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学范文

时间:2023-11-05 21:37:56

美国游学篇1

由于婴儿是在母亲的羊水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健康专家一直误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而且不少专家甚至建议幼儿应该尽早学习游泳。

主张幼儿学习游泳的专家认为,幼儿学习游泳有很多益处。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开展游泳活动,对身心发育大有好处。幼儿经常游泳可使心肌发达,新陈代谢旺盛,心跳比同龄幼儿慢且有力,这就为承担更大的体力负荷准备了条件。幼儿游泳这一复杂动作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这样在游泳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快,智力发育好。幼儿经常游泳,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提高,表现为肺活量大,憋气时间长。经常游泳可消耗过多的脂肪,利用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使体型匀称健美。另外,经常游泳还可以提高耐寒和抗病的能力。

然而,美国小儿科研究院近日却建议那些4岁以下儿童的父母,不要再让他们的孩子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还不适合接受游泳训练。

研究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其实是一种误导。由于人体的密度比水稍低,任何人如果不惧怕水,能放松自己的肌肉,不会游泳也能在水中浮起来。可人类在后天形成了对水的惧怕心理,一到水里就惊慌失措,拼命挣扎,容易吞水吐气,反而容易沉下去。而婴儿还没有形成对水的惧怕心理,到了水里容易放松,所以比不会游泳的成人容易浮起来。

美国研究人员称,小于5岁的儿童原则上都不适于学习游泳。这个结论有3个理由:(1)水中的低重力环境不利于孩子骨骼的成长;(2)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学习游泳不安全;(3)游泳的高强度训练也容易损伤幼儿的身体。但他们也承认,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资料表明到底儿童在何时开始游泳最佳。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到了4岁左右一般已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但就神经肌肉的发育程度而言,他们还需要训练人员的特殊指导才能确保安全。研究人员告诫儿童家长,最好不要将孩子送去参加通过反复把儿童沉入水中等方式来锻炼游泳技能的培训班,因为这种号称首先要培养儿童不惧怕水的心理的训练,只会增加孩子对水的惧怕心理,而导致孩子成人后对水的心理障碍。

美国游学篇2

坐船的路上风很大,浪也很大,船摇晃得非常厉害。我是坐在船头的第一人,但是我差点儿变成最后一人了,因为我被风吹得连头发和裤子都往后翻了,我差点连人带物飞到船尾。自由女神像终于到了,她是用铁做的,她全身青绿,有些地方已经掉皮了,显现出来乌黑的锈铁。自由女神像旁边有一面美国国旗。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美国建国一百周年时用船运来并一块一块拼装起来送给美国的。

参观完自由女神像,我们去参观了中国城。那里有孔子的石像,孔子代表了儒家文化,非常伟大,他是中国的象征所以才立在这儿的。另外还有一个人的石像,那就是林则徐的石像,林则徐最伟大的功绩是虎门销烟。在中国城我看到了很多中国人。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华尔街Wall Street。那儿有很多的商铺,到处都是小吃店,有咖喱,有比萨,有牛肉,样样都好吃。我们来到了一个大教堂,那个教堂很宏伟,差不多可以容纳一万多人。

在联合国,我们首先看到一把打了结的手枪,它告诉我们要友好相处,爱护和平。还有一个破损的地球,它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在联合国的展馆中展出了各个国家的情况,有些贫穷,有些死亡,有些生病等等。

美国游学篇3

国内“旅游美育”教材虽然逐渐增多,但难以在实现和突出旅游的美育功能方面有所突破。毋庸讳言,理论界对旅游文化这种社会热点的迟钝和失敏,与旅游活动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不相称。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通过对旅游文化美育功能做深入的讨论,并促使这种讨论与管理部门对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的重视和开掘结合起来。

国内外“旅游研究成果”多站在促进旅游立场,旨在发展旅游经济。而发掘旅游文化美育功能的研究,旨在提升旅游者文化素养,帮助旅游者提高旅游质量。在利益上立足于旅游者立场。只是立足旅游者一隅,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旅游活动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激活更多旅游者旅游本能,提升更多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和效率之后,“旅游业”的潜在市场才能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发展才有扎实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旅游审美文化的美育价值

既然国内外大师都那么赞赏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只是没有用专业术语说出来,那么,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何以长期被教育界视而不见,被排除在“美育”体系之外呢?,不回顾其中的历史缘由,也很难澄清认识。

19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正式提出“通过又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就是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之后,与席勒同时代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学校课程中设置了歌唱、绘画、文学等课程。后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也逐步加入了美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是一类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的总和。在眼下国内外教育部门设置的“美育”课体系中,大体上是以赫尔巴特的美育观为认识基础的。

在赫尔巴特设置美育课程的时代,“旅游业”还没有出现。在赫尔巴特的美育课程体系中,也没有“旅游文化”。 这大概是旅游文化长期被排除在“美育”之外的历史原因。到今天为止,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也没有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譬如眼下美国哈佛大学正在进行的关于艺术教育的“零点计划”,便没有“旅游文化”的相关内容。而管理国内教育体系的专家和官员,大多把“国外新潮”当成了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们不妨回顾一个简单的事实:新中国教育课程设置,前十七年受苏俄的影响,80年代以后受欧美影响。如果国外没有对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充分重视,我们的素质教育体系又何谈“旅游文化”的地位呢?再说,美育和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国内课程设置中,本来就处于豆芽学科的地位,长期不能和德智体课程处于平等地位,要在这样弱不禁风的“美育体系”中再加上一门旅游文化课,其难度之大,令人只好摇头。

但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兴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经济飞速发展,“旅游”这种曾经沉睡的人类本能得到相当大范围和程度的唤醒和激活。到今天,比如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弹琴,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诗歌……只要“钱”“闲”条件允许,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外出旅游有强烈的兴致和欲望。旅游活动业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家常便饭,成为现代人几乎必不可免的日常生活形态之一,也成为一种覆盖面最大的全民性审美活动。具体说来,旅游活动中“审”美的因素,渗透和贯串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譬如我们不会否认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源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平凡的生活中。而旅游活动既是对艺术源泉的审美活动,又必定使旅游者获得程度不一的辨析美丑的情趣和能力,这种能力适用于各种艺术门类,而不是某一门学科。譬如学了美术、舞蹈、书法、摄影……中的某一种技能,可以提升某一方面的技能和欣赏、创造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旅游活动中汲取艺术能量,不就学会和提升了从艺术源泉获取各种艺术门类的欣赏能力和原创能力么?所以我们说,只要把旅游活动的审美教育功能利用起来,其审美教育价值,不在任何一种艺术门类之下。

换个角度看,艺术和艺术学研究的文字,往往会突出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优势。但和旅游比起来,眼下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早已掺杂了大量的“灌输”形式。许多儿童的艺术天才,实际上是家长拿着鞭子监督下,在物质利益诱惑下,在各种“规矩”约束下修炼和刺激起来的。与之形成对照,家长们不仅不需要任何激励手段鼓动孩子去旅游,相反,在很多家庭,家长会以“旅游”作为奖励或者“诱饵”鼓励子女学习,以“旅游”为激发孩子们学艺术技能积极性的动力……这个现象足以证明旅游审美文化的魅力。换言之,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也最容易在春风化雨的温暖、和谐中,不知不觉地实现。而做到这一点,正是审美教育功能的最高境界。

“旅游审美文化”的两种质疑

有人认为:旅游未必都是审美,有时和审美无关,有时还是“审丑”,所以旅游文化未必都是审美文化。这种观点,主要来自经济学视角。从美学视角看,壮美的景物就是要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些与优美心理迥异的反应。譬如在苏轼游记散文《石钟山记》中,作者夜乘小舟进入“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恐怖情境,难免会产生丑感和恐惧感;而在收获了“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之声,与向之噌口宏者相应,如乐作焉”那种“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的奇异之美后,他的审美满足却又溢于言表。这种审美心理,虽不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那样直接,但享受的价值或许更大。韩愈当年游到华山险要处,吓得号啕大哭,投书山下,为自己安排后事……却留下千古传颂的旅游佳趣,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旅游者心理来说,任何旅游情趣,都是与审美相关的,再说,就算审美对象是“丑”的――如恶鬼,骷髅之类――也属于审美范畴。

