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萧何范文

时间:2023-11-04 04:57:05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1

品牌期望事与愿违

中国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这是中国服装人心中长久的痛。这么多年,中国的服装人士始终在探讨。在实践,尽管进步很大,但还是没有能够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服装。就像中国足球一样,联赛开展很多年,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很弱。与中国足球不同的就是中国服装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毕竟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最大的服装消费国。

当前,中国服装民企的资本积累已经不容小视。如何发展壮大是这些民企当下考虑最多的问题,当然走品牌发展之路是不二的选择,但鉴于当前国内服装界的状况,很多民企考虑直接买断国际大品牌,从而走一条捷径,直接和国际品牌接轨,占有了品牌,就可以迅速地占有销售渠道,也才能拥有定价权。于是就有了在福建。七匹狼、九牧王、安踏、柒牌、特步等纷纷要海外并购的品牌;4位温商联手入股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业务;13名温商组团前往欧洲洽购50个知名意大利品牌。

不过这种海外的扩张真的会如这些海外兵团所愿吗?从目前来看还很难说,更多人还是不看好当下已经发生的品牌交易。就拿皮尔・卡丹而言,其自身的海外发展就已经积重难返。这些年,“皮尔・卡丹”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授权,授权后你随便加工生产,然后世界各地到处开店。尽管皮尔・卡丹本人在中国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皮尔・卡丹这个牌子在中国已经被拉下了神坛。在某种程度来看近乎于失败。同样几年前华伦天奴撤出中国市场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品牌被做烂。这不能仅仅归罪于中国的仿冒,和品牌自身的经营管理关系甚大。今天,我们的服装企业拿下皮尔・卡丹在中国的服装和衣饰业务同样可以看作是过去每年花几百万美元拿下权的延续。试想连皮尔・卡丹本人都无力挽救其大牌形象,我们接了这个烂摊子无非是再吃上几年老本。只是在他的光环下去赚取最后的利润。

盲目贪大后患无穷

尽管当下服装企业海外投资很积极、在政策上国家也有扶持,但是品牌企业并购并不容易。就拿13名温商组团前往欧洲洽购50个知名意大利品牌来讲,最后的结果仍是无功而返,显然欧洲人想卖的都是不良资产,对于品牌在开价和经营上有很多苛刻的条件。这对于还没有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想要完成蛇吞象不那么容易。

在抓紧品牌并购的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也在进行着海外转移,这种转移是以海外开厂形式出现。一般都是东南亚国家,做的还是原来的老行当――OEM,只是看好了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与本土联动,形成规模上的巨无霸制造业航母。这种投资短期来看也许会有赚钱效应,但是加工制造业一定要有市场作支撑。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也没有太多附加值,盲目的贪大不是件好事,早晚会成为负担。特别是海外办厂,对于当地的法规和民情是否熟悉和适应更是首要考虑的。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一些企业境外投资时此前曾遇到“建厂容易、关厂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当地一些退出政策不够了解。我们应当看到。被民资收购的资产几乎都是不良资产,外国企业之所以出售,原因当然是经营不善,而我们对被收购企业本身了解又不够深入,这样中国民企很难改善其经营状况,所以还是要谨慎出手。

有专家指出,由于法律和文化等差异导致的不确定性成本也不能忽视。由于各个国家法律体系不一,并购后企业资产评估、财务费用、税务等隐形成本浮出水面,企业文化的差异也给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现在机会虽多,中国服装企业还是要小心再小心,并购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综合效应。

增强软实力任重道远

中国服装企业虽然有资本优势,但资本不是全部,目前看来中国企业创建跨国公司的软实力还不够。中国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建立在历史机遇加上企业主灵活的商业意识基础之上的,先期财富的积累形成了资本优势,但是在公司运作和管理方面和国外大公司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海外并购完成后仍有很多路要走。比如海外的管理,我们的企业现在缺乏的就是有着海外背景的管理人才,还有海外的产品开发与营销,能否延续原来品牌的风格和市场,如何让这些老品牌保值或是增值而不是衰落,这收购后面的工作才是对中国服装企业最大的考验。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基本解释: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使用举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明朝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

使用方法:复句式;作分句;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

成语出处:宋朝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3

关键词:戏曲艺术;京剧;《成败萧何》;艺术创作;人性反思;人文品格;艺术作品;哲理思辨;精神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上海京剧院新编创的京剧艺术作品《成败萧何》之所以能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在于向人文思考与美学表达两个维度的掘进中寻觅到一条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通途。回溯20年前,上海京剧院一部《曹操与杨修》横空出世,令当代人灵魂为之震颤。评论家指出这部作品在不经意中“碰撞到了当代广大中国观众一种共同的心理潜藏”,并“触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唤醒了“人文―历史哲理”的思考①。新编京剧作品《成败萧何》涉及了道德、责任、友情、生命、人格、天性、人的尊严及国家与个体关系等伦理范畴,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能启迪当代人思考,是对新世纪以来京剧新编历史剧创作成就的再一次刷新。今天,我们可否认为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在人文色彩的涂抹中达到了近于《曹操与杨修》的浓度、厚度与深度,是又一部引发“人文―历史哲理”思考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在汩汩流淌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已流传两千余年,其所引发的困惑也已悬置两千余年。2004年,上海京剧院有识之士们重拾这一困惑已久的话题。咂摸着其间散发的悠远苍凉的人生况味,他们站在今天应有的思想高度重构想象,重新观察、审视和梳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试图探究这一历史悬案中深蕴的文化内涵。上海京剧院以宽广的胸襟力邀编剧李莉、导演石玉昆、舞美设计薛殿杰等舞台艺术创作大手笔加盟。创作者将剧作旨趣定位于对“成败岂能由萧何”的哲理思辨,由历史人物个体生命轨迹演绎出一场发人深省的历史悲剧。6年前,剧组带着对宏阔历史的深入反思踏上了《成败萧何》的艺术创作之旅。尽管当初“成败”未卜、如履薄冰,但毕竟是在大量实践积累坚实基础上的又一次前行。他们信心十足地一遍遍磨砺、一次次淬火,使作品的题旨不断深化、人文精神不断攀升,终于锤炼成一部于雄浑中透着苍凉悲壮之感的大作、力作。

新编京剧《成败萧何》颇具人文品格,对社会、历史、时代与现实具有锐利的穿透力,绝非时下大多数流于编故事、浅显直白地图解观念或直奔主题等平庸之作堪与比肩。剧作以韩信被杀始末为故事主干,穿凿起跌宕多姿、环环相扣的情节线,又不停留于叙事表层的惊心动魄,而着力探究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注重人物深层心理意识的挖掘,竭力开掘出人性的复杂、诡秘和剧中人的真实心性。创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把笔触探入人物心灵深处,精心演绎萧何、韩信、刘邦、吕雉、钟离昧及萧静云等活灵活现的人物性格、心理、意志、情感纠葛及命运走向。创作者笔力所致全在于写人、写心,把握了以人为主体的创作思维,是真正把人当作表现的目的而非传达理念的手段,由此回归到戏剧本体的艺术表达。剧作力求揭示不同人物的一次次戏剧行动,乃至一句念白、一段唱腔、一招一式身段工架背后的行为动机和心理依据,挖掘出各自的行为逻辑和性格逻辑,使当代观众能窥测到人物的心灵状态并与他们产生心灵感应。

彻底摆脱长期以来文艺作品作为政治附庸的尴尬地位,追求艺术自身独立品格的回归,标志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工作者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上海京剧院《曹操与杨修》的问世已开风气之先。然而,彻底摈弃文艺创作中的思维惯性,让艺术回归本体的道路依然漫长。继《曹操与杨修》之雄风,上海京剧院一直追求在创作观念更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他们凭藉“成败岂能由萧何”的故事媒介,在当代京剧舞台上艺术地展现历史人物的生存方式和他们的命运流变过程,力求对绵延数千年之久的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作一些哲理思考。

创作者将笔底人物投放到滚滚滔滔、雄浑磅礴的历史大势裹挟之下,对他们个体生命的局限和陷入群体的无奈表示理解、同情、悲怜与感慨,并由此进入人性反思。编剧李莉深有感触地说:“经过两百多年战祸纷争煎熬的生命集体,期盼和合、期盼安宁,这是历史的大潮流、人心的大趋势。个体生命在这大潮流、大趋势中,必定会有相应的大局限,谁也无法自觉超越” ②。剧作无意对剧中某个人物作单向度的评判,而要引导现代人思考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生命个体的局限和群体的无奈。虽然,剧中各色人等在人性展示中已被涂抹上不同色调,丑陋也罢,高尚也罢,阴暗也罢,阳光也罢,猥琐也罢,灿烂也罢……都是身不由己的生命存在及他们各自与命运搏击过程中的客观折射,谁也无法自我超越,谁也无力突破。创作者以此视角向人文―历史哲理又一次掘进,力求使作品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弥足珍贵的人文价值。

