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

时间:2023-09-23 11:43:25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1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达A具有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研究应对策略,有利于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帮助合适的学生顺利达A。

[关键词]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达A,科学认知,教学策略

“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命题依据,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1]。采用A、B、C、D四级等级评价,获C级(≥60分)以上等级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获得A等级(≥90分)享受在高考总分中加1分的奖励。2010年江苏省高考方案规定,参加高考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获得1A加1分,获得4A加5分。分数虽然不高,但高考竞争激烈,一分只差,常有数千名学生之多。这一分对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先机,顺利跨入高校门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如何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中夺得先机顺利地拿下A呢?

一、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结构和特点

(一)试卷结构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共计26道试题,包括选择题23道,选做题1道,无机框图题1道,综合题1道。选择题考查必修1和必修2内容,每题3分计69分。选做题15分,考查化学生活和有机化学,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其一进行解答。无机框图题6分,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题10分,考查化学实验、工业生产流程和化学计算。整卷分值100分,90分以上获得A。

(二)试卷特点

试卷难度特点: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比例约为7:2:1。前22道选择题和选做题较基础,容易得分。第23道选择题(3分),第25道框图题(约有0~2分)、第26道综合题(约有4~6分)为较难试题,特别是23题和26题较难,学生失分严重,是得A的拦路虎。

(三)较难试题分析

1.第23题主要考查内容和特点

2007年和2008年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必修科目)在调整期,第23题为化学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和基础,容易得分。2009年以后的23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技能,较难,学生不易得分。

2.第26题考查内容及特点

考查内容:

考查特点:

①综合考查实验素养,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试题中采用的实验情景与教材中的实验并不直接雷同,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编(碳酸盐的组成测定)、重组(铁的性质的探究)或是取材于现在社会所密切关注的材料(印刷电路板、纳米氧化铝、净水剂聚合硫酸铁、无机抗菌剂碱式次氯酸镁)、环境(燃煤烟气的脱硫)、工农业生产(漂白粉的制备、氮肥组成的测定)等STS主题。

2007-2011试题主要围绕探究活动类题材进行考查,重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与现象分析、方案评价与改进等环节的探究能力考查,并结合探究考查学生的相关学科素养。2012-2014试题主要以生产流程、科学研究为背景题材,围绕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相关实验,开展问题探究,数据分析处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考查综合运算技能,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26题在考查综合运算技能的同时,还考查读图、识图、绘图、用图表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008-2013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均涉及图表的分析。

③考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题常从物质制取流程、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验情景出发,考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影响反应速率因素、提高产率的措施、溶液pH变化原因分析、产品含量误差分析及优化流程去除杂质的措施等。

总之,26题考查的认知水平较高(分析和运用),考查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重点考查学科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基本实验技能、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综合水平较高、有较高的难度,对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有较大的区分度。

二、科学对待达A的问题

(一)端正达A的态度

达A固然好,但也要讲究费效比。并非所有人都能达A,花了很多功夫没能达A,是得不偿失的。换句话说,达A的只是部分人。必修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考试,总体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考试,顺利过C。但达A时能多得1分,对高考成绩有影响,所以命题时必定会控制得A人数,使少数试题难度加大,约有10分左右的试题是难题。每年的冲A试题(难题)必定不能重复,冲A试题的不确定性,造成过C容易达A难。如果盲目地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向“得A大战”中去,或大面积冲刺4A是不理智的,有的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语数外的课停下来冲A,对于那些语数外底子较薄同时又不具冲A实力的同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得不偿失。所以,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区别对待才是科学的认知。千万不能头脑一热,盲目攀比,更不能一刀切,全体推进。否则,与学业水平测试的宗旨相去就太远了。一句话,能争则争,不能争则不争,绝不贪恋。

(二)科学地认识达A

达A虽难,但也并非不可为,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应对得当,讲究方法,认真对待,还会增加达A的比率,使许多学生满足达A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看到达A有利的一面。

首先,命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修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近年来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知识和能力考查都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核心概念、分类思想、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实验的综合计算等题型结构和内容不避讳年年重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测控A的试题的主题围绕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命题,包含钠、铝、铁、铜、氯、硅、硫、氮等,内容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以实验探究活动和工业生产流程为题材,考查学生对探究研究方法的认识、基本实验技能、数据分析与处理、评估能力等;对数形结合尤其关注。这一切为达A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达A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从知识类型来看,命题考查的对象趋于包含各种类型的知识,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从认知水平的角度来看,从最低水平的记忆到最高水平的创造,都有涉及,且偏重于理解以后的认知水平的能力考查。由于难度呈现一定的梯度,保证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得分。

