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范文

时间:2023-10-13 10:29:38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1

有着2224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立县的客家古邑。岭南政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民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来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目前,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勤劳、朴实、智慧的儿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目标,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并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富县强镇战略,全县上下已呈现出全党抓经济、全民共创业、全县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当前,正按照省委届七次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总体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与挖掘客家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客家文化的新辉煌。此,希望与会的同志们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切实领会好论坛的精神实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不断提高素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扎实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之际,正值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届七次全会精神。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共沐“比阳光还要灿烂的道德光芒”此,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92万人民,向莅临论坛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和讲师团的全体教授、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百忙中亲临论坛的省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孙海林同志、河源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同志等领导,向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云集、关心支持论坛的社会各界志愿者义工,向为本次论坛提供赞助的县晔龙油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邦亨先生等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悠悠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大中华。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根,民族之魂。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实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举办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极好的传承和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将激发全县人民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共克时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支撑。

更需要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的文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繁荣,使之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尊重、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赋予我这一代人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对我厚爱、鼓舞和鞭策。专家们渊博的学识,本次论坛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等四多位资深著名学者莅临。深厚的造诣,丰富的经验,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此前全国各地进行的40多场巡回演讲中,都给当地人民以深刻教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高度的赞誉。可以说,本次论坛对而言,将是一次精神文明的大餐,一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会。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记住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而努力奋斗!

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2

网民是论坛的创造者

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网络的创造者,所以全世界千万人的创造才能,因为互联网平台而得以释放。2009年,论坛中网民产生的内容达到11.3亿条,平均每天300多万条,比2008年增长314%。网民使用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浏览信息”、“分享生活及情感经验”等。

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能够读书、写字。但现在不够了,伴随着沟通技术的进步,“有文化者”永远是与“沟通”连在一起的。创新思想是互联网起源的真正原因,而这个创新的思想就是关于人际沟通方式的创新思路。要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一个创新的思想,也就是传播理论,这方面有创新,才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创新,是发生在工程科技与社会应用的交界面上,它不是说做好了大家用就行了,而是网络在应用当中得到发展的。人充分参与其中。

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要素是: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有了好照相机,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能不能把这幅好照片尽快发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CNNIC研究发现,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就越发达。我国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在GDP增长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技术力量较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率较高,因而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也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我国网络论坛的网民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传媒业、金融业等群体。此外,大量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我国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大多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占比79.2%)、月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68.8%)。

论坛网民的构成与网站论坛的类型、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中华网论坛定位为专业的军事论坛,该网站90%用户是男性,发言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重点新闻网站论坛的网民多为成熟理性的公职和退休人员,其言论相对理性;行业类网站论坛的网民言论多围绕专业话题。我国网络论坛中的言论以社会民生类话题为主,大约占网络论坛所有话题的2/3。在社会民生类话题中,环境保护、就业、高考、房价、养老等位居前列。虽然论坛总体言论比较理性,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以及论坛网民的低龄化、低收入等特征,容易出现“仇官”、“仇腐”、“仇警”、“仇富”等非理性言论比较突出。网络对话的间接性和隐秘性既使网络言论更加自由,也让网民对自己言论承担的风险责任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言论出现偏执、极端化的走势,这是值得警惕的。

论坛影响日趋增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多媒体”优势无可比拟。网站在每天的信息中,不仅有文字、图片,还配有音视频以及相关链接,给网民提供丰富而全方位的信息体验,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网民的需求,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网络媒体以其信息内容的及时性、海量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受众的高度互动性等特点,发挥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时代。

其中互动能力最强的版块之一是论坛。

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论坛多为时政性论坛,致力于打造成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的便利平台,其规模和影响力均在不断扩大。例如,新华网有33个分论坛版面,其中发展论坛注册用户达250万,日均PV量1500万,UV量230万,发帖量10万。门户型网站论坛的用户数、发帖量、访问量等都较大,其中,仅新浪网就有1241个分论坛版面,论坛注册用户数为1200万,日均PV量2500万,UV量220万,发帖量15万。论坛型网站以论坛为基础的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音乐盒子、分类信息、虚拟商店、企业品牌家园等一系列功能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这类网站的论坛为全网站贡献着50%至100%的流量。行业类网站论坛主要是为网民提供行业资讯交流的平台,例如,DoNews社区主要是面向IT行业人士及喜欢IT产品的网民;爱卡汽车社区专注于汽车领域,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俱乐部。小区业主论坛的用户90%以上是本社区居民,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邻里互助的平台。其用户数、发帖量、访问量等均相对较少。

