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

时间:2023-12-11 21:56:35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1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乐记忆 途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46-02

一、引言

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从中获得实际的艺术价值,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音乐能力,最终会表现在实际的运用中,音乐记忆在人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在音乐学习过程当中,有了记忆才能不断的扩大和加深知识,积累经验,牢牢的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常是依靠记忆力,广泛的从民间音乐中获得营养,制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表演当中,表演者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把乐曲的魅力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欣赏者记住音乐的主题是对乐曲的内在含义了解的前提。感知一首乐曲,只有我们深刻地记住他,才能理解他,所以记忆是对音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音乐记忆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音乐记忆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家的事,音乐学习者也应该对此进行探索,因为他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成长。音乐记忆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非常有意义,研究这一范畴,可以总结出音乐学习的记忆理论,为音乐家们提供正确和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音乐记忆的概念以及研究的意义

(一)音乐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通过感知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的心理过程,它表现出了一个人对过去的事件、感受、以及经验等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主要包括了“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基本的心理过程。他对于一个音乐的学习者来说,音乐记忆是指他们在记住和在意识中长期或者短期内保存已经熟悉的作品以及在之后又能再现这些作品的能力。这主要包括了相对的以及绝对的音高的记忆,对音律、节拍、音色、复调以及音色甚至整个音乐的一种整体的记忆能力。

在现代的音乐教育教学中,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基本乐理、初级和声、曲式等占得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在音乐教学的研究领域一般也把视唱练耳称之为基本乐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以固定的唱名法为主,首调以长鸣为辅,练耳有声高模唱、音名模唱,还有音程、和弦以及旋律等等。他们的训练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由音阶的不同和节奏的不同而组成的,不同听觉类型的人对音高的敏感程度又很大的区别,具有绝对听觉的人在音高听觉上没有任何的障碍和困难,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听觉就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才会获得。其中的音乐的记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音乐记忆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必须要对音高、节奏有非常明确的辨别能力,对旋律也要有快速的记忆能力,并且能够熟练的听写和听唱。视唱练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音乐教育形式,记忆力是可以像技术才能一样记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在总结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记忆的培养时,可以引用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在根据记忆类型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培养学生对于音高概念的感知、模仿以及记忆方面的价值经验,然后是提炼经验主题。

音乐记忆教学中的情绪记忆是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在音乐记忆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对学生在增加自己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当音乐作品的情景、旋律、节奏或者内容能够引发一个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情绪体验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引起一个比较深刻的音乐感知。

研究音乐记忆这门学科的主要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视唱练耳的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音乐教育方式,它可以锻炼学生对音乐旋律速写的识别能力,并且可以锻炼学生耳朵的灵敏性,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2、发觉学生的潜能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活动中,记忆力是能够像其他技术一样得到发展和培养的,因为视唱练耳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音乐教育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中音乐记忆力培养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模仿能力、以及对音高的感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视唱练耳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提炼。