三、达A教学策略

(一)调整心态,提高认识,做好定位

要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拿到好的成绩,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必修学科的学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这方面都要有统一的认识。对于平时测试80分以上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应多给予鼓励,让其树立起拿A的目标和信心,明白拿A的重要意义。千万不能只想过关了事,丧失信心,更不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要知道达A还有很多实际的意义。

(二)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和特点

《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做出了明确具体规定。研究《说明》,把握好知识复习的度,及时认清每年《说明》的新变化,复习时才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复习走弯路。要研究《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和近几年的试卷,并对样题仔细琢磨。这样,复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三)完善知识体系

学业水平测试重基础、低难度、全覆盖,其中等题和容易题占到90%。70%的基础题指向单一,不转弯子,不设陷阱,考查基本化学素养是否达标。教学时要牢固把握住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的教学。一是要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课本要细看,每个知识点都不放过,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背诵课本知识。要重视课后练习题和单元自我检测题,要弄懂弄透,融会贯通。知识掌握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一味地做题。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检查遗漏和适应性训练的,做题要适量不能过量,试题要精不能滥。离开课本的复习容易造成知识缺陷,基础则不能巩固。二是要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纲,知识点是目,纲举则目张。知识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地串联起一个整体,构建成网络,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考前将整理的知识点印发学生,让他们熟记,要督促检查,认真落实。让学生回看做过的训练,是巩固基础的一种好方法。三是抓好核心内容的复习,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是命题的立足点和中心点,复习时抓住了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就牵住了牛鼻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拿A就要做到基础题和中等题滴水不漏,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不准确是拿A大忌。

(四)突破应试难点

专题训练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有利于解决薄弱环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强化和突破。可以围绕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无机物质推断、化学与生活、综合计算等内容设置小专题,强化训练。综合训练具有适应性、诊断性的作用。训练题要以江苏各地模拟质检试卷和江苏历年学业水平测试试卷为主。要定时完成,检查学习程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两种训练要有机结合和穿插,效果才会更好。要求达A的同学还可以针对性地对无机框图、23题元素化合物的计算和26题综合试题等专题进行强化训练。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资料要使用好保管好,经常回顾复习,常看错题,提高复习效率。

(五)重视实验教学

要重视教材中的实验,对所做的实验,要明白原理、装置特点、实验步骤、试验中注意的问题等。切忌只照方抓药,还应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还可以怎么做?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化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综合素养。

(六)提高应试素养

首先,要培养审题的技巧和方法。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关键词怎样解读?隐含哪些信息?题目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和要求有何关系?弄清这些问题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其次,科学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选择题35-40分钟内、化学与生活7-8分钟、推断题8-10分钟、23题和综合题17-25分钟。第三,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注意化学用语表达的规范性(如,化学方程式中的气体、沉淀符号和条件等),注意文字表述的清晰和工整,注意运算过程中的单位。第四,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善于绕过钉子题,注意调整答题顺序,通常是选择题前22题、化学与生活、推断、综合题前两问、23题、综合题后两问这个顺序,最后检查。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遇到钉子题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要有信心,要敢做,相信难题别人也可能觉得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定位,降低期望值,敢于取舍。做训练或讲评试卷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逻辑性等优秀思维品质。

总之,达A并非难,科学要认知;重视基础性,训练要穿插;做题要细致,答题要规范;难题有勇气,方法要得当;回顾与反思,结果会惊喜。

[参 考 文 献]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2

关键词: 新旧日语能力测试 日语教学 对比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资企业越来越多,因而学日语的人年年增加。日语能力测试是判断日语应用能力的权威性手段之一。2010年开始实施新日本语能力测试,那么与此相对应的日语教学需要作出哪些对应措施呢?我认为,提高学生听口语化日语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活用知识的能力等是关键。

2.新、旧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对比

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是对日本国内及海外以母语非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日语能力测试和认定。新、旧日语能力测试不仅等级划分不同,而且在内容、分值、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

