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指导范文

时间:2023-11-16 15:15:58

初三作文指导

初三作文指导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导学;深度发展;学习进步;研析

教师在课堂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数学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以及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深刻的指导,从而达成预设的教学愿景。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探知水平和能力与对应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具有差距,而这一差距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来弥补。但笔者发现,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为消除这一差距,采用题海战术和强制灌输等单一方式来予以消除,其效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应该切实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科学的导与学的双边活动,推动教师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效果,达到导学相长的目标。在新课程改下,初中生要实现数学学习深度发展,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做好导学工作,指导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知、深刻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效能和学习技能的进步和发展。鉴于以上认知,本人现从教师指导引导角度,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深度发展做简要议论。

一、在新知认知疑惑时有序“导”

坚实的数学知识素养,是学生主体学好数学学科、探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条件和有效保障。认知掌握新知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但初中生由于认知探知能力与现阶段教材所提目标要求之间不对等,导致初中生在认知新知内容时、掌握数学新知内涵时经常“中断”,导致学习认知活动无法继续深入延续进行。此时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切实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引导点拨作用,针对初中生学习认知新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的予以指出,并通过设置启示性、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初中生一起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和分析活动,从而促使初中生能够在预设轨迹上正确前行、深入探知。如“知识点学习探知中,教师要求初中生组成合作探知小组进行该知识点的学习实践活动,并出示学习探知的任务和要求。教师在深入初中生学习探知活动中,发现部分初中生探知该知识点时存在”疑惑,导致其探究新知活动无法开展下去。此时,教师发挥自身指导作用,采用师生交流的形式,设计如下引导过程:

通过上述的引导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主体自己更为独立深刻的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上述教师引导进程中,初中生面对教师的有序讲解和引导以及自身的探究思考,对所存在的疑惑得到有效消除,并进一步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点的深刻内涵,有效提升了初中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推进了他们学习探知的进程,为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积淀了坚实的数学知识根基。

二、在探究研析卡壳时及时“导”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实践学认为,学生主体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就是探究研析的前进进程。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丢掉自身应该旅行的职责,面对学生主体的探究实践活动“视而不见”,甩手不管。而应该对

初中生数学探究实践活动进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引导。特别是针对初中生数学探究出现的卡壳现象进行实时有序的指导和讲解,帮助和引导初中生对所探究的任务和过程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汇总,从而找寻出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帮助和推动初中生更加深入、更为有效的研究和探析。

问题:如图,在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点E在AD上,请写出图中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的一对加以证明。

初中生感知解析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到解决该问题需要运用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数学知识点内容。

教师组建探究问题学习小组,组织初中生结合该问题的解答要求,进行小组内的学习讨论活动,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在此进程中,教师发现不少初中生在解答“_定三角形全等”要求时,受到阻碍,不能深入进行下去,此时,教师及时开展引导和讲解活动,组织初中生对问题条件以及涉及要点予以“复习”,向初中生明确指出:“解决该题型题目时,根据相等的边角关系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出是两三角形全等是关键”,学生借助于教师的指导,认识到:“由AB=AC,AD是角平分线,即可利用(SAS)证出ABD≌ACD,同理可得出ABE≌ACE,EBD≌ECD”。从而得到有效解答的途径为:“主要是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在此讲解指导过程中,教师发挥了自身“解疑”、“点拨”的功效,针对初中生探究存在不足予以及时指点,从而让初中生进一步明晰了探究路径和方向,推动了初中生探究实践活动进程。

三、在学结评价时科学“导”

学生学习活动及效能是否高效,需要教师予以科学的指导和点评。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评价总结学生学习得失和表现,是其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展现主导特性的一个有效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要及时的引导初中生对课堂学习数学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剖析,组织开展批评和相互批评活动,指出他人在学习解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手段,在阶段性总结评价时,对初中生的学习表现和解题情况进行评判,多用正面、积极的教学语言,少用否定、训斥的评判口吻,在指出学生缺陷的同时,还要引导初中生回顾和反思“为什么”出现不足的根源,从而帮助初中生养成和形成正确的思考研析习惯和方法。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能是根本必备任务之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作用,科学组织有序导学活动,推动初中生深入学习、深刻研析,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湛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2]黄绍轩.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性思维的培养[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张雪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石大维,李成玉.如何将探究导入式学习模式更好地引入初中数学教学[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初三作文指导篇2