三、视唱练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一)坚持听觉分析的基础训练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人类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和选择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懂得视唱练耳在之后的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必须性,学习音乐的基础就是为了基础就是为了对各种音乐符号有良好的识别,并且有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乐谱是音乐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人们可以在书面上直接进行音乐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在音乐的学习中,提高音乐的记忆能力就要掌握好读谱和识谱的能力。教师在训练音乐记忆能力的时候,就必须对学生正确的识谱进行严格的要求,并对乐谱的识别、听觉分析进行训练。如果学生不理解乐谱,或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听觉分析训练,在音乐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当中,只能依靠只觉得模仿,并不能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乐曲中的音乐结构和组织,这也就不利于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可以把视觉分析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由此把视唱练耳的课程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视唱、练耳、以及听觉分析。所谓视唱就是看着乐谱进行即兴的演唱,做到能够准确的把握好节奏和音高,通过视唱来获取准确的获得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让学生可以把握好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练耳就是对学生的听觉进行训练,主要是指感知上的听记,能够辨别多种单音、和铉、音程以及单声部和多声部的旋律短句等。在已知的音乐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听觉分析训练。教师应该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觉分析的培养,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听觉分析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听觉分析的基础训练,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乐谱的识别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用正确的音乐语言来进行思维,才会有对音乐的真正的体验,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审美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了一套音乐表现情感的体验,没有接受过音乐视唱练耳的训练的人,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是不会对音乐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视唱练耳是有它本身的规律性,它是一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他们在进行独立分析所接触到的声音。初次之外要对音乐记忆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实践能力、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听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三)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视唱和练耳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程度的提高、视觉的拓宽,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越高。要让学生们能够懂得音乐的内在涵养,首先要在内心要加强训练,所以在视唱和背唱的时候,可以通过视唱培养学生的变现意识,能够把作者所提供的表情符号恰当的表现出来。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不是一个静态的艺术,它是一个不停变动的过程。比如所我们对乐感的把握、乐曲的休止以及起伏流畅的感知,这都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理解以及表现意识等方面进行发展,进而达到可以用心阅读的目的。

四、结语

视唱练耳是一门对音乐初学者有很大作用的学科,同时也是专业学习者密不可分的技术理论基础课程。在音乐的学习当中,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习者准确把握节奏、准确视唱以及听辨能力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本身,而且对音乐以外的文化元素也有着准确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因此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不断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和艺术修养,达到对音乐的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晓瑜.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培养模式的研究[D]. 吉林艺术学院 2010

[2]蔡红华.教育发展新视野下对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转型的探索[D]. 星海音乐学院 2010

[3] 张瀚元.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 吉林艺术学院 2010

[4] 阎姝宏.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探讨与思考[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5] 韩黎黎.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 吴旭.用母语说话[D].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7] 张焱.论三大学习理论对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影响[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 王成来.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 西安音乐学院 2010

[9] 马驰.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能力测评体系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2

【关键词】:音乐记忆 培养 歌唱失误

音乐记忆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接触,除了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学生想象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力,寓思想教育于欣赏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记忆的特点及其表现方式

音乐记忆具有记忆音乐的音响性、记忆过程的时间性和记忆方式的连续性的特点。音乐是门时间艺术,这就需要听者在音乐记忆中奖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经过大脑“刻盘”存储,记录在大脑中,当音乐需要再现时能够重新“读盘”、“播放”。这些特点构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用具体的音乐要素来说明就是三种能力:1、曲调感——既区别旋律的曲调感特点的能力.它表示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上。2.音乐表象——既能随意地反映音高的情绪和音强关系的听觉能力,表现为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并能实现听觉与反声之间的迁移和转移。3.节奏感——既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力,表现在音符之间关系的敏锐感觉和准确的再现能力上。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音乐的记忆能力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音乐记忆被运用于歌唱实践中,便形成了歌唱记忆。歌唱记忆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演唱者的演唱实践和学习活动中,是对所感知过的音乐进行记忆的事实过程。其间有感知过的发声技能技巧、思考过的歌曲思想内容、体验过的音乐情感等,在事隔很久以后,仍能被再现出来.并且还可能作为经验参与到后来的音乐实践中去。歌唱的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认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更清晰的印象而往往需要进行反复记忆的过程,就是回忆与认知的过程。总之.音乐记忆在歌唱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者通过音乐记忆获得演唱知识,并将其保持下去,转化成歌唱记忆.使之变成自己的演唱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演唱。

二、培养音乐记忆,有助子完成艺术的歌唱

歌唱是通过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精神面貌的。要想更好的完成这一艺术创造过程,音乐记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记忆目的明确,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当演唱者对一首作品进行记忆之前,必须搞清楚记忆的任务和要领,然后有所侧重地去完成记忆。

