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1-03 16:06:18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篇1

通讯作者:陈琅

【关键词】 癫痫; 苔藓纤维发芽;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由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属于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失常性疾病。癫痫发作可导致脑神经元选择性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引起胶质细胞增生、苔藓纤维出芽、突触重建等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而大脑这些可塑性变化在形态上又使得癫痫更加反复发作,是癫痫频发和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癫痫脑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已成为癫痫研究的热点,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得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 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

在经历长期反复痫性发作的癫痫患者的脑活检组织中,海马硬化是个常见的病理现象。此病理改变最基本表现是海马内神经元丧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海马纤维发芽。另外,在多种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中,人们也发现了显著的海马苔藓纤维发芽。

所谓苔藓纤维发芽(MFS),就是一种神经的再生现象。海马结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苔藓纤维)又投射到了新的区域,即在齿状回内分子层(IM)和CA3区椎体细胞层、下锥体细胞层(起始层,SO)异常生长,发生了苔藓纤维突触重组。在正常情况下,颗粒细胞轴突(在透明层,SL)形成突触。而内分子层为颗粒细胞树突分布的部位,不受苔藓纤维的支配。

目前对于苔藓纤维发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是与癫痫引发的海马内神经元的缺失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即早基因起关键作用。即早基因可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产物(如神经生长因子)发挥作用,促进神经元轴突发芽,导致神经网络突触重建。在慢性颞叶癫痫患者与多种点燃动物模型的海马区均可见苔藓纤维出芽,且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蛋白水平及其营养活性均增加,并与苔藓纤维发芽率呈正相关,有学者认为颗粒细胞通常含有兴奋性氨基酸,发芽可能是颗粒细胞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并且由于突触重组打破了齿状回内兴奋-抑制平衡,引起长期反复的癫痫发作。

许多学者对多种癫痫动物模型的海马MF发芽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Okazaki等[1]刺激发芽的MF可使颗粒细胞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而未发芽的MF则不能引出颗粒细胞的EPSC,认为MF发芽形成的神经回路导致颗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与癫痫放电的产生和传播有密切关系。

MFS改变了门区及内分子层局部环路,在颗粒细胞间形成异常兴奋性联系,增加了发作敏感性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MFS在颗粒细胞近端树突产生巨大的突触兴奋性,从而反复点燃,易化癫痫活动在齿状回的形成。由于癫痫脑神经髓鞘的广泛破坏,纤维间的绝缘性受影响,再加上神经纤维具有双向传导性及相对不疲劳性,导致某一兴奋在神经网络内不停的异常传导。海马结构的突触调整,构成密乱的反复兴奋性联系,激动信号在兴奋性联系中不断震荡、放大、增强,并向损伤对侧扩散,出现癫痫大发作。但由于MFS会同时和兴奋型神经细胞和抑制型神经细胞形成突触,使整个重建神经环路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这也是癫痫大部分时间不发作,小发作多于大发作的生理学基础,当发作起始部位所处环路兴奋型突触数量大于抑制型突触并且大于抑制作用时,这一相对稳定的平衡即被打破,诱发癫痫发作[2]。但迄今为止,MFS是对癫痫起抑制作用还是促进其易感性的形成仍有争议[3]。

海马内MFS导致的突触重组是癫痫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它对癫痫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被作为癫痫治疗的重要靶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并已证实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时可使神经细胞的兴奋阈值下降,神经活动过度而进一步诱发癫痫。并且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产生和释放神经营养因子等促发癫痫。另外,长期慢性癫痫发作引起星形细胞增生参与海马硬化将会影响大脑的正常生理调节功能,同样起着促进癫痫发作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作为营养物质传送者而起到保护营养神经细胞的作用。因此,星形胶质细胞被称为神经元营养的内通道。在细胞化学方面,星形细胞的特点是含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GFAP是存在于发育和成熟的星形细胞中的中间丝蛋白,是星形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还是谷氨酸( Glu)和γ-氨基丁酸(GABA)代谢的必经场所,即GLu的形成和转化均可在星形细胞内进行[4]。但一般情况下,星形细胞内产生的谷氨酸很快转变为谷胺酰胺,后者释放到细胞外,被神经细胞摄取作为谷氨酸的前体和原料,故正常时星形细胞内谷氨酸含量很低。但在慢性癫痫的情况下。由于神经细胞的损害和死亡,使谷氨酰胺的摄取受到障碍而致星形细胞内谷氨酸含量增高,可引起细胞水肿,并可通过摄取和释放Glu、GABA而调节神经递质代谢,另外星形细胞在维持神经细胞离子平衡中也起重要作用,星形细胞上存在有Glu和GABA等一些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5],说明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有着重要意义。

