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18 01:57:07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1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説家,朔造典型的巨匠,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曾经有人断言:“自莫里哀的《吝啬人》以后,不会再有人写吝啬鬼了!”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已将吝啬鬼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巴尔扎克不仅大胆地拾起了这个题材,并赋予了最深刻的历史内容。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巴尔扎克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葛朗太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葛朗台的聚敛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情欲。向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2

文章作者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悭吝性格。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葛朗台的吝啬渗透到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这种吝啬的可恶在于贪得无厌地赚钱。

小说中描写到葛朗台一见到金币眼睛就放射出光芒就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特点。在小说中葛朗台似乎是个很勤劳能干的人,但他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对于金钱的看法,我想假如有一天葛朗台失去了所有的积蓄,他面临的就会是精神的崩溃。

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则,一文也不带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葛朗台从不欠人家什么,当然不让别人欠他,他从不到别人家去,不搞吃请,他决不动别人的东西。意思是绝对尊重财产私有权。然而他毫无顾忌地无偿占有旁人的劳动,毫无顾忌地把私人的白杨种到河边公家的土地上。他认为手生来是捞钱的,让钱从自己的手指缝漏出去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欧也妮把私蓄送给堂兄弟自然是“罪大恶极”的了。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3

两部大作来看,《高老头》明显高出一筹,伏盖公寓的住客,两位女儿,高里奥高老头,拉斯蒂涅,还有更多的能让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这些高贵的,贫穷的,装腔作势的,吝啬的,无一不有,建议尚未看过的朋友看看,看完了可能会觉得自己从黑暗的社会走出一趟来呢。

这篇文章是写读后感的,所以话说回来,我承认巴尔扎克是批判高手,但我不认为他是很好的故事家,因为他的故事并不精彩。《高老头》描述一位面粉商如何被两位爱慕虚荣的女儿,穷尽了他一生的财富;大学生拉斯蒂涅初见世面想要高攀巴黎上流社会,险被逃犯伏脱冷陷害。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路线进行。另外巴氏每讲述一件事情,他就非得让你相信不可,谈了一大堆的理由来使读者信服,当然这些确实值得研读,但难免会让人觉得他失之琐碎了些。

《欧也妮·葛朗台》出现吝啬鬼葛朗台与其女儿善良的欧也妮,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除此,又塑造了两派人,一派由险恶的,贪婪的,帮着葛朗台赚钱的两大家族;一派是欧也妮善良的母亲与女佣娜农,更加凸显作者的对照手法的出色运用。但这篇故事更缺乏精彩的程度,一味地描述葛朗台如何吝啬,在巴黎的欧也妮堂哥和欧也妮相恋,但最后背义不理欧也妮。另外就是葛朗台的弟弟的债务,巴氏在这里写了很多债卷,法律的,简直令我如坠烟雾之中。

巴尔扎克非常懂得世俗人情,所以非常出色的描绘一些心理情感,如果说有人觉得看巴尔扎克的书需要踏入社会多一点才行,那么我们在看他的书就已经踏入社会了,只是在于读者的领悟力与感受的程度去到了如何。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4

《欧也妮·葛朗台》作者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悭吝性格。

欧也妮·葛朗台 --- 这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贯穿始终,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伴随贪婪和吝啬而来的是老葛朗台的狡猾和工于心计。对于每一笔买卖,他都精心算计,这使他在商业和投机中总是获利。另外,时常故意装做口吃和耳聋是他蒙蔽对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是他却丧失了人的情感,异化成一个只知道吞噬金币的"巨蟒",并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欧也妮-- 欧也妮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

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夏尔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

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夏尔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夏尔,并拿出巨款替夏尔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欧也妮的这种爱情是纯洁、高尚的。

当周围的人都陷没在金钱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个生命时,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己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巴尔扎克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

夏尔-- 夏尔的人物性格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巴黎的一个花花公子逐渐变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冒险家和野心家。

当夏尔在小说中一登场时,他还是一个只有21岁的年轻人,因为从小家境优裕和父母宠爱,使他养成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性格,但此时的他并不坏。他在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所表现出来的悲伤是真实的。堂姐欧也妮对他的关心、照料和爱护,更是使他感受到了爱情的神圣和纯洁。可以说,如果他一直与欧也妮在一起的话,是不会堕落的。