京剧《成败萧何》的戏核是,当初鼎力举荐良将韩信的丞相萧何,迫于皇权高压参与了宫廷杀戮,沦落为刘邦、吕雉谋杀韩信的帮凶。同是一个人,“十年前举荐韩信,十年来力保韩信,十年后追杀韩信”,其立场的颠覆性逆转匪夷所思,戏核就深藏于这复杂的历史悖论之中。十年前萧何荐良将心切,月下追韩信不辞辛劳。当初韩信也确实不负众望,定三秦、破魏赵、夺燕取齐、叱咤风云、决胜百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照说,他二人对刘邦兴汉灭楚建立大汉一统江山都是立了大功的。然而,一旦战火平息、天下太平、封建政体稳固了,君臣关系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此时,严峻的信任危机也就无可避免地横亘在君臣之间。强势的皇权集团居高临下、以强凌弱,迟早会上演一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悲剧,无数史实记载表明这已成为封建时代权力操纵者的思维惯性。更何况,韩信又是那样生性桀骜、率性而为、居功自傲、不甚检点、行为失据、不识时务。他不肯唯唯诺诺、摇尾乞怜或夹着尾巴做人,只图一时痛快和自在,虽已是危机四伏一触即发,却张狂依旧不肯收敛一二。因此,刘邦、吕后对这种人早就恨得牙痒痒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一场有关生命、人格和人之尊严的持久较量。剧中刘、吕皇权集团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牢牢攫住权力之柄,必然要剪除心腹之患。他们操纵强大的国家机器,玩弄卑鄙伎俩、滥杀无辜的一系列戏剧行动杀气腾腾,演绎出一部封建政体内部血与火激烈交锋的、活生生的历史。剧作展示了独立人格与封建皇权的尖锐冲突,揭示出文化人格被践踏和精神意志被奴役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伤害。虽然就维护大汉皇权而言,刘邦、吕雉的种种作为并非不义,但历史通识对他们的人品高下实在不敢恭维,他们早已被世人推向道义的被告席。然而剧作旨趣并不着力于孰善孰恶的道德评判。其实人与人的关系终极表现都是利益关系,本不取决于人性的善恶,更何况“兔死狗烹”之功利行为也是历朝历代所常见的。

当代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成败萧何》是把握了历史内核的,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历史精神。他指出:在中国分封制到郡县制转换的历史关口,安定和战争是个什么关系,这样一种大历史氛围中,活跃在其间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是多么的复杂③,对我们理解剧作不无启迪意义。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云,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公元前206年。那一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起西汉政权,此前华夏民族连年征战长达两百余年的苦难岁月终于了结,整个民族的肌体饱受战祸摧残早已疲惫不堪亟需休养生息,朝野上下都在祈祷太平盛世:再不要兵戎相加、刀兵相见了,再不要相互杀伐了。珍惜生命吧!这也许就是剧作家李莉潜意识中的心灵呼唤与叹息。剧作曾借人物之口历数了楚汉相争给人民带来的战争劫难:长平一战,眼睁睁九十余万将士阵亡;彭城半天,血淋淋十万联军丧命;垓下决战,痛煞煞拼死十余万生灵。山河破碎,百姓罹难,村村萧瑟,家家丧亲……由此不难悟出创作者寓于潜台词中的深意。

剧中,刘邦一次次削兵权、夺帅印、贬齐王、遣散楚军,再贬楚王为淮阴侯以制约韩信,确系政权稳固之需;而韩信则贪功以功臣自居,憧憬重兵在握留恋分封制,对刘邦屡削兵权耿耿于怀,并恣意收留钦犯钟离昧、拒不伴驾出征,以种种忿怨举动相对抗。在刘、吕看来,韩信身为大汉将军却不履行职责、不为朝廷效力,留他何用?更何况“剪除异姓王”削弱异己力量,他们蓄谋已久。故而,韩信虽始终未有反叛之意,但他一味闹情绪对抗大汉朝廷,不利于汉刘邦政权的稳固,也是有悖于历史潮流的。有人评价这场谋杀中“合理与荒谬”并存,剧中“杀韩信”这个看起来残忍、不合理的极端行为,在汉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虽然“无奈”却又变得极其“合理”了④。西汉初年君臣上下剑拔弩张、不可调和的剧烈冲突终于酿成了这场大悲剧。如此看来,对峙双方各自都有合理性,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褒贬。我们从悲剧的冲突双方各自占有合理成分,也可多少体味出黑格尔悲剧美学思想的意味。

这部作品中最大的悲剧人物应是大汉丞相萧何。想当初,萧何鼎力举荐韩信;十年来一直回护韩信、力保韩信;十年间肝胆相照,相互视为生死知己。如今韩信对刘、吕皇权多有冒犯,甚至已被视为逆臣,构成了对皇室最大的心理威胁,萧何也是难脱干系的。因此,刘、吕皇权集团借刀杀人,瞅准了萧何的软肋下手,施展卑鄙伎俩以软硬炮弹狂轰滥炸,终于把他拖下了水。剧作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铺陈,营造出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情境,把人物逼向绝境。创作者在事件、人物关系与人物置身的环境三者构成的巨大心理场中,掀动人物内心风暴,在剧中人情感、意志翻腾的波澜中透视其内心世界,凸现人物性格及其发展,推动人物命运逆转,充分展示戏剧性张力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既然汉高祖刘邦政权拥有“将相和志相投共事君王”之局面,理应成为江山社稷稳固、国运昌隆之大幸。然而,萧何、韩信这对生死知己惺惺相惜的情谊又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陈g叛乱竟然成为导火索,韩信称病不肯随驾出征,矛盾陡然激化,危机终于总爆发。出征前刘邦亲授吕雉护汉镇国之宝“斩蛇剑”,并言道:“奉剑如奉诏,面剑如面君”。“你当断则断该杀就杀”!吕后更是心领神会,当即表示绝不“心慈手软”!绝不“留下后患”!于是,吕后口谕传萧丞相深夜进宫的特定戏剧情境,将萧何逼入了“事君王与保知己定难周全”的两难境地⑤。萧何对韩信欲救不能触及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问题“忠”和“义”,萧何必须直面灵魂的拷问,必须经受“忠义不能两全”的煎熬,真个是痛煞煞,怎不叫人“心意彷徨进退维艰”?

萧何深夜进宫之时,尽管已料定韩信反与不反吕后必杀之,仍然竭力为韩信辩白,据理力争振振有词。然而,骄横跋扈的吕雉阴险狡诈、卑鄙无赖、罗织罪名,不惜以其爱女肖静云的性命及夷灭一家三族相要挟。她使出浑身的解数,咄咄逼人、恩威兼施、步步紧逼,萧何终于招架不住。他一生坚守道德边界、秉持人格操守的心理防线节节败退,以致轰然倒塌全线崩溃,只落得隐忍吞声束手缴械。萧丞相不得已违心屈从吕后充当其同谋,应允月下相追诓回韩信入未央宫受死,干起了出卖朋友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但萧何并没有昧着良心去诓韩信,而是如实相告韩将军:“萧何实乃为虎作伥、逼杀英雄的卑劣小人”!“萧何今日追杀将军,一为换取小女性命,二为换取合府上下三百余口亲人,三为换取大汉江山安定、天下百姓太平”!足见其品行端正,绝非心理阴暗小人或奸佞卑鄙之徒。萧何与韩信诀别时有三拜:其一为大汉江山;其二为天下苍生;其三为萧何的良心。这三拜千钧重,拜出了“萧何生韩信死”对萧何良心、道义上的自我谴责,也拜出了萧何实乃“苦为天下免兵灾”的悲悯情怀,更拜出了萧何身为大汉丞相,却不能像韩将军那样“似闪电一刹横空去,裹风挟雨到泉台”而羞愧得无地自容。

“十年前月下相追追将才,十年后月下相追追命来”!“天是同样的天,月是同样的月,人是同样的人”,然而萧何的心境却有着天壤之别。虽则十年来,萧何也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规劝韩信为人多收敛、不可太张扬,也曾在刘、吕面前多次为他袒护、辩白,丞相用心良苦,既为力保生死知己,也着实是为履行大汉丞相职责尽心尽力。萧何的心中十分纠结,外部事件的巨大压力与内部心灵的苦苦挣扎互为表里。背负着恪守传统文化人格的沉重十字架,在他的良心天平上,既紧紧地攥着道德的砝码又牢牢地守护着做人的准则。可以想见,当萧何迫于情势做出这万般无奈的抉择时,他必须直面、必须承受的是人性被撕裂、人格被撕裂、心灵被撕裂的剧烈创痛。这创痛是外部世界强加给生命个体的不能承受之痛。“卖友求荣”历来为人不齿。刘、吕皇权集团将其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堂堂丞相顷刻间尊严荡然无存,顷刻间蒙受奇耻大辱,他将背负千古骂名,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此时此刻,萧何已陷入五内俱焚的悲凉心境,他的心在殷殷泣血……

