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8:45

关于家庭教育

关于家庭教育篇1

1、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2、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3、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4、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5、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人向科学教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6、造就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一种神圣职责。

7、有些你以为坏的东西或许会引发你孩子的才能;有些你以为好的东西或许会使这些才能窒息。

8、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1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11、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12、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13、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1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15、要是做父母的生活放荡,儿女就会变成酒徒和罪犯。()

16、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17、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18、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祖国的伟大前程,就是关心全世界的伟大前程。

20、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21、怎能从甜东西的种子长出来?在每个年龄上,性格都得转变,父母的劝告不宜多,且须谨慎从事,以身作则才是唯一有效的劝告。

2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23、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24、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25、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26、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27、对小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超乎批评。

28、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关于家庭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

在我国“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脍炙人口的家庭教育佳话。建国以来,众多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密切配合学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家庭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综观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如重智轻德,重分轻能,溺爱、放任或过分干涉孩子等等,即使是上了高校的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甚至种种误区,为此除学校和社会需要继续努力外,还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提高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认识。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由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细胞,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家庭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主要是由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定的家庭形式又总是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并建立自己的家庭,家庭对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而每个家庭都属于一定的社会,每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也是义不容辞的。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子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也包括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当今社会,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不断增强,但是,从教育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来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却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对学龄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好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在中小学阶段,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孩子的升学。现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学生请家教、上补习班、提高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前期,家长们更是语、数、外,应试教育一门也不敢拉下,素质教育弹琴、画画、学电脑样样不放松,以显示度家庭教育的重视,而其结果却造成孩子“压力上大”,不堪重负。

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虽然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不可能终止。因为,家庭是人类最早的学校,并且是一所终生不能毕业的学校。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教育,它对人的终生发展有着持续不断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始终存在着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这种连续性不仅有利于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也有利于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

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过渡的阶段,也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已有相当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准和生活积累,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进了大学后仍面临一些新的课题:如学习和掌握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和面对社会;如何对择业、就业、成家立业做好准备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对大学生的发展课题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话,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和直接的。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但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预示着家庭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学生在继续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大学生们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并对家庭成员及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给予咨询和帮助。这也正是大学生们所需要的服务于社会、投身于社 会的尝试和实践。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家庭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了,人们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现在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倾向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讲起家庭教育,往往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一旦孩子进入了大学,似乎大学生已经成人了,家庭教育不怎么必要了,也就不重视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了,导致许多家庭大学生家庭教育弱化现象,问题不断。

1、关注焦点发生变化。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上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对子女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科学作风,以及责任感、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显得关注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大学生的教育,学校固然负有重要责任,但家长也不能放任不管。双方应各尽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有些家长越是在孩子的思想、学习方面帮不上什么忙,越是想在子女的生活条件方面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给孩子提供优裕的经济条件,想以此做点补偿。他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他们以为给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孩子就会无忧无虑地专心学习了,其实这也未必。绝对的贫穷往往会置人于死地,但相对的困苦却能够激励人的自强、自立、奋发图强的精神。“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依赖学校。受传统的“高教独立”思想的影响,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父母的教育作用就不重要了,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再加上多数家长本身没有上过大学,对高校情况了解甚少,即使上过大学,时代条件环境也不同了,对孩子大学生活教育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之于高校。高校当然也很自信,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家庭与学校间的联系才有所增加,但家长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子女的入学与就业,对于怎样将孩子培养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则重视不够。

3、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不足。近年来,家庭教育虽然得到普遍重视,研究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但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更是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意志,受父母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即孩子的年龄特点、天资、学习基础、有无特长等出发,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定位。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定位过高,是当前许多家长存在的共性问题。望子成龙心切,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4、高校与学生家庭教育联系不够。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尽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有孩子进入大学的家庭并不很多,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6.5%。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还没能引起高校、家庭、社会的应有关注。我国高校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尤其缺乏与广大家长的联系,往往是学生出了问题,不得不与家长联系,才和少数家庭沟通,没有使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针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弱化现象,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应协调合作,共同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各高校应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成立有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统一负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通过给新生发录取通知书时,附一封学校致家长的信,介绍学校的环境、设施及培养目标等,并对家长提出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的要求及具体措施。由于很多学生家庭地处外地,可以每学期向家长发一封信,把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情况;学习课程、成绩、名次情况;工作、活动情况;奖励、违纪情况等等向家长沟通、汇报。家长对学校及学生工作有何意见、建议、设想等通过书信和电话向学校或辅导员老师反馈。

