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格言范文

时间:2023-09-21 08:40:46

关于爱情的格言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1

伦理学不为人创造出一种价值规范,即使其中部分有规范性的成份,但它由此岸的生命情感世界自然呈现出来,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象征。伦理学描述人的生命情感的逻辑图景,即爱的图景。当然,这种图景不能同人的生活与人性相对立。人的现实生活,主要是一种情感生活,离开情感而相互照面在根本上是不可能的。至少,陌生人的照面,是基于他们同为人的同根体验。所以,伦理学的原则是情感的、爱的原则而非理智的、思的原则。所以,伦理学拒绝寻问为什么爱的问题,由于人所爱的对象就构成他爱的原因。它使用的陈述句,是描述性的而非判断性的。伦理学不执着于人的行为的应然性,在逻辑上没有支持或反对它的结论的证据。在此意义上,伦理学不是一种理论。这并不是指伦理不关怀普遍的道德问题,但不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伦理学会赋予我们个人的某些欲望以普遍性。

伦理学不认识道德上的善伦理学展示爱的普遍逻辑图式。

如果从人的文化心理中的客体化本源的相关性方面来审视伦理学,那么,它所展示的个人的某些欲望,乃是共在者全体在此岸世界同根的欲望。伦理学不评价人的行为但同人的行为相关联。相反,人的行为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展示。个体生命选择什么样的行为,除了根据其理性外,还更多地以情感原则为原则。此岸的情感生活,主要表现为爱的行为。人只有从爱的行为过程中才会理解爱的本根;男女只有在爱的实践中才明白自己寻到什么样的爱。从爱的行为探究伦理学,就是从个体生命的情感活动展示伦理学。

同样,把伦理学的使命规定为“认识道德上的善”,这是科学主义伦理学对其使命的无明,又是它的必然推论。

伦理学的对象与其说是善,不如说是人在此岸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感图景。善仅仅为伦理学附带的产物。伦理学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教导人爱谁及如何爱。因为,爱隶属于个人的实践。而且,伦理学不能停留在认识爱的水平上,它要展示、呈现爱的逻辑图式。以此岸的生命情感为对象的伦理学,使人丧失了为之下定义的条件。伦理学家只能象征性地描述那些展示此岸世界的情感生命。相反,外在于人的意识生命的道德,也外在于共在活动中的精神生命体。这种道德,通过理性的论证演绎出来,认识善构成其内在的动机。它是法律而非道德。因为,真正道德的律令,不能由理性给出证据,它源于人的生命情感的需要,从人的生命情感在此岸世界中生长出来。若某人感受不到爱的需要,任何关于爱的道德律令对他将无效。

伦理学的社会性社会伦理学以社会主体论为特点。这个主体,不是一个认识性的理智主体而是实践性的情感主体。伦理学关怀人与人的情感关系或他们的情感共在。这为伦理学所独有的社会性。诚然,共在者全体的情感共在,超越于任何个别的共在者之上。任何个别的共在者,都不可能为共在者全体的情感共在承诺可能性。只有在差别于人的耶稣基督的上帝那里,共在者全体的共在才成为现实。换言之,是那承诺共在者全体的存在性的存在本身,构成普遍道德的内容。个别道德的共在从此才获得了终极依据。

普遍道德的普遍性,根植于普遍存在中。这种存在是普遍的,它内含永远超越个别存在者的力量,同时和个别存在者发生内在关联。只要个别存在者在共在活动中守护着自己和对方的存在性,这种根源于个别道德的存在者就分享了普遍道德。按照普遍道德的承诺,任何个别存在者的存在性的被剥夺都是不道德的。并且,那剥夺个别存在者的存在性的剥夺者,往往充当普遍道德的化身,否则,他就失去剥夺他人存在性的根据。在此关于普遍道德与个别道德的关系的探究,表明伦理学的社会性还有在上的存在本源。

伦理学对象的后验性价值逻辑论用后验性限定社会伦理学。后验性,指在个体生命经验了经验之后产生的经验。如同科学的经验对象一样,社会伦理学的后验性,使它面对着现成性的经验对象,即使该对象必须在个体生命的经验之后。个体生命只要是完全的,他就会经验到生命情感在不同层面上的对象化对象。而且,社会伦理学的后验性,迫使个体生命和他所爱的对象发生关联。个体生命所爱的对象必须内化为他自己的感性经验,否则,情感共在就不可能发生于他身上。

