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05 15:29:23

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篇1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还奖以糖果呢,我美言学生几句有什么不该?”其实,那个带有一定正义感的同学打人后认识了错误,陶行知对依嘱前来的学生奖以糖果,是以严肃的要求为前提,且奖中带有引导的,不是毫无原则和目标的滥奖励。教师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关注

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传统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独立人格魅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

四、无充足的优秀师资支持

决定新课标能够很好执行的必要因素就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一个学校能够具备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木桶效应”,新课标执行的效果便掌握在了这大部分的教师手里。因此加大全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也就迫在眉睫了。

五、过于急功近利

新课程理论篇2

一、初始阶段

1、分析情况

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也是这样的,可以在课外获得。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应该适当的补充,但该选取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怎样补充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行者,又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上,还有初中的历史充其量仅仅是个“副课”,总不能去挤占所谓的“主课”的时间吧。况且,在应试教育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如果我做得太过分了,学生的家长、学校的领导也不会容忍的。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2、把学生拉进来

在课堂上,讲完内容之后,我总留下一部分时间,我不会具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们有什么可忙的。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就会各行其是:有的预习未学到的内容,有的问到一些课外的问题,还有的在翻阅报刊、杂志。这给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那些报刊、杂志上有许多历史知识,很值得关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于是,经过充分的酝酿,我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发一小本子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历史图片,并且,每半个月交上来一次。但是,我又补充了一句,“同学们,我不勉强你们,你们可以自愿参加”。即便如此,许多学生还是唉声叹气,因为其他科目的作业已经足够多了。这我明白。

半个月后,历史课代表收集上来的作业充其量只有25%,这更加说明自愿是有原则的。我并没有批评未交作业的同学,而是认真的审阅了交上来的,精心挑选出完成较好的同学。当我把这些的作业,不,应该是“作品”展现在全班同学的眼前时,无论他们是故意的,还是诚心诚意的,都发出了赞叹声。从他们的眼神当中,我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惊叹、羡慕,感悟到历史原来是这么的丰富与多彩,这么的贴近生活……

等到下一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交了作业,说明他们的参与热情明显地增强了。再来一次,这项活动已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刚开始的观望、抵触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我认为该实施第二阶段了。

二、指导阶段

虽然,初二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这就需要有人来指引他们。当然,这个历史任务是历史老师的分内的事情了。资料是收集到了,可还需要条理化、系统化。笔者给学生详细地上了一课:资料是资料,而没有编排,那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大鱼、小鱼一线穿”,就得有轻、重之分,我列举出例子,可以像邬丽鹃同学那样,来给资料分类,这样才会条理清晰。我们身边不是有许多的课本吗,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书本编排都有一定规律,如书名、说明、目录、正文、甚至还有尾声。当然,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详细,但最起码要有名字,目录和正文,以及出处呗。其中,最重要的是目录。目录要详细分类。这一点已经有许多同学已经做的相当好了,有的从一开始就给资料分类:人物、动物、植物……还有的是按照区域来分的:国外的、国内的、地方的,还有的按时间来分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这都可以。所以,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的具体情况来分类。至于,名称吗,也可以酌情考虑的。例如,舒蕾钰的题名为“点心集”,就很别致,而且有新意和创意。这样,在我给出具体的意见后,学生们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作业,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三、升华阶段

学生们对历史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能真正参与进来,这从他们收集上来的资料的全面性、详细性、欣赏性、审美性可以体现出来。现在,我的历史课已经不能“满堂灌”了,每一节课至少留下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支配。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堆放在课桌上,而忙碌了起来:剪裁、张贴是那么的一丝不苟。这个时候,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项爱好,就像爱好集邮的人一样,他们运用自己的辨别能力,鉴赏水平,审美观念,给生活中的历史贴上标签,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要比历史老师在课堂讲千遍、万遍还管用。他们从自己的动手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感受到人类历史的菁华,从而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性情参与到历史中去,使历史人性化。并且,他们的个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塑造。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历史不在是为学校的荣誉、班级的荣誉,个人的职业问题而学习,而是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化作高尚的情操。他们获得知识也是极其深刻的,而且会终身收益。

新课程理论篇3

关键词:影视;理论课程;实训;教学模式;项目

中图分类号:J9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55-02

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文学等影视相关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这类专业的教学模块常常被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其中理论教学主要以教授学生影视知识以及相应的创作理论等陈述性知识为主,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学生影视作品创作技能的程序性理论为核心。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其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应用型的实践创作人才。与实践教学相比,理论教学往往依托于课堂教学情境,这就造成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影视理论课堂的实训教学模式创新意义重大:一方面课堂实训方式更加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上课积极性有着莫大的裨益,既可以发挥影视艺术专业教学“寓教于乐”的优势,也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提升教学效果。