GFAP,分子量为50~52 kD,富含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以中间微丝蛋白和可溶性蛋白两种形式存在于胶质细胞的胞浆,构成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的胶质原纤维,参与形成细胞骨架,只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不含于其它胶质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GFAP表达增加也是常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同时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表达增加也是一细胞增生过程。GFAP特异性表达于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常常用于标记损伤后胶质反应。脑外伤后活化的星形胶质增生是神经细胞损伤的一个标志,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细胞增大,突起增多和增长。这种增生成为反应性胶质增生,是脑损伤后最常见的现象之一。GFAP的高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的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功能活动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6]。

3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

成年哺乳动物巾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两个神经千细胞聚集区,即侧脑室的麟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迁移与PSA-NCAM表达有密切关系。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是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功能的膜表面糖蛋自,主要有NCAM-180、NCAM-140、NCAM-120三种形式,在神经中具有介导神经细胞黏附,促进轴突生长,诱导神经细胞迁移以及促进神经环路形成等作用[7]。实验证实,神经受损伤后NCAM表达将增加,提示NCAM参与损伤后神经组织的修复过程。NCAM在神经元细胞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决定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的可塑性分子标志物。而NCAM表达的过度上调则可能导致异常神经元环路的形成,继而引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NCAM参与突触可塑性有两个机制:(1)NCAM介导的细胞动力骨架动力的改变,涉及活动依赖性突触重建。N-黏附蛋白的胞浆区直接与Ankyrins(位于特异胞膜区的胞浆表面的Spectrin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相连。(2)为胞内信号系统,具体特点如下:胞内信号改变可反馈到突触后膜,通过NCAM-1调控细胞与细胞的黏附,迅速改变突触的结构和效能。胞内蛋白水解酶Calpain水解NCAM-1的胞内区,可较快地解除和重新组织突触的结构联系。使用相应的可溶性NCAM-1的抗体作用于神经元可触发许多第二信使水平的改变,继而产生级联反应,导致突触效能改变[8]。

脑缺血缺氧模型证实,短暂性全脑缺血后,海马颗粒细胞的NCAM表达增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I/R)后,在纹状体的室下区也可见NCAM表达增加,NCAM对神经再生起重要作用,能促进脑损伤后神经细胞重塑[9]。在海人酸癫痫模型中,KA致痢大鼠海马中的NCAM表达增高,表明大鼠致痫后,海马被大量诱导生成,并发挥刺激轴突再生和促进突触重建的作用,形成导致癫痫反复发作的兴奋性神经网络结构[10]。以往的实验证实,海马突触前后膜上存在大量(多唾液酸神经黏附分子)PSA-NCAM,在持续性突触生成和可塑性脑区均特征性PSA-NCAM的表达,这种表达在成年动物中低水平的,但在大鼠神经元损伤后,损伤远端PSA-NCAM含量增加,而一旦未损伤神经元的侧芽与周围形成新的突触,NCAM会再次下调,PSA-NCAM的含量与神经元修复的过程具有平行关系[11]。Ksper对敲除了PSA-NCAM基因的小鼠进行研究时发现由缺乏PSA-NCAM,神经细胞的迁移受到干扰,海超微结构出现紊乱,小鼠的学习和记忆成绩受到影响[12],出现认知障碍。

因此,研究NCAM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对癫痫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kazaki MM,Molnar P,Nadler JV.Recurrent mossy fiber path way in rat dentate gyrus:synaptic currents evoked in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seizure inducedgrowth.J Neurophysiol,1999,81(4):1645-1660.

