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活动范文

时间:2023-11-03 04:06:30

高校活动

高校活动篇1

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本身也有软硬之分。老师教、学生学,带给学生的是理论知识的获取、技能水平的提高,是硬实力的积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文化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促进学生提高组织策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的软实力建设。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路径探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一方面其职业目标比较清晰,即毕业后基本结合所掌握的技能从事相关行业,较本科院校学生则更偏实践型,因此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对校园文化活动渴求度较高;另一方面,学生的组织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们个性比较突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约束感,执行力不强,既渴望丰富生活,又常常被懒惰牵着鼻子走。因此创新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设计全过程大比重听取学生的心声,从选项到策划,从组织到实施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学校掌握大的原则和方向,这样才能更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产生,而这也恰恰是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要创新形式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讲座、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爱心资助及其他各类社团活动,但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是十分密切,学生们更多地结合自己已有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们正在建立初步的职业目标这一情况,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多地融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更加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如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组织举办的秋风送爽汽车清洗月活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批准与支持下,该专业同学自行宣传、策划,对汽车进行清洗保养时,进一步对各品牌汽车构件、性能进行深层次了解,专业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帮助同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双提升。

(三)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必须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当今社会,文化建设无论在各行各业都是热点问题,学校培养中尝试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在校园中引领同学对相应的企业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亦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活动的开展中引导学生接触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并对其展开思考;鼓励学生提高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从学校的角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延伸至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搞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时代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由单一的、封闭型教育模式转向多维的、开放型的教育模式;也要求其开拓思路,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模式上、内容上、参与者上与其职业培养目标进一步融合,优势互补,在不断的创新中实践与探索,建设丰富多彩的新型校园文化。

高校活动篇2

高校推广活动策划书【1】

一、大赛宗旨及目的

在大学生中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游戏策划设计水平,增进校园网络游戏爱好者的技术交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我市网游策划设计人才,推动厦门网游产业的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厦门市新闻出版局、厦门市版权局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软件学院

特邀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三、参赛对象

厦门市主要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可独立或组队参赛,团队人数限3人以内)

四、参赛作品要求

本次大赛参赛作品为网络游戏策划设计方案,应符合以下要求:

1、必须为原创的网络游戏策划设计方案;

2、格式和条理可自行设计,也可参照大赛组委会所提供的基本格式(见附件1:参赛作品模版);

3、应重点叙述游戏玩法和规则,详细描述游戏各系统设定并分析其对游戏性的影响;

4、为增强文章表现力,欢迎提供相关原创图片、动画等;

5、参赛作品内容应健康向上,鼓励绿色休闲类游戏策划,且不得含有政治、宗教或色情的、暴力等低俗化内容。

五、评选办法

本次大赛的评委会将邀请相关政府主办单位领导、高校专家学者、网游公司业界人士组成评委会。大赛奖项设置如下:

一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1200元或等值奖品;

二等奖(2名):奖励人民币800元或等值奖品;

三等奖(4名):奖励人民币500元或等值奖品;

优秀奖(10名):奖励人民币200元或等值奖品;

优秀组织奖:对积极组织参与本届大赛的单位将授予优秀组织奖。

主办方协助将优秀获奖作品及作者向游戏开发公司推荐实习。

六、参赛办法

1、比赛报名:参赛者可登陆大赛指定官方的网站获取各类信息。该网站为本次大赛唯一渠道。

从官方的网站上下载报名表(附件2),于20XX年5月15日之前发送到XXX。

2、作品提交:参赛作者须将作品(请采用pdf文档形式)作为附件发送至E-mail:XXX,邮件标题请注明“网游策划方案(作者姓名)”,邮件中请务必注明作者联系地址、电话等。

作品发送后,请与联系人马少飞同学联系确认。

3、时间安排:本次大赛20XX年4月26日启动,参赛作品征集截稿日期为20XX年10月26日24点。20XX年11月将公布评选结果并举行颁奖大会。

4、大赛组织:本次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厦门大学软件学院,A栋109团委办公室。

联系人:马少飞;电话:

指导老师:刘锦锗;电话:

高校推广活动策划书【2】

一、品牌背景

芬达汽水(fanta)是1940年代在欧洲开始风行的饮料,1960年被可口可乐公司所并购。芬达橘子汽水是最主要的核心口味,占有70%的销售量,但其它的水果口味也有众多爱好者。明亮的包装色彩、鲜明的水果口味、富含气泡等特色是芬达汽水广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原因。新的品牌形象由visitoffice设计,在字体设计上外形更加柔和充满动感,图案的表现上突出表现芬达汽水为软性碳酸饮料,富有欢乐、幽默、爱玩的个性。visitoffice在品牌要素的视觉传达上通过超炫的插画、图形、色彩,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区域设置传递不同信息,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口味的需求。

芬达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无形中也是一种年轻时尚的象征。目前,芬达在国内高校已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仍有一小部分人群未曾接触过芬达或喜爱程度不高,这说明芬达在本地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群体喜欢刺激,崇尚时尚,追求个性与品位,有较强的品牌意识,芬达是一种碳酸饮料,正符合这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

此次活动对象是南京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年龄集中在20岁-25岁之间。芬达的宣传力度大,涉及范围广,各种传播媒体都已涉及到,以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为主,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广告近年来的影响力度逐年降低,因此有必要在学校中进行公共关系策划,以进一步提升芬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品牌形象。

二、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让芬达饮料的消费人群体验芬达品牌所传达的快乐生活的观念。在促销活动中,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芬达与大学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同时通过“畅饮芬达、欢乐笑园”的主题活动为他们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以此表达对他们的一种关爱,拉近与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提高品牌亲和力。

在各大高校内举办的多样化的产品促销活动,会更有利于促进年轻消费群体对产品内涵及价值理念的进一步关注。通过将芬达饮料以奖品形式赠与参加者的方式,使消费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牌宣传,熟悉品牌种类及口味。在各种活动的欢乐氛围下,芬达汽水崇尚快乐生活的产品形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

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芬达在南京工程学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将企业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的传递给南京工程学院,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舆论气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活动安排

1、时间:20xx年12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

地点:南京工程学院北区综合楼广场

2、主题:“畅饮芬达、欢乐笑园”

3、活动内容及宣传方式:

(1)前期宣传:

在南京市场广告宣传,应该具有明确的广告战略,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保持产品和企业的品牌。高校市场上的广告诉求点应该具有针对性,而这主要依赖高校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行为。

同时也因该注意到高校广告媒介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在南京市场除了具有学生阅读率比较高的传统媒体(如环球时报、时代周刊、大学周刊),还有特殊的媒介工具,如校园海报、宣传单、网络交友平台等。

1、广告宣传

前期会在各栋学生公寓楼门口的宣传栏以及各个寝室楼栋的公告栏处进行宣传,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楼下设立一张醒目展示牌,各个寝室楼栋下张贴同样的海报。海报内容:“芬达笑园”广告微电影展。

2、在学院广播室进行活动宣传广播

提前预约教室,大概容纳人数为40人。播放电影前,大力宣传完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概况,观看过程中邀请观看者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电影放映结束,活动工作人员在统计问卷中随机抽取10份,每人奖励一箱芬达饮料。至此,活动结束。

3、征集“畅饮芬达,我的笑园生活”视频或照片

向全校学生征集关于他们喝可口可乐时的视频资料,经我们工作人员评选出创意视频和照片。

4、举办“畅饮芬达,我的笑园生活”快乐分享活动

提前与南京工程学院学生会联系,由学生支持组织此次活动。在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提前一周展出宣传报,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与。活动举办过程中,先展出评选出的“畅饮芬达,我的笑园生活”创意视频和照片,然后由主持人邀请获奖学生分享视频、照片中反映的大学生活趣事,并给获奖者发放奖品,最后随机抽取现场观众,每人奖励一瓶芬达饮料。

(2)公共关系:

1、助学活动

(一)、活动目的:提高品牌的了解度、认同度和美誉度,扩大受众群体范围

(二)、活动范围:南京工程学院全校师生

(三)、活动时间:20xx年12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

活动主要是以奖学金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所以拟定南京工程学院全部下属学院中各选出优秀学生2名,可以得到芬达公司提供的500元奖学金,以资鼓励。

