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25 16:57:27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育

1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目前,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提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建议,但是他们大都忽视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知识教育对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重要作用。本人以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知识教育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大量的调查结果中分析认为:加强公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教育,是保证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的主要途径。

2我国国民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知识的教育情况

从我国国民对各学科知识的重视情况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受教育的方式来看:

2.1国民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科学知识被广泛重视的今天,国民大都认为只有象航天、国防、建筑、计算机等知识是我国最急需发展的科学,而人民对食品卫生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是国民的知识结构中的最适用、用得最广泛的科学知识。对它的掌握、重视的程度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以及平均寿命。有些人还错误的认为,吃喝不太讲究还是美德。

2.2国家对国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教育程度不够

从我国国民在学校受教育的知识结构来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安排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教学内容,以后也沒有进行系统学习,包括在以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食品、医学及相关专业的除外)。仅仅在初中《生理卫生》中介绍了人体健康的三要素。

2.3对国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国家对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基本上只是依赖广播电视、报刊的宣传,而且也只是零星的。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和食品安全知识主要是靠人们相互传授,根本沒有进行较系统学习。我国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的准入标准也是很低的,他们几乎沒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从事饮食业。

3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知识教育现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由于我国国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教育不够,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又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教育现状对我国食品安全影响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勘忧,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3.1人们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现实中,群众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都是靠自学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卫生部20__年2月13日通报20__年第四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中报告“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的44.4%、死亡人数的89.7%,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野生毒蕈、河豚鱼等有毒动植物”,它反映了人们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极其贫乏,对危害食品安全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3.2饮食习惯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饮食习惯中的陋习,没有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得到及时的根除,我国国民日常的饮食安排,主要是依靠传统习惯。人们的饮食习惯从以前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水平来看,是合理的。但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照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我们传统饮食习惯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因素。例如现在一些人爱吃大量经过腌、炸、烤,燻等食品。而现代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告诉我们,上述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苯并芘严重招标,如果频繁摄入此类食品,就易患癌症。这说明了国民当今的饮食习惯,没有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时俱进。

3.3忽视慢性食品中毒

从卫生部关于食物中毒的统计科目来看,急性食物中毒是被政府、社会和人们高度重视的,但慢性中毒由于对人身体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其发病期滞后,发病机理又复杂,而往往被人们忽视。如长期食用高残留农药的食品,就极容易使人致癌。所以在我国发生的慢性食品中毒事件则更多,对人民健康威胁更大。

3.4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状况令人勘忧

大部分集体就餐的学生、企业员工以及在城市的农民工,他们的饮食安全极容易受到威胁。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对他们健康起决定因素的食品,大都是由只经过简单操作培训、而没有经过严格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培训和食品安全教育的人员生产的。卫生部通报20__年第四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中报告“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44.4%,主要中毒原因是食物加工不当。”这些特殊人群的食品安全事故具有一次性中毒人数多,社会影响大,预防和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如20__年9月14日发生在南京市汤山镇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者达200多人,并造成38人中毒死亡。

3.5饮食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国民只注意食品质量和口味,而忽视了食品安全摄入数量,饮食结构不合理。人们普遍地不知道任何食品都有安全摄入量的要求,任何营养食品如果长期超量摄入,都会给人体造成危害。如1997年在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8.5和2.2。与农村相比,城市的患病率更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15年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每年平均增加0.93个百分点,约相当于每年增加1200万超重和肥胖的人。

3.6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

由于我国国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教育不够,人们不能鉴别和抵制假冒伪劣食品,让假冒伪劣食品还存在着市场,再加上我国又缺乏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

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造成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

4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教育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4.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是保证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的基础

知识不仅是财富、是生产力,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还是国民的食品安全的保证。国民掌握了比较全面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就会知道在自己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合理营养,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杜绝或减少有毒、有害的食品的摄入,预防由饮食不当而造成的疾病,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的水平。

4.2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就得加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宣传教育

