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父亲范文

时间:2023-11-09 12:22:41

祭奠父亲

祭奠父亲篇1

公民有权参加亲属葬礼 张老先生和王女士是一对再婚夫妻。婚后8年来,老两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活虽不富裕却十分和谐。然而张老先生的儿女一直不接受王女士。去年冬天,张老先生一人去北京探望小女儿,不想却在北京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几个儿女在并未通知王女士的情况下就将张老的遗体在京火化,并将其骨灰与张老先生前妻的骨灰安葬在一起。王女士得知噩耗后十分悲伤,但更让她痛苦的是张先生的子女死活不告诉她张先生骨灰的安葬地点。今年初,王女士以自己的“祭奠权”被剥夺为由将张老先生的子女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认为张老先生几个儿女的行为有违公序良俗,经法院调解,被告自愿赔偿王女士精神损失费10000元。

“祭奠权”又称“悼念权”,指的是公民基于配偶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或是其他亲属之间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祭奠、悼念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祭奠权”实质上是基于传统社会公德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亲人死亡情况的知情权、悼念权、安葬权、墓碑署名权、保持墓碑及坟墓完整权等。公民有权参加直系亲属的葬礼,有权对已去世的亲属表示祭奠,这体现了我国社会生活中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一种优良的社会公德和民间习俗,理应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祭奠受阻拦,有权要求排除妨碍 小英与弟弟王强素有积怨,各自结婚成家后几乎不相往来。2013年清明节,小英带女儿赶回老家为去世的母亲扫墓。谁料想,王强以“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由,想尽办法阻止姐姐扫墓。当小英携女儿准备前往母亲墓地时,遭到弟弟的强行阻挠,并将小英带来的祭品毁弃。气愤之余,小英把弟弟推上了被告席。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祭奠权”并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还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定权利,但由于它是基于亲属的身份关系而产生,故应属于身份权的范畴,完全可以成为身份权的权利内容。这种权利对外具有绝对性,即表明亲属之间辈份、身份、地位,他人对此不得侵害和篡改;对内具有相对性,即各权利主体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彼此干涉。小英祭奠母亲正是其行使身份权的体现,王强无权基于个人恩怨而横加阻挠。结合本案的情况,小英有权要求排除被告对母亲祭奠的妨碍。

墓碑署名被剥夺,有权要求恢复原状 2013年春节前夕,当贾大妈来到前老伴的坟前祭扫时,发现墓碑上原来署有的自己的名字已被消去。原来,在丈夫去世5年后,贾大妈再次找到了与自己共度余生的另一半。可儿子认为她是老不正经,是对九泉之下的父亲不忠。贾大妈不顾儿子的反对,毅然再婚。之后不久,儿子磨去了她在父亲的墓碑上的名字,为的是“让她永远在父亲面前消失”。贾大妈后,法院判令原告将父亲墓地的墓碑重立,重立的墓碑上应当镌刻贾大妈的姓名为立碑人之一。

按照我国传统的殡葬礼仪,一般情况下死者的墓碑应当由其后辈直系子孙及其配偶敬立,以体现后人对逝者的孝道和追思。墓碑不仅是死者安葬地的标志,也是承载亲属哀思的纪念物。一方面,墓碑包含了立碑者对死者的追思,立碑者也正是通过立碑以及进行各种祭奠活动来表达对先人的悼念;另一方面,在墓碑上雕刻姓名者,均与死者有着特定的身份关系,尤其是死者近亲属,通常是按照长幼顺序进行排列,起着长久、持续的公示效果。如果将雕刻后的名字磨去,无疑是表明死者及其亲属对被磨去名字者的否定。按照民法通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的规定,贾大妈的署名权因符合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公序良俗,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本案中,被告的行为既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了原告的祭奠权,又有悖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规范,故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祭奠父亲篇2

关键词:民俗信仰;民俗信仰对象;信仰媒介;信仰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7.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47-01

引言

《阿黑西尼摩》是流传于滇南哀牢山下段彝族地区的一部彝文古籍,为今存彝文典籍中罕见的一部巨著,全书五言诗句长达二万余行,共收录五十余个彝族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史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经过众人千锤百炼,渗透了丰富的民俗信仰信息。

