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时间:2023-12-04 22:12:28

描写夕阳的诗

描写夕阳的诗篇1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晚年寓居武林。他是元代著名的作家,诗词皆工,其诗诸体俱备,内容多描写自然景色,既有流丽清婉之作,也有豪迈奔放之作。其间也有反映民间生活疾苦及揭露统治者的作品。道过赞善庵: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描写赞善庵环境的幽静。首句写夕阳缓缓西下,路上行人稀少,意味着寂静的夜幕就要降临。次句写苔茵好似绿色的地毯,与山路连成一片,使人难以分清路在哪里。远处夕阳西下,近处苔茵绿遍,路上行人稀少,赞善庵的幽静在诗人笔下展现出来。

这两句,诗人是写室外,后两句就转到室内描写上。诗人从室内望窗外,山风吹拂下,只见映在窗上的万竿竹影与松影婆娑多姿。有如云翳遮满了窗子。这于环境的寂静中又增添了柔美的色彩。前两句写景较为平常,后两句写景以动写静,则较为别致。

描写夕阳的诗篇2

【关键词】孟浩然;诗风;淡

“淡”是孟浩然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诗风“简淡”、“雅淡”①,闻一多先生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到:“诸作简直没有诗,像一杯白开水,惟其如此,乃有醇味。”②“平淡极了,几乎淡到没有诗的地步。”③从以上诸家对孟浩然的评价及他自身诗作来看,“淡”确实是孟诗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孟浩然的诗风虽是清淡的,但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浓厚的。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那样的鼎盛时期,和李白杜甫等诗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现实并没有给他机会。由此可见,孟诗主要是以景写情,寓情于景物描写之中已达到“浓情淡出”的目的。其主要方法主要有:

首先,孟诗取材平常,立意简省。孟浩然诗很少有像杜甫那样对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感慨,也少有李白那样富有奇幻色彩的神仙道教题材。其在取材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助对寻常景物的烘托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数这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选取清晨初醒的一瞬间来描写,这是每个人都曾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抓住这种体验。清晨醒来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让人不觉置身于山林美景之中,感受明媚怡人的无限春光,透露出诗人对明媚春色的喜爱。当诗人看到地上的落花时,不由转念想到昨夜春花在风雨中飘落,流露出对“芳华已逝”的感伤之情。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内心的欢愉通过春日最常见的景物表达出来。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是很普通的,没有任何新颖之处,但正因为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是人所共有的,所以一经诗人表达才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地共鸣。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就是用生活中最平常普通的景色来抒发作者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对春日明媚景色的喜爱以及春光易去、生命易逝的叹惋。诗人的情感掩映在对春日风景的喜爱与叹惜之中,整个诗境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意味,正是这种取材立意的平常、简省,所以才让孟诗看来很淡。再来看一首《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诗从听潮写起,“百里闻雷震”滔滔江水如滚滚天雷,先声夺人。闻见阵阵雷声,“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全城人马倾巢而出到江边观潮。紧接着两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海阔天空,一望无际,在日光照射下,绚丽灿烂,湛蓝的大海融进了蔚蓝的天空,静谧开阔,令人心醉神迷!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花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座凛生寒”,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塘江潮这宇宙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整首诗就是在描写观潮前后的景象与感受,将人物感受与景致变化结合起来,情感随着观潮前后景象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寓情于景,取材十分简单,但蕴含的感情却是十分浓厚的。

孟诗不仅取材平常,且立意简省。所选意象大都和取材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景或情,并且诗歌的意象比较简省,很少出现多个复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淡之感。就如上面的《春晓》一样,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春花与鸟鸣二者,并且对它们也并没有穷形尽相地进行雕琢描绘,而是从大处着笔,只以一个“闻”和“知多少”来烘托景象,传达感情,由此加强了“淡”的感受。试看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我们将它与王维这首同题材的《济州过赵叟家宴》对读:“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两首诗都是写到隐居故友家中做客。相比王诗孟诗省略了当中很多田园农庄的意象,如深巷、高柳、荷锄等。连“故人”的形象也不曾提及,对农庄周围环境也只作“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大致描绘,全诗没有对“故人”隐居高情的着意描写,也没有对田园景色的大肆渲染刻画,只是注重在“过”这一过程的描述,从大处落笔,取景平常自然,立意简省,让人感到是最平常的赴友之宴,却蕴含了对田园幽静景色的喜爱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感情平淡却韵味无穷。而王诗首先对“庄叟”这一意象进行描绘,谓其有“道”,有“儒”,见出王维对赵叟的赞誉;紧接着由远及近对赵叟家居环境进行细致的刻画:先以深巷斜晖来凸显家居环境的幽深宁静,再以门前高柳来点燃赵叟高雅情趣。接着写进入庭院看见僮仆们“修药圃”、“曝农书”、“农书”这一意象是王维的精心刻画之作,为什么是“农书”,而不是其他四书五经之类,这是王维有意以“农书”来表现主人是“闭门成隐居”的隐士。最后再写“摇芳翰”、“馈野蔬”,并强调“景晏”是“出林闾”的,整首诗可谓是意象丰富,精心刻画。