伦理学对象的后验性,意味着它以此岸世界的生命情感——、亲爱、情爱、友爱、圣爱——为对象。

生命情感的此岸性,指个体生命在存在活动中所经验的情感对象的现成性。爱的对象,就是那从虚无地平线上耸立的人,就是那和爱者一样具有动物性与神圣性向度的被爱者。个体生命通过和其他共在者相遇,丰富着自己的动物性与神圣性的情感内容。爱本身乃是对爱的方式的创造,其结果形成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这人格置身于动物性与神圣性之间。生命情感首先展示在伦理学家的此岸生活里。伦理学,并不是为了认识而是要求个体生命体验这种生活,体验生命同根的源泉。对生命情感在不同层面的对象化毫无体验的人,对伦理学就不会有差别性的言说。当然,这种体验,并不以艺术形式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是借助感受内化于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中。

伦理学的对象,唤起个体生命向共在者全体合一同根的欲望,它拒绝任何事实的判断,它不对任何同根体验的状况进行论断,因而不可能找到一种客观的证据来反驳伦理主体有无同根体验。在此意义上,伦理学所含的陈述句是描述性的,描述的正误无关紧要。科学能够探讨生命情感的各种起因和实现方法,其中不含任何真正的伦理句。因为科学涉及何为正误的问题。“虽然科学确不能解决各种价值问题,但那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可能用理智来解决,它们不属于真伪的问题。任何可获得的知识,它必然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的;而科学不能发现的东西,人类是不可能知道的。”罗素在此言说出科学作为一种学问形态的有限性,但这并不会导致否认伦理学对象的可感受性。

伦理学语言的后验性伦理学对人的行为不作出任何价值判断,但它要用感受性象征语言呈现伦理学家的生命情感体验。

价值逻辑论把语言的起源问题悬置起来,根据语言的功能把它分为符号性语言、象征性语言、指使性语言。符号性语言强调所指与能指的差别性,语音的差别导致语意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人的理性发挥作用的前提。语音与语意之间,是一种社会性的契约关系。语言起源的所谓约定俗成论,就是根据符号性语言的意义发生方式提出来的。

象征性语言的所指与能指,处于一种相关性状态,语意的差别和语形相关,语形的不同带出语意的不同。语意出于语形的展示、流射。其中,能指与所指,既不是外在的强加关系,也不是解释者附加的产物,而是所指从能指中呈现、语意从语形中涌现。符号学利用符号性语言体系的经验,不可能在根本上阐明象征的功用,更不可能对象征性语言体系作出明晰的规定。在象征性语言中,语词的所指与能指的相关性决定了语意的多样性,尽管这种语意始终和语形相关联。

指使性语言的所指与能指,完全处于同一的关系中。人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即是他的存在本身的昭示。语词的所指就是能指所表示的东西,语音或语形的差别对于语意的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的绝对同一性,甚至是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同一性。

生命情感的特点是它的流逝性,当其流在不同的存在者身上时形成不同的情爱图景。这种作为伦理学对象的情感,要求其呈现语言的象征性,而且是基于情感主体的感受而非形式化的感觉。伦理情感的呈现,是为了呈现者本身的生命存在。感受者在感受现实的情感图景中,感受到自己生命情感的留驻。所以,伦理学将展示此岸的生命情感图景当作自己的使命。由此表明,在伦理学中无所谓真理与谬误的问题,它也不是为了传达知识。虽然我们关于生命情感的感受是在符号语言中不可言说的,但在象征语言中我们依然可言说自己的内在感受。情爱感受的存在依据,在感受者的个体生命里。在此意义上,伦理学是通过改变他人的生命情感来改变他人行为的。

伦理学使命的后验性伦理学在对象、语言上的后验性,带出它在使命上的后验性。价值逻辑论在关于伦理学的定义中指出:它的目的,是在此岸社会为人类中的个体生命建立原初人格。对于个体生命言,它要形成其原初人格;对于人类生命言,它将彰显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并汇注为理想的人生形象。无论原初人格或理想人生形象的生成,都是个体生命在经验生命情感后的一种经验。这正是伦理学使命的后验性的涵义。

