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范文

时间:2023-09-22 14:57:15

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黑板上,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多媒体过度的依赖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讲授外国小说之前,往往先放一部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但是电影与原著之间是有区别的,很多小说在改编电影时为了使电影更加富有戏剧性,往往会对小说进行大规模的改编,有的是与原著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些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讲授方式会偏离作品本身的意义,也会偏离外国文学作品本身的教育意义,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时也会存在偏差,最终导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无法深入。

二、学生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不能够正确认识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特点。很多学生是喜欢外国文学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发现外国文学本身蕴含的意义,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是十分浅显的。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反映了教师固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学习之前,脑子里就已经有了固定的形象,这种先入为主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不能深入的理解。

2.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意义

很多学生会给外国文学作品一个定义,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当作课外阅读读物。很多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喜欢停留在表面,他们之所以喜欢外国文学作品是因为喜欢里面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文章里面的故事情节。所以外国文学作品在很多学生的心中就是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用来放松的课外读物,由此可以得知很多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是很肤浅的。

三、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困境的相应对策

1.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

作为一名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时的引路人,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试教育,还要注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高考的压力下,家长和学生是不会意识到外国文学作品重要意义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是绝不可以忽视的,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盲目地跟着应试教育的步伐走。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连教师都不重视,那么学生肯定不会重视了。所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探究,传递给学生先进的文学理念,这样不但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并喜欢上外国文学作品。

2.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生要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再把外国文学作品仅仅当作课外读物,很多学生都认为外国文学并不重要,都抱“高考反正不会考,那我认真学也没必要”的学习态度,抱着这种态度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肯定效果不理想。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保证阅读量。此外,学生还要转变学习方式,多角度的看待外国文学作品,不要局限于教师讲授的自己见解以及参考书上的内容。

四、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独特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困境,作为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篇2

学生们认为课本中的外国作品,最吸引他们的是风格迥异的外国文化、时代背景,以及这样的文化、时代背景下所生发的事件,以及从中折射出思想内涵。篇幅冗长、隐晦高深的文章或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或所接收的思想相去甚远的作品往往会被学生无情的淘汰。学生们希望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带有人生哲理的”“富有戏剧性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所以像经久不衰的《音乐之声》《威尼斯商人》,科普、科幻类作品《喂———出来》《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就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出现这样的反差,也与学生们年龄段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普遍喜欢探究性、戏剧性或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他们此时正处青春期的思想、个性相关。而像《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书信、演讲稿等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析,揣摩的作品,学生们常常就缺乏耐心和深入分析钻研的兴致。

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现状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若要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认可度得以上升,这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考查方式急需调整

虽说是义务教育,但在初中阶段,我们仍然摆脱不了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束缚。而中考重国学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中考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最明显的仅体现在名著的考查中,初中阶段要求必读的名著有15部,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有9部,占比重的60%。但中考对于名著的考查仅做“了解”的要求,不似汉语言文学那般细致、深入。而对课内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就更少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将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压缩。老师只选取作品中的精华进行简单点拨,这样使得原本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课堂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而学生在有限的碎片中能了解到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不要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算原本很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此放弃对相应作品的揣摩了。因此,在科目考查的安排中,我们应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让它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此举并不是为了“以考促学”,但至少能够为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导方针需注入新鲜血液在坚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应推陈出新。适当的,大刀阔斧的淘汰掉一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外国文学作品,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道路,在篇目要求的范围内,适量的引入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作品,真正的做到开阔学生的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沐浴文学界的新风。

(三)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一点一滴。所以,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理解把握程度,在很大方面会影响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1.教学思维定式作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文本的语言赏析,陈妍岚: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然而此法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却不适用。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的文章,它已不是作品最原始的再现,而是融入了译者的认识及汉语语言的修饰及改造了。此时再对将翻译过的作品语言进行深入剖析,就更容易偏离作品本身的语言韵味。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开针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以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土人情、异国情调、文化心理、宗教观念、人文精神等。