[2] 李国良.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与颞叶癫痫.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29(6):515-518.

[3] Kang TC,Kim DC,Kwak SE,et al.Epileptogenic roles of astroglial death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experiment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Glia,2006,54(4):258-271.

[4] 朱长庚,李龄,魏瑛,等.癫痫病人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解剖学报,1997,28(3):225-227.

[5] Steinhauer C,Gallo V.News on glutamate in glial cells.TINS,1996,19(8):339-343.

[6] Taff JR,Vertes RP,Perry GW.Distribution of GFAP astroctyes inand neonatal rat brain.Int J Neurosci,2005,115(9):1333-1343.

[7] Sato K,Iwai M,Nagano I,et al.Temporal and spacial changes of highly polysialylated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immunoreactivity in amygdala kindling development.Neurological Research,2010,25(1):79-82.

[8] Eckhard M,Bukalo O,Chazal G,et al.Mice deficient in the polysialyltransferse ST8SiaⅣ/PST-1 allow discrimination of the roles of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protion and polysialic acid in neural development and synaptic plasticity.J Neurosci,2010,20(13):5234-5244.

[9] 高晓玉,杨宏伟.脑缺血缺氧再灌注后神经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6):651-652.

[10] 吴丹红,钟萍.不同剂量托吡酯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NCAM和GAP-43mRNA表达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12):1459-1462.

[11] Alexander D,Galina D,Vladimir S,et al.Polysialylated Neural CellAdhesion Molecule Promotes Remodeling and Formation of Hippocampal Synapase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4,24(42):9372-9382.

[12] Kasper C,Rasmussen H,Kastrup J S,et al.Structural basis of cell-cell adhesion by NCAM.Nat Struct Biol,2010,7(5):389-393.

病理学基础篇2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

【Abstract】Pathophysiology, a bridge communicating clinic and basic medicine, contacts closely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eam based learning (TBL) was us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lso, TBL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team cooperation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Key words】Pathophysiology; Team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1 病理生理学学科特点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同时又与多学科密切交叉联系。病理生理学很多章节涉及到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各种临床问题,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上述特点决定了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课本上的有关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学习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及科研素质等的培养,为其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创新,对医学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医学教学的要求,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完善。

2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TBL)教学模式

TBL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正式提出[1],目前TBL教学模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病理、解剖、微生物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认可[2-4]。但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尚处起步阶段,仅在一些学科中进行初步的尝试,如在局部解剖学[5]、耳鼻咽喉学科[6]、儿童保健学[7]。TBL强调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倡导互动式和讨论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2]。

3 T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我们将TBL教学模式用于病理生理学部分章节的教学过程,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探。学生在团队基础上,围绕各教学单元中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机制及机体功能代谢的基本变化展开主动学习。

TBL开展前的准备:设计TBL教学内容(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教学对象为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分组并形成团队(10人一组)、设计评分方案。

TBL的实施流程三个基本阶段[8]:

第一阶段,预习准备过程。学生在预习参考资料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课前的个人独立预习,熟悉掌握心功能不全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及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第二阶段,准备评估过程(Readiness assignment process, RAP)。包括个人准备评估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ignment test, iRAT)和团队准备评估测试(Team readiness assignment test, tRAT)。iRAT题目由选择题、判断题和名词解释组成,难度较低,学生能在书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独立完成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iRAT后马上进行tRAT,tRAT题目由A1和A2型选择题组成,难度较高,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得出小组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

第三阶段,课程内容实践运用过程。在此阶段,小组成员将准备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即应用练习(Application exercises, AEs)。完成临床病例分析,小组成员分头查找资料,最后汇总,经团队内讨论,每组同时提交总结报告,包含临床病例解析、诊疗思路分析等。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老师总结该章节的学习情况和进行同行评价。