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根源于他对在上终极信仰的承受,即使他以某种伪终极信仰为终极信仰。个体生命以此为基点,对其所遭遇的一切展开价值判断。一般情况下,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具有时间性的规定性,他在一段时期内自认为是对自己最根本的人格观念,也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实质上,伦理的人生,就是探究原初人格的原初性的一生。一些普遍的观念,往往成为激励人生开掘原初人格的动力。例如,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经常发生质变,但他对艺术本身的信仰依然如故,而且,作为艺术家的原初人格的原初形式,通常伴随个别艺术家的人生。

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为一种有限人格。它不承诺其他个体生命的原初人格,但认同和其他原初人格主体的共在。社会有序性的基础,在于个别原初人格的共在。伦理学在此岸社会建立有序化的生活,不是为了某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体生命共在者全体的共在。反之,若以个别原初人格为共在者全体的人格理想,这便抹去了该原初人格的有限性,本来应由社会共在建立起来的社会平权就会被社会暴力所代替,纵然这种暴力未必采取武力的形式。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2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分析

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她的作品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喜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她的作品无论从选材、立意、内容、叙事、塑造人物、语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彰显个人特色。张爱玲把前人的特点与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使两者的思想产生融合,形成张爱玲体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也与她苍凉的生活环境分不开,语言反应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映射张爱玲生活、情感的境况。张爱玲热热度不减的原因之一,与她不同凡响的语言风格密切相关,她的语言风格有以下几点。

一、比喻手法的应用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中运用了一些比喻,这些比喻生动深刻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是别人不可能写出来的。张爱玲有着高贵的气质,这与她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与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这就影响了她的文学作品,使其作品华丽,尖锐,对世界看的过于透彻,她运用的比喻尤其突出,常令人拍案叫绝。她的比喻对故事情节的深刻阐述,塑造人物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她把生命与圣经结合起来,“生命像圣,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她把生命比作圣经,这是空前绝后的,这是她的独创,为她的小说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格和亮色。再比如:“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张爱玲运用了不一样的比喻把天上的月亮竟然比作了太阳,不同凡响,与众不同

二、古典小说意味的应用

张爱玲的语言具有古典小说的意味,她的外婆是李鸿章的女儿,李鸿章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人,他的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张爱玲的父母,张爱玲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熟读《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等文学作品,所以在她创作的作品中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红楼梦》对她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作品《金锁记》中两个奴婢的对话与《红楼梦》的语言风格非常相似,“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候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这样的对话与红楼梦里的语言风格很是相近,容易让人想起大观园。张爱玲的古典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她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在她的其它作品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

三、西方现代小说的缩影

张爱玲的作品还具有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子。在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古典小说的翻版,还融入了外国小说的元素,加上她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张爱玲进行了作品的创新,写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

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潮女性,她曾经多次出国留学,接受外国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出生后母亲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从张爱玲小时候母亲就亲自教她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写作、英语,使得张爱玲受到西方和东方教育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使她眼界大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例如在《连环套》中人物有中国的、印度的、英国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中国、日本、英国,人物的生活习惯中西各占一半,即有西方的文化韵味,又有中国的传统风俗。张爱玲的好多小说都是用英文写的,她对英语的运用非常流畅。

四、通俗易懂的表达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另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具有市井小说的特点。这与她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张爱玲成年后生活在上海沦陷区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接触到的人大部分是社会的底层,对于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苍凉残酷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特点具有苍凉残酷性。从小她的父亲就对她异常严格,比较冷漠,曾经把她关在家中险些丧命,给她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生活在沦陷区的经历让她冷眼面对世界,艺术风格苍凉残酷。例如“无缘无故的毛骨悚然”,“一级一级没有光的存在”,“她趴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等,无不透露出苍凉残酷性。

张爱玲的作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她吸取了市井小说、古典小说、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的优良风格,在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深刻解读,大胆创新,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鹿义霞.一种故事的两种讲法--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对比性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2]韩晶.试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3]肖素芳.扭曲的性格特征 畸形的发泄手段--张爱玲《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性格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02).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3

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课堂,没有收获,那么,每天8节课,学生在忍受着多大的煎熬啊!可以说,老师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魅力课堂,就是在提高我们师生的“幸福指数”和“成功系数”!