境内网络论坛的演变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竞争逐步激烈以及我国上网人群的进一步扩大,网络论坛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用户发帖积极性非常高。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由于网络论坛的开放性、网民发言的匿名性,大量社会事件通过网络论坛源发、扩散和炒作。这一炒作过程通常表现为,社会事件发生后通过社区、博客、微博等首发,然后通过社区发酵,再通过大型传统媒体定性,最后通过门户级网站转发、多家有影响力大媒体参与而成为网络热点乃至社会热点。

近几年来网络舆论确实推动了众多冤情、错案的公正处理,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是直接利益人选择互联网进行事件曝光的最基本动力。

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论坛的转型和提升开辟了新的前景,目前我国网络论坛已逐步向贴吧、微博客等新形式演变。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引擎紧密结合,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这使得贴吧凭借其最广泛的讨论主题,聚集起了庞大的兴趣群体,具有极大的话题入口影响力和用户粘合度。

微博客是一种通过定义“关注者和被关注者”,绑定微博客和手机及其它即时聊天工具,来实现信息即时和思想互动交流的在线系统。微博客,非常快,一秒钟之内达到六七千人,现在有些国家很重视微博客,每天至少要写上几条介绍他们政府的主导性意见从微博客平台发出去。一百四十个字节,抛弃了一切复杂修辞手法和拐弯抹角的精致妙语。波兰总统坠机后,无论是否喜欢他,波兰人都团结起来为他祈祷。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络平台上,几乎所有波兰人都把头像修改成黑白。一条微博,“今夜,波兰失去了他的儿子和女儿”,被转发数万遍。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3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的行为理念,反映到企业公民建设方面,就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落实到实处,而非停留于口头承诺。“企业公民要有表里一致的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该‘口是、心是、行是’”,身为企业公民委员会名誉会长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认为,企业应当以真正的履责行动来践行其优秀公民理念。他还表示,推进企业公民建设必须处理好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在生产经营中注重创新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腾讯集团首席执行官陈一丹看来,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腾讯将创新融入到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研发理念之中,累计申请的发明专利已达六千多项,与谷歌、雅虎等同列行业创新前三名。他还分享了腾讯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即制作云南、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大型网络专题,借助自身强大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

同时,创新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发现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变化带来的契机,提供“未来产品和服务”。据英特尔中国首席责任官杨钟仁介绍,英特尔已经着手开发帮助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居家养老的科技产品,与社区、政府等各方合作,整合多方资源践行创新型企业的社会责任。论坛期间,金宇集团、港华集团等企业界代表也纷纷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探讨了企业公民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进行传承与创新。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公民的建设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认为,只有深化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才能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创新优秀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更为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公民”强调企业将社会责任与自身的核心业务相结合,对所有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履责。企业公民委员会认为,既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以指导企业公民理论建设,又要创造性地吸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指导当下的企业公民实践。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4

关键词:网络论坛 危机处理 事实真相 公共关系

企业是当今世界公共关系实务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部门,特别是在公司处于危机时刻,优秀的公关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公共关系研究领域,企业公共关系是当今公共关系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关于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和处理、企业公共关系中传统媒体的责任这个方面,已经出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网络论坛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研究成果略少,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公司在面对危机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论坛的作用,最后名誉尽失,甚至有不少企业因此而宣布破产。由此看来,关于网络论坛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成果将成为公共关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网络论坛的定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在2008年,网络的力量更是发展到极限,伴随着互联网一路走来的网络论坛如今已成为草根进行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论坛的包容性和随意性促进了我国民主进程的快速发展。从华南虎事件到家乐福事件,从瓮安事件到三路奶粉事件,网络论坛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网络论坛有的人给它下这样的定义:“网络论坛,又称BBS,即电子公告牌或电子公告栏,是用计算机及软件建立的一种电子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访问,上载写好的文章,也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与任何一种传统媒介相比,BBS依托网络强大的技术支持,成为参与者更广泛、互动性更强、讨论更自由的新型交流空间,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量。”笔者认为其中“上载写好的文章”,可以改成“自由地发表任何信息,这其中包括文字、照片、视频以及它们整合在一起的信息”。

