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29 07:58:14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人与自然协调共生,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能源的重要性

人类迄今已有400万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人类从学会使用火开始,经过石器、铁器时代,直到近代工业化革命,各种技术发明使人类文明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类消耗的能源也日益增长,其中煤、石油等是今天主要的能源来源。今天,能源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相当于城市的血液,它驱动着城市的运转。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越强。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三、我国能源现状

我国能源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能源资源开采难度较大,资源勘探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

2.对于主要能源呈现“两少一多”现象。既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较少,煤炭的储量非常丰富。

3.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大量浪费现象严重,同样单位能耗生产的GDP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的空间巨大。

4.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比如煤炭资源三分之二分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百分之七十分布于西南地区。大规模、长距离地进行资源运输,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5.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6.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大,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我国石油进口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将有一半以上的石油来自国外。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但目前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各种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7.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8.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中东和北非的石油生产大国,而该地区政局动荡不安。石油运输路线大多数经过马六甲海峡,该地区局势复杂,应寻找更多的安全路线。

四、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在能源资源开发中积极发展环境保护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开采利用能源资源的过程中,绝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的方式,而应该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及时修复由于认为原因造成的破坏,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坚持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弘扬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大力建设生态文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助,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和谐相处。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保障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创立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2.实施节约与开发能源资源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开展全民节能减排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此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用电,节约用电,以及将一些废弃能源转化为电能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而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节约能源,比如:每月少开一天车,尽量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家用电器不使用的时候拔掉插头,使用节能的灯泡汽车,等等。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而可再生能源则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可以不断再生,一代接一代永续使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4.大力将强能源法制建设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能源安全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实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

5.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区

能源问题是世界的问题,应该放眼全球来看。当今我国的石油进口来源过多依赖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但是这两个地区有的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各方面局势复杂,一旦发生变故将对我国石油进口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所以应该放眼全球寻找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其中,中亚五国比较具有区位优势,是我国西面的近邻,又有三个国家与我国新疆接壤,中亚五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又与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在2006年建成了中哈石油管道,这样石油运输就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而是经过中哈石油管道直接进入我国新疆,极大地增强了石油运输安全,所以中亚五国是理想的石油来源进口地区。此外,还有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这些都是石油产量丰富地区。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既有利于满足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有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但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充满了艰巨,复杂,困难的浩大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幅度,大面积的投入,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全民参与,共同努力。当今世界是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在立足国内的同时,还要放眼全球,审时度势,用客观、联系、长远的方法来观察和思考全球能源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3) .

[2]李莉.我国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8,(8).

[3]刘亚,冯冬梅.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科教论坛,2009,(10) .

[4]兰圣伟,周新力.努力构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N].西部时报,2008.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2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2.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下面就介绍中国的几种能源的基本情况。

    2.1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来已累积减产1000万吨以上,今后减产幅度将会更大,“稳定东部”变得越来越困难。“发展西部”已10年有余,但西部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虽然海上原油产量及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份额仍较低。近年来,我国新建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加大。

    2.2煤炭

    煤现在是、将来(直到2050年或更晚)仍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虽然煤在总能源(energymix)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从75%下降到60%),但总量仍会不断增加。煤的开采和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70%—80%以上的SO2、NOx、汞、颗粒物、CO2等都是由于煤炭直接燃烧所引起的。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04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天然气

    随着中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老百姓对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以及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等世纪工程显示了天然气这一具有优质、洁净和环保等特点的重要能源,正受到中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中国燃气在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沿线的十几个省份先后成立了四十六家拥有天然气专营权的合资公司,投资超过50个天然气管网项目,而这一数字将随中国燃气市场的迅猛扩张而不断递增。

    天然气供应的持续性等特点决定了产业上中下游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有足够的调峰和应急能力。我国天然气业务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难以完全适应目前市场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变化。

    2.4可再生能源

    目前,由于全球石油市场起伏不定,价格不断上涨,而且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燃烧传统能源所引发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可再生能源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特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将其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改善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这些共识的逐步形成有助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是在技术开发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太阳能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型并网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等实现了商业化。二是产业建设初具规模。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是成本问题,这是制约其技术商业化和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市场障碍,主要表现为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小、不确定性大、缺乏相应的发展机制。最后是我国制造业基础薄弱,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的国产化和商业化严重受阻。

    3.由能源短缺引起的问题

    近几个月来,全球油价一再突破历史最高点,在11月7日更是创下了每桶98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其他一些因素,但是石油资源的短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来解决能源问题。

    4.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美国奥巴马总统当选以后,在新能源当中宣布的一系列政策,日本、德国、欧盟的一些国家,也提出了加大新能源发展的一些新政策。我们也在认真研究这些国家在新能源当中推出的政策,我们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政策。

    但中国发展新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能源并不是在这些国家公布新能源政策之后,多年以来都在强调发展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在两年多以前,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强调要发展太阳能、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我们连续三年,风电的装机容量都是成倍、翻番地增加。

    5.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法

    5.1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手段——核电

    随着全国范围能源供应状况的缓解,加之国外一些地区连续发生核泄露事故,要不要加快发展,或者说应不应该发展核电,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以核电作为解决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途径的方针,也受到怀疑和质疑。对此,有关专家们认为,能源短缺曾经长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短缺局面缓解,但这是暂时情况。我国人均电量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低得多,同时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出现了严重“透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建设,特别是清洁能源,是当前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

