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赏析范文

时间:2023-11-12 12:36:49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1

关键词:诗品;谢灵运;渊源;楚辞

钟嵘《诗品》是有关诗歌品评的文学批评专著,通过研究他对书中人物作品的评价,我们可得出他“诗”“骚”并举的文学观念。而位居上品的曹植与谢灵运的诗歌均符合这一文学追求。但曹植诗歌源头倾向《诗经》,而谢诗却更好地保持了诗骚的平衡。除行云流水地使用《诗经》内容外,谢诗还大量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句、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

一、《诗品》中“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诗品》“定品第”将诗人诗歌分上、中、下三品,“致流别”则将诗歌创作流别分为《国风》、《小雅》和《楚辞》三类,也就是《诗经》和《楚辞》两大源头。“上品”12人(包括《古诗》在内)中,4人属于《国风》,1人属于《小雅》,5人属于《楚辞》,曹植、谢灵运二人的诗歌源流则共属《诗经》、《楚辞》两派。

《诗品》对曹植的评价为: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魏陈思王植诗”)①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五言诗滥觞于《楚辞》,论《楚辞》系诗人时将“怨情”作为《楚辞》创作的一大特点。综合曹植生活背景、情感变化、诗歌创作来看,曹植并非单属于《国风》“怨情”一派,其诗歌还包含有《楚辞》“情兼雅怨”的特点,再加之他继承《离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表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故曹植诗歌达到了钟嵘“诗骚并举”的要求。

钟嵘提出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源出于陈思”,一是因为谢灵运对曹植“情兼雅怨”的继承,二人都受执政者的排挤,仕途坎坷,且诗中常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二是因为对曹植“词彩华茂”的继承,二人都是文采斐然、天资聪颖的才子。

而对张景阳诗歌源头的认识则必须溯源到王粲和李陵:

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诗品上》“晋黄门郎张协诗”)②

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诗品上》“魏侍中王粲诗”)③

其源出于《楚辞》。文多⑩耄怨者之流……(《诗品上》“汉都尉李陵诗”)④

可见张景阳的诗歌派系最终归属《楚辞》,那么谢诗的渊源无论从曹植还是从张协方面上溯,均与《诗经》《楚辞》不可分割。从钟嵘对曹植以及谢灵运的推崇,足见他“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二、谢诗对于《楚辞》的接受

文学史有关谢诗的探讨常会涉及到用典状况,如方东树《昭昧詹言》称“谢公全用《小雅》《离骚》意境字句,而气格紧健沈郁”⑤;黄节《谢康乐诗注序》称“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⑥谢灵运“学多才博,寓目辄书”,诗歌语言“繁富”,诗文中大量用典。从其作品来看,《楚辞》的影响仅次于《诗经》。白崇在论文《鲍照与“楚辞”》中提出谢灵运“只是吸取了楚辞优美的语句与意境为山水诗造境服务,并没有达到如鲍照一样的对楚辞艺术精神的接受”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谢诗并非只是单纯停留在简单的造境方面。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包括:

1、因身世、处境相似而产生情感共鸣

谢灵运的家族背景、生活遭际与屈原有很大相似之处。屈原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谢灵运的家族是“诞俊华宗”(《赠安成》)⑧、“肇自有姜”(《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生活遭际上,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却受统治者猜忌和排斥,降公爵为侯、外放异地,最终被小人罗织造反证据而处死;性格耿介的屈原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朝廷奸臣当道,君主不明是非,受小人排挤而落得流放异地,最终自杀。相似的身世处境使得二人作品中都饱含了愤懑不平之气。

虽谢灵运在诗作中对屈原语涉不多,但《道路忆山中》“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以及《初发石首城》“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都表现出谢灵运对屈原的怀念、同情。

2、字词句的化用

依黄节《谢康乐诗注》一书,我们可看到许多化用《楚辞》的诗句:

谢灵运诗歌《楚辞》

《善哉行》“晚西薄”《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悲哉行》“髻哑裢饺弧薄独肷А贰饔粢赜髻奄猓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君子有所思行》“总驾越钟陵”王褒《九怀》“陶嘉月兮总驾”

《会吟行》“轻云暧松杞”王逸《楚辞》注曰:暧,暗昧貌也。

《会吟行》“层台指中天”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

《会吟行》“路曜便娟子”《大招》“丰肉微骨,体便娟只”。便娟,好貌也。(《楚辞补注》)

《折杨柳行二首》“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惜誓》“不如反余之故乡”

《折杨柳行二首》“骚屑出穴风”刘向《九叹》“屑以摇木兮”