二、网络论坛的特点

根据传播学理论,网络论坛可以归属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也就是说网络论坛具有以上三种传播形式的特点,结合网络技术来说,由于网络技术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论坛的准入条件为零,也就是说任何人或者群体都可以在网络论坛上自由地信息,自由性是网络论坛的第一个特点;网络论坛只用注册,不收费,也不是实名制,使用非常方便,能够迅速将网友的信息出去,方便、快捷是网络论坛的第二个特点;网络论坛是跟各大搜索引擎链接在一起的,可以方便的找到网友需要找到的信息,所以网络论坛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在上面已经提到,网络论坛大多数是实行匿名登录的,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网络论坛是不可控制的”,网络论坛的不可控制性是其第四个特点;真实可信度不高,权威性不够是网络论坛的第五个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论坛信息量大,传播迅速,范围广且没有“把关人”,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值得商榷,由于网络论坛没有被各级政府官员广泛接受,许多权威信息不可能在论坛上及时公布,所以,网络论坛的权威性也不够。

三、企业中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

“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利于社会组织获得与公众一致的共同利益。”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首要任务,它要求公共关系部门在信息的流动或者运动中,将所要传达的形象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传递出去,并对所有涉及企业形象问题的信息流通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处理好企业间、人与人间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中得到发展必须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横向的,从向的,从而争取更大的支持与关注度。像市场营销部那样开拓市场,这是公共关系部门的第三个活动目标,一个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服务社会,达到利润和社会效益一致。公共关系部门主要是负责前期宣传和后期服务这两个方面。只有争取和吸收稳定的消费公众和保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才能最终发挥出来。而公共关系部门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其价值的一个职能就是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和处理。众所周知,公共关系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迅速恶化,企业的正常业务受到影响,甚至生存都受到威胁,企业的形象遭到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导致公司倒闭,就像南京冠生园。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只有企业的公共关系部门能够正常地完成分内工作,同时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保证商品的质量,企业一般不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那么除了传统媒介和各种公司制度支持,网络论坛在企业公共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四、网络论坛在企业公关中扮演的角色

网络论坛是企业公共关系部门值得深入开发的一个传播媒介,相比较传统媒介来说,论坛有它自己的特点,华南虎事件将网络论坛的力量充分地体现出来,由传统媒体报道出来的华南虎重现森林,最后由论坛上的网友提出质疑,意见领袖的出现将打虎推向高潮,网友积极组织专家检查照片,而陕西省林业局相关领导,却没有注意到论坛的作用,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想到,网友会这么穷追不舍,最后只能尴尬收场,网友的团结一致最终收到效果。网络论坛异军突起让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意识到论坛的作用。今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人民网考察,在强国论坛上兴致勃勃地同网友们在线交流,他对网友说人民网强国论坛是他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强国论坛是人民网主办的,是一家国营的公益论坛。而对于企业来说,像天涯、猫扑、西祠这样的商业论坛是必争之地。许多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都是从这类论坛中爆发的,所以密切关注论坛中与本企业有关的信息,是公共部门重要工作之一。所以说企业要像处理与传统媒介的关系那样来处理与论坛的关系。中国的网民有将近2亿多人,这么多网民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和财富,处理好与网民的关系,才能完成企业的公关目的,而网络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管是广告、销售,还是企业形象树立都可以通过论坛来实现,网络论坛给企业带来了一种新的销售和广告理念。

五、网络论坛的利用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论坛做好企业的公共关系呢?结合网络论坛的特点和企业公共关系部门的工作要求和目标,笔者认为网络论坛有以下功能可以有助于企业公共关系部门的工作。首先积极创建企业论坛这包括企业内部论坛和公共论坛,主动认同论坛,从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网络论坛的巨大作用和发展潜力,只有掌握网络论坛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其次企业应该保持与网站编辑密切关系,同时以论坛版主的身份关注与企业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这与三鹿集团与百度框架协议不同,这是积极主动的接触论坛,三鹿是被动的寻找出路。一方面,企业可以在论坛上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知道公共关系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时解决,避免被动局面;第三,培养一些网络操盘手或者叫论坛员工,论坛员工即企业雇佣的一些有长时间上网的网民,让他们可以充当企业论坛监察员,他们成为版主后(版主可以管理论坛的信息以及编辑),为企业服务。充分地利用2亿多网民的资源,开发企业的市场份额。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5