其次,调动社会方面的力量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工会、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由大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参加的社会活动,促进大学生教育。组织有关家庭教育的研讨会,应利用现有的网络,开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并对大学生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和内容给予咨询和帮助。同时有关部门应定期评选模范大学生家庭并召开表彰会和经验交流会。

最后,家庭方面应做的工作更应该科学化。专家认为,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首先受教育。

一要彻底改变“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的错误观念。其实教育子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无师自通,或道听途说就可以做好的。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目前家长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知识的欠缺对孩子的高期望和教育是严重不相适应的。

二是教育子女要“先做人”,克服“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思想。孰不知,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是需要培育修理的,浇水施肥,打杈除害虫……人成长的过程也一样。有些毛病如从小不纠正,积习难改,酿成大错,悔之晚矣。

三是克服“棒打出孝子”的思想误区。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但并不说明父母就一定是子女最贴心、最密切的人。要想与子女保持“亲密”的关系,父母就要与子女交朋友。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子女平等相处,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尊重子女情感、意愿、选择甚至他们的隐私。只有这样,子女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而你的话也才能让子女听得进去,并与你产生共鸣。

四是多了解孩子及大学生活。利用书信、电话等途径主动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求子女合理使用经费,保证子女学习、生活所必要的经费开支,控制子女不正当的消费,鼓励子女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有偿劳动,并创造机会让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等。

总之,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还有待于高等教育界、社会,以及众多的家庭共同来探讨,不断提高认识,使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断完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我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就一定能把孩子——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作者简介:

关于家庭教育篇3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家长会;交流;家访;品质

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更是关键。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送孩子上学就是将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其实不然,家长是学生最亲的老师,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而且家庭环境的好坏还会影响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进而影响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长送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平等、亲情、责任、榜样、力量等,从情感教育深入生活影响,给学生最适合的良好环境。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家长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在中学以前的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叛逆时期,语言教育或是强压教育只会激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导致叛逆。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父母行为的影响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例如,家庭教育中重视阅读的引导,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如果是父母在客厅看电视或者打游戏,而要求孩子去卧室看书,往往会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即使父母告诉孩子,长大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这也降低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服力。此时,父母就要参与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来,父母中一个人可以做家务,另外一个可以学习与工作相关或者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总之,在孩子学习期间,应该减少家里的噪音,陪孩子一起学习。另外,在平时多讨论一些时事政治,从专业的角度评论一二,能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影响,奠定他们的爱国情节,也有利于政治、语文的教学等。

从性格影响来说,父母应该做到和善待人,和他人接触时,特别当着孩子的面,要做到亲善而有原则,不贪小便宜。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庭教育就是这样的“无声无息”,却又充满力量。

二、学校要组织家访,监督和帮助家庭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父母毕竟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对教育的研究并不深刻,在一些细节上并不注意。而老师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对学生在校情况也比较熟悉,因此,增加家访次数,和父母深层次讨论学生,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成长。

三、组织家庭活动,加深学生家庭观念

组织家庭活动是建立一个家庭的传统,塑造一个好的习惯,也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快乐,让家庭教育更有意义。组织家庭活动,可以选择家庭成员都比较擅长的事情,例如打羽毛球,每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加强内心的承受力,了解成败的意义等;再比如唱歌,既可以锻炼乐感,又可以抒发内心的不悦,提供了一个释放心情的途径,也是父母和孩子增进感情的方式之一。

