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0 03:37:07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篇1

一、科普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玉台在中国科学家论坛上所做的《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指出:公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持的。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第一国力。我们要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及其他伪科学、反科学、反人类、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对民众,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为我们认识已知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新鲜知识,同时也在揭示着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深邃的未知世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揭穿形形假科学的伪装。

我们现在所谈论的科普教育已不仅仅是依赖于学校,局限于某一些人群,如: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及科学辅助人员,而是要形成一个沟通学校与社会的科普体系,一个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科普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科教因素,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使科普教育社会化;另一方面,在发展学校科普教育的同时,将学校教育延伸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社会科普化。

实现这一目标只有走科普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这条路。社区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决定了它可以把科教和社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培养公民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需求。

二、社区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科普教育与部分科普对象之间存在隔膜。大规模的科普推广,诱使一些内容单薄、形式呆板、粗制滥造的科普出版物一拥而上,鱼目混珠,致使部分人对科普有了误解:一味地知识罗列,没完没了的百科全书,像一批又一批准备考试的辅导资料;还有那些故作神秘的无数种“十万个为什么”,似乎科普就是无数个标准答案——人们对科普失去了兴趣,科普被次品破坏了名声。

我们开展社区科普工作,首先就要防止和解决这一问题。怎样选择好的出版物、科普教材以及科普宣传材料?怎样调动起居民的科普学习兴趣?就像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经说的“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这是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2、居民文化层次的不同加大了科普教育工作的难度。应该看到,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也都各有不同,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层面。那么,在不同层面的教育中,应如何开展科普教育?面对占社区教育对象大多数的老年人和青少年,如何将科普工作做得通俗易懂?又如何在各自不同的兴趣中找到彼此的教育切入点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3、科普教育工作起步晚,硬件基础设施少,资金不足。我国大规模的推广科普教育只有近20年,科普设施不完善,财政资金不足,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科普之路,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全民的动员。

4、科普教育工作队伍仍需扩大、充实。科普教育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早日实现我们期望中的科普社会,科普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我们目前的情况,不论在素质水平上,还是人员数量上,都还满足不了当前科普教育工作的需要。小到社区居委会科普组织,大到各级科协组织及有关方面,工作力量远远不够,这也意味着我们社区科普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社区科普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针对设施少,资金不足等问题,突出资源整合,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1)整合社区物质资源,健全科普教育网络:

由于街道社区资金缺乏,科普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充分,为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在努力创建新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如:社区学校、社区单位、学校教育设施、青少年活动基地、老年人活动室及各大会堂、影院等,形成科普教育网络,以小面带动大面,全民动员搞科普,并建立起固定的科普园地,进行长期宣传。

(2)整合社区人力资源,深化科普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才者、有心者、有闲者、有力者、有需者”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科普教育的良好局面。如:发挥科普教育专兼职干部的作用,有计划地发动并开展科普活动;发挥高学历人员、“四进社区”指导员的作用,为群众提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等知识;发挥志愿者作用,开展各种科普培训活动等。

2、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型科普教育模式

以中小学作为区域性社区科普教育组织、协调的主力军,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内、校外科普教育活动。其优势有3点:

(1)以学校为中心,学校掌握主动权,便于发挥主导作用。

(2)参与各方自愿结合,互利互惠,广泛性强,积极性高。

(3)学校容易组织,便于管理。

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先天不足,“社区资源整合”作用微乎其微。社区居民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会定位在“保育”或课外活动层面上,对丰富社区科普教育的内容,提高科普教育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有街道的指导和全面调动,使社区科普工作向更深、更高的层面发展。

3、拓宽科普知识层面,加深科普知识深度

社区科普教育虽然是面向大众,面向较低文化层次的人群,但不能因此就降低科普教育的质量,一些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科普教育,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也应该介绍给公众,介绍给普通人。我们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教师、公安、司法干部、优秀企业家、教授、工程师等在社区进行讲座,开展各类科教活动。我们还可以聘请一部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兼职辅导员,组成类似与“大学生科普讲解团”的团队,进行流动性科普宣传。

4、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不能把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变成一种应试性的知识灌输。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中学教育则应该研究怎样保持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青少年一定要有活跃开放的思维、科学的理念,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关键,科学世界呼唤我们用科学的精神去创造。

不仅仅是青少年,我们整个社会科学普及的目标也要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处理事物。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原有的成果会被不断地更新、替换,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坚持,只片面注重层面上的发展,这也许就是许多拥有渊博知识却不具备基本理性质疑精神的人,在一些低级歪理邪说前迷恋、拜膜的根源吧。

我们的社区科普教育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科普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为推进、完善社区科普教育工作而不断跨越新的台阶!

