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态景观范文

时间:2023-09-15 18:09:25

人文生态景观

人文生态景观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与生态人类学;和谐发展

艾伦・卡尔松是环境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发展做了重要推进作用的研究。斯蒂芬・R・凯勒特的理论著作对景观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约束力。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他不断用成功的实践和理论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进行着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景观设计这种以多学科综合、运用科学逻辑的方法针对生态危机进行有效处理的解决途径。生态人类学是一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学科,而景观设计的本质有着深厚的文化学、生态学以及人类学的基础,笔者即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来解读景观设计。

一、文化人类学与生态人类学视角的选取

文化人类学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W.H.霍姆斯创用的,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史,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对全世界不同民族做出描述和分析。集结了各种人类文化活动与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它为了解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资料。

文化人类学视角的选取有两点原因: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和生存沿袭为内容进行研究的,这就为景观设计在内容上、空间上的布局提供了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一个思想和原则前提;其次,文化人类学不仅在景观设计之前对它有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同时文化人类学是一个不断延续研究的过程,他会把景观设计带给人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状态重新整合纳入人类的文化发展之中。这就给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材料并不断引导改善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而生态人类学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是为了应对全球性的不断变化的生态危机而产生的新的学科。生态人类学的分析视角是生态学分析视角和人类学分析视角的结合。

二、景观设计对人与环境关系认知的变化

1.《从自然到人文》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艾伦・卡尔松是环境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反对形式主义的景观设计,他揭示形式主义角度感知和理解环境的肤浅性,割断自然欣赏对于艺术欣赏的依赖,进而论证科学知识对于适当、严肃的自然审美欣赏之必要性。同时卡尔松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当中也不断反思,寻求什么才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欣赏标准。当然这个问题是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不断变化,比如说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水平的改变,但其最初的对只追求形式的景观设计角度的批判,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是一种进步,也是自然环境的美好发展方向的相对正确引导。这从人类文化发展上来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也是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实现要求。

2. 《生命的西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斯蒂芬・R・凯勒特讲述了童年时代的重要性,还着重讲述了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来重建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环境的有益联系。书别强调的是,现存的环境危机是因为设计的失败,而不是现代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更好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的矛盾。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价值内涵,以及通过恢复性设计来创造和体现这种内涵。侧面看出斯蒂芬深刻阐述的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一直提倡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关怀是一致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环境,从环境的角度优化人得生活环境,达到共赢的状态,体现了21世纪新的人类文化观念和生态观念。

3.总结以上人与环境的认知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化与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解读有关景观设计与人类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书籍可以发现景观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关于人与环境关系认知论的发展。如果说艾伦・卡尔松的《从自然到人文》是对人类需求单方面的关注的话,那么《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斯蒂芬・R・凯勒特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阐释了人类文化的发展需求与自然地生态环境共存的人文关怀。

三、景观设计的变化与当前的定位

《从自然到人文》提出的是关于景观设计审美取向的问题,首先我们明白我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自然状态,他是能带动我们情绪的视觉系统,与我们生活中的感觉息息相关。但是基于作者的研究只是批判性的,加上景观审美标准的大众标准的多样化,我们很难统一成一样的景观感受,只能是反对形式上的景观表现,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扭捏造作景象。《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现阶段通过科技手段有能力使对自然使用与人类发展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兼顾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快乐,自然,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无论是《从自然到人文》对感官上的探索,还是《生命的栖居》对人文与环境高度的关怀,人类对自身及生态文化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人类文化生态角度解读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不再盲目的没有依据的发展,而是可以在更多变的尺度上思考与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使人类社会朝着更和谐,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从自然到人文》.

[2]《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文生态景观篇2

关键词:人文景观 生态旅游 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最先明确使用这一名词的是塞勃罗斯。拉斯柯里(ceballos-lacurain),他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考察、观赏、欣赏风景、野生动植物以及能在此地发现的所有现在的文化现象的特点的目的,到较为偏僻或未被污染的地区旅行。国家旅游局李绪萌先生认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念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我们认为,这种表述既强调了自然和人文遗产的两个方面,更强调了生态旅游的科普和科教功能,较确切地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不仅寻求减少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和损害,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自然环境健康化,而健康的自然环境又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标志着世界旅游正在逐步摆脱二战后以满足旅游者需要为基础形成的大众旅游模式,经由文化旅游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生态旅游——赤水市的独特优势

