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的爱情范文

时间:2023-11-13 11:40:35

十二楼的爱情

十二楼的爱情篇1

     论文摘要:张爱玲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

    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她自称其小说得益于《红楼梦》的为最多,《红楼梦》成就了张爱玲,而张爱玲回报《红楼梦》的,则是她的“红楼梦魔”。“千古之绝唱,旷世之才女”,才女绝唱十余年间完成《红楼梦》的考据与研究,这段书中的话这足以看出她与《红楼梦》之间的不解之缘。从儿时便接触红楼梦的张爱玲,十四五岁便开笔创写了《摩登红楼梦》。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多少学者各持己见,暂且不谈,但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子便有了自己对于《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的独到见解,如今想来己经很是诧异了。更何况她自己曾说过,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以下,只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对于《红楼梦》有着如此敏感的触角的人,除了张爱玲我实在想不到第二个了。而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最吸引我的应属她笔下的小说,所以我今天想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思想角度浅谈一下《红楼梦》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1创作核心

    《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而女性世界同样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核心。《红楼梦》中的女子形象数不胜数,从位高权重的贾母到身份卑微的丫鬓婆子,还有多如牛毛的太太小姐们。她们的形象各异,优劣不同,但正是这样不同的形象性格造就了一部引人人胜、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的鸿篇巨著。而对于这些女子细致人微的形象描写,让她们的性格特点与故事的情节紧密联系,使故事的 发展 环环相扣,这也正是整个小说的成功之处。与曹雪芹相比,张爱玲本身身为女性,她对女性世界了解的更是相当透彻的。她用细腻的文笔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披露了女性世界的黑暗面,如写心理畸形的七巧、小寒,丧失人格的梁太太、流苏,无奈的红玫瑰、白玫瑰、碧落等等。这些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的。张爱玲既写出了这些女子的喜慎哀怨,又深人的写出了女子们的内心活动以及她们的思考过程。从对女子形象的把握上来讲,张爱玲受到了《红楼梦》影响的同时也丝毫不逊色于《红楼梦》。她对于女性形象的内心把握甚至要比曹雪芹更胜一筹。可谓出之于蓝而青于蓝。

2创作重心

    无论是曹雪芹也好还是张爱玲也好,他们的思想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他们的创作重心都是重在情感的表达。曹雪芹的《红楼梦》,在阅读时能让人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他注重了在故事情节中情感的表达。而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了男女之间的感情上。小说中感情的表达我觉得正是曹雪芹本人情感的一种寄托。而正是因为这些投入的情感在小说中真实的呈现,使得小说有了深切的感染力。而张爱玲的创作重心同样是情。我想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情的表达一方面来源于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以及她的家庭背景等原因,这使得她需要在小说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另一方面,这样的女子从小便阅读《红楼梦》而曹雪芹在小说中对于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对于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同样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不可忽视的。

3创作风格

    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过于大胆的,不被当时的 政治 社会所接受,被列为禁书。但也正是因为他这样大胆的创作,使得《红楼梦》取得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成功。而对于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曾见过这样的评价“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乍一看,似乎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什么联系。但细想起来,这样大胆的创作又与当时的《红楼梦》有着殊途同归之感。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清晰的看到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并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毫不留情的将其揭露出来。对于这样的创作在当时我想也应该说是十分大胆的,她把她对社会的认识都倾注在其笔下。张爱玲在1943年和次年的创作一下子风靡了上海文坛,之后又悄悄的隐匿,好象是熄灭了一般,可她带来的文学上特殊的风格却至今不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说《红楼梦》成就了张爱玲的原因。

4创作视角

    对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他的创作视角由它的章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包括了概括性的前五回,这些内容是作者以自身情感进行创作的,具有作者的自我感官意识。而另一部分,《红楼梦》采用了全面的创作视角,用全面的叙事角度进行了故事的叙述。而这种集主客观于一身的创作视角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可以说这样的创作手法是张爱玲对曹雪芹的写作手法的一种继承。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有美丽哀怨的开头和结尾,以显示张爱玲本身对故事的主观态度。而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也想客观全面的展示出故事的情节和背景,但就这点看来,我个人觉得其小说的主题性过于直白,虽然便于让读者产生共鸣,但与《红楼梦》相比,让人觉得缺少含蓄的美感,不如《红楼梦》那样经得起读者无限次的品读。但无疑的是,张爱玲这样集主客观于一身的写作角度,是与《红楼梦》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十二楼的爱情篇2

《红楼梦》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大观园盛衰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腐朽、黑暗和明里繁花似锦,暗里斗角勾心的事实。尤其是对那群姐姐妹妹的描写,写到了她们的才情、苦楚,既有艺术魅力,又反映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奴脾制度、等级制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咯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请您阅读。

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1开辟鸿蒙,为谁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旧,寂廖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倾听一段古老的对话,翻开一页文明的书页,走进一片飘渺的梦境,触摸红楼深处的文化。

一部《红楼梦》,凝聚了曹雪芹十年辛苦的血泪,汇聚了无数艺术与哲学,组成这部文坛留香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部《红楼梦》,蕴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深刻的揭露了万物的本质,也道出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斗争者们的一句劝诫。一部《红楼梦》,承载着璀璨的文学美,从唯美的意境中,读到了诗文的高雅,领略了文化的艺术,也看到了曹雪芹笔墨的结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美,美在语言。在曹雪芹的笔墨下,多少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子形象,淋漓尽致地活在书中,有孤僻但文采超群的林黛玉,有大方且贤惠美貌的薛宝钗,有思想平等、真诚善良的贾宝玉……语言的魅力,让他们有血有肉。红楼美,美在诗赋,阅读名著,为她的诗词深意而折服,为她的低吟感叹而心酸,在秋雨寒霜中,去倾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低吟,去感受寄人篱下的无奈与凄凉。红楼美得像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的镜子,她映照出腐朽的封建制度、灿烂的诗词歌赋、温柔富贵的大观园、博才多学的思想青年……

《红楼梦》以她独特的魅力居于古代小说的顶峰,不光是她阐述的深刻的道德伦理,更有曹雪芹十年的呕心沥血,才使她作为文学的瑰宝,熠熠生辉!

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2《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3在暑假快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让人记忆犹深的红楼梦,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

这个本书主要讲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贾府,里面有一个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他们三个人发生的故事。

读了红楼梦后,我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极其不喜欢,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他明明是个大男人,骨子里却像女人一样柔弱,遇上一点儿伤心事,就立刻哭了起来,有时候还哭得厉害,眼泪如破堤的洪水一样\"哗哗哗\"地往下流;其二,贾宝玉不喜欢读仕途经济的书,说这些事情俗气,那他整天和女人混在一起,想的、做的、写的都是女孩的事,难道这就不俗了吗?我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出去打天下,不应该老呆在家里吃吃玩玩,和女孩子在一起取乐,这有失男性的尊严。

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原则,我觉得贾宝玉还是有不少优点的。首先他为人处事十分和善,他作为皇亲国戚又是贾府最得宠的少爷,他没有架子,经常和丫头和下人混在一起,同情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从不会责骂他们,这说明他有人与人之前平等的思想观念。其次,贾定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紫鹃开玩笑告诉他林黛玉明年要回老家去时,他马上就发呆生病了,这说明贾宝玉同情很专一。