科普教育篇2

幼儿创造性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试论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怎样申报"十五"课题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

谈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探索小学德育新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论教学生做人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与鉴定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谈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科研工作中的"破"与"立

一本对有神论系统批判的好书──《无神论:公民无神论教育读本》读后感

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融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课教学之中

优化育人环境 育新世纪人才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试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

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学分制的理性思考

小学三级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

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课件使用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十五”教育科研应“八化”

谈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吉林省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

初探口语交际教学

游戏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读促说 以说助写 读说写结合

迎接市场经济与知识社会挑战的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纪要

把幸福观教育作为当前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幸福观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展开研究

“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

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过去 规划未来 开创全省教育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综述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作用

确保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确立“以人为本 以德治教”方略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小学校本课程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于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落实以德治国 弘扬传统美德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普教中的创新教育

训练数学评价思维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

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能力

科普教育篇3

【关键词】外来员工子女 科技教育 均衡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视,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薄弱,学校的管理者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呈现“三无”状况(无专职科技教师、无固定科技课程、无科技教育经费保障),民办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相当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根据厦门市有关部门了解,厦门市历届科技创新大赛,民办学校均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状况。可以说科技教育在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之间构筑了一道需要很长时间追赶的数字鸿沟!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和公办学校的孩子一样,站在科技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福建省厦门市云顶学校(原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在科技教育上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具体做法

云顶学校是一所由市关工委、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创办,非营利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市关工委(促进会)和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科技教育,在市科协、市老科协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近两年来,学校依托这些科技设备及活动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科技教育朝着良好发展方向发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校各种教育最基本的途径,科技教育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途径。学校高度重视科学、信息课教学,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仍然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这两门课。学校把科学课与实验、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等相结合,信息课与编程、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巩固课堂学习成效,拓展课外实践能力,学校创造条件,安排科技教师专门进行课外辅导。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戴尔学习中心学习编程和设计、到机器人活动室组装及调试机器人、到科普工作室搭建积木、到科技阅览室学习科普知识等。机器人教育是学校起点较早的项目,目前,学校拥有戴尔公司赠送的25套乐高9797机器人和8箱9648配件设备,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扩大受教育面,科技组教师把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通过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机器人训练;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在中午和傍晚时间增设两节兴趣课,学生以自愿参加为原则。截至2012年9月,学校有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机器人学习和训练。课内知识课外巩固,课外实践课内消化。课内外有效结合,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校内资源。学校科技教育主要依靠本校科技教师力量,同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办法,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派了四位教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FLL机器人比赛程序设计;2012年暑假,又组织了六名科技教师参加由厦门市老科协举办的民办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学习。通过到外地学校学习和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目前,学校拥有机器人专职教练2名、科幻画指导教师2名、课题指导教师1名、科技小制作指导教师1名,科技教师配备基本齐全。

(2)校外资源。① 厦门市老科协拥有一大批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他们非常热心到学校开展科技辅导,针对学校FLL机器人训练、课题研究等安排了固定的专家进行指导。例如厦门大学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物理系、生物科学院等多名教授以及原厦门疾病控制中心张群主任来校指导训练,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叶青老师多次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指导工作。② 市关工委老领导拥有崇高的威望,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特别是热心民工子女的科技教育,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学校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如2010年4月,学校科技课题小组深入殿前路口,对这一带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调查,搜集了高峰时间车流量情况,走访了摩的司机和附近居民。2010年6月,课题组深入中铺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调查,了解台湾水果销售集和散存在的问题。2011年4月,课题组深入厦门登特口腔医院,了解儿童龋齿的有关问题。2011年5月,课题组到厦门科宏眼科医院,了解青少年近视的有关知识。这些课题调查和研究的顺利进行都得益于市关工委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协助,得益于市关工委丰富的社会资源。