同时,也有人根据《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自然生态旅游是审视天然美,不属于“文化”范围,所以有意无意地把自然风光旅游排除在“旅游文化”之外。这个看法也值得商榷:天然风光虽不是人类创造的(譬如长白天池),但景区管理者既然把“天然风光”管理起来,提供给旅游者欣赏,这些“自然”便打上了“人”的烙印。无论从欣赏者还是从景区管理者的角度,这种观赏纯天然自然风光的行为,都是文化行为。这些旅游者掏钱购买的对象,就像附着在“文化景观”(如四川三星堆)上面的“审美文化”一样,是附着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的审美文化。这些自然风光怡情养性的效果,就是它的审美教育功能。可见自然风光完全具有旅游文化的资格。它的美育功能更是不容怀疑和抹杀的。

美国游学篇4

关键词:旅游 管理 美育

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持续保持和现代科技的猛进,战后的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增长,国民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因之增多;同时,由于现代化大生产及社会斗争、推进等原因,可供国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加之交通条件现代化。这三大基本原因,使得旅游业兴旺发达,成为朝阳产业。发展至90年代,旅游已与石油、汽车业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演进。面对充裕的金钱、时间,文化素养高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乃以旅游为仅次于生存需求的人生第二需求。

何谓旅游美育?旅游美育即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旅游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旅游美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广义的旅游美育,则不仅对旅游主体而言,其对象推广为一切与旅游相关的人,如:旅游媒体从业人员、旅游客体中的人们。本文谈的是狭义旅游美育。

由于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所以,人们每将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别。对旅游主体进行美育的基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一、自然本身是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产生美育作用的自然美是五彩缤纷的本文姑将其拟为六个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内美。

(1)形象美包罗万象,在旅游审美中占第一把交椅。不论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第一要素。依中国自然景观审美传统,形象美大体有雄美、秀美、险美、奇美、幽美、旷美等类型。雄美一般是就形体与气势而言。凡形体高大雄伟、气势豪壮磅礴者,皆谓雄美。雄伟的高山,喷薄的日出,参天的古树,凌云的雄鹰,无不给人雄壮的美感。雄美为阳刚,秀美为阴柔。险峻的瞿塘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辽宁千山五佛顶,都是险美的代表。奇美在于形象之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表。典型的奇山异水,有大西南之岩溶地貌,青藏高原神奇的湖泊,台湾、海南等沿海地区之海蚀柱、海蚀崖、海滩等。

(2)色彩美是大自然的杰作。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海、金沙、霜林、雪原、美草、百果、黄土地、红高粱、似锦繁花、五彩云霞、镶金的落晖、镀银的月华……大自然是绘就色彩美的最伟大的画师。

(3)形态美可分动态美与静态美两大类。动态美表现在流水、瀑布、海涛、潮汐、浮云、飘烟、流星、飞禽、走兽、游鱼等等。静态美是相对于动态美而言的,主要表现于山、石、树、花草、止水等。此外,尚有微动态,如涟漪之美。

(4)声音美无处不在。拍岸的惊涛,叮咚的山泉,淙淙的溪涧,哗哗的瀑布,苍莽的松涛,断肠的猿啼,雄壮的狮吼,呦呦的鹿鸣,婉啭的莺歌,呢喃的燕语,唧唧的秋虫,乃至雨打芭蕉、露滴清荷、风送秋叶……,无不表现出天籁之美。

(5)嗅觉美之最典型、最普遍者,是花香之美。唐皮日休咏牡丹之香是“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宋林逋为梅花的香气写下“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千古名句。植物之香不惟花,叶亦香。元叶梅峤既赏荷花之香,又重荷叶之香:“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荷花辞》)茶叶的香味,已被世界上十多亿人认同,中国人更视茶为“国饮”。

(6)内美。我国传统审美观的“比德”说,即属本文所指的内美。“比德”,就是把自然物象比附人之道德,使自然物象“人化”为赋有伦理价值的意象。观赏松柏而思人之气节,二千多年前孔子便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空谷幽兰之孤高:“芝兰之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二、产生旅游美育作用的人文美

亦可大致分为六大类:文物古迹之美、建筑景观之美、民俗风情之美、饮食之美、文学艺术与工艺美术之美。

(1)文物古迹美大而至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小而至仰韶彩陶、殷墟酒尊、武威铜马(中国旅游标志)。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

(2)建筑景观美,从性质上看,有造型美、气势美等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有古典美、时代美。建筑的造型美容易为人所认识,气势美则须作更深层次的把悟。如厦门集美海堤,硬是用花岗岩石从海中砌成,火车道、汽车道、人行道并列,全长五千多米,宛如跨海凌波的水上长城,气势雄壮而灵动。

(3)探究民俗风情已成为近年世界各地旅游“热点”。它之所以成为“热点”,在于其具有独特之美。民俗风情之美的独特性,源于民族的或地域的差异性。因这种差异性而形成的吸引力,对旅游者来说便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异于旅游者本地“风光”的民俗风情,对以猎奇为旅游动机的旅游者来说,更是以之为美。从本质上说,民俗风情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长期沿袭的群体性共有行为方式。它的涵盖面很广泛,遍及每个家庭。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4)饮食美具有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多重美学属性。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可见,“食”之于旅游业之重要。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最能吸引海外游客的是三大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之绝。

孙中山先生在其宏著《建国方略》中指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饮食给予人的美感,不仅仅是生理科学上的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之美,除味觉美之外,尚有嗅觉美、视觉美。譬如中国菜肴,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5)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给人的美感,从生理科学上看,有听觉美(音乐)、意觉美(文学)、视觉美(绘画、雕塑)等;从美学属性上看,纯粹是艺术美。举凡历史悠久或知名度大的自然景观,往往有优美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不论自然景观抑人文景观,每有集书法、诗词、哲理、雕刻于一体的楹联、碑刻、匾额。神话、传说、故事、楹联、雕塑等等成为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旅游者平添想象力、诗画美、梦幻美。

美国游学篇5

>> 中美入境旅游,谁的市场更大 马来西亚入境旅游市场浅析 北京入境旅游营销市场分析 柬埔寨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分析四川入境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对地区收入的影响 新疆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 入境旅游:国际客源市场的规模及影响 拓展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SSM分析 深度开发江西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 基于竞争态的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研究 河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分析 西部民族旅游入境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研究 杭州市韩国入境旅游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研究 大理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探讨 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研究 天津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各国出境旅游人数和世界出境旅游总数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世界发展指数》)World Bank Group.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3[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 。

2中美入境旅游市场对比分析

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积极影响,两者呈现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赵磊,王佳,2015)。入境旅游直观反映了某国对世界各国居民的吸引力,能促进就业、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并促进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是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产业。表1为2003年至2013年中美入境旅游发展历程的比较。近年来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迅捷,各项增长率均高于美国,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尽管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可观,但大部分为港澳台游客,入境外国游客比例不大。2003年至2013年,美国入境旅游人数从4122万人次增长到6977万人次,中国接待的外国游客从1140万人次增长到2629万人次,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3~2.7倍。不仅如此,入境游客的人均花费差异更大,2003年至2013年,美国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从2315美元增长到3075美元,而中国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从528美元增长到928美元,两者相差3.3~4.4倍。

一般来说,入境外国游客的多少反映了客源市场的大小,人均旅游花费的高低反映了旅游的享受水平,两者共同影响了某国入境旅游业绩和旅游竞争力水平。在此基于上,采用上一节构建的O-D矩阵分析模型,着眼内部集中度、多样性和外部旅游偏好和吨位指数,分析中美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