一、彝族的民俗信仰对象

彝族的民俗信仰对象种类在本古籍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灵魂

彝族人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由毕摩指路送到祖先发祥地,一魂守着自己的故墓,一魂则作为祖灵留在在家中供奉。彝族人对灵魂的信仰在文中多处可见。毕摩指完路“帮手齐动手,打鼓似春雷,共同抬尸体,埋葬墓地中,埋葬尸体后,毕摩招财神”,在这一过程中毕摩要招生魂(即在场生者的魂),同时将死魂送进坟里。毕俄夫妇死后,“毕俄的儿女,来到森林中,看会马缨木,来做祖灵牌,砍回竹子来,来做祖身躯,剪回绵羊毛,来当租衣服,蚕丝做腰带,则比做梳子,艾草染祖衣,纷巴做梯子,灵牌收藏好,大儿管灵牌,女儿来祭饭,活时孝敬好,死了勤祭献”则是将祖灵留在家里供养的表现。

(二)自然神

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这一古老的信仰在这部古籍中有所反映。彝族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物质都附有精灵,另外还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着各种自然神灵。人们用神来称呼这些自然万物并加以祭祀,如《阿黑西尼摩》中讲述祖先笃慕结婚时六毕摩下凡主持婚礼让笃慕“一磕敬天地,二磕敬太阳,三磕敬月亮”。

(三)祖先神

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彝族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认为死去的祖先能够保护家人,是氏族、家庭、家族的保护者。因此彝族人把祭祖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事情,祈求祖先的保佑,因而文本中才出现了有关祭祖的句子。

第二,彝族人崇拜男性始祖,他们将笃慕看做人类的祖先,加以崇拜。本书中亦指笃慕是人类的祖先,有了他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但笃慕的妻子却并未被列为人类始祖。

第三,彝族人崇拜家族祖先,在丧葬起源篇,家中父母死后其子女要为其制作祖灵牌以供祭祀,父母死未祭奠家中诸事不顺,进行祭奠后诸事顺利。表明彝族人相信去世的祖先能够保佑自己的后世子孙,将家族祖先神圣化。

(四)图腾

第一,彝族有竹图腾崇拜的传统。崇拜竹子的支系认为他们的先祖在洪荒年代靠竹子帮助而幸存下来。《阿黑西尼摩》中记载笃慕金竹为笃慕活下来提供了条件,做出了贡献。彝族人对金竹的崇拜在史诗中也得到了体现,祭奠起源篇“……拿来了刀子,准备好金竹,样样准备绪,讲牲又释梦……”,彝族人办丧事离不开金竹。

第二,彝族崇拜马缨花。本书中记载洪水发生时,笃慕因为躲在马缨花树做成的棺材里面而存活下来,马樱花树救了笃慕,从此人类才得以繁衍发展。马缨花在彝族社会有很高的地位。

二、信仰媒介―毕摩

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人、鬼神和自然界组成。人们想要和鬼神取得联系,于是出现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毕摩。毕摩专指有学识、有修养的学者,是尊称。

(一)毕摩的职能

毕摩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职能在这部古籍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持人生礼仪,彝族丧葬祭奠在毕摩的指导和主持下进行。所有祭献的牺牲、物品,若不经毕摩诵经,亡灵将不能接受,亡灵若无毕摩安慰指引,将无所归宿成为孤魂野鬼危害后人。关于这一点《阿黑西尼摩》祭奠起源篇交代得很清楚“父死未祭奠,养牲也不顺,我的父和母,没法进阴间,不是阴间路,要去毕摩,要去请亲朋,要把祭奠办”。

第二,主持祭祀活动,彝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希望得到神灵的保护,因而常常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讨好神灵,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在毕摩的主持下进行的。“天空六毕摩,一位下凡去,下凡主祭祀”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三、信仰表现方式

《阿黑西尼摩》中民俗信仰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预知、祭祀和巫术。

(一)预知

预知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或事物即将要发生的变化。而《阿黑西尼摩》中的预知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动物兆的信仰。古鲁依聂篇中“忽然一清晨,一只黑乌鸦,翅膀拍又拍,嘴巴张得大,站在树枝头,不停哇哇叫,依聂下床来,急得肝肠断,请教大师傅,大师傅施曲,急忙来占卜,古鲁依聂呀,急忙问师傅,师父卜过来,开口把话说,不是父亲亡,也非母亲故,不是宗族亡,也非亲友故,不是亲戚死,卜卦显客影”说明对于彝族人认为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