夏尔去海外经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夏尔原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逐渐发迹从小埋下的自私自利的种子开始萌芽,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毫无廉耻心的掠夺者和高利贷者,一心只想发财,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夏尔的这种堕落发展到极至就是背信弃义,抛弃和欧也妮的感情而去追求一个贵族的女儿,以实现自己追逐名利和往上爬的野心。

夏尔的堕落是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表明金钱已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际关系和情感领域。

葛朗台太太-- 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葛朗台太太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对自己的丈夫可以说是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己和女儿欧也妮带来了苦难。在现实世界中忍辱负重的葛朗台太太把人武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天国之上。

德·蓬风庭长-- 欧也妮的追求者,相貌丑陋,却自以为是。苦苦追求欧也妮,目的是获取她的百万家产。性情狡诈、吝啬,送给欧也妮的礼物望远是一束鲜花。虽然实现了娶欧也妮为妻的目的,但最后还是早早地去世,未能占有她的财产,落得个可笑又可悲的下场。

拿侬-- 葛朗台家的女佣人,勤劳肯干,对主人忠心耿耿,心地善良、纯朴,富有同情心,但是头脑简单无知。

克罗旭神甫-- 德·蓬风的叔叔,克罗旭党的领导人物,老奸巨滑,工于心计,贪图金钱,为人处事常常违背了一个神职人员的应尽职责。

公证人克罗旭-- 克罗旭神甫的兄弟,在德·蓬风追求欧也妮的过程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是葛朗台放高利贷的帮凶,与其兄弟一样老谋深算。

德·格拉桑先生-- 索漠城的银行家,为葛朗台所利用,替他管理公债等金融业务。此人头脑简单,爱慕虚荣,贪图享乐。

同时葛朗台有着守财奴的。在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给女儿欧也妮留下一句遗言:“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葛朗台所说的“那边”,无疑是指宗教世界--天国了。又是“天国”又是“交帐”,是虔诚的基督徒,还是爱财的守财奴?

大凡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为了“万能”的上帝和超出凡尘的“天堂”,可以禁锢人间七情六欲,甚至不惜以身殉教。但在葛朗台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一点宗教徒笃信教义的影子,倒是能瞥见对金子贪婪的欲望燃遍周身的表现,在葛朗台准备撬侄子查理托欧也妮保管的贵重梳妆匣上的金板时,往日一向温顺恬静的女儿急得跪下向他乞求说:“看在圣母面上,看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你不要动它!……”欧也妮幻想以宗教的教义来打动父亲,让父亲看在圣母面上,能体谅一下女儿对信物的感情。但葛朗台对女儿的哀求无动于衷,金子的诱惑,使他情不自禁地对妻女露出绝无情义的丑态。葛朗台是一个宗教徒,但宗教的教义究竟对他有什么约束力呢?从这里,不是可以窥见端倪了吗?

所以说,葛朗台在濒临死神拥抱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个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举动,而出自葛朗台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对于宗教的教义没半点兴趣,即使在弥留之际,葛朗台对黄金的痰盂与执着也丝毫没有减弱,所以当神甫一出示“镀金的十字架”时,这位“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变活了”,接下来就想攫取到手,--离开金子,他是死不瞑目呀!金子就是他最现实的上帝,是他全部信仰的寄托所在。

葛朗台诚然不是虔诚地信奉宗教,但由于对金钱的贪欲,使他很自然地希望死后还能有一个超尘脱世的世界会收纳他。在那里,他可以继续占有黄灿灿的叫人“眼花缭乱”的金子,甚至能继续不择手段地去强取巧夺。只要我们认识了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就不会为他对宗教亵渎的举动与“临终遗言”着两者间的矛盾而迷惑不解了。这时,基督教所宣扬的“天国”,恰恰符合葛朗台的心意,因此,尽管他不愿意为教义做出牺牲、有所忏悔,但又希望宗教的"天国"是的确有的。换句话说,在葛朗台看来,宗教的存在,是由于他的需要。