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效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3.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学科活动。每年12月,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科技节。各个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自己最拿手的科技绝活展现出来,推出自己的科技小成果。学校在开展好校内科技活动的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厦门市少儿图书馆非常关心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从2003年暑假开始,少儿图书馆都为学校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举办计算机培训。截止2012年暑假,已有200位小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培训。一些参加培训的学生在word运用、电子板报设计、网页制作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本领。2012年7月,市老科协、市科技馆与学校共同举办了首届“农民工子女机器人夏令营活动”。包括学校在内的20名农民工子女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在竞赛方面,学校在校内搭建平台,创设竞赛舞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活动与竞赛相结合,使学校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活动成果

1.比赛成绩突出

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以近两年为例,学校参加全国以及市级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

2.学科学的氛围浓厚

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在几次重大的比赛中学生都能载誉而归,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学习科学、尊重科学、使用科学的氛围在学校蔚然成风。课堂上,做做小实验、搞搞小发明;课间里,玩玩纸飞机、做做小风筝;放学后,做做小调查、翻翻科技书……学生的科技意识增强了,科学兴趣更浓厚了,动手实践机会多了,“为什么”的疑问增多了。

3.社会影响力增强

(1)媒体的关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引起了广大社会媒体的关注。《 海峡导报 》《 厦门晚报 》先后报道了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2012年暑假,在四川省成都市比赛期间,《 光明日报 》记者报道了学校参赛情况。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学校科技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厦门市关工委还特别向市领导汇报了学校在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2)社会的关心。2010年10月,由厦门市关工委牵头,与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科协和厦门市老科协四家单位在学校联合创办了“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拟以基地为载体,推动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科普知识活动的开展。接着,2010年12月,市关工委和市科协斥资6万多元人民币在学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青少年科普基地。至此,学校拥有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等科普活动基地。

2010年10月,在厦门市关爱联盟大会上,学校参加比赛的两个团队共8名学生每人获得了500元的奖金。2012年9月26日,厦门国贸集团得知学校学生参加FLL机器人比赛再获佳绩,特地来学校为10名参赛学生及10名优秀学生每人颁发了500元的奖励金。

(3)领导的关怀。2011年5月26日,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福建省老科协郑义正会长一行在厦门市调研期间,来到学校参观科普基地,听完学校领导关于开展科技教育情况的汇报后说:“你们在办学条件这么简陋的情况下,还那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而且成果那么丰硕,非常了不起呀!你们的经验值得向其他民办学校推广。”

(4)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来自家长的阻力相当大,一部分家长科技意识淡薄,只关心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对于文体及科技活动却漠不关心,甚至剥夺孩子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科技教师一方面深入家庭耐心做家长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成绩来感染家长,转变家长的观念。从2010年至今,学校共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大赛,均取得了好成绩,给家长极大的安慰和鼓舞,特别是厦门市关爱联盟、厦门国贸集团给予参赛学生丰厚奖励之后,家长更是为之振奋!现在,家长十分乐意支持孩子参加诸如机器人训练、科技小课题研究、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2012年4月份,外出作课题调查时,一些孩子的家长义务开车接送。2012年8月,学生从成都比赛归来,不少家长组成了阵容庞大的亲友团,在机场等候。家长们从原先的反对到现在义务帮忙,不仅是想法的改变,更是观念的转变。家长的这种转变增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四、实践启示

厦门市云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生源素质偏低,在办学条件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依然坚持走科技兴校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观念才是落后的根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技知识和能力整体落后,归根到底是农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起跑线低,并非先天的科学素养不如公办学校的孩子。随着公办民办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时,千万别忽视了民工子女。要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科技教育给予物质和人力、政策的支持,实现科技教育的均衡发展。

社会有关部门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普教育,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为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学普及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科普教育篇4

关键词:亚林中心树木园;科普教育;保护森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树木园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收集、保存、引种和驯化林木种质资源基地。近年来,树木园以其丰富的树种资源优势和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加大科普教育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院所在树木园开展科研考察、实践教学活动,先后被命名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生态教育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林业国情教育基地”等。因此树木园是向大众宣传森林重要性、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的理想科普教育场所,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林业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就树木园科普基地建设的意义、优势、措施作一探析。

