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8 01:35:07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1

一、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观察能力对于掌握化学知识、从事化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观察的,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就时说:“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认识其精细结构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是从实验观察兴趣入手,步步开拓科学领域的。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等。

1.顺序观察

许多化学实验,不仅使用的仪器多,操作步骤也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任务、要求进行观察。如:氯气的制备和性质系列实验,实验仪器较多,学生容易分散观察力,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左至右按气流方向,从气体的发生、净化、收集、尾气的处理逐一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理解各步的目的、要求及各装置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验中经常性地这样引导学生按程序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将会使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学生在观察铜和浓、稀硝酸的反应现象时,就是要求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蓝或蓝绿色溶液生成,说明产物中都有Cu 生成。然后再同中求异:铜和浓硝酸的反应,还原产物是NO ;铜和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是NO。并且指出不管铜是和浓硝酸反应还是和稀硝酸反应均没有H 产生,只生成水。

3.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例如:在做“喷泉”实验时,学生只注意到美丽的喷泉,而没有分析产生喷泉的原因,此时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由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提出是不是只有NH 和HCl才可以进行喷泉实验的问题,引导他们分析得出:只要极易溶于某种液体的气体一般都可以进行喷泉实验,这样问题解决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求观察者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在观察中对问题加以认真分析和反复推敲,找出正确的解释。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化学实验的观察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过程条件,培养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精确性,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

二、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化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适当复习,强化记忆。“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学生接触到许多化学方程式,要记住那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感到有困难,我就把每一单元常用的化学方程式用文字打印出来,隔一段时间让学生写一遍,写错了再加以订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

2.浓缩知识,择要记忆。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提纲挈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如在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概括为“逆”(针对可逆反应)、“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浓度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浓度也将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再如:记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可推出钠的性质),可概括为“浮”(钠的密度比水小,浮在水面上)、“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熔点较低的钠熔成了小球)、“游”(产生的氢气推动钠块在水面上游动)、“响”(反应产生的气体发出“”的响声)、“红”(反应生成了碱)。

3.理解融会,增强记忆。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则悟。理解了再记忆,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如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气体物质,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物质的体积才约是22.4升,而不要靠死记硬背。

4.利用联想,提高记忆。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例如:利用元素周期律来推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时,可先推出该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联想同主族元素中已学过的元素的性质,再根据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来推测该元素的性质。

5.经常应用,巩固记忆。人脑通过感知、识记保持的信息,再经神经通道联系分析器运用,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断使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该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比如: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后,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穿插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才能得到巩固。

总之,记忆因各人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学习习惯和心理特性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无论哪种记忆的方法,只要符合记忆的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化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解题过程中要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问题常常会迎刃而解。

如:为了测定某铜银合金的成分,将30g合金溶于80mL 13.5mol・L 的浓HNO 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气体6.72L(标准状况),并测得溶液的PH=0。假设反应后溶液体积仍为80mL,试计算:

(1)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2)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其一是隐含浓硝酸向稀硝酸的转化问题,其二要使用终态分析法利用N元素守恒来进行思考,还得注意6.72L气体(标准状态)是NO和NO 的混合气体且要无N O 。由N元素的去向分析得N原子守恒的关系为:

根据题意得:

答:(1)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就是气体NO和NO 的总物质的量即为0.3mol。

(2)银的质量分数为36%。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化学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物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物质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物质性质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物质性质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SO 性质时,可让学生练习以下题目:SO 和Cl 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

A. 立即褪色 B. 慢慢褪色

C. 先褪色,后复原D. 颜色不变

解析:不能从SO 能和一些有机色素结合为无色化合物来推论SO 使有色物质褪色的原因均是与其结合为无色物质;SO 能使氯水、溴水、碘水、FeCl 溶液、KMnO 溶液等褪色,这是因为SO 具有还原性的缘故;SO 能使滴有石蕊试液的H S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这是因为SO 具有氧化性的缘故;SO 能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这是因为SO 的水溶液为中强酸的缘故。故答案为D。

又如:在高三复习实验时,可以把课本上用到温度计的实验罗列在一起,根据温度计中水银液面的位置,分析该温度计测得的是何种物质的温度,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理解。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化学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化学理论知识。如:在学习卤素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为消除碘缺乏病,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KIO )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可和I 发生反应:IO+5I +6H =3I +3H 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在食盐中存在IO。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KI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以上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①③B.③⑥C.②④⑥D.①②④⑤⑦