赤水市地处云、贵、川、渝交会地带。——20世纪末,人们来赤水观光旅游,在领略了浩瀚的绿海、珍稀的植物、神奇的地貌、丰富的文化等奇观后,发出了“洗肺”这样的心声,以至成了人们进行生态旅游的必到之地和“生态旅游”的代名词。

赤水开展生态旅游是因为它有如下优势:

自然景观方面:赤水气候温和湿润,全市以62.18%的森林覆盖率、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多姿多采的瀑布类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多处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和部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镶嵌在中国西部的“宝石”。

人文景观方面:赤水地理位置独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全市仅“省保”文物单位就有十余处,在省内并不多见。赤水还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使赤水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圣地。在人们心目中,赤水更多是和竹子联系在一起的,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生态文化氛围,对于旅游者了解人与自然和睦相处重要性的科学原理是极为有利的。有关资料显示,赤水市连续13年获得农业丰收,连续5年以1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居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社区民众患病率明显降低,体质日益增强、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现象理应成为科学考察、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理想示范。

赤水市人文景观的科普功能

一、有利于加强旅游环保工作,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在赤水市100多万亩森林中,有桫椤、小金花茶、赤水蕈树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0多种,有云豹、长尾雉、苏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20多种。宣传、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是生态旅游中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加强国民的环境教育

在生态旅游开展中,通过人文景观的建设,可对旅游者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资料显示,云南丽江这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由于缺乏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蜂拥而至的游客严重破坏了丽江地区的文化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纳西人被挤出了他们的文化之都。赤水市的景区目前环境质量尚好,但在旅游活动中建立和强化这种意识,显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三、有利于了解当地文化

一方面社区居民提供的民族特色商品和服务,对外向游客展示地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内强化了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居民在交流中揣摩、认识了各类游客的价值观念及其母体文化特征。因此,游客可以“发现所有的文化现象”以满足求知欲,居民也可在参与生态旅游业过程中获得文化交流,在比较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赤水市是黔西北边境门户,黔北是文化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国酒文化与长征文化已闻名遐迩。一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更使赤水这块地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不忘历史、珍惜今天”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场所。

重视人文景观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人文景观的比重。赤水的风景区,无论是四洞沟、桫椤公园,还是金沙沟、竹海,自然风光都是迷人的。而人文景观太少。其实某些人文景观是可以造就的,如当年聂荣臻元帅、肖克将军来赤水时都有不少题词,且字迹仍在,可在严格规划下让它展示在醒目的丹霞石壁上,成为新的人文景观,让人们驻足追思和品味。值得一提的是,景区的规划与设计应不仅仅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可以说旅游产品的设计如果没有文化、文物、林业等部门专家的参与,这样的产品是缺乏科技及文化品位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二、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这是赤水生态旅游最显著的特色。我们认为,赤水竹文化至少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①竹海应成为游人了解竹子、接触竹子的最好场所,使人们真正进入“竹”的世界,如生长特征、种类、分布、用途等。以竹子为特色的竹海应做到吃、住、行、娱、购等皆以“竹”为其特征。②修建竹文化展示馆。如果说竹海展示的是实物,那么展示馆展示的就应是竹的文化。白居易《养竹记》中所总结的“本固”、“性直”、“心空”、“贞节”之类难免渗透着特定时代的思想意识,可是他的话也明白地指出了,人们之所以爱竹,主要是由于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

修建这样的展示馆,必须要有精品意识,通过展示馆的修建,真正使赤水旅游占据竹文化的制高点,使之成为了解竹文化的最佳科普基地。当然,游客在游览和观赏过程中若能切身“参与”和“体验”一下竹产品制作的工艺流程,那将是更有科普意义的一件事。

三、打好“长征文化”这张牌。长征文化在赤水旅游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既反映了抗战时期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赤水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于世,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厚渡”、“复兴场”、“黄皮洞”等“古战场”将成为人们凭吊、抒怀的场所。鉴于交通不便的原因,应当在中心城市设有专门场所介绍当年红军渡河的情况,使人们来赤水通过介绍,触“景”生情,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这一段历史。

四、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征集“赤水旅游”标志,主题突出生态、绿色特点。这样既是“规范”和“规模”的标志,也强调了标志的科技含量。赤水旅游的形象定位应尽快找到。

五、建立旅游解说词示范其地。赤水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对于生态旅游解说词的写作与现场实习是不可多得的教学基地。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现场讲授,其效果是课堂讲授所不能比拟的。这样,加大赤水旅游的科技文化含量,使导游员队伍得到实际锻炼。

人文生态景观篇3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景观面貌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文章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表达景观生态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意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6] 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9.