摘要:修改后的日本初中学校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水平目标和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内容方面都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科学性更强;二是指导性更强;三是适用性更强。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初中体育;日本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3-0103-02

Revision of the Outline of Learning Instruc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Japa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LU Zuo-sheng1,CHEN Jiao-xia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ozuo Teachers College,Jiaozuo 454001,China)

Abstract: The revised Outline of Learning Instructions used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Japan is somewhat changed in terms of objective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evel objective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ports event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uch changes present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more scientific, more instructive; and more applicabl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y school;outline of learning instructions ;Japan

日本文部科学省依据《日本教育基本法》,对2002年实施的日本初中《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改。新修改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于2009年3月28日颁布,并将于2013年4月1日全面实施[1]。我国与日本同处亚洲东部,具有类似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并且日本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体质发展奇迹”国家,而中国学生的体质在近年来不断下降。通过研究日本《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及其特征,能够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经验。

1日本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内容

1.1体育课程目标的修改

这次日本《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继承了以往培养学生“生存、生活的能力及活力”指导思想,并在此思想指导下强调:为了人们一生中能够保持和增进健康,应重视丰富体育生活方式;为了加强身心一体化,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应继续密切保健与体育的关系;为了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和确定适应学段和发育阶段的指导内容,应明确修改的体系框架[2]。

修改后的日本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的体育课程目标是:“紧紧围绕身心一体化,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和对健康、安全及有关运动的理解,培养终身亲近体育活动的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体适能,培养快活而充实的生活态度。”而修改前的是:“紧紧围绕身心一体化,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和对健康、安全及有关运动的理解,培养有利于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体适能,培养快活而充实的生活态度。”修改后增加了“终身”一词。《学习指导要领》的“为了人们一生中能够保持和增进健康”的修改方针,明确了“能力”和“素质”及“态度”之间的关系。亲近体育活动的素质和能力是增进健康、提高体适能、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和前提,而增强体质,提高体适能和形成积极体育态度,也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1.2体育课程水平目标的修改

新修改的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体育课程水平目标修改幅度很大,修改前并没有把3个年级分别设置体育课程水平目标,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确立水平目标。这次修改把初中3个年级分成2个水平目标,即初一和初二为一个水平目标,初三单独为一个水平目标。

在日本有学者认为:初中设定一个水平目标,不利于教师把握每个年级的目标特点,不利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教师在选择、改造教材内容时常常不知所措。在目标指引下教师在不同的内容领域里如何选择和改造运动项目内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种把初中分成两个水平的做法,更突出了学生阶段性特点。初一和初二设为同一个水平目标,使其与初中三年级的目标区别开来,也使教师明确初一和初二应达到什么的水平目标才能为初三水平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一和初二的水平目标强调了“掌握知识与技能,丰富运动体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公平竞赛,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等积极性”。“掌握知识与技能,丰富运动体验”是初三目标中“能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能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体现了体育课程“培养终身亲近体育活动的素质和能力”目标的重要性。“培养公平竞赛,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等积极性”中“积极性”替换了原来“态度”。在态度方面,在修改后只是强调“健康与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这种修改更加真实准确而富有针对性。在初三的水平目标中,“积极性”的内容中增加了“参与策划的积极性”,这与修改前不同,“参与策划的积极性”是体育课程“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实践能力具体要求之一。可见,修改后的水平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更加一致。

1.3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的修改

日本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运动项目领域在修改前后并没有变化,还是包括增强体质运动、器械运动和田径、游泳、球类、武道、舞蹈等运动及体育知识8个领域。因为内容过多,所以这里只对初三的器械运动和田径、游泳、武道、舞蹈5个领域的运动项目内容修改前后变化进行探讨。

在球类项目中,不再以具体球的项目来分类,而是把各种球的运动项目分成目标型、过网型、棒球型3种球类。这样把众多的球类项目归为3类,每一类有共同特点和规律,方便教师模块式选择球类运动项目,也有益于学生触类旁通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球类特点及提高学习效率。

运动项目修改后另一大变化就是每个领域的运动内容增加了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指明了运动项目完成的基本方式和要领,明确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例如,方式上的指导有:应在垫上运动中进行“动作组合”;在创作舞蹈中要“把想要表达的主题,展现在各种各样的即兴表演中,体现在简单的舞蹈中”等。在跳高中“要借助有节奏的助跑,有力地进行踏跳”;在游泳中“要保持手腿和呼吸协调配合”;在进球类中“制造空隙进攻到门前”等。

