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大全范文

时间:2023-10-23 07:36:11

儿童故事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篇1

小白兔跟着奶奶上街去玩,街上真热闹啊,有卖吃的,有卖玩的,小白兔看花了眼睛。

“哇,那是什么?”小白兔拉着奶奶的手,一个劲儿往前跑。啊,是五颜六色的氢(qIng)气球,真漂亮呀!

“奶奶,给我买个气球吧?”小白兔指着飘荡在空中的气球说。

“好,只要你喜欢,我们就买!”奶奶看着这些带着“喜羊羊”、“海绵宝宝”等卡通图案的氢气球,也非常喜欢呢。

“那就买一个‘海绵宝宝’吧,我最喜欢它了。”

奶奶付了钱,小白兔牵着氢气球,蹦(beng)蹦跳跳地往前走。许多大人看到了,都觉得气球真漂亮啊,于是给自己的孩子也买一个玩。

当小白兔和奶奶逛街回来的时候,大街小巷都飘荡着各色各样的氢气球,差不多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个了。

小白兔回到家,仍然不舍得把气球放下,他从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嘴里还唱着:气球气球圆圆,气球气球飞飞,不要离开我,我们做朋友。

奶奶听了,笑着说:“乖,你和你的朋友歇一歇吧。我现在就给你做好吃的,等着哦。”奶奶进了厨房,开始忙碌起来。

小白兔哪里能听进奶奶的话,他还牵着“海绵宝宝”,从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嘴里还唱着:气球气球圆圆,气球气球飞飞,不要离开我,我们做朋友。

小白兔唱着来到厨房,他想看看奶奶给他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哪知道,他一靠近火炉,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原来氢气球靠近火炉,发生了爆炸(baozha)。

小白兔呢?不,现在不能叫他小白兔了,因为他变成了一只小黑兔。他坐在地上,哭喊起来:“奶奶,我好疼啊!”

奶奶吓坏了,忙把他抱起来,发现他全身的毛都被烧焦了,忙拨打了120电话。在医院里,医生检查了小白兔的身体,只是毛被烧了,没有生命危险。可是同一个病房的小黑熊就没

有那么幸运了,他也是因氢气球爆炸、燃烧而受到了伤害,医生说他的一条腿需要截肢(jiezhi)呢。

小白兔得到了医生的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走出医院的时候,小白兔对奶奶说:“以后我再也不买氢气球了!”

“是啊,我们以后都要远离这个美丽的危险品啊!”

知识链接: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氢气球存在诸多隐患,特别是在靠近热源时,极易爆炸燃烧,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酿成惨剧。我们要远离氢气球,提高安全意识。

儿童故事大全篇2

一天,小海鬼波迪正在海盗船里做美梦,忽然,他的耳边响起了铃声,又响亮又急促:丁铃铃……丁铃铃……

波迪猛地睁开眼,哎呀,胖胖的神仙鱼正举着铃铛,在波迪的眼前使劲摇着。怎么了?波迪一骨碌爬了起来。

一个强盗闯到我们这里来了!神仙鱼把波迪拉到窗户边,你看你看,他就在附近!

波迪瞪着大眼睛,紧紧地盯着窗户外面。

哗啦哗啦!突然,窗外出现了一道浪花!一条银灰色的剑鱼像火箭一样从窗口游了过去!哇,他游得真快!波迪说。

对呀!被他盯上了,谁也逃不掉!神仙鱼说到这里,浑身哆嗦了起来,我可是冒着生命危险跑来告诉你的。现在大家全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玩!

不敢出门玩?那怎么行!不玩多没意思啊!我要去打败他,让大家出来玩!波迪说着,就要打开门出去。神仙鱼赶紧拉住他,你才打败不了他呢!他会用剑扎你,然后把你吃掉!

波迪可不怕,他笑嘻嘻地说:你忘了我是海鬼啦?海鬼可是最有办法的!

波迪打开门,游出了海盗船。

哗啦哗啦!一道浪花从远处扑过来了。剑鱼已经发现波迪啦,他举着明晃晃的剑,飞快地朝波迪扑了过来。可是,就在剑鱼的剑要扎到波迪的一刹那,波迪不见了,只有一串彩色的泡泡!

哈哈,波迪又耍了那个大浪滔天的鬼把戏!

咕噜咕噜,彩色的泡泡在海水里飘荡着。剑鱼闹不明白了,这到底是什么呀?他停下来,好奇地用剑去扎那些彩色的泡泡!

就在这时,波迪一个跟斗,翻到了剑鱼的背上,紧紧地抓住了剑鱼的背。

剑鱼被抓疼了,想用剑扎波迪,可是怎么扎得到呢?他只能在原地打着转儿,干着急!哎哟,谁在我背上?

小海鬼波迪!波迪调皮地说,知道吗?被海鬼骑在背上的鱼,就是被海鬼打败了!以后你要听我指挥啦!

我才不想听谁指挥呢!剑鱼还想用剑来扎波迪,可是哪里扎得到!他只能原地打转转!转呀转呀,转了一上午,剑鱼累极了,转不动了。

好吧,我听你指挥好了。剑鱼沮丧地把剑耷拉下来,说吧,要我做什么?

