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课件范文

时间:2023-09-20 06:00:54

开国大典课件

开国大典课件篇1

[内容]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宣布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开国大典课件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身韵 基训

我听到过不少有关改造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议论,这些议论上大致分为:(1)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2)“基训”的“净化”问题;(3)“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问题……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即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改造。我认为“净化论”的提出有一定根据,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弄清“基训”能否“净化”,首先,应回顾基训课的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以戏曲训练为模式,并借助了芭蕾的训练框架。此后几十年中,基训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有些地方芭蕾痕迹越来越明显。“身韵”出现后,“基训”开始注重了“韵”的训练,大量的“身韵”语汇被教员采纳,“身韵”开始进入了基训。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经常提到的“外加香油一勺”便可为证。目前,基训课堂的状况与几年前相比,确有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看,仍有些盲目。所谓“盲目”是说基训教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套统一的做法。一个教员一个说法,课的好坏完全依赖教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实质上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正因如此,在评价一堂基训课时,便会仁智互视。

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同,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1.在借鉴芭蕾并尽可能对其加以改造的同时,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2.以芭蕾训练为主干,辅以中国舞技巧,“身韵”课不占重要位置。两类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以为,完全用“芭蕾”来训练中国舞演员,问题显然很多。无可否认,我校目前的“以传统为基础,以芭蕾和现代舞的方法为辅,为我所用”的做法,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通过两届教育专业本科的探索所取得的“基训”模式,是一个实践的突破。这个“基训模式”,在解决中国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腰的幅度及软度,控制能力以及完成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必须的爆发力等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在旋转的多样化,舞姿的多样化及规模化,小跳的训练性及民族性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更由于课堂“短句”的出现和发展,为“体系”的建立找到了突破口。

这样说,并不是讲目前我校的基训不存在的问题。例如,“上反杆前的活动”。把这套大幅度、全方位的活动在把杆之前,学生在完全活动开以后,重返把杆。这里就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既上把杆之前的活动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说有用(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再回把杆?因为在芭蕾中,“把杆”本身就是活动。如果说没有用(没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要走这个“活动”的过场?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把杆之间的活动的确有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的训练中得到身体各部位的“解放”,那么“活动”能否取代“把杆”训练?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为“体系”的建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不对芭蕾训练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早我们上过“芭蕾教学法”课以后,对芭蕾训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们的“基训”就显得很不成熟了。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芭蕾毕竟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学习了“芭蕾教学法”之后,我们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芭蕾训练。觉得完全摒弃芭蕾训练,对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矛盾——一个探讨多年尚未完全解决的矛盾:培养中国舞演员,需要“我”,但又离不开“她”。特别是在大量翻阅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文章之后,更发现,无论哪种说法、哪种设想,都没有完全离开芭蕾。这或者可以说:对培养中国古典舞表演人才来说,芭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不是这样的呢?那就要看一看,中国古典舞演员,需要不需要芭蕾训练所强调的要素,即开、绷、直。回答显然的肯定的。“开、绷、直”,以及作为一般舞蹈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形体条件,对一个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同样是需要的,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把杆部分显然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在借鉴与改造同步进行的时候,为了使把杆部分更具民族性,就不得不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在编排动作时,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忘记了训练的主要目的。