2日本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修改的特征

修改后的日本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呈现出3大特征:一是科学性更强。修改后更加明确学校体育课程最终目标是提高“生存、生活能力及活力”,因此,修改后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并且明确了“能力”和“素质”与“体适能”及“态度”之间的关系。“终身体育”很重要,但在日本不是每个年级都提出“终身体育”目标,而是在初一和初二丰富运动体验后,在初三才提出“终身体育”目标。修改后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力求体现出学科内在的逻辑性,力图让人不仅知道什么内容重要,还要知道重要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及先后发展的逻辑顺序。二是指导性更强。科学的理论表述还不足以满足教师对指导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具体明确的运动项目内容的指导。修改后的初中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不仅列出了需要学习的运动项目,而且提出了各项目学习程度目标。三是适用性更强。文字表达更加清晰明确,容易让人读懂,这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来说简单明了,适合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运动项目内容分类清晰,特别是把球类运动进行归类,更方便教师选择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文部科学省. 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体育编[Z]. 东京:东山书房,2009:1-2.

初三作文指导篇3

1.实行培训制度,提高指导教师履职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履职能力要从实行论文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做起。目前,电大除了对论文答辩主持人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外,对论文指导教师还没有刚性的培训要求,而必要的培训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履职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重视基础培训,掌握应知应会内容。一是清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明确指导教师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二是掌握毕业论文体式和结构,了解论文写作中从选题到行文每个环节的规律和技巧。三是论文指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求实品格的必要手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督促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基本学术道德规范,维护科学诚信的义务。其次是重视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定期的集中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来逐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2.完善监管制度,提升论文指导工作质量。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呢?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2.面授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方法,而应采取以远程指导为主、面授指导为辅的方式。除论文写作前夕的集体面授指导,以及遇到必须通过面授指导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确保接受面授指导外,其他一般都应采用远程指导方式。首先是运用电子邮件指导。其优点是只要指导教师有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足之处是由于师生之间不能实时交流而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完全领会甚至误解教师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一般在学生写作时间比较宽余、且指导意见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指导方式。在进行电子邮件指导时,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指导意见,指导教师除说明清楚外,还要在修改稿中加注必要的符号。二是运用QQ指导。其优点是如果师生双方都在线的话,能够实现实时交流,确保学生全面正确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如果学生不在线,就不能运用。进行QQ指导时,最好能事先预约,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指导。再次是进行电话指导。其优点是指导教师能够随时联系学生,只要学生有时间就能实时交流,且能够比较清楚的接受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会产生交流时好似已经领会指导意见,但修改时又不知所云的现象。电话指导方式一般多在指导意见较为原则且条理清晰时运用。对毕业论文进行远程指导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组合式指导。

3.写作指导与答辩指导相结合。指导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学生论文答辩的指导任务。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提高对毕业论文答辩重要性的认识。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环节,而答辩环节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只要论文写作通过了指导教师的审查,答辩环节也肯定能够通过。为此,指导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真实性并考察论文学生对研究题目的把握程度及综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评定论文质量的一个途径。”从而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在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后尽快进行论文答辩准备工作。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一般性问题准备。通过集中指导的形式,提示学生在熟练掌握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答辩提纲,内容包括阐述选题的意图、意义和价值,论文的成文过程和主要参考文献,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等。同时,提醒学生在参加答辩时可以携带的材料,以及应该注意的态度和礼貌等。再次是指导学生做好个别化准备。由于每位学生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不同,答辩时需要回答的问题也自然不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论文内容,提示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甚至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总之,指导教师要通过答辩指导,让学生不仅意识到答辩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了解注意事项,掌握答辩技巧,作好相关问题的准备,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打好基础。

初三作文指导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其语文素养与能力形成的最主要时期,除却课堂教学内容,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知识面,形成一定鉴赏能力的重要渠道,优秀的课外读物往往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均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其中蕴含的哲理与人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学生一生的文化品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成为每个初中语文教学者的必修功课。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优秀的课外读物产生兴趣,乐于阅读呢?这需要教学者发挥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合理指导。