跟大家一起玩!再不许用刺扎别人!波迪紧紧抓住剑鱼的背鳍,用脚后跟踢了踢剑鱼的肚皮,来吧,你先让我骑一会你这条大马。

遵命。剑鱼乖乖地听着波迪的指挥,在海里游来游去。躲在家里的鱼儿们见了,全都跑了出来,好奇地看着。

神仙鱼也出来了。他不住地对别的鱼儿们说:瞧见了吧,我的朋友有多棒啊!

儿童故事大全篇3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不从心”,老师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老师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结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以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解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以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经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平平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领袖”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经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老师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老师“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以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可能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可能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神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系,恰似人和影子的关系,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有人说,“故事”是人的基因遗传的组成部分。这话不一定能从“遗传学”角度考证,不过,儿童真的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充满生命质感的童年。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一定具有童真、童趣;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就成为儿童心灵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语文老师将步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

    进入作文训练的“核”时代

    儿童天然具备讲故事的冲动。当然,这不等于说,不用老师教,儿童便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指向“故事”的儿童作文,学生的学,有了向心力;教师的教,有了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即“故事力”。

    孩子怕作文,第一怕“字数”不够。如果拿起笔来,能轻而易举写上五六百字,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凡写不长的故事,故事里的“人”都是不开口的“哑巴”。如: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

    妈妈“跟我仔细解题”,说了多少话呀;“我怎么也搞不懂”,“我”又说了多少话呀。可小作者呢,偏不让妈妈和“我”说一句话。所以,只有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学生才能摆脱“字数”的困扰。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入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练习,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老师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熟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故事力”训练的第二步,即关注内部语言,大致步骤有:(1)讲故事:认识到内部语言是相对外部语言的真实存在。(2)猜谜语:体察活跃的内部语言。(3)闭气60秒:感受并捕捉内在的心理感觉。(4)谁写的:有一种内部语言叫“推理”。(5)选哪个:内部无处不在的隐性选择。(6)突然袭击:有层次地写出内心体验。(7)一次特殊的听写:作文要忠实自己的内部语言。(8)经常性练习:和内部语言对话。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小学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儿童故事大全篇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0―2005年嘉定区所有托幼机构上报的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报告单。

1.2方法各托幼机构保健老师按要求及时将本园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以“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报告单”三联单的方法上报至所属乡镇卫生院和区妇幼保健所,乡镇卫生院和区妇幼保健所专职儿保医生每月负责将辖区内托幼机构发生的事故汇总,并完成“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月报表”及时上报。区妇幼所儿保科专职医生每年收集并完成全区托幼机构事故发生情况汇总。

事故的分类参照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常规中一般事故、责任事故的分类。

2结果

2.1事故发生情况

2000―2005年嘉定区托幼机构在园儿童总数76 611人(男

40 567人,女36 044人),发生各类事故74例,平均事故发生率为

0.97‰。事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05年的0.62‰,下降了59.74%(表1)。

2.2事故发生的季节

第一季度发生事故15例,第二季度34例,第三季度3例,第四季度22例,分别占事故总数的20.27%、45.95%、4.05%、29.73%。

2.3事故发生的时间

事故发生时间最多的是上午(指幼儿入园后到午餐时间),其次是午睡前后(指幼儿午餐后到午睡起床后0.5 h)和下午(指幼儿起床后0.5 h到幼儿离园),所占事故的构成比分别为68.92%、17.57%、13.51%。

2.4不同性质托幼机构事故发生情况

教育部门办托幼园所事故发生率为1.00‰,民办1.16‰,机关企业办1.17‰,乡镇街道办0.27‰(表2)。

2.5男女儿童发生事故的比例

男孩发生事故52例,女孩发生事故22例,分别占事故总人数的70.27%、29.73%,男∶女为2.36∶1;事故的发生率男童为1.28‰,女童为0.61‰。

2.6各年龄段发生事故的情况

6岁组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2.35‰;其次是2岁组和5岁组,事故的发生率均为0.98‰(表3)。

2.7事故的类型

发生一般事故72例,其中缝针60例、骨折11例、脱臼1例;责任事故2例,均为烫伤。

2.8事故发生的场所

74例事故中发生在户外场地的34例,所占比例最高,为45.95%,其次为教室和室内活动室,为37.83%(表4)。

3讨论

3.1规范集体儿童保健工作,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上海市市区2000年0~6岁集体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为1.69‰[1],我区集体儿童事故的发生率由2000年的1.54‰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0.62‰,这与“托幼机构意外事故报告方法”的统一执行,使我们能有效地对托幼机构意外伤害事故进行管理有密切关系。同时,区妇幼保健所也将集体儿童的安全工作放在卫生保健工作的首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托幼机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加强了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人员的安全培训,从而提高了各托幼园所的安全防范意识。当然,也并不完全排除个别托幼园所可能存在漏报或瞒报而导致事故发生率的下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规范集体儿童管理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安全工作的检查。