在人们高度注重经济发展的今天,往往对食品安全以及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球及我国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地发生。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国人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贫乏,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道德水平不够,是长期威胁我国食品安全的客观因素。要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就得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具体的对策是:

(1)提高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大量存在。但有些疾病,如大部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大多数是人们长期不注意自己的饮食造成的。所以加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2)加强国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因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是国民的知识结构中最适用、用得最广泛的科学知识。对它的掌握、重视的程度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以及平均寿命,所以要经常对全民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安排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课程,要像扫盲、普法教育一样对待全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要在要在大专院校开设食品生产和管理技术专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来逐步替换现在的只经过简单操作培训、而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和食品安全法教育的人员。同时,要不断地利用广播电视及报刊大力宣传食品营养卫生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素质,为保证我国食品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论和建议

结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育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巨大,要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现状,除加大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外,还要大力加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教育,做到堵与疏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的严峻现状,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建议:加强国民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安排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课程,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营养卫生、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才能赶超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3]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20__,14(1):15-17.

[5]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02

[6]张远.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__/0917--20

[8]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安全,20__-04:17-18.

[9]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2

关键词:食品行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才需求 实践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营养和食品安全更加注重,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食品工业持续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没有突破9万亿元,但是整体上还是保持一个向上的势头。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会有较大需求;同时,对食品行业高职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也有新的要求。当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综合适应能力表现一般,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此看来注重实践教学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是强化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创新点的重要途径。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在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对以上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合教育现状,才能确定所需的技术岗位、开设课程等,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过程

为了进一步修改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2012年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38名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岗位调查,涵盖区内外6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学生从事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完善2013届和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岗位调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138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发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调查表138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保证所有问卷全部收回。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从调查结果(表1、表2)可以看出有47.3%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实习,52.7%学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这两个岗位上,各占43.07%和24.62%;从事食品营养、食品研发与加工、食品销售岗位的人数较少,分别占10.77%、7.69%和9.23%。有三名毕业生在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仅占4.62%。毕业生从事岗位分布如图1更为直观。

根据毕业生反馈工作或实习企业人才需求结果(表3、图2)表明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有80%的食品企业需要食品检测人才,需求人数占需求总人数的40.1%;对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有一定增加;特别是食品营养岗位需求较为明显。分析职业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和社会需求有关,食品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因此食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食品企业数目很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较大,食品加工和销售也需要较多的人才,至于营养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和社会服务较少,所以目前需求相对较少。

图2 近几年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食品营养方向人才需求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与膳食营养密切相关的疾病日益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结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引导我国居民参与及改善营养膳食搭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食品营养人才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菜师等满足社会需求。

(二)食品检测方向人才需求

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对食品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三)食品相关方面人才需求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奋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与食品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配方的研究与生产人员也是市场和社会需要的。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面分析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群进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析

通过表4、表5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也比较完善,根据以上对社会需求及毕业生两个方面的分析,为以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第五届食品安全论坛.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中国包装工业,2013(13)

[2]顾仁勇,颜文斌.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3]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三十条)( 教高〔2012〕4 号)[Z],2012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3

【关键词】餐饮业;食品卫生与营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R15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29-01

饮食合理营养是保证居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与导致多种慢性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因此良好的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水平是饮食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1]。餐饮行业是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相关手段,向普通消费者提供餐饮、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餐饮生产经营行业。餐饮行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从业人员卫生态度、卫生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餐饮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餐饮的卫生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消费人群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解某地区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的认识情况,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可以有效开展培训工作,最终为消费人群提供安全、健康的饮食,所以对该地区餐饮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地区餐饮从业人员3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餐饮服务员、厨师、餐饮管理人员以及从事餐饮其他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以及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等内容,调查过程中在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现场调查、不记名填写、填写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的方式,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各15题,均为单选,总计30分,以达到总分的 60%为及格 以达到总分的 80%为优秀。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2),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调查到的300名餐饮从业人员中,男128名,女172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5±10.5)岁。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98名占32.67%,高中学历146名占48.67%,大专38名占12.67%,本科学历18名6.00%;来自农村228例占76.00%,来自城市72例占24.00%;岗位分布为厨师148名占49.33,服务员82名占27.33%,洗碗工34名占11.33%,库管员、采购员、管理人员等36名占12.00%。

