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年范文

时间:2023-10-19 16:32:37

一个人过年

一个人过年篇1

今年11月开幕的洛杉矶车展上,雷克萨斯了新款CT200h F Sport车型,新车在配置方面进行了小幅升级。这款作为年代小改款的CT200h在外观设计上保持了老款车型的线条,并配备有F SPORT运动套件,使新车的前进气格栅和后保险杠造型更加犀利,增添了几分运动气息。此外,新车还采用了黑色的双五辐轮圈。在配置方面,新款车型增加了Enform远程控制和互联系统。通过这套系统,驾驶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车辆部分功能的控制或了解车辆的信息。该车搭载1.8L直列四缸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的混动系统,传动方面,与这套混动系统匹配的是E-CVT无级变速箱。依靠这套混合动力系统,雷克萨斯CT 200 h拥有相当不错的燃油经济性,工信部提供的综合油耗仅为4.6 L/100km。这样一款节油的小车更适合年轻人作为出行的代步工具,在圣诞夜驾驶CT 200 h在汽车电影院度过一个圣诞夜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畏严寒冰雪英菲尼迪QX30

英菲尼迪QX30是该品牌推出的首款紧凑型SUV车型,从造型来看,该车在Q30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增加了更加具备跨界风格的黑色包围套件,前保险杠造型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两侧开口配合银色底盘护板使新车显得更加符合一台年轻人喜欢的SUV的气质。作为与奔驰GLA同平台的车型,动力方面,新车搭载1.6T(122马力和156马力)和2.0T 211马力的两款汽油发动机。传动方面,与发动机匹配的将是6挡手动变速箱和7挡双离合变速箱,此外新车还将搭载一套源自奔驰的4MATIC四驱系统。驾驶一款配备四驱系统的SUV车型前往参加圣诞派对,对于道路安全更多了一份保障。

Tips:圣诞节怎么玩

圣诞夜推荐:《鬼吹灯之寻龙诀》于12月18日全球公映,以3D、IMAX 3D、ScreenX等多种版本同步上映。

圣诞假期推荐:艾美与威斯汀酒店及度假酒店推出全新家庭计划,该计划旨在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家庭出游需求,为携带儿童出游的宾客提供最佳旅行方案。

2015宝马媒体公开课北京开讲

近日,2015宝马媒体公开课在京举办,此次活动讲解了宝马为提升用户体验做出的努力。此次公开课的主讲师是宝马资深产品与驾驶培训师董威君,他曾获得2012年广东国际赛车场风云战3小时耐力赛冠军,具有丰富的驾驶经验,2005年开始为宝马做培训工作,他称在这十年的过程中对宝马品牌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越是深入越是对这个品牌着迷。这次活动为宝马品牌与用户直接搭起了一座桥梁,让用户能够更好的了解宝马品牌的精益求精,与宝马品牌在提高驾驶体验上为用户做出的努力。

福特将首次在美国加州公共道路测试全自动驾驶车辆

2015年12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位于硅谷的福特帕洛阿尔托研究与创新中心的工作取得持续进展,明年,基于福特Fusion混合动力车型开发的全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将正式开始在美国加州公共道路上进行路测。福特汽车已正式参与加州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项目,将在加州的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车辆。此次测试将成为福特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十年磨一剑”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福特智能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旨在推动福特在车载连接技术、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消费者体验以及大数据方面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福特帕洛阿尔托研究与创新中心是汽车厂商在硅谷建立的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现共有100多名在职研发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1月,其前身是福特2012年在硅谷设立的创新办公室。

捷豹XJR助力F1车手Martin Brundle

联合“喷气飞人”上演史上首次沙漠竞速赛

日前,素有“迪拜喷气飞人”之称的飞行员Yves Rossy与驾驶捷豹XJR高性能旗舰车型的前F1车手Martin Brundle在迪拜沙漠里上演了一场势均力敌、精彩绝伦的加速竞赛。这是“飞人”首次参加如此新奇有趣的比赛。Brundle目前是一名F1评论员,他曾与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并肩作战,驰骋F1赛道。在与Rossy的这场对决中,Brundle驾驶一辆拥有全铝车身结构的捷豹XJR高性能旗舰车型。该车搭载5.0升V8机械发动机,最高功率达550马力。Rossy则身着翼宽2米、由4个小型喷气式机械增压发动机驱动的喷气动力翼。终极角逐在一条封闭的私人公路及其上空进行,全程由摄像跟踪拍摄,并在随后剪辑制作成一部3分钟的视频短片。

路虎前项目工程师表达对第200万辆路虎卫士特别版车型的高度认可

现年94岁高龄的路虎前项目工程师Arthur Goddard日前重返他曾工作多年的捷豹路虎英国索利哈尔工厂,并在参观期间表达了对第200万辆路虎卫士特别版的高度认可。在1948年,Arthur Goddard正是在索利哈尔工厂携手设计制造团队开启了路虎汽车的传奇品牌之旅。第200万辆路虎卫士特别版车型已于12月16日在伦敦宝龙拍卖行进行慈善拍卖,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捐给路虎品牌人道主义与环境保护事业合作伙伴 ――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以及生而自由基金会。作为该拍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龙拍卖行还举办了路虎系列及路虎卫士经典车型主题展,向参观者讲述卫士车型的悠久历史。

2015长安福特・中超联赛 青少年足球发展项目圆满收官

2015年12月13日, 2015年长安福特・中超联赛・青少年足球发展项目――未来之星杯总决赛在广州圆满收官,共有来自全国7座城市的15支队伍进入决赛环节,经过为期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由广州富力足球队和上海申鑫足球队分别夺得小学组和初中组冠军。长安福特・中超联赛 青少年足球发展项目十分注重青少年球员的国际化培养,今年8月,由上届未来之星比赛选拔出的22名精英小球员组成了“长安福特未来之星队”,远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海外培训交流。通过英超足校系统性专业化的课程、训练,以及对抗比赛,不仅使小球员们的足球技战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更加深了他们对于足球运动文化的认知。

雷诺艺术收藏中国巡展盛大启幕

12月12日,以“一场现代奇遇”为主题的雷诺艺术收藏中国巡展于北京盛大启幕。这场持续6个月的展览,将相继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与湖北美术馆展出逾百件源自艺术领域的珍藏。继2014年成功举办“杜瓦诺眼中的雷诺”摄影展之后,雷诺再度以大型艺术展的形式,带我们回溯其与当代艺术之间独一无二的历史。

“美妙回忆”汽车艺术展亮相798

现代汽车“文化范儿”十足

一个人过年篇2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怎么来挽救我们的“节”,来挽救我们表达快乐时的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方式?

年年都问如何过年,如果有回答,这些回答年年不同,但大多数是没有回答,只有一句话:“我也不知道。”每年都在过年,想逃都逃不掉,但是却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过年,“过年”这个词语很古老也很生僻,在它古老的方式和含义早已经被颠覆的时候,却没有人再想过为它创造一种新的方式和新的含义,于是“过年”只能是各人过各人的,想怎么过怎么过,只是因为一定要过,就像一道门槛一样,所以“不知道”怎么过的人勉强地过着。本刊记者特别选择了一部分20-40岁的人们进行了对于过年的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龄段,是因为他们是传统和现实的交汇,是这个社会的活跃分子。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他们对于过年的感受是复杂的,并且影响着风俗。

记者调查一:过年是什么?