《缓歌行》“凌空萃丹丘”《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缓歌行》“宛宛连螭辔”《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缓歌行》“裔裔振龙c”《九歌・东君》“驾龙c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豫章行》“坐观落崦嵫”《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燕歌行》“辟窗开幌弄秦筝”《九叹》“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文选》注引“挟秦筝而弹徵”(洪兴祖《楚辞补注》)

《燕歌行》“遥夜明月鉴帷屏”《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而有哀”

《泰山吟》“触石辄千眠”《九怀》“远望兮千眠”

《泰山吟》“石闾何蔼”《离骚》“扬云霓之蔼兮”

《述祖德诗二首》“临组乍不”《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马”(洪兴祖《楚辞补注》)

《述祖德诗二首》“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远游》“闻赤松之清尘”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良辰感圣心”《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辰”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旗兴暮节”《远游》“载云旗兮逶迤”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弭棹薄枉渚”《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鸣歇春兰”《离骚》“恐Y`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游子值n暮”《九章・悲回风》“岁忽忽其若n”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远游》“远度世以忘归”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富春渚》“赤亭无淹薄”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

《富春渚》“万事俱零落”《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晚出西射堂》“青翠杳深沉”王逸《楚辞》注曰:杳,深冥也。

《晚出西射堂》“夕曛岚气阴”《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登池上楼》“薄霄愧云浮”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古字通。

《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九章・涉江》“G秋冬之绪风”

《登池上楼》“萋萋感楚吟”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离骚》“芙蓉始发离芰荷”

《游南亭》“未厌青春好”《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

《游南亭》“戚戚感物叹”《九章・悲回风》“愁郁郁之无快,居戚戚而不解”

《白石岩下径行田》“无x积n龄”《离骚》“哀众芳之无x”

《过瞿溪山饭僧》“籍田资宿莽”《离骚》“夕揽洲之宿莽”

《过白岸亭》“春心自相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引自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登上戍石鼓山》“白芷竞新苕,绿O齐初叶”《招魂》“绿O齐叶兮白芷生”

《登上戍石鼓山》“骋望谁云惬”《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游赤石进帆海》“芳草亦未歇”《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九歌・湘君》“使江水兮安流”

《游赤石进帆海》“终然谢夭伐”王逸《楚辞》注曰:歇,去也。

《登江中孤屿》“想像昆山姿”《楚辞》曰:“思旧故而想像”(《谢康乐诗注》)。《远游》“思旧故吕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楚辞补注》)。

《郡东山望溟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郡东山望溟海》“策马步兰皋,控息椒丘”《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郡东山望溟海》“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九章・思美人》“揽大薄之芳兮,搴长洲之宿莽”,《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游岭门山》“渔商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九歌・湘君》“令沅湘兮安流”

《种桑》“前修为谁故”《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

《种桑》“浮阳骛嘉月”《九怀》“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初去郡》“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初去郡》“攀林搴落英”王逸《楚辞》注曰:搴,采取也。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秋风过,萋萋春草繁”《九歌・湘夫人》“兮秋风”,淮南小山《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繇敦”《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芳尘凝瑶席”《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与《九歌・大司命》“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远游》“载营魂而升霞”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兮忘归”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入舟阳已微”《远游》“阳杲杲其朱光”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寄言摄生客”《九叹》“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楚辞补注》)

《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

《南楼中望所迟客》“登楼为谁思”《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迟犹思也。

《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

《南楼中望所迟客》“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此句并无引用,故统计数据时不算在内)

《南楼中望所迟客》“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九章・思美人》“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庐陵王墓下作》“洒泪眺连冈”《九叹・思古》“还顾高丘,泣如洒兮”(《谢康乐诗注》)

《入东道路诗》“荣华感和韶”《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石林岂为艰”《天问》“焉有石林”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感深操不固”《七谏・谬谏》“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

《登石门最高顶》“夜猿啼”()《九叹・惜贤》“声以寂寥”

《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离骚》“朝搴o之木兰兮”,《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孙乐琪《《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条疏证》)

《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仰聆大壑淙”东方朔《七谏・自悲》“听大壑之波声”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川渚屡径汀薄墩谢辍贰按ü染陡戳麂”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企石挹飞泉”《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酬从弟惠连》“朝忌曛日驰”《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王逸《楚辞》注曰:曛,黄昏时也。(参考谢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

《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王褒《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杪秋寻远山”宋玉《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忆尔共淹留”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况乃协悲端”《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因与谢诗句式联系不大紧密,故统计时忽略不计)

《初发石首城》“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天问》“蜂蛾微命”

《初发石首城》“晨装抟曾t”《离骚》“溢t风兮上征”