2 树木园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

科普教育是向人们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促进人们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1]。各级政府设立的科普教育基地便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尤其是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对普及植物学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起着重要作用[2]。工业革命以来森林的破坏、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城市化的提速,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极端天气频繁爆发,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们对 “极端天气”、“温室效应”、“PM2.5”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森林的生态功能认识不足,导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亟需通过科普教育进行诠释。树木园作为部级林业科研单位,不仅担负重要的科研任务,开展科普教育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通过科普教育有助于人们了解森林的多种功能性,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与森林破坏的关系,森林生态知识及与林业有关的热点问题,使人们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青少年通过教育基地活动,有助于校内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把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互相联系起来。

(2)通过科普教育有助于展示林业科研成果,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树木园的种源收集肩负着树种保护的重任,在树木园收集和保存的植物种质资源中,有相当多的值得人们去认识和开发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经过林业科技工作者精心选育,形成整套栽培技术,建成科技示范林,推动林业产业化。

(3)通过科普教育有助于提高技术队伍和林农的科技素质。通过开展林业栽培抚育、生态系统功能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的培训,让林农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整体提高林农自身素质,使之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林农[3]。

(4)通过科普教育有助于中央林业政策的宣传,促进林业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支持林业发展,利用科普活动参观者集中的优势,向他们宣传中央林业政策,提高宣传效果。

(5)通过科普教育可以满足人们珍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欲望,从而真正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美。当人们进入到树木园参观时,在欣赏到独特景观的同时,又能满足其求知、求新、求乐的愿望[1]。

3 树木园科普基地建设的优势

3.1 区位优势

树木园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仙女湖风景区的一部分,省级清宜公路门前穿过,距新余市中心25km,以西距分宜县城6km。并有浙赣铁路、分文铁路、沪瑞高速公路、大千高速公路等环绕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有着进行对外交流和发展特色科普旅游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3.2 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树木园除实验楼和办公楼等建筑占据少量面积外,其他作为树木园林业科研用地规划,森林覆盖率达98%。树种资源非常丰富,历经30多年,已收集国内外树种98科270属、近1100种树种(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13种,如金花茶、秃杉、水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27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30多种。采集和展出植物标本1888种、昆虫标本3700余种、鸟类标本700余个。

基础设施完善,建有现代化种苗繁育设施、动植物标本展览馆、生物技术实验室、国家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测试基地、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点等基础设施。

3.3 强大的专家队伍和丰硕科研成果支撑

全园现有职工4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人,技术工人有16人。由高、中级职称和普通人员5人组成专职科普服务队伍,树木园上级部门中国林科院有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大批涉及林业各学科门类的高级专家,同时,上级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教育活动,为树木园开展科普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树木园成立30多年以来,与中国林科院各研究所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取得科研成果53项,获国家、省(部)、市各级成果奖励43项成果,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所做的工作在本区域及本行业具有先进性,先导性,示范性。

3.4 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

树木园每年接待各地中高级干部学员、学生团体、社会公众等参观者5000人次左右。自制影像资料、科普展板、讲解教材、自制模具、供参观者亲手操作仪器等齐全,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科普教育模式,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接受方式普及森林、生态知识、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4 树木园开展科普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4.1 系统教育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普教育模式,即教学采用“教学片放映——专家讲座——现场讲解体验” 三环节教育模式。现场讲解体验,让参观者真实体验森林的作用,大概念套小概念,小概念充实大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引发参观者的思考,使参观者理念上一个更高层面,深刻体会森林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观看《森林·人类·家园》宣传片,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开胃菜”,通过震撼的音像效果,激发参观者的“兴趣点”;可使参观者了解森林的重要作用及毁林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警醒人类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缓解生态危机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

专家讲座,精选与森林有关的热点专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碳汇等,邀请专家在报告厅内做详细讲解,使参观者了解林业热点等大概念。

现场参观体验,通过展板介绍、模具展示、亲手操作测量仪器和现场人员讲解等,让参观者在林中漫步的同时真切的感受森林独特魅力,享受天然氧吧。

参观树木园科研示范区可获得树木标本采集制作、木本植物的识别、珍贵树木、森林生态系统、PM2.5、负氧离子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参观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温室工程可获得植物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花卉栽培、盆景制作、灭菌和消毒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参观动植物标本室可获得采集制作动植物物标本的方法、动植物分类、功能等知识及本地区主要动植物的鉴别、名录等方面的知识。

4.2 科普宣传活动

结合特殊节日或纪念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周”、“世界森林日”、“世界环境日”等科普宣传活动,在园内外展览各种宣传图版,张贴科普宣传画,使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4]。

