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

时间:2023-10-02 16:06:3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1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

1、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2、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来源:文章屋网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2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动;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qiè)兀兀穷年(wù)

2.分析下列句子在本段中的含义。

(1)“诗兴不作”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能概括出选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4.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一些什么?

5.文中引用了什么典故?目的何在?

6.最能体现闻一多“废寝忘食”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举例说明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8.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

9.读了这段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2.(1)这是文言文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4.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5.引用了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的典故。以杜甫的勤学衬托闻一多的勤学。6.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7.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8.过渡。9.略。

二、《最后一课》精段精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qí dǎo) 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gěng) 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根据文段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信念?

4.“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昕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6.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1.祈祷哽。2.“我”对韩麦尔产生了崇敬的感情。3.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4.这一表情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5.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从此将祖国语言告别。听到钟声、号声后,他痛苦之至。6.行动描写、语言描写。7.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3

2000年以后,单就上海的新闻媒体而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整个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各大媒体,无论是纸制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都开始整合资源,为了保持自己在下一轮竞争中的生存优势而养精蓄锐。这个时候,如果再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有时候会感觉很困惑。作为上海市一个区级新闻机构的从业人员,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这样的新闻机构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或者说,我们这样的机构,未来留给我们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我们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又是一个在目前难以得出确切答案的问题。

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根据中央要求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收回了一些地方新闻出版物的刊号,我们浦东新区的《浦东开发》杂志也在其中,原本各区可以搞发行的区报也转为内刊,不能做任何广告。这其实是对我们所有上海的区级新闻媒体敲响了警钟,生存空间的近一步压缩,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该催生我们这些正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的从业者的思考,来寻找我们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如何看待区级新闻媒体,我觉得从上海的行政级别来看,上海各区有自办的新闻媒体是完全合理的。上海是一个直辖市,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域,那么每个区比省级低一级,也就相当于其他省的一个市。如果说以浙江省为例,省级电视台是浙江电视台的话,那么杭州电视台就是与我们上海的区级电视中心平级。如果说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城市区不能有自主发行的报纸”这个规定来定性,是把上海按照地域范围划分为一个城市,而不是按照行政级别划分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当然象上海这样的直辖市属于少数情况,中央的政策是照顾面上,我只是想表述所有上海区级新闻媒体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样才有下文展开阐述的依据。

如何看清目前区级新闻机构的现状,我想以我工作的浦东新区有线电视中心为例,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做一个比较。

从这个综合情况的比较不难看出,区级新闻媒体在播出载体、资金投入、管理机制、人员素质上和市级电视台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个媒体的发展前景固然受到先天条件不足的限制,但是不应该完全被这些客观条件所限制。从播出载体来看,上海区级电视中心的先天弱势几乎是没有办法挽回的。记得10多年前,上海刚开始在每个区成立有线电视中心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整合,曾经建立起一个运转有序,各方面都呈上升发展态势的体系。当时人事财政上,每个区的电视中心都从属于区委宣传部,业务上,受当时上海有线电视台新闻频道领导,也就是当时的有线2套节目。当时整个上海电视媒体基本上以上视、东视、有线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各个区的有线电视中心作为有线新闻的通联机构,也给当时上海的三个大台的新闻中心提供了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在我们这些从业人看来,当时的业务氛围是不错的。后来由于国家广电总局的相关政策,有线电视台被上视、东视兼并,而我们这些区级电视台就一下子在业务上失去了领导,这个情况持续了大约有2年时间。直到后来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推出后,才把区有线电视中心的力量重新整合起来。这只是反映了我们生存现状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区级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缺少载体缺少资金;业务上缺少指导;管理机制上有待改进。总体来说,我们的生存环境是比较艰苦的。

目前上海广电已经完成原先三个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合并,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电视新闻中心。主要目的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应对外来媒体的竞争。在计划合并之初,曾经听说过会成立一个全市性的新闻通联平台,运作机制是栏目的责任编辑到通联平台上去寻找适合自己栏目的新闻源,窃以为这样的模式如果真的能运转良好,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好消息,至少通联机制从原先的直线型的平台变成了一个开放型的窗口,只要我们有好的新闻,就可以尝试投稿。但是新闻中心成立也有一年多了,我们的通联平台还是和从前一样,原先所期待的那种开放的模式目前并没有出现。