《道路忆山中》“采菱调易急”《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曰:楚人歌曲也。

《道路忆山中》“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王逸《楚辞》注曰:言己情愤懑也。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七里濑》“石浅水潺”《九歌・湘夫人》“观流水兮潺”

《七里濑》“岂屑末代诮”王逸《楚辞》注曰:屑,顾也,先结切。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瀚,幽篁未为”《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魏太子》“遥裔起长津”王逸《离骚》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长津犹汉津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朝游穷曛黑”《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r》“庆云惠优渥”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楚辞补注》),王逸《楚辞》注曰:庆云,犹尊显也。(《谢康乐诗注》)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平原侯植》“徒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招魂》“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或《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岁暮》“苦此夜难n”《九章・悲回风》“岁髌淙纛n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斋中读书》“心迹双寂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引自洪兴祖《楚辞补注》)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九歌・湘君》曰“朝骋骛兮江皋”

表一、除特别注释的出处如《四库全书文渊阁》、洪兴祖《楚辞补注》以及其它论文外,谢诗引用《楚辞》出处多参考黄节《谢康乐诗注》。

黄节《谢康乐诗注》共入选谢灵运16首乐府和62首杂诗,其中引用《楚辞》词句的就有9首乐府和41首杂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看做一首),足见谢灵运用典来源之广泛。据上表统计,《楚辞》中篇章内容引用次数约为:《大招》3次,《招隐士》6次,《离骚》17次,《九怀》6次,《招魂》8次,《惜誓》1次,《九叹》7次,《远游》11次,《九歌》28次,《九辩》6次,《九章》13次,《天问》2次,《七谏》2次。《九歌》11章中引用篇幅达8章,《九章》9章中引用篇幅达6章。这些统计数据反映了谢灵运本人对《楚辞》的喜爱和熟悉,所以他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对佳词丽句做到信手拈来。

①字词的引用

即在诗歌中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情感。首先是原文字、词的直接套用,谢诗里“崦嵫”、“髻选薄“宿莽”、“骚屑”、“便娟”等均来源于《楚辞》。例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中的“暾”就来自《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其次是词语的新变,包括增字、减字、省略助词、同义字替换、同音字替换等手段。增字的诗句,如《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中的“汩汩”来自《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将原文“汩”拓展为“汩汩”;减字的诗句,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中的“折麻”来自《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将原文“折疏麻”改为“折麻”;省略助词的诗句,如《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中的“南州”、“炎德”均来自《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但省略结构助词“之”与文言助词“兮”;同义词替换,如《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中的“孟夏”、“晦明”均来自《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且“非长夜”与“短夜”义同,“如岁”与“若岁”义同;同音字替换,如《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中的“寂漠”来自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但将原文的“漠”字换为“寞”。

②句子的引用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择词成句型,即选取一句或多句中的词语,然后再压缩或扩展成句。如《善哉行》“晚西薄”中的“晚”与“西薄”分别来自《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以及《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其二为语序变动型。如《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中的“萋萋”、“春草”、“王孙”均来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虽句子与词语的顺序有所变动,但仍保持原意。

③句意的引用

句意的引用随词语语序变动而生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字词语序变动后语义不变,如《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与《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尽管词语顺序不同,但都表达了盼望某人的急切心情。其二是引用句式后语义不变。谢灵运不但引用《楚辞》语言,且常把原意与形式移入自己的诗中。如《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中的“旦发……+暝投……宿”的句型来自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旦”与“平明”相近,“暝”与“夕”相近,二者意义相近。其三是通过句意反用增强情感。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中的“幽篁”与“”出自《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和《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是悲观消极的屈原对于眼前困境与前路的彷徨;“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则表露出谢灵运虽身处困境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的昂扬斗志。

④意象的代入

《楚辞》中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在谢灵运作品中占据着很大比重。部分神话传说意象,如《缓歌行》“凌空萃丹丘”和《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中的“丹丘”、“羽人”均出自《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羽人”指神仙,“丹丘”指神仙所居之地。

谢诗与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内涵存在差异。谢诗中“香草”意象如兰、椒、蕙、若、萍等均象征高尚品德;但屈原作品中的“香草”除品德之意外,还指代政治斗争双方。谢诗中两次提到“美人”意象,其“美人”是“赏心人”,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懒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美人”是诗人远游在外的朋友;但屈原的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⑨。

