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

时间:2023-11-11 16:45:08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1

即将做出修订,甚至可能退出舞台的现思想品德教材都有哪些版本,这些版本的教材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版本的教材对于今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有何启示?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多版本教材进行深入而理性的分析。

一、现有主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版本的基本情况

从版本上看,现有教材主要有(版本不齐,只作重点说明,排名不分先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陕教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民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苏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鲁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都师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湘师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都依据同一个课标编写,但又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从结构编排上看,不同版本教材各具特色。例如:十套主要版本教材单元平均数是22单元,课的平均数接近65课,单元数最多的是教科版,最少的是陕教版,课数最多的是都师版,最少的是陕教版;粤教版、湘师版等版本教材每单元课数数量相等;苏人版七、八年级上下学期单元数相等,课数相等,但是单元之间的课数不等,最少的三课,最多有六课;教科版、都师版教材每册书的单元数不等,每单元课数也是不等(教科版两课、三课或者四课,京师版三课或者四课)。另外,都师版五册书的名称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其他版本教材称为“七年级上册(或者七年级上学期使用,下同)”、“七年级下册”等,都师版教材称为“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人版的教材有两套,一套5本是用于六三制学校的;还有一套7本是用于五四制学校的,两套教材在总课数上是相同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学段的不同,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

二、各版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几套教材都依据2003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编写,比如,教材的内容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各版本教材虽然在编排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内容都严格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安排章节。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大多将“成长的我”(包括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将“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内容)放在了九年级全一册。

各版本编著者在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同时,也不失灵活性和个性。例如:十个版本的教材大多将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的下册,但也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将这一内容放在了七年级的下册,还有一个版本的教材将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

2. 取材乡土资源,彰显浓郁的地域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造就一方情。在我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具有特定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表现。苏人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山东版等版本的教材都能利用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取材乡土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感。

例如:北师大版在九年级第3单元第9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各抒己见”栏目中就举了京剧的例子;湘师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与友同行》“善交益友”的内容就选用了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结交蔡和森、向警予等十几个益友的事例,还在事例的旁边配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插图照片。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行为与后果》第二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知识点时就列举了“有情有义的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集村农民工小张认为自己感染“非典”,主动隔离的事迹。粤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人生多彩》的“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使用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南山院士的工作照片。

3. 突出育人功能,凸显鲜明的德育性。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程,而承载这门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的就是思想品德教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内容的教育。可以说,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凸显了鲜明的德育性,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三课《我的自律宣言》明显是在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湘师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三课时“创建新集体”、苏人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第九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三课“融入新集体”、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等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中“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就包括“勤于劳动的习惯”。同时,各个版本的教材就用大量的篇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德育教育。

4. 注重创新再造,力求个性的差异性。虽然各版本的教材都依据一个课程标准编写,但是任教过多版本教材的教师会惊喜地发现,编著者可以编写出这么多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教材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喜。每一个版本的编写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各版本教材各具特色。各版本教材在内容安排、单元设计、课数安排,活动设计等方面亮点纷呈。

例如: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初中三年共有25个“单元活动设计”,每个“单元活动设计”里一般又设计了三至五个活动供学生选择完成。“单元活动设计”里的活动有撰写“进入中学”主题小论文、中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夸夸我同学”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寻找成才故事、采访成功人士、制定意志锻炼计划、收集名人名言、讲述伟人明星艰辛历程、介绍好朋友、周日我当家、采访老师、辩论大擂台、查找法律资料、调查乡规民俗、给心理老师写信、庆祝爸妈生日、谈谈看法、写诚信日记、观赏诚信影片、建立诚信档案、演讲比赛、集体讨论、写观察记录、格言创造、时政沙龙、手抄本评比、写科幻小说、参观科技博物馆、设置梦想瓶、听报告会等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5. 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明显的人文性。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论哪个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大量的人文素材作为教材的资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都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的版本的教材在某个教材上直接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这些事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教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第十四课《分数之外的收获》在列举“在考试与分数之外,我们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时运用了八张照片作为例证。这八张照片有整理房间、踢足球、滑雪、插秧、工厂参观、街头清洁、开学军训和推轮椅车老人过马路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例,有些图片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其倍感亲切,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值得一提的是,编著者在选图的时候既考虑到了男生(如踢足球)又考虑到了女生(如整理房间);既考虑到了北方的实践活动(如滑雪)又考虑到了南方的实践活动(如插秧);既考虑到了城市生活的学生(如推坐轮椅车的老人过马路)又考虑到农村生活的学生(如插秧)等。可以说,图片的编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对现有版本教材的使用感悟

