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范文

时间:2023-12-02 01:02:37

成也萧何篇1

品牌期望事与愿违

中国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这是中国服装人心中长久的痛。这么多年,中国的服装人士始终在探讨。在实践,尽管进步很大,但还是没有能够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服装。就像中国足球一样,联赛开展很多年,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很弱。与中国足球不同的就是中国服装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毕竟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最大的服装消费国。

当前,中国服装民企的资本积累已经不容小视。如何发展壮大是这些民企当下考虑最多的问题,当然走品牌发展之路是不二的选择,但鉴于当前国内服装界的状况,很多民企考虑直接买断国际大品牌,从而走一条捷径,直接和国际品牌接轨,占有了品牌,就可以迅速地占有销售渠道,也才能拥有定价权。于是就有了在福建。七匹狼、九牧王、安踏、柒牌、特步等纷纷要海外并购的品牌;4位温商联手入股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业务;13名温商组团前往欧洲洽购50个知名意大利品牌。

不过这种海外的扩张真的会如这些海外兵团所愿吗?从目前来看还很难说,更多人还是不看好当下已经发生的品牌交易。就拿皮尔・卡丹而言,其自身的海外发展就已经积重难返。这些年,“皮尔・卡丹”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授权,授权后你随便加工生产,然后世界各地到处开店。尽管皮尔・卡丹本人在中国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皮尔・卡丹这个牌子在中国已经被拉下了神坛。在某种程度来看近乎于失败。同样几年前华伦天奴撤出中国市场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品牌被做烂。这不能仅仅归罪于中国的仿冒,和品牌自身的经营管理关系甚大。今天,我们的服装企业拿下皮尔・卡丹在中国的服装和衣饰业务同样可以看作是过去每年花几百万美元拿下权的延续。试想连皮尔・卡丹本人都无力挽救其大牌形象,我们接了这个烂摊子无非是再吃上几年老本。只是在他的光环下去赚取最后的利润。

盲目贪大后患无穷

尽管当下服装企业海外投资很积极、在政策上国家也有扶持,但是品牌企业并购并不容易。就拿13名温商组团前往欧洲洽购50个知名意大利品牌来讲,最后的结果仍是无功而返,显然欧洲人想卖的都是不良资产,对于品牌在开价和经营上有很多苛刻的条件。这对于还没有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想要完成蛇吞象不那么容易。

在抓紧品牌并购的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也在进行着海外转移,这种转移是以海外开厂形式出现。一般都是东南亚国家,做的还是原来的老行当――OEM,只是看好了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与本土联动,形成规模上的巨无霸制造业航母。这种投资短期来看也许会有赚钱效应,但是加工制造业一定要有市场作支撑。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也没有太多附加值,盲目的贪大不是件好事,早晚会成为负担。特别是海外办厂,对于当地的法规和民情是否熟悉和适应更是首要考虑的。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一些企业境外投资时此前曾遇到“建厂容易、关厂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当地一些退出政策不够了解。我们应当看到。被民资收购的资产几乎都是不良资产,外国企业之所以出售,原因当然是经营不善,而我们对被收购企业本身了解又不够深入,这样中国民企很难改善其经营状况,所以还是要谨慎出手。

有专家指出,由于法律和文化等差异导致的不确定性成本也不能忽视。由于各个国家法律体系不一,并购后企业资产评估、财务费用、税务等隐形成本浮出水面,企业文化的差异也给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现在机会虽多,中国服装企业还是要小心再小心,并购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综合效应。

增强软实力任重道远

中国服装企业虽然有资本优势,但资本不是全部,目前看来中国企业创建跨国公司的软实力还不够。中国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建立在历史机遇加上企业主灵活的商业意识基础之上的,先期财富的积累形成了资本优势,但是在公司运作和管理方面和国外大公司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海外并购完成后仍有很多路要走。比如海外的管理,我们的企业现在缺乏的就是有着海外背景的管理人才,还有海外的产品开发与营销,能否延续原来品牌的风格和市场,如何让这些老品牌保值或是增值而不是衰落,这收购后面的工作才是对中国服装企业最大的考验。

成也萧何篇2

他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这是宋代张耒在《萧何》一诗中据史实归纳出来的句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荡平天下、建立政权之后,论功行赏,然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在刘邦看来,萧何对于汉王朝建立所起的作用,是奠定基石的作用,其后的万丈高楼皆由这一基石托举而成。作为一个冷静、公正的史家,150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对史料作了综合分析之后,完全同意刘邦这一评价,他在撰写《史记》时涉及到萧何时,是按这样的观点来选择其事迹的。根据《史记》的描述,萧何其人有两大特点:

一是执著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作为秦朝基层小吏,萧何能深切感受到暴政之下百姓的痛苦;作为最早参加造反并经历过反对暴秦和造反者之间因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无数次战争的亲历者,萧何对社会的剧烈动荡所造成的民生涂炭的惨烈的场景感触极深。因此,他渴望一个海晏河清、秩序井然、百姓乐业的社会早早到来――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实现这一理想,萧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并向刘邦举荐;殚精竭虑治理后方,为鏖战的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甚至将自家几十个男儿也送上战场;汉军一度占领秦都咸阳之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一点最能体现萧何的政治品质,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绝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强民富的政治理想。战争时期他是这样做的,和平时期他也是这样做的。淮阴侯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在当时战争过后、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的情况下,能得到食邑五千户,这是多大的一笔收入啊!由皇帝派来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又该是多么的威风!可他不但一概不要,还将家庭财产全送给了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真正的裸捐。萧何此举,与其说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倒不如说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与他在建国之后实施的无为而治、休生养民、恢复经济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二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体现在萧何对于刘邦和韩信的态度上。他和刘邦是同乡,两人在造反前一个在县里工作,一个在乡里工作,交往就开始了。应该说,萧何对刘邦的无赖和傲慢的人品,比别人了解得更多更深。但他对刘邦可谓诚心诚意、忠贞无二。刘邦揭竿而起时,并无多少威望,正是萧何力挺刘邦,推举他为领袖;楚汉战争之初,项羽力量强大,刘邦几次惨败,“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又是萧何及时送来大量兵员粮草,使其重整旗鼓,继续与项羽较量,并获得最终胜利。即使如此,多疑的刘邦还是担心萧何不能与他同心同德,多次试探他的忠心。以萧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刘邦为人品性的了解,萧何当然知道刘邦的用心,也肯定对刘邦的做法不满意。那么,萧何为什么还那么竭尽全力、无私帮助刘邦呢?这是萧何非凡的政治胸襟决定的。他既能在诸将中识得韩信的才能,也就一定能正确评估刘邦在乱世中的领导能力。他一定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以后,认定在所有英雄之中,只有刘邦才是真正能将社会由大乱带向大治的君主,才是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政治伙伴。于是,萧何坚定不移地辅佐刘邦,容忍刘邦在品质上无关政治理想的一切缺点。建国之后,政治理想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成了萧何最高的行为准则。自然,萧何心中的国家利益,与刘邦对于刘氏江山千年永固的愿望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萧何对刘邦的忠贞不二的实质,是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的忠贞不二。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与吕后除掉韩信了,这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已对国家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就往日所作所为来说,韩信没有政治信念,倒像一个商贾,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他引兵东进击齐,得知刘邦谋士郦食其已经说齐归汉,但他为了抢功,听从辩士蒯通谗言,率兵渡河击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把他烹死,然后率众降楚。这一行动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断送了刘邦特使郦食其的性命,也使刘邦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在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于荥阳、急需韩信救援之时,刘邦等来的却不是他的援兵,而是要刘邦封他为齐王的信件。刘邦在被要挟的情境下,迫不得已答应了他做齐王的要求。 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然而,韩信、彭越各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并未如期南下。结果,楚军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反击,刘邦大败而归。由韩信的历史行为可见,他的名利之争和意气用事,曾给统一大业和刘、萧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造成过重大损失。再从现实的表现来看,因刘邦接二连三地褫夺他的齐王、楚王的爵号和封地,并将他软禁在京城之中,不但使他实际利益受损,还备受羞辱,他肯定是极度不满的。以他的敢作敢为、不屑于韬光养晦的性格,一定会将自己不满的态度流露出来,并深深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通自立旗帜的建议。古今许多人对司马迁《史记》中关于韩信与陈约定在刘邦率兵离京时,里应外合刘汉政权和的记载表示怀疑,可能是出于对韩信被杀结局的同情而作出的臆测,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韩信早已感觉到自己必将被刘邦除掉的危险,以他的军人性格,他想举事而不想束手被擒是有可能的。

萧何对于韩信的历史自然是一清二楚,作为留守京都的最高行政官员,对于韩信目前的不满态度也肯定了然于心。即使他对韩信造反的举报不完全相信,但他绝不会漠然视之。以他对韩信与刘邦之间矛盾的尖锐、激烈程度的了解,他们撕破君臣关系的面纱,进行你死我活的抗争是早晚的事。而到了那一步,必然是刚刚进入和平的社会又会燃起战火,稍喘了一口气的百姓又被拖入战争的泥淖,这对于萧何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将事端消灭在萌芽之中,即使屈杀韩信,他也在所不惜,他不能拿韩信一个人的生命来冒国家政权倾覆的风险。因为国家利益对于他来说,大于一切,高于一切。所有干扰实现他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政权稳定、百姓乐业的政治理想的人与事,他会毫不留情地清除掉。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和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完全是同一个人。萧何一出场就表明了心志:“将相和志相投协力同心共事君王……基业稳固国运永昌。”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权甫立,就遵从王命“循秦策,修汉章,规范法典;镇酷吏,宽刑律,抑制豪强;轻徭赋,薄苛税,与民休养;裁臃军,举百废,振兴家邦。”(第一场)他担心韩信没有注意到君王对他的猜忌,依然我行我素,将战争时期的作风带到和平建设时期,谆谆告诫道:“现如今干戈息山河宁靖,总忧你少谨慎自恃功勋。……凡是收敛少任性,莫叫萧何我常忧心。”(第二场)萧何担心的不完全是韩信的身家性命,更多的是国家的安宁。君臣不和,重开战端,这才是他最担心的。当他听说刘邦下旨征剿韩信,惊得魂飞魄散,“怕的是风云突变、战火陡起、自相残杀、血盈河山”,于是他不顾天颜震怒,拼着抗旨遭斩的危险,阻止了征剿,从而避免了一场国家重陷战火的危险。(第三场)

或许有人会说,萧何一会儿和韩信亲亲热热,一会儿向刘邦尽输忠诚,他是不是一个两边都不想得罪的“和事老”,或是一个没有立场的风派人物?这是对萧何极大的误解。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铨衡人的良莠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上述的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一切行为都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对他人的亲疏关系的定位也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不利于甚至有害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和国家利益的获取,哪怕是至亲,他也决不会庇护。

他是传统剧目中的“萧何”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很早就被搬到戏曲舞台上。元代有武汉臣杂剧《穷韩信登坛拜将》、王仲文杂剧《淮阴县韩信乞食》,惜皆不传。所传的最早的剧本是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今存于《元刊杂剧三十种》。明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沈采作有《千金记》,其中第22折《北追》、第26折《登拜》,基本袭用金仁杰本。《千金记》常见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近世京剧、川剧、汉剧、秦腔、弋腔、徽剧等剧种均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麒麟童周信芳所演的同名剧目。它最初的脚本,是周信芳于1920年左右创作的,首演于上海,当时主演萧何的是刘奎童,周信芳演韩信。三四年之后,周信芳自己演韩信,一演就是几十年,期间不断加工、改造,成了麒派的代表性剧目。