4.3 科技下乡

依托树木园多年研究的科技成果,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现场咨询、种苗识别等林业科技活动。印发各类林业技术资料,举办油茶丰产、林木测土配方、园林绿化苗木经营管理等林业技术讲座,让“创新林业科技,服务现代林业”成为支撑林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4.4 与学校合作

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使所学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参与选种、栽培、制作标本等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面貌,建设美好家园,任重而道远。树木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加强林业科普教育,提高民众对保护森林资源的认识,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及生活素养。寓教于乐,寓知于玩,使树木园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林业生产、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蔡清平,罗南方. 浅议赣南树木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J]. 江西林业科技,2004(1):45~46.

[2]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中国植物园(第七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卢伟长,王增华,叶慧群.基于生态建设的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1(5):74~75.

科普教育篇5

 

2005年12月底,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正式开馆,三层科普展厅和三个科普影院同时对公众开放。IMAX球幕影院犹如一颗科普教育明珠,耸立在南中国沿海城市东莞,正式接待来自东莞和海内外热爱科普影视教育的市民和游客。开馆四年来,我馆努力探索科普影院的功能作用,提供良好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不断推进影视教育创新,正确引导公众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一、把好科普电影选片关,定期更换影片,满足公众对科普电影知识性、趣味性、多样化的需求。

 

(一)把好科普电影选片关

 

我们注重选用太空、海洋、地球生物、科学探险等内容的科普电影,兼顾影片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力图通过放映公众喜爱的科普影片,引导并培育公众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每年我们都认真搜集影片信息,开展选片、租赁影片、与影片商签订影片租赁协议、进行影片报批和进口清关等工作。

 

(二)定期更换影片

 

开馆第一年,我馆IMAX球幕影院全年放映影片《宇宙之旅》。在为公众提供科普影视服务的同时,注重搜集观众对影院的意见和建议。观众的意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我馆认为,一年只放映一部球幕电影,对于爱好学习科学知识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显然过于单一;另一方面,观众也反映,科技馆一年只有一部球幕电影供他们观看,不能满足他们观看更多球幕电影的兴趣和要求。因此,我们积极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影院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的问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争取每年为公众提供两部以上球幕电影,满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求知欲。2007年以来,我馆每年至少为公众提供了两部球幕电影。

 

二、积极酝酿并举办科普影视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影院设施和影视资源的作用

 

(一)在球幕新电影进馆之际,举办新电影首映式活动。

 

2008年12月我馆举行球幕电影新片《刘易斯与克拉克的太平洋之路》首映式活动,以此为契机,使更多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我馆新电影的上映情况,并提高他们观看电影的兴趣。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我馆与瑞士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IMAX球幕电影《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中国巡演东莞站巡演活动,并举行首映式活动。此活动一举两得,既宣传了我馆的球幕电影,又推广了瑞士的旅游。

 

(二)举办球幕电影专题临时展览

 

2009年初,在三部IMAX球幕电影《尼罗河之谜》、《刘易斯与克拉克的太平洋之路》和《神秘的印度》上映之初,在《刘易斯与克拉克的太平洋之路》首映式活动举行之际,我馆举行了以此三部电影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图文并茂,帮助观众加深对影片内容的了解,提高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

 

三、与同类型影院交流互换影片,更大程度发挥科普影视资源的教育作用

 

早在2006年,我们就和黑龙江省科技馆等友好科技馆切磋,探讨球幕影片交流互换放映的事宜,并于2007年和2009年顺利实施影片交流互换。

 

四、加强影院和影片的宣传工作,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影视资讯

 

为了更好地发挥影院和科普电影的科普教育作用,我们对每一部要放映的电影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力求更多的市民和观众了解科技馆的电影放映信息,来科技馆观看电影,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科普知识。

 

(一)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及报刊、当地主流网站、科技馆的网站、技场馆简讯或工作动态等媒介等进行宣传。争取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以新闻的形式通过电视、广播及报刊等进行宣传,创造一种爱科普、爱学习的社会氛围。

 

(二)户外宣传

 

在科技场馆和影院的出入口设立指示牌、海报专栏,对影片进行宣传,在建筑物墙上张贴或悬挂巨幅海报,方便观众对影片信息的了解。

 

(三)资料宣传

 

