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时间:2023-12-09 09:43:10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9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6

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科夫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作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欧?亨利一生写过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很受人们的欢迎,也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作品形象地映射了同时代美国人的生活,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为了纪念他,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用来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由此可见其声望之卓著。

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作品在评论界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评论界对其作品的关注大多停留在他作品中人性的主题,语言的简洁幽默,巧合的设置以及“欧?亨利”式结尾等方面。而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艺术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找出欧?亨利小说的叙事特点并运用相关叙事学理论加以分析,目的在于发现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及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为欧?亨利的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 . 明暗两线的叙事艺术

对小说进行明暗两线的叙述是一种很重要的叙事技巧。这种叙事技巧可以推进小说情节的演进,故事高潮的发展。在欧?亨利大量的短篇小说中,双重线索交织发展的案例随处可见。明暗线交织是欧?亨利高超写作技巧的表现,也是欧?亨利表达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技巧。欧?亨利运用这种技巧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善美的人的品质变得更高尚可贵,把丑恶的人变得更让人咬牙切齿,把可怜的人变得更令人同情。在欧?亨利的作品中,读者往往被作者所设的明线所牵引着,然而在读者不经意间一条暗线已经与明线一齐发展,当一直被明线所牵引的读者读到两条线索交汇之处便会恍然大悟,拍案惊奇,并由此折服于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

例如在《麦琪的礼物》中,德拉为吉姆准备礼物是明线,而吉姆为德拉准备礼物则是暗线。欧?亨利在故事的描述中,向读者展现了德拉为吉姆准备礼物的全过程,该过程贯穿着故事的发展,读者在欧?亨利紧凑的故事安排的引导下感受到了德拉内心挣扎的取舍,然而却没有关注到吉姆准备礼物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这两条线索在故事的结尾处交相碰撞,读者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并在作者留下的空白中想象着吉姆为德拉准备礼物时的情景。这两条线索的交织碰撞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作者以这样的艺术效果揭示了整个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动地刻画出小说人物的形象,也升华了小说内容所带来的深刻主题。

同样,在《最后一片常青藤叶》中,琼珊得病是明线,而贝尔曼为琼珊画叶子则是暗线。故事中琼珊遭到肺炎病魔的折磨,奄奄一息,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最后一片叶子的身上,“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这样悲情的情节带引着读者将焦点聚集在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身上,为其遭受到病痛的折磨感到惋惜,为其悲惨的命运感到遗憾。然而对于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作者则采取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小说发展的整体安排中他的出场很晚。他是在其他人物都出场之后才露面的。对这位蕴含着深刻主题的人物,欧?亨利却只用了寥寥几笔的白描速写。然而就是在这几句不多的描述中,贝尔曼给我们留下了尖酸刻薄、脾气暴躁、生活潦倒的印象。他是一个在底层生活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不起眼的贝尔曼却是暗线的主角,作者并未着大量笔墨去描写他如何为琼珊在风雨之夜画上那最后一片“坚强”的叶子,如何在离世之前遭受病痛的折磨,却在明暗两条线索交汇之时留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和琼珊一起惊讶的同时回味故事发展整个过程,从而感受这个平凡的人物的高尚伟大的形象。

2 . 喜剧和悲剧相交融的叙事情节安排

喜剧性的标志是笑。人的外貌体态、语言表达和动作行为三个方面可以体现出人的喜剧性。而外貌体态的怪异或扭曲,语言表达的幽默与搞笑,动作行为的荒谬和滑稽都能产生喜剧效果。悲剧性表现的是悲。愿望的落空、结局的惨淡、真相的残酷都是悲剧。悲得越深,哀得越甚,越具有悲剧的悲情情调。小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体现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作者用一个个小说人物的悲和喜折射社会的美与丑,更体现出人性的善与恶。

正如阮温凌所说“欧?亨利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人性是非的戏剧小说,都有自己的喜剧舞台,但其演出的效果,莫不是笑中含泪或泪中含笑,带有发人深省的悲剧情调”(阮温凌,1997)。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贯穿始终,处处可见喜剧性效果,随处可遇幽默的表达方式,但这些幽默的表达却又往往是用来形容有着悲剧命运的人物的,两难的处境和出乎意料的结果总是让人啼笑皆非。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喜剧性地做好事却最终酿成大祸,常常喜剧性的自我牺牲却往往事与愿违。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物本来是喜剧性的伪装却换来悲剧性的收场。这些喜剧性与悲剧性相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得读者在最表层的笑料中唏嘘作者笔下世人所看不见的泪水。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似乎一言难尽,亦喜亦悲。欧?亨利用幽默的笔来描绘资本主义世界那幅扭曲的肖像。他有着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社会的眼光,因此,在他讽刺人物的滑稽遭遇背后几乎都暗含着人物内在的悲剧性。他透过喜剧性情节,直接逼视到了人性的悲哀和悲剧性的社会本质,这是欧?亨利小说喜剧性和悲剧性融合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苏贝一出场便伴随着一系列的喜剧表演,直到故事快要结束才转为“正剧”的氛围,作者用严肃深刻的语调描写了苏贝对人生的醒悟,然而随即话锋一转,苏贝被捕,他的命运又再一次被宣告为悲剧。在《华而不实》里的打工仔攒十个星期的零钱冒充一天的富家子弟;《汽车等待的时候》中的女主角装扮成富家女却招引来不一样的结局。这两位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可怜也让人深思。喜剧性的伪装换来的是令人咋舌的悲剧。这些喜剧性和悲剧性相交融的情节展露了人物关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同时,这些喜剧表演到悲剧遭遇也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陷入其无穷的语言迷宫中,在毫无准备之时遭遇意料之外,而在细细评味之后又觉合乎情理。

3 .“现身”的叙事效果

任何故事都必然有一个叙事者,讲述整个故事。而这个叙事者与故事的真实作者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叙事者的研究一直不曾停息,它是叙事学中重要的概念。著名学者胡亚敏曾对叙事者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划分,认为根据叙事者的行为,叙述者可以分为“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与“自我意识”的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叙述者可以分为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而“现身”指的就是“自我意识”的叙事者和干预叙事者。“自我意识”的叙事者是指作者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出面说明自己在叙述。而干预叙事者则强调叙述者对作品重实践和人物的态度(胡亚敏,2004)。欧?亨利的小说大都采用非聚焦型视角,并且有许多篇章都采取与“你”进行交谈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作为叙事者,作者时而出现,对故事中的人物、遭遇加以评论,时而退居幕后,将舞台交给剧中人。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是一种现身的叙事方式。这种适时的现身使得情节发展自然,故事节奏恰当,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在《麦琪的礼物》中这样的“现身”艺术比比皆是,例如在介绍德拉的家时,作者写道:“我们不妨抽空来看看这个家吧。一套连家具的公寓,房租每星期八块钱。虽不能说是绝对难以形容,其实跟贫民窟也相去不远。”在介绍壁镜时,作者写道:“诸位也许见过房租八块钱的公寓里的壁镜。”在描写德拉为吉姆搜索礼物时,作者写道:“噢,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翅膀似的飞掠过去。诸位不必理会这种杂凑的比喻。”在描写德拉补救剪掉的头发时,作者写道:“那始终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是了不起的工作。”

