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14 19:48:25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1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6-03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课堂教学在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已经开展了5年的时间,导学案在语文教学组中使用得较为系统。本文以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意见及看法,使导学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帮助高中阶段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我们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全年级学生(420人)、高二全年级学生(4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书面问卷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导学案的编写体制、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具体感受等。共发出学生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问卷回收率98.7%。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语文阅读课上,你最希望的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方式”这一提问中,有41.35%的学生选择了“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相结合”,2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学习,有问题再请教老师”,29.7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全程讲解”。说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还是比较依赖的,当然,也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导学案展开小组讨论。在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般做法,有57.76%的学生选择了“求助小组同学”,27.99%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教师”。在学生喜欢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式中,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占到68.7%。说明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希望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更期待老师在导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显然,作为高中生,学生更愿意也更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我思考和体悟的时间,但同样也渴望在遇到疑难时可以与同学进行探究,或者得到老师的指导。这不但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同样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比较明确,同时也认同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将课前预习、课中疑难的探究、课后复习形成文字形式的导学案,就是能够满足学生期待的、保证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二)学生对导学案编写体制的评价。在“你使用的语文阅读课的导学案包括哪些部分”的提问中,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堂研究、达标测试是导学案中最常出现的部分,占所有选项的80.45%。这一数据说明,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并且设计了一定的环节对课程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情景创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是不常出现的部分,只占到总量的17.76%。

导学案学法指导的弱化,其实是弱化了导学案“导学”的作用,也就是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就很难说实现了课前预习的目标。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学法指导,对即将展开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也很难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影响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有53.25%的学生在“你对老师每次发放的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总体满意程度上选择了“一般”。结合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可知,导学案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情景设置,导学案此时等同于一张张的讲义和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导学案失去兴趣甚至有厌倦情绪,这就违背了编写导学案的初衷。可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直面如何“导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问题。

20.39%的学生在“你认为导学案在什么时间使用效果最好”的提问中,选择了“课前、课中、课后均使用”。说明学生在为何使用导学案、何时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导学案这些问题上,认识是不充分甚至是比较模糊的。其中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担任着主导角色的语文教师,并没有透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没有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对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目的不能理解透彻,在课堂上的操作必定是失误连连,不能发挥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效果。这一现象在“你的语文老师是否在语文课堂上配套使用导学案”有所体现,28.32%的学生选择“偶尔”,30.3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只有37.89%的学生选择“经常”。教师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

(三)学生使用导学案的体会。30.01%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中,选择了“时而注意时而没注意”。显然,学生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受不到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感受不到导学案在阅读课文时给予他有效的帮助。导学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反而成为学生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资料。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讨论问题以理解掌握知识的作用,30.59%的学生认为“相互启发,培养了能力”,36.26%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但仍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仍然是形式主义,效果与以前差不多”。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学生没有在合作讨论中得到自我提升,这也是导学案得不到重视、导学案的使用不到位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阅读课上讨论时会出现的现象中,41.35%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结果达成一致”,余下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场面不热列,讨论不起来”或“难以达成共识,草草收场”又或者“讨论无秩序,乱轰轰”。可见课堂的讨论时常是以无效收场,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并未较好地在讨论环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没能及时地对学生讨论冷场的情况给予引导;同时也反映了导学案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讨论,导致讨论冷场。

27.7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语文的复习“很有帮助”,51.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帮助不大”。对于课后如何使用导学案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课后复习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也是不到位的。有21.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他的最大帮助是“按照导学案预习,简单方便”,20.39%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训练了解题思路”。

24.93%的学生认为通过导学案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有31.7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培养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8.78%的学生选择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35.8%的学生在老师使用导学案后,认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得到提高或者有所提高。学生在使用导学案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自身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可见,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四)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对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评价和建议中,学生集中表达了如下观点:一是希望能够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和合作课堂的学习,提升语文成绩和能力。二是导学案编写时重复的内容过多,形式较为固定,引导不足,更像是抛出题目供给学生解决,希望导学案的编写能有更多的新意。三是导学案中较难的题目,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必须承认,导学案的使用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学情。但是,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编写和引导导学案使用的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认同,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

