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范文

时间:2023-11-18 02:05:33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1

2、春节大年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3、春节大年初三: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4、春节大年初四: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5、春节大年初五: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6、春节大年初六:挹(yì)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7、春节大年初七:吃素面线:在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2

春节快要来临了,这可忙坏了春节的习俗。这天,它们聚集在一个女主人家里,举行了“谁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评选活动。

首先登场的是“烟花爆竹兄弟俩”,刚一上场,就“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终于安静下来了,弟弟爆竹开口说道:“要说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得数我们兄弟俩了!你们想想,要是没有我们,春节哪有那么热闹,再说我们兄弟俩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春节习俗了,你说对吗,哥哥?”哥哥烟花说:“弟弟说的没错,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一个叫‘年’的怪兽,人们为了赶走它,发现‘年’最害怕烟花爆竹了,也就是我们,如果没有我们,说不定‘年兽’现在还统治着地球呢!所以我们兄弟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烟花爆竹说完后,许多习俗都不服气,“不就是独一无二吗,有什么了不起!”“难道就你们能赶走‘年兽’,我也能!”

经过一番争论,接下来上场的是春节习俗中最胖的一个——年夜饭。年夜饭一边提着它的大饭桶一边说:“我才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因为我象征着团圆,过春节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而且我的用途还很广哪!不光汉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呢,比如壮族、高山族、黎族……都有这种习惯,所以我才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

“不对不对,我可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个!”穿着一身金黄色衣服的“压岁钱”趾高气扬的上场了:“首先说一句,你们谁也别和我争,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肯定是我……”压岁钱还没说完,“对联姐妹”反驳到:“你还多厉害呐,不就是受小朋友欢迎嘛,你又不能像人家烟花爆竹一样能赶走什么怪兽,哼!骄傲什么?”“你这可说点上了,你们不知道吗?我也和烟花爆竹一样能赶走怪兽。”“那你说说看?”对联姐妹有点不太相信。压岁钱一本正经的说:“我能赶走的怪兽是‘岁’。每年除夕夜,它都会祸害儿童,后来,人们发现‘岁’害怕钱,于是,每年除夕夜,人们都会给小朋友一些钱压‘岁’,我的名字也就诞生啦!所以我是人们最喜欢的习俗!”“凭什么,我才是!”“我是!”“我是!”……所有习俗都争论起来。

这时,女主人回来了,她对习俗们说:“你们都是人们过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人们都很喜欢你们,因为有了你们的参与,人们的春节才过得热闹有趣!”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3

(一)开场:节目串烧

儿童节目《闹元宵》+《爷爷奶奶和我们》摇艺舞蹈 王家岛镇

甲、 闻鸡起舞春来早,盛世欢歌涌春潮;

乙、 xx今晚月儿明,龙腾虎跃闹元宵!

男: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乙:大家

合:晚上好!

甲:一元复始春光秀,万象更新鸿运来。在元宵佳节来临、阖家团圆之际,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欢聚在这里;

乙:今晚,我们要用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歌颂我们甜蜜幸福的生活。

甲、xx有着6500年的历史,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勤劳质朴的xx人在英纳河畔艰苦创业,将地方文化拓展到了极致。剪纸、农民画成为xx走向世界的符号。

甲、在这合家团圆的喜庆日子里,xx的农民要用手中的剪刀和画笔,描绘一幅幅丰收的全家福。

(二)农民画+剪纸篇(浓郁气氛)

1.农民画情景舞蹈《大丰收》大营镇剪纸艺人。

2.唢呐《正月十五闹雪灯》

3.歌曲《回家吃饭》歌手:于广涛

甲、哎、文来呀,看了以上这组节目啊,我不知你有何感受?

乙、兵兵,要说感受吧,确实很多,你看咱们xx人吧不但勤劳、勇敢,还心灵手巧,这一幅幅剪纸作品啊,不但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它将xx的民间剪纸推向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甲、除了剪纸作品,咱xx的农民画也是蜚声国内外,使xx成为全国农民画之乡。

乙、元宵之夜,唢呐声声,吹奏出农民的喜悦心情,回家吃饭,真的有点让我有点想家的感觉啊。

乙、兵兵啊,我看你呀还先别急着回家吃饭,好戏还在后头呢。

(三)皮影戏篇+满族舞蹈(俏皮气氛)

4.皮影戏与满族舞蹈结合情境舞蹈 吴炉镇 桂云花乡

乙、兵兵啊,看完了咱xx的皮影戏和具有民族风情的满族舞蹈,你还想家吗?