根据题给条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归纳:由题给反应,要证明有IO,应用到I 、淀粉和酸。现给出了KI淀粉试纸,它包括前两种试剂,所以再选用食醋(即酸)便可完成上述实验,向待测液中加入醋酸,然后将溶液滴在KI淀粉试纸上,若试纸变蓝,即证明有IO。

观察、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思维是观察和记忆的延续和升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的提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促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的提高,因此,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时代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紧抓课本,掌握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增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2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中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教师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好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呈现一种消极懈怠的现象,如对自己要求不严,努力程度差不多就行,并且对效果也满不在乎。或者碰到困难头脑中马上蹦出想逃跑的念头,而非积极努力地想办法去克服。或者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或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情绪便一落千丈,沮丧、抱怨、怀疑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情绪情感不成熟的表现,不能始终如一地对待自己、客观公正地提出奋斗目标、头脑清醒地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寻求对策,成绩自然也得不到改观,只能造成恶性循环。对不良情绪的及时调节,对中学生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十分重要。其主要方法有:

一、理智调节

所谓“理智”,首先要求自己理智地考虑消极情绪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当消极情绪强烈爆发时,能理智地去控制、审察一切,根据理智的判断去行动,尽可能减少消极情绪波动的影响。产生情绪的触发原因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既有事就有情,有景就生情。一个人的工作顺逆、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好坏,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所以说:切忌因某一小事而怒发冲冠或垂头丧气。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往往会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思维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则会无精打采,思路堵塞,效率下降。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呢?这时候就要用理智调节情绪。

一个人能否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用理智来控制支配自己的情绪,这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许多不愉快的情绪,多是自寻烦恼的结果。人一定要正视现实,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保持开阔的胸怀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心理健康的人,有高尚的志向理想,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个人生命的整体认识和根本态度,因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名利大小,不会因为遇到一件小事,就悲观失望或高兴得发狂。他们能让自己的情绪按照正常的轨道前进、发展。有句格言:我是我心灵的主宰。掌握好自我情绪之舵,乘风破浪,在学习和工作中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你工作中心态平和、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使你的语言高雅、谦和、避免生硬、粗重,而且能使你语言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效果。

二、转移调节

转移调节就是根据自我要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已有的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使情绪得以缓解。因为在发生强烈情绪反应时,头脑中往往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因此,当情绪激动起来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立即爆发,使自己有冷静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的方法来分散注意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提倡用舌头在口腔里转圈子的方法来分散和缓解紧张情绪。有的中学生,在自己需要的满足受阻和中断,产生挫折情感时,用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打球、郊游等方式使精神上得到,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三、激励调节

激励调节就是采取自我激励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将情绪激起的能量调节、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上去。其实,少年期学生精力旺盛,较为自信,好胜心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激励学生的良好情绪,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宣泄调节

情绪的宣泄有直接和间接的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就是针对引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可通过间接发泄的方式,使情绪得到宣泄。正因为这样,当心中有了不平之事时,可以找老师谈话,也可以向同学、家长倾诉。广泛获取外界的反馈信息,将能促进自我评价,并有助于自己改变不适当的行为。中学生尤其是女同学爱哭,这是因为痛哭作为一种纯真的感情爆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释放体内积聚能量、排出体内毒素、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1957年,美国化学家布鲁纳首先发现,动感情的眼泪和因洋葱刺激而流的眼泪,前者的化学成分不比后者少。美国生物学家弗雷也认为,一个人在悲痛时流的眼泪与因伤风感冒或风沙入眼而流的眼泪,所含化学成分也不相同。弗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于身体健康的。他甚至认为,男性胃溃疡病患者比女性多,可能与男性常强制自己不哭,压抑自己的情绪有关。当然,情绪的宣泄方式必须合理。例如:有的同学受了甲同学的气,便拿乙同学出气;也有人不管什么事,只要不合自己意,便发牢骚,讲怪话,以此发泄不满情绪。这些泄愤方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团结,妨碍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违法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3

关键词: 学生行为;良好教育;日常行为

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让儿童形成优良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能力和自我修养,看起来比较简单,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儿童长期养成,这个任务确实是艰巨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但能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学校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阐明国家制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目的和意义。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要组织学生逐条学习,并弄清意思,以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其次,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在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实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感情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只有真心实意地爱护、关怀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取得学生的信赖,做到以情动人,那种动不动就粗暴训斥,或者挖苦讽刺漫骂,甚至体罚学生的做法,必然会损伤学生自尊心,从而伤害学生前进的动力,造成师生对立而失去教育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并进行监督检查,绝不能降低标准。当然,在严格要求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尊重学生的态度。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首先,学校领导、团、队组织、班主任、各科教师以及学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对学生要求一致,长期坚持。其次,学校应该争取校外力量的配合。学校必须主动争取校外教育基地、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协助,使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样的监督。