4 TBL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如何使T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顺利进行,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4.1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除了熟练掌握病理生理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等。同时,由于病理生理学又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师还需具备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临床课程的知识。所以,确保T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2 精心准备预习参考资料和测试试题

教师在课前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准备学生的预习参考资料,让学生明确该章节的重点、难点,需要掌握、熟悉或了解的具体内容,在课前对该章节内容有个整体把握。选取心功能不全和肺功能不全相关的临床典型病例,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在课前可以查阅资料。此外,课前教师还要精心准备试题,iRAT和tRAT两个测试环节中试题主要涉及重要的、权威的问题,并有明确的唯一选项,每个同学面对相同的问题,并同时上交。

4.3 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时间

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TBL教学内容,也是教师需要把握一个方面。在120分钟(每学时40分钟,心功能不全或肺功能不全的教学时间为3个学时)的课堂上,RATs(包括iRAT和tRAT)大约安排20分钟,讨论20分钟。在课程内容实践应用时,小组成员针对临床典型病例,参考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汇总提交,安排约50分钟。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各阶段的时间可以根据课堂上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4.4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TBL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问问题的过程和意图要开放和透明。第二,教师要营造一个安全环境,学生可以在不担心被嘲笑或指责的情况下能正确回答问题。第三,教师可以考虑使用随机原则(随机团队和随机成员)让学生回答问题。

总之,将TBL教学法引入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既可避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过于分散所致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缺点,又避免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授课为主体的缺陷。TBL是一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协作为基本运作方式,以教师为引导的授课模式。该法是一种倡导互学、互教、互助的新型拓展式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都需要教师正确的解答,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无形中也促进了病理生理学教师的学习。因此,TBL教学法应用于病理生理教学过程可使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K, Watson WE, Cragin JP. Team learning: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arge group classes[M]. Exchange: Organ Behav Teach J, 1982, 7(1): 13-22.

[2]Thompson BM, Schneider VF, Haidet P, et al. Team-based learning at ten medical schools: two years later[J]. Med Educ, 2007; 41: 250-257.

[3]NIEDER GL, PARMELEE DX, STOLFI A, et al. Team-based learning in a medical gross anatomy and embryology course[J]. Clin Anat, 2005, 18(1): 56-63.

[4]Davidson LK. A 3-year experience implementing blended TBL: active instructional methods can shift student attitudes to learning[J]. Med Teach, 2011, 33: 750-753.

[5]景玉宏,尹洁,刘向文,等.TBL教学法在局解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6-98.

[6]孙亚男,朱丹,任敬远.TBL模式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09.

[7]李哓南,池霞,童美玲,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84-85.

病理学基础篇3

关键词:简易标准化病人 护理实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06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以复制方式准确表现同真实病人近似情形的健康人,发挥模拟病人、评估者和指导者3种功能,具有一致性、反复使用性和良好依从性等特点[1]。在国外,将SP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已接近半个世纪,主要应用于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中[2]。1991年,StillChinman PL 把该方法引入我国[3]。但是,由于规范化培训及采用SP 教学对于普通医学院校来说无疑是较大的难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吸取SP教学的精髓,采用培训过的医学生作为S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将其定义为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imulation patient,SSP)[4]。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护理工作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情感,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多为演示性教学,操作教学对象往往是没有情感,没有反应的模型人,这使得护生的思维、职业素质及临床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局限[5]。鉴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的特点及社会对护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探讨简易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效果,笔者将SSP引入《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并与传统实验教学法相比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择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三年制统招护理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护理8班55人作为对照组,12班护理57人作为实验组,共计112人,均为女性,年龄17~ 20 岁,已完成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两组学生在年龄、入校成绩、基础理论课成绩、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授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研究方法

2.1 准备阶段

2.1.1 SSP的选择

从我校2010级3年制护理专业中选取12名学生进行SSP培训,选取要求:①自愿参加;②已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具备一定护理专业技能;③具有一定表演能力;④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应对能力;⑤工作认真、守时。