说道底,这个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心目中,宗教是无足轻重、徒有虚名的;金子倒是举足轻重、至观重要的。葛朗台对宗教的不屑一顾,而对于宗教所宣扬的"天国"倒确信其有。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变态心理,使我们即看到了葛朗台至死不悟的守财奴灵魂,又看到了葛朗台虚伪--宗教的存在,只是为了他的存在。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5

埃芙丽娜出身于波兰望族,祖先个个名声显赫。她是父母七个孩子中的第四个,兄弟姐妹都有才有貌,如兄弟亨里克是民间文学家,大姐卡洛琳娜是绝顶漂亮的美女,婚后还跟伊凡・维特将军、诗人普希金和亚当・密茨凯维奇调情。埃芙丽娜虽然略嫌肥胖,但体态健美,模样迷人;她从小就受家系和宗教伦理熏陶,父亲还以伏尔泰的理性主义教育她。她会法语、英语和德语,又爱好文学,特别是具有一种西欧人的优雅情趣,把教养有素的社交活动看成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埃芙丽娜・泽乌斯卡

埃芙丽娜在1819年充溢青春活力的时候嫁给附近一个叫瓦斯拉夫・汉斯卡(Wac?aw Haski,1782―1841)的贵族。这是两个有钱家族的联姻,而不是爱情的结合。夫家的领地达到21000公顷,养有3035名农奴,包括300名家仆;庄园是法国建筑师设计的,里面摆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如伦敦和米兰画廊的名画,中国的餐具,还有25000册各种语言的图书。

汉斯卡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理庄园上,晚餐后,他就觉得太疲劳了,不去陪伴妻子,而要早早休息。他性格又抑郁,总是生活在郁闷之中,以致埃芙丽娜称他为“蓝魔”。正如一位传记作者所指出的:“他爱夏娃(埃芙丽娜的爱称),但他没有真的深爱她。”所以埃芙丽娜虽然生活在富裕之中,但她发现她与这新的生活格格不入,尤其在感情上与她丈夫有太大的距离。

最初的五年里,这对夫妻生了五个子女,其中四个在幼儿期就死了,只有幸存的女儿安娜才带给夏娃欢乐。汉斯卡夫人相信那个来自瑞士纳沙泰尔的年轻家庭女教师亨丽埃特・博雷尔会把这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汉斯卡的庄园是与外界隔绝的,夏娃讨厌那些来他们家的贵宾,觉得自己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她渴望的是跟弟弟亨里克讨论问题时所享受到的刺激。她的时间大多都用在阅读她丈夫从远方进口的书本上,这些书本的作者中,最让她着迷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

奥诺瑞・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儿子,父亲曾在路易十六和拿破仑手下任文官四十多年;母亲原来的家是巴黎的一名制造商。奥诺瑞・巴尔扎克最初是在法国中央大区鲁瓦-谢尔省旺多姆的奥拉托利学院就读,拿破仑后,他们全家迁到巴黎,又上了两年学,然后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当了三年办事员。他醉心于文学创作,起初写悲剧,未获成功,改写小说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转向经商,但不论是做出版商还是办印刷厂或铸字厂,都遭失败,结果到了1828年,负债累累、濒临破产。于是他又决心回到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来。自此,经过十年默默无闻的笔耕之后,巴尔扎克在1829年第一次署真名出版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表明作者自以为已经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果然,这部以布列塔尼地区舒昂党叛乱为背景、描写贵族私生女德・韦纳伊小姐和叛军首领德・蒙托朗侯爵的命运多舛的作品为他赢得了一些名声。汉斯卡夫人被这部作品中的故事吸引住了。德・韦纳伊小姐原是被督政府派进叛军中来的,后来却爱上了叛军的首领。而当两人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时,侯爵却震惊地发现,他所爱的这个女人原是要来杀他的,爱情不过是她的一种手段。但她死里逃生,未能受到惩罚,又一步步设计报复。当计谋终将达成时,却发现,自己原来仍然深爱着对方。可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结果两人双双死去。

