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题范文

时间:2023-10-30 09:55:57

小学生数学题

小学生数学题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措施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基础学科,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开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思维,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问题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从多个方面着手,总结出几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引导学生形成想问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的基础就是让学生具有想问的思维习惯。在生活中,学生可能愿意问父母或者同学一些问题,但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下意R的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也不愿意问问题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灭不想问问题的心理,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问一些数学问题。例如,在讲解利率这一数学问题时,教师首先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引入,如家里父母每次交水电费时,单子上会有一个滞纳金,教师就可以以此着手,在解释了什么是滞纳金之后将利率的问题引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关于利率的简单问题,而且还能感受到解决了生活中问题的快乐,能够为其形成问题思维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搜寻更多与数学利率有关的问题,在让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营造民主的问题意识氛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而且主动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很少得到教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就磨灭了学生的问题思维。所以,教师就需要改变既有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主动地引导学生提问题,尽可能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有用的问题、好的问题要及时地肯定和赞扬,对于有错误的、偏离主题的问题在给予适当肯定之后,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改变其错误的方向。总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进而使学生敢于和教师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出现问题的学习情境

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引问的工作。以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开展整个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选择不同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有悬念式、冲突式、操作式三种。例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就可以采用悬念式的问题导入,师:既然大家都对同分母分数加法有所掌握之后,那么异分母要怎么做加法呢?之后,在激起学生问题思维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异分母相加的方法和内容。而在讲解“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买东西找零钱的过程中认识元、角、分,知道三者之间如何换算,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形成了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惯性,他们有胆量问问题,也想问一些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去问,问一些什么问题。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学会问问题。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之后,能够做好引导工作。例如,在对“百分数认识”的内容进行讲解时,更多的学生会问的问题仅仅是“百分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哪些是百分数”之类简单的、显性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从“百分数与其他数有什么关系”“在解决什么问题时能够用到百分数”这样隐性和发散的思维去引导学生问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对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融会贯通,将其他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连接,这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和数学学习和解题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问题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今后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而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题篇2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都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样能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4.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成就感就强一些、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教师还应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表达思维。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倘若思维不清晰,则语言就不明确,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就说明思想的混乱。

1.把握时机,培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会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疑”是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提问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2.有始有终,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新事物的认识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思维单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特点,训练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学会说完整话。

3.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思维灵活程度的体现。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训练学生对应用题使用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说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理解了却说得不对或是说不清楚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说话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启示,让学生逐步地说出,最后再完整地叙述。这样既能达到目的,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

不少学生作业做得非常好,然而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却总是说不清楚,或是词不达意。就这一现象,应教他们把每一个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具有逻辑性,因此,在语言表达时要有根据、有条理,前后连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学会说完整的数学。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对于一些算理好像听明白了,但是真的能理解吗?还要看他是不是能清楚地将意思表达出来。让学生说一说算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利用语言,准确、明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思维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讲思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简练的数学语言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内容,有利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应用题教学中,有部分学生能解题,但却不能说清“为什么”,就是不能用数学语言清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从口语表达训练着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的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有条理、有步骤地分析过程。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学生就能把分析的过程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逐步使表达更加通顺、流利,这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小学生数学题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88-01

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对难以理解的知识或理论形成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等心理状态,而这一心理状态又会帮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由于小学生正是情感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数学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种问题意识形态,在意识的培养上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外显数学问题意识

外显数学意识是指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包括数学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等,主要是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外在行动和活动。对于外显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具有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帮助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史上的一些小故事或者一些数学家的事迹等,让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第一步,以此来激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却没有将这种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创设数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并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学的真正含义,在此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情境的创设要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将学习动机内化为自动行为,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3、注重启发式提问。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用“留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填补问题中的空白,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的中不断思考探索,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数学问题设置上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还要具有一定激励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有效的点评,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向是否准确,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4、引导学生表述问题的规范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相对于数学知识来说,教师更应该传授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从而有效改善小学生在课上不愿意提问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提供如何提出有效问题的范式作为参考,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培养小学生内隐性数学问题意识