在引进新影片的同时,搜集有关影片的宣传资料、内容简介等,制作宣传单张,摆放在售票处、影院出入口等的资料架上,供观众取阅。还与酒店、旅行社、学校、社区以及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宣传资料摆放到它们的宣传栏上。

 

五、努力打造科普电影品牌项目

 

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和IMAX球幕影院的设备优势,举办国际性的专题活动,将我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题科技馆。

 

(一)举办特殊科普电影展映活动

 

2007年12月底,我馆成功举办了东莞科技馆第二周年庆典暨东莞市首届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国际五家大银幕影片发行商代表携《超级赛车场》、《恐龙—巴塔哥尼亚的巨兽》、《宇宙电梯》等九部影片参加了展映活动以,来自日本、香港及国内二十多家科技馆或影院同行参加了这次盛会。

 

(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由于东莞市首届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举办得相当成功,得到了到会的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因此我馆被引荐应邀参加GSCA(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2008年春季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大银幕电影博览会和2008年秋季在美国泽西市和纽约市举行的大银幕影院协会年会和电影博览会。从2009年开始,我馆加入了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成为该协会的会员。因此,我馆能更快捷地获取球幕电影相关信息,也加深了与大银幕影片发行商的交流。

 

举办2011年GSCA电影亚洲博览会,为国际大银幕电影制作商、发行商、拥有大银幕的科技馆或电影院搭建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为大银幕电影发行商展示新电影、为众多科技馆或电影院观摩和寻找电影资源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东莞与国内外同行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提升我馆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普教育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区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教育科研寓各项活动之中、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成长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

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

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

4、实验教师能独立撰写实验计划、实验报告和教学案例;

5、出一本科研成果集。

(二)工作措施:

1、完善《公滨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科研成果。将教师承担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个人评优、晋级的必备条件。

2、搞好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管理,科

研小组经常监督检查、指导服务,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

3、组建科研团队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

4、启动实施课题研究责任制、课题研究活动制度,增强领导及实验教师的责任感,形成研究习惯。

5、依据“专家引路、骨干带头、全员参加”的培训模式,大力

普及推广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6、继续实施校内科研骨干认定制度,实行校、区、市逐级推荐政策。

7、加大我校教育科研宣传力度。及时与上下级传递最新信息。

三、具体安排:

三月: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宣读修改后的科研奖励办法 

实验教师确定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开学初交研究计划,学期末交研究总结   每学期上交两份课题研究方面的教育案例和六篇教学反思   组建科研团队  对教师进行科普知识的培训

四月:实验教师隔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

五月:聘请专家指导讲座

六月:科研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  各级论文的评审申报工作

七月:科研成果评选(课题校本)

教育科研工作总结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科普教育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7.4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人才竞争能力,更决定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基于此,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予以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就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来说,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教学质量不佳。对此,应当基于时代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予以调整优化,提高教学质量[1]。以下笔者将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展开分析。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与必要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近些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增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很是必要。而要想使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就要使教学质量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有机统一。基于此点,高校应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在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基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而合理优化,必然能够实现专业教学质量与其他方面相统一,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促进普通高校良好发展[2]。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此种情况下,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体制予以改革,可以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与此同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管理予以强化,如此可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使之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提升普通高校的竞争实力,利于促进高校良好发展。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对策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普通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更加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支持。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一支Y构合理、精干高效、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可以基于普通高校教学特点、教育大纲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相关方面予以合理设置,如此可以合理的、有效的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正确教授学生、合理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但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科学规划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不佳[3]。

2.教学手段选用不当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选用适合的、适用的教学手段,如此才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以及采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刻板、冗杂,影响教学质量。

(二)保障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基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指导因素,所以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为了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性格特点及学习情况等方面,合理规划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必然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知识及技能可以逐步提升,逐渐成为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所以,要想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很是必要。

2.注意师资队伍的优化构建

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与核心,在促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之际,应当注意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也就是,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师水平,明确教师不足之处,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本校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专业的、优秀的教师,从而提升本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为提高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奠定基础[4]。

结束语:

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我国对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基于此,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不佳、教学手段选用不当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现状,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构建优秀师资队伍等,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良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于善安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保障体系研究――以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J]. 教育界,2012(3).