可见,要打造语文魅力课堂,要让学生对我们这个人感兴趣,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感兴趣,我觉得要用人格、学识征服学生。

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

服饰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来说,服饰主要具有教师身份地位的象征、个人品味的折射和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功能,教师选择服饰也有不同的取向,即思维指向自身,关注自我感觉以及思维指向他人,关注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师选择服饰既要自己的职业特点,又要能走进生活,为中学生所欣赏。我平时比较主意自己的穿着,我觉得这是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也是热爱自己工作的表现。试想一个每天邋遢不修边幅之人,走进课堂,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感受?又谈何魅力呢?

二、课堂语言要现代、激情、富有文采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情景,组织恰当的语言内容,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或幽默风趣,或以理服人,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氛围和谐融洽,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课堂语言不一定很优美,但是一定要现代,这里的现代是说将过去的观念用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说出来。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讲到菲利普夫妇对待金钱的观念时,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我的眼里只有你。对待于勒的态度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你问我爱你有多深,金钱代表我的心。

教师只有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做到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才能让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师的语言如果丰富多彩,风趣幽默,言之有物,言之有度,就会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充分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要求口才好,表达能力强。上课时妙语联珠、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声调抑扬顿挫得当,轻重缓急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定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有如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张张笑脸,更似一首首悠扬悦耳的乐曲让学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坐在这样的课堂上,相信想开小差都难啊。

三、营造课堂亲和度

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丰富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教师有了人格魅力,他才会有威信,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教育才会获得较大的成功。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方面,语文老师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她洋溢着围炉夜话般的和谐与随意,弥漫着“侍坐”式的平等和宽容;流动着人性的魅力与诗意的光彩,展示着温馨与浪漫的情怀;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而这种教学的理想境界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魅力

一个好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博学多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要吸引多元文化,要通晓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学军事,音乐绘画,集百家之所长,大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有着丰富学识的语文教师,才会教育出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谈笑风生;才会睿智幽默,诙谐风趣;才会让学生在“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广阔空间中领略语文文化的精彩和魅力;才会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收获和感慨;才会有激情语文,诗意语文。

“长绠易汲深井之水,潜水难负载重之舟”。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应是自来水,长流水。为了走在时代的前列,不做知识的落伍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人。应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博览群书永不殆尽的学者形象。我们要善于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手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学习终生,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总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五、教师眼中要有学生

在课堂中,学生是最需要教师理解的人,学生的成功渴盼教师的高度关注。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的活力。

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充满情趣,魅力无限。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整节课都是我们在讲,累不累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整节课辛苦地自认为把重难点滔滔不觉地讲得滴水不漏。我们觉得把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情况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六、用真实的情感关爱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心,是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师爱才是师魂。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公正的,理智的,无私的。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真心实意地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爱是做好一切的前提。一个教师只有深爱自己的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学生亲近你,才能让学生走近你,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师生共赢的目的。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4

【关键词】:师德 爱学生 言传身教.

我从教20余年,深感要做个好教师并非易事。老师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还必须具有爱心。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学生。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是否爱学生,是否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判断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下面是我对学生爱的一点感悟:

1、坦荡公正地爱所有的学生。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公正的、正直的、坦荡的、无私的,不是偏狭的、庸俗的。我不因权势而爱,不因门第而爱,不因金钱而爱,因为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会玷污学生纯洁的心灵。我教的班里有高干的后代,有生活富足的后代,也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但在我的眼力,他们都是一样。我不因为某个学生有良好的生活背景而高看他,也不因为某个学生家庭残缺、生活困难而贬低他,相反我给他们的是更多的关爱。

好多老师都深有感触:爱好生容易,爱问题生难。的确,一个班的学生,个性与爱好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长相与性格不同,但他们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因此爱所有的学生应被看作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或者学生表现的优劣为标准而偏心。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要加备的关爱与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对他求知及做人的指导。那么总有一天“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

关心学生所有,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要求。教师爱学生,不能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学生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包括他们生活的冷暖,身体的好坏,情绪的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展。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并不是平均用力,这种关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轴心,最终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