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这个林黛玉,她可爱哭了,跟贾宝玉一样,每次都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真是爱哭鬼。但是他也有好处,他琴棋书画样样样样都精通。却在贾宝玉成亲的夜晚,凄凉地死去。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4红楼梦的一回讲了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凡心大炽,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虽然会瞬间乐极生悲,物换人非,打扫偷来是一场梦,万竟成空,但也愿意前往。他于是被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为每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后来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得以脱去草胎木质,换成女人形体。在下凡前,对警幻仙子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由来,为后来的事情做铺垫,也描述了林黛玉爱哭的性格,贾宝玉颇为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话说出了贾家一时的兴盛,繁荣的景象。而后来物换人非,万镜成空,最后衰落,败亡的结局。给人以暗喻,不禁让人伤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为情节,也写得各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比如;贾家每人住的小院,每个人的穿着,外貌,行为举止,神态等。让我眼前一亮。

红楼梦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一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心里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宝钗,遇到宝玉却数落下人,心里却想说宝玉而不好明说出口,便用这种方式。点出他娇惯,心重的心里特点。

二是把人物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叙述融合在一起,来解剖人物的特点。在宝玉遇到黛玉也来看宝钗,笑着让了座,并且听出黛玉再说自己时,笑了笑并没还嘴,指出宝玉心里有一丝不满,但也毫不介意。

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机,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5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的读后感五年级6《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里,宝玉挨打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又怕黛玉跟着担心,于是派晴雯送了两条半新的帕子过去,黛玉收到帕子后,明白了宝玉的用心良苦大受感动,当即动情写

下了题帕三绝,其一正是——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出了黛玉心里藏了多年的秘密,道出了黛玉一生还泪的本质使命,更道出了从古至今无数如这般才子佳人的共同心声。

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从这次“题帕”事件后,黛玉和宝玉之间也再没像先前那样吵架怄气。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耳鬓厮磨,虽然是郎情妾意,却从来没有真正表过心迹,这也是黛玉第一次直面自己这

份早已深种心底的爱情。当爱情已不知不觉地深种心底,面对“金玉良缘”之说,情郎也无力改变长辈的安排,而自己却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敏感多愁如颦儿又怎能不暗洒闲抛泪空垂?美丽的爱情才刚刚发芽就注定要破灭

,这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于是,林妹妹带着她无限的忧愁终于泪尽人亡,留下一个宝玉也终于实了他的愿出家做和尚去了,只永远地留给世间一个落寞背影,一段填补不了的遗憾。

不禁想起唐婉和陆游,那对把臂同游情深意重的可怜夫妻。他们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拜堂成亲结为夫妻,相约要携手白头到老。可是变化来得那么突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的欢乐和誓言统统成了往事,

而一场夫妻留下的却只是一纸休书,一对钗头凤留下的也只是“错错错”“莫莫莫”的无声叹息。离开后,固然思念,固然不舍,却不能不擦干眼泪放下过去重新开始,只因为,他们还要生活。后来,他又娶了,她又嫁了,

可他们的爱情被千古传诵万人瞻仰。

面对失败的感情,我们有权利悲伤,我们也可以选择放下重新开始。

十二楼的爱情篇3

关键词 俞达 《青楼梦》 祖述汉代仙话 模仿《红楼梦》

据本人调查,《青楼梦》目前存三种版本。版本一:《绘图绣像青楼梦》巾箱本,由上海四马路中央书局发兑,光绪乙末冬月(1895)上海书局石印,共八册。其装订封面上分别标有天、地、元、黄、宇、宙、洪、荒字样。首页题“绣像绘图青楼梦”,乙末冬日于若川署。此外有序言二:其一,光绪四年戌寅(1878)重九梁溪钓徒潇湘馆侍者翰飞弟??|拜语于吴门旅次; 其二,光绪四年戌寅古重阳日金湖花隐倚装序于苏台行馆。版本二:《青楼梦》,共十册。首页有“杨州陈恒和书林左卫街”印,背页则有“申报馆仿袖珍板印”字样,亦有两篇序言。所不同者,其将花隐倚装之序置于弁首;将“??|”之名易作“??|”。版本三:《绘图青楼梦全传》,亦为巾箱本,共六册。民国二年(1913)孟春广益书局印行。亦有序言二,提纲及夹评。与前书所不同者,序一署为“光绪三十有一年岁次乙己寒食节后三日序于澄江客次之行馆”,序二亦然。在各回目下皆标有“?峰真山人著,梁溪潇湘馆侍者评”字样。以上三种版本皆为六十四回本。 除此之外,尚有光绪戍子(1888)文魁堂刊小本,未见。

邹?|与《青楼梦》之作者——俞吟香,为患难之交。邹?|称:“余幼作客历馆胥门几及十年,所交亦众,惟趋炎逐热俱非同心,独吟香一人可共患难。君姓俞名达,自号慕真山人,中年累于情,余以惜玉怜香才人常事,未敢深惩其失也。比来扬州梦醒,志在山林而尘绁羁牵,遽难摆脱,甲申初夏遽以风疾亡,为之叹息不已。”

邹?|著有《?q借?]笔谭》、《?q借?]?稿》、《?q借?]赘谭》、《客???贰ⅰ痘嫱冀匠罴?泛汀朵煜婀荼始恰返取!?q借?]笔谭》中记载,迨真娘墓亭落成,邹?|尝招俞吟香月夜登亭赋诗饮酒,题一律《墓上夜过始归舟宿诗》:

望眼惊秋入渺茫,平林烟树郁苍苍。荒陵月黑嘻红鬼,古?V风凄闹白杨。永夜清尊人亦放,六朝艳迹土犹香。传名我独输儿女,冷落青衫孤影凉。后花朝续游得柱,杖客拖烟裹屐兜。衫香影画中人句,同人多所许可,?Y嗜疮痂亦甚觉其无谓耳。

诗中所提之“真娘”,乃俞达一生仰慕、钟情之女子,俞达自号“慕真”山人,以眷念之。作者称其书:“半为挹香记事,半为自己写照。” 《青楼梦》曾叙揖香两次去真娘墓前拜祭,第三回,悒香与“六朝遗艳”苏小、真娘等人邂逅,见到虎阜真娘后,即下拜道:

仆慕卿卿,阅时已久,曾在墓上几度欷嘘。所以‘慕真’二字亦为卿而得。今者邂逅相逢,岂非天作之合耶?”真娘道:“君之钟惜,妾素深喻。前蒙冢上题诗,有‘新诗空吊落花灵’之句,妾尝传诵不忘,今日之会,亦天意也。

第四十五回,清明之时,揖香复至虎阜真娘墓上拜了一回,并题诗一律于墓上云:

重临古冢玉骢停,为溯芳名泪暗零。

无意竹枝横个个,有情春草护青青。

凄看胶结亭前月,愁听叮咚塔上铃。

怪煞往来游屐众,几人凭吊落花灵。

《三借庐笔谈》四称:《青楼梦》一名《绮红小史》,作者?峰慕真山人,即俞达,江苏长洲县人。中年颇作冶游,后欲出离,而世事牵缠,又不能遽去,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以风疾卒。所著尚有《醉红轩笔话》、《花间棒》、《吴中考古录》、《吴门百艳图》、《艳异新编》和《闲鸥集》等。

