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索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1 23:21:31

科技探索教育

科技探索教育篇1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内涵;核心功能;探索研究

现代科技发展惊人,人人都必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1995年8月微软推出了“window95”,轰动了全世界,占领PC机软件市场的90%以上,如日中天。可是就在这年的12月,比尔?盖茨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承认在互联网络出现以后,微软却“打了一个瞌睡”,在网络软件市场上,被刚刚成立两年的网景公司占据了80%,微软只占领7%。

可见由于科技发展之神速,要求人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而科技馆正是提供终身教育和紧跟科技发展教育的理想场所与重要阵地。“教育必须被看作是一个贯穿人的一生和人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持续过程”。那么科技馆如何将其功能与本质特性结合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去,这是科技馆工作需要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1.科技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阵地

教育的全民性、终身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科技馆成为社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热门场地。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的科技馆是适合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要求的符合素质教育的特殊学校。特别是科技馆将观众作为主体,让进入科技馆的观众采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跟踪式地、自由地学习展出的各项科技知识。有人说,科技馆的展示方式,让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甚至不同国籍的人,从中体验科技的乐趣,并能激发观众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灵感,这种教育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所以说,科技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阵地。

科技馆教育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延伸。学生在科技馆内所受的教育是启发性的,学习过程是有趣的、放松的、自由自在的。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是有别于课堂教育的。科技馆教育非常特殊,能使观众走进科技馆展厅一直处于探索状态,而且这种探索是自由的,没有强迫感,与课堂上的情景完全不同。观众可以吸收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特别对于具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观众来说,科技馆是非常理想的学习场所。

2.科技馆教育的重要内涵

2000年,总书记给中国科技馆的题词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全面体现了科技馆的教育内涵。

2.1 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最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长期的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约束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就是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科技馆负有重大的责任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2 普及科学知识

当前科技、文化、社会加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尽力做好科学技术的传播工作,以增加民众的科学知识。

2.3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科学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客观的看法。

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和重要工具。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创造能力,开发智慧。

3.科技馆的核心功能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中指出:“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

3.1 科普展览

互动性科普展览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但科技馆由于展出面积和经费限制,必须有的放矢地选择展出内容。根据全国科技馆展出内容总体情况分析,大概三个方面内容的展品占了绝大部分:

基础科学内容。主要是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科学知识。

高新技术的内容。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所展出的内容,具有代表性,让观众看了科技成就或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能够产生许多联想。

社会发展需要普及的内容。如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普及计算机问题。科技馆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科学地推出各个展览或各个方面的科技展品,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完成科技馆的科学普及任务。

3.2 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知识讲授、动手制作、科学讲座、实地观摩等。场馆内的活动多以知识讲授、动手制作、现场互动和科普讲座为主,教育活动注重多种手段相结合、相辅相成。

从活动目标群体的划分来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活动主题、内容及形式地细分,能够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适合小学、中学阶段的学生。

科技馆教育活动策划设计依据馆内展览为基础,来自展览且服务展览,是展览展示的补充和延续。如低碳、节能、新能源的讲座就是结合社会时下热点而举办的专题讲座。

4.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的对策与思考

4.1扩大科技馆的知名度

首先要重视科技馆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大力宣传,扩大科技馆的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目前社会上最发达、最热闹的传媒,但它在科技馆界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无论是科技馆的宣传或网上科技馆都远未形成大的影响,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4.2 重视展览内容总体规划

科技探索教育篇2

广东省科学中心作为亚洲最大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一直没有停止科普惠民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怎样提升现代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一直是科学中心研究的重点课题。现代科普教育强调科普是提升现代人整体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人的整体科学素养呢?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呢?当代科学教育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把握,更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团体精神、献身精神,以及辩证的、开放的、多维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呢?包括三大领域:一,科普场馆;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这主要包括青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初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虽然在地域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三,各种媒体的科普教育,比如电视、网络、报纸等播出的科幻片、记录片等。在此,本文作者主要以广东省科学中心为例,介绍科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馆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做的探索。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广东省科学中心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体验科技为重点。体验的范畴包括经典的和前沿的科学知识、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各种社会课题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等。因此,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给参观者哪些科学问题的体验;二是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体验科技。