比如在背唱一首歌曲时.只是按乐谱上所标出的歌词、旋律、演唱记号、力度符号等各种要求从头到尾地把它背下来。但是,如果有效的使用音乐记忆的原理.在背谱前,先按乐谱要求视唱几遍,产生一个整体的音响印象后,再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加强对歌曲内部细节的记忆。这样就将感性记忆上升为理性记忆,使音乐记忆具有了逻辑性。比如说歌曲如果采用了再现曲式.就可根据呈示部分对再现部分进行记忆。又比如在掌握了曲式结构后,根据歌曲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记忆。作曲家在写作中常采用重复、展开、变奏、模进等手法,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完成对歌曲的艺术记忆。

三、培养音乐记忆有利于减少歌唱失误

失误在歌唱中经常出现,如忘记旋律、唱错歌词和与伴奏不同步等。此类失误表面看是演唱者准备不充分.但实际上是唱前未重视音乐记忆造成的。被记的材料数量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采用记忆法中的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可能会使失误的机率大大减少。整体记忆法是对全部歌曲的完整、反复、多次性记忆:而部分记忆法则是指分段记忆,即每次记一个部分.记住一部分后再记另一部分,最后达到全背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对于过长的歌曲适宜用部分记忆法去记.这样,在整个歌唱中能较详细地把握歌曲内容.使演唱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这是因为歌曲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过多的采用部分记忆法会使整体的音乐材料被人为地分割,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造成前后演唱不流畅,甚至使音乐次序发生颠倒;而过多的采用整体记忆.会造成抓不住重点、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不仅要花费很多无效记忆时间,而且会使易失误的毛病得不到解决,所以也是不可取的。把两种记忆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兼顾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的优点,会使音乐记忆在歌唱训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首歌曲的记忆采取先整体视唱几遍.对整首作品有了清晰印象后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分段落(乐段、乐句)进行背唱,同时对困难的片段或个别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背记.最后再将部分合成全曲进行背唱.对全曲再进行多次反复背唱。音乐记忆训练的目的是使歌唱者减少演唱失误.不因记忆问题而影响水平的发挥,最终提高歌唱艺术水平。

四,培养音乐记忆有利于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提高

歌唱表演既需要声乐技巧,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特征。良好的心理特征对完成整个歌唱过程至关重要。从心理学方面看,音乐记忆是将音乐信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储存、编码并在演唱中将过去记忆的音乐重新演唱出来。但是却有很多演唱者忽视音乐记忆的重要性,平时只是凭直觉去记忆歌曲,对音乐整体记忆不清,在歌唱表演时精神过度紧张,无法自我调控.导致歌唱表演的失误。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3

关键词: 音乐记忆 歌唱 心理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首作品,同样一位老师,有的学生很快就把作品完整地唱下来,而有的学生始终唱不下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音乐记忆能力是主要原因。那么,音乐记忆能力有如此重要吗?笔者拟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音乐记忆能力的内涵

所谓“音乐记忆能力”,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将过去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在大脑中像“刻盘”一样存储,刻录在大脑中,当音乐需要再现时能够重新“读盘”“播放”。音乐记忆能力具体讲有以下三种能力:(1)曲调感――即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它表现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映上。(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地反映音高关系和音调关系的听觉能力,它表现为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并能实现听觉与发声之间的迁移和转移。(3)节奏感――即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力,表现在音符之间关系的敏锐感觉和准确的再现能力上。显然,音乐的记忆力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记忆能力,人们将无法进行任何音乐活动。同时,不同的音乐实践领域音乐记忆能力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就歌唱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音乐记忆能力对歌唱的作用