最讨厌过年

古军,男,32岁,美资公司市场总监

古军在听到记者问打算如何过年的时候,这个英俊潇洒甚至有些酷的男人突然两眼迷惘,说:“没有打算过。”停顿了一下后,说:“我最讨厌过年。”

记者:你为什么讨厌过年?

古军:我不知道这“过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者:你的意思我不大明白,过年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呀。

古军(皱眉):那还叫过年吗?我每个周末和每个假期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如果按照你说的,过年和周末、放假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我讨厌过年的原因。既然叫“过年”,它就应该有它专门的内容和方式,和别的日子是有区别的,比如中秋节是吃月饼赏月的,清明节是扫墓的,这些内容平时都不会有。但是你看看现在过年,有什么是和平时不一样的?

记者:那你完全可以别把过年当过年嘛。

古军(苦笑):这可能吗?它就有这么个“节”在那里,你能视而不见吗?每年过年我都很难受,明明叫“过年”,可是我就是感觉不到它,好像一个人,名字就是个符号,叫张三也可以,叫李四也可以,“过年”就是这七天的符号,给这七天换个别的名称好像也完全可以。其实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却没有符合它的方式,在家不是吃就是睡,串个门聚个会,一点意思都没有,简直是浪费时间。

记者:那你觉得过年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

古军:这不应该是我想的问题,也不是我想得出的问题。我觉得人家西方在“过年”这种辞旧迎新的节日方面就做得很好,民间的政府的都会有很多的活动,有统一的有趣风俗,比如圣诞节有圣诞树,在小孩袜子里放礼物等等,到处都有气氛。不像我们,除了电视晚会就是吃。其实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风俗,怎么到现在就没有了,一点痕迹都不留了呢?

记者:再讨厌还得过啊,这7天你不能当它是假的。

古军:到时候再说,也只能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了。

不觉得这是过年

沈依杨,女,30岁,软件工程师

沈依杨面对记者关于“今年过年有何打算”的问题时,干脆利索地回答:“什么过年,我从来不把这7天当过年。”

记者:什么叫不把这7天当过年?

沈依杨:首先我不知道什么叫过年,在我心里,过年就是这一年结束了,下一年开始了,是个时间概念。如果要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过年”不够资格作为节日,顶多就是个假期。

记者:为什么你觉得“过年”不够资格作为节日?

沈依杨:什么叫节日?节日就应该是特殊的日子,比如国庆节、妇女节,都是有主题的,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有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可是现在这“过年”有主题吗?根本就没有,所以也就没有特定的表达方式可以遵循,说穿了,想开心都不知道怎么开心啊,这难道也能算是“节日”?

记者: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嘛。

沈依杨:不对的,节日本来就是公共的,当然要有共同的方式。又不是生日,可以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其实我是很希望我们的“过年”能有一些独特的东西,不要就是大家凑齐了吃,现在每天都能凑齐了吃。要么就是凑齐了走,现在过年都快成旅游节了。我就很羡慕古代人,那时候只要是过节,都会有专门的方式。

记者:那你打算这7天怎么过?

沈依杨:照样做自己的工作,和平时一模一样过。

过年也是义务

陈宁,男,32岁,书商

32岁的陈宁是记者的好友,一个在业界小有名气的书商。当我问他如何过年时,他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事后陈宁解释说自己当时觉得一个时尚男子突然对过年的话题感兴趣难免有些“不合常理”。

记者:为何你觉得对过年的话题感兴趣就“不合常理”?

陈宁:现在还有几个人关心过年该怎么过法啊,要么是老人。

记者:谈谈你对过年的看法。

陈宁:这几年过年我一直都觉得我算不上是在过年。前年一个人在新装修的房子里吃速冻水饺看电视,去年和几个单身同事打了几晚上扑克牌,然后睡觉上网看碟就混过去了。

记者:这样过年挺孤独凄凉的。

陈宁(笑):凄凉谈不上,孤独有一点。但是这样也挺好,总比那种走亲访友大吃大喝好,那才叫无聊。

记者:那你觉得过年应该怎么过?

陈宁:其实我也不知道过年究竟应该如何个过法,我看大家都不知道,没什么有趣的事情让大家都喜欢做。既然过年没有统一标准,我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了。今年我买了辆车,准备开回江西老家过年了,好几年没回去,去看看老人。

记者:家乡的过年一定很有趣。

陈宁:也差不多,没啥特别的。我这个年龄,过年其实是一种义务,去看望父母长辈,表表孝心,和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的唠叨,让他们心里多少得到些宽慰;要给小外甥、小侄女发压岁钱、还要给公司的员工发红包……这些,都是我过年并把年过好的义务和责任。(陈宁此番对过年的定义,周围其他二十五岁到四十岁的同事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过年是一种责任

邵滋阳,男,32岁,放射科医生

邵滋阳去年刚从国外回来,提到过年的话题,他沉默了片刻,说了一句:“过年是一种责任。”

记者:在国外过年和在国内过年有什么不同吗?

邵滋阳:我有四年没在中国过年,去年是回国第一年。在国外,中国人特别讲究过年,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感觉特别有气氛。可是回国后,一样的事情,气氛上却没有过年的感觉了。有时候想想,怎么咱们中国人过节除了包饺子吃团圆饭就没有其它开心的方法了呢?在国外,因为我们是少数,所以还满希奇,在国内,大家就这点事,就不值钱了。周围人都说现在过年不过年的都一样,但我觉得就算一样也得过,过年是一种责任。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邵滋阳:人活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光为自己活的,身边有很多人都希望在过年的时候得到祝福啊,看望啊,相聚啊,虽然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平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但是既然身边的人在过年的时候需要,我就有责任给他们。再说,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没出过国的人不会有这种体会,在国外,平时都叫着外文名字,拼命想融入人家的主流社会,就怕别人老记着我们是外国人。只有过年的时候特别觉得自己就是个中国人,一点都不自卑。所以回来以后,觉得要对得起这个节日,这也是一种责任。

记者:那你打算怎么来完成这个责任?

邵滋阳(笑):吃团圆饭,放鞭炮,给孩子压岁钱,走亲访友,总之过年该做的都做到。

记者:觉得快乐吗?

邵滋阳:不是快乐的问题,是应该的问题。要说快乐,恐怕还谈不上。

记者:那你觉得怎样过年才会快乐,而不仅仅是责任?

邵滋阳:不知道,先把责任完成好吧。

过年好好休息

施东很忙,越到年底越忙,在忙碌中说了一句现在很少有人说的话:“我现在就盼着过年了。”

记者:为什么盼着过年,好像你很喜欢过年。

施东:是啊,我这人活到现在,一辈子都在盼过年。小时候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盼。买的衣服先搁着不让穿。所有的菜都得在大年三十以前做好,家里来了客人就热着,肉倒是越来越烂了,弄六个菜全搁在一块儿了,反正也瞧不出哪个菜是哪个菜。那时过年压岁钱加起来顶多就是二块五毛钱,那就算很多了,而且这二块五毛钱能让你控制,大人不要就不错了。现在想起来,那时过年真是穷开心。后来富裕了,想吃就吃想穿就穿,也有钱了,可还是盼过年。

记者:盼什么呢?

施东:盼休息啊!一年忙到头,就指望着过年那几天在家休息。说实话,现在过年最大的价值就是休息了。除了休息,过年时其他的东西平时都有,只有休息平时没有。

记者:那过节的快乐呢?