    核电已是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清洁能源,全球已证实的铀资源储量和估计附加储量为739万吨,目前一年的总需求量为6.15万吨,资源是乐观的。我国核电科研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掌握了压水堆型核电站的设计建造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建造的原形堆机组,一期国产设备台件数占95%,现已稳定安全运行了七八年,就是证明。大亚湾核电站虽是全套引进,但我们参加了建设,参与了管理。我国铀资源储量和核燃料供应能力,近期有富余,中期可保证,远期有潜力。

    5.2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是广泛存在、用之不竭、最终可依赖的初级能源。随着化石能源逐渐耗竭,它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人类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柱。

    目前,我国水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4,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

    太阳能发电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方向,光伏发电已经形成了初始产业,提高转换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和产业规模发展还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前进。

    风力发电近年来迅速发展,我国陆地风力资源估计最大可发电2.5亿kW,近海风力资源约为陆地的3倍,达7.5kW。但近海风力开发存在台风常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在生物质能方面,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生物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转换为液态燃料,但是从实用角度来看,目前资源稳定可靠、技术成熟、产业前景明朗的生物液态燃料只有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但是生物质要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必须重视大力发展出能在荒漠地区有效繁殖的速生能源植物,以解决与农业争地的矛盾。

    5.3风力发电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3

摘要:中国油气资源还有较大潜力,应加大开发的力度并迅速扩大国内资源基础。中国大规模油气资源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找到的储量是234亿吨,可以开采的是65亿吨。按照最新的全国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总共可以找到的石油资源量是619亿吨,如按已探明地质储量计算,探明率仅为37.8%,即有2/3还有待于我们发现。所以,从现在到2020年这15年间,中国每年平均新增的石油开采储量可以达到2.5亿吨-3亿吨,原油产量在2010-2020年达到高峰期,如果实施顺利可使每年新增储量超过当年的产量。

关键词:汽车节油 节约能源发展 解决措施

1 中国汽车工业与能源

1.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之间的影响

1.1.1石油工业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近期影响

油价的上涨是全球性的问题,它的影响因素也是带有全球性质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活动等干扰着世界局势,打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石油的供需平衡,使得许多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下降,由此导致石油市场供给的短缺。以伊拉克为例,受战争影响,其石油产量从2002年的1亿多吨下降到2003年的6000多万吨,减少近37%。作为石油进口量较大的中国,国内石油价格的形成,仍然采用的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了,国内市场石油价格随之而上涨。

1.1.2石油工业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矿物能源资源经过15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潜力,21世纪石化燃料仍将是能源消费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工业将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长远来说国际国内石油工业应当可以满足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需要,但必须看到中国目前的污染和排放强度是相当高的。据统计,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人均排放量也高居世界平均水平。

2 世界能源形势

世界能源形势进入相对紧张时期的原因与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生产已经进入“高原”期

从微观来看,许多跨国石油公司的储量接替都出现问题,据贝尔斯登投资银行的报告,全球主要大石油公司2006年的储量接替率已经连续3年低于100%,2004年壳牌石油公司虚报储量就是一个突出表现。由于在石油领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石油公司把可再生能源看作未来的希望,纷纷进军可再生能源。

从宏观方面、运用赫伯特峰值理论对当前石油生产所处的状态作一大致描述。这里的关键是对OPEC石油储量的认识,OPEC的石油储量是过分夸大的,其夸大的范围为3000~4000亿桶。我们取最低值3000亿桶,那么当前与石油生产相关的数据分别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开采的石油是11000亿桶。剩余探明储量还有9000亿桶。有待发现的石油储量还有约1000亿桶。现有油田储量增长假设为1000亿桶。总的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还有11000亿桶左右。当前每年的石油消费约有300亿桶。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开采的石油总量大致处于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位置,根据赫伯特理论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石油生产正好处于峰值、或高原期,其表现就是近年来石油产量及剩余探明储量的停滞不前乃至下降,不久之后世界石油生产将进入永久下降期。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需要能源的持续增加的供给,同时由于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石油生产的停滞不前乃至下降必然导致世界能源供应的全面紧张。

2)天然气和煤炭供应不久之后也将出现紧张

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采比比石油大得多,并且由于它们在成本上最接近于石油,因而理所当然成为石油替代品的首选。在石油生产停滞不前乃至下降的情况下,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必然呈加速增加趋势,从而导致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采比呈加速下降,这将使天然气和煤炭生产在不久之后也面临与石油同样的窘境。

R.W. Bentley预计世界常规天然气生产峰值出现在2020年,能源观察组认为全球煤炭生产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这些结论决不是空穴来风,在石油生产停滞不前乃至下降的情况下,天然气和煤炭生产呈加速上升趋势,这将使天然气和煤炭生产峰值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于一般的预期。

3)核原料很快将出现短缺,从而使一些反应堆将因“无米下锅”而不得不停产

对于核能的发展,一个关键的事实是:当前铀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不到60%,不足部分由乏燃料循环利用、政府和民间库存及核武器高浓缩铀的转化等来满足,而后者正在迅速下降,有人估计2020年用尽。因而到2020年前后,一些反应堆将因为缺乏铀原料而不得不关闭。