2.1旧日语能力测试

旧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一、二、三、四共四个等级。试卷总分为400分。文字与词汇部分占100分,听解部分占100分,阅读理解与语法部分占200分。二、三、四级均以综合得分240分为及格线,一级则以综合得分280分为及格线,对单项得分是否及格没有作要求。该考试每年举办一次,原则上于每年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从试题本身的构成来看,试题只分为“文字,词汇”、“听力”、“读解与语法”三个部分,并且试题都是客观选择题,缺少翻译、写作、口语等主观题目。也就是说旧日语能力考试只是片面地侧重了对“听、说、读、写、译”的五种综合能力中的“听”和“读”的能力的考核,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而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这样的考试模式势必会使“学”与“用”脱节。

2.2新日语能力测试

新日语能力测试分为N1、N2、N3、N4、N5共5个级别,其中除N3是新设的,介于原日本语能力测试2级与3级之间的水平[1]。N1、N2考试分“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2个科目,N3、N4、N5考试分“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言知识(语法)、阅读”及“听力”3个科目,满分均为180分。N1、N2、N3的单项得分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听力”3类,各占60分。N4、N5的单项得分为“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及“听力”2类,其中语言知识和阅读占120分,听力占60分。可见,在新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的分值比例提高了。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听力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N1,占了三分之一多。同时,新能力测试的听力材料,将更加口语化。这对国内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

新日语能力测试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的及格分来评定是否及格。如果各单项得分中有一项没有达到及格分,那么,无论综合得分多高都不能视为及格。这是新旧日语能力测试的最显著的不同之一。同时为了避免了因为试题难以程度不一样而造成的各年分数相差太多的情况,采取了根据当年试卷的难易程度,对考生的成绩作适当的调整的方法。该考试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2次,于7月和12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从新能力考试分数分布的变化及其评定标准、认定标准来看,相对来说加大了听力和阅读这两个部分的难度。应该说新能力考试更加注重听力和阅读这样的综合能力及运用能力测试,而减少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如果没有很好的日语基本功与语言应用能力,想通过改革后的考试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3.日语教学的对策

日语能力测试的改革势必对日语教学产生不可避免地影响日语教学该如何应对呢?

3.1提高学生听口语化日语的能力

据调查,听力一直是学生在日语学习和考试时的难点。这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日语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时注重的是书面语及敬体的教授,学生一旦听到完全口语化的日语时,就会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口语化日语的灌输。同时学生在考试时要简要地做笔记,并要抓住关键词,即使有听不懂的内容也不要中途停顿,掌握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另外,学校应重视听力课,适当地增加听力教学的课时,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听力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解难,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当然,课堂时间非常有限,除了教师的辅导,学生自身应加大听力练习的力度,通过听日语的影像资料、做真题等来提高日语听力水平和听口语化日语的能力。

3.2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日语能力测试的另一个难点是阅读量大,时间不够。改革后的新日语能力测试更是如此。因此,为了应对新日语能力测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训练。例如通过捕捉关键词,抓主题句,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利用标题和小标题来推断文章与段落的主题等。并注意加强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平时日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了解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如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日语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3提高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

改革后的新日语能力测试对知识的活用的要求就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多练习、实践、理解,不要死记硬背,例如利用所学的单词,句型和语法来编对话、写作等,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2]。本文在比较了新旧日语能力测试之后,提出了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也有不足之处,我们期待有能够全面考核学习日语者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测试,同时也希望日语能力测试能够促进专业日语教学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南N1,N2,N3[M].日本:凡人社,2009.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3

研究表明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有巨大的反拨效应(washbackeffect)。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在语言教学领域指的是语言测试对相应的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Wall&Alderson(1993)指出:“考试会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环节产生影响,而考试更容易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方面产生影响.”ArthurHughes(1989)提出了提高测试正反拨作用的建议,他指出:“测试要立足于教学目标,测试要培养能力,测试内容覆盖面要广。”Alderson&Hamp-Lyons(1996)研究发现:“测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因教师的教学理理念、教学风格而异。”测试和语言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杨惠中指出“:语言教学是等一性的,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服务。不同的语言观决定语言测试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题型。”杨惠中认为测试的反拨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等一切与考试有关的人员,人们应该对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考试本身以外的研究。测试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重难点、教材的编排、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对于新课改所提出的新目标,传统的英语高考无法全面的为高中英语教学服务,也难以促成新课标多元化的目标的达成。科学的高考英语测试考试能更好地用来指导高中英语教学,同时也是促进高中英语新课改稳步向前根本保障。因此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于实现新课改理念、提高高中语言教学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高考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外语考试之一,对高中学阶段的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着不可低估的反拨作用,对英语高考测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建议