2、爱要言传身教。

爱的方式是:言传和身教。“言传”是指教师用语言的方式去表达爱。教师的语言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还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是“正确”“权威”的代言人,教师的话具有相当大的暗示力及影响力,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把自己满腔的爱意准确地恰当的传递给学生。首先,教师语言要具有激励性,能使学生说真的,她的智商不是很高,受到鼓舞,增强信心,从而不断上进。其次,教师语言具有感染性,善于把自己的爱渗透到语言中去,以提高语言的感彩,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尽量少用或不用批判性、否定性的语言,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真是笨死了” ,“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 ,“榆木疙瘩!”……这种话不仅侮辱了学生的人格,更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破坏了师生之间情感。我们想想看,如果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那么他的日子该多难熬啊!。“身教”是指老师通过体势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学生,用宽容的笑脸面对学生,用暖暖的手恰到好处的触摸学生的肩膀,头等等,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应。 我教过畜牧22班一个学生叫安文婷,语文,英语和专业课不错,就是数学不是太好,也就是中等稍偏上吧。高三模拟时数学也就是90多分(满分120),后来我就找她谈心,给她鼓励,“文婷,我觉得你数学还有提升的空间,能提高至少10分,你肯定能行!我看好你!你肯定能考取本科,只要你努力!抓住最后的机会,注意解题步骤和细节…”,从那以后,她上课更加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勤记笔记,稍有进步我就当众表扬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9年的对口高考中,考取了本科:河北农业大学,其中数学考了108分,比平时真的高出了10多分!

3.爱要具有三种角色。 一个真正爱学生的老师,他同时具备三种身份:严父,慈母和朋友。所谓“严父”是指我们老师要象严父那样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肩负着社会的重托,为社会培养人才,必然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没有要求,等于没有教育。若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学生就不可能迅速地成材。所谓“慈母”就是教师要以慈母的心肠去关心爱护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关心和鼓励,就象花儿得不到阳光和雨露,就会枯萎甚至凋谢。所谓“朋友”,就是教师对学生要象朋友那样,在人格上平等,以诚相待。学生虽然在学识、人生经验、阅历等方面的确不如老师,但在人格上,在自尊的需求上、成就的满足上、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上,大家都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老师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学生就不愿意和老师讲心里话,那么教师也很难摸清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所以,“严父”、“慈母”和“朋友”三个角色不能分裂开来而要有机地、和谐的融为一体。只做“严父”,对学生缺乏温情,让学生敬而远之,这种“严”让学生难以接受。只做“慈母”,少了严格要求,易导致学生放任与不恭。只做“严父”、“慈母”而不做“朋友”师生之间没有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导致教育的事倍功半。我教过微机班的一个学生叫王勇,平时学习努力刻苦,自尊心很强,成绩很不错,可是暑假回来后,象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出现下滑趋势,放学后我赶紧找到他,带他来到学校公园的小亭子里挨着我坐下,我严肃的说“王勇,你上课状态不对,以前你可不是这样的呀,告诉老师怎么回事?”我看着他,紧要着下嘴唇,眼泪象断了线的珍珠掉了下来,哽咽着说“老师,我妈妈因车祸走了…”然后就抽泣起来,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如此啊。我抚摸着他的头,把他拦在怀里说:“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和你一样难过,你想哭就大声的哭吧。”他呜呜的哭着。过了一会儿,我轻轻的排着他的肩说“王勇,你要勇敢,坚强地面对这一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是无可挽回了,我想你天堂里的妈妈也不愿意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你要振作起来,找回原来的你,以优异的成绩告慰你妈妈的在天之灵。以后衣服破了可以找老师帮你缝补…”,从那以后,王勇又变回了原来那个王勇,成绩也明显提高了,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和我说。在2010年在保定举办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总之把握好爱的角色,才能搞好教育工作。

我们教师被赋予了很多光荣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那么就让我们对得起这些光荣称号,时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肩负起振兴教育的重任,那么就让我们从“爱”做起吧!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5

[关键词]苏格拉底;优秀教师,有意味地言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43-02

一直以来,教育家们以“给教师的建议”的名义给教师提了太多的行为准则,但歧路亡羊,这样反而让教师无所适从。审视大师们的建议,我不禁沉思:优秀教师有没有更核心的特征?

我想起一个关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也许,我们从中可以探其门径。

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了一个失恋的人。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恋爱还多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格拉底:“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恋者:“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对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开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了。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恋者:“可我为她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恋者:“可是这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对你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不爱你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你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可是您看得明白,现在痛苦的人是我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过得很好,不如说你是在为自己而痛苦吧!”