施东:是人都喜欢快乐,可现在过年也找不到啥快乐的事情啊。电视就那点老套,串门走亲戚也累人,形式主义。我这人其实挺要快乐的,可找不到快乐还不如在家好好休息。你看看大街上那人潮,看着就犯晕,哪有啥快乐。

记者调查二:高校不归族

回家过年,这在国人的心中已成为一个定式。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到了春节,你会在各处看到急匆匆赶着回家的人们。但近来在沪上大学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期“留守族”。

以往一到寒假,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背着大包小包,急匆匆赶着回家过年的学生。但今年寒假却与往年不同,大批学生选择了不回家过年,“留守”在学校。据悉,在华东师大01级的某班中,30多名外地同学中决定今年过年不回家的竟然有12人之多。交大、同济、上师大的情况也相似。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身在异乡的学生选择独自过春节呢?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几位。

家在山东的小赵说,“其实过年不回家也没什么具体的理由,就是觉得回去也没什么意思,无非就是走走亲戚,和同学聚会。在家父母总是要唠唠叨叨,自己一个人在学校看看书,做点自己的事情,这样会更充实一点。难道过年就一定要回家吗?难道我不回去父母就不过年了?每次回去其实跟他们也呆不了多久。刚回去的几天还好,过几天就感觉和父母没话可说了。”

往年放寒假不回家的大学生,大都因为“路远家贫”,但今年不同,大部分学生是“路近家富”也不回家。华东师大学工部的一位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回家过年,并不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想换一种新的过年方式。

对于大多数“不归一族”而言,利用寒假打短工来锻炼自己是首选。同济大学计算机系二年级的任红就是其中一员。她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得很顺利,加上家庭条件还不错,从未经历过社会的风浪。今年寒假,她决心要锻炼一下自己。正好一家公司招打字员,她就愉快地去应聘了。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干到很晚,而一个月只有800块钱收入。

任红说:“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份活又累收入又少。但是我打工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早点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任红说,每年过年都和家里人吃吃喝喝过春节,慢慢地就产生了一种腻烦感。今年在工作中过年,一定会很充实。她称这是她“自立的第一个新年”。

外表纤细文静的陆敏是个杭州女孩,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陆敏是个十足的旅游爱好者,今年寒假她已和家在苏州的男友约好一起去拉萨,估计除夕夜会在布达拉宫度过。陆敏说,刚开始家里人是不赞成她这种度假方式的,而且也难以找到游伴。不过近年来春节不回家而外出旅游的大学生多了,家里人也已经习惯了她东奔西跑的度假方式,现在一般都会放行。她说:“换一种过年的方式,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在采访中,很多同学都表示了对不回家过年的理解。他们认为:传统的过年方式意义不大,倒不如寻找一些新的方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不回家过年的学生是为了逃避家庭的束缚,还有一部分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的学生,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开始对家庭或家乡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和厌恶感,发现自己和父母已有了隔阂,很难与他们进行交流。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于海老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的恋家心理逐渐减弱有关,与父母产生距离,留恋大城市,这些的确是一部分同学在春节不回家的重要原因。“以前的学生寒假不回家是因为家庭困难,回去的花费较大;现在的学生不回家主要是对家庭这个概念太过淡薄,独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家庭亲情。”

记者手记:中国节的尴尬

去年12月24日,记者下班后在上海最繁华的大街上居然打不到一辆出租车,于是靠了两只脚走了三个街区,大街上人满为患,仿佛一城人倾巢出动。为了找一口饭吃,记者又走了三个街区,任何一家只要勉强算得上干净的饭店都没有一张空椅子,连街边的卖羊肉串的铺子都排着长队。其实连续几年的这一天都是这样一副情景,尽管这一天通常都很冷,但是女孩子的裙子却格外地鲜艳,化妆格外的靓丽,这一天晚上有没有PARTY,有没有邀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还年轻,是否还受重视和欢迎的标准。问为什么吗?答曰:圣诞节啊!

今年10月31日,记者和朋友在上海新天地的嘈杂里谈事情,周围“妖魔鬼怪”无数,一身段优美的女孩子穿着合身旗袍,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李慧娘”似的“薄命红颜”,并同时手拿画笔在把一个男孩涂抹成钟馗。三两个披着尖顶黑披风的“死神”晃悠在人群里,一直晃悠到新天地外的南昌路上,又晃悠回来,嘻嘻哈哈地操着一口上海话,在人群里碰见个“南瓜脸”和将“累累白骨”一根根画在黑T恤上的“骷髅”,彼此又是跳又是拥抱,快乐感染着旁观的人也跟着笑。有了些年纪的朋友看得津津有味,笑完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告诉她今天是西方的“鬼节”――万圣节。

当然还有每年2月14日情人节的玫瑰花和巧克力,男男女女在这一天里会自发地格外注重和爱情相关的一切东西,包括情绪。如今更有了感恩节,在这一天里手机短信非常繁忙,人们互相表示着感谢和在乎,收到的即使昨天还不知道感恩节为何物,从今天开始也会牢牢记住这个节日。

只是――用上海现在很流行的一个提问句式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切和我们有关系吗?这所有的快乐的、缠绵的、有趣的、感人的,总之是令人觉得和平时的日子是完全不同的所谓节日其实和我们毫无关系。

说实话,在12月24日真心狂欢的人们在12月25日凌晨便会恢复常态,并不在乎在圣诞节的祖国,这一天才是真正的节日。

在2月14日关注着爱情的人们几乎都不知道2月14日的来历。而万圣节的“精灵鬼怪”们除了在大街上晃悠,也不知道这个西方的节日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内容。至于感恩节,发着手机短信的人们绝大部分不会在这一天特意去弄只火鸡吃吃。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们还是照样把这些本不属于我们的所谓“节”过得有声有色,全力以赴和兴高采烈。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中国节除了有“节”这个字,其它什么都没有。春节、五一、十一,它们与其说是“节”不如说是“假”,在为生活奔波的忙碌里有一个长一点的间隙,用来喘口气、歇个脚,是放大了的周末,既然是周末,有谁会去操心是不是要有一点“中国特色”的实质内容和全民皆欢的表达方式。元宵、端午、中秋、重阳,这些在日历上出现的名词则是美丽的传说、节气的代名词,在奔忙中早已经久久忽略,谁还会想得起来雄黄酒和那插着一柄小旗帜的重阳糕?所以当说到我们的节,我们也许只剩下“祥林嫂”似的回忆,只是这回忆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模糊了,因为对比的消失,所以我们渐渐也就麻木了忘却了。

记者去年在西北那个沙漠边缘穷得连给孩子看病都不舍得的村子里见识过那里的中秋。二十几户甚至看不到未来的人家在这一天无比快乐,拿出平时不舍得吃的面粉,掺上点珍藏的白糖和食油,认真地快乐地亲手和面做月饼,然后在昏暗的灯光下,男人们喝着劣质的白酒满面红光,女人们浅笑低语柔美无比,这一切全因为是过节,在惨淡的生活里依然还能看见一轮圆月,笼罩着一幅合家欢。这一切令在场的记者们几乎热泪盈眶,这才是“节”,而不是精致包装里的所谓“应景”。

于是总有人说,还是当年物质贫乏的时候好,那个时候知道什么是“过节”的滋味。只是如果我们这个民族必须在贫穷和落后里才能享受“节”,才能仅仅因为到时候可以穿一件新衣服、吃一点肉而觉出“节”的滋味,那我们是不是太可怜了?当物质丰富后,以“吃”为主要特征的节日如果没有精神意义的加入,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乏味。

我们可以让自己拒绝外国人的“节”的侵略,但阻止不了根本没有回忆也不屑接受别人回忆的越来越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当看着他们在别人的“鬼节”里装神弄鬼却不知道我们民族的“鬼节”时,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怎么来挽救我们的“节”,来挽救我们表达快乐时的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方式!