(1)广东省科学中心作为广东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之一,是围绕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来进行建设的,它是中外一流的科技文化设施,这一亚洲最大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位提升广东省青少年的整体科技文化素养贡献一份力量。广东省科学中心一流的文化设施主要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展现。一是科学内容上,各个展馆、展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感知与思维、信息、电子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与健康等与广东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基础科学的知识上,既展示了经典,又展示了前沿科学发展的现状,同时又展望了未来。二是在科技素养提升上,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对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公众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注重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同时注重青少年对科学思想方法的认知,关注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于观众的有效互动、有效沟通方面,主要通过现场咨询、调查问卷、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科学趣味实验、机器人表演等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受青少年的喜爱和欢迎,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极大兴趣,获得了一致好评。

二、明确的价值定位

广东省科学中心的建设者们从建馆伊始,就为科技馆定好了价值定位,有明确的价值思考定位。把科学中心定位为广东省重要的科技发展成果展示的窗口,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平台和科技资源中心。目标明确,价值定位准确,这对于展示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的价值定位,使得科学中心迅速成为一个系统体验学科原理的场所,成为青少年了解当前科学发展所需要认识的前沿问题的场所,一个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场所。另外,它的价值定位本身具有发展的特点,对于实现科学中心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明确的价值定位对于广东省科学中心以后的发展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指导作用,科学中心以后就可以根据自身价值定位制定以后发展方向、发展计划。

三、科学的科普教育方法

广东省科学中心的科普教育方法主要以公众体验科技为主,采用sts方式的展示强调的是对课题的认识,同时也强调支持对课题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不仅可以通过展品的体验,以及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体验来认识课题,还做到了对支持每一个展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在方法上把握了两点,一是把展区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认识,不仅有体验性的展项,有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还有表述清晰的图文系统来揭示基础知识和原理;二是把展示服务看成是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公众理解展区的整体性,培养了一支智慧义工的队伍,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具有对不同参观者进行讲解服务的技能。

结语

科技探索教育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高校学风存在着诸如学生学习目标性与计划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纪律松懈等问题[1,2].工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科技创新文化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4].高校要整合各种资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为动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学生日常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延伸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全方位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

1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通过宣传引导,榜样示范弘扬校园科技文化,让学术性、科技创新性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途径大力宣传在科技竞赛及其他科技校园文化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的先进事迹;举办科技创新事迹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表彰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在宣传引导阶段,一方面要重“开头”,注重对新生的教育和引导.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创新专题讲座、参观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宣传的全覆盖.要建立全覆盖的宣传体系,以此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的氛围.其次,举办讲座,组织参观,让学生接触前沿.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的科研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做到科创讲座的制度化,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了解科技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自觉地将科创活动融入大学生活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大型专业展览会、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以此开阔视野,体验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激情.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每年都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构建了“从学生———教师———企业科研人员,从校内到校外”的讲座体系;学生参观大型专业展览会、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如组织中心全体学生参观国际数控机床展、组织学生参观三菱电机、中达电通等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

2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提供展示舞台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的潜移默化、覆盖渗透的作用,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首先,结合专业特点,打造科技品牌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打造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普及型活动、融专业性和科技性为一体的科技型活动,通过系列品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科技节至今已举办15届,在科技节期间举办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展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科技创新主题,倡导和引领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宽活动载体.例如在一些大型活动或者晚会中,开发一些融科技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或者节目,充分利用大型活动的影响力,让科技的魅力深入人心.