摘要:图书馆公益性讲座拓展和延伸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于洪文化讲坛”为基点,阐述了“于洪文化讲坛”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今后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60-02

1“于洪文化讲坛”基本情况

“于洪文化讲坛”是由沈阳市于洪区委宣传部、于洪区文体局主办,于洪区图书馆承办的大型公益讲座。正式启动于2009年3月31日,以弘扬文化、培育区域人文精神为主线,围绕“打造书香于洪,建设文化名区”的主题,旨在提高于洪百姓的人文素质,打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深远社会影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于洪文化讲坛”邀请了活跃在“辽海讲坛”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采取开放式的讲座,为百姓提供文化大餐。讲座活动辐射到全区各个层面,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开展非常广泛。越来越多的听众领略了讲座的风采和魅力,通过“于洪文化讲坛”,感受了知识的力量,体会了人生的价值。听众把讲坛称之为求学门槛低、时间成本少、效率相对高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截至目前,举办讲座20场,受益听众达30000余人,受到了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领导充分肯定。

2“于洪文化讲坛”的收获与思考

2.1导向正确、主旋律突出

于洪区图书馆在“讲座热”逐渐升温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紧紧抓住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注重时政宣传,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对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发挥了潜在的作用。2011年3月,洪区图书馆的讲座走进了区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邀请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执行总编王扬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专题报告。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区政协主席及副区级以上领导,各乡镇(街道)、区直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了报告会。二是注重贴近中心,服务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让大家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对当前工作的战略部署。三是注重贴近百姓,解答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满足市民需求为根本目标,充分体现图书馆讲座的公共性。沈阳海润心理咨询职业培训学校康凯老师的“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十六个行为标度”主题讲座,通俗易懂又富有深意的故事让家长和学生都深刻愉快地理解了其中道理,寓教于乐的活泼方式大大提高了讲座质量和效果,迅速拉近了老师与听众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四是注重在重大节日上安排有教育意义的讲座。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于洪文化讲坛”邀请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辽宁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研究员为于洪区2010年团队干部培训班做了“我们如何在学习型社会中生存”主题讲座。在“七•一”建党88周年纪念日里,推出了东北大学窦胜功教授主讲的“的为人个性品质及其领导方略”讲座,为纪念传统节日增添了色彩。

2.2多样化的系列讲座

“于洪文化讲坛”在注重主旋律讲座的同时,考虑到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安排了历史知识、民俗文化、家庭教育、心理调试、文物鉴赏、健康养生等12个系列讲座,满足了老百姓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民俗文化讲座中,我们有幸地请到了辽宁大学江帆教授。江帆教授的“从民间故事看民间社会的诚信观念”专题讲座,既是一场专题讲座,又是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训,使听众受益匪浅;针对广大听众普遍关心的身心健康问题,邀请省内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讲坛,安排“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症”、“一日三餐与健康关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营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十大误区”、“与白领谈健康”等8场讲座,为广大听众了解健康知识、预防疾病、提高健康素养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针对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心理压力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了“女人如何不落伍――献给姐妹们的四个话题”、“健康从心开始”等心理调适方面的讲座,让到场的听众聆听到一次触动心灵的课。

赵日:打造图书馆讲座精品 提升公益魅力

2.3精心策划、认真组织

于洪区图书馆走出馆门,主动上门走访全区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及驻区单位,倾听听众意见、收集课题,然后再根据课题,邀请专家为听众做精彩的专题报告,使我们讲座常办常新,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同时跳出传统的讲话模式,增加听众的参与机会。为了加强互动,形成一种文化交流气氛,讲座过程中增加主讲人和听讲人互动环节,每场讲座安排20分钟左右的现场提问、解答。每场讲座后发放“于洪文化讲坛”讲座信息反馈表,及时了解群众的满意度。应该说,讲坛充分发挥了文化辐射社会的功能,使其在于洪地区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文化传播作用。