《?峰俞吟香吴门百艳图》又称《吴门百艳图》,五卷二册,木刻本,光绪十年四月上海王氏印行。这本图册品评分高品、美品、逸品、艳品和佳品五种。每种人数不等,入选五品者,皆系名花。合为百人,故名百艳。据称,其图册所列,皆真有其人。《吴门百艳图》序云:

于是有吴会才人,?峰佳士。青琴载酒,白蒙微歌。品题多丽之碑,笔削群芳之谱……或美珠喉之脆竹,或传玉貌之如花。旖旎称卞女之情,旷达识湘姬之侠……凡属风流之选,恋留月旦之评。虽镌姓氏于苕华,未免珊湖漏网。而结因缘于花榜,居然翡卒屏娇。用是一艺一才,都归法铎;胡天胡地,半入选楼也。

《艳异新编》属实录体的笔记小说。本书除散体外,复融以弹词、民歌、议谈等,体裁多样,形式活泼。所收七十七则故事,记勾栏情事。反映了狭邪女子“脱离苦海,择其良者而从之”的愿望,以及不同身分的女子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揭露了人口买卖与封建婚姻的罪恶。捧花词客序曰:“安的众香国里只见佳人,买笑场中不藏姹女?”俞达因跻身于市井街巷,足迹遍及妓院、茶室、酒馆,也就留下了一鳞半爪的艺术资料。如卷二编所录持平叟的《接女弹词小志》,即载有女弹词之技及书场轶事。

俞吟香在为??|《潇湘馆笔记•索洛神》所作评语中曰:

宇宙茫茫,斯人碌碌,真有一日不可居者,乃为鬼仍复如是,吾特怪天道无知,竟令贪囊者居然上位也,清廉冤抑,可胜叹哉!

《青楼梦》寄托了俞达人生幻灭之感,抒发了其感士不遇之情。金湖花隐倚装序曰:

其书张皇众美尚有知音,意特为落魄才人反观对镜,而非徒矜言绮丽为也。噫嘻!美人沦落,名士飘零,振古如斯,同声一哭。览是书者,其以作感士不遇也可,倘谓为导人狭邪之书,则误矣。

??|序中亦阐明了《青楼梦》之题旨:

振纸排愁,拈毫构恨,举生平之所历,贡感慨之所深,发挥性情,吐茹风月。每值春窗雨霁,秋夕灯明,把酒问天,踞床对月,栽笺一幅,聚墨十围。腊烛高烧,记美人之韵事;胭脂多买,描妃子之新装。要知情浅情深,不外悲欢离合;莫顾梦长梦短,无分儿女英雄。而况槁木灰心,浮云作剧,追昔时之良觌,成此时之相思。枕破游仙,须补情天缺陷;珠怀记事,尚留色界姻缘。慨舞衫歌扇以全非,问断粉零脂其安在?此其《青楼梦》之所由作也。

解?居士认为“《红楼梦》中宝玉实作者自命,而有甑、贾两人者,盖甑宝玉为作者之真境,贾宝玉乃作者之幻想也”。 《青楼梦》中揖香亦乃作者自命,揖香寄托了作者虚幻的人生理想。第六十四回,作者自白道:“这个人姓俞,他与揖香性情一般无二,其潇洒风流也是大同小异,所以揖香慕道后,便来将其一生之事着意描摹”。书中写道:

挹香看了做书的人,又看书中人,谁知就是挹香自己,众美人姓名与着自己所为所作,一笔不错,一事不紊。挹香看罢,不胜欣喜,便问店家道:“这部书是耶非耶?果否有其事耶?”那店主与着外边买主均说道:“怎么没有?二代白日升天之事,与着他一生风流潇洒,大众咸知。况且他的儿子是个钦赐状元,现在在朝伴驾,官拜尚书,两个弟兄都以词林得选,凿凿可稽。”

其演青楼之梦,“以‘情’字作楔子,以‘空’字起情之色,以‘色’字结情之空。其人虽无,其事或有。” 正所谓:梦中成梦无非梦,书外成书亦算书。

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中道:“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酸辛泪也。” 《青楼梦》则是假青楼女子与名士而发之。《青楼梦》的叙事模式,无论是从小说的创作素材,亦或是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皆踵武汉代仙话文学。作者“浮云作剧”,“枕破游仙”,假仙话而抚慰其抑塞、落魄之心灵,以缓释其现实压力,超越凡俗。当作者有感于“美人沦落,名士飘零”,而悲苦无依之时,他就转向仙话:诗感花姨,恨惊月老,仙丹还魂,遁入禅关,谢世超尘,四海云游,天台山得道、月老祠归班,跨鹤高翔,度人归仙,烧丹炼汞,与众美及友人逢仙界、了尘缘。该书不仅将仙话作为素材,更是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作为对世俗的厌弃和对仙话世界的皈依。

源于神话的古代仙话,杂糅了巫术、方术与道教文化,讲述的是道士修炼、仙人导引,以到达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之境界。《青楼梦》亦杂糅了鬼魅、方术、神仙、道佛以及儒家思想。书中既有降世凡间的散花苑主座下的三十六仙,与月老座下的金童揖香与玉女钮氏;又有弃官修道,四海遨游,或探幽南岳,或采药西山,“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之得道仙人邹、叶、姚、金;也有遁入禅关,“盘门净修庵中剃去青丝,皈依佛教”之沦落女子陆丽春;有奉“阴阳界”冥君之命,于凡间钩魂摄魄的鬼卒;也有服食月老仙丹后,返还阳世之揖香,还有“掇巍科,任政事,报亲恩,全友谊,敦琴瑟,抚子女,睦亲邻,谢繁华”,发愤书斋之金揖梅等。

书中写道与揖香有情感纠葛的三十六美,亦皆为花仙降世,如:

梅花 朱月素 莲花 章幼卿 桃花 陆丽春 杏花 诸爱芳

桂花 吕桂卿 水仙 郑素卿 木槿 方素芝 梨花 何月娟

海棠 林婉卿 芍药 张飞鸿 素馨 胡碧珠 虞美人 陆丽仙

蔷薇 梅爱春 瑞香 冯珠卿 荼蘼 袁巧云 月季 朱素卿

木香 汪秀娟 兰花 吴秋兰 绣球 胡素玉 玉簪 孙宝琴

凤仙 陈琴音 芙蓉 谢慧琼 茉莉 胡碧娟 夜来香 何雅仙

石榴 蒋绛仙 张雪贞 山茶 武雅仙 牡丹 吴慧卿

玫瑰 陈秀英 鸡冠 陆绮云 紫薇 王湘云 木芙蓉 陆文卿

芦花 吴雪琴 芝兰 王竹卿 玉兰 叶小素 李花 钱月仙

这三十六美,因为偶触思凡之念,被谪降红尘,月老令她们前去迷惑揖香。揖香与其正妻钮氏亦因如此而招致降谪,后因斩断情根,尽心修道,方得重归仙班。金揖香度其妻妾至仙界后,其好友邹拜林、姚梦仙、叶仲英三人亦隐避深山,潜心修道,日后皆至地仙之职。

《青楼梦》除了祖述汉代仙话之外,亦以《红楼梦》为范本,刻意模仿之。如其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其构思、情节、结构、章法、词藻、描摹;其隐写人物未来命运的诗谶、偈语;其梦入幻境之所见、所思、所为;其融合于故事情节中的诗词、曲赋、题额、拟对、制谜、赞、酒令……皆为其所吸取。