为了完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除了贯彻以上原则外,还必须采用各种方法。

1.实际锻炼。实际锻炼的方法是使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身体力行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想把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得到经常的实际锻炼。如学校可根据学生日常行为的实际情况,每周选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其中一条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落实。各班设立“落实日常行为规范”记录本,由班长负责将当天落实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评比考核的依据。运用实际锻炼的方法,首先必须使学生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内容的具体要求与练习的意义,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这样才能使实际锻炼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单纯布置而不明确锻炼内容的目的性,则往往会在实践中消极被动。其次,应该看到实际锻炼本身就包括对一定行为的多次重复,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形成习惯。所以应该注意使学生事事时时严格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长期坚持不懈,并且要督促检查,不能忽紧忽松。

2.榜样。榜样的方法是用别人的良好思想行为教育学生的方法。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正是学习做人的时期,迫切希望从具体人的身上找到学习的目标,并做为模仿的对象。模仿是榜样的心理基础。因此,应该根据少年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用正面的形象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榜样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该以革命领袖为榜样教育学生。其次是用学生中的榜样教育学生。最后,要注意教师本身所起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教师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方法。奖励是对学生良好行为的肯定评价,它能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点。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它能督促学生改正错误。奖励可以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满足体验,惩罚可以使学生产生精神的羞愧体验。二者都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奖励还可以在集体中起到示范作用,惩罚可以使集体成员引以为戒,更加严格要求自已。因此,奖励与惩罚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办法。为了使奖励和惩罚的方法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做到论功行赏,罚当其过。其次,奖励与惩罚要及时进行。如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过程中要做到周周有总结。在星期一的总结会上,班长对在上一周具有良好行为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有不良行为的同学给予批评。重大的奖惩一般要在公开场合进行,以教育本人和集体。一般的奖惩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电可以单独进行。最后,要注意做好奖励与惩罚后的教育工作。对受奖的学生要教育他防止骄傲自满,及时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新的要求使之不断进步。对受罚的学生要注意其消极情绪,及时加以鼓舞,使之真正感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希望他改正的热情与期待,从而增强上进的信心与决心。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中学政治;重要性;学习方法

正文: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强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人们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在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就越发的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一说到中考、高考,人们往往非常重视对语、数、英这三大主科的学习,而忽略其他所谓的“副科”的学习。

然而,我认为,在中考、高考中,虽然所谓的“副科”并没有语、数、英这三大主科所占的分值比例大,但他们在决定总分中所起的作用其实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副科”中的政治这门学科,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好中学政治,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叛逆心强,而此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因此,对处于此阶段的学生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是极为重要的,而此时如果中学政治老师能够在上此门课时注意适时的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会具有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只要抓住中学生的这个关键期,充分利用好中学政治这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学好中学政治,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爱国意识,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崛起。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老一代革命先辈的艰苦岁月,他们长期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下,很容易蹉跎岁月,虚度人生。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渐渐地忘却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重担,爱国意识也会慢慢淡薄,长此以往,不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与崛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授中学生政治这门学科,时刻提醒学生要忆苦思甜,珍惜时间,好好利用在校的短暂、美好时光,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爱国意识,树立远大志向与宏伟目标,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学好中学政治,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中学生通过学习政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与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宏伟目标。因此,学习对于具备这些的学生来说,已经从枯燥乏味变成了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取得优异成绩。

可见,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中学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才能学好中学政治呢?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些学好中学政治的一些方法,具体而言,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许多人认为,政治这门课是偏向文科的一门学科,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有些东西确实是需要死记硬背,但有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理解的,是需要我们对之进行透彻的理解的。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才能够将知识记得牢、才能够灵活运用。否则,头脑中只有知识,而不会运用,也是徒劳。