与此同时,为拓展“于洪文化讲坛”讲座覆盖面,让更多听众享受到“于洪文化讲坛”成果,2010年9月份启动“于洪文化讲坛”基层行――专题讲座活动。把讲坛搬到社区、办到村屯,深受(群众)欢迎。夏季,于洪区图书馆利用晚上乘凉时间在于洪和谐广场举办的三场专题讲座“快乐120岁――真爱生命 呵护健康”、“夏季养生中的几个问题”、“做合格家长的秘诀”,每场讲座都有上千人聆听。

2.4社会关注、热情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于洪文化讲坛”已形成了课题选定、师资选聘、媒体宣传、财政支持、协调配合、情况通报、资源共享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于洪文化讲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这些机制的建立,一是与区委、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于洪文化讲坛”启动仪式在于洪区委六楼会议室举行,主管文化副区长主持,区委宣传部部长致辞,区几大班子的领导百忙中都参加了启动仪式。二是与全区各单位对“于洪文化讲坛”承办工作的认真负责、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周到服务分不开的。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举办“于洪文化讲坛”讲座工作中,主要领导亲自到场,指导具体、工作到位。区图书馆服务“于洪文化讲坛”的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主持语言规范、服务态度热情、现场秩序井然、信息整理反馈及时,为“于洪文化讲坛”成功举办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与新闻媒体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区有线电视、沈阳电视台于洪记者站、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媒体的宣传,扩大了讲坛的影响力。四是与热心“于洪文化讲坛”工作发展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于洪文化讲坛”举办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纷纷找到我们,要求参与“于洪文化讲坛”工作。“于洪文化讲坛”办公室在认真了解情况、严格把关的基础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一些具备条件、导向正确的参与单位予以考虑,对一些想通过“于洪文化讲坛”搞市场运作的盈利行为婉言谢绝。

3“于洪文化讲坛”发展思路

3.1坚持公益性,将“于洪文化讲坛”打造成为文化精品

目前,讲座以其学术性、知识性和互动性成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显著特点,在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已经由原来的边缘型走向主导型,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之一。于洪区图书馆把讲座工作作为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进行规划实施,使之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品牌。我馆自2009年3月份创办“于洪文化讲坛”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为“于洪文化讲坛”提供服务。在不断推进讲座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讲座品牌影响、加强讲座组织部门建设等工作方面,与国家相关精神要求是相吻合的,与公共图书馆业务发展是相适应的,与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相对称的。

3.2坚持先进性,提高于洪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文化讲座是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探索。先进文化的传播是讲座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的县区图书馆,通过讲座,将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众中去,使广大听众感悟到人类知识的浩瀚和社会文明的辉煌,为县区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凤根.试论高校图书馆与满意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

[2]白钰.公共图书馆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诸要素浅议[J].贵图学刊,2009(3).

[3]刘学平.功利性读者的文化报复[J].图书馆建设,2004(5).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6

在社区论坛、新闻跟贴留言等互动版块中,网民参与讨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滚雪球放大效应。这种网民参与构成的互动式传播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最活跃的版块,也是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最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的版块。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始终要按照坚持正面宣传的要求来管理。

网络媒体管理的好坏与否,社区论坛和新闻跟帖是最有效果的检验版块。引导好了,新闻(话题)事件的传播效果有利于提高认识,化解矛盾;引导不好或者没有引导,就会出现混乱,激化矛盾等不良局面。

加强论坛和新闻跟帖的管理,提高网站从业人员和网民的网络传播素质,才能杜绝假新闻的传播扩散.避免有害信息的社会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

重视互动报道

网络媒体的内容把关要从传统媒体的内部控制延伸到受众的配合。通过制度督促从总编辑到各级编采人员都能够深入参与互动报道。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决定了审稿的重要性,但是网络媒体除了重视审稿环节之外,也要重视来自网民的互动传播,因为通过网民的帖文可以了解网民对网站的新闻的反映,以及网民阅读之后想表达的内容。

建立严格的帖文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网络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及时参与网民的互动传播,便于及时加强引导和管理。

参与互动传播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每个传播环节基本上都可以控制,而且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可以熟练地管理传播过程。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兴媒体,最明显特点是媒体受众可互动参与传播,并且网民的言论已经成为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各家网络媒体已经初步制订了一套措施来参与互动传播。比如,协调管理员、版主话题设置,话题讨论以及讨论范围的引导等一系列措施。