3夯实基础应用能力,为科创打下良好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应用能力是创新的关键.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学生夯实专业技能,高校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技能的学习和鉴定提供平台保障,开发多项培训项目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现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家机械工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等平台,机械工业南京数控培训中心是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直属考核鉴定点.中心与企业合作,拥有多家企业职业鉴定资格,如三菱电机CNC和FA培训与鉴定、西门子自动化培训与鉴定等.中心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来培养高技术应用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在低年级考取相应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高年级考取相应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及行业认可度较高的企业资质证书,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1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室,搭建学生科技实践平台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基地,力争打造代表行业先进水平,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实验设备条件和联合育人的工程环境.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先后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电机等8个世界前500强,11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36个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共建了自动化实验中心、激光加工实验室、可视化三菱e-f@ctory自动生产线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数控测量实验室,与台湾中达电通共建了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与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共建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实验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每一个实验基地变成科技创新的阵地.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企业进行项目训练,全面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2以各类科技竞赛为动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等.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进行横向交流,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应构建与专业方向相符的校内竞赛平台,积极承办更高级别的比赛,为学生提供科技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奋勇探索,拼搏创新,既磨炼了意志,也切实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构建了与专业方向相符的竞赛平台,面向机械和机电方向举办工程训练能力大赛、数控技能大赛,面向自动化专业方向举办电子设计竞赛和PLC竞赛.另一方面,工业中心还积极承办“三菱电机自动化杯”自动化大赛、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等部级省级比赛,为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科技文化交流提供机会.中心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充分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大批同学在国际级、部级比赛中获奖.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中,工业中心6名同学组成的两支参赛队伍取得了优异成绩,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5科技创新实践,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高校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科技文化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见习等活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展览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同学们接触到了其他学校学生的科技作品,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6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学生科创组织,将各类科技文化类活动的开展和科技竞赛的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科研团队组织上,可以模拟企业运作模式,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组建多个既互相依存又充满竞争的项目研发小组,实施、完成项目的设计研发任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团队可以实施“扁平管理”模式,从上至下,分为“决策层”与“实施层”.“决策层”主要由指导教师及所聘的行业专家组成;“实施层”主要由各项目组单位组成,实施“项目负责人”制.要健全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制度和学生激励制度.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考评机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将指导的成绩和工作量的考核挂钩.设立专门的学生科创奖励和科创先进评选,其他有关学生的评奖评优以及党员发展等都要将科创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7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7.1科技创新的教育应该分层分级开展,不能统一模式

每个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同,所以科创教育应该分层展开,制定具有年级特点的科技创新教育方案.例如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了解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对能力的要求,树立学习的目标.二年级开展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科创沙龙等,培养学生兴趣,激励认真学习.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参加科技竞赛、课题研究,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四年级开展一些科研实践,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四个年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7.2注重结合,完善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部分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过于注重一些技能和知识竞赛,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参与的范围和同学的热情;在活动开展时,应该把专业性竞赛和普及型的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把科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开发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竞赛类活动或者科技娱乐性活动,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7.3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接洽,一方面共建一些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已经建好的共建实验室,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利用效率,使其真正变成学生科技创新的阵地.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实践,学习先进技术,体验企业文化.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众多师生汇聚一堂,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观点、新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学风.

作者:耿言海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德静,禾平,王素华,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

[2]李平,郑峰,李晨,等.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3]王春霞,郑海英,霞春宝,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5(6).

科技探索教育篇4

P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G647.38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及发展背景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新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是对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教育模式探索,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明,教育转型变革动力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不少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创新创业目标的认识过于狭隘,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不能有机融合,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严重脱节;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高校发展方式依然停留在注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对于学校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导致教育转型变革动力不足。

2.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薄弱、导向矛盾

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远未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极其缺乏,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极少。

3.教学管理体制因循守旧、封闭运转

目前我国大多数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旧是应试教育类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与当前体系存在诸多矛盾。因循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更多表现为“刚性”,是封闭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更多表现为“柔性”,是开放型的,二者是矛盾的。