麒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演秦末大乱时,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又归附项羽。具有文韬武略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然而始终不被采纳,于是只得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有一天,韩信受连坐牵累,即将被斩首时,大声问汉将夏侯婴:“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出言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取天下之道,为萧何所赏识,然向刘邦举荐,刘邦却以出身低微而不予重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连夜追回。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竭力推荐韩信,称他具有争夺天下不可缺少的大将之材。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该剧通过周信芳的精湛表演,独具特色的两大段唱腔和表现出真情实感的做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个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政治家的形象。当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时,心中充满喜悦:“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定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也是我主的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不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项羽不遵怀王约,反将我主贬汉王。 今日里萧何荐良将,但愿得言听计从重整汉家邦,一同回故乡。撩袍端带我把金殿来上。”这一段曲子用的是【西皮流水】,周信芳唱得欢快、流畅,节奏鲜明,感情浓郁,观众深受感染,即使抑郁的人,听了以后,心情也会明快起来。在知道韩信离开大营的消息后,他心如火燎,不顾年老体迈,月下疾驰,追赶韩信。见到韩信时,他用发自肺腑的心声来打动韩信:“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全凭着韬和略将我点醒,我也曾连三本保荐你韩君。他说你,出身低贱不肯重用。那时节,怒脑了将军,跨下了战马身背宝剑就出了东门。我萧何闻此言雷轰头顶,顾不得,这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遥远,忍饥挨饿来寻将军。望将军,你还念我萧何的情分,望将军,你且息怒、你暂吞声、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 大丈夫要三思而行。”这段【二簧快三眼】唱得抑扬有致,错落跌宕,恰如其分地倾吐出萧何盼望韩信回转、为汉出力的至诚之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写的是韩信人生的开端之日,而《成败萧何》则表现的是韩信人生的落幕之时,两者的故事内容完全不同,但是,在表现萧何对待韩信的态度上,后者和前者却是一脉相承的,都写出了萧何对韩信才华的无比爱惜。当然,所表现的也都是作为政治家的萧何对人才的态度。《成败萧何》中的萧何与韩信的关系,表面上是伯乐与千里马或一对相互敬爱的朋友关系,其实不然。萧何是一个在权力角逐场中争斗了几十年的政治家,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的。他敬重韩信,与其说是敬重韩信的为人,还不如说是看重韩信过人的才华。因为他明确地批评过韩信的为人:“也曾怨,怨你的行为举止失检点;也憎恨,曾恨你功高爵显就不自谦。”该剧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对韩信的爱惜之情:在刘邦宴请群臣时,他特地以相国之身到宫外迎接韩信;在韩信窝藏钟离昧的事情上,他挺身曲护,避免了韩信的的杀身之祸;最后,他又劝韩信逃出京城,“隐迹山野避祸端”。这情感中,当然有知己、朋友的情义成分,但更多的,是出于他对韩信那“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杰出才华的特别青睐。作为政治家的萧何懂得,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此时的汉王朝远没有达到天下一统、边境宁靖的地步,许多拥有军队的王侯正蠢蠢欲动,而匈奴正乘华夏内战多年、兵疲民弱之际,不断犯边。因此,仍然需要韩信这样的将军,以保卫新的王朝。所以,麒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与《成败萧何》中的萧何,是同一个人。

他是世俗生活中的“萧何”

世俗生活中的萧何是什么样?司马迁和其他的史家并没有多少描述。但作为一个世俗之人,就会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就应该在愿望实现时欢欣,在两难选择时痛苦,对子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对所欢喜的人希望保持长久的友谊等等。在史家的笔下和以往小说《西汉演义》和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作品中,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主要是政治家萧何的形象,但仅表现他的政治生活,不免单薄、平面。而《成败萧何》的编剧李莉与萧何的扮演者陈少云,把握了当代的审美精神,揆度作为一个世俗之“人”的萧何的生活状态,努力开掘他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萧何”。

如上所述,该剧中的萧何对韩信的关心、爱护之情,既有源自于政治理想、国家利益,也有很多的真挚的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成分。整部剧,只要是萧何与韩信同时出场,演出的总是萧何对韩信的那一份深情,而那一份深情无疑超出了政治的需要。未央宫的宴会,他明知自己出宫等待姗姗来迟的韩信,会使刘邦增加对自己的不满,但为了不使韩信难堪与加剧君臣之间的矛盾,他还是坚持到宫外迎候。他所做的弥合君臣之间缝隙的努力,其目的是让韩信在战争结束之后,能和君王和睦相处,使得身家平安;韩信窝藏朝廷要犯钟离昧,犯下的是满门抄斩、夷灭三族之罪。萧何即使自己是开国元勋,此时为韩信讲话,也可能落得褫职夺爵的下场,甚至有丢掉老命的危险。如果萧何仅仅是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考虑,他可能不会那样铤而走险。韩信与朝廷的矛盾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时,萧何仍在为韩信着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地将韩信的命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其表现就是让自己的爱女萧静云亲自送韩信出城。当然,他毕竟是一个国家至上的政治家,政治永远置于他生活中的第一位。当友情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让他又必须选择其一时,他无疑会放弃友情,而选择国家利益,尽管他有撕心裂肺的痛苦。