汉斯卡夫人对女主人公为爱情所驱使去保护要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欲望对象的描绘十分着迷:这位作家怎么如此了解女性的心理?这是她以前从来没有读到过并受到深深感动的。她对这位作家同在1829年出版的另一部讽刺和嘲弄做丈夫的、赞美女人德行的小说《婚姻生理学》也十分欣赏。但是在她1831年读了他刚出版的小说 《驴皮记》之后,她又觉得作家缺乏以前获得成功的那种细腻情感了。于是,在与她的两个外甥女和博雷尔小姐交谈过之后,几个人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便在11月7日署名“一个外国女子”(L'Etrangere)给这位法国作家写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中说:“阅读您的作品时,我的心战栗了。您把女人提到她应有的崇高地位,爱情是她天赋的美德,圣洁的体现。我崇拜您那值得赞叹的敏感心灵……”她称他是“一个对人的心灵深刻了解的超人”。

巴尔扎克是在1832年2月28日收到这封寄自敖德萨的信的。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从年轻时代起就渴慕荣誉和爱情。虽然在荣誉方面一直不如心愿,但先后总有几个情妇。但近两年来,事情又反过来了:创作甚至获得了世界性的盛名,但德・帕尔尼夫人已经向他表示,该终止他们之间保持十年的关系了;德・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又使他感到厌倦;与德・卡斯特利夫人的关系却始终只能停留在炽热的友情上,而向埃莱奥诺・德・特鲁密利小姐的求婚,却遭到拒绝。于是,在他想象这个“外国女子”定然不但青春、貌美,且定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和一个年老的丈夫之后,便立即做出回应,在《法兰西新闻》上登了一则启事,说他收到了这封信,可惜未被汉斯卡夫人注意到。于是,巴尔扎克又在1832年12月9日的《每日新闻》上再次刊登启事:说是给巴尔扎克先生的信已经收到,但“不知如何作复”。接上关系,几次信息往返,希望见面之后,“外国女子”终于透露了身份,表示允许直接通信。最后汉斯卡夫人告诉巴尔扎克,她和她丈夫要去欧洲旅游,看看她度过童年时代的维也纳;还会去她女儿家庭教师的家乡纳沙泰尔,说是她和他可以在那里见面。巴尔扎克立即同意,并开始做旅行准备。

1833年9月,巴尔扎克背着德・帕尔尼夫人,在为出书去法国东部贝桑松物色廉价纸张之后,跨过国界进入瑞士,在“鹰隼酒店”以“德・安塔格侯爵”之名登记入住。他给汉斯卡夫人写信,说他会去他们旅居的“安德烈酒店”(Maison Andrié)的花园看她。随后, 9月25日,巴尔扎克就在这离法国边境最近的瑞士避暑胜地、景色幽美的纳沙泰尔湖湖畔与汉斯卡夫人第一次见面。可惜一直有汉斯卡先生在旁,使他们两人只相处了几分钟,更不能有什么表示情感的话语。但他的确被她的美惊呆了。而她呢,则立即给她的兄弟写信,说巴尔扎克“就像你一样的开朗和可爱”。

在随后的五天里,汉斯卡夫人和巴尔扎克又见了几次面,她丈夫也对巴尔扎克有好印象,邀请他和他们一起用餐。在去往瑞士西北比尔湖的旅途中,一次汉斯卡去安排用餐时,让他妻子一个人和巴尔扎克单独留在一起。在一棵大榕树的树荫下,这对情人亲吻,发下互表忠诚的誓言。她跟他说了他们去日内瓦过圣诞节的计划。巴尔扎克说会在年前再去看她。后来她给他所住的旅店发去一封信,说:“坏东西!你在我的眼中没有看到我所有的渴望吗?不必担心,这一切欲望都是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所寻求挑起的。”