3 汽车使用中的节油措施

节油存在很多误区随着油价的看涨,人们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汽车既能跑得快,又要少耗油。为此,不少车主都想了很多的办法,有些方法确实也比较管用,不过,也有些方法反而会起反作用,存在一些节油的误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大约有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空档滑行省油

1)挂档滑行(电喷车)

电控发动机脱档滑行节油效果一般,挂档滑行节油效果较好。对于电喷发动机来说,它的节气门传感器有一种工作状态:怠速、部份负荷以及最大负荷。在部份负荷区,节气门伟感器能够位置和变化率两种信号,也就是说,同样的节气门开度变化,慢踩油门的缓加速和猛踩油门的急加速两者的信号是不同的,发动机的反应也不一样。减速时也一样,当右脚离开加速踏板后,节气门立即从高负荷位置回到怠速位置,但是发动机的转速不会立刻下降,而是有一个过程。此时,电脑会指令停止喷油,发动机不再做功。当转速下降到接近怠速时(大约1000-1200转/分钟),再恢复喷油,直至转速下降到怠速,这叫作电喷发动机的减速停油过程。

2)加速滑行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当车速达到较高数值后开始滑行,发挥汽车的惯性作用,使汽车继续前进,待车速降到较低的数值时,再挂档加速前进,这种滑行方法称为加速滑行。公交车常常采用这种滑行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以下场合:视线良好,较长的宽直、平坦的路段。路线熟悉,制动系统可靠,无超车、会车时的行驶状况。

通过对汽车结构、维修保养、使用等方面分析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可知节油的重要意义,因此选购汽车应注意燃料成本,倡导人们选购油耗小的汽车。汽车是高档消费品,个人经济承受能力是选择汽车档次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汽车维修》杂志.

[2]《汽车构造与维修》教材.

[3]《汽车运用》教材.

[4]《汽车理论》教材.

[5]《汽车工业研究》杂志.

[6]《中国汽车报》.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4

一、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1.信息与信息传播

信息是指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包含的内容.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图像、语言、声音等形式出现.

2.电磁波及其传播

(1)当电流的大小或方向发生迅速的变化时,在它周围的空间会产生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金属容器能屏蔽电磁波.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由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v=λf可知,波长越长的电磁波频率越低.

(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光速),c=3×108m/s.电磁波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微波或红外线加热食物;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如现代通信中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利用X射线透视等.从无线电波、微波到光波,传递信息所用电磁波的频率越来越高.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相同时间内可传递的信息就越多.电磁波也存在着副作用——电磁污染.

3.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1)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信号,在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2)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为光源,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进行的通信.

(3)互联网络是全世界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二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得到的能源,如电能等.我们所讲的“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都是对一次能源而言的,即只有对自然界中现成存在、可直接取用的能源,才能说其是属于“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1)可再生能源: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被重复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2)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等.

2.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3.太阳能.广义地来看,太阳能不仅包括太阳辐射能,还包括由此产生的生物质能等.

4.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经转化后,可利用的能量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永动机”不可能“永动”.

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考点扫描

考点1 电磁波

例1 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而电磁波可通过任何物质传播

B.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超声波是一种电磁波

D.电磁波能传播声音和图像,也能传递能量

解析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金属容器能屏蔽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光波属于电磁波,声波不属于电磁波.电磁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答案为D.

考点2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

例2 2007年8月26日,南京市20名学生代表利用业余电台与太空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成功对话.对话时用电台发射并接收 波来传通信息,这种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其频率越高,波长越 .

解析 电台与太空中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对话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它在太空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根据波速=波长×频率可知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答案 电磁 3×108m/s 短

考点3 能源的特点及分类

例3 关于能量和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石能、水能、风能均是可再生能源

B.目前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

C.太阳能无法被人类直接利用

D.因为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存在能源危机

解析 在一次能源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和核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目前的核电站利用了可控的核裂变;迄今,人们还不能使核聚变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目前,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如太阳能热水器;二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池.由于我们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利用能量,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方向,总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散失在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能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我们目前的能源结构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所以,必须开发和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答案为B.

考点4 能源消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例4 关于能源及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我国煤和石油的储量大,所以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在我国并不十分重要

B.能源的利用过程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C.现在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D.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能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

解析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把能源的能量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以供利用,所以能源的利用过程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我国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尽管储量丰富,但终究有限,且利用后不能再生,终有用完的日子,所以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特别是核能和太阳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内能又可以转化成机械能和电能.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古代的动植物在长期地质变迁中形成的,古代动物食用植物,而植物靠光合作用生长,所以可以说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来自于太阳能.故本题答案为A.

考点5 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能量守恒定律 认识效率

例5 S195型柴油机的部分技术规格如下表所示.

实验探究

例1 用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通过收音机可以感觉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 .

解答 收音机发出“咔咔”的声音,这个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例2 小明同学在探究电磁波的特性的实验过程中,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先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罩内的手机,手机 收到呼叫信号(选填“能”或“不能”).这证明 .

(2)他又将手机放在塑料容器或纸容器中,再打电话呼叫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 收到呼叫信号(选填“能”或“不能”).这说明 .然后再将手机放在金属容器(如饼干筒)中,打电话呼叫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 (选填“能”或“不能”)收到呼叫信号.