3、艺术表现的承继

谢诗参考《楚辞》的艺术手段很多,突出的是“繁富”的特点。以谢诗在《楚辞》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九歌》为例,单就谢诗涉及到的8个篇章“东君”、“东皇太一”、“湘夫人”、“湘君”、“悲回风”、“少司命”、“大司命”、“山鬼”都是通过描写神灵的细腻情感表达思念及求而不得的伤感,行文物品繁多、场面浩大、色彩鲜艳。谢诗受其影响也含有“绮靡”的特色,引用意象包括“龙舟”、“瑶席”、“薜荔”等都是上层社会高雅人士接触的,因此限制了诗歌内容的范围,但却并非如钟嵘所描述的那样“逸荡过之”,实是“高情、丽辞、远韵”⑩的。

同时,《楚辞》尤其是屈原作品对谢诗最大的影响还在于“物我合一”。谢灵运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只能将情感赋予山水中,给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婉转的表述自己复杂的心情,与屈原作品委婉表述情感的方式尤为相近,可见谢灵运不仅极为熟悉《楚辞》内容,同时与《楚辞》达到了心意投合的“神交”。

结论

同处于楚地而深受楚文化浸染,谢灵运与楚辞作者因身世处境类似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后者影响前者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谢灵运做到了对《楚辞》字、词、句、意象等语言习惯的继承和发扬,自是水到渠成;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承继革新,最终使谢灵运自成一家、开创了六朝文学的新局面,并最终成为六朝诗史的标志。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陈思王植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7―118.

②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晋黄门郎张协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5-186.

③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侍中王粲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2.

④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汉都尉李陵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6.

⑤方东树.昭昧詹言[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129.

⑥黄节.谢康乐诗注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⑦白崇.鲍照与《楚辞》[J].中国楚辞学,2009,(2):119―120.

⑧本文谢灵运诗作均出自:黄节.谢康乐诗注 鲍参军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4.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从这一片段中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樊哙?试归纳樊哙的形象特点。

解析:在这一片段中,司马迁对樊哙这一形象运用了多种刻画手法,分析这一形象就要抓住这一人物突出的特点。

1.动作描写。(1)“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显其勇;(2)“立而饮之”“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显其豪爽。2.语言描写。(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显其忠诚护主;(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显其文武兼备、能言善辩。3.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显其勇武。

以上都是对人物的直接描写。还有间接描写,比如以项羽来映衬樊哙。樊哙闯入军帐“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连素以刚猛著称的项羽都“按剑而跽曰”,樊哙的勇猛怒视形象通过项羽的这一过激反应而跃然纸上。面对樊哙的责备,项羽是“未有以应,曰:‘坐。’”在樊哙的凌厉气势威逼下,项羽失去了还击的能力,反衬出樊哙的英雄气概与巧言善辩。

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就不难对樊哙这一形象进行准确的概括。

参考答案:樊哙是个勇武过人、能言善辩、文武兼备、豪爽洒脱、忠诚的武士形象。

【阅读指导】

阅读古典叙事散文时,如何把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呢?下面我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谈谈。

1.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直接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环境烘托、人物烘托、事物烘托、他人的评价)、概括描写(概述人物经历、身份、学养等)与详细刻画、对比映衬。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

(1)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入手。

如上面对《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分析,就是从形象塑造技巧入手的。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行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言语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先秦叙事散文虽较少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描写,但分析时也不能忽视。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2)探究人物所处的环境。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两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常常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如《项脊轩志》中对南阁子环境的描写,就渲染了清静幽雅的氛围,烘托了主人的高雅志趣。相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性格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她们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的出身地位、人生经历、学养交友、所处境地都会在其身上留下烙印。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要把他放到文本所提供的社会环境中去。

(3)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中去分析。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中得到展现。叙事散文往往通过矛盾冲突,使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由“扁平”逐渐走向“圆形”,这样才更具魅力。所以揣摩人物性格就要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物性格逐渐立体成型的过程。“宝玉挨打”堪称贾府上下众多人物的隐秘性格的集中呈现,“煮酒论英雄”展现了曹操求贤若渴和具有雄心壮志的一代枭雄形象。在矛盾的冲突发展中,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互相碰撞,鲜明的个性才会塑造完成,所以揣摩人物性格就要以把握事件发展脉络为前提。

上例中作者对樊哙的性格塑造就是放在典型事件中完成的:张良召樊哙――樊哙闯帐――生吃彘肩――斥责项王。没有事件,人物形象就立体不起来。

(4)注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发展变化。

人物形象不应该是单调的、平面的,而应是多面的、立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还是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鸿门宴上项羽是优柔寡断的;而四面楚歌时,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是多愁善感的;垓下突围时的所向披靡,又显现了项羽的勇武刚强。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妊,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试分析苏秦的形象特点。说说这一形象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沙湖[注]

苏 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注]:此文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所写。

1.文章记述了作者与聋人医生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而极简略。文中是怎样描写聋人医生庞安常的?