一、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一)找准切入点,适时推荐

推荐课外读物要选取恰当的时机,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意犹未尽之时进行课文补充读物的推荐,如此,可以使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补充,弥补课堂内容少的不足,使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取得更佳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空城计》相关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诸葛孔明的智谋胆识后,再向学生介绍其他与诸葛亮相关的三国演义故事:“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等等,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与人物。新课标要求中,推荐的大多数读物皆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例如《鲁滨孙漂流记》《骆驼祥子》《童年》等等,教学者在进行推荐时,要紧密结合课堂,顺势为之。

(二)制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环境

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篇目指导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同样不可忽视。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者,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其口头督促学生进行阅读,不视为其创造一种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出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主动阅读,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往往比前者好很多。例如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举办一次三国文化展示活动,出一期与三国历史知识相关的黑板报,举行一次三国人物分析讨论会等等,让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收这方面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主动阅读。

(三)尊重学生个性,进行个别指导

每个初中语文教学者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每个学生群体中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学者在教育时应当注意的要点。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单独指导,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二、进行阅读方法教学,注重阅读习惯培养

(一)进行基本阅读方法讲解

古有言“不动笔,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前期准备。一般有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做记号。对读物中优秀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加深优美语句在脑海中的印象。(2)摘抄。对文中好词好句进行摘录,养成作文素材积累的习惯,对学生写作大有裨益。(3)写读后感。这一方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在充分发现自己的思考特点,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4)归纳提纲。此类训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作品,对提高学生驾驭一定篇幅的读物能力十分有益。

(二)让兴趣主宰课外阅读

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不仅仅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获益,更会使其受益终身。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其内在的文化魅力,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文化魅力并且让他们对这种魅力着迷,是语文教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学者主要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阅读。定期在课堂上举办读书交流会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由于课外阅读通常时间自由,学生阅读的进度往往不一致,因此让学生之间进行定期交流便十分必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自己阅读的作品,谈论读后的体会,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与周边的人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兴趣。

三、多种方式并用,加强阅读效果

(一) 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知识能力水平仍有限,有许多长篇名著内涵深刻,内容复杂,完全让学生自己咀嚼理解有困难,在此情况下,教学者应当组织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对作品中人物进行剖析,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举办“我看三国英雄”的演讲比赛、“三国成语知多少”的分组竞赛、“古今多少事”的故事讲述比赛,等等。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加强其对名著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内涵的感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深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将较长篇的名著读完,更能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看法与思想。

(二)读写相佐,互相促进

阅读的过程是吸收,是化为己有,而写作则是将自身的感情思考进行释放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以书面形式开展不定期的读书心得交流,不规定字数、侧重角度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思维能力,形成独立的个体思想。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学者应当及时批改,给予鼓励与支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热情。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情操的陶冶、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者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与阅读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其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深度得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石艳.培养习惯与实施素质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8).

[2]吴炳生.试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9(4).

[3]王丽丽.探究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J]中学生课程辅导,2013(05).

初三作文指导篇5

关键词:作文;训练;技能;感受

目前作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教材,如果按读写结合的思路训练,语文教材是按主题组织单元的,写作技能目标难以落实。因此,作文训练随意性强。例如,教师时而按思想内容出题,时而按表达方式出题。这种缺乏整体关照,没有系统安排,没有层次和梯度的训练,势必造成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和缺陷。

写作训练有许多途径,也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所有的写作训练概括起来无非两种:一种是从形式入手进行训练,即表达方式的训练。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容易掌握体式,做到“得体”,其弊病是常常会陷入言之无物的困窘。另一种方法是从内容入手进行训练,即从生活出发,不拘形式地的写作。这种训练的好处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弊病是不容易掌握系统的写作技巧,常常犯不“得体”的毛病。

其实,可以把形式训练和内容训练,以及阅读教学整合起来,寻找三者的契合点,形成初中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具体而言,是对初中生习作全程训练进行整体设计,以表达方式为轴线,以学生生活、阅读教学内容为纬线设计有整体构想、有梯度的训练系列,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推进的训练程序。

一、初中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基本框架

初中作文序列训练设计是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对各学段习作目标都有具体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需要运用常用表达方式写作。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说明到清楚明白;写议论文,有理有据;写日常应用文内容清楚,格式正确,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因此,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全程由四部分构成。记叙文训练序列;说明文训练序列;议论文训练序列;日常应用文训练序列。其中,记叙文训练是重点。