四、家长要与孩子沟通,才能产生理解

在教育中发现,不少孩子抱怨父母不听他们说话,而很多父母也表示,孩子不听他们教育。其实“听与不听”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父母既不能只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这个过程父母就有了听孩子表达的义务,而这就是交流的关键。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差二十多年,是有代沟的两代人,如果没有恰当的交流,很难了解彼此的想法。可能原本是好意,却会产生误会。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可以在平时,多听他们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如果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就主动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趣事。或者发现孩子有不高兴的事情,也可以讲自己在上学时遇到的问题,旁敲侧击地给学生好的意见。时间一长,孩子发现父母的这些智慧,自然会向自己“求教”。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好意思当面表达一些思想,可以建立一个邮件箱,有什么想法不好意思表达时,可以写封有趣的信,表达意见,也传递情感。目前,孩子都有自己的通信交流工具,QQ、微信等,家长也可用此跟孩子交流,讲一些平时不方便说的话。时代在进步,交流方式也要更新。但是最好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在情感奠定好了之后,还是要选择最初的交流方式。

总之,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关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是父母、孩子情感的绝对性的基础。要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多交流便会少矛盾,多沟通便能多理解。父母更要以身作则,成为理论的践行者,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清林.对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的探究与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2011(3).

关于家庭教育篇4

关键词:家庭感恩教育;现状;成因;建议

        “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现代汉语词典》)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为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感激之情的一种心理体验。会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会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才会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义。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家庭是“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一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家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家庭是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最初的教育发生在家庭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其次,家庭感恩教育效果明显,是由家庭特有的优势决定的。

        1.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父母与孩子长期、全方位密切接触,可使感恩教育渗入生活,随时抓住生活点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2.庭教育具有亲缘性。父母为孩子提供帮助最多,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对父母的情最深,意最切。感恩父母,往往是许多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起点。

        再次,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即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二、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家庭感恩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养而不教,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智力和成绩方面,片面求智,很少涉及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娇惯,要么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科学引导。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成因有三:

        (一)家庭感恩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现代家庭中爱的错位及感恩教育的不作为,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1.错误“养育”观念的影响。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无私地为子女奉献,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对长辈的付出有所回报;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也学不会感恩,等孩子大一些再教育也来得及;一些家长甚至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归于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2.片面成才观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家长在“分数第一”思想指导下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传统“荣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思想。还有些家长爱攀比孩子的成绩,使孩子长期在攀比的环境中把自己误解为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认为自己只要成绩出众,成就非凡,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就是对得起父母,就是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遗忘了本应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引导缺乏科学性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家长们在教育时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方式,如“你应该学会感恩”、“你必须这样做”。这种强势呆板的说教,吸引不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童;容易引起处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长往往重口头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动锻炼。由于缺乏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感受,孩子很难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缺乏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容易出现“说的比唱的好听”现象。

        (三)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围。 

有些家庭,父母回避感恩话题,对感恩行为嗤之以鼻;有些家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怨这怨那,恶语相向,家庭成员之间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常为一点小事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长此以往,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感情受到伤害,感恩之心也会减弱甚至泯灭。

        2.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及错位。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然而,一些家长借了他人钱物之后,故意躲避债务,借而不还,不知感恩;还有一些家长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不以为然,甚至吝啬说声“谢谢”。孩子长期耳濡目染,想要建立感恩意识实属难上加难。

       (四)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一些家庭过多地从功利层面强调感恩的意义。曾听一位母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某某领导对你很关心,你要多联系,说不定毕业的时候对你找工作有帮助。”这种感恩教育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利己观念呢?难道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值得我们联系和感恩吗?

        三、加强家庭感恩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家长应树立“养”、“育”结合的全面教育观。家长除了满足孩子衣食住行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应注重孩子精神及道德方面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家长在与孩子共同生活时,引导孩子对他人的帮助道一句真诚的“谢谢!”,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竭尽所能帮助对方,为辛苦劳作归来的父母端凳倒茶等。

        2.家长应树立多元的成才观。树立多元的成才观,要求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在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读书的首要价值不是“升学”,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身份,而是提高能力与素质。不仅因为孩子的优异成绩而自豪,当孩子乐于助人,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孝顺长辈时,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3.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家长应把“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视其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应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家庭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应做到以情动情。感恩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说教灌输的方式必然行不通,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话谈心,让孩子体会他人的付出,从而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帮助孩子培养感恩意识。