将我们已初步成型并行之有效的那一部分训练方法与芭蕾训练混在一起,总不是个长远之计。因为一旦当我们谈及体系时,芭蕾便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是明显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当我们关起门来训练时,便大量地借助于芭蕾,而一旦有外宾或同行要来看中国古代舞基训时,课堂顺序立即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避开芭蕾,给外人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即便如此,人们的结论往往还是说我们的训练芭蕾痕迹太重。与其回避,不如正视,“净化论”便是在勇于正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舞,是以反传统为口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大多数现代舞团并不排斥芭蕾训练;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仍是许多现代舞团每日必修的功课。由于这种借鉴的目的是明确的,与其它现代舞训练课程的比例是恰当的,所以,芭蕾训练没有取代现代舞训练。同样,诸如“国标舞”花样滑冰乃至我们民族舞,也采纳了芭蕾的训练,但它们仍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如此众多的舞种都没有回避芭蕾训练,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一定要回避呢?承认人家的长处,并不是要否认我们自己,更何况芭蕾训练永远无法取代中国古典舞基训,这是无需多说的。当然,如果不谈体系,那么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足以够用,也是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整体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仔细分析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应与舞台剧目相互联系;而舞台剧目的需要恰恰是对基训的制约,基训的内容应以舞台的需要为准,同时舞台的需要在反馈回课堂,以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自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后,我校所出现的创作上的繁荣,已开始为基训的改造工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的诞生,着手进行“新古典主义基训”探索的条件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做起来了。需要明确的是:

1.目前,我校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不会被芭蕾训练代替的。

2.芭蕾训练对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以建立中国古典舞体系为着眼点,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净化”。

开国大典课件篇3

关键词 古典吉他;教学环境;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43-02

古典吉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音乐表现力的弹拨乐器,它既可独奏,亦可重奏或伴奏;既灵活多变,又逻辑严密,因此备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古典吉他演奏在国外业已成为一门较为系统和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相比之下,古典吉他在我国因传入历史不久而略显经验欠缺,教师在教学中难免陷入中国式的教学环境中,而学生也难以准确地捕捉到古典音乐的独特意境。

一个规范的音乐教学体系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和敢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师资队伍,唯如此,方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形成自己的风格。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培养的目标、施教方法及学生学习变现等方面进行中外古典吉他教学体系的比较,旨在通过比较,来改良我国的古典吉他教学现状。

1 教学理念的比较

国外的教学理念追求公平、开放与自由,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的品格、独立的思想以及协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和成长。国外古典吉他教学体系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素质全面的专业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学生古典吉他的表演中,看到的往往是阳光、大气、健康、自觉性、自主性强的一面。相对于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学理念,国内的教学理念除了强调学生的勤奋刻苦等优秀理念外,却显得有些传统,思想未开放,没有良好吉他学术氛围,主要体现出教学的盲目性,无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理念,更多关注学生如何将古典吉他弹奏,其他方面往往被忽视。

2 教学目标的比较

国外古典吉他教学目标注重的是质量,即在吉他的学习期间,确定演奏曲目高质量地完成,同时在学习期间引导学生将所学习演奏的曲目、练习曲在教学层次上呈现递进的趋势。然而在国内,古典吉他教学的目标过多地注重考级,学生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没有一个统一性的演奏曲、练习曲,在学习期间常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因此,学生的吉他演奏基本功不牢固,有的学生可能未弹过一首练习曲。

3 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学体系中,吉他教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即教学型还是演奏型,同时吉他教学课程的设置也是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划分来设计进行培养的。然而国内的吉他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相当混乱,主要体现教学体系中对吉他教学的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同时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

4 教学内容的比较

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专业,并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吉他作曲家的研究十分透彻,也注重学生对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接触,将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与舞台相互融合。而国内的吉他教学内容只是单纯进行古典吉他的学习演奏,在学习期间缺乏吉他作曲家的研究;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欠缺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学生对所演奏曲目的作曲家、其生活的年代及作曲家的背景(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作曲家是谁、什么国籍)的不了解,从而对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图没有准确地演奏出来,更不能很好地演绎出乐曲的最高思想境界。同时古典吉他的专业范围比较狭窄,在吉他界缺乏凝聚力,而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学生也相当缺乏。在教学体系中,没有把吉他专业看成一门真正的专业,而更多地把培养古典吉他人才转化为产业化,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