其次,多用叙述手法,结构平直。孟浩然的诗喜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为一体,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或随着诗人自己感情流动来组织结构,因此他的诗基本上是明白如话,平畅通达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既写夏夜纳凉的清爽闲适,又同时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前两句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忽”、“渐”二字不但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景传达给读者,更将夕阳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的凉爽舒适的传达给读者。诗人在此良辰美景下散发乘凉,开轩欣赏美景,“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两句不但写出闲情,更透出作者心中的畅快适意,身心两方面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然后诗人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感受到的夏日美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风吹荷叶送来缕缕香气,竹露滴在池面,响声清脆悦耳。这样的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了丝竹之声,不由“欲取鸣琴弹”,可惜此时此地并无通晓音律之人,更重要的是此时这里没有能把酒言欢,畅谈人生的挚友,由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自然让使人想到了远方的“故人”,生出无限惆怅。直到诗人入睡,在梦中还要与友人会面。整首诗完全按照诗人自身情感的流动为逻辑来写的,因景怀人,平铺直叙,前面六句都是尽量为后四句抒情作铺垫,并且诗中还将怀人的时间、地点及其背景都详细交代,可谓是明白清楚。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叙述性描写和平铺直叙的结构,使这首诗明白如话,诗中所蕴含的思念友人的感情分布于景色之中,诗的感情力度自然被冲淡了。我们再看王维类似题材的这首《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王维这首怀人诗,读来清婉流丽,但前四句写景状物已将自身悲秋之感、怀人之情流露出来,后面六句更是直接将思念内弟的感情表露无遗,全不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前六句全在写景,无任何怀人之情,孤独之感,若是没有后四句的点题,恐怕很难有人知道孟浩然是在怀念故人。反观王维这首诗,即使没有后几句,前四句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孤独悲苦。或许这也是孟王二人的不同。孟浩然是以景寓情,全篇之情皆寓于景物之中,自己的感情只是稍加点染即可,而绝不刻意描绘点缀,大肆渲染,只是在篇末以一字或一句点出即可,把感情放在对景物的叙述描写当中。而王维是以情写景,全篇景语皆情语,浓烈的感情在诗中呈现无疑。

最后,语言质朴自然。孟诗的语言质朴生动,他少用奇词僻字,也少有华艳雕琢的词藻,不对景物做刻意的粉饰描绘。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面对夕阳群山,本可是“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那样光色缤纷,神奇变幻的,但孟浩然却只将夕阳山色以个“暝”字交待,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白昼交替中的黑白两色;同样,对“松”、“月”、“风”、“泉”这样的景物,诗人本可以大力雕琢描绘的,如“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顾况《欹松漪》)、“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但诗人对他们却并没有倾力描绘粉饰,只是以“凉”、“听”二字将他们置于一个清幽冷寂的环境之中,没有着意刻画景物,只是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传达出对于景物细致丰富的感受。随后两句“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通过“尽”、“定”二字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的实景展现给读者,同样没有奇僻生字,正如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所说一样:“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却也正是这两个“不拘奇抉异”之字见出孟浩然对诗句的精炼,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后万籁俱寂的清幽之景呈献给读者,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使诗极富表现力。最后两句诗人才直接抒发待人不至的孤独落寞之情,只将自己的失望以“孤”、“候”两字轻笔点染而不加赘述,使全诗语言生动自然,所抒之情也淡布于所写之景中,由此可看出孟诗炼字之精。再看这首《大堤行寄万七》:“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这本是一首踏春记游的诗,但全诗所写的自然景色却只有“岁岁春草生”一句,想像一下踏春的时节,应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但诗人笔下的“春草”、“江花”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加以渲染雕饰,只是将他们本然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朴实无华,纯是一幅山水画的淡然之境。孟诗语言朴素生动,但却并非是不假雕饰的,相反,孟浩然诗中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也正因为孟诗对俗语俗字的锻炼才使得其诗在语言上具有朴素闲淡的风格。

孟诗是真得了陶渊明平淡淳厚的真传,又有谢灵运的善于经营,他将浓厚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以景寓情,似淡实美,无论情、景、人都有“风神散朗”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气象,境界格外高远。

注释: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

②③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中华书局,2009:270,271.