4.双创激励机制不成体系、亟待优化

不少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心有顾虑或安于现状而抱观望态度,高校尚未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尚未建立符合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尚未制定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政策。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1.强化创新创业导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育决策部门要更新高等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方高校的现实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纳入到高校的学科课程建设当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以体系化、学科化融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体系之中,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考核指标之一,予以政策上的保证。要立足应用型定位,既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纳入到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综合改革方案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建立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案细化和督导落实,推进各个学院、专业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奖励办法,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付出和表现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有机联系,对参加部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和知名创新创业竞赛且获奖的团队和指导教师给予特别奖励。

3.大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教学管理当中,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遴选和培养机制,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基于内部师资在实践方面的局限和外部师资在时间方面的局限,要形成学校内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让内部专业教师“走出去”充电、交流、历练,让外聘优秀创业导师“引进来”激发、训练、辅导。

4.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欧美发达国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推广和渗透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有许多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注意到本省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在学习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可从教育理念、实施重点、实施方式、社会参与和实践性等方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在“拿来主义”和独特创新之间要做到国际化和本土化、本土化和区域化、区域化和校际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占仁.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

[2]马晓春,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2,(2)

科技探索教育篇5

活动对象特点分析

夏令营以8~12岁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知识背景,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处于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良好起点。夏令营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尽量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同时注意在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鼓励他们自主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和探究,寻找答案。

主题和内容的选取

针对这些特点,夏令营的内容尽量选择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学校所学知识贴近,如制作酸奶、创意搭建等,以增强其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从而将参加的活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印象。同时,一般性的学校学习和教育活动更加注重系统性讲授或知识性补充,而在科学实验开展、科技制作实践、科学思维与方法方面相对缺乏,因此,我们基于科技馆夏令营特殊的组织方式与活动目标,结合受众特点,将展项深度体验、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动手做、智力拓展游戏等直观、趣味、生动的内容充分融合,注重综合化和多样化,以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的结合,既贴近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又易于学生参与和接受。

从日常现象和经验出发

所有科学实验、科技制作,都简单易行,便于孩子们操作与实现;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经验,延伸或扩展出科学现象,甚至是科学理念与科学方法,令人易于接受和体会。

比如,在“身边微生物与制作酸奶”科学实验活动中,授课教师从孩子们生活中最常见,也都爱吃的酸奶为切入点,逐步展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乳酸菌,并拓展到其他多种微生物相关的科学知识,在孩子对这些知识基本掌握后,教师再指导孩子们选择雪碧、唾液、白醋等不同物质培养微生物,并观察微生物产生数量的差别。随后利用牛奶、酸奶、白砂糖等材料亲自动手制作酸奶,在经过几小时的发酵过程后,每个孩子都可以观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酸奶,还可以与同伴、家长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体味收获的快乐。

综合实践和理论知识

对于所学科学知识,如果能为孩子们创造在实践中应用或接触的机会,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理解和认知,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比如,夏令营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安捷伦公司、伊利乳品厂等企业,小营员在安捷伦公司参观和体验高新化学仪器,体验前沿科技的魅力;在参观伊利乳品厂的过程中了解酸奶制品的加工流程和工艺,体会科技生产带给我们的便捷生活;同时,小营员们还当了一回“包装质检员”,将不合格的包装产品通过自己的观察筛查出来。这一实践活动与在实验室制作酸奶的体验活动相互联系和呼应,使小营员们对参观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酸奶动手做的实验活动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相关联

作为校外科普教育机构,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夏令营力求在体现互动、体验、探究的科技馆特色的同时,积极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相互关联,以实现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衔接与互动。主要体现在下面3个方面。

z科学知识

动手制作课程“无形的力”,展示了磁铁、磁力、电与磁的知识。首先通过学生使用磁铁吸引指北针、铅笔、硬币等不同物品,让学生对磁铁、磁力有直观的认识;随后,利用洒在磁铁附近的铁粉,将磁力线形象地展示出来;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电池、导线、线圈等简易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电机,体验电流与磁力的关系,并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线圈、电池的状态,观察效果的改变。