三、建议

针对当前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合理化的建议:

(一)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打磨教学的各个环节。(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确保对导学案的使用目的理解透彻、高度认同。认真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力求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适合各种类型课堂的成型导学案模板。(2)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合作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进授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力求得到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认同。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依托导学案进行预习、讨论展示和总结反思等工作。将导学案的作用最大化。三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勇敢展示、敢于质疑,将学生的难点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

(二)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程学习。(1)学生要加强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认同。课前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完成导学案课前学习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有个人专属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2)学生要培养乐于合作和分享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讨论环节。导学案的最佳载体是课堂中的合作讨论,只有勇于暴露问题,乐于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对课前疑惑的问题、课内的重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要学会在课后将导学案功能最大化。导学案的使用分别体现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讨论展示、课后的整理复习。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导学案的课后整理。实际上,经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中的积极讨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说已经实现多次重复,学生在课后对导学案的整理,实则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待到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后,整理过的导学案将会是学生复习相应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学校应重视导学案的使用,积极推进学案导学的进程。学校要给导学案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要多方面给予教师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以导学案为依托的课堂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在课堂中正确使用导学案的意识。推广实用的课例,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师的通力合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直面此次调查问卷中反馈的突出问题,不断寻求解决的办法,力求导学案在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日臻完善,实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素养的终极目标。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案教学 探讨

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率先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山东、江苏、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的一些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教学模式风靡一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撰文对学案给予正面的评价。于是,不管在小学还是中学,不少学校开始纷纷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掀起学案热潮。然而,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本学校、本地区的学案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来看,语文教学,应勇敢地对学案说“不”。

一.学案的内涵及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质

根据文史资料记载,古代“学案”是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这个概念起自明清交接之际的黄宗羲,他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而今,研究者、倡导者所推崇的“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方案,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导学案”。

按一般的理解,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其一般栏目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小结、练习答案和提示、资源链接(课外拓展)等。内蒙古师范大学裴亚男老师研究了190篇有关论文,认为学案的操作程序无论复习课和新授课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升华阶段四个阶段。笔者所在学校发给学生的语文导学案已逐渐简化成现在的三大板块:预习指导与检测、同步训练、当堂检测。事实上,这些内容多是资料上的习题选编或摘抄。而教师手里的学案则被称为“教学案一体化”,即教案(仅教师有)+导学案(学生也有)。笔者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到,事实上,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设计学案的过程就是重复搬题的过程。语文学案目前并没有一个切合实际而又真正行之有效的样本可依。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是强化了应试教学与题海大战。这就是目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质。

二.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弊端

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固然有其值得提倡的地方。但笔者认为,各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学案比较适用于理科,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实施统一的模式,语文素养的提高决不应该是白纸黑字的学案就能体现的。所以,在各级各类学校跟风使用学案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种种弊端。

(一)背离语文教学的宗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目前使用学案进行的语文教学,实质就是课前、课上、课后都在忙那几个习题上的基本知识点,而丢弃了习题以外的大语文的丰富内涵,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

(二)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普遍较大。一般学校,语文教师都是任教双班。一个语文教师正常的工作就有两个班的课务、两个班的早读、两个班的作业,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用了教学案,学生做的学案又得批改。由于语文习题琐碎,批改起来远比其他学科繁难得多。实践证明,使用学案,语文教师每天花在学案批改上的时间就远远超过备课的时间,再加上早读检测、每日作业等,语文教师整天都埋头于成堆的习题批改中,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远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工作。而批改过后,又要有连锁的评讲、订正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而这些无非就是在对付习题。这样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主次颠倒,丢掉西瓜捡了芝麻。