2.2 食品卫生知识调查 300份问卷食品卫生知识最高得分14分,最低8分,平均得分(11.8±3.2)分,及格人数为285名占95.00%,优秀人数为95名占31.67%。

2.3 营养知识调查 300份问卷营养知识最高得分11分,最低2分,平均得分(6.8±2.8)分,及格人数为109名占36.33%,优秀人数为31名占10.33%。

3 讨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年来,餐饮行业的安全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光大居民在餐饮业的就餐率明显提高。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对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工作[3]。通过对该地区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和营养知识的调查,发现餐饮业从业人员不论是食品卫生还是营养知识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来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素质这一问题己成为餐饮业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3.1 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提高餐饮业卫生质量,不仅要抓好监督、监测等工作,更应该重视餐饮从业人员的相关卫生知识培训[4]。需要进行深入有效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不断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及培养出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参加卫生机构组织的相关饮食知识培训能够显著提高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和营养知识的认知水平,建议卫生监督部门要长期开展广泛深入的餐饮行业卫生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严格落实双证管理制度,即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培训合格证和健康证后方可持证上岗。通过进行长期经常性的卫生知识培训,使其食品卫生和与营养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通过餐饮业内部的培训机制带动整体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品的提高[5]。同时要结合经常性的卫生监督,从而切实提高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培养其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和行为,为餐饮服务业创造一个卫生、健康、安全、文明的服务环境。

3.2 增加培训形式 培训方式应该注意灵活多样,浅显易懂,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主要媒体进行的卫生知识教育专题栏目及公益广告,以利于各种文化程程度从业人员所接受。需要将卫生培训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同时考虑到部分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无法定期参加卫生相关培训,可以同时印制一些饮食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小册子及相关宣传海报,分发到餐饮基层单位, 鼓励餐饮卫生从业人员在岗自学有关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

3.3 开展针对性培训 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了解,掌握较欠缺,餐饮主管部门应结合餐饮从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加强管理和督查,纠正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开展现况调查,未采取干预措施研究。今后,将在现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人群,从培训方式、培训教材等方面进行干预措施的实施和评价,对影响从业人员卫生素质的因素作进一步探讨,为及时、准确、全面地采取更有针对性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素质措施和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总之,保障餐饮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与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避免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我们相信通过对餐饮行业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和管理,针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强化食品卫生和营养知识的掌握,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将更加丰富,更加营养与健康,也更加安全[2]。

参考文献

[]毕慧,李云.成都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828-830.

[2]刘雅平,德俊梅,王占楼,等.北京市某单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现况调查,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12):77-80。

[3]王冰。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从业人员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调查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7(2):123-124.

[4]范玉波,高歌,季圣祥,等.临沂市餐饮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68-1969.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4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6.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5

一、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成绩

学校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组成,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丰富工作载体,切实使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构筑起学校食品安全的坚强防线。我省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体现出“三个到位、四项深入、五个提高”的特点。

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全省各地各校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指挥,业务部门牵头落实。形成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层层抓、层层管的良好局面。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的各个关键环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落实具体负责人员,基本实现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监管措施到位。省教育厅要求学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同时,完善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项制度规范,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有章可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特点,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布置和预警提示,有效减少了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自2012年3月1日起,我省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受益学生530多万人。按照每月供餐22天、每年供餐10个月计算,截至目前,全省已为超过17亿人(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集中供餐,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总体而言平稳有序,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不断改善提升,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成绩。