政治家的“萧何”与世俗之人的“萧何”,常常是对立的、矛盾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但是,在《成败萧何》的舞台呈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两者高度融合的对立统一体,你已经无法分清哪里是政治家的“萧何”,哪里又是世俗之人的“萧何”,而能够做到这一点,与陈少云先生的出色表演是不开的。而成功的方法,就是“自然”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萧何肯定也是政治家的“萧何”与世俗之人的“萧何”的组合,但是,他绝不会给人两副嘴脸、两种人格的感觉,而是一个两者水融的整体,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人际交往等等,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长者、父亲、朋友、兄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陈少云所表现的就是这一个“自然”的萧何,而表现的准则是一个“诚”字,这方面以剧末追韩信和与韩信的生死相别的场面最具代表性。

残山冷月,萧何跃马匆匆而来,他神色凝重,眼睛里充满了忧伤,一曲【高拨子】的“导板”、“碰板”、“原板”、“散板”,配合胡须的甩、捧和手指的摇动以及踉跄的台步等动作,将他的力竭心衰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悲怆地呼喊“大汉朝哪!”后,接唱“我为你背负起这漫天白幡永世悲哀!”那声音先是彷佛是从痛苦的灵魂深处爆发了出来,后又好像是身心经过残酷的折磨之后而发出的微弱的。当韩信答应并准备到长乐宫受死时,萧何被韩信的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情不自禁地向韩信作了三大拜,这三大拜动作相似,但声音差异很大。前两拜是替大汉江山和天下苍生拜的,是从政治家的心态出发的,所以,在说“将军――请受大汉江山一拜”、“将军――请受天下苍生一拜”时,虽然声音中蕴含着痛苦,但是仍然有一种力度,一种政治家的口吻。但最后一拜是为自己的良心而拜的,就不一样了。他想到,作为韩信的知己和朋友,不但没有使他免遭屈杀,反而亲自将他送上了断头台。此刻的萧何,面对着韩信和自己的深爱着韩信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无地自容的愧疚之情,所以,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气若游丝,极为艰难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将“韩将军,萧何的良心尚有一拜呀”挤了出来。他的身体再也无力支撑住这巨大的精神压力,软软地瘫了下来。这一切,陈少云演得极为自然,将 “演”的痕迹消融到真实的情境之中,那一刻,在观众的眼里,台上不再有陈少云,只有萧何;不是21世纪的舞台,而是公元前196年长安的郊外。人们由此相信萧何最后对韩信所做的一切,是在政治形势下的无奈之举。

成也萧何篇3

(一)

戏的冲突一环扣一环;外在的冲突是写刘邦(后来还有吕雉)和韩信之间的冲突;内在的冲突则聚焦在萧何身上,作者着重写萧何的内心冲突。

戏一开始,即展示了封建君王对有功之臣心存疑惧;接着,写了韩信的“率性”遭疑,写了韩信对钟离昧的仁义之心又遭忌讳,而这些矛盾却集中在萧何身上,因为刘邦对韩信的疑惧皆通过萧何去处置韩信,这都激发起萧何的内心冲突。萧何既忠心耿耿地侍奉君王,又要保护自己的知己韩信;他尊奉刘邦,又不愿反韩。他为人的信条是:为人要讲方圆,要讲规矩,通俗些讲是为人要讲仁义道德,他一直在为此而矛盾着。陈的叛变和刘邦的平叛,把吕雉推到了戏剧冲突的台前;吕雉为了维护太子继位而要除掉韩信,她把萧何召进宫,这就使萧何内心冲突炽烈化,最后萧何违背自己的仁义信念,使自己处于道德观分裂的绝境。萧何第一次“月下追韩信”是为了推荐韩信(“今日里萧何荐良将”《萧何月下追韩信》唱词);这次“追韩信”却是为了杀韩信,作者对历史和人性弱点给予了沉重的鞭鞑,并流露出了苦涩的嘲笑。

最后作者把一句谚语用作唱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岂能由萧何。”这句唱词突显了戏的哲思: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成》剧的编导在戏里不仅超脱于政治的评价,也超脱于简单的道德评价,而写了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编导者思索的聚焦是封建时代,这一思索引起今天观众心灵的震颤。观众不是要追究历史的细节,使观众思索与震颤的是封建时代的“亡灵”,存在于人性中的“亡灵”!

这个戏实际上写了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这是深刻的,但是还应该看到,《成败萧何》写人性的悲剧,在文学上有自己的智慧:

一、汉刘邦的性格处理不是简单化。刘邦在改诏上(把自己诏告上的韩信两个字作了微妙的调整,把对韩信的宣判摘开);到后来要韩信献出钟离昧的人头时,在萧何的劝谏之下刘邦突然反过来,主动表示把钟离昧的人头发还,赐他全身下葬等等,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君主,思想、性格写得比较立体。

二、还在于作者深刻地挖掘了封建时代的人性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阳光:韩信与钟离昧的关系写的是仁义。在刘邦的威逼下,在如何对待钟离昧的问题上,描写了许多韩信的仁义,也写了钟离昧为了保韩信宁可自刎;韩信和钟离昧两人都愿把自己的死来换取对方的名声与气节。于是,在尖锐地刻画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时,编导者写出了人性的光辉!在深刻揭示人性可悲的同时,传递出了作者对待人性总体上的乐观信念,而把焦点集中在时代和时代的“亡灵”上,这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为了传递自己的哲思在人物的塑造和人物心灵的揭示,场面的铺排上做的是精彩的,受到观众的称赞;但是在萧何的复杂心路历程的揭示方面,好像还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如在吕雉的威逼下,萧何的“第二次追韩信”的思想冲突的内容以及他最后抉择的“内心根据”似乎还可以深掘;我以为这恰是萧何冲突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是该剧哲思的焦点,可考虑动用那些能够传得开去,留得下来的全剧“核心唱段”来充分抒发,揭示“成败岂能由萧何”的哲思。

(二)

《成败萧何》中演员的唱和做方面也有好的成就(如陈少云的萧何,安平的韩信,郭睿的吕雉,何澍的刘邦),有好几段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比如萧何挡驾的一段戏展现了精彩的身段美,演员有相当的功力。