根据以上探究活动,你能否解释在建筑物或电梯中,手机有时会收不到信号或信号较弱的原因?

解答 (1)不能 真空不能传播声波(2)能 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能 由于建筑物或电梯有金属材料,金属能够屏蔽电磁波,因而收不到信号或信号较弱.

典例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频率越高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大.

B.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大.

C.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短.

D.波长不同的电磁波,频率不同,因而速度亦不同.

解析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波长和频率无关,仅由传播的介质决定,电磁波在同一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于光速.但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及传播速度三者满足:传播速度=波长×频率,因此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

解答 选C.

例2 关于核能的获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反应堆是原子核裂变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核能的装置

B.核能是当原子内部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C.核电站是使核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目前,在核电站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核裂变、核聚变

解析 核反应堆是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原子核在裂变时放出核能的装置.可见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裂变.核能是当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反应堆中获得内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从而得到电能.目前,受控核聚变正在研究之中,尚未用于核电站发电.应选C.

例3 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石油 B.水能

C.天然气 D.煤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所谓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会越用越少,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答案为B.

例4 下面能源中,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

A.地热能 B.潮汐能

C.电能 D.核能

解析 辨别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依据:一次能源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天然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人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叫做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焦炭、煤气等.区别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关键是看其是否经过加工转换.答案为C.

例5 如图2所示,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受光面积1.2m2,内装80kg水,太阳每分钟辐射到1m2面积上的热量是7.56×104J,如果60%的热量被水吸收,问:

(1)太阳能热水器内壁为什么涂成黑色?

(2)20℃的水晒3min后水温达多少度(℃)?

(3)煤气的热值是4.2×107J/kg,若煤气灶的效率为40%,烧热[达到(2)中水的末温]这些水需燃烧多少煤气?

仿真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设备工作时所发出的波,不属于电磁波的是( ).

A.B超检查身体时发出的超声波

B.微波炉加热食物时发出的微波

C.电视发射塔发出的电波

D.互联网光缆中传播的光波

2.在短波、中波和长波这三种电磁波中频率最大的是( ).

A.短波 B.中波

C.长波 D.无法确定

3.微波炉是一种家用的食品加热炉,它利用( ).

A.电流的热效应 B.微波的能量

C.光波的能量 D.红外线的热作用

4.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能量就是能源

B.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

C.石油是一种常规能源

D.地热能是一次能源

5.下列能源中不是来自于太阳能的是( ).

A.水能 B.风能

C.核能 D.煤、石油、天然气

6.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自行车、太阳能小车和电力机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 ).

①生物能;②核能;③电能;④太阳能;⑤化学能.

A.①③⑤ B.①④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科研水平,你认为下列关于原子弹和核电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C.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

D.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8.为改善驻守在南沙某岛礁边防战士的工作、生活条件,岛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为探照灯供电.这样白天与晚上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

A.白天:太阳能内能电能

B.白天:太阳能电能化学能

C.晚上:化学能电能太阳能

D.晚上:化学能电能化学能

9.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蓄电池放电

B.给手机电池充电

C.水力发电

D.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

1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汽油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B.发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C.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D.电磁继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11.热机的效率越高,说明( ).

A.热机的功率越大

B.热机的有用功越多

C.机器对燃料的利用率越高

D.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

12.为减轻大气污染,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

A.建热电站,集中对企业或居民供热

B.改进消烟和除尘装置,提高其性能

C.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

D.放弃内能的利用,停止使用一切燃料

二、填空题

13.我国成功在珠峰上点燃奥运圣火,我们在观看有关的电视画面时,获得的信息种类有: 、语言信息或符号信息,电视信号是搭载在 上面经过通信卫星转播的.

14.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

(选填“声速”或“光速”)相同;由公式v=λf可知,波长越长的电磁波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根据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光波 (选填“是”或“不是”)电磁波.

15.现代通信方式有:移动通信、卫星通信、 和 等.

16.按能源存在的自然性来划分为

能源和 能源.

17.原子核发生 和 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18.近些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这种做法不仅污染环境,还常引发火灾,是应当禁止的行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秸秆燃烧时,其主要生成物除了粉尘、一氧化碳外,还有 ,

因此大量焚烧秸秆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危害环境.另外,秸秆燃烧时其化学能转化为 能,白白损失掉了.

19.核电站是利用反应堆里铀核发生裂变释放出 能,通过回路转化为高温蒸气的 能,再通过汽轮机转化为 能.

20.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的 制成的核武器,氢弹是利用氢核的

制成的核武器.

21.化石燃料、潮汐能、太阳能、电能、核能,其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煤、石油、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其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22.明代航海家郑和率庞大的船队远航非洲,所用的帆船不用发动机就可航行,这就是有效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的 能;它也进一步说明了能量是可以 的.

23.在公路上急驶的汽车急刹车时,车轮停止转动,此时轮胎表面温度会急剧升高产生冒烟现象,并在地面上留下黑色痕迹,在上述过程中发生 能向

能转化.

24.火力发电厂“吃”的是煤,“发”的是电,在整个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如图所示,请你在方框中填入相应的能量形式.