1.促进艺术的歌唱

歌唱活动是通过音乐的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情感,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艺术创造过程,音乐记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了明确的记忆目的可使我们在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当演唱者对一首作品尽心记忆之前,必须先搞清楚记忆的任务要领,然后有所侧重地去完成所需的记忆。比如在背唱一首歌曲时,只是按乐谱上所标出的歌词、旋律、演唱法记号、力度符号等各种要求来从头到尾地死记硬背,即使是反复多次地背唱,也很难完整地把它背下来,但是,如果有效地使用音乐记忆的原理,在背谱前,先按乐谱要求视唱几遍产生一个整体的音响印象后,再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加强对歌曲内总细节的记忆,这样就将感性记忆上升为理性记忆,使音乐记忆有了逻辑性。比如说歌曲如果采用了再现曲式,就可以根据呈示部分对再现部分进行记忆。又比如在掌握了曲式结构后,根据歌曲写作手法进行分析记忆,作曲家在写作中常采用重复、展开、变奏、模进等手法,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对于我们完成歌曲的艺术记忆也是非常重要的。

2.减少歌唱中的失误

在歌唱中经常会出现失误,如唱错歌词,忘记旋律,与伴奏分家等,这些失误从表面上看大多是演唱者准备不充分造成的,但实际上是在演唱前没有重视音乐记忆。所记的材料的数量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采用记忆法中的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可能会使失误几率大大减少。整体记忆法是对全部歌曲的完整、反复、多次性记忆,而部分记忆法则是指分段记忆,即每次记一个部分,记住一部分后再记另一部分,最后合背的过程。

一般来说,对于过长的歌曲适宜用部分记忆法,这样在整个歌唱过程中能对歌曲内部有较为详细的把握,使演唱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保持思想清晰的状态,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两种方法结合,使音乐歌曲整体与部分统一。过多地采用部分记忆法会使整体的音乐材料被人为地分割,难于形成有机的整体,造成前后演唱不流畅,甚至使音乐次序发生颠倒;而过多地采用整体记忆,会造成抓不住重点、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不仅要花费很多无效记忆时间,而且会使易失误的毛病得不到解决,所以也是不可取的。把两种记忆法有机结合起来,兼顾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的优点会使音乐记忆在歌唱训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首歌曲的记忆采取先将整体视唱几遍,对整首作品有了清晰的印象后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分段落(乐段、乐句)进行背唱,同时对困难的片断或个别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背记,最后再将部分合成全曲进行背唱,对全曲再进行多次反复背唱。音乐记忆训练的目的是使歌唱者减少演唱失误,增强歌唱艺术的水平,使歌唱者在演唱时不要因记忆问题而影响整体水平的表达。

3.提高歌唱者的心理素质

声乐表演艺术不仅需要声乐技巧,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歌唱表演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音乐记忆是这一过程中不可少的心理特征,良好的心理特征对完成整个歌唱过程至关重要。从心理学方面看,音乐记忆是将音乐信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储存、编码、并在演唱中将过去记忆的音乐重新演唱出来,但是有很多演唱者往往忽视记忆的重要性,在平时练习中,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在记忆歌曲,对音乐的整体没有清晰记忆,使之在演唱中精神过度紧张,不能进行自我控制。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表现音乐情感的必要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创造自由的艺术。黑格尔曾说过:“声音与它所含蓄的内容并不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声音的运用上,音乐家主题创作自由有尽量发挥作用的余地。”当我们完成最初心理紧张障碍后,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歌唱中还应发挥表达音乐情感的作用。总之,作为一名成功的演唱者不仅要有正确的歌唱方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舞台演出时,心理素质有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歌唱心理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表演都是转眼即逝的一次性过程,即不能重复,也无法弥补,所以在临场演出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避免临场的紧张心理,包括记忆上的瞬间空白,要在下面做好充分准备,而加强音乐记忆会使临场演出的紧张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能建立起对歌唱表演的信心。总之,音乐记忆对于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提高会起到促进作用,可用一个简单的图来概括音乐记忆与声乐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

总之,歌唱与心理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这是因为歌唱的过程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这一物质条件,而且更要受到心理活动技能的支配。可以说歌唱是心理支配下的生理活动。因此,重视心理能力的作用尤其是音乐记忆能力的作用对歌唱实践来说远不只上述几条,还需要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酥,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版.