5 教学方式的比较

国外的古典吉他教学方式是极富耐心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艺术人生作为教育目标。而在学生的角色里,学校主要任务是如何将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引导到属于他们各自成长发展的道路上,至于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否走到终点,能否走得更快,或者能否走下去,这就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了。因此,国外的吉他教学形式相对轻松。国内的教学方式从小到大,几乎完全是填鸭式或逼迫式的学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古典吉他的曲子的目的和意义透彻地明白和了解;其次,学生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再废寝忘食地学习及演习。国内吉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电脑的时间较多,很多演示过程都通过播放预先制作的课件来进行,且课件制作精美,这也反映出我国教师教学中对课件的依赖性较大。而国外音乐教师的音乐课,虽然也会用课件,但更多的是通过亲身教学演示来组织教学,体现出技术含量很高,教学中对课件的依赖性较小。

6 施教方法的比较

国外的古典吉他教学不以培养成一模一样的学生作为目的,国外教师的音乐课通常是“除了音乐还是音乐”,几乎很少涉及音乐之外的东西,音乐教师不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回答诸如“通过音乐学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之类的问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学生一起参与音乐活动上。而国内的吉他教学体制,中学生像是产品,院校就像是工厂,家庭和社会的无形压力迫使学生无法去学习他们最热爱或最擅长的专业领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损,失去人生希望导航和学习的目标,更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古典吉他教学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我国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在教授音乐内容之余,往往会让学生回答“懂得了什么道理,引起了什么情感体验”等问题,有时甚至宁可略去一些音乐内容的教学,也不忘“通过音乐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定动作”。

7 学生学习表现的比较

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师主要是语言的限制,因此难以取得妙语连珠的效果。可是课堂上,教师能让学生表现出极强感染力,像是“被音乐吸引的感觉”。自然而然在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和引领,让学生完全沉醉于纯音乐活动中。而国内的古典吉他教学体现的是学生具有很强的“配合”回答教师所提问题的意识,常是“妙语连珠”式的回答来赢得满堂喝彩。这种教育程度使得学生自我学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体现,在吉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8 结论

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中外古典吉他教学现状的比较,体现出我国古典吉他教学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表明对我国古典吉他事业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古典吉他的教学体系中亟需一个参照系,去借鉴国外先进的、历经实践证明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与经验,建立属于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古典吉他教学体系,并在吉他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创造新时代的音乐教育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开国大典课件篇4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开发与设计

作者简介:李云飞(1987-),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校企合作研究;高军(1980-),男,山东平邑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学术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63-04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在课程领域开发与设计的最新成果。它是以职业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课题单元”。通过目标、内容及时间的安排,学习领域课程力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学习领域课程本身固有的价值和优势,目前已成为各中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以下简称“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设计“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积极的参考。

一、“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职业学校深受前苏联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的知识本位观根深蒂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课程)、MES(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等课程模式纷纷涌入我国。这些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打破了知识本位下的藩篱,注重可操作性的、可外显的操作能力行为表现;以活动本质观为代表的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来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的逻辑发展;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水平和职业活动的结果。

“焊接”专业借鉴国外先进课程模式设计出了CBE课程,MES课程更是在行为主义这个维度上将模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全面分析焊接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焊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制定了本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诚然,以任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岗位的工作分析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如何去更好的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内容与工作世界相脱节的情况。尤其是MES灵活的模块化组织、CBE强调岗位胜任力,均对学生以任务为本位、培养职业能力有诸多帮助。但是,它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能否让学生获得对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理解?能否解决任务单列式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弊端?能否在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

学习领域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在联邦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结果。随着对CBE、MES等课程开发模式弊端的日益凸显,德国职教界的许多人士都清晰地认识到在传统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的“双元制”模式下,职业学校越来越偏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践知识。对于我国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来说,其课程改革虽然突破了传统三段式的桎梏,也很好地去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课改经验,但是如何更好地培养“焊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如何使学习内容真正地与工作世界相关联,是当今改革“焊接”专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正值学习领域课程试图要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所固有的局限性,“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自然必然会凸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和优势。