【参考文献】

[1]佟培基.孟浩然诗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中华书局,2009.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2003.

[4]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5]王辉斌.孟浩然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描写夕阳的诗篇3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中的“臭”字历来被人们读作“chòu”第四声,理解为腐烂发臭的意思。结合这首诗的前后具体内容,我认为,这儿的“臭”应该读作“xiù”,作“香味、香气”理解。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词义上看,古代的“臭”具有嗅气味的意思,又有香气的意思,《辞海》解释“臭”为“气通于鼻皆曰臭,无香秽之别”。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作佩刀,右备容臭”,这里的“臭”作香解。可见,古代“臭”的意思是比较广泛的。而演变到今天,缩小到只有“臭气味”一种意思了,因而对“酒肉臭”中的“臭”只用腐烂发臭的意思去解释,这就造成了对诗意的误解。

第二、从诗的前后内容结构看,在“朱门”句的前面,诗人运用铺排的写法,把所见所闻与想象结合,描写了“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中堂舞神袖,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的奢华欢宴赏乐的情景。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似乎闻到了宫廷里宫娥彩女身上飞扬出的胭脂芳香,“劝客驼蹄羹”时飘散出来的酒肉芳香,剔剥霜橙时溢发出的果品芳香,无论是这几句描写,或从全篇内容上看,都丝毫闻不到“臭”的气味。“朱门酒肉臭”是对诗内容的概括,因而,诗人就不可能也不会归结出与前面“香满朱门”相反的结论。如果作“臭”解,就与前面内容大相径庭,只有作“香”解释,才能与前面所描写的场合,所刻画的意境紧密相连。

有人说,只有作“臭”解,对比才强烈,我认为,只有作“香”解,对比才更强烈。一边是“酒肉香”一边是“冻死骨”,孰是孰非,孰乐孰苦,孰富孰穷,孰贵孰贱,岂不昭然若揭么?

基于上述理由,我以为应该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这样的译解才合乎情理:富贵人家里酒肉飘香、穷人受冻挨饿死路旁。

二.“白日依山尽”辨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的“白日依山尽”一句,语文教参书注释为“白日即夕阳,日子前面加个白字就只夕阳”,并据此得出结论,谓“这句诗是写太阳落下山去的情景”。

这种解释,似嫌不妥。

“白日”并非夕阳。《〈神女赋〉序》中的“其始来也,耀乎着白日初出照屋梁”。显然,这儿不能说是“夕阳初出照屋梁”。“白日”其实就是太阳。从诗歌本身提供的情景看:作者登上鹳雀楼,极目千里外,看见“黄河入海流”,极力写出一种气势峻拔,辽阔高远的情景:“白日依山”——太阳停靠在高高的山巅上,“黄河入海流”—雄浑的黄河奔流入海。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幅画面!这种情景与“夕阳西下”的那种晦暗格调相提并论似嫌不妥。

所以,我认为这一句诗应释为:太阳靠在山巅一切不动,似乎停止住了。(“尽”有“止”意)正是这样一幅“日立山巅不动,黄河入海奔腾”,动静相间的优美图画,才使得诗人动心动情,受到激发,从而才写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三.是“不住啼”还是“啼不住”

李白《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第二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啼不住”,很多注家都释之为“叫声不停”。朱东润先生选编的《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也如此注释:“啼不住,谓猿鸣此落彼起,连绵不断。”