(三)增加学生的负担。

当前,各学校使用统一印制的学案,其本质就是每天给学生印发统一的习题。课前老师忙于找习题去编写印制;课上、课后学生忙于做习题。中学阶段,学生所学的科目又多,每学科每节课都得有统一的学案,学生每天就得应对很多份学案,还有每门学科的课后作业,这就狠狠地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导致学生逐渐厌学。其实,语文学习,更多的应重视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而并非一定要做多少语文习题。

(四)阻碍语文教师的自身发展。

使用统一的语文学案进行教学,大大阻碍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理由如下:

1.学案,不利于语文教师展示个性风采。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百花齐放,彰显教师个性特色。即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特色具有导向、凝聚、亲和等诸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带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属于其个性聪明才智特质的展现。体现在备课、教学过程,尤其是智慧应对课堂生成中,如果教学时使用详尽的、统一的学案,被学案牵着鼻子走,那么,教师的个性特色就根本无法展示,这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语文学科本身就应是培养学生灵性和悟性的学科。在这种僵死的教学模式控制下,怎能培养出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又怎么造就有灵性和热情的语文教师?

2.学案使用,不利于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语文教师必须读书,读书能提高人生境界,提升本身的品位:读书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储备:读书能生成专业智慧,使自己更聪明。说得功利些,读书能解决备课中的难题,读书能使自己授课时滔滔不绝。

但目前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每天正常超负荷地工作,还要按规定的模式、规定的学案去上课,还要应对各级各类领导部门的相关督查,语文教师根本挤不出时间来阅读。长此以往,语文教师的阅读热情也就被消磨殆尽了。而高效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来自于语文教师丰富的自身阅读。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都丢失了,又怎么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五)培养书呆子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标还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目前语文学案教学,是在培养只会做题的书呆子。首先学案里只有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板块式问题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没有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也没有了自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的过程。同一年级学生使用同一学案,根本照顾不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扼杀学生的个性。其次,语文教学使用学案,学生就不会主动预习,而把学习过程进一步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致学生逐渐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第三,阅读是语文的生命。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目前,由于学案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挤去学生很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总量远远不够。学生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也逐渐不会阅读了。不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培养!笔者与同事已认识到了学生阅读的严重不足,只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挤一挤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一点可怜的课外阅读。这是怎样可悲的现状啊!

三.理性面对,敢对学案说“不”

教学的不断改革,才会有所创新。从某些角度讲,学案可能有利于某些学科的学习。但几年的实践证明,学案不适用于语文学科。面对各级领导对学案的跟风热潮,一线语文教师要敢于拒绝跟风,冷静、理智地对待教学改革中的种种弊端。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曾多次向领导提出过不用学案的建议。现在,学校对语文教学中强制使用学案有所松动,这使语文素质教学有了实践的弹性。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已表明,语文学案的使用已呈现出种种严重的弊端,语文教师要勇敢地对学案说“不”,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3

关键词: 农村学生 语文导学案 语文学习状况 必要性

一、农村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分析

农村学校要发展并推广语文“导学案”绝非易事,受到许许多多条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不容乐观。

1.语文自学能力低下

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长期应试教育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学生课外学习就是堆积如山的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经被压抑,由此导致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疲倦,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很显然,学生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与语文导学案的操作要求相去甚远。

2.自觉性低下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普遍比较低,表现在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书本有什么,我就学什么;考试考什么,我就练什么。虽然老师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但能够完成的学生很少,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让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巨大的排斥感,要让所有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不现实。导学案并不是单一的课后作业,它是教师为了学生课堂学习而设计的有目标、有内容、有流程的学习方案,形式多样、功能丰富,具体操作需要学生有极高的自觉性。

3.资源的匮乏

导学案的研究、设计、实验、修改、推广需要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这些是农村学校最匮乏的两种资源。导学案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所以绝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未将其作为考虑对象。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在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作为支撑,所以资源的匮乏必将影响“导学案”的有效利用和开展。