第二,虽然政治不像数学那样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但政治也需要适当的做一些练习。只有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够将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准确、完整无误的运用到练习题中,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死记硬背的是一些重要的定义、原理之类的,但是这在政治考试中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很多题需要根据题目来确定所考的知识点,然后在作答。如果答的知识点,与题目所考的不一致,那么即使回答了许多知识点也不会得分,因为所答的与题目不符。因此,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定义、原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需要增强自己在平时关注新闻动态的意识,及时关注国际国内的新闻动态及身边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这些动态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及评价。只有长时间的及时关注新闻,久而久之,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的新闻动态联系起来。

第四,要想学好政治这门学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知识以后,需要对它进行知识梳理,而梳理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列框架。通过列框架,才能够对所学知识既有全局意识,又能融会贯通,才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得心应手、心中有数。在考试时,才能够根据所考题目迅速、准确的锁定所考知识点的范围,准确的对所考题目做出答案。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5

一、校内完成法

低年级的孩子刚从学前班跨入小学开始新的学习,他们个体的成长、学习经验包括社会经历决定了他们对学习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学习依赖于示范、启发,让家庭作业在学校里完成,能有效地巩固当日所学,学生的困难可通过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动作暗示或集体示范得以及时解决。这样保证了孩子在新的学习中能很快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并且良好的班级秩序,安静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及时补做法

当遇到学生少做甚至不做作业时,教师切忌给学生扣上“不爱学习”、“想偷懒”之类的帽子,而应查清原因,看是题目难度大,身体不适,还是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心理上给予抚慰,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并开放作业完成的时间,使他们愿意并乐于完成家庭作业。同时,教师要顺应教学规律,从教学中找问题,切实而诚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把作业补好。这样会逐步消除少做家庭作业的现象,不会使“破罐破摔”的令人心痛的现象发生。

三、竞赛鼓励法

部分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是因为觉得家庭作业的完成与成绩的好坏无关。有的学生包括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在期末前一至两周抓紧就行了。他们忽视了家庭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培养学生惜时如金的品格;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作业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等。教师可以定期结合家庭作业举行不同形式的比赛,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将大的学习目标分成可触及的数个相关联的小目标,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品质,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四、团体激励法

学生的学是在一定的集体中进行的,团结合作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的情谊,有助于形成集体荣誉感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一位曾为学生屡屡不交家庭作业而大伤脑筋的四年级语文教师,试着采取了这样一种方法。他对学生说:“如果每一位学生连续三天都交作业,全班会得到一颗星;有了五颗星,班内举行一个‘聚餐会’,可在当天带着自己喜欢吃的糖果、面包、饮料等与同学共享。”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为了能尽快得到五颗星,学生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教师通过这样的举措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且随着活动的延续,学生这种习惯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内在的、主动的需要。

教师精心布置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这是一种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关键职责便是通过培养这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学习风气,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6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完美人生的基础。良好习惯是一种正面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会自发地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它是经过后天各种教育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精心培养而形成的。

训练在形成良好习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训练就没有好习惯。强化训练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这时的好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会伴随他们受益终身。因此,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为了增强训练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按年段训练要求,把目标分成几个具体的小目标。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训练,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呈阶梯式上升,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进步,最后达到质的飞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地的习惯:

1 分级训练,螺旋提高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强化中有效培养的。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统一制定学校各项规范的常规要求。在各个培养阶段,分年段、年级,制定训练任务及训练侧重点,并将学期训练目标和任务渗透到班级奋斗目标、班规等班级文化建设之中,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不同年段各有侧重的螺旋式渐进培养,逐步培养。拟定的阶段目标特别要讲求“近”、“小”、“细”、“实”。“近”就是要接近孩子的习惯实际和年龄特点;“小”就是要求要低一点,以小见大,通过努力都能做到;“细”就是要求具体,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强化训练;“实”就是目标要实在,指导性强。

2 激发兴趣,严训乐训

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形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和枯燥”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反复训练培养。尤其是对已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过来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助力,在训练中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不怕麻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如:学生集会站队,要求做到“快、静、齐”,要经过多次严格训练,反反复复、循环往复;再如:进行学生疏散演练训练中,多次反复强化训练之后,疏散速度逐步提升。1200多学生的疏散时间从最初的5分多钟到3分钟、2分钟1分20几秒,最快只有52秒。但是只是“严训”还不够,学生会产生逆反情绪和抵触心态,反而适得其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思考训练中的技巧,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苦练”变为“趣练”,“严训”变为“乐训”,以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活动为载体,有效强化训练,改正不良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如:低中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训练他们就烦了,因此在课前或课中适当的时间,老师在强化训练学生动作姿势中示范引导“谁能像我这样做”。同学们立刻学做,并说:“我就像您这样做。”反反复复经常不断,学生很有兴趣,效果非常好。