兵将们的场面调度上基本上做到了既有传统龙套的路数,又有新的创造,新的美感;既是传统的,又有时代的审美;以及场与场的衔接相当干净等,都是《成》剧在编剧、导演、表演艺术上的成就。

成也萧何篇4

汉初良相萧何,曾任沛县狱吏,持法不枉。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蜀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了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拜为相国。萧何用计诛了韩信后,刘邦对他就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做他的护卫。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侯韩信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

有一次,萧何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安抚百姓。皇上之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长安以后,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窃喜,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除。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好胜心,我们何不适当地“糊涂”点,在彼此的交往中成全别人的好胜心,成人之美,皆大欢喜。

成也萧何篇5

汉初良相萧何,曾任沛县狱吏,持法不枉。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成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蜀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了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拜为相国。萧何用计诛了韩信后,刘邦对他就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他的护卫。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侯韩信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

有一次,萧何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安抚百姓。皇上之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长安以后,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窃喜,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除。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好胜心,我们何不适当地“糊涂”点,在彼此的交往中成全别人的好胜心,成人之美,皆大欢喜。

人生何必要“升级”

张军霞

我买了套小户型的房子,买家具时,朋友提醒我。沙发使用频率最高,千万不要买劣质的。

于是我狠狠心,买了套高档沙发,将电视机和电视柜直接搬过去。朋友来参观新房时,第一句话就说:“你这电视柜太难看了,和沙发一点儿也不配!”

第二天,我又去买了一款喜欢的电视柜,把电视机放上去,刚刚好。邻居来敲门,她在屋里转了转,说:“你家这电视机也太旧了,实在不搭配。”

结果可想而知,我只好又买了台新电视机。想想为了“升级”多支出的这一大笔钱。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

升级家具、换电视,都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我有一位老同学本来只是个工人,偶然得到一个升职的机会,从此就时来运转,买房买车,换房换车。妻子正四处炫耀,他忽然决定进行更大的“升级”:换老婆!

成也萧何篇6

身处大邱,遥望故土,涌上冯萧霆心头的是洒脱还是萧瑟?

大邱,注定不是大连

大连、大邱,一字之差却天壤而别。

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是韩国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50万。从城市规模来看,和故乡大连有几分相似。不过,冯萧霆去了之后才发现,大邱更像他2003和加04年曾经停留过的四川成都。

冯萧霆曾经说,成都哪都好,就是气候北方人实在受不了。“夏天热的要死,冬天屋里没有暖气,外面阴雨连绵。”这与冬暖夏凉的大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若不是为了踢球,准确地说是为了利用大邱这块跳板登陆意甲,冯萧霆打死也不会去大邱效力。他毫不否认“跳板论”,哪怕大邱给了他极高的礼遇。“我会努力为大邱贡献我的力量,但我最终的梦想仍然是去意甲。”之前,在合同方面,大邱曾和冯萧霆有过一些小小的分歧。大邱坚持签约两年,而冯萧霆则执意最多一年,甚至最好就半年,让他能今年8月便能登陆意甲。结果,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变成了1+1。

之所以选择大邱,这还不得不提及冯萧霆的那位意大利经纪人――佩特里卡。老佩告诉他,大邱攻强守弱,正好有他发挥的舞台;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现在去意甲时机不到,而意大利有K联赛的转播。

相对而言,大连和大邱一样的,便是对冯萧霆的认可与重视。大连丢了冯萧霆,无异于被釜底抽薪;而大邱则像是捡到了宝贝。“冯萧霆的能力非常强,技术很细腻,头球技术更是出色。”在大邱方面看来,冯萧霆完全有能力跻身亚洲顶尖后卫的行列。为了获得冯萧霆的“芳心”,他们不惜开出“任意挑选球衣号码”和“随意挑选场上位置”这样的条件。当然,对于大连而言,则自然是越重视便越憎恨、越难过。这是一对永远也无法调和的矛盾。

所以,大邱不是大连。冯萧霆说,“对于家乡,我无从选择;对于大邱,我相信经纪人的判断,也希望自己没有选错。”

生活,车轮只能向前

大邱在韩国K联赛中只是一支中下游球队。这一点,一度让冯萧霆队对其经纪人很不满。联赛前两轮,大邱一平一负,使他更加深了自己的判断。不过,冯萧霆说,生活就是这样,一切都只能向前看。

连续两场比赛,冯萧霆都作壁上观,甚至没有进入报名名单。“这很正常,因为毕竟之前我的体能基础比较差,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大邱主帅边炳周为他专门制定了训练计划,“我只要按照计划来执行就是了。如果说出场的话,应该是看四月份了。”目前,对于冯萧霆而言,已经再没有任何羁绊,他所需要做的只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除了球队战绩的问题之外,其他似乎都一切OK。因为其俊朗的外表和高大的身形,--冯萧霆在大邱人气极旺,首次在球迷面前亮相,便被誉为“比电视明星还帅”。虽然还没代表球队出场,但其球衣已经在当地热卖。就此而言,大邱自由引进冯萧霆,虽然在场上还没有获得回报,但在场下却已收到回报。

球迷拥戴,俱乐部和队友也都很照顾这位新来的“偶像”。“所有人都对我很好,非常热情、周到。”在大邱,几乎一切都不用冯萧霆操心。房子、车子、服装、球鞋几乎生活中、比赛训练中所需要的一切,大邱俱乐部都已经为他提供。为了怕他寂寞,还派专人陪他一起生活。“我不懂韩语,队友不懂中文,我们就用简单的英语和手势比划,也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冯萧霆说。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萧霆已经和大邱的新队友们打成一片。“有时候大家训练结束之后,也会集体出去吃个饭,到酒吧坐一会,或者有特殊情况,大家一起开party。”冯萧霆说,“前两天,我们输了球,大家心情都不太好。后来队长组织大家一起去吃一顿韩国料理,我也跟着去了。”