一、影视理论课程课堂实训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影视理论课程设计课堂实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重新设置课程定位目标。

在我国,传统上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材也按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课程的目标定位往往被自然而然的设置为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实际上,学科中心课程设置有两个主要弱点: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容易脱离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只了解学科内部知识,不能将各学科之间、学科内容与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缺少学与用的有效结合;二是对学生学习上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关注不够,容易造成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

幸运的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学科中心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开始扬长避短,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在这种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脱离社会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被取消了,但也有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十分必要的理论课程被保留下来。

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设置的改变,这些重要的变化要求影视理论课程必须积极调整,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到具体一门课程的内容的安排,要重应用、重实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要素环节符合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第二,充分适应学生特点。

影视类专业学生往往都是高考艺术生入学。艺术生既有作为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但知识面较窄;实践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功底弱;形象思维能力强,但理性思维能力弱。 这些特点导致影视理论课程按一般的理论课程课堂授课方式常常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影视理论课程需要积极调整授课方式,将实践实训引入课堂,扬长避短的利用学生特点安排教学,改革传统课堂僵化、低效的“五段式教学法”,克服“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给教学带来的“封闭性”、“灌输性”和“复制性”弊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创建大概念新型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融进去”。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影视理论课程课堂实训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可以总结为: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核心,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增设教学实践环节,将课堂交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转变原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灵活的课堂实训基本模式。

二、影视理论课程课堂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一)改革“第一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战线”,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作用。但这种充分发挥作用,并不是“满堂灌”,而是通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项目驱动,课题引领,内容更新,改革课程内容

传统课程体系以课本为依据进行系统化教学。但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如果教学中面面俱到,反而流于表面。此外,这类课程个别知识点理论性强、实用性差,对学生指导作用有限。因此,课程改革首先应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打破以学科完整性为依据的教材的限制,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若干个实用性、指导性强的课题,进行项目化学习,在项目设计上强调应用性,帮助学生将真正实用、好用的精华知识学精、学透。

2、设置情境,分组讨论,模拟拍摄,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艺术类学生特点。因此,在课题项目学习中,必须结合项目特点,设计恰当的实训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力图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懂得“为什么”,更能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实训教学方法如下:

创设情景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展示在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学习,最终由学生自主得到结论性成果。

分组讨论法:教师根据项目内容提供议题,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探讨,并将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同时对争议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获取真知。如《中外电影史》项目“法国电影史”学习前教师提出问题“从当下哪些电影创作中可以看出“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影响有哪些方面?”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电影美学思潮对于当下电影的实际意义。

模拟拍摄法: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并且进行模拟创作,完成音、视频作业。通过模拟拍摄,学生能切实进入专业状态,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着眼平时,关注能力,注重成果,调整考核标准

教学思路、模式的改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突破和调整,因此必然会突破传统“上课-考试-打分”的考核形式。传统的以试卷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为充分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考核方式上,需要着眼平时,关注能力,注重成果,加大学生平时成绩、项目作业成绩的比重。

(二)积极开发“第二课堂”

大学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更应该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和生活中。

1、走出去,引进来,营造专业学习氛围

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如参观电视台、电影厂,邀请业内人士、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等方式,丰富学生业余学习生活,营造专业学习氛围。

2、依托课堂,延伸课堂,将学习、实践引入学生业余生活

依托课堂项目,将项目学习的成果与学生社团组织、学校大型活动、国内外比赛等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如联合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电影沙龙等。

3、利用微博、论坛等现代化平台,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建立课程微博,随时更新教学资料和推荐话题;学生每组或每班建立课程学习微博,由学生轮流定时进行学习内容更新和维护。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沟通纽带。

参考文献:

[1]王晓耕,丁德全.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2]喻问琼.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3]张恩学.法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梁笑然(1985-),女,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业务、传播学理论。

高贺胜(1983-),男,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业务。

新课程理论篇4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想有效的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养成学生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背景下“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与实践。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互动合作,实践创新,使师生双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效应”与“和谐价值”。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兴起与发展,使思想的创造与思想的呈现正被很好地加以融合。在此进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在运用信息技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突显“问题意识”。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必然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有益的“问题精神”。

新课程理论篇5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讲授功底的高低,如教师基本功占30%,教学过程占60%,教学效果只占10%,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提供的条件或创设的特定情境下,每个学生自我发现了多少新东,在这一过程中又发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一、一堂好课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语文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学生在学校要生存,今后在社会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读好学校,找“好”工作,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考试这一关,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并且“持续”得很好,就不应仅靠考高分,还应拥有较强的能力,在语文上表现为读写听说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形成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便构成了现代人发展的许多内涵。