(二)祭祀

祭祀是人们向神祈求福佑或趋避灾或的一种行为惯例,它世代相传,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彝族每户人家的堂屋中都设有一个祭献祖宗神灵的神龛,神龛前需常年供奉清香和米等祭品,其中供奉的两碗水,每至初一和十五要换水一次。因而书中提到竖眼人在干旱之后仍不知理德“吃饭不献饭,不按节气来行事,十五不换水”,而与横眼人不知理德相反“洪水过去后,变成横眼人,年月分凶吉,六月要杀牛,腊月要杀猪,公鸡祭献龙,初一把香烧,十五换洁水,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天,不忘冬至节,惊蛰把秧撒,清明魂归家,不忘清明节”。《阿黑西尼摩》有关祭祀的内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三)巫术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阿黑西尼摩》中提到了招魂巫术,如在祭奠起源篇埋葬恶奢特时“还要把路指,帮手齐动手,击鼓似春雷,抬出灵柩来,抬柩葬高山,破石当柱栽,破石当瓦用,尸体葬这里,墓碑刻上字,碑石亮闪闪,接着招财魂”,据说,灵柩葬土之前,要招所有活人的魂。生魂一旦进去坟墓,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为了避免生魂跟着死魂进去,在埋葬死者时,毕摩既要为死魂指路,让死魂进到坟墓中又要为厨子、挖坟坑人、毕摩、唢呐师傅、鸣枪放炮人、抬棺人等招生魂。

《阿黑西尼摩》这部古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本文主要从信仰民俗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是还很浅薄,有待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红.万物的起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纯德龙倮贵朱琚元.彝族原始宗教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5]朝金戈.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承[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祭奠父亲篇3

韩先生(66岁):植树种花,思祖念慈,实现心愿

小时候,作为长孙,我深得祖父宠爱,他常常把我架在脖子上,带我游游逛逛。他常常玩笑着说:“爷爷什么都不指望你,等我死了,你给爷爷坟上撒泡尿爷爷就满足了!”可是,就这样微不足道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在我还没能工作挣钱孝顺他的时候,祖父就在异地去世了。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快要开始,为祖父修坟根本不可能。这么多年过去了,特别是我退休以后,常常想起祖父、想起从未见过的祖母,以及逝去的母亲。对家族的来历也产生了考究的兴趣,相传我们自山西大柳树迁徙至河北,是什么年代、什么原因迁徙?祖先们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吃了那么多苦,那么坚韧不拔,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中把孩子们一个个培养成人?

如今,修建祖坟已不大可能,但是,我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建一个小小的院落,捧来家乡的泥土,种树栽花,作为对先祖的纪念。孩子们渐渐长大成熟,第三代也茁壮成长,我想,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祭奠老人,思祖、念慈、励今、泽后,也是一种对心灵的净化。

乔女士(53岁):网上祭奠,异地传情,寄托哀思

3年前,父母相继去世。父母生前和哥哥姐姐生活在哈尔滨,而我从上大学就来到了杭州,在杭州成家立业,没有太多的日子陪在父母身边。这几年每逢清明,我也很难亲自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扫墓,我的愧疚和难过无以言表。后来,我发现了清明节祭扫网站,如获至宝。我为父母建立了网上的纪念堂,发动哥哥姐姐一起收集父母从年轻时一直到年老的照片,记下他们点点滴滴平凡的琐事,对别人来说这可能没什么价值,但是对我们来说都是珍宝。整理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对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爱。即使不是清明,我也时常去父母的网上纪念堂看看,静默、点三柱香、留言等等,有了这个网上纪念园,我终于找到了能充分寄托哀思的地方。

唐先生(64岁):写一封信,放飞鸽子,凝聚亲情

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每年清明,我们兄弟姐妹都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祭奠父母,这个日子,也渐渐成为全家人独特的团聚日,从准备鲜花、祭品等开始,我们就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情感中,感到全家人都凝聚在一起了。从4年前开始,我想到了每年给父母写一封信,由老伴执笔,逐一汇报每个家庭成员一年来的情况,我们会逐一征求大家的意见,看看每个人想说点什么,这个过程也是回顾一年生活的过程:比如我退休了,女儿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儿子结婚了;弟弟的孩子找到了工作,妹夫家拆迁了等等,我们这个家还是那么和睦,春节和中秋都会到我家来团聚……一年来值得记住的大小事情都会向父母念叨念叨。