我觉得在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区级新闻媒体要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在工作思路和管理机制上做大的改变。

首先,要找准定位。我个人认为区级新闻媒体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宣传所在区的区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举措,向市民读解这些政策,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在区委宣传部领导下,政府的宣传员。这其实是由受众群所决定的,区级新闻媒体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一般来说每个区只有一份报纸,一个电视中心。所以,我们的报纸和电视就是机关报,这和《解放日报》对于上海市的意义是相同的。由于区域和受众的限制,我们不应该把一些其他类型的媒体宣传功能再担负在身上,如果这样,反而显的不伦不类,两头不讨好。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好资源。区级新闻媒体与市级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可以深入基层。我们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最基层政府的事情,听到的都是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声音。如果说,以点带面可以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创作出代表时代精神的新闻作品。

有了最鲜活的新闻资源,还需要一支得力的新闻队伍。区级新闻媒体目前的从业人员确实存在专业化程度低,敬业精神和职业化程度相对较差的情况。我觉得,作为主管部门,应该有相应的举措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千万不能认为我们区级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素质比市级媒体低是理所当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市级媒体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呢?吸引人才,靠的是事业前景和待遇优厚两个方面。只有建立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骨干队伍,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有所发展。

找准了定位,看清了优势劣势,留住了人才,再要理顺工作机制就非常容易了。拿电视台为例,管理上并不需要每个环节都参照市台,但是在做选题、采访、审片、考核等主要环节一定要严格,建立起层层落实的负责制,建立起赏罚明晰的管理制度。

都说新闻是立台之本,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不管是市级媒体还是区级媒体,只有把新闻做好了,才能有安生立命的本钱。所以不管是谈什么发展方向或者是规划,必须是首先把新闻做好。作为区级新闻机构,也有自己的优点,人少,运做可以相对灵活,在做好新闻的前提下,也可以象市级新闻媒体一样,搞经营,走市场,进一步盘活资产,为自身的壮大打好物质基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4

《今日泰兴》是中共泰兴市委机关报,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作为党报,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党的声音的作用。作为平面媒体,增强了党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为更多的人认识泰兴、了解泰兴打开了一扇窗口。

《今日泰兴》包括要闻版、综合新闻版、民生版、教育版、新农村版、文学版、法制版等。我在新闻部实习,主要为要闻版、综合新闻版服务。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的内容广泛,主要报导当地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和综合新闻。

我在采访部实习,有幸跟随主任马宏飞实习,我学习到很多知识、感触也很多。虽然现在还没有学习专业知识,但马主任教会了我新闻写作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方法,让我学到了一些新闻写作的技能,能够写出些简单的新闻。

刚去没几天,7月20日,我遇上我市市委召开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7月24日,市政府召开新闻会,通报“7月22日的事故情况”。因此我有机会参加采访,从中学到了很多。

7月20日,我提前近一个小时,早早地到达会议现场找到记者席坐下,等马主任和与会人员的到来的同时,我先学习了市委书记的工作报告,并将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八点半会议准时召开,我跟着马主任认真听着市委书记的讲话。下午我就尝试着写起新闻稿件来,一下子写了1000字,自我感觉良好,送给马主任批改,谁知道马主任的评价是“一盘散沙”。他说,全文都是回忆程序和负责人的讲话,把新闻淹没在繁杂的程序和冗长的套话中,读者对这样的报道很反感。作为会议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参加的会议室什么,要事先解读材料,做好一些知识上的准备。其次是关注和搜寻会议中的各种信息。在会议中只有懂得挖掘,才能从中获取可贵的新闻线索。写好会议新闻,还要找寻写好会议新闻的最佳切入点。会议新闻最易落入俗套,写好会议新闻也是对记者平时学习、掌握情况、写作能力的一次考验。会议新闻一定要有主题,不能写成一盘散沙似的稿件。