2.1基于市场占有率、集中度和多样性的比较

各客源地在某目的地占取的市场份额不同,会直接影响该目的地入境客源市场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从表2来看,中国方面,韩国为首位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达15.03%;前四位客源市场还包括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43.47%;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蒙古为前八位客源市场的后四位,8国市场占有率之和为60.3%。美国方面,加拿大为第一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高达33.78%;它与墨西哥、英国、日本构成前四位客源市场,累计占有率为65.72%;德国、巴西、中国、法国紧随其后,8国市场占有率之和为75.89%。对比分析,美国的CR1、CR4、CR8值分别是中国的2.25、1.51和1.26倍,美国客源市场与中国相比具有高度集中性;中国的HHI值是美国的1.24倍,入境客源市场更为多样。综上所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低、多样性高,说明市场更为稳定,但各客源国“众口难调”,不利于市场营销;美国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高,由少数几个客源市场垄断、多样性低,这在市场营销方面更为有利,但市场稳定性较差。

2.2基于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和吨位指数的比较

旅游活动是以一定经济基础为依托的非必须消费活动,国际旅游在此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全球旅游大市场来讲,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出境旅游市场的“核心骨干”,而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使其超越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境旅游市场。因此,在现阶段,国际旅游市场展现出欧洲、亚太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格局(杨音南,2009)。本文节选出中美两国共有的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客源国,从客源地视角着重探讨中美共有的国际旅游圈关系(见表3)。

从市场重要度来看,中国等8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市场重要度均>2%,是国际旅游核心客源市场;荷兰等7国出境旅游人数在1200万~2000万间,市场重要度在1%~2%间,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西班牙等5国出境人数小于1200万,市场重要度

从旅游偏好视角来看,洲际差异如下: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旅游偏好明显强于对中国的旅游偏好;亚洲的韩国、新加坡2国对中国旅游偏好更强,日本、印度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美洲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旅游偏好极强,而对中国旅游偏好极弱;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对美国旅游偏好略强于中国。综上分析,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对中国的旅游偏好强于美国,其余15国对美国的旅游偏好强于中国。由此可见,美国对世界出境旅游大国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中国,入境旅游更为发达。

从吨位指数来看,中美两国旅游吨位指数分别为225.2和574.3,美国是中国的2.6倍,由此说明美国的旅游实力比中国强。这是由美国软硬实力均强于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成熟所致。

2.3基于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二维矩阵的比较

各客源国出境人数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地位的差异,再者,中美两国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对各客源国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别。在此,本文以市场重要度指数为纵坐标,将各客源国分为非常重要(γ≥2%)、重要(1%≤γ

中国方面(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3国出境数据暂缺,见表4),纵向来讲,15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1%,22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

美国方面(台湾地区和挪威、巴哈马、牙买加3国出境数据暂缺。见表5),纵向来讲,15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1%,21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均

表4、表5对比分析,中国方面,位于矩阵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客源国数目分别为2、7、13、15;美国方面,位于矩阵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客源国数目分别为3、8、12、13,中美两国差异不大。具体来看:(1)中国方面,市场重要度≥1%的15个国家有13国对中旅游偏好

2.4基于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双指标的比较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前提。因此,查清自己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有的放矢的市场营销,提高各市场旅游偏好及到访率,是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有力手段。本节结合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2个指标,从市场占有率角度将各客源国分为一级市场(α≥10%)、二级市场(3%≤α

中国方面,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出境旅游数据缺失,对应的市场重要度和旅游偏好值空白,因此,单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客源国数目与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双指标分析的客源国数目有差别。,韩国、日本2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为26.99%;蒙古、马来西亚、美国等7国为二级客源市场,累计市场占有率达36.97%;三级、四级客源市场包括加拿大、泰国等31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30.14%。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2),中国绝大部分一级、二级客源市场地处中亚、东亚及东南亚,与中国空间距离近,同时,南亚、欧美、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如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它们出境人口基数大,多为中国二级、三级客源市场。对中国呈强、中强旅游偏好的客源国集中在中亚、东亚、东南亚地区;南亚的印尼、印度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中国呈中弱旅游偏好;除俄罗斯和美国,其他欧美国家对中均呈弱旅游偏好。中国各客源国在中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基本为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对中旅游偏好从强到弱也符合这一规律,由此可见,旅游流基本呈现出“距离衰减”规律,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影响(方远平,等,2014;鲁小波,等,2015)。

美国方面,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为54.7%,两国占据美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二级客源市场包括英国和日本两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11.01%;三级、四级客源市场包括德国、中国等36国,累计市场占有率29.41%。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3),美国2个一级市场地处北美,与美国接壤;二级、三级客源市场跳出北美,分布在西欧、南美、东亚和大洋洲,客源分布更广。对美国呈强、中强旅游偏好的11国除澳大利亚和日本,其余9国均地处美洲;对美国呈中弱、弱旅游偏好的客源国除去南美几个国家外,绝大部分地处亚洲和欧洲。各客源国在美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基本为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对美旅游偏好从强到弱也符合这一规律。

图2、图3对比分析:(1)中国入境游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源市场数目分别为2、7、9、22,美国入境游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源市场数目分别为2、2、9、27,中美两国一级、三级客源市场数目持平,但中国二级客源市场数量较多而四级客源市场较少,与上文得出的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和分散的结果相吻合。(2)中美两国旅游圈层存在差异性:亚洲各国为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它们对中旅游偏好也较强;北美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主要市场且对美偏好极强;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国家为两国旅游圈的交集部分。

3结论

本文构建一种新的市场分析模型,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一国入境旅游市场大小,并分别选取入境中美前40个客源国,对中美两国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一,从目的地视角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和分散,美国客源市场更为集中。究其原因,中国位于亚洲大陆,邻国众多,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欧美各国贸易频繁,客源市场遍布亚、欧、美等各大洲;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仅与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国接壤,与欧洲联系紧密而与亚洲各国关系相对疏远,客源市场集中于欧美地区。

第二,从客源地视角来看,首先从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大国来讲,除俄罗斯,其他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对中国旅游偏好更强,而日本、印度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从中美两国各自前40位客源市场来讲,美国各客源国对其平均旅游偏好是中国的3倍,说明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更强,美国旅游吨位指数是中国的2.6倍,旅游竞争力强于中国。

第三,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即市场占有率-旅游偏好双指标来看,中美两国国际旅游圈层存在差异性:中国以亚洲地区为主,“穷朋友”较多,美国以美洲地区为主,而欧洲和大洋洲大多数国家是两国旅游圈的交集部分。对于目的地来讲,占有率高的各客源地入境人数多、创汇能力高,是入境旅游市场的核心力量,旅游偏好强的各客源地发展潜力大,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后备军。因此,加强对重要客源市场和强偏好客源市场的开拓,这是实现入境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手段。中美两国可根据各自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采取相应战略手段。

总的来说,与美国相比,现阶段中国入境旅游实力偏弱,但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一,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境外各类旅游者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亚洲各国是中国入境客源市场的主体,近几年亚太地区的崛起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因此中国应紧紧抓住良好的地缘优势这一特征,着重对包括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在内的洲内客源市场的开拓。与此同时,欧美各国作为国际出境旅游市场的主干部分,为实现入境旅游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拓展欧美远程客源市场也刻不容缓。然而,欧美各国与中国空间距离较远而与美国距离较近,再者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与美国争夺欧美客源市场的“激战”中,中国应注意营销策略的选择,方能“出奇制胜”。

参考文献:

[1]方远平,谢蔓,毕斗斗,肖佑兴.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4(3):22-35.

[2]李景宜,孙根年.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2(6):91-96.

[3]刘春济,高静.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人文地理,2007(3):73-77.

[4]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9(4):434-439.

[5]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东北亚各国间旅游流规模与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208-213.

[6]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1):35-38.

[7]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1):121-125.

[8]宣国富.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11):156-161.