25.“蜗轮增压”是目前在各种汽油机和柴油机中采用的一项节能、提高热机功率的技术.它是利用热机排出的废气带动蜗轮旋转,先将新鲜空气压缩后再送入内燃机的进气口.这样做的好处是 (选填“增大”或“减小”)排出废气所带走的能量, (选填“提高”或“降低”)内燃机的效率.

三、解答题

26.在雷雨交加的天气里,收音机工作时会听到“咔嚓”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如果从听到咔嚓声到听到雷鸣间隔5s,那么收音机距打雷处约有多远?

27.如图所示为远距离输电系统示意图,请指出:

(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

(2)假设该系统中的发电厂是核电站,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核电站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3)核电站可能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为什么很多国家仍在大力发展核电站呢?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5

论文摘要:金融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说明,我国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建立金融资源意识,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可以基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进行必要转换。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学界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不断关注。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对比说明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具有的质性发展观。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是金融资源观,其研究基轴是金融功能的不断扩展与提升。

一、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世纪之交,教育部设立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项目(张亦春、蒋峰,2000,2001)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在金融学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概括性的设想[1]。以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学校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给出了我国金融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制定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2005),项目更强调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分离理论(tobin,195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学(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为金融理论(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断提出和扩展,使得我国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转变,更多的考虑教学与实际的衔接,学科发展和国际的接轨。王广谦(2001)[3]、张新(2003)[4]、封思贤(2005)[5]和张文颖(2006)等在各自的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李芒环(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结合各自所处学校的特点,对金融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供了个案经验。张亦春、蒋峰(2001)[6],何嵬(2009)专门针对金融专业和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经验,为金融教学改革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手段。

我国现有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多是寻找差距,模仿和学习西方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发展规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金融资源流失,金融丧失,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黄达(2000)[7]、白钦先(2007)关于金融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他们的论述从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1.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两年多时间,其造成的影响严重、持久和深远。这场危机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更是给我国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和质问:即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金融的结构、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发展?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且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要正确、准确地认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识在内的微观金融体系;而要抓住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微观金融的观察视角,要有金融资源的意识,大金融的意识和具备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西方的金融专业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微观金融的理论体系。金融学科逐渐数学化、模型化和微观化,而且往往将金融专业设在管理类学科之下,这与我国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专业形成了较大反差。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家(以我国学者白钦先(1998、2001)等为代表)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契合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藉以对金融本质进行更深化的认识。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对各类金融资源的运用应以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实现为归宿,避免简单的金融量性发展观。如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危机的理解及对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会更加具有指导和针对性。

三、从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形成

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给出了金融

发展的定义,即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goldsmith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由于两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同一问题,故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背景是: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实行管制的金融政策,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隐形或显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生扭曲,致使利率、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等。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或放开利率、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建立与发展国内统一的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财政和外贸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但其在体系上比较粗糙,分析模型过于简单,包括因素较少,不具有动态特征,很多观点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理论分析尚显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据mckinnon和shaw的理论框架,其认为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的发展也只能影响资本的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些也都较大地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解释力度。

2.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1)“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供给带动下的金融发展战略。他强调,贫穷国家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这种战略要求政府在短期无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坚持对金融进行投资和重点发展(陈岱孙、厉以宁,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增长必须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此外,“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后者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支配作用,一旦经济发展成熟,前者便发生作用。

(2)金融约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发展中经济或转轨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仅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同时,即使现实中存在这些条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了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制度的充分发挥。政府可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并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可预测的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如何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而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把金融因素作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与作用机制。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

体系形成和发展。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作了规范性解释。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既放弃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又坚持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立场,金融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一般金融发展理论。它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转变,使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令金融发展理论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学术界。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坚持了金融发展研究的机构观,即从现有的机构出发来研究金融功能,导出其产生、发展和作用于经济的机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素。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2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金融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刻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白钦先教授。在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1998)中,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其他文献(白钦先等,2001)中,白钦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入,从金融发展的一般性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更系统的阐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在两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白钦先教授一直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两个方面同时展开,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发展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内,梳理整合了“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功能为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其研究的基轴,而以金融效率为研究的归宿”。[10]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金融,进行金融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始终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问题与金融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强化金融资源意识,树立金融与金融安全意识,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经济体尤其需要有这样一些意识,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措施。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而金融发展首先也是一国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和被掠夺的地位,发展金融和金融发展,就必须给与它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第二,对于我们国家这样正处于发展成熟中的金融体系来说,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合理的金融结构,在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业与部门,我们仍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倾斜并非是惟一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其关键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发挥出金融相应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应鼓励创新,鼓励对外开放,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与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金融的监管体系同步。

第三,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需要适当转变,凸显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包括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大多数经济类学科一样,呈现出研究方法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金融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在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而且也不得不转变我们认识、发

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是什么?这对维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防止危机的发生都不无裨益。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在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也应发展起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这不是简单的中国特色,而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化。[11]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给出了我们进行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发展观;在方法论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12]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 峰. 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8.

[3]王广谦. 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张 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6]张亦春,蒋 峰.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黄 达. 金融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9):1-7.

[8]龚明华.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前沿[j]. 国际金融研究,2004(4):4-11.

[9]刘 澄.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评[j]. 当代财经,2001(1):35-39.

[10]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39-45.