剧中虚构人物萧何爱女萧静云的设置,不啻是作为萧何内心投影而存在的侧笔。她敢于直言萧何“怕受牵连、明哲保身、屈从权势”的卑微怯弱,敢于当面顶撞、直言不讳,都符合丞相骄纵爱女的人物身份。萧静云就是萧何的一面镜子,投射出他内心冲撞中的另一种声音,正写也好,侧写也好,全在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当萧何自叹“丞相权重,竟保不住知己的一条性命”时,肖静云十分痛心地诉说:“将军一死,背的是永世英名,爹爹活着,背的是永世骂名!这天地良心,你叫他怎么背得起?你叫他如何扛得动啊?”这里不乏创作者的评判意识,不仅有政治评判、道德评判,更有人性的批判与反思。

细细想来,萧何的内心充满了悲悯意识:保大汉江山就是保黎民百姓,只有江山一统天下太平,黎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作为大汉朝廷丞相位高权重圣眷正隆,为皇室化解危机萧何他理应在所不辞,为免战火再起生灵涂炭他更应“背负起这漫天白幡永世悲哀”!萧何的心里不仅装着生死知己韩将军一人的安危,更装着天下苍生的安危,他是真正以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为己任的。但是,他既然连生死知己韩将军一人的生命都无力相保,更何谈保天下苍生?这里,创作者又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撕碎了封建道德的面纱,将向以道德立世的丞相萧何掩藏于面纱之下卑微、怯懦的人性弱点暴露无遗。

就在剧终落幕之际,一面极具象征意味的“汉”字大旗正飘摇坠落,顿时响起主题曲合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岂能由萧何”,这视听对位的巨大冲击力加剧了悲剧氛围的营造。此情此景多么意味深长!这里,创作者无心耽恋道德评判,其重心全在于“成败岂能由萧何”题旨的揭示,全在于把这种历史大趋势下个体生命的局限和生命群体的无奈像特写镜头一般放大,推向观众面前,由此启迪当代人对历史文化作出应有的独立思考。

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者站在人性的立场,对封建专制政体和宫廷权谋压榨之下的人性裂变予以深刻的揭示,细致地剥离出造成萧何内心撕裂、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之罪恶渊薮。其实,萧何的人生悲剧依附于一定的人类价值秩序,依附于古代士人在“修齐治平”传统范型的修为中,力求实现历史担当、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苦苦求索,依附于入世者在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两级间徘徊的双重人生追求。萧何的无奈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是个体的人陷入难以自拔的人类伦理困境时普遍会遭遇的无奈。创作者显然跳出了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跳出了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从属于意识形态的拘囿,已立于更高的视点俯瞰人生,体味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力求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蕴涵。

创作者对剧中人韩信的态度也是复杂的,是在责任与性情的碰撞中立体地描摹出韩信的鲜活形象,对他的一味任性、不识大体、鲁莽骄纵是有看法的。这从萧何多次规劝他谨言慎行多收敛,每逢千钧一发之际又以其智慧和干练力挽狂澜才使他化险为夷,不难辨出作者的嗔怪之意。诚如仲呈祥先生所言,韩信生存的年代“正当中国历史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换的关口”,韩信与朝廷抗衡显然有悖于历史潮流。但是创作者同时又高扬了韩信不畏强权的风骨、崇尚自由人格的品性和率真洒脱的真性情。剧作通过钟离昧自刎及韩信请求赐还钟离人头全尸安葬的事件,颂扬了他们之间超脱政治功利之友情的纯粹,也对他们竭力维护人格尊严、不甘于精神奴役,及他们对生命的超然大度等可贵的人品与人生境界肃然起敬。

尤其是,剧作对韩信与萧何作最后的诀别、坦然赴死以维护自我的一世英名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抒发:“萧何生韩信死、无奈生死见襟怀。我羞为自身起战祸,他苦为天下免兵灾,同怀着悲悯心肠深似海,齐将这生死荣辱轻抛开……”韩信这大段[反二黄]唱腔酣畅淋漓,不仅唱出了自我心声,更表达了将相二人在真切地感悟到对方生命律动中勇于相互担当的人间大义,既使人唏嘘,更让人钦佩!这里,创作者显然已给予人物正面评价:韩信之死不仅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精神的飞升!这部新编历史剧在对韩信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似乎寄寓了现代人格理想。作品所涉及的人物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正与当代人渴求独立人格、心灵自由、天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现代意识涌动相对接吗?我们看到其中渗透了创作者对生命价值、人生境界及人生态度的觉悟,也凝聚着创作者对理想信念和精神价值取向的期盼,甚至可将其视为对当代人价值选择、价值确立、价值定位或价值建构的一种参照与引导。

德国评论家莱辛说得好,历史剧创作“并不是为了纯粹历史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更高的意图” ⑥。那么,反观《成败萧何》创作者“更高的意图”是什么呢?我们看到,这部作品显然已超脱对人物作一般的道德评判和政治评判,也超脱了对封建专制政体的制度文化批判。透过历史生活表层的叙事,作品已触碰到民族性格中的集体无意识,触碰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试图突入精神价值腹地去勘探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灵魂;试图努力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与当代人心灵诉求接通,与人类的现代性思考接通。

可以说,这部作品力求灌注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融入鲜活的现代意识并努力向现代性逼近,其精神指向试图直指当下,力求走向未来。剧中人萧何与韩信各自的悖论,有可能引发当代人的诸多思考:站在人性的立场,社会上每一个体的人,一旦面临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二者的尖锐冲突将如何化解?无论古人今人,徘徊于家国情感与个人情感二者之间又将如何抉择?或可进一步思考:在特定历史情势下个体的人焉能与历史抗衡?甚至还可生发出:当代人应如何履行人类精神的历史性担当?观众是否会对诸如此类颇具思辨色彩、令人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作一些引申思考呢?假如一部当代戏剧作品能够引爆如此话题、如此追问、如此哲思,其锋芒所指大有直逼时代思想前沿的势头,无疑将使作品更具深度、厚度和思考的力度,也更加有嚼头。在2011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研究员郑重指出:“当代的文化创造,应该成为一种驱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文学艺术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应该以自身的精神创造引领时代的精神”:“通过精神创造的成果,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取向。⑦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以人文思考的力量去引领当代人的精神价值提升,不知这一愿望是否契合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初衷?或许这仅仅是笔者更高的审美期待?

上海京剧院擅长创作、排演宫廷袍带大戏,不仅占有人才储备优势,行当齐全、演员阵容强大,而且剧院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所凝聚的艺术创造力也是不可抵挡的。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成就在于文学性与舞台性兼顾,不仅开掘出人文思考的深度,还向京剧艺术丰厚传统蕴藏的美学积淀探求,传达出精致、大气、凝重的审美气象,充分展示了民族传统艺术的当下魅力,如将之列为现代剧场艺术的又一成功范例应毫无愧色。

我们注意到二度创作中,导演石玉昆真正调动起综合艺术各个部门极大的创造性,如场面调度的大开大阖、张弛有度,既赓续了京剧舞台的传统程式又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譬如钟离昧“演兵”的舞台处理,他选择用充满阳刚气势的男兵舞蹈场面替代传统的刀枪厮杀套路,伴以战鼓隆隆中力度强烈又灵动多变的节奏音型烘托出肃杀的气氛,画面十分壮观。这新颖的手法和创意,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透着现代感,也显示出导演把握舞台的功力。

尤其让人关注的是,导演真正掌握了舞台空间以表演为主体的戏曲艺术之精髓。剧中无论是麒派老生代表性继承人陈少云与铜锤、架子两门抱的裘派花脸安平表演旗鼓相当,还是剧院中坚力量老生何澍,菊坛新锐梅派青衣郭睿h、文武老生兼武生傅希如及荀派花旦杨扬等,都能穿行在“四功”、“五法”之间,在表演程式的继承与创新中“戴着镣铐跳舞”,显现出京剧艺术规范谨严的美感特质。他们沉浸在各自扮演的行当角色中,对娴熟的程式技巧重新开掘,在对人物的深刻体验中以创造性的发挥阐释人物情感、意志,追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艺术表达。