二、关于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欲设计“焊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MES、CBE等课程开发方法忽视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的弊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在课程领域内的体现。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学习领域指一个有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1]。

学习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建构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综合的职业能力。与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教学模块的“MES”模式以及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教学模块的“CBE”模式不同,它是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的。一个学习领域可以对应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和完成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意味着掌握了该“培训职业”①,并获得了该“培训职业”的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的从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BAG课程分析法)。

一种“培训职业”一般可以分解为10-20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大同小异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实践专家研讨会”(由2/3职业学校教师,1/3企业技术代表,若干个课程专家组成)。实践专家研讨会要以工作岗位分析为依据,分析出所能代表该“培训职业”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然后按照胡波特(L.Hubert)和德莱夫斯(S.E.Dreyfus)等学者提出的“能力发展阶段”{2}的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3}以及知识的序列化。第三,分析每一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析出每个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象、工具、方法、要求、劳动组织以及预期要达到某种劳动成果,破译隐含在具体工作任务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默会知识。最后根据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化建构具体的课程名称。图1简单地揭示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是BAG分析法的基础。所以,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分析工作岗位选择的时候,应该多次予以分析,要针对该地区行业的经济结构特点、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调查和探索,寻找其共同特征。另外在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时,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工作分析的引导性问题是什么,明确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与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和区分点(阈值),这也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比较关键的环节。

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环节

(一)分析“焊接”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将工作内容关联程度比较高并处于同一个层级上的任务进行整合重组,这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最为基础的环节——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成员在充分调查人力需求现状之后,根据“焊接”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群特点,通常完成“焊接”操作需要以下的能力:焊接操作、焊接工作工装设计、焊接设备选用及维护、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这些职业岗位分别对应设计员、工艺员、管理员、维修员、检验员、操作员等职业工作。

由于工作岗位的选择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标准一致,而且典型工作任务必须是一个综合化的工作过程,并具有独特的职业特征,我们可以将上述的职业岗位划分为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

(二)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并确定其学习难度等级

在划分完典型工作任务以后,我们将众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以下的行动领域,即焊接工艺的编制与评定、各种资源的配置及准备(生产计划于组织)、焊前备料加工与装配、焊接过程及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焊接产品的后处理等。

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的工作世界中学会专业技能,熟悉工作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基本含义,为此开发此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必须最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即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13个学习领域。

确定知识的难度等级不仅符合学习者学习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安排。所以,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也必须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设计和建构。基于“能力发展规律”,可将这些学习领域课程分为4个难度等级。(见表1)

表1 按照“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经验递增的学习难度范围

(三)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学习目标的描述

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例,它的行动领域描述是:除电弧焊基本知识外,焊接技能训练均以项目教学形式,按照制造业焊接接头实际生产过程和认知规律,将焊接接头实作项目按照平、立、横、仰四种空问位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在相关训练项目中采集编入了企业专家在多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焊接技能绝招和精粹,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此实作是“焊接”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熟练的操作可对高难度、高强度的焊接操作奠定基础。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2]的职业能力,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基本要求。该学习领域的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焊接方法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了解其应用范围并能熟练进行操作;技能目标:了解焊接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熟悉相关的焊缝质量标准,建立牢固的焊接质量意识;根据一个实际的零件生产图,能阅读零件图、看懂图纸所表达的信息,并能采用电弧焊对其进行焊接加工;掌握焊接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环境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是对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论和教学论转换的结果,是对反映职业工作本质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理性选择[3]。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着重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工作过程知识最初由克鲁斯(Kruse)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工作过程知识定义为“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方面的、劳动组织方面的、社会方面及相同相关的层面上对由相关人员参加的整体工作过程的理解”[4]。简单说来,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而是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的,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5]。工作过程知识既包含某一岗位所需的显性的、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包含难于用语言表述、相对隐蔽的默会知识,比如整个工作过程的价值、理念、诀窍等。深入挖掘工作过程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对于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了完成其既定学习目标,以及破译其中隐含的默会知识,需要按照企业和学校共同要求设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表2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