二、一堂好课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要姓“语”姓“文”,体现它本身的个性,就必须体现出师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应有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思维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语文教学就要围绕着语言去做文章,大力提倡范读、诵读、赛读、析读、理读、比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有人说“教育是人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学方法又要体现人文性,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更要突出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们要贯彻“及时、客观、丰富、有情”八字原则。

1.及时——“趁热打铁”,知晓“学情”。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习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持续学习。

2.客观——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正误要分明,不能误导学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丰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情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不同的策略。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又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宜“激将”就多“激将”,宜表扬就多表扬。评价时的方式也应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本领,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朗读方面可侧重于语速,可侧重于重音,可侧重于变调;写作方面可侧重于开头,可侧重于结尾,可侧重于表达方式,可侧重于语言表述……

4.有情——热情鼓励,增加动力。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是为“学”而来的。对正确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要肯定表扬,对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讲究策略,可变直为曲,变灌为导,变批评为启发,变严肃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一堂好课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的。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不能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打天下”。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为教学服务。所以,语文课从其学科本身角度来看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一堂好课是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活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所谓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学内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真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充分性是指我们开展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表面上的“哗众取宠”,而是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活动充分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浮出课面。这里所说的“浮出课面”,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作用。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对学生的关注不是包办,不是“替蝶破茧”,而是要让“蝶”自己尝试着努力挣扎,自己独立破“茧”。这是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不断实践。

新课程理论篇6

关键词:观念 教法 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理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理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入的发展。物理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物理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教材转变为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课程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材中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积极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动力,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的发展机会。

二、思想转变为新理念

“教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内涵,具体地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与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圣人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这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要发生彻底的变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怎样让学生学知识;

2.把集体教学转变为个体教学;

3.管理与控制转变为引导与促进;

4.把批评与谴责转变为表扬与赞美;

5.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科学的教学方式;

6.自身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对话者。

三、教学方法转变为新教法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是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到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一)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对新生事物的挑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学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以使得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机会,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为了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传统的教训方式,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散失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的品格,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力量,新课标不仅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将《物理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

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课堂环境的整齐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忽视了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观下的课程教学环境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而设置一些过多的铺垫性提问或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以往的复习提问,大多数是无效的,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应该抛弃。

2.以活动为主,实施教学过程

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物理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物理。建构主义物理观认为,物理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物理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物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物理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物理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3.利用模具、设备,辅助教学

新课程中,物理教材不是惟一的物理工具。这一观念是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把教科书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由原来的“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都可利用。充分发掘物理教学资源以补教材之不足。是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凡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图形、现象。都要尽可能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以丰富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论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课程理论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复习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44-4

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和实施以来,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教师都希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等。但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按照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来制定一套有效复习方法。而按照老的一套方法进行复习课教学,课后发大量练习、试卷,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练习,学生为此不断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使做出了点“成绩”,也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因此,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六化”,即:知识结构网络化,解题技能程序化,方法教育显性化,过程教学变式化,模型迁移组合化,教学内容渗透化。

1 知识结构网络化

为什么学生学习了相同的知识内容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物理复习中,如何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呢?首先,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其间的本质性规律。如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复习时,对“位移、距离、路程、时间、时刻、即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线速度、平均速度、角速度、速率、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加速度”等概念的复习,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同一层次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不同层次各概念间的联系。其次,教师通过有关教学策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如:高中物理“功和能”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可按图1所示的结构建立。从这张网络图很容易看出,“功和能”部分的主要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孤立的内容。如果教师通过有关教学策略使这张网有序地贮存到学生头脑中,便可形成良好的思维通道,在解决功和能问题时,只要问题的信息刺激到这张网络,便可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主线,提高解题的效率。

2 解题技能程序化

思维的有序化是指在某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思考顺序,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通常体现为思考的一般步骤。问题解决技能程序化就是指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科学思考顺序和解题的一般步骤,特别是针对一些解题能力不够强,比较勤奋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遇到物理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果学生知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程序,就会按照程序思考解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物理复习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如力学问题解决技能的一般程序为:1、找对象(单一物体,系统);2、分析力(每个力的施力、受力物体是什么,画出受力分析图);3、看过程(一个过程、多个过程、全过程,画出过程示意图);4、定状态(确定初、末、中间态);5、立方程(确定方向,选参考点,选择规律)。我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各类物理问题的解题技能程序有所不同,如在学了洛仑兹力之后,解题技能的程序与力学有所不同,是找圆心、定半径、靠几何、拉关系。