内隐性数学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在面临难题时,所产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稳定性与可培养性。对于内隐性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据调查可知,很多小学生现存不敢提问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怕提出的问题被老师和学生嘲笑。因此,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放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自由表达、大胆提问。为形成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求新求异。其次,要形成一个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班风。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对提问者有很好的尊重,要以提出问题为荣,才能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内在根源,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让学生对不了解的世界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增加学生对外在信息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敢于向权威挑战,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小学生批判质疑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仅要积极耐心地给予解答,还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才能让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充满信心。其次,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的实例,让小学生明白质疑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问题意识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严密的思维基础之上的,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为问题意识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撑。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加强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将数学思维多向化、多角度地发散,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惯性化。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这种情景教学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小学生提出更多更有效的问题,开阔小学生的视野。通过增加发散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训练深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提升学生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才能逐渐将数学问题意识变为一种惯性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活动其实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学的双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应该突出其内在价值。虽然现阶段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对学生外显数学问题意识和内隐数学问题意识的不断深入探讨,终会找出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林朝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014,12(21):144.

小学生数学题篇4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58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们必然能意识到小学数学的重要性。经过多年与小学生们的相处,教师们必然熟知学生们的问题所在。但是学习的问题总是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从历代小学生们的学习经历中探取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并加以实施、改进。如此循环的教学才能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学生们的学习问题主要分为现存的及潜在的这两个方面。

一、现存的问题

学生们现存的学习问题是教师们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学生们相对来说表现的更为突出的。当然,解决小学生们现存的学习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关于目前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性差。

主动性差是目前小学生们学习中相当普遍的问题,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并没有积极踊跃的表现。他们往往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解说。对于教师的讲解与安排更是言听计从。这样的教学氛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并且这样的后果既影响了教师们的授课情绪,又影响了教学的安排与进度。第二个方面是学生当中极少部分愿意主动预习课本知识,或者温习课本知识。学生们对数学新课程的不熟悉会让教师们在授课时更加吃力。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影响了数学知识的传递。对教学后的知识不主动温习,这样就造成了“猴子搬玉米”的现象,学生们往往是学到哪,停到哪。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还算可以,但回顾旧知识时就显得稍微被动。当然,预习与温习知识是需要坚强的毅力的。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有些苛刻,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从小做起。因而,教师们与家长们应当协同支持与监督学生们的预习与温习。学生们主动性差第三方面表现在极少主动咨询教师学习意见与问题。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习上的不知与不解,他们很少主动向教师请教。经常是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在作业或者考试中的情况主动关心及帮助学生们解决难题。小学生们在学习上主动性差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习惯与作风。

2.攀比嫉妒心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氛围中,不乏出现学生们相互之间的攀比嫉妒现象,特别是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思想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很多的家庭在教育小孩方面就出现了问题。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在学习与相处中,开始出现了攀比嫉妒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能力与思想。他们往往效仿家长的处事态度与方法。学生们在学习中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物质攀比与嫉妒上,优越感让小学生开始腾云驾雾,让他们忘记学习这项职责。而自卑感则影响学生们前进的动力,从而变得更加胆小、卑微,更加无知与无所谓。作为教师,这种想象的出现在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不断地向学生们提醒正确的“攀比与嫉妒”方向。用语言去抚慰学生们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去告诫学生们的无知错误,尽量让班集体在和谐共处中学习与进步。至于“攀比与嫉妒”心理的导向可以用在学习方面。学生们可以在数学学习思想与能力方面相互较真,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可以促进学生们之间的进步,当然,教师们要重视学生们之间的友谊与团结。

3.安于现状。

对于目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社会。或许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又或者是社会负面情绪的影响,很多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斗志,基本上处于一种安于现状,听之任之的状态。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可以说是不冷不热,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是“默默无闻”。对于数学知识的易与难,他们没有任何意见,坐在教室里接受教师给予的讯息。至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他们也置之不理,懂得就懂,不懂就不懂。如此安于现状的“淡定”的心理不应当属于小学生。他们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任性与活泼,有他们的叛逆与自由。作为数学教师,教学数学知识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关心学生们的成长与心理更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教师们理应挖掘学生们出现如此学习状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还是家庭压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们需要坦诚布公地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们真正的想法与意见。然后再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调整教学措施,尽量让小学生们在天性挥发的时代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成长。