[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M].上海:华东出版社出版,2003版.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版.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版.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形象思维;记忆力;创造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的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即使像音乐这样一门主要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的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例如我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

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

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

过去的观点总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形象思维也是大有益处的。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象训练

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例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龟兔赛跑》等音乐。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言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1.听记旋律,学生模唱;2.旋律听记填空;3.记忆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4.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5.反复欣赏。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经过改革后的启发式教学,也存在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弊端,在音乐教学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了,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才是好学生。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5

关键词:人脑功能 音乐 英语成绩 提高

人的不同智力是由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分担的,左脑负责语言及相关的理性思维,右脑负责音乐功能和有关形象思维。但左右大脑的功能又随着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有关实验证明,有一方面是由于男性在胚胎时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了左大脑语言中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女性同时使用左右大脑的原因。那么如何使得女性具有语言魅力,而男性能弥补这一生理上的缺陷呢?只有通过音乐,长期的音乐熏陶,不断地刺激大脑,使大脑后部的视听语言中枢联系左右脑之间的神经通道增多,在处理语言信息的时候同时使用左右大脑。这样才能够让英语学习中的语言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及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效率。

从英语学习的生理角度来看,学习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提高英语成绩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记忆需要比常人更强。而音乐能强化人的精神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及情绪体验记忆得到锻炼的加强。这是因为:第一,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进而促进记忆能力。第二,据日本从事速成英语学习的关英男博士指出,人的大脑分为三层,只有最外层的新皮质具有语言功能,但这三层脑组织都有记忆功能,只有这三层脑组织互相协作,人的记忆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语言功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而现代人类记忆的大部分功能是由新皮质来完成,所以通过音乐刺激大脑的第二层,人的记忆功能便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关实践证明,钢琴曲对激活第二层大脑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学生想提高英语成绩,离不开持久的注意力。长期的音乐实践能使得两侧大脑得到均衡的锻炼,因而不会在工作或学习时加重左脑的负担,这样使得大脑思路集中在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内,排除无关杂念。古人云:用脑戒杂,杂则分,分则劳。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注意力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英语学习也必需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创造力的源头。台湾的一家文化公司在推广一种英语速成法,其中包括单词记忆法。据说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记住托福的词汇“melancholy”,这一词的记法是学习者一边念美人柯丽,一边强制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名叫柯丽的美人愁眉苦脸地站在你面前的图画。然后联想到意思就忧郁了。从其强调要在头脑中有某幅与所学内容有关 (哪怕是有些勉强)的图像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大脑的功能——想象力在其中的地位。音乐就有刺激人的右大脑进而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促进人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抓住语言的某一个兴奋点,激发该兴奋点与其他兴奋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对语言的储存容量,提高对语言的感情能力。有关实践证明,就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建立英语与实体的联系来说,中国的古典乐曲如古筝、二胡的作用尤为显著。

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的学习不仅靠记忆与想象,语言的逻辑性更要靠对思维的理解。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没有具体的颜色、形态等外观形象,表面上是通过想象来体现,但实际上更是通过思维间接(耳朵、手、嘴在这过程中已算是直接)地刺激右大脑,使左右大脑平衡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这对英语学习来说不无裨益的。

怎样才能将英语学习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上使音乐真正成为学好英语的工具呢?有人做了以下实验:把英语学习的时间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让学生做些准备,内容可以是接近要学的英语内容,然后进行主动授课即老师上课,学生听讲,课堂上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如莫扎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学生此时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后半部分进行被动授课,课堂上播放巴赫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老师上课(内容与前半部分一致),学生则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去享受音乐,使大脑放松,这样的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单词测验表明,这种授课法所记的单词量比不放音乐的授课要增加3-5倍。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6

关键词:丰富表象积累 培养联想和想象力 加强音乐记忆

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中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像下雨的形象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象训练。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比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开始音乐等。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 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言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7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单念词的儿歌和谱上曲子的儿歌,后者会更快地被儿童记住;光有动作的舞蹈和伴有琴声(或节奏)的舞蹈,肯定是后者更容易学会。这是因为,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歌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使儿童能合理、全面地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记忆和思维能力。光有动作的舞蹈和伴有音乐的舞蹈也是同一个道理。正是因为这个原理,音乐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儿童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儿童则几乎没有提高。可见音乐对儿童的的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常听音乐不仅能帮助儿童增强记忆力,还可陶冶其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二、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儿童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