1. 做一名“知者”,认真研读课标。首先,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和把握,都不得不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一年多了,此版课程标准较上版课程标准而言,更加符合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探究,更加符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叙写方式,但是是否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都仔细研读过,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已经将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3版实验稿课程标准进行了比对,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对2011版课标较之与实验稿课标在哪些方面作了调整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次,“教材编写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除了课标之外,每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再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排在2013年各项工作之首的是“要深入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十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十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还是使用者,都要认真学习了解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灵魂的十精神,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2. 做一名“智者”,学会善用教材。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各个不同版本教材的介绍,老师们可以发现,“唯教材是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学会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利用,更要学会善于活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熟悉了某一版本的教材后,对于新任教的“新”版本教材有很大的不适应。感觉自己在上一版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教学经验好像再无用武之地,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本领恐慌”,不知该如何进行教学。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

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各版本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粤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的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的第八课《做合格的消费者》;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中的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中的第三课的第三课时的《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都师版教材第四册(八年级下学期用)第二单元《法律维护权益(上)中的第六课《消费者的权益》;湘师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第三节《做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除陕教版和教科版等版本教材没有编排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之外,其他版本教材都在相应章节编排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版本更换时,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完全可以将原来任教的版本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工,甚至进行再创造,可以说是已经“有备而来”。笔者在教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喜欢将教材的课时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将这部分内容放在3月15号前后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3. 做一名“执者”,善于搜集素材。教材上的素材也许在编写进去的时候是最新最近发生的时事,但是教材里的素材毕竟要经过编写、印刷、分发等程序,最终到达使用者手中,也许这时,教材里的素材已经变成了旧闻,不再是时事了,甚至已经不再适合放在教材里使用。一个执着于把书教好的教师,会用心地去搜集和书本有关的材料。

例如:笔者任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养成了喜欢搜集素材的好习惯。在电脑不普及的年代,看到了对思想品德教学有利的素材,往往喜欢剪贴,甚至用手抄的方式将有关于教学的素材记录下来。有了电脑以后,特意在电脑中设置了专门的文件夹,用于存放搜集来的教学资料。在全国一些同行的热情帮助下,有幸收藏阅读了人教版、粤教版、陕教版、人民版、苏人版、鲁人版、教科版、京师版、湘师版等多版本教材。在阅读的同时,将这些版本教材中的素材进行了归并整理,分类存档。对于还能够继续使用的素材进行了梳理,这给我任教现在的版本教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4. 做一名“织者”,擅长编织教材。更换教材版本的时候常听到有教师抱怨说,这套教材教了几年了,教惯了原来版本的教材,现在换了别的版本的教材,“新”版本的教材不会教了!随着2011版新课标的,这种声音似乎又开始在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中冒出。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深入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要求给了我们教材要据十精神修订的信息,不少教师对修订后的教材充满了期待,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有了“不会教”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教材虽然版本不同,只要大家能够吃透教材,学会“编织”教材,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使用教材的教学虽然依据于教材,但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

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W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历史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那怎样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拟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遵纪守法的教育

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岳飞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并且作战勇敢,金军很惧怕他们,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两句话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话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纪律严明是军队战斗力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班级纪律的好坏将影响到这个班级的学风和总体成绩,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将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发展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杜绝不法行为,完善法治社会尽一份义务。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深刻的遵纪守法教育,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刻苦学习的教育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时,就会为此目标而努力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课文向学生进行刻苦学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中有这么一段话介绍了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情况:“王羲之七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休息的时候,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他常常一边想着,一边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比画着,天长日久,竟然连衣服都划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又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引用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严谨治学态度的教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中有一段小字内容介绍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的情况:“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前后用了19年,耗费了大量心血。他和助手们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和文献档案,还搜集许多小说、笔记资料。《资治通鉴》采用的各种资料有三百多种,作者写此书的一部分草稿堆满了两间房屋。有人曾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发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可见司马光等人治学的严谨。”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例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不得马虎,这比空谈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思想的教育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仍有不少问题使人困惑不解。当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失意而科学又无法帮他们作出正确的解释时,有的人会求助于所谓的神灵,以求精神寄托,有一小部分人便会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这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因此,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至关重要。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有许许多多这方面的史实。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中介绍了王充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又说人死了骨肉会化为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以此向人们证实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揭露统治者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的丑恶行径。再如,本册教材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讲述了南朝思想家范缜写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加以延伸,教育学生不要参与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不要参加等组织,并劝诫自己的亲人也不要参与这样的非法活动。