引导互动传播

为使社区论坛内留言跟帖的气氛良好,格调健康,管理员和版主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设置话题。在互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把热点新闻事件引发的话题以及网民自发讨论的话题形成的热点话题,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

论坛管理员和版主设置的话题尽量要把握好争论性,网友可以就这个话题发表正面支持、反面反对或中立观点。持各派观点的网友互相争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在争论的过程中,版主可组织网友撰写帖文,引导大家的争论。

论坛管理员和版主设置的话题必须有普遍性,让大部分网民觉得这个话题与自己的经历感觉“似曾相识”,能引起共鸣,激起参与发言的念头。

论坛管理员和版主设置的话题必须具有新奇性,这个话题要超出一些社会常识、历史范畴和科技领域的范围,满足广大网民的好奇心。

话题讨论一般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完成,这些文字和图片尽量是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表现,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或思想激荡。

在论坛的话题设置中,有些话题往往是以公告的形式展开讨论,而且还会配合某项活动的组织实施。这类话题往往具有行政组织的权威性或者民间活动的公益色彩性。

当论坛发起某个话题的讨论之后,管理员和斑竹要根据引导和管理的要求,随时参加话题讨论,引导讨论方向,让网友发言不偏离主题。

论坛的话题讨论处于一个开放的虚拟环境,参与的网民可以匿名参与,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自由的倾向。管理员和版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把与讨论主题无关的内容删除,并限制某些影响话题讨论的发言行为。

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已经呈现出有别传统媒体和现实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对于这种网民之间已经在网络上普遍适用的语言体系,应该引导和管理,这样更有利于达到传播效果。

管理互动传播

参与论坛BBS发言讨论的网友五花八门,以及参与动机的千差万别,就会使论坛BBS上产生一些有害信息。管理员和版主就要通过判断来删除哪些有害的信息,这是一家负责任的论坛BBS必须具备的素质。当然管理员在判断信息时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管理员和版主要熟悉法律体系中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关的内容条款,对论坛上出现的明显违背法律的内容要及时删除。

管理员和版主还要熟悉当前我们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于论坛上出现的违背这些方针政策帖文内容及时删除。

道德可以在社会现实中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同样在网络上也需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来调整和约束网民的行为。管理员和版主也要用这些道德标准去判别论坛上的话题讨论,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讨论交流要及时控制或删除。

根据有害信息的危害程度,论坛的管理员和版主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内容危害严重的,及时对发言者作出处理和删除内容;内容危害一般的,可以阻止作者再次发言和控制这个话题讨论下去。

管理员和主要定期编辑整理删除有害信息,并分析研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分析研究报告,总结出规律性倾向来指导以后工作,便于引导和控制论坛BBS的良好秩序。

总之,网络媒体要发挥互动传播的优势,就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避免传播虚假新闻、抵制色情信息等污染网络环境的有害信息。当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变的有序、健康和严肃之际,就是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提高的时候。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7

一、微博、微博言论与微博管理

微博自诞生起便以其交互、便捷和开放的特性备受网民推崇。微博表达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垄断的信息话语模式,消解了主流传媒的话语权力。这种“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的表达自由,一旦进入微博这个“公共论坛”就会面对两种国家权力。“一种是针对言论本身的。它的目的在于划定合法与非法言论的界限……。另一种权力是针对公共论坛的秩序和发言者声音高低等事项。这种权利可以称为管理性的权利。” 前者直接对微博使用者(主要是公民)的表达自由进行规制,而后者意味着对微博服务提供者进行管理的权力。微博表达自由与第一种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文所主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理解第二种国家权利与微博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前提。