答: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苏轼为何这么说?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3

满江红·暮雨初收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满江红翻译: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满江红字词解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词人自谓。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⑿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⒀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满江红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桐江秋夜,秋风萧索,雾霭密布,山峰如削,景色凄凉,加之渔火回归,鹭鱼自适,怎不令词人“念回程,伤漂泊。”,怎不令词人感叹“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此时此刻,词人一心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辛,终于忍不住高喊——归去来兮!

严陵滩畔,即严陵濑,是汉代严光(字子陵)钓鱼处。严子陵因不屈就所任谏议大夫的官职而隐耕于富春山。王粲,字仲宣,作《从军五首》,写从军的辛苦与对故乡的怀念。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

这首词与柳永的另一首《思归乐(天幕清和堪宴聚)》词表现“归隐”情绪手法相同,都是触景生情。所不同的是,前者因凄凉的桐江秋夜景色而生情,后者因“宴饮聚会”和“佳丽歌舞”而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桐江秋夜之景无不染上词人厌倦宦游、向往归隐的心绪。

不过,由于柳永平生追求功名与爱情,“归去来兮”也只是空喊而已,就如同这东流的桐江之水,终难归去。

一说“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是词人写仲宣作《登楼赋》抒其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晚年从军,以此表达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得明主一售的愿望。这倒也符合柳永一贯的价值取向,但恐有违本词主题。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远行客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并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辛。

个人资料: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4

2、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3、赏析: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4、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5、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7、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5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6

《杨修之死》一文见于新课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对该文的教学赏析,尤其是对杨修被杀的原因分析,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华说”“政治说”“性格说”“身份说”等等,让人莫衷一是。那么杨修究竟死于何由,其死因的何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更合情合理,更符合该故事编入初中教科书的初衷,更有利于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呢?

一、探究杨修死因

杨修杨德祖,其人因才思敏捷、博学多才、聪颖多谋而得到曹操的赏识器重,被委以行军主薄,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那么,才华横溢的杨修,年纪轻轻,怎么就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呢?

(一)探究原著,杨修之死,性格铸就

细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归纳引起曹操“恶”杨修之事,主要有如下几件:

一是“绝妙好辞”: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过曹娥碑,见碑阴镌刻“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操问其意于杨修?杨修正欲作答,操止之。三十里路后,操曰:“吾已知其意,尔先言,与吾同否?”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我们不妨猜度一下曹操当时的心思,他在想些什么呢?佩服杨修,抑或是杨修你不给我面子?笔者想两者兼而有之。作为杨修,面对高高在上的主子,他顾及到主子那时的感受了吗?不练达人情世故的杨修啊,其性格可谓“幼稚”。

二是“阔门”:“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杨修说:“丞相嫌园门阔耳。”工匠们按杨修的建议修改了园门。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曰:“谁知吾意?”“杨修也。”

操虽称赞杨修,“心甚忌之。”曹操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杨修却抢了他的风头,他能不“忌之”吗?明代思想家吕坤言:“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曹操可以不“忌”,可以尽显其才,因为人家是高高在上的主子。可你杨修不行,因为你是人家的奴才。杨修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个“忌”。他缘何不“忌”?性格使然也。

三是“一合酥”:塞北送酥一盒与曹操,杨修因见盒上操写“一合酥”而与众一人一口分吃了。杨修在干什么?卖弄自己的聪明啊。于是曹操“恶之”。不要说曹操,就我们普通人,对人之“卖弄”都会“恶之”。何为“喜欢卖弄”?性格也。

四是“梦中杀人”:曹操本想以梦中杀人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众人面前揭穿。这样,曹操“愈恶之”。口无遮拦的杨修啊,你可知“祸从口出”之理?何时能行“心知肚明”之道?难道真的“本性难易”吗?

五是参与“世子之争”:曹操本想试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以确定曹家事业的继承者,这本是曹家的家事,可杨修偏要搅和其中。才华横溢的杨修,岂能不知历史上“世子”之争的凶险?他是知道的,但其喜欢表现自己的性格左右了他的理智。他“扶植贬丕”的作为,使曹操“大怒”。杨修啊,你忘记了自己永远是奴才的身份了。先贤朱舜水有云:“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杨修,你可以“满”,但不该任着自己的性格“溢”啊。

在这五件事中,杨修因“放旷”而“数犯曹操之忌”已经在作为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曹操那里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曹操“忌”的是什么?“忌”的是杨修不给他这个主子面子。面子是中国人传统中最注重的东西之一。杨修多次不给他主子曹操面子,这是做“下属”的一大忌讳。最终,曹操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这一能摆在桌面上的罪责为“借口”杀了杨修。杀则杀矣,而杀汝之放旷;死则死矣,而死尔之性格。