2.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本身就偏向于汉语言文学,而轻外国文学。在教师自身都对作品缺乏热情的前提下,那教师怎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呢?就更别提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了。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在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上自身就存在着问题,没有做到真正地尊重每一种文化。我们应首先改变教师的观念,在教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探讨出一套真正适合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教学思路。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达到新的、高的认知层面,这样才能在推动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进程中迈上新的台阶。教学界的改革之风已经刮了数年,改革的名目和花样也五花八门,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一线的教师们也就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及透彻的分析,找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改革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以人教版初一语文教科书为例,2013年的新一届初一学生开始使用新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该版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替换掉了原版本中近1/3的篇目,加入了更符合现阶段学生阅读审美及成长需求的文章,同时对文章的编排顺序也进行了大洗牌,更符合初一新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情感发展的要求,是一次很大胆也很有创意的改革。不可否认,任何的改革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正因为发现不足才会促使我们更好的进步。但此次改革的不足却被社会各界舆论无限的放大,导致教材进一步改革的停止。初一下册课本仍用回原有版本。由此可见,教育方针的改革、教材编写的换血整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是关键,同时还需要良好社会舆论的支持。外国文学作品认可度和重视度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外国文学作品篇3

一、选取符合教学目标的作品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可供学习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贴近教学目标的课文进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对学生的教育,初中语文中《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讲述的是一个皇帝被骗子诱导不穿衣服进行游行大典,理由是只有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才看不见皇帝穿的新装,最后一个小女孩说出皇帝未穿衣服的事实。这种独特的角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也深刻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接受别人合理的批评,敢于直面缺点并改正缺点,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中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真挚美好的友谊,重点讲解《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讲的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能够顺利结婚,于是向高利贷夏洛克借了很多钱。夏洛克非常不满意安东尼奥借别人钱却不给利息的行为,在借约上写安东尼奥三个月内如果不能还钱就割肉抵债。夏洛克就提讼要求安东尼奥还钱。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讲解富有人生意义的诗歌,例如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其中写道“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人生不可能一直是风平浪静,可能会遭遇不测,也可能在生活事业爱情方面不得志,怀抱希望,在悲伤的日子里学会自我调节,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恩。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可以重点讲解《伟大的悲剧》。教师要让学生变得坚强乐观,奋发向上,就重点讲解《我的信念》和《未选择的路》。

二、教师加强自身对作品的学习

初中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的学习量不足。语文教师常常局限于课本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进行更多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导致学习量不够,文学素养偏低。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领路人,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精通教材的同时也要加大文学著作的阅读,广泛涉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初中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好奇外国的文化习惯,因此希望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能旁征博引地讲解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政治经济体系,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应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扩展莎士比亚更为优秀的作品,这要求教师多阅读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同时才能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陈述了保尔临死之前的话,他说道“我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教师可以引出更多关于生命意义和思考的文章,启发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重大积极影响的人。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外国文学作品一般是篇幅较长的小说或者童话,因此大多只能节选编入语文教材,没有通读过全文,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其中心思想。初中生认知并不充分,常常只能用中国的文化去思考外国文学作品,而本身缺乏对外国历史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下难以理解课文,从而失去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大多喜欢阅读,阅读面广,看的书多了,了解的知识多了,对外国文学作品渐渐就感兴趣了。一所中学的校训是“读好书,做好人”,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质的文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给予不同的人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的工作,例如《麦琪的礼物》中的情节非常受学生喜欢,教师就可以推荐更多表达真挚友情的短篇小说供学生课外阅读。节选的文章《梵高传》只是讲述了梵高的一个闪光点,教师课堂对梵高一生简要概括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就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或者去书店阅读原著,了解梵高的传奇经历。如果学生爱上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教师可以上网搜索出更多普希金的优美诗歌,在课堂多媒体上供学生品味,逐渐培养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受益终身。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文化让世界多姿多彩,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有开阔的眼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了解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的容纳量非常有限,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教师和学生都应正确看待外国文学,主动阅读,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一点一滴的沉淀积累,终会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外国文学作品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91―01