2、企业家讲座

(一)、活动目的: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增强融洽度、认同感和亲和力

(二)、活动地点: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报告厅

(三)、活动时间:20xx年12月20日

(四)、邀请嘉宾:芬达汽水南京分公司负责人

(五)、讲座主题:公关-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3、企业赞助学生社团活动

(一)、活动目的:提高企业美誉度和认同感

(二)、活动范围:全校有登记的正规学生社团组织

(三)、活动时间:20xx年12月24日

(四)、活动地点:南京工程学院北区综合楼广场

(五)、活动要求:以“畅饮芬达,欢度平安夜”为活动主题

(六)、金额:公司将给予每个社团200的活动资金资助

4、组织企业实地参观和动手实践。

(一)、活动目的:通过实地的参观实践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开阔视野,增加学生与企业的亲切感,缩小学生与企业要求的差距,进一步认知公关的重要性

(二)、活动对象:各院系挑选出学生2名,共计32人

(三)、活动地址:芬达汽水南京分公司

(四)、活动时间:20xx年12月28日下午2点

四、活动经费预算:(单位:元)

五、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1、为防止活动当天突遇下雨等不适宜开展室外活动的天气,应提前与校广播台取得联系。当遇突发天气时,利用广播台及时进行通知,并告知调整日期。

2、若组织活动的工作人员出现缺勤、请假等情况,应充分利用校学生会相关学生干部,及时做好替补。

3、若活动现场气氛不高或吸引人群较少,主持人及其他工作人员应灵活应变,及时创新活动内容,调动现场气氛。

4、若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可适时增加奖品抽取次数,合理调节活动预算金额。

六、活动效果展望

本次活动面向全校,还邀请友邻及媒体参加,覆盖面广,活动以学生校园作为宣传重点,系列活动连续出击,一定能使各方受益。

对于校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传播了公关概念、理念,使学生更能体现“经济”内涵,“涉外内涵”;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注入新风。如能成立研究会、建立实习基地,将极大的推动我校公共关系的研究、加快我校学生社会化进程。

对于赞助方:推广了品牌;发扬了“关心教育”传统,提升了美誉度、知名度,获得了人心。活动总计22000元经费深入影响了很多师生,成本低。将更能密切管理学部和管理课程较多的学部师生与芬达的关系,为在师生中、社会上广泛推广芬达品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活动篇3

这次活动准备工作不仅充分,而且学生和家长全程参与,工作细致而周密。班主任陈红通过跟岗学习的红河州泸西县张老师了解到泸西县白水乡山黑小学学生所处的艰苦环境,决定组织一次“手拉手”互助活动。

陈虹老师首先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我们能为山黑小学的同学做点什么?”通过张老师的动情述说和朗读山黑小学学生的几封表达他们愿望的信后。同学们被感染了,大家出谋划策,捐书、捐压岁钱、捐衣服、给他们写回信、去看望他们……,几乎老师设计的学生们都想到了,而且更丰富。捐赠、送物品、看望、“手拉手互助”,一切都水到渠成。家长委员会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活动的最终组织者。

捐赠活动开展了两次,一次是捐书,四(9)班的同学们在全校范围内展号召大家为山黑小学捐书,短短两天,捐赠的图书达到一千多册。第二次是班内的捐款和捐衣物、学习用品活动。大家捐了几百件衣服和学习用品,捐款达到几千元。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动员同学参与“手拉手小伙伴”活动,并给小伙伴准备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有些同学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礼物。既倾注了爱心,又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出发前的大量准备工作是家长们做的。到达山黑小学门口时,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夹道欢迎,并一起呼喊着欢迎词,更让大家深深感动,同学和家长都体会到了一种被尊重、被厚爱的感情,这种体验多么难得,和付出相比,是那么沉甸甸的一种收获。

在校长致词和捐赠仪式后,“手拉手小伙伴”活动是高潮,结成对子的小伙伴们互相交换礼物和联系卡,交流自己学校和家乡的情况。短短的时间内,同学都有了一位新朋友。大家一块参观了山黑小学的教室和宿舍,当看到简陋得出乎大家想象的环境时,同学和家长都很难过,家长们发动了现场捐款,十分钟时间捐款达8000元,一股爱和奉献的暖流在每个参与者的心间流淌。一整天,同学和家长都在感动中度过,许多人在回去的路上说,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天,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天。爱的付出、奉献的快乐长久地占据着大家的心灵,也必将长久的、深深地影响孩子们。