失恋者:“依您的看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不过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她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文中,苏格拉底和失恋者虽然只进行了一段简短的谈话,但失恋者终于从迷失、偏激、自私,走向释然、积极,走出心灵的地狱,这是一项何其雄伟的心灵再造工程!苏格拉底的睿智、敏捷、胸襟见地、人生态度如万丈巨幅在对话中悄然铺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氏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始终在有意味地言说,随意间别具匠心,通达中自现风骨。在笔者看来,这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者具有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外显,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有意味地言说表现为语言的恰切自然,简单精美而不失深刻。我们看看苏格拉底的劝诫语:“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辞,但是句句切中要害。针对失恋者诸多偏激的诘问,他从容引导,人们只看见言语中的理,而忘记了言语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意味地言说是追求语言的艺术,但并非要对语言刻意打磨。当然,我们也并不拒绝那些宛若天成、源于教师多年修炼的精美言语。

有意味地言说有赖于言说者心灵的丰富与深刻。教师应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学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具有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具备这样功底的教师,才能深刻地理解、驾驭教材,凭借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我们听听苏氏的声音:“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开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达更大的忠诚了。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不深谙爱的真谛,不懂得辩证哲学,一个人再睿智、再善于揣摩,怕也是解说不透爱恨聚合这个亘古难题,当然也就无法拯救深陷痛苦泥潭的心灵了口可见,底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言说的高度和效度。

有意味地言说离不开言说者情感的细腻与敏锐,他应该能够随时捕捉感动并释放感动。“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言说者可以年龄老迈,但不可以情感迟钝。书本中的感动,生活里的感动……教师要能时刻敏锐地感受到,同时巧妙地传递给学生。有感动才会有感恩,人因为感动,才能体验到世界的五彩斑斓、生活的多姿多彩。“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因为她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言说者热烈地指引迷途者,感谢生活中的一切赐予。我们从苏格拉底发现失恋者即不怕烦劳地开导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诲人不倦;从他细腻的语言里,可以感受到他体验情感的细致;从他与人为善的祝福中可以感受他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一个关注生活万物的人,对生命宏大的悲悯与感动永远不会枯竭。

我们的身边亦不乏这样的人和事。汶川地震后,在一所学校的周会上,一位教师在给孩子们读《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的文章时,泪雨滂沱,语不成声,成百上千的孩子也一同泪流满面。教者没有极力维持师者的外在形象,但关怀生命、悲悯生命的最朴素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递。教者用真实的感动为孩子们种下了一颗至善的种子。这种言说,即使哽咽,即使语无伦次,也依然动人心魄。

有意味地言说离不开一切为了学生的胸襟、永远善意的眼光、真诚呵护的姿态。学生是教育者的言说对象,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行走是教育者不变的使命。“孩子,为什么悲伤?”这是蹲下身来的深切关注,“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恋爱还多呢?”这里没有严厉的责问和简单的套话,而是充满理解与关怀,同时又把关注点引向对原因的探寻,为导向心灵做了铺垫。“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不过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许多言语似乎都带着否定与批评的刺,但只要有利于孩子成长,棒喝何尝不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这一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会深深懂得。

有意味地言说离不开积极的心态。生活的路上,谁都难免遭遇挫折,积极的心态与自我暗示至关重要。往前看,放手,乐观,你是幸运的……这是苏格拉底开解言语的主旋律。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失恋者能在苏格拉底的引领下,走出情感与思维的死角,走到阳光中来。教育者应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我要做最好的老师,我能做最好的老师!时间终究会给积极生活的人以满意的馈赠。李镇西老师抱着“要做老师,就要做最好的老师,做身边最好的,做同行中最好的”心态,终于从平凡的中学教师成长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专家。这样的教师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做每天超越自我的人……把孩子引向积极人生的言说,无疑是至美的心灵鸡汤。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6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文化差异赏析人物刻画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

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著《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和音频作品,成为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当前,《简·爱》的影视、音频作品还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既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经典浪漫。作品中,男主角罗切斯特要去爱尔兰,女主角简与他告别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罗切斯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语言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生动地展现了女主角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更加不乏赤诚。简的爱情观、追求自由平等的内心情感以及坚强的个性,统统展现在读者眼前。此外,作品中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强有力的内心。事实证明,《简·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它以自己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夏洛蒂在《简·爱》的写作风格上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第一人称的称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所思所想。同时,作品也不乏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所在