二、农村学校语文“导学案”出现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近年来,语文界对导学案的研究创新很多,成功案例不在少数。但是成功的案例学校和农村学校条件差距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天壤之别,所以单纯嫁接别人的成果往往会造成不良反应。我在设计导学案时,根据我校是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1.效度、信度、量度

导学案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学生刚接触时不太习惯,方式方法还没有掌握,学习主人翁意识不够强,此时不适宜设计过于难的题目。如果导学案中出现太难的题,学生好不容易重燃起来的对语文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反而阻碍学生对使用导学案的热情。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特别注意对导学案中文字的斟酌,做到字字精练,句句明了,不让学生琢磨不透,不会出现有分歧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

2.注意交流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与教材交流。导学案是教师设计给学生用的一根“拐杖”,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实验这根“拐杖”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接着教师之间需要交流,交流对课文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情,只有和教师交流得多了才会发现更好的方法和思想。最后要和学生交流,教师一定要改掉“一言堂”的坏习惯,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导学案的设计。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状况,因为导学案是一种形成性学习,它不是为了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为了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做到“跳一跳,摘果果”,最终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每个学生的起始高度是不一样的,要做到因材施教。

3.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导学案

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我采用分层教学,每次设计导学案都会设计三种层次的问题,依据所有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结合小班化教学形式,将全班分为七个学习小组,注意小组内不同能力学生的搭配,组内分工明确,导学案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有了成就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4

一、教师对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存在认识问题

学案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只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把“先学后教”当成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于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教师总是在无形中把课堂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学,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教。久而久之教师上课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机械呆板,于是语文课堂成了训练课、习题课,学生埋头于学案,教师也沉浸于学案难以自拔。使得语文课大同小异,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人文性、文学性、活动性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先学后教”思想的精髓。“先学后教”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新课程标准》思想的高度概括。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语文,最终还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案设计缺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追求新奇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即使有效,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然而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设计题案,而没有渗透学法指导。学案是面向学生的,重在“学”,因此指导学生怎么学才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案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对学生的预习、课堂达标、课后巩固这些最基本的环节没有体现出来,没有深入细致的指导,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模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却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三、学案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写

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都重要,但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对中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当然写作也是作业,这里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说。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是死的,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或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

然而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只关注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作业练习,却缺乏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训练不能只靠作文课,必须渗透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然而学案设计中几乎没有作文练习和片断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也是语文学案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四、学案设计和教案设计混淆的问题

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帮助,是给学生用的,而不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教案”与“学案”,一个着眼于教,一个着眼于学;一个着眼于教师本体,一个着眼于学生客体;一个侧重于教师“给予”,一个侧重于学生“拿来”;一个侧重于“学会”,一个侧重于“会学”。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认清学案的本质属性,没有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听老师的课,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拿着学案,先让学生读目标,再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的顺序展示课前预习(字词、文学常识),然后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订正答案。老师说的少了,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把学案设计和教案设计混淆了。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5

一、 在导学案教学中尝试运用单元教学模式

导学案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它克服了学生学习语文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导学案好比半个老师,能提供及时的指导,还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导学案的运用也有其不足,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单元教学模式优化学案来帮助解决。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这种单元教学模式比单篇教学模式具有种种优势。那么,如何利用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优化学案运用呢?一是利用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优势,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利用单元教学内容相连性的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规律。具体设想是在教学中以单元为主,通过字词及文学常识教学、内容解析教学、主题教学、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教学四个方面设计学案。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学案为主,教师给予学生课堂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1-2课时完成初步学习。

二、 在导学案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

单纯运用导学案上语文课,感觉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后,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造热情,为他们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如教学《三峡》,导入可通过观看视频《三峡掠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等,在悠扬的长调中,在优美的画面里,让学生步入音乐天堂。音乐与图片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了解三峡的兴趣,从而弥补了导学案的不足。