五、执著追求科学真理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青年一代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描写李时珍为了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走出家门,虚心求教。其中还提到李时珍为了验证曼陀罗花具有麻醉效用,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自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就这样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终于写成了一部190多万字,收入药物1800多种、医方1万多个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再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中提到达尔文为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22岁时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考察,终于创立了进化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事例教育学生向李时珍和达尔文等科学家学习为追求科学真理不怕困难的坚忍不拔精神。

六、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介绍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址。比如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介绍的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表情丰富、神态逼真,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之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再如下册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介绍的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介绍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6000余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使学生领会“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并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

七、无私奉献的教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介绍了许许多多优秀人物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事迹。比如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介绍了宫女王昭君为了汉匈的友好相处,自请远嫁匈奴,使汉匈边境安定了一段时间,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再如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介绍了岳飞为了保护南宋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收复失地,奋起抗金,虽然被害,却赢得了后人景仰。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介绍了文天祥在抗元失败被俘之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使他们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3

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笔者结合现行鲁教版五四制初中英语教材,从文明行为、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三方面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文明行为 意志品质 理想信念

学校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常用的方法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行鲁教版五四制初中英语教材中蕴涵了大量可利用的德育素材。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运用恰当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下是笔者自己在教学中选取的几个德育渗透点。

1. 文明行为的教育

社会呼唤文明,未来呼唤文明。为了使每个孩子成才,必须从做人的教育开始。而做人的教育又是从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始。

如,九年级Unit5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有礼貌地寻求帮助;七年级上册Unit 10 Don’t eat in class.八年级上册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以及Reading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我采用了Brainstorming的方式,让学生对身边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来个头脑风暴。接下来我采用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思考各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讨论我们该如何做。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意识到文明行为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琐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表现,进而愿意主动约束自身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 意志品质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是意志品质趋于定型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期。因此,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点。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2 What should I do?时,我采用了Brainstorming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写出自己的困难,课上集思广益,共同支招。学生从他人的建议中学会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了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提高了自身的意志品质。

3. 理想信念的教育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或者人生态度决定了其以后的生活。中学生已进入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逐渐摆脱幼年的童稚,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因此,作为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人生目标。

六年级下册Unit9 I want to be an actor.涉及了个人理想。我采用了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Section B中涉及了新年计划(New Year’s Resolution),我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制定了新学年学习计划,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经过初中近三年的学习,学生的理想与目标可能会有变化。我采用了课前五分钟汇报理想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理想与追求。在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尽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自己从教以来,德育一直是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要想使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的渗透,还需要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养,为人师表;不断学习,夯实自己的文化功底,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期更好地运用教材,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六至九年级)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年龄小,身体发育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七年级课本在编排内容上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拓展天地就可以充分发挥七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追星现象》是七年级下册课本第16课《长大的感觉》在拓展天地这一板块编排的内容。本拓展天地的内容是这样的:

首先,分析了明星崇拜的成因: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设计和想象,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目标。“追星”现象就因青少年的这种身心需要产生了。

然后,举了两个例子:

有三个女生为了参加台湾某歌星的演唱会,在开学报到这一天,怀揣学杂费,与家人不辞而别,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

2008年8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门前人潮如涌,英国著名科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将在此举行一场公共演讲――“膜”的新奇世界。拥挤的人群中,一位高个子男生不停地跟身边陌生的人们打听:“谁有多余的门票?”他还央求别人:“我从小就喜欢物理,崇拜科学家,请把我带进去吧!”。

最后,分析了如何正确对待明星崇拜。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见现象。心目中的偶像要尊重,但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我们更需要认真地欣赏自己,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走向成熟。

一、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在认真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我让班里的每个小组都制作了关于“明星崇拜”的手抄报。从手抄报的命名特色,内容选取,文字字形的加工、配图上,八个小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搜集资料,筛查准确信息,选取正面事例,设计手抄报的格式等,都希望自己组的手抄报能图文并茂,高人一等,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命名为“这是一个组同学智慧的结晶”。每个组的八名同学皆有自己的板块,从各个人的视角分析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学生们的头脑、双手都在被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二、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针对本课的拓展天地,我自己出了一道针对性的题目:七年级二班举办《我来看明星崇拜》这一活动