又如在《索利托的牧场的卫生学》中,小说的开头便采取对话的方式开始故事的叙述,“假如你很熟悉拳击界的记录,你大概记得90年代初期有过这么一件事……”。在《剪亮的灯盏中》的开头作者对商店女郎进行了评论,随即引入故事的发展,在故事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使用各种方式对人物和事件做了自己的评价,如“至于南希呢,你会管她叫商店女郎的――因为你已经养成习惯了。”“你问他忠实吗?嗯,如果玛丽需要招用十来个传票送达员去寻找她的羔羊时,丹恩总是在场帮忙的。”这些时而现身的评论为欧?亨利的小说增色不少,使得读者读起欧?亨利的小说时更觉得像是一位老者与你面对面地讲故事,指引你走向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走进各色人物的生活之中。作者利用现身的技巧控制情节进展的节奏。该省略之时便利用事外的身份一笔带过,而需详写之处,作者则让剧中之人尽情演绎。当然这些“现身”也使得作者有机会评论故事中的人物,传达自身的感情倾向,使得小说人物饱满,主题清晰。

4 . 结束语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2

关键词 麦琪 欧·亨利式结尾 幽默 悬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Joy in the Sad and Tears in Laughter

——Appreciation of "Gift of the Magi"

TAO Minfang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 Communications,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Gift of the Magi" is an important masterpiece of O Henry. Works with humorous language, clever design suspense writing style, unexpected end to true love between the hero reflected most vividly. The beauty of humanity is O Henry's creative theme,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response noble and beautiful love the people, but also revealing ironic and cold, ruthless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 Magi; O Henry's ending; humor; suspense

欧·亨利原名威廉姆斯·西德尼·波特,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创者。由于他的作品篇幅短小精悍、内容贴民百姓生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艺术表现力,所以他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歌颂人性美是欧·亨利小说文学创作的主流,作者笔下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形象,他们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关心与爱,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优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麦琪是《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出生时从东方来的三个有智慧的贤人,他们送来的礼物代表了尊贵与圣洁,同时也预示着耶稣的一生。从此西方国家就有了圣诞节互赠礼物的习俗。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珍贵、最有意义的,所以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也是最有价值的。麦琪是聪明无比的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最聪明的礼物。而作品中的德拉和吉姆,虽然非常不明智地为对方付出了他们最为宝贵的东西,但实际上在一切馈赠和接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是最聪明的,他们用自己纯洁的爱互赠给对方一件无价之宝。作品诙谐机智,泪水中隐含着欢喜、悲痛中暗含着微笑,耐人寻味,体现了作者“含泪的微笑”的独特的写作风格。

1 欧·亨利式的语言——幽默风趣

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用幽默又带有淡淡哀伤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一天,女主人公德拉,一个年轻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每个铜子儿,不得不“…向杂货铺、肉铺和菜担子买东西时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地省下来的……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一块八毛七,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写这个家庭是如何的拮据困窘,只是简简单单地用“一块八毛七”引出全篇。因无法给丈夫吉姆买一件称心如意的圣诞节礼物——“麦琪的礼物”而“明摆着什么也办不成,只好一下子坐在破旧的小沙发上默默地流泪。”欧·亨利用貌似平淡的话语营造了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贯穿了全文。即使在德拉夫妇看到礼物时惊喜和欢乐的瞬间也带有这种气氛所表现出来的伤痛。

1.1 爱的礼物也是爱的牺牲更是爱的升华

《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夫妇为了互送圣诞礼物互表爱心,妻子德拉卖掉引以为自豪的一头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表链,这让读者感到震惊。在美国视金钱为一切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伟大的情感怎能不让每个善良的读者潸然而下呢?读者又怎能不为这对贫贱夫妻的恩爱而感到弥足珍贵呢?不料,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来一套精美的纯玳瑁梳子来打扮妻子已不复存在的美发。“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放到一边,暂时保留着吧,这两件礼物太好了,只是目前还不能用。”吉姆笑了起来。到此全篇戛然而止,两份珍贵的礼物一下子变成了无用的废物,凄楚的现实和美好的感情同时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为了男女主人公的无私爱情而欣喜,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发和金表而惋惜,这一喜一惜不仅展示了人间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温暖,从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纯真的爱情高于一切,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观点。

1.2 “含泪的微笑”的语言艺术风格

幽默是美国文学的传统之一,从华盛顿·欧文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到马克·吐温的俚语式的幽默语言,因受同时代这些作家的影响,加上一生坎坷的经历,欧·亨利作品中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反衬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夫妇有两样引以为豪的东西: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另一样是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倘若是巴女王住在风井对面的套间里,德拉哪天洗完头后把头发甩到窗外去晾干,也会让她的一切珠宝和饰物相形见绌。倘若所罗门国王当上一名守门人,他的全部财宝都堆放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时掏出他的怀表来看看,就会让他嫉妒得直扯自己的胡子。”在这里,作者使用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对所描述的情景印象深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夫妻双方为了真爱放弃了如此珍贵的东西,珍宝在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再如那句“而如今,当收入缩减到二十元,‘迪林厄姆’的笔画看上去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在认真考虑最好紧缩城一个‘D’,已显得谦逊一些。可是,每当詹姆士·迪林厄姆·扬先生回家到楼上的房间,詹姆士·迪林厄姆·扬太太一边喊着“吉姆”,一边紧紧地搂住他,一切又都很美好。”名字,三部分的全称,常常用在上流社会人物的正式履历或职位的称呼中,这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吉姆来说毫无用处;而妻子德拉对他的简称“吉姆”,不仅显现了夫妻之间的亲热,而且实用、简洁。在这里,作者使用 “反衬” 的手法强调,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还存在着另一种价值——情感价值。而深厚的爱情所拥有的价值比实用价值更高。读者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没有用的东西,可以成为富有情感的载体,情感价值可以超越实用的功利。欧·亨利的这种夸张、反衬、讥讽中带有幽默的写作手法给穷人生活的无奈增添了喜剧的色彩。同时,也正因为这种“含泪的微笑”式的写作手法,欧·亨利被世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幽默大师。

2 欧·亨利式的含蓄——巧设悬念

欧·亨利作品中使用的语言都是最为平民化的语言,所以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读懂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语言含蓄是他作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幽默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而是在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仍能回味无穷。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就缺少波澜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高潮需要组织、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制造强烈的悬念来实现。《麦琪的礼物》设置悬念的4个前提是:时间是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一天,风俗是互送圣诞礼物,经济是德拉家经济拮据,感情是德拉夫妇夫妻恩爱、感情深厚。在交代了这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前提后,第一个悬念设在故事的开始“一块八毛七”,接下来再写“数来数去一块八毛七”,着重强调家庭贫困,这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是为下文买圣诞礼物做铺垫。“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没有钱买合适的礼物怎么办?第二个悬念设在“突然从窗前转过身子站在镜子面前……飞快地打散头发……”这时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德拉的头发。“眼睛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飞一般地出门下楼。”让读者疑惑她要干什么?第三个悬念设在德拉卖完头发之后,“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德拉像张开玫瑰色的翅膀飞来飞去……事实上她跑遍各个商店为吉姆搜索合适的礼物。”她能为吉姆买什么样的礼物呢?第四个悬念设在吉姆下班到家,“吉姆停在门内,像一支猎狗问道鹌鹑的气味那样一动不动。他的眼睛盯住了德拉……这表情既不是发怒,也不是惊讶,也不是赞成,也不是恐惧,不是她预料中的表情。不过他带着这种奇特的表情死死地盯住她看。”吉姆不仅让女主人公德拉无法理解,这样的描写也让读者产生种种疑惑,一直到故事结束才真相大白。含蓄的开头、悬念连连的故事发展、豁然释疑的故事结尾,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跌宕起伏的探索激情和兴趣,不一口气读完绝不罢休。这样的故事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但是因为有了层层的铺垫,所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在故事叙述中连续设置悬念,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既符合生活的常理——恩爱的夫妻圣诞节要互赠礼物,又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经济窘迫的现实。“悬念”结果是让人又感动又心酸——为德拉夫妇的恩爱而感动,又为他们的处境而感到心酸,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含泪的微笑”。