活动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会关心人了、会体贴家长了、不那么计较吃穿问题了、比以前懂事一些了、学习更用功了……,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家长们都感叹:这样的一次校外活动胜过了千言万语的教育、一天活动胜读四年书呀、这对孩子们地全面发展太有用了。

老师们同样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变化:班上课更安静了、学生之间好像更团结了、学生的眼神里好像有了更深的内容、调皮的学生不那么调皮了……。

2011年4月15日,我校五年级9班组织了一次送水活动,活动源于云南的大旱,很多地方吃水发生了困难。全省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旱、节水、送水活动。五(9)班的家长促成了这次校外活动,他们觉得这样的校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更直接地感受到山区的艰苦。于是在家长和班主任海燕老师的计划下,活动付诸实施。

班内首先召开一次全体家长和学生参加的捐赠会,有家长还联系了两家企业,由一位记者家长讲述她目睹的山村吃水、取水的艰难,走几里、甚至几公里去取水,有些学生因必须帮助家长取水而辍学。大家当场捐款2000多元,另外第二天还捐了200多本书籍和衣物,企业则捐款达3万元,图书1万册,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同学家长都很兴奋。

送水活动安排在周六,一大早家长和学生就坐上两辆大巴车出发了,出发时孩子们很兴奋,但当车驶出城区,车上安静下来,看到车窗外枯黄的庄稼、干涸的小河,大家的心情不觉就沉重起来。

车子颠簸行驶了五个半小时,下午一点多才来到坐落在半山坡的学校,但这所学校并不是预先联系的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因为那座学校车子无法到达,要再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所带的水和书籍又很沉,一天无法往返。因此当地教育部门准备了这个应急方案,征求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家长们的初衷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更深。可面对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大家只能接受现实。

滑坡小学的师生在校园里列队迎接,孩子们很是激动,不顾疲劳把水和书籍、衣物搬下车,然后两个人一组跟随滑坡小学的同学下山打水。浩浩荡荡的队伍走了两公里的山路才来到了一个低洼的取水点。两公里在平时不算什么,但对于五(9)班的同学,崎岖不平的山路是个不小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是回程要负重上坡。前半程大家还有说有笑,沉浸在助人为乐中,后半程很多孩子开始吃不消了,走几步停几步,大汗淋漓、衣衫不整,有的坐在地上不想再动。这种体验对孩子们恰恰是宝贵的,在都市里难得一遇的。

在老师和滑坡小学的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一个多小时后,同学们终于完成了艰难的取水,把所剩并不多的水倒进了学校的大水缸。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倍感骄傲。对劳动的艰辛、山区的艰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回城的路上,孩子们对水的感情一下子不同了,很多口渴的孩子喝水不是一饮而尽,而是舍不得喝一样,小口小口地慢慢喝,好像在细细品味水的甘甜。也许此刻的水是他们感觉最甜、最解渴的水。海燕老师还发现,回来后,班里再没有学生随便洒水,原来拿水杯来回泼水玩耍的现象也没有了。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自己感受到了水的来之不易、每一滴水的珍贵。节约用水对五(9)班的学生来说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仅如此,节约也许会延伸到更广的范围和领域,成为许多孩子的一种自觉。

安排周密、活动内容丰富的校外活动在几小时或一天的时间内,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体验到了在课堂上根本无法有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见识,更撞击了他们的心灵,以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改变着孩子们,让他们得以更积极、全面地发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效果喜人!这为我们校外活动的更好开展找到了方向。

高校活动篇4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评价 对策

2004年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配套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1]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对文化活动的评价直接反映高校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水平,也为更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总体性评价

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179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的定性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学校文化活动状况评价肯定积极,具体表现在满意度、认知度、参与度三个方面。