听了他的这些话,我重新去写,经过他的修改总算能过关了。后来,我根据马主任的要求,从会议材料中挖掘新闻线索,先后采写出《市委部署文化泰兴建设工作》、《39项民生工程写进市委文件》消息在头版头条刊登。同时,我学写了几篇评论。

在这短短的两个多星期,马主任教了我很多东西。首先他教我学会看报纸,以前我看报纸都是简单的浏览,现在他教会我看报纸要注意看专业记者的报道是从哪儿入手写的,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突出要表达的内容,用什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副标,还是导语新闻图片。其次他给我找来一本新闻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让我多看看,做一些读书笔记,练练文笔,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采访,我受益匪浅,主要心得小结如下:

一、采访前多做准备,采访时多提问、学会提问。

除了突发性新闻,在接到采访任务时都要在第一时间认真了解此次采访任务的背景、人物、主题、想提问的问题等等,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不会在采访过程中出现没话说、问不到重点上等问题。在采访时也应保持头脑高度集中,认真思考,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进行提问。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问到,没问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甚至重采。新闻最重要是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同时,我在实习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参与采访,我还学到,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艺术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要提高采访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采访的质量。

一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例如:我们在采访我市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芦玲芳时,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比较紧张。为了打破僵局,马主任灵机一动,转移问话内容,问她:“你这几年不容易,为了乡亲们吃了许多的苦,你脸上的皱纹比较多了。”马主任的充满人情味的问话,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我们的采访很顺利。

二要在认真听中提取新的问题。我们在采访一个纪检干部时,他比较谦虚谨慎,不想说自己的情况。我们没办法,只好先和他说说其他工作上的事。后来,他说到有时办案中,老婆比较着急,有人说情到家中,有的人还带了物品,有时不敢开门,错把亲戚关到了门外。结果,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要采访的内容说了出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5

实习所在单位:**报社

实习单位地点:**市**区**路**号**大厦**楼

实习岗位:实习记者

实习起始时间:2009年2月20日

实习结束时间:2009年6月1日

2009年2月20日,我面试成功,在**报社实习。

实习期间,我实习的方向是新闻采编,以新闻采访为主,主要参与各级内参的写作。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对接热线和投诉信的这份工作上:首先,记者在讲话和接电话时应该礼貌、大方、体贴对方,每个电话,每个确认,每个提问,都要充满感情,以体现合作的诚意,而提问要讲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诉说,更要人性化,注重新闻以外也要讲求人道主义,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记者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群众发来的上访信,重点是把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信息搞清楚,挖掘新闻价值和更多的新闻线索,这方面一定要细致耐心,有新闻敏感度。此外,涉及数字问题时,更要确保准确,要多跟当事人核实;

第三,接热线和上访信的主要任务.尽管事物烦琐,但记者头脑必须时刻清醒,逐项核实,弄不好就会有麻烦。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还要特别注意要做到"快",采访的速度往往代表报社的作业水平,一定要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二要"准",即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内参不容易,往往要求质量要好,事情较为严肃,亟待解决,采访在其中往往发挥很大作用,因此,记者要多备几套不同的采访方案,以适应不同采访情况的出现;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6

敏锐的观察力是前提

新闻连线报道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新闻视角。新闻连线报道要有“现场感”,要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是广播新闻的生命线,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法宝就在于用声音营造画面,制造场景。在竞争时代,广播若要抢得先机,就必须发挥语言和音响的魅力,着力于场景描写,深化故事细节,唤起听众的想象,最大程度地强化新闻的可听性元素。那些即时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身的典型音响能增强记者播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型音响所产生的听觉效应是任何文字表述都难以达到的。敏锐的观察力是为选择报道角度服务的。有些记者认为,连线报道就是要突出现场感,因此现场描述的越多越好。殊不知,这样一来,造成大量无用信息的堆砌,反而冲淡了新闻事件的主题。

准确的判断力是基础

记者首先要判断哪些新闻适合做连线报道。虽然连线报道是广播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现场感强、大众关心的事件性新闻比较适合做新闻连线报道。因为这些新闻事件,听众有强烈的先听为快、了解真相的愿望,新闻连线报道是满足听众这种愿望的最便捷渠道。因此,能不能作连线报道,报道后效果怎么样,记者在短时间内要有明确的判断。