四项深入:一是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去年3月至今年9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全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共20期,参训人数超过3 500人。州(市)、县(区)两级按照要求组织分级培训,切实扩大了培训范围、有效提高了监管水平。二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全省各地各校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2012年6月,省教育厅从在昆6所高校抽调食品安全和营养膳食研究领域的25名专家,组建成省级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专家组。组织专家编写《云南省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手册》,构建起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学习题库。各地各校结合班会、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讲解食品安全知识。2012年9月至12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全省首届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广泛掀起了深入宣传、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热潮。三是深入开展督导检查。省教育厅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导检查活动。2012年3月、9月和2013年3月,省教育厅抽调省级学校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员,组队分别前往12个州(市)、36个县(市、区),对184所中小学的196个食堂进行督导检查。专家工作组在检查中,对各地各校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切实有效地帮助各地各校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四是深入开展联合执法。2012年6月至12月,按照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全省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行动期间,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同级卫生、工商、质监和食药监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出动执法人员3 409人(次),车辆1 086辆(次),检查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餐点4 121户(次),下达责令整改意见书495份,整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餐点639户(次),开展自检自查工作的学校食堂8 916户(次),专项整治行动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五个提高: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5个方面的提高:一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三是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四是整体工作效能提高;五是社会认同程度提高。

2012年至今,省教育厅的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受到云南电视台报道1次、云南日报报道1次、中国教育报报道2次、春城晚报报道1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云南教育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网站报道23次。在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对40家成员单位进行的2012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考核中,省教育厅被评为一等奖,同时,被省政府食安委授予“云南省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优秀组织奖”。

二、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省中小学食品安全工作在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还未真正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片面认为教学工作是“硬指标”,食品安全是“软任务”,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食品安全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松懈。

二是硬件设施条件不足。我省现有的学生食堂难以满足学校食品安全规范管理的实际需求。虽然全省各地为了保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千方百计地创造供餐条件,通过新建学校食堂、统一搭建临时伙房、改造原有校舍为厨房等方式,暂时缓解了供餐条件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学校食堂现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部分山区学校由于没有食堂,只能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或家庭托餐形式进行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困难。

三是后勤人员配备不足。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没有食堂工人固定编制,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过程中,部分学校通过安排科任教师参与食堂配餐、分餐工作,以暂时缓解学校食堂后勤人员不足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科任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从事配餐、分餐工作的兼职人员属临时上岗,缺乏相应培训,食品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学校食品生产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在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依靠教育部门一家力量无法实现有效监管。但是目前,教育部门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力度仍然不够。

三、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学校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在2013年9月11日主持召开的食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心系群众、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大事、发展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检验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条重要标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强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建立从采购、储存、加工、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食品流入学生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加快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要加强监管,服务大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据相关管理规定,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和托餐家庭开展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提出意见,督促整改,确保消除隐患。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要按照相关规定,停止供餐。中小学食堂对外承包经营的,必须切实加强对承包学校食堂的监管,落实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把保证食品安全作为承包合同的首要内容,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三要严肃纪律,明确责任。学校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救治中毒学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危害蔓延扩大,并按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疏于管理,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应人员责任。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要严格管理,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食堂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依法领取从业许可证。食堂从业人员要按照要求进行健康体检,未经体检合格人员,学校一律不得录用。学校要建立监督管理与定期巡检常规制度,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监管工作。在学校食品安全制度建设方面,曲靖市、大理州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执行到位,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严格高效。

二要规范要求,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各项措施。学校食堂要严格把好“五关”:一是严把食品采购关,落实食品采购索证制度。二是严把食品贮存关,落实进货验收和台账记录制度,及时处理过期或变质食品,严禁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存放在一起。三是严把食物加工制作关。根据《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实现对食品加工的规范操作。四是严把餐饮具清洁关。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确保卫生无害。五是严把食堂安全保卫关,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防恶意投毒事件发生。

三要加强沟通,加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力度。建立健全与卫生、食药监、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协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玉溪市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中,定期与相关部门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充分依靠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疾病预防控制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研究、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食品安全的风险和隐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12年,省教育厅联合相关厅局组织开展了全省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今年,将继续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各地各校要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自检自查、执法检查行动,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第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进一步提高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一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通过统筹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资金,将中小学学生食堂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学校的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各项建设工作,使我省学校食堂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向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的方式转变。同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勤工俭学基地建设,补助学生食堂食品供给。文山、临沧的部分县(区)在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方面成效明显,有效降低食堂成本,切实保障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营养。会泽县在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400多所学校已具备良好的食堂供餐条件。