3.2抓重点落实安全措施

民办托幼园所和机关企业办托幼园所的事故发生率较高,应是今后我区集体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关注指导重点。民办托幼园所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但相当一部分民办园所的管理还很不规范,机关企业办托幼园所因主要受上级部门的主管,对卫生保健方面的检查、业务指导还不够重视,所以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提醒教育、卫生和其上级主管部门务必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联合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业务指导,使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基层儿保医生也要定期去托幼园所进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督促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3.3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

造成意外事故的原因,年龄愈小由成人照顾不慎引起者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自己不慎引起的事故逐渐增多[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6岁组儿童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2.35‰,其次为5岁组和2岁组。所以不仅要对看护者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幼儿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不仅是得到被动的保护,而是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让幼儿学会主动的自我保护,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另据报道,男孩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女孩的1.4倍[3],而我区男女儿童意外事故比为2.36∶1,男童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比女童高出0.67‰,所以更有必要对活泼好动的男孩加以关注。

3.4加强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

托幼机构内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做到规范上岗、持证上岗,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断增强工作技能和工作责任心。保教人员要关注每位孩子在幼儿园各个环节、各个场所的一举一动,提高看护的质量,减少小年龄儿童的事故发生。对事故的易发地点、易发时间更要加以重视,从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尹英.上海市市区2000年托幼机构集体儿童意外损伤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76-277.

[2]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等.儿童保健学[M].第二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21.

儿童故事大全篇5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儿童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儿童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同我国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儿童工作是分不开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传统影响,我们的儿童安全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根据对有关调查数据(注:劳凯声、孙云晓主编:《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的梳理,我国儿童安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因意外伤害造成儿童死亡占我国儿童死亡总量约1/4统计表明,我国儿童伤害最大因素依次是:交通事故、中毒、跌伤、烧伤、溺水、动物咬伤和其他意外损伤。我国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占儿童死亡总量的26.1%,即每100名死亡儿童中就有26人死于意外伤害。目前每年约有16万0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儿童意外伤害已经超过4种常见儿童疾病(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死亡的总和,不仅导致儿童伤亡、残疾,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儿童身心健康、正常发育和学习。

(二)游戏和运动中受伤居校园伤害之首2002年一项全国10个城市12岁至15岁(S=5846)学生调查显示,在游戏和运动时受伤的比例最高,“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53.6%;其次是“由于学校楼梯或其他通道拥挤所导致的事故”,“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13.1%;“上实验课时受伤”的人数比例是6.0%,其中“因受伤而住过医院”的人数比例为5.5%。调查还发现,有41.3%的人选择“上学、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从来没有专门维持交通秩序的人员”。这说明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严重漏洞,这无疑增加了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目前,在我国存在安全事故及其隐患的学校比率较高,而且,游戏和运动中的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间段特别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三)放学之后、自由活动是儿童最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在对教师、父母调查儿童“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时,教师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放学以后、体育课上,选择率分别为:47.0%、38.9%、8.8%;父母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放学以后、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体育课和实验课,选择率分别为:41.3%、40.3%、12.9%、1.5%。统计发现,容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均是儿童活动较多的时间段,而恰恰在这一时间段,基本没有成人在场。

门卫制度方面的漏洞已经成为公认的校园安全隐患,应引起学校管理者注意。同时,儿童校园伤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和父母“最不能放心”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是无成人在场时,儿童活动较多的场合,因此急需对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四)家庭暴力是儿童遇到最多的暴力伤害暴力伤害通常对儿童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严重的。重者可造成残疾或死亡,轻者造成身体损害。近年来,儿童所受到的暴力伤害有增加趋势,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大伤害源。调查发现,家庭暴力是儿童遇到最多的暴力伤害,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经常采取打或骂方式。调查显示,60.9%的孩子在家中挨过打,84%的孩子在家里挨过骂。同时,儿童在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具有强烈反抗愿望,甚至想采取极端的自毁手段来报复施暴者。

儿童对暴力伤害的恐惧比其他伤害要严重。例如他们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的选择比例高达41.2%。调查显示,西部城市和中小城市中,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选择比例要高出大城市约15%。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打学生现象仍有存在,有15.4%被访学生报告曾被教师打过。此外,高年级同学的暴力也是儿童遇到较多的一种暴力伤害,有38.6%的学生有过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经历。我国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被打的现象,父母打孩子的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打孩子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的行为,而体罚学生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所明确禁止的行为,但在现实中,这一现象却较普遍地存在。这一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有关儿童权利、成长等观念的进一步反思。

(五)我国儿童的隐性伤害多发生于家庭儿童对在上学期间睡眠状况进行自我报告的结果显示,在全国10个城市抽取的5846位学生中,10.4%儿童在12岁以下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13岁、14岁、15岁儿童中,分别有22.1%、33.1%、44.6%的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个小时,这些年龄段的儿童绝大多数为初中学生。数据表明,儿童睡眠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相当部分孩子睡眠不足,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关注。

儿童所受到的隐性伤害还包括饮食状况。调查发现,接近8%的儿童午餐没有规律,或用零食、方便面代替,或在快餐店或用盒饭解决。比较而言,小学生的午餐状况好于初中学生;初中阶段午餐无规律者的比例逐渐上升。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对食品中的人工添加成分的有害性缺乏认识。这些都会给儿童带来隐性身体伤害。