剧中萧何扮演者陈少云的麒派表演艺术最叫彩,真能抓住人物的魂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麒派表演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在于由内而外、有棱有角有力度,能在深切的人生体验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沧桑感。麒派演剧观念着眼于“探究人心”,是内在体验与外在程式技巧的高度融合,充满深沉的人文关怀。陈少云对麒派风格元素的继承又有生长性的创造,能开发出麒派艺术的审美潜能。他化用了《跑城》中厚底靴跑圆场等各种步法、身段,能沉稳地拿捏到麒派[高拨子]演唱中独有的苍劲韵味;他借鉴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在《乌龙院》等名剧中的各种肢体语言,能将引子、念白、导板、拖腔及身段、亮相节奏的细微处理等麒派形式美因素巧妙地化入萧何的表演中;他能在诸如紧乌纱、撩蟒袍等一招一式中注入人物浓烈的情感状态,以强烈的节奏感和富有张力的人物性格揭示,传递出麒派表演艺术独特的美感形态。譬如三场的“拦驾”,他能在磋步、跪步、飞跪、水袖、分髯、抖髯、执辔、运策、亮相等一系列繁难的程式技巧中,策动肢体的每一寸肌理,立体地呈现出萧何在特定戏剧情势下内心风暴中的惊涛骇浪;在戏剧冲突尖端时刻刀光剑影、充溢着杀伐之气的凝重画面中,他以麒派艺术浓烈的表演风格尽情地涂抹出人物激越的情感状态,恰如油画家将五色油彩堆砌于画布之上能生出一种质感,传递出更加深沉、更加厚重的意蕴。

京剧正值由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型期,不仅要关注创作观念的更新和思想内涵的提升,也不仅为了炫耀表演程式技艺的精湛和流派艺术的承传,它一定要走向新的综合,让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方方面面和谐统一。京剧《成败萧何》为适应现代剧场艺术的要求,也为适应舞台艺术完整性的要求,在京剧艺术形式美元素的开掘中,对剧作旨趣予以诗意的表达,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浑然一体。

该剧的舞台景观以汉代宫阙标志性建筑为主要背景,既点染出时代风貌又平添了几分沧桑感;舞美设计中“汉”字大旗的高悬与坠落极具象征意味,残山、冷月、老树、黄叶、荒野等意象的点缀,十分简洁地勾勒出类似水墨丹青幽深隽永的意蕴,使戏曲艺术大写意的美学精神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该剧叙事节奏明快,场景的流淌行云流水般晓畅。整部戏基本上以灯光为依托,或在纯熟驾驭灯光见收、拉开、化入和追、聚、放等各种语汇中完成画面的快节奏切换;或以同一句台词传递于不同人物之口的跳跃式场次衔接,完成酷肖镜头语言蒙太奇的舞台画面切换,都呈现出匠心独运的形式感。这自然、快捷、流畅的舞台画面切换方式恰与现代人心理节奏合拍,让观众体验到独具韵味的美感形态,整场演出就在特定戏剧氛围和任由人物情感流淌的诗、画对位中,让观众体味到更加深邃的意境。

该剧音乐创作中起用古琴演奏贯穿全剧,以古朴幽深的古琴音色和曲调传递出一缕苍凉的意味;器乐写作注重对特色乐器表现功能的艺术资源开发,如七场中一段以交响乐衬托京胡独奏点染人物心境的场景音乐独出机纾,是对京剧音乐表现力的开掘与强化,也是立足于声乐与器乐均衡发展的有益探索。剧中各行当人物的唱腔设计与布局得当,声腔丰富、板式变化多姿,艺术表现力十分丰富:如[西皮]声腔的板式运用就有导板、散板、流水、二六、快二六、快板等;[二黄]声腔变化出导板、散板、摇板及二黄三眼等板式;[反二黄]声腔则变化出散板、原板、二六及垛板等;[高拨子]声腔也变化出导板、散板、顶板、原版及摇板;它若[反西皮二六]、昆腔[清江引]的运用等,都在绰约多姿、繁复变化的声腔板式中,尽可能准确、细腻、贴切地传递出发自肺腑的人物心声。

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者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予以审美表达中,力求人文思考和人性探索的足迹能与时代同步,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力求以更加深刻的立意直指人心、引发当代人的精神共鸣。《成败萧何》的创作者们试图由审美判断进入更加深邃的哲理思辨层面,这并非是对艺术作品的苛求。因为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对世界和人自身的探索,与哲学致力于以上范畴人类观念的本质思考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上海京剧院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中追求哲理的品格,能让观众从中获取独特的感悟,并获得思考的快慰和智性的满足,是促使当代民族艺术跨入更高审美境界的艺术追求。上海京剧院多年来的努力,正是在剧院集体的审美理想牵引中延续着京剧艺术的生命。应该说,上海京剧院全体同仁对民族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谋求京剧艺术的当代生存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余秋雨《成功索秘》,《解放日报》,1989年1月26日。

② 《成败萧何:引向深层历史文化反思》,《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12日。

③ 仲呈祥《凸显现代人文精神的成功之作》,《文汇报》,2010年6月2日。

④ 《〈成败萧何〉成在剧本》,《北京青年报》,2009年1月6日。

⑤ 龚和德《结构难点价值》,《中国戏剧》,2011年第2期。

⑥ 莱辛《汉堡剧评》。

⑦ 《王文章委员:文化创新的核心在于精神创造》,《中国文化报》,2011年3月15日。

Tasting the Sorrow Xiao He Experienced: Dialectic Nature of Newly Created

Peking Opera "Xiao He both as a Winner and a Loser"

WAN Su

(Department of Art, Ministry of Cul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20)

Abstract:Created by Shanghai Peking Opera Troupe, "Xiao He both as a Winner and a Loser" presents its characters in a magnificent history course. The play profoundly involves several categories such a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 friendship, life, personality, inborn nature, digni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which endows the play with a humanistic quality. The play goes further to a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and it either owns a penetrating power to social, historical, contemporary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r looks forward to a new development in spiritual life itself.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4

萧振瀛(1890―1947),字仙阁,生于清光绪十六年五月二日,吉林省扶余县人,祖籍山东文登县。父亲务农,家境贫寒,族人资助,得以半工半读求学,1912年就读于吉林省法政专门学校。干过农活,当过工人,做过职员。目睹国事日非,愤然弃读,投笔从戎。1916年从奉军,任军法官、参谋、营长、团长等职。1920年萧担任吉林省田赋管理局局长,力倡开荒,发展农业,因其勤垦经营,成绩卓著,全省粮食产量大增。1922年,被选为北洋政府国会众议院议员,与冯玉祥西北军第八混成旅旅长李鸣锤结识并成为至交。因深感奉系军阀腐败统治,说过“那帮人真是顽固,太腐败”,在吉林省城组织“民治促进会”宣传民生、民族、民权“三民主义”,指责时政,被省长王树翰扣押,经东北元老莫德惠、刘哲力保得以离去返京,而受李鸣钟之邀前往绥远,在久已仰慕的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西北军政中任职。当时,李鸣钟曾说,西北军太苦,怕他生活上受不了。萧说:“中国太苦了,我们吃苦才能救国救民,从这一点,愿入西北军。”笑问:“西北军许不许喝茶?”李说:“不许抽烟、喝酒,但茶是可以喝的。”萧说,他是茶也不喝的。

1924年秋,萧出任西北督统府咨议兼临河县长、包(头)临(河)道尹兼五原县长。任内,组织民众兴修河套水利,移民垦殖,粮油丰产。冯玉祥西北军自直奉之战南口败退,有河套粮食保障,稳定了军心。萧长于东北,熟悉苏俄情况,被冯委为谈判代表赴苏俄接洽军援,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冯玉祥、宋哲元等的器重。1926年在北伐胜利进军影响下,冯玉祥重整被直、奉军和阎锡山打垮的国民军,于9月17日誓师五原,宣布国民军脱离北洋政府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1月下旬,从甘肃入陕西占领全省,进入河南。宋哲元任第九方面军总司令兼陕西省主席,萧为西安市市长。萧在规划西安新市区时,注意保留古都遗址,大力开展赈灾救济。

1927年,北伐军总司令发动“四・一二”,冯玉祥参加6月10日、19日郑州、徐州会议后,在西安等地举行,仅西安一地3千余进步青年被捕。当时一片白色恐怖,萧却公然说:“我们每天都喊救国救民,今天这样的滥杀无辜,就是军阀。”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不近女色,喜好骑马、打枪、运动,早4时起床、晚10时入睡,惟一消遣是喜欢吹笛箫,近来更是笛箫鸣鸣了。几日思索,这天终日不出西安市府,晚上也不回家,在军法处绕室竟夜。天将亮,他喊来卫队长苏占元,命令立即去监狱放人。苏问:“放哪些人?”他说:“16岁以下都放。”苏刚出门,他追着说:“18岁以下都放。”苏走出几步,他又追出门:“20岁以下都放!青年人爱国,何罪之有?”此举受到军政里进步人士赞赏,也遭到韩复榘等人攻击,并到冯玉祥处拨弄是非。冯盛怒之下令处决萧。宋哲元联络张自忠、冯治安等拒不执行命令保萧,又请西北军元老闻承烈出面说情,此事方了。但萧已不再为冯信任将其调离西安市,改任第二集团军总参谋。从此,一身正义感的将军与冯玉祥终生不和,不求其全。