“起重机”活动则是让孩子们在利用拼插套材搭建起重机,并进行装卸货物比赛的过程中,对于在学校学到的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等相关知识和简单机械原理进行巩固、提升和延展。

z科学探究

在“CSI犯罪调查”科学实验活动中,模拟了一个实验室中重大实验成果被盗的案发现场,小营员们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图表,首先了解手指斗形指纹、弓形指纹的辨别,脚印的实际测量,笔迹的左斜、右斜等特点,树叶的种类及地区分布等知识,随后运用掌握的方法,对现场发现和提取的指纹、脚印、勒索信和树叶等物品进行比对、记录和分析,从而在4名嫌疑人中锁定真正的罪犯。小营员们在测量、分析、讨论、排除、辨识等一系列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提出假设、完成实验过程、得到结论,并将各组的结论进行对比和讨论。

z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拓展性活动“智力运动会”中,我们以拓展任务为导向,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不断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完成这些任务:尝试用1根钢钉的钉头托起10根以上的钢钉;为煮鸡蛋制作“保护服”,保护它从2.5m的高空坠下而安然无恙;用纸折成小船,在水面承载数十枚硬币。这样的活动妙趣横生,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游戏环节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小营员的参与兴趣。这些任务看似难度很大,孩子们从开始的漫无头绪,经过辅导教师一句话、一张图片的提示,触发了灵感,并在与同伴的交流甚至是争论中得到启发,逐渐打开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拓展性智力任务,打破了孩子们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他们在面临难题的时候,敢于另辟蹊径,巧妙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与同伴讨论的过程中,也逐步学会互相学习、共同合作。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些内容关注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共同需求,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着重强调的目标与内容。小营员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够有科学知识的收获,更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提升,从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活动类型

小营员们在学校中多采用班级集中授课方式,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稍显不足。在科技馆中,我们进行的不仅仅是事实性内容的传播,而是要通过活动促进他们对已有的认知和实践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夏令营在注重体验与探究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的活动类型,充分采用多种活动类型,以求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促进学生的认知。

科学实验类活动

在科普活动室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过程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前面提及的“酸奶制作”、“CSI犯罪调查”、“生命的密码――DNA”等。

动手制作类活动

基于动手制作活动室的微型器材,指导孩子们动手完成一些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科技小制作,从中体会科学原理、动手技能和思考方式,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

创意搭建类活动

采用机械活动室创意搭建套材开设丰富的体验活动,搭建起重机、桥梁等物品,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竞技游戏类活动

通过趣味运动会、体感游戏等分组竞赛和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完成预设的挑战任务和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行动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观体验类活动

带领学生通过参观科技馆展厅、馆外科研或科普机构,完成学习手册中针对展品提出的问题,深入学习和体验展品科学原理,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实际应用。通过观看液氮、大气压力等趣味科学实验表演并参与互动,体验科学的神奇和触手可及。

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小营员们学会独立或分组进行各项活动,并展开讨论交流、总结经验,辅导教师结合活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孩子们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扩展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把新知识同固有经验和知识加以关联,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通过独立完成活动,促进了小营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践,增强了小营员的参与互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彼此沟通、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促进了相互了解与学习。小营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达到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这种多样化活动类型,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提升了活动效果;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更有利于营员与营员、营员与辅导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

何雨佳:这4天的夏令营活动很有趣,很充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夏令营中,我参观了科技馆展厅,看到了龙洗、旋转的金蛋和其他很多有趣的展品。我还品尝了自己制作的酸奶,动手制作了电动机,还在安捷伦公司看到了很多新奇的化学仪器。这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从来没有见过的,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来到这里。

牛政雅:在科技馆夏令营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龙洗、福船,还有简仪等,它们都让我明白了一个个原理,比如水密隔舱。它们还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先人和现代的伟人辛辛苦苦实验的结果;那些成就,也经历了一场又一场风风雨雨,才被人们认可。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为了推进人类的发展,科学家们有辛苦,有快乐,有成功,有辉煌,科学家为人类付出了许多许多……我们要重温那些令人激动的时刻,为人类再创辉煌,这就是未来!让我们去那前进的道路上吧!