《青楼梦》的结构,前半部叙访佳丽、品名花,众美络绎而来。第十七回与第二十九回“闹红”竭力渲染,与后半部诸妓从良,五卿诀别,三美归西,形成强烈对比。正如作者慨叹:“昔日两次闹红,何等欢乐”, 此回范坟拾翠,虎丘偎红,何等凄楚!这以情为纲的前聚后散成了全书的支柱与转戾点。上半部遨游与下半部出俗,为《青楼梦》情节转折之关键。当云飘散风流,黄鹤西去时,全书即收笔,让主人公了结尘缘。如果说《红楼梦》是由欢而悲,由合而离之结构,那么《青楼梦》则是由欢而悲,由离而合。它在情节结构上显得有条不紊,平衡匀称,表现出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

书中仿宝玉随警幻神游太虚幻境之情节,亦取法《红楼梦》。《红楼梦》中,内殿仙姑告知宝玉“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 《青楼梦》第一回,揖香与拜林随童子至仙府“五百年前旧定缘”之所,二人偷觑了“江南册”中“偈语”,知日后之因缘。揖香获诗一绝云:“情耽舞席与歌筵,花诰同邀福占先。三十六宫春一色,爱卿卿爱最相怜。”所述与宝玉在“太虚幻境”的内殿中见到的“孽海情天”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亲昵感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一样,皆隐示人物未来命运,亦即小说的中心情节——宝黛悲剧。“江南册”中,“三十六宫春一色,爱卿卿爱最相怜。”同样预示了故事的中心情节——揖香与三十六美的浪漫情缘。于此体现了作者安排人物命运,和小说全部情节发展上的完整艺术构思。这种谶语似的表现手法是书中人物命运的一种象征性的缩影。第六十四回,当月老传点三十六美时,揖香看到散花苑主处取来的花名册子,一一应验,可谓:“柔情??证良缘”。正如金挹香与林黛玉重叙时道:“林小姐昔日一番热闹,转眼虚花,成了红楼一梦,如今我与三十几位美姊妹尘寰中聚了一番,转瞬间亦成幻诞,也是一个青楼痴梦。”

《青楼梦》以梦起、以梦结。第三回揖香入梦中梦,这一梦,为全书之主脑。梦中巡游天界,晤历代国色、“六朝遗艳”,又至“薄命司”、“绛珠宫”,“启江南册”而获知一生因缘,方醒。梦境中,挹香与众美皆为梦中人。吟诗咏赋为梦中之情。求名筮仕为梦中之事。后来之梦,出梦中梦,参破梦情,一一了却空缘,跳出梦境而皈依仙界,其梦始醒。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特殊现象,也是《青楼梦》结构艺术的一大特色。第五回,十二美人:褚爱芳、王湘云、袁巧云、朱素卿、陆丽春、孙宝琴、郑素卿、陆文卿、何雅仙、谢慧琼、何月娟和朱月素被比拟为“恰恰金钗十二”。她们聚集于“护芳楼”等处,诗歌酬唱、咏梅、评诗、酒令、歇后语、治酒相款之情景,与《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的“花名签酒令”之作法如出一辙。《青楼梦》以词起,以诗结,文中情节亦以诗词、绝句、曲赋穿插,这一章法皆与《红楼梦》无异。

《青楼梦》将宝玉品金揖香,赞曰:“痴别有痴,情独钟情。风流公子,艳福书生。”悒香受命投身吴门金氏后,及长,乃“游花国,护美人,采芹香,掇巍科,任政事,报亲恩,全友谊,敦琴瑟,抚子女,睦亲邻,谢繁华,做了二十余年事业。” 简直就是护花使者——贾宝玉之形象再现。

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将《青楼梦》中三十六美与《红楼梦》中众女子一一对应,略举数例:

黛玉品朱月素 赞曰:多愁多病,倾国倾城。以玉为骨,以花为情。

元春品朱爱芳 赞曰:才逾苏小,貌并王嫱。韵中生韵,香外生香。

探春品王湘云 赞曰:舞态蹁跹,憨情蹴?。远黛含颦,春山半盛。

熙凤品张飞鸿 赞曰:香气沁骨,宝光袭人。其秀在貌,其媚在神。

袭人品章幼卿 赞曰:初日芙蕖,晓风杨柳。玉骨冰肌,锦心绣口。

可卿品谢慧琼 赞曰:卓荦潇洒,蕴藉风流。春花两颊,秋水双眸。

宝钗品吕桂卿 赞曰:春风玉树,秋水冰壶。神清意远,态丰音腴。

惜春品陆丽仙 赞曰:骨柔肌腻,肤洁神清。身轻如燕,语细如莺。

借书中人物之口,俞达表达了他对《红楼梦》的热爱。如第六回,月素问挹香道:“你看稗史之中,孰可推首?”挹香道:“情思缠绵,自然《石头记》推首。其他文法词章,自然‘六才’为最。”第三回悒香在“薄命司”拜见“潇湘妃子”林黛玉时,挹香点头道:

诚哉是言也。仆读《石头记》,亦尝焚香叩首,倒拜殊深。更有友人邹拜林,谓小姐乃千古有情巾帼,又妙在不涉于邪,十分羡慕,因自号拜林外史。

《红楼梦》中有“大观园”,《青楼梦》中则有“揖翠园” 曹雪芹所记之大观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别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除却怡红公子,雅无人问津。宝玉入乎其中,纵意所如穷欢极欲者,十有九年。挹翠花木精神、房拢曲折亦无所异,颇见作者匠心。书中第十四回,揖香与爱卿回归留香阁路过揖翠园时,谓爱卿曰:

吾想《石头记》中有大观园,十分宽绰,众姊妹多居其中,甚为艳羡。几时我欲借此挹翠园作一佳会,未识容否?

《青楼梦》渲染三十六美聚合于挹翠园,是全文情节发展的高潮与转折。此次聚会之后,一番热闹,转眼虚花,揖香即告别三十六美,与拜林去南京就试了。儒雅风流的揖香与三十六美旖旎缠绵,于珠围翠饶,争丽斗妍的揖翠园中结下花月情缘。书中第二十九回道:

却说挹香、爱卿邀齐大会三十五位美人,集宴于挹翠园中一碧草庐,品花饮酒,逸兴遄飞。但见牡丹开得果然灿烂,姚黄魏紫,斗丽争研。人面花娇,愈觉光华灼灼,真个是无双艳品。一枝枝多标名目,有为洛阳春、杨妃醉,有为西子妆、汉宫香,真天香奇艳,国色名葩。挹香一顾名花,一顾众美,都是丰神绰约,雅度宜人。又众美随带侍婢约略七十余人,亦甚娉婷袅娜。挹香狂喜道:“你们看这个挹翠园,仿佛美人国无异。花团锦簇,恍登百美图中。

《青楼梦》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幻灭之感,抒发了感士不遇之情,这对了解封建社会末世的士子心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其书假虚作实,以幻作真,作品将宝黛人间悲剧演为仙界大团圆结局,遂使千人一哭、万艳同悲之红楼梦,化为其乐融融的仙界青楼团圆之梦。

十二楼的爱情篇4

一天,打开邮箱,在清理邮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封陌生的邮件,题目为“我从十一楼跳下去!”这是一组庸的幽默漫画,由二十幅图组成,每幅图都加了语言描述。

我往下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对生活绝望,于是从十一楼跳了下去。在下降的过程中她经过每个楼层的窗户,看到了十楼的恩爱夫妻在吵架、九楼那个坚强的男人在哭泣、八楼的美女发现了未婚夫和别人上了床……三楼的老大爷坐在窗前在盼着有人来访、二楼的女人正在捧着刚结婚半年就失踪的丈夫的照片发愣……

这时,她才明白:在从十一楼跳下去之前,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可看到他们之后,才觉得自己其实过得还不错!