人文生态景观篇4

关键词:水利风景;景观设计;生态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文明程度,对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水利风景区景观建设取得快速的发展,景观设计与建设对水利风景区的综合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与建设有利于促进水利经济与民生水利事业的共同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水平并不高,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生态化设计融入至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1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生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化景观有利于引导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景观设计原则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突出水利风景、园林绿化等对提高环境质量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社会和环境的长久发展。生态化设计原则将水文风景、生态系统、物种等因素融合至景观设计中,但这并不代表不改造自然,而是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综合考虑生态系统进行景观设计,使设计与生态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遵循生物的区域性,设计出的景观顺应基址原来的自然条件;合理运用风景区的自然资源,保存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在景观设计中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日光、降水;景观建设中的材料坚持使用环保能源,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物、植物等生态环保。

2 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风景区的景观应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生态化的集观光、娱乐、文化、环保为一体的景观。我国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整体空间布局、环境保护、植物配置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表明在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中没有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只注重经济利益或生态利益,忽视了现代人的内心需求和对景观的要求。因此,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要坚持人性化原则。

2.2 文脉化原则

水利风景区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载体,不同的文化通过水利景观表现出来。在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中,要坚持文脉性原则,保持水利风景区文化和历史的完整性。根据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设计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运用丰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人们的关注和欣赏。设计出的景观:首先,具有文化内涵;其次,还要突出水的特点和优势,从水利工程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2.3 个性化原则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要具有地方性、个性化等元素,充分体现水利景观的独特特点。首先,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整体把握水利风景的整体性。在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水利景观,独具特色、灵活多变的水利景观设计才能彰显景区的文化个性,促进全方位效益的实现。

2.4 艺术化原

景观设计实质上是一门艺术。景观设计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应具备艺术性,在满足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植物、建筑、水系等整体布局的艺术性,精心考虑植物的外形、季节变化、花期等因素,雕塑的造型、水池的形状、廊道的布局等。将水利风景区设计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不仅美化环境、保护生态,还为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冲击。

2.5 生态化原则

“生态旅游”观念是美国学者在结合文化、教育、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旅游发展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主要是指将自然绿化观念融入至景观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情调。在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适当增加自然景观,保存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目前,我国水利风景区存在硬质景观多、软质景观少的现状,在景观设计上应增加软质景观的数量,有效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发挥水利景观的生态作用。

3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

斑块、廊道、基质、缘是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空间结构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将生态化设计融入至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中,主要将景观分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基质是指整个水利生态系统;自然斑块主要有植被、山体等自然景观,人工斑块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服务的景观或设施;水路航线及路上道路是廊道,[3]分别在设计上最大化地保护风景区的生态环境。

3.1 自然斑块的设计

水利风景区自然斑块景观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山体等。首先,自然斑块的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种类,引进外来植物品种要考虑其适应性,避免破坏植被生长环境。其次,在水体斑块的设计上,要以地脉为基础,在适当的地块上设计人工景观。最后,景观设计要与水利工程相结合,不能影响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3.2 人工斑块的设计

首先,水利风景区建筑物的设计要与本地区的水利文化相适应。参考详细的水利文化设计出整体建筑景观风格,既要充分发挥建筑风景在水利风景区的服务功能,也要满足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的需求。将建筑风景作为水利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建筑物风格和规划与水利文化相一致,再融入个性化元素,使建筑景观既具有观赏性,又不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其次,将本地的风土人情和特有文化融入建筑风景的设计中,汲取当地文化的精华,设计出自然的建筑风景。最后,坚持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的共生原则。建筑风景在实现其设施功能外,还要形成独特的水利风景、建筑风景与自然风景相互协调。

3.3 廊道的设计

水利风景区的廊道主要包括进入景区的通道以及内部各景观之间的通道联系,其设计直接关系到水利旅游观赏路线的合理性。[4]生态化的设计还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设立设施的正常服务功能。廊道景观从功能上分为车行道、人行道和航行道。除此以外,廊道景观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影响游客的旅游感知,也是连接风景区各个景观之间的联系和通道。在廊道的设计中,首先应加强其功能定位的功能,还要注重廊道景观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景区内的廊道要尽量避开水利风景区的生态脆弱区域,将廊道设计在生态恢复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强对自然存在的廊道的合理运用,减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4 结语

水利风景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水资源、水环境安全,还以水利工程恢宏的构架为基础创造出优美的水利景观,为人们提供宜居、休闲、观光、旅游和度假的良好环境,并促进水利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总之,将生态化设计融入至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中,加强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对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09):124-128.