科技探索教育篇6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实践

一、前言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渔业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以教高函[2004]3号文批准设立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简称水族专业),专业代码090703S,隶属农学学科(09)水产类(0907),属目录外专业,最先在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该专业是在传统水产养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观赏水生动植物养殖与鉴赏、繁殖与育种、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质调控、水族工程设计、水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水族生产、休闲渔业、水族管理等领域从事观赏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开发、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背景

系统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提出,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20世纪30年代,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学形成了另外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全人教育模式(安提亚克模式):要求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定期转化,在校生必须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应具有在多个社会生产领域和部门工作的经验。1951年,以斯坦福大学创建的大学科学园为标志,产学研合作又开始了一种新的方式――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模式;而企业大学则是美国近期兴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除了大型水族馆或展览中心外,观赏水族业总体上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目前市场上有着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型观赏鱼养殖企业,如何在一个“全民可入行”的行业中凸显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高高的门槛。开展“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生产中发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企业切实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显现出高校与普通从业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即“登高则望远”。同时,既然水族业是一个门槛相对比较低的产业。如何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展创新科学研究,也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因此,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上海海洋大学水族专业创建伊始即明确的主导方向,是培养该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学生可在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运作惯例模式、生产流程;可在教师的科研中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大的问题、最热的热点;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中碰到的瓶颈,则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市场认知度、对专业的全局认识、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上海海洋大学创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水族专业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而在国际上的同类专业也并不多,包括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水族科学专业、新英格兰大学的水产养殖与水族科学专业、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动物园与水族科学专业等,很多大学通常是把水族作为生物科学或者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分支,有时仅仅是几门选修课,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水族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借鉴处并不多。

我们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自2006年起,连续召开了五届“水族科学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企业家,包括政界人士,探讨我国水族产业的发展以及水族专业的发展情况,指明社会所需的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就业去向等,从而建立了一套知识结构、能力衔接较为合理的水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了一批特色课程,如“观赏水族养殖学”、“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水族工程学”、“水族馆创意与设计”、“游钓渔业学”、“水族经营与管理”、“水草栽培学”等,使该专业学生更多地侧重于观赏水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形成以鉴赏、保护和开发水生观赏动植物为中心的专业风格。

加大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以实践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共有3项实习,包括“水生生物认识实习”、“水族生物调查实习”、以及“生产实习”。这些实习分别在基础实践训练、走出校门的调查实践、以及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实践3个递进的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同时,在一年级开设“名师导航”,在四年级开设“水族高级研讨课”,均邀请产业界人士授课,自始自终把握社会需求。

2.注重培养、柔性引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的水族专业多从水产养殖学“母体”中脱胎而出,所以很多教师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学转行而来。这两个专业在学科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专业服务对象、市场定位上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学校鼓励对水族产业有兴趣的老师转行,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教师前往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广东、深圳等地区开展调查和业务交流;对这些教师申请水族产业方面的科研课题给予资助,为他们水族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帮助;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进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产业活动,开拓视野,增加与业界的联系。同时,通过柔性引智,聘请业界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

3.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观赏水族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于其“观赏性”,该专业的很多课程也就因此而更具趣味性,教育教学手段也就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们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形式,以生动的画面、动态效果介绍世界各国水族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同种类的观赏水族、它们的生理生态习性、增养殖技术、病害的防治技术、高品质观赏水族的鉴赏等。来自业界的各种视频、照片成为课程讲授重要的素材。