结语:

方式的错位

每每在过年时节看见大街上奔驰而过的花车,总觉得是喜上加喜,锦上添花的快乐事情。但是等细究起过年和结婚这两重快乐,却发现当这两重快乐各自的方式出现了问题,这快乐就有了些尴尬。

婚礼本该是一出只有男女主角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做主的却是庞大的观众,要主角们抹掉个性,顺从民意,按照规矩,追求标准,就好比电视里的言情剧,观众早已习惯了该在哪里笑,该在何时哭,尽管剧情雷同,但因为习惯所以轻松,否则便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必须“重来”。

过年则本该是一部“众乐乐”的狂欢大戏,好比一部热闹的舞台剧,集合了所有的人,没有观众,只要是中国人,尽可以在过年这个舞台上跟着节拍按着舞步合着剧情纵情欢乐,然而事实是这个舞台上面一片混乱,有人在旁观,有人在离开,有人在想怎么样就怎样,没有快乐的主题,缺乏共同的节奏,于是谁都渐渐缺乏兴趣,终于冷场。

一个人过年篇3

做家具出身的廖扬标,对家有一种浓厚的情结。无论多忙,春节和家人团聚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能让八个兄弟姐妹聚到一块,他盖了一栋大别墅,把家人都召集起来一块过年

两个月前,我把在广州的红木家具公司发展到了北京,现在,北京这边的红木家具店刚开业不久,生意需要我照料。但是,我的家人和红木加工厂都在广州,那边也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处理。我现在还没安排好,今年春节是在北京过还是在梅州老家过。不过,因为我一直从事家具事业,对家庭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春节和家人团聚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是,自从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后,全家团聚一度成了一种奢望。我们家在当地是个大户人家,兄弟姐妹八个,五个男丁,我排行老二。一到过年,三个姐妹在婆家,五个兄弟轮流到母亲家过年,母亲家房子小,放不下那么多人。就这样,一年下来,一家老小难得见上一面。

2000年,我用第一桶金在老家的山区买了八亩地。2007年,我在这块地上盖了一栋别墅,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这座房子一共有八个厅,八个套房,每个套房都是两室一厅的格局。我将这八套房分别划分给自己家和七个兄弟姐妹。去年春节,我们一大家子人就是在这栋房子里度过的。

虽然我不是家里的老大,但我的经济条件最好,所以,每年过年我就担当起了召集的任务,所有的开支也由我出,这两年都把大家聚在一起过春节。平时也可以住在这里,如今,我的三弟一家还住在这栋别墅里,帮忙打理家里的事情。

五兄弟全家人加上我的老母亲,上上下下三十多口人。大年初一,姐妹家的人也会过来凑热闹,人就更多了,光煮饭的人就要八个,孩子最多的时候都是在地上打通铺。过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孩子们排队领红包的场景,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饭后,我和另外四个兄弟把二十多个孩子叫到一起,最小的站在前面,大的站在后面排成几列,兄弟几个一一走到每个孩子面前发红包,这是我们家最受孩子们关注的项目。一大摞的红包还真得发一阵子,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水果边看兄弟几个手忙脚乱地发红包,孩子们欢快地叫着,过年的氛围热闹极了。过年的时候,我们晚上从来不看电视,包括春晚,家里会准备几万元钱的烟花,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放。

我们那儿过年跟城里不一样,农村的年味比城市浓得多。在我们老家,每逢春节,家家都会杀猪宰鹅。我们家没养猪,但是,我们会从年初开始,给别人家钱,让人家代养一头猪。当地人对自己家吃的猪,养起来非常讲究,要多给猪吃红薯等增膘快、有营养的食物,不能吃冷的剩饭剩菜。年底,等猪长大了,就杀了吃,猪肉比外面买的香。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也不馋肉了,我们一大家子人,宰一头猪就够过年了。

至于春节期间的支出,我从来没有计算过,一家人在一起,需要什么就给孩子们钱出去买。所以,整个春节都买了些什么东西,掏了多少钱,我根本不知道。对于这种付出,我恰恰认为是一种乐趣,这种乐趣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春节期间,我就是再忙都会把生意上的事抛开,让身心完全放松下来,跟家人一起享受。除了过年方式,农村跟城市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喜欢到处串门相互拜年。春节回老家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会来我家串门,我们会专门腾出一个客厅接待这些乡亲们,他们会送一些自己养的鸡鸭,还有自己种的蔬菜给我们,整个春节都吃不完。

一个人过年篇4

小时候常听一句俗语:“腊月三十晚上,蒿柴棍棍也要回家”。一棵蒿草的家在哪里?不就在山坡沟涧里吗?年头岁尾,不就是回到它的土里吗?年岁渐长,又听了一句:“折断一根蒿柴棍棍,中间也有个心哩。”蒿草的心里装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有时候总觉得自己也无非是从故乡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一棵蒿草。

回家过年,有人把这种回家潮、回乡潮,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迁徙。这种迁徙的人流,有的是在城市之间流动,但大多都流到了乡下,因为平日在城里挤来挤去的人们,他们的家大多在乡村,那里不仅有养育过他们的土地,更有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要回家过年,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乡村的年才是真正的年,而一年在外的风雨奔波,仿佛就是为了过这个年。

我也是过年迁徙人流中的一员,年关越近,心里越是急切,急切着去看看那遥远的小山村里白发飘飘的老母亲。每每听到一首叫《母亲》的歌,我总忍不住眼角湿润:“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过年回家,就是去看咱的妈。

我知道这时候母亲总在一天天扳着指头,等着我回家。大半生都过着苦日子的母亲,她不知道城里的生活情形,她不相信我们在城里什么都吃过了,什么都能穿到,她总担心我在外面吃不饱,或者穿不暖。只要吃饱穿暖是她的人生理想。她从不关心你的职称、职务,她只关心你在外面的健康。你永远是她膝下长不大的乡村孩子。有一年过年时,我坐在母亲煨热的炕头上,母亲仿佛比我又矮了许多,但她还是举起关节粗大的右手,轻轻拍去我肩上的尘土,莫非她是想把我拍成以前的样子?拍成那个衰弱如一棵小树,纯净如一泓清泉的“绿色”的我?那时,我在心里说:母亲啊,您就拍吧,只有您才能拍出一个年近半百的儿子眼角的泪花。有老父老母在,我就有回家的理由,我就要年年回家过年。

想起小时候,因为常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雄心,却出不了远门而觉得是这个家牵绊了自己,恨不能像一只小鸟一展翅膀就飞到远处去,而且越远越好,然而真当自己飞到了远处,却又回过头来思家想家,特别是当在外边受了委曲时,真想跑回老家扑在老娘的怀里好好哭诉一场。

过年的时候,哪怕只是静静地陪着父母坐一会儿,问问老人的身体,听听老人的心事;或者与兄弟姐妹聊聊天,说说外面的世界,也说说村里的四季风雨和收成;甚至到村里正在苏醒的土地上走一走,到门口的老杏树下站一站,静静地听一听村里时起时伏的欢乐之声,看看头顶高远的蓝天,你都会体验到一份浓浓的幸福。