一 、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习俗及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约占五分之一,体裁、题材也很丰富。外国文学作品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也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也引起学生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思和启迪,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方文化教育有差异,西方民族更喜欢那些发扬个人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等充满个体自由精神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大都看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善良、忍让、中庸、循规蹈矩,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群体人格特征。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作品,能以丰富的想像、美丽的憧憬、 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给人以启迪;《我的叔叔于勒》和《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一系列典型人物,如于勒、夏洛克等,使学生可从这些典型人物身上强烈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那种社会所特有的腐败、虚伪、尔虞我诈和对金钱的崇拜;《致女儿的信》中关于爱情的描述,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朦朦胧胧的异恋,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外国文学作品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充分展示 “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同时教材也增加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节选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并给出一定的阅读指导,设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题,如:《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培根随笔》等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学生文化素养、个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等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阅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美的情感熏陶。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新教材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经典名著”对中学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略讲或者选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有效调动,自主性阅读没有能够体现。这些都是现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培养他们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文章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具备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当然,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状况,课程改革了,但是最终体现教学成果的还是分数。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如果不能对外国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那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将很难实现。

外国文学作品篇5

关键词:美国文学;盖茨比;作品特色;美国梦

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史称“喧嚣年代”,是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这个时代的特殊性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其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同时,在一战后的美国,不但没有受到惨烈战争的重创反而大发战争财,由债务国成为了战后债权国。经济自由运作且效率提高。国内经济形势一片明朗,不少科技产品带给美国人方便与舒适。财富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追求金钱的动力有增无减,此外,享乐主义的盛行,对传统勤俭节约造成不少冲击。《了不起的的盖茨比》就在此背景下产生。文中以盖茨比的起伏为线索,他对财富的渴望和对黛茜爱情的追求,是其生存的无限动力,然而残酷的现实,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盖茨比的死亡标志着美国梦的破灭。作品的深刻性让读者印象难忘。下面将从作品的人物角色、象征意义、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分析,来加深对美国当代文学作品特色的理解。

一、人物角色分析

作为主人公的盖茨比,他真诚、善良,对爱情充满幻想,他真诚又浪漫。为了魂牵梦绕的恋人,他努力营造着享乐与喧闹的氛围,虽然他不感兴趣。他的笑容给人温暖与放心,让人无法抗拒,有人评价盖茨比英俊潇洒,是个地道的绅士,盖茨比的出身历史在作品中一直被当作悬念,不断被被揭露与否定,自称他是富家子弟的后代,后被发现是个谎言,而且是个弥天大谎。盖茨比的致富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但他致富的目的是单纯又浪漫,都是为了能够与梦中的女神相匹配,希望能给她带来快乐。在自私自利的社交圈子里,盖茨比的痴情、浪漫更显得脱俗。女主角黛茜在刚刚出场时,就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读者,让人难以忘怀她。靓丽照人的外表,聚会交谈中,举止优雅迷人。然而,随着对黛茜的深入了解,读者渐渐认识到她世故复杂的另一面。在与黛茜的交谈中,尼克一步步认识到黛茜的本质,不真诚,看中地位和金钱。黛茜迷人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太美好的心灵。

二、象征意义

主人公盖茨比的死亡看作“美国梦”的破灭。作品“爵士乐时代”,人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社会面貌颓废不堪,对人们的思想有侵蚀作用。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来把握全文,用不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来描写人物,突出主题。其中“绿灯”“宴会”是文章的中心象征。“绿灯”象征着盖茨比心目中的女神黛茜。他从底层一步步往上爬,不是贪图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而是为了浪漫美好的爱情,黛茜是盖茨比的期待,她象征着美国上层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她是他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他愿意一生为之奋斗。“绿灯”微弱的灯光,指引着他从贫穷走向富裕,走向生命尽头。歌舞升平的“宴会”,大家尽情作乐,无所顾忌。盛大的晚会、豪华的别墅、气派的轿车是盖茨比敢于追求黛茜的砝码。在宴会繁华背后,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更凸显出“美国梦”的虚无缥缈。宴会象征着上层社会对金钱的无限贪婪。

三、作品思想特色分析

盖茨比的梦想是把爱情与金钱挂钩,他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俗人,认为只有拥有财富才能有上层社会的人物平起平坐,与梦中情人重温旧梦。但是上层人与底层人确实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暗示着他追求美好爱情必然遭遇破灭。黛茜的自私与无情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光鲜亮丽的富家小姐其实是个拜金主义,美丽的外表与不美好的内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盖茨比有过欺骗与谎言,以求得黛茜的关注与爱,他欺瞒了自己的过去与出身,希望能与之相配,她是他的无限希望与梦想,带来光明,照亮他前行的路。盖茨比的悲剧是美国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被毁灭的青年人的代表,也是精神文明破灭的悲剧。