二、潜在的问题

现存的学习问题易于被教师们发现,并且我相信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很好地解决。但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想法。根据学生们的现存问题,我们也要敏锐地发觉学生们潜在的问题。如此才能将恶现象扼杀在摇篮,让学生们健康地学习、成长。而小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潜在的问题就是思想迟钝化。目前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本来就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愿意安于现状的生活与学习状态。长期以往,学生们在数学思想与思维方面就会缺乏锻炼,从而慢慢地导致思维迟钝化发展。导致学生们思维迟钝化的部分原因是社会与教师的责任。当今的社会,或许是为了某种利益,又或者是为了辅助学生们的学习,在市场上有很多关于数学学习的书籍与工具。在这些“同谋”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思考过程,获得答案。压根不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演算。我不否认这些书籍与学习工具对学生们有必然的帮助,但是对于这些没有很好克制力与判断力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能恰当好处地运用工具,从而导致滥用的现象。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们忽略了探究与趣味课题的教学。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思维,促进学生们的能力,教育专家在安排数学课本时安插了数学趣味教学。但是部分教师珍惜教学时间,节省教学资源的想法,让这一教学过程得以忽略。学生们未能在趣味中独立探索数学知识,往往沉没在基础知识当中。因此,学生们的思维迟钝主要有来自学生、社会、教师三方面的责任。

小学生数学题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通过提问,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又有助于调节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真可谓一举两得。但是,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情况,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举例来说,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一起做小纸盒,其中蓝色的小纸盒有30个,绿色的小纸盒有24个,紫色的小纸盒个数比蓝色和绿色小纸盒个数的和还多4个。那么紫色小纸盒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遇到了一个小障碍,但是通过逐层提问,笔者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障碍。首先,笔者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然后,笔者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紫色小纸盒是比什么多了4个?如果我想要知道紫色小纸盒有多少个,那么首先应该知道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障碍,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题。

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深刻程度。不少学生对于复习知识抱有抵触情绪,觉得没有新鲜感。笔者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教师应该巧妙地进行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把旧知识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跳板”。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又可以解决学生抵触复习的问题。

举例来说,有这样一道题目:“玄武湖公园四天一共接待了2000人次的游客,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接下来六天会有多少人去玄武湖公园玩呢?”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比较难,各个已知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这个时候,笔者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两个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首先,是玄武湖公园4天接待了游客2000人,那么每天能够接待多少人?学生不需要用纸笔,就能够算出玄武湖公园每天接待了500人。这样一来题目就变成了“玄武湖公园每天接到500人,六天能够接待多少人?”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两个简单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和巩固了乘法知识,而且更容易学习新知识。

三、适当地增加练习量

虽然笔者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如果因为反对题海战术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幅压缩练习量也是不对的。其实,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是教师要把握好练习的度。单调枯燥的同一题型的练习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应该选择多样化的习题练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解法解答同一道题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生数学题篇6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应用题 教学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大部分都是与数字、式子打交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大多不高,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用题的特色,让他们重新树立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应用题与传统的数学运算题型不同,在应用题中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或者特定氛围,这就能够很好的活跃学生的数学生活,比如神话故事、科幻小说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等等,都可以是应用题题型的素材,这些素材就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做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所以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多为学生介绍应用题的目的,让学生将应用题的解题当做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应用题是一项语言表达题型,这就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等等都需要学生去分清,才能够进行正确的答题。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冗长、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即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题中分化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朗;“改写”即把应用题的生活化叙述改为更贴近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叙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形成的认知结构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并予以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题目中的已知元素、未知元素进行一个合理的梳理,对于题目的要求进行熟悉,才能够正确的进行作答。如果在审题的时候看错题目内容,那么就无法正确回答了。