二要确保食堂及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配备工作人员,妥善解决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专业培训问题。同时配备食堂专(兼)职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保山市重视从业人员的配备,各个县(区)财政按照不同标准支付人员工资,确保了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台账登记、食品留样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成本核算,落实资金监管制度,每周公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一周菜单和经费账目,确保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营养,资金使用规范、透明。

三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开展针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针对中小学食堂食品加工制度要求、学生营养膳食科学搭配知识、食物中毒易发原因等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级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帮助食堂从业人员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确保食品安全。

四要加强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各地各校要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学校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力开展“餐前五分钟”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各地各校安排班主任或分餐教师在开餐前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个或多个有关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同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相互配合,在全省中小学迅速掀起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高潮。使学生在用餐的同时,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知识,培养终生受益的良好生活习惯。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6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6.

[4]糜漫天.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2年2期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7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41-02

今2013年3月,国务院第七次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决定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以及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有关生产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局组建后,明确提出了“社会协同共治”(亦称“社会共治”)的理念和思路,即: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法律、文化、科技和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只有形成社会各方面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和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才能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社会协同共治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着力引导食品企业及从业者形成主体责任和道德诚信意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倡导诚信从业风气,普及信用文化知识;推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消费维权,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机构之间建立更为有力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坚实的外部约束和道德底线[1]。“社会共治”的确立,表明国家食品安全机制将从原有的单纯依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向全社会多方主体主动参与、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综合治理转变。

回顾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纵观中外食品安全监管及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对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协同共治是实现中国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科学途径和长效机制;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基础是普遍增强公众的健康素质,从而强化行政执法者依法监管、严格监管的责任感,食品生产经营从业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监督的参与意识。

1 健康素质和健康素养

健康建立在应有的健康素质及健康素养的基础之上,健康素质及健康素养的需求来源于对于健康的目标和预期。健康素质是健康素养的内在综合表现,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认知、

能力的基础。提高健康素养是提高公众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 是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标[2]。

1.1 健康素质

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感。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基础上,通过后天习得和健康的长期积淀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个体或人群的积极品质[3 ]。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韩丹博士认为:“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而要具备的趋利避害基本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 [4]。即健康素质就是一种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

1.2 健康素养

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是: “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5]。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 于2000 年提出的健康素养概念为: “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

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的决策的能力”[6]。公众接受教育的水平、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和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等因素都影响着公众健康素养的高低。高健康素养表示个体掌握了较高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面对健康问题时能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使个体达到最好的健康状态。

2 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健康素养工作。2008年1月,原卫生部第3号公告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这个公告为中国公民界定了66种基本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25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34条及基本技能7条。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念4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15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技能1条。2009年12月,原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明显。对71 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6 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和“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7],而其中5项指标正是与居民食品药品的健康素养测评有关。

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偏低,居民的食品安全健康素养更低。中国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尤其是提示在今后推广和普及食品药品健康素养工作中,应着重提高居民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

3 食品安全健康素养

著名健康教育学者努特毕姆博士(Nutbeam D)将健康素养分为3个层次:基本/技能素养、交流/沟通素养和批判素养[8]。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将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表述为: 公众在生活中或从事与食品相关的工作时,具备良好的阅读和书写技能,能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积极寻求获得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改善自身状况,同时,能够采用批判思维理性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各种信息,从自身角度出发,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公众应具备的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有健康素养的人及其应该具有的应对能力。有健康素养的人主要表现在: 可以通过思考作出正确的决定来解决问题,有责任感能作出对自身和他人均有利的决策,正确运用已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可以与他人对现况进行简洁而准确的交流。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 个体能够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通过判断,有选择地接受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护措施,理性分析文化、媒体、技术等相关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通过人际交流技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将影响范围由个人扩大到家庭和社区,能够以实践行动减少危害因素和促进健康。