甲、现在还真的不想家了。

乙、为什么呀?

甲、你看,鄂大爷皮影戏该有多棒啊,他让我找回了童年的感觉。童年时,虽然文化生活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但那时候的电影啊,皮影戏呀等文艺节目呀,仍然给老百姓带来了欢歌笑语,令人留恋哪。。

乙、尤其是元宵之夜,一家人守候在月光里,吃着元宵,唠着家常,其乐融融啊。

甲、我也和你呀也有同感,那时候啊,父亲捏着小酒壶,有滋有味的品着酒,父亲手中的哪一壶老酒啊,至今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5.歌曲《一壶老酒》白楠 吴炉镇

乙、兵兵呀,这一壶老酒怎么样,有没有你童年的味道。

甲、确实有童年的味道。一壶老酒体现出浓浓的乡情。带点年的味道。

乙、是呀,春节、元宵节一过呀,就有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将离开亲人、离开家乡,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啊,真的让人垂泪。

甲、过去就有一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但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呀,确实很矛盾,他们即希望自己的父母陪伴在身边,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乙、在父母即将离开家乡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将会用春天的祝福为远行的父母践行。

6.舞蹈《春意浓》光明山镇中心小学

甲、一首欢快的《春意浓》浸透着孩子们的祝福与希望。

乙、一首甜甜的《春意浓》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

甲、在这吉祥如意的时刻,还是让我们抛开那些分离的话题,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乙、让那红红的大灯笼照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为我们的远行的亲人祝福。

7.舞蹈《欢天喜地闹花灯》红光艺术团

乙、闹花灯闹出了咱xx人的精气神儿,同时也将一个古老的习俗尽情展示在人们面前,不过,兵兵,看完了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元宵节是怎么来的。你能告诉大家吗?

甲、这个问题呀我在筹备元宵晚会时就考虑过。其实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啊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乙、元宵节也称灯节,这个风俗啊起源于汉朝,到了唐代,更加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甲、在咱们xx,除了这些传统的习俗外呀,还有许多咱地方的习俗,比如元宵节除了吃元宵、点灯笼之外还要点属相灯、二月初二打灰堆、挂龙尾,端午节吃粽子等等。

乙、下面这个节目啊,将尽情展示我们xx地区多元的民俗文化。

(四)挂粽子+打灰堆+挂龙尾+点属相+吃元宵(热闹欢喜气氛)

8.歌曲《古镇古韵》挂粽子+打灰堆+挂龙尾+点属相+吃元宵情境伴舞 青堆镇

编剧:姜运茂 李刚 从书胜 导演 李刚 刘成杉 高晶 从书胜

演出单位:青堆镇西街社区

甲、《古韵古镇》真是一台丰盛的xx民俗文化大餐哪。

乙、确实是有滋有味啊,你看哪热闹的街市,古老得习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甚至现在就想去青堆古镇去逛一逛。

甲、我看你就先别去古镇了,还是到草原走走吧。

9.二胡齐奏《草原新牧民》徐岭镇

11太极舞《望月》

甲、 大家说太极舞《望月》精不精彩呀?(众应 精彩)

乙、 哎我说兵兵啊,你从哪儿掏动来这样的好节目啊。

甲、 什么是掏动啊?那叫挑选。

乙、 对,是挑选,从哪儿挑选来的呀。

甲、 这是咱们在全国太极拳表演大赛中挑选的节目,这可是获得全国太极拳表演大赛冠军的节目啊。

乙、 获得冠军,那我要追求一下演员地身份了。

甲、 不用追究,土生土长的xx女孩。

乙、 这个太极拳表演太霸气了。

甲、要说霸气呀,你看下面这个小品呀更霸气。

12小品哑剧《诊室风波》兰店乡

(先把大船摆好)

乙、兵兵啊,这里是元宵晚会,你怎么还把这船弄上了舞台呀。

甲、放海灯啊。

乙、怎么?你在台上放海灯?