此外,还要确定“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专业工作的要求。专业工作的对象是工作过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它不仅表明了工作对象本身所确定的事物(如焊接的材料),而且表明了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如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程序);劳动工具、工作方法指的是工作过程中运用的工具材料与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不仅涉及岗位间的关系,还包括岗位内部的工作分配和相关责任。专业工作的要求可以分为企业的要求(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过程对工作提出的要求);技术标准(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环境保护)以及顾客的要求。表3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工作要求:

(五)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要素,是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既是特定职业情境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也是能够反映特定职业特征具有完整工作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可以通过“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较高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典型接头焊接件综合实作”四个情境来构成。每个学习情境还可以下设若干个子学习情境,比如“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平角焊缝焊接实作”、“骑座式管板焊接实作”、“平对接接头焊接实作”等子学习情境,“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等子学习情境。

同时,每个学习情境要严格按照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要求设计,准备安排每个情境所需的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实践培训的学时,其中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为5:1左右。一般情况下,完成此学习领域大都通过假期顶岗锻炼、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方式进行,而且要从易到难的序列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四、结语

目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系统理论研究还尚未建立,这主要是因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普及起来。但是随着传统学科课程以及诸如MES、CBE等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现,学习领域课程正利用其身固有的价值和理念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理论,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确定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了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对应的主干课程。通过对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分析,又对主干课程加以难度的确定,最后提出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力求解决传统课程模式忽视整体性的工作世界、工作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破译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观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当然,课程设计者在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是否能够整齐理解学习领域课程的真正内涵、如何理解工作过程知识、如何使用BAG法、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这些问题是课程设计者必须首先澄清的。

最后,课程设计者要认清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出现不是把MES、CBE课程模式全部抛弃,而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课程开发者要重复多次地检验和完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课程实践者也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下注入学习领域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极端做法。因此,动态性、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始终要站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角度,以“焊接”专业自身为逻辑起点,只有准确抓住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特征和内涵,才能够成功地制定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注释:

①“培训职业”一词来源于德国。由于我国与德国对“专业”的内涵和理解不同,翻译方法也有差异。我们可以把“培训职业”理解为我国的“专业”。

②“能力发展规律”: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

③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由易到难可以分为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与功能性知识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4.

[2]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7(24).

[3]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Kruse, W. Von Der Notwendigkeit des Arbeitsprozess- Wissens [A].Schweitzer, J. Bildung fuer eine menschliche Zukunft[C].Weinheim/Basel. 1986,189.

开国大典课件篇5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校本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主,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参照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②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具体体现在基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二、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说明。该校的校本课程是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的开设的。让我们看看明德小学是怎样成功将经典诵读计划作为该校校本课程的。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总体上是以该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载体而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诵读计划。例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三字经》和古诗20首。三、四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40首为主。而五、六年级则以《三字经》 、《弟子规》、《论语》 《大学》和古诗词40首为主。选择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该校的教师队伍以年纪较大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大多对经典诵读的开发较为重视且对其较为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主体的局面。其次,该校的地理位置位于陕西关中平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基于此,该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篇章为主。

与此同时,该校校本课程时间的设置方面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开设时间而定的。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实施其校本课程。例如,早晨升旗后开始五分钟的诵读;每节课预备铃响后两分钟,大家一边念一边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帮助安静教室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午的十五分钟用于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这种时间的安排是由于明德小学作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小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有别于非寄宿学校的时将设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德小学不拘泥于将校本课程开设成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而是灵活的开设相关的诵读课程。