3.1 公民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构建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的“知信行”模式阐述了知识、信念和行为在公众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其中知是基础,信是态度和动力,行是消除危害健康因素的行为[9]。公众健康行为的改变主要受到其健康知识、价值观和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增强公众健康的“知信行”,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应从知识性、行为性和信念性三个维度构建。

3.1.1 知识性素养: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性素养是指消费者判断食品品质的能力和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时对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知识所具备的认知和掌握程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知识性素养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食品卫生常识以及掌握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保证食品安全操作常规的能力和水平。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知识性素养是指熟悉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化学、动物学领域的大量知识,掌握必要的食品检测工具和技能,能够开展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3.1.2 行为性素养:食品安全行为性素养是公众为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持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或工作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消费者行为性素养是保持合理的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不采购、不使用“三无”食品,不食用霉变食品、拒绝垃圾食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期间有有效的防范措施。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为性素质是自觉地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卫生的技术要求生产经营合格食品、放心食品,不制假、不掺假和不售假。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素养是忠实履职,严肃执法,尽可能完善监管措施,进行有效监管,严厉打击不顾他人死活、利欲熏心和道德沦丧的食品故意造假违法行为。

3.1.3 信念性素养:食品安全信念性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对食品安全本质与价值的认知水平及以此为基础的行为态度。消费者的信念性素养是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关注食品安全,能够正确选择安全食品信息渠道,能够分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迷信和伪科学思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念性素养是自觉承担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把食品安全当作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道德底线。作为企业而言,利润肯定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要讲安全,更要讲良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种信仰,有了这种信仰就有了做好食品安全的内在动力,有了食品企业自律的道德基础。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的信念性素养就是从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角度,把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维护政治大局、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高度,严肃对待食品安全每一个环节的行政执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把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口,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食品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和执法监管者因为在食品安全层面上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以对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知识性、行为性和信念性的内涵要求也不同,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三者和谐统一。食品安全知识性健康素养是改变行为的基础,食品安全信念是转变行为的动力,食品安全行为改变是知识、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当今中国,如果实现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养成生产经营安全食品的习惯,消费者养成健康消费的行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认真执法监管,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问题食品终将销声匿迹,食品安全风险必将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张勇局长在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2013.

[2] 李素华.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 . 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5): 385-388.

[3] 鄢建江. 关注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思考[J].江西教育,2005(2):56-57.

[4] 韩丹.健康素质、体育和健康[ J ].体育与科学,2003,24(4):11-14.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R]. Geneva: WHO,1998.

[6] 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urrentbibliographies in medicine Bethesda[EB /OL]. http: / / nlm. nih. gov /pubs /cbm/hliteracy. html.2003.

[7]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首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D]. 2009.

[8] Nutbeam D. 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 goal: 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00,15(3) : 259 -267.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篇8

人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吃的?还有什么是我们敢吃的?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远离食品安全隐患?

一、正确认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食物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物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即维持生存生长或保证从疾病、体力劳动等各种活动引起的疲乏中恢复正常的能力。食品安全状态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中各种危害物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程度。它以确保食品卫生、营养结构合理为特征,强调食品安全是人类维持健康生活的权利。

当前,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有关专家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等,根据食物中主要污染物和本身的毒性、对人暴露的可能性、对危险性的性质与危害健康的统计,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对污染物危险性,即食品安全状况作了评价(表1)。可见,食源性疾病是当今影响居民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发生15亿次腹泻性疾病,导致 180万儿童死亡,其中7成以上是由食源性致病因素造成的。中国每年食物中毒约为2~4万人,但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字的1/10。需要强调的是:食物中化学农药残留的污染在发达国家并不被看成是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对不平衡的膳食结构,在这些国家的专家分析中已认识到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如估计癌症总死亡的35%归因于营养不平衡,故列为慢性毒性的第四位。