3 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

欧·亨利作品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作者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能充分展示他们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同时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够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欧·亨利著名的独特写作手法——故事情节的巧合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在《麦琪的礼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纯真的爱情高于一切,否定了金钱主宰一切的观点。

3.1 设置“巧合”

《麦琪的礼物》中的第一个“巧合”就是吉姆把珍贵的祖传的金表卖了以换取高尚、纯洁的爱情;德拉也同样认为爱情高于一切,于是把美丽的长发剪了来表达爱情的贞洁。正是在主人公这种符合情理和故事情节发展规律的心情下,他们各自为对方买了昂贵的礼物——玳瑁梳子和表链来配他们引以为自豪的珍宝——德拉的长发和吉姆的金表,准备在突然之间让对方惊诧、感动一番,这是自然而然出现的第二个“巧合”。第一个“巧合”为第二个“巧合”埋下了伏笔,第二个“巧合”则是第一个“巧合”的必然结果,为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打下了基础。当他们各自拿出礼物的时候,让人啼笑皆非,但故事情节的“巧合”却又是那么合情合理。两次的“巧合”不仅表现了德拉夫妇所面临的现实,也表达出了他们之间高贵、纯洁的真爱。

3.2 出人意料的结尾

说到欧·亨利的小说、谈到他的写作风格一定会提到他的结尾方式——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故事结尾时突然让主人公的心理情境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又在情理之中,符合实际生活,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麦琪的礼物》在故事结束之前,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作品平平叙来,却又环环相扣。读者会认为主人公德拉为买圣诞节礼物的所作所为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当德拉把圣诞礼物表链给吉姆并要他拿出金表时,吉姆才说出了真话:“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放到一边,……只是目前还不能用。我将表卖了钱给你买了梳子。”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哭笑不得。但在哭笑不得之余,这样的结尾又是多么符合逻辑,是多么有力量的结尾呀。男女主人公的脸上出现了微笑,因为他们彼此都体会到了真爱。欧·亨利借助主人公的言行、心理活动,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爱”的伟大。

3.3 悲中见喜 笑中有泪

“泪”和“笑”、“悲”和“喜”在读者眼里是两对互不相容的概念,但是欧·亨利却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德拉和吉姆互赠礼物的表现中,把两组情感和谐地统一了起来,给读者留下了喜中有悲,笑里有泪的印象。德拉和吉姆互赠礼物时的阴差阳错,虽为可笑,但读完之后,谁能不热泪奔流而下呢?谁能不为他们命运的困苦而难过、不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而感动呢?读者从这种“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看到了“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的特殊之处,深受感动。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德拉和吉姆虽为圣诞互赠礼物而牺牲了各自心爱的、家里仅有的两件值钱的物件,但是他们对对方所表露出来的深厚情感却最为重要。尤其是在当时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之间纯洁的真情更是弥足珍贵。

欧·亨利的作品以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困苦生活中的美好爱情为主题,但结尾偏重于悲剧性,因此在引人同情和沉思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光明和奋进的力量。作品所折射出的人性美使读者回味无穷,尖锐幽默的表现手法更让读者抑制不住笑声。然而在笑时,又怎能忘记悲哀、痛苦和不幸?欧·亨利在同情和赞美普通百姓的同时,也揭露了百姓恩爱爱情背后的社会现实——冷酷、无情。

参考文献

[1] 余汉英.独特的艺术手法与亘古不变的主题——简析《麦琪的礼物》.安徽文学,2009.10.

[2] 朴丽莉.浅析欧·亨利的幽默写作风格.中国西部科技,2009.9.

[3]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译林出版社,2005.

[4] 赵书颖.“含泪的笑”与“含笑的泪”.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5] 朱锦岳.浅议《麦琪的礼物》的艺术魅力.考试周刊,2009(42).

[6] 梁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科教导刊,2009.8.

[7] 石敏.《麦琪的礼物》中铺垫、巧合手法的综合运用[J].语文天地,2005(21):72-75.

[8] 孙绍振.歌颂和反讽的统一 ——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J].中学语文教学,2009(7):46-48.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3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范文600字

  人们常把锋回路转,出人意料,大反常驻机构理的结尾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相信欧亨利的小说正是因为其独具风格与魅力的结尾而享誉世界。

  读了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的吸引力。

  这篇《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力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又便我想到泰格尔的小小说名作《窗》,描写两位卧床的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口才看见外界,生活死寂沉闷。为了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

  编织窗外斑澜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到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品于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突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种结尾往往会造成心灵的震憾,给人更直接地心灵暗示,爱是相通的,但又是不可理喻的,只要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人世间将开满绚烂的爱之花!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范文600字

  燥热的午后,万物都失去了活力,我无意间翻动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不看则已,一看便停不下自己的目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麦琪的礼物》就是因为金钱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讲得是一对夫妻因为想给对方买一件圣诞礼物而舍弃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可惜最后彼此的礼物却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都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礼物———彼此的真情。我认为他们是幸福的,虽然他们很穷,生活拮据,但在他们心中,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的真情,只要拥有它,他们感到比有钱的富翁幸福百倍。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家财万贯,即使她买了昂贵礼物也看不出真情所在,杰姆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幸福了。德拉美丽的头发,杰姆珍贵的金表,两样各自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而然这篇文章却能时时唤起人们内心的本善,使之能够让人还能够体会到世间真情的祥和与温暖,主导的人性并不是尔虞我诈,见利忘意。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所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假如万贯家财和一份真挚的感情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样呢?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份感情,因为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我相信真心的付出终会有真诚的回报,拥有真情才能拥有幸福。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范文600字

  爱,与生命相生相伴;爱,与生活息息相关。

  小说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写的是一对贫困的夫妻在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双方都想送一件令对方高兴的礼物。丈夫杰姆为了妻子美丽的头发卖了自己址心爱的金表,买了一套梳子,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金表链,卖了自己美丽的头发。当池们互姗礼物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礼物已不是对方需要的了。不过,当你读完那篇小说时,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礼物正好是对方最需要的,那就是爱。

  爱的真谛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表明了这样的观点:“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多次悲伤吸泣,并不是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是因为圣诞节到了,却没有足够的钱为丈夫买一件合适的礼物。(读后感)

  一块八角七分钱—她的钱全在这儿了,太少了,与那条白金表链的价格相比,只是一个零头。她为此哭了。最后,她把自己那能与巴西女皇的珠宝、首饰相媲美的头发剪掉卖了。同时,她的丈夫杰姆为了给她买一套梳子,把那只能使所罗门嫉妒得吹胡子瞪眼睛的金表卖了。有人在感叹:唉,多么可惜!有人在羡慕:哇,多么幸福!