甲、对呀,文来呀,正月十三放海灯,这是咱们xx沿海地区的好习俗啊。

乙、是呀,尤其是石城岛和王家岛的老百姓啊,对正月十三施放海灯这个节日显得更加重视。

甲、我前几年在正月十三这天去海岛采访,当地老百姓说海岛人把海灯节和春节几乎放在了同等地位。

乙、正月十三这一天,海岛人除了隆重举行祭拜海神娘娘仪式之外,就是施放海灯,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甲、哪还等什么呀。咱们一起去放海灯吧。

乙、好,放海灯了。

(五)放海灯篇(深情充满希望气氛)

13.歌舞《扯开嗓子一声喊》海灯节喊号子情境舞蹈伴舞 孔宪威

14.歌曲《来过,就未曾离开》 邵亚楠

15.歌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孙慧萍 徐岭镇伴舞红光艺术团

16擂琴等民乐合奏 景殿新等

(六)结束

主持人大合唱歌曲《祝愿歌》 所有演员、电台加电视主持人

甲、岁月更迭,民俗不改。

乙、当属相灯在家家户户点燃的时候,

甲、当渔家人放出象征着平安祥和的海灯的时候,

乙、当大红的灯笼挂在家门口的时候,

甲 当热气腾腾的元宵摆在桌子上的时候,

乙、这些古老得习俗便构成了你我的文明,城市的风景。

甲、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4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读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5

江苏

江苏,自古便是富饶(ráo)之地、鱼米之乡。江苏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民间,人们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除夕,苏州人在吃饭前会在饭内放进熟荸荠(bí qí),吃时再挖出来,称其为“掘(jué)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放入两只青橄榄(ǎn lǎn),叫做喝“元宝茶”。

你们看,江苏人过春节很有意思吧!

香港

香港人过春节很有意思。

香港人在除夕夜吃过团圆饭后,一家人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挂年画,舞龙等,还会向亲友拜年。那么,香港的小孩子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呢?

过新年时,小孩子们最开心的莫(mò)过于收“利是”了。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之意,同时也成为春节时不可缺少的习俗。

陕西

河北的小孩子们忙着“扔愁帽”,那陕(shǎn)西的小孩子们在春节做什么呢?

在陕西,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习俗,过年时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jiē)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zhuì)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bì xié)、祝福的吉祥物。

另外,打醋(cù)炭(tàn)也是陕西过新年的一种独特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qū)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jūn]消毒(dú)的方法。

另外,春节期间,陕西的很多村子都会组织秧(yān)歌队挨[āi]门挨户拜年俗称“沿门子”。

河北

河北人过新年有种奇特的习俗――“扔愁(chóu)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时候,在赵国的京都邯郸(hán dān),除夕夜深人静之时,各家各户的大人和孩子在临睡前,都会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ā lá)儿里,等到下月十五的夜晚再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这就是“扔愁帽”。到现在,河北人还都一直沿袭(xí)这个奇特的习俗呢!

小朋友,春节期间,很多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jìn jì):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免遭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等。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一些不科学的习俗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yú)乐休闲活动,会一直延续(yán xù)下去。

讲一讲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6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2、初步尝试用语言、艺术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感受与老师、小朋友一起做元宵、吃元宵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有关元宵节的挂图。

2、面粉、盘子、电磁炉、碗、勺子等。

四、活动地点:

中一班教室。

五、具体活动流程

活动一:我知道的元宵节(主要涉及领域:社会、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又叫灯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体验过元宵节的快乐,感受人们追求团圆的美好愿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过春节》。

活动过程

1、展示幼儿收集的资料,引导幼儿自由结伴看一看、说一说,丰富对元宵节的认识。

2、谈话:元宵节的习俗。

提问:元宵节是哪一天?(农历正月十五,过大年的第十五天)

元宵节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放烟火等)

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要进行这些有趣的活动呢?

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

3、讲述故事《元宵节的传说》。

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二自然段,请幼儿注意倾听故事里面都提到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讲述第三自然段,请幼儿注意听人们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大家成功了吗?