其实,这一年也就是很普通的一年,我在《一年》中这样写道:

有一些我熟识的人 不在了/他们走时的情形/我能一一想像得出来

又有一些我还没见过的人/出生到了这个村子/他们将是这里的主人

这一年降水没有增加/日照还是那么长/但土好像比去年厚了一点

去年种扁豆的坡上/今年种麦/这一片薄了 那一片却丰收

杏花 还是三月才开/冰草 照例在九月枯黄/堂叔的胃 疼得还像去年一样/黄昏的风 依旧在屋顶上呼啸/我在外边游荡了一年/回来时 比春天瘦了一圈

当然,细细想来,过年也是一个关口,是一个坎,是日子的长绳在这里打的一个结,是今天和明天的一个焊接点。头顶年关的红日,就像头顶着母亲温暖的爱心,把该忘记的一切都统统忘掉,包括伤痛、烦恼和一切不如意;把该记住的一切都一一记住,包括成功、喜悦、收获和理想。所谓冬去春来,分界线就应该是过年。想想人的一生,也就是如何过年,如何过关的问题。年关也是一个关,只要能过好年关,我们就不会在乎一年经历了多少风雨,流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乡村的生日

在乡下,人们把给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称“过寿”,中年人才叫“过生日”,而孩子叫“过岁”。

“过岁”其实就是给孩子做些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比如给“过岁”的孩子烙一个白面馍馍,当然如果条件许可,全家就跟着沾光,“美餐”一顿,乐呵一天。

我小的时候,一年吃不到几顿白面饭,更吃不到几次漂油花的菜,过年能杀一只鸡,或者一只兔子就算是这个年已经很丰盛了;如果谁家能杀头猪,那就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家道了。平时若是有亲戚来,或是过节,或是给孩子“过岁”,用有意留下来的或者借来的面做一顿臊子面或鸡蛋面片,那就是欢天喜地的日子。我往往是先把碗里的面吃掉,而留着臊子和鸡蛋花花,然后才一点一点地咀嚼着、回味着,那时如果能像牛一样会反刍,我一定会不断反刍那些已经下肚的臊子和鸡蛋花花的。而这时,母亲总是把自己碗里的臊子和鸡蛋花花夹到我们这些孩子的碗里,而且为了夹得公允,她先在碗里用筷子分成几分,然后再夹到我们碗里,当然,如果是谁在“过岁”,母亲碗里的臊子和鸡蛋花花就全归了谁。

那时,由于粮食不够吃,母亲经常在路边或者庄稼地里剜些苦苦菜来,腌些酸菜,不管是什么样的杂粮粗饭,锅里挖上两碗酸菜和桨水就比原来好吃了,如果再有苦苦菜做的咸菜,那就已经很“丰盛”了。有时,为了给孩子“过岁”,就专门给这个孩子做一碗“甜饭”,其实也就是在这个孩子的饭里不加酸菜,而是滴上几滴清油而已,其他人还是吃“酸饭”。再困难,这一天母亲一定会想办法给“过岁”的孩子做一个“岁馍馍”,面多了做得大点,面少了做得小点,但不管馍馍有多大,母亲都会在馍馍上用切面刀划出菱形的图案,以表示祝贺。

再困难的日子里,乡下人都不会忘记一家人的生日,不会忘记给老人“过寿”,给中年人“过生日”,给孩子们“过岁”。对一家人的生日记得最准确的是母亲,因此,生日还没到,母亲就已经念叨着准备着了,她说过几天是谁的生日了,再过多少日子又是谁的生日了。

一个个的生日过去了,该长大的已经长大了,该老的都已经老了,那些不断出生的新的家庭成员,也不断地从“过岁”,慢慢走向过生日,再向过寿迈进。乡村永远是老的老小的小。

忽然想起,有一年我是在医院里“过岁”的。当时最刻骨铭心的感觉是一个勇敢前行的士兵,一不小心自己击倒了自己,躺在病床上,想起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也想起我恨的人和恨我的人,想起热爱的事业和忙碌的生活,我那时是多么贪生怕死。出院后,觉得这苍茫尘世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美好,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可爱,每一刻的生活都是那么值得珍重。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鲜鲜活活地活着,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活着就有活着的理由。有一个哲学家曾这样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在所有的节日里,只有生日是属于一个人的节日,当然也可以属于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但本质上是属于一个人的。过生日,其实就是祝贺一个人的又一次胜利,祝贺一个人又顺利地活了一年,祝愿一个人再顺利地活下去。

我相信每一天都会有人“过岁”,因此,每一天我都会祝福,祝福每一个“过岁”的孩子、每一个过生日的大人、每一个过寿的老人,生日快乐!不管是吃过“岁馍馍”的,还是吃过生日“甜饭”的,或者是在生日里吃过山珍海味的,每一个人都过好每一个生日!

乡村的灯盏

孩子们学校里用过的墨水瓶――里面的墨水原本是蓝黑色的,但大都用来写了红色的语言和文字,而且一遍又一遍,老师说熟能生巧,老师还说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直到熟得不能再熟悉了,手里也过了好多遍了,根本不需要再写了,墨水也就一点点地没有了,就像孩子们懵懂的年华一点点地失去了。当然,一个时代也就在这种书写中慢慢过去了,一代人在这样的学习中慢慢长大了。

墨水瓶空了,一个又一个。空了的墨水瓶就用来做煤油灯,把墨水换成煤油就行了。墨水没照亮的眼睛,就用煤油灯接着照。

灯芯是用一小片白铁皮做的,卷成一个小小的细筒,里面穿上用棉花搓的捻子,插在墨水瓶盖中,盖在墨水瓶上,就能吸到煤油,就可以擦一根火柴点亮灯盏了。

再说那白铁皮,原是从收音机用过的旧电池上拆下来的。那电池可是在收音机里播送过最高指示,唱过革命样板戏的,直唱到收音机嗓子沙哑,或者干脆唱不出来了,就废物利用,里面的墨棒让孩子拿到学校里在教室门前的地上画生字,铁皮就做了灯芯。那时,除了收音机用电池,还有手电筒也用电池,记得当时村里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时,李玉和手中高举的红灯就是在手电筒上蒙了一片红布改装的。当然,村里人没有见过真正的红灯,因为那红灯是铁路工人用的,不通火车的乡下几辈人都没见过火车,自然也就没见过红灯了。但那红灯真的很红,就像把一片红布蒙在眼睛上那么红,或者对着太阳并拢了五指看阳光一样红。红灯在土台上那么一举,灰暗的乡村就有一颗红亮的星了,或者是红亮的心。

红灯高举闪闪亮的岁月已经过去,不说红灯了,还说煤油灯,说如豆的灯光,当然豆也有大小,大的是蚕豆,小的是扁豆。蚕豆样的灯光可以照亮一孔窑洞,而扁豆大的灯光就只能照到一面锅台,或者是炕那么大一点地方了。虽说是高灯低亮,但为了节约灯油,太小的灯光下低处也不亮。