四、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紧扣时代主题,作者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具有鲜明时代印记,披露了美国黑暗的现实,具体分析迷惘的一代青年人的心路历程,对后世的人们具有警醒作用。对于探究现实生活,并对把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该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个原因,也是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佼佼者的原因之一。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林颖颖.透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J].宁德师专学报版,2009,(02).

[2]李小梅.了不起的盖茨比[J].2014.[3]高向晔.《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技巧评析[J].语文建设,2015,(32).

外国文学作品篇6

一、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概况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分析发现语文教科书的编者正在致力于让初中生在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会吸收外来文明,感受来自不同国家和作者的文学风格。以下是从篇目、作者、国家三个方面对教科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进行分类(表1)。

从表1显示,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作者不仅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伟人,其中也编入了不少新作家的文章,比如圣埃克絮佩里、罗迦・费・ 因格等。作品的国家分布也很广泛,除了一些中欧国家,还有像中东地区的黎巴嫩,以及日本等地区。正因为选文作者和国家分布的丰富性,使得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呈现出不同视野,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接受外来文化。

(一)选文的国别丰富,以美国、法国作品居前

基于对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归纳,发现其中涉及的国家有美国、法国、俄国、英国、丹麦、奥地利、德国、黎巴嫩、日本、古希腊和古罗马。而分布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和俄国。(见图1)

如图1所示,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最多的三个国家为美国9篇,法国8篇,俄国7篇。当前世界各国联系密切,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也是美国作品选文较多的原因之一,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塑造了积极的美国形象。

选文数量排在第二位国家的是法国。法国文学体裁丰富,内容多样,文学性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以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反映了法国文化丰富的一面。

选文数量排在第三位的国家是俄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一些领域效仿俄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教育制度的选择上。所以,对俄国作品选文也控制在一定数量上,选取的作品主题积极向上,能够给人以启迪。例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高尔基的《海燕》等作品。

还有一些家的选文,例如日本、丹麦、奥地利等国。这说明我国对选文的重视,力求多样性与丰富性,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开阔视野。也体现我国对各国文化的包容态度,代表中国愿意与世界相连,互相借鉴和学习。

(二)选文的主题多样,尤其关注理想追求

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整理,最终确定五组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类型,分别是理想追求、社会现实、科学探索、人文风俗、革命斗争。统计结果如下图。

从图2可见,理想追求、社会现实、科学探索三个主题选文数量最多。尤其是理想追求类主题,例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等,都是为了告诉学生不要惧怕挫折和困难,让学生树立自信,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是社会现实类作品,其中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等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大都反映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例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海燕》等。第三是科学探索类作品,科普类文章的增多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绿色蝈蝈》、《喂――出来》等。

(三)选文体裁多元,记叙文、诗歌居多

作品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诗歌、小说、书信、演讲、戏剧、随笔、寓言和童话,各个体裁所占比重也不相同,如图3所示。

图3表明,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主要体裁是诗歌、小说和记叙文。七年级记叙文最多,而且只有七年级有记叙文,但到了九年级体裁更丰富,主要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体现了从训练学生写作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审美的转变倾向。除了以上三类所占比重最多外,其他体裁分布较均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选文体裁也提出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适合学生学习。”[1]

二、反思与建议

(一)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数量

面对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数量的问题,一些一线语文教师和研究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当前语文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数量过少,这不仅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限制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因此,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数量,既是完善教科书编写的需求,也有利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的传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多元文化。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应凸显文学经典

外国文学经典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国家形象,阅读经典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趣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2]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积极参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所以,编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上应该把选择的重点放在各国经典文学作品上,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实现更好的融合。

(三)扩大选文的国家范围,关注弱势国家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上述分析来看,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大都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几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而缺乏对其他弱势国家的关注。[2]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应该尊重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各种风格的文章介绍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所选择地学习。