二、微博表达自由、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微博表达自由包含了收集(信息)自由、表达自由和传播自由等内容。作为一项法定权利,公民微博表达自由的内容取决于一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在被称为“微博第一案”的北京金山安全软件公司诉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侵害名誉权案的判词中,法官指出:“个人微博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为实现我国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 微博在记录使用者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内容时具备“私言论”的特征;同时,微博表达本身又具备某种公共性特征,因为诸多看似稀松平常的微小事件一旦与社会各领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的热点问题发生交叉和连接时,往往发展成全国网民的关注的公共事件。wWW.133229.CoM关于表达自由的限度的问题,存在着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两种立场。各国对表达自由进行了限制的法律实践说明表达自由并非绝对。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限度。《刑法》也规定了煽动分裂国家罪、禁止散布煽动民族仇恨以及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等内容。《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国家权力对微博表达自由进行限制的事由可以界分为两类:私人利益(诸如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等)和公共利益(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善良风俗)。国家权力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由对微博表达自由进行的规制正是下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三、竞争原则:另一种规制微博表达自由的思路

国家权力规制微博表达自由的目的应当是创造和维护理性、开放和自由的微博公共论坛。“表达自由本身即蕴含着有关言论自由、公平的竞争原则。” 而自由、公平竞争的微博公共论坛主要依靠使用者和运营商的自治,即各微博服务提供者与微博使用者就“上传、展示、传播”信息等事项约定双方共同遵守的自律行为准则。“人民也未必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需要政府的保护,特别是在表达领域,人民自身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微博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信息求证与传播也是微博自我净化的重要路径。其中,政府官方微博在应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群体事件的过程中承担了公民“扬声器”和政府 “稳压器”的双重功能。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微博是其发挥职能的一个补充,有助于打破民众对于政府机关严肃沉闷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更好地宣传政府最新的政策、决定,也有助于解决在贯彻政策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增进双方的理解。” 公民表达内容的对错与否,都不应被剥夺表达自由,即公民有说准确的话的权利也有说错误的话的权利。正确的话就是对错误的话的制约。同样,在微博的舆论生态系统中,言论表达的正确与否显然不是通过强力划定的,而是需要其微博使用者们进行话语竞争,在竞争中自发产生出一套界定言论的标准。“失去表达自由的网络会成为一潭死水,当用户被固化为教育对象,而不是交流的个体,那么网络就将枯萎,我们即将丧失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国家权力对微博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应抱持敬畏之心,审慎使用限制表达自由的权力。国家权力的作用是为微博表达自由提供公平的竞争秩序,维持定舆论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对受到伤害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救济或对违法的言论施加惩罚。也就是说,微博表达自由的限度问题主要通过微博表达自由本身来解决,即以言论对言论,而非以行动对言论。

四、结语

本文简要探讨了“规范性权力”即针对言论本身的权力与微博表达的关系,并未涉及以公共论坛为调整对象的“管理性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是可有可无的。前者是后者的逻辑前提,舍弃前者而直接对公共论坛进行管理是缺乏正当性的。

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篇8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机制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对于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主张。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在高校范围的不断延伸,使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更加频繁和自由,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身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意见,在高校网络这一空间内,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舆情,由此,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网络舆情主体大学生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也是源于现实,只是高校学生把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渠道搬到互联网上。由于互联网的一些传播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点。高校学生是网络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的群体,其表现出的网络舆情是公众网络舆情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一般公众网络舆情的如下特点:

1、表达的自由性与直接性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除带来无尽的信息资源外,重要的是“它一改传统媒体推出(push)信息的单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pull)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使传者和受者的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互联网作为完全开放的信息资源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息资源的权利,同时也有直接发表看法、意见和建议的自由。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烈,在网络舆情的表达上往往表现出比其他群体更活跃的思维,高校网络空间为大学生自主的选择信息、发表评论提供了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大学生既可以通过即时通讯、QQ 聊天等传递信息、与同学沟通感情,也可在校园网、校园论坛、博客上自由的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和意见。高校网络的参与使得大学生的舆情表达更加自由与直接。

2、表达主体的内隐性与非理性

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虚拟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内,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极易放纵自己的言行。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就业困难等,这些与政治相关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联系紧密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困惑、焦虑等情绪,而网络的匿名性为大学生宣泄情绪、发泄情感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在网络论坛中,一些言辞尖锐、情绪激动甚至相互谩骂、侮辱的网络言语和行为时有发生,网络舆情表达的匿名性也导致了大学生在舆情表达时的非理性,“舆情实质上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