三、在导学案教学中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非常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方向,实质上就是教师并没有把合作探究和学案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学案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和资料设计到学案中,并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等的指导,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指导等相关的资料呈现在学案上,起到类似多媒体一样呈现文字的作用。这样,学案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结合,合作学习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导学案式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 在“导学案式”课堂教学中实践拓展延伸

拓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没有拓展学生肯定学不好语文。在设计学案时需运用好学案的自身优势——呈现的方便性,将需要拓展的资料和内容呈现在学案上,这些内容可以是写作训练,也可以是典型阅读、相关资料、中考链接、名言警句、诗词积累等。这样既对课本内容有了拓展延伸,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其实关键在于既依附学案,又不断拓宽学案探索之路。尝试运用单元教学模式,融入多媒体教学,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实践拓展延伸,这些举措不仅不会脱离学案设计的初衷,反而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生机盎然,真正让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新课改之后,学校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地位,学生应该占中心位置,教师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达不到良好教育学生的目的。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引入得到了很多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语文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流程

此次研究对我校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研究在每个年级中挑选了一个班(50人)作为实验组,本年级其余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案导学”法语文教学,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方法。3个月后,对教学结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2.中职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第一,实验组和对照组语文成绩比较: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得出,实验组学生语文平均成绩为83.23分,对照组学生成绩的平均分为72.39分。两组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实验组学生中有56%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习之后,课堂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作业完成方面,有88%的学生作业完成良好。

第二,中职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有59%的语文教师认为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之后,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同时,适当的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调控,并进行学习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案导学”教学之后,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布置作业时,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比较良好。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投入程度不够高,有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还需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第三,通过上述的试验和结果分析可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而且能够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年级差异,通过在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进行实践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年级的学生以及任课教师都很赞同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年级之间没有差异。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学案导学存在的缺陷

1.形式单一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太过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中职语文“学案导学”教学应用的还不是非常广泛,很多资料都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这虽然对很多教师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指导作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此产生的,很多教只知道一味的模仿别人的方法,这就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2.认识不到位

由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缺乏一定的认识,将导学案视为一份单纯的完成学习任务的试卷,仍然被动的对照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在书上找答案,没有主动思考和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导致教学案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三、促进中职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新课改之后,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将自己作为课堂的核心,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老师眼中“听话”的学生。而要想真正的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当然也不能一味的不管对错就让学生“一讲到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备教材、备学情,精心设计一份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讨论。

2.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我国中职生已经习惯了课前预习、上课听讲、做笔记、下课复习的学习方式,这就导致很多中职生不会主动去学习,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课文或者老师讲题目、讲重点、讲答案。学生很难一下子改变这种单一接受式学习。所以,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些弊端,努力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习惯,激励他们多预习,多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信心。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动力,能够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每个人的性格和脾气不同。有的学生脾气暴躁,有的学生性格怪异,有的学生胆小多疑,有的学生调皮捣蛋,有的学生自私、爱耍小聪明,有的学生狂妄自大,有的学生出“出口成脏”、没有礼貌,而有的学生开朗乐观、热心助人、关心班级、勤奋好学、尊重师长。不管学生性格好差,不管学生努力与否,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向上的品格,充分信任他们,相信他们都是可塑之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老师了,师生之间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能完成老师设计的学案,并且在课堂上能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效率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后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值得更多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兵.中学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才智,2016,13:185.