三、结语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承载人类优秀文化的特殊载体,本文基于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分析,发现选文自身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建议今后的语文教科书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上适当增加选文数量,选择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多关注弱势国家。这不仅有利于多元文化在中学的传播,更是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外国文学作品篇7

摘要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会的交际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性别歧视这种社会现象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最明显表现在词义的褒贬上。随着近代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种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提出了改革措施。本文试从词汇学的角度,就词义褒贬方面来分析评价,从而推动语言改革。

关键词:性别歧视 词义 女权运动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在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故事中,上帝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这个女人,从此便规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于是,她的这种不完整性使她失去了“人”的身份和价值,而沦为“女人”――“第二性”的处境。性别歧视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从希腊悲剧《阿伽门农》中,父亲把女儿献祭给战神,到西方现代戏剧《玩偶之家》中娜拉从对父亲的失望走向对丈夫的绝望可以看出,女性在婚姻中很少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们经常都是男性权利交换过程中的交换对象。还有一些被压抑的女性,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青春的激情、爱情的渴望被卡列宁的男性权威所压抑;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失去生命力的丈夫虽然可以给她富足的生活,但却不能使她快乐、幸福,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像花朵凋落一样黯然失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切社会现实都必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会的交际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最明显表现在词汇的使用上。女权主义运动者注意到语言使用上这种种弊端,并为消除此现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这些改革实践已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就词义褒贬方面来收集、整理、评价,从而推动这项语言改革。

一 具体表现

1 女性词贬多于褒而男性词褒多于贬

英语词汇中男性词大多是有肯定内涵的褒义词;而对应的女性称呼则大多是带有否定的贬义词,甚至带有轻蔑或与性有关的色彩。在西方,男性上司称呼他们的女性下属时,可以用一些表示亲密关系的昵称,如sugar,darling, sweetie, girlie;反过来,女性下属却不能用这些昵称称呼她们的上司,而且女性上司也不能如此称呼她们的男性职员。这说明在英美社会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受到的尊重比男性少。国外小说中经常有男人们聚在酒吧里谈论女性的场景,他们对女性的称呼例如:dish, tomato, bunny, pussy, bitch, doll, bird, board, hen, cat等均为贬义词,反映了男性把女性比作食物、花草和供人玩赏的动物。

以《傲慢与偏见》、《简・爱》等作品中出现的不同性别的对应词bachelor/spinster, call boy/call girl, wizard/witch为例,bachelor是“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带有“快乐”和“冒险”的色彩;而spinster是指“未婚女子”,含义是“老处女”,既“孤僻”又“沉闷”。call boy 是“戏院中招呼演员上场的人”;而call girl则是“应召女郎”。wizard 通常是指“奇才”;而 witch 则往往指“巫婆”。

2 用于女性的词贬多于褒而用于男性的词则褒多于贬

由man和woman构成的对应词的含义往往不同。如public man表示“担任公职的人”,而 public woman则表示“娼妓”。manly是表示“有男子刚强气质”的褒义词,而womanly则是表示“似女人”或“女人腔”的贬义词。unmanly是指“不像男子汉,但并不是个坏男人”;unladylike是“缺乏女子应有的举止”的意思,通常有“坏女人”的含义。

即使是同一个词,指男性时为褒义,而指女性时就可能变成了贬义:professional指男性时是位“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而指女性是则含street girl之意;easy指男性是“容易相处”,而指女性则是“水性扬花”;loose指男性充其量是指“言行不严谨的男人”,而指女性是“放荡”。称一个男人为old dog(老狗),可能是一种幽默的恭维;称一个女人为 old bitch(老母狗),则完全是侮辱。

形容同样性质的人,只是性别不同,用的词汇也会不同:如小说中描绘一个要求严格的男性经理用hard taskmaster,而描绘同样性格的女性经理则用hard to work for;说一个男士行事果断,用decisive,而一个女士如具有同样的性格,则用stubborn来形容她。

同时,一些形式上没有男性标志的词意,人们习惯上把它们当作是男性词看待。英语及其它讲英语国家的人习惯认为professor,doctor,lawyer,surgeon,barrister,magistrate等为男性,当我们听到有人说:My cousin is a professor 时,多数人会断定professor为男性。若要说明这些词是女性的,一般可在前面加上woman,lady,female 等修饰语。