以记叙文训练为例,记叙文训练贯穿初中三个学年,形成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训练特点。初一主要掌握记叙文的一些基本写法,如记叙的要素,叙述要完整,突出中心等。初二则进一步训练记叙文的一些写作技巧,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发挥联想和想象,细节描写等。初三则进一步熟练记叙文的常用表达技巧,提高作文品味。

二、初中作文序列训练的主要方法

1.整体关照,阶梯性设计

根据写作技能目标,语文教材,学生生活资源三方面的因素设计初中三年的训练题目。整体设计思路为:初一,激发兴趣――爱写;初二,微观指导――会写;初三,重点指导――有创意的表达。作文序列训练作文题设计是关键。每个训练阶段设计一组作文题,达到阶段习作目标;每次习作重点练习一种表达方式。题目涉及三点:写作技能训练点,所学课文的相关点,学生生活资源点。其中,写作知识技能点有些是重复的,但不是简单重复,是重点技能的提升训练。

2.课外练笔,分解训练

这是一种降低训练难度,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方法。利用阅读文本的各种资源进行写作训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样既让学生易于动笔,训练针对性强,又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挖掘好教材中适于训练的元素,设计好训练题,提高分解训练有效性的关键。

课外练笔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关注社会热点,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把自己的观察、发现、感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有效且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写作习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围绕作文序列训练点提出练习要求,可安排写“片段”达到分解训练难点、重点的目的。

3.在作文技能关键点加大训练力度

例如,陕西中考作文评分有以下三条主要标准:(1)内容: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立意新颖深刻;(2)语言: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准确。(3)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构思新颖、巧妙。这些写作要点,在初三作文训练的题目设计、习作指导和点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紧扣内容、语言、结构三个维度反复训练,追求在立意、结构、语言、细节上的突破,提高习作品味。

上述初中作文序列训练方法可以概括为点,线,面的结合训练法。“线”是以写作技能为重点形成的序列;“点”是指分解训练技能点的小练笔;“面”是指由点和线结合形成的训练整体层次。

另外,预设的作文训练序列要适时调整。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调整安排了写作知识点。如,七年级以训练写记叙文为主,具体安排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要文从字顺”“记叙要条理分明”等内容。这种调整弥补了试行教材在写作训练上的薄弱和无序状态,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可据此设计训练序列。教者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变化,考试变化调整训练序列,以期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艳.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具体实施[J].华章,2010(24).

初三作文指导篇6

一、提高自主合作学习方法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所以,作为作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自主合作学习,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引导者。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组,以确保每组成员的优缺点相互补充,共同进步。(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多让同学们自己去讨论和分析。(3)语文教师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做好指导、总结和评价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为初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作文写作氛围

在进行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体会到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畏惧心理。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学生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写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要想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就要求教师从三个方面着手:(1)将初中作文的本质耐心地讲解给学生们听,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将自己所看、所想和所听,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对生活状况的一种还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重要意义。(2)对学生实施现身说法教育,让一些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写作经验,重点讲述自己是如何战胜畏惧心理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而且还能减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抵触情绪。(3)初中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挖掘学生写作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某句话、某一段写得比较好,要给予其适当的评价,并要求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三、注重情感教学的方式

情感教学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不仅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心灵沟通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来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还能在作文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表达出来。因此,将情感加入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文情感的写作技巧,通过适当的情感教学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被激发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正确地运用情感来进行作文的创作。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过程中最好带有强烈的情感,借助作文这一载体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和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质量。

四、完善作文指导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大多数的教师会采用“放羊式”的指导方式,即简单提出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构思、选题和写作。这样的指导方式过于抽象化,并未起到很好的指导性意义。所以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以更好地提升作文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形象性,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要为学生示范讲解优秀作文,让学生在示范中了解和掌握作文写作的基本技巧。(2)通过对作文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作文基本写作技巧的掌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教材分析和写作技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能够将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

五、运用情境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情境教学已经成为现在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但是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实际情况下情境教学对初中作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良好的故事情境、视听情境、实践情境、仿写情境等进行教学。尤其是仿真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学生一旦掌握了仿写情境,就可以对一些事物进行形象感受,并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从而展开联想,写出具有特色的作文内容。

在新课改下,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优化作文指导方式、增强学生情感教育、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三作文指导篇7

鉴于《三国演义》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及初中生阅读时间偏少、教师指导不尽人意的现状,我们以《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为课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重构名著,高效利用。