(二)人物印证,杨修之死,性格所致

对高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且不说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只说他的“性格悲剧”。屈原性格耿直、执拗、孤傲、自命不凡。“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高贵的出身,非凡的降生,特别的名字,完美的修养……从中可以看出,屈原的人生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孤芳自赏”所致的“不群”,而“不群”缘于其性格。可谓,屈原的人生悲剧就是其“性格悲剧”。屈原可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之理?在性格造就人生悲剧这点上,屈原与杨修是相通的。

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真的不是“蓬蒿人”。他既能“杯酒诗百篇”,又常以范蠡、张良自许,可谓有才。他虽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最终只落得“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何使之然也?性格,他桀骜不逊、蔑视权贵的性格,造就了其仕途的悲剧人生。其文才盖世,但傲骨天成不改,使毕生拜相封侯、匡时济世的宏愿只得随水东流。李白的仕途悲剧与杨修的悲剧人生,相通之处就在于性格使然也。

早年怀着“大济苍生”理想抱负的陶潜,最后只能隐藏在山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穷守志,终于一生。读者虽然钦佩他高洁旷达、灵智早悟的人格和才华,但也悲叹他仕途的悲剧。追寻历史人物,让人看到,性格使杨修成为了曹操的刀下鬼。可见,不论是不知韬光养晦的“才华说”,还是不懂趋利避害的“政治说”,抑或是固执己见的“身份说”,其根源都是性格,是其“恃才放旷”之性格。痛惜,杨德祖,死于性格。

二、彰显情感目标

我国现代学者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说:“文化传统可以制约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人们的行为习惯,控制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同样,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陈炎说:“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不为人先’的观念。”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组成部分的“谦恭礼让”的为人性格,在我国被推崇了几千年。很显然,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表现超出了这个传统,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当然也是不合曹操胃口的。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现今的中国,在一个单位,两个“才等能同”之人,“锋芒毕露、狂放不羁”者往往会被冷落,“虚怀若谷、谦恭礼让”者常常会得到重用,更不用说“三国”时的中国了。政治家曹操喜欢为臣者对他“谦恭礼让”,文明现代的中国人又有几人会欢迎“放旷不羁”者?

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至少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性格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性格,怎样的性格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的性格),应该是教学此文时要实现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情感目标”放在对“性格”的探讨上,笔者想也应该是该文本编者的意图。如果放在“才华说”“政治说”“身份说”上,那该文本的探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也就很难实现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故曰,杨修之死,性格使然,也是实现教学之情感目标的需要。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死于其“放旷”之性格;教学中对其死因的探究,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杨修性格”的局限性,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服务。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学用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7

Abstract: Quyuan is the great patriotic poe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China,Qu Yuan's poems is not a linear narrative dynamic,but the flow of winding with the symphony of s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Qu Yuan's poems' the beauty of lowing and whirluing,it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Qu Yuan's view of the world and creative works for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关键词:回旋;意境;楚辞文化

Key words: flowing and whirluing;conception;Chu culture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06-02

屈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生活在由盛转衰的楚国,早年,他怀有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凭着浪漫的热情和执着的精神参与楚国的政治活动。

可是,后来在保守派和佞臣的攻击陷害下,昏庸的楚王不再信任他。一次被迫出走,两次遭放逐,进又不能,退又不能,理想和现实的冲击在诗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狂浪,激荡出屈原心中惊采绝艳的悲诗。

虽然屈原时代早已逝去,但在艺术美的道路上,屈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直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他所达到的美的境界,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与欣赏,特别是屈原诗歌中的流动回旋之美犹如黄河九曲,在奔流倾泻之中不断地回旋往复,蔚为壮观。

屈原诗歌的意境,很少是静谧的、和睦的,而往往呈现出流动的美。

他一般不作静态的描写,而喜欢动态的叙述。他的感情常常是通过一系列行动表现出来的,宛似从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带着光、热和缤纷的色彩,一齐涌了出来。

《涉江》、《哀郢》都是就流放之中沿途所见抒发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感情也不断地起伏发展。

《离骚》这样长篇的抒情诗,感情如果不是结合行动抒写,可能会显得沉闷。屈原巧妙地穿插了两段叙述行动的文字,一段是陈词之后的上下求索,一段是求卜之后的远逝周流。有了这两段穿插,整首诗就活了。

《九歌》对各种神的描写,也完全是从动态中去把握和表现他们的形象。对云中君,极力写他的飘忽:

灵皇皇兮既降, 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他忽降忽升,忽近忽远,没有一定的居处,这正符合云神的特点。对河伯这水神,也是在动中表现他的特点: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国殇》歌颂爱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志,通篇都是通过动态加以表现的。

从“车错毂兮短兵接”,“矢交坠兮士争先”,到“援玉木包兮击鸣鼓”,“首身离兮心不惩”,用一系列活动的镜头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突出了国殇的英雄性格。

然而屈原的诗并不是直线的叙述动态,而是在流动中回旋往复,具有交响乐的音响效果。

屈原一生不断地追求理想,探索真理,却找不到一条出路,他不断地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是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也没有一个人理解他。

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而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亡下去。因此他的心情十分苦闷、矛盾,常常 徨在歧路上,不知“何去何从”。

斗争与妥协,自清与随俗,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得安宁。他的诗总是反复地诉说着、分辨着、表白着,形成他所特有的一种感情的旋律。

好像交响乐中两个不同主题的对比与反复,终于激起一片波澜壮阔的音响;屈原诗歌中两种不同感情的回旋和激荡,渐渐推向高潮,也总能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屈原有理想、有抱负,他曾任左徒,以出色的才干深受楚王的信任,在内政外交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提出了“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在当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时代,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强国之路。却得不到楚王的信任与理解,遭到放逐,历史上有“屈原放逐,著离骚”的说法。

《离骚》更能体现屈原笔下的流动回旋之美,《离骚》初读似乎没有头绪,读熟了便可以感到它的感情有一种回旋往复的节奏。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外加一个尾声即“乱辞”。

女 詈予以前是第一段,以自誓为中心,围绕它反复诉说自己的忠贞与被谗,他希望楚王离开那幽味险隘的小路,跟随他走上国富民强的大道。

但是楚王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将疏远了。接下去他用大段文字陈述自己的忠诚,表达自己的愤懑和忧痛。他曾想放弃政治斗争,但又不能忘怀于国家的前途。女 劝他与世人同流合污,他更无法接受。

反复表示宁死也不改变立场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伏清白以死直”,“虽体解吾犹未变”。像一曲回环的流水,无休无尽。

求卜以前为第二段,先是“就重华而陈词”,坚定了自己的信心;然后是“上下求索”,想要找到一条通向“哲王”的道路,但终归于失败。

最后又回到第一段的忧愤上来:“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终古。”

第三段写自己欲从灵氛、巫咸之吉占,离开故宇另求贤主,但终于不忍离开旧乡:“陟 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感情的矛盾达到了极点。然而在故都又有什么希望呢?

最后的“乱辞”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还只能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的三大段构成三次大开大阖,每一次都以希望始,以失望终。希望与失望回旋摊牌,交织成一张无法挣脱的网,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感情的旋涡,使人读后回肠荡气。

《山鬼》写一个缠绵乡情的女神,诗的情绪也是回旋宛转。这女神沉浸在失恋的悲哀之中,伴随着云云雨雨,孤独地往来于高山之间。她就是楚国民间传说中的巫山神女。

关于巫山神女与楚怀王恋爱的故事,在《文选》江淹《杂体诗》李善注所引《宋玉集》的一段话中,说得比较详细。

她是“帝之季女、名日瑶姬,未嫁而亡,封于巫山之台。”她日常的生活是“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和山鬼是很相似的。

山鬼具备两重美,既有女性的美――少女之美,忠贞于爱情的少女之美;又有大自然的美――巫山之美,云雨霏霏的巫山之美。她既是女性美的体现者,又是自然美的化身。诗人想像,在那巫山云雨之间,忽隐忽现,有一个女神出没: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女神的目光微微一转,又像看又像没看,带几分羞涩、几分俏皮。莞而一笑,又是那么妩媚。虽然着墨不多,却已把山鬼的绚美多姿描绘得十分鲜明了。

下面写她折了香花等待情人,久等而不至。她担心自己来晚了,错过了赴约的时间,于是登上山巅远眺。只见云融融,风飘飘,此外什么也看不见。她想等情人来了以后,便把他留下,使他不再回头。一转念又想起自己已经不很年轻了,他还会把自己当成美人吗?她想采些芝草来吃,却又采不到,只有山石磊磊,葛草蔓蔓。

她不免怨恨起他来了,怅怅地呆在那儿忘记了回去。忽然又觉得他一定也在想念自己,恐怕是不得空闲来不了。她想,自己好象杜若一样芬芳,自己的爱情是坚贞的。至于他呢,大概还在动摇吧!