2.1.2 编写SSP模拟病例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护理操作中的重难点,在附属医院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并经基础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形成SSP模拟病例。

2.1.3 SSP的培训

教学前2周向SSP志愿者发放模拟病例,并组织观摩临床典型病例1-2次,了解病人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感受病人语言、肢体、情感。教师指导被培训者扮演模拟病例中的病人角色,还可强化模拟某些特殊病人如恐惧、忧虑、愤怒、不合作等。

2.1.4 教学前准备

教学前1周向学生发放模拟病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并熟悉所涉及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2.2 实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模型人示范操作,学生在实验室练习。实验组采用SSP辅助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简短讲解后,1名SSP模拟病人角色,教师演示护理人员示范正规的操作流程。学生分组,每组配备1名SSP,完成模拟病例的相关护理,最后由教师、学生共同总结。

2.3 评价方法

2.3.1 技能考核成绩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应用传统实验考核方法进行统一操作考核。监考老师经过培训,统一使用我校《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评分标准》。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各项操作成绩相加取平均分即为操作考核成绩。

2.3.2 学生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自制问卷,了解学生对两种方法的满意程度。问卷设计8个条目,设“是”、“一般”、“否”3项。共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100%。

2.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3 结果

3.1 2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

表1 2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人数\&成绩\&实验组\&57\& 86.52±3.87\&对照组\&55\&82.04±5.11\&t值\&\&6.14\&P\&\&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3.2 2组学生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比较(表2)

表2 2组学生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比较(人,%)

[[项目\&实验组(n=57)\&对照组(n=55)\&χ2 值\&P\&是 \&一般\&否\&是\&一般\&否\&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7(82.46)\&10(17.54)\&0\&14(25.45)\&38(69.09)\&3(5.45)\&37.15\&

4 讨论

4.1 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传统护理实验教学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模仿操作,学生往往缺乏兴趣。SSP辅助教学法接近临床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具体操作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2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传统实验教学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忽视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SSP辅助教学法课前发放模拟病例,课中模拟真实的临床护理过程,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SSP不仅可模拟真实病人的阳性体征和症状,还能表现出病人的各种情绪变化。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认真组织语言,与SSP交流沟通,评估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取得理解、配合。从而提高了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与真实患者接触的信心,培养了爱心、耐心,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

4.3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应用SSP辅助教学,授课前,教师需根据实验内容及教学计划收集、整理大量资料,并依据临床真实病例,编写满足教学需要的模拟病例,授课过程中,教师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因而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4.4 应用SSP辅助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选择本校2年级护生接受SSP培训,成本低,易于组织管理,且2年级护生已进行了护理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医学基础,容易理解病情,易于培训。但学生标准化病人均为正常人,不能完全模拟真实病人的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且选用的病例往往比较典型、单一并经过标准化处理,学生对于临床疾病多样性的认识不足;其次,某些侵入性的操作无法在SSP身上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传统实验教学法与SSP辅助教学法综合应用,利用模型人结合床边教学及有关多媒体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综上所述,将SSP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璐姣,朱丹.标准化病人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11A):18-20.

[2]Parish SJ, Weber CM, Milan FB, et al. Teaching clinical skills through videotape review. a randomized trial of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reviews [J]. Teach Learn Med, 2006,18(2):92-98.

[3]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261.

[4]张莉芳,蔡益民.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70-271.

[5]施月仙,田金徽,杨克虎,赵岳.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91-95.

作者简介:李沛霖(1986-),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与护理研究,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湖南邵阳 422000

邓翠珍,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 422000

雷芬芳,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 422000

病理学基础篇4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2002年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009年,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35%。2010年,我校在2010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医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意识差,通过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中要分析讨论病例,这就促使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查资料、查参考书籍,等等,这些方式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学习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而且也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董青生,冯驰,杨溢.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结合病例教学在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华西医学,2013,(03).

\[2\]罗华丽.典型病例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疗前沿,2012.