在满意度方面,调查显示有54.1%的同学对校园文化活动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6.9%的同学选择很不满意或不满意,满意比例超过半数,说明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认知度方面,有92.5%的同学认为活动很有意义或有一定意义,能够丰富大学生生活,提高能力,而选择没有意义的只占2.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充分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生活对自我成长、自我成熟、自我成才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且大多数同学切实从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比较2002年黄顺年等在湖南调查的结论“大多数学生感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2]显然有了明显进步。这主要说明经过七年的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经过不断的提倡和实际的体会,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在参与度方面,调查者中有84.9%的人参加过至少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较高。说明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度较高。有一点值得关注,笔者在“最近半年内参加校园活动情况”的问题中发现,低年级的参与率高于高年级。这一方面与后文提到的校园活动存在共性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高年级学生的特殊性有关。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大三、大四学生即将离开学校,面临考研究生、实习、就业等压力,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与其未来直接相关的前途问题,从而无暇顾及其他。二是部分高年级同学在选择是否参与校园活动上较低年级更成熟、理性,针对性更强。“我会选择参加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之类的活动”,有一位谈话者明确表示。三是极少数高年级同学觉得“不好意思”参加,“看到那些报名的很多都是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我不好意思和他们比”,其实,极少数的同学并非不想参加,而是由于自身过强的自尊心和从众心理选择放弃,对此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有益影响,获得学生较高的总体评价,这是对高等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力肯定。但是在研究校园文化活动评价时也应留意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新性活动不足

在创新性评价方面,有65.4%的同学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需要改进。有76.7%的同学认为一个优秀的活动要具备创新性强的特点。可见,学生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期待。目前有些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缺失表现在内容单调乏味、重复枯燥,形式陈旧单一、老套沉闷。主要反映在定期举办的类似主题活动上,以及个别活动形式的反复使用上,如征文、签名、展板展示等。笔者并非对上述形式一概否认,而是提醒个别校园文化活动在使用上述方式时尽可能挖掘深度与立意,并辅以其他新颖形式,不止局限以上三种。缺乏创新色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个别同学对活动的负面情绪,影响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新是关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精神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内核,因此,“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1]不仅是《意见》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应有之义。

2.激励机制不完善

使用激励机制可以增加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活动的公信力,扩大活动影响的辐射面,但是目前对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办法却较混乱,学校、学院均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激励机制。在活动中表现为激励机制在引导、评价和反馈环节存在问题,如不当的宣传造成引导机制无效;对学生活动的奖励方式随意性较大;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缺乏及时的反馈;极少数活动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等,造成个别同学参加活动动机不够单纯;学院、学校重复奖励的现象。有的学院对于代表学院参加校级活动获奖同学给予加综合分的奖励,在奖、助学金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这无疑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存在一些弊端。有访谈者表示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有的同学有文娱特长,参加活动机会多,获奖几率高,这种额外加分的做法打击了基础不好同学的积极性。在被调查者中,有64.8%的同学不赞成学院用某一种单一的方式对参与者给予奖励,提出希望规范奖励措施,制定统一标准并考虑多方因素进行考核。

3.活动宣传不充分

宣传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但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不重宣传和宣传方式单一的问题。在回答“对学校各种文化活动了解多少”时,有高达95.6%的同学选择“知道部分”。这固然可以解释为校园文化活动较多,但是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乏力。调查显示活动宣传方式主要为海报宣传单;同学间相互告知,选择前者的占74.2%,选择后者的占21.4%,宣传方式单一、陈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几乎完全局限在校内,没有辐射到校外。今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映射,承载了大学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优质的大学文化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传播至校外,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4.时间安排不合理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是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评价反映出的问题之一。在回答“校园活动是否会占用学习时间”时,选项集中在“有时会”的同学,占64.2%,有12.6%的同学选择“总是会”,另有21.4%的同学“从不会”占用学习时间。数据显示校园文化生活对学习时间的影响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合理安排校园活动时间,有效整合资源,缩短活动周期是提高活动质量应考虑的问题。笔者发现高年级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学习的影响比例较低年级稍低,就是说低年级同学相对更容易感受到校园活动对学习的冲击。这与高年级同学活动参与率低于低年级有关。这一现象从时间安排的合理程度上进一步印证了高年级参加活动更趋理性的判断。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对策

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来自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打破旧观念、旧方法,推陈出新。这需要活动策划组织者拥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和魄力;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宽广的视域;拥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具体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自由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不仅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活动全过程。加强学校各部门与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出对学生教育有促进、对学校声誉有作用、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精品工程。实践表明,文化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各种积极的、有目的的创新活动改善,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所能采用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形式。[3]

2.完善激励机制

在广泛调研与深入座谈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校园文化活动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诉求,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持续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中建立相应的反馈制度,保障机制有序运行。同时,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领导组织机构。学校有关领导与相关部门重视组织机构的运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组织作用。在学生中进行以加强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端正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改变个别学生“为奖励而参加”的想法。