新课改从宏观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既是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方向也是其重要依据和基本点立足点。高考英语测试必须体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改革精神,其命题方向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考英语测试的改革应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其反拨作用于教学时,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利用高考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促进语言学习,实现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从单一侧重语言知识灌输的模式转向学生语言人文素养、语言交际策略、语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养成的转变,做到“以考促改,以考导教,以考导学”实现高考英语测试的正反拨。

(一)英语高考命题必须切合课改目标

英语高考考核目标就必须与新课改英语的学科教学目标一致。通过考题的设置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新课改英语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考试目标和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和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高考对英语教学的正反拨效果。新课改提出:“高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这样一种新理念,就要求英语高考必须实现由“语言知识核心”至“语言综合能力能力核心”的转变;由“简单考核语言知识的试卷”向“一个一个多元的、全面的评价体系”的转变。考题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考核中必须考核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力求通过高考这一指挥棒,改善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现状,让广大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考英语需要结合听、说、读、写等相关语言技能对语言知识进行考核,题目的设计不应该单纯的只针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考查。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知识,但离开语言技能的简单的词汇题或语法知识题作为考试内容无法检测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能力。因此题目设计要注重创设语境,避免孤立考查语言知识点。其次,试卷中必须体现对积极情感态度的考查。具体可以在阅读理解中适当增加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积极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利用写作题考查学生是否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英语高考还应渗透对学习策略的运用的考查,可以在听力、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题中考查考生语言学习策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英语高考还应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考查,考试中渗透英语文化特色考查考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可以促进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语言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感悟性,最终达到扩展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二)稳中求变,循序渐进

高考英语测试必须在确保测试试题整体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减少客观试题的比重并适当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目前英语高考试题中选择题过多,最后的成绩就难以确保分数能准确判断出考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因为在以选择题为主的考试中,考生通过猜测答案,也有可能做对试题。这样一种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形式传导到教学上将无可避免的阻碍学生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地发展。因此,在考题的设置上减少选择题,而相对应的提高非选择题的设置,逐步实现从控制性语言测试向半开放或开放性语言测试的过渡。这样的考试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猜测答案,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增加主观试题可以增加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互动性和人文性。开放性的综合性题型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生在答题中可以更为自由地使用语言,这种模式的测试能更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更符合新课改的语言评价理念以及语言测试的最新发展的理念。这样的变革将会对语言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有助于引导基础教育语言教学重心从单一语言知识的培养转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以放开手脚采用真实语言运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相信随着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不断完善与深入,这一理念和实践必将得到推广和升华。

(三)重视英语高考测试的交际性

新课改提出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考英语也应体现语言学习的交际性目的。“高中英语课程标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然而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观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语音、语素、句法、话语组成的结构层次分明的系统,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看成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受此影响,传统的语言测试的重点在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评估和检测,通过语言学习者的语法和词汇知识来评价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在日常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意义的教学的倾向。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英语命题既要测试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也要测试语言运用的得体性,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题目源于现实生活、在真实语境中,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实用和交际能力。

(四)考试设计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变压力为乐趣设计试题。长期以来语言测试的个一次性的、单一维度的、关注点为语言形式的考核,试题难度也逐年变难,学生考前心里焦虑感普遍较高,考试前战战兢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充满恐惧。这种现象传导到教学上必然会导致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而忽略了对试题的内容的理解,对试题文本的解读。高考英语测试命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去理解试题内容,进而欣赏试题。首先,试题内容的选材要注重试题的生活性、实用性、时效性、知识性可读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其次,尽量避免出现大词、长词和晦涩难懂的偏词;尽量避免结构特别复杂的长如扁担的大句子。通过一系列的改变力图让更多的考生能轻松平和地满怀自信地迎接考试,体验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第三,在测试的形式和方法也应力争有所改变。在高考改革中,可以通过实行多次考试的方式来弥补一次性考试的缺陷;可以将听力与口语单独划分出来开展常规的等级考核以减少学生在高考中的压力;也可以通过小论文、口试、试验等方式丰富考试的形式,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学科的高考英语测试是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英语高考改革是本次新课改英语学科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一环,高考英语改革甚至决定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学科目标的现实命运。它是语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标明确、考察内容全面的英语测试体系将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新课改下新英语高考试题的制定能快速有效的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影响语言教学的模式和内容,影响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教学课程也受到一定影响。高考英语是高中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新课程和高考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英语学科多元化测试体系,以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4