  萨尔丹种说过:“什么是爱?爱就是无限的宽容,些许之事亦能带来喜悦。爱就是无意识的善意,自我的彻底忘却。”不错,德拉忘了想自己没有头发会是什么样子,杰姆也忘了以后还要用到表。德拉只记得杰姆的金表需要配上一条金表链,杰姆也只记得德拉的头发需要一龚好的发梳来梳理。

  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址真挚的,因为他们做到了彻底地忘却自我。他们是最聪明的夫妻,因为他们懂得爱的真谛。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4

关键词:文学 小说 文学创作 多元化

引言

文学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形式。澳大利亚的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其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澳大利亚文学的特殊性。读者在阅读澳大利亚文学作品时,通常会感觉到澳大利亚文学的平淡无奇。这种看法不是某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很多读者都会有的想法。只不过,具体来讲,澳大利亚的平淡之处只是其情节过于平淡,但是说其语言平淡枯燥却是说不通的。这是很多学者经过反复研究之后发现的,是所有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教学的同仁们的一致共识。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小说相比于欧美小说,成熟性与造成的文学影响较弱。这是由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与欧洲较远,地缘因素造成澳大利亚小说很难被读者立刻接受。其实,澳大利亚小说与英国小说相同,都是欧洲文艺所延伸的产物。但是艺术发展形势被澳洲周围的大洋所阻隔,没有能够与英美等主流西方文学发展同步,滞后的文学发展阻碍了澳大利亚文学的传播。

一、文学创作流派的多元化

澳大利亚文学体系中主要分为两个文学流派: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特别是在早期移民时期之后的时段里,涌现出如作家马库斯・克拉克、亨利・金斯利、罗尔夫・博尔特沃德等中早期“移民小说派”作家。这些著名作家的主要作品反映了生活在黑暗而艰苦的早期牧场的现实生活。这些小说虽然均富有传奇色彩,但是现实主义流派已经逐渐成型。澳大利亚在形成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的现代主义才逐渐成为主流文学风格,特别是在众多著名的长短篇小说、戏剧、诗歌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时期。逐渐取代了长期以来占据澳大利亚文坛重要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就了澳大利亚小说的第二次飞跃。在此过程中,澳大利亚文坛巨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改变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创作思路。他将风靡欧美大陆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引进到澳大利亚,并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最终构成了影响全世界的“怀特派文学”。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富有象征性与“意识流”特色,不论是1939年发表的《幸福谷》,还是在1987年发表的《三支不平静的乐曲》,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欧美现代主义流派对澳大利亚文学的深入影响,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反映出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意义。

由于欧洲文学创作对澳大利亚文学影响深远,伴随着澳大利亚成为移民大国,在此时期内澳大利亚文学融合了移民文化的观点,发展并形成了新的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澳大利亚现代主义流派小说中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变形、立异、怪诞等,所以该流派的小说又统称为“荒诞派”。荒诞派受到了欧美流行的荒诞戏剧的影响,此剧是法国著名剧作家伊・艾勒斯科在1950年针对戏剧的特点来命名的。荒诞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剧情较为荒诞、异想天开。人物本身形象也较为夸张。主要通过人们意想不到的描法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讽刺与描述,大多数荒诞剧都通过荒诞的手势以及滑稽的动作来向人们传递信息。1990年以后,澳大利亚进入民主主义时期,澳大利亚小说形式与手法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趋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短篇小说大家亨利・劳森等一批作家,在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亨利・劳森对澳大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作家的作品已经能够构成独特的文学风格,摆脱了前期对欧洲文学写作风格的模仿,奠定了澳大利亚文学创作风格的基础。

除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澳大利亚小说界当中还有一种汇集众多特色的“无名流派”。主要集中于新旧流派革新换代时期,澳大利亚文学家对文学特色的探索成果,与传统写作手法有所区别。无名流派的代表作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该作品主要反映了爱情纠纷的传奇小说,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精华进行融合,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主线描述得淋漓尽致,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复杂多变的感情生活,可读性极强。所以,澳洲小说界流派可以说是纷呈,文学评论家对于各个流派的评价虽然不一,但是均一视同仁。不同文学流派风格迥异的创作表现形式,其评判标准以文学作品的好坏作为唯一准则。因此,这种各种文学流派并存的发展模式促进澳大利亚文学的不断进步。

二、文学内容的多元化

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内容已经突破了以往仅对乡村景物于生活的描述,跨越了写实主义给澳大利亚小说的束缚。将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仅从单一的丛林自然镜头转变到多镜头的描写内容。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小说将取材的重点向城市生活与景物转移,从而改变了以往对农村单调生活的描述,使小说富有多样的创作素材。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包括怀特、穆尔紊斯、艾尔兰、卢里等,他们的作品素材都是现代人的城市生活一点一滴中挖掘的,折射出现代人多彩的生活。特别是怀特的著名作品《生命之树》就根据现代人城市生活来抒发对城市生活的种种无奈,进一步展现城市人内心深处的彷徨与迷茫。

作家怀特在写作风格上与多数澳大利亚作家大相径庭,无论在句法或用词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澳大利亚文学领域影响深远,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小说远离艺术,而小说应该提高生活,给人以启示,不应只记录人们早已熟知的事情。中期撰写的小说《战车里的骑手》和《实形的曼达拿》不以情节取胜,而着重人物的塑造和心理刻画。深入地描写了自从主人公追寻城市生活以后的种种见闻,深刻地反映出城市人群内心孤独与迷茫的社会现象。通过对人物的剖析,深入探索人生的真实含义。当代著名作家马鲁夫也撰写了与怀特《一杯茶》风格一致的著名作品《空空的午饭盒》,这篇短篇小说具有现代演讲小说的特色。在小说中,主人公从城市的楼房中看到站在草坪中一名英俊潇洒的青年人,外表酷似已经去世的儿子,引发了主人公对过世儿子的思念之情,刻画了一系列的主观幻想画面。还有新派小说家舍卡墓斯常采用倒叙的艺术描写方式撰写了短篇小说《地板上的聚会》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中刻画了一名搬到另一个城市的年轻人史蒂夫举办宴会的场景。由于主人公缺乏经验举办的宴会不顺利。但是史蒂夫仍然对宴会非常满意,这是因为通过宴会史蒂夫能够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缺少的幸福滋味。宴会散去后史蒂夫独自坐在大厅中回味宴会的心理让读者身临其境,此篇小说对西方的城市年轻人心态把握得非常精准,对心态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此外,澳大利亚文学还包括反映欧洲社会的百姓生活等,有些小说甚至还涉及到一些著名的亚洲国家的民俗风情。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小说创作内容具有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三、文学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1945年后,澳大利亚文学为了摆脱以往被禁锢的思想,打破澳大利亚文学闭塞的文化束缚,将文学表现手法进行了革新。对一直沿用的“劳森技法”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改变了以往对外来创作描法抵制的心理,从而能够吸引一批欧美读者的关注。改革的先驱者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贝尔,在著名作家贝尔的众多作品当中,尝试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甚至将劳森的名篇进行改写,以表达对“劳森传统”的小说质疑。贝尔在小说中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画面感逐渐形成新派小说的独特文学创作手法。贝尔说过“给予现实主义以扭曲”是他创作的特点,是小说富有生活张力的源动力。所以后来的怀特派小说家都力求于利用新的表现手法,不甘愿沉沦于传统风格,给读者新鲜的感觉。最具特色的文学创作手法是“心理叙述艺术”。该手法主要通过对人物潜意识的描写来反映客观事件,对小说情节要求较少。贝尔还摆脱了澳大利亚句法规范的羁绊,在创作小说中大多利用象征主义、“意识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新鲜的“不完全句式”来吸引读者眼球。