3 方法教育显性化

在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一书中,提到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次数很多,其中演绎推理法36次、假说方法13次,等效方法10次、乘积定义法10次等,可见物理方法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方法的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物理方法的隐性教育为只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隐蔽地发挥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物理方法的熏陶,但一般不提供方法的名称,更不对这些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物理方法显性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物理方法的内容、特别是操作过程讲清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训练。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隐性方法适用广,不必额外为物理方法教育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地学到了一些物理方法,但不能使学生获得物理方法的理性认识;显性方法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并能让学生自觉地以物理方法为指导,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促进方法的迁移。但有些方法较难理解,学生不易接受,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显性方式逐步增强。如要让学生对理想化方法有较深理解,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显性地进行方法教育,介绍理想化方法完整的操作过程:1、分析影响因素;2、比较各因素作用;3、忽略次要因素;4、建立理想化模型。在单元、会考、高考复习课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显性化地介绍演绎推理法、归纳法、比较法、类比法、数学法、假设法、定量分析法、极值法、对称法、等效法、整体法、隔离法、乘积定义法等物理方法。

4 过程教学变式化

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明确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目标,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也就是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学。所谓变式,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教学中,不断变更所提拱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变式习题教学往往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一题多解的过程教学。因此,变式习题教学是能够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变能力的过程教学。

例1 光滑的平行导轨间距为l,上面放两根质量都为m的金属棒,其电阻均为r,导轨电阻不计。在导轨平面内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如图(2)所示。现给MN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则稳定时MN与PQ的速度各为多少?

本题解答比较简单,但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此题进行一题多变的过程教学。

变式1:如果质量分别为m1,m2,稳定时,MN、PQ速度各为多少?

变式2:如果质量分别为m1,m2,m1的初速度为v01,m2的初速度为v02,且v01>v02,则稳定后,MN、PQ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3:如果光滑导轨不等距,且满足l1=2l2,如图(3)所示,则稳定后MN、PQ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4:从开始至稳定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

变式5:从开始至稳定时,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变式6:如果两杆初速度均为零,PQ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如图(4),则两杆以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变式7:如果两杆初速度均为零,MN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但导轨不光滑,其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两杆以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5 模型迁移组合化

运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模型,并学会迁移、组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复习效率。首先,学生必须理解什么是物理模型,掌握所学过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所研究的可以说都是物理模型。例如对象模型有:质点、弹簧振子、单摆、光滑表面、点光源、理想气体、点电荷、均强电场和磁场、理想二极管、理想变压器、理想电压表等。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简谐运动、等容(等压或等温)过程、电流的稳恒变化等。其次,要理解物理模型的含义及遵循的规律。有些学生对概念、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不会解题,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物理模型的含义及遵循的规律和物理模型的迁移或组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1 把简单的物理模型迁移或组合成复合的物理模型(近迁移)

例2 如图(5)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着一半径R=10m的半圆形光滑轨道,A为其最低点。现将小球从很靠近A点的B处释放,求它到A点的时间。

析与解 根据质点的概念,小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对象模型)。小球从BA的过程,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变,不能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但由于B与A靠得很近,且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N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可把小球的运动视为单摆振动(过程模型),小球从BA的时间t,便是单摆周期的1/4,即:t=T4=2πR/g4≈1.71(s)。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质点和单摆这两个简单物理模型迁移过来并组合成复合的物理模型。

5.2 把物理模型迁移到实际问题上(远迁移)。

高中物理新教材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高新科技内容。要求学生能从大量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构建物理模型,再用学过的物理模型解决。如图(6)所示,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当带电粒子向右以速度v进入场区时,如果受到的电场力Eq和洛仑兹力Bqv平衡,即Eq=Bqv,而粒子的重力又不计时,带电粒子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物理模型有很多的应用,如:带电粒子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磁强计、电磁流量计等实际问题。

6 数学内容渗透化

物理学是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但是,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他们学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是在需要运用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正是由于存在着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和物理内容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成绩的提高。基于此,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一般认为有如下四种: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高中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它是指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及阐明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常见的数学方法有:三角函数法、图象求解法、数学比例法、指数对数法、几何图形法、数学极值法、数列极限法、导数微元法等。在这里就例举三角函数法加以说明。

例3 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地面上,它们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用力F斜向上拉物体,使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求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为多大时最省力。

析与解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α角的不同,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弹力不同,因而滑动摩擦力也不一样。而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等,因而α角不同,拉力F也不一样。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7)所示,因为物体外于平衡状态,根据ΣF=0得

参考文献:

[1]陈宗造,邵晓明.高中物理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阎金铎,乔际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新春的诗词范文 下一篇:哪天是冬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