同时,自主学习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一个亮点。学校成立了观赏鱼爱好者协会、水族科学商店、水族诊所,以该专业同学为主体,从事种类鉴别、养殖护理、水质监控、病害防治等常规工作,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学校所有公共场所的观赏水族箱均由该专业学生建设与维护。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水族专业是一个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学校邀请水族产业的业界人士、高校相关专业教授,共同商讨水族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础实验室、观赏水族养殖实验室、水族工程实验室、饵料生物实验室、观赏水草栽培实验室、游钓实验室、景观与会展设计室。购置了42套水族养殖系统,可进行平行试验的水族缸、紫外线消毒仪、加热设备和自动温控系统等。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了企业对学生观赏水族“水、种、饵、病、赏”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8家水族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每年均可接受水族专业学生6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们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明晰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自身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学生还根据实习单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开展一些小型试验。例如,当观赏鱼生病需要投放渔药时,企业通常会根据经验行事,而学生们则通过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给出施药的合理剂量,既有防病治病效果,又不会污染水环境。学生们的青春也为企业注入了活力,而且他们也成为这些企业潜在的员工、水族市场发展的引导员和未来的客户。

5.拓展创新研究

鼓励和支持学生将创新性意识和想法付诸实践,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具体包括: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设立了创新项目研究基金,学生根据企业设计的问题导向,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水族科学商店科研项目,学生根据社区居民继续解决的技术难点着手,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居家水族的问题;市、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自主选题。近年来,水族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创新研究项目,例如“水族箱粪便残饵自动清除系统的设计研究”、“斗鱼低温本土越冬品种的驯化与培育”、“‘一眉道人’繁殖的研究”、“海月水母盐度适应性研究”、“水族缸基肥添加器的设计”等由大学生主持的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让我们深知,大学最终是要培养一批能服务于社会的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让水族专业的学生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成为专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设立了水族科学商店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向市民提供观赏鱼器材配置、水族箱布景与维护、水族疾病防治以及水族知识普及等服务。同时,针对居民日益突出的水族饲养问题,如家庭更换观赏鱼品种和水族箱无人值守等情况,提供水族收容、寄养、认养和代养等研究与项目服务。

建立水族诊所,所长由教师担任,而医生和护士均是我们的本科生。他们面对的是水生动植物病患,他们为每位病患建立了病历卡,设有专门的床位,实行复诊制度。而这些病患则成为实践教学最好的活体标本。诊所一经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既解决了市民饲养水生宠物的难题,也有助于观赏鱼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些市民由于要出差或出国,他们还会把水族宠物带到诊所代为照料。对学生而言,看病的实践既是教学学习,又是科学研究,还要有一种人文关怀。

在上海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水族馆等处都能看到水族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身影。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上,水族专业教师成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而学生们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志愿者。

参考文献:

[1]胡昌送,李明惠,卢晓春.美国产学研结合发展历程与主要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科技探索教育篇7

一、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较少关注实际问题,缺乏实感,效果可想而知。这种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目前,理论界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虚拟现场。所谓虚拟现场,是指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教师或扮演教师或扮演幼儿,或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观点与见解的观众,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教师或幼儿,来完成指定的活动。虽然它是一种虚拟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它已迈出了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这种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效果颇佳。

二、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保障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我系先后在广西条件好的幼儿园如广西军区幼儿园、区第三保育院、南宁地区保育院建立了教育科研实习基地,还与区党委幼儿园等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与基地教师的联系,我们还聘任了幼儿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做我们见习和实习的指导教师。

以往高师院校见习、实习时间短、集中,带来不少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安排带来的弊端,我们在每学年都安排有见习活动,实习的时间也比以前多。我们还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内容有班级管理工作、各领域教学、保育等,形式分集中、分散、小组见习。除了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见习外,我们也把见习贯穿到课程当中,这样既避免了理论课枯燥乏味,又使教学内容能与实际联系起来。

我院要求学生寒暑假要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我就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社区等做调查研究,撰写学前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并且鼓励他们在幼儿园见习、实习、调查中多留心,发现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这样的研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实际意义。也可协助老师做课题,如我的课题《广西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就会让学生参与。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夫,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意识,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大四的毕业论文就会得心应手,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做好了准备。

除了见习、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开展并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幼儿园或社区开展与家长访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让他们学以致用。在学前教育班开展有关儿童故事、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绘画、书法、说课等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大胆展示个人才艺,也与其他班级联合起来开展一些比赛,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院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会评出奖项,给予奖励,以便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六一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去,协助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以便让他们了解幼儿园教师怎样教小朋友跳舞或唱歌等,并了解幼儿园的舞蹈和音乐等活动。