煤油灯是原来的羊油灯、清油灯演变而来的,煤油灯的样式很多,最好的是商店里出售的那种酒瓶一样大,上面有玻璃灯罩的那种,最简单的就是墨水瓶做的。

乡村的记忆里,一盏盏昏暗的煤油灯,在厚重的夜色摇曳着,在纸糊的窗户上照出人的剪影……

至于电灯泡,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

通电的那天晚上,乡村中学的全体师生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谁都不说话,怕一说话耽误了通电亮灯的那一重要历史时刻。大家都在心里一遍遍祈祷,千万别改变了通电的时间,要不这个晚上就会让人沮丧。好多年了,好不容易看着村里拉了电线杆,又架好了线,直到各个屋里都拉上线挂上灯泡了,通电的日子却是一拖再拖,终于确定说是那天通电的,可千万别变了啊。好在上面的通知还算数,晚上8点,还真的唰地一下让学校亮了,让村子亮了,让有史以来晚上从来都没有这么亮过的村子就这么亮得让人简直不可相信了,平常夜里看不见的路啊树的都那么显显地亮了出来,甚至连夜里模模糊糊的山坡也平展展地亮着,同时被电灯照亮的还有学校里忽然响起的掌声和欢呼声,当然还有兴奋的脸庞和按捺不住的感叹。乡村的电灯真亮。

第二天,就有了不少关于电的笑话,说一个老大爷瞅着电灯泡看了半天,然后把旱烟锅凑了过去,但试了几次还是没有点着烟,老汉得出结论,说电灯好是好,但就是不能点烟。因此,这位老大爷亮着电灯,也点着灯盏,他说要美美地亮个够。

好亮好亮的电灯,亮得有时让人觉得村里将从此不再有秘密。没了秘密的村子,就不再古老。通电的这一年,过年时有的人家就有了录音机,可着院子地吼着秦腔,谁家的录音机响了,全村的人都听得清楚。只是老人们爱听秦腔,可年轻人爱听流行歌曲,因此,录音机刚刚唱了一段秦腔,又放了一段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刚唱了两首,又换成了秦腔……

如果说煤油灯已成为遥远的星光,那么电灯泡就是村里的又一个太阳。

一个人过年篇5

似乎是伴随着一个个如出一辙般的大年三十,曾经的幼童长成了现在的青年人。而现在的“过年”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要过年”的习惯不会改变,其余什么都变了。在长辈们开始觉得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并且努力把它加浓的时候,青年人已经对过年做了“仅仅是放个长假”的评论;当长辈在犹豫过年是不是还要按照老传统循规蹈矩地安排流程时,青年人已经登上了“自驾游”的旅途;当长辈们开始考虑是不是也直接去外面定年夜饭的时候,青年人早就拥进了必胜客;当长辈们拎着两盒儿点心、一兜儿水果到处拜年的时候,青年人正在以AA制的方式于KTV中亮嗓。这或者就是当年赵丽蓉的小品《过年》的现实版本,因此,青年人眼中无聊的年和年长人眼中赁性的年组成了现在看似“无味儿”的年。

对于曾经的人们来说,“年”是被“盼”来的,盼有新衣、盼有炮仗、盼有大肉……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物质的相对富足、生活的相对丰富,使青年人无物可盼,“年”已经无法给他们带来相较于平日里不寻常的东西,于是也就无所谓“盼”,故而在青年人体内少了“过年”的心境。

对于曾经的人们来说,过年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持续两个月之久。中国人过年时诸多的老例儿决定了他们要以很慢的速度完成整个的年,这{以乎是一种享受。但当媒体质问中国人为什么慢不下来的时候,大多数的青年人还在夜以继日地加班再加班,工作再工作,追求再追求……想要的太多而时限太短。时间的缺少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享受”,夜以继日之于过年的短信问候、电话拜年正是时间实在不够利用的产物。故而,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没了享受过年的时间。

依旧回想起2009年的那一幕,我曾经是眼前快乐的孩子。面对这个中国人断然无法割舍的节日,真希望能够重拾孩提时对“年”的热衷。也许下一个年会好的!

一个人过年篇6

我有过一次不回家过年的经历,那是在大学一年级。带着青春的莽撞和对理想的憧憬,我拿上打工挣来的1000块钱,悄然上路。父亲一定勃然大怒,母亲必定着急流泪,我想像着平时严厉的父母这会儿的模样,不禁有些得意。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直到学校开学我也没有回家。我走过的那些个小山村还不知道要查身份证,那时的网络也没有现在发达,找到我几乎不可能。等到我终于耐不住寂寞回到城市,在破败的小车站买回家的车票时,我居然发现电线杆上赫然贴着我的照片,那是一张寻人启事!这个小城虽不算边陲,可离家也有五六百公里,一时间,我又惊又怕又是感激。

那以后我再不敢玩出逃的游戏。这些年来我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足迹也曾多次踏上各大洲的土地。然而,每到年关将近,心底都有个声音会响起来,敦促我回家。父母老了,看我的眼神尽是慈祥。这慈祥是一种压力,让我不停自责为他们所做甚少。这一年一次的回归,便算是对这种歉疚的补偿。

我的父母是普通的父母,我也是普通的孩子,和身边人没什么两样。我不相信有人会在阖家团圆的时候选择流浪,我一度认为在旅途上过年是和我当年一样不审慎并且是自私的行为。然而,这次专题的制作让我不再坚持过去的观点。想起这样一句话,是孤儿说的:如果你没有父母,那么你便知道我们的苦,如果你有,那么你永远不会了解。同样道理,我所不认同的“年在旅途”,其实更多是我不够理解。在众多的访问中,竟然有3成的上海新移民不回家过年,而单纯因为要出去玩玩的人,却少之又少。同样是玩,有的是开心,有的却是酸楚,从表面看你不会明白。

还有一些人,也是回家过年的,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耽搁在路上。有更多的人,旅途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纪念,带有比回家更重要的意义。每个受访的人,都怀着对家的美好怀想,却未必都能回归。亲爱的读者们,在你们回家或外出的旅途上,看到和你一样的旅人,请多一份宽容与友善。在这样一个全国人们以家庭形式凝聚的日子里,有这样一部分人形单影只,他很可能就在你身边。

最后在这里祝每一个回家和不回家的人平安,祝每一个家庭幸福,祝每一位父母健康!

2006年的第一场雪

cruise,台湾人,在沪工作4年,半导体行业销售

过年不回家经验:无

台湾和大陆差不多,都非常重视过年,尤其是我的家乡苗栗,更加重视,基本还没有听说过有过年不回家的人。我有不回家的打算应该是比较另类吧。其实还没有和家里人说,担心他们失望啊。我很矛盾,既不想他们生气,又很想满足自己多年的夙愿:过一个下雪的冬天。

过完年我就调回台湾总部了,留在大陆的时间进入倒计时。这2年,我利用假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在台湾,我几乎爬遍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可是,岛屿再大,也没有办法同大陆相比。仅四川就有那么多大山,我甚至在成都买了房子,不为什么,就为那里的美丽景色,为自己在那些山川间找一个落脚点。还有,还有新疆……每年春夏秋三季,我都会利用假期或者出差饱览秀色,我想这是我的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乐趣吧。

可是唯有冬天,每个冬天我都要回家,所以,我记忆里的冬天都是温暖的,都是属于家乡的。当然,在家没有什么不好,有亲情环绕。没什么比承欢老人膝下更温情脉脉的了。年夜饭、走亲戚,每年的传统项目父辈却总是乐此不疲。乡下还会有些特殊的礼仪,拜拜啦,迎神送神啦……孩子们跑来跑去,很热闹,很开心。