第一,采取哪些方式来举办,并且针对此形式列出具体步骤。

第二,采取哪些方式来搜集关于崇拜明星的资料。

在回答这二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分组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小组展示的答案中,把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挂到了我们教室前的黑板上,每个小组的报告员起来讲解,得出结论。最后,让每个人根据所有小组的答案综合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语言综合组织能力都得以慢慢地提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集体智慧得出了我们的参考答案:

第一,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图片展览、辩论会等。

第二,搜集资料学生回答出了,可以上网搜索、查资料、报纸、书刊、看电视、问老师或他人等。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不着痕迹地接近中考题了,把它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里,加深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疲倦地掌握了重点内容。

三、拓展天地整合了现有的教学资源

解读追星现象这一拓展天地在我们徐州市和邳州市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曾出现过,于是我把近几年的试卷找来,得出了一个典型的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而中学生已成为“追星”族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学生的追星状况逐渐变得疯狂起来。据报道:为了观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有些学生甚至逃课;有些学生对自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非常自卑。

根据材料,你怎样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明星崇拜?请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学生如何做到悦纳自己?

这两个问题中,第一题比较容易解答,就是我们课本上有直接的答案,一看就会的;第二题也是学过的,在第17课的内容中,答案是:而此拓展……

综上所述拓展天地的应用可大可大,可复杂可简单。关键在于老师的把握,但是一定要立足于课本的基本内容中,去挖掘教学中可用的东西,并遵循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初中思品“拓展天地”可谓要好好挖掘,细细探讨,你会发现“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们学习政治热情提高了,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另外,也激励了我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感受到了“学海无涯”。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本.

2.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参考.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5

一、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知识

1.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2.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至两位心理咨询师或者教师组成,成为团体领导者,团体成员分组构建,一般每组5~8人,在班级开展团体辅导中,可以将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次活动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也可以将一个主题分为若干阶段,每次活动时间可以用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活动时,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又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活动。

3.团体心理辅导的流程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分为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阶段。创始阶段是一个定向和探索的时期,需要确定团体的成员,制定团体规则和制度,相互熟悉并建立信任感,探讨成员的期望,明确小组目标,等等;过渡阶段主要是小组形成到正式工作之间的过渡,是能否正常工作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团体成员将面临抗拒的情绪及矛盾和冲突,会产生一些焦虑和不安,在这个阶段,团体领导者要主动介入,鼓励成员认识并表达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工作阶段也称凝聚力阶段,此时团体发展稳定,团体内气氛自由且安全,是四个阶段中工作过程最长的一个阶段,成员之间可以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坦诚相待,因此关系亲密,成员能够认同团体和领导者,主动积极投入团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彼此能够接纳各自的问题,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也会将各自从团体中获得的感悟转换为行为和人格的改变。结束阶段主要是帮助团体成员总结经验,整理团体中学到的内容,将零散的收获组合起来,并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积极健康地生活,目的是巩固团体心理辅导成果,为团体成员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

二、团体辅导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很多主题板块教学中都可以运用,以下针对部分教学内容谈谈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和运用。

1.环境适应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新学校新生活》,部分学生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和集体中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为解决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可以安排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如初来乍到、个性名片、疯狂呐喊、信任驮、诺亚方舟、“松鼠”搬家等。我经常使用的是“松鼠”搬家活动。该活动将参与者每三人分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根据主持人的口令进行变化,如当主持人说“松鼠搬家”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当主持人说“樵夫砍柴”时,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时“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发出口令,大家做出相应变化。活动结束后,我会请组员进行分享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一个新家,体会适应环境的困难和重要性,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促进相互交流。

2.自我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自我新期待》要求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时候可以安排画“自画像”、留舍最爱、现在的你与现在的我、泰坦尼克号、我要……背后留言、人生之旅、天生我才、我相信、微拍卖会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为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可以开展“房、树、人绘画”活动。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房子、树、人,然后通过对整体画面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还可以开展优点大轰炸活动,让组内每个学生都写一个人的优点,组长说写哪个人就写哪个人,写完之后组长说,大轰炸队员就把自己写的给那个人,也可以写给几个组外的人。最后让大家分享,充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有利于更快地和集体融合。