一、引入之准备:构建校本课程

所谓《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就是指在对《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结构、主题和风格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指导初中生阅读的需要出发,整体重构《三国演义》文本内容,形成便于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构建可操作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措施。因此,构建有效的载体――《三国演义》校本课程,是《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

(一)教材框架设计

在编写《三国演义》校本教材(即《三国作品选编》)时,我们按以下框架设计:

1.确定单元数目,加注单元标题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六个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人物群像的核心,与他们相关的成语、故事、谚语、诗文与初中语文课文关系尤其密切。因此,我们就以这六个三国英雄人物为中心,分别组成六个单元,并加注了每个单元的标题。

2.编写单元提示语和主要人物评语

单元提示语主要介绍本单元主要人物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政治、军事、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人物评语主要对各单元的中心人物而言,我们统一引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评语进行简要评价。因为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

3.选编篇目,注析诗文

这一栏目主要选编与人物相关的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谜语、文章等。同时,对深奥难解的诗文进行恰当的注析。

4.设计思考与实践题

这一栏目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5.设立人物欣赏栏目

围绕单元主要人物,设立“请欣赏”栏目,选择一些鉴赏性、评价性的文章或观点有争议的文章,刷新原先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旨在换一个角度评价人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材选文原则

在选择《三国演义》校本教材的作品时,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经典性和通俗性相结合

围绕三国主要人物精心选择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同时,考虑到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观,选文时力求通俗易懂。

2.小说和史实相结合

在选择作品时,我们还注意了小说与史实的结合与互补,让两者相得益彰,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

3.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所以,教材除选择诗歌、小说、散文外,还选了一些典故、成语、歇后语等,让学生广泛涉猎。

(三)教学安排

由于《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所以我们根据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初中各年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每周1节),把“《三国演义》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但考虑到初一学生文言文刚入门,初三学生复习迎考任务重,因此把课程安排在初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教学时间为每周1课时,共20课时(不含学生课外自读时间)。具体教学内容、类型、课时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通过讲三国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并进行成果展览或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自主性,提高阅读效果。

二、引入之过程:实施分类教学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按照重点突破、兼顾全体的原则,避免平均用力,把校本教材《三国作品选编》内容分成四种类型(“单元导读”“比较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和“课外自读”),然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既有“面”上的单元导读又有“点”上的比较教学,既有课内教学又有课外自读,既有阅读课又有活动课,从而促使《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得以具体而有效的落实。

(一)单元导读

从“面”上对校本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导读,使学生对各单元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1.教学模式

我们以“导引―点评―延伸”的模式作为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所谓“导引”,就是从背景介绍、内容梳理、方法点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点评”,就是师生对该单元的主要人物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延伸”,就是进一步探究该单元主要人物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影响和价值,用现念观照该人物及其相关作品对人生的意义。

2.教学方法

(1)设疑诱导。在“单元导读”中,利用紧张的三国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迫切阅读校本教材的好奇心。(2)总结导读。没有总结性的阅读,学生往往会陷入“囫囵吞枣”的状态中。因此我们要求把各单元经典诗文的具体分析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3)趣味问答。在“单元导读”前,我们事先汇编三国趣味竞赛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三国知识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并在单元导读课上进行必答、抢答活动,这样既加深记忆,又有一定的娱乐性。

(二)比较教学

从“点”上对校本教材各单元的具体篇目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精读校本教材,旨在“点”上突破对三国作品重点、难点的理解,进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比较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组成:

1.相关内容烘托

为在教学中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引用相关的三国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谜语等,可以剪辑脍炙人口的影视歌曲,也可以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画面,以此为烘托,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作品的相关内容。

2.比较阅读

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方法,从现象入手,进行甄别、提炼,找出与本文有共同点的其他三国作品,或找出本文之中塑造人物的异同,并揭示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一般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1)归纳梳理文章的文言词语,《三国演义》全书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的文言词语大都在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范围;(2)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3)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比较异同。

3.总结归纳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进行提炼、归纳,然后以这些知识引导下一次的教学实践,形成螺旋式提升。

4.迁移练习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与文章深浅程度相当或内容有关的三国作品中去,进行有效的练习,达到巩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名著阅读也可以借鉴运用,设立此项活动。因此,在“单元导读”“比较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搭建综合性学习活动平台,展示阅读收获,交流阅读心得,激发学生对三国作品、三国文化的热爱,也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校本教材。此活动根据校本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分别为“走进曹操”“走进刘备”“走进孙权”“走进诸葛亮”“走进关羽”“走进周瑜”。我们如此做的目的是,既唤醒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又拉近学生与三国英雄人物的距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学习活动跳出了传统教学的窠臼,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