[9]薛刚,孙根年,侯伟涛.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西安国内旅游分析[J].旅游学刊,2008(9):12-16.

[10]杨斯涵,马耀峰,冯学钢.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6):572-576.

[11]杨音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 2009(2):89-90.

[12]杨兆升.运输系统规划与模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12.

[13]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 (1):46-51.

[14]张艳,章锦河,王浩.黄山市入境国外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43-47.

[15]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旅游科学,2015(1):40-57.

[16]Myriam Jansen-Verbeke(1995).A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t flows within Europe[J].Tourism Management,(1):73-80.

[17]Tak-Kee Hui(2002),Chi Ching Yuen.A study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Japanese tourist arrivals in Singapore[J].Tourism Management,(2):127-131.

Abstract:This article built a new market analysis model to analyze the inbound tourism market of destination countri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countries with origin countries. For destinations countries index, we selected market shares, market concentration, and market diversity; for the later, we selected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outbound trips, travel preference, and travel tonnag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international tours, we took China and U.S as two cases in point, and chose the top 40 tourist origin countries to analyze the sizes of their inbound tourist markets.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a double-dimensioned matrix consisted of market importance and travel preference, classified the origin countries into four types, and made a constructiv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inbound tourist markets of China and US, and also applied ArcGI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bound tourist markets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findings are that China’s inbound tourist market is more diversified due to its diversified neighboring countries while that of US, with only Canada and Mexico as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demonstrates a higher concentration. From the top 20 outbound tourism countries, we found that travel preference for U.S is higher than for China; that U.S has stronger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an China because American travel tonnage index is currently two and a half times larger than the Chinese one.

美国游学篇6

关键词:欧美;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旅游成长;多周期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1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走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之路,对于弥补外汇不足、展示对外形象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0多年来,外国入境中国旅游客流量由22.96万人次增长到2193.75万人次,增长了近100倍,确立了目前中国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的地位。美欧市场是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1985年至今,其入境旅游平均市场占有率达到35.15%,其中欧洲占24.72%,美国占10.42%,对同期外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增长率拉动作用明显。但欧美占有率自1992年达到峰值46.58%后进入持续下降,分析和研究其成长过程及其多周期性对于揭示周期性波动和下降原因,把握增长阶段特性和探寻恢复增长路径有重要意义。旅游地(旅游业)成长及其生命周期演化研究是国内外旅游地理一直持续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之一。旅游要素、旅游规模及其结构形态在时间纵向维度上的数量增减、趋势变化和周期规律分析,形成了旅游地理时空视角的重要研究维向。国内外对该领域均有大量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旅游地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持续关注,并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Gormsen 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 J 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 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 D,1995)[1-6];1980年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系统地将市场学中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旅游休假地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用于描绘目的地周期性演化的模型,旅游地的演化经过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等六个阶段。该理论为从时间序列纵断面剖析旅游地成长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有效范式[7];1989年Choy以夏威夷岛屿为例,对13个岛屿的客流量的成长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比“S型”模式更为复杂的模型[8-9];2001年S. Lundtorp通过案例研究,提出旅游地成长的3种循环模式[10];孙根年等将本底趋势线理论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效结合,深化了理论内容、扩展了理论内涵[11];2001年徐红罡从系统动力学模型出发,分析了旅游地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12];而刘泽华等人将旅游生命周期与产品结构联系起来,探讨旅游地客流量与旅游产品的复合周期[13];2004年保继刚等对苏州城市旅游生命周期的动态分析[14];杨效忠等人以普陀山为例,探讨旅游地生命周期与产品结构的演化关系[15];贾玉成提出风景区生命周期与产品创新的问题,探讨当客流量处于停滞期后如何使旅游地的发展从数量增长型转向结构高级化[16];2007年孙根年以中国六大著名遗产旅游地为例,对旅游非线性成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17];2008年姚宏以50年来西安临潼旅游地的成长为例对其非线性成长过程及阶段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8],尝试性构建了中国四大名山的非线性成长模式[19];2010年马丽君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对黄山、普陀山和武夷山三个遗产地的旅游成长进行了定量研究[20],另外运用本底趋势线旅游和小波分析理论对20年来中国入境及国内旅游客流量成长过程进行了滤波分析,并进行了对比研究[21];2011年沈宏洁和严艳对秦岭南北两麓的旅游业成长及空间分布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22]。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成长周期演化和模式归纳方面,而国内前期研究注重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成长进行案例验证分析,后期关注旅游地成长过程中周期波动和演化规律的量化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揭示旅游地成长规律和时空特点的把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有效的分析范式,但旅游地成长过程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非常复杂,仍然需要借助更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 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1.1 本底趋势线理论

本底趋势线理论(Theory of Natural Trend Curve)是关于本底趋势线的定义、建模、画法和其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是孙根年在1998年提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23]。此理论在旅游市场分析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较长时期的统计数据,通过区分和判识旅游业发展中的天然趋势和事件旅游的影响,将旅游成长趋势与周期分析、事件旅游及其影响评价和旅游发展预测统合为一。孙根年利用此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1998年发现了其“晴雨表”功能与预测功能,率先用于分析“6.”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24];2000年分析了西安市旅游业的成长与波动周期,拓展了本底趋势线理论在旅游成长分析中的作用[25]; 2005年将本底线理论与Batler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完成了2003年SARS对我国旅游和交通客运量影响的分析,在时空尺度的分析上更为深入细致[26];2006年戴光全、保继刚运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分析了1999年昆明世博会对昆明旅游业发展的效应,开拓了庆典事件分析[27];2007年孙根年将本底趋势线理论与游客亲景度、旅游季节指数等结合起来,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入境和国内旅游影响的预测[28];经过近10年哲学思考、数学分析和应用实践研究的充分验证,该理论成为对旅游地成长过程深入分析和有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29-30]。本文选取欧洲和美国1985-2009年的入境中国客流量统计数据,对其入境中国旅游的时间序列增长和多周期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各自成长规律,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1.2 旅游成长分析模型构建

根据本底趋势线理论“还原论”的基本理念,旅游业发展的本底趋势线是由趋势项和周期项构成,趋势项可用简单的直线方程或指数方程去描述,周期项可用周期函数去描述,两者综合可得本底趋势线。具体建模思路:首先对事件旅游进行分析,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内插订正处理。从系统的层次性及耦合关系出发,将整个序列的变化分解为:趋势项M(t)、周期项C(t)和随机事件项S(t),逐层分解分别建模,一般用“直线+正(余)弦”复合函数模拟,并采用三指标的R-C-P方法进行检验后,将其组合起来形成本底趋势线,分析旅游成长的趋势和周期,划分旅游业成长阶段;根据本底趋势线方程以本底线为基准将本底值与统计值相比较,分析事件旅游的冲击和影响,测评旅游危机的经济损失和庆典的孙氏损失(或贡献)。整个建模过程如图1。模型可以表示为:

Y(t)=M(t)+C(t)+S(t)

2 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分析

2.1 欧洲入境中国成长分析

在危机事件梳理的基础上,对照欧洲入境中国旅游客流量统计线,对“8波”、亚洲金融危机、“SARS疫情”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数据进行内插订正处理,其客流量统计值的时间序列呈现直线上的周期波动。从图2(B)可以看出,其模拟方程如下:

Ye(t)=-94.82+27.086t (1)

单位:万人,相关系数R=0.9179,Ye为客流量,t为时间变量,从1985起依次取t=1,2,3,……。由于经济建设和旅游投资的周期性,25年来欧洲入境中国旅游除呈现直线增长外,还存在着次级的周期波动如图2(C)所示。图2(C)为内插修正后的客流量统计线与直线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变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l(t)=34.78e0.08tsin(0.25t+7.28) (2)

从方程(2)和图2(C)可以看出,欧洲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25年左右的波动大周期,其振幅在-50-100间,周期长波动大是欧洲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周期特点,至今才完成1个该类型的周期,1985-2000年处于大周期的下降阶段,2001-2009年处于周期的上升恢复期。