[2]张冬梅,郑红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与展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17-120.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案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41-01

1.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案"习题化"。 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试题,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的练习作业,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拓展练习是必需的,但是,它不同于同步练习。在学案设计中,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1.2 .学案"教材化"。 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把学案变成"教材",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完全是讲解学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学案"。语文课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是学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语文学案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师生多重对话。语文学案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放下书本,拿起学案,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语文学案"教材化",语文学案只是语文学习的素材之一,一种语文课堂学习资源,一个凭借,只是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或操作流程。

1.3 学案"问题化"。 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式,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当然我们认为问题是导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在学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学中一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提,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在学案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主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导学价值。

2. 解决语文学案教学问题的策略

2.1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首先要弄清学生的起点和课堂的终极目标之间的距离 。高效课堂具有四个要素: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即这节课让学生重点学什么?用多少时间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为此,在备课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起点,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终极目标,并思考如何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起点到达终点。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两则》为例,我们要先分析学生实际。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新闻的知识,而本课则要求学生了解新闻的结构、要素、语言特点等知识,所以,在学案的设计中就必须先降低高度,从学生熟悉的报纸新闻入手,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最后归纳整理出新闻的相关知并引导学生去体会新闻的语言和感受战争的主题这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教师要明确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才谈得上高效课堂的实现。

2.2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好课前和课后的时间。 学案的设计不只包括课堂的时间,更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强化练习,因此学案的设计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展示、重点探究、课堂检测(或课后强化练习)等环节。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和教材特点,课前预习可包括相关资料的搜集与阅读、生字词的自学、课文的初步感知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准备。课堂交流展示是对预习的展示和补充,将课文学习中一些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讯息充分教给学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重点探究这一块中主要落实本课的学习重难点,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或讨论、辩论等和老师点拨总结等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检测一般包括基础知识和本节课的主要能力的强化训练与检测,根据实际课调整到课后进行。

2.3 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比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在课下熟读剧本,分配角色,在课上表演出来,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做好均衡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知识。

3.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要重视课后的练习,将掌握薄弱的环节,反复多次练习,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将知识巩固起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4.结语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篇8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规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人WT0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lO%”。然而,并非所有的法学专业课程都天然地适应双语教学。在教育部规定的十四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大多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属于国内法的内容。如民法,刑法等部门法本身的逻辑体系,法律渊源都与英美法大相径庭,双语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混淆概念,得不偿失。相比之下,国际经济法更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一、国际经济法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外语表达国际经济贸易法律方面的专业问题,用外语提供国际经贸法律服务的技能。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规则,而且可以使其熟悉国际经济法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提高以英语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能顺利地从事经济贸易和国际法律交流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增强了日后就业的竞争力。此外,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还能为将来有志于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的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锻炼其掌握和分析第一手英文资料的能力,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培养人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WTO规则的背景是西方法律制度的国际化,要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与WTO接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西方法律制度接轨,这就要求我国法律学人要站在能与西方法律学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水准上,否则就不能够参与公平竞争。

国际经济法自身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国际经济法的渊源较为复杂。其中国际条约、惯例以及外国的正式文本通常都是英文版。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法结构、语言及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汉语思维者和英语思维者思维方式的不同,难免导致相互翻译时将信息遗漏或言不达意,甚至错误理解。基于中译本进行的教学,可能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有些术语和规则,只有还原到其原来的语言文本中,才具有真实的含义。我国某些国际经济法教科书中对一些条约、惯例以及有关外国法的翻译并非完全精准,可能会造成对相关法律的误读。例如在英国法中,提单的性质属于Document of Title,即权利凭证。

而在我国的一些国际经济法教材中,这一术语却被解释为物权凭证,抹煞了提单亦具有债权凭证的作用。其实英国法中没有债权和物权的区分,也不像大陆法系那样有系统的物权体系。尽管国际经济法某些内容属于中国国内法的范畴,但其毕竟调整的是涉外经济关系,例如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三资企业法等。使用英文传授该部分内容可以令学生在探索正确英文译文的表达方式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相关法律的理解。

在国际经济法开展双语课程也就有较高的可行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双语教学”课程定义为: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 以上(含50% )的课程。其中教材可作广义理解,不应局限于教科书本身。大量的英文条约、惯例和案例为国际经济法提供了充分的教学材料和资源。直接采用英文版的法律文件省去了翻译和出版的环节,更能跟上法律发展和变化的步伐,将国际经济法最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其次,国际经济法的授课对象通常都是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之低年级相对有所提高,更容易适应双语教学。从学科内容来看,国际经济法与其他法学学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这令双语教学的开展更具可行性。