(四)课外自读

课外自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倡导校本教材课外自读,允许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课外自读”要求如下:一是明确目标――以“单元导读”为方向,课内外联动迁移,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确课外自读的目标;二是学会方法――以“比较教学”为抓手,“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学会课外自读的方法;三是培养自觉性,以“综合性学习”为平台,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自读的自觉性。

初三作文指导篇8

半年来,在教务处我主要配合张主任负责初中部的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督导等工作。初入六中我用九个字形容: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在工作中,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厌烦。半年来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现就本学期的工作述职如下,恳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指导。

一、一丝不苟抓常规,常规不失落

常规工作约定俗成,是教学工作稳步推进的“必修课程,”在过去的半年里,教务处自始至终保持着常规工作的“本色”,在做好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让常规不失落,永葆常规工作的经常性、规范化。一是抓好常规教学,由于敦促到位,检查及时,教师们均能按要求备够课,备好课,上好课,做好常规工作。二是组织好初中部每周校级公开课,几乎初中部所有教师都能拿出一节或几节课供全校教师观摩,或指导、或交流、或评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迎接了教研室对我校初中部教学工作的听课调研。在领导的总体协调下,对当天的工作做了具体、详尽的安排和布置,所听的8节课绝大部分质量较高,受到教研室领导的好评。四是配合电教中心做好教师每次考试教学成绩的积分计算并作为六横九纵考核的重要依据并督促教师做好试题分析,学生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五是在全体初中部全体教师的配合下配合初中各年级组组织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使的考试有条不紊,繁而不乱。考试结束后,对每次考试情况作了较详尽的质量分析。六是与教科处成立联合督导组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组活动情况等业务常规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督促。

二、持之以恒抓教研,教研不虚浮

学校的教研工作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本学期初中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工作,一是初中部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每周教研活动,在各教研组长的精心组织下,或指导、或交流、或评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配合张主任组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比赛,经过认真的筛选,初中部推举出高玉芳老师和侯秀芬老师代表本我校初中部参加市教育局的比赛,并最终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为我校赢得了荣誉。三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研读、分析、总结初三语文教材,做好教材分析中考考等点总结工作,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四是协调教科处组织召开了赴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汇报会,并组织赴杜郎口教师上了一节汇报课,效果较好。五是鼓励初中部教师积极或参加论文比赛,半年来多位教师论文在市级省级部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六是组织初中教师赴骈山中学,邯郸十中,高北中学等学校,参加学科研讨会,观摩会等。

三、理直气壮抓质量,质量步步高

学校的生命系于质量,质量的优劣在于课堂,本学期,依据开学初教学计划提出的教学工作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思路,初中部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依照教学工作计划,如期每周进行公开课活动,并带动,号召初中部教师都参与到听课活动当中,每周评出的最佳课堂质量都较高,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初中部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始终树立质量意识,利用周公开课活动,结合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或刚进入初中的教师及时的进行交流和反馈,力争使每节课都达到听课有效,上者有提高的目的。四是协调和指导初三毕业班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因地制宜抓活动,活动促发展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校课程一个有益的补充,本学期,我组织了以下活动。一是配合初中语文教研组组组织初中部学生参加《语文周报》全国作文比赛,共有263人参加,截止目前共有124人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暑期还将角逐一等奖。二是配合初三年级组组织初三全体师生召开初三一模质量分析会,初三优生座谈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合初二年级组,组织召开了初二教师期中质量分析会,配合初一年级组召开了初一教师调度会等。

此外,还从学校的大局出发,做好了其它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说明。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学期由于计划外活动的增加,使得本学期的活动显得较多,致使深入课堂,深入教师的时间受到的冲击,虽然一直秉持着,走进教师,走进学生,但实际走得不是很近,使得抓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计划做的不是很好。

二是对过程性的管理与指导检查做得不好,有忽冷忽热之感,很希望有计划性但没有做到计划性,使得有些环节放松。

三是对有些工作按部就班,没有很好的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没有勤动脑思考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办法。使得有些教研活动氛围不浓厚,教师对待工作热情不高。

四是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开创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意识和魄力。

五是本学期对初中部教师的高效课堂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

上一篇:电子白板技术范文 下一篇:经典爱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