可以说,从来到大邱,将近三周的时间里,冯萧霆已经适应了新的球队和新的环境。虽然只身在外,独自打拼,但冯萧霆坦言,“职业球员就是吃这碗饭的,这没什么可多说的。”另外,这种日子也只是暂时――过不了多久,冯萧霆的妻子赵盈便将赶赴大邱。赵盈此行,不仅仅是照顾冯萧霆的饮食起居,还兼顾他翻译的重任。

生活在大邱,冯萧霆还是相当惬意――临走前,他随行带了不少的方便面。不过,基本都没用上。

是非,交由后人评说

让赵盈前来,这是冯萧霆临行前的一个承诺。而且,为了给其一个交代,两人匆匆办了结婚登记。对于妻子,冯萧霆给足了“交代”,但对于老东家实德呢?这恐怕是冯萧霆永远也无法给予的一个“交代”。先驱者还是背叛者?在争议的漩涡中央,冯萧霆的是非曲直只能交由后人评说了。

冯萧霆很清楚,实德与他已经恩断义绝,尽管他赴韩之前一再口头表示要进行补偿、要让经纪人来说清楚。但是,这改变不了实德的背叛感与被骗感。相比周海滨,实德认为冯萧霆的“罪过”无疑更大,因为冯潇霆在大连土生土长。

冯萧霆到底有没有欺骗实德?其实,无论他怎么说,都无法服众。为何偏偏因为手臂手术而错过球队续约?手术之后为何迟迟不归队?承诺随队春节后冬训又为何人间蒸发?而在冯萧霆再次面对公众之时,情定大邱也已成既定事实。

事实上,冯萧霆对于实德的自由转会,只能说是合法但不合情。只是,对于冯萧霆而言,如此选择是否有着无奈的苦衷?可以理解,如果不与实德彻底撕破脸皮,冯萧霆要想通过“正常转会渠道”留洋,恐陷如同痴人说梦――此前,某意甲球队先租后买总共250万欧元的价码都没带走冯萧霆,想必他已经对实德心灰意冷;而若留在大连,虽然三五年内主力无忧,但实德经济投入的下降以及颓势的显现绝非他一人所能阻挡。有一种观点认为,实德对待很多老将颇为无情的做法,已经让这些后辈们感到不寒而栗。胡兆军、邹捷、陈东……这些实德曾经的顶梁柱也无法逃脱被高价上榜的命运,如果不走,冯萧霆的明天也不过如此。

当然,对于这些,冯萧霆全都选择了回避。他所能说的,只是“感激实德俱乐部和徐导(徐弘)对我的培养。我一定会努力踢球,给国人争光。”留洋,已经成为冯萧霆这一代球员奋斗的最大动力。

成也萧何篇7

[关键词]《黄金时代》;萧红;间离独白;民国记忆

《黄金时代》是2014年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是一部引起社会舆论重点关注,产生很大争议的影片,也是一部少了无谓的商业包装,多了一份朴素的情感展现的影片。在我们习惯了西方好莱坞式宏大场面、逼真特效的观影心态下,《黄金时代》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电影的惯性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黄金时代》已经开启了我国电影文艺片新的一页。

一、“何人绘得萧红影”――想象萧红的一种方式

文学上的萧红一直存在,却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背影。在文学教材中经常这样记载萧红:“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i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1] 而更多的学院派著作则直接将萧红的形象扁平化,甚至直接浓缩为左翼作家,擅长革命文学写作。就《黄金时代》而言,萧红显然是影片最着力塑造的角色,也是该影片的灵魂。但是如何还原萧红,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萧红就成为影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导演许鞍华选用了一种更为接近叙述者身份的方式介绍萧红,影片开头萧红扮演者汤唯开门见山地做了自我介绍:“我叫萧红,原名张i莹……出生于……病逝于……”这样独白式的开场,简洁、果断,信息指向鲜明,具有一定的新意。然而导演终究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选择了塑造女性作家最热门的情感话题,来塑造、还原人物。在线型叙述体式下,以主人公人生历程为主线,影片从童年开始演绎,力图还原萧红这位伟大而又普通的女性身上所遭遇的是是非非,为了自由,为了爱情,为了尊严,从陆哲舜、汪恩甲、萧军到端木蕻良,一次次付出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期盼,一次次遭受的却是身体和心灵的创伤,陆哲舜的退缩,汪恩甲的离弃,萧军的背叛与霸道,端木蕻良的懦弱伴随她走上了一条凄风苦雨、飘零动荡的人生之路。安宁的生活是萧红的梦想,但是当她将爱情和婚姻当做支撑人生的精神支柱时,爱情就成为了人生悲剧的滥觞。然而影片在演绎主人公曲折而又愤恨的人生过程中也不乏温暖:旅馆中萧军萧红两人住店,却无钱租被子,被旅馆老板嘀咕后,两人互相一笑的默契;在街道上两人在路边喝肉丸子汤的温馨场面;在路上,萧军为萧红系鞋带的细节再现,都是具有生活气息的零散片段,这或许是导演赋予角色最温暖的想象,使影片在展示苦难全景的同时又抹上了几缕亮色。这些亮色又有多少是来自生活的真实?萧红就是在虚构与真实的掩映之间,呈现了一个模糊又清晰的背影。编剧李樯在谈及编写剧本过程中对于萧红的塑造时曾说:“很多作家的身世和作品是不能合二为一的,毕竟一个是虚构的东西,一个是真实的经历。但是萧红的作品跟她真实经历是重合的,她写的东西,也是她经历过的事情,在她的作品与人生之间的界限已经融合了。”[2] 事实上,影片中出现的各种细节都能在具体的文献资料中找到出处和依据,比如二萧初见时的场景,在萧军小说《烛心》《为了爱的缘故》中都有所涉及,萧军笔下的萧红身处窘境,竟然还能雅静地写诗,这让萧军极为惊奇,“这是我认识过的最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3]。甚至连萧红被萧军殴打的情形都有据可查,梅志对此事件有着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我清晰记得,大家看到萧红眼睛的青肿,她就掩饰说,我自己不加小心,昨天跌伤了!什么跌伤的,我昨天喝了点酒,借点酒气我就打她一拳,就把她的眼睛打青了,这时坐在一旁的S(代指萧军)得意地说,她的眼睛立刻蕴满盈盈泪水。”[4] 丁玲眼中的萧红则是另外一种形象,“那时山西还很冷,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5]。这些萧红人生的散乱碎片,彼此并无逻辑上的联系,但因为拥有了共同的主角而重新聚合,形成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女性。这也许就是曾经的萧红,但更多的是想象萧红存在的可能。影片对萧红的艺术再现,似乎成了一部萧红的情史。对于熟悉萧红的观众来讲,从审美期待上,难免产生以偏概全的质疑。对于不熟悉萧红的观众来讲,从审美效果来看,恐怕很难真正走进萧红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萧红之所以能永远活在读者心中,之所以在今天仍能激起观众的心灵共鸣,究其根本在于其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文学精品。这才是萧红的真正价值所在。历史风云浸染下潜隐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萧红的背影渐行渐远,或许真相永远被埋存在历史的记忆中,萧红只能成为被演绎的“萧红”。