[11] 周丹,郭万山. 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j]. 征信,2010(1):77-80.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6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GDP的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8%以上,2003年GDP已达14000亿美元,但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2003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已达3.91亿kW,年电量为19000亿kW·h,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出现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由此可以预计的电力增长前景为:2011年将突破4亿kW,2010年达到6亿kW,2020年将达到9.5亿kW以上,这是一个可观的增速。 1中国一次能源储量及评价 中国的电力主要依靠常规一次能源获得,据勘查统计资料:煤炭储量为1390×108t(备产储量),原油储量为33×108t,天然气储量为1.7×1012m3,水能(可开发的)储量为24740×108kW·h/a。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也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5%。煤炭是我国电力的主要能源,其年产量的50%以上用于发电,煤电占全国电力的74%左右,是中国的主力电源。但大量燃烧煤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难以克服的。每燃烧1吨原煤(相当于0.7~0.8吨的标准煤)要排放2.49tCO2,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要排放0.075tSO2、0.037tNO,造成酸雨的有害气体,同时还排放粉尘类固体废物0.68吨。再加上煤炭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故不可忽视要付出的代价。但从中国能源结构看,电力工业以煤电为主的格局在可见的未来难以转变。为此,要推广洁净煤的使用,提高煤电的燃烧技术,推广循环硫化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的发电技术,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然而煤炭是不可再生的,总储量肯定逐步减少,按当前年开采量17亿吨计算,80余年就将耗竭。 石油是中国紧缺的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0.71%。石油是可携带能源,主要是用于飞机、汽车、船舶的动力和化工原料,不宜大量用于发电。 天然气也是中国的紧缺能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99%,主要用于化学工业原料及居民生活用能源,也不宜大量用于发电。 水能资源在中国相对较为丰富,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5.1%。它既是清洁的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是用于发电的优质能源。水力发电是利用江河源远流长的流量和落差形成水的势能发电,是一次性能源直接转换成电力的物理过程,它不消耗一立方水,也不污染一立方水,不排放一立方有害气体,也不排放一公斤固体废物,是清洁的能源。此外,只要地球上水循环不中止,江河不会干涸,水资源是永恒的,是可再生的能源。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供国内90%的电力,如巴西、挪威等;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如加拿大、瑞士、瑞典等。中国当前的水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电力的24%,年发电量占14.8%。当然,水电开发会改变原来的河流状态,而最重要的是水库将淹没部分土地,居民要搬迁,用部分陆地面积换取了水面面积,而且由于河流流态的改变会影响部分鱼类的生存环境以及水库泥沙淤积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为此,水电开发过程必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以作出准确的决择,采取相应对策。 核电是优质高效的能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电不论从技术上和安全上都已得到公众的认可。当今世界核电总装机已占电力总装机的16%。随着技术的发展,由安全的裂变反应堆发展到中子堆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将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核电事业起步较晚,目前仅有636.4万kW的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6%,应在近期大力发展核电,预期到2020年达到3600万kW的装机容量。 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是洁净的可再生能源,但由于能量转换密度和效率很低,目前利用技术尚处于初始阶段,应该加快科技硏发,以替代部分能源,但在可见的未来还不可能成为电力的主角。 2中国的水电开发及现状 中国有众多的河流,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经过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经济

 

0.引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在系统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张。

矿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95%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业。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矿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能源矿业是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煤炭又排在能源矿产之首,是我国最优保障和最主要的能源。有第一能源之称的我国煤炭工业,由于特殊的行业地位,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极强的典型性。

针对我国煤炭工业地位和状况的复杂性,如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煤炭发展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煤炭隶属矿产资源,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煤炭生产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依靠着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统配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主力军,其技术进程代表着国家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我国的能源结构一致以煤为主,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

1.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

①成煤时期多,但主要成煤时期集中

②煤炭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

③煤类齐全,但数量分布不均衡

④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类储量少、煤质差

⑤煤炭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低

1.2国内外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内容或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理论及方法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于解析;煤炭资源评价及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与保护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富蕴着人类活动的现代时间和理念。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应经有朴素的持续发展思想,而西方则把持续发展思想的最早研究上溯到马尔萨斯和达尔文。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史,周德群教授将其归纳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发展、对可持续问题的全面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四个阶段。

(2)煤炭是不可再生且可耗竭的天然资源,又是矿区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积极开展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煤炭资源价值、煤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结论和研究成果。煤炭属于矿产资源范畴,其价值问题在国内外一直存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矿产资源价值构成及来源地认识。当前,国内多数学者支持矿产资源本身具有价值的观点,而对于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现仍处于认识统一之中。。

2.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矿区为基础的

煤炭工业的能源基础产业地位,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来20年不会改变,煤炭作为最安全可靠和最主要能源的地位难以动摇。煤炭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长期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效果,也必然影响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部门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又是以众多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即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脚在以矿区所在的具体区域和空间,矿区发展的可持续自然成为真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要求。

3.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3.1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

⑴完善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实行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

⑶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度;

⑷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行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

⑸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

3.2矿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策略

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矿区内的企业具有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张能力,这既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宏观管理要求,也是推动矿区这一特定区域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矿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必然为矿区内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资金积累,这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托和保证。为此,针对我国煤炭矿区的实际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与对策,努力改善和提高矿区经济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⑴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⑵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