巴尔扎克在12月26日圣诞夜到达日内瓦,在“米拉波大厦”近旁汉斯卡家赛季入住的“弓弩客栈”待下。汉斯卡夫人在这家饭店留有一只戒指送他,这戒指装在一个小袋子里,另外还有一绺她的黑发。留条上再次要求爱的承诺。他写给她说,他要把戒指戴在左手,这样“我把它按在稿纸上,就感到你紧紧地抱着我”。此后,这两个恋人每天都相互报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并经常秘密约会,有时在瑞士,有时在奥地利。但是在1841年11月德・汉斯卡先生去世之后,德・汉斯卡夫人仍旧没有表示与巴尔扎克结婚的意思。直到又过了七年,巴尔扎克的健康已经非常差了,且德・汉斯卡夫人本人也怀有他的孩子,两人才于1850年3月14日在乌克兰别尔季切夫城的圣・巴巴拉教堂完婚。五个月后,巴尔扎克即在孤独中病逝。

德・汉斯卡夫人和巴尔扎克的爱情,常受到同时代人和学者的非议,主要是说埃芙丽娜・泽乌斯卡性格多疑,感情波动大,尤其是在丈夫弥留之际,她都没有留在他身边,简直是冷酷无情。但是在巴尔扎克来说,尽管不能否认,他对夏娃的爱很大程度是出于一种虚荣心,觉得自己能拥有这么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是莫大的荣耀。但他给德・汉斯卡夫人的460封满怀激情的信,其中不少都是长信,说明他对妻子的爱是无可怀疑的。他甚至把她看成是赋予他创作灵感的“缪斯”,他小说中理想的女性原型。

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尤其是熟悉的男女作为原型写进作品,是许多作家常用的创作手法,也是巴尔扎克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说到,巴尔扎克的几个情妇和熟悉的女友,几乎都曾被他作为原型写进《人间喜剧》的各类小说中,其中汉斯卡夫人可说他创作时用情最深、最专的一个。

在脍炙人口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中,巴尔扎克就怀着极其深切的情感,写进了自己对于汉斯卡夫人的无尽的爱。

在《欧也妮・葛朗台》(傅雷的译文)的开头,有一段“献给马利亚”的题献,说是她的肖像“最能为本书增添光彩”、她的名字有如“赐福的黄杨枝”那样“永葆常青”。那么,这个“马利亚”到底是谁,曾有不少的猜测,传记作者和研究人员的看法大多都集中在巴尔扎克写作此书时认识或有过接触的几个女子:如很有些葛朗台特点的让・尼韦卢的漂亮女儿,那两年里成为巴尔扎克情妇还为其生下过一个女儿的玛丽・德・弗勒内依,以及德・汉斯卡夫人和她的表妹玛丽・波托斯卡伯爵夫人,等等。

不错,要创造一个像欧也妮・葛朗台这样世界文学中近乎典型的女性形象,作者可能会吸取现实生活中不止一个原型人物形象的多方面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欧也妮的最主要的原型是德・汉斯卡夫人。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这样描写它的女主人公欧也妮:“……高大壮健的欧也妮并没有一般人喜欢的那种漂亮,但她的美是一望而知的,只有艺术家才会倾倒的。”这可以说是作为艺术家的巴尔扎克自己对德・汉斯卡夫人的直观感觉。确实,据同时代人回忆,德・汉斯卡夫人身材并不苗条,甚至有点粗壮,双臂也比较丰腴;她额角很高;眼睛又像深度近视,仿佛罩了一层翳。正如一位传记作家说的,“只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女人”。但是,在通过半年多的信之后,出现在朝思暮想的巴尔扎克面前时,爱的情感使他觉得她竟有一种“勾人魂魄”的美。作家怀着无限的深情把汉斯卡夫人的外貌移植到欧也妮的身上。巴尔扎克并不回避描写欧也妮“身材结实”、“脖子滚圆”这些壮健的形体,更没有将她改装成传统浪漫主义崇尚的女主人公的病态美外形。相反,他把这种外形当作他心目中的美来描绘,说这种结实壮健使他觉得“高雅”,“有点儿灵秀之气”,甚至说她的大脑袋和“带点儿男相”的前额也“很清秀”,充满智慧;甚至说她的“额角下面,藏着整个的爱情世界,眼睛的模样,眼皮的动作,有股说不出的神明的气息”,使人“感觉到它那股精神的魅力”。