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是指写作手法的精炼,通过语言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情感态度,辛辣讽刺抑或俏皮幽默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总以性格的丰富、复杂而取胜,而这些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清新隽秀,既含哲思,又体诗意。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作品显得更具韵味,有力地推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鸣。例如,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其独特之处,很多处都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比喻在语义层次上往往偏离常规,却都达到形象化、易于理解的目的,比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美感。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了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初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摒弃了鲜活。”

四、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

通常,提到英美经典文学赏析,许多人都以为去图书馆查找一部经典著作回来慢慢品味。其实,只要具备文学赏析的意识,我们随时可以进行文学赏析。例如,对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学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就可以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体会,还可达到丰富自我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的目标。诚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强化文学赏析的意识,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产生智慧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则我们的文学赏析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对经典文学赏析不是凭空的读或者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平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到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所以,以此为线索,可借机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文章“PublicAttitudesTowardsScience”中涉及到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肯斯坦。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文学知识: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描述了科技、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人性的矛盾以及善恶转化,贯穿其中的“科学发展失控会毁灭人类自身的担忧”对以后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此种担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经典科幻电影的主题。

3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家只有通过语言的运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勾勒出婉转的故事情节,所以,无语言何谈文学。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相当丰富。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认知这些修辞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进而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文章“TheTrueHEight”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其标题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迈克尔所梦想的飞翔与他在比赛时的飞翔的明喻。时常分析这些语言修辞手法,能够做到虚实的结合,进一步赏析文章美的意境。

第二,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文章“TheWateryPlace”中,作者采用了两种迥异的人物语言风格,即卡默伦与外星人所分别代表的两类群体,前者的语言大量地以口语来表达,句式简短,语言表达方式随意,有很多的缩略句,从而也就描绘出此人随意、不修边幅的人物特征;后者的人物语言则与前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外星人所采用的语言较为正式,多以长而且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还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和If句式来展示他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通过分析卡默伦与外星人的人物语言风格去揣摩这两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身份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注重总结类似主题文学作品的赏析技巧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按不同的主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说爱情的、亲情的、友谊的、科幻的等等。其实,每一主题的作品都有其普遍之处,所以在平时进行赏析时要有意地解构文学作品,注重总结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作品的个性。

以爱情类文学作品为例。爱情是文学的不灭的主题,英美许多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以歌颂真诚、美好,抨击虚伪、丑恶为主线,深刻地反映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赏析这类作品时,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中的爱情描写,在思想上接受爱情美的熏陶;其次,要把握好赏析爱情文学发展的线索:

(1)爱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可以说,爱情也是照亮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灯塔之一。若以起初的爱情文学来诠释,主要有以下几部标志性作品,14-15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世纪霍桑的《红字》、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爱情是透视社会文化、本质的窗口。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面上讲的是小说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制、宗教以及道德。小说中,因为亚雷有资本做后台,所以他才敢放肆地侮辱苔丝,而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法律当然不会保护贫穷的苔丝,当苔丝杀了亚雷这个两次破坏自己爱情、婚姻的仇人时,法律的行动又是那么地“高效”;另一个决定苔丝命运的男人克莱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双重道德标准,他视苔丝为己物,不容她失去纯洁,但自己却可以风流成性,不受任何道德底线的约束。所以,克莱是害死苔丝的一个间接的隐形杀手。这部小说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生活基本特点的真实写照。

(3)爱情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印证。爱情作为人类活动,肯定带有时代的印记。例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的就是特别诡异的爱情故事。由于无法脱离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关系的束缚,女主角凯瑟琳以为林顿年轻、富有,嫁给他将成为当地最高贵的妇女,而与希斯克利夫一个弃儿结婚则会降低身份,尽管她的心却属于希斯克利夫。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被建立在财富上的阶级偏见所玷污了,她的背叛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及对后代的爱情折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人性关系的忠实记录。

(4)主义公性格与精神在爱情上的反映,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进步性与价值观。《简·爱》表达了英国妇女对平等的强烈要求。没有美貌、没有金钱的孤儿——简·爱在一乡绅家做家庭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当得知他还有妻子时,她不想沦为情人,为了尊严,放弃了富裕生活,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纵然简在一直爱着他。当简凭着心灵感应再去找罗切斯特时,他已失去了财富,并双目失明,但却得到了简的爱情。离开罗切斯特,简是为了保护自己,寻求平等;回到他身边后,简获得了平等的真爱。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灵魂平等、真诚地结合,而不附带任何的物质条件。在英国文学中,这是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小说。