现阶段,澳大利亚新派小说家乔伊斯、劳伦斯和卡夫卡逐渐向西方先进的文学创作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学习西方较为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弗兰克・穆尔豪斯的“间断叙述法”较为著名,他在澳洲文坛上被誉为“新派小说的代言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及其他动物》在1969年问世,长篇小说《黑暗的宫殿》在2001年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也有部分澳大利亚小说家对拉丁美洲的文学表现手法进行研究,不断吸收拉丁美洲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所以目前澳大利亚小说不断向艺术创作手法的创新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纵观澳大利亚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发展趋势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早期的澳大利亚文学是一部移民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学,并走向成熟,成为众多文学流派之中的一员。发展至今,澳大利亚文学在其内容和创作方法上表现出来了更多的“国际化”倾向。在整个历史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基本上占主导地位,但非传统文学的存在,是与传统文学互为补充。语

参考文献

[1] 刘寿康译.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董蓓菲. 澳大利亚中学母语教科书评介[J].语文建设,2006(10).

[3] 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作品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 刘福根.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简述[J].语文建设,1999(05).

[5] 钱青英.19世纪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5

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从阅读开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优秀读后感合集摘选,方便大家学习

优秀读后感合集1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屈原行吟沉江》的故事了。

这篇讲战国末期,强盛的楚国逐渐走向了衰弱。此时,楚王不但不奋发图强,反而听信奸臣谗言,将励精图治的屈原给革职流放了。经过一系列无效的抗争之后,屈原带着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惋惜含泪投江自杀。

读完之后,有一句话总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那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故事中,众人都认为只有投降于秦国才能保命,而屈原却认为不但不能投降,而且还要与楚国决一死战。他认为如果投降,受害的将是楚国的百姓。在奸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糊涂的皇帝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并最终导致其投江自杀。曾经,有很多人认为屈原好傻,认为他死得不值,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只要是正确的,就算大家都反对,也要坚持!

三年级学完了射线和直线时,老师问我们:“射线和直线那个更长?认为直线长的起立。”

“刷刷刷……”我们班99%的人都起立了。可当问到“认为两条一样长的起立时”,我站了起来。“怎么同学们有的用书捂着脸笑,有的更大胆——拍着桌子笑呢?!”我吃了一惊,环视一周:“怎么只有我一个人?莫非是我的错了?”刹那时,我的脸便烧了起来。“不对呀,它们都可以无限延长,肯定是一样长了……”想到这里,我又坚定了信心,脸不红了,腰也挺直了。在大家奇异的眼神下,老师替我解了围:“既然都可以无限延长,怎么会有长短之分呢?”我顿时松了口气,庆幸自己坚持了正确的观点。转头一看,居然发现其他人的脸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悄悄红了起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它不是特立独行,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脱群离众,而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

优秀读后感合集2这几天,我第一次拿起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著名的《欧也妮·葛朗台》。

在我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甚至觉得它略显枯燥。可是,当我继续读下去时却发现了葛朗台这个人物。这时,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个箍桶匠,却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他将岳父的钱拿去贿赂官员,用极低的价格得到了很多地产,又囤积酒、木桶等等再将它们高价出售。在他去世后,竟给欧也妮留下了一千七百万法郎,在今天足以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了。

但是书中的另一条故事主线则是欧也妮的爱情故事。她是葛朗台的独女,拥有巨额家产的她自然受到了当地权贵克吕绍法官和格拉珊银行家的追求,他们明争暗斗,竞相巴结葛朗台。可是欧也妮本人却爱上了堂弟夏尔,甚至不惜拿出金币资助他去国外赚钱。夏尔在海外赚钱回国后,却不再喜欢欧也妮,欧也妮只好接受了一桩她并不想要的婚姻,过上了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塑造了葛朗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他家中极为简陋,以至于夏尔“以为走进了鸡舍”;不管天气有多寒冷,他只允许在十一月到三月生炉火,在他家工作工几十年的长工只得到了一块旧表作为礼物。当他发现欧也妮把金币给了夏尔,竟然将女儿囚禁了起来。最经典的就是葛朗台在临死之前的表现了,他连续几小时只盯住金路易,当神父让他亲吻金十字架时,竟一把夺去。不但如此,在临死前最后一句话竟是对欧也妮说:“好好打理一切,到那里向我交账。”可以说,在葛朗台的心中,没有什么(甚至生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这是多么地令人可笑!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是时代的镜子。”这本书生动地描写了19世纪法国外省的社会生活,给人感觉十分真实。事实上,本书也是作为《人间喜剧》的《外省生活场景》这一卷出版的。

葛朗台也使我想到了《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和《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严监生在临死之前耗尽气力举着两根手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原来只是因为他觉得点燃的两个灯芯过于浪费。在弥留之际,还在为这区区小事而牵肠挂肚,这也不免成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夏洛克则更是令人憎恶,别人向他借了一些钱,因没有在规定时间还钱,居然要割那个人的肉,这简直是被金钱扭曲的心灵!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为葛朗台而感到悲哀。他穷其一生,积累了大量财富,不仅没使自己过上好日子,还造就了女儿欧也妮的悲剧。他这悲哀的一生,也在告诉我们: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优秀读后感合集3《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读了这篇经典名著后,我被作者的幽默艺术所倾倒,收获了一次“心灵的震撼”。

故事讲述了穷小子亨利身无分文,两个富有的兄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凭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赌。结果亨利不仅活了下来,并且利用这张百万英镑发了一笔财,还获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

读这篇文章时,我几次差点笑出了眼泪。马克吐温用他讽刺幽默的笔,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勾画了人们在金钱面前的种种丑态。最初看到衣衫褴褛、穷酸落魄的亨利时,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但当亨利拿出巨额钞票时,他们又点头哈腰、阿谀奉承,每个人似乎都有着两张截然不同的脸。当服装店店员接过亨利递过去的钱,发现居然是一张百万英镑时——“他脸上的笑容刹那间僵硬住了,就像维苏威火山那些此起彼伏成波状的、像虫子那样蠕动的熔岩似的凝固在那里。”作者生动地勾勒出了店员的窘态,无情地讽刺了那些金钱至上的现象。

优秀读后感合集4《青铜葵花》是一个乡村男孩与一个城市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是一个不会说话但勤劳善良的人;女孩叫葵花,是一个天真单纯而又乖巧懂事的人。

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来到了一个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区,孤单寂寞的她认识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时葵花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但善良的青铜家收养了她,就这样青铜和葵花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

在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而费尽心思,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的呵护着葵花:为了葵花能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上学的梦想;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也卖了;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不去别人家“借灯光”,青铜捉来了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灯;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心灵手巧的葵花做了一串闪亮的冰项链;为了让葵花看马戏有个好位置,青铜一声不吭地顶着葵花站了一晚上……

因为贫穷,青铜与葵花只能有一个人去上学,虽然他们互相推让,可心中都希望能背上书包上学校。后来,青铜为了妹妹葵花,耍了小聪明,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读书学习的珍贵,在城市的我们,不但不为能上学开心,而且平时不爱学习,贪玩,认为学习就是受“酷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学校的日子葵花将学到的知识教给哥哥青铜,而有责任心的青铜则每天护送葵花上学,不让“坏小子”嘎鱼欺负葵花。