是的,欧也妮与她堂弟的爱和他自己与德・汉斯卡夫人的爱不同。这是因为小说的布局和基本情节在作家与德・汉斯卡夫人进入热恋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作家没有再按照自己与汉斯卡夫人之间的爱情进程来重构这部小说。但是他与德・汉斯卡夫人之间的这一新关系在几年之后的《阿尔贝・萨瓦吕斯》中仍旧获得了表现。作家在给德・汉斯卡夫人的一封信中曾写到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情感:“……现在是早晨六点,我打断了自己的工作来想你,我把《阿尔贝・萨瓦吕斯》的场景安置在瑞士,这使我想到了你――瑞士的情人。”在这部小说中,巴尔扎克把自己1833年12月去瑞士日内瓦德・汉斯卡夫人居住的别墅去拜访她的情节写进了阿尔贝・萨瓦吕斯给阿尔盖奥洛夫人的信中,而且这信与巴尔扎克写给德・汉斯卡夫人的一些信,内容都十分相似。 《欧也妮・葛朗台》

最能体现德・汉斯卡夫人作为欧也妮的原型的是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安排的一个情节。

一直以来,巴尔扎克的经济状况都非常拮据,而不得不接受德・帕尔尼夫人等人的资助。1833年9月他与德・汉斯卡夫人第一次见面后,德・汉斯卡夫人不愿看着她所爱的人不断陷入经济困窘的境地,希望帮助他摆脱困境。但是这次,巴尔扎克拒绝了。他在给德・汉斯卡夫人的一封信里这样说到此事:

“亲爱的天使,我一千遍地感谢您的及时雨,感谢您的慷慨;……当读到您的令人愉快的信时,我真希望把我的手伸进海里,捞出海里全部珍珠,把它们编缀在您那乌黑的秀发上……”

巴尔扎克所说的“珍珠”是指他要用字字珠玑的作品,作为一份感激德・汉斯卡夫人的礼物,像一件佩戴在她秀发上的饰物献给她。于是他就在《欧也妮・葛朗台》“情人起的誓”一节中写下这样“一个崇高的场景”。

“情人起的誓”一节写道:暗暗爱上堂弟夏尔的欧也妮,出于热情和好奇,在夏尔熟睡之时偷看了他写的信。从信中,欧也妮得知,夏尔因为父亲破产自杀,不但财产分文未得,还成了孤儿。他决心从深渊中爬起来,上印度或美洲去找发财的机会,可惜苦于没有旅费……欧也妮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自己所爱的人而深感愉快。于是她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总计价值5800~6000法郎的古老的葡萄牙金洋、西班牙金洋、热那亚币、荷兰杜加、印度卢比和法国拿破仑币,全数送给了他,“是为了把黄金丢入爱情的大海”。为回报堂姐的馈赠,夏尔交托她一件“和性命一样宝贵的”宝物,他父母亲的两帧饰有珠子嵌在手工精巧的镶金匣子里的微型肖像。

不难看出,巴尔扎克是怀着对德・汉斯卡夫人的一片真诚来写这个“崇高的场景”的。在上面引到的给德・汉斯卡夫人的信中,巴尔扎克解释说:“……欧也妮将她的财产送给了她的堂弟,她堂弟做出了回答;在这种事上我要对您说的要比这优雅得多。……请别以为在您所知道的我拒绝接受您天使般馈赠的金子的原因中有丝毫的骄傲和虚伪之情。”这是真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德・汉斯卡夫人如何对待他;有人甚至说到,对于巴尔扎克,“实际上,她几乎是个毫无心肝的人”,巴尔扎克始终都是那么热烈地爱着她。

除了《欧也妮・葛朗台》之外,在《乡村医生》中,巴尔扎克给主人公、感情上受过重伤的贝纳西医生所深爱的那位姑娘取的名字就是德・汉斯卡夫人的爱称“夏娃”;他还把《塞拉菲塔》题献给她,用的也是德・汉斯卡夫人的真名和闺名;另外,在创造小说《幽谷百合》中的德・莫尔索夫人和《假情妇》中的克莱芒蒂娜・拉金斯基伯爵夫人时,读者也可以看到,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中都有着德・汉斯卡夫人的身影。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6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了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形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一译阿巴贡--编者注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整个家庭。