二、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较之传统的讲授方式更具有启发性,能够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积极思考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尤其适合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由于受听说能力相对较弱的限制,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本能的距离感。如果教师仅仅使用传统纯讲授的方式,是用理论讲理论,就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久而久之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引人形象具体的案例能够创设相关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不仅提供了令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平台,有助于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精神。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使用英文表达法律问题的机会。

在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英文资料的精准翻译十分重要。但毕竟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并非法律英语的学习,而是要以精准的翻译为基础,强调对相关英文资料的深层次法律内涵的理解。国际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深人分析才能够把握其精髓。案例教学对于实现这一目的大有裨益。引入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不再仅满足于了解甚至识记英文法律规则的中文意思,而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去探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将相关的法律规则应用于案件事实。通过直观具体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法律规则,更加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点。

三、结合案例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方法探讨

(一)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兰德尔于1870年创立了案例教学法。学生要在课前阅读教师指定的相关案例。教师则采用苏格拉底式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进而寻找出案件背后的法律规则。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像律师那样思索,像法官那样办案,培养其法律技能及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法学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但纯粹的案例教学并不适合国际经济法。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国际经济法而言,以条约和惯例体现的成文法决定了不能完全摒弃大陆法系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在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和理论性方面亦具有案例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法律概念,而不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不必提前预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举例所用的例子往往是为了服务于某一个特定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结合案例教学法要求采用案例讨论课的形式,真正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教师则应该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独立地分析案例,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事实上,结合讲授式与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

即便是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这些普通法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完全采用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而是结合讲授(1ecture)加辅导讨论(tutoria1),同时使用教科书和案例的方式以兼顾法学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

应先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进行案例讨论课。要适当分配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这两种教学方式所占的比重。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对国际经济法导论部分,应主要以讲授方式为主;而对于国际货物买卖法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则应适当加大案例讨论课的比例。

(二)英文案例资料的准备。

法学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在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教师应从该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出发,根据其特点决定案例教学在该部份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对于那些文本本身涵义较为模糊条约或惯例重要条款以及某些源于英美法的重要原则,应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课进行学习,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其法律内涵,熟悉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选取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真实案例作为案例讨论课的资料。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提供第一手的判决书供学生研习,使其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其含义,并得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除了确立某些原则的经典案例外,还应该选择体现对该原则的突破和发展最新案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法律的演进,接触到最前沿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对于理论和实践中上存在争议的问题,亦应选择体现不同立场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纠正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味地接受权威观点的学习误区。

英文判例的篇幅较长,结构亦较为复杂,学生又缺乏普通法教育背景,直接将整篇英文判例交给他们阅读研习难度过大。教师应从中摘出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关的事实以及法律问题,并着重保留法官的判决及推理交给学生阅读。这样即减轻了学生阅读长篇英文判例的负担,又能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重要法律规则内涵的理解和应用。随着学生对英文案例熟悉程度的加深,可以逐渐增加案例的数量和难度。

(三)双语案例讨论课的开展。

教师应该在课前将相关的案例发给学生预习,然后在案例讨论课上通过问答、讨论等多种沟通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双语案例讨论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应遵循从易到难的阶段性教学模式。在案例讨论课进行之初,应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对英文案例熟悉程度的增加以及对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畏难情绪的消除,教师的角色应逐渐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过渡到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评析的方式。可以提前把学生分组,要求两组学生分别站在争端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抓住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案例讨论课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分派讨论任务的时候应告诉学生应主要从哪些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在各组发言讨论后,教师应就其中重要问题提问,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操纵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在经过问答讨论等阶段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并且要就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

上一篇:给朋友的新年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一切顺其自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