3 协同训练,持之以恒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因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师性格的不同,往往在学生习惯培养和训练上存在着不少分歧,会使学生产生茫然,不知怎么办,影响训练效果,无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协同训练就是要求任课教师在注重各门学科要求的同时,无论是对于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大家都要群策群力,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按照统一的课堂常规,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一致,结合自身学科教学,指导训练学生。学科教师之间互通情况、齐抓共管,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种行为不断地出现,直到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稳固的、连续的行为,就成了习惯。可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都不可能通过一次要求、一次谈话或几次训练就能立竿见影,而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不断训练强化后逐渐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形成靠的是反复训练,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及持之以恒。

4 训练评比,激励内化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7

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行为倾向,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但是,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不轻易改变。要改变一种学习习惯比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困难得多。所以说中外的教育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一、把课堂当成良好习惯培养的主战场

如果教师们能利用好课堂,可以说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习惯。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从某种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后,就会使我们孩子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并不必耗费太多精力。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生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最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要从细节入手。课堂上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太多了,而学生往往不能够重视课堂上的这些细节行为习惯。比如如坐的姿势,读书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而且,只有在课堂上,老师才有这么长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才能针对学生出现或者流露出的不良习惯时时提醒,这样才能达到形成一种良好习惯的最大效果。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或者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都需要持久的克制力和不断的强化式提醒,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无疑是最好的阵地。

二、要激发学生自己形成良好习惯的动力

哲学上我们都只知道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主要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要从学生内动力着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内动力无疑来自于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积极主动, 习惯的养成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成效。这个阶段,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怎么调动学生对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支持配合老师的规划进程,从而慢慢推进养成好习惯的计划。比如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习惯,就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一旦有了发现,都要肯定这是成果的一种,肯定也不能盲目肯定,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就会理性肯定,别的同学也会客观看待并认真学习这种榜样,慢慢的,班级形成爱提问的好氛围,那这种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三、让学生的信心成为良好习惯养成的催化剂

既要培养也要悉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非常珍惜,有时候自信心建立的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如果不认真观察及时抓住,可能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对于孩子自身来讲,信心是孩子进取心的支柱,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表扬孩子,多肯定孩子,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成人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很难,而且他们这个年龄控制力差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切不可盲目拔苗助长,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起很大的反作用对孩子要多赞许,少责备,这样就会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继续进行,这样的话他的控制力实际上会变得更差,更难形成良好的习惯,时间久了就容易引起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在我们观察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要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或者你坚持的已经不错了”。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四、家长和教师要协同配合

孩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如同孩子一个不好的习惯的养成一样,受多方环境或者因素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多沟通,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方法 有效性

较之于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更注重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在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焦点聚焦于教师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同时,学生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学科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学科教学很重要,学生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十分重要,本文就有效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兴趣指引

本文主要研究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本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十分重要,然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积极的态度,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自然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是很高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消极,那么自然在获取知识点的过程中是十分被动的。因此,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使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收获数学知识。

二、掌握有效的朗读学习法

在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有效的朗读学习方法十分重要。传统教学中朗读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对朗读的意义理解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朗读不仅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发出声音,能够对学生的听觉形成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课堂教学,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大脑受到声音的刺激,也能够有效的进行思考,因此,阅读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有效方法。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生对朗读十分喜爱,学生喜欢通过大声富有感彩的朗读,将文章的内容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进一步的指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朗读,而且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及时进行复习

复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效的进行复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进行复习,要求小学生及时进行复习,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深刻的体会,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强,能够很快地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背诵。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已经记忆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复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小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复习的概念,然而学生掌握能够有效进行复习的方法却不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复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当然,教师在引导小学生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可能一次的指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不倦的进行多次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此时,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复习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复习习惯,自然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

四、鼓励学生想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还要与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有效性。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小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进行想象。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而语文学科的创造性主要源自于现实及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想象,并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想象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泛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才能切实的把握想象的方法与内涵。

五、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也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是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体现,更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取知识的体现。但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教师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过程中存在困难

教师想要提升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然而在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抑或在课余时间,为什么要让自己克服困难,通过个人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可能会因为畏惧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而打退堂鼓。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明白进行自主学习的意义,并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还要注意提升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将会掌握更多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也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

上一篇:畅谈理想范文 下一篇:搞笑短信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