⑶依靠智力支持,永续经济增长动力;

⑷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⑸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3.3矿区城市化发展

矿区城市化发展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城市是城市的特殊类型,其成长演化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煤炭城市,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并制约着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基于对矿业城市成长演化规律和我国煤炭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现提出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有效对策如下:

⑴遵循矿业城市生命周期规律,正确实施阶段对应发展战略;

⑵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煤炭城市经济的平稳转型;

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有效的转型途径;

⑷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增大煤炭城市的战略空间吸纳力;

⑸国家制定援助煤炭城市的产业政策。

4.结语

在我国,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特征的资源型区域,是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主流区域。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还需我们付诸实践,投身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当中去,为推动我国煤炭资源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周德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与模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朱训.认清形势增强信心为振兴矿业而奋斗[J].中国矿业,1997

[4]谢和平.中国能源发展趋势与能源科技展望[J].中国煤炭,1998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8

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中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发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说,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很不理想的。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未来,逐步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l卯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编制的《21世纪议程》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她的报浩《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经联合国同意,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对其涵义又有新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是Sust由n滋)l。devel。即lellr,1988年在第六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当时直译为可以承受的发展,大意是指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即在发展中要以环境为控制的焦点。总起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l)从发展的时间尺度考虑,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从发展的空间尺度考虑,还应加上“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

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将人为资源而且也要将足够数量的自然资源(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传给下一代,以继续改善生活质量(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并且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对这个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变革、提高,圆满地按上述3个指导思想进行发展活动。

目前有许多行业提出了诸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环境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它们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概念的应用。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强调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旨在保持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有助于现在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顾问委员会具体地选出了可持续发展3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即能源、运输与水。其实能源、运输都与水有关,所以水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水资源开发应提高为多种开发;它不仅是河流开发,还包括水的再循环和雨水收集、水权转移、水的脱盐淡化……等;还应把保护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任何水开发方案必须考虑的程序。

(4)“现在不是继续去寻找水来满足将来的需要,而是应进行规划,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水文改革。”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释义及管理目标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尚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l)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包括多长?是否只包括下一代或两代,即子孙后代,约SOa?

(2)可持续利用的对象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如何变?也很难确定。

(3)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总战略。这里“发展”是总目标,水利必须为“发展”服务,所以首先必须以“需”定“供”,不断反馈,作到供需平衡。

(4)可持续利用的供水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整个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流域或一个地区的。

(5)在《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估》中Gleick(1996)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作了大体的定义:“水利用需达到保持人类社会持久地发展至无限未来的能力,而不损害水循环的整体性,也不损害依赖水而生存的各种生态系统”。

(6)在上书中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和目标也作了介绍,主要是:①人类基本用水要求。首要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用水量:对于人类来说,饮用水不足是直接造成每年几百万人过早死亡的原因。以可以承受的价格提供支持人类代谢和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淡水量应该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方供水商和非政府组织有保障的承诺。③环境基本用水要求。第2项标准要求应保证满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水量。必须做出有关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应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检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各种指标方面的社会决策。这些决策的实例包括保护未筑坝河流的各个河段、在某些河段建立最低流量要求标准、为环境从主要水工程重新分配水以及制订湿地保护标准。③水质标准。不同的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为不同用途的用水制定水质标准,而且,对水质必须进行监测和维护以满足这些标准。这些水质标准是为了确保饮用水能够比较合理地免受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物的影响。非人类用水无需进行保护达到饮水标准。例如,许多为工业、商业、浇灌或景观目的用水可使用较低标准的水,可大大节省费用。环境用水要求需要制定类似的水质标准。应尽力弄清这些差异并制定满足各种水质标准要求的力、法。④水资源再生性。淡水资源被认为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可以用一种不影响同类资源长期利用的方式进行利用。然而,有些利用方式可以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包括流域管理不当、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和含水层污染。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盗用后代的水资源,这违背了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土地协调利用和水政策应明确地防止进行这些不可逆的活动。③其他如可持续利用目标还必须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在决策中民主地代表受影响各方的意见,保证公开公平地享有各种资源信息,并保证在分配这些资源时有各种选择方案。

3土耳其以水为基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1概况

土耳其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那拉利亚地区开发工程,简称Gz钾工程。G之钉)包括土耳其9个省和约ro%的全国人口及土地面积。土耳其国土面积约78万kmZ,其中%.9%在亚洲小亚细亚岛上,其中部称安那拉利亚高原,高原海拔8侧〕一1soom。夏季干热,冬季多雨。安那拉利亚地区约2万kmZ。土耳其年降水量679二,相应降水总量52砚刃亿耐,蒸发量约为“%,其余的1870亿耐形成地表径流,径流系数为0.36。目前用水:城市16亿耐,工业12亿耐,农业190亿‘,总用水量215亿m,O土耳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规划上述两条河的开发方案,制定了GAP计划,以开垦和开发其东南部广大贫清的高原区。其开发的指导思想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①1970年定为水、土资源开发工程;②1980年改为多部门的、社会与经济的地区开发方案;③沙男〕年后改为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工程。