到达父母的墓地,我们先敬献鲜花,大家恭恭敬敬鞠躬,再由我或者老伴认真读信,大家静静伫立,这一刻,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更爱我们这个大家庭了。我们每年要向父母汇报,表达我们全家团结向上的决心,我们谁也不能做忤逆的事。

祭奠父亲篇4

我们要扬英烈精神,承先烈遗志。要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增强报效祖国、支持国防、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告慰英烈!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守护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总结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总结一

清明前夕,在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下,徐汇区文明办、教育局在全区87所中小学部署开展“网上祭英烈”签名寄语活动,进而号召全市学生追忆革命先烈、铭记革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以线上线下交融,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形式,让全区8万名未成年人在活动中树立远大志向、明确理想信念,将先烈的英勇精神和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4月3日上午,徐汇区未成年人“网上祭英烈”签名寄语活动启动仪式在徐汇区龙华小学校隆重举行,拉开了全区中小学生清明祭扫活动的序幕。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及全校师生,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忆古思今,回望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缔造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树立为国奋斗、强国圆梦的理想信念,践行“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郑重嘱托。启动仪式上,古韵悠然的老校歌展开了龙华小学的百年历史长卷,龙华小学不仅是一所有着深厚底蕴的百年老校,更是一所承续爱国传统的红色学校。作为地下党的机关,许多进步教师曾在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为革命事业的成功做出卓越贡献。今天,龙华新校歌音韵铿锵、气势如虹,展现出新一代龙华学子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舞台上,学生们朗诵革命组诗,颂扬英烈精神;学生代表向全市未成年人发出了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的倡议,呼吁大家:缅怀革命英烈,弘扬爱国情感;学习英烈事迹,争当美德少年;传承英烈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仪式之后,同学们纷纷回到各自班级开展主题班会。一年级学生看部电影忆先烈,二年级学生折朵小花送英烈,三年级学生读个故事学英烈,四年级学生吟首小诗颂英烈,五年级学生绘张小报思英烈。

此外,全区各学校紧紧围绕“清明祭英烈”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清明主题活动,线上签名寄语,线下教育实践,学校宣传发动,家长引导支持,在广大学生中兴起了缅怀先烈、继承遗志、报效祖国的热潮。一是立足校内的班团队会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以“清明”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二是依托龙华烈士陵园、光启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地开展参观瞻仰、祭奠宣誓活动。全区连续十三年组织学生参加“龙华魂”系列纪念活动,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参与“光启墓祭扫”活动。三是组织发动学生围绕清明主题,设计创作“清明小报”,描绘出自己对清明风俗的理解和感受。四是发挥社区、家庭作用,开展“大手牵小手”父母同孩子在家上网活动,父母指导孩子浏览网页、签名寄语,通过网络表达对先烈的哀悼怀念之情。

2021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总结二

为积极响应市文明办《关于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承弘扬革命先烈优秀品质,特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激发广大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要求政教处、学校团委做好活动准备,认真组织,广泛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网上祭英烈”相关活动。

二、扩大宣传

为“网上祭英烈”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学校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在“网上祭英烈”主题活动开展期间,团委通过校园网、电子荧屏等对“网上祭英烈”的意义和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宣传,清明节放假前,发放告家长书,并进行专题假前讲话,向全校师生宣传革命烈士的事迹,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进行《向革命烈士学习》国旗下讲话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团委进行了《向革命烈士学习》国旗下讲话。讲话让学生了解先烈们精神,缅怀创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先辈,学习先烈们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让学生记住先烈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引导学生应该从爱校、爱家、爱父母、尊师、团结同学做起,从小立志成才,好好学习,从每一件平凡小事做起。

2.组织师生参加青山夏王宅烈士墓的清明节扫墓活动

清明时节,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刻牢记先辈们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感恩怀念,学习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团委4月3日下午组织部分师生到青山夏王宅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学生肃立在烈士墓前,静静地聆听烈士事迹介绍,大家对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学生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继承烈士的遗志,树立远大理想,好好学习,让祖国更繁荣强盛!