明德小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老师教读与讲故事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采用比赛的形式看看五分钟的时间内谁背的多;比比看谁最先背下一条;规定任务,谁先背下谁就可以先出去玩。这一方法最好用,因为它能更好地激励孩子背诵的热情。同时,该校建立了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了大量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明德小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着重面向家长进行校本课程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长征询意见和建议,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明德小学在实施诵读经典计划中的过程中,校园的经典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走廊上可见"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食堂里可见"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连厕所里也出现经典的语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你不得不学经典,对经典也不得不爱。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诵读经典篇章必将会遇到许多生涩和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明德小学的诵读计划也曾一度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每天中午读经典时,很多孩子读得无精打采,集体读时声音还可以,可是仔细观察,也就是几个会背的孩子,每天声音响亮地不厌其烦地读一遍又一遍,而多数孩子虽然看着书,但心思都不在经典篇章上。还有的干脆就没带书,在东张西望,无所是事。面对此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为了激发同学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很多老师开始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所背诵经典的"背后故事",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渐渐的,该种解决措施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诸如,这种讲解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孩子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孩子就堆积了许多的篇章没有背诵。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就不太注意老师讲故事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将每天要求同学们背诵的经典篇章写到黑板的一角。让同学们反复的记忆,并作相关的解说。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们可以作为"小老师"给自己的伙伴们讲解,大家共同背诵。利用这种方法,同学们渐渐的对经典诵读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正是这样的方法,使明德小学的经典诵读计划一步步推进,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

三、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成功经验的反思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明德小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所拥有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也是其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就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声音。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其对于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意见在很多程度上是评价课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③在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进行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向部分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该校的校本课程持肯定态度。同时,学生们反映通过经典诵读计划,使他们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就体现了"校本课程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主旨。"④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之处是值得很多学校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更好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看来,好的校本课程一定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因此,切实依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开发,就一定会开设出优秀的校本课程。

注释:

①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②骆玲芳, 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③熊梅.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熊爱心的课程创新[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开国大典课件篇6

[关键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5)08- 0150-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71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偏僻,自身作为西部高校中的新生力量,在面对实力雄厚的老本科院校和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既要求生存,又要谋发展。在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下,更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学,明确的办学目标发展自己,培养一批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学以致用的人才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英国文学的教学中,即要培养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强,人文素养高、自学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英国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文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的结晶。英国文学是英国人民创造的英国文明与文化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同样也体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英国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文学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艺术的语言,因此它生动、典雅、鲜活、易懂,是学生学习语言最佳的模仿材料。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而获得一流的语言能力。

其次,英国文学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好多英语专业本科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喜欢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导致人文素质每况愈下。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个个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是好多伟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学生在英国文学的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获得心灵感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次,英国文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更是祖国所迫切需要的。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要训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更要学会独立思考。任何经典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是激发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在英国文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解读作品,中西文学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智性水平。

英国文学课程得天独厚的语言、人文优势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

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

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三、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 -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

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

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结语

在英国文学课的教学中,有效地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的智性水平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望广大英国文学课程的一线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罗益民.阅读经典和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3]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开国大典课件篇7

为了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教育部在2006年了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强调了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职业培训课程设计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菲利克斯・劳耐尔原创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此方法能有效的保证职业教育和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及工作要求达到一致。

一、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的核心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核心是以项目为核心来开展组织教学。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计划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而教材则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则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必须以项目为核心,研究这些内容的方法也必须紧紧抓住各专业实际生产项目为核心,同时,所有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也都必须抓住学生教育是为企业实际生产进行的职前培训,教育中所应用的所有项目必须是来自生产实际而进行优化的结果。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的核心内容是:“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和“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中,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必须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必须符合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从而抛弃本科教育的学科系统性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方法中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方法的主要步骤为:根据“职业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结合“通用学习范围描述”确定“职业相关学习范围表述”,然后提炼出“学习领域表述”,最后形成“职业教育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实施步骤