关键词:综合布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引言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综合布线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如何建设好这门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下主要谈谈建设的若干粗略想法。

二、课程建设若干想法

课程内容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组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突破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课程教学方法以任务项目为驱动、实践为导向,实现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和能力;课程评价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能力和成效为主体,突出过程评价,弱化一次性笔试评价。

综合布线课程建设,首先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 再结合学院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共享,确定基本功能和规模,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社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使得其能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

课程针对综合布线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围绕当前综合布线工程中的基本概念、规范,综合布线工程中传输介质和器材、工具的使用,综合布线子系统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图纸绘制,布线系统的测试、验收等内容,结合工程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必须包含: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管道、线槽安装与设备间施工、双绞线施工、光缆施工、布线链路测试、工程竣工验收等六个工作项目。其中综合布线系统设计项目在基本知识方面,主要学习综合布线系统构成,布线常用材料及性能、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规范(GB50311-2007及GB50312-2007)有相关设计规范,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综合布线设计中的用户需求调研、系统结构图的设计、平面图设计、材料用量的计算及材料清单的编制。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具备一般楼宇综合布线设计能力。在综合布线工程施工(管道、线槽安装与设备间施工、双绞线施工、光缆施工)部分,培养学生能正确理解施工图纸,并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管道的安装、线缆的敷设、配线间设备的安装,同时具备施工流程的组织安排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实训安排上,完全按照工程项目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使学生掌握项目经理、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岗位的职业技能。在链路测试项目部分,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电缆链路测试的各项电气指标的含义,电缆及光缆链路测试模型和方法,技能方面要求能使用随工测试仪器和认证测试仪器,依据设计标准,对布线工程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及故障定位,编制测试报告。在工程竣工验收部分,要求学生具备掌握工程验收程序和内容,并能编写完整的竣工报告,绘制相关的图纸与表格,完成工程的决算。

课程整个项目的编排,可以按照综合布线工程的工作步骤来组织内容,在注重学生工程施工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持续发展和岗位提升能力。注重学生对标准及规范的学习和理解,在综合布线工程领域有“标准就是一切”的说法,所以在系统设计、施工、测试及验收各个项目中,始终贯穿着标准的学习。根据校内外实训实习资源情况贯彻模拟网络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室)或承担真实网络工程(工程现场)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工程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在工程中实现项目管理、材料管理和监理等管理方法,学生从设计、施工、管理、测试和验收等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各环节得到了真刀真枪的锻炼,在项目工程实践教学中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外,还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课程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和职业技能要求,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把课程建设场所改造成为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结束语

若能很好完成整个综合布线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掌握综合布线技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公儒.建设完善的综合布线技术实训室.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2009(04).

[2]王公儒,孙社文.网络综合布线人才需求规格和培养模式探讨.计算机教育,2009(09).

[3]夏雪刚.浅谈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思路.电脑学习,2009(03).

[4]陈红,周韵玲,齐向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郑崇盈(1982-),男,实验师。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研究。

斯 衡(1984-),男,实验师,从事电子电路技术方向的研究。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5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差异会导致交际失误,引发矛盾冲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应对,培养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提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教学途径众多,课堂环节,课后活动,国际交流,测试评估都能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入点。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各种渠道,从而明确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此入手,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

1.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综述

国外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与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构建。例如,YongYun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Stella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由知识板块、留心因素和交际能力三个因素构成,三个因素应该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Brian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

2.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才开始把目光关注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论题上来。在外语教学与教研领域,引起研究者兴趣的首先是结合外语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胡文仲等学者都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我国多年发表的论文大部分是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两方面,其中最关注的是词汇、语用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在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上,国内学者贾玉新将语用能力,情节能力和策略能力加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围内。陈国明提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新最完整的模式,包含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与行为层面。北大学者高一虹在其撰写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提出文化的跨越和超越。跨越的概念是指目的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立场、情感、行为模式从本族文化转移到目的文化,而文化的超越意指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的存在,但不为其束缚,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众多学者著书立作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目前发表的著作有《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等。纵观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国外学者多从理论方面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而国内学者多从教学角度探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从实证角度调查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却少之又少。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外语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也应呈现出多样化。本着这种想法,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环节,测试环节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外语教学各模块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整体情况,比较文理科学生,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差异。