12岁那年,命运又将葵花召回城市,失去妹妹是青铜很痛苦,他用尽平生最大的力气,从心底高喊出一个名字“葵花!”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这本书将苦难写的深刻,动人,我的泪水顺着脸颊玩下流;写美,将美写到极致,让我们不禁赞叹大麦地、芦苇荡、葵花田的美,还有“青铜葵花”那独特的美;写爱,写出了青铜和葵花间深厚的兄妹之情……

优秀读后感合集5读罢课文《老人与海鸥》,我不由为课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诚的情感默默叫好,又为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冷漠而哀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写:在翠湖畔,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喂养海鸥,他把海鸥当成了本人的子女,海鸥也把他看作了亲人。最后,老人逝世了。海鸥们围着老人的遗像,为他举行了一场共同的送行典礼。这篇课文既表现出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又展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动的情。展现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浓重的情感,展现了动物丰厚的情感世界。

感遭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诚的友情后,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四周——人与动物之间的冷漠。

动物也有本人的思想,本人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尊重动物,和它们相亲相爱,调和共处。

在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大家捉住小鸟,把它的腿绑起来拉着玩儿,有意踩死蚂蚁等不良现象。

这就是对小鸟的不尊重,你想:把小鸟的腿绑住了,就等于约束了它的自在,任何有思想的人或动物,假如没有了自在,就等于生活没有了希望。

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动物,要与动物树立一份真诚的情感,真诚的友谊。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6

借助于荒诞而有趣的联想,将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常识联缀在一起,又好玩又好记。如: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曹禺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二、 对比记忆法

对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强化记忆。如:

刘鹗: 《老残游记》―高鹗: 《红楼梦》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记》: 高则诚;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弃疾;

樊川: 杜牧―临川: 王安石―震川:归有光;

茅盾: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爱尔兰;

诗歌《唐璜》: 拜伦―戏剧《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识树记忆法

画文学常识知识树,能使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比如,可将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画在一棵知识树(见下图,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从西周到明清的时间纵轴,枝丫是各具体的年代,枝丫上结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从根部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树梢的《红楼梦》。画完这棵树,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梳理和识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 老子《道德经》 4. 《孟子》5. 《庄子》

6. 屈原《离骚》7. 《荀子》 8. 《韩非子》

9. 吕不韦《吕氏春秋》10. 贾谊《新书》11. 司马迁《史记》

12. 刘向《战国策》13. 班固《汉书》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诸葛亮《出师表》 17. 李密《陈情表》 18. 陈寿《三国志》

19. 陆机《文赋》20. 王羲之《兰亭集序》

21. 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

A. 刘基《卖柑者言》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吴承恩《西游记》

D. 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E. 汤显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冯梦龙“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张岱《陶庵梦忆》 J. 李渔《闲情偶寄》K. 蒲松龄《聊斋志异》

L. 洪《长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吴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红楼梦》

【训练题】

⒈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 《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说发展到高峰,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长篇小说。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歌体裁完备,名家辈出。“诗圣”杜甫饱经忧患,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丽人行》《长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历史剧代表作。

C.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分别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戏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_________。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时,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_________的著名词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题写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写出下列评语评论的作品、作者及时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的是哪朝哪位诗人?

9. 下面是某中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里面犯有两处文学常识识记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迷恋金钱,金钱至上,必然导致人性的沦丧。小说《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因为恋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儿的终身幸福;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贡因为财迷心窍而成为嗜血狂。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为清代人;D.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2. A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白话小说)

4. A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

6. 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苏辛辛弃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②《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③唐朝王维

9. ①《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7

孩提时代的多梅内克曾与萨科齐一样,梦想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主人,但最终,他走上了足球教练这条路。去年11月24日,多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非常羡慕萨科齐,这与后者的总统身份无关,而是“除非出现灾难性事件,否则总统至少能够完成五年的任期,而足球教练则随时有下课之虞”。事实上,多梅内克也有值得萨科齐羡慕之处,由于威望日降,萨科齐争取连任的难度正在增大,而即便战绩差劲,高卢军团主帅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留在了克莱枫丹;总统任期不过五年,而现在的多梅内克则正处在执掌法国队教鞭的第六年。

乐观估计,多梅内克会在7月11日世界杯曲终时告别,那将会是一个功成身退的盛况,多帅也会极大扭转在法国人心目中的不佳形象;悲观一些,6月22日打完最后一场世界杯小组赛,多梅内克便会黯然离去,若果真如此,他将彻底被定位为法国足球的罪人。多梅内克曾经说过:“合同到期之日,我或成为上帝,或成为魔鬼。”然而无需等到盖棺,我们便大可定论,这位自伊达尔戈以来执教法国队时间最长的主教练不可能成为上帝,然而将其一棍子打死亦有失偏颇:多梅内克注定会成为法国足坛历史上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他曾经犯下过许多错误,但并非一无是处。

拙劣的导演

如果多梅内克没有从事足球教练这一行当,法兰西戏剧舞台上将会多一个优秀的演员。多帅的表演天赋令人赞叹,但他承认,自己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却当不好导演。这一番自我定位,在多梅内克成为法国队“总导演”后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夺标热门身份参加2008年欧洲杯最终小组垫底;在一个并不困难的世界杯预选赛小组中跌跌撞撞拿到第二;在附加赛占得先手的有利形势下依靠亨利的手球方搭上南非末班车……当多帅从法国足协主席埃斯卡莱特手中接过那86.2万欧元的出线奖金时,正忍受经济危机煎熬的法国球迷怎能不气愤?

世界杯预选赛的灾难性开局让2008年秋天的多梅内克经历了欧洲杯之后的第二次帅位危机,法国足协虽“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其留任,却也提出了三个条件:改善与媒体的沟通方式、塑造一支善打攻势足球的队伍、夺得世界杯门票。率队进军南非这个最核心的任务,多帅已在去年冬天爱尔兰人的抗议和泪水中完成,然而媒体和球迷并不买账:以克莱枫丹星光之闪耀,以法国人对足球的理解,这个国度的球迷不但要求结果,还要求精彩的过程。综观高卢军团欧洲杯后大小18战,除客场对罗马尼亚时的下半场以及客场对塞尔维亚那场比赛外,你几时见过法国队展现出世界一流强队的风采?欧洲杯赛上,库佩曾六次从身后将皮球捞出,其中有半数源于定位球失分,而世界杯预选赛十战,法国队失球九粒,定位球失分比率竟高达67%!症结世人皆知,但多梅内克费两年之功仍未解决!

德国世界杯后,法国队处在重建期,战绩和比赛表现有所起伏并非不可原谅,然而法国足球天才云集,球员素质令人称羡,重建期如此漫长,任凭多梅内克巧舌如簧亦难推托。年轻球队在付出战绩代价的同时,或快或慢皆会成长,但两年来法国队非但未有进步,反而大幅倒退。多梅内克在用人上的犹豫,葬送了法国队大好的提升机会,至今仍未完全确立加拉的中卫搭档,便是有力佐证。在临场指挥上,多梅内克同样优柔寡断,附加赛次回合被爱尔兰摁住一顿猛打,中场完全失势,直到第87分钟,多梅内克方做出第一个战术调整――用马卢达换下古尔屈夫,这种在指挥上的暂时性失忆,于多帅比比皆是,就连历来沉默的阿劳・迪亚拉亦对其指挥能力颇有微词:“战术这个东西,非雷蒙所长!”然而“非其所长”的又何止战术?曾记否,去年秋天对阵罗马尼亚前,亨利终于按捺不住:“教练,我们对你的训练方式感到厌烦!”