软件技术专业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湖北省第四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注重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自2006年底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指导思想为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为基于工作过程方法,在过去的一年中,经过实践,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教学计划更为优化合理,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软件行业和企业实际生产,改革效果明显,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基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软件技术人才,项目组成员深入武汉市各软件企业进行调研。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活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工作的努力,完成了“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活动要求,明定了近几年软件企业对程序开发人员的知识要求、技术标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进行细分和整合,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模块,并对所有模块设置了合理的、具有较好操作性的检测点,检测目标由学科知识为转变为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软件开发专业方向学生关键能力模块及对应的技术检测点为:关键能力模块(阅读、分析程序能力,软件代码编写能力,程序调试与测试能力)、数据库应用及开发能力(SQL Server数据库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能力、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Web应用系统开发能力(WEB应用程序设计能力、WEB服务开发能力)、软件测试和产品能力(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软件开发单元测试能力、软件产品能力、软件文档写作能力)、外语应用和交流能力(运用英语阅读技术文档和基本沟通能力、运用日语阅读技术文档能力)。

2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有了合理并可检测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教学计划的制定结果就成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得以实现关键因素。

软件技术方向教学计划按照“职业专门技术”和“典型工作任务”两大部分设计,其中“职业专门技术”阶段又分成“体验技术”、“原理技术”和“经验技术”三个阶段。其中,认识职业作为前序教育体验课程,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考察、报告或新技术讲座等各种形式实施。前三阶段的课程以专项软件开发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为第四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做好技术准备。第一阶段主干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阶段主干课程包括:JAVA初级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安装与配置、网页制作语言基础;第三阶段主干课程包括:JAVA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WEB应用程序开发。而第四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各种软件项目开发实践活动组成,其中包括:个人网点建设、小型人事系统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开发、单元测试实践、J2EE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

3 其他课程内容建设

开国大典课件篇8

关键词:人文社科;教育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84-02 

一、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发展。而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奠基石和根本,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发展事业中已是举足轻重,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故而我国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专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竭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求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之一是教育软件,因此教育软件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主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教育软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以服务教育为目的的软件产品,包括学生教育软件和校园教学管理软件、学校行政办公软件等教育行业相关的各类软件产品。狭义的教育软件是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内容的、体现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程序[1]。 

综合教育软件的定义,笔者给出的人文社科类教育软件的定义,是指依据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以人文社科类学科为特定的表现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以服务于该类学科为目的的软件产品。主要包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以及辅助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评价等功能的专门软件。本文将人文社科类软件简称为文科类软件。 

三、文科类软件的分类 

为了能更好的阐述我国现阶段的文科类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本文将文科类软件依据使用人群、教育阶段、学科等特性进行分类,再进行分析。 

(一)按使用群体分类 

按照使用群体来分类,我们可以将文科类软件分为教师群体使用的课程教学软件和学生群体使用的课外辅助学习软件。 

1.文科类课程教学软件。这种文科类教育软件的使用群体为教师群体,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文科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软件。 

2.文科类课外辅助学习软件。这种教育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为学生群体,是学生在课外较为经常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其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能有效利用课外的时间,更好的完成文科类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 

(二)按教育阶段分类 

目前我国的教育阶段主要可以细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依据这四个阶段,我们又可以将文科类教育软件分为学前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初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中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和高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1.学前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旧称“幼稚教育”。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学前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2.初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初等教育,也称小学教育或基础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初等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并作好初步生活准备。我国现行的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学制有六年制小学。初等教育的任务是给儿童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初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3.中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中等教育,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因其后尚有高等教育而得名。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两类,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简称中学,又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阶段,按现行学制,我国的初、高中各为3年。实施中等专业教育的学校,包括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农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教育的年龄段一般为12—18岁。此外,成人教育中也有中等教育,即成人初、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等,不过成人中等教育多为业余性质。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中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4.高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按程度划分,有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按专业划分,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学科。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因此根据这一阶段文科类学科教育目标使用的教育软件,称之为高等教育使用的文科类教育软件。 