3.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校园文化活动轻宣传的观念。优质校园文化活动必然是策划、组织、宣传等多维的,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部分。树立将宣传贯穿始终的观念,在活动开始前、开展中、结束后都可以进行全程的宣传,使得活动的影响如“滚雪球”般扩大。采用丰富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口耳相传、传单海报的简单方式,利用网络、信息、校园广播、预演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扩大宣传范围,改变活动宣传局限于某一校、某一区域的情况,必要时还可向校外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4.统筹协调时间

学校在组织开展一次校园文化活动时,应以学生为本,尽可能避开学生考试、放假回家、国家、省重大活动项目等。学校各个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与沟通,将重大活动项目的时间尽量分散开,不至于个别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在时间安排上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将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分布于每个学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低年级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高年级重就业指导。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时间安排规划的教育,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肯定其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告知其学会放弃,更好地分配和管理时间,理性选择参与活动的种类和数量。

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总体性的积极评价,说明我国高校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创新性活动不足、奖励机制不完善、宣传不全面、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四方面问题需要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学校、直接参与者的学生双方共同改进。学校充分尊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更理性全面地选择活动项目,提高主体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7.

[2]黄顺年,彭栋梁,郭晓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问卷调查分析[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2):236-237.

[3]焦勇.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活动设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2):41-42.

高校活动篇5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述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从哲学视角对人所做的思考,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所提到的“人”具有现实性,是具体的、发展的人,是与他人以及社会密切联系的人。“人的现实性”自始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理论的关注点是人的各种需求,线索是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理论产生的标志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是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才意味着科学的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正式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又有了新的内涵。马克思人学理论正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学性在各国传播开来。主要包括列宁大力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说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新发展。不仅如此,在中国,我们有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以来,多次强调人才强国,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重点强调人力优势,更是对人学理论的弘扬。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调研

当前,各行各业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高校自然也不例外,多种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力图实现“以生为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喜的同时,笔者注意到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获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一手信息,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的调研活动,力图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找到不足,为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出有效性建议。在本次实地调研中,笔者选取了就近的一所高校,在调查客体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多样化,其中包括校内学生60名,教师30名,管理者10名。调查的内容是当前这所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状况。调研的形式主要是以访谈为主,让受采访者回答问卷问题,记录其真实的回答,最后整理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缺点是什么?”好多受采访者都表示“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单一”、“可参与性不强,形式化”;在“你愿意参加校园活动么?”这一问题,有一半同学表示不愿意,只有少数表示愿意。在接受访问的教师也表示,当前开展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必须以扣学分的方式才能“强迫”学生参与等等。从简单的几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有学生主动性不高,参与活动热情度低,被迫性强等问题,在内容的设置上比较单一,大多走形式套化,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并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追根溯源,就是由于没有在马克思人学理论指导下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完全忽视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等原则。自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笔者虽然只是调查了一所高校,但是,已经能反映出主要的问题了。就是没能重视人,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方法论作指导,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校园活动呢?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对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设计校园活动时,要多关注学生主体的思想,看学生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多贴近生活,把握热点设计内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在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上,要提升与学生的契合度,要用全面的眼光来设计,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比赛等学术性活动,也可以适当增加文娱,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多领域发挥自己的能量。第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尊重人的独特性的前提下促进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创新,多增加互动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达到培养人和提升人的目标。总之,马克思人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这就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今后不论在内容的设计还是形式的创新上,都要重视人,这样才能使得活动取得好的成效。

作者:孟宏舟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

[3]李尹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解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5(1).

[4]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0.

高校活动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活动 构建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5-0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为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而提出的重要任务,而高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窗口,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响应。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积极塑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和谐社会环境下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矛盾存在于每件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在高校校园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高校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没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高瞻远瞩,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促进各个方面共同进步,避免高校盲目、片面的发展,实现构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校园。

二、高校体育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促进和谐校园主体健康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集中了数以亿计的未来社会栋梁,他们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必须在学校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校体育正是保证他们拥有强健身体的有效手段。同时学校体育目标与健康第一有必然的一致性,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体育的根本目标。

2.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就业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等,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的策略是自己解决。通过高校体育活动既能使体质强健,精力旺盛,使学习效率提高;又能松驰身心、舒缓压力,使情趣得到陶冶,同时还能培养克服自身困难,征服不利条件,增强自信心、进行自我调节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