请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过春节》第7~10页“元宵节的传说”,结合画面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活动二:甜甜的元宵(主要涉及领域:社会、健康)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电磁炉、糖、小碗、勺子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师::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师: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

(3)教师煮元宵。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7

【关键词】朗读;问题;探究;训练

【教学目标】

1.深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出示幻灯片)

你们过年的时候令你难忘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出示)(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过年的情景、体会)(出示过年的幻灯片)

我们过年的时候很多的风俗习惯。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有一位身居异国的作家,最难忘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最难忘母亲亲手酿制的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家――琦君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一起来看第十九课《春酒》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齐读)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

她是一位堪称写童年故家的圣手。有人甚至称,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她以散文创作饮誉文坛,荣获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等。著有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等三十余种,被译为英、韩、日文出版。其书多次再版,创造台湾出版界散文作品五十七次的重印记录。

她的作品还有《桔子红了》、《七月的哀伤》、《长沟流月去无声》等

(过渡)琦君用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说着半个多世纪来她魂牵梦绕的那些记忆的片断。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掌握如下字词(出示的生字词):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qǐ)薏草(yì) 斟酒(zhēn)家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四、配乐深情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时注意屏幕上出示的生字词在文中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的含义。

五、复述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出来。

(就可以将过新年、喝春酒、喝酒会等风俗、人情深入其中,边分析边板书)(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喜欢的句子)

六、问题探究:(出示问题组)

(过渡)正是这语语动人,字字珠玑细节描写,使这春酒,永远如母亲的八宝酒,诱人心怀。因为这里面加进了慈爱、热情、温馨。

1.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等事情,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怀念了家乡的"春酒"吗?

明确:作者通过春酒,写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在这些内容中流淌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也是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找出关键词

明确: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童年(过年是热闹、成年时:家乡味、家醅)

3.本文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作者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俭朴勤劳,有灵性,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她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都说明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

4.文中作者通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写了母亲的善良,乡人的淳朴,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乡情愁。

七、小结:板书

过新年 风俗美《春酒》喝春酒 民风美、风土人情(家乡味) 思乡酒、思念故乡 喝会酒 人情美

八、拓展训练(出示)

故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你们学过哪些有关“思乡”念友的古诗名句?

参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九、课堂小结: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在琦君笔下,乡情是那一壶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情,童年之味融入这壶春酒,它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

最后一首小诗《春酒》送给大家:

小时候

过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

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

长大后

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

酒杯载着我满满的情与愁。

而如今

到哪里去找我家乡的春酒

清清的,香香的,沾着母亲的味。

哪怕是一指甲缝的春酒。

故乡的酒,过年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

朋友,别忘了!

出门在外,

也给自己斟一杯人生的春酒。

十、作业:

1.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篇8

2、全文: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每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四必须扫房子,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都扫出家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给打扫干净,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到处都干干净净的,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春节拜年时,长辈是先要把压岁钱给晚辈准备好,据说压岁钱可以躲过一切恶运,孩子拿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穿编成龙形状,置于床方角,另一种是最常见的,用红纸包裹起来,分给孩子们,压岁钱可以给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还有在除夕夜那天,大人趁孩子睡着时,偷偷的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妖魔鬼怪和年兽伤害到孩子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化凶为吉。说到压岁钱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除了压岁钱,还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也叫对联,还有一种俗称叫“对子”,它以简洁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人们用最吉祥、最优美的词语祝愿新的一年有个美好的生活。每逢春节,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都要张贴对联,有红纸黑字,还有红纸金字的,还论是哪天哪一种都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息。为了渲染节日的气氛人们还有亲手剪的窗花,贴在窗户上,也很美丽。窗花也是剪纸的一种,也是我国非文化遗产之一。

除夕的夜幕渐渐地降临了,夜空被烟花所笼罩。烟花在空中频频炸响,呈现出千姿百媚景观,大地如同白昼。鞭炮声也是络绎不绝,你方燃罢,我方登场。整个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烟花鞭炮成了除夕夜的主旋律。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子夜钟声敲响了,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团圆的饺子,话着祝福的话语。此时,鞭炮声渐响渐止,接下来是一声声“过年好!”、“新年快乐!”问候在家乡的上空荡漾,在神州大地传递。

上一篇:元旦的诗词范文 下一篇:登快阁黄庭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