论实力,高卢军团不输给任何一支球队,但自2007年以降,与西班牙、阿根廷、荷兰、英格兰和意大利五大劲旅对垒,战绩竟为惨不忍睹的1胜1平5负,且仅有2球进账!三年来,法国队世界顶级强队的外衣在一次次铩羽后被剥得干净,形象江河日下且在短期内难以扭转,这才是多梅内克最大的罪责。

多帅口才出众,但过于刻意卖弄,典型的案例是去年秋天媒体抛出“如何看待女子足球”的问题时,多帅以“到现场看,或在电视机前看”应对。由于多帅与媒体关系恶劣,三年来,鲜有对法国队积极的评述见诸报端,这进一步损害了国家队在球迷心中的地位。十年前法国人以“世界杯、欧洲杯冠军”为豪的那番景象早成追忆,“在国外是嘘声,在国内也是嘘声”成了目前法国队的真实写照。一年前迎战阿根廷,客队前锋特维斯便对“我们在马赛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还要受欢迎”的奇观难以理解。法国球迷不再热爱国家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憎恨多梅内克,以至于2008年在巴黎迎战突尼斯时,法国足协曾打算取消赛前介绍主帅的惯例。

妖魔化多梅内克

《巴黎人报》爆出亨利炮轰多帅“训练无趣”后,《足球365》网站曾进行过民意调查,结果多达83.46%的投票者认为多帅在被球迷和媒体抛弃后,终将被他的球员抛弃,这与他世界杯后支持率超过90%判若云泥。短短千日,多梅内克从那个可以在凯旋门下享受欢呼的世界亚军变成了法国人最厌恶的公众人物之一,如此凄凉的处境固然是多帅咎由自取,但媒体长时间对他进行负面报道亦颇为关键。

庞大的反多梅内克阵营中,“1998一代”无疑是核心力量。这个以利扎拉祖、杜加里、珀蒂、勒伯夫等著名评论员为旗手的前冠军团体,自齐达内退隐后坚决地站在了多梅内克的对立面。三年来,无论法国队表现好坏,利扎拉祖们都从未对多帅有过溢美之词,赢球之功属球员、输球之罪在教练成了报道的定式;欧洲杯后,“1998一代”将倒多行动推向极致,几乎每次在电视上露面,利扎拉祖和杜加里都会对多帅炮轰一番。昔时的荣光让这些评论员在球迷心中威望极高,他们的批评对多梅内克形象的损害不可估量。利扎拉祖等人在卖力“倒多”的同时,还极力主张当时赋闲在家的前法国队队长德尚出任法国队新帅。一旦关系密切的前队友成功入主,这些人就能掌握法国足球的话语权,自然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工作便利。多梅内克的确应该受到下课的惩罚,但利扎拉祖们“倒多”的动机却值得怀疑。

批评是法兰西的文化,这片诞生过无数哲学家和文豪的土地弥漫着可贵的批评精神。法国人喜欢质疑,“是的,然而……”是法国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句式。上任初期的多梅内克与媒体关系并不恶劣,但在这个言论高度自由的国度,媒体笔锋犀利、言辞尖刻,批评和质疑的天性以及出于迎合读者喜好的目的,让《队报》、《费加罗报》等影响力巨大的媒体对多梅内克长期进行选择性报道,多帅有功之时只字不提,有过之时则无限放大。

世界杯预选赛期间,每逢有法国队的比赛,媒体对多梅内克个人的关注都会超过比赛本身;去年秋天预选赛激战正酣之际,媒体对高卢军团的备战动态仅只言片语,对亨利与多梅内克冲突的报道却连篇累牍,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几乎所有的报道中,多梅内克都被描绘成了一个小丑,其无能、固执、自大的形象随着笔触和电波深入人心。附加赛艰难淘汰爱尔兰队后,《队报》用巨大篇幅弹劾“多梅内克依靠亨利的手球才侥幸进军南非”,涉及裁判误判这一真正焦点的文字并不多;而《法国足球》则对多帅的出线奖金进行了大篇幅讨论,对其完成了出线任务这一事实直接无视。

与媒体交恶被看作是多梅内克的硬伤,然而以任职于CANAL+的利扎拉祖为代表的足球记者,在采访多帅时很少问“是什么”,而是习惯先给出个人意见、再以质问口吻要求多帅解释“为什么”,这种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态度,自然会遭到多帅排斥。昔日雅凯不堪媒体折磨,曾发誓“永不接受《队报》采访”,然而雅凯有不斐战绩为后盾,多梅内克却无此资本,只得以“打球”的方式应付,诸如“如何进球?就是要把球弄到对手门里去”的敷衍层出不穷,而这更被解读为“不尊重媒体”,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炮轰。

他不是魔鬼,是奇迹

尽管多梅内克的留任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是得益于足协高层的派系斗争,但如坎通纳这般在多帅率队闯入世界杯决赛时踪影全无、落魄之际却突然跳将出来将其贬为“路易十六以来最差劲的主教练”,亦有失公允。多梅内克不是一个战术大师,但不善任,不代表不知人,当今足坛,多梅内克其实是一位难得的具有独到眼光的主帅。

近年来,多梅内克几乎每次征兵都有新人奉献,这些在实力未得到完全证明之时便披上蓝衫的年轻人,日后大都成为了明星甚至巨星,这充分证明了多帅的眼光。里贝里在法甲经验不足60场时便被召入,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一年之后成为德甲头牌;本泽马第一次接到多帅电话时未满19岁,在里昂尚未成为主力,一年之后已是法甲第一明星;古尔屈夫刚从AC米兰来到波尔多便得到征召的事实,曾被视之为多帅“仇视意甲”的鲜活案例,然而出战世界杯预选赛,小古屡次力挽狂澜;首入高卢军团时的拉米名不见经传,花匠出身的他如今已被看作是法甲第一中卫。2月重返国家队后,拉米有感而发:“第一次入选法国队时,我只有八场法甲经验,彼时人人都指责多梅内克乱点鸳鸯,而现在,报纸上都在说‘拉米配得上担当国脚’,这说明他没有看走眼……此人眼光非凡,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成为多梅内克的继任者会是一件幸福的事,他的推陈出新为高卢军团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他最合适的位置也许不是法国队主帅,而是回到曾经执教多年的法国青年队。

多梅内克在多个方面饱受非议,然而无论高峰低谷,除欧洲杯时的马卢达外,从未有法国队员因发挥失常被媒体推至风口浪尖,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多梅内克。多帅对部下的保护从来不遗余力,他身上聚集了最多的镁光也许是爱出风头,但这种把自己置于前排,挡住所有炮火,让球员能够远离骚扰的做法,的确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普拉蒂尼对他这种“牺牲精神”大加赞赏,“雷蒙太想保护好自己的球员了,以至于成了媒体的公敌。”多梅内克对球员的极力维护,在历次帅位危机中得到了丰厚回报,从亨利、维埃拉等老臣,到里贝里、图拉朗等中坚,再到曼丹达、戈米等新丁,无不公开表达了对多帅的支持立场。