2.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调查的对象是从事高校外语教学,来自理科综合性大学、文科综合性大学,包括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在京院校和非在京院校的老师。调查样本广泛,许多著名外语类高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参与其中,样本中的文科综合院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等。理工科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院校也包括在内。样本涉及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状况,利于寻找各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培养渠道的共性与个性。

3.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研究。作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主要构成成分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测试渠道中,以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施。问题的设计使用了五度量表法,选项对应的值5,4,3,2,1分别代表: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分值越高,该项渠道的在外语教学中的采用频度越高。问卷采取网络发放形式,收回28份,填写状况比较理想。4.研究工具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

本次针对跨文化交际培养渠道的研究涉及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和测试3个环节,作者将院校类别和专业划分作为参照点分析。表格中的项目题号对应问卷中的题目顺序,1~14题属于课堂教学模块,15~18题属于课外渠道,19~24属于测试环节。三大模块内部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详细分类。

1.课堂教学

总体来看,样本院校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各项指标平均分均高于3,位于五度量表的中间值,说明课堂教学环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比较到位。文综院校在教学手段环节平均分3.8334高于理综院校的3.7858,非英语专业的均值3.8334高于英语专业的3.7727。由此,文综类院校运用外语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频率高于理综类院校;非英语专业院校运用外语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频率高于英语专业院校。言语知识项均分3.6391,高于非言语知识项均分3.3036,说明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倾向于教授跨文化交际的言语知识。在言语知识环节,理综院校平均分4.1343高于文综院校的3.5;英语专业的均值3.6061高于非英语专业的3.3195。在非言语知识环节,文综院校平均分3.3高于理综院校的3.2857;英语专业的均值3.5455高于非英语专业的3.0833。由此可见,理综类院校在跨文化交际言语知识的传授上具有明显优势;而英语专业院校在两种知识的传授上都比非英语专业更加到位。样本院校在技能灵活性一项均值3.01,明显低于其他各项均分,表明课堂教学环节的跨文化交际培养在技能灵活性方面存在欠缺。其中文综院校平均分3.1111高于理综院校的2.9286,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得分持平,无显著差异。文综院校学生在课堂上所受的技能锻炼优于理综院校,更具灵活性。移情,态度两项均值都高于3.5,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落实程度较好。其中,文综院校在移情与态度方面得分均高于理综院校,英语专业在两项得分均高于非英语专业,表明文综院校与英语专业在跨文化交际的移情,态度方面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2.课外渠道

课外渠道的研究划分为学生与教师两部分,分别研究他们通过课外交流,活动,讲座等途径接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交流项目与文化讲座项的均分为3.3714,依据五度量表,水平中等。其中理综院校均分3.4286高于文综院校的3.3333,非英语专业均分3.5417高于英语专业,这一差异反映的现象十分有趣,非英语专业的院校反而更注重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专业院校片中课内知识教学,忽略了课外活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交流活动项均分2.9346,水平偏低。显然教师无法通过课外渠道充分补充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中理综院校均分2.7857,明显低于文综院校的3.1111;英语专业的2.6819更是显著低于非英语专业的3.1667。英语专业院校在课外活动中培养教师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根据表2,学生交流项目与文化讲座方面的得分3.3714,高于教师得分2.9364。教师活动环节整体水平不高。以上数据表明了高校外语教育中对教师自身文化交际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及学生,各高校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跨学习文化交际知识的机会,却忽视了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3.测试

测试环节的研究划分为是否测试与测试内容两部分。测试环节两项得分为3.0195和2.6037,测试内容环节得分较低,除了文综院校在是否设置测试环节得分高于3.5外,所有院校在测试环节得分均低于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测试环节存在明显不足。从两项得分来看,“是否测试”这一环节文综院校得分3.5185,高于理综院校2.6764,表明文综院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重视程度较高;非英语专业得分2.9740,高于英语专业得分2,9091,说明在对测试的重视程度上非英语专业院校甚至超过了过分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英语专业。而在测试内容方面,文综院校以2.9444的分数超越仅2,4047的理综院校,表明其测试内容的相对完备。而英语专业得分2,4445低于非英语专业2,6213。所有样本分组中,“是否测试”项目分值高于测试内容分值,显示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环节的疏漏,缺乏合适的测试内容与测试形式,不能真正检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总体分析