民国十九年(1930),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阎、冯溃败,冯军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等部何去何从当在计议。这时,萧联络张、冯争取起义,争取收编,时张拥兵5千,对拥宋有异议。萧说:“都是患难弟兄,你等改听我的,我拥宋,都是兄弟之义!”去约赵,张说:“干不干由大哥你定,能报国,当营长、团长都行。”于是与张、冯、赵、李(文田)、何(基沣)、张(维藩)连同宋、萧合称将共同议定编成一个军,宋为军长,张、冯为师长,赵等为旅长,起义并在晋整训待向中央报准。到银号贷款作为去南京的路费。到南京先行谒见陕西元老于右任监察院长引荐蒋总司令。蒋询问有关部队人事等情况,并提及萧联苏及释放数千被捕青年之事,萧答:“释放青年是秉法救民,今你、宋和我等心怀救国救民之志重组军队。”蒋认为于院长推荐萧为西北军之革命同志,“希望今后共同为国效力”,嘱萧与军政部长何应钦洽商部队收编事宜。时在住地见到韩复榘,韩嘲笑说:“你曾骂我和石友三是魏延,今天你和宋哲元怎么也来当魏延了。”萧说:“我等乃是黄忠。”再次约见蒋总司令时谈及军费而说到军饷除张学良拨发外另拨特别费每月30万元,解决了西北军将士多年未能得饷难题。此次萧向蒋谈到了太原地理位置重要,“得太原者得天下”,自古辽金以来未得上党(注:太原)而不能保有天下,元占上党而入主中原,今张学良如得太原而尽得地利矣!后,蒋任命宋为察哈尔省主席,萧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新创立的二十九军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东北四省沦陷后,特别是中央军、东北军被日本排挤出华北后,在1933至1937年五年时间里,二十九军成为屏障、守卫华北中坚。有人认为,萧熟稔大谋略的运用,洞悉时代潮流,变危机为转机,很有点象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是时,晋系军阀阎锡山中原大战失败后逃至大连日方,后返回山西,仍思东山再起,拟先设法调动西北军(二十九军)离开山西。中央亦电令二十九军到江西剿共灭红,形势不妙。萧当机立断,经时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边防军(二十九军初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司令兼领冀晋察绥平津政务的张学良同意,藉调动部队机会,由赵登禹部进占榆次车站,张自忠部进驻阳泉,冯治安、刘汝明两部进入和顺与阳泉相呼应。阎派代表到榆次,提出山西地界不得任意驻军,萧即答:“山西亦中国土地,我军愿意驻此,即可驻此。”萧之举措深得中央赞许,二十九军驻留华北成为稳定北方政局的擎天大柱。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热河失败后,日寇进犯华北长城一线成为华北屏障,二十九军长城抗战震惊中外。1933年2月,萧代表二十九军与张学良东北军参谋长鲍又樾参加南京军事会议后,中央派杨杰到北平襄助军事,调二十九军赴长城喜峰口待命,后又改调冷口,因热河迅即失守,二十九军各部日行百里到罗文峪一带布防。萧建议以大路通行喜峰口为可战之地,决一死战。喜峰口长城高地先被日军骑兵强占,将士们以营以团久攻不下,伤亡惨烈。宋军长说,纵令全军阵亡,必得高地。数10天攻势不懈。萧赴前线主持军事会议,依赵登禹之计迂回敌后奇袭。杀声震野,日军溃散,死于二十九军大刀队利锋下5千之众。日军再攻罗文峪,遭到刘汝明师歼灭3千之众。抗敌3个月,击碎日寇“3个月”的狂言,只因中央军商震部不敌进攻冷口之敌,长城抗战败退。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英、美只求日本维持《辛丑条约》即不在秦皇岛附近发生战事,中国人民政府采取拖延政策,争取战略空间,日本利用残存封建势力、策动诸候独立自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不得不起用亲日派黄郛负责对日交涉停战事宜。当时为行政院长,黄郛为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何应钦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主任。5月,何、黄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顺义、通州、热河、宝坻、芦台连线以西和以南地区,并把长城以南的察哈尔省北部、冀东22县划为不设防地区,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平津随时有被日寇侵占的危险。在冯玉祥察哈尔同盟军抗日夭折、二十九军奉命进驻察哈尔省形势下,何应钦已在河北省收编或遣散了从东北退下来的抗日义勇军,现令宋哲元剿灭在察哈尔省的义勇军。萧极力反对,力主收编,并亲自去做义勇军工作,将李海青、柳树堂(萧的妹夫)等部收编为一个骑兵师。从此,二十九军兵力更加雄厚,达10万之众。

1934年,萧任察哈尔省代主席。1935年,日本进一步侵略华北,向中国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无理要求,5月29日,日华北驻军司令梅津治郎向北平军分会提出通牒,并派参谋长于6月4日会见何应钦,提出中央军、东北军退出河北、撤去于学安(东北军将领)河北省主席一职、退出平津、河北和撤销上列各地党部等要求。汪、黄执行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对日政策,决定由黄出面动员于辞职。不久,二十九军扣留侵犯察哈尔省的日本特务,虽经宋令释放,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仍向中国提出种种要挟,并调军队驻屯察哈尔省边境,派出飞机在北平上空示威。何、黄召见萧,黄说中央早拟调二十九军去剿匪,宋哲元离察。萧立即给于打电话说:“官不做,人不能不做,高级官吏随敌人意旨任意更调,成何传统!此辈汉奸只知有日本,今日纵至决裂,也不辞职,二十九军誓为后盾。”于遂未辞职,但终被调赴陕甘剿匪,免去河北省主席一职。萧为此亲见何应钦,指出日伪今日要求调于,继之必得调宋,如此妄为,我军理应拒不接受!不久,果然在发生赵登禹扣押日本特务案后,汪、黄指认二十九军“有伤邦交”,要下令撤宋职并调二十九军离开华北。萧面见黄表示决不从命并急飞成都面蒋。归途中,获知宋已于6月18日被汪撤职,便在武汉给与宋、汪、黄致电“决不接受!”到北平后,又以个人名义通电全国,严斥汪、黄卖国。二十九军依萧之见坚持不肯南调,并在其策划下填防平津。如此,国民政府于8月28日下令任宋为平津卫戍司令,11月26日明令萧任察哈尔省主席。

1935年11月25日日本指使汉奸(冀东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冀东22县(前为黄应允划为对日不设防区)成立日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萧依据敌我态势提出了著名的“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的对日斗争策略。在宋召集部属商议如何对付日伪压力时,萧提出“与其叫真汉奸出来卖国,莫如二十九军出头控制冀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占据地盘,虚与委蛇,并借此扩充军队,一时有变,不惜一战。”众将领一致同意萧的对策,并由秦德纯和萧去找何应钦等拟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方案。12月6日,由陈仪和萧赴津与土肥原、多田骏(日本驻屯军司令)、酒井隆(参谋长)等日首交换意见,后由何应钦报请中央。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冀察政务委员会推迟于12月18日成立,萧兼任委员。同月,萧改任天津市长,次年1月兼任冀察经济委员会主席委员。时日本在搞所谓中日经济提携,实为在华北搞经济扩张,武装走私,中国仅关税一项1935年8月至1936年5月即减收3千万元,使国民政府损失很大,动摇了国家财政基础。萧之参与经济活动其意在与日伪斗财。又因萧弟振泽、继子朝伍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有人劝萧要对子弟严加管束,萧说:“青年人爱国热情可嘉,不应加以责难。”当时,责令天津警察局不准动用武力镇压学生运动,中央宪兵三团所在北平血腥镇压游行学生,天津安然无事。在国民政府军政势力已被排除,华北危亡情势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使蒋有感萧之“不避艰虞、奋斗牺牲”,曾托魏道明持手谕见萧,说到“今后二十九军居华北前线,全军动向关系大局,切望兄肩此重任,不负所托,我与日寇终将一战,谓努力与日周旋在维护之下,为我国备战尽力争取时间。”是时,11月12月至23日蒋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到:“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随后,萧在对日外交上提出“以口号对口号,以苦撑抢时间”原则,勉励与日谈判的秦德纯“苦撑多撑一时,即为对国之贡献。”

日军华北最高负责人、日本关东军副总参谋长坂垣征四郎来津与宋、萧相谈,坂垣要宋搞华北独立、反蒋。此前,了解土肥原、梅津、坂垣等人,梅津要与萧谈遭到推却,萧即认为:尽量少谈判,少应日本人之邀。深切了解汉奸、投机分子渗透,叮嘱军法处多多加强保卫工作,联系中央情报单位,提高全军警觉,严防敌人瓦解军心。因而萧倍受日寇和内奸的攻讦和污蔑,陷萧于莫须有的罪名,但萧不以为然,不计个人安危,自明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坂垣在与萧谈时要萧先说,萧说:“中日两国真正平等合作,始能与世界争衡,如舍远者而图近私利,则大东亚之义将成梦幻,日本帝国恐非长久矣。”萧之确论,坂垣虽当面称赞“萧先生气壮山河,”但据宋事后说:“日本之反蒋,华北独立政策定矣!”秦德纯认为“仙阁兄处境危矣”。