三、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析题

在审题之后,学生就要对题目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分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四、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解题是应用题中的关键步骤,在进行题目的审题、析题之后,最关键的还是要进行解题,即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解答,总的来讲,正确解题需要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算式有无利于简算的特点;算要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锻炼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常理。在有条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比如解题的格式、步骤、计算、单位、书写等等,都需要学生认识到。在改作业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学生的格式是正确的,但是计算结果却是错误的,有的是计算是正确的,但是单位搞错了……一步错就会给学生的解题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以便他们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题,提升他们的数学素质。

五、此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进行论题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项生活学科,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步骤,而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对于数学题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完以上步骤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论题”。尽管通过审、析、解三步,教学已知一段落,但不能停留在此。还要让学生学会论题,把思维训练推向新的境界。这部分训练包括:较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过程;计算时叙述每步计算的意义;变换题目的叙述方法;改变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把问题与算式搭配起来;根据算式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判断多余条件;补充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

六、最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编题

小学生数学题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拓展对基础性的理解。基础性不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还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服务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应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分为4厘米、1厘米、1厘米、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分为4厘米、3厘米、1厘米、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分为4厘米、3厘米、2厘米、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2.生活意识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子。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可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可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了具体、直观的效果。

小学生数学题篇8

问题意识对数学教学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数学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有动力,才能驱使学生主动解决学习当中的疑惑。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但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还有待于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的,难以用已学知识解决所遇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自己的主动求知欲。

二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根本原因

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本就不是很高,更谈不上提问题了。笔者曾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对其中100节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统计记录,发现问题的提出大多是由教师引导,且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能留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提出问题,但问题缺乏可探究性,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等仍是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1.当前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只能当“好学生”。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反过来说就是不能对老师提问。不让提问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且一切过程都应该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提问题的学生多了,提的问题太偏了,这都可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可能完成不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就容易滋生出“唯书至上”的错误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作用下,想要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就几乎不可能了。2.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敢且不会提问。首先,教师的权威从小就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植并发展成习惯,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依赖心理。因此,学生不想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只是一味地接受。其次,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就已经把可能产生的问题都策划好了,学生只能在这些设计好的问题中打转,即使偶尔跳出框内,教师也会很快把学生重新拉进来。这种教学方法基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也就放弃了思考与探究,最终导致学生不会提问。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教师一方面需要释放学生本性来参与课堂但又不能让课堂失控,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树立教学威严来确保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平衡这两个方面,才能打消学生顾虑,才能让学生做回课堂的小主人。此外,教师更多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保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好奇心[1]。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是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有了会提问的能力、敢提问的精神,教师还需给学生提供能提问的平台,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提问环节,而是将学生的提问、思考与解答融合到一起的动态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中,笔者融入生活情境,把课堂设计成以下几个步骤:①让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各种实物图形,并找出其中认为具有三角形特征的图形;②进一步观察三角形实物图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③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细铁丝,让学生自己搭建三角形;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讨,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⑤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学生思考后,抛出关键词:稳定性、内角和);⑥学生反问教师环节。通过这种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是鼓励质疑

质疑是学生思维的开端。教师要大胆地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提供质疑的机会,让每一种可能性都蹦出火花[2]。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想包袱,比如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受批评等,要注重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果课堂氛围仍如传统课堂般沉闷压抑,学生是不可能敢大胆提问质疑的。其次是要为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拦路虎”。即使他们的提问质疑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教师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勇气和大胆猜测,要对他们的积极思维进行表扬,之后再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主题中。再次就是要启发学生不断提问题,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笔者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最基础的培养着手。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带动学生积极质疑,因为小学生获取新知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模仿。教师通过展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步明确学生在哪儿提问质疑,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找问题,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阐述中找问题,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从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找问题等。此外,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还可以搜罗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供学生探究[3]。这类题目能够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之后,布置这样的习题:如何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学生经过尝试,随意长度的边长组合成的三角形怎么也凑不到12平方厘米。突然有学生就提出通过面积公式可以正确画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然后其他学生恍然觉悟,把12能够通过以下算式得出:3×8÷2=12、4×6÷2=12,于是一个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就画出来了。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教师也可从教学其他方面来加以努力。但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归根结底还是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质疑而质疑,要让学生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2]杜国保.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6,(32).

[3]郑国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12).

上一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下一篇:桑叶的作用与功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