        2.感恩教育应做到“知行合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即感恩教育应以孩子形成感恩观念和行为为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讲求“知行合一”,引导孩子将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可以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为劳累的父母做一次家务;为辛勤付出的老师倒水擦黑板;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道谢等。把“感恩”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灵深处。

        (三)家长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1.家长应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感恩教育氛围。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爱心不需要刻意培养。家长给孩子讲知恩图报的小故事;登门感谢“恩人”时尽量带孩子前往,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爱与恩的交融,久而久之孩子会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爱与关心。

        2.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教子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无论工作多忙,都别忘了在假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处处感恩,特别是孝敬长辈的言行,定能达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润物于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四)施恩不图报,家长应防止感恩教育功利化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出自对生活及他人的感激,是非功利的,它不是投资,应该不求回报。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千万不要亵渎感恩的内涵,把感恩教育庸俗化。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即“施恩不图报”,这才是感恩以及感恩教育所应有的高尚境界。

        法国杰出的雕刻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以家庭为感恩教育的起点,让孩子怀着感恩之心,去迎接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彭春丽.论感恩教育缺失问题[j].求索,2007,(9).

关于家庭教育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成长 民主家庭

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有种感受——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大不相同了。他们常常迷茫、缺乏自信、厌学、学习困难、考试焦虑、难以应付挫折、青春期性心理扭曲、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力薄弱、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际关系差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的事件。他们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绝非偶然,社会的发展竞争残酷激烈和我国选拔人才的途径比较单一和太过刚性,使得众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进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健康状况小而言之影响他自己和他的家庭的健康状况,大而言之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一旦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更多的家长就寄希望于学校,这时候家长认为学校的力量无限大。学校教育确实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但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以此本人谈谈有关家庭如何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 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错误

首先是对孩子的接纳,对孩子百分百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很多家长天真地认为,不接纳孩子的不足是为了孩子更完美,结果却强化了孩子的不足、放大了孩子的不足和巩固了孩子的不足。有的家长一旦听说自己的孩子与同学发生争端、口角或其他什么错误,尤其是考试,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没达到自己规定的目标,就会给予严惩,那样做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遇到自己的孩子考试失利,家长不应一味地责备,应安慰孩子,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 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建构好夫妻关系,恩爱有加的夫妻关系才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决定性地影响着家庭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建构着孩子的心理世界,所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管理的混乱、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因素,都会使家庭长期弥漫一种紧张的气氛。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母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孩子常常也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三 构建与孩子平等的关系

民主的家庭应该是谁都有发言权,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有关孩子的事情要让孩子参加或了解,父母不能一味地包办到底。虽然孩子所说的所想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要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积极参与权。不过决定权还要在父母手中,只不过父母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让孩子感到家庭的平等,这样孩子长大后无论接物还是待人都很客观和友善,并且能以平常心对待一些竞争。孩子拥有阳光的心态,在愉悦、轻松的心境下,其学习效率、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四 要真正关爱孩子

1.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第一,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些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第二,每天花一定时间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闲时,家长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和孩子玩游戏,这样既不影响家长做家务,又让孩子在快乐中积累了经验,岂不一举两得?

第三,和孩子一起外出。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赏景,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第四,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2.要学会孩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要学会适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也要适时地进行安慰,不一定要太多的言语,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是爱他、关心他的,那会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3.学会和孩子沟通

通常沟通的方式主要是谈话。谈话的时候做父母的不能过于??拢??Щ崆ㄒ坪鸵?迹?比灰膊荒芟裉嵘蠓溉怂频暮秃⒆犹富啊6院⒆拥墓?硪?刚??荒芤晃兜匕?荩??膊荒苡涝豆以谧焐希?茄?龌岽焐撕⒆酉G蟊C堋⒘陆夂涂硭〉男那椋?佣?撕?⒆拥淖宰鹦模?苋菀撞??乒拮悠扑さ乃枷耄???倚形宜兀?匏?思伞

现代家长希望与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非如人愿。为何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往往成不了朋友?笔者提出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用心灵去接近。现在的孩子已有点独立精神,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表现出逆反心理。