有些前卫的家庭也会出游,去欧洲、日本还有热带小岛,不过也都是年后出发,还没有谁想在年关口抛开家人独自上路。唉,这样说说,我都觉得有负罪感。我会跟家人好好说,我想他们会理解我。毕竟在外这么多年了,每年必要回家的端午、中秋我都是回不去的,他们也习惯不能常常看见我,再说,年后我会回到他们身边,带着这个期望,想来不会太过怨怪我。

我一定要去一次北方,过一个有雪的冬天。中国哪里冬意最浓?我想应该是东三省吧。这次行程我安排得比较长。先到哈尔滨,看冰雕;再去吉林看雾菘,上长白山赏天池雪;最后绕到大连乘船去青岛,再回上海。这么长的旅途,一定会有很多意外的际遇。一个人出游,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平时没注意的和从来没遇过的,总是会有惊喜。就好像以前我一个人跑马拉松,就会有人上来和我一起跑一段,和我说话,然后再和我道别。这一路,肯定也会遇到陌生的旅伴,总是会有一些交集,大家结伴同游,然后再各自奔向前方。即便没有同行人,那也是好的,在团聚的时刻享受孤独感也是不可多得的体验。

这次过年的叛逆之举,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恐怕不再会有了,除非父母百年之后。那时,我是一家之主,按照我的个性,假期应该会一直在路上,无论是否过年。过年的方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越来越多元化……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不管怎样,2006年的第一场雪,我是绝对看得到了!

无家可归就注定漂泊

summer,无锡人,在沪工作2年,广告公司

客户经理

过年不回家经验:有过一次

我不喜欢过节,我喜欢上班。别人说我工作狂,我从不辩解。辩解有什么用呢,我不喜欢过节的理由让我难于启齿。情愿别人误会我工作狂,这样还简单些。

前年我妈妈去世了,肾癌。那时我还在学校呢,懂什么啊,整个人都懵了。由于庸医误人,我们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只有看着我妈妈一点点被癌细胞吞噬。当时我爸爸和我妹妹都不上班不上学,照顾我妈妈。我在学校兼职教书,可以赚到比我爸爸更多的钱,一家人都靠我这份微薄的薪水。那时我的学校在郊区,我白天工作读书,晚上赶回城里守在医院里,换下我爸爸和我妹妹。一年时间,我们花光所有积蓄,妈妈还是走了。我们三个人精疲力竭,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我哭不出来,外公外婆骂我不孝,认识的亲戚朋友也议论。有谁知道我的苦呢。现在想来,是太年轻的心灵承受不住那么大的压力吧,我一直处于麻木状态,对一切都无知无觉。我想我直到现在也没有接受我妈去世的事实,我不甘心,我就是不甘心。我妈她苦了一辈子,眼看我和我妹妹都成人了,就要享福了,怎么就走了呢?

最难以接受的事实还不是我妈妈去世,在我妈妈去世后不到3个月,我爸爸居然就另觅新欢了!我妈妈尸骨未寒,多让人寒心啊[回想我妈妈生病期间,还感觉他们感情甚笃,我爸爸照顾她也是衣不解带。可是,当真人走茶凉吗?他和那个女人很,陕就住在一起了。那女的很有钱,我爸爸没有,于是他就想把我们的房子抵押去买他们的新房。他还不出贷款怎么办?我和我妹妹住哪?我妈妈临死前有交代,如果将来爸爸要再婚,就失去房子所有权。爸爸当时也同意的。可是现在他变卦了,我和妹妹求他,他很狂地叫嚣:“房子就是我的,你们一分也别想得到!”为此我们不得不诉诸公堂。父女法庭对簿,其结果是无法挽回的伤害。在诉讼期间,我们不止一次求他,别打官司了,你不会赢的。他不听,他不懂法啊!后来他果然输了。

抵押不成,他又想把房间租掉。我住校,妹妹一个人住家里。他居然把房子租给了两个陌生男人,吓得妹妹赶紧打电话给我。能怎么办呢?我只好去找租房的人,告诉他们这复杂的情况,结果人家不租了。爸爸更加气急败坏,就这样和我们断绝了来往。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他了。

每到合家团圆的日子我心里就不是滋味儿,端午,中秋,还有过年。去年我就是一个人过的,我去了亚布力。今年去哪里呢?工作那么忙,我还没时间细想。总归是在路上,不管去往何方。

回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Carry,新疆人,在沪求学4年工作10年,

独立制作人

过年不回家经验:十多年来就没怎么回家过年

过年不回家不等于永远不回家,只是这些年来我没在年关回过家。究其原因,一是工作,以前给别人打工,总是到年三十才放假,算算初八又要上班,时间上很不自由。二是没钱,人家坐飞机,我得坐火车,就是坐火车也不便宜,我到乌鲁木齐的车票钱都够别人买机票飞回家了,可我下了火车还得转汽车。做学生那会儿最穷,4年我就没回过家。怪谁呢,我家远啊,在阿勒泰呢!听说过吗?拿出地图,西北边最靠边境那儿,就是我家。

哪有不想回家的,比起很多南方人来,我家乡的过年更有特色。到了冬天,阿勒泰人就基本不上班不上学,都在家玩,是不是很幸福?雪总是很大,我们把鞭炮埋在雪里放,一炸就把雪花炸上天。小时候我哥哥把我扛在肩上,带我四处串门拜年。我抬着头,看顶上那片蓝得不可思议的天。划过我视线的,只有枯枝和偶尔蹿出的鞭炮。天地和人心那么开阔,和上海多么不一样啊!等到大雪封门,我们就不能出去了,一家人挤在一起,围着炉子下饺子、吃火锅、侃大山。家人之间的亲密是忙碌的城市里罕见的。

可惜的是,我从1989年来上海读书之后,过年甚少回家。只是大学毕业后回过一次。工作不到两年我又去了法国,打工赚钱交学费都来不及,更不可能回家了。在上海头几年,同学中也有不回家的,大家凑在一起过年,倒也其乐融融;去法国第一个年很难过,那时法国不像现在这样亲华,人家根本就没有过年这个概念。留学生也不多,形单影只。给家里打电话,父亲还问我吃饺子没有……他自从随部队进入新疆,就没有出来过,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我没有办法跟他解释,在法国剁馅儿包饺子是多么奢侈的事情。那时的心情,唉,真是五味陈杂。

现在倒是有时间有闲钱回家了。前年我事业趋于稳定,决计回阿勒泰过年。母亲早亡,父亲老了,我说什么也要回家陪老人过个年。可惜,事与愿违。我买好机票就得知,阿勒泰雪灾。这两年,雪灾比往年多。上海人是没办法理解雪灾的威力的,到你隔壁邻居家,这短短的距离也会被活埋,被冻死。我就算到了乌鲁木齐,也到不了家。后来只好打电话慰问,把机票退了。

去年,我早早的提前半个月买好票,年二十八就飞到乌鲁木齐,马不停蹄买机票准备飞阿勒泰,没想到又遭遇大雪。真是哭笑不得,小时候最喜欢的雪,这会儿竟成了阻挠我回家的罪魁。只好在乌鲁木齐苦守三天。等回到家已经是初二了,年又在旅途中度过,没能陪老父亲吃上年夜饭。

一个人过年篇7

“年”到底是什么,各有各的理解,很难统一。笔者更赞同这种说法:年是一道景,一道我们民族特有的美景。

中国人太看重过年。已经过了上千年,仍没腻。悠悠万事,过年为大。扯皮也好,纠纷也罢,一句“过完年再说”;你仍纠缠,就“太不讲道理了”:你不过,我们还要过嘛!即便衙门,遇到过年也会“封印”。而且,那个“长假”远比现在“豪华”。