病理学基础篇5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着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培养医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一方面增加了医学生在学习病理课程时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生提供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了解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现状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可通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4转化医学理念要求病理教学需要新的考核模式

病理学基础篇6

(一)设置基于专业课需求的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课程设置应基于专业课需求,把握好“适度够用”的原则,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化建设。当前,首先应使基础医学课程的门数基本一致,课时差别缩小。人体解剖学90-100个课时、组织胚胎学10-20个课时、生理学55-65个课时、病理学40-50个课时、药理学20-30个课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30-40个课时、遗传学20-30个课时、生物化学20-30个课时,其中人体解剖学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知识的课时可以占其总课时的60%以上。由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故应安排较多的课时,同时,可将其他的基础医学知识有机整合,缓解知识量多和课时有限的矛盾。例如,整合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整合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功能》;整合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及病理学学科知识,以疾病为主线,从疾病内外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进行组织、序化,形成《疾病学基础》课程。又由于我国目前康复医疗的主要范畴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故在上述课程基础上可以增加整合课程《运动解剖生理学》和《神经解剖生理学》,强化两大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做好铺垫。

(二)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教材

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将目光投向专业课的需求,还应转向职业能力和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应深入专业及岗位一线调研,以开放视角动态分析需求,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实用性,最终形成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标准》等教学文件。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也不应是中专教材的简单扩充。高职院校教材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新体例,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写入教材中。同时,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编写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教材,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编写的《疾病学基础》为学生理解临床康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复治疗中的功能评估、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计划等工作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在基础医学课教学中,应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尽可能密切联系专业知识,体现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基础医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使其与专业知识之间密切联系。课前,教师给出临床康复常见病,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体操运动员桑兰赛场上不慎出现了高位截瘫”、“学生踢球时不慎出现膝关节损伤”等,请学生查找病例相关资料,上课时针对病例中的损伤部位,讲解正常结构、功能,进一步分析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需用哪类药物治疗。这样,便找到了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顺利地把专业知识融于基础课教学之中。基础课教学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推行“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增加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实验学时,使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达到1:1;学习运动系统时每组一套骨骼标本边教边学,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人体骨关节和肌肉韧带标本认识其结构与功能;正常人体功能课程则开设制备蛙类神经肌肉标本,通过电刺激神经来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为后期《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省时间、空间,加强立体教学效果,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或情境教学则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为密切联系专业知识提供了平台。

二、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置必须解决好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必须解决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对接问题,这是基础课生命力所在。

病理学基础篇7

一、转化医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随着基因组、蛋白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速猛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没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能真正运用于临床的。40年来,全世界用于肿瘤研究方面的资金已达4 000亿美元,由于实验采用的是果蝇、大鼠等动物模型,因此,这些基础研究的药物在人体上并不能发挥作用,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没有发生变化,相反,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面临床工作者长年致力于临床一线,但他们并不懂做科学研究。他们虽然在疾病的诊疗中很容易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受自身科研能力所限,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产生了巨大的隔阂,这种隔阂更被称为医学史上的死亡之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转化医学的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即以患者为中心,要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基础研究的方向,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接着在依据临床的反馈来调整研究基础,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整个医疗水平。

二、转化医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转化医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一产生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被各国医学研究界所认同和接受。2003年美国N1H提出了有关转化医学的研究计划,到现在已和38个医学院校联合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并且他们每年拿出225亿美元用以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在英国,转化医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政府已出资4.5亿英镑来创建转化医学中心。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也纷纷投入到转化医学的研究中去。同时一些主要刊登转化医学类文章的杂志也陆续出现,如Science Trans-national Medicine,Trans- national Research和The Jour-ni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极大的促进了转化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很晚,但发展却很迅猛。2007年11月,第一届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与此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共同出资220万元创立了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联合资助项目,其核心就是基础研究要与临床疾病的诊疗保持紧密的联系,临床发现的问题用基础理论去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去,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双向转化。随后中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上海交通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新药研发基地;中国医科大学靠高薪招聘海外尖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转化医学研究所。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非常重视转化医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为转化医学在我国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转化医学对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启迪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更包括了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研究范围跨越了分子、细胞、动物体的基础研究和人体的临床治疗。药理学的基础研究要瞄准临床的实际应用,临床药物出现的问题要靠药理学的基础研究去阐明。很明显,药理学与转化医学所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基础研究要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高校在药理学的教学必须要增强转化医学的意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药理学的优势。