我认为这种解释似可商榷。如果按朱先生注释解,那么,这“啼不住”的“啼”当指“啼声”(就是猿鸣声),是名词。但如是,则与此句诗的前半部分“两岸猿声”相重复,且前后不能连通成句,“两岸猿声啼声不住”,这话怎么说呢?所以,我认为,这儿的“啼”是动词而不是名词,这句诗也不应当被释为“猿声啼叫不已”。这哀婉凄绝的“猿声”与下句江中飞速前进的“轻舟”相对而言,两句诗合起来极力写出一种解脱羁绊,一往无前的欣喜心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谓两岸高猿长鸣属引凄异,虽哀婉不绝,牵动愁绪,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如何也“啼不住”那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的轻舟。猿声“啼(拉)不住”轻舟,作者在这里使用了移植感情的“拟人化”手法,将猿的凄厉叫声想象成为想拉住轻舟,借此衬托“轻舟”的快速直前,无所阻挡。这从下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已过”一词即见照应。作者不用“拉不住”而用“啼不住”,既是彼情彼景,彼物彼事,造境自然,又更显出作者设计的空灵,用语的奇异之特点。

因此,这“啼不住”不是“猿鸣不住地啼”,而是“猿鸣啼不住轻舟”。当否,也请同仁雅正。

描写夕阳的诗篇4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射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小令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的一曲小令,短短的28字,但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描写夕阳的诗篇5

关键词:夕阳;意象;崇高美;英汉诗歌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意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就有太阳神阿波罗驾驶金色马车自东向西的传说。诗人们大量将夕阳镶入他们的作品里,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了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及其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心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诗人的心态、审美情趣不同,这种日暮黄昏的夕阳情结也就呈现出多种意蕴。伤感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一个特定的情感心理,大量的夕阳意象诗作中,或是嗟叹时光流逝,或是忧国忧民,亦或写尽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欲少留此此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与之相,反,在胸襟宽广、拼搏进取者的眼中,朝阳与夕阳同样的美丽;“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面对柔和宁静的黄昏美景,诗人倾诉着对温馨爱情、人伦亲情的向往;有的则于淡淡的忧伤之中,依然满怀美好的理想与希望。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美学家关于崇高美的界定,本文对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所呈现他崇高美及其共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 崇高一伟大心灵的回声

朝阳象征着美丽与希望,除了偶见如约翰·多恩(john donne)在《太阳升起》 (the sun rising)中诅咒“你这繁忙的老傻瓜,不守规矩的太阳搅了情人的美梦”以外,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去热情地赞美它。然而也有不少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他们以宽广的胸怀描绘出一幅幅壮美而崇高的夕阳图画。初唐诗人卢照邻写道:“龙衔宝盖承朝日,风吐流苏带晚霞”,在他眼中,风吐流苏的晚霞与灿烂的朝阳一样绚丽多彩。李白登宣城谢眺楼,面对秋野斜阳歌唱的“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展示了其博大的胸怀,而他的另一首诗“西山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则表现了诗人在夕阳背景下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朗吉弩斯在他著名的《论崇高》一文中宣告:“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在《抒情歌谣》(lyrical ballads)序言中说:“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中国的诗歌理论认为,“诗言志”。我们从一个人的作品里便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胸怀和气魄。

与崇高的气象相反,英国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黄昏景色则是欢快灿烂的,他在著名的《秋颂》中这样写道: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夕阳映照,微风吹拂,在丰收的田野上,飞虫、蟋蟀、知更鸟以及群羊、丛飞的燕子共同演奏了一首秋之声交响乐。这又是多么的优美!英国诗人、美学家马克·阿肯赛·德在他的美学理论长诗《想像的快乐》中认为:

不同的心灵

喜爱不同的事物:一个只追求,

巨大,惊奇,与狂野;

另一个感叹和谐,优雅

和最柔顺的优美

二 崇高——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

华兹华颠认为诗的主题在于热情地歌颂“天性的永恒部分”。在《丁登寺》中,他说他感到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和人心,已经远为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绝妙的感觉,激励着一切有思想的事物。诗人在这首诗中追忆自然山水给他甜蜜的感受,宁静的心境,在景物中感受到崇高的思想融合着雄伟。这与我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腾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异曲同工之处。叔本华认为这种崇高的客体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即夏夫茨伯里所说的“大美”。

对崇高进行诗化处理的是爱德华·扬的《夜思》中的“第九夜”。他在其中描绘了:

海河山树林石,

耸岬、以及幽深的

地洞,

黑脊、高穹,还有宽广的裂缝,

造化所成,或时间所铸

尽管这一切对于别人来说看起来已经很伟大了,可爱德华·扬却感到还很不够。“伟大”并不应该是在地球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应该属于宽广的天空,那片“心灵高贵的牧场”。他在无限的空间的概念上又加上了时间的无限,他说:

那无际的空间啊,这些漂泊的人

在其中永不停息地流浪,仿佛听到她说

还有一个姐妹,那永不停止的时间

黑格尔说,“崇高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那些看似无限的对象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们能够激起人无限的想像。人的胸怀也似乎因为对象的崇高而被无限地扩大,正如《楞严经》上所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三、崇高一天大、地大、心亦大

无论是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单纯写夕阳的总在少数,诗人在进行夕阳形象塑造的同时,更是将夕阳下或人或物诸如山川田野、行云流水、花鸟虫鱼等诸种意象进行细致具体的勾勒,在这些意象的群体合力作用下,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营造更加完美的深厚的审美意境,而所有这一切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诗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金色夕照》这样写道:

波平似镜,映照天宇,

水天金色一片,

彼岸隐现,云影缓移,

遥望依稀一线。

岩如行云。云如山岩,

化作异彩漂浮;

波光潋滟,注目中流,凝泊一叶扁舟。

在这明快、如歌的柔板中,诗人寓理于象,托物言情,抒情里透着哲学的冷峻,写景中凝着人生的沉思:

因而在人生暮年,

桑榆之景隐现时,

愿天地孕育的光华,

将天地融为一体。

心灵洋溢着宁谧,

在沉静的心悦中升华,

性灵与天地交融,

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客体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有一个崇高的主体在欣赏它,康德认为,客体的崇高是主体把对因自己心灵的崇高而产生的敬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置换”到了客体的身上,从而使客体显得崇高。因而在诗中,夕阳的崇高便是人的崇高,人心的崇高。审美客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主体的意义。崇高的审美客体应不仅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而且还应使主体得到道德或者是理性上的满足。审美的实践也恰恰是这样,尤其是在文学与艺术中,很少有那种纯粹的美或者崇高。自然景物可以是崇高的,但是比自然更崇高的是人的心灵。于是当“性灵与天地交融”的时候,那种“人生暮年”的崇高使诗人“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孔子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心灵和感情的抒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李商隐看到理想濒临破灭时,他并没有绝望,在刹那间摆脱了患得患失的心情,虽有些失望感伤却对未来满怀向往。生命转瞬即逝,诗人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来安慰自己,王勃、刘禹锡则分别以“东隅已逝,桑榆毕晚”和“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来激励自己,而苏轼更有“山头斜照却相迎”,“谁道人生再无少?”的豪迈气派,表现了其积极向上豁然超达的乐观精神。

美国现实主义女诗人埃米丽·狄金森在《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不仅描写了死亡的片刻,而且还发挥其想象力刻画了通往永恒的捷径:即人生的归宿。在狄金森看来,日落是老年的象征,而它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而已。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开始。沃尔特·惠特曼为纪念林肯之死而写下的《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放的时候》,作者以其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派,不仅热情讴歌了黄昏落日的壮丽,而且把它看作是希望的象征。

“那将是新生的春天和农田和房舍的图画,

图画里有四月间日落时候的黄昏,有清澄而明亮的烟霞。

有壮丽的燃烧在空中,燃烧在天上的摇曳下沉的落日的万道金光。

接下来他又写道:

看哪,最美的太阳是这么宁静这么岸然,

蓝色和紫色的清晓吹拂着和风,

无限的光辉是那么温柔清新,

正午的太阳神奇的沐浴着一切,

随后来到的美丽的黄昏,和受欢迎的夜和星光,

全都照临在我的城市之上,包裹了人民和大地。

伟大的灵魂在诗歌中得以不朽和永恒。在诗人看来,夕阳不再是日之暮、岁之暮、人生之暮乃至时代之暮的象征,恰恰相反,它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一生乃至新的时代的来临。夕阳是即将失去的象征,也是重新开始的象征。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循环往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是永恒的,人生是圆满的。

四 结语

描写夕阳的诗篇6

    关键词:夕阳;意象;崇高美;英汉诗歌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意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就有太阳神阿波罗驾驶金色马车自东向西的传说。诗人们大量将夕阳镶入他们的作品里,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了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及其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心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诗人的心态、审美情趣不同,这种日暮黄昏的夕阳情结也就呈现出多种意蕴。伤感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一个特定的情感心理,大量的夕阳意象诗作中,或是嗟叹时光流逝,或是忧国忧民,亦或写尽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欲少留此此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与之相,反,在胸襟宽广、拼搏进取者的眼中,朝阳与夕阳同样的美丽;“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面对柔和宁静的黄昏美景,诗人倾诉着对温馨爱情、人伦亲情的向往;有的则于淡淡的忧伤之中,依然满怀美好的理想与希望。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美学家关于崇高美的界定,本文对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所呈现他崇高美及其共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 崇高一伟大心灵的回声