[2] 徐枫.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3] 王正超.以川北河为例的北京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人文生态景观篇5

时玉芹,陈东田,宋棣,钱兴华,高燕青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土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简介:时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讯作者:陈东田,男,1970 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农业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分异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部分农业园区规划无法完全兼顾全园的生态功能,不能营造多层次的景观,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农作物种植不妥,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1-3]。山地农业园的规划涉及农村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目前学者主要对与农业园规划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4-6]、物质循环[7-8]和农业园分类[9]等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景观[10-11]、生态农业[12]和景观生态应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论之间缺少联系,实践项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适应性分析,并且针对于山地这一特殊地形的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较少。如何在保证基本经济产业生产的同时,基于生态景观的构成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探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园景观景点和生态系统格局成为当前山地农业园区规划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农业园项目概况分析

1.1 现状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以东3 km,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土地为富硒土壤,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位于山东省四号旅游区齐文化旅游线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聚相山农业园区东西跨1810 m,南北长2210 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用地面积200 hm2。三面环山,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为537.8 m。园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设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类型较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图1 所示。

1.2 生态景观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聚相山农业园而言,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受项目类型的控制和影响[14]。从不同项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人文建设景观三大类。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也是其必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各类广域景观构成和镶嵌景观类型,在表中并没有重复说明。

1.3 土地适应性分析

土地适应性是山地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对环境敏感度的综合评价[15-16]。规划中结合景观构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聚相山农业园不同海拔相应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地形、风速、温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聚相山农业园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进而根据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如图2、表2 所示。

2 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布局

聚相山农业园规划形成“二线连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二线”分别是指特色种养景观线和人文旅游景观线。“六区”是指六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宗教文化区、民俗休闲区、生产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养生度假区、杂粮种植区。六大功能分区的布局,以民俗休闲区为核心,向宗教文化区和养生度假区辐射,形成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观线;由杂粮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形成贯穿园区东西的特色种养景观线,为游客游览的辅助地带,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达到生态、景观和生产的统一,如图3 所示。

2.2 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景点格局

聚相山农业园意在打造以特色种养为主体,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内涵,以观光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力图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走廊。根据生态景观构成类型的不同拟规划打造六大景点,分别是佛缘生辉、农家风情、烟林五色、菜园撷趣、聚相烟雨和浮岚暖翠,如图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观选择山体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和空间形式多样的区域营造自然景观,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乡土树种,建立全区基本的背景基调和天际线轮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选择园区远眺可见的山峰,规划打造浮岚暖翠景点。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加强树种规划。在最高点建设聚相阁,营造乡土文化气息,通过道路、树木和景观的结合,强化山体斑块和廊道,美化山体。

2.2.2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17-18]。规划中结合山地生态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开垦梯田,以“种植业出特色”为目标,突出农田景观,同时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域,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景观化。主要包括菜园撷趣和烟林五色两大景点。

(1)菜园撷趣。由梯田种植打造的生产景观,利用层层大棚,种植层层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节,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营造休闲摄影的好题材。同时,在部分梯田坡上种植晓裳黄菊、桔梗、金针菜等经济作物,间隔不同斑块,丰富景观组合形式。

(2)烟林五色。丰富沟峪生产景观建设,主要种植杂粮,以谷物、花生为主,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力求经济最大化,兼顾景观生态化,在收获季节体现五谷丰登的场景。

2.2.3 人文建设景观 人文建设景观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而塑造的,它拥有着经济、环境、美学及文化层面的绩效,能够体现持续的发展动力[19-20]。开发人文景观,要从景观本身的可利用性出发,既不忽略其历史发展过程,也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潜能。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格与之相对应,采用古朴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历史民居,同时,在传承文化中升华,加入部分现代元素,增强景观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缘生辉、农家风情和聚相烟雨三大景点。