随后,日寇周密策划,一方面威胁、利诱宋,一方面挑拨宋萧情谊,造萧谣言,制造混乱。华北日军司令官多田骏多次与宋秘密商谈,提出由日本帮助编练机械化师30万等并支持宋武力统一中国。更提出萧为蒋在二十九军内,必须离开华北。宋均以“宋从长计议”对付,与萧议,萧以救国必须拥护中央实现蒋委员长的“与日终将一战”的决策。

不久,宋电萧返平,称有要事相商。宋面对萧说:“决定讨蒋。”说到日本应允要供给他武器、钱款,不派顾问,现韩复榘、两广、西南均已决定讨蒋,只有你萧一人还持异议。萧对宋说:“日寇必欲亡中国,吾等欲救国救民,只能拥蒋抗日,此为中国今日惟一前途;内战祸国殃民,一旦起事,全国军民,其孰从之……”宋愤然说:“不怪有人说你听蒋而不听我,除你有谁敢不听我的!”萧痛心疾首,说只有自裁以全兄弟之义,拔出手枪自裁,宋急夺枪,萧大哭,宋亦大哭。稍许,宋才说日后大家研究。隔日,宋召集众将领议事时,萧起而说道:“诚问今日国家危亡之秋,又何能兴内乱,如是则必至身死国灭……蒋已定一战决策,惟有拥蒋抗日……今不为根本之图,若陷国家于危亡,将羞见祖宗于地下。”说罢痛哭失声,秦德纯哭得不能说话,冯治安、刘汝明、赵登禹、张自忠、张维藩都哭了。后来,日本多田骏特召宋到天津,提出萧不能再在天津,松宝孝良直言萧为蒋在华北,萧所邀雷嗣为蒋特务组织蓝衣社负责人,都要离开华北。后来,萧主动向宋提出张自忠调天津任市长,刘汝明任察哈尔省主席,冯治安主管河北省,这样保持了抗日班底。但是,中央对华北独立酝酿自有看法与对策,蒋劝萧不要辞去天津市长职务,于右任院长也来函教导,而萧报告情况并呈明一切布置停当,坚持离任。在萧辞去天津市长职务后,中央获日本暗杀萧的情报,由冯治安特派一营人于萧住地周围严加防范。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前,何应钦曾持蒋到洛阳度50生辰电告萧,由萧回华北代宋,改变华北危亡局势。萧认为不可,但已有决策保证二十九军听命于中央。随后蒋被张学良扣押、何应钦受命为讨逆军总司令,主持重兵讨伐,行政院长孔祥煦和蒋夫人主张用人情营救。萧的主见是兵情两用。孔同意后,萧邀何至孔宅,3人同意。一天,与大公报社张季鸾回到孔处,萧提出应与苏联洽谈救蒋事,张也同意萧到苏联使馆拜访大使鲍格罗夫,说到:“苏联之敌乃日本也,中国除蒋委员长外还有何人可领导抗日,中国无办法陷于危亡,苏联岂能安全乎,故请相援。”鲍问如何,萧提出“请斯大林大元帅赍(注:做中央解)令第三国际,令中共设法释放。”后萧见被张学良送回的蒋在南京奉化,蒋询问华北情形,萧据实报告刘、张、冯对国忠贞表现及二十九军应变准备后,提出派他出国,蒋允派出国3、4个月。

1937年“七・七”事变,守卫芦沟桥的二十九军何基沣旅长当即下达命令立刻还击,坚守阵地。次日蒋得北平市长秦德纯报行后指示宋军长固守宛平,、、等9人联名打电报给蒋提出“敬恳严令二十九军奋勇抵抗。”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长赵登禹以身殉国。全国抗日战争爆发,蒋委员会兼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派萧为该部总参议,令赴华北前线负责军队人事及督导部队作战,大本营拨给火车专列1列、汽艇2艘、汽车3辆做为辗转前线之用。对宋之反蒋,蒋嘱萧去河北泊头见宋(后任第一集团军司令)时转告:既往不咎,今后抗日好自为之。

1940年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萧辞去政府职务,仍奔忙二十九军及东北军人事等事项,并与中共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等筹组胜利建国会。为此,继日伪和亲日派以及居心叵测者造谣萧亲日后,再生萧为共党之舆论,萧对召询他的蒋委员长说:“为胜利,为建国,千万人死难矣。此会(建国会)仅为此而矣。”萧谋国之忠,事亲之孝,为人之仁,对友之义,实为当时所仅见。抗战中后期在重庆,萧虽不从军政,仍致力于社会经济、文化公益事业,创设大同银行、大明酒精厂、胜利建国会、大文书局、松花江中学、东北儿童教养院等,仅在重庆一地收容救济东北流亡子弟500余人,为上千名松花江中学学生学习免费。在重庆山洞西山新村山坡平房居住时,萧与孩子和孙隆真(1918年参加于右任、邓宝珊先生组织的靖国军、西北军入陕后,结识西安市长萧)与孩子,由萧指挥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他听着孩子歌唱泪流不止。后来孩子们吃过晚饭在山上玩,只要见萧出来坐在藤椅上,就会自动排好队,萧说:“老四,唱!就唱‘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可是,直到他病逝他也未能回到东北老家。1947年5月8日萧振瀛病逝,原高级军政人士于右任、程潜、李宗仁、傅作义等人纷纷致词哀悼,东北元老莫德惠书题:“允文允武,纬亚经欧,威慑邻国,誉满寰球。”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5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堪称一个老字,一口气活到86岁。要不是侯景把他活活饿死,熬过90岁应不成问题,在皇帝群里,可以当老大的。所以,北边的人,尊敬点的叫他老翁,不客气的,就叫他老儿。由于活得长,梁朝基本都是他当政,他死后,虽然还有几个皇帝,但都是一闪即逝。用他的话来说,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恨焉?自己给自己挣了家业,自己再把它败掉。

然而,打天下那阵儿,萧衍也和众多帝王一样,准备建立万世基业。不过,他推行的是亲亲策略,爱自己家人。但凡萧家的兄弟子侄,一律身居高官,大权在握,即使贪腐也不影响官位。要是民怨沸腾,也只用家法处置,暂时去了官职,避避风头,过后还是高官厚爵。

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率兵出征,一朝兵溃,单骑逃回,什么事也没有。过了一年继续做高官,掌兵权。萧宏还是个财迷,他府上有上百间库房,平时封得密不透风。有人向萧衍告发,说临川王库房里都是武器。这回萧衍有点怕了,借故亲自去库房勘察,发现里面全是钱,每一百万放一堆,总共有3亿多,珍贵绢帛也堆得到处都是。看过之后,萧衍根本没打算治他巨额财产,反倒夸奖他会过日子。这个兄弟会过日子,他治理下的百姓,日子就没法过了。

萧衍的亲亲策略,终于得到了他六弟的回报。萧宏被爱得不行,起了杀心,准备除掉梁武帝。一日,打探好了梁武帝要去光宅寺上香,遂派死士埋伏在路上,打算行刺。结果,梁武帝临时改变了行程,谋刺未成。此事败露后,萧衍流着泪对萧宏说,他不学周公诛管叔,也不学汉文帝诛淮南王,只好免掉萧宏的官职了事。

对兄弟如此,对自己的儿子也这样。萧衍的第六子萧纶做刺史不仅暴虐,而且胡来,搜刮民财不遗余力,也做了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事。看人出丧,哭得哀伤,他非要把孝子的丧服扒下来,自己穿上,学孝子哀嚎。梁武帝免了他的官,他就找一个干瘦的老头,穿上龙袍,扮作他的爹爹,按在上座,自己在下面磕头诉说自己如何无罪,然后把老头拖下来,并剥下龙袍,用鞭子抽打。都折腾到了这个地步,萧衍也没真动怒,就是暂时处罚一下,过后王爷还是王爷,刺史还是刺史。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最危险的敌人,恰是自己家人。反正大家都是同一血缘,都有资格做皇帝。龙椅又没有刺,谁不能坐?帝王之家的父子兄弟,不似草根布衣,从小又不在一起玩耍,一出生就有各自的小家,奶妈仆人一大堆,跟身边宦官的关系反倒比父亲兄弟还近些。不管怎么强调父慈兄友,最后也亲密不了。所以,无论萧衍怎么亲亲爱人,最后把他坑死的人,还是他的自家人。

侯景打上门,兵微将寡,威胁并不大。但被派去应敌的侄子临贺王萧正德,却暗中跟侯景勾结,致使都城沦陷。城破之后,萧正德第一个领人杀入宫中,要萧衍的脑袋,还是侯景拦住了他。如此深仇大恨,就是因为萧衍先前无子,立萧正德为太子。后来妻妾多了,梁武帝也有了亲生儿子,萧正德的太子就被废了。其实,不做太子后,萧衍待他并不薄,没想到却招恨到这个地步。