二、远离食品安全隐患

要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除政府与国家需要在加大宣传,提高食品安全的公众意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工作;加快食品安全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安全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增加投入,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外,作为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应从自身出发,构筑食品安全防线,杜绝食品安全隐患,以达到营养健康的目的。

1.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模式

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模式的建立对确保居民的食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当前世界营养学专家根据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按搭配比例的差异,将膳食结构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即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型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东方型。

西方型膳食结构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所谓“三高”型结构。其优点是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含量高,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增加得快,不利的一面是热量过剩、营养素不平衡,随之带来的是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东方型膳食结构是以日本、中国等亚洲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代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其特点是膳食中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品质较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好,有利于血脂的运行、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危害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同时植物性食物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能促进肠管蠕动、迅速排除积粪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营养学家认为,日本那种以粮食、豆类、鱼类为主的东方型膳食结构较为科学合理,因此,日本人的健康水平较好,平均寿命比美国、中国人高。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较大,应在饮食多样化的原则下,积极倡导东方型的膳食结构模式,杜绝盲目追求西方型的“三高”膳食模式。

2.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应经常关注媒体定期的关于食品质量安全抽查情况的通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

当前市场上了几类食品安全标志 :

①食品安全标志说明该产品符合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允许进入市场销售。

②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这类产品中所含有的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残留量低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最低限量值。

③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食品,A级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质量大致相同;AA级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一致。

④有机食品标志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这些食品安全标志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3.购物中学会“择优而购”

一种食品永远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人类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知晓食品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足够的应急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因此,在选购食品时,学会客观、准确、快速地识别其品质优劣“择优而购”,是很有必要的。如:

包装食品

在选购包装食品时,一是尽量不要到街头的小摊小贩那儿购买,而应选择可信赖的、储存、冷藏条件好的商家和品牌,购买那些定型包装的食品,这样安全性可大大提高,而且万一发现所购食品有问题,也可以找到源头。二是看包装,包装产品要密封、无破损。三是看标签,应花几分钟,把包装上的各种标示,如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的产品标准、配料表、净含量等查看清楚。应尽量挑选近期生产的产品,选择大型企业或通过认证的企业,尤其一些需要限制某些营养素的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等,更要特别注意阅读营养标示。四是看外观,不要挑选色泽太艳的产品,过分漂亮的颜色很可能是人为加入的合成色素或发色剂亚硝酸盐。

蔬 菜

在选购蔬菜产品时,一是看色泽,根据各品种本身固有的颜色、光泽,判断蔬菜的成熟度及鲜嫩程度;二是嗅气味,新鲜安全的蔬菜不应有腐败味和其他异味,最多仅含有清香、甘辛香、甜酸香等蔬菜本身所具有的气味。三是察形态,多数蔬菜具有新鲜的状态,如有蔫萎、干枯、损伤、变色、病变、虫害侵蚀,则为异常形态。还有的蔬菜由于人工使用了激素类物质,会长成畸形。注意:带虫眼的蔬菜绝不等同于无公害蔬菜,有的农药残留量反而更高。

水 果

在选购水果产品时,一是应尽量购买当令水果,不合时令的水果往往须多喷洒大量药剂才能提前或延后采收上市。二是外观的鲜美、亮丽,以及有无病斑、虫孔等对水果的营养与品质关系不大,不影响其安全性。但表皮光滑的水果农药残留较少,而外表不平或有细毛者,则较易附着农药。另外有套袋保护的水果,则药剂附着较少。三是若水果外表留有药斑或不正常之化学药剂气味者,应避免选购。四是食用前应以大量清水冲洗水果,削皮或剥皮食用的种类也宜先清洗后再削皮或剥皮。

食用油

在选购食用油时,以颜色浅、无分层、透明度好、无沉淀和悬浮物的食用油品质较高;颜色深(香油除外)、存在分层的食用油品质较差。

上一篇:妹妹长大了范文 下一篇:杨氏模量的测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