对于一些突发性新闻的报道,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做好新闻连线报道要注意开门见山,尽早进入主题。新闻连线报道的开头要及早交待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的新闻事实。要先声夺人,尽早把听众引入新闻现场,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切忌开篇就长篇大论,迟迟进入不了主题。

另外,事件过程的叙述不能“大而全”,要介绍最关键的内容,舍弃一般性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连线报道对现场人物的采访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选择的采访对象要有针对性,被采访人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好是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另一个方面,现场提问要有针对性,记者在新闻现场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符合主题需要,而不是笼统的、开放式的。

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关键

应变能力是一个人智慧、心智、性格、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当前,新闻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要求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新闻连线报道这项基本技能。而做好新闻连线报道,除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功外,灵活的现场调控和现场应变能力不可或缺。在现场采访报道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常常是猝不及防,有些情况甚至会打乱记者预先准备的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质、迅捷的应变能力是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体现。在新闻连线现场,记者不能拘泥于前期采访和案头准备的内容。案头准备的只是报道主题、思路和结构等,而不应是详尽具体的文稿。因此,记者在现场应尽快进入状态,尽可能多地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预先将文稿拟好,就会影响记者对现场真实情况随机应变的把握,难以临场发挥,造成播报呆板、机械、缺乏鲜活感,对即时发现的信息不能准确描述、及时播报,从而影响感染力。

即时的表达能力是保障

新闻连线报道,对记者的知识积累要求更高。记者的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联想越丰富,头脑中储藏的知识越多,在连线报道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新闻连线报道围绕“说什么”“怎么说”这两个中心展开,“说什么”是记者的内涵修养问题,“怎么说”是语言表达技巧问题。

“说什么”,关键是记者要有话说,要言之有物,能说到点子上。广播记者既要有熟练驾驭文字的能力,又要有准确流畅的口述能力。在直播现场,记者是边看边说,以叙述为主,不对新闻事实进行太多的概括提炼,可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真实。除了现场新闻事实和人物的典型音响以外,记者的解说描述、现场瞬间出现的动人细节,其精心准备的解说词经过记者现场的二度创作更加生动传神,给听众鲜明的现场画面感。连线记者不仅要将听众最想知道的内容一一说到,而且要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准确精辟地说明问题的实质。

“怎么说”,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求口齿清晰、伶俐,层次分明,而且要紧扣现场,顺序解说。广播是听觉艺术,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吐字准确、发音清晰,要“说”得规范、“说”得自然,“说”得明白,让听众一听就懂,不能让人产生歧义。记者在报道时,要掌握好现场播报的话语环境,考虑播报内容、语言语调等是否与整体节目风格一致。记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包括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语言组织能力、流畅的即席表达能力,还有语调、节奏、情感控制能力等。记者要尽量破除专业化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语言进行报道。

同时,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明快。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多音词、单音词,复杂的长句在书面语言中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好词妙句,可是到了连线报道中就成了短处甚至是缺点,因为它会把事件本身最有价值的信息掩盖起来。

新闻连线报道的运作机制对新闻播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播报具备更强的把握能力,同时,对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播报能力甚至敬业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信息的权威机构,广播不能仅仅满足于停留在机械地播报动态信息、被动跟进听众需求的层次上,而是既要强调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又要在传播时把握技巧,在新闻节目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从而增强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特有魅力。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7

“修身”是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作风上保持先进性的前提。人生最难是知己、律己。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首先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修正”自己。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欲念。贪心不足,欲壑难填。要想管好自己,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欲念。古人云,克服欲念,好似逆水行舟,稍有懈怠,舟就要滑向深渊。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新闻记者或因为贪图金钱利益,违心地进行失实报道,或因为追求影响力度,篡改新闻事实,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管住自己的欲念。

其次,要管好自己的小节。渐变都是从小处开始并积累的。《后汉书・传》:“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足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一些人往往对剧变警惕,对渐变漠视,“微小”不足道,“细小”不足为,“节小”则小拘,以致积隐成患,导致慢误、慢腐以致慢亡。“青蛙效应”深含哲理,告诉人们:知微识渐,慎微慎渐,防微杜渐,在感到舒适的时候尤为需要警觉。