她狠狠地摔到了地下,刚才被她看过的人,都把头伸出窗外,在看着她。此刻她想:他们看到我之后,也许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

漫画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古有明训:活在当下,知足常乐!”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些压力,都有不为人知的辛苦及心酸的一面。往好的方面想一想,你会觉得其实你过得还不错!

看完了这组漫画,我的心不禁一热,这组幽默漫画,似在开导我。我仔细看给我发邮件的邮件地址,在大脑里不断地搜索,是谁给我寄了这封信呢?朋友?同事?

接下来几天,在我打开邮箱时,都会收到一组同样的漫画。每天,我也会看一遍,虽都是同样的内容,我却一幅也没舍得删掉。这组漫画,让我重新燃起了热情,笑容又回到了我的脸上。

那天,我又在看这组漫画时,心情已经大好。爱人正在我的身后,我叫他一起看,并对他说,这组漫画,对我帮助很大,也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把它发给了我,要知道了一定得好好感谢他。

爱人只是笑笑。

我一再地猜测,他终于告诉我,那组漫画是他发的。那些日子他看我情绪低落,劝我又听不进去,很是着急,想到我每天收发邮件,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注册了一个邮箱。怕我当做垃圾邮件删掉,就每天连续发,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握住他的手,心里满是暖暖的爱。

什么叫真情呢?在我伤心失落时,这一组别具用心的漫画里藏着的,不就是他对我无限的真爱吗!

十二楼的爱情篇5

嘉兴南湖在宋代以后便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清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八次驻跸并登临烟雨楼,除了在烟雨楼题诗十五首之外,另有公元1781年(第五次南巡后一年),其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刚仿建完工的烟雨楼写七律《题烟雨楼二首》,共十七首。值此农历八月十三日子时乾隆皇帝诞生三百周年之际,本文从三方面对乾隆题烟雨楼诗进行浅析,谨以此文为念。

关键词:南湖;烟雨楼;乾隆;题诗

嘉兴南湖,与京杭大运河相连,古称陆渭池、湖、马场湖,雅称鸳鸯湖,是江南著名游览胜地。南湖在宋代以后即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齐名。[1](P.1)南湖的湖心岛上,有闻名全国的烟雨楼,是中国名楼之一。清代乾隆皇帝[2]曾六巡江南,八次驻跸嘉兴南湖并登临烟雨楼。[3](P.3)。

一、八登烟雨楼,题诗十七首

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在兴修水利、察访吏治民情的同时,也借南巡之机,遍游江南名胜。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嘉兴南湖,正巧碰到下雨天。雨中的南湖有一种虚无飘渺、朦朦胧胧的美。看那细雨绵绵,薄雾初起,水面轻烟飘绕,整个南湖就是一幅浓妆淡抹的大写意山水画,湖心岛、烟雨楼若隐若现,真如人间仙境一般。乾隆皇帝身临其境,恍入蓬莱,直呼:“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1](P.31)雨中的南湖、烟雨楼给了乾隆皇帝一个惊喜,也给他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记。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事隔六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到嘉兴南湖,可巧又碰到了阴雨天,而乾隆皇帝游兴丝毫未减。再次登临烟雨楼,放眼四望,只见“烟态依稀如雨态,湖消息递西湖。”[1](P.1)他发出了“不蓬莱岛即方壶”的感叹。乾隆皇帝感叹什么?他感叹烟雨朦胧的南湖、烟雨楼太美了,真如人间蓬莱、方壶仙境;他感叹二次登临烟雨楼却看不清南湖的真面目;他期望着下次再到南湖登临烟雨楼能遇到晴天,是否“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他希望晴天的南湖和烟雨楼也能给他惊喜,也能让他兴奋,也能让他感到很特殊。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到嘉兴南湖是遇到了晴天。且看乾隆皇帝对南湖晴天的描写:“未年丑岁两经行,烟雨都逢副盛名。却讶今番出新样,自过江后总开晴。柳丝地折腰舞,梅朵烘春笑口迎。更上高楼聊极目,水村近远望分明。”此时此刻乾隆皇帝的高兴、得意之情难以言表,跃然纸上。在这种喜悦心情驱使下,乾隆皇帝第三次登上烟雨楼,极目远眺,近处的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好一幅动态江南水乡图。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好心情的乾隆皇帝诗从心生,情涌笔端。由此可见,无论南湖的晴天雨天,烟雨楼始终留给他一个十分美好的印象,像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一样。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南巡,必到南湖,都喜欢登烟雨楼并题上一首或几首诗,甚至六次南巡中有两次(第三次、第四次)南巡返京时,仍忍不住再游南湖复登烟雨楼,并且先后用“烟雨楼”为题,前后共赋诗达十七首,其中七律11首,七绝6首,用词华丽,情真意切,字迹飘逸,实属罕见。

现将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八次登临南湖烟雨楼,题诗十七首的时间、题目一一考证记录如下:

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题七律《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一首。

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写七律《题烟雨楼》、《烟雨楼即景》二首。

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写七律《再题烟雨楼》一首;返京途中,再次游南湖登烟雨楼(即第四次登临烟雨楼),题七绝《复游烟雨楼二首》、七律《烟雨楼(叠旧作韵)》一首。

第四次南巡,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题七绝《游烟雨楼(即景杂咏四首)》、七律《题烟雨楼》一首;时隔半月余,返程途中,再游南湖复登烟雨楼(即第六次登临烟雨楼),题七律《再游烟雨楼》一首。

第五次南巡,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距上一次南巡已时隔十五年,书七律《题烟雨楼》一首。

第六次南巡,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写七律《题烟雨楼》一首。

另外,在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第五次南巡后一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刚仿建完工的烟雨楼写七律《题烟雨楼二首》。

因此,乾隆皇帝共计六次南巡,八次登临烟雨楼,(第一次南巡,公元1751年―第六次南巡公元1784年)。其间以“烟雨楼”为题总共写诗十七首,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二、赞叹南湖风光,描写生动传神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世代传颂,但他六次南巡都到过嘉兴并八次游南湖登临烟雨楼题诗十五首,后在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建成题诗二首的往事却鲜有人知。据清代乾隆年间《嘉兴县志》记载和南湖湖心岛上清代遗存的二块乾隆御碑刻录,(现碑石上共镌刻诗十四首,另一首诗匾原挂烟雨楼右,早毁)及在承德烟雨楼建成题诗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所题烟雨楼诗,既有雨中南湖的描写,也有晴天登楼的叙述;既有关注农耕麦桑的忧思,也有以景喻人的旷达,描写可谓十分细致、传神。笔者将其归为以下六大特色,援例简释:

(一)境界恢弘,气宇阔大

1.“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2.“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且都。”

3.“船泛春波天上坐,楼称烟雨霁中来。”

4.“讶似天孙机杼张,锦端来往织仙梭。”