隐性精神伤害则多发生在家庭中。8.6%的孩子说“父母经常把我一个人留在家中”;47.4%孩子说父母偶尔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中;11.7%的孩子曾经遇到过“父母只顾自己,不关心我”的情况。此外,还有9.1%的孩子把父母不关心自己列为最害怕的事件。近20%的儿童在遭遇伤害或受委屈时不告诉任何人或找不到人诉说。而把父母吵架、打架列为“自己最害怕的事件”孩子的比例高达35.7%;45%的孩子遇到过父母吵架或打架的情况。

(六)社会及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欠缺与高发安全事故及其隐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对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却很差,由于自身行为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比例很高。其中骑车带人、骑车逆行、在马路上玩耍、翻越隔离栏杆等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4.6%、21.9%、19.8%。在遇到紧急事情时,儿童闯红灯过马路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在儿童生活环境中,例如“公路正在修建,无安全提示”、“下水道窨井没有盖子或盖子没盖好”、“建筑施工现场无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隐患比例均较高。这表明社会诸多部门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还没有树立应有的防范意识。儿童好动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中充满安全事故隐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教师和父母们担心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和放学之后活动时间受到伤害的重要原因。

(七)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会要明显高于县镇和乡村。分析城市儿童多发的安全事故类型可以发现,它们多与儿童的活动空间、家庭中的现代设施等因素有关。城市儿童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乡镇儿童,城市儿童因受伤而住过院的人数比乡镇要高出两个百分点,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城市在医疗方面便利有关。同时,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相对乡镇儿童来说过于狭小,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

另外,现代城市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儿童安全事故隐患,增大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例如,各种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电器、煤气、游戏娱乐设施、城市建筑工地等都是儿童人身安全危险源。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致使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八)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食品安全尤其是儿童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社会所关注。最近,在我国发生的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案、浙江省“雀巢”奶粉案、麦当劳的“苏丹红”一号案和郑州光明奶业案等都涉及儿童安全问题,并向我国儿童食品安全现状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现有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漏洞(注:徐澜波:“食品安全事件拷问食品安全法律机制”,《社会观察》2005年第8期。),如《食品安全法》内容不全面、儿童食品检查以时段性抽查为主、缺乏儿童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和生产商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九)网络新媒体对儿童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儿童在接触网络时,多数情况是进行交友、聊天和影视娱乐,有些人被算卦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网站所吸引,还有少数人接触所谓“成人保健”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实际上对儿童来说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它们远远超过了儿童理解水平。调查显示,有22.5%的儿童有经常联系的网友,有12.4%的儿童在网友提议见面时会去见面。儿童是否有经常联系的网友、是否选择与网友见面,与其学业成绩和其父母的学历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低,父母学历越低的儿童,越愿意与网友保持经常联系,并且更愿意与网友见面。同时,年龄越大的儿童,越可能与网友见面,男生较女生更多地选择与网友见面,城市儿童较乡镇儿童更多选择与网友见面。调查显示,网上聊天中的不健康内容比例相当高。

考察父母对子女使用电脑时间的控制情况时,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意识到了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管孩子是否用电脑学习,他们都会嘱咐孩子注意休息,不要连续使用太长时间。另一方面,仍有47%的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不加限制,或在孩子用电脑学习时不加限制;11.6%的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根本“没有限制”;18.7%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把电脑“用于学习则不加限制”;16.6%的父母只是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他们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给儿童造成的身体伤害,如视力下降、肌肉劳损等。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也是导致儿童身体伤害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关于儿童安全的界定

在我国,对儿童安全认识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传统意义上,我们对儿童安全的理解都是从它的反方面来理解,即从对儿童伤害的角度来理解儿童安全问题。例如,我国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和儿童安全问题最为紧密相关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同样,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也都采取了“人身伤害”的定义。这种对于儿童安全问题的理解固然考虑到了中小学生作为发生伤害事故的主要群体,但明显具有狭隘化之缺陷。

在当今开放、信息化社会中,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是要求人身的完整,更要求具备精神的健康。同理,对儿童的伤害不仅有大量有形的即显性人身伤害,也逐渐出现了很多无形即隐性“精神伤害”,还有,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网络对于儿童的多重伤害也正日益增加。因而,我们认为对于儿童安全的界定应该是:使儿童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免受人身和精神上的侵害,并得到特殊保护。这样理解既能体现儿童安全的完整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了内在的逻辑合理性。

由于对儿童安全问题的视角不同,我们还可将儿童安全范围做一个界定。从空间范围看,儿童安全主要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个主要领域;从时间范围看,儿童安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期间、家庭生活期间和社会生活期间;从对儿童安全影响因素来源看,主要涉及网络影响和现实影响等。当然,所有这些儿童安全范围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之便利,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大多是以上多种领域影响的综合结果。