入境旅游成长周期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的波动存在大波动,还存在大波动以外的小波动,即除了趋势项和大周期项外,还存在一个周期较小的波动周期,如图2(D)所示。图2(D)为内插订正后的客流量统计值域直线模拟值偏差与其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长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S(t)=-33.65sin(-30.59t-2.46) (3)

从方程(3)和图2(D)可以看出,欧洲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还存在8a左右的小波动周期,其振幅在-40-40间,至今欧洲入境旅游已经完成了3个此类周期。其中1989-1994,1997-2000,2004-2007为发展期,其余各年则处于衰退期,除长周期趋势和有规律的短周期波动外,欧洲入境中国旅游还存在无规律的随机和不确定波动。

2.2 美国入境中国成长分析

依照2.1的方法对美国入境客流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从图3(B)可以看出,其模拟方程如下:

Ya(t)=-17.325+7.96t (4)

单位:万人,相关系数R=0.9313,Ye为客流量,t为时间变量,从1985起依次取t=1,2,3,……。由于经济建设和旅游投资的周期性,25年来美国入境中国旅游除呈现直线增长外,还存在着次级的周期波动如图3(C)所示。图3(C)为内插修正后的客流量统计线与直线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变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l(t)=22.01e0.03tsin(0.24t+7.76)(5)

从方程(5)和图3(C)可以看出,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25年左右的波动大周期,其振幅在-35-40间,周期长波动大是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周期特点,至今才完成1个该类型的周期,1985-1998年处于大周期的下降阶段,1999-2009年处于周期的上升恢复期。

入境旅游成长周期性除了趋势项和大周期项外,还存在一个周期较小的波动周期,如图3(D)所示。图3(D)为内插订正后的客流量统计值域直线模拟值偏差与其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长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S(t)=6.62sin(-0.5t-8.34)(6)

从方程(6)和图3(D)可以看出,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还存在12a左右的小波动周期,其振幅在-10-10间,至今美国入境旅游已经完成了2个此类周期。其中1992-1997,

2004-2009为发展期,2000年和2002年单年增长,其余各年则处于衰退期,除长周期趋势和有规律的短周期波动外,美国入境中国旅游还存在无规律的随机和不确定波动。

2.3 欧美成长对比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总体上均表现为长期的直线增长趋势和大小周期波动,但增长和波动周期形态存在一定差异。这与欧美的经济增长周期、居民收入增加、与中国关系发展以及游客对中国亲景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趋势项来看, 1985年时欧美入境中国客流量分别为27.25万和23.96万,相差3.29万,到2009年分别增长到459.11万人次和170.98万人次,欧洲是美国的2.69倍,入境旅游差距明显拉大。25年间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年平均增长率欧洲为11.96%,而美国为8.18%,欧洲入境中国旅游增长明显快于美国,这与欧洲各国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形成“多点开花”,极大地带动了商务、会议、观光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成长。长周期波动方面,欧美入境中国旅游均呈现增振幅正弦变化,但波动周期和振幅存在差异,欧洲波动周期大于28a,而美国为25a。欧洲振幅大于美国,振幅在-115-225万人,而美国振幅在-30-50万人,表明在长周期波动欧洲明显大于美国。短周期波动方面,欧美均呈现减振幅正弦波动变化特征,波动周期欧洲为8a,小于美国的12a,但波动振幅为-22-60万人间,大于美国的波动振幅-10-10万人间。

3 危机年份损失量分析

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 旅游业长期发展的统计线是天然发展和事件冲击影响的综合反映,以上是对旅游业天然发展趋势的研究,根据分析后,发现欧美的天然发展趋势均可以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波动项,下面我们将着手事件冲击影响的分析。

3.1 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的本底趋势线方程

依据本底趋势线的建模方法,将前面方程(1)-(3)组合可以得到本底趋势线方程。

YE(t)=-94.82+27.086t+34.78e0.08tsin(0.25t+7.28)-33.65sin(-30.59t-2.46) (7)

同理,综合方程(4)-(6)可以得到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本底趋势方程,方程如下:

YA(t)=-17.33+7.96t+22.01e0.03tsin(0.24t+7.76)+6.62sin(-0.5t-8.34) (8)

公式(7)和(8)中,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和0.9991,本底趋势线分别如图2(A)和3(A)所示,单位:万人,Y为客流量,t为时间变量,从1985起依次取t=1,2,3,...。其中,本底线与客流量统计线的偏差为“8波”、亚洲金融危机、“SARS疫情”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危机事件的冲击形成的“凹形谷”。但08金融危机到目前还未完全恢复,只能评估从危机发生到2009年的损失量。

3.2 历次危机事件对旅游影响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是一个外部环境非常敏感的行业,极易受境内外政治、经济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在危机事件爆发期间入境旅游均有一定损失量,反映在旅游统计线上形成了“凹形谷”。1985年以来,欧美入境中国旅游主要受到四次危机事件影响,8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几次危机事件因持续时间和性质类型的差异,对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8波属于政治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对欧美均造成较大影响,损失率分别达到了34.45%和17.55%,但属于规模较小的入境中国旅游的起步阶段,所以造成了85.68万和16.44万的损失量。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较短,对欧洲损失量造成的影响大于美国,分别为10.52万和1.24万,损失率为5.1%和1.8%。2003年SARS疫情属于全球性质的传染疾病危机事件,危机发生时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出行和目的地的接待,因此影响范围较大,分别造成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损失是64.79万和35.47万,损失率分别为19.95%和30.1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影响的时间和范围来说都比较大,目前已经造成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损失481.23万和85.89万,对应的损失率分别为30.99%和19.72%,其惯性延续会仍对2010年有少许影响。

4 结论

一国或者多国入境旅游的成长受到双边宏观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周期、各类危机事件的影响,成长过程及波动周期表现更为复杂,从量化分析角度来看,可以将其成长过程划分为趋势项、周期项、随机项几部分,成长多周期分析是对这三种因素及变动方式的综合模拟和探讨。本文选取1985-2009年欧美入境中国客流量统计数据,运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对25年来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的周期波动进行模拟,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长期趋势方面,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长期趋势均表现为直线成长趋势,但欧洲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美国,这受双边经贸往来、客源地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决定。(2)成长周期方面,表现出波中有波、波外有波的特点。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长周期均呈现增振幅正弦变化,都经历了一个长周期增长过程。但增长形态、波动周期和振幅存在较大差异,欧洲波动周期和振幅大于美国。在短周期波动来看,美均呈现减振幅正弦波动变化特征,欧洲经历了波动周期小于美国,但波动振幅大于美国。欧美分别经历了3个8a的小波动周期和2个12a的小周期,主要由旅游和相关行业投资周期影响。(3)危机事件影响方面,85年以来欧美入境中国旅游主要受到 8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四次危机事件影响,由于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有所差异,就单个事件影响来看,8波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损失量更大,2003年SARS次之,98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由于欧洲入境旅游基数较大所以各类事件造成的损失量均大于美国。

参考文献:

[1] 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C].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 1963, 12: 103.

[2] Haywood K M. Can the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J]. Tourism Management,1986, 7 (3): 154-167.

[3] Debbage K G. Oligopoly and the resort cycle in the Bahama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 4): 513-517.

[4] Oppermann M. Tourism spa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3): 535-560 .

[5] Weaves D B. Grand cayman island and the resort cycle concept[J]. Journa l of Travel Research, 1993, 29 (2): 9-15.

[6] Douglas Pearce. Tourist Development. A Geographical Analysis[M]. Longman Press, 1995: 1-25.

[7]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 5-12.

[8] Foster D M, Murphy P.Resort Cycle Revisited the Retirement Connec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4): 553-576.

[9] Choy P J. Life Cycle Models for Pacific Island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9, 13(2): 216-232.