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渠道的三个环节中,课堂教学得分最高,3.5046,其次是课外渠道3.1539,最低是测试环节2.8152,得分位于2.5~3.6之间,根据五度量表的计算方式属于中等,说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未被充分强调,各培养措施贯彻程度有待提高。数据显示三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战场,各种渠道的使用贯彻频率高,效果好;而测试环节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检测力度远远不够,其设置与内容都存在问题。文综院校在课堂教学,课外渠道,测试环节得分分别为3.6148,3.2222,3.0481,高于理综院校的3.5343,3.1071,25405,说明在外语教学的各环节中,文综院校运用各种渠道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高于理综院校,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取得效果更加显著。二者在测试环节的差异尤其明显,理综院校在测试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充分发挥测试在检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英语专业于非英语专业的分数对比则显示了更加复杂的问题:英语专业仅仅在课堂教学环节取得3.6074分,高于非英语专业的3.3866,而在课外渠道于测试环节的得分(2.9318,2.7181)均低于非英语专业得分(3.3542,2.7977)。英语专业院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偏重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课外活动与测试的作用,非英语专业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少,反而比较重视活动与测试环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五、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坚持能力为重的教育改革战略主题,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技能,自然应受到加倍重视于培养。然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研究成员得出以下结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渠道培养方面,课堂教学明显比课外渠道和测试渠道丰富完备,而测试渠道存在不足,虽然安排了测试,但测试的形式大于是指内容,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教学环节对跨文化交际在非言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不够浓厚,学生仅懂得语言规则,不能掌握扎根于文化深处的行为模式与心里因素。在课外渠道环节的学生交流培训的频度明显高于教师,说明样本高校在课外环节,忽视了对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外语教学的各环节中,文综院校运用各种渠道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水平高于理综院校,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取得效果更加显著。英语专业院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偏重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课外活动与测试的作用,非英语专业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少,反而比较重视活动与测试环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外语教育重视语言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辨、交流、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的引导。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各高校应对课外渠道和测试渠道进行完善,提高测试质量,增强测试的趣味性,增加测试次数,测试题型多样化、针对化,减少学生对测试的恐惧心理,加强奖励机制的完善,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6

高三生物总复习教学策略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以“3+理科综合”高考命题为指导思想,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为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结合现实高考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做到整体把握

因为《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就要明确它们和课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为此要把握好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就是知识点的考察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可是能力水平的考察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所以,我们在单元课题的复习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

二、我们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视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半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所以,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我们还要通过正确渠道搜集高考信息,做到准确无误

我们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把握好高考的脉络。

四、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复习,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所以,课堂上教师照本宣传是难以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切,学生听得很清晰,可是,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做题时用不上的现象。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新中求活。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洁;考知识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要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误。

五、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情况来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分章复习阶段

复习最初将高中《生物》课本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

2.考题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容综合,使知识系统化。这个阶段的复习时在分享复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化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几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复习任务是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中综合应用的能力的试题。

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3科知识的综合,所以,复习时我们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来说,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科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肪、蛋白质、活性肤、抗原和抗体、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音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不可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绝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技巧都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查漏补缺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在这个阶段,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发展方向,结合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找适宜高考冲刺的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适应高考环境。在此基础上,同学间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使学生对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7

论文关键词:测试技术,教学研究,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机械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综合性实验项目少,设计性更无从谈起;实验内容不够丰富;实验指导方法缺乏新意,被动式指导,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融入不够;实验内容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缺乏热情。

为了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强化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 科研项目融入到实验教学中

充分发挥20多年来从事测试技术科研工作的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信号分析处理是难点,不太容易掌握,更无法应用。为此,在采用将科研项目融入到实验中的方法,取得好的效果。例如连铸结晶器振动台振动曲线测量与分析科研项目、轧钢机、减速机、风力发电机等工业现场大型关键设备的振动测试,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实测信号和资料,以及使用过的传感器、测试装置、软件,把这些内容融入实验教学中。选择一部分现场实测工程信号,放在工程信号分析实验项目中,学生面对真实的现场工程信号和资料,用信号分析方法提取信号时域频域特征,目的意义清晰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分析中需要运用信号分析傅里叶变换等基本原理,可以先在实验台上丰富的时域频域分析软件中学习,再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带着解决实际问题去做实验,突出工程性和综合性特点。