三、我国儿童安全现状原因分析

(一)传统社会对“儿童安全”观理解不全面性的影响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儿童安全观念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从实践来看,整个社会对儿童安全持狭义和客体性的理解。所谓狭义是指认为儿童安全主要是人身即生理上的完整性,忽视了儿童精神即主要在心理方面的健康。在这种观念支持下,社会群体更多只关注儿童的存在,关注儿童最基本的需要,忽视了对儿童安全整体把握。所谓客体性的理解是指由于儿童在诸多方面和成人的差异,我们在理解儿童安全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们视为成人行为和观念的受体。这种观念容易越俎代庖,导致从一个成年人角度出发去看待儿童安全需要,忽视他们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主体的最自然的需要。

从理论上看,儿童安全观念片面性体现在儿童安全有关的学科研究上。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法学研究的主要缺陷是强调打击犯罪而忽视权利保护。这种以犯罪和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针对儿童的保护,在方向上显然是有误的。我们应该多考虑通过怎样的法律手段去保护他们的权利,如何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当下,很多人缺少法律观念和基本的法律知识,这种社会背景容易导致弱小的儿童特别是在校学生成为缺乏制约的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二)独生子女教育的误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独生子女大量涌现。虽然对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认识上存在争议(注:蔡扬眉:“近五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7期;),但不可否认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容易出现问题。如独生子女的“三高”(过高保护、过高期待、过高溺爱)现象明显存在并易于导致他们产生不易接受挫折、孤独感强、缺乏独立性等心理特征,具体为:其一,他们的价值观、认知的统一性受到挑战,与长辈之间文化差异大,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生活,自我内心冲突,容易造成心理缺陷。其二,隔代抚养的利与弊。由祖辈照料的独生子女群体非常普遍,如何克服隔代抚养的不足也是确保儿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三,“压力后置”的潜在忧虑。独生子女看上去“压力”小了,实质上是一种“压力后置”现象,压力事件被推迟到下一个家庭历程中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注:陈建强、包蕾萍:“‘独生父母现象’及其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上海社会报告书(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三)对生命与权利教育的忽视(注:杨雄:“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问题,对学生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学生其他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被忽视。文理科过早分流,造成了理工科教学缺乏人文精神关怀。现实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现实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等外在于教育因素的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教育,教育过多谋求“何以为生”的本领,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感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过分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他们面对的是无情的竞争。快餐的教育方式又使他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容忍度,轻则产生心理问题,或逃避,或消沉,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造成许许多多不应该发生的生命悲剧。

另外,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们对儿童权利教育的普及工作仍显不足。首先,在现今学校教育中,我们过多关注集体主义、纪律教育和育模式,忽视个体作为生活主体而应享有的多种权利的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多关注教育的功利性,忽视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和美育等以儿童权利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第三,全社会没有确立一个完整的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氛围。儿童在学校或者家庭中接受到的权利观念和相关的权利意识容易与现实社会中他们接受到的观念相冲突,使他们无所适从。

(四)对网络及其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缺乏准备高科技和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威胁,网络世界就是一个最明显例证,尤其反映在当代儿童安全问题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04年我国已有网民9000多万,其中19.4%在网吧类经营性场所上网,初步估算,网吧接纳了1000多万网民。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37.3%;其次就是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17.6%;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最近两年间,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增加了15个百分点,而且预期可以上网的人当中青少年又占了17.5%,他们无疑是将来网民的主力军。曾光顾的占46%;76%的学生网民沉迷于聊天,近三成同学选择“搜索信息”、“下载软件”;另有35%的学生选择玩游戏。由于儿童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不能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如果他们频繁接触网络,就可能对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儿童阶段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完全自我控制。如果儿童通过网络接触虚拟世界,上网成瘾,脱离现实,会对其日常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其荒废学业。当前的网络世界的内容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儿童通过网络可能会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甚至引发网络犯罪,对其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问题严重性在于,我们成人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儿童安全问题仍缺乏必要准备。

四、关于儿童安全若干政策思考

我们认为,儿童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现阶段中国儿童安全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建立新的儿童安全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曾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儿童应该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一个“清晰而有效的沟通者,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者,创造性和实际的问题解决者,负责任的和参与的公民,合作的和优秀的工作者,整体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要达到上述这个目标,当前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儿童安全观。不仅要保护儿童的人身安全,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心理健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绿色”成长环境。同时,要从尊重人权角度出发,切实尊重儿童参与主体性,从他们自身需要出发,全面理解儿童安全需要,为儿童发展与保护儿童安全在观念上创设思想准备。

(二)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注: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面对青少年自杀增多和逐渐低龄化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尝试开展“生死教育”计划。我国内地许多学者也提出应当在中小学开设“生命课程”。上海市教委在二期课程改革中也加强了就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生命教育对儿童安全重要性在于,通过系统教育,使青少年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战胜生活中的挫折,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这是应对现代文明自身内在危机的一项明智举措,非常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生命教育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使学生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首先表现为保护生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尽管绝大多数不是直接来源于教师,但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逃生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

(三)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有效防范儿童伤害事故的根本要求。从目前来看,主要应做的是:(1)从立法角度完善现有的有关儿童安全法规。由于对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性质的认识存在争议(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科研中心《民法典》建议稿;),所以导致对教育部现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存在不同理解,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对儿童伤害事故的保护力度。应尽快对相关法规加以完善和修改;(2)强化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意识。儿童安全保护强力保障是法律,但这种保护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家长、教师和儿童自身等多种主体的法律意识,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儿童安全的法治环境。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通过在政法院校、师范院校开展教育法律教育,通过学校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接受教育法律的继续教育等工作,提高他们的儿童安全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司法部门的司法公平,通过各种举措使我国的教育立法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的完善,为切实保护儿童安全确立一个良好的法治平台。