三、重视教育技能类课程

教育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钢琴、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舞蹈基础和创编、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和纸工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这些技能差,将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就业。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些课程。

目前,我院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的专职教师不少,而担任这些技能课程的专职教师少,大多数是艺术系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教学偏重于理论,与幼儿园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上课针对性不够强。所以,我们应培养专职学前教育技能技巧教师。除此之外,还可邀请擅长于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有经验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来做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并掌握弹、唱、跳、画、做等基本技能。

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训练,对这些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来就是一大难题,再加上一般高师院校教育技能类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学生学习都不够深入,更谈不上练习,他们的技能怎能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这些重要的技能,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这些课程,掌握这些技能。

四、制定技能考核制度

师范院校要重视制定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切实可行的基本达标细则与要求,以此促进其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在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见习、实习和一些比赛活动中,可对学生的弹、跳、唱、画、做等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学生也可根据考核指标进行自我检查和分析,找出差距,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加强某方面技能的培养。

五、改善条件

学前教育专业应配备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画桌、画板等,要有形体训练室、美工室来满足学生长期练习技能,因为技能得不到练习就会变得生疏。还应有一间多媒体教室,里面应有电脑、影碟机、国内外有关幼儿的教育教学音像资料,特别是有关幼儿园音乐活动、舞蹈、手工制作等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定期观看,既密切关注国内外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又获得了幼儿教育教学的间接经验。

科技探索教育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索能力;学生主体;新课标

学校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要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是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学习技能之一,应成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初中学生生物探索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提高教师自身探索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治学态度、生活作风等都要成为学生之表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探索能力是基础和前提。新课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更是严格对待,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理念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活动之余不断加强学习与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科修养,从而响应新课标理念,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探索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并要把获得的探索能力内化,以便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巧妙运用。

二、创设探索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被动式”学习已不适用于当前教育形式,教师在培养学生生物探索能力时,首先要创设探索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探索式教学情境常见的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建立假设、进行探索的能力,以及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探索式教学情境中培养的重点。初中生物学科是生物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对所学生物知识提出疑问,然后不断探索和求证,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并在探索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让“主动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要动力。如“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可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我设置的探究问题有:生活中的高楼大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基本单位之间简单的堆积就能形成高楼大厦吗?你所采集的绿色植物中所有器官是什么时候才能同时出现在植株上?绿色植物中各种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绿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遇到时会有一种一探究竟的欲望,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技能。

三、增加学生探索式学习实践的机会

实践出真知,同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各种能力和技能都要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时,还要注意增加学生探索式学习实践的机会。“纸上谈兵”只会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变得狭隘而不切实际,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索过程的机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不管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制定解决方案、得出结论,甚至是作出评价,都要学生亲身体验才能了解探索的过程,并体会生物学家探究的艰辛。如“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知识,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小组讨论的方式,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主导探索的方式,各个小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制定探索方案,小组内成员共同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形成结论,最后由全班评价各小组探索方式。教学结果显示,此节课中学生表现活泼、教学效果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实验是初中生物的基本构架,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目前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方法。新课标实施后,初中生物教材和中考都发生了改变,探究式实验成为教材的主线和中考考查的重点。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可以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他们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多是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的,如“显微镜的作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观察蝗虫”“观察膝跳反射”等,因此学校可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实验,在亲自实验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发展创新技能。

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科技在进步,先进的科技也在逐步走进课堂,学校教育与社会也需要必要的接轨,学生的探索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探索能力。教材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教材中获得的知识多是基础的,他们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领域,“闭门造车”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一味的给出帮助,要引导他们学生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计算机等,让他们通过查阅扩充自己的知识,养成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获得的事实解释现象的行为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教育没有终点,教师也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不断地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刚.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21

[2]刘桂东.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策分析[J].科学大众(学科教育),2015.06

[3]罗开荣.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

上一篇:关于茶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日记怎么写三年级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