[10] Lundtorp S, Wanhills. The Resort Lifecycle Theo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4): 957-964.

[11] 孙根年. 论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与后评价研究[J]. 人文地理,2008(1):7-12.

[12] 徐红罡. 潜在旅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J]. 系统工程,2001,19(3):69-75

[13] 刘泽华,张捷,黄泰,等. 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106-111.

[14] 保继刚,郑海燕. 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J]. 规划师,2004,20(11):12-16.

[15]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等.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 地理科学,2004,24(4):500-505.

[16] 贾玉成. 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上)[J]. 改革与战略,2004(6):16-21.

[17] 孙根年,吴晓娟. 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

[18] 姚宏,孙根年,贾英. 50年来西安临撞旅游地非线性成长—基于中国旅游发展大背景的区域指示与响应研究[J]. 人文地理,2008,(4):100-104

[19] 姚宏,孙根年,贾英. 中国名山旅游地成长理论与实证分析[J]. 山地学报,2008,26(2):237-243

[20]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姚宏. 基于本底趋势线理论的3个遗产地旅游成长多周期分析[J]. 山地学报,2010,28(4):492-499

[21]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 基于本底趋势线与小波函数的中国旅游成长及多周期分析[J]. 旅游科学,2009,23(6):22-27

[22] 沈宏洁,严艳. 秦岭南北两麓旅游地成长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对比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6):547-550.

[23] 孙根年. 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J]. 地理科学,1998(5):442-448.

[24] 孙根年. 我国6大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 河南大学学报,1998(4):64-70.

[25] 孙根年. 西安市境外旅游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及波动周期[J]. 西北大学学报,2001(6):514-517.

[26] 孙根年,马丽君. 2003年SARS对我国铁路客运量的后影响评价[J]. 铁道学报,2006,28(6):28-34.

[27] 戴光全,保继刚. 昆明世博会效应的定量估算:本底趋势线模型[J]. 地理科学,2007(3):426-433.

[28] 孙根年,马丽君. 基于本底线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客流量预测[J]. 地理研究,2008(1):65-74.

[29] 李锋. 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的影响评估新考量[J]. 旅游科学,2008(3):24-30.

[30] 孙根年. 论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与后评价研究[J]. 人文地理,2008(1):7-12.

Tourism Growth and Its Cycle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Trend Curve

—A Case Study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From E.U and the U.S.

ZHAO Duo-ping1,2, SUN Gen-nian1, MA Li-jun1, SU Jian-jun3

(1. College of Tourism & Environment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3.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044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annual visitor arrival statistic data(1985-2009) from Eurpoe and America, the natural trend curve theory is employed to make analysis of china’s tourism growth process and growth cycle in terms of trend term, periodic items and random items which is followed b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long-term growth trend of inbound tourism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shows linear growth pattern, but Europe grew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2) Both European and American growth trend is featured by increasing amplitude sinusoidal in the long term periodic and reduced amplitude sinusoidal in the short term periodic but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growth form, period and amplitude fluctuations. The long-period fluctuations and the amplitude of Europe are long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ave period Europe experienced is less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hort-period fluctuations of amplitude are long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but shorter in the cycle length. (3) Since 1985, China’s inbound tourism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have been affected by four crisis events,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the “political incidence in 1989”and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re greater than those caused by“ SARS in 2003” and “1998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ourism growth from Europe suffered more than that from America because the former has a larger tourism base than the latter.

美国游学篇7

[关键词] 美术教师 海南国际旅游岛 重要性

一、总论

“振兴民族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高水平的教师是高水平教育的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大众共同的、迫切的呼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使用,尤其是美术教师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素质,尤其美术教师的素质。这是因为美术教师是创造美、展示美、引导美最直接的一线的工作者,学校要塑造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宣传窗口和示范窗口,最好是通过美术教师带动全体教职工、学生共同服务于海南岛。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传承文明的导师,可见,美术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上的美术教师,责任重大,我们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正确传播知识的同时,要首当其冲,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领会文明礼仪、礼貌、礼节、仪式和教师文明礼仪的概念,领会文明礼仪的地位和作风掌握教师文明礼仪的原则、方法,坚持科学发展观,塑造“讲文明、重礼仪、诚信友爱、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修养,美术教师首先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先行者和宣传队,使学校成为“齐心塑造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的宣传窗口和示范窗口,齐心协力营造学生成才、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美术教师和学生将以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这场变革。海南不仅是美丽的家乡,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力争在十年内,美术教师将以“精神家园系列”书画摄影展演活动这独特的方式配合海南,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作出重大贡献。

本人从政治思想理论、教学改革、业务知识、和校园文明礼仪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明美术教师的重要作用。

二、具体论述

(一)美术教师加强学习,统一政治思想,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最主要的是加强政治学习!只有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行动上才能少犯错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时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来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武装头脑,与时俱进,与党保持一致,积极主动地工作。学习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履行的职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省级优秀骨干教师;从二级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等,要进入新的层次,更高的境界,必须从学习开始。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党事业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部分”,而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只有多学习、多实践,才能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由“普通”上升为“优秀”,才能真正掌握一个方面的工作或全面工作。有了政治的高度,才能真正尽到一名教师对党和人民的责任。

(二)美术教师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与时俱进,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作用

反思和创新教育理念,更新观念,把握新课程、新教材的任务要求方法,并学习研究反映时代进步的现代经济、科技、管理和法律等综合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师首当之中,融入建设“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之中,与海南同荣辱、共命运,成为学校的建设者,成为海南的建设者。

受学校的委托,我配合学校策划、组织开展《精神家园系列1――海南中学迎接国际旅游岛小主人形象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活动,学校、教师、学生全体参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旨在通过本次大赛激发海南少年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加深学生对海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海南少年儿童的素质修养,展示我校学生的健康向上精神面貌,展示海南青少年健康向上的靓丽风采,为海南建设旅游岛培养高素质的小主人。海南中学成为塑造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的宣传窗口和示范窗口,学校的教师、学生成为全省中小学的先行者、领路人。今后,我们还陆续开展精神家园的系列书画摄影展活动,不断的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做出贡献。此次,《精神家园》系列书画摄影展已成为全省中小学美术展的楷模,海南省教育厅培训院组织全省、海口市全体美术教师一起来开会、参观和学习,进行交流活动,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我们以独特的方式为海南作出贡献。

(三)美术教师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对建设海南旅游岛具有重要作用

1.要刻苦钻研,要一专多能。要克服困难,以学为乐。对新的知识,下一翻功夫,就能掌握。要向蜜蜂一样,蜜蜂要酿造一公斤的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学习也要有一种“蚂蚁搬家”的精神。

2.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研究新课程,挤时间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提高素质。

3.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善学要善于动脑筋。要勤于动手,善作笔记与总结,善于积累经验。

4.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5.要克服自满思想。教师不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靠吃老本,想当然办事,应学课改新知识,要有创新与发展,要终身成长。

6.要树立集体合作的思想,要站在学校、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研究、解决问题。

(四)美术教师加强学习《校园文明礼仪》,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教师是传播美的使者,要身先士卒,成为传承文明千秋大业的楷模!通过加强学习,领会和掌握文明礼仪、礼貌、礼节、仪式和教师文明礼仪,才能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我们不仅传播文化,更是传承文明、创造美、展示美、引导美、传播美最直接的一线重要工作者!我们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对学生心理、行为起得重大影响,还波及广大青少年,对学生形成终身的影响。