四、我国文科类软件的应用现状 

本文中关于我国文科类软件的应用现状分析,笔者主要从我国四个教育阶段,以及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文科主要学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一)学前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针对中国儿童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课件加以改进,改变传统教学”一人讲大家听”、”一人演示大家看”、”少数幼儿为主大家作陪衬”的现象,能做到精讲多练、学中玩、玩中学,教、学、玩三合一,手眼脑并用,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观察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幼儿在师生互动教学、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可以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起到促进作用[2]。电视节目对学前儿童兼具益处和弊端,学前儿童应该注意正确使用电视。

针对已查找到的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软件资料而言,发现幼儿教育的阶段中,并未涉及到使用这种学科软件,而更多的是诸如《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此类的管理系统或者一些辅助幼儿启蒙类的软件。 

(二)初等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小学的教育软件,是针对小学生学习的辅助软件工具。大部分软件,主要是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让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语文软件主要有:小学语文伴侣、开心学堂——小学语文(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嵌入知识点,融学、练、拓展、娱乐于一体,制作形象生动、新颖有趣,内容精彩、丰富详实。软件涵盖小学1-6年级语文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要点)、小学语文轻松学、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毅飞儿童古诗、汉字笔顺演示软件、汉易小学语文生字听写软件、轻松便捷阅读系统(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古诗词阅读150首)等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软件设计的目的,是辅助小学生熟悉和强化记忆课文中的字、词、句、古诗词,这主要是依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特性以及该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设定有关。其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寓学于乐。 

小学英语软件主要有:小学生动画英语、小学英语学习机、小学英语同步课堂、爱花朵少儿英语、蜂蜂乐园、联想100分等软件。这些软件通过单词配图、英语动画、英语儿歌、英语小游戏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加强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再配以同步课程侧杀死,单元测试巩固学习效果,以达到让小学生能用轻松的娱乐的心态来使用学习软件来巩固知识,趣味学习。 

(三)中等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1.中等教育教师使用的文科类软件: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由于文科类学科的特性,当代的文科教师在授课中多半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使用的软件一般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视音频资料配合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来讲演课程内容。本人所找到的可以帮助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师备课授课使用的软件是,文综教与学宝典。 

2.中等教育中学生使用的文科类软件主要有:语文学科是鹰蛇诗词助手、唐诗三百首、给力大辞典、新华字典辞典、汉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诗词博览、中华古文博览、写作大词海、作文之星等软件;英语学科主要有浪劲英语听力生成器、百词斩、单词记忆王、英语学习王、有道辞典、新概念、中学英语语法宝典等工具型软件;政治学科主要是文综教与学宝典。历史学科为中国历史朝代表(年表顺序表与朝代歌大全)、文综教与学宝典、高中历史大全等辅助学生记忆知识点类的工具型软件;地理学科以文综教与学宝典、高中地理大全、地理知识手册等软件为主。 

我们不难发现,市面上已经设计开发出来的中等教育文科类软件的主要作用也是辅助学生学习,巩固和记忆知识点,并且中等教育使用文科软件的群体主要是学生。 

(四)高等教育文科类软件应用现状 

就所查阅到的资料而言,本人发现语言学类的教育软件相较其他学科而言较多,并且以工具型软件是较多,而其他学科的教育软件不多甚至多数学科并未开发出来。老师教学能使用到的软件便是类似思维导图这样的软件。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文科类软件的主要现状有:从使用群体的比例上来说,学生是主要使用群体;从已有的文科类教育软件资源上分析得出:教师可以使用到的教育软件甚少;辅助学习类教育软件居多,且以工具型的软件为主;市场上已经开发出来的文科类教育软件,几乎都是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服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数是帮助记忆的软件;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文科类教育软件较为匮乏,当中以高等教育的哲学学科的教育软件最为稀缺。 

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开发设计文科类教育软件时需要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如此,教育软件才能得到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方瑞.我国幼儿教育软件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凌珑.小学英语教育软件辅助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寻找遗失的未来范文 下一篇:信念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