人们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智力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而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儿童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

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三、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提出,“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 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演奏乐器,需要大脑统一指挥和全身各器官高度协调一致。急速变化的手指触键,使手指感觉敏锐;倾听弹奏使耳朵听觉灵敏;视谱演奏锻炼了视觉反应;脑、手、眼、耳的协调并用,锻炼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再加上努力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就可以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均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使儿童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学习乐器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练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即在同一时间里需要眼看、耳听、手弹、脑想,要求高度协调统一。同时,弹奏乐器还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敏活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完整地弹好一首乐曲是不容易的,是需要儿童付出辛勤的劳动的。然而,只要以认认真真的学习态度,克服教学和训练中的技巧难点,再加以坚持不懈地努力,儿童都能够学有所获。这样,儿童就在无形中逐步建立勇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的自信心。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篇8

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即音乐的核心部分。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有个性鲜明、表现力强、音意完整等特点。音乐主题即我们平常所说音乐主旋律,在小型作品中,音乐主题一般只有一个,但在大、中型音乐作品中,主题会有两个或更多,优秀的音乐主题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所以,记忆音乐主题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欣赏者首先必须掌握的要领。

“新课标”指出:“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感性的,但欣赏课却相对理性,旋律、节奏、织体、配器的巧妙运用需要在课堂上一一呈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分为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相比之下,声乐曲有形象的歌词表达,易于歌唱性,对小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而器乐曲往往时间较长,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不感兴趣,教学中器乐曲的欣赏难度更大,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抓住音乐主题欣赏,有重点地展开教学,就能突破这一难点。所以,音乐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参与、体验、记忆和辨别音乐主题。

探索及研究

经过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音乐主题的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前:感知音乐主题―课堂:记忆音乐主题―课后:延伸音乐主题”三步展开。

一、课前:感知音乐主题

经典的音乐只有反复聆听才能记忆深刻,对于器乐欣赏曲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听多记,这样才能达到记忆音乐主题的目的。但器乐曲往往比较长,因此,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截取主题音乐,从每一节课进教室开始就让学生感知熟悉,加深记忆。

(一)安静聆听音乐主题

可以选择安静的音乐主题,如《牧歌》《思乡曲》等,让学生在优美的器乐曲中进教室,舒缓情绪,做好上课的准备;同时,坐下后可以展开想象,随音乐哼唱主旋律,当作发声练习曲,为歌曲学习打下良好声音的基础;再者,可以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回顾欣赏中的知识点,巩固学习。通过安静聆听音乐主题,在“无痕”中达到熟悉、感知和记忆音乐主题的目的。

(二)律动表演音乐主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教室的音乐我们还可以选择器乐曲中一些有鲜明节奏特点、适合律动的音乐主题,如三拍子的《小白船》、二拍子的《新疆舞曲》等,让学生拍手或律动进教室,感受不同器乐曲的情绪特点及不同的节拍特点,在律动中记忆相应的音乐主题。

二、课堂:记忆音乐主题

我们都知道音乐主题记忆的重要性,但如果只是一味机械地重复记忆,不仅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削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音乐主题记忆,我们要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入手。

(一)内容:音乐主题学习以切入点听

1.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记忆音乐主题

“新课标”解读中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这样阐述的:“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因此,器乐欣赏中应根据作品挖掘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来帮助记忆音乐主题。

(1) 以节奏特色听。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音乐主题欣赏时要抓住乐曲的节奏特色。如《赛马》这首曲子,作曲家反复运用“ xxx xx”的节奏及其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在欣赏这首乐曲时,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配合主旋律让学生根据节奏表演骑马、挥鞭等动作,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在活动中帮助记忆音乐主题。