1.病例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药理学属基础学科,内容比较抽象。药理学教师讲述一般只是照本宣科,并不注重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上药理课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并不了解。因此,学生在听药物的药理作用时,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联系临床疾病的诊疗,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教师的讲解中去。例如,在讲授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时,先引入一个胃溃疡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先了解胃溃疡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胃镜检查结果,然后让学生带着如何治疗胃溃疡的问题开始讲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此时,学生不再是盲目的听课,而是对胃溃疡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开始学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案例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药理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转化医学思维。

2.开展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实验课大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药理实验课中,我们应用临床病例加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教师先讲述一典型临床疾病,使学生对某一疾病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此疾病的动物模型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模型,加深了对疾病状态下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理解。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验证或者排除相关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组去独立完成,教师只对设计中不合理部分予以纠正。此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深刻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为将来走上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设药理学的临床见习课。学生在学药理学时,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的诊疗并不了解,教师在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时,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开设临床见习课是非常必要的。在讲每章节的药物时,带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对应的科室见习一次。比如,在讲到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时,就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呼吸科,并安排学生跟随呼吸科大夫去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病人的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以及用药情况。然后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就呼吸科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讨论。通过临床见习课,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4.拓展教学内容。转化医学强调的是基础要与临床诊疗紧密联系,而药理学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在药理学理论的教学中,我们补充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新药,并通过与代表药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新药,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制约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匾乏。日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高等医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科研早接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转化医学理念,我们会让药理学研究生带着本科生做实验,使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了解了科研的各个环节并对所学实验基本技术进行了练习,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

5.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其与生理、病理等学科的联系。学生只有了解某种疾病正常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的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掌握某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对该疾病的治疗。比如讲到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时,教师带着学生回顾一下正常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高血压、肺心病等中末期心脏衰竭时形态学和功能的变化,然后再讲利尿药、强心普类药等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再比如,讲降血糖药物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以及糖尿病时的血糖值,同时也会并发心脏、肾脏、脑等的损害,接着再讲降血糖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此时必将加深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上对疾病治疗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药理学知识的积极性,能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知识。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效。医学院校要想培养出既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诊疗能力,又懂的搞基础研究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然而目前教基础的老师一般都是医学院校毕业后就直接从教,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不了解,在给学生上课时,只是按照书本上的讲,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基础教师的整体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要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让其体会转化医学理念的重要性;在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生之间建立互相交流平台,加深基础教师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引进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人才,鼓励海外专家从事基础教学。

病理学基础篇8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是中医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当前中医院校招生和就业相对热门的一个专业。然而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病理生理学课程学时太少 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是一门考试科目,但学时安排很少,见表1。

从表1可见,我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课程仅安排了24学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的1/3。由于课时太少,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不得不删除一些重要的章节(表2),从而影响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见,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太少,使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差甚远,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因学时安排受限而无法达标。在理论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16学时,对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DIC、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基本内容因无学时而不能讲授。而在其它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又往往认为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不再详细讲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8学时,只能安排缺氧和休克实验,许多应该开设的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1.2 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因此病理生理学可在各基础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中医专业本科生由于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性较高,往往在心理上会排斥对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中医课程,就可以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此外,由于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少,学分低(目前只有1.5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复杂难懂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分更多的课程上,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对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建议

中医以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原则上应该专修,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观念,单纯学习中医,难以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教学目的正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正确应用至临床疾病,对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对于本文列举的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现行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学时并提高其相应学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病理生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芹,段丽芳,王宇,等.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9):1421-1422.

上一篇:可爱妹妹范文 下一篇:朝野上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