排除异己被视作多梅内克的主要罪状,但阿内尔卡不仅与多帅关系不好,与足协多位要员也有矛盾,不过这并不妨碍多梅内克对他的重用。在这一点上,多帅与前任桑蒂尼完全不同:马卢达欧洲杯后的公开抱怨一度引发将帅矛盾,但自去年夏天起,法国队每次征兵皆有切尔西边锋的身影;本泽马去年秋天曾在法国电视一台上节目时指责多梅内克不重视自己,并坦言在打罗马尼亚时“无意全力以赴”,但多帅并未因这种极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态度而将其驱逐出国家队。事实上,以战术需要和球员实力为征兵标准,恰恰是多帅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之一,至于完全不适应目前法国队战术打法的特雷泽盖、欧洲杯后得到重用却屡犯大错的梅克斯以及索要主力未如愿后表示永不响应多帅召唤的弗雷,他们在高卢军团的不得志,皆不足以支持多梅内克排除异己的论点。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篇8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浩如烟海,而最大的成就要数其歌剧和清唱剧了,其中清唱剧《弥赛亚》堪称巅峰之作。作者在创作《弥赛亚》的过程中,他说他感受到了上帝的爱。因此,他的墓碑上刻着“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弥赛亚”这个词源于希伯来文,原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即被用油膏涂抹的人,在旧约中,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作用。圣经指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受膏者,其使命是来拯救被世间各种私欲和罪恶所捆绑的人类。因上帝的公义和圣洁,世人达不到其完美标准,所以神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背负世人一切的过犯罪孽,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且三天后复活回到上帝的身边为我们预备永生的家园――天堂。凡信奉耶稣基督的人其罪能得赦免,死后能进入天堂。这个好消息称为福音,它传达了上帝对人类长阔高深的爱及其因信称义的奥秘。

《弥赛亚》全曲内容完全取材于圣经,歌词也一字不漏的完全采用圣经原文。以赛亚书为重心,诗篇、福音书及书信为辅佐,约伯记及先知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则适当地穿插其中。《弥赛亚》实在是一首颂赞救主基督的作品,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新约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复活,以及荣耀的再临。它准确地表达了福音的普世性,即耶稣是为每一个人而死的。

1741年,亨德尔开始着手创作《弥赛亚》剧本的音乐。历史上对于这部作品的诞生有非常详尽的纪录――亨德尔在当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开始写作《弥赛亚》,6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份,9月6日完成第二部份,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份并加修整。完成整部作品前后一共只花了短短24天,速度是极其惊人且无丝毫的敷衍、懈怠。据闻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湿透手稿。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这一段时,还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著说:“我看到天堂,还有至尊的主了”。作曲家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可以说亨德尔是在上帝的感召下,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完成这一作品的。

《弥赛亚》全曲共53首(章),其中包括序曲和《田园交响曲》两首器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基督即将来临的预言和基督的降生,共21段。第二部分讲述基督的受难、死亡、复活和基督的教义,共23段。第三部分讲述救主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共9段。第一部分第三首《一切山洼都要填满》,是一首田园风味的行板男高音咏叹调,音乐华丽而富有激情,并且具有一往无前的气势。该部分第十二首《一个婴孩为我们而生》中的合唱采用对位的手法,将华丽的乐句交织在一起。整首乐曲既强调旋律的流动性,又注重和声的厚重感,结合巧妙。第二部份三十三首《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是选自圣经诗篇的24章7至10节。这里用问答式的方式重复轮唱,重在宣扬神至高的权柄和力量,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氛,将福音的普世性直接释放出来,无情地抨击了中世纪教会黑暗期的宗教集权制。第二部份的结尾是《弥赛亚》中有最著名的合唱曲《哈利路亚》,意为“将尊贵、荣耀、权柄归给独一真神上帝”。这也被誉为天国国歌,全曲庄严激昂。该曲以主调和声为主,中间穿插一些复调段落,由于织体不断变换,而使音乐高潮迭起、层层深入,在反复咏唱的“哈利路亚”这一颂词中,混声合唱气势宏大,特别在高潮部分的女高音声部,运用了同音反复的曲调向上做了四度、二度的移位重复,仿佛向世人宣告弥赛亚的得胜,使听众感受到自信、喜悦和胜利的情绪。那是由悲剧变成的喜剧,是由堕落化成的崇高, 是由信仰导致的胜利。它是永恒的和神圣的,是纯粹的和广阔的,就像天堂中的真光一样,它令人沉浸于其中,让人的心灵与之融合,在崇高的感动中直趋光明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再次上演时,亲临剧院的英王乔治二世,听到此曲深受感动,从座位上站起肃立,一直到曲终。此后,在欧洲各国肃立聆听《哈利路亚》合唱,几乎形成一种传统习惯。

《哈利路亚》全曲分为五段及短小的尾声,D大调,4/4 拍。第一段由八小节组成,有三小节前奏,它用雄伟而富有气势的和声手法写成,唱出了连续的赞美欢呼声,情绪饱满而逐渐高涨,这个动机式的旋律贯穿全曲,在后面的发展中以变化的手法再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被反复咏唱的“哈利路亚”,大三和弦基础上,节奏明快,和声坚实;由男低开始,然后男高、女中、女高依次进入,音域逐渐扩大,音响逐渐加浓,最后汇成一股巨大的音流,它仿佛是千百万民众的汇合,它象征着信仰上帝的人从最初的一小群人开始,逐渐的扩大,最终万民都要成为主耶稣的门徒,一起来赞美神。

第二段由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写就的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十小节,像赋格段主题和答题的形式,构成了五度模仿,用混声合唱。第二部分也是十小节,运用第一部分主题旋律进行发展构成的赋格段,主题和答题先后在各声部出现,“哈利路亚”的主导动机穿插其中,气势激昂雄壮。

第三段也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八小节,用和声手法构成,节奏、音调平稳,旋律前抑后扬,气氛庄严肃穆。第二部分共十小节,赋格段,主题在男低音声部先出现,答题先后在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声部出现。音乐由低向高发展,形成步步高涨的气势。

这部分是综合性的段落,它将赋格与对位的主题融合成一体并层层推进; 声音浑雄,和声丰满,充满赞颂的感情,再以较强――强的力度持续到结尾。

第四段共十八小节,采用在主旋律下方以伴唱形式发展的手法,伴唱部分又以主导动机与上方构成和声织体,主旋律采用三次向上模仿的形式达到全曲的高潮。

第五段,采用了第三、四段的主题,并保持各自的复调及和声手法相互交替发展而成,持续音乐高潮的展开。最后的尾声由主导动机构成,在“哈利路亚”的赞美声中热烈地结束全曲。

可以听得出这是最辉煌的胜利,是最深刻的喜悦,是最崇高的感情,是最博大的公义和爱。他曾被弃绝,曾被杀害,又在十字架上获胜。他的受难就是他的胜利,他的血成就了他对世人的救赎。他的王国不在这地上,而在天上;地上的万国却都将变成他的国。他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他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再也不会有痛苦和悲伤,因为神必擦去他们的眼泪。

亨德尔的《弥赛亚》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他将人们心中对光明、自由、美好、爱及一切人类所向往的高尚情操用音乐表达出来,而创造这一切美好的上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和我们站在一起,对人类有着最深刻爱的救赎主。

《弥赛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从艺术层面而言,《弥赛亚》既充满着巴洛克时期独有的特点,又显得极其与众不同,其平易近人、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它成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宗教音乐作品之一,其高度的艺术性也让它成为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声乐作品。崇高的思想、圣洁的气质以及优美的旋律造就了《弥赛亚》的不朽。

上一篇:看图写话二年级范文 下一篇:大宅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