二、“无限风光在险峰”

――间离效果与抽离式表达手法

历史是记录人类前行的载体,也是历史主体的心灵的自演进史。叙述历史,演绎人物的方式有很多种,文学记录是一种纪实载体,影像还原也是一种历史的铭文。文艺电影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历史,塑造人物,反映艺术的真实。事实上,《黄金时代》作为一部蕴涵着丰富历史话语的文艺影片,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是在历史语境中真正存在的人物,所展示的时代也是至今仍为大众所熟悉的时代。因此如何还原人物,呈现历史的真实是影片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在萧红这个被社会所熟知的人物身上,导演和编剧预设的走进历史的方式应该是影片最能吸引关注的地方。导演许鞍华采用了让人物角色的扮演者面对镜头直接独白的方式来交代剧情和历史定评,也就是说演员在演绎过程中同时担任了两种角色――历史中的人物和现实的评述者,这种手法被称为间离式独白和抽离式表达。这是导演许鞍华在人物传记片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一次具有实验性的冒险。编剧李樯已经意识到这种冒险可能带来的风险,“我用了解构的、实验性的方法来写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也可能不讨好,但我愿意去做与众不同的工作”[2]。上映后的观众反应恰恰印证了这种担心的必要性,普通观众并不适应,没有感受到影片的完整,甚至出现了无所适从的冷场反应,而专业影评人士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赞赏者称誉有加,反对者斥为败笔,观点大相径庭。间离效果源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认为,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传统的“体验型”戏剧所营造出的“幻觉真实”,更多的是起到了“移情”效果,西方好莱坞影片将这种“幻觉主义”发挥到极致,图画、声音再加上计算机效果处理,使得虚构的事件、人物和时空的流畅进行了组接,制造了仿真的梦幻现实,形成了“第四堵墙”,使其丧失清醒的认知和独立判断能力。基于此,布莱希特主张在表演中演员应该是“汇报”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最合适的做法是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留有进入情景和返回现实的空间。然而理论的建构必须基于实践的真实,现实情况是当下文化土壤下,导演采用的叙述体方式进行抽离式表达时往往使叙述者个人的声音凌驾于剧情结构之上,形成了不完整的情景疏离,暴露出偏重说教的弊端。所以当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萧红对着镜头向观众讲述自己的身世,萧红的照片、汤唯的身影、大量的独白,再融入观众的诧异,斑驳陆离,音容相叠的杂糅效果,客观地讲,这种实验性质的冒险设计还是使得观众不能适应,直接导致不少观众认为,我们不是在观赏影片而是在观看一部朗诵诗性质的文献纪录片。所以当电影运用全知视角架构情节,让演员采用自演自评式独白与抽离式表达延续剧情,大量布莱希特式碎片化、抽离式的表演,就无形中扰乱了观众的整体观感,使观众没有足够的情感积淀来理解剧情,从而影响了影片整体的观影效果。

即使出现上述负面效应,但是统观影片整体艺术价值,我们仍旧会对影片的主创群体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在当下影视界大多追求商业利益,制造炒作噱头,淡漠人文关怀,众声喧哗、文艺寂寞的情景下,主创者能够坚守底线,捍卫艺术价值,直面喧嚣和离弃,所拥有的无疑是真正的艺术良心。陈酒越放越香,经典历岁月磨砺后更能彰显价值。影片上映后,有学者指出,有追求、有文化、有底蕴、有理想的《黄金时代》,注定会失败,也许单纯从商业利益看,这样的文艺影片或许是一件“失败”的作品,但大浪淘沙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依旧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经典。

三、“曾是惊鸿照影来”

――掩在影片帷幕背后的民国记忆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期,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展示这段惊心动魄的转型历程,揭示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心灵轨迹就成为一些有担当的艺术家们的共同理想。民国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讲,可能是历史一瞬间,《黄金时代》以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为主线进行推衍,但是并非仅仅局限于单个人,影片在叙写萧红的同时,还简笔勾勒了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以及在时代背景下的文人群体,也就是说导演和编剧对影片怀有更大的“野心”――希望在一部影片中还原一个潜在的民国记忆,塑造一个群体印象,展示那些离家去国、漂泊流离却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民国范儿。《黄金时代》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初期的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电影的叙事是以个体命运的发展为开端的,主人公萧红20岁从老家呼兰河畔出发到北京革命,在遭遇失败后回到呼兰河,转而奔赴哈尔滨、青岛、上海、东京,直至香港终点,表面上看是在重复萧红短暂的一生不停地漂泊、流离的轨迹,其实也在叙写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缩影,鲁迅、茅盾、丁玲、萧军、白朗、罗烽、舒群、胡风、聂绀弩、金剑啸、端木蕻良、骆宾基……