美国游学篇8

关键词:旅游审美;游客受雇拍摄法;游客自愿拍摄法;景观偏好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王柯平,2000),旅游体验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美的背景之中(曹诗图,2007)。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现有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虽然以景观照片评价为基础的景观偏好(1andscape preference)研究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开发规划曾经一度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静态的照片评价和动态的实景欣赏与体验仍有较大差别,其研究结论仍难以较准确地反映旅游活动中的审美问题,其结论也因此仍有争议。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游客受雇拍摄法”(Visitor EmployedPhotography,VEP)曾用于旅游形象测量与审美感知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租用相机成本太高等原因难以在旅游研究领域广泛使用。近年来数码相机的普及让旅游摄影不再是专业艺术审美的专利,也为窥视大众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创造机会。本研究拟通过了解大众旅游者旅游摄影选点等现象试图来分析了解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并将研究测量方法称之为“游客自愿拍摄法”(Visitor Self-employedPhotography,VSEP),并将本研究结论与传统照片研究法中相关结论进行比较与检验。

1 西方学界以景观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为主的旅游审美研究

中文语意中的“审美”与西方词汇中的“aesthetic”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从词源来看,aesthetic由希腊文aisthesis转化而来,本意是感觉、感性认识,中文将其翻译为“美学”或“审美”,往往使人将aesthetic理解为“关于美的学问”,或以为审美活动仅限于美,然而审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却不只是“美”,而是包括美在内的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上各种愉悦、满足、激动甚至某些痛苦和哀愁的方面。显然,将西方文献中的aesthetic译为“审美”使其感性意义狭窄化了,且由于字面的关联而极易与“美”相混淆(曹俊峰,1983)。中文语意中的“旅游审美”强调对旅游景观之美的辨别和领会,因而与西方研究中的景观偏好(landseape preference)更为接近。

是什么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国外学者并未直接回答,他们大多通过研究人们的景观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探索适当的旅游审美评估指标,如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特定组织身份或农民身份等)(Dearden,1984;Yu,1995;Van den Berg,Koole,2006)、居住环境(Yu,1995;Van den Berg,Koole,2006)、过往认知或对景观的熟悉程度(De~den,1984;Yu,1995;Hanley,Ready,et al.,2009)、个人性格(AbeBo,Bemaldez,1986;Zuckerman,Ulrich et al.,1993)、环境态度(Kaltenbom,Bjerke,2002;Ribe,2002)、休闲动机(Van den Berg,Koole,2006)、文化背景(Yu,1995)、景观自身的特征(Dramstad,Tveit,et al.,2006;Ode,Fry,et al.,2009;Sevenant,Antrop,2009)等。也有部分学者对其中个别指标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如Dearden(1984)发现在对荒野景观的评价方面,有无规划方面的专业训练对景观偏好并没有影响(Dearden,1984);Yu(1995)也认为对景观偏好有影响的是综合教育水平而非景观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验证了性别与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力也并不明显(Yu,1995)。可见西方对于景观偏好的研究总体上仍可分为审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以主体研究为主。景观偏好主要受审美主体的个人特征影响,只有少数学者将主客体结合,提出景观偏好指标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景观类型下指标可能有所不同(Yu,1995;Dramstad,Tveit,et al.,2006;Sevenant,Antrop,2010)。

然而,对于以景观评价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正如Dramstad和Tveit所指出的,尽管大量的景观评估指标已经在使用中,真正关于景观美学的研究却一直被忽略了(Dramstad,Tveit,et al.,2006)。景观偏好与旅游审美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景观偏好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评价,旅游审美则是一种动态的综合体验评价,旅游审美以景观偏好为基础,但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景观偏好的评价指标对于旅游审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在此基础上如何研究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 中国学界以美学研究为主的旅游审美研究

在国内,旅游审美被定义为“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黄艺农,1998),旅游学术界前些年对之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并将视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美学。美学本身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作为奠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之上的一门科学,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是“行至真理的半途”“意味着对艺术和美的沉思”“是对与美相关的人的感受状态的思考;是在美与人的感受状态之关系这一范围内对美的思考”(范玉刚,2007)。旅游美学是将通俗化的美学与旅游相结合而产生的学科,被称为一门“以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美感如何发生为核心并旁涉与此有关的方面,来研究人类在旅游生活中审美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的科学”(牧心,1996);一门“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旅游审美方法和技巧的科学”(高曾伟,易向阳,2008),“带有高度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庄志民,1999)。然而,“旅游审美学”又与“旅游美学”有所区别。尽管两者都从美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旅游的规律与特征,但“旅游美学”立足于旅游业,着眼点是构成旅

游资源、服务和设施三大要素中的客体,侧重研究的是旅游审美资源中美的创造;而“旅游审美学”则是从旅游主体出发的,从美学角度立论的旅游理论思维视角,更侧重对美的欣赏(田连波,1997)。因此可以看到,现有的旅游美学教材大致有这样两类:一类着眼于审美客体,侧重描述和分析山水、园林、建筑、雕塑、 书画、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审美价值(乔修业,2000;仇学琴,2001);另一类将旅游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均等对待,既考查资源的审美价值,又研究游客审美的心理过程、观赏技法、个体差异等(牧心,1996;王柯平,1997;陈鸣,2004)。

旅游审美的个体差异明显。旅游美学教材通常将旅游审美的个体差异笼统地概括为阳刚型、阴柔型、中间型(王柯平,1997;乔修业,2000)等类型,或者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总体特征(乔修业,2000),审美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也被普遍概括为先天(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等)和后天(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文化氛围、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因素(乔修业,2000;仇学琴,2001),但这些结论基本上都属于经验性的总结,缺乏深入的考证。前人研究中较常见的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古人的旅游审美,如通过剖析古代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旅游审美活动论述旅游审美心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周敏慧,陈荣富,2001),从古代文学中探索旅游地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陈雁谷,1990),从古代旅游文学的表现题材中发现古人对自然的几种主要的审美倾向(夏太生,1998)等,都是从古代文学这一实体中提取旅游审美抽象概念。而对于现代人的旅游审美,研究的载体还很缺乏,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更鲜有提及。

和古代文学相似的是,现代人的摄影作品同样是人们心理的直观体现,两者的创作和完成过程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摄影本身就是一种瞬间艺术,摄影者能否用镜头捕捉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瞬间,重点在于其是否具备独特的审美意识(隆,2004)。旅游摄影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过程(孙永亮,1995),因此通过旅游摄影研究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成为一个可能的途径。

3 研究方法

中国电子商会日前的《2009-2010年中国城市数码相机消费需求与市场竞争力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的数码相机已占全球市场的八成左右,数码相机国内销售970万台,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码相机生产与消费大国①。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便利,使针对摄影者的照片研究更加便利,游客从旅游摄影中“窥视”世界,研究者们也常常透过照片来“窥视”拍摄者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理行为,这样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出现(戴光全,陈欣,2009)。实际上,在景观审美研究领域,照片、视频等摄影资料在国外已经成为学者用于评价人们景观偏好的重要工具(Oku,Fukamachi,2006)。

通过摄影进行景观与审美研究方法的演进。早期利用摄影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展示摄影资料,使用预先制作好的评估量表或测量模型,让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喜好对照片等资料评分,进而从分值高低来评估调查对象心中景观的美感度,也即其景观审美偏好(章海荣,2002)。该方法虽被广泛使用,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如调查脱离现实场景(Oku,Fukamachi,2006)、回答受限于已有材料因此只能做被动选择(Garrod,2009),等等。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游客受雇拍摄”(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简称VEP)方法,VEP是一种用于衡量人们对自然环境感知状况的经验记录技术(Experience-recording technique)(Boulder,1995),最先由Cherem和Traweek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Cherem和Driver(1983),Chenoweth(1984)等研究中得到发展(Garrod,2009);最初只用于提取目的地形象的属性,后来广泛应用于景观审美、户外娱乐体验和社区规划中。VEP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向调查对象发放相机请他们拍摄与调查目的有关的内容等。使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是由游客帮助拍摄的照片,在将照片的含义概括为目的地形象时需要辅以焦点小组(Focus groups)的手段进行分析(李宏,2007)。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过程中被调查者被赋予了自主选择拍摄对象、角度等权利,不会受到研究者思维的过多限制,并且进行的是实地拍摄,因而能更好地表达游客的真实意愿(Garrod,2009);缺点是相机由研究者提供、成本高且相机遗失风险大,使其在推广使用中受到限制(Boulder,1995)。所以,尽管旅游体验与摄影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VEP还比较少被应用到旅游研究中(Garrod,2009)。