    朝阳象征着美丽与希望,除了偶见如约翰·多恩(John Donne)在《太阳升起》 (The Sun Rising)中诅咒“你这繁忙的老傻瓜,不守规矩的太阳搅了情人的美梦”以外,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去热情地赞美它。然而也有不少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他们以宽广的胸怀描绘出一幅幅壮美而崇高的夕阳图画。初唐诗人卢照邻写道:“龙衔宝盖承朝日,风吐流苏带晚霞”,在他眼中,风吐流苏的晚霞与灿烂的朝阳一样绚丽多彩。李白登宣城谢眺楼,面对秋野斜阳歌唱的“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展示了其博大的胸怀,而他的另一首诗“西山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则表现了诗人在夕阳背景下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朗吉弩斯在他着名的《论崇高》一文中宣告:“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在《抒情歌谣》(Lyrical Ballads)序言中说:“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中国的诗歌理论认为,“诗言志”。我们从一个人的作品里便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胸怀和气魄。

    与崇高的气象相反,英国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黄昏景色则是欢快灿烂的,他在着名的《秋颂》中这样写道: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夕阳映照,微风吹拂,在丰收的田野上,飞虫、蟋蟀、知更鸟以及群羊、丛飞的燕子共同演奏了一首秋之声交响乐。这又是多么的优美!英国诗人、美学家马克·阿肯赛·德在他的美学理论长诗《想像的快乐》中认为:

    不同的心灵

    喜爱不同的事物:一个只追求,

    巨大,惊奇,与狂野;

    另一个感叹和谐,优雅

    和最柔顺的优美

    二 崇高——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

    华兹华颠认为诗的主题在于热情地歌颂“天性的永恒部分”。在《丁登寺》中,他说他感到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和人心,已经远为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绝妙的感觉,激励着一切有思想的事物。诗人在这首诗中追忆自然山水给他甜蜜的感受,宁静的心境,在景物中感受到崇高的思想融合着雄伟。这与我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腾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异曲同工之处。叔本华认为这种崇高的客体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即夏夫茨伯里所说的“大美”。

    对崇高进行诗化处理的是爱德华·扬的《夜思》中的“第九夜”。他在其中描绘了:

    海河山树林石,

    耸岬、以及幽深的

    地洞,

    黑脊、高穹,还有宽广的裂缝,

    造化所成,或时间所铸

    尽管这一切对于别人来说看起来已经很伟大了,可爱德华·扬却感到还很不够。“伟大”并不应该是在地球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应该属于宽广的天空,那片“心灵高贵的牧场”。他在无限的空间的概念上又加上了时间的无限,他说:

    那无际的空间啊,这些漂泊的人

    在其中永不停息地流浪,仿佛听到她说

    还有一个姐妹,那永不停止的时间

    黑格尔说,“崇高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那些看似无限的对象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们能够激起人无限的想像。人的胸怀也似乎因为对象的崇高而被无限地扩大,正如《楞严经》上所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三、崇高一天大、地大、心亦大

    无论是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单纯写夕阳的总在少数,诗人在进行夕阳形象塑造的同时,更是将夕阳下或人或物诸如山川田野、行云流水、花鸟虫鱼等诸种意象进行细致具体的勾勒,在这些意象的群体合力作用下,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营造更加完美的深厚的审美意境,而所有这一切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诗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金色夕照》这样写道:

    波平似镜,映照天宇,

    水天金色一片,

    彼岸隐现,云影缓移,

    遥望依稀一线。

    岩如行云。云如山岩,

    化作异彩漂浮;

    波光潋滟,注目中流,凝泊一叶扁舟。

    在这明快、如歌的柔板中,诗人寓理于象,托物言情,抒情里透着哲学的冷峻,写景中凝着人生的沉思:

    因而在人生暮年,

    桑榆之景隐现时,

    愿天地孕育的光华,

    将天地融为一体。

    心灵洋溢着宁谧,

    在沉静的心悦中升华,

    性灵与天地交融,

    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客体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有一个崇高的主体在欣赏它,康德认为,客体的崇高是主体把对因自己心灵的崇高而产生的敬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置换”到了客体的身上,从而使客体显得崇高。因而在诗中,夕阳的崇高便是人的崇高,人心的崇高。审美客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主体的意义。崇高的审美客体应不仅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而且还应使主体得到道德或者是理性上的满足。审美的实践也恰恰是这样,尤其是在文学与艺术中,很少有那种纯粹的美或者崇高。自然景物可以是崇高的,但是比自然更崇高的是人的心灵。于是当“性灵与天地交融”的时候,那种“人生暮年”的崇高使诗人“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孔子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心灵和感情的抒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李商隐看到理想濒临破灭时,他并没有绝望,在刹那间摆脱了患得患失的心情,虽有些失望感伤却对未来满怀向往。生命转瞬即逝,诗人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来安慰自己,王勃、刘禹锡则分别以“东隅已逝,桑榆毕晚”和“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来激励自己,而苏轼更有“山头斜照却相迎”,“谁道人生再无少?”的豪迈气派,表现了其积极向上豁然超达的乐观精神。

    美国现实主义女诗人埃米丽·狄金森在《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不仅描写了死亡的片刻,而且还发挥其想象力刻画了通往永恒的捷径:即人生的归宿。在狄金森看来,日落是老年的象征,而它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而已。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开始。沃尔特·惠特曼为纪念林肯之死而写下的《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放的时候》,作者以其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派,不仅热情讴歌了黄昏落日的壮丽,而且把它看作是希望的象征。

    “那将是新生的春天和农田和房舍的图画,

    图画里有四月间日落时候的黄昏,有清澄而明亮的烟霞。

    有壮丽的燃烧在空中,燃烧在天上的摇曳下沉的落日的万道金光。

    接下来他又写道:

    看哪,最美的太阳是这么宁静这么岸然,

    蓝色和紫色的清晓吹拂着和风,

    无限的光辉是那么温柔清新,

    正午的太阳神奇的沐浴着一切,

    随后来到的美丽的黄昏,和受欢迎的夜和星光,

    全都照临在我的城市之上,包裹了人民和大地。

    伟大的灵魂在诗歌中得以不朽和永恒。在诗人看来,夕阳不再是日之暮、岁之暮、人生之暮乃至时代之暮的象征,恰恰相反,它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一生乃至新的时代的来临。夕阳是即将失去的象征,也是重新开始的象征。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循环往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是永恒的,人生是圆满的。

    四 结语

描写夕阳的诗篇7

镇海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古塘公园,是镇海的象征之一,还有招宝山、海防遗迹等。

古塘公园中最美丽的自然景观,那就是夕阳。

夕阳,是一天中最后的光明,它向人们洒去了最后一缕阳光。这让我想起了陆游的一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描写的正是夕阳时,诗人登古原的事。

夕阳的形状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有时候像狮子;有时候像兔子;有时候像鳄鱼。夕阳呈狮子时,它是坐着的,好像忠心耿耿的守护者。呈兔子时,它撒开四腿,正快速地向前跑,好像后面有一只老鹰在追赶它似的。呈鳄鱼时,它正张开大嘴巴,好像要把我们吃得一个也不剩。

夕阳和朝阳是一天中太阳最美的时候,它们把光明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描写夕阳的诗篇8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

前言:在唐代诗人王维存留下来的400多首诗歌中,除作者在青壮年时写的少数反映现实,赞颂英雄主义的诗篇外,许多作品是和现实相隔较远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诗歌中具有浓厚的画意。这是他的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体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王维的诗歌艺术同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密切相关。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画有较强的主观抒情性,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绘画能入神,得神似,也具有诗歌的情韵和意趣,可以说“画中有诗”。

王维是怎样达到“诗中有画”的呢。他描写景物时,既不堆砌词藻,也不做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余地,供人们自己去联想,想象。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略加渲染,就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王维“诗中有画”的一个方面就是诗中有画法。绘画讲究线条、构图、色彩等,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这些要素得到鲜明体现。绘画是静止的艺术,王维的一些诗描绘出刹那间静止的画面,最有名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使至塞上》),“渡头余落口,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几句都不是描述一个时间性的过程,而是力求通过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描绘出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形状,使人们通过这静止的画面和凝固的刹那,体验到有限中的无限,体验到时空的永恒和广漠。