这时雷声大作,风雨交加,天也渐渐地黑了: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犭穴 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在雷声、雨声、猿声、风声之中,山鬼加倍地思念她的情人,陷入了重重忧愁之中。这首诗无论是环境描写,或是山鬼的仪态和心理的刻画,都极其跌宕变化,富于流动回旋之美。

战国是一个哲人的时代,怀疑、探索、思维,是那时的风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为人所鄙视的。

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人在美的领域里也进行新的探索,突破旧框框,建设新标准,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品,屈原的出现正是适应这种艺术发展的需要。

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老辈留下的传统,都要经过他自己的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

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热爱真理。千载之下,屈原仍能以他的诗歌感动我们,凡是读过屈原诗歌的人对此都会有同感,他所达到的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完美标志。

当然,流动回旋之美仅是屈原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个方面,通过对屈原诗歌流动回旋之美的探析,向美的境界飞腾,同时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的认识屈原的世界观和创作,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

参考文献:

[1]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8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基本方法

1.了解语言特点与写作技巧

1.1 语言特点

(1)遣词造句,即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句子。如课文中,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第一句中的一个“弄”字就十分精彩,赋予了万物以和谐、活泼的生机,其对全诗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起了极大的作用。

(2)注意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诗词中,最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因此,我们赏析时,要重点关注这两种词性的词,要品析其表达效果和深藏的感情。炼词题一般考查的是关键词,如诗眼,关键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因此,赏析关键词就要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在放入句中进行品味。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在句在描写大自然的凋弊之外,还蕴含了亡国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

(3)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我们在鉴赏诗词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掌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复习时,我们首先要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准确运用术语。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清新明快,其特点是用语新颖,简洁晓畅,不落俗套;含蓄,其特点是含而不露,委婉不直说。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淡自然、雄奇奔放、清新飘逸、朦胧隐晦、慷慨悲壮、缠绵悱恻等。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直接叙述,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不为简陋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者的真功夫,即为“平淡简洁”。历朝的咏史诗、怀古诗,更多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1.2 写作技巧

古诗词鉴赏涉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三个概念。诗词的写作技巧和风格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词的鉴赏中,一般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它一般是交代主旨,揭示情感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理解句子,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全诗进行品味,先指出该句所用修辞并分析句意,将该句所描绘的景象描摹出来,接着分析它的作用、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古诗词中修辞方法很多,如: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古典诗词常常运用到赋、比、兴、象征等手法。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诗歌鉴赏中的重点内容。诗词的结构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重章叠句,卒章显志,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其它写作技巧如衬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等。

2.积意象与常识

诗歌中不管是叙事、绘景、抒情都离不开意象及由意象构成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能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久在樊笼里,忽得返自然”一句,“樊笼”指的是尘世,官场,“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富有生命力,“桂”具有秋芳冬荣、凌霜耐寒的特性,从而赋予了一种贞劲的品格,这两句诗就可以体现出诗人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除此之外,古诗词的鉴赏也要从平常的练习中,把握规律,如古诗词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或明快、或凝练、或含蓄、或华丽、或质朴,或晦涩等;如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诗歌特点,如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

3.进行不同的比较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诗词能反映现实,也能反映一定程度的社会政治面貌。进行古诗词鉴赏,首先应通过背景材料的铺垫和相关材料的渗透,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精髓,理清全诗的脉络,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情、诗意,从而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3.1 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比较

把相同或者相近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品评,可以准确把握不同作者的风格。例如:同为送别诗,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道:“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清新的美景写离情;而高适在《别董大》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凄迷的悲景写离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通过作者的安慰与劝勉表达深情厚谊。同为抒发愁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深度悲哀;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尽书文人淡淡闲愁。两首词同是愁思绵绵,同用比喻,同样形象生动而意象朦胧,然而两位诗人,赋予不同的物象以相似的意境,相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超功力。

3.2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比较

同一作者,因其环境、阅历和情感的变化,不同阶段的作品也会烙上鲜明的标记。许多知名的诗人、词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自身的经历在创作上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价值观。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活现了李白离开南陵奉召入京时的高兴若狂,仅仅两年之久,《天马歌》便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离开长安后,《将进酒》及《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仙的眷恋。

4.总结

综合上述,诗词具有凝练含蓄、结构跳跃等特点,基本方法只是鉴赏诗词的一部分,要能全面的评价诗歌,还有许多方法必须掌握,如反复吟诵,积累文体知识和常见的典故,知人论世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此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提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6(10).

[2] 罗仁杰.语境意识与古诗词鉴赏[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07).

[3] 李如.形象与思想――古诗词鉴赏的两个重要方面[J].语文学刊,2015(09).

[4] 刘艳,吕艳.古诗词鉴赏技巧刍议[J].青春岁月,2015(03).

上一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团购优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