萧衍死后,侯景也死了,子侄们一片混战。裸地骨肉相残,萧纲、萧绎、萧纶、萧誉、萧詧打成一团。为了获胜,几乎每个人都引北兵入援,不仅祸害自家兄弟,而且祸害了一方百姓。结果,梁朝最后一个皇帝梁元帝萧绎被他的堂兄弟萧詧引西魏兵害死,而萧詧只能待在一座空城,做一个傀儡的梁王,不久郁郁而亡。

帝王家的骨肉亲情,无论怎么讲究,都离不开两个字:虚伪。把虚伪的道德强调得越声势浩大、涕泪交加,这道德背后的残忍,就越是凶猛。假的就是假的,一万年,都是假的。

张鸣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6

西风、边荒、一人一马,满地尽悲戚。

战马嘶鸣,黄沙起舞,黄沙之下不知埋藏了多少白骨,边关上,旌旗风声做做,讨虏将军营地,一片凄然,伤兵不断的从北方前线运回,运回的还有阵亡将士给家人的书信。

楼台上,一身银甲已经褐迹斑斑的少年将军,久久凝视北方荒漠,一脸沧桑,让人心酸,战争能磨练一个人,但他同样能摧毁一个人。

二十余岁的将军,承担者太多的责任,他想倒下,却依然将强的屹立着,“萧然,又在想什么?”一个年迈的将军走上楼台,轻轻的拍着少年将军的肩膀。

萧然转过头,惊讶的跪在那老将军面前,“前锋营,讨虏将军萧然见过征北大将军,不知大将军到来,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老将军扶须长笑,托起萧然道:“少将军多礼了,不知少将军在观望着什么,或者是想起了哪位心仪的女子?”

萧然浅浅一笑道:“老将军说笑了,请将军移步大营,这里风大。”

老将军摇摇头道:“难道少将军也认为本将老了?不行了?”

萧然不答,尴尬一笑,老将军又道:“如今前线吃紧,后方兵力不足,粮食紧却,国内又遇暴乱,我征北大军已陷此地半年,国内已下诏令,限我军十日内驱逐外敌,班师回救,少将军可有高招?”

萧然自责道:“前锋营作战不利,请大将军责罚!”

老将军叹息道:“这不是谁的错,只是为今时局不稳,内外忧患,我远征军又是客军,天时、地利、人和,无一有利于我军,能稳道今日,也算是无过。你前锋营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成效,已是大功一件,少将军想要何赏赐?”

萧然冷汗直流,慌张道:“末将有过,何来要劳!”

老将军道:“哼,你还知道你又过,用兵疑虑不定,多少子弟亡于你的疑虑之中,为将者,因体恤将士,以国为重,尔呢?因儿女之情,真要落个不忠、不孝之骂名吗,讨虏将军我要让你回答,国之重?还是尔重?”

萧然咬牙吼道:“国重!”

老将军厉声道:“好,现在我就要你在此立下军令状,三日内拿下敌营,击溃敌军主力,击杀敌将雅兰!”

萧然猛然一震,红着眼看着老将军,老将军大吼道:“讨虏将军,你接还是不接?”

萧然全身发抖,直直的看着老将军,怒吼道:“末将末将,领命!”

老将军长出一口气,缓缓走下楼台,回过头来道:“我会给你调五万子弟兵过来,记住是子弟兵,唉!我知道你和雅兰的事,但你也要明白你和她是不可能的,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也别让子弟们遗恨,好自为之吧!”

萧然双眼赤红,嘴唇不停的颤抖,一行无助的泪水缓缓流下。

傍晚,从后方调来的五万士兵在前锋营集合,吃过晚饭后,萧然穿戴好后,面无表情的调集前锋营七万人马和五万后方士兵,总计十二万人马,兵分两路,在月色的掩饰下,成功拿下敌军前营,迫使敌军后撤十里。

当晚,萧然整顿完大军,调集两队一万轻骑。一路突袭敌军西北一百五十里外的粮仓,成功的将其焚烧;一队由萧然亲自带领,行偏僻之路,绕道敌军大本营,行之突袭。大军日夜追击、骚扰、偷袭敌军败退将士,吸引敌军前来支援的主力。

但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或许是雅兰已经察觉萧然的动向,十万大军主力反被引诱至沙漠腹地,兵不见血刃,十万钢铁之军被沙漠打败,险些全军覆没。而偷袭粮仓的一万轻骑在回程途中因隐蔽不慎,被五万回救大军杀得片甲不留,仅十余骑逃回。

而萧然本队,在突入敌军大本营后,发现营地内空无一人,心知中计,还未撤出便被十余万敌军重重包围,因一万子弟的性命,萧然不得不忍屈投降。

雅兰,一个异国北荒的女子,却有双江南女子特有的水灵双眼,说不出的柔美,此女虽不会行军打仗,却有着让男儿汗颜的行兵布阵之才,出谋划策之能并不在萧然之下,而之一切都是萧然所教的。

敌军的大帐内,萧然并没有因为是降将,而受敌军之辱,反受上宾之礼,这也全是雅兰之功。一心想和雅兰双宿双栖的萧然,在俘虏后,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就然没有意想到的快乐,人生也许就是如此矛盾。雅兰提了一壶奶酒进来,看着萧然发神的双眼,沉默不语,“你来了?”不知何时回过身来的萧然,问着雅兰。

雅兰点点头,给萧然倒上一杯奶酒道:“恩,有一会了,看你在想事,所以没打扰你,你刚才在想什么呢,想家了吗?”

家?萧然苦笑的摇摇头,一口灌下奶酒,“家?我没有家,如果国家是家的话,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叛徒,那又何来的家呢?”

雅兰点点头道:“那你就把这里当成家吧!”雅兰微笑的看着萧然,又倒上一杯奶酒,萧然也望着雅兰,微微的笑着,没有说话,继续喝着酒。

几日后,边关传来消息,征北大军已经败退,征北大将军在军中病逝,闻此噩耗,萧然面南痛苦三天三夜,泪尽昏迷。

十日后,中原传来更加震惊的消息,国都被逆贼攻陷,当朝皇帝不明去向,萧然几近痴呆!

次日

雅兰拦着萧然的马问道:“你爱我吗?”

萧然望着通往中原的驿道,深吸一口气道:“爱!很爱,很爱!”

雅兰含着泪:“那你为什么还要离开?”

萧然轻声道:“因为我是一个男人,我应该去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

雅兰抽泣道:“那我呢,难道你不能为我做你应该为我做的事吗?”

萧然望向雅兰,轻轻的擦拭掉雅兰的泪水,柔声道:“因为那里有我的家啊,我的国家,我的父老乡亲。”

雅兰甩掉萧然的手,眼泪忍不住长流,哭道:“那我呢?我又是什么?”

萧然叹息道:“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家人,如果我连国家都没了,又哪来的家?哪来的家人?”

雅兰痛哭道:“那你还会回来吗?”

萧然低下头,吻干雅兰脸上的泪水道:“我不会再背叛我的家,如果家没了,我也不会在了,原谅我,雅兰,我的爱人。”

萧然翻身上马,策马飞驰,没有一点犹豫,消失在连绵的群山绿荫中,在也看不见那水灵灵双眼中的泪水不住而下。

风吹过,你千年的寂寞;云载动,我无法触摸的温柔。山重重,水重重,无奈情已深种。终日凝眸盼白头,欲语却还休。天悠悠,地悠悠,怎奈情深缘薄。即使世界已尽头,我依然期待相逢,在梦中。

半月后,旧朝覆灭,新朝出世,继续统治着这千年文明的国度!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7

那一晚H君坐在三里屯声色迷离的小酒吧干掉一杯长岛冰茶一杯威士忌酸,咬牙切齿涕泗交流地说自己败得太不甘心。原来H君爱上放浪形骸的才子,两人事业搭配天衣无缝俨然是相扶相携的灵魂伴侣。可才子在她和萝莉甜心小女友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理由是:“你那么独立坚强,离开我也能活得很好。可她那么柔弱,需要我保护。”

我听完不禁狂笑,这样的狗血对白,有没有很像周公子那部电影《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有多少女汉子母性爆棚为心上人保驾护航,却敌不过萌萌的一句“不要吃兔兔”?

H君百思不得其解:“我以为他懂文艺懂审美,特立独行……没想到他判断异性的标准也这么庸俗,他们不知道卖萌发嗲装可怜都是心机女的手段吗?”