3.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和网上寄语留言

从3月底至4月中旬,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组织全体初一二学生登录_网“网上祭英烈”专题网页,通过网上祭奠英烈,网上鞠躬、献鲜花,寄语留言,表达心声,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2021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总结三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清明祭先烈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市有关通知精神的有效形式。对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调度,严密部署,确保祭奠活动取得实效。

一、高度重视

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统战委员为副组长的祭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清明祭奠活动。制定了《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奠活动方案》。

二、组织有序

运用网下祭奠和网上祭奠两种方式,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开展祭奠。网下祭奠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带队分别前往曾思玉将军墓地和郭一清烈士纪念碑开展了祭奠活动,祭奠活动安排有序,全体党政领导、革命先烈先辈亲属代表、镇村干部代表、学生代表200余人来到游州村曾思玉将军墓地和南山公园郭一清烈士纪念碑统一参加了现场祭奠。敬献了花篮、革命先烈亲属代表和少先队员代表敬献了献花、镇党政负责人宣读了祭文、现场还进行了签名宣誓活动。网上祭奠活动则发动全体镇村干部积极参与,通过签名寄语、鞠躬献花、撰写感言体会等进行网上祭拜,表达对革命先烈的追思和感恩。

三、成效明显

祭奠父亲篇5

1、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清明节里,走在给父亲上坟的路上,顿时心里有一种刺痛的哀伤,记忆中那场飞来的横祸让父亲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就撒手人寰,留给我们的是阴阳两隔的残酷现实和亲人们碎了一地的心伤。

2、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3、在亲人墓前植树,用一束鲜花寄哀思,缅怀亲人对自己的赋育之恩,教育后代要继承先人的优良家风……要达到“祭我相思千点泪”的致哀追思。

4、清明是大自然用大自然的奇花异草,来纪念逝去的亲人,是苍天故意的安排,任意的采撷一朵鲜花,满足哀思的亲人,给安息的灵魂每年春天献上的花锦。

5、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

6、是啊,若父亲在天有灵,他一定不会让我始终沉浸在悲痛中。老人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理想,不就是为了让后来人永远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7、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8、清明也会有雨,是飘下着心中无限的哀泣。清明也会有风,吹拂着那浓浓的悲情。在杜牧喜欢的杏花村里,醉眼朦胧、细雨迷蒙。管它酒旗招摇、雨燕斜行。

9、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乃世事常理,可面对眼前的一座丰碑,一捧黄土,一吊纸钱,又有谁能体会“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凉与心酸?在这响彻天堂的清明鞭炮声中,愿我的泪水能渗透泥土,将我对父亲的哀思能轻轻的传到!

10、清明时节,春情冲动,野外澄碧清亮的水域,密集的蝌蚪正在轰轰烈烈地集会、游行。向着阳光最为焦灼的方向,哪管如林的绿草站成森严的卫兵。

11、清明节,为什么是在暮春里。那是苍天故意的安排,清明是春的世界,是异草的百花齐放,清明是那片被晨曦燃亮了的天空,被清脆的鸟语引向高远的湛蓝。

12、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份唉思、一次祭奠,这在我每年的行程中是必亲自前往的对父亲的探望。

13、清明坠入黑暗,在每年此时的梦里,散落成遥远广场上一地破碎的玻璃瓶。()在无处落脚的恐怖中,等待下一个清明,等待着跪拜的虔诚的哀思和惆怅。

14、清明是无尽哀思的亲人绝好的季节,凝重的春风,凝重的松软的土地,茵茵的草地,都是知道思念的亲人跪拜的需要。

15、又至清明,脑子里开始对这个与生命有关的节日聚焦:清明节,既是春天的美丽仪式,更是生命飞扬激发的季候,因为她充满了对生命的祭奠与感恩!

16、但凡有人想起清明,总会记起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它,带着人们的哀思,在一人又一人的心中吟唱!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祭祀前辈,缅怀先烈的传统日子,也是悼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不知泪湿与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跟随在这祭奠的人流中,终于到了父亲的坟前,我先是虔城地焚好香,然后摆上父亲生前爱吃的果盘,接着就是烧那一沓厚厚的纸钱,在那烟雾绕缭中我似乎感受到父亲就在眼前,我和弟弟依然是他手掌心里用爱与责任浇灌长大的两棵“小树”,他正在用慈爱的目光深深地注视着我们……

18、烈士们啊!愿你们像那美丽的鲜花,在祖国大地上散发出阵阵芳香,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烈士们啊!你们那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着为祖国不懈努力的信心。烈士们啊!明年的今天,会有更多的人来看望你们的,安息吧!