[2]陈善平,闫鹏程,李淑娥,黄霞.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的调查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曹俞,朱雷.浙江省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保障因素及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

[4]邹勇,何志林,龚波,张成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

科普教育篇8

1.我国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此后,社区文化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普遍增强。世界各国也都日益重视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率先成立,使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首创“社区科普大学”。十多年来,沈阳社区科普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已创办分校275所,市级重点分校总数已逾百所,在校学员1.3万人,讲师团教师1200名,组织课堂教学8.9万课时,培训学员222.6万人次,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3000余次,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0万人次。志愿者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社区科普大学已经成为全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2011年6月1日,“沈阳社区大讲堂———百万市民数字化在线学习惠民教育工程”启动。此次活动着力打造十个部级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建设百个网站,实现了同时视频学习1000人,在线学习10000人的工作目标,每年社区教育覆盖百万人次。通过社区大讲堂,沈阳将构建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巩固沈阳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

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在我国推进科普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习计划、非正规教育项目、科技馆活动、科学调查体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形式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而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主体承担了关于青少年的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任务。(1)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是中国科协所属社会公益性机构,从事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开展示范性、导向性科学普及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工作,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辽宁省科协所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该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是辽宁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设置专门机构,常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大篷车巡展,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内容。

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公众接受科学”阶段。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对公众的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公众被动接受的阶段。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着种种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竞赛类活动多,科技活动缺乏创新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除了学校课堂教学设置的科技课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形成了一些效果显著的品牌活动,但科技竞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以国家科技部门主导、各地科技部门承办实施的形式在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国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传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一是太过于依赖这种形式,难以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科普形式有效衔接、形成系统;二是缺乏创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动数量多,但多数活动方式雷同,形式陈旧,大多是学科竞赛、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较强,学校和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倒没有突出。

2.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对象倾向于中老年人群体

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沈阳市首创的科普大学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阳市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对市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比沈阳2001年的2.4%增长了3.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参与活动,如在“节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沈阳市有150个活动小组,5万多名青少年在中国科协网上申报体验数据,申报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但通过刘娇在2009年针对沈阳市大东区黎明社区等两个街道五个社区的一项社区科普调查数据来看,在207名调查对象中,41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人数占91%,25岁以下的占2.9%,说明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基本被忽略。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如何把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到青少年群体,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3.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轰轰烈烈,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难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竞赛如火如荼,却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活动。两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科普教育系统,导致社区科普教育的资源青少年群体无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也随意性较强,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在有些地区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建的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不便,难以调动社区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究竟以学校为主体还是社区教育为主体,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平衡。

4.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目标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更利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在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医疗、饮食、公德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少。二是内容上缺乏目标性。由于对象的不同以及对象接受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异,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的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的统一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领域。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已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活动领域扩大到所有社会公众,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统筹协调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模式

从2002年开始,社区科普大学作为开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仅在沈阳市区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辟了沈北新区等分校,在铁岭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目前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性太强,难以兼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必须完善已有的社区科普大学模式。比如社区科普大学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群体应有意识地兼顾整个群体,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体。社区科普大学也应该是分类、分阶段的教育体系,可以扩展成为社区科普学校,分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间资源共享、活动与课程有针对性,做到协调统一、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3.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衔接机制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处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要抓好学校科普教育,利用学校的师资、课堂、各种实验设备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达到对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识的训练;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导,建立现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系统,把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大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其他群体,共同促进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统性思维,将家庭、学校和社区整合起来,如青少年群体要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的资源,老年人群体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内的所有科普场馆要共同利用等。总之,要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既不重复,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完善“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终身教育机制。

4.在科普内容上分类,做到针对性和目标性相统一

科普内容由于对象群体的不用,其目标自然不相统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与青少年群体有所不同,但仅仅是从受众的接受内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对象特征不同的基础上。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反倒不是那么紧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着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然后才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应着重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判断。这样才能与学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少年网络科普教育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社会生活将在未来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已经离不开网络科普文化教育。事实上,各种民间科普网站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得到蓬勃发展,对于公众科普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媒体如一些科学工作者的(研究院所、医院、科学领域工作者等)个人微博也各个领域的相关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因此,要广泛开展网络科普教育,以社区资源为平台,建立网络在线科普课堂,以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为支点,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用这些网络电视广播媒体开展互动,使青少年和其他群体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自己掌握和学习科学知识,使我国科普文化教育尽快跨入到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的阶段。

上一篇:世界那么大范文 下一篇:下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