乾隆把烟雨楼或比作水晶宫,或比作蓬莱、方壶仙境两岛。其都为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其华美境界绝非一般住所可比。而“船泛春波天上坐,楼称烟雨霁中来”两句,更是写出了对烟雨楼美景的赞叹,烟波浩渺之中,烟雨楼若隐若现,好似玉宇琼台,隐没在烟烟雨雨的薄纱之中。第四句则把烟雨楼景色之美,比作仙女织成的锦绣,可见在乾隆的眼中,如此美丽的烟雨楼只有仙界才有,其描写空间之阔大,读之更觉境界恢弘,引人神往。

(二)景致如画,空灵淡远

1.“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2.“诗句全从画间得,云山常在镜中留。”

3.“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

4.“四面波光烟雨意,无边春景咏吟材。”

由于南湖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气候湿润,风景秀丽,宋代以后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而位于南湖中央的烟雨楼让空蒙浩渺的南湖之水增添了一个灵魂似的主体建筑,其背倚嘉兴城郭,登临远眺,如此风景如同倪瓒、黄公望两位画家的画作一样美丽。而对如此风景如画、湖光似镜的南湖,不能不使人诗思涌起,美景难忘。

(三)烟态雨意,绮丽轻盈

1.“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

2.“试着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

3.“轻阴犹恋波澜意,细籁都含花木香。”

4.“波态含烟欲藏舫,云容酿雨正如车。”

江南的烟雨迷离之景本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而烟雨楼四周碧水环绕,加之岛上绿树掩映,如果在乍晴乍雨时分登楼,于飘渺之中,似雾似雨的湿意随风迎面吹来,极目远眺,群山幽静,湖面水鸟翻飞,白帆点点,让人有置身烟波浩渺中的心旷神怡之感。

(四)绚日晴光,幽秀明丽

1.“更上高楼聊极目,水村近远望分明。”

2.“烟雨今朝烟雨无,眺吟畅好不模糊。”

3.“无地起楼台,一棹宛从镜里来。”

4.“韶光艳裔为屏匝,漪影空明映座开。”

细雨纷飞中的烟雨楼诠释了江南如烟似雨的蒙蒙之感,而绚日晴光之中的南湖风光,也不失其幽秀清丽的明朗、生动。无烟亦无雨,此时登临烟雨楼,极目远眺,灿烂的阳光洒落在远处万家屋宇之上,或高或低,闪闪浮动,天地之间,一片明净。平静的湖面上,忽有点点涟漪散开,原来是一只小船划过。阳光明媚,弱柳扶风中的南湖也别有一番风味。

(五)神韵意趣,丰姿绰约

1.“柳丝地折腰舞,梅朵烘春笑口迎。”

2.“楼前一对玉兰树,直与楼檐开并齐。”

3.“墨辛夷纵花全谢,紫碧桃方朵艳舒。”

4.“夏中让彼乏锦芰,春季饶兹对玉梅。”

南湖湖心岛上,古木林立,花草繁密,为掩映其中的烟雨楼增加了别样的风姿。桃红柳绿中,玉兰花飘香阵阵;六月骄阳,照亮了菱叶的丰厚;秋风习习中,柳条飘荡,虽无烂漫春葩的风姿,却有秋叶静美的沉思;白雪纷纷,掩不住梅花的傲然。乾隆诗中,对湖心岛上花木的描写,神韵交叠,表达了他对南湖烟雨楼无限喜爱之情。

(六)情景交织,以景衬情

1.“菜花黄映麦苗绿,所喜犹然在此乎。”

2.“近涯野艇不谯诃,渔乐凭看乐若何。”

3.“循名奚要惟晴好,念在蚕筐与麦锄。”

4.“底论南吴及北塞,敢忘后乐与先忧。”

作为一代名君,乾隆于观山游水之间仍不忘国计民生,娇艳的桃花固然美丽,但平凡的菜花却让人更感欣慰。乾隆关于烟雨楼的题诗中,几次涉及了菜花、蚕桑、麦苗、渔民,这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他对广大子民的关爱与对社稷的强大责任感。

三、晚年常思旧,仿建烟雨楼

(一)晚年思旧,常念老臣钱陈群

嘉兴籍老臣钱陈群,是吴越国武肃王钱第二十五世孙,是清代康乾时期的著名大臣。他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考取进士,入朝为官。在乾隆时期官至刑部左待郎、经筵讲官、太子太傅加刑部尚书衔,门生遍天下。他和乾隆皇帝关系良好,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里是十分少见的。钱陈群的门生中,有著名的大学士阿桂、刘墉和《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晓岚等名人,也有许多封疆大吏。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八次登临烟雨楼,钱陈群和儿子钱汝诚,重孙钱载,祖孙三代先后六次迎驾。乾隆皇帝所题烟雨楼的十七首诗中,就有五首提到了钱陈群,并且其中四首还加了原注。

第一首,写于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第四次登临烟雨楼,七律《烟雨楼(叠旧作韵)》。

1.“耕织图诗屏宛在,不殊史惕深宫。”

乾隆原注:楼中有钱陈群书赵孟耕织图诗屏。

第二首,写于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第五次登临烟雨楼,七绝《游烟雨楼(即景杂咏四首)》第二首。

2.“即景无过遣兴题,过誉老笔注金。”

乾隆原注:楼中钱陈群书旧作并跋语张壁,颇觉过誉。

第三首,写于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第五次登临烟雨楼,七律《题烟雨楼》。

3.“钱赵王孙诗与字,欲因吟玩久延陪。”

乾隆原注,楼中有钱陈群书赵孟耕织图诗屏。

第四首,写于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第七次登临烟雨楼,七律《题烟雨楼》。

4.“一读钱家诗赵句,怆然弗忍更徘徊。”[4]

第五首,写于乾隆四十六年第五次南巡后一年,题于热河避暑山庄。七律《题烟雨楼二首》第一首。

5.“数典可知自元,赓诗更以忆陈群。”

乾隆原注:烟雨楼本钱元所创,为嘉禾胜迹,向年南巡,屡次经临时钱陈群在籍,赓和颇多,楼中并有陈群所书赵孟耕织图诗屏。

(二)偏爱烟雨楼,仿建于热河

乾隆皇帝一生偏爱烟雨楼,除了六巡江南八次登临烟雨楼,题诗十七首外,他对南湖烟雨楼的这种特殊感情还反映在他晚年所决定做的一件事――仿建烟雨楼。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到了南湖,第七次登上了烟雨楼,当年乾隆皇帝已是69岁高龄,距上一次南巡已整整相隔十五年,感到体力日渐不支,他担心不能六巡江南再登烟雨楼,于是在临走前带走了《烟雨楼图》,并下旨命人携图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依样仿建了一座烟雨楼。仿建该烟雨楼历时一年,耗银三万五千余两。[3](P.2)但是,仿建的烟雨楼再好再像,毕竟是赝品,比不上嘉兴南湖真的烟雨楼。时隔三年,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再次登上烟雨楼。举目远眺近瞧,百感交集,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承德奚妨摹画貌,嘉兴毕竟启诗材。”“不南巡更临此,鸣榔欲去重徘徊。”并留原注:庚子年南巡旋跸,携图归于热河,仿为之,至辛丑工成,情景宛肖。有“携图去岁兴工始,断乎今年蒇事勤”之句。乾隆皇帝站在南湖烟雨楼上,留恋忘返,久久不忍离去,因为他知道,这一走,这辈子恐怕再也不能登临南湖烟雨楼了,是年七十三岁。

后世有人评说乾隆皇帝是“风流皇帝”、“风流才子”,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风流”二字只是戏说,无从考证。而“才子”二字却名符其实。你们看,乾隆皇帝以“烟雨楼”为题,先后赋诗十七首,虽不能说字字珠玑,倒也不乏真情流露,并有不少可为传世之佳句。特别是他那一手飘逸的汉字书法,也真是难为了这位满族皇帝。今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子时是乾隆皇帝诞生三百周年,谨以此文纪念。

参考文献

[1]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编.南湖碑刻丛书:南湖烟雨楼碑刻[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其在位年号为乾隆,故世称乾隆皇帝。其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生肖属兔。2011年为乾隆皇帝诞生三百年,也是他的本命年。

[3]南湖革命纪念馆.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选[M].1985年,《前言》.