祭奠父亲篇6

2015年x月x日凌晨3时35分,操劳一生的家父突发心脏病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0岁。亲人们跪拜灵前悲痛哀泣,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泪汪汪。正当我们叩天呼地,悲痛欲绝之时,崇信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父亲生前所在工作单位等45家单位和部门以及家乡父老乡亲、亲朋好友等400余人怀着悲痛的心情,不辞辛劳齐聚桑梓故土,倾力相助扶助治丧,举行隆重而简朴的祭奠丧葬仪式。

在冬日阳光下,追寻足迹表思念,深切缅怀道功绩,默哀行鞠躬礼哀悼逝者,向家父做最后的告别直至按照当地风俗陪伴老人家顺利安葬。在此,我们满怀无比感激的心情,代表母亲、兄弟姐妹和全家向前来参加家父家祭的各级组织、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和家乡父老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拳拳心意殷殷情,款款情深意味长。在吊唁奔丧期间,各级组织和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花篮挽联挽幛,主动伸出的一双双援助的温暖 .之手,一片片充满爱意的火热情怀,温暖 .了我们全家冰冻的心,化解了我们内心无比的悲恸。各级组织的一片深情厚谊和人间无比珍贵的真情让我们心存万分感激,父亲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及良好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汲取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倍感嘉宾祭奠哀思之深情,人间一片热心肠之滚烫。在此,我们满怀无比感恩的心情,衷心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关怀和无私帮助,对我们全家的倾情奉献和真诚援助,我们永远铭记你们与我们心手相连,无私真诚、全力以赴救丧家所急,千方百计解丧家所难的仁爱之心。无疆大爱昭示了真善美,倾力之援展现了坚定坚强坚韧,使我们备受鼓舞和鞭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亲情的温馨,亲朋挚友父老乡亲的淳朴可爱,一颗颗火热之心的可贵可敬,倍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此,我们再致谢诚,代表全家对你们给予的真诚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承关爱自当奋起,失亲人志愈坚定。我们将抑制悲痛,隐忍哀思,化悲痛为力量,挑起家庭事业重担,挥洒智慧汗水建设美丽家园,绝不辜负各级组织和各位亲朋的厚望。大爱无疆,真情无限,感念之情难以言表,我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苍白的语言里是我们无尽的感动和感激!

祭奠父亲篇7

关键词:韩愈:祭女文;哀辞

韩愈因献《谏佛骨表》被贬,使得在病中受到惊吓而离世,其内心充满怅撼之情。在韩愈为所作的《祭女女文》和《女圹铭》中,可以窥见其内心的怜爱以及痛心之情,在哀悼文学中,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一、哀辞的传统

按礼仪的规定,哀辞的写作也只适用于夭亡。挚虞在《文章流别论》;“哀辞者,诔之流也。崔瑗、苏顺、马融等为之。率以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1]这表明哀辞的写作对象正是夭亡的儿童。范文澜先生也有类似看法,《文心雕龙注・哀吊》:“以辞遣哀,盖不泪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2]因为死者都是幼儿,也只能堆砌些孩子的聪明、活泼、可爱之类的美言,用文字来勾勒出用以怀念的遗象,表现生者的怀念痛心之情。由此可见,哀辞这类小文章虽然不像为有位者所写的诔文那么正重,但由于赞美死者,其修辞也颇为考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哀文的文体特征时,强调说“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3]刘勰指出哀辞之文要以情动人,使得人们创作的文章呈现出文质彬彬,辞采飞扬的状态。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难免会让人心生畏惧,而夭折是最让人感觉伤心的死亡。

二、情主痛伤,而辞乎爱惜

韩愈的《女圹铭》和《祭女女文》两篇祭文相互印证,写出了父亲对早夭女儿的悼念,父女情深,文来悲泣。两篇文章都表现出为纪念其第四女而发出的悔恨与遗憾的呼声,写出了韩愈内心的不平。

据注知《祭女女文》作于长庆三年十一月,此时韩愈为京兆尹,饱含沉痛之情回忆女去世始末,剖析女儿疾病以及死亡的原因。[4]“昔汝疾极,值吾南逐。苍黄分散,使女惊忧。”按照唐代律法,在贬谪旨意下达之后就要即刻离开京师,因此韩愈是先家人而南下。在仓皇分散时女儿由于受到惊吓而使得病情加重,“扶汝上舆,走朝至暮。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不能食饮,又使渴饥。死于穷山,实非其命。不免水火,父母之罪。”正如林云铭在《韩文起》中这样评价韩愈的《祭女女文》,“女仅十二龄而殇……所可痛者,因病而别,因别而悲。复因迫遣而受饥寒劳顿,似可以不死而死者。及死后客葬草路,魂无所归,无异流放……”[5]韩愈采用四言的体式,相互承接,写出第四女在路途之上因天寒冰冻致使小女缺衣少食而去世,正是韩愈为第四女喊冤叫屈的呼声。