人名可以一直延续,每一位作家的经历都是一部漂泊和流浪史,文字书写,精神回乡,是建立在一个个生命个体不同的原始记忆、情感依恋的基础上,用最朦胧的记忆抚慰脆弱的心灵就成为作家们共同的选择。因而在影片《黄金时代》的叙事进程中,导演特意用旁白式叙述把真实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互文性”叙述,影片所演绎的也不再是江湖上的刀光剑影,商场中的尔虞我诈,感情上的风花雪月,而是离乡背井、漂泊异乡却心怀家国的热血情怀,这情怀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弥足珍贵。

“梦里依稀音容在,曾是惊鸿照影来”,170分钟有多长?是秒针嘀嗒间的隔断,还是历史里那芸芸众生最烁亮的时代,这般的乱世,这样的情怀,这样鲜活的生命,你何以不为之感动?在斑驳陆离的社会上,关于人性、浮华、喧嚣的言说鳞次栉比,多数人热衷于迎合平庸与低俗的倾向,呼应着流俗的需求,以至于忘记了人类为何出发,如何讲述理想。如何创作经典,让精神之魂照亮迷茫?如何让观众看到真正的故事?这是一个严肃思考者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我们拥有穿越百年的目光,就会发现我们一直还在路上,当我们只是用票房去评价一部影片的成败时,当我们从文学教材上读到关于文学、关于理想的只言片语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为了今天这样的时代,有多少人用生命作出了选择。我们期冀,何时我们的纪念不再止于纪念,不再执著关注与喧嚣,而开始仰望“银幕”之上所承载的信仰与理想,《黄金时代》为我们指出了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2.

[2] 何玉新.李樯:我的《黄金时代》没有商业心[N].天津日报,2014-10-16.

[3] 萧军.烛心[A].悄吟,三郎.跋涉[C].哈尔滨:哈尔滨五日画报社,1933:13.

[4] 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A].萧红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254.

[5]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A].丁玲文集(第三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75.

成也萧何篇8

《当代戏剧》2000年第四期王普先生《我对秦腔戏词的改正意见》一文,对秦腔剧目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改正,如《三击掌》中“百里奚给人放过羊”是个典型的例证,王普先生引经据典,使人知道错在哪里,而且使人学到了历史知识。盼望通过此文能使《三击掌》这一名剧、名唱段得到改正,勿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但对该文提出的其它问题,在下有些不同看法,提出商榷。

一、周天佑并未打死老虎。该文中说范紫东编写的《三滴血・虎口缘》中“男孩(即周天佑)将老虎打死……有违常理”云云,这可冤枉了范紫东和周天佑。笔者五十年前就看《三滴血》,至今尚未发现有周天佑打死老虎之情节。解放以来该剧曾有修改加工,周天佑救护贾莲香,执树股打老虎,老虎扑向他们时,猛一躲闪,老虎扑空跌入山崖。这一情节五十年来一直如此。贾莲香父亲赶来误打了周天佑,周那段精彩的道白中就有:“……我也是事大如天,心急似箭,你家姑娘叫老虎赶得着了忙,把我当就她的护身符,好容易我给她把老虎打跑了……”后面“错误”也提到这一情节,均没有打死老虎之说。笔者曾查阅最老的《三滴血》版本,也没有打死老虎的情节。

二、“那张良背剑把”并非大错特错。王先生在“不对”的戏词中说《二进宫》中杨波的唱:“那张良背剑把,访来了韩信辅高皇。”是“大错特错”。还说“人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张良毫无关系,应该改写为“萧何月下把”云云。王先生此论在下实难认同。张良访韩信的故事在元杂剧、明传奇及地方传统剧目中都有表现,解放后当推周信芳先生编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圭臬。该剧写刘邦被项羽贬为汉王,急图东归,刘邦和萧何委托张良去广揽人才,必须寻访一位兴汉灭楚的大元帅。张良领命后,看中了在项羽帐下怀才不遇的韩信。他对韩信说,他有宝剑三口,一名天子剑,卖与汉王刘邦,一名宰相剑,卖与丞相萧何,现有元帅剑,特来赠与韩将军。接着他讲述了韩信乃天下奇才,不被项羽重用,劝其投奔汉王,定可大展鸿图等等。说得韩信心动,欲投汉王,只愁无人引荐。张良即拿出角书(即推荐信)交与韩信,让他去奔汉中先见萧何,再见汉王,必然得到重用(以上情节在剧中有专场表现)。韩信很自负,到了汉中怕被人瞧不起,不愿以角书自荐,结果被晾在一边。萧何屡次奏请刘邦重用韩信,刘邦却因韩信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始终不予重用。韩信恼怒弃官而去,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仍不愿回,萧何无奈下跪相求,韩信深为感动,这才拿出了张良给他的角书,萧何见了角书大喜,即和韩信返回。刘邦正在日思夜盼张良的角书和寻访的灭楚大元帅,见到了张良的角书非常高兴,一改前颜,即筑台拜将,委韩信以兵马大权。先有张良访韩信,然后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这出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他们不是“毫无关系”,而是关系重大,没有张良的访韩信,就谈不上萧何的追韩信。若是改成“萧何月下把”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上一篇:声母和韵母范文 下一篇:看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