(四)强化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是儿童白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管理不善或疏忽是导致儿童伤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管理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年龄、环境等因素差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形成符合实际、系统、严密和切实可行的校本管理制度。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比如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按制度要求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检查,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避免外来因素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体质特殊儿童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外伤害;建立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安全检查制度,及时修复或处理损坏器材,防止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还应建立儿童活动前安全教育制度、安全防范值班制度、医疗卫生安全制度、后勤管理物业供应安全制度等,使事故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其次,学校应建立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制度的同时,应将儿童伤害事故防范工作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起安全奖惩制度,以增强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心,使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避免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相互推诿扯皮,人为地造成和扩大伤害事故。

(五)确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念保护儿童安全应强调儿童的参与能力的提高,必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日本教育家山下俊朗强调要以“儿童教育儿童”,即互教。他认为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根本原则。儿童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一旦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长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家长要鼓励孩子出去找伙伴,并且尊重他们的活动圈子。同时,也要欢迎他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

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广大父母在煞费苦心为孩子补充生理钙质的同时,容易忽略儿童成长所需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这种钙质是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元素。这就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就是拥有坚强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不会被困难所击倒。意志坚强、心理素质良好的儿童在遇到突发事件,涉及人身安全危机面前,会沉着冷静,想方设法保护自己,逃离危险,战胜困难。当代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新型儿童。

(六)改进与完善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向社会公共领域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其目的是协调社会公共领域中人们多方面的关系,以保证公共领域的积极、正常的运行与发展。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自身多方面职能的有效手段。现有的社会公共政策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应该加以改进:第一,完善保护儿童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宪法规定的儿童权益保护是根本性的,需要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配套。要进一步明确社会群体对儿童安全事业的具体职责,使《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更具有操作性;第二,强调儿童安全公平性。目前,儿童群体具有复杂性,大量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安全现状更不容乐观,他们比正常儿童面临更多的安全威胁。因而,制定一些保护特殊儿童群体的倾向性政策是完全有必要的;第三,努力缩小儿童安全的地区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了在儿童安全问题领域也存在差异,合理的社会政策应该努力缩小这种差异,使得儿童安全的保障措施不因经济差异而有过大区别,力争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使社会整体对儿童安全保障实现平等的保护和对待。

(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的儿童教育与保护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将他们的做法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提高我国儿童安全管理水平之有效方法。其一,在制度和理念上借鉴。“9·11”后,美国教育战略调整的战略目标就包括“确保我国的学校安全、无,学生远离酒精、烟草和其他麻醉品”和“提升青年人的坚定品格和公民精神”;其二,在学校教育内容上借鉴。比如日本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帮助模型娃娃进行心肺复苏,要求所有中小学生必须过关。日本是一个多灾国家,防地震、防火或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就有一次。在美国,学校里也有专门课程教给孩子遇到地震、洪水、歹徒、诈骗者的应急措施,而且十分具体。还有的学校讲授空手道,甚至中国武术课,以备防身。英国一些校园安全组织针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成立了专门的防身培训班和防研究中心;其三,在立法层面上借鉴。日本和美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都有具体的规定或判例来保护儿童的权利,如美国的单独监护和共同监护制度、日本的《终身学习振兴法》等都有我国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总之,只要我们树立新的儿童安全观,重视对儿童安全的制度和政策性改进,加强依法治教的步伐,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儿童安全工作,系统地推进儿童安全事业进步,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为我国儿童整体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提要】对儿童保护范围的扩大化,不仅符合国际社会对儿童问题认识基本统一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中国重视儿童权利事业发展和应尽的国际义务。本文认为对于儿童安全的界定应是使儿童在人身、精神和网络等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免于侵害,并得到特殊保护。这既能体现儿童安全的完整性和时代性,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当前中国儿童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因意外伤害造成儿童死亡率高、校园生活中的受伤时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存在等。我国儿童安全问题原因主要有受传统社会对儿童安全观理解不全面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的误区、对生命与权利教育的忽视、对网络及其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缺乏准备等。儿童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在经过深入探讨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的儿童安全观、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强化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确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等建议。

【摘要题】聚焦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

儿童故事大全篇6

一、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能借助幻想,将许多常见的人、事、物或者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奇异的图像,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适合于年龄层较低或初次接触儿童剧的幼儿观众。它的题材奇特、新颖、亲切;内容幽默、滑稽;人物夸张、变形、拟人;它的情节神奇、荒诞;主题直接、鲜明。一旦把这些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搬上舞台,那种打破幻想来到现实的刺激感便不言而喻。如童话《长袜子皮皮》被改编成了音乐剧《皮皮・长袜子》,当中典型的音乐剧元素,好听的朗朗上口的音乐歌词、充满色彩感的演员造型和舞台结构,趣味性极强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深深着迷。《白雪公主》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童话故事。台湾如果儿童剧团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结局改编成《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该剧用希腊歌剧队的形式A Cappella纯人声伴奏模式,熟悉的公主、王子、七矮人和坏后母,再加上一个偷偷加入的平凡人物,让老故事发出新光芒,变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告诉你:人不因平凡而渺小,人因为有爱而伟大!