3.人际交往

八年级上册强调与同学、朋友、家长、教师等的交往,可以采用对号入座、信任证言、人体“拷贝”、宽以待人、我的五样、亲子之间、让友谊住我家、情义两相知、感谢有你等活动类型。如教学《爱在屋檐下》时,采取“我的五样”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每人发一张白纸,让学生在上面依次写出五样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然后依次让学生划掉四样,最终保留一样,每一次划掉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渲染,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最终剩下的一般都是父母,让学生在每次的选择和阵痛中感受到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到底是什么,从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许多学生流出了感动的眼泪,通过活动产生了比一般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更好的教育效果。

4.竞争与合作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可以采取一些团体辅导活动项目,如排排队、盲人排队、盲行、齐心下降、解“手链”、圈之魅力、狭路相逢等。如盲行活动,可以两人一组,设置一些障碍,然后要求一人当盲人,戴上眼罩,一人充当拐杖,但不可以发出声音,让拐杖带领盲人走出障碍,然后两人互相交换,活动结束进行感受分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既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合作。

5.情绪辅导

七年级思想品德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且用合适的方式调控情绪,因为情绪影响身心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人生。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我调节及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变化强烈且不稳定,往往受生活和学习压力的影响,容易引起情绪困扰,导致不良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认识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可以应用的活动有“我的情绪我做主”、“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换个角度看问题”、“多彩的情绪”等。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尤其是七、八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参与式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角色扮演、绘画、游戏等方法,产生深刻的感受和感悟,产生新的思想,学到新的行为,能有效进行德育,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何。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6

一、导入新课时预设提问内容

新授课时学生的思维兴奋度不够,注意力不够集中,要注重问题的幽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回忆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 新同学》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新学期的新鲜事以及新学期的感受时。学生大都回答层面较浅,同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进入新的环境时,由于不适应环境还会产生许多消极情绪,从而难以投入到课堂。于是我把原来的预设搬出来,给学生一个适度的坡。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新生报到了,我们班的两名同学,在注册那天就给班主任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一个是小红,升学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不大理睬人;另一个是小刚,虽然成绩普通,但是特别的开朗,对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热情和期待。”此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来到了这个学校学习,是像小红那样开心?还是像小刚那样郁闷?这个问题紧紧的抓住了这两类群体的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听课的兴趣,从而令下面的课堂提问更加顺利,也使得同学们对《新学校新同学》这一个课中的“新”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个新不光是校园环境的新、课程的新等一些外在的新,更多的是知识的新、人际关系的新、以及机遇和挑战的新。由此为下一节课的珍惜新的起点打下了一个基础。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将问题层层分解,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能够顺利的完成了。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出问题情境,于学生“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第一目讲解了“公民权利广泛性”之后,我就出示一个关于相邻权纠纷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权利的广泛性是否表明“公民想怎么行使就怎么行使?”恰当的质疑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为有效完成“正确行使权利”这个教学重点创造条件。同时也使他们初步明确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去行使权利。

三、提问要注意适时、适量、适度

语文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的同时,一边讲一边就文章的段落、层次、字词的结构和含义等进行提问。而《思想品德》课则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它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即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提问要适时、适量、适度。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时,针对“我们身边的规则”这一知识点,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在道路的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有条不紊,道路畅通无阻。相反,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北往的、东行西去的,各不相让,争抢阻挡,汽车、自行车及行人挤成一团,那么,谁也别想顺利通过。”然后提问一个学生:这个现象对你有何启示?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现象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就会混乱,我们都要遵守这一规则。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并进行总结:“是的,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各行其道,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如果教师频繁提问,就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和思维的混乱,让学生在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中忙于应付,而降低回答的准确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这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总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砺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对待成长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这一总目标,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问题既能体现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在编写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第一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节的教案时,针对挫折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什么是挫折?(挫折是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②说一说你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描述当时的情绪反应?③今后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想一想要怎样面对?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这三个问题,既可巩固前一节课“少年能自强”,又可让学生知道: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从而为教学下一节课“挫折面前也从容”打下基础。如果每节课都能按这一步骤进行教学的话,既可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又可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优化自己的性格。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7

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文字少了,注重活动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是本人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分析挖掘,使教材内涵更有深度和广度。

教材的内容、形式、理念都发生了改变,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超大空间,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主题和能力培养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崛教材的隐性内容,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例如: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共绘小康蓝图”一目的内容,课标要求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教材涉及的内容是:新旧对比,感受祖国变化,材料分析,了解发展不平衡状况,展望未来,感受小康社会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除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的材料之外,我又联系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联系实际找一找当前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不和谐因素存在,个人打算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当地镇府提建议。通过深挖这些隐性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面向全国,其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不可能完全相符。只有更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才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教学目标,补充一些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拉进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形成“我”的教材,为我所用。