十二楼的爱情篇6

那几年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看到脂本《红楼梦》。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但是没写过理论文字,当然笑话一五一十。我大概是中了古文的毒,培根的散文最记得这一句:“简短是隽语的灵魂”,不过认为不限隽语,所以一个字看得有巴斗大,能省一个也是好的。因为怕唠叨,说理已经不够清楚,又把全抄本――即所谓“红楼梦稿”――简称抄本。其实这些本子都是抄本。难怪“初详红楼梦”刊出后,有个朋友告诉我看不懂――当然说得较婉转。

如今在这大众传播的时代,很难想象从前那闭塞的社会。第二十三回有宝玉四首即事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看了使人不由得想到反面,著书人贫居西郊,满人明义说作者出示《红楼梦》,“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可见传抄只限戚友圈内。而且从前小说在文艺上没有地位,不过是好玩,不像现代苏俄传抄地下小说与诗,作者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曹雪芹在这样苦闷的环境里就靠家里的两三知己给他打气,他似乎是个温暖的情感丰富的人,歌星芭芭拉・史翠珊唱红了的那支歌中所谓“人――需要人的人”,在心理上倚靠脂畸笏,也情有可原。近人竟有认为此书是集体创作的。

他完全孤立。即使当时与海外有接触,也没有书可供参考。旧俄的小说还没写出来。中国长篇小说这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是刚巧发展到顶巅的时候一受挫,就给拦了回去。潮流趋势往往如此。清末民初的骂世小说还是继承红楼梦之前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请原谅我这混杂的比喻。

程本《红楼梦》一出,就有许多人说是拙劣的续书,但是到本世纪胡适等才开始找证据,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喂,是假的。”我伸手去碰碰那十来岁人的肩膀。这两本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红楼梦》遗稿有“五六稿”被借阅者遗失,我一直恨不得坐时间机器飞了去,到那家人家去找出来抢回来。现在心平了些,因为多少满足了一部分的好奇心。

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也幸而我的兴趣范围不广。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选自《红楼梦魇》,有删改)

品读赏析

十二楼的爱情篇7

我们的学校座落在六横岛的最东端,全校二十二个班级,九百七十二个学生,五十四个老师。占地面积二十五亩,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去年我们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学校”,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

我们学校有两幢教学楼和一幢综合实验楼组成。1号教学楼是中、高年级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2号教学楼是低年级的教室;综合实验楼里有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和多功能教室,里面设备俱全。

三幢楼房成“一”字形排列,中间有绿化带镶嵌其中。1号楼和2号楼中间是小花园,小花园正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水池,池水清澈见底,池中的小金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好像在捉迷藏。池中倒映着蓝天白云,真是“鱼在天上游,云在水中飘”。小花园左边有一座假山,假山上有盘旋而上的小路,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的前面有一棵参天的广玉兰树,到了五月,开出白色的象玉盘似的花。小花园的右边有几棵茂盛的桂花树,到了八月,淡淡的清香弥漫着整个校园。小花园内还有樟树、柏树等有序地排列其中。2号楼和综合实验楼中间是一排笔直挺立的水杉,像卫兵守卫着学校,也像征着我们的学校蓬勃向上,我们的学生勤奋上进。

我们学校的前面是苍翠欲滴的竹林,后面是一万多平方米的大操场,有三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操场的西边有单杠、双杠、爬竿等,同学们经常在操场上锻炼身体,做游戏。操场北边是围墙,中间有一个升旗台,正面“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闪闪发光,台上矗立着一根二十多米高的旗杆,五星红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操场的四周种着竹夹桃树、冬青树、黄梁树和各种各样的花,“我们的学校似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我爱我们的同学,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学校!

指导教师:邵苗英

十二楼的爱情篇8

这个评价或许过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福楼拜力求完美。

福楼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家,他自称,他也确实是艺术家,文字的艺术家。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每一部作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是呕心沥血的结果。对于他,小说的形式和风格比其内容更加重要。他写得很慢,很苦,反复修改,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仔细的观察或亲身体验,要求文字具有音乐的节奏。(“一句好的散文应该同一句好诗一样,是不可改动的,是同样有节奏,同样响亮的。”)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时,他感到自己也好象也中了毒。

他写《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个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一千八百页,最后定稿不到五百页。当然他有条件这么做。他出身富裕的资产阶级,不必为谋生而忙碌,更不必卖文为生,有的是精雕细琢的工夫。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杂志》上发表,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如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一样,《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小说的清算。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她成年后嫁给一名乡镇医生,平庸、迟钝、不解儿女柔情的包法利,真所谓“彩凤随鸦”。于是她不安于室,先后成为风月老手、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人。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高利贷向她逼债,她只有服砒霜自杀。

故事很简单,没有浪漫派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无非是一个“”通奸,自食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讲故事,他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外省风情》。他为我们展示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对高尚的理想,乃至爱玛这样对虚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药剂师奥梅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福楼拜自己就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这部今天进入文学教科书的作品,在它发表的第二年却被当局加上有伤风化、诽谤宗教等罪名,由检察官提出公诉。检察官列举书中四个段落为佐证。一,爱玛在树林里委身于罗多尔夫,她因而变得更加美丽:这是对通奸的颂扬。二,爱玛病后去领圣体,她用对情人的语言向天主倾诉。三,爱玛与莱昂在奔驰的马车里(《巴黎杂志》的编辑删掉了这一段),然后是对他们幽会的旅馆房间的“描写”。四,对爱玛临死终场面的描写违背宗教和道德原则,夹杂的联想。

我们且看第三项指控。检察官委婉地称之为“马车里的沦落”的那一段:

车子掉头往回走;而这一回,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只是在随意游荡。只见它先是驶过圣波尔教堂,勒斯居尔,加尔刚山,红墉镇,快活林广场;随后是马拉德尔里街,迪南德里街,圣罗曼塔楼,圣维维安教堂,圣马克洛教堂,圣尼凯兹教堂,---再驶过海关;---旧城楼,三管道和纪念公墓。车夫不时从车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绝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车厢里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么魔,居然就是不肯让车停下。他试过好几次,每回都即刻听见身后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于是他只得狠下心来鞭打那两匹汗涔涔的驽马,任凭车子怎么颠簸,怎么东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焉头耷脑,又渴又倦又伤心,差点儿哭了出来。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桶之间,在街上,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睁大眼睛,惊愕地望着这幕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不停地在眼前晃来晃去,颠簸得像条海船。