振动台振动曲线测量实验项目,为设计性实验,同时具有综合性特点。提供条件:振动台、差动式电感位移传感器及调理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及调理器、电涡流传感器及调理器、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信号采集分析软件、计算机等。振动台振动方向为垂直,振动幅度、频率可调,模拟实际结晶器振动台的振动,实验设备全部是科研工作的积累。学生通过以上设备,搭建振动台振动曲线测量系统,记录不同振动幅值和频率下曲线,在时域频域方面分析振动台特性;并且采用不同类型传感器测量振动台的振动,比较振动曲线测量结果差异。该项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20多年科研工作积累,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为实验教学增添了活力。为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距离接触现场实际,将历年来科研工作中使用的多种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测试装置实物、产品性能资料、项目结题报告等陈列在展台中,实验教学中辅以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并根据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在修改、补充和完善实验内容。

2 强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

根据实验室条件精选实验项目,所选实验项目内容涵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红色文化论文调整实验项目,将所有实验改造成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验室建设,精选6个必做实验项目,分别是:现场实测信号时域频域分析、力参数测试、电涡流传感器位移测量、动态应变测试与分析、机械振动测试分析、轴心轨迹测试分析。实验内容涵盖信号分析、测试系统特性、传感器原理、机械参数测试等方面内容,每一项实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系统和全面的训练。以科研项目为导向,每个实验项目进行一个或几个非电量参数的测试,实验指导书中提出拟解决的实际测试问题,通过给定的设备及条件来完成任务。结合现场实际布置思考题,要求按科技总结报告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验中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动手实验,并按科技报告撰写测试目的意义、测试内容、方法、步骤、结果分析等,使学生得到综合性训练,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开设了转速测量、温度测量、噪声测试、冲击测试等选做实验。

设立了一个学分的开放性实验,学生预约登记,选做基于虚拟仪器的转速、液位、温度等实验,从系统组建、到软件编制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设计测试系统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根据该校的教学特色,组织课程组教师,在学校申报与测试技术相关的科研训练课题,供学生选做。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题中承担相应的任务。

通过实践性训练,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工程测试理论,又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训练课已逐步成为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升华、转化《机械测试技术》理论基础不可缺少的步骤。

3 主动及时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实验指导中教师不仅答疑解惑,更重要是启发学生思考。在指导中用联系的观点将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与工业现场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构成网状结构,达到融会贯通效果。其次,延伸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仅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而且架起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桥梁。

在实验中指导老师主动多了解各组实验情况,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具有共性问题,及时为全体学生点拨相关知识。如悬臂梁振动测试实验中,安装在工字钢上的悬臂梁因没有与实验台固定,在冲击悬臂梁自由端时悬臂梁响应输出波形中叠加了工字钢晃动信号,即频率较高的衰减振动信号被频率较低的信号调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意甚至看不出来,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频谱图包涵信息非常必要。提示学生将悬臂梁装置放在桌子中间、边沿和地面不同位置,分别测量冲击波形,结合频谱分析软件,解释原因。

实验指导需要创新改革,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指导,用联系和系统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实验应该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

4 结语

机械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科研项目融入到实验中,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实验过程中主动及时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助于建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魂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娣平.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7):59-61.

[2] 康灿,杨敏官.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7-49.

[3] 刘玉波,赵汗青,李海燕.“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79.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篇8

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

当前的高考正处于变革之中,每年都要修订《考试说明》,以便反映当年高考的新动向和具体要求。因此,从《考试说明》的修订内容中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

二、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

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

三、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教学中需要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因此,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用不上的现象。总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不到位”和“能力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识、考技能和考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教学实际与高考要求极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复习备考活动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分。

四、制订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事实表明,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是不能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为了夯实基础,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我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

2、专题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及STS等10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试卷中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中学的各门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学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是必然的。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把握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交叉点,做到知识上互相迁移和方法上互相借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是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例如: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可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类、蛋白质、酶、活性肽、抗原和抗体、核酸、ATP和ADP、半透膜、渗析与渗透、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化学因素与染色体变异、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生命起源、米勒实验及化学污染与防治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查漏补缺阶段

查漏补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在这个阶段,我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点、特点、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学生尚存在的薄弱环节,自编多套高考冲刺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查漏补缺学生不仅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且体验和感受到模拟环境对自己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为学生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多么想念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