“游客自愿拍摄法”(Visitor Self-employed Photography,VSEP)。数码相机的普及使现代旅游与摄影如同双胞胎,不带相机外出游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Haldrup,Larsen,2003),这样也使研究者不提供相机给被研究者成为可能。本研究尝试以游客受雇拍摄方法为基础,将VEP中的受雇拍摄调整为游客自愿拍摄(即自己带有相机的游客),由规定游客拍摄内容改为游客自由拍摄,并称之为VSEP(VisitorSelf-employed Photography)研究方法,试图以此方法探索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并比较VSEP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论的异同,以测量本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问卷内容均为封闭式问题,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研究:(1)旅游摄影的普遍性;(2)旅游摄影的动机;(3)旅游摄影对象选择偏好;(4)摄影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常住地等;(5)摄影者的专业程度。

研究过程。研究人员于2008年7月在网上进行问卷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份,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对问卷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并于2009年8月中旬由3队调研人员分别在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和河南嵩山3个景区内正式向游客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挑选的游客。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人均填写时间约3分钟。3个调研地总计发放问卷678份,回收有效问卷632份,有效率93.2%。

问卷情况。本次研究有效问卷具体构成为:九寨沟356份,张家界100份,嵩山176份。其中男性占55.9%,女性占44.1%,性别比例比较均衡。19~40岁的中青年人群占调查对象主体,为总数的65.5%。学历在专科和本科范围内居多,占62.3%。有76.7%的被调查者年均出游1~3次。在出游形式的偏好上,相比完全自助游和跟团旅游各占25%上下,半自助旅游比较受被调查者青睐,占总数的44.2%。采用KruskM-Wallis H检验3个调研地的样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均无显著差异,达到匹配样本要求,本研究将三地数据汇总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的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完成,主要使用了相关分析作为数据统计方法,最后对统计得出的数据再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结论。

4 研究发现

4.1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具备旅游审美研究基础

旅游摄影的普遍性与大众性。调查数据显示,93.6%的游客在旅游时必带相 机,63.2%的游客认为自己每次出游拍的照片数量比较多,但他们中87.8%的人不具备专业的摄影知识与技能,只是普通的大众游客,可见摄影已经成为大众游客中的一项普及性活动,通过了解游客自愿拍摄的情况来测量游客的审美偏好具备基础条件。

旅游摄影者动机。摄影是现代旅游者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之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旅游者摄影的动机主要包括满足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证明、完成“自我叙述”(serf narrative)与“自我认同”(serfidentity)(保继刚,刘丹萍,2006),依据这一理论,本研究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游客的摄影动机,包括影像记忆(带走美景)、证明、自我叙述与自我认同(与亲友分享)、个人兴趣(艺术创作)和功能作用(资料收集)5项,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上述5项摄影动机都有较高认同度,其中“带走美景”动机的认同度最高,说明对美的记忆是游客最重要的旅游摄影动机,体现了游客对美的追求,因而游客的摄影偏好可以反映其审美偏好(见表1)。

4.2基于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的旅游者审美偏好与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审美包括多个方面,本研究以游客“偏爱自然,还是更偏爱人文旅游地”为例进行测量,问卷中围绕审美偏好这一主题设定了“哪些类型景区更能激发您摄影的兴趣”、“对不同拍摄对象的喜欢程度”、“对开发程度不同的拍摄对象的偏好程度”3个相关问题(见表2),为了让SPSS的统计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分析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后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游客对上述3个问题的回答都倾向于选择自然风光或者较少人工化的选项,这表明受访者们似乎更爱自然美。横向比较3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发现,游客偏爱自然,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拍摄,最后才是拍摄对象的自然性(见表2、表3)。

旅游者审美的影响因素。根据问卷统计中的游客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常住地、受教育程度、出游频率、出游方式、对摄影的爱好程度和专业程度等潜在的旅游审美影响因素。分析游客审美的影响因素分两步进行:(1)创建新变量。创建一个新变量“旅游审美偏好”,取值为各样本中题1、题2、题3经如表2进行数据处理后的数值总和,表示游客“更偏爱自然,还是更偏爱人文”。从表2的说明可推算,新变量取值仍然满足数值越大表示对自然的审美偏好越强烈。(2)通过相关分析识别影响因素。将问卷第4、第5两部分得到的个人信息(包括如年龄、性别、常住地、摄影爱好程度与专业程度等等)与新变量“旅游审美偏好”进行相关分析,寻找与其显著相关的变量,即本问卷测量的旅游审美影响因素。表4显示,性别、常住地、年龄、摄影爱好程度等都是影响游客旅游审美的因素。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性别、常住地、年龄、摄影爱好程度等项都与旅游审美偏好显著相关,其中性别与旅游审美呈负相关关系,其余为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审美的相关关系值得注意,但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并不显著;而出游频率、出游方式和摄影方面的专业程度对游客的审美偏好则基本不造成影响(见表4)。

4.3VSEP方法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的比较及解释

对于景观偏好的研究,西方学者通过以图片评价为主的方法得出了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特定组织身份或农民身份等)、居住环境、过往认知或对景观的熟悉程度、个人性格、环境态度、休闲动机、文化背景、景观自身的特征等影响景观偏好的因素。而国内的旅游美学研究也将审美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经验性地概括为先天(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等)和后天(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文化氛围、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因素。与本研究结论相比较,影响游客景观偏好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居住环境等与影响旅游审美偏好的因素一致,而受教育程度与旅游经历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明显。一方面,这表明,VSEP研究方法有关旅游审美影响因素的结论得到了以往有关景观偏好的结论支持,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完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的变迁可能会影响部分结论变化。总结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见表5)。

(1)时代观念变化可能影响审美观变化。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受到如大众文化(傅守祥,2009)、消费文化(向怀林,2009)、传媒技术(欧阳友权,2009)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显示出新的特征。因此,研究旅游审美需要以变化的、动态的思维考查不同时代背景下旅游审美影响因素的差异。

(2)信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审美观变化。在以往的研究中,旅游经历是影响旅游审美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经历的不同会造成游客对景观的预期和评价的不同(Hanley,Ready et al.,2009)。但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旅游经历直观体现的出游频率与出游方式都不对游客的审美偏好产生影响。在普及的互联网传播下,“全世界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组织成为电子空间中的信息资料库,而所有网民都可以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任何知识”(田俐,2009),游客可以轻易获得旅游相关信息和知识,以及虚拟的旅游经验,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难度,缩小了个人知识和信息总量与其年龄的差距,因而减小了旅游经历对人们进行旅游审美的影响力度。

(3)研究测量方法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变化。尽管景观评价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旅游审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两者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图片评价法往往使人们应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进行冷静的思考,对图片中静态的景观做出被动的评价,而忽略了旅游体验的影响。这也是传统的旅游资源美学评价的一个弊端,即只重视旅游资源的形式美学价值,忽视景观的体验美学价值(王玉,2006)。从摄影视角研究旅游审美的进步之处在于,对审美的审察是在游客的旅游体验中进行的,游客摄影时的审美偏好与其身临其境的感知紧密相连,因而结论与现实情况更为相似。

另外,研究发现,尽管游客的摄影能力并不对其旅游审美造成明显影响,摄影爱好程度的影响却不可忽视。这是以摄影视角下出现的新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摄影爱好者对画面美感的刻意追求中得到解释。

5 结论与讨论

究竟是什么影响游客的审美偏好?这个问题有意义却难以回答,本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惯常居住地、环境意识等因素非常重要,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游客的出游经验等因素能够显著地影响他们的旅游审美取向,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缩小了知识沟的差距,也有可能是时代的变化影响了游客们的审美取向。

上一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下一篇:有关莲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