(二)王维“诗中有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景中有我”。这不但表现在诗人突出自己对景物的鲜明印象和感受,以使读者产生类似体验,而且,景中有“我”的思想感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说:“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他的山水诗,无论简笔勾勒还是细致刻画,无论写形态、颜色还是声响,无论写静还是动,都是主观情意的表达。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就以静寂之境写出诗人的寂寞悲凉之情。除此,景中还有“我”的审美追求。王维的隐逸情怀和禅宗的美学思想,使他集中地追求幽静之美。如他的名作《过香积寺》、《鹿柴》、《竹里馆》、《鸟鸣涧》等,都刻画了仿佛不属于人世的幽美静谧之境。王维的山水诗既描绘客观景物,又融入主观情趣,他诗中的画意是富有神韵和气象的。

(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反复出现一些意象。这些意象如山水画中的景物一样,这些诗歌意象上表现出虽仍不废刻画,但却力图摆落对象的具体形相,多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来使对象虚化的倾向,使得主客观浑融一体,在意蕴的表现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1、色彩意象是构成自然景物的基本属性,也是构成山水田园诗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王维在色调处理上独具匠心。不妨以他的(《辋川集》)为例:写到“深林”者有两处,一首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夕,另一首是《竹里馆》:“独坐幽堂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鹿柴》中我们看到的是夕阳映照下的“深林’夕,光影班驳,青苔累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观者于诗中得一清境。而在《竹里馆》中我们看到的是明月下的“深林”,琴啸相和,风堂成韵。人虽不知,月却有情。观者于诗中又得一幽境。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不同光线、不同声响、不同时段下的“深林”,给人以不同的感触,却从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深林”形象。

2、另如对“山”的描绘也是如此,“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写的是夕阳飞鸟映衬下的群山,是对山之外在形象的刻画;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是作者于山中的见闻,是对山之内部特征的描摹。另外《辛夷坞》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及《茱英伴》中的“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同写花开,又给“山”增添了生机。由此,我们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山”的美好。

3、王维对辋川之“水”的刻画更是如此,观者通过“檀栗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看到的是条青翠蜿蜒的小河;当川水流过敬湖之时,又给人呈现出“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湖》)的明朗秀丽,湖上一回首,友人远去,那回首间转眼的凝眸,多少不舍与怅然!然而,远山苍翠,白云舒卷,那景致又是如何的美!胸中长情,寄与湖光山色,天地顿阔。箫声凄凄,离情款款,不言情,情字却含于天地之间,无限的意蕴,随云卷飞;若临湖饮酒,可感受到“当轩对蹲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的愉悦;若沿水而下,又可见“分行皆绮树,倒影入清漪”(《柳浪》)的幽景。至若夜间到白石滩头,又可玩赏“家住水东西,烷纱明月下”(《白石滩》)之情境,烷女与月光给流过此处的川水更融入了一份柔美。由此,我们又对辋川之水得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4、王维山水世界中的“花”亦然是美的让人记忆深刻。记忆里那一朵静夜深林里自开自落的芙蓉花,妖娆的红萼不为招引他人,寂静的山涧里,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人心灵的花绽放的声音,空灵的震颤了心神(《辛夷坞》);朵朵飘落在人间的桂花,如一个个精灵,划过春天的夜空,应和着天上闪闪的星星,鸟而惊喜而出,与桂花共舞,怕只有鸟儿知道那空气都是静谧安心甜腻的(《鸟鸣涧》);清风明月苦相思,四季不凋谢的红色小花,颜色鲜红如我永远为你跳动的火热的心,我的相思是鲜红色的,吸引着你的视线,愿君多采集,沾染着你的指尖,连结到你的心间,感受到了吗?我最为你而生的最相思的红豆(《红豆》)。

王维的山水诗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原本情绪不定的心,为之惊叹,让你孤独的灵魂,为你颤动,让你所有的慌乱迷茫都在山水之间,淡然,净化,旷达,他将喜怒哀乐之情都转化为一种恬淡超然的心态融化于诗中了。如进入了如画的世界里,这里的山空,树滴翠,鸟儿自由,花儿开落,在这里了然独行,赏花阅景,茗茶吟诗,随性所欲,人若是能享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美了。这就是王维诗歌中的画意。(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

[2]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 《王维诗集校注》 陈铁民 中华书局1997年版

[4] 《王维诗歌赏析》 陶文鹏选注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 《新唐书》卷二零二 欧阳修 宋祁撰中华书局2000年简体版

[6]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 《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占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 《王维论稿》 陈铁民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李亮伟 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 《纵横论王维》 王志清 齐鲁书社2006年版

上一篇: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下一篇:格林童话故事全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