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体会在孩子的年龄状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

第二,语言沟通困难可以用书信的形式。有时候,语言沟通确实困难,容易形成对抗性情绪,使得矛盾激化,这时候用书信的形式沟通最好。因为书信沟通可以避免正面交锋和产生敌对情绪和尴尬,使得交流难以顺利进行,而书信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语言,使语气柔和,孩子容易接受。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目的是让孩子能在这个复杂多变,又富有挑战的人生大舞台赢得一席之地。这些都要求家长学会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并且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然后才可以合情合理地予以引导、教育。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成才。

参考文献

[1]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易春丽等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关于家庭教育篇6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关于家庭教育篇7

案例一:夏A,由于从小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上学,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年龄小,没有独立意识。上初中后,独立意识增强,叛逆意识陡升,不爱学习,离校、离家,父母在找人未果的情况下,多次求救于广州警方才将人找回家。于是夏A被父母从广州转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监管降级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开始能做到按时到校,能基本完成作业。但自控力差,上课讲话,影响他人;消费过度,很有人缘;缺乏劳动意识,轮到他打扫卫生时,人早已“逃之夭夭”;到后来,在不告诉爷爷奶奶的情况下他把爷爷奶奶用来买空调的3000元钱自作主张拿出1000元买手机来玩。

案例二:何B,因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在原班初一年级时因基础差又无人管理,初一未上完就转到父亲打工的福建学习,后又转回降级学习。因父母关系的问题,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父亲看问题偏执,他认为整个社会对他不公。孩子做的任何事与自己没有关系,都是学校没有教育好。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进步,在班上也爱帮助他人,人缘还不错。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后来,因其堂弟与同学的争斗他尝到了甜头,尤其是其与成人的争斗得胜。加上父辈的推波助澜,暗地里,他就吆喝几个人对全校学生收取保护费,叛逆达到顶峰。

案例三:王C,原班班长。由于到初中后,多了竞争对手,难免会失去独占鳌头的机会。学生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愧不如人。于是,面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者虽及时给予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但家庭引导出现缺陷,父亲在外地务工,只能利用电话引导;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不时地到校来做一些过激的事,难免丧失孩子的自尊。本来是学习不错的孩子也产生了叛逆心理,做出叛逆的事。

案例四:夏D,与贪玩的同学走得较近,拒绝父亲的教育。

案例五:李E,由于学生本身基础一般,初中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在小学有所下降,缺乏自信心。在家里,由外婆照顾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再婚。虽然长辈都爱他,在经济上都能满足其要求,但都缺乏心理的沟通。于是渴求更多友爱,开始早恋。

从以上几个案例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家庭教育中的第一环节——父母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亲密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飞跃,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他们在心理上出现成人感,独立性也增强;他们开始讨厌老师、父母对他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因此,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但又不能不教育。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上已接近成人,但心理上远未成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处于人生第二次叛逆的高潮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既应当讲究教育方法,更应讲道理、摆事实,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孩子只要从内心信服了,教育效果才是良好的。

二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1.纵容放纵祸害无穷

这几例父母除一位带病的母亲、另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家外,其余都不在家。由于父母缺乏对学生的管理,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在到校的途中,不正当的交友,学习或模仿社会生活中不良青少年的行为,染上某些恶习。这也是学校教育很无奈的地方。

2.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的修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一个好的父母应当具备一定的修养,要培养“爱”的修养,要具备良好的品格修养和文化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修养,让兴趣去感染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孩子有了兴趣,才会接触和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物。孩子有了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全神贯注地观察它,详细地了解它的特性,发挥丰富的想象来逐渐认识它。

3.多表扬、多激励,少冷漠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是责任,又是义务。由于生计所迫,自己要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于是,将孩子交给父母来管理,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未能履行教育责任。而隔代教育带来的是孩子所期望的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就缺失了。孩子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多是一种冷漠。

4.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孩子犯了错误,要让他明白是非。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都可给以警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家里对孩子的错,父母的外出务工或因挣钱的忙碌而缺乏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这无异于增加了孩子对自己犯错误的肯定。