二、神话与传说

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的拟人夸张的叙述手法,是幼儿戏剧故事题材中最自然的资料来源。如十二生肖的传说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改编成童话剧《十二生肖》。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代表着全世界的孩子,同十二生肖在一起,去追寻那纯净的希望。该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烘托一个全球关注的主题――水资源的保护。又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的“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将三部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的儿童剧分年次搬上中国儿童戏剧舞台,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儿童戏剧创作先河。表现形式集音乐、舞蹈、功夫、台词为一体,可谓“唱念做打”俱全,在舞台上创造出梦幻般奇特意境的新型神话剧,不仅适合少儿观众观看,也会满足带着孩子来看戏的家长的审美需求。再如神话传说为主题的著作《云豹森林》描述了一个现代都市孩子,走进山中神奇的传说故事中,幻化成传奇的小猎人,云豹的传奇又再度活起来。

三、图画故事书

儿童故事大全篇7

关键词:交互设计;新媒介;儿童出版 阅读

一 儿童出版的现状

儿童出版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分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方面。传统的儿童出版是以印刷为基础的,主要是通过纸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以文字信息、插画图片、不同材质、立体镂空等作为设计形式来引导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书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内容部分,对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这不仅仅意味着视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对书籍的品质、创意表达和信息接受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介的产生,促使传统的儿童出版突破了纸的限制,儿童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下载各种图书,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览器等都成为儿童阅读的承载物,儿童出版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介的儿童出版显得更具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

二 新媒介对传统儿童出版的影响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儿童图书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出版概念。纸张、墨水,语言和形象不再成为必要的组成要素,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阅读方式的转变。新的媒介使儿童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儿童可以通过点击、触摸、游戏、声音控制等互动方式,让书籍呈现各种视觉形态和效果,甚至可以跟书籍故事中的角色对话、游戏。数字时代的作者对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的描述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进入了故事创作者的王国,读者能够自己创作和改变故事的剧情和结果。而这一切,正是交互设计在儿童图书设计中的集中体现。这种基于新媒介的互动图书的到来正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交互设计在儿童出版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 交互性在新媒介儿童出版物发展的可行性

交互设计的观念使儿童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成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儿童意识到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交互设计赋予了出版物新的功能——沟通。在这种交互理念的作用下,出版物变成了一种信息输出又允许信息输入的载体,儿童通过互动阅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故事中的角色重新定位,甚至改变故事的剧情,与故事人物进行言语上的对话沟通、游戏娱乐等,使阅读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综合感受的快乐体验。

四 新媒介儿童出版物的交互性体现

(1)人与书之间交互关系的建立

交互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用户的目标。儿童阅读的目标是什么?是学习新的知识、体验故事、游戏、好奇、快乐等等。如果阅读的状态反映了儿童的目标,那么这本书就完成了儿童想要做的事情,交互成功。这种书籍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信息得以交换,有请求和解答,需要书和读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交互过程。例如,儿童在阅读时,触摸插画故事中的老鼠,书籍反馈给读者的信息是老鼠吱吱吱的叫声,亦或者是老鼠逃跑的动画形态,而这一信息反馈,正好与儿童在触摸前潜意识里的阅读目标一致,那么,这便是一次很好的交互体验。

(2)新媒介儿童出版物中的交互设计方法

儿童出版物在新媒介中的交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触摸和点击,是最基本的一种交互行为。儿童通过触摸或者点击屏幕上的故事图案,便可以跟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各种有趣的互动。除了有画外音的故事讲解,新媒介的儿童读物更多的展现出阅读的多种形式。儿童对画面中的物体的触摸,书籍会反馈给儿童新的信息。例如,触摸画面中的森林大树,会出现小鸟的叫声,摇动移动终端设备,书籍中便会出现大树摇晃的沙沙声。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儿童读物展现出各种有趣的姿态。

这种具有交互性的新媒介图书,不仅仅是用来阅读,它还需要读者对它做点什么。对书籍信息的控制权是读者交互行为的突出表现。例如,一个故事,通过一二三四的剧情编号顺序,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使信息得到新的排列组合;亦或者,在故事的中间穿插故事游戏的过程,孩子参与到游戏的过程当中,融入到剧情当中,孩子的任何一个游戏选择,都会对后面剧情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转变。儿童通过这种行为上的互动,使作者不再是决定故事结局的重点,书中的信息与儿童之间达成了认知互动。交互设计从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双向沟通角度出发,新媒介儿童书籍设计的重点是如何使读者能更好的“使用”,设计师需要将关注更多的停留在儿童与新媒介出版物之间的关系上。利用新媒介的特点和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游戏娱乐的特点,使新媒介儿童读物与读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变得积极、主动和自然。

五 交互设计在新媒介儿童出版中的应未来展望

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人类的情感与体验。如果书是儿童交流信息的平台,那么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使这个信息平台的交流保持通畅。再漂亮的画面图案和精彩生动的剧情,如果忽视了儿童的阅读心理,那么这个界面最终可能根本无法付出实践。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交互设计在儿童出版物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在新媒介发展下应运而生,艺术设计和新媒介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为之做出更多广泛的合作与创新,为儿童的阅读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新体验。

参考文献

[1](美)施奈德曼——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美国)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M]. 中信出版社,2003.