《女圹铭》中言“韩愈退之第四女也,惠而早死”,表明女聪慧却夭亡,韩愈悲痛难抑。韩愈因谏迎佛骨而降罪及身,“罪人之家,不可留京师”,女“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与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即瘗道南山下”,先是在惊吓中与父亲相别,其后在路途中颠簸,缺食少饮,死于成峰驿,草葬于南山下。铭文曰:“汝宗葬于是,汝安归之,惟永宁!”此时对韩愈作为父亲最大的安慰,即是将小女迁回祖坟,使其永宁,这也是其对小女最好的悼念。可以说《女圹铭》是韩愈因情而作的墓志铭。

在韩愈的《祭女女文》和《女圹铭》中都存在着无限的遗憾以及追悔的情绪,最终形成文章中的不平之气。在韩愈的《祭女女文》和《女圹铭》中都是以“哀情”贯穿在文章之中,以情动人。

三、实录笔法、以文存史

《祭女女文》和《女圹铭》两篇文章都坚持了“实录”的精神,文章犹如一气呵成,所记之事都是写女儿生平,出言有据,真实地记载了女儿短暂却独特的生命历程。均突出了女儿去世之因。文短情深,言简意赅,全为史家笔法。

两篇文章同时达到了“以文存史”的效果。在《祭女女文》和《女圹铭》中都提到了中唐佛教徒狂热信奉佛教的社会现象以及韩愈直言劝谏遭贬的史实。这在《女圹铭》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愈之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乱治,梁武事之,卒有侯景之败,可一扫刮绝去,不宜使漫,天子谓其言不详,斥之潮州,汉南海揭阳之地。”文章用梁武帝过分崇尚佛教之事表明信佛的危害,同时在为自己献言被贬而鸣不平。在《祭女女文》中则进行了简略地叙述:“呜呼!昔汝疾极,值吾南逐。”同样写出了此时韩愈因上《谏佛骨表》而被贬的史实。两篇为祭奠女儿所作的文章,同样是“存史”之作,记载了中唐时期佞佛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韩愈因反佛而遭贬谪的真实遭际。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强调以质朴的语言,格式上地自由来反映现实生活。韩愈在贯彻这一主张之时,将自身的经历写入文章中。在《祭女女文》和《女圹铭》中,其被贬之因或简或略都有提及。在中唐及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无疑会使得的散文会更加倾向记录真实,反映历史。

参考文献:

[1]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阎琦注.韩昌黎文集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祭奠父亲篇8

2022寒衣节前十天后十天都可以吗

对于寒衣节前十天后十天都可以吗这个问题当下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没具体的看你所在地区的讲究。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什么时间烧纸送寒衣最好

当天最好,没有时间可提前,但是绝对不能延后。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变冷,将要进入寒冷季节,人们将要换装棉衣!健在的父母们为儿女们做好了冬装,棉袄、棉裤、棉鞋、棉袜、棉帽、棉手套应有尽有生怕儿女们挨冻,把最好的最保暖的棉絮,都给儿女们续上了!而没有父母的儿女们,也想起了父母的天高地厚之恩,想给父母买身棉衣,可父母已经不在了,于是只能剪了各式各样的纸质棉衣和纸钱一起烧掉送给在天堂的父母,以使他们御寒,度过寒冷的冬天!渐渐的就成了一种习俗,所有人都纪念故去的父母的节日——寒衣节!

寒衣节怎么送寒衣

寒衣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是给亡人送寒衣,使其过好冬。我们这里是十月初一黄昏时分,在院门外为先人烧纸钱及纸做的衣和裤,同时要献上馒头丶瓜果之类的供品,烧完纸钱后破供,奠茶奠酒,然后磕三个头。农村都在家门或路边烧纸,县城为环保和防止火灾,在各街道定点,并设置铁箱,专供寒衣节烧纸。

上一篇:一年级猜字谜范文 下一篇:何为阴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