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据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时的产物。巴尔扎克本人非常珍爱这部小说,称它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赞誉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

雨果说:巴尔扎克所有的书仅仅组成一部书:一部生动的、闪光的、深刻的书,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在来去、走动,带着我也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掺杂在一起的惊惶与恐怖之感;一部了不起的书,诗人题作喜剧,而他本可以题作历史的……左拉说:在巴尔扎克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面前,古希腊罗马的人物变得苍白无力、浑身抖颤,中古的人物像玩具铅兵一样倒伏在地。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卷帙浩繁的小说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也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7

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当然不同。秀才读书人,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

什么样人说就什么样话。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语言描写。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众人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他的痛苦来取乐。通过语言描写勾画着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孔乙己的一段话表明了想清白,但清白不了,又偏要争面子。可见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成为可笑的对象。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故乡》

一声“老爷”,少年时代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再请看一位小学生的作文片断:

一位佩戴红领巾的少年给老老奶奶让座。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这段话中,老奶奶说的话就没有自己的个性,显然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农村老奶奶,不会说出那么多大道理,更不会用上\\\"蔚然成风\\\"、\\\"层出不穷\\\"等成语。她可能会说:\\\"这孩子真好。\\\"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即具有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人物独特的身分、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而如见其人,正如鲁迅所说:“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非常巧妙,他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像见到说话人似的。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写葛朗台逼死妻子后,为了不让女儿欧也妮继承妻子的遗产,在全家居丧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要他女儿签字放弃遗产继承权。作者在此描写了葛朗台与欧也妮一段精彩的对话:“他对欧也妮说:‘好孩子,现在你承继了你母亲啦,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难道非赶在今天办不行吗,父亲?’‘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噢,父亲……好吧,那么今天晚上一切都得办了。’”当不明底细的欧也妮表示同意在光保留虚有权的文书上签字时,葛朗台仍不满足,还要求欧也妮“无条件抛弃承继权”,并要她“决不翻悔”。当欧也妮刚作出肯定的表示时,他就欣喜若狂地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通过对话描写,作者将葛朗台这个金钱拜物教的狂热信徙的吝增、贪婪、冷酷、虚伪的个性特征,和盘托出。

语言描写的作用,还在于它能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中,描写了山神庙外三个人的对话。林冲在庙里从说话听出那三个人中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谦,一个是富安。“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这是陆谦说的,特殊地位,不一般的身分,加上满口官腔,活现出他的特性。“林冲这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从话语中的庆幸态度和带有夸功请赏的口气,可知这是高府地位低微的奴仆富安说的话。“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又极力表现自己遵命效劳,显出一副奴才嘴脸。

语言描写还可以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

语言描写的技法也很多,常用的有对比法。对比有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说出不同话语,来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红楼梦》中,写宝玉挨打(第33、34回)这个事件,宝玉受贾政毒打后,从贾母、王夫人、宝钗、黛玉以至亲戚、丫环、麽麽等众多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她们各自不同的关系、心情、态度。《荷花淀》中那几个青年妇女,面对同一事件的只言片语,都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这些青年妇女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噪,或爽直的性格,个性鲜明,惹人喜爱。

纵比是描写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说出不同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比手法,在讽刺作品中用得最多。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的

岳父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持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范进在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篇8

死魂灵读后感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有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里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他们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的四大吝啬鬼。这四大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它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死魂灵的本意是指死了的农奴,由于在俄语中,魂灵和农奴属于一词多义,所以也可以解释成死了的魂灵,从而产生离奇的联想。小说写的是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奇奇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奇奇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自己与大小官员上至省长下至市区规划师的关系,然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它们当做活的农奴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的,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搭被人揭穿,检察官被谣传吓死,奇奇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小说全方位揭示了帝俄社会的腐败和农奴制没落的真相。在书中果戈里善于通过喜剧性的细节来折射现实,对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俄罗斯心灵的真实状态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剖析和观照,生活被肢解,生命被窒息,生存僵化的艺术才华在书中得到了最出色的表现。

上一篇:赠内人范文 下一篇:我和我的祖国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