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凸显重要位置,很多大学生一旦遇到阻碍就产生逃避心理,无法解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流舞台,体育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认识、情感等诸多心理成分上产生共鸣,缩短他们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彼此之间容易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2]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也是表现者。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责,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无形之中便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和感化。[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发展史,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和感人事迹,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祖国繁荣昌盛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5.高校体育活动有利于校园的稳定

高校校园里不和谐的现象和矛盾也经常出现,特别是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去面对,造成学生总是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抑郁感,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很容易使学生情绪变的暴躁不安、激化矛盾,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长期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可以起到对校园安全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议和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因此,高校体育活动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应该从尊重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坚持大众参与的原则

体育重在参与,学校也有义务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所以,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和器材,开设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让更多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3.加强高校体育活动的宣传,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媒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向学生宣传高校体育活动,学生在多方面舆论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高校体育活动在大学校园中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里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9(6)

2 刘国华.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0(4)

高校活动篇7

一年前,我们“援爱”暑期社会实习小分队走进灾区,对家庭受灾同学的生活和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及时了解了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况。以此掌握同学们的基本状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抗震救灾贡献我系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学院救助受灾同学提供了部分依据和参考。

时隔一年,灾区重建的情况如何,灾区人们的生活情况如何,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为了了解当地的灾后重建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国家针对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走“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道路,为了对重建工作和发展做出可行性建议,为灾区的重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尽一份当代大学生该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系积极筹划组建在校大学生赴德阳灾区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团,引导他们开展关于灾区重建及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调查,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此次暑期社会实习,由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主办,化学工程系承办的“援爱”暑期社会实习团队,将在四川省德阳地区进行深入调查记录,旨在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灾区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全社会树立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很荣幸我能担任我系实习分队项目负责人,参与该实习项目的6位成员均通过我系团总支的严格选拔,此次实习活动,我主要负责前期策划、实习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工作以及后期图像总结资料的制作。

一、前期策划

我系党总支、团总支和实习分队成员通过多次会议,最终确定项目立项和实习主题,围绕此项目、主题,我将实习策划为“三步走”,即: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实习成果展示。以前期准备为基础,以实施阶段为核心,以成果展示为重点。

1、前期准备。分为实习动员会、联系实习地、实习成员培训、前期调查材料准备四项工作。

2、实施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在团总支的指导下,我将其分为假期前准备、假期中调查和假期返校总结。

3、实习成果展示。整理实习过程中搜集的所有文字、影像资料,形成社会实习调查报告初稿。并在化学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内部组织召开报告会、交流会、答辩会等。

各阶段中的具体工作均有具体成员进行负责。

二、实习中的统筹协调

1、积极同德阳市绵竹地区遵道镇团委和罗江县金山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争取他们对我们此次暑期社会时间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

2、在“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的思想指导下,我实习队一行走访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重灾区——绵竹市、罗江县,为期一周。分别走访了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罗江县金山镇综合实验区。

3、由于最近地震灾区余震频发,在指导老师考虑到全体队员的安全问题,最后,通过和全体队员的协商下,决定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对震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实习调查,队员回到自己所在地方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

4、2011年07月09日下午,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习也就告一段落,指导老师为我们开了一个短会后,我们就地解散。

三、实习成果展示

1、我在网易博客平台上制作了我系社会实习分队的博客,其主要是我系社会实习分队奔赴灾区进行实地走访的新闻资讯和团结广大网友进行讨论。其博客发挥了我们实习分队的主观能动性,广大网友通过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使之对我们的实习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博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及时、详细、真实的报道了我系此次社会实习的各项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效。单日最高访问量突破一百。

在博客上,广大网友高度评价我系此次社会实习的选题,认为是最切合实际,最能表现当代大学生青春作为的暑期社会活动。网友们还针对地震给我院同学带去的伤害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高校活动篇8

关键词: 高校双语教学实效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与关键……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行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双语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特色,各高校在推行双语教学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就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实践措施,单纯用中文教授专业知识就已经具有一定难度,当加入英语的难度系数之后,难度可想而知。教学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跟不上教学进度,所以才出现教与学呈准分离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纽带,学习氛围不够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于调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教司[2002]152号)文件中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并且指出“双语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双语教学是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影印教材,授课过程中采用中(汉语)、外(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而作业、考试50%采用外文(英语)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光要着眼于双语课程数量的增加,更要重视对双语教学的监控,提高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双语教学活动实效性呢?