3 一些女性词或与妇女有关的词发生了词义的贬降

由于历史、社会、语言、心理、外来影响等诸方面原因,英语发展过程中的词义经常在演变和发展,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有的扬升,有的贬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词或与妇女有关的词往往发生词义的贬降。wench原指“少女”,尤指“农家姑娘”或“女佣”,以后转指“荡妇”、“娼妓”。tart原系表示亲爱的用词,现在通常用于指“轻佻的女子”或“妓女”。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内涵意义原先不是中性的就是积极的,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消极的。有不少成对词,如king/queen,lord/lady,master/mistress,sir/madam, governor/governess, temper/temptress,sorcerer/sorceress 等,原先并没有褒贬之分。嗣后女性词都发生了词义变化,蒙上了一层贬义,而男性词原义基本保持不变。governess原为governor(统治者、地方长官、总督等)之对应词,但如今多指“家庭女教”甚至“情妇”。queen在当代英语中常作委婉语用,指“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同性恋者”。mistress 现在常用来指“情妇”。

英语中这种描述女性的词语所包含的贬义色彩连girl、lady和woman也不能幸免。girl一词原来所包含的意思是青春美貌、纯真成熟。可是,如今这种积极的含义正被消极的含义所取代:比如《德伯家的苔丝》中,girls往往带有年轻无知依赖性强的意思。因此,人们常说:“You don’t send a girl to do a boy’s errand.”“Get that girl help you type the materials.”有时人们把一个三十来岁的女秘书称为a girl,轻蔑之意溢于言表。同时,girls所含有的轻佻、卖弄风情、放荡之义正在扩大,出现了call girl、goodtime girl、girlie(girly)、joy girl等等词汇。Lady一词原指“高贵的女性”,lady和lord一样处于显赫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但现在这种优雅、高尚的含义被玷污,出现lady of easy virtue 、foxy lady、lady of pleasure、lady of the evening等等词汇。并且在很多场合,lady一词含有“琐细”、“不重要”等贬义。例如,我们可以说“Is that woma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却不可以说“Is that lad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该词的贬义还可以从由lady构成的复合词中得到验证。我们可以说 “cleaning lady”(女清洁工),“sales lady”(女售货员),但不能说“cleaning gentleman”和“sales gentleman”。woman一词具有明显的贬义含义,人们常常把woman一词同“性与生殖”相联系。说一个女人是old man,虽然不正确却无伤大雅。但如果把一个男人说成是old woman,就成了极大的诬蔑与人身攻击了。

以上讨论的褒贬问题是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这是父系社会男权至上的必然结果。所幸的是,近百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对这种不平等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批判,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家,如波伏娃(S.deBeauvoir)、克里斯多娃(J.Kristeva)、西苏(H.Cixious)等。她们为改变这一语言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二 改革主张

1 废弃含有歧视的词语

如与关系不够亲密的女子打招呼时,用姓名或用通用呼语Ma’an,Sir等,而不用honey、sweetie、dear以及类似的词语;废弃把女子称为chick、broad、tomato、babe等贬义绰号,使用含义尊重的中性词语,避免使用含歧视倾向的形容词、名词以及其他词语。

2 使用真正的中性形式

尽量使用那些包括两性在内的词,即无性别之分的词,例如:child、teacher、officer(警官)、people、worker、immigrant(移民)、voter(投票者、选民)、coach(教练)engineer、customers(顾客)patriot(爱国者)、person、planner(策划者、计划者)、politician(政客)、producer(生产者、制造者)、tutor(家庭教师、导师、[美国]助教)、reporter、writer、chief executive(首席行政长官)等。女权主义者提出用中性词humankind,chairperson,astronaut,fire fighter 和salesperson代替mankind,chairman, spaceman,fireman和salesman等以男性为主题的词汇。尤其是取代一些带有性别标志的职业术语,如:stewardessflight attendant, char womancleaner, maidhouse worker, fishermanfisher, housewifehome maker 等。

3 改用第二人称

Sexist: No man knows his true character until he has run out of gas, 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

Revised: You don’t know what your true character is until you have run out of gas, 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