五、结语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7

关键词:魅力品格;奉献爱心;以身作则;幽默语言;学识广博;师德高尚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来自于教师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要爱洒向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天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用涓涓细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教育学生爱生活与人生,而且还意味着,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丰富而优美的灵魂。让他们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反之,如果对他们熟视无睹,无疑会使教育黯然失色。当然也会给班主任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奉献爱心

在人的生命基因里,早已埋藏了爱的密码。每一位正常的父母,必然会钟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一个生命体的本能。可是现实生活中,当盲目的激情与狭隘的世界观结合起来,“爱”就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则成了“爱”的牺牲品。因此,中国素质教育积极的倡导者孙云晓老师提出了“真爱”的核心概念:“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利欲之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以此推之,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应有着慈母之心,有着慈母之爱,让“爱”作为师生心灵之间的林荫小道,但这种爱并非“宠爱”,并非“溺爱”。在工作中,我们爱的投资越多,教育的成果就有可能越大。我们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当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时,我们要扶助他,帮其张开生活的风帆;当学生患病无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送暖问寒……总而言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对热情的手,一双鼓励的眼睛,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淋甘霖,对于这样的班主任,学生哪能不爱之如母。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

二、师德高尚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高尚的人格的化身。学生以教师之是为是,以教师之非为非。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但肩负着“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传道”者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注重炼好“内功”,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作学生的楷模与表率。

一名师德高尚的班主任,首先应表现在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诚,对工作的极端热忱,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甘为人梯,默默耕耘;其次,还应讲奉献,不求索取,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安贫乐教,不能“一切向钱看”,商品经济的年代,我们不能把“实惠主义”灌输到学生脑海中。某些老师,上课了无生趣,一潭死水,可“家教”时却“变脸”了,精神抖擞,妙趣横生,一种教学,两种境界。这些被铜臭熏昏了头脑的教师,只能成为学生所指;第三,身教重于言教。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随便靠在墙上和伏在桌上,不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不把烟灰抖在地板上……”他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老师,已经失去了当老师的资格。”我们有的老师往往把这些事情看作“小菜一碟”,不足挂齿。实际上,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小事不小,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一颦一笑中构建起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有时,某些教育的反常现象也会引起我深沉的思考:当我们每天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准迟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是否也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呢;当我们每天像个高级保姆检查班级包干区的清洁情况时,我们某些老师却潇洒地“播下”一地烟头;当我们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有勤奋求学、珍惜时光时,我们的某些教师却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娱乐……不可讳饰,这些现状的真实存在,无形中降低学生对老师的可信度。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应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以楷模作用,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至境。

三、幽默的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认为不妨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说“幽默是教师的第一位助手。”它趣在逗中,意在趣外,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剂良药。学生难免要犯错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总是板着脸可正面说教,或批判式地训话,这种说教与训话,既丧失了教师的威信,又降低了教育效果,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则会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认为自己错了,老师给他指出来是对他好,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促进师生间情感与智慧的交流。美国有一位博士曾向九万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因此,班主任在面对学生过错时,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激励、唤醒、帮助、鼓舞学生,这样既可以让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同时也增强了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四、以身作则

我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学生学习的好坏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动辄训斥、侮辱学生的做法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胸怀宽广,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个相同的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班主任应该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

五、学识广博

关于爱情的格言篇8

一、热爱教育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并且尽量学习各种知识,为学生解除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教师要心甘情愿的投身于教育工作,真正的热爱这份工作,热切的希望自己在这个岗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有教师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可能在整个国家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是教师的工作却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学生的典范,教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对于工作的热情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今后的工作态度,教师精力充沛、乐观向上、严整刚毅,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就是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具有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等方面,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注事业的发展,珍惜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把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学生,学生也会把爱献给教师,通过爱与爱的互换,师生关系就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师生关系。爱与爱的交流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允许教师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学生。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应该使学生得到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努力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使每个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功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就要在教育实践中,把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等重视学科课、活动课的育人功能,把理论和实际、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其他现象十分严重。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所以必须想方法先提高自己的素质,因为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影响着师生关系,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为学生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

上一篇:自制主题范文 下一篇:情人节对爱人说的话范文