(1)佛缘生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佛缘堂的建设能够提升景观人文化,是景点的主体性建筑,场地适合大型宗教活动的举办。同时,珍味斋提供配套的餐饮服务保障。

(2)农家风情。规划建设一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乡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习俗等的文化展示馆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挖掘宣传淄川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另规划拓展训练基地、动物运动会等体验观赏类项目,增强园区的娱乐性。

(3)聚相烟雨。位于园区东南部,以养生度假为主题,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梯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草药园,融入“五感”养生活动,体现经济和旅游价值。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聚相人家,以农业服务、农业示范和科技推广为主,兼顾餐饮、居住和会议等服务,与山体自然生态结构融为一体。

2.3 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加强景观斑块互补 景观斑块是各类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内的生态流场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观生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互补,如耕地和园地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以及立体农业种养技术,都是重组斑块类型,对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2.3.2 注重产业生态循环 全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该模式下园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旅游区人粪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产生的沼气供给旅游业,沼液和沼渣提供给种植业[22-23]。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间相互循环,加强系统内部物质的有效利用,构建立体循环网络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 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淄博聚相山农业园实践现状,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最后得出一套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类型的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内容的借鉴。

4 讨论

(1)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涉及到生态、经济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物质循环、景点构建等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意义。但是,还需考虑城镇化进程、社会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是规划强有力的后盾。规划方案考虑生态林、经济林、杂粮、蔬菜、养殖、休闲设施等对用地环境的不同需求条件,对生态景观景点进行有序分类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尽量减少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环境。

(3)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规划存在局限性,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24-25]并没有系统研究。如果规划范围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前后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马立辉.基于生态流与适宜性分析的重庆山地农业景观的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14.

[2] 徐欣.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0-14.

[3] 毛华松,张兴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612-617.

[4]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5] 王晓燕.基于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J].城市问题,2012,11:22-27.

[6] 文友华,范俊芳.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以长沙县金井水库休闲农庄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8] 刘嘉龙.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J].浙江学刊,2010,5:178-182.

[9]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67-175.

[10] 侯锦雄.应用生态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杨金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及其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08,6(2):37-40.

[12] 郑雅元.农业生态产业化中的绿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态经济,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6-10.

[14] 李阳菊,王海洋,冯辉.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1,33(12):145-149.

[15] 钟学斌,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16] 张勇荣,马士彬,谌洪星.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170-2173.

[17]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1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19] 谢奇,潘晓棠.宜居的人文景观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乡村地带景观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1:10-18.

[20]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晓颖著.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0-71.

[23]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40,51.

[24] 李鑫,田卫.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完整性动态评价[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6):780-785.

人文生态景观篇6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技术要点

1.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共生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共生性原则是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通过各种表现实现控制城市生态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实现与自然景观和自然物体的融合,使城市生态景观协调、共生于城市环境。

1.2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强化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功能,着重开发城市生态景观的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等功能,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体现空间、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实现。

1.3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各种设计意图和设计功能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美观、功能和意图的高度整合。

1.4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此来展示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通过城市生态景观体现综合、多样、美学和功能的特点。

2.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的设计

完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体现生态景观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结构,通过串联和交叉的方法系统地体现城市生态景观的各个环境,将城市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和人文性融合成一个稳定的表达系统。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结构设计应该体现物质和生态的循环,能量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流动,信息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体现,高效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结构的重要作用。城市生态景观应该强化对区域、廊亭、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将结构的创意始终纳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完成—个具有生态意义的结构设计,体现动态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体系。

3.完善城市景观生态工程的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和变化,这样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虽然能短期实现设计的部分目标,方便获得城市景观的外形,但是往往出现人力、资金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需要改变城市景观的设计思想,通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体现环保、节能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等观念。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生态的多样性,使各种城市生态景观生物在自然的环境中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通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建立生物栖息环境,获得独具生态特征城市景观设计能力。应该坚持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整齐划一,对城市生态景观进行精心修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采用精细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应用多元化和多层面的措施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意图和目的。