5.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要让他们快乐学习。家长首先提出的目标应是“跳一跳,能摘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孩子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到,就会望而却步。其次,培养孩子快乐学习,要因人而异,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因而孩子的气质就不同:有的文静,有的张扬;有的内秀,有的急躁。在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的过程中,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学会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逐渐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要随着他们能力的增强来逐步提高。

6.多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家长(或监护人)与教师的沟通十分必要。既可电话联系,也可指定相邻同学把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反馈给老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在家里,没有人与之交流,好学生难免也会有心理障碍,何况是问题学生呢。

7.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长觉得孩子很难管,“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换位思考,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贾改莲认为,孩子说自己很听话,经常理解和顺着父母的意思,也有对的地方。出现双方认知的偏差,主要是由于角色不一的沟通问题所导致。“家长忙着干事业,忙着应酬,却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贾改莲认为,这就是一个是否拥有高质量的“陪伴”问题。其实,除了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协调外,还有母亲与孩子的矛盾问题。在传统教育里,妈妈负责内部的生活教育问题,而父亲往往“板着脸孔”承担外部大事。小时候,孩子会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感觉与妈妈更亲近。但是,长大后,他们会认为这其实就是“唠叨与啰唆”。而父子的“疏远”问题,主要是父亲的“粗线条”教育所导致。“孩子喜欢父亲不过多过问其生活细节,也反感父亲的直接和粗心。”

8.推荐好书

书是精神食粮。家长要诱导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让孩子与自己交流读书体会,互相促进,相互激励,使他们的浮躁情绪在读书中发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关于家庭教育篇8

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场所,发挥其协同作用,实现三位一体化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的同时也有一些消极因素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统计数据表明,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对于“三位一体教育”的影响较大,农村尤为特出。究其原因概为三个方面: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形成了巨大的副作用。“十年动乱”后,高考制度的恢复,又一度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找到脱离苦海、改换门庭的“金钥匙”。“应试教育”的弊病造成人们以分论英雄,凭分定能力。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加强“双基”教学,但不少学校依然有“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定优劣”的做法;尽管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但是相信“书中自有黄金”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甚至成为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的唯一指导思想;

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主动掌握动向,协调行动,积极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小组,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工作会议,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家长,切实转变其教育观念。同时可安排家长参观兴趣活动小组中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正确看待孩子的全面发展,淡化家长论分观念。

二、家长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的影响

知识水平决定了家长认识教育的深刻程度,决定了他们关心、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的态度,也间接反映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态度大约有下列几种类型:

(1)家长文化层次高,全方位关心子女成长,要求严格,方法适当;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责之过严,恨铁不成钢,结果适得其反;

(3)家长溺爱子女,娇惯放纵,导致不良结果;

(4)家长自身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家庭环境的不和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第(1)种类型,无可厚非: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教育,就是锦上添花,追求完美;而对于(2)(3)(4)三种类型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有必要组织一批富有创新、研究意识的教师,甚至是对家庭教育比较热心的家长加入到家庭教育的研究队伍,让他们担任家长学校的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家长,系统地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强调好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营养常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指导家长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支持、配合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公开评定“好家长”的方法,评选出教育方法恰当、教育效果好的“好家长”,让“好家长”的育子经验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向社会推广。

三、生活水平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家长打工或经商的人数日趋增多。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的、有双亲长期在外的,为了赢得时间,提高收入,多数是母亲照顾孩子,有些是家中的老人或亲友的代为照顾。而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世面的拓宽,有些家长认为有了钱就有了教育,有了钱就有了孩子的未来的教育观。为了沟通自己与孩子的感情,他们用金钱铺路。即使要求过份,也要满足孩子的无理欲望。这样孩子将 “ 勤劳节约、艰苦朴素 ” 等到美德抛之脑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排斥,甚至于抵消。

针对这一现状,老师要向家长解释家庭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父母要以宽阔的胸怀、高远的视野、移情的理解、细致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强调“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本质区别,甚至可以向家长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也要苦孩子”的思想。

上一篇:西安地铁电缆范文 下一篇:豫园攻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