[3](美)欧格雷迪. 信息设计[M].译林出版社,2009.

儿童故事大全篇8

【关键词】孩子;童话故事;翅膀

引 言

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不仅可以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和美的愉悦,自身的智力和语言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童话故事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基础途径。另外,在讲述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发各种的潜能,深化孩子早期教育。

一、给孩子们讲述童话故事的意义

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机会听到很多的童话故事,例如白雪公主、长发姑娘、莴苣姑娘、灰姑娘、王子与青蛙等其他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主要是围绕真、善、美,童话故事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让人们保留一个至真至纯的心。在很多童话故事中,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人物的智慧和勇敢,对于孩子思想及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下,经典的童话故事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人们对于童话故事的喜爱没有减少,反而比之前增多了。从幼儿教育学分析,童话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童话故事就像一块磁石,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快乐的沉浸在梦幻的世界里。因此,家长和幼教要好好的利用童话故事的力量,让幼儿建立一个准确的人生观念。

二、指导幼儿表演童话故事

在多数的情况下,幼儿都是处于被动听童话故事的状态下,对于故事中人物情感体会不够深入[1]。要加深幼儿对童话故事的认识,让幼儿真正的意识到童话故事的力量,可以先学生讲述童话故事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演,让幼儿不仅可以心里领会到故事内容的真正含义,还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情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内涵的领悟,幼儿听童话故事的热情也会得到提升。指导幼儿表演故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表达和创造能力。幼儿在表演童话故事前,要先领悟故事内容中的动作语言,认真的品位重点清洁,感悟到其中的情感。然后在指导幼儿表演故事时,可以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启发幼儿表演的欲望。最后幼教选择幼儿进行公开表演,对于幼儿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例如幼教在讲述完“两只小狮子”的故事后,可以先让孩子们对于狮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让学生用心的揣摩狮子妈妈话的含义;然后幼教指导孩子们抓住两个狮子的特征进行表演,通过懒洋洋、慢吞吞表现一只狮子的懒惰,通过滚扑撕咬展示另一种狮子的认真刻苦。从妈妈的话语中体会到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怀,幼教可以多找一些幼儿来表演不同的角色。

三、诱导幼儿思维想象

幼教在讲述童话故事时,要达到丰富幼儿思维想象的目的,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具体情节,并设计一些思考想象环节。例如幼教在向孩子们讲述“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时,可以先了解孩子们对松鼠、小马、黄牛这三种动物的了解情况,在讲到故事例松鼠和黄牛对小马能否过河的不同说法后,可以先停止讲述,让孩子们思考小马是否可以过河。再例如,幼教在讲述“阿凡提中金子“这个童话故事时,可以在准备讲之前先为幼儿:金子能像玉米花生一样种到地理吗?当金子埋到地里会发生什么?在幼儿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并将思考整理的内容反映给自己后,可以向幼儿讲述关于金子的常识。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

幼儿对于听过的童话故事都会有些记忆,幼教可以在幼儿记忆的基础上经过回忆想象概括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述复述。对幼儿长期的进行复述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挤压概括想象能力[2]。幼教可以采用重讲故事的方法,在讲到某处突然停下来问,孩子们,你们听过慢,谁可以来接着讲下一个呢?幼教还可以直接叫孩子们自己讲自己某一个听过的童话故事。幼教重讲童话故事要以训练全体为主要的方向,讲述的方式可以在班上讲、两个幼儿之间相互将。除此之外,幼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常要求幼儿把在学习听到的童话故事回家讲给家庭听。

五、在童话故事中渗透识字和阅读朗读教育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很多知识的理解都比较模糊。加上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学习的第一步,属于一个学习的早期阶段,幼教对于这阶段的幼儿没有识字阅读的要求和任务。幼教要以提高幼儿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教学目的,在开展识读训练时,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识读训练方法[3]。对幼儿进行识读训练的目的是好的,但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不增加孩子负担的情况下,先进行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然后在逐步的身体识字和识读训练,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阅读能力,充分的发挥童话故事教育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理解能力的目的。

六、结语

总而言之,童话故事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让幼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幼教利用好童话故事的力量,让幼儿在沉浸在美丽生动的童话世界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想象,视野也更加的开阔。

作者简介:徐伟萍(1992年07―),女,汉,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1年07月毕业于浙江省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现供职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蒲荡夏幼儿园,职称:幼儿教师(二级),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文艳,马维军.插上想象的翅膀漫游童话的世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经验和感受[J].科教文汇旬刊,2012,14(11):18-20.

[2]詹晓玲.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小学语文教师,2015,14(19)10-12.

上一篇:数列的极限范文 下一篇:关于茶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