再次,要管好自己的言行。每名新闻工作者身份是个体的人,但是他代表了我党形象。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做到“慎独”、“慎微”、“慎初”,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及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查找自身的不足,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认真参加组织生活,自觉接受组织、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这样,就能够少犯或不犯错误,反之必然会走向反面。

“养性”是新闻工作者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途径。党性即阶级性、人民性。人需要一日三餐才能养出好身体,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需要“一日三省”才能养出高素质。

养成高尚的道德。养成高尚的道德必须做到三点:首先是养成做人的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已成为每位具备高尚品德的人的明鉴。其次是养成处世的道德。和谐社会不承认特殊的公民,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维护公德,以平常心处世,以高标准自律。再次要养成为政之德。孔子曾主张“为政以德”,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行权,必然导致腐败。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宗旨也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养成高尚的品行。没有坚实的文化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拿什么正确的舆论导向去引导人?这就要求每名新闻工作者要将德学合二为一,上升为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放眼时空的识见和作为。

养成良好的作风。生活作风,它不是个人的好恶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精神境界、人格品行、道德操守的具体反映。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就是从住窑洞、睡土炕等生活细节上洞察出共产党人伟大力量的奥秘所在,将其称为“东方魔力”。因此,提高正面报道、创新新闻报道,应时时注意以德润身,明是非、辨美丑、知廉耻,养成严慎的生活态度、正派的生活作风、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做生活上的正派人,才能做经济上的清白人,业务上的带头人。

“醒脑”是新闻工作者提升思想境界的基本功。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清醒,是筑牢拒腐防变防线的有效武器,是每位新闻工作者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功课”。

首先,要保持思想上的清醒。综观近年来一些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共同点是:面对日趋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放松了学习,心浮气躁。新闻工作者舆论工具虽然是笔和纸,但是,通过笔和纸形成的观点及新闻报道,是带有思想性的,代表了我党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时刻牢记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奋斗目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党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思想意识上保持清醒,才能立大志,成大事,不偏失。

其次,要保持境界上的清醒。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人非草木,岂能无动于衷。所谓“居心如止水”是指面对贪欲、杂念、私利能怀一份清醒,固守一份宁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不辱使命,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矢志为民的信念,有志存高远的追求,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再次,要保持经常性的清醒。“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互相帮助、相互批评的方法,为新闻工作者正确地进行自我修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居心如止水,为学如流水”,常思虑,莫忘记,让源源活水充盈内心,才能荡涤滋养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与生机。

“践行”是新闻工作者检验思想作风的根本尺度。“认真”是践行宗旨的根本。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阵地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有许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需要解决。此时,回归“认真”的传统和风气,应是重要方面。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求真干实事,贵真做益事,较真办正事,才能真正体现出新闻媒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

“先进”是实践宗旨的标志。什么叫先进?先进就是先行前进。既要有“先”,又要有“进”。而“先”是前提基础和条件。“先进”说到底就是要从我做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先进”说到底就是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时刻豁得出去。总之,改进新闻报道“四难”,新闻工作者就更应该在思想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奋勇争先,作风上率先垂范。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农村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篇8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后感:

在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采访主任请我们几个实习生聚餐。在餐上,他对我们说了一番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深刻很深刻。他说,记者这个行业就像是参加一个马拉松比赛,很艰苦,奖品再丰厚也只能到了终点才能拿。起跑的快慢并不重要,在于的是你去跑的这个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人去帮你,是不是能胜利,都是靠你自己。他曾经见过不少人,在刚起跑的时候,跑得比别人快,但是中途因为诱惑太多,而中途退出,或者是被人追上。相反,有很多一开始跑不快的选手,他们一直都在坚持着,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一直跑到终点。

我想,这段话,不单单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也是对于人生来说的。人生也就是一场马拉松,怎么跑,都在于自己。要送给自己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完全都是靠自己。

上一篇:斩尽杀绝范文 下一篇:刘大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