(2)以节拍特色听。节拍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音乐要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节拍特点。音乐主题欣赏时抓住乐曲的节拍特色聆听,可以根据主旋律里的重拍做一些律动或者动作,通过感受强弱变化来记忆音乐主题。如聆听《大象》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三拍子音乐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沉重的感觉来想象和表现音乐形象,通过随节拍律动记忆音乐主题。

(3)以音色特点听。音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是不可替代的。每件乐器都有各自的音色,而且同一件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不同乐器之间的搭配也会制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深受学生喜欢,因为每一件乐器不同的音色特点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音乐主题中的音色特点展开教学。

(4)以织体特色听。织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要素,它在音乐表现力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有了它,音乐形象的建构才是立体完整的。如肖邦《革命练习曲》中左手快速跑动的分解和弦琶音很好地诠释了肖邦内心激情的涌动。所以,在欣赏音乐主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耳朵去倾听这些风格化的织体。

(5)以风格特色听。每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所以,记忆音乐主题可以从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入手。如蒙古族音乐《牧歌》旋律舒展、节奏自由、字少腔长,它所包含的草原宽广辽阔的意境是用文字无法描述完全的,抓住音乐独特的风格来欣赏,把学生的听觉和内心带进蒙古族长调中,从而对《牧歌》的音乐主题深深铭记。

2.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记忆音乐主题

如果说“音乐要素”是记忆音乐主题的一条音乐线索,那么作品的文化内涵则是教学的一条文化线索。“新课标”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与融通是对音乐教学理念的一大发展和进步,使音乐教育更加接近人文教育的实质。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如能结合作品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则不仅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帮助记忆音乐主题。一首器乐欣赏曲一般涉及的相关文化包括: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主题思想和相关剧情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切不可本末倒置,用大量的相关文化内容填充课堂,使课堂失去音乐的本质,也不可将相关文化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而应有机地将作品的文化线索和音乐线索紧密地交融在一起,传递渗透给学生。

(二)方法:音乐主题学习多形式听

1.画图形谱记忆

图形谱是帮助师生化解音乐抽象性难题的好帮手,图形谱可以以点代替音高,以线提示旋律走向,配合显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加以颜色体现音乐的内在情感,一目了然,直观易懂。如在“浙江省音乐学科带头人培训”中,陈千红老师展示的《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图形谱就让我们对该曲的音乐主题印象深刻,因为它是乐曲主题的形象化呈现。又如全国优质课《梦幻曲》的图形谱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音乐主题及其三次变化而形成的四条泡泡飞行轨迹的旋律线,清晰地表现了主题旋律的进行形态。

图示1 《土耳其进行曲》

图示2 《梦幻曲》

2.唱主旋律记忆

音乐欣赏不仅只有听,必须与唱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这样才能便于音乐主题的记忆。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快乐的罗嗦》欣赏中,音乐主题多次出现。

例1

通过多种方式演唱,学生对音乐主题感受更加深切,音乐主题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就更加生动鲜活起来。

3.填唱歌词记忆

在器乐曲的欣赏教学中,歌词是通往音乐的一条捷径,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主题的熟悉与记忆。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对具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旋律配上歌词,变成一首简单易唱的小型歌曲让学生演唱,这种方式直观、形象,能激发学习欲望,而且也能更快地让学生记忆音乐主题。如《铁匠波尔卡》一课,教师让一年级的学生歌唱填词后的主题,能帮助他们快速熟悉与记忆,感受主题的多次呈现。

例2

4.乐器演奏记忆

钢琴是音乐教师最好的伙伴,平常使用起来也最为方便,所以很多器乐欣赏曲的主旋律,音乐教师都可以用钢琴现场演奏出来,给孩子们以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主题音乐的印象。器乐欣赏曲种类多样,而很多音乐教师也多才多艺,往往除了钢琴外还会一两种其他的乐器,甚至更多。如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笔者在课上就用手风琴现场演奏,学生兴趣盎然,随音乐有节奏地击掌、模唱,这样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对音乐主题有更深的感受,当然也能更牢固的记忆。当然,这对我们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平时多练习各首器乐曲的主题旋律。