有一回,中午时分在旷野上,阳光射得镀银旧车灯锃锃发亮的当口,从黄步小窗帘里探出只的手来,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纸屑像白蝴蝶似的随风飘散,落入远处开满紫红花朵的苜蓿地里。

随后,六点钟光景,马车停进博伏瓦齐纳街区一条小巷,下来一个女人,面纱放得很低,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这段叙述,适见福楼拜艺术手段的高超。他让读者处于车夫与市民的视角,猜想车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今的通俗小说作者或者影视编导处理汽车(相当于福楼拜时代的马车)里的场面,不知浇上多少浓油赤酱。

再看对旅馆房间的“描绘”: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温馨的房间,尽管华丽里透出些衰颓,他俩依然钟爱无比!每次来总看到家具依然如故,有时还会在台钟的底座上找到几枚发夹,那是上星期四她忘在这儿的。壁炉边上,有张镶嵌螺钿的黄檀木小圆桌,他俩就在这圆桌上用餐。爱玛把肉切开,连同温柔甜蜜的千言万语,一块儿递给他;香槟泡沫从精致的酒杯溢出,流到她的戒指上,她忘情地纵声大笑。他俩已完完全全被对方所占有,根本无法自拔,因此都以为这儿就是他俩的家,他们要在这儿一起生活,直到地老天荒,就像一对年轻的终身夫妻那样。他们说我们的房间,我们的地毯,我们的椅子,她甚至管莱昂送她的拖鞋叫我的拖鞋,那是当初看她喜欢,莱昂特地买给她的礼物。这双粉红缎面的拖鞋,用天鹅绒毛滚着边。她坐在他的膝上,脚够不着地,只能悬在半空;这时那双小巧玲珑、鞋跟不包革的拖鞋,就单靠光脚的脚趾点着。

与其说作者“”,不如说是检察官大人神经过敏。

幸亏福楼拜请出一位地位显赫、能言善辩的大律师,法庭最后判福楼拜无罪。

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包法利夫人》成为畅销书。这以后,由于这篇小说多层次的、丰富的内涵,更由于持不同美学观点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们各取所需,它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只能挂一漏万,举其大端。

尽管福楼拜本人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等颇有微词,左拉对《包法利夫人》推崇备至:“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程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

早在上一个世纪,已有论者强调这部小说的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儒勒.德.戈吉耶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应该说,“包法利主义”的存在先于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国界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或“始乱终弃”的“红颜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当今世界,青年男女对明星、对“大众情人”的崇拜,其实也是“包法利主义”的一种变体。)

本世纪初,从英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开始,批评界致力于凸现福楼拜作品的艺术层面。詹姆斯写道:“福楼拜只在表现手法中看到艺术品的存在,他向我们提出挑战,看谁能确定另一个评定作品生命力的标准而不论为笑柄。”

福楼拜研究本世纪蔚为显学。六十年代兴起的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们视福楼拜为先驱。让.罗赛主要研究《包法利夫人》的叙述技巧和叙述观点,他说这部“什么也不涉及的书”是现代反小说的祖先。这话也不是毫无根据。福楼拜本人在一封信里说过:“我以为美的,是一本什么也不涉及的书,一本没有外部联系的书,它以自身风格的内在力量支撑自己,如同地球无所评籍,悬在空中,一本几乎没有主题的书,或者,至少,主题几乎是看不见的,如果这是可能的。”在另一封信里他说:“因此既没有美丽的题材,也没有卑贱的题材,而且,从纯艺术的观点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把不存在任何题材奉为格言,因为风格本身就是观察事物的绝对方式。”小说中对物体的刻画越是精细,这个物体就越是孤立于它从属的那个整体,除了它作为物体存在在那里,失去其他任何意义,如小说中夏尔的那顶帽子。

萨特研究福楼拜,写了一部两千页的大书《家庭的》。他认为“被动性”在福楼拜身上非常重要。他爱用被动态造句,也是被动性的体现。他的父亲,鲁昂的名医,在家庭里滥用权力;母亲对他没有感情;继承父业,也成为名医的兄长引起他的嫉妒心。凡此种种,造成他的孤僻倾向,使他成为一个曾经是不幸的,后来又把神经官能症作为摆脱不幸的办法的人。艺术或文学不一定是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事情,但是为艺术而艺术,如福楼拜,要求一种神经官能症。

最后要提到著名的秘鲁作家略萨,他写了一部研究福楼拜的专著《无休止的》,标题来自福楼拜的一句话:“承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是沉溺于文学,如同无休止的。”(1858年9月4日致勒罗瓦耶.德.尚特比小姐的信)他推崇《包法利夫人》为第一部现代小说,赞扬福楼拜对形式完美的追求,认为在后者身上,“形式从来未与生活分离:形式是生活最好的维护者”。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的文本为批评家的诠释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对于翻译家,文本在形式上的完美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词义,如果他尽心尽职,还要尽可能顾及原文的音乐性。李健吾先生以作家的才情译书,他的译本行文潇洒,有的翻译评论家誉之为“定本”。他的文章确实漂亮,试引一段(第三部第五章,爱玛坐马车从永镇到鲁昂,城市在她的眼下出现);

城像圆剧场,一步比一步低,雾气笼罩,直到过了桥,才乱纷纷展开。再过去又是旷野,形象单调,越远越高,最后碰上灰天的模糊的基线。全部风景,这样从高望去,平平静静,像煞一幅画。停锚的船只,堆在一个角落;河顺着绿岭弯来弯去;长方形的岛屿,如同几条大黑鱼,停在水面,一动不动。工厂的烟囱冒出大团棕色的烟,随风飘散。教堂的尖顶突破浓雾,清越的钟声有冶铸厂的轰隆轰隆的响声伴奏。马路的枯树,站在房屋中间,好象成堆的紫色荆棘一样。雨洗过的屋顶,由于市区有高有低,光色参差不齐。有时候,吹来一阵劲风,浮云飘向圣.卡特琳岭,仿佛空气凝成波涛,冲击岸边绝崖,先是气势汹汹,转瞬又销声匿迹了。

我们看到,李先生爱用四字成语和四字结构,因此句读较多,这一段文字一共用了三十五个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分号和句号。福楼拜极其重视文句的节奏,原文只用了二十二个标点符号。本书作者周克希先生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原文的节奏,他的译文用了二十五个标点符号:

像圆形剧场那样下凹,沐浴在雾霭之中的这座城市,过了桥那头才渐渐开阔,布局也没了章法。再往后,平坦的田野重又走势单调地隆起,延接到远处苍茫的边际。从高处如此望去,整片景色了无动静,像一幅画;下锚的船只挤挨在一隅;河流在葱郁的冈峦脚下描画出流畅的弧线,椭圆形的岛屿恰似露出水面的一条条黑色的大鱼。工厂的烟囱吐出滚滚浓烟,随风飘散开去。铸造厂传来隆隆的响声,和着矗立在雾中的教堂钟楼清脆的排钟声。大街两旁的树木,凋零了树叶,宛似屋宇间一蓬蓬紫色的荆棘,屋顶上的雨水犹自闪着亮光,屋面随地势起伏而明暗不一。时而,一阵风挟着云团掠向圣卡特琳娜山冈,犹如股股气浪悄没声儿地撞碎在峭壁上。

上一篇:引人注目造句子范文 下一篇:家长对孩子的评语简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