拥护。

2.加强对考勤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起来的考勤制度决不能仅仅成为摆设,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保证其得以贯彻实施。一是广泛宣传。杜绝出现到违反考勤制度中的某条规定时,有人才说刚听说这样的规定。日常工作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使大家领会、熟知考勤内容,不断增强劳动纪律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的观念。二是一视同仁。要让所有教职工包括领导干部都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意识,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严格执行、自觉维护考勤制度。三是强化思想认识。要做好部门领导和考勤员的思想工作,强化认识,切实负起责任,把本部门的考勤工作摆在重要日程。四是赏罚分明。对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破坏考勤制度的行为绝不姑息、坚决制止,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维护考勤制度的权威性;对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的部门或个人,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再接再厉。

3.制定对考勤制度的监督措施。合理的监督机制,能有效推动教职工自觉遵守考勤制度,让落实考勤工作更加完善、更加高效。一是明确监督部门。建立由学校人事处牵头,教务处、纪检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监管部门,开展不定期抽查,不仅检查各部门考勤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还要抽查缺勤凭证是否齐备,更要重点检查病假条的真实性。二是公开考勤结果。将每月考勤结果张贴于本部门显眼的位置或公布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让考勤结果公开透明化,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作用,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明白自己不仅是执行者,也是监督者。

4.实施对考勤数据的对比分析。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定期对不同月份的考勤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部门或个人的出勤率、缺勤率、加班、迟到、早退等情况。通过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找出缺勤、加班的原因,如是岗位工作量不饱和还是岗位工作量太大;迟到、早退的原因,是接送孩子、交通不便还是个人私事。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不仅可作为岗位设置、定编定员的依据,还可以适时调整考勤制度,使考勤制度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切实做到为教职工排忧解难,让大家充分体会到学校的关爱,从而增加工作热情。

三、结语

考勤制度只是通过法治的手段,强制他人遵守劳动纪律。在法治阶段,大家处于被动状态、被制约的层次,可以说和学校是对立关系。最终是要借助法治的手段,培养教职工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实现广大教职工以自觉遵守考勤制度为荣,以违反考勤制度为耻的目标。只有将法治转为自治,才能提高激发广大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赖丽妍.被强化的迟到[J].当代工人,2012(35):42

[2]李康耀.无效规章制度的成因[J].基础教育,2008(7):41-42

考勤制度范本篇5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 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着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 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宣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研究,2011S1,P19-21

考勤制度范本篇6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

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着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 ,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宣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研究,2011S1,P19-21

考勤制度范本篇7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宣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研究,2011S1,P19-21

考勤制度范本篇8

大多数幼儿园在运营管理中,工作重心都放在提升品牌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幼儿园竞争力上,对后勤管理工作有所忽视。首先幼儿园的管理层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态度不够重视,对后勤管理的经费投入和人员安排上没有纳入幼儿园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后勤管理工作经费的缺乏导致后勤的相关设备不够完善,后勤工作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且没有专业的后勤从业基础和较高的后勤工作素质,不少幼儿园的后勤工作者都是临时招聘。一些幼儿园的后勤管理工作的岗位有所缺失,本该正常设置的岗位被幼儿园忽略,或者一人同时担任好几个岗位,导致职责不明确,工作内容不清晰。大部分幼儿园对后勤管理工作没有明确和专业的规范,后勤工作缺乏相应的考核,总体的工作内容较为混乱,管理不够清晰。对后勤管理工作者要求不够严格,工作不认真,也没有相应的后勤工作的培训和指导,这些不足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为幼儿园的持续也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二、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1)树立重视后勤管理工作的意识 

要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端正态度,树立重视后勤管理工作的意识。首先要树立后勤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培养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对后勤工作的认同感以及荣誉感。幼儿园要经常组织后勤工作者进行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活动明确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改善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幼儿园可以用优秀员工的真实事例对后勤工作者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职业荣誉感,改变原有的思想意识,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其次要培养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幼儿园可以对后勤从业者定期组织总结会议,一起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并思考改进措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技巧。例如,可以提醒后勤工作者经常与教职工进行交流,了解后勤工作的情况以及改进意见;还可以主动关心幼儿的需求,经常和幼儿家长沟通,为幼儿提供更全面的照顾和服务。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让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幼儿园应该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体系,符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和自有特色,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这套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应该涵盖员工的考勤、请假、考核、职位晋升、奖惩和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尽可能的详细,覆盖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章程和制度可循。真正做到制度化管理,不徇私情,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让后勤管理工作沿高效、科学、制度化的轨道进行,质量自然会很高。 

(3)细化工作 责任到人 

要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精细化管理必可不少。幼儿园需要明确每个后勤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责,制定出每个职员每天的工作流程,每件工作都要落实到人头上,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做”。每周或半月,应该定时对各小部门的工作进行汇报、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及时总结,找出不足,确保每项工作责任到人,都有专人负责。后勤工作主要分为几大块,把握好这几大块,可以很好地把控后勤管理工作的全局。一是饮食卫生管理,明确负责饮食相关岗位的人员的职责,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性的指导,确保饮食部分的工作都能够规范进行,建立健全的饮食卫生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每项细小的工作例如食材购买、饮食准备、菜谱制作都有人员进行负责。二是安保工作,安保工作是幼儿园最为重要的内容,后勤工作人员应该把幼儿园的安全防护与安全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各项工作细则,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安保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严格执行幼儿的交接,幼儿在入园、离园时,要求家长亲自接送,安保工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岗,保证幼儿园内幼儿的活动范围不离开教职工的视线范围等。所有的安保工作进行精细化安排和管理,确保每项安保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来保护幼儿的安全。三是物资保管工作,幼儿园的教学用具、办公用品、幼儿活动用品等物料都需要有专人来进行保管、统计和及时的报需,制定精细的登记、保管制度和人员分配安排,确保物料有人妥善保管,保证幼儿园的各項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慧云. 强化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策略简谈[J].小作家选刊.2017年第3期 

上一篇: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 下一篇:不要怀念过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