5.情景表演记忆

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所以有些乐曲的音乐主题可以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吸引学生,加深记忆。器乐欣赏曲中不乏这种带有情景性的音乐,如《三个和尚》《三只小猪》《糖果仙人舞》《龟兔赛跑》等,都可以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主题,抓住学生的童心,理解音乐表达的内容,记忆音乐主题。

说到音乐主题记忆就不得不谈音乐主题的辨别,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音乐知识,但只要熟记了音乐主题也就能分辨音乐的其他发展部分,同时通过听辨乐曲的主题,也能大致了解乐曲的结构,正确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是结构欣赏法,即在主题记忆的基础上分辨音乐的结构,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分辨音乐结构时,应采用多种方法,如用动作或不同颜色的卡片,用演唱、演奏等不同的方式表现不同的乐段等。

三、课后:延伸音乐主题

通过课堂上多种方式的音乐主题记忆与辨别,学生已初步能记忆音乐主题,哼唱主要旋律,感受乐曲情绪,了解曲式结构,课后如能根据乐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操作性的作业,那就能让学生对音乐主题的印象更深,更好地掌握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一)演奏音乐主题

乐器进课堂,不仅能使孩子更好地掌握技能,而且通过演奏音乐主题,还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从而记忆音乐。如本校推行的“人人会吹口风琴”,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程度选择一些适合吹奏的器乐曲作为课后作业。通过吹奏口风琴可以对欣赏的作品加深印象,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吹奏技能。同时,学校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每年举行艺术周活动,如人人参与的口风琴比赛、特长学生参与的“十佳乐手”评比,学生演奏的许多作品都是教材中经典的器乐欣赏曲,通过自己演奏、听同学演奏,使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学生不仅有成就感,还会对作品经久不忘。

(二)创编音乐主题

在音乐主题熟记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创编音乐主题进行拓展。如欣赏《小星星变奏曲》后,笔者布置的作业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主题改变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创编新的曲子进行表演,并给新创编的乐曲起一个合适的题目。大家积极尝试,围绕主题创编出了许多新的作品,有的组将节拍改成了,起名《小星星圆舞曲》;有的组改变了速度,用安静、慢速演唱,起名《安睡吧,星星》;有的组改变了速度和力度,用铿锵有力的节奏边唱边行进,起名《星星广播操》;有的组创编了和声,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另一个简单的声部演唱,起名《小星星合唱》。通过多种形式的改编,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不但让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印象更深刻,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成效及改变

通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器乐曲音乐主题记忆的实践与研究,给学生、教师和音乐课堂带来了改变。

一、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兴趣和艺术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在器乐欣赏过程中通过探究音乐主题记忆,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激发和保持音乐兴趣,同时提高了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备课能力

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了集体备课的良好氛围:每一首器乐欣赏曲,我们音乐组的老师都会坐在一起听上几遍甚至十几遍,然后节选音乐主题反复聆听,共同讨论以什么切入点进行教学,怎样设计问题及活动,课余时间都在钢琴上练习主题旋律,回家还会找出其他版本的音乐进行拓展……一段时间下来,研究成了习惯,实践有了成果,大家都在收获中成长。

三、形成了课堂的互动探索和欣赏氛围

课堂内外,师生积极尝试探索音乐主题的记忆方法,沉浸在器乐欣赏曲的美妙意境中,从而使良好的欣赏课堂氛围逐渐呈现。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随着器乐欣赏曲愉悦地走进教室开启音乐之旅;课堂上听、唱、动、画于一体,尝试记忆音乐主题;课后积极探索创编、演奏主题音乐。欣赏课堂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发生了改变。

上一篇:英语语法顺口溜范文 下一篇:历史知识问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