我看着痛心疾首的H君,恍惚想起了一个世纪前的民国。女作家萧红(当时还是没出名的文学女青年)和萧军度蜜月,一件开线的毛衣让萧军想起了曾经帮他织毛衣的“敏子”姑娘,滔滔不绝,念念叨叨,说她长得很好看,小眼眉很黑……嘴唇很红!说着说着还情不自禁地在被子里捏了一下萧红的手。这让萧红很反感,“我又不是她”。

想来,当年的萧红也曾经历过自尊心的深深挫败吧。她是自恃甚高的女作家,她和萧军的爱情源起于英雄救美,植根于文学和人生理想的共鸣。她以为这样高贵的爱情可以打败一切,却没想到,文学青年萧军和世间男人一样,是不折不扣的视觉动物,是用荷尔蒙而不是头脑思考的,是要在女人面前找到大男子的权威的。

东北莽汉萧军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从房东家的三小姐,到南方姑娘陈涓,无一例外是更符合主流社会框定的“女性魅力”的:健康、妩媚,可爱又任性,懵懂又刁蛮。她们追求服装的款式和面料,用绸带和口红把自己打扮漂亮,喜欢滑冰、看电影这些洋气的文娱活动,有着天真烂漫的少女心――重要的是,肯对男性表现出由衷的崇拜,擅长言笑晏晏地撒娇。

而萧红对于主流认定的“女人味儿”显然是持有警惕和距离的。她曾经和萧军逛商场,看到柜台里高档的巴黎香水,萧军开玩笑说:“买上它几瓶罢!”萧红回答:“我一辈子都不用那有臭味的水!”玩笑也好,真心也罢,总之,萧红的个性有点“愣”的成分。

萧红擅长像个战友一样牺牲和付出,却不擅长撒娇。她和萧军一人含一块糖,伸出红舌头绿舌头无忧无虑地欢笑;她和萧军分床的夜晚,嘤嘤作泣像无助的小女孩。她拜访鲁迅先生的前夜,拼尽全力为萧军赶制一件黑白格子礼服;她在信里絮絮叨叨让萧军买软一点儿的枕头、多吃西瓜和水果。可这些行为表现,更像是萧军的小女儿或者小妈妈,却没有两性之间那种暧昧的、悠游的、带着意味的张力。

萧红总是像个小女孩―样梳着两条辫子、扎着两个蝴蝶结,似乎是刻意地扮嫩。但这样的装扮配上萧红的身份,反而更衬托出她深层的自卑。无论怎样努力,萧红始终是活得严肃的、用力过猛的。严酷的生活早早地折损掉了她的少女之心,也从未教会她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优游自如。作为一个作家,她在她的职业中是自由的。但一回到生活中就不行了,在如何讨好男人,如何撒矫争宠,如何利用女性身份示弱,如何套牢男人心……这些方面,萧红几乎没有一点心计。

于是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这句话,像不像今天的“女汉子”们常常收到的好人卡:“你努力、勤奋、上进、有才干,你是好姑娘,但不适合做老婆。”

倒是让人想起了民国的另一位女性:徐志摩抛弃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张幼仪和陆小曼曾经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说她也弄不清楚胡适出于什么心理设这个饭局,但她觉得她应该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让世人看看自己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

饭局上,陆小曼喊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两人亲密,如胶似漆。张幼仪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多年后她回忆说:“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

张幼仪和萧红的出身是相似的:清末民初的小镇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女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她们从小到大,不得不为了一些很基础的事情――受教育的权利、不裹脚的权利,反复地与父辈博弈,与生活缠斗。

面对父辈安排的婚姻,萧红选择了叛逃,张幼仪选择了顺从。但顺从的结果,改变不了婚姻的悲剧属性。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嘴角往下一撇:“乡下土包子!”后来对她也始终冷漠疏离。

尽管张幼仪长得不差,且努力上进,但徐志摩始终视她为无趣的女人,她不明就里,持续付出,却换来更多的屈辱和冷落。因为缺少父亲的关怀,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幼子彼得在3岁时患病毒性脑膜炎夭折。

经历了离婚和丧子之痛后,张幼仪被徐家父母认为养女,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她创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事业女性。张幼仪不计前嫌,对徐志摩始终有着亲人式的关怀备至,这让徐志摩信赖她、敬佩她,但,自始至终,不能爱上她。

张幼仪和萧红,一个南方,一个北方,一个纵横商场,一个驰骋文坛,看似并无交集,却有着相似的时代特征。她们身上遗留了旧式妇女的美德――忍辱负重、牺牲奉献、寒窑苦守十八年的王宝钏l精神。而时代的变革又让她们惊起直追新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没有给她们足够的宠爱,也没有给她们享受的时间,于是她们注定成为不会撒娇的、喜欢跟自我较量的女人,因为根本没有撒娇的对象。

在“被爱”这件事上,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中国女子潘玉良,似乎运气更好一点。在那个年代,能出国留学的女子家庭非富即贵,而潘玉良是个另类。出身贫寒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一度被自己的舅舅卖入青楼。如果不是她豪放的京剧唱腔打动了当时任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她的人生基本是没有任何指望的。

潘玉良长相平平、性格直爽粗粝,喜欢唱京剧里的黑脸包拯,可以说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女性魅力”。但独具慧眼的潘赞化不仅“救风尘”、把她娶回家,还让她读书识字、发掘了她的绘画才能。在潘赞化的托举下,潘玉良得以考入刘海粟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并且走出国门,去见识西方的文明和艺术。

然而当出国留学7年的潘玉良回归本土时,感受到的是世界的深深恶意:她的画不被主流艺术圈接受,她喜欢和擅长的人体画被人们指指点点;她来到公共澡堂试图描摹女性天然的,惨遭妇女们的辱骂和群殴;她曾经卖入青楼的历史,让占领道德高地的人们找到了靶心;她虽然身为潘赞化的妻子,却无法改变“妾”的身份,而潘赞化的原配夫人以各式各样的旧式习俗摧残着她的自尊。

那是1937年,战争爆发。26岁的萧红跟随萧军南下武汉投靠蒋锡金,并在困境中保持创作;37岁的张幼仪作为上海商业女子储蓄银行的副总经理,在危难中力挽狂澜;而42岁的潘玉良借着国际博览会之机重返法国,从此再未回国。绘画,是她下半生唯一的主题。

今天回顾民国,那些“不会撒娇的女人”,告诉了我们什么?

萧红曾经感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而是怯弱,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下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性情。”她对于自我的处境有清醒的认知,也深知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她所能做的只能是拼命写作,拖着病弱不堪的身体,以每年十万字的产量写作――她只活了短暂的33年,却留下了不朽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张幼仪则在晚年回忆录里说:“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她以卓越的才干,成为上海极具社会号召力的商业女性领袖。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邻居苏医生向她求婚,二人携手走完下半生。1988年她逝世于纽约,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

而在人生的后半段,穷困潦倒的潘玉良将全部的生命倾注于绘画。颠沛流离中、饥寒交迫中,她坚持着自己的“三不主义”――不谈恋爱、不改国籍、不与画廊签约。巴黎华人回忆,潘玉良“长得不太好看,嗓门粗大,喜欢喝酒打牌唱戏”。因为没有钱,她请不起模特儿,只能揽镜自画。潘玉良的自画像并不美,高颧骨挑眉毛,骨架粗大,笨拙无措,甚至坦胸露乳、醉态毕现。她无意去粉饰,而只是坦坦荡荡去展现生命最肆意的样态。她在世的时候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几十年之后,她的作品在国际艺术拍卖市场上频频跻身天价榜单。

在民国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赋予了女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丰富的可能与挑战。如果说萧红实现了文化属性的自觉,张幼仪实现了社会属性的自觉,潘玉良则实现了天性解放的自觉。这些不擅长撒娇的女汉子,放弃了改造自己融入大众的企图,而是将才华投入了让自己熠熠生辉的领域。在创造与开拓中,她们忘却了性别身份,忘却了不完美的童年,也忘却了来自男权社会的攻讦和非议。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8

花须竟折直须折,莫等花落空折枝。古人有感于此,后人岂能不屑一顾呢?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采携明天的花,无知的放弃了今天的好机会。

大到失天下,小到失佳偶,数十古训,今人仍痴心于明天的花儿,机遇,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看你是否把握的好。

西楚霸王项羽,显赫一时,拥兵四十万,关内关外无人不知,正值连战连捷,汉军势单力薄,大设鸿门宴,对酒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然而沛公竟可平安归去。只怪项羽错失良机。酿成大祸,大将韩信应萧何之语投身楚军,项羽错放良马,等待明日之花。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归军刘邦。做了将军,杀得楚军大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谁又知这曾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竟如此神通。

一代军事奇人曹操,雄师百万,心思缜密,不也败于错失良机。皇室刘备巧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代佳话,试问如果当初曹操见刘备落筷的举动,则杀之,又怎么会有赤壁的败绩。又怎么有诸葛亮六出祁连伐魏,他有“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绝情,却没有力敌的心计。

上一篇:关于孝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足金和千足金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