3.2GAP是以水为基础的地区开发的新模式

GA--P是土耳其投资最大的开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区开发工程基于“可持续能力”的概念。投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农业、运输、工业、教育、健康、住房、旅游以及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上的大坝、电站和灌溉设施。这个巨大的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等给予特别重视和优先考虑,特别对地区人民生活更为重视。G赶〕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国内区域间的不同经济情况一用提高区域的收人水平和生活标准;提高农业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增强大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能力。

水资源开发方案包括13项灌溉和发电工程,其中7项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各分流域,6项在底格里斯河的分流域。具有22个大坝、19个电厂,以及灌溉170万腼2土地的灌溉网。装机约750万kw,年发电量270亿kw·h。整体工程的目标和主要特点在GAP规划中均已提出,它决定了该区的潜力,识别开发过程中的“瓶颈”,拟定开发目标目的和战略。

3.3可持续发展与GAP的基本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满足现在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根据这一广泛的定义,有许多问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性别、教育、健康、自然规划、农业、环境、法律与机构等。这些问题的中心是人,既为目标,又为作用者,或两者兼有。所以人的发展是(;AP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为了确定CAP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范围与组成。采用了团体参予的方法,联合国UNDP与GAPRDP于I卯5年3月联合召集了大规模的开发程序的会议。

根据会议结果和CAP规划的目标与目的,依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采取了以下开发程序:

(l)对可加速经济状况的最佳可完成水平增加投资;

(2)提高注意健康和教育服务,以便达到国家水平;

(3)建立新的就业机会;

(4)建立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与社会的基础设施,以便建立比较健康的城市环境;

(5)为了最佳的灌溉发展完成农村基础设施;

(6)增进跨地区和地区内的道路和可影响性;

(7)满足现有的和新工业的基础设施;

(8)把保护水、土和大气以及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作为优先考虑;

(9)加强集体参予决策和实践。

总之,GAP可持续能力的主要组成是:社会的可持续能力,自然的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的能生存性和可持续农业与灌溉。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3.4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l)调节灌溉渠道的水量,并分配水一用节水灌溉方法;

(2)管理、运行和养护GAP灌溉系统;

(3)实验现代灌溉技术;

(4)城市废水再循环;

(5)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

(6)确定(;AP地区的开发方案和基础设施工程;

(7)进行地区的环境研究;

(8)进行Tigti,流域的环境研究;

(9)农业与开发方案关系研究;

(10)农民培训与技能拓展;

(1l)农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种植方式规划;

(12)非灌溉地区的就业与增加收人工程;

(13)巩固农业土地以提高效率;

(14)参加城市划分、分区与规划;

(15)参加建库后移民和可持续发展;

(l6)拟定Atatnik水库次分区开发方案;

(17)建立妇女的多目标村社中心;

(18)建立地区企业家支持和指导中心;

(19)在实验区建立生态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开发;

(20)cA-P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工程实施在上列20项内容中第4、5、7、8、19项是属于环境方面的

4以长江流域为例,探索如何“以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1在水利建设上建立两个保障体系,完成4项主要任务

两个保障体系是环境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4项主要任务是:

(l)改变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流域内洪涝旱灾、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必须有序地进行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的防治,研究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等问题,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2)研究流域水文循环规律及可再生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分布情况,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应首先研究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需分析,直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城乡、工业及生态的供水问题,及开发可持续能源(水电)和水运等问题,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优势和地区优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和从长江治理开发上促进流域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战略措施

(4)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流域管理,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可持续利用思想为指导,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管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4.2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4.2.1综合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济是推动力,环境与生态是保障,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2流域整体性原则

以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把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要,水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在一起,对流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管理运用,以“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指导规划和开发。“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就是要使开发的工程从长期考虑不仅效益显著,而且不致引起不能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2.3按行业优先制定的原则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各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总和长江流域实行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选择;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流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决定于该流域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资源供应情况。由于工、农业和城市都是位于一定区域的,其发展和环境保护又必须变为当地政府乃至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因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一定要做好各个点与所在区域的协调。

4.2.4抓重点行业及组成的原则

例如能源是工、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如布局、构成和使用不合理,一方面会使原材料逐渐消耗而不能持续供应;另一方面又污染环境。所以对于能源供应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4.3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根据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为保障,以系统工程为原理的原则,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见图1。

图1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由图l可见,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有3一4个层次。从宏观研究它的战略程序,是从流域出发,以流域总体优化为目标;在流域进行宏观布局之后,即研究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矛盾;最后研究和安排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进行了这一轮从大系统到具体组成单元的宏观安排之后,就要反方向逐一具体研究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原拟的发展规划进行反馈,以制定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最后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5结语与体会

本文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了综合性的初步释义,通过参加国际水工程经验讨论会,选出其中走在前沿的土耳其G气】,地区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认为:

(1)GAP效益显著,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问题。

CAP工程建成后,不仅使土耳其全国受益,而且将有助于叙利亚、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余的电力还可输送到欧洲其他国家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占GAP总面积的比例将由2.9%增加到22.8%,而靠降雨的农业将由34.3%减少到10.7%,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将持续增加。

(2)C气l〕不仅对土耳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指明了要利用开发水作为区域开发工作的“进人点”现在整个世界都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着手尚模糊不清。经过对GAP的考查,可以了解这一工作的梗概,对从事有关工作的同志可能有所帮助。

上一篇:阳光正能量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郑振铎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