1、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材料。一般来说,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而以文字出现的故事材料往往不太注意,如果把这些材料通过情景创设出来,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表现出来,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引起学生对表演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七年级教材第28页、46页的故事,教师将它们创设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表现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综合,变抽象为直观,“土洋结合”凸现本土化特点,让教材唯我所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我把这两课内容放在一起,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解构、调整,并对当地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补充:我们土家族有许多礼仪习俗为学生所熟知,课外收集,课内交流,分辨哪些符合时代要求,哪些是糟粕。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而且把除去陋习,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又如七年级教材《学会拒绝》一课中主要讲了游戏机、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因为本地处在偏远的农村,是的“净土”,网巴不多,管理规范,但当地成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有少数青少年学生也沾染上恶习。针对这一实际,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一些有关的法律知识,召开了“远离,快乐成长”主题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的危害,自觉地远离的诱惑。

只有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即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毛病”。

3、变换材料,巧用教材中的材料。课本中的材料都是精选的典型材料,有选择地利用好这些材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磨砺意志品志”这一内容时,我用了前面60页邓亚平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智力成果受保护”这一目有重复使用了七年级上册第97页的材料。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1-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如果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教授,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已成为当前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将故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课堂导入: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导入环节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基础,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挫折面前也从容》时,笔者选择用故事《缺边的牡丹》作为本章节教学的导入素材:有一位著名的画家,他以画牡丹而闻名天下。在一次画展上,一位富翁买走了他的一幅作品,还将其挂在自家客厅的显要位置供客人欣赏。后来,富翁的一位朋友在鉴赏画作时发现,画中的一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于是他对富翁说:“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这可不是好兆头,富翁也甚为赞同,于是他去找画家要求重新进行创作。画家对富翁的请求不以为然,他对富翁说了一句话,富翁听了这句话后马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故事讲述到这里,笔者卖了一个关子:“同学们,请猜猜看,画家到底说了什么话啊?”学生们兴奋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此时,笔者公布答案――牡丹缺边,寓意“富贵无边”,并引导学生:“缺边的牡丹,富翁看到的是‘富贵不全’,而画家看到的是‘富贵无边’。面对挫折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就这样,笔者顺利地引出了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二、释疑解难:运用故事化解教学难题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与加工,从而实现教学突破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故事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借助故事的特殊信息传播结构进行知识传递,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竞争合作求双赢》,笔者引入了美国经典民间故事作为建构材料进行道理讲述:美国俄亥俄州有大片的农场与土地,其农业物产十分丰富,一年一度的南瓜大赛成为农民们展示技能的重要舞台。有一个叫汤姆的农民多次蝉联南瓜比赛冠军。汤姆获奖之后总是会将获奖的优良品种分发给周围的邻居,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大家不禁纳闷:汤姆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的种子送给我们,难道不怕我们的产量超过他吗?面对质疑,汤姆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把种子分送给大家,其实就是帮助我自己。”原来,汤姆所居住的乡村家家户户的田地比邻相连,蜜蜂会将不同品种的南瓜花粉进行互相传递。汤姆把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就能改良自家的品种,优秀品种之间的花粉传递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农作物发展。相反,如果汤姆将自己的种子藏匿起来,周围的落后品种就会影响他的作物,他必须费尽心思地去预防花粉的影响。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刻理解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关系,明白了“只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的道理,笔者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题。

三、开启心智:运用生活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情感丰富、可塑性强、容易冲动的特点。以教学为契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启迪学生的心智,促使其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笔者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引入教学之中:蝴蝶是昆虫世界中的花仙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蝴蝶是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幼虫时期的。幼虫要羽化成蝶必须经历痛苦,许多幼虫破茧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的悲壮祭品。有人用剪刀剪开茧子以助幼虫一臂之力,奇怪的是,得到“帮助”的幼虫却怎么样都飞不起来。那些经历了挫折与痛苦的幼虫却可以尽情飞舞。笔者组织学生就这一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恰似蝴蝶的破茧过程,当你从痛苦中走出来时,你已经拥有了飞翔的力量。

综上所述,故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课堂学习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故事讲述这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播,能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故事,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下一篇:高考美术特长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