年有各种过法,核心是要“过”。就连苦大仇深的喜儿,也会欢呼雀跃:“爹爹称回二斤面,欢欢喜喜过个年。”即便在“什么都不认”的时期,也不敢说年不过了,顶多在“官报”上喊几声“过革命化的春节”。没人听,也就算了。

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早进了骨髓。早几年洋风肆虐,很多传统或不堪一击、或摇摇晃晃,“年”却挺住了。圣诞老人一度来势汹汹,想和“土里巴叽”的年PK一盘。结果,底蕴深厚的年手都懒得还,圣诞老人就道了声“sorry”,躲进了酒吧。

国家的地位高了,人民的地位才高。某些重要的民族习俗,也更容易得到他人尊重。过年是所有华人的节日,可以往遇到过年,国外的唐人街等华人区闹翻了天,人家却不知道在干啥,甚至有报警的,这算是一种尴尬。真该感谢改革开放。随着我们日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过年定为华人的“法定假日”。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纷纷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华人拜年。会作秀的,还会对着镜头拱拱手,用生硬的汉语道一声“拜年啦”、“恭喜发财”……

“弱国无外交”,警句;“衣食足,礼仪兴”,名言。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人,对过年的企盼也再不是大吃一顿,做一身新衣服,而是更重“忙活”,且多为精神层面的。

有句话叫“以人为本”。中国人过年,最讲的就是这个。每年春运,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数亿人“费钱费力费马达”,不停地“交换场地”。说白了,就是赶回家吃一顿“团年饭”。曾有专家建议“异地过年”,还苦口婆心地列举了好处若干,却没人认账,还招来不少骂:不回家吃顿团年饭,还叫中国人?

团年饭是过年的标志。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吃没吃。哪家连团年饭都没吃,是很丢人的,除非这个家崩溃在即。如果是个家族,年在哪过、团年饭哪天吃,家族“主要负责同志”至少要开一次电话会议。而且,和我们常见的那些可开可不开、开了也白开的会不同,那个会极务实,达成的共识也会得到坚决贯彻。比如墨鱼由三妹买,如果团年那天没买来,那不管什么原因,这个错就犯大了。“改了就是好同志”之类的废话少来,三妹也恨不能变成一条墨鱼。吃团年饭时,一个都不能少。婴儿要抱在怀里,刚去世的要摆副碗筷,卧床不起的,也会硬撑着出来碰个杯,满脸喜气地把压岁钱给了。谁敢借机生事,诸如摔碗扔筷之类,千夫所指,代价也大得让你承受不起……

这即是所谓“过年文化”。曾有人说,如果我们做事都像过年那样认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像过年期间那般以和为贵,也就不用再强调“执行力”了。

一个人过年篇8

典型案例:晓钢40岁出头,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积极上进,很受老板器重。年初给自己定了“年度规划”:收入突破10万,升职一级,为老婆买一栋房子。眼看过年了,不但升职和加薪无望,因为忙于事业,与妻子的感情也亮起了“红灯”。晓钢感到一无所成,万分失意,更怕见了亲友没有面子,甚至害怕过年。

心理把脉: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的时刻。过去人们总结人生容易知足。今天,人们生活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期冀。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于是,蓦然回首,在很多人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失望。

防治验方:低调期望值。不要把个人目标定得过高,学会酌情调整。如此年终总结就容易心理平衡。

转换视角做总结。人生没有圆满,换个视角就会看到自己也有收获。过年了,即使真的一无所有,还有平安,平安就是大福。

寻找多重支点。事业之外,亲情、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都足以支撑起人们的心灵。

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人相比,也会获得心理慰藉。

确定新目标。有个量力可行的新目标,明年从头再来,也是心理补偿的好办法。

年关应酬防治恐惧心理

典型案例:已到中年的兰先生在外地开了一家公司。连续几年春节,他都难得半天的清闲,不是请客户吃饭,就是供货商请他吃饭。兰先生平时人缘不错,好容易忙完了公司的应酬,回到家里还有那么多亲友等着他。赶饭局,搓麻将,你来我往,都是好意,拒绝谁?说是玩,其实是熬,常常要熬个通宵,每次都搞得精疲力竭。因此,害怕年关应酬成了兰先生的心病。

心理把脉:过年应酬多的人,多是公司或单位的领导。“应酬”可不是件简单事,对他们来说,应酬已变成一种累人的“任务”。于是,不少人一想到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还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调适验方:统筹安排。对必须的应酬统筹安排,安排有序就有心理减压之效。

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

学会谢绝。实际上仅有少数应酬是必须的,重要的是学会谢绝。如此还会带动了简朴的风尚。

淡化欲求。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求。所以应该来点淡薄,少点欲望。

操持过年防治疲惫心理

典型案例:骆女士虽说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过年时还不能“退休”。作为儿媳,自然要让老人高兴。作为妈妈,也得让儿女高兴;于是,每到过年的日子,她总是周全地操持,从准备年货到清扫卫生,从饭前操持到饭后照顾,来客人时更是忙前忙后。可到底岁数不饶人,最近两年她感到过年很累,头晕恶心,精神疲惫。

心理把脉:作为当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过年一台戏中,还得唱“主角”。操持过年,要考虑的太多,担负的也太多,感受到巨大的过年压力,累身更累心,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防治验方:定个计划。列个时间表,目标具体一些,时间合理一些,过程简练一些。

发动家人。已届老年的主妇不要太自信,要善于发挥家人的力量,特别是善于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比如全家包饺子,即“人多好干活”,又是一次很好的家庭欢聚。

原谅自己。过年大大小小那么多事,哪能都周全圆满,何况自己已不年轻,何必求全责备。

抓空偷懒。抓空找个安静的地方,呆上10分钟,就调整了身心。

冷清过年防治失落心理

典型案例:六十多岁的张先生,退休前是个局级单位的“一把手”,过年时自然门前车水马龙。可是,退休后拜年的人越来越少。张先生虽不是贪财之人,一下子还是不能适应这种冷清。于是,越是年关临近,越是心神不安,肠胃不好,茶饭不思。只有老伴儿知道张先生:他那是心病。

心理把脉:每到过年,出现类似心病的人并非少数。他们大多曾是单位的领导,公司的头头,或是当过教师或师傅的人。时过境迁,门庭若市成了“过去时”,一下子难于适应,于是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防治验方:重新定位。社会角色变化了,心理上就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找到一颗平常心。

心理换位。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希望过年有人来,无可厚非。但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假如自己是年轻人,过年也许会有很多事,如此心中也就释然。

学会享受清静。忙碌一生,要学会享受难得的清静。热闹是一种幸福,清静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孤独过年防治伤感心理

典型案例:许大娘七十多岁,本来身体还好,可眼看就要过年了,反而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原来,大娘唯一的女儿出嫁后远在外地。往年女儿都回家过年,可前几天女儿来电话说那边离不开,就不回来了。许大娘一下子像丢了魂似的,吃不香,睡不好。

心理把脉: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如此这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个不小的心理打击。孤独会使人消沉伤感,魂不守舍,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

防治验方:转念一想。儿女不回来一定有原因,自己身体好是大福,如此想来也就能够释怀。

替代满足。找身边的人说说话谈谈心,使心理需求获得替代性的满足。

充实生活。学会照顾自己,让生活充实起来。

上一篇:过年福利范文 下一篇:雾霾治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