一、统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高校师生对双语教学具有清楚的认识是双语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否则必然影响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和充分发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的制定。在我国,双语教学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学习该学科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学得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基本专业外语,这个基本点就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区别其他国双语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的本质。英国著名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f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其模式有沉浸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目前我国各高校双语教学形式多样,如英文讲授,中文板书;中文讲授,全英文板书;中英文讲授各半,中英文板书各半等。我国在双语教学上相对起步晚,应借鉴先进双语教学理念和方法,邀请专家开展相关讲座,使得师生们能清楚地认识双语教学性质和内涵,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当务之急。

二、科学设置双语教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由于双语教学在高等院校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防止教学中英汉比例、年级选择、课程的衔接等把握不当,学校应根据专业自身和本校的特点,尽快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宏观指导,尤其要加强双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工作,对课程双语教学开展的最佳时间和步骤甚至是课时的调整都要作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界定。各教学单位必须提前规划双语教学的开展,确定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和具体的教学时间,并按期做好双语教学师资的选拔培训、教材编写等前期工作,以便学校能整体地把握,统筹安排,以减少盲目性。

三、加大双语教学师资的投入

双语教学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专业内容,其次是外语。从大多数院校的情况来看,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英语水平有欠缺,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在学科水平上又略逊一筹的现象普遍存在。师资问题严重制约各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共识。为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建设,学院要加快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和改造。对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专业教师,可以采取业余进修英语或选派出国等方式结合进行,以更好地适应和熟练进行双语教学;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并鼓励他们报考跨专业的博士生或出国深造、进修。其次,有条件的可直接引进海外归国人才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强化高校双语教材建设

双语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双语教学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根据双语教材的来源和文字,大体可分为三类: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翻译的外国优秀教材和外国原版教材。近年来,虽已有各类双语教材问世,但与中文版本的教材建设相比,有的内容较为滞后,有的专业术语的表达没有标准化,有的内容过于简单等,不适合作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材。为了解决专业外语教材短缺的问题,实施双语教学的教研室应首先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并请英语专业教师给予指导,重点内容可以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协助翻译和指导。同时为了使各专业的双语教材尽快标准化,各高等院校应有效地联合起来,聘请国外从事相关教学的专家指导,集合各专业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来共同编订适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双语教材。

五、改进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由于学生整体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运用第二语言思维的能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其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消除其对英语的畏难情绪。其次要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反馈,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层次,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中中英文使用的比例,不能硬性地将英文授课的比重作为衡量双语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指标,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最后要重视对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参与式、启发式、案例研究式、模拟项目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开放式、互动的双语学习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联系,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市场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激发其双语学习的内在动机。

六、建立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体制

开发一套良好的双语课程应包括强有力且功能完善的评价措施。这些评价措施,能与课程目标配合,能融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而且能评估学生向生成性目标努力的程度。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措施不应只是记载学生解答问题的结果,还应能检视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不仅要以正式的测验或实践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还要以非正式的方式随时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的程度。对教师来说,必须把评价作为双语教学中一个不断进行的、统整的部分,并根据评价的结果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不断检视评价本身的问题,寻求改进。在评价操作上,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应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重视诊断性评价(亦谓形成性评价),强调“反馈―矫正”机制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必要的帮助,从而使双语教学过程整体优化;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误差与双语思维误差,以及及时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针对性的帮助与矫治的情况与效果,看其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能否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实际需要,使整个双语教学由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由学生的“知”转为学生的“能”,并努力发展学生的“能”,从而促进学生双语思维能力及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另外,在实施后期监控时,要注意调动多种评价主体的监控能动性,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综合双语教学督导专家、学校和系部领导、教师、学生等监控主体,对整个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常规文件或文档资料的准备、教学内容的统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秩序的维持、学生双语意识、能力,以及学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启发与培养、师生关系的融洽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反馈,以便为相关的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保证反馈、矫正与激励、提高相结合。

以上几点是相互支持、和谐统一的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安排,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余强编.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Anderson,U.Growing up with Two Languages[M].(2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4.

[5]Baker,C.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

上一篇:孙膑赛马范文 下一篇:轮椅上的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