三 前景展望

语言本身是中性的,但语言的使用者却可以按照其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赋予语言一定的语用色彩。若要消除语言包括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需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语言的变革只有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女性运动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是依靠女性自身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团结,更需要寻求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更有必要加强与男性的沟通和协商。女权主义者提出的改革语言的方案,有的比较实际,因而也就为社会所接受,并已收入字典和语法书中,如chairperson、spokesperson、newsperson等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强加的,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上面我们提到的文学中的性别歧视,也折射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一切都如波伏娃《第二性》中的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成长为女人的”。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从身体到心灵的性别歧视。面对这些歧视,女性应该如何自处,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女权主义者和她们的支持者的不懈努力,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终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李雁吉力:《19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研究》,《电影文学》,2008年第10期。

[3] 张晓晋:《谈〈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体意识》,《电影文学》,2008年第12期。

[4] [美]埃莱娜・肖瓦尔特:《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新女权批评》及序言,潘修恩图书公司,1987年版。

[5] 朱跃:《论英语词义的变化和使用所反映出的对妇女性别的歧视现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外国文学作品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外国文学 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11

随着国家对教育方面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力上却仍有偏颇之处,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对文言文、记叙文以及作文等国内著名作家作品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外国文学著作的传授。然而,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能够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态度和看法。对此,本文针对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策略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一、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

据调查显示,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发展越来越变得细致化,作品数目也越来越多。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国内知名文学作家的作品,但是外国文学作品却有其独特的韵味与文化特色。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数目的增多可以看出国家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看重。毕竟我们国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国内的学校进行初中阶段的学习,所以我国初中生对文学的知识面了解的比较狭窄、不够宽泛,许多初中生的视角就只停留在自己国家,对我们国家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为了使我国的初中生对国外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外国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到国外的一些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特色,并且初中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我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不同之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因此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发展前景是明朗的,被广大师生接受的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会越来越多。

二、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在大多数的初中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的,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并且学校方面给教师指出一定的教学范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授。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在考试中的考查量并不高,在如今紧张的中考压力下教师们的教学都是根据考试的重点来进行的,因此就不会浪费时间在被考到的可能性很小的外国文学作品上。其实从根本上说,外国文学作品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还是由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学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

初中语文教师们在遇到需要讲解外国文学作品情况的时候,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然后自学找出其中的重点字词。在此之后,教师们对作品中的的主题和一些重要思想简单的讲一讲,然后这篇文章就可以结束,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根本不可能留出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外国文学的作品的教学上。然后这种教学方法却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资源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做法不仅浪费教师的教学时间,还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改变如今的现状,让外国文学作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与生活方式。

三、初中语文课堂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需要先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

在哲学上常说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所以说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能够了解到当时作家在写文学作品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反过来说,当学生们已经了解到作家创作作品的背景之后会更加容易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但是由于外国文学作品毕竟与我国的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作品之前给学生足够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们能够将背景知识与文章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理解。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所著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该篇文章时,如果只让学生通过阅读该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而不知道该文章的创作背景就概括文章的内涵是很难做到的,学生们只会了解故事发生的过程,却不明白“我”这一家人为何会产生如此的心理反应。这篇文章正是创作于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时期,法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许多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的危机,而文章中出现的菲利普一家正是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们具有强烈的拜金主义,而莫泊桑也正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中的不堪现象。所以说教师们在教授外国文学作品之前必须让学生对作品创作社会背景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促进外国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所要表达思想内涵。

(二)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信息

许多教师在教授我国传统诗歌时经常强调一种方法叫做“知人论世”,就是说学生必须要了解创作诗歌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而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不仅对赏析传统诗歌有效,对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照样有效。教师在强调完外国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后就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其作者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不同的,要想准确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就必须从作者入手。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外国诗歌时,学生们可能会对这首诗感到疑惑,不明白为什么普希金会写出这样一种类型诗歌。然而当学生们了解了普希金所经历的事情之后就会恍然大,因为普希金曾被关押在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因此普希金借着这首诗歌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外国文学作品时必须要将作者的生平经历详细的解释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四、结束语

上一篇:苏东坡的诗范文 下一篇:后宫帝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