4.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特色

4.1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亲和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把握人性的尺度,将人性化的城市生态景观作为营造亲和性景观重要的一方面。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具有模糊的功能,一般实现城市生态景观功能的多样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多功能性,将城市生态景观转化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4.2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地形的多变性,建立城市园林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形成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用设计体现城市园林具有生动富有活力。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将设计意图渗透到的景观的基面,用细节和结构的设计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城市生态景观中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将园林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4.3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精神性

人文生态景观篇7

【关键词】多功能景观概念;可持续景观;规划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对生活景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代景观生成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自然景观的营造,而是将一些社会人文景观也融入其中,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文化属性和特征。在目前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景观概念的出现,能够在生态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在推行这个规划的过程中, 同时将自然资源保护、传统景观文化以及现代美学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本文从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景观规划理论出发,探讨其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针对在可持续景观规划中应用多功能景观概念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益解决建议和对策。

一、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学主要以景观单元类型为研究对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景观生态学主要通过分析特定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尺度之间的关系,来合理规划景观体系和布局,以促进生态景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这二者构成了人类生态总系统,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促使土地规划和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可持续景观规划主要围绕景观生态学理论开展工作,以人类活动场所和地域景观布局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方法,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中各种复杂的经过造型问题,同时用景观概念来丰富城市生态发展理论体系,以促进城市美学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景观规划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共存的关系。

二、多功能景观新理论在城市景观可持续规划中的作用

多功能景观新理论的建立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城市景观规划水平,促进了城市景观体系的完善和健全,促使其朝着全面健康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景观的整体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吸收了地域景观特征和发展经验,可以说是在传统景观系统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借助多学科知识交叉,通过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同发展来形成新的世界观和理论体系,使得城市景观体系的规划和布局能够提高人与周边环境的融入水平,打造具有时空高度统一的城市生态体系。在整个景观结构当中,主要由无机物实体空间和有机体的生命空间交叉形成。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在长时间的融合中,根据时空次序自发组成了特定的结合体,也就是生态景观理论体系中的格式塔理论。在整个格式塔结构中,具有同一属性的物质能够结合在一起,它们有效丰富了地域的景观文化内容和体系。 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其内涵和内容已覆盖了多个领域,将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和精髓融入其中,打造了独特的地域景观特征。

(2)多层次分级概念。城市生态景观体系具有多层次分级特征,每个层次和结构都对应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使在同一个时空范围内, 整体中的每个层次都体现了不同的身份和特点。在多层次分级中, 整体中的每个层次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子系统彼此之间具有分离性和联系性。景观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具有开阔的视野,正确处理好不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 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大到一个区域性的生态圈,还是小到一个社区生态景观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体现动态、多层次的特征,在覆盖不同层次和含义的同时,还直入到人们感性思维中。

(3)生成次序理论与景观特征

在构建景观系统的过程中,由于景观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特点,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相互交融,这些是传统的机械组合和布局方式所不能够实现的,需要景观设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和突破。面对不同的景观系统构建要求,怎样最好突出这些景观系统潜在的价值属性,直接影响到到其对地方传统文化、景观设计理念的呈现效果。换句话说,在长时间的浸润和沉淀下,景观系统会逐渐形成一些比较个性化的特征,同时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的联系性变得的更加紧密起来。这一切不仅促进了城市景观的向前发展,还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和方向。

(4)人类生态总系统概念与景观思想

多功能景观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意味着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心理的有机融合和发展,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景观设计者思维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将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此外,结合传统城市景观有关理论, 大大突破了既有的景观思维,使其逐渐朝着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客观的呈现社会发展历史, 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景观设计,促使其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分析和总结人类生态总系统概念的基础上,以景观建筑学与环境哲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城市景观设计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也是对城市景观质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评判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多功能景观概念, 在提高城市景观规划科学合理性的同时,也有效压缩了景观建设工程成本,增强了景观的生命力,促使其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城市景观设计人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城市景观规划理论,不断提高景观的价值属性和可持续发展功能,为提升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审美学水平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紫雯.多功能景观概念在可持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J].城市划,2008(2).

[2],张德琼,张平.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化研究[J].湖南林业技,2008(2).

人文生态景观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 优化设计 生态园林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斑块一廊道一本底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连通理论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模式,它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讲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创造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1.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2.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2.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2.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5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6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7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以上原则都可以直接借鉴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3.2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3.3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园林设计的景观生态表现

(1)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5.结束语

上一篇:美丽的蓝田范文 下一篇:赛龙舟的来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