3、影响的扩散性与时效性

互联网的特性使舆情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扩展面更加广泛。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超链接全方位的扩散开来。网络的参与使舆情在高校校园甚至全社会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时间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进行报道和评论后,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在这些传统媒体上看到或听到读者来电、来信一类的言论,且数量有限。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有了更高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网民可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内在网上发表言论,交换看法。高校大学生舆情表达的快捷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第一时间获知大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和思想动态,及时引导舆情走向提供了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及时有效。

4、内容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性是指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包罗万象,舆情表达和传播的载体也更具多样化。”现代社会的舆情已不再仅仅涉及政治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于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现实问题更加关注,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涵盖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际国内外热点或敏感事件。国内外社会热点、敏感话题对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变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类话题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并引发交互式的讨论,最终形成对此类事件的舆情。二是校园公共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内事务。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对校园事务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往往比较关注,针对这些问题的舆情表达大都是大学生心声的反映,因而能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成为舆情的热点。三是社会突发事件。突发社会事件以其突发性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这类事件往往会成为高校网络舆情讨论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网络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思想开放活跃,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从2008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到汶川、玉树地震及8.23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等等,无论是国际重大事件,还是国内重大事件;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无论是各种政治观点还是社会思潮;无论是网民对国家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都是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对象。

2、网络民族、民主意识强烈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探讨强国之路的重要场所。当前,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网络表达平台很多,多是借助校园网络的BBS论坛,诸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中山大学“仙逸时空”,中南大学“升华网”等;除此之外,大学生也活跃在国内一些著名的论坛和大学生网站,如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中国舆情网”、“西祠胡同”、猫扑、天涯等论坛。在这些论坛中,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尤其积极。特别当涉及到我国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事件与议题时,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的网络呼吁、表达异常高涨。基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民族意识获得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另外,网络不仅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垄断性,也必然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解放。他们在平等地参与网络信息传播,发表言论、讨论交流的同时,一方面逐渐诱发他们的民主思想由潜意识走向现实,塑造自我人格,积极地参与到人际交流、学校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来;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人处事方面增加了民主成分,采取平等的方式来对待网络上和现实中的人和事。大学生自由、平等、民主意识的觉醒,将对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这种意识的觉醒是与整个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要求相适应的。在信息时代,尽管网络舆情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变革着人们思维和理念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也存在的一些偏差。

3、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网络舆论情绪化

由于网络信息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非常容易。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一些人由于从众心理跟帖转帖。还有一些人为了发泄情绪而发表或转载虚假信息,有的直接发表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帖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微信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由于网络“开放性”及“无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学生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张扬,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

4、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西方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民运”、“”、“”、“”分子等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

三、引导机制的建立

1、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和通报机制

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可见,公开、透明、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可以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学生,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实际上,主动地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质疑,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正面回应不仅不会损害高校的形象,反而能让广大学生体察到学校对民意的尊重和包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如果学校主管部门及政府不及时相关信息,各种谣言就会乘虚而入,有时还可能给一些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群情激愤。因此,应本着有利于事件妥当处理、有利于维护社会及校园稳定、有利于消除负面影响的原则,善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研究对策,尽早准备预案,力争第一时间以事实为依据的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堵塞小道消息传播的通道,以增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2、建立网络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机制,扩大正面舆论

一方面,网络的海量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性,使网络媒体通过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纳在一起,并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构建一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碰撞。网络媒体还通过论坛、言论栏目,就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或重大问题,设置话题,组织网民展开讨论,进而迅速形成网上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既引发自传统媒体,又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还会是天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近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重视的事件,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推动的产物。

3、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微信等网络工具为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多、更方便、更快捷的渠道。有人说,“网络可以而且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新渠道”。据媒体报道,和总理经常上网,注意了解在网络论坛发表的意见,体察民情民意。这表明,高层领导也开始关注网络论坛所传递的信息,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了解舆情,以便更为迅速、准确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贴近民心,把握社会的脉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要重视并拓宽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保护学生的舆论表达权益,完善“安全阀机制”。社会学家科塞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作用,即宣泄激烈的敌对情绪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当相互对立的利益或相互敌对的情绪受到压制的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它渠道发泄、释放被压抑的敌对情绪,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

此文是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2014年“党建工作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M].思想理论教育,2005(8)

[4]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学术论坛,2008(4)

[6]曾德保.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几点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7-08-1.

[7]姜胜洪.基于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论文天下论文网,2009.

上一篇:公司晚会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质量改善奖励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